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

2024-05-21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共8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 篇1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李白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

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纵观全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构思新奇 ,曲折多变美。此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的传统写法。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东鲁的朋友作为留别的 ,通过它要表明自己为什么要南下吴越 ,到天姥山游仙访道。按常规老套 ,它必得尽情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或伤感哀怨之情;要是不高明的诗人 ,还可能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笨拙写法 ,絮絮叨叨地记篇流不账。李白却不这样 ,它围绕着游仙记梦来进行构思 ,这就便于诗人展开浪漫主义的想象翅膀 ,在幻想的广阔天地任意翱翔 ,把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想 ,寄托在如梦如幻的神仙世界的描绘之中 ,从而反衬出诗人对现实黑暗的憎恨和对光明、自由生活的追求,加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这首诗虽说花了许多笔墨写入梦之由、梦游经过和梦后的感慨 ,但写得既纵横变幻 ,又详细清楚、层次分明 ,并且通篇绝无一字抒“ 别意 ” ,只是借“ 留别 ” 来表现自己宁愿抛弃功名利禄 ,远离现实去游仙访道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 的傲岸品格和反抗精神。正因为在结构上采取了“倒装 ” 的写法 ,把深化主题的议论摆在后面 ,所以结尾显得雷霆万钧 ,特别有力量 ,有气势!让人感到雄豪激奋,一咏三叹!其次,想象丰富 ,大胆夸张的瑰丽美 ,构成了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诗人驰骋想象 ,捕捉意象,用极度的夸张以虚写实 ,塑造了想象中的天姥山压倒五岳、睥视赤城、屈服天台的高大形象和梦幻中的神仙世界。正是由于诗人想象丰富、夸张合理 ,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 ,实中见虚 ,虚实相间 ,亦真亦幻,读者从中既可见到现实社会的冷酷可憎 ,又可感到神仙世界的美妙、可爱 ,还可体察诗人追求生活理想与政治理想的主观情感不露痕迹地蕴藏其中,令人惊异叹服。

最后,该诗形式自由纵逸,句法参差错落的韵律美。此诗,语言流丽自然,风格雄浑豪放,充分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为人豪放不羁,有仙风侠骨,作诗也喜爱天马行空 ,豪迈情逸,不受格律束缚,不事雕琢。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以七言为主,但参用了《诗经 》、《梦辞》乃至骈散、辞赋的语言特色 ,间有四言、五言、九言及“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做到了兴到笔随,言随声出,声情并茂,气韵天然。所以前人说:“太白宗风骚 ,薄声律”。“太白以气为主 ,以自然为亲,以俊逸高畅为贵”。“才气豪迈 ,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胜”。这些都是比较中肯的评语。

纵观全诗 ,还是严羽的《沧浪诗话 》 说的好:“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亦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神思飞扬 ,挥洒自如 ,乃我国诗歌之珍品。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 篇2

这是一首写梦的诗歌。梦是虚幻、无序的, 梦和想象一样, 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便于作者抒发、释放情绪。诗人心中苦闷, 因此他就寄情于山水以寻求解脱。全诗围绕着一场梦幻来构思的。在这个领域中形象都是奇特而瑰丽的:湖月、剡溪、渌水、青云梯、海日、天鸡、丘峦、洞天、金银台……, 都鲜明地反衬了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二、从全文的内容上分析

1. 入梦

一开篇, 诗人便用“烟涛微茫信难求”诗句体现神山的难以觅求, 以此来反衬天姥之清晰可见。接着, 自然进入对天姥山的刻画。诗人写其山之壮阔:“连天向天横”, 挺拔高耸, 大有横空出世之概。再用对比手法, 盛夸五岳的超拔气势, 盖过群峰绵延的赤城。这样对比诗人仍觉得还不足以表现天姥的高大和气势, 又发出了“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的感叹:巍峨高拔的天台山在天姥面前, 也相形见绌。这一来, 不明言天姥之高, 而其高自出;不直说其势, 而遮天蔽日的气势又自可想象, 使之更为突出。

2. 梦游

诗人从“一夜飞渡镜湖月”起, 进入主体部分即“梦游”部分。一“飞”字, 极表“渡”的轻快迅速, 更体现了诗人对吴越的向往的迫切之深。“夜”“月”的入句交代了梦游的环境氛围:这既紧扣了诗题“梦”字, 又为诗人的梦游营造了清丽的气氛。诗人驾长风, 披月光, 飞过镜湖, 来到剡溪这东晋诗人谢灵运投宿的住所。乍到那里, 触目的是绿水荡漾, 入耳的是清猿长啼, 诗人雅兴满怀。诗人来不及洗刷一身风尘, 便亟不可待地“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著”“登”深刻地透露出诗人当时拾级爬山的兴奋情态。当他站立山巅, 青云白雾仿佛缠绕在腰间, 纵目东眺, 遥望到一轮红日从海浪中涌出, 耳听到报晓天鸡引颈啼鸣。至此梦游时间从月夜不知不觉到了拂晓。梦游的行动也从飞渡“湖月”进入登临远眺, 梦游的环境由秀丽转到壮美, 梦游的情怀由急切而成豪迈。接着写晨曦微露到薄暮入暝的一天游览。这一天诗人自然见过不少的奇花异景, 但他只用粗笔略过:“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句虽是概述文字, 未曾尽写细致的风光, 但是一个“忽”字, 可见他已醉情山水, 乐而忘返, 不知“暝”之将至矣。这是从主观感受上下笔的。这句既总括了一天的游程, 又为下面的描写拓开了笔路:在暮色降临的天姥山上, 飞流直下的瀑水撞击岩泉发出轰鸣般的巨响, 这如同熊在吼叫, 龙在长吟, 令人毛骨悚然。不唯于此, 天地万物在入暮后发生急剧变化。“云青青兮欲雨, 云澹澹兮生烟。”何处避雨, 哪里投宿?正当诗人惊慌失措之际, 猛然间, “列缺霹雳, 邱峦蹦摧。”画面迅速地转换, 一道闪电骤然掠过, 贯耳的天雷跟着炸响。正是这声霹雳迎来了另一重境界, 幻想达到了极致:眩惑心目的景象纷呈到读者眼前, 诗人来到了神仙世界:“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仙人在足够绚丽多彩的气氛渲染下纷纷出场, 一个“下”字从动作上勾勒出了他们翩翩出游、腾云驾雾的轻盈, 从风度上传达出他们欢愉的心情。“如麻”极言其多, “纷纷”写其风姿, 这里既有绮丽的景象, 又有色彩的描绘, 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 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这也是诗人执著追求的境界。

3. 惊梦

正当诗人置身于仙气萦绕、变幻奇特的情境中与神仙和谐地融为一体时, “忽魂悸以魄动”, 诗人转瞬间心悸梦醒, 只能惊坐长叹。枕席依旧, 而烟霞泯灭。境界的突变引起诗人的情绪急转直下, 由云霞消失的遐想中回到冷峻严酷的现实中。这里“忽”是暴露理想与现实, 个人和环境的尖锐矛盾。由此全诗进入高潮部分。诗人在梦觉低徊失望之余唱道“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从心底喊出这样响亮的声音, 充溢着火山喷发般的激情。

三、从表现形式上分析

1. 全诗结构跳跃

整首诗短短四十五句, 两百八十五个字, 奇峰迭起, 幻景层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结、转换, 如同前人所评“白云从空, 随风变灭”、“杳冥惝恍, 纵横变幻”, 诗论家名之曰:跳跃式结构。跳跃的结构不仅生动地体现了梦境的变幻不定, 更是有力地表现了诗人从重压下爆发出来的感情不受羁束地奔腾而出, 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苦苦探求。这种结构正是由诗人所要抒写的强烈感情决定的。

2. 诗歌语言形式灵活多样

这首诗的语言, 有时活泼流畅, 有时排比铺陈, 气势奔放、挥洒自如, 与梦幻的内容自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自然纯朴而又清新飘逸的独特风格。随着感情的发展变化, 诗的几个部分语言的色彩、风味也有明显的不同, 但都统一在诗人创作的个性特点之中。即诗人的艺术构思, 积极地适应了主题思想的表达。

总之, 本诗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紧紧扣住“梦游”的字眼上, 体现“梦幻化” (创造性) 的特点。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自由美好的天地, 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慕和对权贵的憎恶。我想这也是这首诗被后人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月迷津渡.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3.

[2]杨云超.中学语文.湖北大学出版社, 2011 (15)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3

一、自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歌,积累“信”“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形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下面给出的学案。

作者简介:李白,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现存诗歌900余首,他的诗歌向屈原等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乐府民歌学习,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他所特有的__________风格,素有________之称。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请某小组完成:

明确:(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奔放飘逸)(想象丰富)(色彩绚丽)(形式多样)

注意:完成以上填空题时不一定要求答案完全一致,重在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大体总结出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分为几个层次。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第几自然段扣住了题目“留别”二字?

3.是什么激发了作者梦游的幻想?

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式: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整理文章内容,完成1~3题,答题要紧扣文本。

三、内容探究

1.阅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五岳等山,有何作用?

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登上天姥山之后描摹了哪些光怪陆离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3.阅读第三段,思考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

我的问题: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教法:讨论过程中,老师在各小组间询问进度,并就各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引导。)

四、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示意图)

展示提示:

1.C层次学生到黑板前做展示,B层次学生协助,10分钟完成展示,另外留2分钟给不参加展示的A、B层学生,请你们联系自己手中所总结出的书面讨论结果,完善本小组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结果。

2.不参加展示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展示期间,看文本,并完善自己手中的书面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仔细参看本组或外组学生的展示结果,做好点评和质疑。

(教法: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恰当的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点评和质疑进行总结概括。)

小结本课:本篇课文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希望大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自学,学会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李琳,女,生于1980年2月,本科学历,2003年至今于陕西省绥德中学教授高中语文,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多次获得教学能手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自习目标。

一、自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歌,积累“信”“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形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下面给出的学案。

作者简介:李白,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现存诗歌900余首,他的诗歌向屈原等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乐府民歌学习,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他所特有的__________风格,素有________之称。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请某小组完成:

明确:(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奔放飘逸)(想象丰富)(色彩绚丽)(形式多样)

注意:完成以上填空题时不一定要求答案完全一致,重在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大体总结出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分为几个层次。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第几自然段扣住了题目“留别”二字?

3.是什么激发了作者梦游的幻想?

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式: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整理文章内容,完成1~3题,答题要紧扣文本。

三、内容探究

1.阅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五岳等山,有何作用?

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登上天姥山之后描摹了哪些光怪陆离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3.阅读第三段,思考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

我的问题: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教法:讨论过程中,老师在各小组间询问进度,并就各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引导。)

四、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示意图)

展示提示:

1.C层次学生到黑板前做展示,B层次学生协助,10分钟完成展示,另外留2分钟给不参加展示的A、B层学生,请你们联系自己手中所总结出的书面讨论结果,完善本小组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结果。

2.不参加展示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展示期间,看文本,并完善自己手中的书面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仔细参看本组或外组学生的展示结果,做好点评和质疑。

(教法: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恰当的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点评和质疑进行总结概括。)

小结本课:本篇课文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希望大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自学,学会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李琳,女,生于1980年2月,本科学历,2003年至今于陕西省绥德中学教授高中语文,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多次获得教学能手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自习目标。

一、自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歌,积累“信”“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形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下面给出的学案。

作者简介:李白,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现存诗歌900余首,他的诗歌向屈原等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乐府民歌学习,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他所特有的__________风格,素有________之称。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请某小组完成:

明确:(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奔放飘逸)(想象丰富)(色彩绚丽)(形式多样)

注意:完成以上填空题时不一定要求答案完全一致,重在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大体总结出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分为几个层次。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第几自然段扣住了题目“留别”二字?

3.是什么激发了作者梦游的幻想?

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式: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整理文章内容,完成1~3题,答题要紧扣文本。

三、内容探究

1.阅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五岳等山,有何作用?

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登上天姥山之后描摹了哪些光怪陆离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3.阅读第三段,思考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

我的问题: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教法:讨论过程中,老师在各小组间询问进度,并就各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引导。)

四、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示意图)

展示提示:

1.C层次学生到黑板前做展示,B层次学生协助,10分钟完成展示,另外留2分钟给不参加展示的A、B层学生,请你们联系自己手中所总结出的书面讨论结果,完善本小组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结果。

2.不参加展示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展示期间,看文本,并完善自己手中的书面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仔细参看本组或外组学生的展示结果,做好点评和质疑。

(教法: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恰当的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点评和质疑进行总结概括。)

小结本课:本篇课文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希望大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自学,学会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 篇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诗中豪放飘逸,卓尔不群,始终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傲岸之气。那么,李白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其傲岸的个性和浪漫的情怀呢?

(一)独特的形象描写。一般的“留别诗”或“赠别诗”,大都抒写离愁别绪,充满着惜别感伤之情,就是李白本人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但李白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平铺直叙的传统方法,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表达自我形象。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以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一入梦,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一个“飞”字,就足以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看仙境如此美好:烟雾缭绕,幽深无底,日月辉映,金碧耀眼。群仙列队纷至沓来,他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龙虎为之奏乐,鸾凤为之驾车,欢歌曼舞,兴高采烈。诗人置身其中,与群仙欢聚,与神灵默会,世俗的名僵利锁忘却了,人间的私心杂念褪尽了,只剩下人间没有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才是诗人身心愉悦的最高境界。在人间活得很累很苦而且倍受压抑的李白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界找到了解放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说这首留别诗不同一般,就是特殊在诗人借求仙访道的自我形象不仅倾泻了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而且告诉鲁东的朋友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二)独特的感情表达。诗人感情的表达常常是爆发式的,一旦爆发,往往一气直下,惊涛千里。而这首“留别”诗的感情表达则一波三折,瞬息万变。诗歌起句就写瀛州之美渺不可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一览无遗,郁郁不得志之情溢于言表。继而想到还有气势雄伟的天姥可到,情怀顿时变得激昂不可抑制。梦游时,诗人沉浸于剡溪美景中,着力为我们描述一个奇特瑰丽的神话之境。愈是对其铺张扬厉,施以浓墨重彩,愈表明诗人追求热切,赞颂热烈;梦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愈大,梦醒后的失落之痛就愈深,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悲感至极,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浩然正气冲天地而出。是啊,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现实是让诗人愁苦,可这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愁中自有一段名士风流。现实可以挫伤他,但是决不可能打败他。他把来自现实压迫的伤痛化成了诗歌中的流水,让他纵情地奔涌出去。

(三)独特的夸张想像。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在诗歌写作上,自然也是不拘形式,创作时常常“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诗中写“天姥连天向天横”,仿佛连天姥山恣睢狂肆的个性也写出来了。实际上天姥山不但不能“势拔五岳”,而且诗中提到的天台、赤城与之相邻,同属仙霞岭支脉,从高度看,当首推天台,从形貌看,当推赤城,天姥既无天台的高峻,也无赤城的壮丽,显然李白以大胆改变了原型的想象对之进行了夸张描写。诗人用胸中的豪气使得超凡的.自然意象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再来看诗中对梦境的描写,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幻入仙境,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但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诗人不是为想像而想像,诗人夸张想像仙境的美化,恰恰是为了暗批现实,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之愤。诗人想像夸饰,神化仙境,正是表达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心声。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 篇5

《梦游天姥吟留别

》创作背景与赏析

写作背景

李白

(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有“诗仙”之称。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

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1段: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2段: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6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段: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姥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第二段从登山起,描写天姥山的美丽壮阔,来表现自己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后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而自己则一直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到达顿悟的境界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黑暗朝廷的不屑与性格上的洒脱。第一句表达了世事不可把握,略显消极的思想。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想隐遁,远离着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想法。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更多《梦游天姥吟留别》文章推荐阅读★★★★★:

1、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课件

2、《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3篇

3、《梦游天姥吟留别》读书心得

4、《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6

6、李白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7、《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习题及答案

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9、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另类解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6

一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课文分析:

海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信  难  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语  天姥,    云霞明  灭(4) 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 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nbs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探微 篇7

这种观点乍一看, 似乎颇有道理, 但仔细推敲, 我们就会发现他于原文传递的信息有许多相悖之处。且不说那弥漫全篇梦境的清冷氛围, 就是诗中描写的许多梦游片段, 展示给读者的也非但不是美妙图景, 反而充满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诗人选取的意象大多凶恶诡谲, 了无意趣。例如“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虎鼓瑟兮鸾回车”等, 这些诗句读后让人心生畏惧, 不寒而栗。再看诗人梦醒时“魂悸”“惊起”“长嗟”的种种情态, 也分明不是对已逝美梦的无限回味, 而是梦魇惊醒, 失魂落魄的情绪流露。《唐宋诗醇》云:“中间梦境迷离, 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 窈冥昏默’, 是真不可以说梦也”。 (引自《唐诗汇评本》) 因此笔者认为“美梦”说难以自圆其说。

那么, 又当如何看待作者的梦游呢我们不妨从他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答案。李白一直胸怀报国之志。在《行路难》中他曾抒发怀抱:“乘风破浪应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李白不屑于走科举之路, 而渴望从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 他四处游历, “一生好入名山游”, 试图以不平凡经历, 提高声望, 扩大影响, 最终被统治者赏识。当他如愿以偿, 应召入京时, 是那样欣喜和自信,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篷蒿人”, 他似乎看到眼前一片锦绣前程。但进入长安后, 他发现自己只是陪伴玄宗消磨时光、吟风咏月的词臣, 他所有的济世抱负只是一厢情愿, 自己又因为性格傲岸狂放受到权贵排挤, 在这种情况下, 李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 (新唐书) , 只得自请放归。这样的结果与他来京时的初衷何其遥远, 他此刻的心境何等失落, 即使时过一年, 他心灵的创伤也不可能完全抚平。

联系这段经历, 我们品读这首诗, 会感觉到诗中始终激荡着不平之气。他的“梦”其实正与其入京的经历暗合, 或者说是曲折隐晦地反映了他入京以后的一段心路历程。正如清代陈沆《诗比兴笺》中所云:“太白被放以后, 回首蓬莱宫殿犹若梦游, 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 盖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什。”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鉴赏理解这首诗, 也许更接近作者心灵。具体来讲, 他对天姥山“一夜飞渡镜湖月”的心驰神往, 是早年追求仕宦生活, 希望一跃而为卿相的反映。“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传达了他被召入京时“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洛阳花”的快意, 他感到一幅极为广阔壮丽的画卷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展开, 他的凌云之志距离实现只有一步之遥。“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则反映了入京以后诗人对奸臣当道, 显贵弄权的丑恶现实带来的心灵上的巨大震撼, 他的报国信念被击得粉碎, 他隐约感到, 神州大地山雨欲来, 大唐王朝岌岌可危, 令人担忧 (这种隐忧不久就被印证) 。下文神仙宴游场面的描写, 是作者对大唐王朝潜伏的政治危机的深层描写。“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来下”, 从表面看来, 盛唐气象尚在, 一切都显得那么辉煌宏大, 但“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又突出描写了宴乐秩序的混乱。所以, 这两句写出唐王朝表面繁荣, 而实际上政治腐败, 不可收拾。我们从这一层面解读“梦游”, 便知道此“梦”非“美梦”, 而是一场“噩梦”, 这种“梦”让他感到官场的可怕, 富贵的虚无。回首往事, 即使事隔一年有余, 他仍心有余悸,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所有的功名富贵, 犹如烟霞一般美丽而遥远, 诱人而不真实。

最后一段三组议论, 抒情, 乔象钟先生说:“天外神来之笔, 点亮了全诗主题”。《老生常谈》亦云:“出梦时用‘忽魂悸以魄动’四句, 似亦可以收煞得住, 试想若不再写‘世间行乐’两句, 非但喝题不醒, 抑亦尚欠圆满。” (引《唐诗汇评本》) 作者在此更清楚地表明了与黑暗政治决绝的态度。“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这是他决绝的具体举动。在看透了官场的黑暗, 放弃了对富贵的追求之后, 他要走另一条路, 做隐者, 访名山, 纵情山水, 过神仙一样逍遥自在的生活。我们注意到作者特意强调自己的坐骑为白鹿, 这不禁让人想到他的《古风》 (十九) 中的卫叔卿的形象。据说卫叔卿就是一个骑着白鹿的道家神仙, 作者仿效卫叔卿, 无非要向世人表明自己超然物外的高洁, 不与统治者合作的志向。

综上所述, 李白在与东鲁朋友告别, 南下吴越之际,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借题发挥, 以浓郁的激情, 把奇特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令人炫目的神话融为一炉, 酣畅淋漓地宣泄了长安三年生活给他带来的“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不平和郁闷, 表现自己“傲然卓立, 不事权贵”, 追求心灵自由的个性。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 篇8

——诺思罗谱·弗莱

钱钟书说:“杜及人工,李纯是气化。”这话是否可以解作杜甫是属于人世间的,其诗之工,登峰造极,一般诗家难以望其项背,尽管如此,杜甫还是人间的一份子,杜诗关注的是人间烟火,炉火纯青的艺术不但无碍于人们对杜诗的理解,而且正是诗这一艺术介质消除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时空隔膜和情感障壁。李白是凡尘之外的,仿佛是天上一团气化后的东西,李白的好些诗似乎不仅全无人间烟火气息,而且有反物质的特性,出神入化的艺术造境除了唤起后世读者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之外,更为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和诗歌表现的艺术世界增加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人只可激赏,不可玩实的想象。

大师说李杜尚且有虚实之论,一般饱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教育的人,对杜诗抱句句坐实之苛解,对李诗怀篇篇玄空之议论,自然不足为奇。杜诗有史的价值,故有“史诗”之称;李诗有唯美的功能,所以,诗人被誉为“诗仙”,仙者,人兽之外的第三者之谓也,亦说虚无飘渺之逸闻逸事逸人逸境也。这些似乎已成为阅读李杜的常识。一般李诗尚且如此,述梦之诗则更无异于醉酒之后,胆大嘴大,唯想象兼奇诡荒诞而已。所以,对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则每每止于文句疏通,全文背诵,捎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高亢的气节解读兼默写而已。此外,再进一步的探究,则甚为了了。更有甚者,一些“优秀的应试教师”拍胸顿足发誓,放弃全篇的教学,牢记一句,省时省事不损试,对考试绝无妨碍。如何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本文的兴趣,既然诗题冠“梦”,诗文本记“梦”(入梦、梦境、梦觉),何不循梦索迹,入梦探幽,来一番梦的解析,作一通诗与真的猜读呢?

梦作为一种心理——生理机制,在弗洛伊德以前,经典的理论人都认为梦是以象征的方式展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事件的一种变异的形式。弗洛伊德认为梦对成年人而言,是对有所顾忌的愿望通过疑缩(将丰富的梦的无意识内容简约为梦的外显内容)、移位(通过隐喻、暗示等比较疏远的事物来替代梦的无意识的中心内容)、表象(将梦的潜在内容表现为视觉意象)、再度校正(初显时将表面上互不连贯的材料串连成统一的内容)四个途径将本能冲动转化成为梦的外显内容的一种过程性展现。无论梦的经典理论与弗氏“梦的解析”理论在对梦的认识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但认为梦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则是相同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是受了真实梦境的启发而采用“梦”的形式赋诗,还是本无其梦而自觉借用“梦”的形式来叙事言情、抒写怀抱,已是无法考证之事了。但据清人陈沉《诗比兴笺》对“梦”诗的阐述来看,“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越来越广泛认同的“梦”诗来历确有名目,尽管李白可能并未深研兴、比、赋的学理,但炉火纯青地运用比、兴、赋手段来写意抒情,自出天然、自铸伟辞,形成神、奇、横、逸的“梦”诗风格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本文的题目“征候式解读”即是一种猜想:梦既是一种现实理想的隐喻,一段真实生活的折射,也是诗得以展开的一种结构召唤,诗如同在梦中一样,是使想象爆发的地方。“梦”不但是诗人生活的症候,而且是诗人自觉用来建构本诗结构,暗喻送别诸友抒发怀抱的手段;“梦”既是形成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屏障,又是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凭借。这是“梦”诗的难解之处,也是“梦”诗的高妙之处。

我们向来有知人论事的传统,所谓征候式解读不过是作逆向功课的一种方法,即从文字里推出事来,找出文字与事实的对应关系,从中发现所谓真实生活与诗向生成的玄机。一如施莱尔马赫所说的那样,“为了理解一个人所说的话,必须先了解这个人;然而这个人最初的被了解,却恰恰是通过他所说的话。”(转引自张隆溪著、冯川译《道与罗各斯》第1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这样一番道理和方法,孔子早就说过,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姿态(其所以),考察他的行为动机,或引发事情的导索(其所由),推断行为者安适什么样的状态(其所安),经过这样一番去蔽的工作,这个人的真实的情况怎么会能隐藏得了呢(人焉瘦哉)?所以,说白了,阅读诗歌(包括任何艺术作品)就是一项去蔽的工作,征候式的解读就是通过对文本外在的某种特殊征象的考察,达到充分真实理解内在真实的目的,进行从文本现象出发,挖掘生活真像的目的。为便于理解,这里拟先知人而论事,后披文以入实。回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要破译它的“难解”,赏鉴它的“高妙”,都不能不先回顾一下李白之志以及二入长安的往事。

入朝从政是李白的一生的梦想。“申管晏之谈,谋帝五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只要“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正是这样的上报国家,下光门楣,功成身退的人生期许,加之“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李唐王朝“镇八荒,通九垓。四门启兮万国来。”(李白《明鉴赋》)这样帝国宏伟气象的激励,加之个人才具性格,和当时士人致仕之途多种可能性空间的存在,使李白不屑于一般士人趋之若鹜的科举进士一途,而选择了“天子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举”入朝,这条看似捷径,其实荆棘的仕宦之路从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出川,到开元二十三年十年的漫游等待,“遍谒诸侯”,“历抵卿相”,换来的是一声悲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仿佛是卡夫卡笔下《城堡》中的K君,梦寐以求的“城堡”分明就在眼前,可他就是找不到进入“城堡”的通道,他孤独、无奈又无助。

然而,对理想的追求犹如对恋人渴望,当理想成为毒品的时候,长安的罂粟就会特别的灿烂: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若,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

“美人如花”,魂牵梦萦,怎奈“天长路远”、“关山难”。人生多艰,宦途难行的感伤、苦闷、愤懑积久的发酵,酝酿成胸中的狂澜,终于在送友人入川蜀的饯别宴上,由于酒精的作用,那条崎岖难行的蚕丛蜀道与十年来的宦旅荆途天路,不断的变幻、交叉以至重叠,最后,喷薄而成为《行路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李白第一次长安之行的结束语,也是平生第一次最为深切的人生感受,从中不难看见一个胸怀“早充观国宾,志承解世纷”(杜甫)的青年从梦幻中醒来,充满惊愕与失望的表情。然而,青年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却愈挫愈奋,虽然其间也不乏“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一类为后世腐儒诟之为“消极”的诗语,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纾解“爱而不及”的反讽。真正理解他的人,无论当时好友,还是后来知音,何尝不知其“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作诗非嗜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以,他无论是醉是醒,是乐是悲,“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立千秋勋业,功成身退仍然是不死的梦,这梦越是做的久长,便越是鬼魅惑人,执着如冤鬼,纠缠如毒蛇,因为这位谪仙其本身并无超脱尘世的愿望。

天不负人,机会终于在李白43岁(亦说42岁)那一年降临到他头上。在他的道友吴筠应召赴长安之后,他也应召翰林。起初是代朝廷回复外交使节的信函,宣示李唐王朝的辉煌,获得玄宗的称许,后来的情形,正史杂传也说法纷纭,有些甚至不无传奇。

这样的日子自然不会久长,不是自拾其趣,自找台阶,就是别人开撵。终于,这样的日子不过两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终于自请辞京,理由其实无需更多猜测,不这样就不是他李太白,如果说一定有个说法,也不是不可以,所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不称意”所有明里暗里,说得出、道不得的一言包揽了。

据说玄宗虽不挽留,但所奉不薄。相比第一次入京,第二次入京的李白实在太幸运了。不知是太幸运了不甚珍惜,还是进来了,看过了,不过尔尔,并不足留。什么使他忘了检束,忘了自己的报负,一次又一次放浪形骸、自筹把柄、授之以人,还是理想的矜持与现实的无奈无法调和,以至决绝到非要自毁前程。要知道曾几何时,他为了踏进深宫“遍谒诸侯”,“历抵卿相”而不可得,他是在求仕途上饱经挫折的跋涉者。

对于这一次李白入朝,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历来就不乏推猜,总括起来,不外这样的几种说法:

1.高力士怂恿杨玉环阻止玄宗授予李白官职。据《韦睿松窗録》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勺乐。……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饮歌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偏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妃以饮罢,敛绣巾重拜上。……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比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妃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妃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转引自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9页。)

2.同僚张垍等排挤。《魏王景序》记载:自李白入得翰林,接连奉诏应制,深得上心,使得其他翰林学士既羡妒,张垍尤甚,加以白放浪不羁,屡罪权贵,遂使太妃间玄宗。

3.性格缺陷所致。陆侃如、冯沅君两先生认为“最重要的恐怕是他的脾气与此不合,他当时与贺知章、汝阳王王进、崔宗之、裴周南等,浪迹纵酒,称为‘酒中八仙。如何能不碰壁呢?”(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9页。)

4.李白自己怎么看呢?在不同的诗中他有不同的归因。

在《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中写道: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容醉金樽。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颖水有清源。

这既是送别朋友的劝慰诗,也是寄寓自“思发在花前”,流露归意,微祈归因,欲言又休的写意之作,既是安慰朋友,也是表明心态,归途“无早晚”,是言朋友先走一步,我即随来,至于原因自然是“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谗言竞作,好人受压。同样的意思,此间诗作,频有表露,“数首送人的诗,都流露了他亦欲归去的心情,表达上有的含蓄,有的比较直露,……随着朝廷中权贵们的挤压愈来愈甚,他归隐心情的表达也愈见其露。”(安琪《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在《咏鹦鹉》中,他又写道:”落羽辞金殿,孤鸣托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暗喻玄宗将他视作悦人的鹦鹉,囚锁金殿,学舌逗乐。所以与其说“咏鹦鹉”,不如说是“自咏咏志”。如果说这还是含蓄地“言志”的话,那么在《条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里则是直抒胸意了:

……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此,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这是自爱羽毛,不愿溜须拍马,与当权者痛快淋漓决裂的声明。诗中引严子陵、韩信、祢衡不为瓦全来激励自己不要妥协,用李北海、裴尚书,英气不在,土坟蒿棘来轻视腾达。从这里我们似乎已经隐隐听出那一声惊雷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综上可以看出,李白的不得志,似乎既有权贵们诸如高力士、杨贵妃谗间,同僚如张垍等排挤,以及玄宗不能明察与圣断等的外在原因,又有其自身豪放不羁的性格等诸多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合力产生的影响。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因素都不过是表因,或说是诱因,而真正的原因,阻碍李白报国之志,为国之政之志难施展的潜因,却是李白之志,即李白人生核心价值取向的矛盾。

他既期望济世,又追求自由,而这两者恰恰是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李白自信能够像鲁仲连那样功成身退,或者像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李白《玉壶吟》)。然而他既没有前者的人生机缘,也没有后者的人生智慧,他拥有的只是“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的豪放,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刘枣强碑》)的“极才人之致”(王世贞《艺苑卮言》)的天才。他是文学天空中最璀璨的星星,在政治与思想的星河中没有他的星宿。他人格的高洁之处,在于他不愿牺牲自己的理想来换取安富尊荣的人生,不愿降低自己的品格来取得功名富贵。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重申的正是这样一种人格坚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表白,而是经历了上述一番入朝与去国之后所作的理性的选择。作为全诗的最强音和诗人人格的箴言放在全诗结尾,仿佛如孤峰突兀,而实则正是冰山一角,托浮它的正是一段虚无缥缈的“梦游”所隐喻的人生心路。这段短暂的人生和曲折的心路,在诗人仿佛恍若隔世,又仿佛幽梦,亦真亦幻,迷芜荒诞,又历历在目。

从这个角度看“梦诗”,则“梦”中之比兴实则实际人生的征候。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这两句字面上是求仙勘舆的选择,实则暗喻人生的决择。是出世求仙,还是入世从政,出世与入世一直是困扰李白的问题,一般以为李白寻仙访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甚至“惊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这确实是事实,但若说李白真心皈依道教,追求清净无为,则未免简单,在他的诗中也不乏批判和否定神仙的思想:“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至于他多次漫游黄河上下,长江南北,更不能说明他是可以久居紫极宫与世隔绝,修身养性之人。与其说他信道、求仙,毋宁说他借此麻醉自己,远祸和愤而“弃世”,“为三十六帝之外臣”(《送权十一序》),不受人间帝王管辖的化外之民的权宜之举,况且,有唐一代奉道教为国教,举国为之,道教生活的许多教义和生活方式已日常化,李白也不是化外之民,所以,有的时候不妨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求仙访道就是一种归于平常人生,回归平凡的选择,并不一定要作一种所谓积极与消极的两分法的人生评判。

纵观他一生的追求,他在骨子里还是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早怀经济策”、“志存解世仿”、“申管晏之谈,谋帝五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尽管入世之难,有如蜀道难于上青天。但比起“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仙境,人世间的圣境(天姥山),“云霞明灭或可睹”则比较现实,或许有几分成功的机率。

决择既已做出,对所选自然展望憧憬,想象由此展开: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心仪的物、事,常常拔高,摹想乃至圣化、神化,这是常情。这天姥山由于乃诗人心驰神往之所在,诗人一连用了三个“天”字,来暗喻此指朝廷,不断放大它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还不足以表达它的神圣与崇高,而且不惜比衬和夸张来烘托它的高峻和伟岸。

既已心向往之,何避路途迢遥,朝圣的梦开始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由越人的话和自己的幻想而入梦,一个蒙太奇的转接,诗境浮入梦境,同时暗寓入朝之愿实现。李白第二次进到长安,一友举荐,一纸识书,朝为贫道,旦登朝堂,突然而意外,所谓“一夜飞度”,“身登青云”,至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则已是金銮见诏,翰林待诏的景象了。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人生的曙光出现,真实的朝政生活开始除去。山重水复,疑云丛生,在一派生机的表象下,先前以为“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的大唐王朝,竟也如此可怪也。“忽已暝”,这暗喻来得急,实在有些出乎意料,黑夜的前影,是恐怖降临的象征。于是,思绪中断,梦在继续,诗意却转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咆龙吟”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使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发抖;天象骤变,黑云低压,风雨欲来,水气漂浮。这是大事变之来的前奏,这是大场面展开之前的前景,是大景象开幕的序曲。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整体大致相齐的七言句,一番渲染铺陈之后,短暂的休止。铿锵短促的四言句,仿佛交响乐中另一个音部突然窜出。在电火闪耀,岳峦摧裂声中,伴随着“訇”的一声巨响,一扇石门开启了另一番景象,诗的意境在更新,梦的意境更深邃。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是太虚幻景,还是人间仙境,云中之君们身着霓裳、骠骑长风、虎奏鼓乐、鸾车奔驰,仙人们列队鱼贯而出……这是盛世童话,还是人间传说?这是仙丹致境,还是诗人奇想?这是诗歌最奇幻的乐章,也是梦境最热烈的高潮,也是梦圆欲破的临界。这富丽堂皇的景象,本应让人流连忘返,欣喜沉迷;这雍容华贵,本应让人景羡钦慕,为什么却给人不寒而栗,惊悸恐惧之感。这分别是朝廷内宫的享乐图,这诗意来得矛盾,其意反讽。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人之灵,生则为魂,死则为魄。“魂悸以魄动”,诗人深深地为梦中的美境,或说美梦给吓住了,没有美梦醒来,笑颜怡怡的神情,反而因惊起而长嗟不息,仿佛是恶梦已逝,惊悸尤在的反应。诗人一定是意识到了在美丽外表下掩盖意想不到的东西,这太出乎意料之外了,盛世光环下原来却隐藏着如此深重的危机。“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醒来的现实是冰凉的坚硬,美丽的幻景,昙花已逝、烟霞不再、惊骇犹存。

这是否意味着一段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充满凶险的朝中人生的结束呢?未入朝时,人生的整个目标和努力就是入朝,出朝之后,人生的目标该如何调整呢?这是诗人自己恐怕也未必有答案的问题,但总得给关心自己的朋友诸君一个释怀的安慰与交待吧?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东鲁的朋友,你们问我此次离去,什么时候再回来,我也难以确答,连“大约是在冬季”这样一个说不定的期许也不能约定,从今以后的人生又踏上了“万里无主人,一身独为客”的程旅,我只能说,白鹿在山,须行则骑,也许不日则回,也许经年之后,当回则回,应归则归。但有一个地方,我是再也不会去了。一之为甚,岂可再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所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盛年重要的诗篇,说它重要,不是从诗歌艺术的追求上来作里程碑式的描述与评析,而是从它反映的诗人的人生追求和方向上来说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本事诗,不可做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的对应析证,但它代表了李白一个时期对人生的思考与结论。它是一段人生的结束,思想上、情感上的结束,才是真正的结束,另一段人生的开始,不管另一段人生的追求和境界,诗歌艺术的成就如何,其标志意义都是不可否定的。以山水诗、游仙诗、赠别诗来界定它,都难免有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的偏颇。

歌咏言,诗言志。李白这歌吟体的诗歌,作为比兴言志的代表作、杰作,梦不过是结构篇章、开启想象,暗喻真实人生的手段。是诗,也是真实的人生。

上一篇:狠刹“三股歪风”自查分析报告下一篇:定亲仪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