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2024-09-07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精选11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篇1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一、写作背景

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一生的愿望便是“安世济民”、“功成身退”。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等他到了长安,得到的却只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他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入梁宋,再入齐鲁,然后南下吴越。短暂的在朝为官让他看清了当权显贵的 真面目。居身翰林供奉而成为从幸词客也与 他早年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济世理想相距天渊。现实对理想的嘲弄和残酷,深深地刺伤了李白,也冷却了他原来不可遏止的少年意气和青春激情。怀着极端郁闷、深痛和失落的心情,他不得不再次清醒地估计自己的人生之态、命运之数、现实之境。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朝廷经历仍在李白心理上发生着强烈影响,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的他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

二、内容赏析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干。但当时文人盛行的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这与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喜悦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深厚的友谊。随后,二人又同游梁宋等地。这时,高适也来与他们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李白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诗歌开头便从海客和越人的话语谈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海上归人的话语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这样便使人觉得瀛洲很虚无,难以追寻,但越人的口中说来却又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一开头,天姥山便有了神秘色彩。接下来作者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台的高,而又将天台山与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对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话中的仙山,但作者却写来好像真有其山,使得梦有了现实的基础。作者对高大神秘的天姥山的向往,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热情的.向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显了诗人的浪漫的主义气质。如果说这个梦可以看做是诗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么,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隐居山林,想通过终南捷径来走上仕途,曾经对国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么美好的愿望!

诗人在梦中来到了天姥山,在梦里他来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于“梦”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欲”字承上启下领提下段“梦”中之事。这足以表明,李白本无此“梦”,这个“梦”不过是他的一个奢望,是他在清醒状态下安排设计出来的“白日梦”,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测,实则有细致的理脉。天姥山的风光明净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镜,这就是诗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净土。“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是东晋山水诗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业,但是却不得重用,他忧愤于心,于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这里穿上了谢灵运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忧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涌现,传说中的天鸡在空中啼叫。梦境是这样的美丽而真实,诗人的梦五彩缤纷,幻想的色彩越来越浓。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似真似幻,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道路弯曲没有方向,诗人沉醉在这种仙境的美丽中,却也的不知走往何处的迷茫。

然而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仙境,却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东西。“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这些声音不再如天鸡声那般让人觉得清朗美丽,山石,泉水,深林都在这种恐怖阴森的声音中发抖,在美丽的仙境也会有这些威慑,何尝不似人间?天气急剧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了,蒙蒙的水面烟雾缭绕,仙境也不是永远的晴空如洗,一样有阴晴,作者不希望梦中的仙境会是这样,因此,梦境又在作者的笔下发生了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霹雳雷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看到这种壮丽的景象,诗人心中无疑是喜悦和兴奋的,他在等待着将要出现的场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仙境的场景是这样的壮丽,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诗人在这种繁华之前,只是一个旁观者,只是一个过客,所有的热闹与他无关,仙人众多,华衣彩服,但是,却只是一个梦幻,看到这种繁华又能怎么样,面对这种美景,诗人只能旁观,无从参与。对神仙世界,对理想的憧憬转眼间便化为乌有。这和诗人朝中做官时所处的环境是何等的相似,满朝百官,唐皇贵妃需要的,不是他来治国安邦,不要他的理政才华,他们要的只是一个能记录太平盛世,能为他们唱吟风月的御用文人。朝中一载,诗人恍然惊觉,他不属于那个看上去繁华昌盛的朝庭。这种情感同样体现在梦境中,看到了仙家盛景,诗人没有像在别的诗作中那样,极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所作所为。紧接下来就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那个神仙的美好世界,朝中一载的富贵生活,不过是一场求仙访道的梦幻。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用到“我”字的使用,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在诗歌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后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只是写了一场自己无法参加盛会,在极其热闹的场景后,我们却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这种落寞之情让诗人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句子。梦醒后,诗人转入现实,梦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诗人该去的所在,追求那样的行乐,不过是如同东流之水,作者下定决心,从此后,要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放弃那个美丽的梦幻,还是去流连于名山大川,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然那个仙家之所,帝王之乡不属于自己,那么为什么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弃自由,去讨好那些权贵们?诗人在感叹人生无常之后,虽然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去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离开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游览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于远离权贵。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阶层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洁身自好,也表现出了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篇2

这是一首写梦的诗歌。梦是虚幻、无序的, 梦和想象一样, 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便于作者抒发、释放情绪。诗人心中苦闷, 因此他就寄情于山水以寻求解脱。全诗围绕着一场梦幻来构思的。在这个领域中形象都是奇特而瑰丽的:湖月、剡溪、渌水、青云梯、海日、天鸡、丘峦、洞天、金银台……, 都鲜明地反衬了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二、从全文的内容上分析

1. 入梦

一开篇, 诗人便用“烟涛微茫信难求”诗句体现神山的难以觅求, 以此来反衬天姥之清晰可见。接着, 自然进入对天姥山的刻画。诗人写其山之壮阔:“连天向天横”, 挺拔高耸, 大有横空出世之概。再用对比手法, 盛夸五岳的超拔气势, 盖过群峰绵延的赤城。这样对比诗人仍觉得还不足以表现天姥的高大和气势, 又发出了“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的感叹:巍峨高拔的天台山在天姥面前, 也相形见绌。这一来, 不明言天姥之高, 而其高自出;不直说其势, 而遮天蔽日的气势又自可想象, 使之更为突出。

2. 梦游

诗人从“一夜飞渡镜湖月”起, 进入主体部分即“梦游”部分。一“飞”字, 极表“渡”的轻快迅速, 更体现了诗人对吴越的向往的迫切之深。“夜”“月”的入句交代了梦游的环境氛围:这既紧扣了诗题“梦”字, 又为诗人的梦游营造了清丽的气氛。诗人驾长风, 披月光, 飞过镜湖, 来到剡溪这东晋诗人谢灵运投宿的住所。乍到那里, 触目的是绿水荡漾, 入耳的是清猿长啼, 诗人雅兴满怀。诗人来不及洗刷一身风尘, 便亟不可待地“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著”“登”深刻地透露出诗人当时拾级爬山的兴奋情态。当他站立山巅, 青云白雾仿佛缠绕在腰间, 纵目东眺, 遥望到一轮红日从海浪中涌出, 耳听到报晓天鸡引颈啼鸣。至此梦游时间从月夜不知不觉到了拂晓。梦游的行动也从飞渡“湖月”进入登临远眺, 梦游的环境由秀丽转到壮美, 梦游的情怀由急切而成豪迈。接着写晨曦微露到薄暮入暝的一天游览。这一天诗人自然见过不少的奇花异景, 但他只用粗笔略过:“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句虽是概述文字, 未曾尽写细致的风光, 但是一个“忽”字, 可见他已醉情山水, 乐而忘返, 不知“暝”之将至矣。这是从主观感受上下笔的。这句既总括了一天的游程, 又为下面的描写拓开了笔路:在暮色降临的天姥山上, 飞流直下的瀑水撞击岩泉发出轰鸣般的巨响, 这如同熊在吼叫, 龙在长吟, 令人毛骨悚然。不唯于此, 天地万物在入暮后发生急剧变化。“云青青兮欲雨, 云澹澹兮生烟。”何处避雨, 哪里投宿?正当诗人惊慌失措之际, 猛然间, “列缺霹雳, 邱峦蹦摧。”画面迅速地转换, 一道闪电骤然掠过, 贯耳的天雷跟着炸响。正是这声霹雳迎来了另一重境界, 幻想达到了极致:眩惑心目的景象纷呈到读者眼前, 诗人来到了神仙世界:“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仙人在足够绚丽多彩的气氛渲染下纷纷出场, 一个“下”字从动作上勾勒出了他们翩翩出游、腾云驾雾的轻盈, 从风度上传达出他们欢愉的心情。“如麻”极言其多, “纷纷”写其风姿, 这里既有绮丽的景象, 又有色彩的描绘, 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 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这也是诗人执著追求的境界。

3. 惊梦

正当诗人置身于仙气萦绕、变幻奇特的情境中与神仙和谐地融为一体时, “忽魂悸以魄动”, 诗人转瞬间心悸梦醒, 只能惊坐长叹。枕席依旧, 而烟霞泯灭。境界的突变引起诗人的情绪急转直下, 由云霞消失的遐想中回到冷峻严酷的现实中。这里“忽”是暴露理想与现实, 个人和环境的尖锐矛盾。由此全诗进入高潮部分。诗人在梦觉低徊失望之余唱道“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从心底喊出这样响亮的声音, 充溢着火山喷发般的激情。

三、从表现形式上分析

1. 全诗结构跳跃

整首诗短短四十五句, 两百八十五个字, 奇峰迭起, 幻景层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结、转换, 如同前人所评“白云从空, 随风变灭”、“杳冥惝恍, 纵横变幻”, 诗论家名之曰:跳跃式结构。跳跃的结构不仅生动地体现了梦境的变幻不定, 更是有力地表现了诗人从重压下爆发出来的感情不受羁束地奔腾而出, 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苦苦探求。这种结构正是由诗人所要抒写的强烈感情决定的。

2. 诗歌语言形式灵活多样

这首诗的语言, 有时活泼流畅, 有时排比铺陈, 气势奔放、挥洒自如, 与梦幻的内容自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自然纯朴而又清新飘逸的独特风格。随着感情的发展变化, 诗的几个部分语言的色彩、风味也有明显的不同, 但都统一在诗人创作的个性特点之中。即诗人的艺术构思, 积极地适应了主题思想的表达。

总之, 本诗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紧紧扣住“梦游”的字眼上, 体现“梦幻化” (创造性) 的特点。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自由美好的天地, 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慕和对权贵的憎恶。我想这也是这首诗被后人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月迷津渡.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3.

[2]杨云超.中学语文.湖北大学出版社, 2011 (15) .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篇3

1.奇特的构思。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大都写离愁别绪,黯然销魂,情调低沉。而李白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它突破了我国古代留别诗的一般程式,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完美,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

2.丰富的想像。诗人驰骋想像,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洁、绿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感,也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种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象,还有琼楼银台、雍容和谐、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变幻迭出。诗人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大胆的夸张。诗人热爱山水,到达梦寐以求的境地。本诗所描述的梦游,所表达的炽热的情感,诗人充分发挥了他的夸张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天姥山横空而耸,山势超越了以险峻闻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耸的赤城,甚至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东南方。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了天姥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

梦游天姥吟留别背景 篇4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微茫:隐约迷茫、模糊不清的样子。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明时暗。

(4)、拔:超越。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此:指天姥山。两句意为:巍然高耸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传说。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南。

(7)、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

(8)、谢公:指谢灵运,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永嘉太守,后移居会稽。他游览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过,所作《登临海峤》诗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渌水:清水。

(9)、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青云梯:形容高耸入云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11)、暝:黄昏。

(12)、熊咆两句可解为:熊咆龙吟,震荡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惊惧战栗。也可解为:在这样熊咆龙吟的山林中,人的心灵被震惊了。殷:充满。

(13)、列缺:闪电。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quot;黄金银为宫阙”。

(16)、金银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17)、霓为衣句: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

(18)、虎鼓瑟兮:猛虎弹瑟,鸾鸟挽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麻:形容很多。

(19)、忽魂悸两:从梦中惊醒,长叹不已。

(20)、惟觉句: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21)、君:指东鲁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篇5

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

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岩,道路千回万转,

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

深林为之惊?,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

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

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

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

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

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

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

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

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

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

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两句是诗人从梦境惊醒之后,回到现实世界中来的感慨:世间的功名利禄,生活乐趣,不过是过眼烟云,如同梦幻一样,古往今来世间的万事万物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诗人把一切都看透了,看穿了,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无需计较。这说明他在官场受打击之后,有一种超脱的思想,这两句正说明了这种意境。

句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上来的人,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雾波涛中,朦胧缥缈,实在很难寻访。越地的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在云霞中时隐时现,有时尚可见到。“瀛洲”是一座仙山,传说东海上共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诗人把它和天姥山并提,这是以虚衬实,使天姥山显得神秘,近乎仙境。瀛洲虽是人们向往、寻求的仙境,但终究没有人能见到。而越中的天姥山,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如仙境般美好,这里暗含着诗人对它的向往之情。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更掩蔽了赤城山。与它邻近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而对着天姥山,就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诗人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天姥山高峻挺拔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先是与天相衬,再与其他的山相比。“赤城”,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故得名。“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与天姥山相对,实际上天台山要更高一些。天姥山虽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无论气势还是名气,都不如五岳,但诗人偏不遵照真实的逻辑,而是极力夸饰。显然,这是他想象中的天姥山,是他心中奇山峻岭的幻影。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天姥山是那样的如仙似幻,气势不凡,诗人动了寻游的念头。他说:根据越人的讲述,我在梦中到达了吴越;一夜之间,我飞过月下的镜湖;月光将我的身影映照在湖中,又把我送到了剡溪。

天清月朗,诗人飘飞在天,从空中下望,只见湖水明澄,明月辉映,身影飘飘,梦中的诗人不正像一位御风而飞的仙人吗?这梦游不正是一次仙游吗?

“镜湖”又名鉴湖,因波平如镜,故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梦游的目标是天姥山,镜湖只是路过,所以说是“飞度”。到达剡溪时,也就到了天姥山前。“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梦游天姥吟留别[推荐]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三、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 1 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 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

四、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四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前: 谈 语 睹 神往 梦中: 梦由 之 梦游: 登山

游山(景)(虚)兴奋 遇仙

梦后:(实)失落 感慨 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情)

艺术手法: 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第二课时

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边分析边板书)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

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

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第三课时

赏析全诗

1、学生齐读全诗

2、播放朗读录音

3、提问: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

明确: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4、分析“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1)思考: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明确:“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 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提问: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提问: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5、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6、分析“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

(1)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提问: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7、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8、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9、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3)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4)提问:“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明确: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5)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虽然诗人也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10、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2、掌握吟诵这首诗歌的基本方法;在揣摩语言、理解主旨的过程中,获得诗歌鉴赏的启示。

3、体会、学习李白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文化人格。

【教法设计】

了解李白,解读“梦境”。教师的着力点在于创设情境,点拨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不断深化理解;注重品味语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围绕中心组织讨论,发挥团体优势;教师掌握契机,适时介入,精要点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流程安排】

一、预习提示

1、读准以下字音。

天姥 剡溪 瀛州 渌水 木屐 殷岩泉 颤栗 訇然 门扉 霓虹 悸 嗟叹 暝

2、理解加点字词的意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4)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5)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6)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7)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9)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10)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11)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12)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13)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3、借助各种资源,筛选整合信息,简要介绍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余光中有一首诗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首诗中写的是谁呢?(李白)他是诗人,“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是酒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他是剑客“十五好剑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关于李白,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对联颂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散发着独特人格魅力的一代诗仙,共同学习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

(三)诵读感知

1、指名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 谢公屐 倚石 澹澹

石扉

訇然 鸾 魂悸

长嗟 觉时(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4)訇然中开(打开,动词)(5)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6)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7)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9)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10)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11)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12)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13)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2、让学生评说刚才诵读的同学读得如何,然后教师强调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海客谈瀛洲„„或可睹”前两句可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句内停顿渐大,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色调。“天姥连天„„东南倾”节奏整齐,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全段读完可作稍长停顿。(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

(3)“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2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性。因为只有一气读出“且放”以下14字,才能回答“何时还”的问题。“安能摧眉„„开心颜!”体现了作者傲岸不屈的人格,宜读得挫顿有力,“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3、学生高声吟诵。

4、诗歌每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梦因:海客„„东南倾 入梦:我欲„„清猿啼 梦境:脚著„„列如麻

梦醒: 忽魂„„之烟霞 感悟:世间„„开心颜

说明:梦游之因—梦游仙境—梦醒慨叹。

(四)阅读鉴赏

1、胡适先生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果就一段文字,我们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假设,然后有所思考,个人解决不了的就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那就进入学习的大境界了。可以由此切入,引导学生集中研究第1段。

(1)学生自学第1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①诗歌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却先写“瀛洲”?②天姥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③天姥山真有这么高吗?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它?④如何简要概括这一段的意义?⑤“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横”是“插”的意思吗?⑥有的诗歌版本写作“天台四万八千丈”,我们该怎么理解?⑦删掉第1段,直接写梦境,可以吗?„„

(2)学生分组交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明确:夸张、想象是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特征。对比、衬托、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天姥山的巍峨、挺拔、神秘。这是李白梦游的基础、缘起。

(3)自由诵读第1段,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和自己的理解。

2、研读第二部分,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1)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意境如何?

明确:“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现实转梦境,点明了“梦游”。意境(山脚):凄清幽静。

感情:心驰神往(2)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明确:

看:“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意境(山上):壮美雄奇。感情:流连忘返

(3)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意境:天马行空、瑰丽奇幻。感情:向往自由、追求乐土。

(4)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感情:憎恨现实、痛苦惆怅。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朗诵这一部分诗文。3、“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梦境解读

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你认为李白的天姥之梦是怎样的梦境

1、理想之梦。李白登山的经过极富浪漫气息:明月邀相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此种种,是现实中的李白所无法拥有的。途中所见所闻,无不是自然放纵,天马行空,真正显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和神奇。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天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作者用了“列如麻”的比喻,取其多又无序的意思,他们自由地组合,不按照身份地位的尊卑,这是李白理想的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天人同乐的世界。然而,这又是一次“无我”的聚会,诗人与仙人有很大的距离,好生可叹!又加之好梦难长,于是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

2、恐怖的梦。诗人笔下的情景令人恐怖:天昏地暗,乌云密布,雾气水汽扑朔迷离,熊咆龙吟在山石、泉水、深林、峰峦的战栗中久久回荡„„继而又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乱石飞天!一片阴森恐怖的景象。诗人梦醒之后“长嗟”不已,恰也说明了梦的灰色。因神往而产生的梦游不但没有使诗人心旷神怡地领略到天姥山神秘缥缈的无限风光,反而使诗人备受孤独寂寞和恐怖的煎熬。这极尽声色的洞天仙境与宫廷生活如出一辙,腐朽堕落,纸醉金迷,又杀机四伏,险象环生。诗人被惊得魂飞魄散,醒来后仍然心有余悸,仰天长嗟!

3、折射现实之梦。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评曰:“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从神往到梦游到长嗟的天姥山之行,刚好与李白向往建功立业,先得意殿前后被赐金放还的经历相似。李白巧妙地借助比兴言志的手法,借游仙之酒杯浇失意之块垒,将理想幻灭后郁积于胸的失望和愤激之情倾吐了出来。

虽然对梦境的理解不同,但殊途同归,对全诗主旨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通过描写梦中幻境,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自己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坚强决心和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

4、通过解梦,请学生谈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学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羁、追求自由,消极避世、寄情山水,无奈、愤激„„ 教师作结: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在积极入世遭受挫折时,不乏隐逸山野、访仙求道、皈依佛门者,也不乏依附权贵、摇尾乞怜,以求取功名利禄者。慨叹“人生无常”,寄情山水也许有几分消极色彩;但更重要的是,李白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起了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5、齐读第3段,要求读出李白的“气”来。

四、写作训练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篇8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篇9

我们在诵读的时候,由于诗人的感情和思绪发展变化很快,全诗的节奏也颇多变化,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我们要循着梦游的进度,展开丰富、奇妙的想像,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和高峻,其中就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在这里,使用了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其次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他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小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其脚下。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小雀。事实上,天姥山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X,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境界。

诗人在描写天姥山时,用了想像的艺术手法,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随着想像羽翼的飞翔,在笔端展现了变化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令读者读后跌X起伏,回肠荡气。

诗人转触笔锋,他的消极避世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其讥讽现实,却又不像屈原般愤世疾俗,从太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有儒家的积极用世,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语,蔑视权贵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更能明确其入梦的真正缘由和提及谢公的用意。

全诗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着一句表现的更明显。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看到了青莲蔑视权贵,追求生活的理想和精神。他之所以向往神仙的时间,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社会,踏上漫游的旅途,政治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呐喊和向往。

谈《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10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文坛谜一样的人物,至今未弄明白他的家族、种族。出生于中亚碎叶城,成长于四川青莲乡,渡壮年于名山大川,亡于江南。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说唐诗是波翻浪滚的海洋,李白便是战风斗浪的弄潮人;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放荡不羁的豪情,以及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但是李白也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无奈和叹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就表现了李白的失落、伤感、孤独、悲戚,直至对人生、对官场、对寻仙访道的绝望。

李白二十岁出蜀,踏上了寻求功名利禄之路,但鄙视科举,幻想由布衣一跃而为公卿,为此可以说是使出浑身解数, “寻仙访道”是其中的一条路径,以寻仙访道成就名声;拜谒名人是一条路径,获得名人举荐;联姻高门是一条路径,希望通过裙带关系获得提携。李白曾拜谒诸多名人,但由于性格原因,不但未获举荐,还惹恼了一些当权人。李白二十七岁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许曾是丞相)不但没有达到自己靠裙带关系进入仕途的愿望,还被迫西游长安,拜谒、联姻两条路都未走通,只得“寻仙访道”以壮声名,李白与道士交游,到终南山隐居,幻想走终南捷径,(终南山的道士在李渊起兵时,曾在舆论和行动上给予支持,并且李唐王朝奉老子为祖先,对道士恩宠有加)曾到持盈法师(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作客,得到持盈法师的赏识。

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因“文辞秀逸”“名动京师”,玄宗“闻而悦之,召入宫掖”。终于实现了由布衣一跃而进入官场、进入宫廷的愿望。李白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达进入官场的喜悦和即将施展雄心大略的畅快。李白被征召,一说是道士吴筠的举荐;一说是持盈法师的举荐,不管是两者中谁举荐,都是李白“寻仙访道”的结果。由此看,“寻仙访道”只是李白进身的阶梯;只是他走上官场的工具,

经过“开元盛世”的唐玄宗,随着在位时间的增长,好道之心大盛,对老子追加封号,大修道观,还亲自导演了几出玄元皇帝降临的神话剧,他不再需要什么治国大道,他需要的是点缀升平的“新词”“佳句”,需要的是为自己享乐生活增添乐趣的文人。他欣赏的是李白的文才和谈玄论道,而非李白的什么治国大道。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使李白的“待吾尽节报名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理想成为一纸空文。

如果说刚刚踏进宫廷时,李白还有一步登天的喜悦的话,那么随时间的流逝,他的政治理想、抱负一点点的落空,使失望逐渐代替喜悦,直至理想彻底破灭。一年多的宫廷生活使李白充分认识到了宫廷政治的黑暗与险恶、官场上的相互排挤与趋炎附势。由于权贵的排挤,(包括杨贵妃、高力士等)更由于自己的傲岸不群,李白在长安站不住脚了,被迫要求唐玄宗放他还山,天宝三年(645年)三月,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出京后,面临政治理想破灭,治国大道无法施展的客观现实,他能做什么?仕途之路已断,对人世、对前途的感慨寄予何处?现实之中不能施展壮志,只能寄希望于虚幻飘渺的神仙世界。寻仙访道成了此时最好的精神安慰剂,他和杜甫、高适共游宋、梁寻仙访道。高适长安求宦,杜甫兜囊羞涩先后离去,使孤独的李白更想寻求精神的安慰,因此似乎对寻仙更痴迷,同年请天师高如贵为他举行授道录仪式,正式加入道教。据说受道录仪式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很折磨人,但李白坚韧地挺了过来。唐玄宗赐的金,除建了一座酒楼之外,其余的就用来炼丹,从这些看,李白的好道真是投入。但是李白究竟投入没投入进去。可以举晚年的诗为证,《月下独酌》“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在此诗中,金丹不如 蟹螯,蓬莱仙山不如糟丘,其结果不言自明。

646年,李白大病一场,同年秋决意“暂向瀛洲访金阙”南游吴越,临行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暂向瀛洲访金阕”瀛洲是海上三座著名仙山之一,金阕也是神仙居所。上仙山,访神仙,不正是向往神仙吗?所以这首诗被看作游仙诗,表达了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其实不然,道教讲究大则“长生不老,变化飞升”;小则“强身健体,百病不生”;诗人不但没有变化飞升,还大病一场,神仙也没有降临来救助他,让他免于病痛折磨,可见修道不起丝毫作用,可见神仙之虚无飘渺。即使是潜心奉道之人,这样的结果也只能使人放弃自己的信仰,认清神仙世界的虚幻。更何况,李白只是把寻仙访道作为政治工具和精神麻醉剂。

透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神仙世界的描绘,不难看出李白对神仙世界的真正想法。“列阙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乱如麻。”多么震撼,霹雳山崩;多么光明,日月同辉;多么奢华,金银为台;多么壮观,仙之人兮列如麻。然诗人竟到此戛然止笔,为何寻仙访仙却见仙而退;为何思仙想仙却见仙无语。若是内心向往的,若是梦寐以求的,当愿望终于实现,该是何等兴奋,说不定会手舞之足蹈之,可诗人却在此时悄然离去,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是何种原因。

“云之君”与“仙之人”都是神仙,为何出场有早有晚?看一看他们出场的所乘之物,“云之君”风为马,“仙之人”鸾回车。如果对照《西游记》中神仙的出场,如猪八戒出场:“不多时,一阵风来,真是个走石飞砂。”而太上老君则坐在青牛背上,足踏祥光。猪八戒只是低级神仙,天篷元帅,故驾风。太上老君是仅次于玉皇的大仙,故乘兽。可见神仙驾风乘兽也是分级分等。按此看来“云之君”与“仙之人”必是等级不同的神仙,就如同地上大官出游一样,先有差役鸣锣开道,后是大官坐骑。故有“云之君”“仙之人”出场先后之分。

天上人间都一样,都有高低贵贱之分,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宣扬:神仙不但存在,而且有等级之分,天地间仙人分为天仙、地仙、尸解仙,地仙、尸解仙都低于天仙。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虽然两人的分法不尽相同,但神仙之间也是等级森严,则是非常明确的。李白既然寄托感情于好道,就不可能不研究前人的著作,可以推知神仙有等级的观念是深入李白之心的。人世间的等级制度使李白不能展其鸿鹄之志,神界的等级制度难道就能使李白大展宏图吗?且“纷纷而来下”“列如麻”数目何等繁多,俗语“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如此多的神仙自然也少不了排挤纷争。人世间的等级、排挤纷争使李白的政治理想破灭,神界的等级、排挤纷争难道不能使李白望而却步吗?难道不能使李白由对神界、对飞升的向往转化为失望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既没有外来的惊扰,又没有异声的惊动,是什么使诗人魂悸?是什么让他动魄?是什么让他长叹?答案只有一个,只能是神仙世界。神仙世界等级森严使他长叹,神仙数量太多让他吃惊。我们可以推想李白的思想“费尽心力进入官场,落个赐金放还,费尽心力寻仙访道,结果天上人间都一样,即使进入了神仙世界,也可能因为某个原由,而被赶下界来。李白心里充满对神仙世界的畏惧,只能落下一声长叹。”正因为李白厌恶人世的烦扰纷争,厌恶神仙世界的等级森严,所以最终只能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用访名山来代替对人间富贵、对飞升成仙的追求。李白好寻仙访道如同叶公好龙一样,只是好那个名,而非是成仙飞升。叶公,真龙来时吓破胆;李白,真仙来时亦心惊。

如何解释李白加入道教呢?李白在现实的理想破灭之后,必须寻找一个精神寄托。而寻仙访道是他人生三条路径中走得最成功的`一条。他继续寻仙访道,可以看成是对过去辉煌的一种甜蜜回忆,是把寻仙访道看成是精神的麻醉剂,寻求精神解脱的工具。与他相似的人物,如魏晋时期的嵇康、向秀等,把对现实的不满寄予黄老之学、谈玄之风。既然有古人做榜样,李白是依葫芦画瓢就可以理解了。李白追求道家的“绝世独立”,追求“远离尘世”,不是对飞升成仙的向往。“暂向瀛洲访金阕”只是李白要寄情于山水的托词,而不是真的寄情于神仙。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公好神仙,非慕其清举,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谓白之赋游仙诗“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因为是以自信其说耶?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好道是李白进身的工具,也是他精神的麻醉剂。或许还是他迎合人们对他的“谪仙人”的称誉的手段,李白根本未沉溺于寻仙访道中,他对寻仙访道绝望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从李白的对待功名思想变化的规律也能印证他对待寻仙访道的态度。李白由对功名的渴求到对功名的绝望,再由绝望到渴求。未进官场时,冀求种种进身的办法,不惜低三下四地拜谒;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联姻高门;不惜走后门拉关系。真正进入宫廷,又厌弃官场的排挤纷争,离开官场之后,不久再燃功名利禄之欲火。安史之乱中,永王起兵叛乱,李白应邀进入永王幕府,想借此一展其霸王智略,有《永王东巡歌》为证“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以谢安自比,谢安是东晋宰相,可见其渴望走上官场,心中对功名的渴望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彻底死心,失望是暂时的。那么,他的求仙访道思想也必然经历这一过程。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矛盾的性格决定李白的矛盾行为。那么,他对寻仙访道有过动摇,甚至绝望很好理解。

从光线的变化来解释李白对仙界的态度也能印证此观点。光线分析源于绘画,光线有正光、侧光、逆光等用光区别,也有强弱之分,使用不同的光线,可以反映作画者的不同心态。即使是普通人,对光线的感觉也很敏感,光线太强烈时,可能头晕眼花,引起不适感;光线太昏暗时,常常引发人的恐惧感,如俗语“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只有光线适中,才感觉到舒服。光线作用于人的感官会引发人心灵的不同反应;不同的心灵感应也可以用不同的光线来表示。如果光线明亮代表渴望,光线黑暗代表恐惧,就可以用光线明暗变化来解释诗人心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微茫”、“明灭”即光线时明时暗,光线时明时暗表明诗人心旌摇动,在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应中徘徊。既有对神界的一丝渴望,又有对神界的恐惧。两种心理感应交替占据统治地位。

“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月出镜湖,且能照出人影,非初十之后,月光不能如此,此时光线对比白昼应是朦胧,即明亮胜过黑暗,表明诗人应是渴望在慢慢征服恐惧。

“半壁见海日”初日东升,光芒万丈,并且立足点是半山腰,观看初日应该无阻碍,应是光线明亮,表明诗人心中渴望战胜了恐惧。

“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即是光线暗,光线由明转暗,表明心中恐惧又在征服渴望。并且恐惧占了上风。

“日月照耀金银台”日月同辉,光线亮到极点,表明渴望见到神仙的心理也发展到了顶峰。

光线由时明时暗到朦胧,由朦胧到光明,由光明到黑暗,由黑暗到极明。总体来说光线变化规律是暗---明---暗-----极明,极明过后将是大暗,大暗即是大恐,大恐即是绝望。也即是物极必反,那么最终诗人的心情将是极度渴望到极度失望,也就是绝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篇11

王书峰

带着学生学完《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曾写下这样的话:

一直陷在李白强大的磁场中难以跳脱,他活的真乐,活的天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活的洒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活的憋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一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是一酒徒,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千古,千古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经典篇目,不知有多少名家琢磨过。于是,我就在想,我要领着学生做些什么?我要在学生心头留下点什么?

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我紧紧扣住语文核心素养四大方面(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于是课堂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立为: 语言素养: 理解与积累极富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思维素养: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理解李白诗歌思维的形象性、独创性; 审美素养:感受诗歌之美,提升审美品味; 学会表达自己阅读诗歌时的审美体验;

文化素养:通过优秀诗歌的学习,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而学习过程则设置为四块:

导入阶段、准备阶段、导学交流阶段、主旨提炼阶段

学习进行时——

2017年9月19日。下午。一个空气很清新的下午。

我们高二(4)班的诗歌鉴赏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正在进行中。

我,作为语文老师,不止一次地叮嘱学生,每次课堂,真正应成为主角的,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你们——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真正投入课堂了,每节课才真正有了意义。而今天的诗歌鉴赏课,也是如此,我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在独属于诗仙李白的天姥仙境中畅快地游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先生的《怀李白》被我嵌在了课堂的开头,豪肠、月光、绣口,一时间,飘飘欲仙豪迈奔放的李白便从历史的烟霞中仗剑执酒吟咏着大唐的月光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中。

接下来,循着诗歌鉴赏的最常规方法,我将作者及背景、诗歌诵读、解题、疏通大意、品析语言等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来完成,我只做一个引导者,一个陪伴者,一个助手,当然,当学生的理解功力确实达不到时,我则及时补场,如水流凝滞处,轻轻拨两下,于是,整个课堂就又淙淙流淌下去。我们师生在三尺台前共同展现睿智与洒脱。

我带着学生一起走近作者,一起探寻背景,再适时地作些补充,于是,诗人及背景便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公元742年,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怀揣着“安社稷,济黎元”的宏愿,应诏入京。此后一年多的翰林待诏,实则是点缀皇帝太平盛世的一名御用文人。虽然有过“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荣宠,甚至有过“云想衣赏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谄媚,但最终还是被排挤出京,被朝廷“赐金放还”。其心中郁愤难以消解,于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成了他排遣抑郁的“发愤之作”。

一首这么有故事的诗,学生多么迫切地想了解它,于是,我们师生共同向它走近——

好的诗歌需要反复咏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先安排了四位同学接力诵读,他们努力去再现李白

笔下的天姥山之雄奇、梦醒后现实人生之慨叹。师生共同评点后,又由另一组四位同学再度练习诵读。可是,总觉得学生诵读时仍有不少地方读不到位,于是,我将自己配乐诵读版《梦游天姥吟留别》呈现给我的学生。课堂顿时被诵读声所充溢,学生在侧耳倾听。随着这声音,我在努力地将李白憧憬之心、迫切之心、追慕之心、惊喜之情、怅然之情、郁愤之情展现出来。

课后的我的学生竞相模仿咏诵着“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有人说,如果老师是一粒盐,那他的弟子应该是咸的,我想,我的学生应该是浸润着我的味道了。

同学们共同接力疏通大意之后,我带着学生进行的是语言品析,我尽量地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找,自己去品,然后分享审美体验,交流碰撞。对于鉴赏诗歌,以及所谓审美体验,学生开始时感到很高深,觉得那应该是那些文学评论专家的事,不是等学生所为,故此心生畏惧。我就鼓励他们说,其实很简单,你认为哪个诗句或者某个词某个字极具表现力,写得好,写得有味道,你所品出来的、感觉有意思的东西,咱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你分享的内容就是鉴赏的内容,就是你的审美体验。

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尝试着品析天姥山的高峻神秘,品析诗人飞度镜湖的急切,品析诗人对天姥胜景的沉醉,品析神仙世界的异象迭现,品析美梦猛然惊醒的失落,品析诗人郁积胸中不吐不快的那句千古浩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众多学生一一谈着自己的理解,时不时,我则或是微笑点头,或是直接道好,或是满含期待地说:“嗯,很好,还有呢?”于是孩子们就又顺着老师的引导说下去。当然,有时,学生只能说到一个较浅的层次,我则再顺势一挖掘,他们立刻惊叹:哇,原来我找到了一个这么好的鉴赏点。哇,原来,只需要稍微往前走那么一小步,就立刻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学生沉浸诗句品析的快慰中,越品析越发现,诗人超浓缩的感情压缩包一旦被我们师生泡开,竟然可以像李白遇到一个神仙世界一般——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当然情感压缩包的打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好奇心,需要探索勇气,需要执着精神。压缩包也许开始解读时只是“仿佛若有光”,继续探寻,可能就会进入新的境地,畅快地饱览“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人说,沿着古诗文,能够找到我们回家的路。

我想,至少,我们师生走进诗文中,试图读懂作者的过程中,同喜同悲的经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李白做了一个那么美好的梦,然而,梦又是那么的短暂,梦醒时分,一切成空。美梦,短得一如李白的仕途。当初,“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似乎还在耳畔。“天子呼来不上,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傲仿佛就是刚才,“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好像就是昨天,然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醒了。——我们师生为李白揪心,为李白心痛。

困窘中的李白,曾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如今,他又在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这处愤懑之叹振聋发聩,品着这两句诗一如品着一杯度数极高的烈酒。一入喉,便灼热了我们师生的喉嗓,灼热了我们师生的胃肠,灼热了我们师生的心肺,灼热了我们师生的魂灵。让我们蜷缩着的灵魂找到了一线伸展的空间。李白道出了我们长久以来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话。

最后,我又在课堂上投下一问:若是我们,在人世间摸爬滚打,四处碰壁,四处跌跤,鼻青脸肿甚至头破血流之后,是否还能葆有一身敲起来依然铿然作响的铮铮硬骨?

上一篇:阅读无题短文及答案下一篇:欢度妇女节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