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通知(通用6篇)
2022--202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通知 篇1
2022-2023第一学期体育教研工作计划
xx-xx第一学期体育教研工作方案
依据对基础训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xx版的解读,依照我县学校xx对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教学思路,充分领悟局长在全县训练工作会议上的要求,本学期将更近一步做好各项工作。体育教研工作将以加强我县体育老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进一步提高日常体育教学工作质量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身体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校运动队训练水平及成果为推动剂,我县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进展做了如下支配:
一、工作要点
(一)开发各片体育教研组课改内容资源,深化课改讨论。
开发新课程内容资源,体现不同阶段学生在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基本要求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和实现课程目标,急需解决的操作层面的现实问题。
1、各片教研组内每月要进行一次参加式、互动式的教学设计、案例的研讨。
2、加强备课制度,每人上一堂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实践课。
3、加强各学校体育组的训练教学研讨。以课程标准为主体,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创出自己的训练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进展。
(二)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推动课题讨论。
1、乐观开展教研活动,逐步完善“
343”课堂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学的设计框架。
2、重视教学案例的积累。加强老师自身的业务学习,仔细学习新课程标准,制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做好教例、案例的资料积累。
二、详细工作思想支配
1、仔细抓好课外体育活动,连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活动指导;
2、每天下午组织好学校学生篮球队,乒乓球队进行业余训练,使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
3、加强课堂教学讨论,努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水平,进行一课一案一得的实践课汇报。
4、做好训练教学工作,加强对常规课内容的监管力度,做好课课有内容,课课有创新。
5、发扬艰苦朴实、勤俭节省精神、爱惜和管理好现有的体育器材,真正把体育器材使用好。
三、详细工作内容
1、各学校肯定要培训和调整好课间操的队伍,进退场要有良好的秩序,开学初要订正广播操的错误动作,努力提高课间操的质量。真正利用好课间操的20分钟。
2、优化课堂结够,提高40分钟效率,重视课的密度和强度,教学形式敏捷多样,制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连续抓好学校篮球、乒乓球、田径运动队的组建工作,逐步提高我县篮球、乒乓球、田径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水平。
4、于10月份参与太原市中学校生田径运动会,11月份参与全县中学校生篮球、乒乓球运动会,12月份参与全县田径越野体育竞赛活动等。
5.备课要求
1.仔细备课,保持有教学进度,有单元教学方案,有课时教学方案,并做好教学反思笔记;
2.每学期各片教研组检查备课两次;全县要进行不规章的抽查活动;
3.全体老师必需仔细参与培训及教研组活动,提高训练教学的质量;
6.上课要求:重在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重在全面提高,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1.进一步加强思想进修学习,不消失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2.熟识课的重点与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有收获。
3.老师在上课前做好预备工作,不上无预备的课。
4.体育课肯定要遵循体育课的课堂常规,预备活动——复习旧知——学习新内容——调整放松——结束。课堂中启发学生求知求真敢于提问,敢于探究。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老师加强巡察,以激励表扬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乐观性,使学生喜爱老师,喜爱体育这门学科。
7.听课要求
各片教研组长要组织老师相互听课并做到准时反馈、沟通,活动时并上报训练局教研室。以便一起参加学习,共同提高。
2022--202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通知 篇2
【解题要点】
这道题属于情景类微写作题。
在这里,卷首语应该是对这本小册子内容的概括性介绍,其功用是让读者很快明白小册子的主题,并产生阅读兴趣,有导读的作用。
因此卷首语的内容要符合“寻找城市记忆”的主题,同时与册子的内容——老照片、老故事相联系。
既然是概括,那就要短小精悍、以小见大。题中要求不少于50个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长篇大论、不加节制,实际上精练、有见地的卷首语要远远好过洋洋洒洒、啰啰唆唆的介绍。
最后,语言表达要符合题目的要求:鲜明生动、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示例1] 找寻旧照片,拂开历史的浮尘,领略当年的风采;讲述老故事,打开历史的话匣,找寻城市的记忆。让你我共同分享老照片,寻找曾经的记忆。
2022--202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通知 篇3
标签:训练杂谈办学理念师德师风学习型自主、探究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围着学校的办学理念“质量第一、平安第一、服务第一”,渗透母爱式训练思想,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训练教学思想。全组老师发扬团结进取,乐观探究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才智,群策群力,全面提高训练教学质量,努力做到让社会满足、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群策群力,争取更好的成果。
二、主要工作思路:
1、努力营造班级组轻松、开心、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连续形成稳定高效的队伍,团结协作,精彩完成本学期的各项教书育人的任务。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老师训练教学素养,以点带面,争取全面开花。
3、立足课堂教学,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使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落到实处。
三、详细工作及措施:
1、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老师素养
(1)喜爱学生,爱惜学生,与学生公平相待,正确地评价学生,留意和发觉学生的优点。擅长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乐观性,激励他们的成就感和制造精神,使他们能够常常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纳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2)建立学习型班级组。组织老师乐观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学习训练教学法规、教学大纲以及校内外的各类文件。
2、把准课改脉搏,连续深化学习、讨论新课标。全组老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乐观开展实践,探究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与学法。进一步落实课改精神到课堂:1)建立新的师生关系,追求“老师式的学生,学生式的老师”的抱负状态2)转变学习方式,乐观探究落实“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乐观互动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方法3)转变主导行为4)开发教学资源。各学科围绕各自的教学重点,开发课程学习资源。
3、依据学部的要求,全组老师分别制定相应学科的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进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准时检查教学效果,老师间相互沟通,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准时解决教学中消失的问题,努力转变弱势学科(数学)的缺陷,争取使各科早日均衡进展。
4、全组老师乐观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努力做到听课必有评课,评课以谈问题为主,不流于形式,真正提高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平常常常总结沟通教学思想,训练理念,学期末力争每位老师都能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训练教学论文。
5、细心备课,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课堂有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每位任课老师必需做到没有教案不能上讲台,教案可依据个人状况祥略得当,高校科在每周检查时必需有一周的教案贮备量,学校科必需有两周的贮备量。
6、不断完善常规工作。
(1)由于学校把日常的训练教学常规工作管理职能下放到班级组,班级组长应当对班级组的各项工作全面负责,全方位管理,促使整个班级组形成一股合力,班级组每两周召开一次班级组会议,准时将学校的训练教学的要求通知给每位老师,同时,沟通各自工作中的亮点,商议、争论班级组里需改进的工作,介绍先进的做法,介绍典型的做法,指出不足之处,使班级组工作蒸蒸日上。
(2)班主任老师制定出本学期的工作方案,不断探究新的训练思想和训练方法,准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觉问题准时汇报,准时解决。常常与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了解学生在课堂及宿舍的详细表现,对症下药,促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紧急的学习中来。班主任老师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培育出一支让老师放心的班干部队伍,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3)本学期仔细做好“特色班级”、“阳光宿舍”的实事、评比、考核工作,加强学生成长规划工程的管理。
(4)加强家校联系。每位老师仔细理解家校联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填写家校联系簿,准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及老师的要求与期望,准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各方面的表现,同时将每位学生在校的表现汇报给各位家长,做到以表扬为主,但须实事求是,体现人文化,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够感受得到世纪英才的老师在关注着每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得到父母般的关怀和呵护。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工作方案 篇4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工作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工作方案1
为进一步规范期末考试管理工作,有序做好本学期期末考试工作,促进我院学风和考风建设,根据《平顶山学院教务教学管理工作手册》、《期末考试主要环节管理规定》(院教[20xx]75号)和《关于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命题与制卷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对本学期期末考试有关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组织与领导
(一)成立期末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梁亚红王冠波副组长:王世界李鹏陈延辉成员:鲁迪徐雨蔡文芳工作人员:郭培闪刘晨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考试工作的检查和重大决策、召开考前会议、对全院考试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和评比,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成立四个期末考试工作小组,组长由王世界、鲁迪、徐雨、蔡文芳担任,组员由教研室自行决定。考试工作小组在院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本教研室考试工作的落实,安排命题教师、审核命题质量,以及对各个期末考试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期末考试课程安排
20xx年12月5日前,各教研室汇总上报本学期所开设课程的考
核类型和考核方式,填写《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关于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专业考试课统计表》。
三、命题与制卷
(一)各教研室主任负责拟组建相应的期末考试命题小组并报期末考试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其承担相应的期末考试命题工作。
(二)命题教师及相关人员要切实做好试卷保密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试题范围或试题题目,对于有违纪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平顶山学院教务教学管理工作手册》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责任人:期末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三)20xx年12月19日前,各教研室主任和期末考试命题小组组织人员对本学期考试课程进行命题。并于20xx年12月23日上午12:00前把试卷的电子档(包括命题双向细目表、试卷AB卷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以教研室为单位审核后交到教学秘书处。
责任人:各期末考试工作小组组长
(四)20xx年12月24日前填写《平顶山学院试卷印刷交接清单》后报教务处,经教务处经办人员签字后方可印刷。试卷的装订、保管、分发由教学秘书负责。
责任人:教学秘书
四、考试动员
考试动员15周进行,教师考试动员全院大会统一进行动员,所有任课老师参加。学生考试动员由陈延辉副书记负责安排。
五、考试环节
狠抓考风考纪,做好师生考前教育工作,加强对期末考试的巡查力度,杜绝考试作弊现象。认真填写《考场记录表》和《平顶山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课程考试巡考记录表》,对玩忽职守者要按照《平顶山学院教务教学管理工作手册》严肃处理。
(一)成立督导巡视小组
主考:梁亚红副主考:王世界李鹏
(二)20xx年12月26日前,上报本学期期末考试考场安排、巡考安排表。
负责人:教学秘书
(三)考试时间:20xx年1月6日——1月9日,共计4天。具体考试课程与时间安排详见:《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安排表》,其他考试按照教务处统一安排进行。
五、评卷环节
根据《期末考试主要环节管理规定》及《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阅卷实施细则》相关规定与要求,组织老师学习学校和本单位评卷相关的文件,扎实做好评卷工作,要杜绝试卷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在本次期末评卷中再次出现。
(一)评卷工作结束后要对试卷进行复核,填写试卷复核监控表,对复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责任人:期末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责任人:期末考试工作小组
(二)填制“试卷分析表”前,要先进行预分析,预分析结果经
领导审核后再正式填写试卷分析表。
责任人:期末考试工作小组
(三)对违反纪律、营私舞弊或因工作不负责任而造成不良后果者,将按照《平顶山学院教务教学管理工作手册》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20xx年1月9至1月12日,各教研室组织人员进行试卷评阅。
责任人:期末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责任人:期末考试工作小组
(五)20xx年1月10日至1月13日,任课教师登录成绩。责任人:任课教师
(六)20xx年1月13日至1月14日,组织人员进行课程考核档案材料的整理与归档工作。
责任人:期末考试工作小组责任人:教学秘书
六、检查与结果处理
(一)检查安排
期末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人员对期末考试的命题、考试过程和评卷等环节进行专项检查。具体安排如下:
命题结束后,对各试卷样卷进行抽检;考试过程中,对考风考纪情况进行巡视;评卷结束后,对已评阅试卷进行普查。检查时间另行通知。
责任人:期末考试工作领导小组
责任人:期末考试工作小组
(二)结果处理
1.对样卷抽查中发现的问题,期末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将对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进行批评,责令其立即修改。
2.对巡视中发现违反考风考纪的现象,将对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进行严肃处理。考试结束后,将对教学单位的考风考纪情况进行通报。
3.在试卷复查中发现问题,将依据《平顶山学院教学(管理)违纪和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之相关规定,对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附:1.《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专业考试课统计表》 2.《平顶山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考试巡考记录表》
二〇xx年十二月五日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工作方案2
根据校历和教学进程安排,本学期期末考试统一安排在第xx周。为确保考试工作正常有序进行,根据学校《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校政〔20xx〕xx号),结合我院实际,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组织与领导
xx学院成立考务领导小组,加强考试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组 长:xx
成 员:xx
考务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考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处理考试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试安排与监考
1.学校统一组织考试(以下简称校考)时间:20xx年1月7日至1月9日(上午9:00~11:00、下午15:00~17:00),通知学生于考前三天登录教务管理系统查询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
我院负责的考试科目时间为20xx年1月10日至1月11日(上午8:00~10:00、10:10~12:10下午13:30~15:30、15:40~17:40),具体时间和地点见附表。
2.每场考试开始前20分钟,主监考到到相应考务办公室领取试卷和有关材料,副监考直接到考场安排考生入座。若个别教师不能参加监考,由所在部门自行协调,并报所在校区考务办备案。
3.监考教师应严格执行《考场规则》和《监考守则》。监考人员不得旷监考、迟到、中途离岗;监考过程中不得读书看报,不能使用手机,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考场纪律良好。
4.每场考试,请监考教师在考场内认真清点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和试卷份数,随机调整座次,督促考生清理考场杂物,如实完整填写“考场记录单”;考试结束收缴试卷时,监考教师要认真清点有效试卷(答题纸),并按学号由小至大排列,及时到考务办公室统一装订试卷,杜绝丢失试卷(答题纸)、将答题纸放在无效试卷中的情况。
5.学生参加考试必须携带有效证件(学生证或身份证),如证件丢失需院系开具相关证明,证明需带有照片并骑缝加盖院(系)公章,否则不允许参加考试。
三、改卷与登分
1.试卷领取。考试结束后,校考课程考卷由教务科整理后通知开课部门统一到所在校区考务办公室领取,系考课程考卷由学生所在院(系)整理后转交给开课部门。试卷交接双方应认真查验,并按要求填写和留存《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试卷交接单》。
教学秘书为接收、封存试卷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院长负领导责任。应填写《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期末考核试卷存档一览表》,并建立试卷接收的登记签名制度,防止试卷丢失。
2.试卷批阅。严格按照学校《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教师批阅试卷。本科考试课程原则上应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用流水方式集体阅卷。提倡其他考核课程实行集体阅卷。
试卷批改标记应符合《课程考核管理办法》中的要求。阅卷教师一定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负责的态度认真判卷、核分。对于出现的无名试卷、试卷份数与考场记录单不符等异常情况,应通过本部门向考试组织单位查证落实后进行处理。
3.成绩登录与提交。课程总评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20-30%(实行考试改革的课程按审批后的方案执行),核对无误后分别录入教务管理统,请各教学单位尽快在教务系统内将成绩构成设置完成。
成绩录入时,考试课成绩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均按照百分制录入,总评成绩按百分制生成和提交;考查课的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均按照百分制录入,总评成绩按五级制生成和提交。末考成绩低于60分的,总评成绩均按不及格论。对于缓考、缺考、违纪或作弊学生成绩,应在核实后分别录入“缓考”、“缺考”、“ 违纪”或“作弊”。
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录入端口开放至至20xx年1月20日22时,请任课教师务必在此之前完成录入并提交。
4.成绩上交。在教务管理系统录入并提交成绩后,应上交纸质的“课程成绩册”和“试卷分析报告”。非试卷考核形式的考查课,可提交“期末考核(非试卷形式)分析报告”。
课程成绩册依次包括封面、平时成绩登记表、教务系统打印的成绩单。
课程成绩册和试卷分析报告(或考查课的考核分析报告)一式三份,由开课部门教学秘书统一转交:两份留存开课部门与试卷一并归档,一份提交所在校区教务科。
5.试卷归档与保管。所有本科与专科考试、考查课程的考核材料一律由开课部门负责存档保管。考核材料的归档要求见《课程考核管理办法》中“第八章 试卷归档与保管”相关内容。
6.成绩更正。成绩一旦提交,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动。确属阅卷或计算错误的,任课教师应填写《成绩更改申请表》,由教学院长签字同意,并报教务科审核、主管处长批准后,方可进行更改。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密切配合,保证考试工作顺利完成。
2.考前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指导,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专心复习、沉着应考,力争减少考试违纪行为。
3.组织本单位教师认真学习《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考试工作任务,规范课程考核、成绩管理和考核材料归档工作。
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生物期末考试 篇5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Zn 65 Pb 207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关于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错误的是( )
A.原核生物无核膜、核仁、染色体,真核生物大多数细胞三者都有
B.原核生物增殖方式主要为二分裂,真核生物可以通过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增殖
C.原核生物遗传时,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所有基因都遵循
D.自然状况下,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只有基因突变,而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可以有突变和重组
2.下列有关基础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不可以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最适合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用
C.碱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现象为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D.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可能是未加二氧化硅,使研磨不充分或者使用的材料菠菜叶放置天数久或者一次加入的无水乙醇量大等
3.下图甲、乙是有关人体细胞内基因复制和表达的相关过程,甲中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乙图是某RNA结构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图甲 图乙
A.图甲中①和④是不同的生理过程,但是解旋时应用的是同一种酶;③⑤为同一生理过程,共用一套密码子
B.若用某药物抑制图甲②过程,该细胞的有氧呼吸可能将受影响
C.图甲中②过程产生的RNA需要穿2层膜结构,进入细胞质参与翻译
D.图乙代表的RNA是的tRNA,部分区域含有氢键,具有识别并运输氨基酸的作用,其中氨基酸结合位点在○P端
4.下图是某个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高等动物的一个器官中的细胞分裂图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该个体的睾丸中可同时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的分裂相
B.正常情况下,乙细胞分裂所得2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BBDD和aabbDD或AAbbDD和aaBBDD
C.丙细胞的子细胞名称是精细胞,丙细胞中3上的A与4上的a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在甲与丙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为6和0;甲、乙、丙三细胞分别位于图丁中⑥②③段
5.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从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下图是水稻种子从萌发到结种子,一个生活史过程中相关激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属于植物的内源激素,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
B.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C.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D.植物叶片和果实的脱落仅与脱落酸(ABA)的调节有关
6.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就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圆田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分析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
C.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次生演替
29.(10分)如下图所示,图甲为某绿色植物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乙表示在密封恒温小室内测定的该植株上一组幼叶和成熟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分别表示参与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生成的物质,则A、B、C、D依次是水、CO2、 、 。
(2)从图甲可知,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为 ,在a中含有的参与此过程的物质
和酶。a中发生的能量变化过程是 。
(3)当光照强度为0 klx时,E组叶肉细胞中能产生[H]的具体场所是 ,此时,F组叶肉细胞中消耗O2的具体场所是 。
(4)图乙中光照强度为3 klx时,相同时间内,等面积的E、F两组叶片合成葡萄糖的质量之比为 。光照强度为8 klx时,F组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E组的,主要限制因素有 。
30.(10分)2022冬奥会即将在北京举办,在冬奥会的很多比赛项目中,冰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下图是运动员受到某种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每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末端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叫做 。图甲中④虚线圈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A和B两个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次数分别是 、 。
(2)图乙中,在兴奋状态下,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为 。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
。
(3)图丙为 的结构模式图,在图中结构4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图丙中兴奋传递时,只能由1→6,单向传递,原因是 。
(5)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请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
31.(9分)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据图分析:
(1)湖泊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 。
(2)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除了图中的能量流动外,还有 和
两大功能。
(3)图中c代表大闸蟹的 能,f代表大闸蟹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则d代表大闸蟹用于 的能量。
(4)大闸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宜的水温起了重要作用。温度属于生态系统的
信息,信息的类型除了此类型之外还有 、 。
32.(10分)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n=8,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现有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翅型——卷翅和直翅(用A与a表示),已知卷翅基因是直翅基因突变而来的,且存在纯合致死现象;眼色——红眼和白眼(用B与b表示,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组合1: P 红眼卷翅♀ ×白眼直翅♂
↓
F1:红眼卷翅♀112 :红眼直翅♀101 :红眼卷翅♂124 :红眼直翅♂127
组合2: P 组合1的F1红眼卷翅♂×白眼卷翅♀
↓
F2:红眼卷翅♀121 :红眼直翅♀59 :白眼卷翅♂127 :白眼直翅♂61
(1)对果蝇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量测 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翅型的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且控制翅型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染色体上,其与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 定律。
(2)由杂交组合2可知,卷翅中致死的基因型为 ,且组合2的亲本基因型为
。
(3)若用组合2的子代卷翅果蝇相互交配,则后代中红眼卷翅雄蝇的概率为 。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中的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主要是利用不同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设定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数量大大增加。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 。
(2)⑤的菌落中大部分是降解 的微生物。设置⑥的目的是 。
(3)⑤→⑥采用单细胞挑取法,将所选菌种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污染应注意的事项是:接种环要 灭菌,待其 后,再挑取菌落接种到试管中,并塞好棉塞,操作完成后需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目的是 。
(4)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下图表示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的具体培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过程是采用从 中获取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该文库中含有该生物部分基因序列。如果对已有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进行大量扩增,需要用 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DNA复制,这项技术需要用到Taq酶,该酶需从 的末端开始催化子链的延伸。
(2)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成纤维细胞,B过程首先要构建 ,然后通过
法导入成纤维细胞。
(3)从猪胚胎中获取单个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需用C 酶处理猪胚胎的部分组织。
(4)E过程得到卵母细胞后,要做去核处理,最常用方法是 。
(5)G过程需要用 (化学)方法激活重组细胞,使之完成分裂和发育进程,并最终发育为早期胚胎。
(6)Ⅰ过程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用 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生物评分细则:
选择:1-6 cd B D D A
29.(10分)除了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C3、C5
(2)光反应 色素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3)幼叶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2分)
(4)3:2 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光合作用相关酶的含量
30.(10分)除了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突触小体;1;0
(2)协助扩散;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 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最终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收缩而表现出肌无力。(2分)
(3)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到间隙,作用于后膜,引起后膜兴奋或者抑制
(5)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碳酸氢钠)进行调节,使pH值保持相对稳定
31.(9分)除了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丰富度(2分)(2)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3)同化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4)物理,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32.(10分)
(1)5,卷翅 常 基因的自由组合(2)AA AaXBY 和 AaXbXb(3)1/6
37.(15分)(1)扩大培养(使分解对羟基苯甲酸微生物的比例增高) (2)对羟基苯甲酸 对照作用 (3)灼烧 冷却 杀灭残留的微生物 (4)原油 选择
38.(15分)(1)cDNA文库;PCR技术;引物
(2)基因表达载体;显微注射
(3)胰蛋白酶或者胶原蛋白酶
(4)显微操作去核法
(5)乙醇,蛋白酶合成抑制剂,或者钙离子载体(三者均可)
(6)抗原-抗体杂交
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阅读
1.松露是和松科植物根系共生的一种地下真菌。下列关于松露和松科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都是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B. 都含有叶绿素,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 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
D. 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松露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松科植物也是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A. 松露和松科植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 松露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C正确;
D.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D正确。
2.某同学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渗透作用装置,S1和S2分别为漏斗内外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如图2所示,渗透平衡时漏斗内外液面差为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
B. 渗透平衡时,S1溶液的液面高于S2溶液的液面
C. 将S1和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渗透平衡时m值为0
D. 图2结果说明,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生物膜,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蔗糖不能穿过半透膜,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原因是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图中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即S1﹥S2。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两侧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
【详解】A. 根据题意,膀胱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故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A正确;
B. 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渗透平衡时S1溶液的液面高于S2溶液的液面,B正确;
C. 将S1和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则渗透平衡时不会出现液面差,因为KNO3可以通过半透膜,C正确;
D. 蔗糖属于小分子,故图2结果不能说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生物膜,D错误。
3.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据此推测DNP作用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会产生ATP,该过程不受DNP影响
B. DN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因为其形成ATP最多
C. 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
D. DNP抑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而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表明DNP影响线粒体内膜的酶催化形成ATP的过程,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ATP,A错误;
B. 根据题意,DNP主要在线粒体内膜中发挥作用,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ATP的合成,B错误;
C. 根据题意,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C正确;
D. 根据题意,DNP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TP的合成,而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故DNP对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过程无影响,D错误。
4.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利用相关实验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盐酸和酒精混合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
B. 健那绿能使线粒体呈蓝绿色,可将死亡的细胞染色后观察
C. 无水乙醇能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将色素溶解后分离
D. 人的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易涨破,可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分离;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放在清水中吸水涨破,离心后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详解】A.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A正确;
B. 健那绿为活细胞染色剂,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不是死细胞,B错误;
C. 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但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C错误;
D. 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应将人的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涨破,D错误。
5.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 B、b)控制,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F1随机交配获得F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自然界中,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5种,黑色和黄色各有2种
B.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C.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杂交
D. F2中黑色与黄色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共4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2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即表现为白色,则黑色为A_bb,黄色为aaB_,白色为aabb、A_B_,故纯合的黑色即AAbb和黄色亲本aaBB杂交,F1为白色即AaBb,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表现型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五种,黑色有AAbb、Aabb,黄色有aaBB、aaBb,A正确;
B.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即F2的表现型之和为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A_bb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aabb杂交,与白色纯合子杂交未必能鉴定出,如与AABB杂交,无论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结果都是A_B_,C错误;
D. F2中黑色(AAbb、Aabb)与黄色(aaBB、aaBb)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AaBb、aabb共2种,D正确。
6.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DNA呈伸展状态,且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与SSB功能相关的推测合理的是
A. 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以分开
B. SSB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DNA复制
C. SSB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
D. SSB与单链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SSB能很快地与DNA复制时解旋形成的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DNA呈伸展状态,且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则可推知,该蛋白能够在DNA解旋后与单链结合,在DNA复制结束后离开单链。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A正确;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单链的结合将利于DNA复制,B错误;
C. 根据题干中“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说明SSB不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C错误;
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是一种DNA结合蛋白,故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
7.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
B. “嵌合体”植株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
C. “嵌合体”的花之间传粉后可能产生三倍体子代
D. “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而不同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即细胞的分裂不同步,所以出现嵌合体,A项正确;“嵌合体”含有4N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76条,因此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B项正确;嵌合体中2N细胞可产生含1个染色体组的配子,4N细胞可产生含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所以“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C项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葡萄茎段,没有处理根尖分生区细胞,且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根尖分生区细胞含38条染色体,不会出现含19条染色体的细胞,D项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8.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 去甲肾上腺素可经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 去甲肾上腺素经内环境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故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也可以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且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 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正确;
B.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9.为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碗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豌豆的完整幼苗和去顶幼苗后,测得不同条件下豌豆两种幼苗的伸长量,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项目 完整植株 去顶植株
CK IAA GA IAA+GA CK IAA GA IAA+GA
测量值/mm 9.2 11.3 29 23 7.9 13 8.1 17.2
注:CK为空白对照组
A. 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
B. 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不佳,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
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时,体现了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协同作用
D. 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表数据可知,作用于完整植株时,IAA和GA均能促进幼苗生长,且IAA+GA混合组的促进作用比单独使用IAA强,但弱于GA;当作用于去顶植株时,作用效果是(IAA+GA)混合组﹥IAA﹥GA﹥对照组。
【详解】A. 根据表格数据,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A正确;
B. 表格中数据显示,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比处理完整植株的效果要好,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B正确;
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完整植株时比单独使用IAA强,但弱于GA,不能说明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是协同作用,C错误;
D. 根据表格显示,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D正确。
10.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 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推测可能是保护区内食物不充分,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所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
C. 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11.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酶在细胞外也可发挥作用,所以A错,RNA酶不是蛋白质,所以B错,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分解,所以D错。
12.某同学在观察某种哺乳动物生殖器官的细胞装片时,不小心与其他动物细胞分裂装片混在一起,将观察结果绘制成如下示意图后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1和C2
B. 图中C2所示的过程将会导致基因重组
C. 图中C1与C3所含的染色体组数量相同
D. 图中C1与C2、C3与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C1中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2细胞不均等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属于初级卵母细胞;C3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4中无同源染色体,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 据图可知,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1和C2,A正确;
B. 图C2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过程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 图中C1含有4个染色体组,C3含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 同一个体中可同时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中C1与C2、C3与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D正确。
13.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不仅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载体,还可作为癌细胞的营养来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对血浆pH的变化不大
C. 无氧呼吸时,乳酸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细胞不产生ATP
D. 癌细胞的能量仅来自乳酸,与正常细胞相比代谢减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因此尽管血液中乳酸的含量较多,但对血浆pH的影响不大。
【详解】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血浆中的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pH依旧会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H]和少量的ATP,C错误;
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代谢更加旺盛,D错误。
14.从某人体内的衰老细胞、癌细胞和凋亡细胞中获得提取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所有酶的活性均低于其它两种细胞
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
C.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都相同,RNA则不同
D.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紫色沉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但不是所有酶活性都都降低;癌细胞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详解】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A错误;
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凋亡基因表达可诱导细胞凋亡,故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B正确;
C. 癌细胞是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改变,故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并不都相同,C错误;
D. 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三种细胞的提取物都含有葡萄糖,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错误。
15.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
C. 男性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4
D. 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所生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
【答案】D
【解析】
A. 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说明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 由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者的体细胞只有一个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女性患者也有杂合子的可能,B错误;
C. 患者男性(XBY)产生的精子中XB:Y=1:1,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2,C错误;
D. 若患病女儿(XBXb时)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则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故D正确。
16.apoB基因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时,由于mRNA中某个位点的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U,使密码子CAA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A,导致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
B. 该mRNA可与RNA聚合酶结合完成翻译过程
C. 该mRNA翻译时先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
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翻译过程是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多肽链的过程。
【详解】A. 碱基C(胞嘧啶)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U(尿嘧啶),故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A正确;
B. 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形成,不催化翻译过程,B错误;
C. 根据“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该mRNA翻译之后才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C错误;
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mRNA中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发生了替换,D错误。
17.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以棉铃虫专一宿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毒被呈多面体的外壳包裹形成多角体。多角体随食物进入棉铃虫的中肠,中肠的碱性环境和蛋白酶迅速将其外壳溶解,病毒释放,危害宿主。人们利用NPV制作病毒型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B. 该病毒的使用会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
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
D. 长期使用该农药,可能诱导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利用NPV制作的病毒型农药是环保型的生物农药,可以减弱棉铃虫的抗药性,防止环境污染。
【详解】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A正确;
B. 该病毒的使用会杀灭棉铃虫,进而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B正确;
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病毒颗粒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破坏,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C正确;
D. 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的原因并不是长期使用农药引起的,而是变异引起的,D错误。
18.将果蝇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分裂后,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含14N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含15N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为1/2
C.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含14N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所有子细胞的染色体均含有15N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①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14N-14N,一个是15N-14N,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或全部有标记。②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A. 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中期时DNA存在于2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A错误;
B. 若进行两次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所有的染色体中DNA都是15N-14N,第二次分裂中期时单体上的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得到的子细胞中一半有标记或全部有标记,B错误;
C. 若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组成都是15N-14N,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单体都含14N,C错误;
D. 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都有15N染色体,D正确。
19.水杨酸是植物体产生的一种激素,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
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 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
D. 生产实践中,促进品系YTA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低于品系YTB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A,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均高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实验中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用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6~30h组,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说明1.5×10-4 mol•L-1浓度的用效果最为显著。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3.7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用7.5×10-4 mol•L-1和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YTB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较敏感。
【详解】A. 图中曲线显示,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A正确;
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后,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组高,B正确;
C. 曲线显示,3.7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7.5×10-4 mol•L-1和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C正确;
D. 曲线中没有显示促进品系YTA和YTB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D错误。
20.抽血化验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男子空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80~120
甘油三酯 140 mg/dL 50~200
游离甲状腺激素 35 pmol/L 12~22
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完全不同
B. 化验单上给定的参考范围,说明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
C.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判定该男子患糖尿病,可口服胰岛素治疗
D.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推测该男子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具有较多的蛋白质;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该男子的血清葡萄糖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可以判断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临床上常采用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治疗此病;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但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不完全相同,A错误;
B.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 根据报告单信息,该男子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值高,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但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 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比正常值低,D错误。
21.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 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
C. 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蛋白的基因
D. 捐献者若感染HIV可通过抗体清除病毒,不发生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T细胞易被HIV破坏,与其表面的CCR5(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有关”可知,HIV感染T细胞可能与CCR蛋白的表达有关;而“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推测若CCR5基因不表达或机体无法产生CCR蛋白可导致HIV不能侵染T细胞。
【详解】A.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正确;
B. 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推测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B正确;
C. 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 细胞内编码CCR5的基因不能表达,C错误;
D. 由于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不能表达CCR蛋白,则HIV无法感染T细胞,因此捐献者若感染HIV则无法引起细胞免疫,通过抗体清除病毒,D正确。
22.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二者的共同点有
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
②都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
③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接种
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平板划线法不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详解】①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的,①正确;
②平板划线法接种用接种针,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要用涂布器,②错误;
③不论是平板划线法还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都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都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③正确;
④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④错误;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有①③,B正确。
23.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为人类提供生物产品时,首先要选择优良的单一菌种。消灭杂菌,获得单一菌种的方法不包括
A. 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比例的核酸
B. 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上的差别,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碳源
D. 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抗生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筛选优良的单一纯种,是在许多种微生物中,杀死其它微生物,使某种特定的微生物存活下来,可以采用特定的培养基获得纯种,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需要的差别,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来配置培养基获得单一纯种。
【详解】A. 加入核酸不能起到选择作用,因为微生物细胞不能直接利用核酸,只有先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然后再合成微生物的核酸,所以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不会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A错误;
B. 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B正确;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微生物,C正确;
D. 抗菌素也可对生物起选择作用,D正确。
2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所用的骨髓瘤细胞是一种基因缺陷型细胞,其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现将从预先注射了某种抗原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B淋巴细胞与上述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将这些混合物分装于如图所示的细胞培养板的小孔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 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
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
D. 小孔中的细胞经过增殖后,均会产生所需特异性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中,由于骨髓瘤细胞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故骨髓瘤细胞不能在该培养液中生长,而B淋巴细胞本身无增殖能力,则只有融合形成的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该培养液中生长,而融合形成的B-骨髓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详解】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A正确;
B. 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B正确;
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后,只有融合的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培养液中生存,因此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C正确;
D. 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不止一种,都能分裂繁殖,产生抗体,要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必须进行专一性抗体检测,D错误。
25.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或不同的底物
B. 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分子结构
C. 不能通过检测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
D. 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观察到洋葱根尖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答案】D
【解析】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有可以是相同的酶不同的底物,A正确。研究DNA分子结构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乳酸菌产生的是乳酸的细胞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通过检测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C正确。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细胞已经死亡,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D错误。
点睛:要观察质壁分离细胞必须有活性,而活细胞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活细胞不允许染料进入细胞。
26.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与核DNA有关。某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通过作用于核DNA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该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核的过程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_________,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________交流的功能。
(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________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________中被降解。未被降解的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积累后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推测药物分子在细胞质中停留时间越长,被降解概率就越大,细胞核对药物的吸收效率也越低。
(3)科研人员发现亲核蛋白可以运输至细胞核内,为研究其运输机理,设计了有关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_________,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研究,请你设计一个提高该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效果的研发思路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信息 (2). 信息 (3). 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4). 细胞质基质 (5). 溶酶体 (6). 放射性出现的位置 (7).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 (8). 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的尾部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核
【解析】
【分析】
观察题图,药物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质基质,在细胞质基质中的药物分子有部分会被分解;药物分子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部分与溶酶体结合后被降解,部分在细胞质基质中释放出来,未被降解的部分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核中,作用于核DNA,发挥效应。分析亲核蛋白运输机理实验图示可知:对亲核蛋白头部和尾部分别进行同位素标记,并对亲核蛋白进行有限的水解,并然后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相关物质注入到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检测技术检测放射性,观察是否进入细胞核中,发现尾部以及含有尾部的亲核蛋白整体都可以进入细胞核,而单独的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可知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
【详解】(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细胞质基质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溶酶体中被降解。
(3)观察机理图可知,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放射性出现的位置,结果表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
(4)综合上述研究,由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因此可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的尾部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核。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从题干中获取获取信息的能量,根据“在细胞核中发现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和亲核蛋白尾部”,说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的通过比较图示概括药物作用的机理。
27.北方夏秋之际,日光温室内温度较高,高温显著影响黄瓜的产量。改变温室内CO2的浓度,对黄瓜的光合作用有明显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依据图1数据,常温条件下增加CO2在前期对黄瓜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期促进作用__________;高温条件下不加CO2_____________;比较________组,说明长期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不仅能缓解高温对黄瓜净光合作用的影响,还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
(2)为探究CO2缓解高温对黄瓜光合作用影响的机理,科研人员做了进一步检测,结果如图2。
①黄瓜的叶绿素分布在_______上,捕获的光能将用于H2O的分解和形成______,最终转化并储存为________中的化学能。
②由图2可知,高温条件下黄瓜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③高温增加CO2浓度时,黄瓜叶绿素的含量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一致,推测在高温条件下,长期增加CO2 浓度可以______,最终提高黄瓜光合作用效率。
【答案】 (1). 减弱 (2). 黄瓜的净光合速率受抑制,长期培养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增强 (3). 对照、高温、高温+CO2 (4). 类囊体的薄膜 (5). ATP (6). 糖类 (7). 高温使叶绿素合成过程受阻,或加速叶绿素分解,叶绿素含量下降 (8). 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ATP、[H]促进暗反应的进行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对比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净光合速率,发现高温+CO2组﹥常温+CO2组﹥对照组﹥高温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发现在7-28d之间,不同处理组净光合速率都增加,第35d的净光合速率有所下降。观察图2,高温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在各组中是最低的,在7-21d之间,不同处理组叶绿素含量都增加,且都是高温+CO2组﹥常温+CO2组﹥对照组﹥高温组;在28-35d组中叶绿素含量高温+CO2组﹥对照组﹥常温+CO2组﹥高温组。
【详解】(1)依据图1数据,常温条件下增加CO2在前期对黄瓜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期促进作用减弱;高温条件下不加CO2组在各组中净光合速率最低,说明黄瓜的净光合速率受抑制,且长期培养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增强;比较对照、高温、高温+CO2组,说明长期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不仅能缓解高温对黄瓜净光合作用的影响,还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
(2)①黄瓜的叶绿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捕获的光能将用于H2O的分解和形成ATP,最终转化并储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由图2可知,高温条件下黄瓜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高温使叶绿素合成过程受阻,或加速叶绿素分解,叶绿素含量下降。
③根据图2可知,高温增加CO2浓度时相比其他各组叶绿素含量更高,而根据图1,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推测在高温条件下,长期增加CO2 浓度可以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ATP、[H]并促进暗反应的进行,最终提高黄瓜光合作用效率。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8.多发性骨软骨瘤是一种罕见的骨骼异常疾病,科研人员发现EXT2基因与该病发生有关,请回答问题:
(1)图1 为某患病家族的系谱图,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该病为______遗传病,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可知Ⅲ-4是________,Ⅲ-3和Ⅲ-4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
(2)为生育健康的孩子,Ⅲ-3和Ⅲ-4接受了胚胎移植前的基因筛查。大致过程: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经细胞____________发育成囊胚,以囊胚细胞的DNA为模板,PCR特异性扩增______进行筛查。
(3)PCR过程中可能会因碱基对的_________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检测结果与胚胎实际基因组成不符。SNP是由单个碱基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样性位点,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科研人员在检测致病基因的同时,检测了致病基因附近SNP位点的特定碱基组成,结果及Ⅲ-3和Ⅲ-4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形成胚胎的过程如图2所示。
请参照图2,画出胚胎2中SNP位点的碱基组成_________,由上图推测_______不能用于后续的胚胎移植。
(4)为确保获得健康胚胎可以选取更多与致病基因_________进行检测分析。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2). 杂合子 (3). 1/2 (4). 分裂和分化 (5). EXT2基因 (6). 增添、缺失、替换 (7). (8). 胚胎1 (9).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P位点
【解析】
【分析】
观察图1,可利用排除法,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否则Ⅱ-3号患病则Ⅲ-2号必患病;该病也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否则Ⅱ-5号患病则Ⅰ-2号必患病;该病也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否则Ⅱ-6必含致病基因;综上所述,该病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Ⅰ-2号为aa、Ⅱ-5号为Aa、Ⅱ-6号为aa、Ⅲ-4号为Aa、Ⅲ-3号为aa,故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可知Ⅲ-4是杂合子,Ⅲ-3和Ⅲ-4生一个正常孩子aa的概率是1/2。
(2)为生育健康的孩子,Ⅲ-3和Ⅲ-4接受了胚胎移植前的基因筛查,因为EXT2基因与该病发生有关,因此基因筛查时应筛查EXT2基因。大致过程: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囊胚,以囊胚细胞的DNA为模板,PCR特异性扩增EXT2基因进行筛查。
(3)PCR过程中可能会因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检测结果与胚胎实际基因组成不符。根据图2,胚胎1中SNP位点上碱基组成为A-A,则Ⅲ-3产生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A,Ⅲ-4产生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A,故Ⅲ-4产生的组成胚胎2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G,故胚胎2中组成为 ;由上图推测,Ⅲ-4中SNP位点上碱基为G的染色体来自Ⅱ-6,应不含致病基因,Ⅲ-4中SNP位点上碱基为A的染色体应含致病基因,遗传给胚胎1,则胚胎1必含致病基因,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胚胎1发育的个体必患病,不能用于后续的胚胎移植。
(4)为确保获得健康胚胎可以选取更多与致病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P位点进行检测分析。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系谱图的判别方式、概率的计算,根据系谱图的发病特点,判别遗传方式并进行细致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难点是形成胚胎的图示和胚胎移植条件的分析和判断。
29.他莫昔芬(Tamoxifen)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药物,然而长期服用容易引起耐药性。牛樟芝(AC)是一种传统的药用蘑菇提取物,科研人员用AC处理Tamoxifen抗性的乳腺癌细胞(MCF-7tamR),发现其可以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相关研究如下,请回答问题:
(1)乳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致癌因子引起了________突变。
(2)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培养MCF-7tamR细胞,分别于24h、48h测定细胞增长率,结果如图1所示。
①体外培养MCF-7tamR细胞时,培养基中除水、糖、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外,通常还需要加入______和抗生素;传代培养时,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用_____等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
②分析图1结果,依据__________,可知AC和Tamoxifen联合使用对于MCF-7tamR细胞的治疗效果最好。
(3)Skp2和RhoA是乳腺癌细胞中两种关键酶,前者抑制细胞凋亡,后者影响细胞代谢。两种酶是基因通过___________过程指导合成的蛋白质。
(4)为进一步探明AC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从100μg/ml AC处理24h的MCF-7tamR细胞中获取mRNA,逆转录得到cDNA后,特异性扩增skp2和RhoA基因的片段,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
①β-actin基因在不同细胞中转录水平相对稳定,且表达量较高,在实验中可消除______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作参照基因。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AC抑制了细胞中Skp2、RhoA基因的_______过程。据此推测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 血清 (3). 胰蛋白酶 (4). 联合使用AC和Tamoxifen时的细胞增长率,比单独使用AC和Tamoxifen时低 (5). 转录和翻译 (6). 检测方法 (7). 转录 (8). 抑制Skp2、RhoA基因表达,促进MCF-7 tamR细胞凋亡,影响细胞代谢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C可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根据表格中数据,比较Tamoxifen组、AC100μg/ml组、AC100μg/ml+Tamoxifen组对细胞增长率的影响,24h和48h的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00μg/ml组﹥AC100μg/ml+Tamoxifen组;比较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对细胞增长率的影响,24h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48h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且48h细胞增长率AC100μg/ml+Tamoxifen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说明施加AC确可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且该效应与浓度有关,据此分析。
【详解】(1)乳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致癌因子引起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2)①体外培养MCF-7tamR细胞时,培养基中除水、糖、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外,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和抗生素;传代培养时,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用胰蛋白酶等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
②分析图1结果,联合使用AC和Tamoxifen时的细胞增长率,比单独使用AC和Tamoxifen时低,说明AC和Tamoxifen联合使用对于MCF-7tamR细胞的治疗效果最好。
(3)Skp2和RhoA是乳腺癌细胞中两种关键酶,前者抑制细胞凋亡,后者影响细胞代谢。两种酶是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合成的蛋白质。
(4)①β-actin基因在不同组细胞中转录水平相对稳定,且表达量较高,在实验中可消除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作参照基因。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AC组细胞扩增出的Skp2、RhoA基因片段几乎没有,说明未获取得到相关mRNA,推测AC抑制了细胞中Skp2、RhoA基因的转录过程。据此推测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Skp2、RhoA基因表达,从而促进MCF-7 tamR细胞凋亡,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点睛】本题以抗癌药物的抑癌机理的探究为背景,考查了癌变机理、动物细胞培养、实验结果分析、基因表达等知识点,内容较为综合,解答类似题目需要学生把握题干主旨,分项分析,题目背景较大,但每一小题考查点较单一,要求学生能很好的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3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小板减少。IVIG是一种人血浆制备的抗体混合液,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科研人员获得患ITP的小鼠,用于研究IVIG的作用机制。请回答问题:
(1)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_______,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______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_______,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出血风险升高。
(2)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 Fab 和 Fc片段(图1所示)。不同IgG抗体Fc段结构差异较小,但Fab片段的结构差异较大,后者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_______性。
(3)研究人员分别用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患ITP的小鼠,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该实验结果说明IVIG可以________,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是______片段。
(4)研究人员推测IVIG的作用还可能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相关。为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设计了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实验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的__________,发现其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说明________。
(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IVIG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外来异物) (2). 浆细胞 (3). 沉淀或细胞集团(抗原-抗体复合物) (4). 特异 (5). 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 (6). Fc (7). 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 (8). IVIG 的作用依赖于抑制性受体F (9). IVIG利用Fc片段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抗体与血小板结合,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血小板数量降低;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据图2可知,注射IVIG可以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现有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抗体,若IVIG的作用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相关,则利用抗体抑制受体后,血小板的数量与注射IVIG相似,据此可设置三组实验,第一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第二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IVIG作为对照组,第三组给患ITP小鼠注射等量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实验组,若IVIG的作用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确有关系,则实验组中小鼠的血小板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详解】(1)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出血风险升高。
(2)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 Fab 和 Fc片段。不同IgG抗体Fc段结构差异较小,但Fab片段的结构差异较大,后者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
(3)研究人员分别用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患ITP的小鼠,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相比于对照组、Fab片段和Fc片段组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IVIG可以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且Fc片段组延缓血小板数量的下降效果仅次于IVIG组,说明起作用的主要是Fc片段。
(4)据分析可知,实验组应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的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若实验组中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则说明IVIG 的作用依赖于抑制性受体F。
(5)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出血风险升高;而IVIG可延缓血小板降低,该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Fc片段,且IVIG的作用还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有关,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即注射IVIG后可抑制机体本身产生的免疫反应,综合以上信息,推测起作用机理为:IVIG利用Fc片段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点睛】本题以ITP为背景,考查有关人体免疫相关知识,涉及自身免疫及抗体作用机理,重在考查学生根据免疫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1.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群落,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早熟禾是高寒草甸的优势植物,长期过度放牧使其出现植株矮化的现象。为探究原因,科研人员选取了围栏 3 年(UG3)、夏季放牧(SG)、全年放牧(YG)的样地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早熟禾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它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
(2)图1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导致早熟禾分配给_______的能量明显减少,而分配给______的能量显著增多。
(3)科研人员推测早熟禾矮化现象可能与植物激素有关,检测不同放牧强度下早熟禾体内赤霉素(GA)含量,结果如图2。
①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它们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的分子。
②图中数据显示,过度放牧使早熟禾体内赤霉素________,导致早熟禾的能量分配发生变化,使得早熟禾出现了矮化现象。
③矮化的早熟禾可以避免家畜的过度踩踏和采食,成为高寒草甸的主要优势植物,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热能 (3).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 茎和穗 (5). 根 (6). 信息 (7). 在根中的含量上升,在茎中的含量下降,而在叶中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或: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发生变化) (8).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比较围栏3年(UG3)、夏季放牧(SG)、全年放牧(YG)样地中调查数据可知,随着放牧的时间越长,调查获得的根重所占比越大,总叶重几乎无差别,而茎重和穗重所占比越来越低;分析图2,全年放牧(YG)和围栏3年(UG3)组相比,赤霉素在根中含量上升,在茎重含量降低,在叶中含量几乎无差别。
【详解】(1)早熟禾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图1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导致早熟禾分配给茎和穗的能量明显减少,而分配给根的能量显著增多。
(3)①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②图中数据显示,过度放牧使早熟禾体内赤霉素在根中的含量上升,在茎中的含量下降,而在叶中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导致早熟禾的能量分配发生变化,使得早熟禾出现了矮化现象。③矮化的早熟禾可以避免家畜的过度踩踏和采食,成为高寒草甸的主要优势植物,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
【点睛】本题联系植物激素调节,考查生态系统组成、能量流动及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2.在繁殖期间,大熊猫雄性和雌性都可与多个异性交配。动物园圈养时,为避免后代近亲交配,导致群体生活力下降,需确定未知的亲子关系。简单重复序列(SSR)也称微卫星DNA,它在大熊猫个体之间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用于亲子鉴定。请回答问题:
(1)大肠杆菌pUC18质粒上的LacZ基因序列中没有插入目的基因时,在外源IPTC诱导下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将培养基中的X-gal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反之,则形成白色菌落。科学家利用pUC18质粒,通过构建基因文库筛选大熊猫SSR位点。
①提取大熊猫基因组DNA,用___________处理DNA和pUC18质粒,获得重组质粒后,将其与__________处理的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完成转化。
②将试管Ⅱ中的菌液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还应加入________以及氨苄青霉素,其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_的大肠杆菌。
③观察到培养基上出现_________色菌落,则说明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取该颜色菌落筛选SSR位点,进行测序,并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SSR位点。
(2)科学家对PCR扩增的SSR位点,对大熊猫进行亲子鉴定结果如下图:
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因此,子代1和_________是母本与疑似父本2的后代,而_______不是该母本的后代。
【答案】 (1). 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2). 钙离子 (3). IPTG、X-gal (4). 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5). 白 (6). 子代2 (7). 子代3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大肠杆菌pUC18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LacZ基因,但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位于LacZ基因上,所以构建成的重组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但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一半乳糖苷酶。试管Ⅰ中是基因表达载体,试管Ⅱ中是大肠杆菌,将试管I中的物质和大肠杆菌共同置于试管Ⅱ的目的是进行转化,大肠杆菌需事先用Ca2+进行处理,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最后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还应加入氨苄青霉素,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此外培养基中还应加入IPTG、X-gal,由于大肠杆菌pUC18质粒上的LacZ基因序列中没有插入目的基因时,在外源IPTC诱导下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将培养基中的X-gal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重组质粒上的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若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则其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形成白色菌落。
【详解】(1)①提取大熊猫基因组DNA,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处理DNA和pUC18质粒,获得重组质粒后,将其与钙离子处理的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完成转化。
②将试管Ⅱ中的菌液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和生长因子,还应加入IPTG、X-gal以及氨苄青霉素;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③重组质粒上的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一半乳糖苷酶,若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则其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形成白色菌落。
(2)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根据亲子鉴定结果图中DNA片段判断,母本与疑似父本2的后代很可能是子代1和子代2,子代3不是该母本的后代。
【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从题文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
1.以下物质中可以用32P标记的是
A. 核苷酸 B. 氨基酸 C. 脂肪酸 D. 丙酮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组成元素为C、H、O、N、P,A符合题意;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R基上含有S,B不符合题意;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小分子化合物,组成元素是C、H、O,C不符合题意;丙酮酸是葡萄糖分解的产物,组成元素为C、H、O,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所示,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在核糖体上合成
B. 血管紧张素Ⅰ是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Ⅱ含有7个肽键
C. 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均能与斐林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说明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催化作用的酶,本质是蛋白质。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均为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三者氨基酸的数量不同,功能也不同。
【详解】由分析可知,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Ⅰ是由十个氨基酸构成的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Ⅱ是由八个氨基酸构成的八肽化合物,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故含有7个肽键,B正确;斐林试剂只能检测还原性糖,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都是多肽,可由双缩脲试剂检测,C错误;根据题意,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可转化形成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故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从而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D正确。
故选C。
3.如图所示,某些植物细胞利用①把细胞内的H+运出,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②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和②的化学本质不同 B. ①和②的空间结构相同
C. H+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 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无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以ATP为能源主动将H+运输出细胞,说明①为载体蛋白,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推动H+和蔗糖的吸收,该过程并没有消耗能量,但需要②载体。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②均为载体蛋白,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A错误;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①②的功能不同,故可推测其结构也不相同,B错误;根据图示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由图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而细胞外和细胞内的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又可推动H+和蔗糖的吸收,氧气浓度可影响H+外运,进而影响细胞外和细胞内H+浓度差,从而影响蔗糖的吸收,故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4.下列细胞中不可能发生的生命活动是
A. 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酒精
B. 胰岛B细胞的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胰岛素
C.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入侵细胞的病毒
D. 性腺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性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参与;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性激素属于脂质。
【详解】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可分解为乳酸,不能形成酒精,A错误;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细胞中的溶酶体具有消化作用,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C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成分是固醇,由人体性腺细胞内的滑面型内质网合成,D正确。
故选A。
5.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细菌。体检时可通过13C 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Hp感染情况。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可被Hp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 NH3 和 13CO2。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3CO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Hp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
B. Hp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细胞膜
C. 脲酶由Hp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D. 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为DNA,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
【详解】Hp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所有生物膜均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B正确;Hp为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C错误;根据“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可知感染者呼出的13CO2不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某一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直到终止。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B. t1~t2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C. t2时酶失去活性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图可知,t1~t2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由大到小,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详解】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加入酶以后,t1~t2的开始阶段,反应物浓度降低较快,说明反应速率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物浓度降低减慢,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可能是反应物的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B正确;根据题意“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说明酶没有失活,t2时反应物浓度为0,说明反应物被完全分解了,C错误;适当降低反应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反应物完全被分解所需要的时间要延长,故t2右移,D正确。
故选C。
7.Rubisco是植物细胞内参与光合作用CO2固定的酶。下表是不同温度对两种水稻中Rubisco酶活性(umol•mg-1•min-1)影响的有关数据。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B. Rubisco催化C3和CO2结合
C. 30℃时酶活性下降会使两种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D. 30℃与21℃相比,丰优比两优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Rubisco是植物细胞内参与光合作用CO2固定的酶,而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故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A正确;Rubisco催化C5和CO2结合形成C3,B错误;Rubisco是植物细胞内参与光合作用CO2固定的酶,由表格信息可知30℃时酶活性下降,则两种水稻的CO2固定降低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C正确;30℃与21℃相比,丰优酶活性降低值为:1.07-0.79=0.28,两优酶活性降低值为:1.13-0.8=0.33,即丰优比两优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小,D正确。
故选B。
8.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右图表示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的检测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a峰中细胞适于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
C. b峰中细胞的核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
D. b峰中的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至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2.每个细胞周期又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3.分析题图:a峰中细胞的DNA含量均为40,在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均为80,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在逐渐加倍,所以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A正确;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目清晰,适宜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而中期的DNA应为80,即位于b内的部分染色体适宜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b峰中细胞的核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C正确;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而b峰内的细胞可能处于前期、中期和后期,故b峰中的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周期的知识,识记细胞周期及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时遗传信息不改变 B. 细胞分化时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
C. 细胞衰老时细胞代谢速率下降 D. 细胞凋亡时表达的基因没有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细胞生长是由细胞体积增加引起的,其遗传信息不改变,A正确;由分析可知,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衰老细胞中多数酶的活性降低,细胞代谢速率下降,C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也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细胞凋亡时表达的基因发生了变化,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凋亡、细胞衰老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两条链间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通过氢键连接
B. mRNA与tRNA的基本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
C. 细胞中同一种tRNA可转运不同的氨基酸
D. 细胞中一个DNA分子可转录出不同的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种tRNA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被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
【详解】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是通过氢键连接的,其中A与T之间两个氢键,G与C之间三个氢键,A正确;mRNA与tRNA都是通过转录形成的RNA,基本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B正确;—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C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细胞中一个DNA分子可转录出不同的RNA,D正确。
故选C。
11.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a-e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b、d过程只能在细胞分裂时进行
B. 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只有a、b、c
C. 结构完整的活细胞都可以发生a、b、d
D. 图中所有过程都可在细胞内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为DNA分子复制过程,b为转录过程,e为逆转录过程,c为RNA分子复制过程,d为翻译过程。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b为转录过程,d为翻译过程,高度分化不分裂的细胞也能进行基因的表达,如胰岛B细胞可合成胰岛素,A错误;中心法则表示的是遗传信息的流动,图中所有过程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a表示DNA复制,只有能分裂的细胞才能进行DNA的复制,C错误;a、b、d过程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的细胞中,而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也可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故图中所有过程都可在细胞内发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我国科学家成功将酿酒酵母单倍体的16条染色体合并为一条。该新型酵母除细胞分裂能力稍弱外,在形态、结构和代谢等方面都与野生型相似。此成果是染色体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型酵母细胞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B. 新型酵母的一条染色体含有几乎全部遗传信息
C. 新型酵母的培养基中不需加入有机碳源
D. 新型酵母与野生型共同培养时竞争力较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由于新型酵母细胞分裂能力稍弱,故新型酵母与野生型共同培养时竞争力较弱。
【详解】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故新型酵母细胞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A正确;单倍体中含有个体发育的几乎全部遗传信息,科学家将酿酒酵母单倍体的16条染色体合并为一条,故新型酵母的一条染色体含有几乎全部遗传信息,B正确;酵母菌为异养型,培养时需要加入有机碳源,C错误;由于新型酵母细胞分裂能力差,即繁殖后代的能力差,故新型酵母与野生型共同培养时竞争力较弱,D正确。
故选C。
13.蝗虫的性别决定为XO型,即雄虫仅有一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染色体A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研究人员统计了300个细胞在同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下图示其中某一细胞)。发现X染色体与染色体A的组合出现146次,与B的组合出现154次。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注:蝗虫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端)
A. 上述事实说明同源染色体分离后随机移向两极
B. 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
C. 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研究人员统计了300个细胞在同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发现X染色体与染色体A的组合出现146次,与B的组合出现154次”,可说明X染色体与A、B这对同源染色体结合机会相等,即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随机的,同时说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
【详解】根据题意和上述分析可知,A、B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分离后随机移向两极,A正确;A、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研究人员发现X染色体与A和B组合的几率几乎相同,说明A、B分离的同时与X染色体进行了自由组合,故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C正确;A、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故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以及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并能够确定不同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行为,从而确定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具有一定的难度。
14.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时,细胞中
A. 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B. 一定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核DNA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D. 染色体数目一定与其体细胞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但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可能是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上述时期均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核DNA数与体细胞相同,C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 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 1和2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基因带谱可知,4号患病,基因带谱在下面,说明下面的基因为致病基因,则上面的带谱说明为正常基因,1号含有两种基因,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说明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5号含有两种基因。3号只含有正常基因,为显性纯合子。
【详解】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1号和4号有相同的条带,说明1号也含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2号,故2号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B正确;根据基因带谱可知3号没有致病基因,故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错误;根据A项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1和2的基因型均为Aa,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选C。
16.果蝇的有眼与无眼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眼色的红色与白色由另?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无眼雌果蝇与?只白眼雄果蝇交配,F1全为红眼,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有眼与无眼中有眼是显性性状 B. 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F1红眼雌蝇测交子代中无眼占1/2 D. 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从表中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有眼果蝇多于无眼果蝇,故有眼相对于无眼是显性性状,红眼果蝇多于白眼果蝇,故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分析F2的表现型及比例:眼色的红色与白色在后代雌雄中遗传情况不同,说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有该性状,说明控制眼色(设为R、r)的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表可知,有眼∶无眼在雌雄性中比例均为3∶1,可推知F1中亲本均为Bb(设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为B、b);又由表知F2中雄蝇有两种眼色,可推知F1中母本眼色基因型应为杂合子,故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果蝇有眼相对于无眼为显性,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与bbXrY测交子代中只要出现bb即为无眼,故无眼占1/2,C正确;亲本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F1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BBXRXr、BbXRXr、BBXRXR、BbXRXR共四种,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有F和S两种类型,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XF和XS编码。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进行原代培养,然后用不同的单个细胞分别进行单克隆培养。分别从原代培养和各单克隆培养取样,对G-6PD蛋白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代培养的细胞中都含有XF基因和XS基因
B. 原代培养细胞电泳图有2个条带是因为同时检测了多个细胞
C. 单克隆培养的细胞1、2、4、5、8、9与3、6、7所含基因不同
D. 实验结果可能是女性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导致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进行原代培养,然后用不同的单个细胞分别进行单克隆培养”以及结合电泳检测结果可知,基因型为XFXS的细胞有的能够合成F型蛋白,有的能够合成S型蛋白,说明该杂合子细胞中的两个基因都有表达的机会,可能是该女性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导致的。
【详解】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进行原代培养,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所以原代培养的细胞中都含有XF基因和XS基因,A正确;对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出现F型蛋白和S型蛋白,而单克隆培养的细胞只能出现一种条带,说明原代培养的细胞为不同类型,即原代培养细胞电泳图有2个条带是因为同时检测了多个细胞,B正确;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遗传物质不变,故细胞1、2、4、5、8、9与3、6、7所含基因相同,C错误;原代培养的细胞后代用胰蛋白酶处理形成的单个细胞进行克隆培养,在克隆培养的后代中,有的细胞群只合成F型蛋白,有的细胞群只合成S型蛋白,说明XFXS的雌性体细胞的两个X染色体会有一个随机失活,且这个细胞的后代相应的X染色体均会发生同样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18.下图为白色棉的培育过程。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的培育原理为基因突变
B. 过程②的培育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C. 过程③产生的子代可能出现三种表现型
D. 过程④产生的子代出现白色棉的概率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诱变育种应用基因突变为原理,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②处理后b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丢失了片段,故为染色体结构变易的缺失。图示③过程为通过自交筛选不含b基因的个体,④过程为通过单倍体育种的方式筛选不含b基因的个体。
【详解】过程①是利用了太空的特殊条件进行诱变育种,培育原理为基因突变,A正确;过程②处理的结果导致染色体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粉红棉产生的配子含b基因的配子:含缺失染色体(用0表示)的配子=1:1,自交后代,bb:b0:00=1:2:1,其中bb表现为深红棉,b0表现为粉红棉,00表现为白色棉,故过程③产生的子代出现了三种表现型,C正确;b0花药离体培养产生两种单倍体(b、0),经染色体加倍处理后形成bb和00两种个体,故白色棉的概率为1/2,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B. 地理隔离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 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 杂合子自交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正确;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错误;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错误;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
故选A。
20.下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构成
B. 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C. 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 神经支配伸肌收缩和屈肌舒张协调完成膝跳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传递。
【详解】一个神经元一般一个胞体,由图中胞体的个数可知,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四个神经元构成,A错误;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B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于兴奋在反射弧的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故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由图中兴奋和抑制的信号可知,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才能完成小腿前踢动作,D正确。
故选A。
21.植物枝条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调节。近期发现植物体内的独脚金内酯(SL)也与侧芽生长有关。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和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将保留有顶芽和等量侧芽的A、B两个枝条嫁接到同一个根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个枝条上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不能作出的推测是
A. SL的合成部位是根 B. SL抑制侧芽的生长
C. SL可由根运输到枝条 D. SL通过生长素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将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与野生型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短,但是野生型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与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长,说明SL的合成与根和枝条无关,可能与嫁接点有关,并SL对植物侧芽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由于测量的是侧芽的长度,故可预测SL的运输方向由下往上(由根部向茎部)。将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该组合不能合成SL,但能合成生长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使植株表现为顶端优势,但该组合A、B均未表现为顶端优势,说明生长素必需通过SL才能抑制侧芽的生长。
【详解】含有野生型植株根部的嫁接体侧芽长度都较短,而含有不能合成SL突变体植株的根部的嫁接体侧芽长度都较长,可知SL的合成部位是根,A正确;由于突变体不能合成SL,野生型能合成SL,而侧芽枝条的长度是野生型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的嫁接体小于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的嫁接体,可推测SL抑制侧芽的生长,B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SL的合成部位是根部,而实验测量的是侧芽的长度,故可预测SL的运输方向由根运输到枝条,C正确;不能合成SL的组生长素不能发挥作用使其表现顶端优势,而能合成SL的组生长素可抑制侧芽的发育,说明生长素通过SL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22.在干旱条件下,研究玉米叶片内脱落酸和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得到下图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基本稳定
B. 干旱处理的2-5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持续下降
C. 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生长素的影响大于对脱落酸的影响
D. 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和生长素参与调节玉米叶片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干旱和正常供水情况下脱落酸含量相差很大,而两种情况下生长素的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含量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详解】由左图可知,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基本稳定,A正确;由由图可知,干旱处理的2-5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持续下降,干旱处理的5-6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表现上升,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含量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含量的影响,C错误;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叶片内脱落酸和生长素浓度都有所变化,说明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和生长素参与调节玉米叶片的生理活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和脱落酸对玉米叶片生长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图表的理解以及能用文字等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3.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此时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A.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B. 骨骼肌战栗加速热量的产生
C. 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D. 散热量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天气突然变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减小,皮肤散热减少,A正确;天气突然变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体内代谢增强,甚至有骨骼肌颤抖,使产热增加,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故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错误;由于体表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变大,故散热量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过程、血糖调节过程等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过程中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等知识。题目难度一般。
24.有关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
B. 流经苔原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C. 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D. 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一般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少,丰富度极低,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正确;由于苔原温度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慢,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不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错误;由于苔原的物种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D正确。
故选C。
25.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利用
B. 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 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 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水华可减少化学杀藻剂对环境的污染。
【详解】蓝藻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水体中的分解者的分解形成无机物才能被蓝藻吸收,A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用化学试剂杀藻会对水体造成污染,C错误;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水体中的矿质营养可减少蓝藻的生长,从而防止水华发生,D正确。
故选D。
26.在体外进行DNA复制(PCR)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是
A. 解旋酶 B. DNA聚合酶 C. RNA聚合酶 D. 逆转录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但PCR中是通过加热使DNA双链解旋的,故体外进行DNA复制(PCR)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详解】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该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为: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需要无菌操作 B. 都可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
C. 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 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详解】动、植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操作的对象是细胞,为防止微生物的感染,故需要无菌操作,A正确;由上述分析中内容可知,二者都可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动物细胞融合还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B正确;细胞融合都需要经过细胞膜的融合过程,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细胞全能性的体现是由细胞培养成个体,动物细胞融合的最大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没有形成动物个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原理、应用,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研究人员用图1中质粒和图2中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进行筛选及PCR鉴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应选用Bcl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
B. 使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
C. 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以在添加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
D. 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质粒和外源DNA分子都含有三种限制酶切点,即限制酶BamHⅠ、BclⅠ和Hind III,其中BamHⅠ切割位点在质粒的两个标记基因上均有,所以不能用该酶切割质粒。用BclⅠ和Hind III酶切质粒切成两个片段,用BclⅠ和Hind III酶能将外源DNA切成三段,只有含目的基因的片段通过DNA连接酶与质粒(含标记基因)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符合要求,而另一个重组质粒无标记基因,不符合要求。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其重组质粒是用BclⅠ和HindIII酶切割的,其中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已被破坏,故不能抗氨苄青霉素。
【详解】用BclⅠ和HindIII酶切质粒切成两个片段,一个含四环素抗性基因,另一个不含抗性基因;用BclⅠ和HindIII酶能将外源DNA切成三段,只有含目的基因的片段通过DNA连接酶与含四环素抗性基因质粒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符合要求,而另一个重组质粒无抗性基因,不符合要求,A正确;将目的基因与质粒形成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DNA连接酶连接,B正确;由于构建重组质粒时,需用BclⅠ酶和HindⅢ 酶切质粒,质粒上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故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不能在添加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C错误; 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引物引导子链合成,由图中引物引导子链形成的方向可知,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基因表达载体中必须含有标记基因。
29.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工业等领域。辣椒素的获得途径如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有机营养和植物激素
B. 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外植体和培养基
C. ①和②分别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D. 果实细胞的基因型与外植体基因型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和②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是脱分化过程、②是再分化过程。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为无菌环境,为防止杂菌的污染,所用的外植体需要经过消毒处理。
【详解】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固体培养基大多数由无机营养、有机营养、植物激素和琼脂四部分组成,A正确;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外植体需要用酒精溶液和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处理,若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外植体,外植体将失去活性,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①和②分别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正确;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故果实细胞的基因型与外植体基因型相同,D正确。
故选B。
30.以下需借助光学显微镜的实验中,必须要经过染色才能进行的是
A. 观察黑藻细胞叶绿体的分布 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C.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实验中,有些结构本身没有颜色,在显微镜下不容易观察到,故需要先染色后在观察,如染色体的观察、线粒体的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等。
【详解】叶绿体本身含有颜色,不需要染色,A不符合题意;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B符合题意;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选用的实验材料可以选择有颜色的,不需要染色,C不符合题意;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显微技术法直接计数酵母菌,不需要染色,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1.科研人员发现植物的细胞呼吸除具有与动物细胞相同的途径外,还包含另一条借助交替氧化酶(AOX)的途径。
(1)交替氧化酶(AOX)分布在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它可以催化O2与[H]生成______,并使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生成ATP所占的比例______。在寒冷早春,某些植物的花细胞中AOX基因的表达会________,利于提高花序温度,吸引昆虫传粉。
(2)进一步研究表明,AOX途径可能与光合作用有关,科研人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①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被分布于叶绿体________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变为ATP中的_______,经过暗反应,能量最终被储存在__________中。一般情况下,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但光照强度过高时,光合作用减弱。
②科研人员将正常光照下发育的叶片分为4组,用AOX途径抑制剂处理A组和C组叶片的左侧,然后将4组叶片离体,叶柄插入盛满水的试管中,左侧置于正常光照下,右侧置于正常光照或高光下(图1),40分钟后测量叶片左侧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图2)。
根据__________组的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在夏季晴天,若树木中层叶片的部分区域被高光照射,叶面出现光斑,则可能会使邻近组织的光合作用减弱。实验说明,AOX途径可以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 (2). 下降 (3). 增加 (4). 类囊体的薄膜 (5). 化学能 (6). 糖类(有机物) (7). B、 D (8). 提高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在周围受到高光照射的叶片组织中作用更明显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O2与[H]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能量会转移到ATP中,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可将光能转化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可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移到有机物中形成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1)交替氧化酶(AOX)分布在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它可以催化O2与[H]生成水,并使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由于该阶段释放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增加,故生成ATP所占的比例将减小。由于交替氧化酶(AOX)能使细胞中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从而利于提高花序温度,吸引昆虫传粉,故在寒冷早春,某些植物的花细胞中AOX基因的表达会增加。
(2) ①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被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变为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经过暗反应,可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移到有机物中形成稳定的化学能。
②B、D组的变量为右侧叶片是否高光,由图2实验结果可知,D组在右侧叶片高光条件下,左侧叶片的光合色素捕获光能的效率降低,由此可以推测,在夏季晴天,若树木中层叶片的部分区域被高光照射,叶面出现光斑,则可能会使邻近组织的光合作用减弱。A、B组的单一变量是左侧叶片是否抑制AOX途径,B组未使用AOX途径抑制剂,实验结果显示B组左侧叶片光合色素捕获光能的效率高于A组,同理C、D组的单一变量是左侧叶片是否抑制AOX途径,D组未使用AOX途径抑制剂,实验结果显示D组左侧叶片光合色素捕获光能的效率高于C组,且二者的差值大于A、B组的差值,故可说明,AOX途径可以提高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在周围受到高光照射的叶片组织中作用更明显。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32.近年来,围绕着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癌症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1)CTLA-4是代表性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对T细胞的活化起负向调节作用。当T细胞膜表面的______识别到抗原信号后,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T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__。被激活后的T细胞表面会表达CTLA-4,CTLA-4与CD28结构相似,因此________的结合会阻断活化的T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免疫作用。这种负向调节作用可以避免因过度免疫应答而引发的____________病,以维持免疫稳态。
(2)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能够_______________ 的细胞。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机体主要依赖细胞免疫清除癌细胞。CTLA-4免疫抑制剂能够缓解CTLA-4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癌症,但同时也可能引起强烈副作用。
(3)研究发现,癌细胞会召集大量Treg细胞进入肿瘤中,导致肿瘤生长。Treg细胞表面能持续性的表达CTLA-4,抑制T细胞活化,并使T细胞分泌IL-2的能力降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在临床试验中,尝试采用诱导Treg细胞凋亡的方法治疗癌症,但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科研人员研究了3种细胞对T细胞分泌IL-2的影响。结果见下图:
由上图结果推测,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受体 (2). 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3). CTLA-4与B7 (4). 自身免疫(或过敏) (5). 无限增殖 (6). 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7). 已凋亡Treg细胞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更少,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
【解析】
【分析】
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后可形成癌细胞,机体的T淋巴细胞可识别癌细胞,并通过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使癌细胞裂解死亡。当机体对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过度时,就会对自身的组织和结构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形成自身免疫病。
【详解】(1)细胞免疫中主要由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当T淋巴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到抗原信号后,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T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被激活后的T细胞表面会表达CTLA-4,CTLA-4与CD28结构相似,而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能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因此CTLA-4与B7的结合会阻断活化的T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免疫作用。这种负向调节作用可以避免因过度免疫应答而引发的自身免疫病,以维持免疫稳态。
(2)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癌细胞,即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比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形成的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3)Treg细胞表面能持续性的表达CTLA-4,抑制T细胞活化,并使T细胞分泌IL-2的能力降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科研人员研究了3种细胞对T细胞分泌IL-2的影响,根据图示结果可知,已凋亡的常规细胞处理组T细胞分泌的IL-2较多,取自肿瘤的活Treg细胞处理组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减少,而已凋亡Treg细胞处理组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更少,由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故可推测已凋亡Treg细胞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更少,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是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
【点睛】本题围绕着癌症的免疫治疗考查细胞免疫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读取信息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
33.为研究果蝇致死基因(Sxl基因)对小鼠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含Sxl基因的多个品系杂合小鼠。
(1)为获得转基因小鼠,首先将目的基因通过__________法导入多个不同的______中,培育形成多个不同小鼠品系。科研人员发现除S品系转基因杂合小鼠表现为发育异常外,其他品系都表现正常,测定__________,发现均无显著差异,因此推测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不是由Sx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导致的。
(2)为研究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的原因,科研人员通过测序发现Sxl基因插入到小鼠细胞的5号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
检测野生型小鼠和S品系小鼠细胞中P1基因和DCK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品系小鼠中P1基因转录量______,DCK基因转录量________。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P1基因转录出的RNA不能翻译出蛋白质。已知M-s基因和M-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为探究P1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分别将P1基因、M-s基因和M-l基因导入不表达这3个基因的小鼠细胞中。在导入后的16h和32h,分别检测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结果如图3所示。在只导入M-s基因或M-l基因的情况下,只在_____h检测到杂交带。实验结果说明P1基因转录出的RN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系列实验说明,导入Sxl基因引起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显微注射 (2). 受精卵 (3). 所有品系小鼠的Sxl基因表达量 (4). 减少 (5). 不变 (6). Sxl基因的插入抑制P1基因的转录 (7). 16 (8). 抑制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分解 (9). Sxl基因插入,使P1基因的转录被抑制,进而导致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稳定性降低,致使其翻译出的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减少,小鼠发育异常
【解析】
【分析】
转基因动物的培育过程中,常将目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注射到动物的受精卵中,并将受精卵培养形成动物个体。根据图2可知,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品系小鼠中P1基因转录量减少,DCK基因转录量基本不变。由此说明Sxl基因的插入抑制了P1基因的转录。
【详解】(1)转基因动物常用的受体细胞为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所以为获得多个转基因小鼠,应先将目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多个不同的受精卵中,培育形成多个不同小鼠品系。为了确定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不是由Sx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导致的,需要测定所有品系小鼠的Sxl基因表达量并进行比较,若各组Sxl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可说明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不是由Sx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导致的。
(2)根据图2野生型小鼠和S品系小鼠细胞中P1基因和DCK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可知,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品系小鼠中P1基因转录量减少,DCK基因转录量基本不变。由此说明Sxl基因的插入抑制了P1基因的转录。
(3)根据图3实验结果,只导入M-s基因(从左向右第一组)或M-l基因(从左向右第三组)的情况下,16h均出现了M-s基因和M- l基因转录的mRNA,而32h相应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消失了,故两组只在16h能检测到杂交带。图示中导入P1基因的从左向右的第二组和第四组32h时M-s基因和M-l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仍然存在,说明P1基因转录出的RNA的作用是抑制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分解。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Sxl基因的插入,使P1基因的转录被抑制,进而导致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稳定性降低,致使其翻译出的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减少,小鼠发育异常。
【点睛】本题以小鼠发育异常为材料,考查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34.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腐霉茎腐病在我国广泛发生,严重危害粮食生产安全,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玉米对腐霉茎腐病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________。
(2)观察发现,玉米品种甲(纯系)对腐霉茎腐病表现为抗病,品种乙(纯系)表现为感病。
①研究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乙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检测发现,产生的F1全部为抗病;产生的673株F2中,626株为抗病,47株为感病。F2中的抗病:感病≈15:1,因此可推知抗病与感病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对基因控制。
②研究人员又对F2进行单株自交,将每株收获的种子分别种植,观察表现型。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抗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感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既有抗病又有感病。若上述三种F2的比例为________,即可验证(2)①所得结论。
(3)进一步研究发现,品种甲的抗病基因R1位于玉米1号染色体上。已知抗病玉米品种丙(纯系)的显性抗病基因Q也位于1号染色体上。
①在玉米1号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有分子标记,如z263,它在玉米的不同品系里的长度可能不同,但起始和终止序列相同。类似的还有z459、z319和z256。已知品种丙的Q基因与z263、z459、z319和z256紧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科研人员根据这几个分子标记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设计________,分别以品种甲、乙的基因组DNA为_______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初步说明R1与Q是_____(填“相同”或“不同”)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丙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抗病。再将F1自交,得到F2。F2出现感病植株,直接验证(3)①的结论。推测F2出现感病植株的原因是(只考虑R1和Q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相对性状 (2). 非同源 (3). 两 (4). 7: 1: 8 (5). 引物 (6). 模板 (7). 不同 (8). 品种甲、乙的PCR扩增产物没有差异 (9). 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1号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不含抗病基因的配子;不含抗病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感病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品种甲与品种乙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产生的F1全部为抗病;产生的673株F2中,626株为抗病,47株为感病。F2中的抗病:感病≈15:1,符合9:3:3:1的变式”,故可推知抗病和感病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PCR技术扩增某DNA片段时,需要提供模板、原料、耐热的DNA聚合酶和能量、引物等条件。
【详解】(1)抗病与感病是玉米对腐霉茎腐病表现出的不同表现类型,故为一对相对性状。
(2)①根据F2中的抗病:感病≈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抗病与感病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
②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设由A、a和B、b控制,则根据F2中的抗病:感病≈15:1,可知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抗病, F2中有9种基因型,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1:2:1,其中只有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只表现抗病,aabb的个体自交只表现感病,所以若F2中自交子代都为抗病的个体:自交子代都为感病的个体:自交子代既有抗病又有感病的个体=7: 1: 8,即可验证(2)①所得结论。
(3)①科研人员根据z263、z459、z319和z256这几个分子标记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以品种甲、乙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由于图示结果显示品种甲、乙的PCR扩增产物没有差异,故可初步说明R1与Q是1号染色体上不同的基因。
②科研人员将品种甲(纯系)与品种丙(纯系)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抗病。再将F1自交,得到F2。F2出现感病植株,假设R1与Q是相同基因,则F2不会出现感病植株,故该实验结果可证明R1与Q是1号染色体上不同的基因。F2出现感病植株的原因可能是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1号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不含抗病基因的配子;不含抗病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感病植株。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和基因的定位,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具有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使用条件,能根据所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5.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在大脑中,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突触传导,影响学习记忆。
(1)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与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发挥生理作用。当全身多数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异常时,患者表现出甲减症状。但若受体异常只发生在垂体和下丘脑,则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合成。BDNF可以选择性的引起神经元Na+通道开放,导致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转变为__________。BDNF也可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增强兴奋的传递过程,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长期高脂肪膳食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学习能力下降。蔬菜水果中富含槲皮素。科研人员利用小鼠研究了槲皮素对高脂膳食危害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 BDNFmRNA(相对值) BDNF(pg/mg pr)
______ 1.00 26
高脂膳食 0.65 19
高脂膳食+槲皮素 0.95 25
表中横线处的处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上表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状腺激素有T4和T3两种形式,主要以T4的形式分泌。在脱碘酶的作用下T4转变为T3并发挥生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槲皮素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分别取高脂膳食组、高脂膳食+槲皮素组小鼠的_______,测定T4、T3和TSH(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结合相关信息和上图结果,推测槲皮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 (2). 外负内正 (3). 神经递质 (4). 正常膳食 (5). 槲皮素可以使BDNF基因的表达量恢复,缓解高脂膳食的危害 (6). 血液 (7). 槲皮素通过提高脱碘酶的活性,促进T4转变为T3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减少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静息电位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详解】(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受体异常只发生在垂体和下丘脑时,由于能与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不足,使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而导致过量。
(2)动作电位形成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BDNF也可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增强兴奋的传递过程,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实验目的是研究槲皮素对高脂膳食危害的影响,为了说明结果,需要有正常膳食的组作为对照,故表中横线处的处理为正常膳食。表中数据显示,高脂摄食组与正常摄食组对照,高脂摄食组中BDNFmRNA和BDNF含量均少于正常摄食组,而高脂膳食+槲皮素组中BDNFmRNA和BDNF含量均高于高脂摄食组,且与正常摄食组的BDNFmRNA和BDNF含量接近,说明槲皮素可以使BDNF基因的表达量恢复,缓解高脂膳食的危害。
(4)由于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故为了检测激素的含量,可分别取高脂膳食组、高脂膳食+槲皮素组小鼠的血液,并测定T4、T3和TSH(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实验结果显示:高脂膳食+槲皮素组小鼠的T4浓度、TSH浓度小于高脂膳食组小鼠,而T3浓度高于高脂膳食组小鼠,结合“甲状腺激素有T4和T3两种形式,主要以T4的形式分泌。在脱碘酶的作用下T4转变为T3并发挥生理作用”,可推测槲皮素通过提高脱碘酶的活性,促进T4转变为T3。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机理和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36.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恶性入侵有毒杂草。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研究。
(1)紫茎泽兰作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入侵后影响本地生物,建立新的群落关系,这种群落的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
(2) 研究人员首先采用_________法调查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以确定群落类型,再分别选取不同群落类型的样地各5个,调查地表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①分析可知:紫茎泽兰入侵初始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该研究为进一步筛选可用于生物防治的昆虫提供依据。
【答案】 (1). 生产者 (2). 演替 (3). 样方 (4). 昆虫的种类减少 (5). 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6). 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1)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故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入侵后影响本地生物,建立新的群落关系,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
(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①表格中数据显示,当紫茎泽兰轻度入侵时,地表昆虫种类数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②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一过程称为共同进化。
2022--202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通知 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鸡蛋从外打破,成为食物,就失了尊严,失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从内打破,那么就需要克服惰性,改变观念,走出怯懦,甚至要脱胎换骨,还得付出巨大代价。材料说的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的成长是靠外因还是靠内因?旨在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活出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写作立意】
“鸡蛋”隐喻人生,“蛋壳”指成长需要突破的事物,如现状与困扰、缺陷与局限、固有观念、逆境磨难等。“从外打破”是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被动接受外来的改变,甚或不堪外界压力而破碎毁灭。“从内打破”则指敢于直面“蛋壳”的存在,积蓄力量,完善自我,主动寻求突破,获得成长。我们显然要否定批判被动的状态,肯定“从内打破”的积极做法,主动成长,从而成为生命的主人。
审题时,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把“蛋壳”当重点,只谈磨难的意义,如“苦难出天才”“浴火才能重生”;二是把“成长”当关键词,如漫谈“成长之路”。此外,泛泛地谈论“态度决定一切”,也属偏题。
【评分标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得体、有新意,字迹工整,可得51分以上。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较有新意,字迹工整,得48—51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略显单薄,结构基本完整,语言略显文采或略显创意,得42—47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或陈旧,语言较平淡,字迹清楚,得36—41分。
【2022--202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通知】推荐阅读:
2022-2023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Word 文档07-17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英语试题参考答案06-10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09-22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06-10
北院完小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工作总结07-10
2023_2024年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05-09
商丘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高三历史答案09-11
第一学期数学期末复习计划08-24
高三海淀第一学期期末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