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2024-10-03

选修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通用8篇)

选修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ⅰ、文本解读

李白早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天宝三年(744)李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南下吴越故地,与友人作别,作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表心情。ⅱ、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理解体会诗歌的浪漫主意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广泛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中的想像世界,感受诗人于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ⅲ、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理解体会诗歌的浪漫主意的色彩

2、品味诗歌语言的流利自然,不事雕琢的风格

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运用。

2、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理解。ⅵ、课时安排:2课时 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引入

1、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1、《诗经》和《离骚》

2、汉魏五言古诗

3、唐代诗歌概况

4、宋代诗歌概况

三、听读后再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和纠正字音

四、课文学习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脉络是什么?(板书)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五、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2、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选修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2

教学内容:鉴赏李白, 体会其诗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色, 理解和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

执教班级:高二 (3) 班。

教学时间:20012年10月15日。

教学过程:这首诗歌难度不大, 学生容易理解, 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背景导入切文题、诵读悟别意、合作赏别情, 探讨究主旨、拓展品诗情六个环节。这样, 学生走进课文能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到了课外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自觉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得失:《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雄伟的意境, 瑰丽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历来为人传颂, 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优秀的文章可学的东西很多, 教师必须大胆取舍, 集中兵力, 突出重点, 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的教学, 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一、闪光点

(1) 自主学习, 激发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本文的学习中, 学生课前自主收集李白的资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收集李白诗句, 感受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圈点勾画, 并就不理解的字词句以及内容上的问题质疑。 (收集过程提倡资源共享) 上课伊始, 同学们就收集的资料做了交流, 加上教师对李白的激情介绍,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

(2) 读赏结合, 合作探究,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文不厌百回读, 李白的诗歌韵律、节奏、起伏、情感都适宜诵读涵咏, 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与诗人心灵对话, 走进其创造的奇妙境界。在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诗歌学习的基础上, 本节课我设计了自主赏析诗句和诵读结合的环节, 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多给予肯定评价, 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兴趣和信心。

(3) 师生平等对话, 重视生成问题引导, 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这节课上,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但绝不是对课堂放任自流, 师生通过平等对话解决了问题, 推进了课堂进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因为学生都是独立、有思想的个体, 因此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留有预设空间, 课堂上运用教学机智, 巧妙解决生成问题, 并借此让学生的思维飞跃。如学生欣赏了大部分精彩句子后, 我发现有少数同学因大家赏析的句子忽前忽后而有点迷糊, 于是我及时调整思路, 让学生将梦游之旅按时间和地点顺序分成四个部分: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昏暗, 夜晚———洞中仙乐, 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路就更清晰了。又如在分析最后一段时, 同学们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的理解产生了争议, 我适时让学生展开小辩论, 最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不足之处

当然, 由于个人经验的不足, 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 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虽然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思考, 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还是对学生、对课堂不够放心, 本来学生已鉴赏了大部分内容, 已经相当有收获了, 又补充了许多学生未分析到的内容。

(2) 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还应更灵活, 尤其是当学生还未回答出最佳答案时, 不应操之过急, 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启发诱导也应再细致再到位一些。对于学生的回答, 以鼓励为主, 但理解有明显偏差的地方不应不了了之, 或含糊带过, 应更耐心地引导解决, 不能给现成的答案, 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

(3) 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再落实, 本诗虽不宜逐句翻译, 弄得支离破碎, 不过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多准备几句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问题的句子, 当学生未提出时, 教师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可能对学生更有帮助, 效果会更好。

理论思考: (1) 教师要深研教材,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二度创作, 集中兵力, 突出重点。 (2)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多种形式, 夯实基础, 紧扣文本, 让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 不能使自己的认识脱离文本, 成为空中楼阁。 (5) 诗歌学习要重视诵读涵咏, 培养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 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 并籍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摘要:教学反思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从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再上升到理论思考等方面详细总结和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的得失, 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自主,生成问题,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3

一、自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歌,积累“信”“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形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下面给出的学案。

作者简介:李白,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现存诗歌900余首,他的诗歌向屈原等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乐府民歌学习,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他所特有的__________风格,素有________之称。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请某小组完成:

明确:(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奔放飘逸)(想象丰富)(色彩绚丽)(形式多样)

注意:完成以上填空题时不一定要求答案完全一致,重在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大体总结出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分为几个层次。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第几自然段扣住了题目“留别”二字?

3.是什么激发了作者梦游的幻想?

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式: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整理文章内容,完成1~3题,答题要紧扣文本。

三、内容探究

1.阅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五岳等山,有何作用?

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登上天姥山之后描摹了哪些光怪陆离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3.阅读第三段,思考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

我的问题: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教法:讨论过程中,老师在各小组间询问进度,并就各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引导。)

四、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示意图)

展示提示:

1.C层次学生到黑板前做展示,B层次学生协助,10分钟完成展示,另外留2分钟给不参加展示的A、B层学生,请你们联系自己手中所总结出的书面讨论结果,完善本小组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结果。

2.不参加展示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展示期间,看文本,并完善自己手中的书面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仔细参看本组或外组学生的展示结果,做好点评和质疑。

(教法: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恰当的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点评和质疑进行总结概括。)

小结本课:本篇课文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希望大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自学,学会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李琳,女,生于1980年2月,本科学历,2003年至今于陕西省绥德中学教授高中语文,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多次获得教学能手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自习目标。

一、自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歌,积累“信”“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形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下面给出的学案。

作者简介:李白,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现存诗歌900余首,他的诗歌向屈原等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乐府民歌学习,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他所特有的__________风格,素有________之称。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请某小组完成:

明确:(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奔放飘逸)(想象丰富)(色彩绚丽)(形式多样)

注意:完成以上填空题时不一定要求答案完全一致,重在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大体总结出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分为几个层次。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第几自然段扣住了题目“留别”二字?

3.是什么激发了作者梦游的幻想?

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式: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整理文章内容,完成1~3题,答题要紧扣文本。

三、内容探究

1.阅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五岳等山,有何作用?

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登上天姥山之后描摹了哪些光怪陆离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3.阅读第三段,思考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

我的问题: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教法:讨论过程中,老师在各小组间询问进度,并就各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引导。)

四、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示意图)

展示提示:

1.C层次学生到黑板前做展示,B层次学生协助,10分钟完成展示,另外留2分钟给不参加展示的A、B层学生,请你们联系自己手中所总结出的书面讨论结果,完善本小组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结果。

2.不参加展示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展示期间,看文本,并完善自己手中的书面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仔细参看本组或外组学生的展示结果,做好点评和质疑。

(教法: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恰当的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点评和质疑进行总结概括。)

小结本课:本篇课文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希望大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自学,学会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李琳,女,生于1980年2月,本科学历,2003年至今于陕西省绥德中学教授高中语文,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多次获得教学能手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自习目标。

一、自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歌,积累“信”“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形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下面给出的学案。

作者简介:李白,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现存诗歌900余首,他的诗歌向屈原等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乐府民歌学习,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他所特有的__________风格,素有________之称。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请某小组完成:

明确:(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奔放飘逸)(想象丰富)(色彩绚丽)(形式多样)

注意:完成以上填空题时不一定要求答案完全一致,重在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大体总结出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分为几个层次。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第几自然段扣住了题目“留别”二字?

3.是什么激发了作者梦游的幻想?

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式: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整理文章内容,完成1~3题,答题要紧扣文本。

三、内容探究

1.阅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五岳等山,有何作用?

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登上天姥山之后描摹了哪些光怪陆离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3.阅读第三段,思考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

我的问题: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教法:讨论过程中,老师在各小组间询问进度,并就各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引导。)

四、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示意图)

展示提示:

1.C层次学生到黑板前做展示,B层次学生协助,10分钟完成展示,另外留2分钟给不参加展示的A、B层学生,请你们联系自己手中所总结出的书面讨论结果,完善本小组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结果。

2.不参加展示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展示期间,看文本,并完善自己手中的书面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仔细参看本组或外组学生的展示结果,做好点评和质疑。

(教法: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恰当的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点评和质疑进行总结概括。)

小结本课:本篇课文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希望大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自学,学会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

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些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 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三、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遭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与朋友作别,因而此诗又名《与东鲁诸公》。

二.朗读诗文:

名家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单读、师生齐读。

列(裂)、怳(恍)姥、剡、渌、屐、澹、扉、訇 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三.结合注释、作者简介和背景材料,默读全诗,总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从诗题看如何理解“梦游”“留别”的关系?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2.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各部分都有了过渡性的提示语,有哪些句子?第二部分请细分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1.现实天姥(游前)    
2.梦游幻境(游中) ⑴梦到剡溪  
⑵登山途中  
⑶山顶所见  
 
 
 
⑷醒来情况  
3.抒情言志    

四.再次听名家朗诵,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赏析诗文

梦前天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 “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为何提到“谢公”?

学生结合诗文分析有理即可。

登山途中所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时间——早晨。

山顶所见(洞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时间——日暝。

2.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昏暗恍惚恐怖。

山顶所见(洞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4.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梦醒情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抒情言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如此”何解?

像一场梦

2.理解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重点是辨证分析。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三.总结:

1.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

2.介绍其他观点:

解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 篇7

众所周知, “诗言志, 歌抒情”。解读一位古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言志抒情, 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知人论世”。那么, 李白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和复杂心情中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呢?综合有关研究资料来看:李白于唐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25岁时离开四川, 开始了长达16年的漫游生活。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 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 并常陪侍在皇上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的敏捷诗才, 赋诗纪实, 向人夸示。李白一方面因为得到了玄宗的高度宠信, 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放浪形骸、不愿趋奉权贵, 因此遭到了朝中某些同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据说, 李白有次“奉诏醉中起草诏书, 引足令高力士脱靴, 宫中人恨之” (《李白年谱》) , 于是有人到玄宗那里去诽谤李白, 导致玄宗疏远李白。天宝三年 (公元744年) , 唐玄宗拿出一笔“补偿金”就把李白从朝中解职辞退了。李白出了翰林之后, 来到他在山东东鲁的家中居住了一段不长时间, 第二年, 即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 , 李白就告别东鲁家园, 又一次地踏上了漫游的征途。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最核心内容——诗中所言明的“志”和所抒发的“情”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应是李白对其所言之“志”、所抒之“情”的“画龙点睛”!如果有了这个共识, 往下我们就好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进行具体解析了。我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不是“梦中”之梦;李白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 而是一种“梦想”游。有人一定会追问:有什么依据说诗人写的“梦”游不是“梦中”游而是“梦想”游呢?我下面将先按照常理、再依据文本来回答有人提出的疑问。

我们先按照常理来看:

“梦中”的“梦”, 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 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 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 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

“梦中”的“梦”, 只是一种以“刺激-反应”为基础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梦想”的“梦”, 则是一种以联想与想象为基础的特殊心理现象。

“梦中”的“梦”所呈现的只是人对过去的某种生活回忆;而“梦想”的“梦”所体现的则是人对未来的某种精神追求。

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再依据文本来看。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全文如下: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共有三节 (三个段落) 。

第一节是诗人说明自己产生“梦想”“游天姥”的原因, 而且这个原因是通过比较之后才产生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从航海的人那里听到传说海上有座仙山叫瀛洲, 可因为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而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 说那云霞忽明忽暗的景象有时就能够看到。那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它山势高过五岳, 遮蔽了赤城山。即使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 可对着这天姥山, 却矮小得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因此, 既然去不了海上仙山瀛洲, 那就不如到吴越的天姥山去游历一番也好。

第二节是诗人描述自己如何“梦想”“游天姥”的内容, 也算是做的一个“白日梦”片断吧。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根据人们对天姥山的传说, 梦想去游一趟天姥山。在急切心情的驱使下, 我梦想连夜飞渡到那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想象那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 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 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 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那谢公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 亲自攀登高耸入云的“天梯” (高峻陡峭的山路) 。在半山腰能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在山顶上仿佛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 道路曲折回旋, 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 倚着山石, 不觉已经天黑了。这时听到岩泉发出的响声, 既像熊在吼, 又像龙在吟, 使幽静的树林战栗, 使层层山岩震惊, 乌云黑沉沉地像要下雨了, 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突然闪电迅雷, 像是把山峦崩裂一样。电闪雷鸣使我仿佛看到像是仙府一样的石门, 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 看不到尽头;闪电中的群峦叠嶂好像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神仙宫殿。闪电中我仿佛看到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 把清风当作马, 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闪电中我仿佛看到老虎弹奏着琴瑟, 鸾鸟驾着车, 仙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 神志恍惚, 一惊而起, 不禁长声叹息。原来我仍醒着, 枕头床席也都在, 可刚才梦幻中的烟雾云霞却原来根本没有。

第三节是诗人解释自己“梦想”“游天姥”的目的, 表达的是诗人对“梦想”的某种精神追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世间行乐也应像畅游梦中幻境一样, 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你们问我告别诸位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这可不好说哦。我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像天姥山这样的名山。为什么非要低头弯腰去侍奉巴结权贵们, 让人不能舒心畅意、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呢!

综观全诗, 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觉的创作行为, 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 富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

本文之所以要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重新进行一番解析, 是因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不首先把诗中的“梦”解读准,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不能顺利推进, 常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形。例如, 若把诗中的“梦”当作“梦境”来讲, 那么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就完全脱离“梦境”了。再说, 如果整首诗的中心和重点是在记叙一个“梦境”, 那么该诗第三节中的那句极其关键的、直抒胸臆的议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得心颜”, 就显得十分突兀。因为这最“画龙点睛”的最后一句, 竟与诗中有关“梦游天姥山”的情景之间, 怎么也构不成一种思维链。而只有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当作“梦想”来讲, 那么整首诗歌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既有产生“梦想”的原因 (诗的第一节) , 又有展开“梦想”的过程 (诗的第二节) , 更有表达“梦想”的目的 (诗的第三节) , 再稍微联想一下诗人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一切都那么的合情合理。至于诗人此前本没有游历过“天姥山”, 可为什么能在诗中把“游天姥山”的过程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呢?我想, 这一定与诗人在写作此诗之前, 曾有16年的漫游经历和生活积累有关, 李白可能把他在其他地方登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移植到了此诗当中。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再如李白在诗中写到“脚著谢公屐”, 这“谢公屐”就是南朝时的一位喜爱游玩山水的诗人谢灵运 (公元385年—433年) 专为登山而特制的鞋子, 可见李白为自己“梦想”如何攀登天姥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作了充分准备的。

最后, 我把自己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创作思想作如下两点概括与揭示:

一、“梦游天姥”, 不是在记叙诗人“梦中游天姥”的离奇景遇, 而是在抒发诗人“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诗人通过抒发自己“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排遣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内心痛苦, 表达的是一种对心灵解放与精神超脱的极度渴望。

二、“吟留别”, 是诗人想通过这首诗歌告诉那些留在京城的朋友或醉心于官场的朋友, 不要“摧眉折腰事权贵”, 当感到“不得开心颜”的时候, 应当想到“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不如像我这样想开些,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到美好的大自然去放飞心情, 获得精神的自由。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所要言表的“志”和所要抒发的“情”, 大抵如此。可有人却把这首诗定位为“是一首游仙诗”, 认为这是李白在“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 被放出京, 因在政治上遭受失败的怨愤始终郁积于怀”, 于是“寄情于求仙访道”。 (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第42页) 我认为这也是脱离了文本实际的。从原诗来看, 其中除有两句是写“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外, 再根本没有丝毫关于诗人试图“求仙”“访道”“向佛”的隐含信息。而“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两句夸张性的拟人与比喻, 也只是李白在“梦想游天姥”的过程中, 想象那“天姥山”的千姿百态的山峦叠嶂在电闪雷鸣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幻觉”, 而不是在表现李白对“仙人”“仙境”的向往与追求。结合全诗来看, 当听到人们传说海山有座叫“瀛洲”的仙山时, 李白凭理智知道, 这是“烟涛微茫信难求”, 根本不去追求。而当听到“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既可望又可求时, 李白立即产生向往, 想去攀登现实中那“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并为此梦想能“一夜飞渡镜湖月”, 立刻飞到那“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下。李白除了有“梦游天姥”的强烈兴趣外, 还对现实自然界的其他“名山”具有兴趣。如他在诗中告诉朋友说:“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我认为, 这里的李白不论想“梦游天姥”也好, 或打算探“访”更多的“名山”也好, 其实都是在用一种极其浪漫的表象来掩饰他极其现实的想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尽管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宣言里彰显了一种做人的气节和人格尊严, 但我看来, 在李白内心深处仍是懦弱的、自卑的。他对不能得罪的“权贵”, 他对所看不惯的官场腐败以及其他一些“潜规则”, 李白或是不敢抗争, 或是不想面对, 或是不愿同流合污。我们如果用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来衡量李白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思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也只是处于一种思想境界的最初级阶段——“修身”而已。而且李白在诗中所选择的“修身”途径也只不过是“梦游天姥”似的自我陶醉、遍“访名山”样的自寻快乐, 而这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在我们当代人看来极不认同的处世方式——逃避现实!而这一点, 也正是我们今天教学这篇传统名篇时, 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的地方。“做梦”哪个不会?“梦想”谁人没有?但怎样的“梦想”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怎样的“梦想”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应弘扬的, 怎样的“梦想”才能导向一种脚踏实地的奋斗理想和具体实践?尚请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三思!

摘要: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 目前常见的观点认为“梦”就是“梦中”;“梦游”即为“梦中游”。而本文认为:诗中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 而是一种“梦想”游。因为“梦中”的“梦”, 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 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 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 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综观全诗, 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觉的创作行为, 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 富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

选修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8

——诺思罗谱·弗莱

钱钟书说:“杜及人工,李纯是气化。”这话是否可以解作杜甫是属于人世间的,其诗之工,登峰造极,一般诗家难以望其项背,尽管如此,杜甫还是人间的一份子,杜诗关注的是人间烟火,炉火纯青的艺术不但无碍于人们对杜诗的理解,而且正是诗这一艺术介质消除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时空隔膜和情感障壁。李白是凡尘之外的,仿佛是天上一团气化后的东西,李白的好些诗似乎不仅全无人间烟火气息,而且有反物质的特性,出神入化的艺术造境除了唤起后世读者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之外,更为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和诗歌表现的艺术世界增加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人只可激赏,不可玩实的想象。

大师说李杜尚且有虚实之论,一般饱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教育的人,对杜诗抱句句坐实之苛解,对李诗怀篇篇玄空之议论,自然不足为奇。杜诗有史的价值,故有“史诗”之称;李诗有唯美的功能,所以,诗人被誉为“诗仙”,仙者,人兽之外的第三者之谓也,亦说虚无飘渺之逸闻逸事逸人逸境也。这些似乎已成为阅读李杜的常识。一般李诗尚且如此,述梦之诗则更无异于醉酒之后,胆大嘴大,唯想象兼奇诡荒诞而已。所以,对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则每每止于文句疏通,全文背诵,捎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高亢的气节解读兼默写而已。此外,再进一步的探究,则甚为了了。更有甚者,一些“优秀的应试教师”拍胸顿足发誓,放弃全篇的教学,牢记一句,省时省事不损试,对考试绝无妨碍。如何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本文的兴趣,既然诗题冠“梦”,诗文本记“梦”(入梦、梦境、梦觉),何不循梦索迹,入梦探幽,来一番梦的解析,作一通诗与真的猜读呢?

梦作为一种心理——生理机制,在弗洛伊德以前,经典的理论人都认为梦是以象征的方式展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事件的一种变异的形式。弗洛伊德认为梦对成年人而言,是对有所顾忌的愿望通过疑缩(将丰富的梦的无意识内容简约为梦的外显内容)、移位(通过隐喻、暗示等比较疏远的事物来替代梦的无意识的中心内容)、表象(将梦的潜在内容表现为视觉意象)、再度校正(初显时将表面上互不连贯的材料串连成统一的内容)四个途径将本能冲动转化成为梦的外显内容的一种过程性展现。无论梦的经典理论与弗氏“梦的解析”理论在对梦的认识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但认为梦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则是相同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是受了真实梦境的启发而采用“梦”的形式赋诗,还是本无其梦而自觉借用“梦”的形式来叙事言情、抒写怀抱,已是无法考证之事了。但据清人陈沉《诗比兴笺》对“梦”诗的阐述来看,“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越来越广泛认同的“梦”诗来历确有名目,尽管李白可能并未深研兴、比、赋的学理,但炉火纯青地运用比、兴、赋手段来写意抒情,自出天然、自铸伟辞,形成神、奇、横、逸的“梦”诗风格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本文的题目“征候式解读”即是一种猜想:梦既是一种现实理想的隐喻,一段真实生活的折射,也是诗得以展开的一种结构召唤,诗如同在梦中一样,是使想象爆发的地方。“梦”不但是诗人生活的症候,而且是诗人自觉用来建构本诗结构,暗喻送别诸友抒发怀抱的手段;“梦”既是形成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屏障,又是读者进入诗意核心的凭借。这是“梦”诗的难解之处,也是“梦”诗的高妙之处。

我们向来有知人论事的传统,所谓征候式解读不过是作逆向功课的一种方法,即从文字里推出事来,找出文字与事实的对应关系,从中发现所谓真实生活与诗向生成的玄机。一如施莱尔马赫所说的那样,“为了理解一个人所说的话,必须先了解这个人;然而这个人最初的被了解,却恰恰是通过他所说的话。”(转引自张隆溪著、冯川译《道与罗各斯》第1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这样一番道理和方法,孔子早就说过,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姿态(其所以),考察他的行为动机,或引发事情的导索(其所由),推断行为者安适什么样的状态(其所安),经过这样一番去蔽的工作,这个人的真实的情况怎么会能隐藏得了呢(人焉瘦哉)?所以,说白了,阅读诗歌(包括任何艺术作品)就是一项去蔽的工作,征候式的解读就是通过对文本外在的某种特殊征象的考察,达到充分真实理解内在真实的目的,进行从文本现象出发,挖掘生活真像的目的。为便于理解,这里拟先知人而论事,后披文以入实。回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要破译它的“难解”,赏鉴它的“高妙”,都不能不先回顾一下李白之志以及二入长安的往事。

入朝从政是李白的一生的梦想。“申管晏之谈,谋帝五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只要“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正是这样的上报国家,下光门楣,功成身退的人生期许,加之“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李唐王朝“镇八荒,通九垓。四门启兮万国来。”(李白《明鉴赋》)这样帝国宏伟气象的激励,加之个人才具性格,和当时士人致仕之途多种可能性空间的存在,使李白不屑于一般士人趋之若鹜的科举进士一途,而选择了“天子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举”入朝,这条看似捷径,其实荆棘的仕宦之路从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出川,到开元二十三年十年的漫游等待,“遍谒诸侯”,“历抵卿相”,换来的是一声悲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仿佛是卡夫卡笔下《城堡》中的K君,梦寐以求的“城堡”分明就在眼前,可他就是找不到进入“城堡”的通道,他孤独、无奈又无助。

然而,对理想的追求犹如对恋人渴望,当理想成为毒品的时候,长安的罂粟就会特别的灿烂: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若,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

“美人如花”,魂牵梦萦,怎奈“天长路远”、“关山难”。人生多艰,宦途难行的感伤、苦闷、愤懑积久的发酵,酝酿成胸中的狂澜,终于在送友人入川蜀的饯别宴上,由于酒精的作用,那条崎岖难行的蚕丛蜀道与十年来的宦旅荆途天路,不断的变幻、交叉以至重叠,最后,喷薄而成为《行路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李白第一次长安之行的结束语,也是平生第一次最为深切的人生感受,从中不难看见一个胸怀“早充观国宾,志承解世纷”(杜甫)的青年从梦幻中醒来,充满惊愕与失望的表情。然而,青年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却愈挫愈奋,虽然其间也不乏“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一类为后世腐儒诟之为“消极”的诗语,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纾解“爱而不及”的反讽。真正理解他的人,无论当时好友,还是后来知音,何尝不知其“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作诗非嗜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以,他无论是醉是醒,是乐是悲,“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立千秋勋业,功成身退仍然是不死的梦,这梦越是做的久长,便越是鬼魅惑人,执着如冤鬼,纠缠如毒蛇,因为这位谪仙其本身并无超脱尘世的愿望。

天不负人,机会终于在李白43岁(亦说42岁)那一年降临到他头上。在他的道友吴筠应召赴长安之后,他也应召翰林。起初是代朝廷回复外交使节的信函,宣示李唐王朝的辉煌,获得玄宗的称许,后来的情形,正史杂传也说法纷纭,有些甚至不无传奇。

这样的日子自然不会久长,不是自拾其趣,自找台阶,就是别人开撵。终于,这样的日子不过两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终于自请辞京,理由其实无需更多猜测,不这样就不是他李太白,如果说一定有个说法,也不是不可以,所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不称意”所有明里暗里,说得出、道不得的一言包揽了。

据说玄宗虽不挽留,但所奉不薄。相比第一次入京,第二次入京的李白实在太幸运了。不知是太幸运了不甚珍惜,还是进来了,看过了,不过尔尔,并不足留。什么使他忘了检束,忘了自己的报负,一次又一次放浪形骸、自筹把柄、授之以人,还是理想的矜持与现实的无奈无法调和,以至决绝到非要自毁前程。要知道曾几何时,他为了踏进深宫“遍谒诸侯”,“历抵卿相”而不可得,他是在求仕途上饱经挫折的跋涉者。

对于这一次李白入朝,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历来就不乏推猜,总括起来,不外这样的几种说法:

1.高力士怂恿杨玉环阻止玄宗授予李白官职。据《韦睿松窗録》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勺乐。……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饮歌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偏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妃以饮罢,敛绣巾重拜上。……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比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妃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妃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转引自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9页。)

2.同僚张垍等排挤。《魏王景序》记载:自李白入得翰林,接连奉诏应制,深得上心,使得其他翰林学士既羡妒,张垍尤甚,加以白放浪不羁,屡罪权贵,遂使太妃间玄宗。

3.性格缺陷所致。陆侃如、冯沅君两先生认为“最重要的恐怕是他的脾气与此不合,他当时与贺知章、汝阳王王进、崔宗之、裴周南等,浪迹纵酒,称为‘酒中八仙。如何能不碰壁呢?”(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9页。)

4.李白自己怎么看呢?在不同的诗中他有不同的归因。

在《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中写道: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容醉金樽。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颖水有清源。

这既是送别朋友的劝慰诗,也是寄寓自“思发在花前”,流露归意,微祈归因,欲言又休的写意之作,既是安慰朋友,也是表明心态,归途“无早晚”,是言朋友先走一步,我即随来,至于原因自然是“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谗言竞作,好人受压。同样的意思,此间诗作,频有表露,“数首送人的诗,都流露了他亦欲归去的心情,表达上有的含蓄,有的比较直露,……随着朝廷中权贵们的挤压愈来愈甚,他归隐心情的表达也愈见其露。”(安琪《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在《咏鹦鹉》中,他又写道:”落羽辞金殿,孤鸣托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暗喻玄宗将他视作悦人的鹦鹉,囚锁金殿,学舌逗乐。所以与其说“咏鹦鹉”,不如说是“自咏咏志”。如果说这还是含蓄地“言志”的话,那么在《条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里则是直抒胸意了:

……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此,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这是自爱羽毛,不愿溜须拍马,与当权者痛快淋漓决裂的声明。诗中引严子陵、韩信、祢衡不为瓦全来激励自己不要妥协,用李北海、裴尚书,英气不在,土坟蒿棘来轻视腾达。从这里我们似乎已经隐隐听出那一声惊雷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综上可以看出,李白的不得志,似乎既有权贵们诸如高力士、杨贵妃谗间,同僚如张垍等排挤,以及玄宗不能明察与圣断等的外在原因,又有其自身豪放不羁的性格等诸多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合力产生的影响。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因素都不过是表因,或说是诱因,而真正的原因,阻碍李白报国之志,为国之政之志难施展的潜因,却是李白之志,即李白人生核心价值取向的矛盾。

他既期望济世,又追求自由,而这两者恰恰是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李白自信能够像鲁仲连那样功成身退,或者像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李白《玉壶吟》)。然而他既没有前者的人生机缘,也没有后者的人生智慧,他拥有的只是“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的豪放,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刘枣强碑》)的“极才人之致”(王世贞《艺苑卮言》)的天才。他是文学天空中最璀璨的星星,在政治与思想的星河中没有他的星宿。他人格的高洁之处,在于他不愿牺牲自己的理想来换取安富尊荣的人生,不愿降低自己的品格来取得功名富贵。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重申的正是这样一种人格坚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表白,而是经历了上述一番入朝与去国之后所作的理性的选择。作为全诗的最强音和诗人人格的箴言放在全诗结尾,仿佛如孤峰突兀,而实则正是冰山一角,托浮它的正是一段虚无缥缈的“梦游”所隐喻的人生心路。这段短暂的人生和曲折的心路,在诗人仿佛恍若隔世,又仿佛幽梦,亦真亦幻,迷芜荒诞,又历历在目。

从这个角度看“梦诗”,则“梦”中之比兴实则实际人生的征候。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这两句字面上是求仙勘舆的选择,实则暗喻人生的决择。是出世求仙,还是入世从政,出世与入世一直是困扰李白的问题,一般以为李白寻仙访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甚至“惊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这确实是事实,但若说李白真心皈依道教,追求清净无为,则未免简单,在他的诗中也不乏批判和否定神仙的思想:“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至于他多次漫游黄河上下,长江南北,更不能说明他是可以久居紫极宫与世隔绝,修身养性之人。与其说他信道、求仙,毋宁说他借此麻醉自己,远祸和愤而“弃世”,“为三十六帝之外臣”(《送权十一序》),不受人间帝王管辖的化外之民的权宜之举,况且,有唐一代奉道教为国教,举国为之,道教生活的许多教义和生活方式已日常化,李白也不是化外之民,所以,有的时候不妨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求仙访道就是一种归于平常人生,回归平凡的选择,并不一定要作一种所谓积极与消极的两分法的人生评判。

纵观他一生的追求,他在骨子里还是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早怀经济策”、“志存解世仿”、“申管晏之谈,谋帝五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尽管入世之难,有如蜀道难于上青天。但比起“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仙境,人世间的圣境(天姥山),“云霞明灭或可睹”则比较现实,或许有几分成功的机率。

决择既已做出,对所选自然展望憧憬,想象由此展开: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心仪的物、事,常常拔高,摹想乃至圣化、神化,这是常情。这天姥山由于乃诗人心驰神往之所在,诗人一连用了三个“天”字,来暗喻此指朝廷,不断放大它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还不足以表达它的神圣与崇高,而且不惜比衬和夸张来烘托它的高峻和伟岸。

既已心向往之,何避路途迢遥,朝圣的梦开始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由越人的话和自己的幻想而入梦,一个蒙太奇的转接,诗境浮入梦境,同时暗寓入朝之愿实现。李白第二次进到长安,一友举荐,一纸识书,朝为贫道,旦登朝堂,突然而意外,所谓“一夜飞度”,“身登青云”,至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则已是金銮见诏,翰林待诏的景象了。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人生的曙光出现,真实的朝政生活开始除去。山重水复,疑云丛生,在一派生机的表象下,先前以为“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的大唐王朝,竟也如此可怪也。“忽已暝”,这暗喻来得急,实在有些出乎意料,黑夜的前影,是恐怖降临的象征。于是,思绪中断,梦在继续,诗意却转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咆龙吟”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使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发抖;天象骤变,黑云低压,风雨欲来,水气漂浮。这是大事变之来的前奏,这是大场面展开之前的前景,是大景象开幕的序曲。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整体大致相齐的七言句,一番渲染铺陈之后,短暂的休止。铿锵短促的四言句,仿佛交响乐中另一个音部突然窜出。在电火闪耀,岳峦摧裂声中,伴随着“訇”的一声巨响,一扇石门开启了另一番景象,诗的意境在更新,梦的意境更深邃。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是太虚幻景,还是人间仙境,云中之君们身着霓裳、骠骑长风、虎奏鼓乐、鸾车奔驰,仙人们列队鱼贯而出……这是盛世童话,还是人间传说?这是仙丹致境,还是诗人奇想?这是诗歌最奇幻的乐章,也是梦境最热烈的高潮,也是梦圆欲破的临界。这富丽堂皇的景象,本应让人流连忘返,欣喜沉迷;这雍容华贵,本应让人景羡钦慕,为什么却给人不寒而栗,惊悸恐惧之感。这分别是朝廷内宫的享乐图,这诗意来得矛盾,其意反讽。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人之灵,生则为魂,死则为魄。“魂悸以魄动”,诗人深深地为梦中的美境,或说美梦给吓住了,没有美梦醒来,笑颜怡怡的神情,反而因惊起而长嗟不息,仿佛是恶梦已逝,惊悸尤在的反应。诗人一定是意识到了在美丽外表下掩盖意想不到的东西,这太出乎意料之外了,盛世光环下原来却隐藏着如此深重的危机。“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醒来的现实是冰凉的坚硬,美丽的幻景,昙花已逝、烟霞不再、惊骇犹存。

这是否意味着一段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充满凶险的朝中人生的结束呢?未入朝时,人生的整个目标和努力就是入朝,出朝之后,人生的目标该如何调整呢?这是诗人自己恐怕也未必有答案的问题,但总得给关心自己的朋友诸君一个释怀的安慰与交待吧?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东鲁的朋友,你们问我此次离去,什么时候再回来,我也难以确答,连“大约是在冬季”这样一个说不定的期许也不能约定,从今以后的人生又踏上了“万里无主人,一身独为客”的程旅,我只能说,白鹿在山,须行则骑,也许不日则回,也许经年之后,当回则回,应归则归。但有一个地方,我是再也不会去了。一之为甚,岂可再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所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盛年重要的诗篇,说它重要,不是从诗歌艺术的追求上来作里程碑式的描述与评析,而是从它反映的诗人的人生追求和方向上来说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本事诗,不可做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的对应析证,但它代表了李白一个时期对人生的思考与结论。它是一段人生的结束,思想上、情感上的结束,才是真正的结束,另一段人生的开始,不管另一段人生的追求和境界,诗歌艺术的成就如何,其标志意义都是不可否定的。以山水诗、游仙诗、赠别诗来界定它,都难免有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的偏颇。

歌咏言,诗言志。李白这歌吟体的诗歌,作为比兴言志的代表作、杰作,梦不过是结构篇章、开启想象,暗喻真实人生的手段。是诗,也是真实的人生。

上一篇:冬不拉教学下一篇:编委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