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灯教学反思

2024-11-13

看花灯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看花灯教学反思 篇1

反思一:看花灯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花灯,收集有关花灯资料,着重利用多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花灯。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入深地感受过元宵节----花灯活动,掌握花灯和节日灯市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间艺术节和传统节日中风俗活动。教学难点是回忆丰富多彩灯市场景和各式各样花灯,抓住灯市活动中最热闹欢快的灯市场景合理构图,表现或绘画出造型独特的花灯。

这节课运用了ppt课件,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对色彩感知能力,通过合作,交流,综合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表达,都能让每个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通过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互适应和完善统一。在教学中我还比较注意利用美术欣赏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水平,通过观看各种花灯,让学生了解花灯千姿百态造型和材质,认识花灯装饰图案和色彩,了解具有传统吉祥图案的花灯,加深了对传统文化,风俗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观看各种花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灯会场景,抓住灯会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一面,让学生回忆,想象,让学生了解花灯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创造力及表现事物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反思二:看花灯教学反思

这篇《看花灯》是以诗歌的形式把中国正月里传统民俗看花灯记录下来的。内容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性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上课前,我动了不少脑筋。因为看花灯这个传统的民俗在现代化的今天,好像已经淡忘了,只有在个别地区,还保留着这一民俗。怎么才能让生活在县城里的孩子也可以领略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呢?课前,我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的信息,同时请同学们把家里存放的花灯拿到班上来,在教学设计上,围绕看花灯把语文与音乐、手工通过生活常识整合在一起,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课上,学生们看着花灯,说得自己家乡的趣事,听着看花灯的音乐,想着当时热闹的场面,再看着花灯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读课文时,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生字的学习。

在对本节课进行复习的时候,我也采取了猜灯谜的形式。如: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放着两颗糖。打一字等等。本节课形式好像很多,但是识字作为重点不够突出,时间安排上也不够紧凑,影响了课堂效果。今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多注意,用新课堂理念指导教学,充实课堂,尽量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反思三:看花灯教学反思

本课共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花灯,有哪些花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元宵节赏花灯的喜悦之情有一定的认识。另外,识字教学也是本课的难点。本课生字较多,除一、二类生字外,还有少数课外生字,因此本节课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识字,主要方法有:听读识字、拼音识字以及使用查字表识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识字环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在检查的时候,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本课时我放弃了以往的集中识字的环节,因为生字过多,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但是不集中识字,课文无法顺利的学习,所以这是一个困惑,值得深思。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探索更好的识字方法,达到双赢的效果。2.21

第二课时主要是以写字教学为主,但是仍是集中写字教学,只有在书空笔顺的时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对于字形的分析,仍然是教师在指导,孩子属于被动写字,而且写字课往往较为枯燥,需要改变教学策略,还有待于思考写字教学的创新,提高学生主动分析、主动写字的积极性。

反思四:看花灯教学反思

元宵节的时候,小朋友对元宵节一些习俗的感觉还是记忆犹新的,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开展了这节《看花灯》的音乐游戏活动,让体验元宵节看花灯、玩花灯的快乐。这首音乐是aba的结构,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是让幼儿学习合拍双脚跳和走圆圈,能区分乐段做音乐游戏。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大家一起来回忆了元宵节灯会时赏花灯的感觉,引导他们回忆那天的情景。然后让幼儿来欣赏音乐,让幼儿在老师还没教之前先感受音乐的情景。然后让幼儿根据乐曲的乐段来表现出不同的动作,(第一段排成一列队伍在教师带领下双脚向前跳,第二段由一列队伍首尾相联成圆圈,并按顺时针方向听音乐走步移动。第三段音乐和着音乐自由跳回到位置上。)但是由于这首音乐在节奏上和旋律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只是音域的高低不同。

看花灯教学反思 篇2

一、认真审题,了解图意

在看图作文写作当中认真审题并了解图片大意是关键,因此要求教师在看图作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边观察边思考,在了解图片大意之后再着手写作,确保作文内容不偏离作文主题。

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对图画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不能在看完图片之后就急于写作,需要对图画意思有准确了解之后再下笔,避免写作中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当学生在看懂图片之后就可以对图片描绘的事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同时也会在此基础之上思考画面想要说明的道理。例如,在一篇看图作文当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周末到了,父母都坐在沙发上边吃东西边看电视,同时他们谈笑风生而且欢声笑语不断,而苍老和满头白发的奶奶却在洗衣服,因为劳累一边洗一边擦汗。在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对图片进行认真观察,而不是看图之后就草草下笔和确定文章主旨,只是强调奶奶勤劳而忽视了图片强调尊重老人的主旨。

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图画进行观察。当学生在确定写作主题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再一次有顺序地对画面进行观察,先观察人物,之后再看周围的环境,先从整体着手之后再观察每一部分,并找准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联,通过合理的想象推测出人物的身份和思想动态。在观察环境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对外面当中的景物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彻底了解图画的内容。

二、围绕图意,合理想象

在当学生对画面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并找准图画呈现的主旨之后,接下来要鼓励学生围绕图片的大意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能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看图作文当中呈现出的画面往往难以表现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对话内容等,这就需要学生对画外之音进行合理的想象。教师在看图作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对图画内容和含义进行深刻了解之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梳理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将整幅图画的意思连缀成整体,同时在学生想象之前教师还可以给出提示,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和创新。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猫口救燕》这篇看图作文时,可以在学生观察图画之后让学生按照下面的提示进行合理想象:图画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小燕子的爸爸妈妈在喂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什么原因让小燕子掉下来了?猫和小燕子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燕子是如何获救的?学生在展开想象时,可以按照教师的提示,同时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大胆创新,将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鲜活的故事。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融进画面当中,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让学生写出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三、理清思路,列好提纲

学生既看懂了图意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合理想象,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让学生能够理清写作思路,并在写作之前列好提纲,按照提纲以及逻辑顺序开展写作。在看图作文教学当中,教师让学生理清思路和列好提纲的原因在于确保学生写作的顺序,避免写作当中出现节奏混乱的问题。如果作文要求当中给出的是单幅图画,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画面之后,认真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跳出画面的束缚,将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详细具体地描写画面当中的细节;如果作文要求当中给出的是多幅图片的组合,那么学生必须采用分段续写的方式,在写作时必须把握住重点和略写的地方,对表现全文主旨的画面进行认真描写,而次要的画面可以一笔带过。这样的写作才能够确保重点突出,准确展现出文章主旨。另外,学生在分段续写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段落之间的连接,确保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在学生根据图画要求列好提纲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对自己的提纲进行评改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同时也能够在小组合作当中让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学生在按照提纲进行写作时,需要边写边动脑思考,在每一个过渡当中都要确保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不能单纯地在丰富提纲之后进行简单的拼凑。另外,学生在写作时要突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个性化的文字语言丰富学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看图作文教学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也能够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看图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反思,注重对教学方法和作文训练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并在明确图片含义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在理清思路和提纲之后进行写作。

摘要:看图作文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对图画进行认真观察,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展开思维的翅膀形成一篇富有生趣和内涵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师在看图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反思,注重对教学方法和作文训练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并在明确图片含义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在理清思路和提纲之后进行写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作文,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鲁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蒋美玲.学生命题作文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0.

[3]张斌.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味[N].江苏教育报,2010.

看花灯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的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节”、“欢”等六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并能背诵。3.通过对儿歌的阅读,初步了解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及体会家人间的亲情。

重点难点: 1.我能正确的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节”、“欢”等六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并能背诵。

教学准备: 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认识“宵”、和“节”。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用小手指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请教父母。2.认读课后的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3.熟读儿歌,想想儿歌讲了什么?

(二)自学检测预习自测:相信自己我能行。1.我会认。

正月 团圆 元宵 窗外 汤圆 欢聚 2.我会写(要仔细、认真哟)

节日 欢庆 正月 团圆 全家 家家户户

3、我会找朋友。

宵 圆 窗 庆 团 汤 chuāng qìng xiāo yuán tāng tuán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儿歌,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

三、合作探究: 1:人们是怎么过元宵节的?(请小朋友们再读儿歌,画出答案,与同伴交流。)2: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元宵节有哪些活动?

(1)学生自主交流;(2)全班交流;(3)评价总结。

四、达标训练:

1.我是小小书法家,练习书写生字。2.我会补充句子。

(1)________是元宵节。(2)_________真好吃。

五、课堂小结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如: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看花灯》

教学目标:

1、经历读课文的过程,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读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3、能说出花灯名字,把见过的花灯讲给大家听,感受看花灯的快乐。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会写花,正确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看花灯的欢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读课文的过程,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读10个生字。

3、能说出花灯名字,把见过的花灯讲给大家听,感受看花灯的快乐。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播放,感受花灯的美丽。“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

2、板书课题“看花灯”。学习生字“花”。

介绍偏旁部首“草字头”,结构: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组词:红花、花灯、花草、白花、花朵。你还见到哪些草字头的字?(苗、节、燕、菜、3、、看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学习

(一)学生自主学习

(1)看拼音正确读课文,把标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课后的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

(3)熟读儿歌,想想儿歌讲了什么?(二)自学交流

1、师范读。要求:听清老师的读音和断句。

2、学生试读。

3、检查生字、词语。

花灯 元宵夜 大街小巷 金鱼 吐泡泡 眨眼睛

追 立 彩灯 各种 明年

(1)指名读,领读、指读、齐读。

(2)、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4、检查课文,指名读。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探究

(1)什么时候看花灯?

(2)课文介绍了哪些花灯?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全班交流。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拓展延伸。

1、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能为大家介绍吗?

2、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我们是怎样过其他节日的?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读课文的过程,了解课文内容。

2、复习认读的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3、能说出花灯名字,把见过的花灯讲给大家听,感受看花灯的快乐。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看花灯,我们看了哪些花灯?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二、巩固生字的读音。

课文中的生字和认读字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

花灯 元宵夜 大街小巷 金鱼 吐泡泡 眨眼睛

追 立 彩灯 各种 明年

指名读。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字词)。

出示生字字。

1、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师范写,生描红、书写。

4、在生字本上,每字组3个词语。

5、出示词语练习说句子。

(1)指导说句子

(2)生比一比谁说的句子完整。

四、达标训练:

书写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五、课堂小结

我们已经学完了《看花灯》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课下把你看到过认为很漂亮的花灯画下来,让我们比一比谁的花灯最漂亮。篇三:《看花灯》教学设计

《看花灯》教学设计

柘山小学 左鹏程

教学目标:

1、元宵节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色,时间上与春节相距不远,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材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诗歌琅琅上口且生动有趣。

3、全文共8句,前2句是全篇的总写,中间四句是对欢腾场面的具体描写。

4、描写动物花灯如何“奇妙”,运用“吐、眨、追、立”等动词,表现了动物花灯个个跃跃欲试,活泼好动的旺盛生命力。

5、调动孩子动手操作能力,诗中提到了花灯的质地及制作方法。前后呼应“明年我也做花灯。”

6、指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鼓励学生背诵儿歌。

7、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认识生字11个。

8、要求会写的6个字可重点指导“金,年”。

教学重难点:花灯如何奇妙,充分展开相象力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师:你们在灯展上都看到那些灯?说说你最喜欢的等什么样子。(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习有条理地说清自己的观察所得。)师: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看到了哪些花灯。

二、初读课文,识字。1、出示课文,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说说自己是怎么读下来的。(表扬预习得好的学生,倡导预习的好习惯。)2、小组合作识字。强调方法: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请教同学;同学互相考一考。小组长用卡片让本组人抢读。注意帮助认字慢的同学,共同进步。3、教师检查:快速强读;开火车轮读;组成词语认读。挑部分鼓励学生组词:灯、夜、街、金、奇、花。

4、再读两遍课文,看看是不是更流利了,争取不看拼音读。

三、学习课文 1、读课文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说说对课文的整体印象)体会“人欢腾”的热闹场景。2、你最喜欢什么灯?(质疑,讨论不理解的地方。比如:“吐泡泡”“猫追鼠”等,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花灯造型的逼真、有趣。理解“奇妙”一词。)3、试补充句子()真奇妙!

这个()真好吃,我觉得()。

这个()(),我觉得()。4、比赛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四、作业:

这个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花灯写得这么生动,还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花灯,能不能敢不敢也编一首诗,把你们看到的说出来啊?(鼓励学生写元宵灯展上所见所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读课文,试着背诵。

二、交流自己的诗歌。

三、指导学生学习书写生字。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ínɡ nián huā dēnɡ jīn yú ɡa zhǒnɡ ɡa yànɡ 明

二、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灯 鱼 种 样

三、照样子,词语开花。篇四:小学语文《看花灯》教案设计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小学语文《看花灯》教案设计 2010年 10月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 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小学语文教案

年 月 日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篇五:看花灯教案与反思

《看花灯》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看各种花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的灯会场景,抓住灯会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回忆、想像,让学生了解花灯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

2、操作目标:通过学习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讨论、绘画表现彩灯的有关探究活动中,更好地体验花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掌握表现绘画花灯或节日灯市的方法,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了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表现事物的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花灯,收集有关花灯的资料,着重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花灯。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入深地感受过元宵节----花灯活动,掌握花灯和节日灯市的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间艺术节和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活动。

2、教学难点:回忆丰富多彩的灯市场景和各式各样的花灯,抓住灯市活动中最热闹欢快的灯市场景合理构图表现或绘画出造型独特的花灯。

3、课时:1~2课时

4、课前准备:课件。收集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及花灯等资料,灯谜。学生准备:收集各种花灯的风俗图片和文字,以及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课前让学生欣赏童谣《十盏灯》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童谣描绘的是哪个节日吗?

3、生:元宵节。

4、师: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隆重的传统节日,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5、生: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二)、新授阶段

(1)赏花灯、猜灯谜

观看课件、激发兴趣:观看师收集的观花灯的场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花灯的造型。并穿插猜灯谜的活动。感受花灯节欢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媒体展示)

讨论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所看过的花灯,并尝试介绍这些花灯有什么特色。并要求一部分学生到黑板上老师指定的位置板画一盏自己看到或自己设计的花灯。(时间2-3分钟)老师简单讲评并介绍花灯历史:老师结合课件介绍观灯活动的来历及相关花灯的品种和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节日风俗活动和民间艺术的了解。

(2)闹元宵 画彩灯

师生欣赏交流讨论:欣赏课本图片,讲述图片中灯市活动的构图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观灯活动中的细节,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老师示范:示范绘画一幅体现观看花灯时的热闹场面,以灯为主要表现对象。在学生板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关键在构图及人物仰天看的动态的指导上。

(3)学生作业: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选择利用自己所带的工具材料画出一幅能表现灯市热闹气氛的画。要求:画面构图合理、色彩能表现出节日热闹的氛围。

(4)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欣赏、评析。

(5)课的拓展:课后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一盏环保型彩灯。相关资料: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看花灯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大胆表现自己与同伴玩花灯时的情景、动态、表情,体验其中的乐趣。

2.在创作的过程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专注地完成绘画活动。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玩花灯的经验,会表现简单的花灯。

2.人物活动图,笔、纸。

3.幼儿用书:《闹花灯》。

4.活动前布置教室,在窗上、墙边挂上各种不同的花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师:看看我们活动室里有什么花灯?

(二)引导幼儿回忆、交流与同伴玩花灯时的情景。

师:元宵节你是怎么玩花灯的?和谁一起玩的?玩花灯时看到了什么?许多的花灯挂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你玩花灯时心情怎么样?

(三)师幼共同探讨如何表现和大家一起玩花灯的情景。

师:玩花灯时都有哪些动作?身体的哪一部分发生变化?怎样来表现许多人一起玩花灯?什么时候玩花灯?怎样表现热闹的场面?用什么颜色?

(四)教师提供幼儿用书,并有意识地指导幼儿创作作品《闹花灯》。

重点:表现玩花灯的情景。

难点:人物的动态和色彩的运用。

(五)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交流展示的幼儿作品,鼓励在动态和色彩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幼儿。

活动延伸:

了解花灯的制作。

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小纸盒、线、木棍和装饰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制作花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播放一些课前收集的有关元宵、花灯的图片、录像等,从欣赏角度直入课题,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说说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制作花灯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各抒己见陶醉在“元宵”之中。然后我出示一个花灯成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花灯的基本构造特点。.最后是评析作业、交流经验和拓展环节。将学生的作品悬挂展示,学生积极地谈了制作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和对作品的评价后,鼓励学生课后想办法让自己的花灯亮起来。

本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每个环节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本课学习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物体特征进行创造有趣的花灯形象,因此,我多让学生根据某一种形状来创作花灯,谈一谈自己看法和认识,并讲一讲自己会如何处理,怎样来做。在作业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形象独特有趣的作品进行评议肯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上完这节课,让我感觉到:这样设计的学习过程,学生兴趣很浓厚。整节课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积极愉快、兴致勃勃的状态之中。

不足的是:感觉时间紧,巩固练习还不够。时间设计不够合理,如有机会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把学生实践和互评的时间稍微安排长一些。

看花灯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能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唱歌,并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容,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2.学习“闹”字的下滑音唱法,表现歌曲幽默、风趣的特点。

3.尝试以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体验合作歌唱的快乐。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有关灯会的录像或图片。

2.幼儿用书第2册第12页、教学挂图(龙灯、风灯、狮子灯、孙猴闹天宫灯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灯会录像或图片,组织幼儿谈话,引导幼儿回忆观灯的情景。

提示:你在灯会上都看到些什么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1)引导幼儿模仿灯会上敲锣打鼓的声音,讲难点前置,唱“隆咚--咚锵”和“咚隆咚--咚锵”。

(2)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数花灯”,学唱“有花灯,有凤灯,龙灯凤灯狮子灯”。

(3)教师示范唱,引导幼儿在“数花灯”部分或“敲锣打鼓”部分自然加入。

(4)教师和幼儿共同分析“闹”字的唱法,(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尝试下滑音唱法,表现出歌曲幽默、风趣的感觉。

(5)教师组织幼儿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引导幼儿体验合作歌曲的乐趣。

3.引导幼儿边演唱歌曲,重点启发幼儿在歌曲最后“嗨”处创造性地做出孙悟空的不同动作并停住不动,增强歌曲的趣味性。

活动延伸

1.听不同版本的《闹花灯》

2.为幼儿提供相应的道具,引导幼儿进行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播放一些课前收集的有关元宵、花灯的图片、录像等,从欣赏角度直入课题,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说说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制作花灯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各抒己见陶醉在“元宵”之中。然后我出示一个花灯成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花灯的基本构造特点。

保山地区花灯表现形式 篇6

关键词:保山花灯,表现形式

保山地区, 地处云南边疆, 滇西纵谷末端,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是历史上“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 现在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保山地区花灯为保山地区各县、市民众所喜爱的地方戏种, 无论是曲调和表现形式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一、保山花灯的渊源

保山的各族人民自古就有爱唱好乐的习惯。对于花灯艺术,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保山地区花灯, 已成为汉族 (部分彝族、白族也有) 的一种民间风俗活动, 已有其悠久的历史。据光绪年间修纂的《永昌府志》与后期所写的《保山县志》等书所载:“明初迁江南人入居此地”, “俗称小南京”, 以“自南京来”及家庭的祖宗牌位写的“南京人氏”等等。大批迁移到保山 (古永昌) 边疆地区后, 很自然的带进一些江南、中原的风情习俗与民歌小调及其它演奏、演唱音乐。经过一个时期的交流、变化与原保山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配合起来, 以这种历史状况的纵横结合、吸收, 随着时间推移, 有的变化大, 已难辨认原曲调面貌, 有的还可以认识出来。这就逐步形成了保山地区花灯的一个特色。保山历史上逢春节期间或庙会之时, 如元宵看灯与保山地区花灯就有一定关系。据《腾冲县志稿》礼俗文艺篇载:“旧志云四时八节必祭岁除夕……元宵看灯, 有鱼龙诸杂戏……”从文字可以知道, 在明清保山地区就存在花灯的雏形了。

二、保山地区花灯的发展

“花灯是老祖宗从中原内地带来的”这类传说在保山较为普遍。此说虽无实可考, 但从历史上看, 保山地区的汉族祖籍多为南京。据《中国戏曲通史》所述, “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南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各种声腔剧种在民间纷纷兴起”, 余姚腔、海盐腔、戈阳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剧种, 已经遍及大江南北。在这样的情况下, 南迁之军民, 随之将中原家乡发达的文化艺术捎带而来, 是情理之中的事。《中国戏曲通史》在涉及明初的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戈阳腔的分布地区时也提到云南, 这样看来, 保山民间关于花灯源流的传说是站得住脚的。

在清代中、后期, 在《保山县志》里还有一段有关戏剧、灯类活动与兴盛的记载:“永昌北汉庄, 有陈姓遗迹……其子骄多……演剧于宅, ”这段轶闻, 道出了保山坝子北汉庄、板桥, 以及沙坝、金鸡村一带“花灯窝子”的源于兴的情景。由此可看出当年这里的花灯演出之活跃。又到了三四十年代, 逢年节是乡下大唱花灯, 坝子里灯对很多, 十分热闹。也有一部分灯班进城玩灯, 他们首先到县衙门朝贺演出, 然后再选他户玩灯。其中就《采菱角》这个花灯剧目, 男划船、女跟着, 有情节, 有说有唱, 甚是热闹。这时期常演的花灯剧目有《闹元宵》《一枝梅》《四狗闹家》等。这说明保山区内, 特别是保山坝子, 施甸乡村、腾冲城镇花灯的大兴情况。

民国时期, 保山花灯从剧目到演出等方面, 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纵的看是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加入以及外来艺术形式的变化, 从横的看是灯类活动不断发展, 特别是保山、腾冲、施甸等地广大城乡稍大的村镇都有了业余灯对,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村村寨寨鼓乐喧天, 演出盛况实在可观。演出剧目也随之大大丰富起来, 常演的传统剧目有《绣荷包》《黄花姑娘》《小生赶科》等上百个。在表演上, 除了向省外, 和其他剧种学习之外, 也将本地民族歌舞有机的融合其中。产生保山地区花灯间, 还与本地歌舞、小调联系上了, 如山区封闭型的思腊, 所演出的《三人争妻》有异唱腔, 其调子是边疆民间的《放猪调》。又如保山彝族演花灯就加进“打花棍”的民间舞蹈等等。保山地区花灯, 关于渊源与兴起的说法是:外地传入与本地的结合。这很有道理。

建国后的保山花灯, 进入了繁荣时期, 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 保山成立了专业表演团体保山滇剧花灯团, 施甸、龙陵、昌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以编演花灯为主的文工队, 大部分乡镇有了业余花灯队, 一改建国前春节才演花灯的习俗, 乡村里的重大集会, 都能看到花灯演出, 金鸡、沙坝、下村等乡镇历史上的“戏窝子”, 花灯演出活动异常活跃。打破了“好男不唱灯, 好女不看灯”的陈腐观念, 大批有一定素质的女演员加入了专业和业余花灯演出, 使古老的保山花灯的演出效果大大增强, 花灯艺人受到了应得的尊重。

在建国后的几十年来, 其作品不少, 创作力量也不断增强, 先后编写了一批较有质量的剧目, 如《算命》《相亲》《核桃树下》《鱼水风波》《刘嫂认亲》等。保山地区花灯团, 从剧目、音乐上是本地与外地结合, 就是说, 区内的业务、专业花灯活动, 以演本地区的剧目、音调为方向, 但也不排斥学习并上演外地的剧目、音调。这样, 保山地区花灯 (分保山花灯——保山市、龙陵、施甸、昌宁、腾冲花灯, 有同有异, 各具特点) , 一直存在着, 并且是发展繁荣兴盛的。

三、保山地区花灯的表现形式

保山地区的传统花灯分为“走场”“过路灯”“小戏”等形式。一般情况, 在演出花灯前后, 还有龙灯、狮灯或其它灯类节目的配合。花灯音乐按照演出形式, 又可分为花灯歌舞音乐、表演唱音乐、小唱 (插曲) 音乐、花灯戏剧音乐和花灯舞蹈伴奏音乐等几种类型。花灯歌舞音乐是按演唱表演形式, 可分为集体歌舞曲调、小歌舞曲调等, 是由男女演员既歌又舞的曲调, 这类曲调有的欢快跳跃, 有的明朗活泼, 其演唱曲调及内容非常丰富。如《送郎调》《采花调》《十大姐》《绣荷包》等;表演唱音乐, 也叫花鼓调, 这类音乐在民间演出是接近戏剧音乐, 带有歌、舞、表演的综合性音乐。各类“花鼓调”是较独特的品种, 有的还以曲艺表演节目看待, 在保山地区有一定比重份量。如《永昌花鼓调》《金鸡花鼓调》等;小唱音乐, 是花灯戏剧节目的唱腔, 以功能说可分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等不同曲调。一般是作为戏剧节目的唱段演唱, 以增加戏的气氛, 这类曲调较多, 具有一定地方特色, 如《五更调》《梳妆调》《栽秧调》等;花灯舞蹈伴奏音乐, 凡在演出过程中为各类花灯歌舞、表演唱、戏剧、小唱等的弦管乐曲都为花灯的伴奏音乐。但作为保山花灯音乐的伴奏曲调并不多, 除少数几支曲牌之外, 多数为演唱中的过门、前奏、尾声之类, 只是相对有点独立性。如《十二月鲜花调》《茉莉花》等。还有施甸县万兴较系统的收集了五六支, 如《金银科》《豹子头》等。

结论

保山地区花灯音乐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它是存在的, 一些探索、尝试, 也是为了新的发展。在演唱、演奏上继承传统, 又不忘记变化发展, 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有各方面的可塑性。作为保山地区花灯音乐——不可少的地方剧种音乐, 其珍贵的曲调声腔——各类花灯音乐的品种, 如何更新发展, 有待进一步去研究、探索。相信会受到当代人们的热爱, 它的未来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保山地区志》.1999年.

[2]《保山地区戏曲志》.1990年.

[3]杨枝富.《施甸县戏曲志》.1980年.

看花灯教学反思 篇7

活动内容:

花灯会(重点领域:数学)

活动目标:

1、知道6添上1是7,了解7的实际意义。

2、感知数量6和7之间的关系,认识数字7。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⒈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送花灯》,数字卡片7、记号笔人手一支。

⒉材料袋:7盏红灯笼、7只兔子、7个灯泡图。

活动过程:

㈠数花灯,花灯,知道6添上1是7,了解7的实际意义

1.小兔家准备元宵节,定了好多花灯。

⒉教师依次出示6张红灯笼图片,引导幼儿数数。

师:请你们数一数,小兔订了几盏红灯笼?

⒊出示7只小兔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⑴小兔有几只?(7只)如果每只小兔要拿一盏红灯笼,够不够?

⑵是红灯笼多,还是小兔多?

⑶怎样让红灯笼和小兔一样多?

⒋小结:原来小兔家订了6盏红灯笼,又添上1盏,就有7盏红灯笼了,这样,每只小兔子都有一只红灯笼。

㈡点花灯,感知数量6和7之间的关系,认识数字7

⒈师:红灯笼里要装上灯泡才能亮起来,数一数小兔准备了几个小灯泡?

⒉教师出示6张灯泡图片。

师:请你们数一数,说说准备的灯泡够不够,还缺多少。

⒊小结:6个灯泡,又添上了1,就是7个灯泡,(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能让7盏红灯笼亮起来。

⒋认识数字“7”。

⑴7只小兔,7盏红灯笼,7个红灯泡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7)⑵数字“7”像什么?

⒌找找教室里的数字“7”。

师:找找活动室里哪些物品数量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㈢我来送花灯,进一步感知数量7

⒈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送花灯》。

师:这里有“订单”和各种花灯,订单里写着每个动物想买的花灯品种和数量,请用连线的方法把花灯送到每个动物家里。数一数送去的花灯各有多少?

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㈣活动评价

⒈请个别小朋友讲述自己的作业。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送的,每个动物有几盏花灯?

⒉幼儿两两合作,互相交换,看看花灯有没有送对。

反思:

为让孩子了解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在每次活动的开始部分我结合本次活动内容尽量以一种自由的形式,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谈话,帮孩子积累并运用这些相关的经验。

从基本部分开始,正式进入主题教育,从孩子喜欢看,喜欢帮助别人的特点出发,让孩子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形式了解序数的含义,并大胆的表达出来,用比赛的形式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

《看花灯》教案 篇8

纸糊的金鱼吐泡泡,纱做猴子眨眼睛。

走马灯里猫追鼠,荷花灯上立蜻蜓。

各种彩灯真奇妙,明年我也做花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

夜、灯、街、纸、金、

吐、立、各、奇、彩

2.放音乐

二、新授

1、解决对儿歌内容不理解的地方

(1)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走马灯、猫追鼠、立蜻蜓等等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4)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进行小结。

看花灯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识谱,基础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创新

国民素质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亶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 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到国民素质, 自然想到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这是我们成长的沃土, 素质形成的源泉。灿烂的文明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流淌着, 赋予了我们不可割裂的民族脉搏。从黄河、长江流域的发展看, 从世界各地华人的足迹看,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那时起, 我们深刻地认识并骄傲, 我们是中国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那时起, 中国便昂首地站在世界的舞台。改革春风在三十年前的香江吹起, 吹绿了华夏神州大地。“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我们要发展, 发展我们因自闭、战争等造成的落后的经济, 发展我们的教育, 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引下, 我们高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面大旗, 全面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无需再论证,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全国的普通教育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什么是素质教育?前总理李岚清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基础教育的方向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而音乐教育正是全面素质教育中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我们知道, 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性质也是素质教育, 而不是单纯的音乐技能或是音乐专业教育。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方式陶冶着学生的心灵, 是一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文化教育。因此,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就是音乐教育。

一、识谱是音乐教育的基础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 是学习音乐的工具。犹如文字是记载语言的符号, 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一样, 乐谱是音乐创作中基本的语言符号。识谱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基础环节, 对音乐教学至关重要。这和要学会看文章就要会识字, 要盖大楼就要会看图纸一样, 要学会音乐或进行音乐创作就必须先学会识谱。人们常说什么事都要有个“谱”, 这里所谓的谱, 也就是一个规律、一个标准或一个规范, 它也形象地揭示了乐谱的重要作用。虽然不识字的人也能用语言与人交流, 不识谱的人也能用歌声或乐声抒发自己的情感, 但这毕竟受到很大的限制, 是浅层次的交流与情感表达, 就不能用较高层次的文字语言即用文章来传达思想, 也不能用音乐中的音符和演奏技巧来抒发情感一样, 达到艺术的理想境界。所以识读乐谱的技能学习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这方面的音乐教育绝不是良好的、完整的音乐教育, 也不能称其为根本的音乐教育。只让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音乐进行一般性接触, 进行了解式的学习, 而忽视必要的识读乐谱技能的教学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笔者认为, 识谱可以提高人们听觉的辨别能力, 也可以促进人们节奏感的培养并训练准确的歌唱、演奏能力, 还可以发展人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识谱能力的强弱标志着基本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 也是全面素质教育质量优劣的直接反映。

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识读乐谱的教学要求。

由此可见, 识谱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至少简单的简谱和五线谱应该能认识并能视唱或看懂乐谱, 可是现状呢?

二、国民接受音乐教育的现状

笔者对升入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的新生 (即初中毕业生) 进行了音乐水平教学调查, 对4个班共180名学生作了问话统计, 结果显示:认识简谱并能试唱 (唱不准) 的有36人, 占20%;只有7人会识读五线谱但不敢唱, 约占3.8%;其余的都不会识读乐谱, 约占76.2%。3年前,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对本校的大学生作识谱调查, 结果显示“认识五线谱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 认识简谱的人数不超过10%”。

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那些少之又少的能识谱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业余音乐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 如青少年宫、文化宫、琴行等, 他们大多数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目的而在校外学习某种器乐。又有多少是因为参加了学校的音乐兴趣小组、合唱团或乐队才会识谱, 音乐课堂培养了几个会识谱的呢?这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吗?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迫切要求之一就是希望能掌握简谱, 认识五线谱, 提高音乐修养。那么, 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不能培养人们的音乐教育吗?显然不是。是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水平不够吗?事实是我们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我们的音乐考核形同虚设, 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结果不以为然。

笔者通过对一些青少年学生 (小学至大学) 的访谈了解并总结出现在青年人对音乐教育接受的态度和现状显示:

1. 主要喜欢和接受流行音乐 (歌曲) 和民歌, 并能模唱 (只唱词, 不会谱) 。

2. 排斥古典音乐, 认为太复杂、深奥, 不愿接受。

3. 淡化传统民间、民族音乐, 认为跟不上时代。

4. 也想学会识谱, 可是在学校的音乐课中学不了。

5. 音乐的鉴赏能力几乎为零。

由此不禁慨叹, 60年的新中国成长, 祖国繁荣昌盛了;30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腾飞了;而10年的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却受挫了。

三、目前音乐教育的矛盾和策略

问题一:学校不重视音乐课, 把它当作“小课”、“副科”。虽然音乐课是必修课, 但是在升学考核之列, 导致教师不想教, 学生不想学。

策略:提高学生、家长、学校、国家对音乐教育的深刻认识, 强化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包含音、体、美, 并在各项评比、排名中作记分。不能光看语数“双百”, 在小升初、初升高阶段也应计算音、体、美的考分, 要有相应的考试制度和办法, 强调考识谱。

问题二:基础教育学校音乐课教学单一, 优秀的音乐教师总是很少。每个学生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 可大多数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因为他们没有起码的音乐识读乐谱、基本乐理的技能知识, 导致教不得法, 学不得法, 如此恶性循环, 便使得音乐课形同虚设。

策略:1.加强音乐教师业务培训, 并对其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作评估;2.严格音乐教师的准入制度, 对其业务能力不达标的一概不准进入教师队伍。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可我们要想一想一个教师要教成千上万个学生, 必须慎重;3.加强教学课程改革、科研和创新的力度;4.改分散识谱教学为集中识谱教学。这样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乐谱, 并有助于学生其它技能的提高。

问题三:在实际音乐课堂教学中, 我们淡化了器乐演奏教学目标要求, 更没有创作音乐活动的要求。而这两项是我们学习识谱的有效方式。良好的识谱能力也是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保障和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多的是老师教学生唱歌, 形成的误解就是音乐课就是歌唱课。

策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开展乐器演奏教学环节, 要求每人都要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 有条件的学校可每周单独开设一节器乐课。强调音乐创作活动的开展, 如编曲、编舞、音乐游戏、音乐故事等, 丰富音乐课堂, 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和美的享受, 达到美育的目的。

问题四:发展个别, 忽视全体。中小学校大都开设有各种音乐兴趣小组, 这些只有个别学生参加的音乐教学成果往往成为学校炫耀素质教育的资本, 以点带面, 违背全面素质教育的宗旨。

策略:考核素质教育的成果必须是全部学生的素质能力, 可以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 不能只看到个别学生的表演就以之代表全部的学生素质。教育部门应在考核制度和方式上再作调研, 制订详细的考核细则。

四、展望

《音乐课程标准》将基础音乐课程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并指出音乐课程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提出对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至少具备以下五方面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要求:1.读谱视唱能力和读谱视唱教学能力;2.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表现的教学能力;3.音乐评论能力和音乐鉴赏的教学能力;4.初步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创作的教学能力;5.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这五点要求是音乐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保障, 尤其是识谱教学。

如今,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艺术的发展, 形形色色的社会音乐服务机构对我国音乐教育有推动作用。虽然这些机构和个人大都以利为先, 但不可置否的是他们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琴童、音乐爱好者、小演奏家、音乐工作者等,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不足。我们应当肯定他们所作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政府要有合适的管理和服务, 以便健康有序地发展音乐教育。

五、结语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是一门语言, 在需要并运用这门语言时, 就必须了解掌握她的符号———乐谱, 这是打开音乐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看花灯 篇10

春节刚过,新春的喜悦还没有退却,又迎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这一天,所有人都出来看花灯和烟花,很热闹。

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妹妹也来到龙山大道看花灯,只见一个个花灯在道路一边一字排开,红红火火,花灯前人头攒动。看,那个花灯,复古式墙上有九条威风凛凛的神龙,旁边的花灯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站在那里举着金箍棒,孙悟空旁边的花灯是一个上面写着“梨园春”三个大字,这个花灯是一段抬轿的戏,四个轿夫和一个坐在轿上的人是用布和铁丝做成的假人,那五个假人脚下有个钢管移动,所以他们才会动,还带着戏。下一个花灯是一帆风顺,蓝蓝的大海上有一艘华丽的船它在蓝蓝的大海上行驶,它有一面帆,下一个花灯是猪八戒在推磨,还有他妻子在帮他,背景是高老庄在高老庄旁边是水帘洞,孙悟空站在一个很高的石头上,在看有妖怪没有,沙僧和唐僧还有猪八戒在一旁等着,下一个花灯是麒麟送宝,威武的麒麟拉宝物,拉杆是两条神龙,神龙后面还带火焰,好像都是真的似的。还有一个是熊出没,最让我难忘,红红的太阳放射出不同颜色,光头强站在那里,脸上得意的表情和手摆的造型都意味着光头强又砍树了,桌上摆满里各式各样的水果,看着都流口水,熊大在向我们拜年,熊二看着我们,伸出手好像在问我们要什么。

正月十五的花灯实在是太好看了,在这里我要祝大家心想事成、财源滚滚、恭喜发财、大吉大利、万事如意!祝同学们新的学期有新的成绩!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花灯舞蹈考略 篇11

一、云南花灯的历史沿革

云南花灯是云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其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传播范围十分广泛, 种类多样。云南花灯从性质上而言, 属于民间歌舞戏剧, 一般由半场舞蹈和半场戏组成。正所谓“无舞不成戏”, 舞蹈是云南花灯表演的基本。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后, 云南花灯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组织形式, 从而成为了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门类。云南花灯的历史大体上可以追溯到汉代, 花灯的产生与民俗节日元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明代文人的记载中可见, 明代时期云南地区的花灯活动便已经颇具规模了。花灯起初的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 而在清朝道光年后, 云南花灯开始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的“花灯班”, 长年表演花灯剧目[1]78。

辛亥革命前, 流行于云南各地的花灯被统称为“老灯”。“老灯”可分为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两种。花灯歌舞以舞为主, 著名的剧目有《拉花》和《团场》等。花灯小戏则以唱为主, 著名的剧目有《打鱼》、《包二接姐姐》等。辛亥革命后, “老灯”艺人的活动范围扩大了, 逐渐开始吸收滇剧中的一些元素, 例如舞蹈和化妆等。由此, 花灯进入了“新灯”时代。“新灯”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大量改编滇剧剧目, 从而丰富了传统花灯剧目, 尤其是增加了花灯的戏剧成分, 从而使其成为了一种歌舞戏剧。“新灯”时期著名的剧目有《蟒蛇记》、《白扇记》等。抗战时期, 花灯艺人编演了不少抗日救亡灯剧。这类花灯通常被称为“红军灯”。“红军灯”在解放后也有演出, 主要剧目有《抗战十二花》、《张小二从军》、《汉奸暴》、《茶山杀敌》等花灯戏。花灯艺人还将《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引入花灯, 对于宣传抗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抗战胜利后, 带有革命性质的花灯团体被迫解散, 花灯艺人流落在云南各地, 开始了卖艺为生的生涯。由此, 花灯戏进入了一个职业化发展的阶段。花灯艺人为了谋求市场, 大量移植传统滇剧剧目, 同时进一步学习滇剧的表演程式、服装、道具、舞台布置等。由此, 花灯进入了“灯夹戏”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剧目包括:《滴水珠》、《狸猫换太子》等。

云南花灯的基本动作有崴步、跳步、柔踩步、灯笼花等。崴步又可分为正崴、反崴、平崴等。在云南花灯中有“无崴不成舞”的说法, 崴步可以说是花灯的精髓, 正是这一精髓才使花灯有别于其他的剧种。云南花灯注重步伐, 而不注重上肢动作, 演员的上肢动作一般会根据剧情、人物、以及道具来自由发挥。以扇花动作为例, 就有几十种之多。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动作有多少, 总体上一定要突出一个“崴”字, 这可以称得上是云南花灯舞蹈的精髓所在[1]78。

云南花灯在传播的过程中, 不断吸收融合了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艺术, 从而形成了各种少数民族花灯流派。这些花灯流派从形式上和内容上, 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异。由此, 花灯也成为一种门类众多、艺术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艺术种类。同时, 花灯在传播过程中, 大量保留了诸多原生态的舞蹈艺术, 从而使其成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二、白族花灯

白族花灯的历史大体上可以追溯到宋代。明代时, 白族花灯基本成型。清代时, 白族花灯发展达到鼎盛。白族花灯的形成与白族人特有的民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白族人世代相传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要“搭花台、唱大戏”的传统。“花台”一般高出地面两至三米, 演员在花台上演出。“花台”一般要连续演出三天, 因此往往会聘请多个剧种的戏班来表演节目。当地群众将花台戏称之为“灯夹戏”或“戏夹灯”, 这形象地说明了, 花台戏要么是以滇剧为主夹杂着花灯演出, 要么是以花灯为主夹杂着滇剧演出。花台戏又被称为“团场”, 由此形成了白族特有的“团场灯”。

团场灯是一种由男女演员手持彩灯集体表演的花灯舞。起初只在祈求平安、盖房、庙会、祝寿等节日中表演, 表演时男女人数对称。在封建社会中, 女性是没有资格上台表演的。因此女性角色是由男性扮演的, 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反串。演员在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主要是圆灯和折扇。男性角色一般手持六角灯, 女性角色则手持折扇。团场灯舞蹈以“崴”为核心。但是, 男女演员在崴步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女崴以腰带胯, 双膝靠拢, 以小步向前走, 从而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而男性角色的崴步则有一种沉稳刚健的特点, 充满阳刚的豪气。团场灯的基本动作包括:真过挡花、猴打秋、苍蝇搓脚、打脚、风摆柳、小鱼抢水等。而常用的舞蹈队形有:四窝羊、龙摆尾、双龙吐水、二龙戏珠、蛇蜕皮、半个月亮一点红、白马分鬃、里罗城外罗城、风车转、紫竹编篱笆等等。从舞蹈动作以及队形的名目上, 不难发现团场灯具有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和白族祖先打猎、农耕等生活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2]121。白族花灯中最出名的剧目当属《采茶花》, 据说是由腾中、保山等地赶马帮的商人传入的。最初的《采茶花》全是花灯曲调, 崴的也是花灯步, 道白和台词也都是汉语。汉族的《采茶花》又可分为“大茶山”和“小茶山”两种表演形式。“大茶山”是集体性舞蹈, 一般由五女四男进行表演。“小茶山”则是小型舞蹈, 一般由两男两女进行表演。从总体上而言, “大茶山”的舞蹈性比小茶山更为浓郁, 小茶山则是以唱为主。

白族人起初很难适应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白族艺人在学习了汉族《采茶花》后, 根据白族人的欣赏习惯不断加以改良, 从而形成了白族《采茶花》。白族《采茶花》在音乐上融入了大量的白族元素。在演出时, 以白族唢呐为主要乐器, 音乐呈现出高亢嘹亮的特质,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乐观、热情的精神风貌。演唱时以白族的“吹吹腔”中的《一字腔》、《朝山调》、《白族调》为主。在内容上, 简化了汉族《采茶花》的戏剧冲突, 在保留货郎和三姑娘之间的爱情主线外, 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被模糊,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白族传统舞蹈, 例如“霸王舞鞭”、“跑马”、“旱船”、“蚌壳舞”等[2]121。从舞蹈特色上来看, 白族《采茶花》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花灯舞蹈, 或者说与流传于汉族中的花灯舞蹈具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舞蹈动作上, 白族花灯主要的有横八字步、羊行步、碎台步、走步等。演员在表演时, 也没有固定的上肢舞蹈动作, 而是根据不同的角色, 以及所持有的道具进行即兴发挥演出。

三、彝族花灯

彝族花灯产生于明代中晚期, 成型于清道光十年左右。彝族花灯在云南花灯中可谓是独树一帜, 自成一体, 其代表剧目有《打花鼓》、《打鱼》、《乡城吵闹》、《老贾休妻》等。彝族在云南地区有着近两千多年的历史, 因此汉族花灯在传播至彝族地区时, 基本上被完全改造为彝族艺术。彝族花灯中大量存在着彝族特有的“烟盒舞”、“响杆舞”等舞蹈元素, 从而使彝族花灯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品种。

早期的花灯表演主要用于祭祀和祈福。据明代著名诗人杨升庵的记载, 彝族花灯在明代中晚期时已经是一项颇具规模的民俗戏剧活动, 在当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清代道光以后, 彝族花灯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 并且形成了专业的花灯社团组织。此外, 也有大量的半专业“灯班“和一些由彝族中老年妇女自发组成的“土花灯”队伍。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之多的花灯队伍, 彝族花灯成为了云南花灯中最为活跃的一支。彝族花灯表演有着一套非常具有民俗特色的演出流程。每当“唱灯”活动开始前, 都要严格遵循一定的礼俗。例如, 请灯神、拜龙树等。在请灯神时, 要先唱《请灯神调》, 大体上是希望灯神能够保佑学业有成、五谷丰登、身体健康之类的。

彝族花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行当:生角、旦角和丑角。其传统舞蹈套路又可以分为:“生角拐 (崴) 法”和“旦角拐 (崴) 法”。“丑角拐 (崴) 法”则是在“生、旦角拐 (崴) 法”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和变形, 从而达到一定的喜剧效果。早期的彝族花灯中流行一种名为“小高跷”的特异拐 (崴) 法, 演员需要踩在一个五寸高的小高跷上从事表演。这种特异崴法与旧社会妇女裹小脚导致脚步畸形有关, 因此目前这种崴法已经消失。彝族花灯中的舞蹈主要源自于彝族的传统舞蹈。彝族花灯中的“三步弦”、“十字花”、“忍脚步”、“斗蹄壳”等的舞蹈套路, 与彝族“烟盒舞”、“罗作舞”中的基本舞步是完全一样的。此外, 一些看似是彝族花灯所独有的舞步, 例如“反扣扇花”、“顺拐崴”、“垂臂绕扇花”等, 实则也是从“烟盒舞”、“罗作舞”中演化而来的[3]87。

彝族传统花灯节目中最为有名的是“小七姑娘”。其早先是用以祈求平安的节目, 后成为一种娱乐性很强的表演节目。“小七姑娘”一般由童男童女为主, 也有男性丑角在其中插科打诨, 以增加喜剧气氛。其基本的舞蹈动作包括:左走步、跨跳步、右踏转步、双膝划圆、矮桩步、走蹲步、移动小崴步、云手转圈、持扇云手转等。其中, 最具特色的是女性角色的小崴跳步, 在行内称之为“跷”。表演跷步时, 舞者先用左腿勾脚、然后向前跳一小步。脚跟着地后, 右脚随之跟上, 向左脚靠拢, 同时双膝向左右两边崴。整个动作, 整体上充满了跃动感, 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深受群众的喜爱。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 花灯是一种深受云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花灯凝聚着汉族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交流的结晶。

摘要:云南花灯是一种流行于云南地区以舞蹈为主的戏剧艺术。云南花灯在传播的过程中, 不断融入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 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花灯舞蹈艺术。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花灯,舞蹈,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群.云南花灯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李昆声.云南艺术史[M].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在职研究生下一篇:闻雁韦应物古诗带拼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