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24-11-19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精选9篇)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篇1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天津市总工会 天津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天津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津劳局(2006)125号

关于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实施意见

各区县局、集团(总公司)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市直属大型企业和中央驻津企业: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和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关于加强和谐企业建设的要求,促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和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经天津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共同研究决定,自2006年起在全市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劳动关

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努力推动企业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实现企业与职工良性互动、真诚合作、共谋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天津,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促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天津更快更好发展。

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标准

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标准分为A级、AA级、AAA级。评价内容主要分为劳动合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职工工资、企业民主管理、工会组织建设、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职工素质教育、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和劳动争议调解等项内容。

(一)A级标准:

1、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办理就业登记、劳动合同鉴证备案手续,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包括农民工)。企业与职工双方自觉履行劳动合同。保护未成年工和女职工合法权益,不使用童工。

2、建立了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并经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

3、依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以及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并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正常开展活动,依法拨缴工会经费。

4、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没有欠缴社会保险问题。切实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制度,无重大伤亡和职业危害事故发生。

5、注重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保障职工的教育权、发展权,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6、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制度。内劳动争议案件企业败诉率为零。

(二)AA级标准:

在A级标准的基础上增加4项标准:

1、依法签订集体合同,内容全面,个性化特征突出,履约率达到100%。

2、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协议,规定了高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工资不低于上我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或职工工资增长幅度高于本市当年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并保证兑现。

3、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行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质量体系》。

4、全面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内没有发生集体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

(三)AAA级标准:

企业连续两年评为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且没有发生任何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没有受到劳动监察部门的行政处罚。

三、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方法、步骤 “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天津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具体负责领导推动,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组织实施。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要积极引导全市各类企业踊跃参加“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并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创建活动采取企业创建、申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考查、评审、命名、表彰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一)各区县局、总公司(集团)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要认真贯彻《天津市关于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的精神,并向本地区、本行业的所有企业进行广泛宣传,指导企业依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级标准,积极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从A级标准做起,逐步升级,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二)企业在对照标准进行自查和整改的基础上,每年的9月30日以前,由企业按照管辖权限,分别向各区县局、总公司(集团)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申报相应等级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按照规定填报申报材料。企业应首先申报“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在具备前一等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荣誉资格的基础上方可逐级申报上一等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企业自查和整改情况、拟申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等级和等级标准,应在申报前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经三分之二以上多数职工代表无记名投票表决同意,方可申报。

(三)对申报各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由各区县局、总公司(集团)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负责实地考查。对其中申报AA级、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经考核符合标准的,向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推荐,并由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进行复查。考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

(四)考查验收后,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由各区县局、总公司(集团)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研究审定,并报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备案。AA级、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由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研究审定。

(五)市管直属企业直接向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申报各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由市协调劳动关系三 方会议办公室负责考查、审定。

(六)审定为各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名单,按照审批权限分别由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示。公示期限为10天。

(七)经公示未发现问题的企业,由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统一命名,并颁发相应等级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信誉奖牌和证书。届时召开表彰大会或举行颁奖仪式,每年一次。

四、几点要求

(一)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要积极争取同级党组织和行政的领导、支持,制订本行业、本地区的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将所属企业情况调查清楚,有组织有步骤地推动。2006年各行业、各地区可在部分企业先行试点,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广。

(二)加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氛围。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作用,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开展专栏,宣传“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级标准条件,宣传“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的动态和先进典型。各企业也要利用本单位的宣传渠道,将创建活动宣传到车间、班组,宣传到每一位职工,发动职工广泛参与。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实事求是,严格创建标准。各企业要积极参加创建活动,并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和切入点,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企业要不断增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要严格把关。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不搞“终身制”,凡发现不符合创建标准条件的问题,即由审批单位撤消其荣誉称号,并收回荣誉奖牌和证书。

(四)“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企业评先评优的基础性条件。自2008年起,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国资委和企业联合会系统内开展的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评先评优活动中,达不到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标准的,将取消评选资格。

(五)《“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申报审批表》由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统一印制,待发。

二○○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篇2

努力创造就业岗位, 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民心工程

一是以政策援助就业。积极与市局相关政策对接, 在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好稳定岗位补贴、培训补贴、求职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 及时出台了《宝坻区劳动保障局帮助企业渡难关八措并举》, 帮助受金融危机冲击困难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扩大和稳定就业局势, 有效地控制了困难企业的就业形势。目前, 已认定困难企业12家, 发放贴资金210万元, 稳定了710个就业岗位。

二是依托项目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发展经济是基础;开发岗位, 项目支撑是关键。为此, 劳动局专门成立了由一名处级干部带队的工作小组, 负责了解全区重点在建项目或尚未投产项目用工的人数、工种、人员素质和岗前培训需求等方面信息, 及时予以登记并反馈给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部门, 而后由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部门再有针对性的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举办招聘会解决企业用工需求。由过去被动地等, 静态地管, 变成了提前介入, 主动上门落实岗位, 及时输送、按需配置、提供服务、兑现政策。形成了岗位开发与资源配置协调发展的局面。截止8月底, 已开发就业岗位13260个。今后, 他们还将把此项工作作为一种常态就业机制抓实抓好。

三是以培训促进就业。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下, 企业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现状, 学习实践活动以来, 他们创新工作方法, 采取与企业挂钩、与乡镇对接、与有关部门联合等方式, 全力抓好技能培训。目前, 该局就业训练中心已在新安镇、大白庄镇成立了分中心, 与天津奥林股份有限公司、宝涞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培训基地。截止8月底, 已举办技能培训班57期, 培训各类人员4980人。同时, 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为我区企业储备技能人才, 他们还与区总工会、农委、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我区首届职业技能大赛。

四是以服务保证就业。针对目前园区企业空岗不足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他们采取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高校毕业生优质服务月”和“送岗位进校园”等措施, 积极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截至目前, 已为马家店镇工业园区、郝各庄镇焊工培训班、苏宁电器、凯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四个单位举办了专场招聘会, 共提供就业岗位1564个, 达成就为意向1021人, 有效填补了企业空岗需求。同时, 为进一步扩展人力资源空间, 为我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4月24日, 他们组织津宝乐器、建昌不锈钢、宝迪等11家企业与天津工业大学进行了校企对接招聘, 此举, 开启了我区招聘工作的先河, 共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工业设计、机械制造等350余个岗位, 当场达成就业意向255人, 既为我区企业引进了部分高技能人才, 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通过以上四项措施, 有效缓解了我区就业工作压力。目前, 已安置“4050”等10类就业困难人员788人, 完成年度任务的197%;转移农村劳动力9719人, 完成年度任务的65%;新增就业9304人, 完成年度任务的77%;开发公益性岗位119个, 完成年度任务的80%。

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 精心抓好社会保障民心工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扩面领导小组, 对我区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进行指导, 并坚持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督查专项通报制度。

二是实行解捆参保。对用工数量较多、五项社会保险统一征缴确有困难的企业, 在巩固原有五险参保人数的基础上, 解捆参保, 支持其先行为农民工办理工伤医疗综合保险。

三是分解任务指标。将扩面任务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并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 列入对乡镇街、园区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是加大督查力度。对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申报登记、虚报缴费基数, 漏报、不报缴费人数的行为, 及时教育整改。

通过以上四项措施, 目前, 两项保险扩面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45560人, 农民工医疗工伤综合险新增8120人。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积极打造劳动关系和谐工程

一是加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力度。积极与工会等组织密切配合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力度, 特别是督促企业全员签订劳动合同, 工资集体协商。目前, 已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03家, 新签劳动合同13710份。

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全面推行“阳光仲裁”和“一裁终局”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制, 坚持柔性调处为主, 先调后裁、以调为主, 重在案结事了, 重在解决问题。同时对15人以上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 采取了到基层开设“流动仲裁庭”的办案模式, 快速结案, 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降低企业和劳动者成本。目前, 劳动争议仲裁立案135件, 结案117件, 案外调解580件, 调解结案率达92%。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篇3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如何通过实训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构建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并对实训课程的开发提出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实训;课程开发;市场需求

在学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文件中提出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对实训课程进行开发设计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个关键环节。本文将以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为例对实训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是实训课程设计的前提

所有高职专业的教改活动都万变不离其宗,即离不开该专业设置的最初定位,这是一切行动的源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设置某个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专业,围绕市场动态对该专业进行相应的教改活动,这是符合事物发展逻辑规律的做法。任何违背该做法,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设置专业,主观想象进行教学改革都是本末倒置和缘木求鱼,结果不是自相矛盾就是陷入循环的怪圈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实训课程的安排和设计必须满足就业需求的要求。所谓“工学结合”即工作和学习的结合,实训课程必须起到结合点的作用。对专业人才需求市场状况、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是必要前提。

1.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前景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社会政策之一,其目的是使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的情况下,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劳动保障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当前劳动社会保障系统本身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劳动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人才,需要尽快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赶上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与此相对应,对相关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虽然是一个新专业,但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需求量极大,其专业发展前景极好。

北京是全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中心,吸纳了全国各类人才在此就业,并且具有极大的流动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其中涉及到各类人口的就业问题、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贫困人口和老龄化等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会更加突出,对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需求会更大。因此,仅仅从北京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都呈现出较大的需求,有较好的专业发展前景。

2.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岗位

市场对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更多的是熟知国家和地区劳动法律法规制度,掌握具体劳动保障领域相关业务流程,能适应新劳动人事管理形式的不断变化,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更多的呈现社会化的态势,对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相关岗位。随着各企事业单位用工社会化和合同化的深入,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普遍转向社会统筹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承担这一重要的工作。其中涉及到的业务包括“五险”业务办理,如养老金的缴付与发放、工伤和医疗的支付等,随着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和网络衔接的普及,还会涉及到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等。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相关岗位。目前社会就业形式多样,人员流动性很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在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重,导致企业同劳动者在雇佣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日渐增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平稳发展,这是劳动社会保障领域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此类岗位涉及的有:劳动争议仲裁书记员、劳动争议仲裁员等。

(3)企业劳动人事部门相关岗位。在我国,由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利益保护的倾向性,以及地方劳动法规的许多细节规定,企业在人员雇佣方面要特别注意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以及员工关系调解问题。此类岗位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律事务以及劳动争议调解的主要工作内容,目的是强化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协调企业用工矛盾,提高企业竞争力。

(4)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岗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强,我国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重点转移,其中之一便是社会保障的社区化,并由此带来社区劳动保障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依托区县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负责实施本区范围内的业务管理和指导服务。各街道(乡镇)创建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化服务网点,立足社区,集岗位开发、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特困群体安置、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功能为一体,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岗位包括:社区就业服务,包括职业推荐、职业指导、下岗人员社区管理、失业人员开业创业指导、外劳力管理等方面,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使居民在社区内即可获得所需的劳动保障信息。劳动保障法律,为居民提高劳动法律咨询以及劳动争议调解员、仲裁员等。

3.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根据以上不同岗位的情况,要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所需的人才必须是具备两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即扎实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两方面要求是相符相承、互为基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类素质。只有具备扎实的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有能力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在工作岗位中随着工作的发展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保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愿意尽心尽力的提供优质的服务,避免人为的差错。而具备扎实的综合业务素质可以使毕业生依靠自身的能力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从具体业务活动来讲,以上相关岗位的人才必须具备下面三方面的能力。

(1)业务办理能力

包括:熟练应用社会保险软件从社保中心角度处理各项保险业务的处理能力,从企业角度办理各项保险、管理人员劳动合同的能力,独立分析各种劳动纠纷并合理处理纠纷的能力,具备

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要求的基本工作能力,如招聘、培训计划的制定、职位说明书的编制等。

(2)沟通能力

指面对不同组织、个体和各种事件时交流信息、处理各种矛盾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书面报告、组织协调等。

(3)学习能力

指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利用所学知识和自身的能力快速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并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的能力。包括: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总结判断等。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现有实训课程的问题

结合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现有的实训课程,以及实训课程教学运行情况,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可以对其他高职专业在实训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反思。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现有实训课程有沟通技能训练、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保险业务训练、劳动争议仲裁模拟等,在实际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课程难于脱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实训课程应该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进一步深入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设计以及亲身经历的实践能力。由于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不能及时进行训练,加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经常出现在实训课堂上重复大量理论课堂上学过的内容,实训课大多数时间变成了理论教学。另外,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听课,在实训课堂上也习惯于教师讲,而自己懒得动手、动脑。在教师布置训练的项目后,学生不能按时完成项目训练,教师不得不把项目训练从“做”变成了“讲”和“演示”。最终实训课程又和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样了。

2.实训课程设计不完善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系统而又扎实的实训课程设计与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从实践看,日前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训课程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训内容仍然不足,无论是所占课时,还是设计的课程种类都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二,各项实训课程在各学年的分布不尽合理,同理论课程的匹配有待调整。第三,实训设计中对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协调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不足,也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3.实训课程缺乏系统的教材

由于实训课程基本上是教师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就业可能的工作岗位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授课中不如理论课程那么成熟和完善,所参考的仅仅是备课的讲义和教案,缺乏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教材。因此,很难使实训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说,每一个高职学校,每一个高职专业的实训课程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不应该也不可能从社会其他地方找到合适的教材,只能是在学校的鼓励下,由教师将多年的实训课授课经验总结编成系统的教材。这需要相应的机制来促成。

4.实训课程的效果不佳

虽然不同专业根据高职理念开设各类实训课,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并不好。各实训课最终的结果没有达到设计的预期,原因是多方面的。工科院校实训大多在仿真车间进行,车间里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设备,实训道具真实可感,学生面对的就是将来职业岗位所要面对的环境和设备。作为文科院校,实训课培养的技能大多不具体,更多的是一种综合_生的能力,为学生设立的公司、市场情境更多虚拟性,软件因素多于硬件,其间的业务往来和工作流程大多数情况下排除了不可知因素的突变性。学生在实训课上参与热情不高,对于实训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自身能力提高的期待不强烈,往往是任务布置之后,在实训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冷场,出现教师“点将”、讲评时间多于学生“表演”时间的本末倒置现象。实训前预定的目标和计划难以按照预想完成,实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构建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的的实训课程体系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才需求分析是实训课程设计的前提,构建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的的实训课程体系必须充分结合工作过程对岗位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对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根据对劳动保障专业相关岗位技能需要的分析,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应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

1.培养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课

基础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胜任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技能,也往往是高职院校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许多专业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但最基本的技能在学生毕业时却成了木桶的最短板,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基础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如对三大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办公设备的使用能力等等。目前在劳动保障专业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的形式有所设置,但还不全面。

2.针对具体岗位技能训练的实训课

在劳动保障专业这一类实训课中,既有针对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训练课程,如针对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业务办理技能所开设的“社会保险软件业务处理”课程,针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书记员岗位所开设的“劳动争议处理实务”课程,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针对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岗位的“劳动争议处理模拟”课程等等。另外还有针对众多岗位所需的共通能力的训练课程,如“沟通技能训练”,“人民调节”,“面试技巧”等。当然,现在劳动保障专业所开设的岗位技能训练课程还难于覆盖市场需要的各项技能要求,也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继续探索和改正。

3.培养综合素质的训练课程

培养综合素质的训练课程在目前的劳动保障专业中暂时设置不足,需要加以完善。主要包括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训练、自我组织能力训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等等。对于该类实训课,需要设计内容丰富、具有挑战性、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模式。

4.高仿真的实地训练课程

该部分课程在劳动保障专业实训中应该说最重要,因为高仿真的实地训练课程基本上是学生就业岗位的实地演练,是学生就业的前奏。这需要同用人单位建立互助双赢的实习实训基地来保证该类课程的实施,需要聘请用人单位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训练。训练的内容应该就是学生就业岗位的真实工作内容,不过比实际工作更集中。在这类课程中,学生的所作所为同前面几类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真实的反馈,由现实结果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考评,而不是教师的主管考评。

四、实训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及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的的要求,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开发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注意实训课程同其他理论课程的关系

实训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理论课程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贯穿于理论课程之间。在实施中要把能力要素分解到各实践环节中去并循序渐进,以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使技能考核与社会接轨。通过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实践作风,形成初步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2.实训课程的设计要坚持目标性原则

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坚持系统性原则,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坚持课程化原则,将实践教学的各种环节以课程形式进行组织、实施和管理。坚持开放性原则,增强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坚持全程评价原则,对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控制和反馈。

3.整体提高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

实训课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大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实训课程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从学院层面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三层次、四系列”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五系列”指实训、高仿真实践、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系列实践活动。

4.实训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系统性

实训课程设计既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实训课程之间的系统性,使实训课程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即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在遵循实践知识技能逻辑顺序的基础上,剔除不同实训课程中重复、陈旧内容,适当减少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内容的比例,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科学研究成果,开发新的实训教学内容。

总之,对于—个专业的实训课程开发设计不仅需要随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还需要同行业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实训课程体系的完善从学生角度来讲是对学生能力的完善,使学生从理论课程的认知达到真正的学习,即由于实践产生的经验所导致的持续行为改变。

参考文献:

[1]叶立群,纪芝信,汤海涛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篇4

【发布文号】津劳局[2001]241号 【发布日期】2001-08-01 【生效日期】2001-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天津市企业

经济性裁减人员暂行规定》的通知

(津劳局〔2001〕241号二00一年八月一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办、局、集团公司(总公司)及有关单位:

为了规范和指导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的行为,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稳定的就业局势,促进社会稳定,我局制定了《天津市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附:《天津市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暂行规定》

天津市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暂行规定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行为,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经济性裁减人员是指企业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时,依法与本企业部分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

第四条 第四条 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必须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宏观调控下依法进行,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对被裁减的人员应依法给予经济补偿。

第五条 第五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市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生产经营实际亏损连续三年(财政决算)以上,亏损额逐年增加,且生产经营状况无明显好转;

(二)连续两年开工率不足60%,有50%以上职工下岗待工;

(三)连续六个月以上在岗职工工资不能按照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第七条 第七条 企业在实施经济性裁减人员前,应当连续十二个月停止招工,并已采取清退外来劳动力和其他外聘人员的措施。

第八条 第八条 企业裁减人员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企业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

(二)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的条件、范围、数量、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实施转业转岗培训的安排,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经济补偿办法以及资金落实情况等;

(三)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工会或全体职工征求意见,听取工会和职工意见,并修改完善;

(四)报告裁员方案,听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意见。

区县属和无主管部门企业裁减人员的,其裁员方案由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其他企业的裁员方案报企业主管部门初步审核后,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

(五)由企业公布裁减人员方案,按有关规定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支付经济被偿金。

第九条 第九条 企业报告经济性裁减人员时,应提供下列材料:

(一)裁减人员的书面报告;

(二)企业裁减人员方案;

(三)企业扭亏增盈措施的方案;

(四)工会或全体职工对裁减人员方案的书面意见;

濒临破产进入法定整顿期间的企业应提供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的证明。

第十条 第十条 符合下列情形的人员,企业不得裁减: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或工龄已满30年的;

(五)复转军人、现役军官(含志愿兵)随军家属安置到企业不足两年的;

(六)企业转产或被兼并过程中的人员;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已经采取离岗修养、离岗挂编、自谋职业等分流安置措施的人员,不得列入裁减范围。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企业从裁减人员之日起六个月内需要新招人员的,必须优先从被裁减的人员中录用。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企业裁减人员应按照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实际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实际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资标准按职工本人被裁减之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计算:职工本人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本企业全部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本企业全部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本企业全部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高于本市当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的,按本企业全部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本企业全部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本市当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的,按本市当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企业裁减人员应当履行集体合同中约定的义务。企业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裁减人员的,工会有权代表职工要求重新处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企业裁减人员后,应按有关规定将被裁减人员档案移交本人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被裁减而失业的人员按有关规定办理失业登记,符合条件的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企业欠缴的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等各项费用,应在裁减人员前按有关规定足额补缴。企业拖欠的职工工资、福利等各项费用应在裁减人员前补齐。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对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裁减人员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因裁减人员发生的劳动争议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篇5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局(集团公司总公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9〕66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87号,以下简称18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暂行办法》和187号文件有关规定,符合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条件的人员,应到其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接续手续。对于2010年1月1日前已经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转移了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的,仍按原办法执行,转入资金中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应予以退回,无法退回的暂并入统筹基金。

二、2010年1月1日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我市的人员,按照《暂行办法》和187号文件有关规定其退休地确定为我市的,待本人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由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区县人力社保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审核连续工龄,经审核的连续工龄视同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三、对于在我市统筹范围内具有多重养老保险关系的人员,应按照《暂行办法》和187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四、2010年1月1日后出国或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定居,以及死亡的人员,退还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或储存余额。

五、按照《暂行办法》和187号文件中户籍有关规定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及确定养老待遇领取地的人员,系指具有我市常住户口的人员。具有我市“蓝印户口”人员暂不办理相关手续,待其取得我市常住户口后再予办理。

六、因组织原因调动到我市就业的人员,凡要求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需提供转出地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出具的批准调动凭证。

七、按照《暂行办法》和《天津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有关规定,在城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应与城镇职工同样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凡已先行为农民工参加了医疗工伤综合保险六个月以上的城镇企业,也应为其登记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八、在军队参加养老保险的随军配偶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九、我市原有规定,凡与《暂行办法》、187号文件及本《通知》不一致的,均以《暂行办法》、187号文件与本《通知》规定为准。

二O一O年六月二日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 篇6

根据县委的决策部署,12月7日,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召开“下基层、大走访、入万家”动员大会,对“下基层、大走访、入万家”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和安排部署,大会宣读人

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开展“下基层、大走访、入万家”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下基层,大走访,入万家”活动的活动内容和目标任务,对各阶段活动进行了部署。

一、宣传教育。结合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和自治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开展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大宣讲活动,将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惠民政策纳入宣讲内容,深入乡镇开展面对面宣传活动。利用各乡镇巴扎日进行广泛宣传活动,引导群众知悉自身的社会保障权益和应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二、理清工作思路。结合实际,分析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基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措施,提升发展水平。对口单位坎乡格拉木村目前存在的问题:农田基础实施落后,供排水设施差,土地盐碱化严重。均为低产田,农作物产量低。现有贫困户57户218人。针对格拉木村的现状,提出好的发展思路。

三、多办实事。深入开展扶贫帮困工作,解决贫困户亟待解决的困难。扎实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真正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针对民生

110、书记大接访、领导批示件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实施方案,领导亲自带队下访入户,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

四、化解矛盾。一是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县委政府审批后执行;二是制定96年-99年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案。三是做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从源头上将矛盾化解。对我县未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篇7

就业指标完成情况

今年, 市政府以责任目标的形式给河东区下达了3.6万人的新增就业任务, 比2009年增长了12.5%。对此,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于3月9日召开了全区就业工作会议, 就完成今年的就业工作向全区进行了动员部署, 并对3.6万人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认真分解, 由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承担1.3万人, 十二个街道办理处根据资源情况分别承担800~2200人不等的任务, 各责任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向区政府递交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

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及就业工作会议精神, 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 结合“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的目标要求, 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多措并举, 努力新增就业岗位, 扩大就业总量, 提高就业质量。通过开展“两节”期间进社区送温暖、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加快开放型经济发明服务月等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 全面推进我区就业工作, 取得了较好成效。上半年, 全区实现新增就业21663人, 完成全年计划的60.17%, 同比增长22%。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全年力争实现新增就业4万人,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总体情况

全区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及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截至目前, 全区现有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1个, 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12个,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231个 (分布在138个社区居委会) , 区、街劳动保障中心工作人员134名, 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694名, 公益岗大学生359名, 构筑起我区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 我们不断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 不断探索工作新方法、新路径。区、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全部实行窗口化办公服务, 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创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卡发放、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综合服务等八个服务窗口。工作制度和办事流程全部上墙公示。工作中实行“多窗口衔接”、“一站式服务”, 方便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

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社会劳动保障工作站在就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基础管理方面, 各街道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业务经办流程, 每周召开劳动保障协管员工作例会, 定期对协管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培训。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下岗失业人员建档立卡, 建立各种工作台账, 能够清楚掌握失业人员的下岗失业时间、家庭状况、技术特长、择业要求和落实岗位情况。在开展就业服务方面, 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 通过全体工作人员和劳动保障协管员积极为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 组织开发社区内的便民利民服务、家政服务和公益性岗位。今年上半年, 共采集用工信息11243条, 开发就业岗位16432个,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329人。

同时, 全区不断完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 建立了就业例会制度。每月24日召开由主管区长和区人力社保局局长、分管局长、各街道办事处分管主任、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及资源管理干部参加的全区就业工作分析研讨会, 对每月全区安置人数、完成进度、安置人员去向、安置人员类别、具体做法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通报、交流, 推动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多层次全方位促进就业相关举措

为确保全年指标任务的完成, 结合巩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帮扶效果, 河东区全面落实各项积极的就业政策, 采取各项有力措施, 稳岗位, 创岗位,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一) 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制度, 加强失业预警监控。一是为进一步跟踪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全区企业的影响, 局里主动召集区内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十余家企业进行座谈, 及时掌握情况, 倾听企业的困难和要求。通过对辖区内914户企业进行调查摸底, 摸清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用工情况。同时, 注重加强动态跟踪, 及时掌握经济波动期内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增减情况, 为采取预防和调控失业措施提供依据。二是加强对企业裁员的规范指导, 建立企业用工变化预测预报, 严格企业裁员报告制度。对于确要实施裁员的单位必须提前30日提出申请, 各街道对辖区内的企业裁员情况, 特别是预计一次性裁员20人或职工总数10%以上的批量裁员情况, 实行提前报告制度, 以便劳动保障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采取应对和帮扶措施。三是区、街劳动保障部门定期深入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检查、核实企业缴纳社会保险有关情况, 及时、准确掌握企业人员增减情况, 加强对企业裁员的监督管理。

(二) 全面落实帮扶政策, 帮助企业稳定岗位。按照市局文件精神, 今年对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困难企业继续实施“四补、四降、一缓” (发放稳岗、培训、社保、求职四项补贴, 降低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四项社会保缴费费率, 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 的帮扶政策, 巩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帮扶效果, 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我区受金融危机影响困难企业审核认定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工作会议, 组织2009年已享受帮扶政策的5户困难企业召开研讨会, 跟进了解了企业的相关情况。同时, 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对全区182家利税大户发放了《关于2010年度困难企业认定和帮扶政策宣传提纲》, 并通过河东有线电视台对政策宣传提纲进行了滚动播放。目前已有2家民营企业报送申请, 申报材料正在审核受理中。

(三) 加大与项目对接的力度, 依托项目建设增加就业。紧紧盯住区内新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及用工需求量大、经营良好的企业, 加强联系, 提前介入, 动态跟踪, 搞好服务, 实行“一联盟、二对接、三同时”的岗位开发机制。同时, 邀请部分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劳资负责人召开问需服务会, 对人力资源配置、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签订、保险关系接续、困难企业帮扶等方面政策做法进行详细讲解, 并就企业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及时解答, 积极搭建为企业服务的平台。目前, 全区已与近百个经营状况良好的大企业建立了就业岗位对接, 已安置2000余人上岗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其中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已与大连万达集团、滨海万千百货公司、天成酒店、世纪泰达酒店、皇冠明珠酒店、全聚德连锁集团等新建项目建立了工作联系, 为这些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四)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提高全员能力素质。以提升全区失业人员技能素质为原则, 采取区、街联合, 区、校联合的模式, 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和培训种类, 引导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 区、街及区内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共举办培训班83个, 培训5680人, 其中:家庭服务员培训班8个, 营养配餐培训班14个, 维修电工班14个, 数控车工培训班9个, 新开专业保健按摩班2个, 焊工班29个, 无线电装接工班4个, 加工中心操作工班1个, 钳工班1个, 客房服务员班1个。就业率达80%以上。同时, 注重加强政策宣传, 在区、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大厅设立培训咨询窗口, 为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培训政策咨询服务。

(五) 广泛采集岗位信息, 积极搭建供需连接平台。区、街、社区各级劳动保障平台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根据自身情况和地域特点有特色地开展工作。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本着岗位进社区的原则, 广泛采信岗位信息, 及时发布;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每月在管辖区内至少举办一场招聘活动;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 整合全区资源, 每周定期收集各街空余岗位信息, 并向其他街道发布, 使来之不易的岗位资源在我区得到充分利用。上半年, 全区共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较大型招聘活动43场, 进场单位1050余家, 提供岗位8300余个, 168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举办大学生招聘专场4场, 民营企业招聘周专场7场,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月招聘专场3场, 共提供岗位3500余个, 756人达成就业意向。

(六) 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创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 通过科技产业园区推荐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积极推动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 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目前, 全区已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19家, 提供400个左右见习岗位, 先后吸纳300余名高校毕业生在见习岗位上参加见习。同时, 注重加强同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及各级人才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 建立工作联系。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联系广泛、用工信息量大, 特别是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的优势, 扩大安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今年以来, 全区通过与各大型人才服务机构合作, 向滨海新区、钢管集团、各商业银行、天津电视台、天津融创物业等大型企业输送5000余名高素质人才。我们还通过三级劳动保障平台对2009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今年即将毕业的应届生进行摸底调查, 掌握这些人未就业原因、求职意向等相关情况, 提供专项招聘、岗位对接、创业培训等系列就业服务。同时, 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 2009年至今, 两批次共安置359名大学生在公益岗位上进行锻炼。其中43名家庭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全部在公益岗位上得到了优先安置。

(七) 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2009-2012年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及其《实施意见》, 制定了《河东区贯彻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若干政策规定的实施意见》和《河东区小额担贷款管理办法》, 成立了河东区创业服务中心, 建立了500万元的区小额担保贷款基金, 为有创业意向的各类人员提供支持和服务。上半年, 全区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人员81人, 其中办理小额担保贷款52人, 贷款金额248万元, 带动就业233人。同时, 建立创业人员跟踪服务制度, 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支持。例如, 向阳楼街滇池里社区的失业人员谢权、段愚2人, 失业多年, 通过参加市创业培训中心的免费创业培训、申请了6万元的担保贷款, 自主创业经营了果蔬配送项目, 带动就业20人。在贷款后的跟踪服务中, 我们根据本人的申请和其经营状况良好、还款信誉良好的实际情况, 又给予了10万元的循环贷款, 使其进一步扩大了经营规模, 并带动了33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八) 健全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我区历来非常重视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坚持把为就业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政策的倾斜点、帮扶的关键点和工作的着力点, 全心全意地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我区关心建立健全帮扶助困机制的做法先后得到了习近平副主席和张高丽书记的批示肯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等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我区帮扶困难群众就业的典型事例。今年以来, 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健全完善帮扶助困长效机制, 逐步形成了以“党内帮扶牵引, 十大平台联动, 个性救助为主, 应助尽助到位”原则基础上的帮扶对象准、帮扶任务明、帮扶责任清、帮扶措施实、帮扶效果好的“河东帮扶救助模式”。作为十大帮扶助困平台之一的就业援助平台, 我们针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低保家庭人员、单亲家庭人员、长期失业者、残疾人等十类困难人员以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 在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 主要采取三方面帮扶举措:一是按照区、街、社区“三级管理, 分级负责, 托底安置”的原则, 进行岗位援助、政策援助、技能援助、社会援助、生活救助。二是开展一对一的盯人帮扶, 每一位劳动保障协管员分工负责若干名就业困难人员, 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扶持和托底安置, 只要不挑不捡, 保证24小时之内安排就业岗位。三是定期开展入户调查, 动态掌握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已认定的困难人员及时了解他们的就、失业动态变化情况, 随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今年以来, 全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3299个。其中零就业家庭2100户, 2246人, 全部得到了安置;通过公益岗位安置了286名就业困难的大龄失业人员, 实现了我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目标。

(九) 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资金, 坚决做到专款专用。今年区财政预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194.81万元, 其中:用于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经费521.52万元, 用于公益性岗位补贴305.28万元, 用于城居养老保险补贴368.01万元。今年1~6月份, 市、区财政共投入再就业资金5072.61万元 (其中市财政拨付4691.4万元, 区财政拨付381.21万元) , 累计支出5017.47万元, 结余743.76万元 (上年结余688.62万元) 。其中:用于社会保险补贴支出3502.29万元, 包括公益性保险补贴917.89万元, 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2584.4万元;用于岗位补贴无出1515.18万元, 包括公益性岗位工资补贴380.73万元, 公安协勤人员工资补贴229.27万元, 协管员经费365.4万元, 大学公益性岗位工资194.2万元, 劳动保障中心人员经费及居委会办公经费345.58万元。

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

(一) 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河东区作为老工业区, 居住人口多, 下岗失业人员多, 是困难群体聚居区。特别是随着天津市困难企业退出步伐的加快, 大量失业人员排放到社会, 同时, 全区居住区建设不断扩大, 流入我区的失业人员在持续增加。从2009年至今年上半年, 全区已累计接收失业人员30283人, 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25053人, 新生劳动力5230人。以上尚不包括随户口迁移迁入我区和户口未迁移而居住在我区的失业人员以及失业后人事关系挂靠在各类人才服务机构的人员。再加之外来劳动力的流入, 导致了我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二) 就业岗位暂时或缺。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企业东移, 吸纳用工较大的加大制造型企业、规模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减少, 就业岗位随之流失。同时, 近年来新引进的大项目多数尚处于基础建设阶段, 虽然对吸纳就业潜力大、后劲足, 但目前暂不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三)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 产生危机的因素还没有根本的消除。特别是出口、外贸、货运等行业受到的影响依然较为明显, 企业用工能力下降的局面尚未得到极大转变, 保企业、保岗位、保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

(四) 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当前形势和社会需求还不太适应;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年龄、技能等方面的限制条件与他们的就业意愿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当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中更加凸显, 加之企业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 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五) 基础设施缺乏保障。随着部分社会保障工作不断下沉, 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量剧增, 任务繁重, 而很多街道社区工作站基础设施薄弱, 多年来房屋、设备老化严重, 部分微机已经瘫痪不能运转, 硬件设施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劳动保障形势和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与质量。

完成目标任务的主要举措

为确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3.6万人的目标任务, 下一步, 我们还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加强与项目对接, 搭建就业平台。继续盯住我区新项目、大项目建设, 特别是把用工需求量大、经营状况良好的纳税大户企业作业重点服务对象, 及时召开了问需服务会, 加强联系, 盯紧靠上。在区、街、社区三个平面建立密切联系的沟通网络, 按照企业、项目的坐落地, 把任务落实到各街, 由专人负责, 定期上门走访, 针对物业管理、招工用工、政策咨询等方面搞好服务。同时, 定期通报, 研究有关情况, 部署阶段要求。

(二) 继续做好受金融危机影响困难企业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援企稳岗工作的领导, 定期召开我区困难企业审核认定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加强政策力宣传, 强化服务手段。对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上门走访, 切实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劳动用工情况, 对于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实施现场服务, 最大限度地为困难企业争取政策、争取资金, 稳定就业岗位。

(三) 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落实“需求决定培训、等级对应补贴”的办法。扩大宣传渠道, 深挖现有资源, 加强与其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联合。搞好项目建设与技能培训对接, 以紧缺职业和重大项目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为重点, 增加培训种类, 拓宽培训范围, 不断提高失业人员的素质, 引导职业培训向高层次、紧缺型的高技能人才方向发展。同时, 加强择业观教育, 宣讲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 对不同人群加强思想教育, 给予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四) 继续做好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工作。与全区民计民生部门协调联动, 进一步健全我区全员帮扶助困工作机制, 完善面向所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体系。积极落实岗位援助、政策援助、技能援助、托底安置等措施, 加大对困难人员的就业帮助力度, 使其尽快转变困难局面, 确保我区零就业家庭安置动态为零。同时, 继续组织召开各类招聘活动,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满足各类人员的求职需要, 确保我区就业形势和经济社区的和谐稳定。

(五) 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通过给予创业补助、给予创业培训补贴、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创业载体发展、继续延伸就业载体扶持政策等多种措施, 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带动更多人就业。同时, 每年召开一次创业成功人士事迹报告会, 宣传创业事迹。推荐、选举并表彰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创业明星, 为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责任视角完善劳动权的保障 篇8

关键词:社会责任劳动权保障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结合审判实践,就人民法院审理因公司机关会议决议无效和撤销纠纷、股东知情权纠纷、有限责任公司新增资本认购纠纷、股份公司发行新股纠纷、利润分配请求权纠纷、股权转让纠纷、股东代表诉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应运而生。

一、社会责任视角的劳动权国家保障义务的意涵分析

国家对公民劳动权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保障义务?从义务内涵与外延着手分析,可以归纳国家义务具有如下基本意涵:

首先,劳动权国家保障义务具有如下内涵:其一,制度性保障内涵。正如中国台湾地区学者所言:“宪法所保障之各种基本权利国家均负有使之实现之任务。为达成此项任务,国家自应就各个权利之性质提供适当之制度保障。”。国家为何要提供这种制度保障?其原因在于,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对于劳动权国家保障义务的规定相对要较宏观和抽象,有赖于立法机关进一步创设相应的部门法律及其实施制度以使其具体化、可操作化。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这类法律制度一般包括工会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纠纷解决制度等,由此构成了实现劳动权国家保障义务的重要前提。

其二,组织性保障内涵。“徒法不足以自行”,故在生产高度集中化的现代社会,法律制度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配合与实施,因而组织性的保障是劳动权国家保障义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中,各国通常通过设立工会组织、社会福利组织、劳动监管组织、劳动仲裁组织以及劳动法庭等组织机构来促进国家义务的实现。

其三,程序性保障内涵。国家对公民劳动权的保障正是对实体正义的追求,而“实体正义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程序正义的调节,人们需要按照纯粹的程序正义观念来设计社会系统,以便它无论是什么结果都是正义的”。

二、社会责任视角完善劳动权的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未能够严格履行社会责任

目前,用人单位经营者或管理人社会责任意识薄弱,未能够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实现效益价值最大化一味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后,部分企业功利心思想较重,即企业为增加自身盈利,不惜放弃自身的社会责任,违反各种法规政策,以致拖欠工资、无故加班等现象频繁发生。

(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未能够发挥积极效应

非政府组织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未能够发挥积极效应,由于部分地方领导一味强调投资环境及投资方利益,对广大职工利益的保护问题重视力度不够;诸多企业经营者指出,构建工会既会增加成本又给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受上述种种思想及行为的影响,致使劳动者参与工会的积极性较低、能动性不强。同时因工会难以发挥代表工人开展集体谈判的主体作用,导致中国劳动者有限的集体谈判权难以实现。以行业协会为例,由于行业协会起步较早,诸多相关规则、模式尚未成熟,致使其监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并且行业协会独立性不足,发展空间相对狭窄。

(三)我国的职工监事制度所发挥的维护职工利益不受损害的职能相对薄弱

在我国,公司监事会和董事会地位基本等同,只不过公司监事会的职权大都集中于监督方面。所以该治理结构下,与欧洲国家的职工监事制度相比,我国的职工监事制度所发挥的维护职工利益不受损害的职能相对薄弱。

三、社会责任视角完善劳动权的保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结合职工管理机构意见解决

一方面,如果涉及到职工利益的相关问题上发表意见时,可依托集体合同的谈判与签订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或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时,可结合职工管理机构给予的相关意见予以解决。

(二)工会组织落实好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监督职能

要求工会组织落实好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监督职能,并及时将企业的动态状况以报告的形式上报于上级工会组织及行业协会。应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以确保弱势群体的劳动者能够顺利与企业各阶层直接对话。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机构仅起到监督、协调各组织正确发展的作用,以防止各种社会力量体系失衡。同时,基于相关行业协会能够深入了解自身行业,因此需要行业协会针对于本行业的特点自行制定相关社会责任的规范性文件。

(三)通过科学合同管理予以解决

雇佣合同即受雇人于一定或不一定之期限内,为雇佣人服劳务,雇佣人负担给付报酬的契约。而我国对有关雇佣活动的法律解释,仅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找到,其第9条第二款规定,前款所称“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同时,我国许多司法解释均对雇主和雇工责任进行了规定。根据以上相关理论和司法解释,我们可以认为,只要雇主与雇工存在着一方提供劳务,另一方给付报酬,就应当认定双方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即使雇工行使了超出约定范围的职务行为或与职务相关的行为,也仍然可以认定两者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雇佣关系。这就意味着,作为雇工的打工大学生,只要提供了一定的劳务,雇主一方也给付了相应的报酬,即可认定存在雇佣关系,双方之间签订的用工协议或口头约定,即可视为雇佣合同。利用民事雇佣关系可以较好的保护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参考文献:

[1]黄静,周宇. 基层社会管理的社会协同问题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2]杨立新,侯琦. 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及创新对策[J]. 理论导报,2011(03).

[3]江山. 社会管理与服务需要“三力”共推[J]. 杭州(周刊). 2011(06).

[4]张列加.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J]. 四川劳动保障,2006(12).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篇9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河北省委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扩大就业,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劳动和保障系统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

劳动和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稳定器”,社会矛盾的“减震

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不处理好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社会保障、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救、困有所济、育有所助、和谐社会也会出现不和谐音符。当前,企业改制和非公制经济的崛起,使劳动和社会保障存在很多不适应的问题。我认为,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和解决:

一、劳动关系主体地位不均衡,使劳动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

一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地位存在不对等性。县以下国有、集体企业绝大部分改制,取而代之的是民营企业,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签订后,在合同期未满的情况,随便找借口违约解除劳动合同,而企业却不支付违约补偿。而劳动者需提前一个月通知企业,否则扣罚工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有着向背性。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被确立,在员工的进出、工资分配、职工福利保险等方面,经营者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企业、劳动者开始形成各自的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这两个主体既存在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向背的一面,表现在企业在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在相对降低劳动报酬,减少福利保险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投入,甚至恶意欠薪,向背性导致对立性。

三是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利益难以保障。部分企业改制后,私有业主和经营者大幅度裁减本企业老职工,重新雇佣劳动者,使得越来越多被裁减的老职工转向非正规企业就业或失业。部分企业工资福利分配缺少制约、监督制度,不少企业在一些关系到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不按民主程序办事,不尊重职工代表的意见和职工的民主权利,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取消法定休息日和节假日,不订立劳动合同,随意企业经营不善,没有积累,甚至负债累累,改制后职工经济补偿或各种保险无法兑现,职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四是劳动力相对过剩和劳动者技能相对较低。企业主法制观念淡薄,把自主用工变为自由用工,想用谁就用谁,甚至以“你不愿干,有的是人干”相要挟,使劳资双方在不和谐的劳动环境中渡过。

二、劳动保障立法薄弱,配套法规滞后

一是《劳动法》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个别条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如关于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关于企业合并分立引发的问题,关于试用期提前的问题,关于职工最低工资问题,弱势群体劳动关系的举证问题,加强法律执行的刚性问题等等。

二是法律法规赋予执法者的权力不足。在处理企业拖欠工资福利案件方面,虽然《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赋予执法部门许多调查、检查措施,但是对少数企业拒不改正的行为,《条例》却只是规定处以罚款,而没有赋予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过硬的强制措施,既无权查封其财产,也无权划拨其存款。只能凭一张嘴、一双腿去说服教育,特别是面对企业主携款逃匿、转移存款来逃避支付职工工资责任时显得无可奈何。

三是行政处理程序时间过长。如根据现行规定,在对企业拒不执行劳动保障部门作出限期改正行为的行政处理有三个月的起诉期,到期企业既不申请复议,又不起诉,也不执行的,劳动部门才可向法院申诉强制执行。用人单位从提起行政复议、一审、二审,等到可以执行可能拖上两年之久,这可能给企业经营者逃避责任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三、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力度不足

一是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规的行为仍然较为普通。尽管每年开展劳动保障法规督察检查活动,但部分用人单位法人代表及管理者,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意识淡薄,对执法不支持、不配合、不执行,严重侵害劳动者利益的事情屡屡发生。

二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不够规范。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相关的劳动保障制度,执法程序及相应的规定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一些地方在强调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同程度存在忽视权益保护的情况,有的甚至将维护职工权益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执法监察机构存有畏难情绪,有的视而不见,绕道而走,有的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是劳动保障监察力量配备不足。地方监察机构的经费无保障,受编制限制,人手不足,不能适应目前劳动监察的维权任务。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办公条件和办公设备很不齐全,全靠“一支笔、一张纸”,很难适应查案需要。在一些专项行动中,与公安、工商、建设、工会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效果有时不尽人意。

四是劳动争议仲裁形同虚设。地方劳动部门虽然建立了劳动仲裁机构,但存在着人员编制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一调一裁”至“两审”周期长等问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

到及时保护,集体上访和恶性事情时有发生。

四、政府角色存在错位

作为政府,既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社会事业。但有些地方政府不能正确认识维护劳动者权益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牺牲劳动者利益,“低劳动力成本”招商引资;有的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往往是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厂商侵犯职工权益“开脱”;更甚者,有些地方政府直接干涉执法工作,不允许到企业检查《劳动法》执法情况。个别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在权益遭到伤害时采取过激甚至非法手段,这固然是缺少法律意识的表现,但也反映了这部分群体对公共权力的不信任。近几年来,中央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改善工作,但在一些地方贯彻落实还有较大差距。

五、工会组织未发挥其应有职能作用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不少工会组织被撤并,传统产业的职工大幅度减少,而新兴产业的青年职工对工会的向心力不强。一些非公有制组织对建立工会组织和开展工会活动漠不关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与此同时,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也因流动性大,不易被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目前,多数工会工作也往往受制于经营者,工会活动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在一些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中,如工伤事故、随意解雇工人、超时加班、拖欠和克扣工资等,工会在维权方面很难作为,只以分散状态存在的劳动者无力抗拒掌握较多资源的管理者,一些劳动纠纷和争议不能及时解决在企业内部,导致劳动纠纷的扩大化、显性化和复杂化。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不和谐问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致富之源。再就业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构建劳动和谐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而且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务必要将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走出一条既充分促进就业,又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政府推动就业的责任,下大力发展经济,拓展就业岗位、安置失业人员、加大劳务输出。

二是坚持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利用政府系统各个服务窗口、各个环节,各种工作手段扩大宣传,将《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到每个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手中,下大力解决税收减免政策落实,小额贷款发放和公益型岗位开发等系列问题,力求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取得实效。

三是坚持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实施免费职业指导、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免费求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再就业培训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工作督办制度,促进再就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

四是统筹城乡就业,不断壮大劳务输出产业。要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完善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一是树立合同意识,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发挥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作用,大力推广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二是树立诚信意识,建立严谨的劳动管理制度。劳动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举办法制培训,创建守法诚信企业,签订劳动诚信合同等形式,提高管理者的守法意识。三是树立民主意识,构建顺畅的沟通渠道。要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协调作用,妥善处理各类劳资纠纷。在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同时,寻找劳资双方利益共同点,形成既维护双方利益、又相互依赖合作的关系格局,使劳动关系趋于和谐稳定。

第二根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劳工标准基本接轨的劳动保障标准体系,根据认证体系对劳动保障情况进行评价(或年审)。让劳动保障标准成为用人单位诚信守法的主要依据,从而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外协调机制有机结合的劳动关系多方协调机制,把好内部协调机制的“第一道防线”,把劳动争议解决在“隐形状态”。通过劳动关系三方(劳动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协调机制和包括企业、监察、仲裁、法院等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相关的各部门组成的多方协调机制,坚守“第二道防线”,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三、增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仲裁工作的整体功能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肩负着推动劳动保障中心任务落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争议仲裁对依法保护双方利益,化解双方矛盾起到积极作用。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确定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地位。随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特别是《条例》的颁布实施,劳动监察的职能和地位进一步明确,今后要通过不断完善告知制度、听证制度、文书制度、情况报告制度等基本程序制度,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和硬件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整体功能,在现有编制内,挑选精兵强将,充实队伍。争取财政支持,充实经费,整合资源,配备监察检查工具,为及时准确查处案件,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加大工作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强政府在劳动保障执法中的调控力度。配备专人定期到企业了解劳动用工情况,及时发现企业随意延长试用期,随意加大劳动强度,随意辞退工人等不法行为,及时督促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歧视和侵犯。

四是提高仲裁效率,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在认真做好劳动关系自我调节的同时,积极探索基层仲裁院建设,在方法上和法规上实现突破,缩短劳动争议处理时间,减少双方的讼累,把因劳动争议给双方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劳动就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是实现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劳动保障部门要履行好综合管理职业培训工作的职责,统筹做好职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对开展职业培训的培训机构进行认定,积极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培训就业一体化。

二是整合资源,形成职业培训的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和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的牵头作用,统筹规划和管理民办培训实体,引导民办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更好地开展培训。

三是实行培训与就业一体化。通过培训与市场主动接轨,引导培训实体与用工单位实行培训用人互动,促进就业和用工。

四是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素质和技能,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为一体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将依法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等内容作为强制条款列入劳动法律法规。

二是积极探索扩大保险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增加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到社保中来。

三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与监管,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四是要积极为农民工倾心编织“安全网”,解决普通农民、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制定和完善适应农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让农民以小投入解决大问题。

六、加快立法,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上一篇:葡萄高二作文700字下一篇:建团90周年歌咏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