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长城 优秀公开课教案

2024-07-26

17长城 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17长城 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

一、导入

1、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象征,有不少名人慕名而来,这些人都对长城赞叹不已,请看(出示名言: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统拉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名读。

2、有一个词在他们的话语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是什么?(伟大)对于“伟大”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十分崇高卓越;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非常雄伟宏大)

3、今天,我们一起去伟大的长城游览一番。板书:长城,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划出课文中同样是赞叹长城,出现“伟大”这个词的句子。(回答,并读一读)

4、为什么说长城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认真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请划出相关句子或词语。(板书: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感知

(一)学习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你认为其中有写长城伟大的词句吗?

A、长城的长

(1)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长城的长?

a、打比方:把长城比作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这样打比方有何好处?(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有何特殊意义?把“长龙”换成“长蛇”好不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不屈不饶的精神,成语中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蛇就差远了,“虎头蛇尾、蛇鼠一窝”等,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以此为傲,读读第一句)

b、列数字: 一万三千里,你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位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万里长城,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吗?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地图)一万三千里,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大半个中国。面对这绵延万里的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远看长城,除了长如长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远看长城

长如长龙

蜿蜒盘旋)

(3)看着这地图,你能理解蜿蜒盘旋吗?(弯弯曲曲无限延伸的样子)

(4)面对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谁来读一读?

(5)如此之长的长城,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属于我们炎黄子孙,面对它,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骄傲)请带着这个感受读一读!

(6)长城之长,叹为观止,所以说——引读第4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长城脚下,走近长城(板书:近看长城),读读第二段,找找这段中最能体现长城伟大的词语。

2、交流:(高大坚固,板书)

3、哪些词句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请圈出来。

4、想一想: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长城的高大坚固?(打比方、列数字)

5、对啊,如此高大坚固的长城,你能用朗读来表达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6、再读第二段,作者分别介绍了城墙的哪些部分?用三角号标出来;各部分的作用又是什么,用横线划出来。

7、都介绍了哪些部分?出示图片,谁来说说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

8、你知道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交流,出示:左右两旁是两米多高的垛子,每两个垛子之间的是瞭望口,供瞭望。每个垛子下面的是射口,供射击用。打仗时,屯兵们既可以自我保护,还可以保卫国家,真是一举两得。在顶上的是方形的城台,又叫烽火台。它还是战士们的堡垒。士兵们可以在里面居住。如果要告诉另一个堡垒有要紧的事,要保卫国家时,这个城台上就会点燃火焰,邻近的巡逻士兵见了,也会通报上级点火,就这样一个个的传下去。长城上便都点起了火,大家一起准备着作战。)

9、你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高大坚固的长城,更是(设计巧妙,回答并板书)的长城。让我们用朗读去走近长城!

10、这样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长城,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现在请同学们当当小导游,为前来游玩的人仔细解说一番长城设计的巧妙之处吧!

11、长城就是用它那高大坚固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像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时,你想说些什么?对啊,请你用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个别读,齐读)

12、长城是如此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所以说——引读第四段。

(三)学习第三段

1、结合老师的板书,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长城为什么被称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交流)

2、你觉得还有什么比长城更伟大吗?(古代劳动人民)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三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古代劳动人民比雄伟的万里长城还要伟大?(生读,读后交流,板书:造长城之艰难)

2、文中那句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的?找找看。

3、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读一读,说说你从这个句子当中体会到什么?或者说哪个字词让你感触最深?(交流:“多少”表示无数,包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的长,与开头的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能体会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无限的赞叹之情)指名读这句话。

3、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回答并出示:但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没有„„没有„„..,,一步一步„.山岭。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两三千斤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辆汽车„„)长达一万三千里的长城又有多少这样的条石?

读到这里,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谁来读一读,表达一下你此时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④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是怎样运上这山峦之上的?

⑤在劳动人民的一步一步当中,你又看到了什么?难怪说——引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这一切作者看到了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产生联想)。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6、那作者又是怎样把长城的样子和产生的联想自然地连接起来的呢?出示:站在长城上,踏这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过度自然)圈出这句中的动词,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亲身到了长城)

5、让我们再来赞美一下伟大的劳动人民吧,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6、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7、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的雄伟工程世间少有,这样的艰巨工程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这样的精妙设计易守难攻绝无仅有,这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让我们一起满怀赞美、敬佩、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让我们激动地、自豪地对全世界说——

17长城 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诵读诗歌, 分清节奏, 读出感情。

2.识记“缥缈、定然、闲游”等词语, 品味诗歌语言。

3.理解联想和想象手法的作用, 把握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默读, 快速了解内容;运用朗读, 读准语气, 体会感情;自由诵读, 当堂背诵。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启发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 品味语言, 把握内容。

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教法和学法导航]

教法:导学法、创设情境法、交流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文朗读视频, 收集作者资料, 查找想象、联想的有关知识, 充分预设课堂。

学生:1.查阅写作背景, 了解牛郎织女传说。

2.朗读预习, 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入

同学们, 老师很喜欢读诗, 你们喜欢吗?“诗以言志”, 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呈现。今天, 我们走近诗人郭沫若, 去感受他笔下《天上的街市》的美妙神奇。

读诗首先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心中有作者, 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 老师看大家对诗人郭沫若了解多少。

(学生介绍, 小组相互检查)

教师投影补充:

郭沫若 (1892-1978) , 原名郭开贞, 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学者。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 话剧《屈原》等。

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选自诗集《星空》, 写于1921年10月24日, 当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 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中。面对现实, 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 他痛恨黑暗的现实, 向往光明的未来, 因此, 写下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

二、初读感知

1.默读, 初步了解内容。 (导学:抓诗题, 快浏览, 写什么?找名词。怎么写?找动词、形容词)

2.朗读, 体会思想感情。 (导学:读准字音, 分清节奏, 把握基调)

播放朗读视频, 教师指导朗读, 学生朗读展示。

3.自由诵读, 小组竞赛, 看谁背得快。 (导学:理清思路, 抓关键词)

三、再读品析

1.品析诗歌精练的语言。 (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

第一节:比较两组动词“明”———“现”“闪”———“点”。

后三节:“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等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2.感受诗歌美妙的意境。 (学生展示)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 描述画面, 概括画面。

三幅画面:街灯明星辉映图、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闲游图。

3.感受诗歌情感美。

通过以上环节, 学生能把握诗歌美好、恬静的感情基调;能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再次指导朗读, 要求节奏不宜强, 声音不宜大, 速度不宜快, 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的朗读深深打动了老师的心, 这真是首美妙神奇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美妙神奇。提出探究问题: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的运用。 (投影)

1.作者由街灯想到明星, 它们有什么相似点?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你对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的认识。

2.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跟民间传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探究成果, 老师评价补充)

答案:

1.发光发亮联想和想象

教师补充: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想象则是指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 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板书:街灯———明星———天上街市———物品———天河———牛郎织女

2.通过比较得出:诗人创造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就是为了表达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主题。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有感情背诵, 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

五、拓展训练

1.思维训练题:写出由“天空”联想到的事物, 要求五个以上。

2.仿照续写题: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 续写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月光照在地上, ……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 竞选答案, 要求学生课后做整理积累笔记)

六、课堂小结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篇3

【摘要】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文题中“绿”指什么?(常春藤)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两个字概括。(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3.作者囚绿后放绿,放绿后又怀绿,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学习囚绿(8—12段),齐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装饰,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移用,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味作者的用意。(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学习(1—6段),自由诵读,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如此爱绿呢?3.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4.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注意重音,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暗示作者境遇不佳,他的生活缺乏绿色,缺乏希望,缺乏慰安,缺乏快乐,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齐读5—6段。

(三)学习(13—14段),老师范读,完成下面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在绿枝条上,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自强不息 向往自由 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作者怀念绿,还怀念了什么?(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可以当之无愧。”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陆蠡,一介书生,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托物言志)。

(五)课堂迁移

同学们,绿色到处都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绿的眼睛,希望大家用眼睛去观赏,去体味,去感悟,让生命之绿、希望之绿、慰安之绿、快乐之绿充盈我们的生活。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讨论。

长城和运河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或插图)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读破词、破句。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民族

创造奇迹

不朽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蜒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四、理请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五、指导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课文赞颂了我国的哪两大建筑工程?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这样看长城?

2、阅读探究:(1)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2)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觉得长城怎样?可用哪两个词概括它的特点?“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4)“祖先”该怎么理解?

比较句子: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5)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3、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5、指名读, 生评议。

6、齐读.7、学用结合,延伸拓展

让学生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等词写一段话。

三、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作者在蓝天中除看到了长城奇异的景象外,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奇异在哪些方面?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有关句子。

2、探究: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四、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按照17课长城写导游词 篇5

大家坐好了,车以出发。向外望我们可以看到长城就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我们将飞向“长龙”,我得提醒大家,到了“龙身”上,切勿在“龙鳞”上乱刻乱画,否则破坏了几千年的完美。

经半小时的颠簸,到了八达岭,现在就让我们一同登长城吧!大家看:这方砖十分严整十分平整。城墙很宽,像马路一样,五六匹马并行通过,就这样一直蜿蜒伸到嘉峪关,全长长一万三千里。各位游客请看,这些石头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无数的手,一步步的台上这陡峭的山顶。简直是个奇迹。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长城的一个故事。传说在一个冬天,为了修长城,人们要把千斤重的石头抬上山,可石头太重了,抬不上去。就在大伙发愁时,一个人说:“现在正是冬天,我们往山上泼水,等水结冰后我们再往上拉,大伙按他的方法做,果然把石头拉了上去。你说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中班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6

①学会欣赏绘本故事,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故事。

②能够初步理解绘本故事内容,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完整讲述整个故事。

【活动重点】

培养绘本阅读欣赏能力,喜欢上绘本故事。

【活动难点】

能够清楚、完整的表达绘本展示的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绘本教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主角“耗子”

师:宝贝们早上好,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看看谁最先答对!‘两撇小胡子,尖嘴尖牙齿,贼头又贼脑,夜晚干坏事。’

幼:老鼠

师:小朋友真棒,一下子就猜出来啦!小老鼠还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耗子……

对小老鼠展开讨论,谈谈小朋友眼中的小老鼠,把小老鼠的形象自然的呈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这是已有的经验,孩子们很快就可以回忆起来)

二、绘本教学

开始《粗心的小耗子》绘本教学,从封面到尾页,一页一页认图,故事讲解。

绘本故事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仔细观察,语言教学要以孩子们“说”为主,教师要学会设计有效的问题帮助幼儿学习绘本故事。

绘本故事教学的顺序可以是:教师引导下,幼儿逐页理解故事——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为主,教师帮助复述故事

三、故事再读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当当小老师,由你们来给大家讲讲《粗心的小耗子》的故事(请坐的端正,安安静静举手的小朋友来当小老师)

故事再读是对文本的再认,加深印象,表演也是孩子们语言发展、表扬的机会

四、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江南》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7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科江等七个生字,理解江,叶,北是左右结构。能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字义以及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朗读,以及引导分析课文,以江南都有些什么?为中心问题,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培养分析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发现江南的美,同时在句子中完成生字词的读音以及意思教学,最后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江南美景,感受诗歌语言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何田田”、“戏”的意思。

一、 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谁来读题目。(指名读)我们要注意 南的读音,因为他是一个鼻音。出示字卡(南)(指名读,齐读课题)

2、江南是个地方,它位于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的南浙江北部。它是什么样的呢,一起看看(出示江南风景图)这就是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

小朋友们,江南的美景远不止这些,江南的小荷塘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想看看吗?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让你的同桌给你提提意见。

3、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等他读完了,我们评评他读的好不好。(指名读,学生评价)

5、齐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同学们读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首古诗,谁来读第一句。(指名读)

小朋友们看图,图上的两个人在干什么?

1、谁来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这句中你能发现江南有些什么吗?

(1)莲蓬,(板书)你从哪知道的,(江南可采莲)这里的莲就是莲蓬的意思,莲蓬是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莲蓬(荷花的花蕊,花谢了后成为莲蓬可以吃)

(2)荷叶,你从哪看出有荷叶?荷叶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图片)你怎么 知道荷叶是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很茂密),能从诗中找到句子吗?“什么是何田田”(出示图片)就是荷叶层层叠叠的样子,“何”表示惊叹,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老师还能从一个地方看出赞叹,你们知道吗,就是感叹号,它表示句子中带有感叹,赞叹的语气.

(4) 这一片挨着一片的荷叶真美,从这幅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荷花),大诗人杨万里有句诗写的是这样地荷叶荷花,一起读一读。

(3)那你现在能读好这句吗?(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小朋友们江南除了茂盛层叠的荷叶还有些什么呢,你能从图上找到吗?

(一)出示“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从这句中你又能发现江南有什么?

(1) 鱼,出示鱼,(甲骨文图形以及汉字)分析字形。

(2) 你从哪看出有鱼,鱼多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句子读一读。

(3) 什么是“戏”,为什么不说游而说戏呢?(鱼儿的可爱的调皮)如果你是小鱼,你会做什么游戏呢?(捉迷藏,你追我,我追你)

那么“鱼戏莲叶间”是什么意思呢?鱼儿可高兴了,到哪去戏的呢?一会到东一会到西,书上怎么说的?你愿意做条快乐的小鱼把教室当成荷塘,演一演吗?你的心情怎样。

(4)那么你能读出鱼儿的快乐吗?

(二)藕是什么样的呢?文中没有提到藕,你怎么知道的?(荷花的茎)

(三)荷花,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四)采莲人,你从哪看出来有人,图和古诗中,“采”说明有人。

(五)船和水,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能根据图给我们介绍江南这个荷塘吗?

(江南是好地方,有莲蓬,茂盛的荷叶一片挨着一片,快乐的鱼还有美丽的荷花)

3、江南有是个有水有荷叶还有小鱼,现在让我们一起到江南看看。出示图片并配以采莲曲。指名朗读,齐读,试背。

4、学完这首古诗你想说些什么?

四、指导书写

小朋友们,江南真美,你们读得也很美,那么想把江南这两个字写美吗?

小班语言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动物一直是孩子们所喜爱的,特别是小班的孩子,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围着一群小蚂蚁看个究竟,或者手里拿着一条菜青虫玩…孩子们对小动物非常喜欢。而小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根据小班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兴趣,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能借助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在玩一玩、念一念的过程中让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活动内容:

《找朋友》

三、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念儿歌。

2、能大胆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表现自己对小动物的喜欢。

3、喜欢参加游戏活动。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四、活动准备:

各种小动物头饰,数量要有班上幼儿数量的一大半。

五、活动过程:

1、游戏:“大森林里找朋友”。

(1)教师说:“我们现在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里,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朋友,请你去找一个喜欢的小动物做朋友”。

(2)教师启示幼儿将找到的动物朋友戴在头上:“你找到的朋友是谁呀?”

(3)鼓励幼儿自由地和动物朋友说说话。

2、欣赏儿歌。

教师在大森林里找小动物朋友,找到小兔后念儿歌:“我找到的动物朋友是谁呀?”“我在小兔耳旁说了什么话?”

3、学念儿歌。

(1)请一名幼儿来介绍他找到的好朋友是谁:“你想跟你的好朋友说什么好听的话呢?”

(2)请其他幼儿一起念儿歌。

(3)用相同的方式让幼儿反复学习儿歌。

(4)交换动物朋友,表演儿歌游戏。

附:儿歌你是我的好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小兔做朋友,小兔小兔我爱你,你是我的好朋友。

我来和你说说话。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活动时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情景贯穿整个活动,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②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②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学习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

《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学习时数:

两课时.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吊白居易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二、诗人介绍

1、学生回忆并介绍作者.2、教师提示: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他青少年时代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读书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zh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三、诵读训练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3、学生自由诵读.四、整体感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情文字障碍.教师提示:

①重点字词句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椒房阿监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颜.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②名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2、学生复述诗歌故事情节.3、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第二课时

五、写作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创作缘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陈鸿也在《长恨歌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六、主题探究

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师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教师解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汉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教师总结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和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诗歌才有动人的魅力.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因此,分析也要紧扣这两个字.开头写爱得不顾一切,实际上也是说爱的深,于是也为“恨得长”做出了铺垫.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①汉皇之长恨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日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②杨女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4、《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分析: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化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

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如“圣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自不消举说,使诗中的一些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四句诗,描绘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惨淡灰暗、寂寞凄伤的心情.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是叙事,是写景,也是抒情.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七、名句赏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赏析:古人曾指出,《长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比韦应物的《广陵遇孟九云卿》诗中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要精细;比起李白的“一笑皆生百媚”来,白居易写回眸,兼写百媚,人物的面部表情自然更加丰富生动.还有,“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以及“含情凝睇谢君王”等,都不失为精当之句.此外,白居易不仅常常用花比美女,而且什么花比什么人,都很符合身份.比如用“娇花”比吴宫中的西施,用莲花比女道士,把死后的杨贵妃比作梨花.梨花是洁白的,不仅象征着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圣洁,还与“温泉水滑洗凝脂”相照应.八、艺术特色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分重写他贪恋美色.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腠理的是在马嵬坡兵变之后.对杨玉环的描写刻画,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后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

九、课堂小结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自受感染、被诱惑的的力量.十、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清人洪升的《长生殿》,比较该剧本与白居易诗歌中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2、完成《课时作业》本课练习.板书设计:

汉皇之长恨: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长恨歌 杨女之长恨: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21搭石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好习惯。

2、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2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着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显出来的精神。3重点难点

重点: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课文,体会搭石所蕴含的美。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指名朗读)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自由朗读2——4自然段,思考: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怎样的风景?你是从那些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活动2【讲授】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拓展想象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灵活进行学习。

预设一: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指名朗读,质疑: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相机板书:无论、只要、一定、满意 理解“踏”。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学生交流汇报。

师: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表现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学生有感情的读)

师:“无论”“只要”用的比较好,像这样的词还有,找一找,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为人着想)谁愿意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句话。体会淳朴乡风。

看见上了岁数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如: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二: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指名朗读。理解“协调有序”。

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协调有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配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句:“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活动3【讲授】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副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眼里,是那么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 景,这就是搭石。21 搭石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21 搭石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指名朗读)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自由朗读2——4自然段,思考: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怎样的风景?你是从那些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活动2【讲授】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拓展想象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灵活进行学习。

预设一: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指名朗读,质疑: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相机板书:无论、只要、一定、满意 理解“踏”。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学生交流汇报。

师: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表现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学生有感情 的读)

师:“无论”“只要”用的比较好,像这样的词还有,找一找,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为人着想)谁愿意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句话。体会淳朴乡风。

看见上了岁数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如: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二: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指名朗读。理解“协调有序”。

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协调有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配乐范 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句:“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活动3【讲授】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副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眼里,是那么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搭石。《

21、搭石》课堂实录

维摩乡岔路口小学 牧梦姣

一、情境导入,初始“搭石”

师: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回忆,巴金记忆中有鸟的天堂,丰子恺先生的记忆中有白鹅,而刘章爷爷记忆深处是家乡的小山村,他认为家乡的一处风景非常美,究竟是哪里美呢? 生:搭石

师:对啦!那你们想去刘章爷爷的家乡看看吗? 生:想!

师:好,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刘章爷爷的家乡看看那美丽的搭石。(板书课题:

21、搭石)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梳理课文,感知“搭石”

(一)自主学习,走进“搭石”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读书的速度了,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什么是搭石?(生读)

师:谁找到了?好的,你来说说什么是“搭石”。生1:生读

师:读得真清晰,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 生:知道了。

师:来看看搭石的样子(出示搭石图片),看上去怎么样? 生2:很漂亮!

生3:是一处美丽的景色!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搭石,乡亲们怎么过小溪? 生4: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都必须脱鞋挽裤。

师:(出示课件)填空: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总之,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回答;答案: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5:没有搭石,人们会很麻烦。生6: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很不安全,溪水很冷,人们可能会感冒。

生7:没有搭石的话人们每次过溪都要脱鞋,这样有可能脚会被小溪里的石头划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想到了各种情况。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会很麻烦,不方便,甚至还会有危险。那么现在请你和同桌讨论交流一下:你觉得 “搭石”怎么样?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同桌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跟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对搭石的印象,你来说。生8:我觉得搭石真是方便了大家啊。

生9:我觉得搭石它可以减少乡亲们很多的麻烦,而且搭石看上去很漂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师:说得非常棒!请同学们看看搭石的图片,搭石不仅方便了大家,还是一处美丽的景色,所以作者说了一句话: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一)小组讨论,概括场景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2-4自然段,再想一想:家乡这处美丽、独特的风景有些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你们找到画面了吗?谁来说说。生2:人们过搭石时遇到老人就会背老人过河。生3:两个人在过搭石时相遇,会让对方先走。生4:上了点年纪的人过搭石,要是发现搭石不平稳,不管多着急,都会放下手里的东西,把搭石调整好 生5:上工下工时,一群人一起走搭石。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啊,所有的画面都找到了,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些画面,分别是:

生:调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相遇走搭石、被老人过河。

(二)全班交流,感知搭石

师:(出示画面)那么说说你最喜欢哪幅画面。生1:我喜欢被老人过河的画面 师:你可以给我们读读吗?

生1: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她读得真好,你们可以向她一样读读吗?(生齐读)从这个画面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1:人们互敬互助

生2:人们尊敬老人,爱护老人

师:换成一个词语来形容,尊来敬老(板书),从这个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乡亲们尊来敬老的美。这位老人以前年轻的时候会帮助其他老人,背他们过河,等他老了,年轻人也会背他过河。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有老人来走搭石,人们帮助他,还会有什么情况?

生3: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伏下身子,背小孩过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生:如果遇到(生病的人、残疾人、腿脚不方便的人),(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帮助他过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所以理所当然的意思是什么? 生4:当然就是这样,道理就是这样的 生5:自然就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理解能力真强。好的,你还喜欢哪幅画面? 生6:我喜欢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动听啊!我们学着他一起读一读吧!(生读)老师要问大家一下,绰是什么意思?(出示意思,并解释)(出示图片)看图,这幅图可以用那个词来说? 生9:清波漾漾

师:(师引导)清波漾漾就是? 生9:水很清,荡漾起一些波纹

师:理解的真棒!(出示图片)看图,这幅图可以用那个词来说? 生8:人影绰绰

师:在这课里,绰:形容姿态柔美的样子,那清清的溪水倒映着人们的影子,很美。还有其他同学喜欢这幅画面的吗?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生7:我喜欢这幅画,因为人们一起走的时候是协调有序的。生1:人们互相配合着走

师:人们你配合我,我配合你,大家一起走,所以,这幅画面是怎样的美?

生:人们协调有序、团结协作很美。(师板书团结协作)师:说说你喜欢哪个画面? 生4:我喜欢两人相遇时的画面。

师:请你读一读。(生读)读得很好!请同学们跟着他一起读一读。(生齐读)从这个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怎么样? 生7:人们互相谦让。(师板书:互相谦让)师:还有一幅画面,谁喜欢?来说说。

生10: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她读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注意,这里有表示人们对搭石不平稳时态度的词语: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有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怎么样?

生11:人们过搭石时无论再忙都要弄好才走,为别人着想 生12:人们无私奉献

(三)部分小结

师:说得真棒!乡亲们为他人着想,还默默地无私奉献(板书:无私奉献)。这四幅画面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从这些画面看出乡亲们怎样的美好品质? 生13:无私奉献、团结协作 生14:尊老敬老,互相谦让 师:说得很好!除了这些呢? 生:乡亲们善良、为他人着想

师:那么,家乡的搭石,不仅画面美,我们还可以看出乡亲们的? 生:心灵美!(师板书:美)

(四)给“搭石”取名

师:那么现在,同学们发挥想象,给搭石取个名字吧。生1:善良石 师:真好听!生4:心桥石 师:能解释下吗?

生4:这些石头在人们的心之间搭起一座座桥。

(五)引出中心句

师: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说:

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师: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5:搭石不仅把小路联结起来,还把人们的感情联起来了。师:说得非常棒!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也许就想,那次我走的时候他帮助过我,如果别人有困难,我也会帮助他,所以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互敬互爱。这句话是我们文章的? 生:中心句。

师:(出示选择题)那么这题应该选择——C。

四、从课堂走出,到生活中体会

师:罗丹曾经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发现一些美丽的事情呢?来说说吧。生:„„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你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你发现的平凡的美吧,交流后把它写在课后的小练笔上。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走时清理座位上的垃圾,并带走,下课!板书设计:

21.搭石 尊老敬老 团结协作

上一篇:海洋科技文化节暨世界气象日文艺晚会活动策划下一篇:15财务报销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