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语文《苏幕遮》教案

2024-05-15

选修语文《苏幕遮》教案(精选4篇)

选修语文《苏幕遮》教案 篇1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苏幕遮

景德镇昌江一中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yàn《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

苏幕遮 教案 (周邦彦)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 问题二

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问题三 讨论、探究: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补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的《月夜》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五、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明确: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jīng)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下阕朗读时放慢,末两句,充满深情、梦幻的感觉。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七、赏析总结

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八、课堂拓展

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九、课后任务:

因声求气,置身诗景,体会作者情感,背诵《苏幕遮》。板书设计

苏幕遮/周邦彦_教学设计_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全文,把握节奏,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朗读诗作

三、赏析诗歌

(一)赏析上阕

1、指读诗歌上阕、思考诗歌内容

2、提问A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B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概括意境的特点。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意境)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C从上阕内容来看,作者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 在一个闷热的夏初新雨后的清晨,作者由眼前的实景不断地转换而情随景异,情感变化巧妙:由燎香消暑的沉闷到鸟雀呼晴的欢快直至风荷摇曳的欣喜。

4、背诵诗歌上阕并检查背诵

(二)赏析下阕

1、齐读并思考,下阕的内容 明确:重在抒发羁旅愁绪

2、讨论、探究: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明确: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补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的《月夜》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

3、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四、品味语言

1、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明确: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2、你认为本诗中还有哪些词语值得品味?

明确:“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

五、赏析总结

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苏幕遮诗集 篇4

欲止还休风又作。楼上愁人,远上云漂泊。

月朦胧,花淡薄。花下无期,谁把清欢酌?

鸿雁来时书不托。只影徘徊,只道当时错。

十月十一日

《苏幕遮.秋梦》

落花时,明月夜。灯火阑珊,背影秋千下。

雁字回时人去也。庭院深深,红叶潇潇洒。

月频移,花不嫁。独立中宵,悲感心无那。

去也匆匆来也罢。梦里曾逢,多少秋凉话?

十月十五日

《苏幕遮.镜花水月》

水中花,江上月。照影谁来?杳杳音尘绝。

何处箫声吹落叶?不是风声,只是心声说。

恨悠悠,情切切。杨柳池边,终日无人折。

露滴青衫红泪热。不会相思,才会无离别。

上一篇:大巴车上的日夜抒情散文下一篇:水教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