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小故事――朱元璋

2024-10-04

勤俭小故事――朱元璋(共10篇)

勤俭小故事――朱元璋 篇1

朱元璋廉政小故事二则

视贪官如寇讎(仇)的朱元璋

明朝对于贪官污吏的惩罚,其严峻程度堪为历代之最。尤其开国君主朱元璋,更是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法令宣导方面,他特制“申诫公侯铁榜”(共有九条严律),并将历代昏君如商纣、秦二世胡亥、隋炀帝、宋徽宗等败国史跡,制成壁画,要求皇子百官引以为诫;同时经常发表惩贪与贪官亡国等言论,如亲自编写“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等书,汇录150件贪官案例,以强化百官的“心防”。他曾经讲过:“不仅贪钱、贪物者是贪官,贪声贪色者、贪权贪势者、贪谀贪名贪享乐者,也都是贪官…。”可见他对贪污问题,已达“洁癖”的地步。

在执行严刑峻罚方面,他更是绝不手软,一次惩杀成千上万人,犹如家常便饭;如蓝玉一案,即杀了二万多人。而杀的官阶层级方面,从宰相、皇亲国戚、驸马、大将军、尚书、钦差大臣到侍郎、各级地方官吏等,无一不杀。至于惩罚方式,则尤其琳琅满目,最残忍者如剥皮实草〈公开曝陈〉、抽肠、凌迟等不一而足。尽管如此严厉执法,但贪官污吏却未曾少过;诚如被朱元璋惩杀的贪官吴金德临死前说的话一样:“只要这个世上有钱在,就会有人贪污,贪官是杀不完的。”朱元璋也曾经说过:“我欲杀尽贪官污吏,奈何朝杀暮又犯?”所以说,单是让官员“不敢贪”,还是不够的!

尽管朱元璋以“血腥”著称,但他却是一个非常爱民如子的皇帝;例如他很重视发掘民隐民瘼,并特别在乎百姓对他的评价,只要是民众举发的贪官污吏,十之八九都大概难逃一死,而且只要是民众所提出的兴革意见,他都照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好皇帝。

著《反贪倡廉论》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隐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长篇大论的奏章,就显得很不耐烦。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懒得看,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当王敏一念到题目是《反贪倡廉论》时,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说:“好!赶快念”。当念到第六千三百字时,朱元璋火大了,说:“这到底是什么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没有重点,如此戏弄朕,岂可轻饶,去把他叫来,我要好好修理他…。”当茹太素到来后,朱元璋即数落他:“你无聊造此滥文,不知所云,既浪费纸墨,也浪费朕的时间,如果官员都像你这样不著边际的奓(古同“奢”)谈肃贪倡廉,政风何时才能清明…。”不说二话,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还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来的文章念来听,王敏边读边看著朱元璋,深怕他又光火起来。当念到“夫人无廉耻,不可以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杀人,不能使人守廉;能刑贪者,不能使人知耻。故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非义以导之,亲贤廉而进之,贱贪婪而退之…。”时,朱元璋跳起来问王敏总共念多少字了,王敏答约一万六千字左右,于是大骂:“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废话,这个老家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顿…。”这时太子朱标在旁说,还剩五百字,请父皇听完再说…。最后是茹太素建议的五件事:1.所有官员每年都要向上司陈报自家的财产;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换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县的财政官员,每三年交换一次;4.官员家中有人从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财政的官吏;5.明订严刑峻法,从严规范言行,使奸贪者无由而生。朱元璋听完后,说:“这还差不多,前四条赶快交给各部办理,至于第五条则不行,制法太严恐伤民,过与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但贵得中。”后来朱元璋特别把茹太素找来,跟他道歉一番,并将打他的这件事始末,向全国公布,同时明令褒扬他。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确是一个赏罚分明,并重视吏治的好皇帝。相信,只要主政者,决心澄清吏治,并采用好的法令制度,则政风工作必能达事半功倍之效。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篇2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蒸葫芦】

有位叫郑庆余的人极为节俭,一天他请客,当着客人面他吩咐仆人说:“要蒸烂去毛,不要把脖子拗断了。”大家以为必定是蒸鹅鸭之类,等了很久,仆人端出了清香的调料,又在每位客人面前各放了一碗粟米饭,一枚蒸葫芦,客人们只好偷偷笑着勉强进餐。

【毛泽东生活俭朴】

毛泽东同志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俭朴的本色。他在求学时就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从不与人谈论吃喝;在长征中,他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到延安去,他穿的军装补了又补,照相时没帽子戴还借别人帽子用,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和大家一起参加了大生产运动。

总理艰苦朴素周总理在生活上从来不搞特殊,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伏案工作多,衣服袖子破了,他就在肘部补个大圆补丁。为了保护袖子,他又做了袖套戴上。他的衬衣总是补了又补,最后补得连自己也看不出其本来面目了。

【朱德一生尚俭】

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篇3

朱元璋小时候给员外家放牛,把牛赶到草地后,常常把赶牛鞭枕在头下,四仰八叉的睡觉。

一天朱元璋又四仰八叉的躺在地上睡觉时,来了一位过路人。这位过路人不是别人,正是天上事晓得一半,地上事全晓得的刘伯温。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近旁,见是一位放牛娃在睡觉,四仰八叉的的样子,加上枕在头下的放牛鞭,象煞了一个老大的“天”字。刘伯温有意作弄放牛娃,折了一根狗尾巴草在放牛娃脚板底下挠起了痒痒。

朱元璋脚底下被狗尾巴草轻轻挠着,难受起来,不觉翻了一个身,侧睡在草地上,一双手放到身前,一只脚伸直,一只脚抡到身后。

刘伯温是何等聪明的人,看到朱元璋的这个睡姿,不觉大吃一惊,这不是一个“子”字吗?联想到刚才的那个“天”字,合在一起,正是“天子”两个字。

嗨,你还别说,刘伯温这次出门,正是因为社会混乱,群雄纷争,自己满腹经纶无处发挥,来寻找能安邦定国的人,以发挥他的满腹经纶忙他安邦定国呢。

朱元璋微服私访的故事 篇4

话说那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到民间微服私访。

君臣二人东游西逛不觉来到徽州府歙县地带,忽听后面锣鼓喧天,人声噪杂。

二人忍不住回头看,但见大道上一群穿红着绿的人拥着一顶漂亮华丽的轿子敲锣打鼓而来,二人知道这是民间迎亲的队伍。

刘伯温不是等闲之辈,他晓阴阳,知天文地理。他的足智多谋比得上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先生。

他掐指一算,不由暗惊道:不好,今日乃七煞忌日,这户人家娶亲为何用此忌日?

君臣二人停住脚步候在路旁。

不一会迎亲队伍来到眼前停下。

朱元璋见了花花绿绿的民间小轿感到新奇,伸出双手在轿顶上来回摸了摸道:“这位姑娘好福气,居然坐上如此小巧玲珑的轿子出嫁。”

刘伯温悄悄扯住迎亲队伍中的一老者问道:“敢问老丈,今天这婚嫁喜日是何人所择?”老者回道:“是大田庄钱老先生所择。” 刘伯温暗道:这钱老先生竟用忌日迎亲看来非等闲之辈。 君臣二人随着迎亲队伍望大道而去。

他们来到王庄时,只见男男女女都喜笑颜开跑向庄中祠堂。

刘军师忙扯住一汉子问道:“敢问老哥,贵庄今日因何一派喜气洋洋气象?”

汉子回道:“客官有所不知,我庄新建‘王氏之家’祠堂,定于今日吉时上梁,二位客官若有兴趣同去参加庆典如何?”

刘伯温一听又是吓了一跳:这宗祠上梁关系到整个庄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事,是庄里的头等大事,谁个大胆敢用七煞日上梁?

于是又问道:“请问老哥,贵庄宗祠今日上梁之吉是何人所择?”

“定此吉日的是大田庄钱老先生。二位客官若无其他事,小民告辞了。”

那汉子边答边向祠堂奔去。

刘伯温一听暗道:又是钱老先生!

君臣二人一则闲逛无事,二来有心看看村民上梁景象,便也尾随着汉子进了新祠堂。

但只见“王氏之家”不仅宽敞明亮,而且雕梁画栋,做工甚是考究。不由得朱元璋快步登上后堂用双手抱了抱四根又圆又大的柏木堂柱。

喜得那刘伯温在天井边檐的长条青石上背着双手踱过来踱过去丈量着这祠堂的长和宽,计算着它的总面积呢。君臣二人着实新奇了一会,这才又向旁人打听道:“敢问老哥,那上梁吉时定在何时?”那人回道:“听我们族长吩咐说,上梁吉时要等到‘天空下雨,鲤鱼上树,头戴铁帽,木马骑人’时。”

刘军师听了暗笑道:这钱老头也真是的,书上只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时辰,何曾有如此怪时辰,再说世上只有鸟儿上树?人骑马儿,那鱼儿没有翅膀怎能飞上树?那木马是木头的,怎么会骑在人身上?分明是故弄玄虚,蒙骗人家。

他抬头看看天空,但只见晴空万里,不曾有半点即将下雨的兆头。

如此看来这钱老先生纵有千算万算,这一回可要失算现丑啦。

正当他洋洋得意时,哪料天空突然变脸,未及半个时辰,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就下起了豆大的雨点,紧接着倾盆大雨“哗哗哗”地下。

正在这时,只听祠堂门口参天的榧树上传来一个快乐的声音:“族长,时辰已到!”族长马上庄严地下令:“上梁!”顿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披红挂绿的正梁徐徐上升。

原来刚才下大雨前,有两个庄民正在村外庄稼地里拆收临时用来守候野猪保庄稼的茅棚,见天空下大雨,慌乱中一人双手抓住铁锅盖上头顶跑回村来,一人抓起木风车扛着往家跑,这就是所谓的“头戴铁帽、木马骑人”啦。

而更巧的是那“鲤鱼上树”呢。庄民王二卖了一条鲤鱼拎着回家来,快到村时遇上了下大雨,便忙不迭地将鲤鱼挂在路旁的银杏树的树枝上,自己站在树干旁躲雨。

这一切都被族长安排的在榧树上专侯怪时辰的小伙子看在眼里,他急忙大声禀报族长,族长便命令上梁。

君臣二人心中称奇,有心会会大田庄的钱老先生这位异人。

当晚君臣二人在族长家借宿,次日一早告别族长赶往大田庄去。

却说君臣二人紧走慢赶了半日来到村脚,见有户人家门口晒谷场上晒满了谷子,一男孩手持竹竿在一旁赶鸡。

刘伯温抬头见天空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即将来临,不由着急招呼道:“小娃子,还不赶快收谷子!”

男孩听了朝内喊道:“爷爷,客人说天空就要下雨了,快出来收谷子吧。”

只听屋内喊道:“乖孩子,不妨事!今日有青龙精经过此地,天空不会下雨!”

君臣二人闻声大惊失色,断定这位老者就是闻名的能掐会算神通广大的钱老先生,逐向内喊道:“钱老先生,我们来拜访您了。”

这时从屋内走出一位虽头发花白但却红光满面,步伐矫健的老人。

他笑呵呵地道:“我早料到今日有贵客临门。”

刘伯温一听又是一惊问道:“晚辈有一事不明特来请教,敢问老先生因何用七煞忌日迎亲上梁,难道故意加害他人不成?”

钱老先生笑道:“有道是一物降一物,万物相生相克,况这凶杀吉利之日乃人所定。老朽本不敢定此吉日,但掐指一算,此日虽凶,但有青龙精缠轿、抱柱,还有文曲星踏基,大忌变大吉,故而敢定此日。”

刘伯温一听更觉惊奇,心中暗忖道:可不是吗?

朱元璋乃天上星宿下凡,当今皇帝象征龙,民间有真龙天子之说。他昨日无意间摸了摸迎亲花轿,这就是青龙精缠轿。

他又在祠堂拥抱过堂柱,这就是青龙精抱柱。

而我这军师,人称文曲星下凡,昨日在祠堂内来回踏步,这不正应了文曲星踏基吗?

到此时,刘伯温更加确信这钱老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若能请得此人和自己一同协助朱元璋治理天下,何愁天下不太平盛世。

想到此便将他二人的真实身份和盘托出,并恳请他出山。

谁料钱老先生听后把头摇得像个货郎鼓:“治理天下?老朽一生只喜山野不喜高堂,实难从命。”

说着唤了孙子进屋“哐当”一声关上大门闭门谢客了。

君臣见状只得相视一会摇头叹息着往别处私访去了!

朱元璋的简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0xx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朱元璋的缺点。

朱元璋故事:中国历最节俭的皇帝 篇5

根据南京坊间的流传,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以后,那些达官贵人,整天花天酒地,奢侈靡费。而老百姓的生活却并不好过,怨声载道。朱元璋知道以后,决心整治这种不正之风。当时适逢马皇后(俗称马大脚)过生日,照例高官权贵都要前来祝贺。等到百官来齐后,朱元璋吩咐上菜。菜肴摆上了桌,并非是什么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而是简单朴素的:炒萝卜、炒韭菜、两碗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竟是标标准准的“四菜一汤”。就如朱元璋故乡凤阳关于四菜一汤歌谣概括的那样: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当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文武百官,见此情景,颇感不解。于是,朱元璋就耐心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最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宴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那些官员们听了朱元璋的一番言辞,明白了他的用意,无不诚惶诚恐,连连称是,不敢再肆无忌惮,大吃大喝。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谁要是违背了皇帝的意志,那可是死路一条,甚至满门抄斩。

厉行节约的古代先贤并非朱元璋一人。据《世说新语·政事》载,东晋大臣陶侃勤于政事,品性简朴。他在任荆州刺史时,命令负责造船的官员把锯下的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用意。后来,农历正月初一集会,正值雪后初晴,处理政事的厅堂前,除雪后仍然潮湿,于是用木屑覆盖,人们进出无碍。官衙使用竹子时,陶侃命令把不用的竹根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温讨伐蜀地,装备船只,都用竹根削成竹签。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唐代大将郭子仪经常让人把书皮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集起来,装订好,让官吏翻过来继续使用。

北宋大文豪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做了40多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南梁时代,徐勉担当中书令要职。为政清廉,不营产业,家里一点积蓄也没有。朝廷发给他的俸禄,他也常常分发给家族中的贫穷者。看到徐家生活拮据,他身边的人为之担忧。有一天,与他私交较深的几位一同向他进言说:“您一点积蓄也没有,百年之后,也得为儿孙们考虑考虑呀……”徐勉回答说:“别人做高官留给子孙以金银财宝,但是我认为留给子孙以清白比金银财宝还厚重。我死之后,如果儿孙们有本事,就能自立自强;如果没本事,我即使留下产业,也早晚会落入他人之手。”进言的几位被他说得连连点头称是。

徐勉当官常常不在家,他多次以书信方式教育子女。有几次他写信给儿子徐崧说:“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值不经营而已……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而且,徐勉身教重于言教。有一次朝中某人带厚礼见徐勉求升官,徐勉拒贿,并对来人说:“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来人想升官的话始终未敢出口。

宋代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在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才。后寇准上京应考,得中进士。喜讯传到家里,寇母已身患重病。临终前,她将亲手画好的一幅画交给老仆刘妈说:“日后寇准做官,如果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看。”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一次,为庆贺生日,大摆筵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到了,便把画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有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再三拜读,泪如泉涌。于是撤去寿宴,辞退所有寿礼。从此专心料理政事,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贤相。

在民间,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往今来,我国名人、伟人节俭的故事不胜枚举。姑且对于这些传说的真假不去妄加评论,真相也很难考证,但至少可以说明,老百姓希望官员们清正廉洁的愿望是强烈的。朱元璋倡导的“四菜一汤”在坊间广为流传,无疑是老百姓历来看不惯官员的胡作非为、花天酒地,认为朱元璋是贫苦出身,可能会体恤民间的艰难,反对官场的奢侈腐败,寄希望于这位平民出身的帝王,能够整肃吏事,节约政府成本。朱元璋“四菜一汤”传说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传说代表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和呼声,希望能在我们这个国家长久地流传下去。

勤俭节约的故事 篇6

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的时候,一次他看见路上有一颗螺丝钉,踢了一脚就走开了。书记却把钉子拾起来,装进衣袋。几天后,雷锋要到一家工厂去送信,书记掏出那颗螺丝钉:“小雷,把它送到工厂去吧。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呀。”雷锋听了,顿时明白了。后来他到了部队,用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破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装进去。许多次,雷锋就是从这个“节约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

听奶奶讲故事

奶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后,使我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勤俭节约的故事 篇7

原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对自我很抠。下属坐沃尔沃、宝马,自我只坐一辆排量不太大的奥迪;甚至,高层管理团队人人住的房子都比老牛的大。公共场合,牛根生总是系着那条18块钱的领带,上头有绿色的草原,蒙古包,奶牛,以及蒙牛的logo。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牛根生每次到北京出差,就住在蒙牛驻北京办事处一个绝不会超过三星级的宾馆。

记者到那里采访他的时候看到,虽然这算是一个套间,但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瓜子、花生那里已经成为招待客人的公共区域,有一组沙发甚至有些塌陷。“有人说我做秀,我说做一次秀容易,但要做无数次的秀、一辈子的秀是挺难的。”牛根生说。

有关勤俭节约的故事 篇8

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的时候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节省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郭子仪

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他的名字叫“享”,虽然名字如此,但是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李享把羊腿割开来。李享就用手把羊腿分开了,手上沾满了油。李享取了一个饼,慢懂把手上的油擦下来。玄宗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觉得李享太浪费了。但让玄宗意想不到的是,李享擦完油,把沾满油的饼有滋有味地吃了下去。玄宗看罢,非常高兴。夸奖李享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珍惜。”

李享当上皇帝,多亏了节俭的品格。这种节俭并非是一种“伪装人格”。李享当政的几年,历经“安史之乱”、宫廷政斗,他内忧外患,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在他当政期间,还出了郭子仪这样的名将,非常“巧合”的是,郭子仪比起李享更为节俭。

郭子仪经常让人把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装订好,“每至岁终,则散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让他们翻过来继续使用。有一天,裁纸的小刀折了,“不余寸许”,裁纸的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削了两小块木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继续用来裁纸。郭子仪高兴地说:“你真是我郭子仪的部下啊。”

郭子仪功劳很大,唐肃宗曾感叹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样的大功,其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著名的戏剧《打金枝》讲的就是关于郭子仪家里的一个故事,因为郭子仪功劳大,升平公主下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但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认为不能向郭子仪行礼,为了这事,升平公主常跟驸马争吵不休。一次家宴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酒后的郭暧终于发作了,抬手给了妻子一个耳光,他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公主跑到宫里告状去了,郭子仪吓得不轻。但皇帝最终没有加罪给郭暧。

郭子仪却历经三朝,逢凶化夷。郭子仪每次“逢凶化夷”,节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据说郭子仪的府门向来是不关的,谁都可以进入。郭子仪这样做,既迎合皇帝倡导的节约之风,又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贪欲,也没有反心。

郭子仪能保全自己,也多亏了节俭。

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的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 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 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 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卖狗嫁女

有一个东晋的官人中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勤俭节约的故事作文 篇9

记得又一天,妈妈带我去看望外婆。中午吃饭时,我把许多米粒都撒在了地上,饭桌上也分布着许多米粒,我却视而不见。吃完饭后,我就去看我喜爱动画片《海绵宝宝》了。看着看着,感觉口渴了,我就去厨找水喝。在厨房我发现外婆正在捡我掉在地上米粒,然后放在了窗台上。“外婆真小气,不就是几粒米吗?”我不高兴说。外婆皱了皱眉头:“孩子,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要浪费呀……”没等外婆说完,我就跑掉了。

又过了几天,我和妈妈又去了外婆家。我们刚进屋门,居然从窗台你边传来了清脆鸟叫声。我怀着好奇朝窗台望去,原来是外婆放米粒引来了吃食小鸟。这时,外婆走过来,高兴地说:“瞧我说没错吧,被你扔掉米粒没浪费,还引来了许多可爱小鸟呢。”我有点儿不好意思了,慢慢低下了头。外婆把我拉到身边,和蔼地说:“孩子,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经过春天播种、施肥、秋天收割,我们才能吃上香甜米饭哪……”我头低更低了,我小声说:“外婆,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外婆把我揽在怀里开心笑了。

勤俭节约的雷锋叔叔故事 篇10

雷锋,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40年出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1940年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挣扎着活了下来。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湖南望城解放后,雷锋从此走出了痛苦的生活。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幸福成长,他参加儿童团,进小学读书,并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1956年,他小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先后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和中共望城县委当公务员。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他相继在望城县沩水工程指挥部、团山湖农场和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化工总厂当拖拉机手和推土机手,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叔叔正在晾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雷锋叔叔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难看吗?”“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叔叔的节约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奖金,他却把钱存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自己却舍不得买新袜子。雷锋是多么节约啊!

上一篇:车辆安全防事故学习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