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关于备课的反思(精选6篇)
暑期关于备课的反思 篇1
暑期数学备课教学反思
针对这几天的学习,我们谈的话题最多的是备课,老师们多持有不同的意见,我也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现在的备课(自从2008年进职称要教案开始),就是每天写在备课本上的(给教务处查的备课),当然是不实用的`,学校里的领导说这是为了大家将来进职称用的,向我们这些刚刚进了中级职称,什么时候进高级职称?也都跟着写。我们都感到费时费力。
2、更有实效的备课,(也就是前几年的形式)。学校对于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分层次备课。
(1)、对教学不足五年的“新秀型”教师要求备详案。
(2)、对教龄长、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导师型”教师,提倡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重组备课和书上“点画批注”的方式,让他们从大量的抄抄写写中腾出精力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
(3)、对已有一定教学积淀的“成长性”教师,要求他们备出有特色的教案。特色教案的设计必须写下三个重要方面:
——写教学目标。整个课堂都应以目标为中心转动。首先要领悟课程标准的精髓,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其次吃透教材,整合资源,拓展学习领域,做到有计划地使用教材。
——写教学思路。教师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要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学生的经验怎样?教师应怎样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等问题,写一写教学的手段、教学的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预设哪个地方会是难点?用哪种方法解决?要达到什么目的?
——写课后反思。不一定都写,可以两节新授课写一个。①写成功之处;②写不足之处;③写教学机智;④写学生创新;⑤还可写下“再教设计”。提倡教师一个学期写三、四篇反思后的详案,旨在经验的总结。
3、我们学校的另一种做法也不错,就是上课前30分钟,同年级同科的教师在一起进行交流,说一说今天这节课的怎样上,先说重点、难点(因为都是提前一周备课,隔了这么长时间都快忘了。),怎样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说一说怎样导入会更好,这样上课会好些。也可以制作一个小课件,不必太麻烦,可以大家分一分工,一周一人制一个,放在校园网上,大家共用,这个方法最实效,学生也感兴趣。当然这是针对班级比较多的学校实用。
我认为学校领导应该选择更有实效的办法进行备课,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也许有不当之处,望老师们给予有更好的方法,让学校领导借鉴。
暑期关于备课的反思 篇2
一、被异化了的备课
教学本是丰富多彩的, 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更应是教师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受到一些外在力量的控制和影响以及教师个人职业素养的影响, 使教师备课成为机械劳作, 备课内容僵化, 过分关注形式, 使备课成为教师工作“流水线”上的一个机械步骤, 备课被当下工具性的需要所扭曲, 导致教师在备课中缺乏创新, 备课过程不是教师享受工作愉快的过程, 不是教师智慧与教材内容融合的过程;不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运用及创作过程;不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汇的前奏, 而是为了迎合外在工具性的需要而进行的机械重复的劳作, 这样的劳作是枯燥无效的, 无法创生出美轮美奂的课堂, 无法使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现于学生, 长此以往更使教师专业成长停滞不前, 产生职业倦怠, 无法激起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激情, 教师个人知识无法充分体现, 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发挥。
1.形式固定, 关注结构而不关注建构
对教案数量的关注以及对教案格式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的规范成为评价备课好坏的标准, 教师只能依照单一的模式来执行这样的标准化的套路, 更多给予关注的是教师能用书面形式表达的备课和备课的程序化过程, 教师的主观意识受到漠视, 教师丰富的内心世界被低估, 只是在教学“流水线”上机械地完成既定的任务, 教师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被低估, 教学的建构性和生成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本是丰富多彩的促进师生之间进行心与心交往的活动, “不同类型的交往方式与手段因为交往者的需要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2] 在备课中对学生需要和具体课堂情境的模式, 以单一固化、标准化、格式化的方式来检验备课的好坏是有悖于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和建构性的。
2.本末倒置, 关注客体而不关注主体
“徐州市教研室同志对345位教师备课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 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 了解分析学情, 80%的精力用于抄写教案”。[3] 在技术理性驱动下, 备课只是对课本知识单一的解读, 缺乏延展性, 教师只是试图按照教参以及教材内容做重复无效的记录工作, 而缺乏源头活水, 那就是学生的真实需要以及教师自己丰富的生活背景知识。学生如同送入工厂的“原材料”, 能够被随意地“预设”和“加工”, 漠视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
在备课中, 教师处于教授者的位置, “独角戏”的位置, “用一个比喻来说, 在传统的备课方式下, 老师就是一个熟练的垒‘积木’者, 学生处于旁观者的角度, 观看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上把一块块‘积木’排列出来的;而备课的过程就是准备‘积木’和设计‘积木’排列顺序的过程, 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 课堂成为一种没有变化的表演。”[4] 当教师的备课沦为准备积木和设计积木排列顺序的机械化程序时, 教师的内心世界很少受到关注, 丰富的生活经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想象力受到抑制。没有富有想象和创新的备课就没有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课堂,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与潜质, 就没有高效的课堂, 就没有实质的师生互动。
3.千人一面, 关注形式而不关注内质
反思当前的备课, 由于受种种功利目的的控制和影响, 不择手段地追求外观的整洁光鲜, 篇幅的长短一致, 备课结果等同于书面形式的教案而非教师内心的体验过程。格式的固化封闭, 模式化、剧本化的教案显然与教师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相当的差距, 备课过程低效化, 教案的价值也大打折扣。“有专家曾公布过调查统计结果, 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 而无效劳动中占比例最大的就与写教案有关。”[5] 备课被人们异化为书面形式的教案, 而教案又称为教学参考书的副本, 作为在教参书到备课本之间辛苦劳作的“搬运工”, 只是将大量的时间敷衍于徒有其表的教案本, 怎能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知识展现于学生?怎能去潜心绘制赋予创造性的教学蓝图?怎会去体验自身在备课过程中的发展呢?
二、反思与行动——以备课促进教师发展
教育是关涉人幸福的事情, 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 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使每个人更好地生活, 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1.改革备课管理评价制度, 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教师备课往往被规范在一定的体制范围内, 评价教师备课好坏的标准往往是注重“量”上而非“质”上, 甚至把执行教案作为评价课堂好坏的标准之一。在备课要求的统一规范下, 教师备课的个性受到漠视, 注重形式的光鲜亮丽, 致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被固定统一的范式扭曲。“如果把教师工作界定在这个边界内, 教师个人知识就会被某种权威知识所湮没, 教学活动就会被设想为依照某种事先预设好了的”脚本“展开的过程, 人的存在与发展过程就会被既定化、模式化。”[6] 教育过程的丰富性、广阔性在既定的制度、规范和外在的标准下大打折扣。物化的备课本的内涵远远比教师丰富的内心世界简单, 量化的备课步骤远远比学生活跃的心性僵化。单一的评价管理制度控制了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方向, 限制了师生交往的方式, 长此以往教师缺乏了创新意识, 习惯于遵从制度和规范。
备课不再是某种外在力量赋予教师的外铄的行为, 备课不再是对刚性课程的机械执行。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无生命的, 教师就应用丰富的个人知识让这种静止的、无感情的、生硬的知识活化为动态、鲜活、充满感情, 这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 以“新”的眼光看待每节课, 赋予每节课以生命力, 才能做到不是对知识的复印, 而是培养出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生。
备课是每个教师的教学探索创作过程, 是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的过程。教师应不断开启自己的教育智慧, 设计多样的教学思路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培养灵活的教学机智, 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兴趣, 有效利用学生生活经历, 结合实际教学情境, 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将教师的个别化知识与教学活动中的生成相结合, 作用于教学及促进学生的成长。追求备课艺术, 努力成为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
2.转变教育观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对于教师来说, 囿于当下的各种规范制度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即按部就班的写好教案就算备课的结束。然而, 书面形式的教案只能极少地代表教师的内心世界以及个人实践知识, 教案的详尽和规范只能更大地束缚教师在课堂中的不可预设行为的发生, 久而久之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变得“冷静”, 思维的实现形式也趋于程序化、格式化, 致使学生的发展空间变得有限。因此, 新课程下的备课需要教师对备课的内涵进行再概念, “在教师的再概念过程中, 既要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更要关注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智慧, 充分发掘作为文化实践活动者的教师的内在体验和感受, 使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向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转换。”[7] 诚然, 教师的备课内涵是很丰富的, 它是教师缄默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充分体现, 蕴含着潜意识中的教师文化。
当前的备课内容不能一味地机械地传授知识, 将知识灌输作为唯一目的, 应从知识传递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重心应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正如《学会生存》说:“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但在那些指引终身的基本价值方面, 则始终要有极大的坚定性。”[8] 对教学的预设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和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最佳和最大程度发展。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独立个性的个体, 不是生硬的工具。因此在备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 注重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同时, 还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建构多重备课模式, 引导教师走上研究者的道路
备课模式的固化往往使教师工作价值有限化,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体现的生命力被单一的、线性的模式所湮没, 致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倦怠和疲惫感。而“人的发展是不断地展现其生命力、使生命价值不断拓展、增殖的过程。”[7] 缺乏动态生成和开放性的备课是有悖于教师自身发展并且无法充分体现教师生命价值的。教育是生活的诗意栖居, 是对生活本身的体验、解读和感悟。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由某种外在的力量促成的, 其专业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教师自身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
备课教师与学生两个生命体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其中体现了教学生活的丰富多彩性,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工作充满了挑战性、复杂性, 每位教师的工作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教师的个别化理论具有动态生成性和情境性。“一般性的普遍化的理论貌似正确, 但远离教师具体的工作与生活情境, 难以予教师工作以切实的指导和使教师感受内在于教学的意义。”[8] 因此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行动研究是使教师走向研究者道路的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反思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主要途径, 教学反思也是促进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反思行动是一个过程, 目的是加强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力, 以他们最贴切、最合适的交流方式进行沟通。”[9] 当教师在备课中以反思的心态与学生沟通, 以反思的心态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情境, 以研究者的眼光将教学理论个别化、情景化, 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生成具有独特价值的个人知识。
教师的幸福与学校生活息息相关, 学校是老师展示自己的大舞台。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备课只有寻求源头活水, 赋予自身以生活的气息, 才能创生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才能体现教师生命价值。因此, 教师生活世界是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教师实践性知识应镶嵌在备课以及教学始终, 才有利于创设充满活力、富有情趣的课堂, 因此备课值得每位教师运用一生的实践智慧去完善, 教师的幸福也蕴于其中。
参考文献
[1]杨瑞芬.从生活的视角反思备课[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9) :29-30.
[2]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6) :719-722.
[3]戴正兴.教案:共同面对的话题-近年来关于教案问题的讨论[J].教学与管理, 2005 (7) :26-29.
[4]张树伟.备课:教育无痕的艺术[N].中国教育报, 2005-05-26.
[5]张玉林.农村小学教师备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4 (11) :38-39.
[6]刘旭东.教师知识的批判与重建[J].当代教师教育, 2008 (1) :1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136-137.
[8]刘旭东.论教师职业的“去理论化”现象[J].教师教育研究, 2006 (3) :47-51.
暑期关于备课的反思 篇3
以下就是我经历集体备课的一个相关的教学案例的片断,以及几点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我校是一个年轻人占教师队伍比重较大的学校,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的经验都非常匮乏,而且对于教学的重难点也难以准确把握。要解决这个问题,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就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而集体备课这种模式就可以很好地起到这种作用。与此同时,年轻教师有思维活跃的优势,反过来也会对激发老教师的教学灵感有极大的帮助。
(北师大版Module 7 Unit 20 Lesson 1 Futurology. 阅读课)当备课组上到这一课时,由于我比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慢一节课,所以我就询问了一下各位老师上完这节课后的体会,大多都反映课堂及其沉闷,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有两点:1)文章内容抽象,不是很能吸引学生;2)集体备课时,大家的思维定势禁锢了该节课的发挥的自由,因为平时阅读课的流程是四个环节:生词→泛读(设置一到两个概括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回答)→精读(设置一些更细节的问题,以求学生对文章有更详细的了解) →学生划出文章当中不理解的短语及句子,恰巧这节课课文中设置的问题又很无趣。这样一来,学生就很自然会排斥这节课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对第二、三个环节作了局部调整,保留了一、四环节。
二、案例过程
考虑到文章的篇幅太长,不符合我们平常阅读字数的规定,首先,我将文章分成了两部分,且对两部分作了不同的处理。
第一部分,文章的难度不算很大,为了节省时间(因为处理第二部分的内容是重心),我将泛读与精读合并成一个环节,因此保留了原课件中的两个代表性的问题:1.What is happening this weekend? 2.What will be the experts discussing about? 既能高度概括,又能兼顾细节。其中第二个问题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答案是:They will be discussing the endless possibilities of the future. 于是我紧接着问了一个问题:If you were the experts, could you predict what the endless possibilities are in the future? 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环节。
第二部分,我引入了竞争环节,将班上的同学分成若干组,指导他们在合上课本的情况下以组为单位讨论并发挥想象预测,然后各组派代表陈述预测结果,中间可以补充,我负责将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各组陈述完成之后,学生要返回到文章第二部分中去阅读,去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和专家们的预测吻合,吻合度高者获胜。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高了,课堂气氛也很好,文章的阅读任务也轻松地完成了。
三、案例反思
通过这样的一节课,笔者认为,单纯的依靠集体备课是不够的,教学中的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一节课下来,既要将课程当中精髓的东西到位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顾及到尽可能多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我反思了以下几个问题:
1.集体备课绝对不能取代个人备课,必须是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集体备课固然有它的价值,但太过依赖它将会使其流于形式,从而忽视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区别,通过个人与集体融合的备课加上独特的风格,使教学可以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目的。
2.个人备课应当更多地容入自己个性化的东西,体现教学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学是极富激情和鲜明个性的行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而且个性是不能替代,也不能复制的,你的课堂也应该如此。
3. 个人备课时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做到有取有舍,重点突出,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内容。
4.保证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有时候,当过分依赖集体备课的教案时,由于毕竟不全是自己的思路,即使在你上课之前已经读得很熟,但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牵引你,受人思维之阻,使你不时地要去翻阅教案,讲课的连贯性也会大打折扣,很难表现自如。所以,我们应当在仔细研究集体备课后再定夺教案,树立自己的风格,那样课堂教学就会前后贯通,轻松自如。
暑期关于备课的反思 篇4
一、集体备课的流程
1. 个人初备。
备课教师依据新课标, 教材、教参, 认真研究本单元或章节的地位、作用, 确定所备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点、练习的设计等, 在集体备课前写出教学预案, 形成个案。
2. 集体研讨再备。
研讨时主备教师首先从所备内容知识的联系、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说课, 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点、重难点、自己的教学设想、重难点的解决方案、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的突破方法、练习的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详细阐述。之后备课组教师陈述各自的设计意图, 并与主备教师的教学预案进行比较, 进而对主备教师的说课进行论证、质疑、补充。之后主备教师对大家的意见进行整理, 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修订预案, 形成教学案。
3. 主备试教再议再备。
主备教师上主备试教课时, 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进行反思式听 (观) 课。或是捕捉亮点, 教与学的方法、独特的思维方式等;或是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或是突破解决重点、难点和盲点的方法;或是反思换位思考, 如果是自己来上这堂课会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 如何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等。试教课后授课教师从四个方面再次进行反思说课:一是目标、重点和难点、前置自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二是展示交流内容、合作探究内容、达标练习的设计意图;三是值得记忆的细节及归因分析;四是值得思考的环节及归因分析。听 (观) 课教师根据课堂观察进行反思评议, 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反思, 提炼出创新建议和意见。之后主备教师根据评议意见再次对教学案进行推敲和修改, 形成较为完善的共享教案。
4. 个性化修改。
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调整教学流程, 进行取舍, 以便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实践感悟与反思
1. 教师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个体备课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分析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与需求、预测学生学习障碍和应对策略、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所用的教具学具和媒体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为集体研讨做好前期准备。
2. 主备试教后的评议为备深教材、备透学生、备好教法、
备活过程打开了通道, 同时还解决了以往集体备课时高谈阔论、应付了事, 浮光掠影的现象, 也促使教师在备课时, 会把“教什么”和“怎样教”, “学什么”和“怎样学”整合起来, 从而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主备试教后的评议也让教学实践反思成为常态, 听 (观) 课者在听课时既能关注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 又能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和培养;既能关注教师完成教学预案的情况, 又能关注教师的应变能力;既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能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准度, 又能关注学生课堂思想火花的绽放程度;既能关注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 又能关注学生参与有效学习的人数等, 使听课教师有“备”而听, 有“例”而思。
作为参与过集体备课的教师, 通过听主备试教课, 可以从研究者的视角来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及时梳理自己的所感所悟, 寻求弥补不足的方法与途径, 充实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环节和体系, 从根本上破除了以往教师听课感悟程式化、肤浅化的陋习。再则以“课”为例开展教学研究, 不论是作为教学当事人的教师, 还是作为进入别人课堂的“旁观者”, 都能够正视课堂教学的“事实本身”, 在预设与教学的冲突中发现问题, 为完善教学案开辟创新和发展的航路。
3. 共享教案经个别补充修改后, 可循环使用。
共享教案是经过大家研讨形成的, 虽是多元信息的组合, 但它还不是教师备课的全部。因此教师不能拿着同一教案直接上课, 应根据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教学风格, 并针对所在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及时的调整、补充和删减。上完课后, 还要总结、反思, 并把教学总结与反思所得写入后记栏, 形成教案的第一个版本。如果教材不变, 上课教师则不必全盘抛弃第一版的教案重新再写, 可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追记”和“后记”, 形成第二版、第三版教案。如此循环使用, 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又可提高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每位教师有了成型的教案后不会再花大量的时间去抄教案了, 会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自主研究,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关于语文备课的再思考 篇5
一.新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 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 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 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 终于“新课改”应运而生了。此后, 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再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俗烂形式为主, 而是别开生面, 逐渐溶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 这实际上也是新课程备课中的切入点, 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究竟“新”在什么地方?这恐怕是每一个拿到新教材的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字贵在教法新、学法新、教材新。
那么, 如何理解“三新”呢?实际上, 所谓教法新, 是指教师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富有创意的、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设计理念、设计方案、传授技巧、教学方法等;所谓学法新, 是指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革新;所谓教材新, 是指在新课程大纲安排下的教材编排、内容设计、学习要求、问题设计、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革新。
那么, 新教材究竟该怎么上呢?其实, 这主要是教学设计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组织形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延伸及创新、教材的裁剪、作业的设置等问题。
三.关于教学设计
在设计教学思路之前, 教师实际上需要确定给学生教什么?如何教?怎么样教才算有效?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确定教的目标、内容等问题。而第二个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教材的重新编排等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关于课堂组织形式的优化设计问题。虽然新课程形式下的备课思路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教学目的要明确;重难点要突出;方法要灵活多样;设计的内容要全面。
四.备课中“大语文”观的树立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大语文”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教师的那种传统的, 以识字、断句、总结段意为目的教学形式即将走向没落, 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跨学科的知识综合为基础、以参与式等新的教学方法为内容的大语文教学观念。为此, 教师已不再是以单纯的使用教材为主, 而是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的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以达到对教材的学习、使用和编写。语文课程虽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但其他课程学不好, 同样会影响语文课程的学习。新课程下的课程关系不再孤立, 而是相辅相成的互助关系。所以, 传统的“各扫门前雪”的教学心态已在新课程中无立锥之地, 教师之间应以互助合作为主, 这样才能达到知识的整合, 才能扎实的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 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五.敢于突破教材限制
新教材是一种新事物, 而新事物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下, 才能变得日趋成熟。面对教材的编排体制、内容,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适当的进行取舍, 不能一味迷信教材, 死扣、照搬教材, 导致最终做了大量的无用功。
此外,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局限、向名家“叫板”的精神, 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挑刺”, 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创新认识, 使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成长。
关于新教员备课问题的研究 篇6
1 教学内容安排要合理
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按照教研室统一进度, 结合学科组的安排,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大纲教材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员的基础教育情况等因素来决定。我们知道, 一本教材中有若干个章节, 我们通常取其中的某一节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并且对于一些基本原理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 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来安排教学。教员要对教材理解深透, 讲述内容充实, 信息量大, 在选择一学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以每次准备都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讲内容有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为准, 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 多选了不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 少选了会造成教学松散、浪费时间。
2 教学目标要准确
所谓目标准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 (或课程标准) 的规定要求, 又要符合学员的实际情况, 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每一次教学, 其教学目标是根据整个准备过程的总体目标和本次准备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 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要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认真查阅教学大纲、钻研教材, 结合教学内容, 制定出本次课程的教学计划, 明确要使学员掌握哪些知识、各知识点掌握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 这就是基本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次教学, 应该培养学员哪些学习能力, 这是学习能力的目标。
3 重点难点要把握
每次课几乎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每次课的关键, 教员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 一节课中学员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员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要在准备过程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首先, 教员必须要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当教学内容确定以后, 教员应认真考虑:通过教学应使学员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 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内容就是教学的重点;学员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那些学员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教学的难点。其次, 考虑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当重点和难点确定以后教员还要考虑教学时怎样把教学内容与学员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以此帮助学员化难为易, 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所讲内容。
4 学员水平要了解
现在飞行学员招收的来源不同, 有的是高中毕业后考入的, 有的是大学毕业后招飞的, 还有一部分是地方大学二年级的学员, 其知识背景各有其独特性。我们要针对不同学员的特点, 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如果学员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好, 就会影响学员对新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员在备课时要知道学员哪些知识已经掌握, 哪些能够理解, 做到因材施教, 就会让学员理解的更快, 记忆的更深。
5 教学方法要精选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式、演示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 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 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员不同的教员、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员不同的学员、同样的教员和学员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不相同, 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 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所以教员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员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比较容易理解, 有具体设备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讲授式和演示式进行教学。对于比较抽象的、学员难以理解的, 可以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员理解。但是, 在每次教学准备中所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实际准备中, 往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就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择。总之,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 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
6 提问设计要精当
课堂教学中, 教学员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信息交流的多边活动, 教学员、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主要是靠教员的组织、提问、学员的提问或回答、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来实现的。学员在教员的提问之下进行思考、进行信息交流并相互启发, 同时教员也从学员的回答和信息交流中了解学员的理解掌握情况, 从而调整教学的进程。良好的提问可以使教学机制正常运转, 可以激发学员积极地思维、主动的合作和交流, 可以活跃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要设计适当的练习提问, 提问不在于数量多, 而在于质量高。教员的提问要能启发学员积极地思考, 要能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能激发学员合作交流的兴趣, 要能层层深入击中本质,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其提问的时机要恰当, 要把问题设置在教学内容的重点之处、转折和发展之处、学员遇到困难之时,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学员积极的思维, 节省教学的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新教员有新教员的独到之处———“新”, 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他的不足在于教学经验的不足, 技术经验的不足, 但是新教员有饱满的教学热情和充裕的知识信息、年龄的优势、沟通的优势等。通过认真的备课, 通过吸取老教员的宝贵经验, 一样可以搞好教学。
参考文献
[1]林正.对新教员培养的几点看法[J].科技风, 2008 (10) .
[2]吕继武, 朱枫, 李圣坤.论现代军队院校教员队伍的建设[J].考试周刊, 2011 (84) .
【暑期关于备课的反思】推荐阅读:
关于2011暑期苏宁实习的感想08-15
关于暑期的作文:暑假英语小作文05-31
关于暑期实习心得总结07-21
关于暑期思想汇报08-19
关于某地农村教育发展的暑期调研报告05-09
关于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05-18
关于做好暑期汛期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06-04
关于加强暑期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的紧急通知09-29
关于暑期实习心得体会08-28
关于暑期师德培训总结推荐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