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美术教案

2024-12-19

小学四年级下美术教案(共8篇)

小学四年级下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 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 ),你没有( )。我能,你不能 )。我可以(),你不可以( )。

(例中学)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小学四年级下美术教案 篇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习作分成三个学段,分别对习作教学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第二学段即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有: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1]。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习作表达欲不够、语言积累匮乏、缺乏个性和真情。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起步时便对作文感兴趣,个性写作得以发挥,笔者结合学校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生课堂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所搭建的一对一数字化平台,探索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

习作本是个性化的表达,习作教学也理当是迎合个性化的需求,但传统的习作指导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笔者结合实验班之前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习作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习作指导课堂趋于统一,难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其次,学生习作水平参差,统一的指导难以各取所需;最后,传统的习作交流平台单一,难以增添学生习作的自豪感。

三、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字化设备达到生机比1:1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教与学模式[2]。与传统的由一个教师以同样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相同信息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该模式让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使他们能通过几个方面提供的灵活性来控制自己的学习[3]。以下从两个方面阐述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这些为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硬件保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个性化学习资源

“互联网+”时代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络以及数据库等。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和养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4]。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参差不齐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课前资料搜集、学情调查统计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促成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对一数字化对习作教学辅助在很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来促进习作的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笔者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进行探究分析,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课前微课翻转,增强主体参与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移动性,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可以制作或者在网上搜集优质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为习作课堂做好准备,课堂上就可以更好地表现和展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5]。课前的微课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主动构建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如,也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照片》为例,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情。本次习作照片(如下图)记录的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南站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教师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并且制作了微课,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这张照片的历史资料,为习作做好准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引发学生对照片中历史的探索欲。在课前任务单(如下表)的驱使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依据习作要求,笔者将习作指导的环节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进行整合,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作业100分”网站具备的作业数据统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用词表达的水平,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课堂的指导。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

(二)课中巧设情境,点燃表达热情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提出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6]。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把所有学习语文的人变成作家,而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7]。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是他们习作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从激发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巧妙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激活内心的体验,产生写作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写作状态。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黑白照》看图作文为例,笔者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镜头式推进,以情贯穿,用《战争,请离孩子远点》黑白照片集音乐视频激情导入,震撼的画面和音乐,迅速将学生引进战火中,感受到受苦受难的孩子悲惨的命运。接着将视频画面定格到本次习作的照片,启发学生观察照片中可怜的孩子,学生的表达欲呼之即出。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记叙与父母之间的一件事,笔者也通过录制微课音乐视频,搜集班级学生与家长的一些日常照片,配上一些激情的文字,学生触景生情,表达之情即刻被点燃。

(三)提供资料辅助,满足差异需求

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8]。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差异化学生的需求,习作前,笔者会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1. 提供关键性习作资源。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重难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播放的快慢和频率可以自主控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进行自学。使平时反应慢、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例如,在设计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一课时,重点是掌握导游词的格式,在微课的选择方面,就以此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观看,突破重难点。

2. 提供选择性习作资源。

根据中年级习作特点和本班学生的习作学情,教师以习作中学生潜在的重难点为微课制作点,进行各个击破。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是结合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突出人物的品质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不同描写来突出,教师就可以制作不同的描写技巧微课,读写结合,抽出例文中的具体描写,制作相关的课件,放在学生的个人资料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或者写作需要的内容观看学习,掌握人物描写的技法,攻破习作的重难点。

3. 辅以在线E-learning资源。

例如,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要求写中国的文化遗产风景区导游词,但未必所有的学生都亲身去过,在选材方面也难以取舍,一对一的课堂在线E-learning就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满足不同学生资源搜索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互联网搜索相关景区的资料,从而突破习作的难点,而在选材取舍方面又可以有师生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写出具有吸引力的导游词。

4. 提供再现性习作资源。

学生智慧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生成,这在口语交际或者综合性学习活动性习作中最适用。三年级下册习作四《我学会了……》,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把自己学会的本领,以照片的形式发给老师,教师根据真实素材录制微课,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编制的微课视频时,学生的生活体验瞬间被激化,在微课中,一边出示照片,一边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为什么要学这个本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精心准备的取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材料,再现的内容直接生成了本次的习作。

5. 提供参考性习作资源。

在学生的习作个人资料袋中,笔者会给学生整理一些适合该作文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可用的语言,让学生对写作表达更有自信,也会提供一些范文参考,这对于表达存在困难的学生具有参考价值,教师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四)借助平台分享,增强习作自信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富有个性情感的劳动,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积极的情感、和谐的氛围,可以刺激学生神经中枢,促进大脑细胞的活动,形成学生个体对知识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状态[9]。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为习作的交流与展评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让师生更好地分享习作的成果与欢乐。

1. 实现良好师生互动。

传统的习作展评和交流大部分都是老师点评,推荐读优秀的习作,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为习作的展评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一对一数字化的网络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点评。

2. 方便同学点评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7]。当学生可以实现电脑打字写作时,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群里发表,通过浏览,师生共同点赞评价学生的作品,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互评互赏的集体活动中,学会作文评析的方法,促进写作能力。

3. 数字平台,增强自豪。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孩子们写的东西被大家阅读并肯定,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那么学生的自信也会增强。例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介绍自己》习作展评环节,就可以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浏览班级作文集并且点赞选出各种奖项,如:最像本人奖、最佳形象奖、最佳才艺奖……诸多的“头衔”也是一种肯定。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可以丰富习作展示形式,实现个性化交流。

五、结束语

笔者在借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推进小学中年级习作的个性化学习尝试中,意在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课堂、满足分层差异化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之语言表达也更趋于彰显个性。然而由于笔者的理论实践能力尚浅,学生的电脑使用不够娴熟,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技术也不够完善,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更多,以期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实用的个性化作文实施策略。

摘要:鉴于学生在习作中常见的问题,本文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搜索、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通过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习作教学的整合,使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课堂教学初具雏形。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习作教学,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中文7.2版

[3]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23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152-156.

[5]陈琦,刘儒徳.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马金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大众科技.2010,(3)153-154.

小学四年级下美术教案 篇3

1.教学内容:Unit 3. B. Lets learn Lets chant

2.知识目标:能够听,说,认读本课主要单词:pants,socks,jeans,shoes,shorts;能用Wherere my ...?句型进行提问;能够说唱lets chant内容。

3.能力目标:掌握本课单词在四线格中的写法并能做到会听、说、读、写。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对话中熟练运用pants,socks,jeans,shoes,shorts这五个复数名词。

三、教学过程

Ⅰ.Warm-up & Revision

1.Sing:Twelve oclock

2. Lets do:

T:Now lets do together.

设计意图:说唱歌谣是为了复习到A部分出现的服装词汇:shirt,skirt,dress,jacket,T-shirt,为本课时后半部分chant和对话做好铺垫。

Ⅱ.Presentation

Learn the new words:

Jeans,pants,shorts:

a.jeans:

T:(接上一儿歌)Are you wearing a T-shirt today?

Ss:No,Im not.

T:Whos wearing a sweater/shirt today?(唱)

Ss:______ is wearing a sweater/shirt today.

T:Whos wearing blue/yellow/... today?

T:Oh,hes wearing a ... with blue jeans and a pair of ... shoes.

T: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for jeans?

Ss:牛仔褲。

T:Who likes jeans?Do you know?

Ss:Cowboys like jeans. 牛仔喜欢牛仔裤。(口拼并板书)

设计意图:与孩子们用唱歌的形式,问唱一句,答唱一句,介绍一下自己的衣服的颜色,自然地引出新词汇。

四、板书设计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Jeans pants shorts socks shoes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教案 篇4

1、骨骼 教学目标

•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 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

教学重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时鱼的什么吗?

二、建立骨骼概念

1、在于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面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

4、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

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

三、认识骨骼作用

1、在人的身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2、这些骨头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上台来制模型举例说。

四、认识骨的构造

1、很多动物和人是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骼,你们在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说说看。

2、出示一块鸡腿骨,你们见过这样的这样的动物骨头吗?你能猜到这是动物那个部分的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3、你们知道骨头的里面是什么吗?猜猜看。

4、学生解剖观察

5、通过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6、你能给同学们来讲解一下吗?

7、通过阅读课本第4页的知识,你发现有些骨头还有什么作用?

教学反思:

2、关节 教学目标

•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

• 能够在固定关节的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教学重难点:能够在固定关节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教学准备: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的身体内共有206块骨头组成,那么你知道这206块骨头是怎样组成一个整体的?

2、骨头与骨头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叫做什么呢?

二、认识关节功能

动动你的身体,找一找你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关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关节的?

1、是不是在身体里面的所用的关节都可以活动呢?

2、你能在书上第5页的图中把可以活动的关节用圆圈圈出来吗?

3、如果没有了这些关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书本P5页)

4、学生活动

5、汇报:通过作这样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6、你能告诉大家关节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吗?

7、运动一下你的各个关节,找一找这些关节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学生示范讲解)

8、阅读课本第6页的资料。3、10、此之外关节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做一个小试验。当你从高出跳下的时候,在落地的一瞬间哪些关节在活动?落地后身体是什么样的姿态?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腿部弯曲/关节在起缓冲的作用)

教学反思

3、肌肉

教学目标

•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

2、还缺少什么?

3、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二、认识肌肉功能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4、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5、学生汇报。

6、学生汇报完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

7、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再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8、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

2、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评价。

教学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能够针对运动方式说出他们对身体的好处; •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与作用; •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分析如何保障安全。

教学重难点;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时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这项运动?

二、认识锻炼的作用

1、从你喜欢的运动说说运动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2、我们知道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那么体育运动从哪些方面是我们变得更加强健呢?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3、阅读课本11页了解不同运动对人体的锻炼效果

4、在做广播操的时候,每一节动作对我们身体的哪一关节和肌肉有作用?

5、学生讨论,说明

6、为了是肌肉和骨骼能保持正常的工作,我们需要多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呢?

7、哪些食物含有蛋白质和钙?

8、在运动中如何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 观察蚕卵和蚁蚕;

•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 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教学重难点:掌握养蚕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丝绸。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蚕卵。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

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在宝宝出生前,妈妈会作好哪些准备?我们该怎样做蚕宝宝的妈妈呢?”(1)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2)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

(3)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讨论“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尝试在养蚕过程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注意提醒学生: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小心呵护。

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学会养蚕;

●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 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 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能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5)辨别蚕蛾的雌雄。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

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 学习抽丝;

•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教学反思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三、小结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学习成果评价: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二、探索和调查

1、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2、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3、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 为什么?

4、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5、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6、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7、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

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8、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9、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教学反思:

2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3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教学过程: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板书:木

块 → 移动

纸风车 → 转动

钢尺、橡皮筋 → 振动

单摆 → 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水轮的旋转运动,锯木头的往复运动,跷跷板是往复运动,转椅是转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比较复杂的运动方式: 教师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学生开始看书并开始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十教师可以不进行知道,让学生大胆的发言。教师总结:易拉罐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身的转动;竹蜻蜓在转动中还需要直线上升(或下降);老鹰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向下滑翔。飞碟还有直线运动和转动。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

教学反思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3.会使用秒表。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会使用秒表。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 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 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学生说,教师倾听。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 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 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 学生:时间。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

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后汇报。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

三、回顾和解释

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二、探索和调查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1、动力大。

2、车轮多。

3、减少货物的重量

4、与路面的好坏有关。

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记录在黑板上,并提问,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都动脑筋了。那么你们觉得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研究哪一个呢?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商量一下,统一意见后再说。学生讨论后汇报。

学生选择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得票最多的问题一起来研究。

教师,那么你们打算如何研究呢?(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的方法怎样才能让其他同学信服?怎样证明就是这个原因,而不是其他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

(学生开始思考,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才能很好的完成整个验证过程。)

教师提示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才有说服力。学生开始设计实验。

教师是学生汇报实验步骤和方法,并要求学生说出在这个过程中你打算如何控制变量?教师提示学生要多做几次,防止偶然现象。

学生回答,结束后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开始汇报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回顾和解释

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证明黄豆的发芽需要水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4.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二、探索和调查

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2)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可能会出错,研究同一课题的小组如果发生冲突,让大家找一找出错的原因)(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自己就再做一遍。(4)汇总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分派任务:全班九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8、9、10、11、12、13、14、15、16次的摆。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

(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6、应用

(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走快了,又该怎么办?(2)学生讨论、汇报。(3)教师针对挂钟讲解。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摆的资料。

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

二、观察

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 过渡:力在哪里? ——到处都有力。

三、发现、认识 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教学目标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弹簧20根、橡皮筋20根、烧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个。小黑板四个、钩码20个(每组五个)。塑料尺24个。拉簧4个。健身器一个,录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健身器:请学生来讲台来试试谁能把它拉开? 学生上台来拉一拉,(这里只要两个学生来做,节约时间)

教师:在我们的一拉一松之间,健身器有什么变化?你自己有什么感觉? 学生:健身器被拉的时候会伸长,松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在拉的时候手很费劲。教师板书:拉-变长,松开后恢复。手费劲。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健身器是用弹簧来做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弹簧,你们试试看这些弹簧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教师:下面请你们用手轻轻的拉一拉老师提供的弹簧,观察在一拉一松之间弹簧有什么变化以及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开始拉,然后回答:弹簧在手拉的时候会变长,手松开会缩回去。感觉有点紧、感觉有点费力„„(教师板书学生的话拉一拉,变长、松开、缩回去“恢复原状”、手感觉费力。)教师:看来弹簧都有相似的性质

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类似弹簧的情况呢?你们还可以试试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和塑料尺,观察

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教师:你们在做的时候,整个过程和弹簧相似吗?手又是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三样物品的变化过程总结出来吗? 学生:用手拉------形状改变 手松开------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师:在形状发生改变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呢? 教师:在松手的时候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 教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是这样的的吗? 教师做小实验: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皮筋在恢复时产生了什么。在拉皮筋的时候挂上一个勾码,手松后勾码会跟着弹簧缩回的方向移动。然后提问,为什么勾码会随着弹簧一起移动? 教师:很好,我们把刚才拉、放健身器、皮筋和塑料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弹性,你们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吗?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科学家是这样总结的,教师说出比较严密的定义。在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你们能说说弹力和弹性的区别吗? 学生说说区别。

教师总结: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弹性和弹力的区别和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啊都是摸上去软软的,柔柔的物体,你们觉得玻璃烧瓶这种摸上去硬硬的物体也有弹性吗?

教师:真的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教师介绍实验过程)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观察完成后,教师问学生你们看见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见水柱上升,是因为玻璃瓶的压力让水上升。

教师总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有弹性,只不过我们的眼睛不容易察觉。请你们想想,要想让弹簧更长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要用更大的力量,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的伸长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你有办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吗?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开始发言,教师给予引导(重点几个问题:

1、如何得到具体的数据?

2、拉力如何能够确定大小?

3、量弹簧变化后哪一段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提示学生为他们准备了那些材料)

教师:请你们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设计吧。学生开始讨论并完成实验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你们觉得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 学生开始回答,教师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在做的 时候用一个拉簧来做时要挂在不同的位置。提醒学生完成后把线连接起来。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实验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让学生把纸放在黑板上。教师提醒学生把线连接起来。学生回答:拉力越大,越长。教师:根据如果在第四个位置挂上四个勾吗,你能直接用笔在纸上点出弹簧可能会达到的位置吗?

学生来点,完成后教师问你为什么能做到?

学生回答:因为根据规律应该在这个位置(这里有个计算的过程)。教师让学生把勾码挂上看看是不是这个位置。

挂上后学生会知道这个规律是科学的。

教师:那么我们刚才只是挂了五个勾码,如果我们继续挂六个、七个甚至一百个,弹簧还会无限制的伸长吗?

苹果为什么回落地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与同学分享。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问:为什么我们掷出去的飞机无论多高最后总是落在地上呢?还有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呢?

2、活动、思考、回答(提出假设)。

3、小组讨论、汇报。

4、挂在树上的苹果,晾在绳子上的衣服也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吗?为什么?

5、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6、教师总结:原来,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正是这种吸引作用,才产生了上述现象。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学习测力计

1、教师介绍: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物重可以通过用弹簧做的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3、实物演示:

●测量前要使指针对准刻度线,如有偏差,必须校正,这一步骤叫做校零。

●要明确秤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测量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读数时应根据分度值确定准确值和估计值。

●实际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为了纪念牛顿为科学所做的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学习测力计的使用:学生分组活动。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5、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问: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6、讨论、汇报。

三、研究重力平衡现象

1、教师提问:在杂技表演中,走高空钢丝的演员是怎样表演的?为什么手持一根金属棒?那根金属棒又叫做什么?为什么走的过程中有点半蹲着而不是笔直的?

2、小组讨论:你觉得要使物体平衡需要哪些条件?

3、大组汇报: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4、选取材料动手试一试,验证一下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5、进行思考、提出假设,选取材料进行实验。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物体平衡的条件:物体的重心低和物体的支撑点在重心的作用线上”

7、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8、教师进行总结。

四、回顾和解释

让学生总结出生活中重力的影响有哪些实际的例子。

摩擦力的秘密

一.教学理念 科学知识:

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三.教学准备:

表面比较光滑的木板、材料不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小车、测力计等等。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各一双。

问:如果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3.请专家指导。

4.师小结引出课题,并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我们先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

(二)研究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1.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呢?

假设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呢?学生答,师板书。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师:两个物体不接触行不行?两个物体静止不运动行不行?一个物体运动另一个物体不运动行不行?两个物体都运动行不行?你们能上来演示一下吗? 3.师小结摩擦力存在需要的条件。那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摩擦力呢? 4.强调对比实验的重要性。

(三)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进行假设: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重量、表面粗糙程度、速度、用力大小等等。)怎样证明你的假设?

2.小组讨论进行哪一方面的实验。3.学生讨论、动手实验。

请记录员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做好实验记录。4.指名汇报实验结果。

师小结: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关于其它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再研究好吗? 五.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引入我采用了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即,出示三双鞋:平底鞋、跑鞋、钉鞋。向学生提问:如果参加一百米赛跑,你会选哪一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现意见不统一的局面,这时请出体育老师现场来为学生解答。即引起了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老师又可顺着体育老师的解答来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摩擦力,请学生举例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摩擦力的现象。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白摩擦力是一种阻力。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其实在让学生举例摩擦力现象的这个环节中,觉得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毕竟指名让学生自己举例,对其他的学生来说不够直观。如果可以直接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效果应该会更好。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的尝试,以改进本课的不足之处

小学四年级下美术教案 篇5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写动物的精读课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它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麋鹿的可爱、珍贵,进而产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美好愿望。

【设计理念】

本次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悟、自得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和朗读中想象麋鹿外形的奇特,在读书与交流中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感受麋鹿的可爱、珍贵,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麋鹿的可爱、珍稀,激发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它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麋鹿奇特的外形、独有的生活习性以及神奇的经历,理解麋鹿的珍贵,进而产生“保护动物,保护家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搜集资料,了解麋鹿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在谈话中初步感受麋鹿的奇特

1.出示课文挂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动物,猜猜它是什么。

2.板书课题。通过“麋鹿”的名称和外形特点,想想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想知道什么知识?

二、初读感知,从整体上把握内容

1.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怎样记住生字。

2.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并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他们读准了吗?

4.同桌互读,互相检查,互相提醒。

5.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介绍了麋鹿的哪些特点?(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课文除了写麋鹿的特点外,还写到了什么?(生活环境、传奇经历。)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三、读书想象,感悟麋鹿的珍贵

1.读第1自然段,想象这是个怎样的画面,说说麋鹿的生活环境以及从中可以看出它的什么特点。(警觉、灵敏、奔跑速度快。)

2.指名读课文2—4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麋鹿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句子。

3.观察课文挂图,运用课文语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

4.指名说说课文写了麋鹿的哪些生活习性,其他同学补充。(草食性哺乳动物、生活在沼泽环境中、冬季脱毛、繁殖能力低等等。)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读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悟词语的意思。

2.观察会写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互相提醒书写时应注意些什么,并指导书写部分会写字,如“捷、匿、输、涯”等。

3.完成“词语花篮”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3.搜集有关麋鹿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生字词:滩 涂 敏捷 销声匿迹 输出 基金会 生涯

2.说说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二、细读课文,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1.找出课文描写“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部分,默读思考:

(1)画出这部分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看看每一时间段里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

(2)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3)读完这部分内容,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想?

2.讨论、交流读书所得。

3.结合自己的读书所得,用自己的话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三、感情朗读,练习表达

1.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读、合作读等),读出对麋鹿的喜爱之情,大家评议。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当讲解员,介绍麋鹿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传奇经历。

四、课后练笔,提升认识

1.把你所知道的有关麋鹿的资料介绍给小组的同学。

小学四年级下美术教案 篇6

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 水池 池水

山上 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发现。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5、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日积月累

1、自由读两组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游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欢的字进行扩词练习。我会填

1、读句子,说说每组的两个词语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互相检查。我会读

1、默读短文,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是什么样的人?(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读完短闻后的心得和体会。

4、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口语交际 交际准备:

1、学生课前进行的小制作(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等)

2、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交际小组。过程建议:

1、1、学生将课前布置制作的小制作拿出。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用红辣椒做成玩具鞭炮,用纸叠成的„„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邮票、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名言。其实这只是一个范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能。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办个“小制作展览”,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1、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2、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大家互相学习借鉴。

3、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愿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小学四年级下美术教案 篇7

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结合技术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旨在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育体育心双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是笔者学校2002年编写的《双节棍》校本教材,此教材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表演等价值,让学生终身受益。《双节棍—前反弹》单元是《双节棍》校本教材第二个教学单元,单元内容是由单个发力动作串联成组合动作的衔接技术,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单元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完成组合动作进行舞台表演的欲望,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双节棍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学生学习双节棍的兴趣,了解反弹的技术原理、特点及在双节棍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克服畏惧心理,利用前反弹技术完成简单动作间的衔接,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三年级武术兴趣班的学生,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运动能力。有4名学生可以完成多个双节棍组合动作,在教法上运用异质分组帮带的学习形式,有效利用优质学生资源,发挥“小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将学生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的机会,并搭建展示平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教师示范(提出问题)→做实验(探索问题实质)→体验练习(进一步验证)→前反弹技术学练(学习实践)→组合动作学练(扩展学习)→分组练习(练习巩固)→组合动作创编展示(创造性应用)。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8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上一篇:外国法制史自考简答题下一篇: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讲话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