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会计中,年终结转增值税的问题?

2024-08-11

注册会计师,会计中,年终结转增值税的问题?(精选6篇)

注册会计师,会计中,年终结转增值税的问题? 篇1

验资是对企业资本投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确认, 它是我国独立审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重要业务, 但是验资发展到今天,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注册会计师加以研究和改进。本文主要讲述了验资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验资的作用以及在会计师事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文的介绍了解验资中的问题。

一、验资业务的含义及作用

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 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或变更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验, 并出具验资本报告。

验资是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业务的重要领域, 其性质和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验证注册资本的正确性, 维护企业产权关系

通过不同投资者投入资本审验证,

验资不仅可以验证企业资本金额的真实性及合法性, 而且, 还可以验证企业的产权关系

(二) 验证注册资本的真实性,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对新企业来说, 验资是对企业经营的本钱是否真实、合法的首次有关;对正在经营的企业进行验证, 则有利于保护所有者的权益, 防止非法经营及皮包公司的泛滥。

二、验资业务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一) 验资业务与事务所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验资的法律责任验资是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也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严肃的工作, 验资业务收费少, 但责任大, 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该谨慎决定是否接受验资业务, 并注意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验资业务, 认真控制验资风险。企业设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法定资本金, 验资也就是对验资也就是对企业经营行为的首次检验。倘若注册会计师第一关把不严, 往往会给一些无本经营的投机公司、皮包公司大开绿灯, 使其在合法的外衣下从事非法经营,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后患极大。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涉及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逐渐增多起来, 其中尤以因验资引发的案件为重, 1996年4月4日,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处理的复函》 (法函56号) 中, 首次提出“虚假验资证明”的概念, 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一场“验资风暴”, 1998年7月1日施行的《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中更是指出, “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验资证明, 属于依据委托合同实施的民事行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规定, 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证明, 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与案件的合同当事人虽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 但鉴于其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行为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 应当先由债务人负责清偿, 不足部分再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证明金额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此批复使得旷日持久的法律界和注册会计师界关于验资责任的争论平息下来, 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到现在。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仍心有余悸, 不敢承接有关验资业务。

(二) 正确认识验资业务的风险

验资是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重要业务领域, 也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我们不可因为验资业务风险大而对此畏缩不前, 惧怕诉讼, 只要依法接受验资委托, 实施必要的审验程序, 取得充分、适当的验资证据, 分析评价验资结论并出具验资报告, 在此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就不应当承担由验资引起的法律责任。在本案中, 某会计师事务所的两名资深注册会计师依据《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对与贸易公司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 包括出资者、出资金额、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出资币种、被审验单位组建和审批情况进行了审验, 实施了检查、观察、监盘、查询及函证等审验程序, 并依法出具了验资报告, 我们认为, 该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严格遵循了专业标准的要求, 保持了职业上应有的认真与谨慎, 因此其本身并无过错, 其出具的验资报告也并非虚假验资证明。某化工厂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请, 实际上是由于其曲解验资报告的作用而引起的, 财政部于1999年7月12日发布的《财政部关于明确注册会计师范验资报告作用的通知》中指出:“验资报告应当合理地保证已验证的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或变更情况, 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和协议、合同、章程的要求, 但不应被视为对被审验单位验资报告日后资本保全、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等的保证。因此, 委托人、被审验单位及其他第三者因使用验资报告不当所造成的后果, 与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再看本案, 实际上是贸易公司的出资人在验资以后才抽逃出资的, 因此其应承担抽逃出资的责任, 补交出资, 交纳罚款, 支付化工厂货款等, 而不应当由无过错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来承担赔偿责任。我们认为, 该法院的判决是十分正确的。

三、目前验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状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验资不实的民事纠纷案, 致使不少注册会计师执行验资业务为畏途。对于投资人虚报资本的欺诈现象时而有之。这就使得原本比较简单的一种会计鉴证业务变得复杂, 过多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目前注册会计师验资业务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虚假出资和抽逃资金, 其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伪造证据, 虚报资本

通过伪造账簿、凭证等资料, 请有关部门出具有假证明, 虚报资本金。常用的伪造手法是客户请银行、信用社伪造银行汇款单或进账单, 出具假银行存款证明和假银行对账单, 客户自己则伪造相应的会计凭证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资料。这种现象在用大额现金出资的验资客户中居多。

(二) 出资方多方串通, 抽逃资本

投资各方出资后, 相互串通, 待公司注册登记后再抽逃资金。如货币出资的投资者,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投资者可能通过抵押贷款及其他方法获得一定数额的银行借款, 然后转到该银行开设的被审验单位的临时验资账户上, 待验资结束企业注册登记后再将验资归还银行。

(三) 移花接木, 虚假出资

客户从其他单位借来机器、设备、材料等实物资产, 冒充自己的资本, 并借用该单位的发票篡改后复印, 或干脆伪造发票, 同时伪造相应的入库单, 盘存表和账簿记录等资料。另外, 以材料物资作价出资的, 多数是先购买后出资, 并且发票 (普通发票) 、实物俱全。

四、注册会计师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事务所是自担风险, 自主管理, 自我发展, 业务的主要来源是自己争取, 熟人介绍, 社会宣传以及以往的关系客户等, 但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 会计师事务所及从业人员出现了不公平的竞争, 尤其是验资作为事务所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所内的从业人员为了拉拢客户, 没有按照职业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 在执业过程中验资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致使验资取证不足, 执业不规范, 忽视部分验资程序等。

(一) 不重视备查类工作底稿的索取, 编制和审验

备查类工作底稿中一般包含着形成验资意见所必需的验资证据, 对其的索取、编制和审验工作都是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然而在验资的实务操作中, 有的注册会计师缺乏认识而往往忽视这方面的工作, 这样在验资工作中极有可能出现疏忽或遗漏问题。

(二) 对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不当, 过度依赖它

在验资中经常会使用到资产评估报告, 有些注册会计师往往认为资产评估报告就足以证明其出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因此在有关实物或无形资产的审验上就极其简单, 甚至干脆不审, 这样的态度是错误和极其危险的。如果评估机构出具的是虚假的报告, 必将导致注册会计师据此出具的验资报告肯定也是不实的报告。这就加大了验资风险。

五、验资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 以自然人名义开立的开立进账单应要求提供个人开户证明

中国的企业注册登记制度要求企业成立时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本金。而且, 各种特许业务 (如进出口权等) 又对资本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验资业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 有些企业或者个人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 但为了成立企业或者取得许可, 就想方设法借钱验资, 验资完毕后马上抽逃资金。近几年来, 有些地方还产生了一个专门垫资的所谓“行业”。由于垫资受银行操作规则及垫资本身风险的限制, 不管多少投资者及资金, 往往一笔打入。对于这样的业务, 风险很好控制。但实务中对于一张进账单对应一个自然人投资者往往采取默认的态度, 甚至有些注册会计师对于进账单上个人投资者的名字及“投资款”的备注很明显是后加上的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加大了注册会计师本身的风险。那么, 这种风险应该怎么规避呢?难道说, 成百上千万元的资金也一定要用现金的形式吗?当然不必。因为现在人民银行允许公民开立个人账户。只要检查一下个人开户许可证及个人账户对账单, 再把个人账户的账号及用于验资的进账单对照一下, 如果个人账户的对账单打走这么多款, 用于验资的进账单及对账单上又进了这样一笔款, “投资款”及自然人投资者的名字没有后加上的痕迹, 且银行询证函没有问题, 那么, 这笔投资款, 从我们的行业角度来讲, 应该已经把风险降到了最低程度。

(二) 不要认为银行询证函上投资者的名称只要相符就行

因为银行出于竞争压力, 只要有钱, 是不太在意询证函上是谁的名字, 更何况有些进账单是不要求标明付款人的。由此造成的风险还从来没有人追究过银行的责任, 而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却往往难逃其咎。

(三) 已经营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外汇验资应检查外汇收入情况

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先办营业执照, 而且可以分次验资, 还本来不至于给我们的验资业务带来风险。但如果是一个已经正常营业的外商投资企业, 而它本身又经营进出口业务, 这就给我们的验资业务构成了潜在的风险。因为, 对于外汇投资, 我们从外汇管理局得到的回函是:“所询资本金账户是我局签发”。这对于资本金账户与经常项目账户分别开立的情况是有效的, 但对于开户通知书上标明收入范围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收入”, 支出范围为"经营范围内经常项目外汇支出, 经批准资本项目外汇支出"的情况是无效的。如果一个账户既可用于资本项目, 又可用于经常项目, 外汇管理局并不负责核实这个账户上的外汇是否为资本项目。对于一个已经正常营业的企业, 用经常项目的外汇来验资也不是不可能的。外汇管理局的人手有限, 不能指望他们事后来核查企业是否又用我们已经验资的这笔外汇去进行出口收汇核销了。所以, 验资的时候, 检查一下企业的出口收入情况还是有必要的, 尤其对于那些数笔外汇资金连续投入, 而每笔资金数额都与正常的经常收入相仿的验资, 更应该提高警惕。

(四) 外商独资企业以实物出资需要价值鉴定书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以实物出资需要出具价值鉴定书, 这没有什么争议。但验资时如果要求外商独资企业出具价值鉴定书, 经常会遭到企业的反对。因为工商局不要求外商独资企业提供价值鉴定书, 而验资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得到工商局的认可。那么, 外商独资企业以实物出资是否应进行价值鉴定呢?笔者认为, 就注册会计师而言, 考虑到风险因素, 即使工商局不要求外商独资企业出具价值鉴定书, 注册会计师也应该要求企业提供价值鉴定书或者评估报告。因为外商独资企业不同于国内个人独资企业, 前者是有限责任公司, 后者是无限责任公司。如果仅凭货物进口报关单和货物发票, 而将一些废旧设备物资或者是价值远远低于其申报价值的设备物资验资成其所申报的注册资本, 一旦这个外商独资企业存在欺诈行为或者不能偿还债务, 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恐怕就难逃验资不实的责任。

五、结束语

总之, 验资业务既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是注册会计师服务社会,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体现, 也是会计师事务所法律责任的重要根源。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要重视验资给独立审计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又要勇于面对挑战, 承担起社会赋予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摘要:验资是对企业资本投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确认, 它是我国独立审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重要业务, 验资问题既是一个老话题, 又是一个敏感话题。验资报告是对截至验资日止企业实际收到出资者投入的注册资本金额的证明, 是办理工商登记、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注册资本,验资,验资报告,注册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陈洁.1999.会计师因提供不实信息而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人民司法, 1999.12

[2]、刘燕.1998.验资报告的真实与虚假:会计界与法律界的对立——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56号.法学研究, 1998.4

成本会计中有关辅助生产费用结转 篇2

1.1 辅助生产的相关概念

在生产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中,除基本生产车间外,一般都设有辅助生产车间。这些辅助生产车间是专门为基本生产车间和形成管理部门等提供劳务或产品的生产车间,是为了保证基本生产车间产品生产的正常进行,以满足企业内部需要为根本。就如此次课程设计设计的实训内容,出现的辅助生产车间主要有修理车间、供电车间、运输车间等。一般情况下,辅助生产车间主要在企业内部提供产品或劳务,有时也会对外提供产品或劳务,但后者并不是辅助生产车间的主要任务。

辅助生产费用是指辅助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所消耗的材料费、燃料费、动力费、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劳动保护费、差旅费、取暖费等。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或产品被基本生产车间消耗的部分,构成企业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被行政管理部门所消耗的部分,构成管理费用的一部分,因此,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劳务或产品成本的高低,对于企业产品成本水平和当期损益确定有着直接的影响。

1.2 辅助生产费用的内容

1.2.1 直接材料

直接是指辅助生产车间为提供劳务或产品而直接消耗的各种材料,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备用件、包装材料和燃料等。

1.2.2 直接人工

直接人工是指辅助生产车间直接从事劳务供应或产品生产人员的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将近、津贴和补贴以及职工福利费等。

1.2.3 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是指辅助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包括辅助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辅助生产车间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租赁费、机物料消耗、财产保险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劳动保护费以及其他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2.1 直接计入与间接计入

辅助生产车间主要任务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劳务或产品。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品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只提供一种劳务或产品的辅助生产,如供电、供水、运输等车间;另一类是提供多种劳务或产品的辅助生产,如修理、工模具制造等车间。辅助生产的类型与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只提供一种产品或劳务的车间,其所发生的一切耗费都是直接计入耗费,一般可按成本项目直接归集,并且,这些车间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在期末一般没有在产品,所以其单位成本为归集的生产耗费总额除以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在提供多种劳务或产品的辅助生产车间,对于能分清的直接计入耗费应直接计入该种劳务或产品中并予以归集;对于不能分清的共同耗费,作为间接计入耗费,其处理过程为:先按辅助生产车间分别归集,然后采用适当的分配标准,在各种劳务及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同时予以分别归集。

如果期末存在在产品,总的生产耗费应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确定完工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

2.2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设置

为了归集辅助生产费用和计算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成本,需设置“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借方登记辅助生产车间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耗费的料、工、费,贷方登记月末结转完工验收入库的产品实际成本或劳务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未完工产品成本。若仅提供劳务,则月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当辅助生产车间只生产一种产品或指提供一种劳务时,按车间设明细账,在明细账内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车间发生的所有费用都登记在“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内。格式如: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直接材料)。

当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多种劳务或生产多种产品时,需根据车间按每种劳务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可按耗费的经济用途分设成本项目。

2.3 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方法

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方法按是否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明细账具体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方法。

2.3.1 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明细账

同基本生产车间一样,“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指辅助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

生产等发生的费用,比如辅助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办公费等。对于其他能直接计入的耗费直接计入所属的明细账。月末,应将“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转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经分配结转后,“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账户无余额。

对于以上两项费用的处理分别为:“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水电费)”。

实务中,结转制造费用记账凭证的编制如下:

在不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时,凡是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各项耗费(无论是为提供劳务或产品发生,还是为组织、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制造费用)全部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3.1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程序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程序与辅助生车间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有关,在此次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中,我们频繁接触到的是供电、运输、修理等车间,这类车间因提供的劳务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受益单位的耗用量,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若是供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使用,则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A车间”的贷方转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B车间”的借方;若是基本生产耗用,则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基本生产车间一般耗用,则记入“制造费用”;管理部门耗用,记“管理费用”;销售部门耗用记“销售费用”等。

对于一些生产工具、模具、修理备用件而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在工具、模具、生产备用件完工入库时,其成本也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贷方转入“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原材料”等账户的借方,其结转过程与基本生产车间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基本相同。领用时,根据用途按照存货发出的各种计价方法,从“包装物”等账户的贷方转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的借方。

3.2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原则

(1)谁受益谁承担。对于接受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或生产的产品的受益单位均应负担辅助生产费用。其中,凡是能够直接确认收益对象的,应直接计入该对象的成本中;不能直接确认受益对象的,应按受益比例在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受益多的多分配,受益少的少分配。

(2)方法简便合理。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要采用既简便又合理的方法进行。为此,企业应该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劳务的具体情况及其管理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既不能只求分配方法的简单而忽略了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又不能只求分配结果的准确性而致使分配方法过于复杂。

3.3 直接分配法

3.3.1 直接分配法的原理及计算方法

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之前,首先根据相关原始凭证,如电费耗用明细表、维修工作记录表、汽油费发票、运输作业月报表等对辅助生产车间劳务数量进行汇总。

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

耗费分配率=该辅助生产车间待分配的耗费总额÷该辅助生产车间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单位应负担的耗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单位耗用劳务数量×该辅助生产车间耗费分配率

3.2.2 直接分配方法下的记账凭证编制

(1)根据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由于是记账凭证,因此,填写“记”字,根据题目填写凭证编号“035”,因涉及多张凭证,故采用“带分数编号法”。日期用阿拉伯数字进行填写。

(2)记账凭证上填写的金额必须与原始凭证的金额相符。在 “合计”行填列合计金额;阿拉伯数字的填写要规范;在合计数字前应填写货币符号,不是合计数字前不应填写货币符号。一笔经济业务因涉及会计科目较多,需填写多张记账凭证的,只在最末一张记账凭证的“合计”行填写合计金额。

(3)摘要栏既是对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又是登记账簿的需要。要真实准确,简明扼要,书写整洁。

(4)填制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份原始凭证单独填制,也可根据同类经济业务的多份原始凭证汇总填制,还可根据汇总的原始凭证来填制。为了简化记账凭证的填制手续,对于转账业务,可以用自制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来代替记账凭证。应当指出的是,不同类型业务的原始凭证,不能混同编制一份记账凭证。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之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附件张数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

是按构成记账凭证金额的原始凭证计算张数,如转账业务原始凭证的张数计算。二是以所附原始凭证的自然张数为准,即凡与经济业务内容相关的每一张凭证,都作为记账凭证的附件。

(5)记账凭证上多余的金额栏应划斜线(一根黑色斜线)注销。

(6)会计分录的书写。由于是直接对外进行分配,并未考虑辅助车间之间的相互分配,因此会计分录的书写为: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C1车床)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H1铣床)管理费用(电费)管理费用(修理费)管理费用(运输费)

销售费用(电费)

销售费用(修理费)

销售费用(运输费)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3.2.3 直接分配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优点:采用直接分配法,由于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耗费只需直接对外一次分配就可完成,因此,计算方法最为简便。

缺点:在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较多时,不进行交互分配,既不便于考核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耗费水平,并且分配给各基本受益单位(指除辅助生产车间外,一切耗用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单位)的劳务费用也不准确。

适用情况: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互相提供劳务较少或相互提供劳务价值相等,不禁想交互分配对企业成本计算准确性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3.3 一次交互分配法

3.3.1 一次交互分配法的原理及计算方法

一次交互分配法是指企业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有相互服务的情况下,先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再进行一次直接的追加分配的一种辅助生产

费用分配方法。

同直接分配法相同,首先进行劳务数量汇总。

第一步: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数量,按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或计划单位成本,进行一次交互分配(不再进行无穷的反复分配)。

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的单位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

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量×该劳务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

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出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想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量×该劳务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

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入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出费用

第二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除以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基本收益单位提供的劳务总量,计算出实际单位成本。

某辅助生产车间对基本受益单位提供劳务的实际单位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对基本受益单位提供的劳务总量

第三步:按交互分配后的实际单位成本分别乘以个基本受益单位本期消耗的劳务量,计算出某一基本受益单位本期应分配的劳务费用。

某基本受益单位本期应分配的费用=该基本受益单位本期消耗的劳务量×该劳务交互分配后的实际单位成本

3.3.2 一次交互分配法下的记账凭证编制

一次交互分配法下,除了会计分录的书写与直接分配法有差异之外,其余处理与直接分配法相同。会计分录的书写为:

3.3.3 一次交互分配法的优缺点

优点:克服了直接范培发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分配费用的缺点,计算较为简便,结果较为准确。

缺点:由于第一阶段交互分配时所要分配的费用不包括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劳务的费用,因此,计算出来的费用分配率不是实际的分配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影响。

3.4 计划成本分配法

3.4.1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原理及计算方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按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的实际耗用量计算各受益单位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第一步: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劳务的计划单位及各受益单位(包括基本受益单位和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实耗劳务数量,将辅助生产费用计入各受益单位。

第二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劳务总成本与按计划成本分配的总费用之间的差额,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或直接转入“管理费用”。

某辅助生产车间按计划成本分配的总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

某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总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按计划成本转入的费用

某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成本差额=该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总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按计划成本分配的总费用

3.4.2 计划成本分配法下记账凭证编制

在计划成本法下,其记账凭证的编写格式与一般的记账凭证编制方法相同,但是,由于计划成本往往与实际成本有所差异,因此,与直接分配法不同的是必须要对差异部分进行归集。

计划成本下的账务处理:

差异部分的账务处理:结转差异,由于是超支差,因此,记在贷方。若为节约差,则记借方,贷方记管理费用。

3.4.3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优缺点

优点:简化和加速了成本分配工作,排除了辅助生产费用变动对受益单位成本的影响,便于分析和考核受益单位的成本责任,也便于通过按计划成本转出辅助生产费用之间的差异来考核辅助生产车间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缺点:如果计划单位成本制定的不够准确,会影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准确性,不利于考核辅助车间及各受益单位的成本责任,并且将较大的差异额列入“管理费用”科目,对当期的损益也有较大影响。

适用情况: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计划单位成本制定较为准确的情况下采用。

实训体会

这次实训有会计循环实验为基础,因此对整个系统有了大概的了解,对整个操作的流程也更加熟悉。与会计循环实验不同的是,这次成本会计课程设计更注重对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而会计循环使用那则是注重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运用。

此次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很明显地感觉到不像会计循环实验那样经常犯一些小错误,出现错误的往往是对一些计算方法的不熟悉以、计算时对精确位数的要求以及在编制记账凭证时是否需要对明细科目进行书写等地方。

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3

1988年11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北京成立, 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工作得以完成。1993年10月31日,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时间里,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恢复和快速发展, 职业队伍不断壮大, 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快速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意义的会计资料, 监督和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 出具科学、正确、合法且为公众所接受的报告。它的发展, 极大地规范了市场运作, 维护了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权益, 促进了经济发展, 它已成为当今国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几十年的经济变革中,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资源分配合理性的提高, 促进了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市场控制机制效率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度越来越关注。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现状分析

(一)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自恢复注册会计师行业以来,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80~1988年, 财政部门直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行业管制。198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后, 主要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准政府的身份对行业进行管制。1993年《注册会计师法》颁布后, 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 过渡到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外作为社会团体行使法律赋予的一部分行业自我管制权限。从形式上看,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政管理职能被剥离出来, 成为真正的行业自律性组织, 但实际上, 其作为财政部门下属差额预算拨款单位的实质并未改变, 依然是挂靠于财政部的差额预算单位, 接受财政部、审计署的监督、指导, 只能算一个名义上的行业自律性组织而已。这种管理形式就为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造成许多不利影响。

(二) 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存在严重问题。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 可以依法承办审计业务、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但是,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还处于单一化、低层次发展阶段,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验资业务上。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早已从传统的审计业务发展到税务代理、管理咨询等方面, 而且新兴业务收入早已超过传统业务, 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并且由于市场中各个单位的业务性质和规模大相径庭, 它们对事务所的服务需求也会呈现多样性。现代营销学认为, 市场细分就是选择并确定本企业可以提供最有效服务的市场, 而不是盲目的广义的市场。目前, 我国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市场认识不足, 恶意竞争还时有发生, 市场细分还有待完善。

(三) 注册会计师队伍现状堪忧。

国内事务所培训机制相对落后, 许多从业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部分从业人员缺乏执业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最主要是缺乏能承接跨国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等复杂业务的人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人才的增量方面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国际会计公司拥有优厚的薪酬和优良的品牌, 国内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年轻人才大部分选择了“四大”会计公司, 这就造成了新鲜的专业人才血液无法补充, 人才结构逐渐失衡。尽管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已经快速发展了30多年, 但部分从业人员仍未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道德意识, 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未能严格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准则》的要求, 对注册会计师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 推动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转换。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的30多年中, 政府在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上倾注了极大的财力和人力, 建立了大批会计师事务所, 建立了较完整注册会计师行业规模体系, 走过了西方国家需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过程。但是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而是市场规范的监督者, 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独立性、行业自律和对公众负责的特征, 要保持它的这些特征, 就必然要求它与行政权力适当分离, 避免行政权力过度干预注册会计师行业。因此, 必须从政府监管、行业自我管理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以建立良好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 改变在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强有力的主导地位, 规范政府监管体制, 明确政府监管的辅助地位, 避免过度干预甚至直接管理,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明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主管地位, 改革其组织体系, 使其成为真正的“行业自律组织”, 完善行业自律监管制度, 在法律和机构上建立起真正的自主独立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体系, 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 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的完善。

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社会信誉低、服务质量不高。要在与国际大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确保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稳步发展, 促进其在本国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培养我国自己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大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市场竞争的加剧, 新兴的业务的需求会逐渐出现,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有开拓未来市场的远见,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结构,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 争取更多的客源。一方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积极发挥本土优势, 细分会计市场, 按不同等次注册会计师企业规模, 科学布局不同等次的业务需求, 以减少经营风险, 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入世”后, 海外资金大量涌入, 会计专业服务业务的内容增多、需求增加, 会计服务的市场需求呈现多样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以传统业务为基点, 逐渐培养发展涵盖鉴证、会计服务、税收服务、管理咨询、理财、法律、保险等多方面的新业务, 实现业务多样化的经营战略, 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三) 加快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建设。

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 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强弱, 取决于其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数量和业务能力的高低。因此, 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充分借鉴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技术资源和培训机制, 满足我国会计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做好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教育工作, 加强员工岗位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业质量;事务所应有人才意识, 吸收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各种人才, 取得竞争优势;其次, 注册会计师担负着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专业服务的神圣职责, 所以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因此, 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 建立包括学校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方面, 应加大会计、审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 将职业道德作为会计、审计专业必修课程。在岗前教育方面, 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聘用注册会计师时, 必须对其职业道德教育程度进行考核, 对考核不合格者坚决不予注册登记和聘用。在后续教育方面, 注册会计师应该终身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丁平准.中国注册会计师:世纪末的回眸[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雪南.制度供给与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J].审计研究, 2007.1.

注册会计师,会计中,年终结转增值税的问题? 篇4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选择计提职业风险基金或是办理职业保险来分散行业风险。与计提职业风险基金相比, 办理职业保险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 事务所能够利用职业责任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再通过其经营机制有效地将承保风险社会化。其次,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仍以有限责任制居多, 并且其中半数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资金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 事务所包括风险基金在内的净资产远小于潜在的民事赔偿金额, 这样即使投资者胜诉也不能得到应有的赔偿, 参与职业责任保险有利于保护相关利害人的权益。最后, 职业责任保险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支出, 准予在税前扣除, 而风险基金是会计师事务所计提的风险准备金, 根据我国相关税法的规定, 不能在税前扣除。

中注协在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完善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多家地方注协亦将推进职业责任保险作为近年的重点工作, 但是现阶段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投保情况仍不理想, 事务所更愿意选择计提风险基金来代替购买职业责任保险。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保险面临会计师事务所投保积极性低和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低的“双低”局面。

会计师事务所投保积极性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投保率低。调查显示, 80%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采用计提风险基金的方式来抵御潜在的赔偿风险, 只有不到20%的事务所购买了职业责任保险。第二, 投保事务所地区分布不平均, 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二、会计师事务所投保热情不高的原因

虽然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推动, 但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发展仍十分缓慢, 职业责任保险机制不健全, 投保比例小, 不能真正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笔者认为, 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投保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 民事诉讼风险低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而面临民事诉讼的情况并不多见。即便是轰动一时的“银广夏案件”, 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只是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 却没有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锦州港虚假陈述案”中, 投资者对毕马威的民事诉讼亦都因为诉讼程序复杂或经济原因而不了了之。“科龙事件”发生后德勤虽然遭到了大量中国投资者的起诉, 但法院最终却给出不予受理的答复。回顾过去的十几年, 投资者因审计失败赢得诉讼获得赔偿的比率不到10%。数量稀少、难以立案的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责任索取赔偿案件导致职业责任保险对会计师事务所吸引力不足。

(二) 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

1.承保范围狭窄。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保险只承保审计业务, 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还包括税务服务、管理顾问和资产评估等, 这些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并不亚于审计服务。2.保险费率过高。保险行业需要有足够的风险单位来分散承保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行业投保率低, 参与职业责任保险的企业少, 保险公司的风险无法有效的分散, 因此会设置较高的费率。投保费用高昂, 赔付金额低, 发生赔偿的可能性很小, 使得原本购买积极性不高的事务所更加不愿意参保, 陷入了恶性循环。3.保险覆盖的时间短。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后, 不会立刻发生审计事故, 审计失败的发生具有滞后性, 往往在审计报告出具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被发现存在过失行为, 而这时已超过保险合同约定的承保时限。会计师事务所虽然缴纳了保费, 但却得不到赔偿, 打击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投保热情。

(三) 会计师事务所现有组织结构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

目前, 我国事务所的所有制形式主要为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事务所以其净资产对过失造成的损失承担有限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仅限于其在事务所中的出资额, 在遭到诉讼索赔时并不会涉及合伙人的私人财产。与业务额相比较而言的小额注册资本、可预见的最高损失额、索取赔款与合伙人自身利益无确切联系等原因, 致使事务所对于职业保险的购买积极性不强, 认为职业保险意义不大。

三、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 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事责任制度不健全, 事务所面临的民事赔偿风险小, 因而保险意识淡薄。一方面, 我国的民法没有对注册会计师的赔偿责任做出相关规定, 行业法规的相关规定缺乏细则, 可操作性不强, 这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认定带来了困难, 容易引起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第三人 (即其他利害关系人) 的纷争。针对这一现状, 国家应加快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 建立完善的民事责任法律体系。另一方面, 是否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是判断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行为的标准, 法院工作人员是法律专家, 但往往缺乏必要的会计和审计知识, 因而无法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侵权行为。为此, 需要保险业、审计师和法律界专业人士组成专业委员会, 鉴定过失责任, 解决纠纷, 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二) 加快推进会计师事务所改制

目前, 有限责任制仍是主流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造成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淡薄, 他们不愿意将金钱花费在购买职业保险上。应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向有限责任合伙制转变, 改制完成后, 过失的注册会计师将要对损失承担无限责任, 购买职业保险将会是他们抵御民事赔偿风险的有力手段。同时, 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还能使得利益受损的投资者获得赔偿, 这将减少法院判决后, 受害者因注册会计师个人财产不足, 无法拿到应有赔款的尴尬局面。

(三) 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与保险公司进行谈判

会计师事务所在与保险公司的博弈中处于劣势, 职业保险条款存在费率高、免责条款多等问题, 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联合起来同保险公司进行谈判, 以增强自身的谈判能力。笔者建议中注协和各地方注协积极推动和引导会计师事务所集中投保。所谓集中投保, 就是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各自与保险公司谈判的现状, 通过协会统一操作, 由协会集中与保险公司磋商, 以争取到更优惠的保费和保险条款。集中投保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谈判能力与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保险公司分散风险, 实现稳定经营, 这是因为有更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到职业责任保险中来, 扩大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

(四) 强制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投保

我国相关法律虽然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要办理职业保险, 但是否购买职业保险是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自愿行为, 而查看国外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规定, 都有条款要求协会的会员和会计师事务所购买职业保险, 降低事务所的风险, 保障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与自愿保险相比, 强制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投保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 达成保险公司、第三人和会计师事务所三方共赢的局面。首先, 强制购买职业保险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业务数量, 分散承保风险﹑降低费率。其次, 当发生审计失败时,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力赔偿相关利害人的损失, 强制购买职业责任保险能有力地保护相关利害人的利益。最后, 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破产风险, 购买职业责任保险能将事务所面临的巨额赔偿部分转嫁给保险公司, 降低了事务所的债务, 因而从事务所持续经营的角度出发, 也应该强制购买职业责任保险。

(五)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责任保险一方面能够在事故发生后对审计师的行为给予一定的补偿;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放松内部控制, 加大过失行为发生的概率。在保险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不能完全观测到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尽责程度, 只能依靠注册会计师自律, 这加大了投保事务所的机会主义心理。因此, 在推动职业责任保险发展的同时, 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 保护财务报告利益相关者和承保保险公司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仝自力.CPA职业责任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及应对策略[J].商业会计, 2010, (2) .

[2] .王利红.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职业保险的几个消极因素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09, (2) .

注册会计师,会计中,年终结转增值税的问题? 篇5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界定

注册会计师被称为经济警察,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这些法律责任条款散见于《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等法律规定中。

(一)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 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 就其所应负责的内容弄虚作假的……造成损失的, 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为了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下达了四个司法解释, 即法函[1996]56号、法释[1997]10号、法释[1998]13号和最近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些法律规定均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民事责任。

(二)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行政责任。

《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并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经营业务或者予以撤销。注册会计师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 情节严重的, 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执行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 没收违法所得, 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并可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责令该机构停业, 吊销直接责任人员的资格证书。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 责令改正, 情节较重的, 处以所得收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并可由有关部门依法责令该机构停业, 吊销直接责任人的资格证书”。《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为股票的发行或上市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和人员, 违反本法第三十九规定买卖股票的, 责令依法处理非法获得股票,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以所买卖的股票等值以下的罚款”。《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作出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的, 责令改正, 处以3万元以上20万以下的罚款。”可见《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中均有法律条文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行政责任。

(三)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九条、《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九条和二百零二条都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行为如构成犯罪的, 都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 情节严重的, 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投, 并处罚金;前款规定人员如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 犯前款罪的, 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第一款人员如果严重不负责任, 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的, 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

从注册会计师承担的三种法律责任的法律条款, 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 不同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矛盾。

《证券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强调的工作程序与应承担法律责任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而《公司法》、《刑法》以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中强调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果与应承担法律责任之间的联系。按《证券法》与《注册会计师法》规定要求, 只要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程序符合有关专业标准的要求, 即使其工作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注册会计师也不一定要承担法律责任。其他法律则是按工作的实际结果与实际情况来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些法律有不同规定, 而相关的司法解释又不一致, 使实际司法判决不一。因此协调各法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较为重要的问题。

(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疑问。

《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 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 就其所应负责的内容弄虚作假的……造成损失的, 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些法律都明确阐明了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却一纸通知, 将由最高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执行范围压缩, 而且还设置了前提条件。法院不仅不履行应尽的法律义务, 还将皮球踢给证监会, 以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作出的处罚决定依据方可提起民事诉讼。这个规定不仅对证券市场的欺诈案件判决不利, 也不利于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

(三) 《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独立审计准则》是根据《注册会计法》的规定, 由财政部批准实施的, 应属于部门规章。《独立审计准则》应该是目前判断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是否有违规或过失的唯一技术标准。另外根据国外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经验, 《独立审计准则》阐述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合理保证等概念, 对于注册会计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在实际中法官很少将《独立审计准则》作为判决依据, 一方面是由于法官们不了解《独立审计准则》;另一方面是由于《独立审计准则》毕竟是部门规章, 不能同《刑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相提并论。

(四) 注册会计师责任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仅就自身的“重大过失”和“故意”行为对第三者承担法律责任, 《刑法》中也明确提出了注册会计师要为“故意”和“重大过失”承担刑事责任。但是目前却无如何区分“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和“故意”等的专业判断标准。

另外,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中对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追诉规定仅有损失数额的绝对数: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给国家、公众或者其他投资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重大失实的,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都应被追诉。这些规定没有损失的相对百分数, 这就没有考虑到相同的损失数额在不同经营规模的公司中所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这不利于在刑事判决中保护注册会计师的权益。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完善对策

为了更有效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 保护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权益, 同时也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长远发展, 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 完善我国目前现有的法律规定。

一是协调《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规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不同规定, 尽量使之趋于一致。二是为使注册会计师合理承担刑事责任, 应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修改《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在损失绝对数额的基础上增加相对比例数, 损失的相对比例数应考虑企业的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等数据。三是根据国外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经验, 将《独立审计准则》中所阐述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合理保证等概念列入《注册会计师法》等更高等级的法律中。四是重新界定“普通过失”、“重大过失”、“故意”和“虚假财务报告”等几个概念的认定标准。作为注册会计师的主管部门, 财政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和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尽量协调、反映, 使我国目前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更完善, 以保护注册会计师的权益。

(二) 提高注册会计师法律素质, 树立严格执业观念。

目前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中, 有很大部分是和注册会计师本身法律素质低下、守法观念淡薄、不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执业有关。因此,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努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素质的岗前培训, 积极宣传按《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的重要性,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意识, 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要严格检查,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增加违规者的经济成本, 促使其悬崖勒马。

总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形势下,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违规操作的概率是很大的, 国家要在科学合理的法律框架内糅合法律规定的冲突, 科学合理界定违反游戏规则者的法律责任, 让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沿着健康、有序的途径发展。

摘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高风险性迫切要求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进行规制, 但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完善我国目前现有的法律规定以及树立严格执业的观念是可行之措。

注册会计师,会计中,年终结转增值税的问题? 篇6

(一) 审计质量的含义

最早提出审计质量这一概念的学者De Angelo将审计质量定义为会计师发现并报告会计系统违规行为的联合概率。这种概率越大, 说明审计质量越高, 概率越小, 审计质量就越低。她还进一步提出了影响审计质量的两个关键的因素:审计师的专业能力决定了他们发现客户违规行为的概率和审计师的独立性决定着他们报告客户违规行为的概率。由此说明了审计质量与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审计师的独立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这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两个重要的突破点。

(二) 审计质量的特征

明确审计质量的特征能够从根本上把握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质量水平。审计是一项特殊的社会经济管理监管活动, 它的质量在形成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隐蔽性。造成这种隐蔽性的原因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由此引起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出具一段时间后, 无法正确评估审计质量的实际水平, 导致注册会计师会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为审计单位提供严重失实或者存在重大纰漏的审计报告, 形成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问题。第二, 系统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独立性、经济因素、法律因素以及行政因素等等都会对审计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并且还会贯穿在整个审计的过程。第三, 统一性。审计质量有着统一的判定标准。要想提高审计质量水平, 就必须严格执行《准则》。第四, 不确定性。由于经济的发展程度、网络虚拟业务的拓展、灵活多变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审计业务的复杂性, 都造成审计质量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信息的质量, 最终对审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科学性造成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 内部因素

首先是职业道德因素。所谓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能力以及职业责任的总称。并且,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也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是, 就目前来看, 我国的注册会计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环节非常薄弱, 这让社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准产生了巨大的质疑。由此可见,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保证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 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对于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注册会计师除了要有职业道德为审计工作的基础以外, 还需要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来不断提高他们的审计工作水平。因为, 如果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没有过关, 那么他们就无法正确地辨别虚假的财务信息, 所提供的审计工作信息的质量也就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二) 外部因素

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外部因素有很多。第一, 独立性因素。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自开始成立就受管于政府, 独立性的匮乏造成了很多事务所为了满足政府管制机构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会计审计信息, 不得不做出一些虚假信息, 由此造成了无法被信任的审计工作质量。第二, 经济因素。这一因素是推动我国审计发展的直接性因素。并且,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想谋得生存与发展, 也必须寻求最佳的成本。然而, 经济效益与审计工作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 这种矛盾得不到平衡之前, 注册会计师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也因此导致他们所服务的审计工作的质量状况不断下降。第三, 法律因素。法律因素是保证审计质量的一个强有力的有效手段, 而且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就应该加强审计工作的法制制度的建设。第四, 行政因素。政府的干预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政府对审计市场划分的干预和审计意见的干预两个方面。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问题

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总体水平较低, 频繁出现会计和审计丑闻, 甚至在证券市场上也出现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造假的恶性案件。这些审计质量问题, 使得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公信力不断下降, 非常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未来的发展。而造成审计质量问题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 在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存在着规模小、声誉低、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没有规范的制度约束, 为审计工作的质量埋下隐患。其次, 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能力方面。目前, 很多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非常欠缺, 这就会造成他们在审计虚假信息上没有百分百的把握, 造成不必要的财务损失。而审计工作没有足够的独立性, 只会造成审计质量的停滞不前或者下降。再次, 接受审计的单位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现在有很多的公司没有形成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三者之间的权利制衡关系, 这就使得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保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审计质量。最后, 有待改善的审计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审计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只有将这些环境进行必要的改善, 才能真正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改善对策

(一) 推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相关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改革规定, 由此引发了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性改革。在这一次改革浪潮当中以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为目标, 努力实现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贯彻落实政府部门的号召, 树立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 实现自己的规模经济效益, 最终将审计质量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之上。但是,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性改革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和复杂,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需要完成审计业务承接之前的风险评估, 并建立起客户风险等级评估和管理制度。其次, 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持和咨询制度, 保证审计工作经得起专业的推敲。再次, 建立审计过程的重大事项或者例外事项的请示报告制度。最后, 强化审计质量的考核评价与奖惩制度。

(二)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的必要基础。所以, 对于威胁到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经济因素、自我评价以及外在压力等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及时地对这些因素做出科学的评价, 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而对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 首先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聘用专业素质过关的审计人员。其次, 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 要做好对每位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量化评估工作, 并将评估的结果与会计师的自身利益相结合。最后, 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定期培训, 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 完善接受审计单位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是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可以实施以下几点措施。首先, 要优化被审计单位的股权结构, 以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将企业的营运效率提高到新的水平。其次, 建立健全公司的监管和独立董事制度, 真正将董事会建设成代表股东利益的组织。最后,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的法律法规和资本市场监督机制, 这样才能形成对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行为的有效控制, 以真正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 改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环境

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内容中具体包括完善审计委托机制、规范审计定价机制、健全审计监管体制与赔偿机制以及推广诚信建设。这样一个全面综合的改革, 才能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供既赋予独立、而又能接受公众监督的审计环境。并且在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同时, 还会增加大众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信任度, 有助于推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对于进一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相信通过内在和外在环境的优化,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摘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不断壮大,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由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还存在着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缺失等情况, 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给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也同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信誉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主要探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芊然.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J].投资与合作, 2013, (6) :22-23.

[2]赵波.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分析[J].商业经济, 2012, (22) :32-33.

上一篇:旅游景区广告投放方案下一篇:热控专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