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阅读重要性(精选8篇)
海量阅读重要性 篇1
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打造书香校园
沙岭小学诵读古诗侧记、小结
营造氛围,形成特色。沙岭小学决定,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打造书香校园”活动作为教学重要内容之一,营造诵读中华经典的文化氛围,将其成为学校教改特色和亮点之一。利用教室、走廊、楼道、图书室、展板进行经典诵读的环境渲染。各班在班级黑板上设置读书小专栏,如“诗词荟萃”、“经典展示”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学校利用每日广播播音时间,设置“中华经典欣赏”小栏目,示范朗诵推荐的篇目。
加强领导,全面实施。此项工作由教导主任领导,语文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按照诵读内容及要求、活动时间安排抓好落实。各班围绕小学生必读古诗一百首,制定详实的计划,将诵读内容分解到每月、每周、每天,有计划的分步实施。同时,班主任要配合语文代课教师选好课前领读主持人。学校要求,从三年级起,动员每个学生采蜜集作为“中华经典积累本”,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诗文,建立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开展竞赛,展示成果。中华经典诵古诗读活动是学校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坚持,持之以恒。为促使诵读经典活动卓有实效,学校要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诵读比赛活动巩固落实。一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班级诵读展示活动,评出每周“诵读能手”。二是组成学生课外活动诵读兴趣小组,在教师或小组长指导下采用两人赛、小组赛,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抄
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的诵背,让灵活而富有变化的方式激发起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三是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师生同台诵读(书写)经典大赛”活动,展示师生的风采。学校设置个人、班级奖项给予鼓励,以此激发师生们的诵读热情。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全市师生要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勤读书。让沙岭小学校园时时充满勃勃生机,处处洋溢浓浓书香
海量阅读重要性 篇2
一、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让海量阅读走进语文课堂
在我国大力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虽然现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语文课堂的突破,不再是由老师一个人表演的独角戏,学生的参与性明显增强,但是,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学习仍然紧紧围绕着课本展开。海量阅读一直被当作课外阅读,老师的阅读指导也仅限于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地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穿插阅读内容,有目的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完成了拼音学习之后,老师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像《上楼梯》《洗澡歌》《讲故事》《小汽车》《起床歌》等一些三字儿歌,随着孩子们对拼音掌握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朗读的儿歌由三字的到五个字一句的《秋天》《太阳》《彩虹》等,最后到七个字一句的《小学生守则七字童谣》等。由于儿歌的内容非常生动有趣,句子也是合辙押韵,孩子们朗读起来非常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脱离了语文教材的内容,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各种限制,有效地扩充了阅读量,既巩固了学生的拼音、汉字的学习成果,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由此看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束缚,缩短教材课文的阅读学习时间,把海量阅读的内容引入课堂,进行有效的指导阅读,明确阅读的目标,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读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有效提升海量阅读的质量。
二、突破固定的阅读内容,让海量阅读始于学生兴趣
很多老师发现,即使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的问题也差别很大。而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才能让学生真正静心阅读,细细品味。一些老师家长先入为主,强行规定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任务,导致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动力,影响了海量阅读的实际效果。突破固定不变的阅读内容限制,为学生的海量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扩大阅读的范围。
例如,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海量阅读时,为了给学生的海量阅读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课外阅读的朗读氛围,在班级开辟了图书角。但是,在选用图书角的书籍时,老师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一些作文、童话之类的书籍,而是首先对于本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小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图书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科幻类,有的喜欢动漫类,有的喜欢故事类等,学生们关注的内容五花八门,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分析归类,有意识地准备了不同类型的图书供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影响,拓展学生的兴趣范围,逐渐增加阅读的种类和数量。
由此说明,通过打破阅读内容的限制,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借助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迎合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地开展海量阅读,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实现海量阅读的预期目标。
三、创新传统的评价方式,让海量阅读凸显阅读价值
阅读是一个学生锻炼成长的过程,通过创新海量阅读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海量阅读过程的评价,对学生阅读的时间、内容和收获等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价,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指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创新海量阅读学习效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海量阅读中的收获与成就,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老师为了进行有效的海量阅读,组织学生进行了半个学期的“我爱读故事”阅读活动,每天让学生自己记录阅读的故事内容、阅读的时长和阅读感受、收获等,先进行自我评价,家长和老师则进行每周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等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比方说,运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等,交流阅读故事的内容、主题等。最后,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效果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了“故事大王”的比赛,学生们通过精彩的讲述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故事,感受到了阅读的益处,增强了阅读的动力。
由此发现,为了提升学生海量阅读的实际效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促使学生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
初中英语海量阅读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海量阅读;学生;教师
初中时期的英语学习对学生十分重要,而阅读部分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知识板块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阅读一直都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总结出了很多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其中海量阅读就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初中学生在运用海量阅读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完善的研究计划,希望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初中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情况。
一、研究计划
为了有效了解初中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情况,本人制订了完善的研究计划。此次研究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目的
此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对初中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准确的把握初中学生的海量阅读情况。通过研究找出影响学生海量阅读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找出解决影响学生英语海量阅读有效性的解决方案,使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研究方法
鉴于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本文采用了访谈法。在访谈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了解学生英语海量阅读的问题,获取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情况。
二、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本人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访问。访问了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访问了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之后对初中英语老师进行了访问。在访问过程中做了详细的记录。
三、研究结论
通过大量的访问,掌握了學生英语海量阅读的实际情况,并归纳总结了学生在海量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应该值得提倡的优点。同时根据对老师的访问,不仅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阅读情况,而且也对老师对学生的海量阅读指导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制定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有效性的措施奠定了基础。
(一)学生在英语海量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海量阅读的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
所谓英语海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而目前初中学生存在对英语海量阅读的含义理解不清晰的情况。学生不能对英语海量阅读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2.对英语海量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根据实际的访问发现,很多学生对英语海量阅读的重要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多学生对英语海量阅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实际上通过海量阅读是能够达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有很多其它的帮助。学生阅读的过程能够有效的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所有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而英语文章是英语基础知识的集合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去体会、去感悟、去寻找最优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得到不断提升。总之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目前初中学生对阅读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3.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在访问中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进行英语海量阅读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学生进行的阅读活动越多越好,只要有数量的积累就是有效的进行了海量阅读,实际上进行英语海量阅读需要把握有效的阅读技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学生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有效的阅读技巧,那么,学生的阅读是低效的,即使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活动,也难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海量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访问中发现,老师对初中学生英语海量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认为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因此,进行英语海量阅读的条件不具备。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进行定量的阅读即可。
对于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综合英语素质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应该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
(三)有效促进初中学生英语海量阅读有效开展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师生对海量阅读的认识。
对于初中学生进行英语海量阅读,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从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学习负担重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同时受学生英语知识储备的限制,在进行英语海量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这个“度”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难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读与初中学生水平相适应的文章,如果要求读超出能力范围的文章,那么,可能适得其反。第二层含义是“数量”,初中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超负荷的英语文章,而这里的海量我们只能理解为“大量”,学生要多进行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英语文章的阅读活动,这样才能做到兼顾各学科的学习。
2.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学生在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有效的阅读技巧能够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首先老师应该对学生如何有效进行英语阅读进行指导,对于哪些文章学生应该精读,哪些应该略读,同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进行思考,积累有效的阅读经验,这样学生通过阅读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阅读能力与综合英语素质的目的。
海量阅读演讲稿 篇4
Ppt4:谁都没有想到,19世纪80年代,大清帝国与日本这两个向近代化起跑的大国居然在一条狭窄的跑道上不期而遇并大打出手,只不过彼此间的战争是以拳脚相加的粗野方式进行的,而且战场也不怎么上台面,因为它是长崎的一条花街柳巷。它的名字,叫丸山巷。是日本著名的一条红灯街。
红灯街固然鱼龙混杂,但大清帝国北洋水师的士兵出现在这里,还是令人匪夷所思。1886年8月,北洋舰队“定远”“镇远”等7艘军舰在结束了朝鲜海域的练习任务后,取道日本回国,经日本明治政府许可,在长崎港停泊和保养。假如这是一群严守军纪的士兵,那场令大清帝国颜面尽失的冲突就不会发生,日本人对大清的仇恨情绪也不会如此强烈地被煽动起来。
8月13日晚上8时30分,一部分大清水兵在合寄町的贷座敷寻欢,因言语不合,愤而损坏了一些物品。店主立刻向警署报案,请求巡警来维护治安,两名巡警随即赶到现场。
警察的到来,并没有让事态平息下去,反而刺激了清国水兵的情绪。双方爆发肢体冲突,警察一怒之下,以干扰执行公务为名逮捕了两名清国水兵,其余水兵看情况不妙,趁乱逃跑了。没过多久,十几名清国水兵赶到了派出所。他们群情激昂,似乎不甘心就这样示弱,其中一名就是在贷座敷动粗的水兵。巡警发现了他,要逮捕他,没想到他迅速拔出在街上购买的日本刀,挥刀向巡警劈去。巡警要玩空手夺刀,刀刃却在他的手上和头上划过,划开深深的伤口。派出所里的巡警们大惊失色,立即冲上去,把那名水兵按住,从他的手里夺过日本刀。这一晚,又有几名清国水兵被警察逮捕。第二天,长崎警方把他们如数送交清国驻长崎领事馆。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
事发第三天,也就是8月15日,舰队放假,清国水兵继续在长崎寻欢作乐。300多名水兵拥进长崎的酒屋、小吃店和贷座敷。但这些水兵并不只是要沉浸在风月欢会中,他们在寻找报复的机会。这事清兵本来就不占理,更何况是在对方的国土上。事情终于闹大了。
起因是一名清国水兵看见两名日本巡警在低声交谈,就迎面走过去,故意要从两人中间穿过。两名巡警立刻靠拢在一起,不让这名水兵过去。水兵从他们身旁绕了过去,两名巡警也继续沿着街道行走,没想到那名水兵又转过身,故意与一名巡警相撞。巡警被撞了一下,帽子歪向一边。这无疑是一种挑衅行为,但那名巡警还是忍了,没有吭声。另一名水兵上来,在他们面前挥舞着拳头,巡警听不懂,依旧没有做声。忽然,这名水兵夺过巡警的警棍,周围的巡警见状迅速跑过来,试图制止水兵。他们的制止动作遭到水兵的反抗,很快发展成群殴。顷刻间,已有20多名清国水兵加入到群殴的行列中。一名巡警见寡不敌众,立刻跑回梅香警察署请求增援,不巧那天警察们刚好去各街道巡查了,警察署一片空旷,无奈之下,只好向长崎警察署求援。等8名佩带警棍的警察赶到时,现场已经一片狼藉,有200多名清国水兵和周边居民卷入了这场肉搏战,战场从思切桥蔓延到广场街、舟大工町一带。事件以双方惨重的伤亡结束。其中,日本巡警死亡2人、重轻伤26人,清国水兵死亡5人、6人重伤、38人轻伤。
这起在花街发生的血案在长崎引起强烈的反响。16日,2000余名日本居民在清国驻长崎领事馆前抗议示威,表达他们对清国水兵寻衅滋事的愤怒。大清的军舰,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了日本的海港。
几十年后,当伊藤博文的遗著《机密日清战争》出版时,人们才知道,这一事件对历史的深刻影响,不仅在于它丢了人,还丢了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大清帝国用汉字译电的密码本。一个名叫吴大五郎的日本人捡到了这个密码本,凭着这个密码本,日本人很快找到了译电本中数字组合的方法。由于1894年清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再度泄露帝国的密码,日本人将两次泄密事件结合起来,轻而易举地破解了大清帝国电报的秘密。遗憾的是,对于这两次重大泄密事件,大清帝国的官员们既不知情,也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日本民众的战争情绪,就这样被清国点燃了。这种情绪,为后来日本向大清开战做出了最合理的铺垫。三
北洋水师来到家门口耀武扬威,大大地刺激了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经过大清帝国自己的大肆宣传,“定远”和“镇远”这两艘船的名字在日本已经家喻户晓,已经成为日本对华一战的最佳动员。后来在甲午海战中担任浪速号舰长的东乡平八郎,当时还只是个海军大佐,他跑到港口观察定远舰,当他看见定远主炮上晾满刚洗的湿衣服时,说:“这么松懈!说不定可以打败它!”
那些无事生非的水兵,后来在黄海的战场上与日军鏖战,我相信他们是勇敢的,但他们并不是合格的军人。勇敢对于军人来说只是最低要求,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宏观视野、协同精神,乃至对细节的关注,都是对军人的高标准要求。无奈的是,上述这一切,北洋舰队一项都没有。他们只有一些从西方买来的炮舰,但无论多么尖端的装备,都是由人来操控的,人的性能,决定了武器的性能。四
主张“脱亚入欧”的福泽谕吉,从一开始就看不起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战争不只是打武器,更是打国家的综合实力,其中就包括国民的素质。国民穿上军装,就变成了军人。因此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军队。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没有高素质的军队。如果武器是战争的制胜因素,那么各国只要把武器拿出来一比高低就行了,何须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果真如此,武器占优的北洋舰队就不会输得连一条裤子都不剩。相比于日本所谓的“天皇的战士”,清国军队充其量不过是一支“没有精神支柱的武装集团”。
和德国人一起开会、谈话,听到“I don’t know”(我不知道)和“I’ll have to check”(我要先查一下)之类的话频率甚高。说完后,德国人总是掏出一个小笔记本,工工整整地把你的问题抄下来。
对于一个进度很紧的工程项目,这样的回答是最揪心的,中方的工程人员巴不得老外对每个问题都能立即拍板,偏偏“老德”却要“研究研究”。
德国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说不知道或“I’II have to check”呢? 一种是问题已经超出他的专业知识范围了,或者是问题涉及到他们分包给第三方完成的工作,或者要套用特定的计算软件对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结果(如分析受力等),德国人会说自己不知道,然后打电话回欧洲去问。
另一种是属于动脑筋和通过简单计算能得出答案的问题,但不属于该工程师的部门责任范围,或者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自作主张替别人拿主意的,德国人多数会说自己不知道。
材料替代是锅炉工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比如,合同里规定要用美标或德标钢材,现场出现短缺,要用便于采购的国产材料替代,在进度压力下,德国人的技术确认成了卡节骨眼的事儿。
一双双热切的黑眼睛投射在一个焦点上,巴不得那大鼻子下面的嘴唇吐出“OK”来,可偏偏老德不紧不慢地说“I don’t know”。
老德的“I don’t know”一说完,中国人就气不打一处来,有人骂德国人无能,有人甚至质问,难道我们中国人花这么多外汇雇外国人来做现场指导,就为了听这样的话吗? 过了两天,德国人已经把意见整整齐齐地写好,对于国产替换材料,有国产材料和原设计材料的牌号对照,屈服点和抗拉强度的对比,谨慎的德国人总是通过增加截面厚度和加强焊接强度等方式,来降低替换材料时材料差异带来的风险。
德国人并非不知道中国人期望他去说OK,并非不知道施工进度的压力,但是,他们仍旧能冷静地说出他们的意见,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这就是他们的思想独立与严谨。
海量阅读听课体会[精选] 篇5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这次听课的体会。
一、内容、板块固定
通过李志老师和张恩成老师讲课,可以看出他们在海量阅读中是有自己的固定模式的。首先,在学习之前,就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这样做的好处,可以使学生提前预知学习的效果是什么,在学习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许疃中学的海量阅读,都是以“成语或四字词语”为载体进行的,通过学习成语,探寻成语背后的故事,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和成语相关的大量的名言名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就其一节课而言,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朗读、诵读、解释、翻译、联系旧知、进行运用。很简单的环节,却很实用。
二、学习内容量大
听李老师的讲课,他们在讲教材,一个学期也就花两个星期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全部是在进行课外阅读,从时间上来说,阅读的时间长,从内容上说,阅读的范围广。他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教材,七年级是海量预读,八年级是海量诵读,九年级是海量阅读。这样的教材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节课老师往往能教三——六篇课文,七年级的那节课感受诗韵文化,一节课里,学生接触了几十个成语以及成语背后的相关故事和人物生平,容量非常大。这些内容老师都不是在细细的品读,就是让学生在囫囵吞枣的读,达到海量的目的。虽说囫囵吞枣,但是却很注重学生的运用,老师总会在课堂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以检测孩子学习的效果。
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纵观许疃中学的三节海量阅读的课,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者”。课堂上学生首先就是读,大声的朗读,无声的默读,快速的阅读,不管怎么读,都要先读,而且到八年级老师依旧很注重学生的朗读,采取开火车的读法,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也必须读。所以这个学校的孩子朗读能力普遍都很强。接下来就是对教材的理解,依旧采取自学的方式,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包括最后知识的运用,基本上一节课老师说的内容很少,都是孩子在自学。
四、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
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课堂,很多学校都不仅仅是局限于一本教材了,每个学校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校本教材的创编。有的学校选择的是多方面的文化,有的学校就是选用符合中学生特点的绘本进行教学。而且这些教学在学校的整体教学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课时和地位。
五、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多样化
虽然依旧有检测,有考试,可是这些学校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已经逐渐在改革。不再是以一张卷子来定论老师工作的好坏。大家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只要方式恰当,依旧可以检测出学习的效果,这样的评价更客观,更人性化,也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工作的动力。
从学到的这些经验中,我觉得我们老师,在当今的社会中,不能再仅限于一本语文书的教学了,这样的方式会逐渐消失。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善于学习,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我们面对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如何去跟别人竞争。博览群书,更要读和教育相关的书籍、杂志,专业技术一定要过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培养有时代感的学生。要学生有时代感,首先老师要有时代感,老师的视野要更加的宽广。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如果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仅仅是光会读书,读死书,那和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无疑没有区别,那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老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感,健全孩子的人生观。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以生为本,我们成就的是学生,而不是我们自己,所以任何一个决定,我们都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进行教学,是一门艺术。
一年级语文海量阅读创新计划专题 篇6
“海量阅读”这一颠覆性的教学方式让我看到了一条通衢大道,我的经验尚且不足,今年接手的还是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对学生完全不了解。我希望从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打造一个书香班级,让孩子们真正踏上阅读的快车道。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如下海量阅读实施方案。
一、学情分析
我班45人,男生25人,女生20人,班额大,再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从整体情况来看,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特别和爷爷奶奶经常在一起,学习习惯差,也有个别学生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表现不错,全班学生入学不久,活泼好动、天真烂漫,他们喜欢读书,就是不认识字,不知道什么叫做阅读,不知道怎么去读书,因此本学期就需要老师先从阅读儿歌抓起,培养他们爱儿歌,学儿歌,朗读儿歌,感受儿歌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从小阅读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阅读打好基础但识字能力有限,因识字有限,学生还不能够自己阅读课外读物,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在上学期,老师和家长以讲故事主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下学期主要培养他们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途径,全面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质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3、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让学生们大量识字。
三、实验目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养成爱读书、边读边记边思考的好习惯。
3、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大量识字,为自我阅读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上有所突破。
5、以儿歌、童话故事为主,每学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
6、学会课内外阅读的方法,逐步实现主动阅读。
7、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具体安排
1、、合理安排学校的“早读”时间。
每天早晨十分钟读《三字经》、背古诗、儿歌,并把儿歌中出现的词语摘抄在黑板上,领学生反复认读。下午下间操时,老师声情并茂地读1个故事给学生听,请小朋友读故事给同学听,师生比一比,由读慢慢过渡到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2、课内“海量识字”
利用各种渠道让孩子们大量识字,让他们为日后的海量阅读打下基础。
语文的教学“读”是硬道理,语言的学习以积累为本,读书为本,数量在先,大量读书识字,语文的学习不是“日日清”而是“日后通”,不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不是“打一口井”而是“挖一片坑”。大量阅读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才会又量变转向质变。海量阅读之所以可以成功在于“坚持不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潜下心来做阅读。让我们一起行动踏出海量阅读的第一步,并坚实的走好每一步吧。
阅读内容:
1、《三字经》
2、《猜猜我有多爱你》
3、《唐诗三百首》
4、《365夜故事》
5、《大卫,不可以》
6、《大卫,上学去》
海量阅读重要性 篇7
一、读书时间是根本保障
虽然明白海量阅读好,但是时下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读,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
1. 充分利用好晨读。
就是早晨要阅读,而不是做其他的事情。比如,海量阅读名师马彩清,为了鼓励学生尽量早到校参加晨读,每天晚上给学生安排好第二天早上的晨读内容,并坚持与学生一同到校晨读,这样既给学生做了榜样,又对学生的晨读进行了监督,渐渐地,学生养成了早晨到校就读书的习惯。每天坚持晨读,一学期下来,其时间总量是十分可观的。
2. 设计自读课。
为保证学生利用校内的时间大量阅读,有些海量阅读教师把自习课确定为自由阅读课,雷打不动。作用是学生能每天延续读没读完的内容,有利于对阅读材料保持持久的兴趣。一学期下来,是一个很长的时段。
3. 语文课课内的时间阅读课外的书籍、文章。
特级教师韩军说,语文能力的形成,远远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面对几十篇文章,靠一位语文老师苦心调教,所能奏效的。课外时间有限,必须依靠课内阅读。课内,教师尽量少讲课文,让儿童静心读。课文读完了,就读课外的。只要学生有兴趣地读,有时间读,其效果就会显著。
二、阅读兴趣是重要前提
通常认为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然而,读书哪如嬉戏乐?阅读比电视、滑板、网游更能赢得童心吗?这里涉及兴趣的培养问题。培养得法,学生乐于读书,甚或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1. 读什么书,由学生自己决定。
学生最不爱读什么书?就是你推荐给学生的书。要允许和尊重学生有自己的爱好,使学生的阅读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
2. 和学生一起阅读。
一位特级教师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诚然,语文教师需要具有多种能力,似乎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有一条重要途径是多阅读。殊不知,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为了吸引学生读某一本书,就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写字,他则坐在讲桌前,抄起那本书假装阅读,变化各种表情,作被情节吸引状。下课后,那本书就假意遗落在书桌上,学生纷纷去看,之后就有很多孩子读。
3. 同读一本,在主题交流中激发兴趣。
韩兴娥老师说,她所提倡的海量阅读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大量阅读教学无多大区别,要说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在某一时间段,全班共同在“课内”阅读某一本“课外”读物,读完一本再换一本;没有固定的教材,任何健康有益的图书都可以读。静静阅读之后,就可以快乐交谈关于书的点滴。不时有学生发出感叹,也会开怀大笑。
三、教会批注是重要措施
在阅读中“逼”阅读者动脑思考的办法就是“批注”。
“批注”就是老师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笔在课本上圈点划注,把思维成果(对教材的理解、体会)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反映出来。我总结出如下一些批注方式。
1. 写感想式批注。
比如读过《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荒岛种麦子的情节,可启发学生写几句感想。可以做出提示,这些收获的麦子,让你觉得这真是……学生可能会写下:“不幸中的万幸,这小麦种子就是万幸”;“成功在于你是不是个有心人”等。
2. 质疑式批注。
比如读了《巨人的花园》巨人出门去了妖怪科尼西家的情节,提示学生质疑:他怎么和妖怪交朋友呢?
3. 联想式批注。
就是批注想到的成语、格言、谚语等。
4. 评价式批注。
这种批注一般写在一本书读完之后,评价人物形象,或评价一本书的可读性等。
5. 补充式批注。
这是为了读书交流采用的批注方式,对文中有些典故的出处、背景的资料通过收集做批注,以便把其他学生阅读时不知道的内容在读书交流时分享。
实践证明,大量阅读能迅速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而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需要努力的三个维度。如果把儿童引领到海量阅读中,则语文教学的所有任务将不再是教师的负担,反而会成为精神享受。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海量阅读, 是语文素养能健康、协调发展的坦途大道。儿童通过一本又一本书籍的阅读, 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养成阅读的习惯, 于牛食鲸吞中积淀文化。怎样抓好学生的海量阅读呢?应在阅读时间、阅读兴趣、教师批注方面下工夫。
海量阅读重要性 篇8
【关键词】北师大一年级 识字教学 阅读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JCJY13021405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即使是小学生也同样受到社会各种知识、信息的冲击,所以尽早尽快地认识汉字,开始阅读,不仅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就中文阅读而言,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为自主阅读提供基础。然而,按我们正常的语文教学进度,小学生认完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
近年来,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改革,“课程标准”也一再修改。2012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定位,就由以前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变化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比中不难看出,新课标将识字、写字的地位,由第一学段“法”定到整个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并被赋予重要地位。
以上不难看出尽早尽多识字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导一年级孩子大量识字、快乐识字呢?我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时展开研究积累了经验。
一、识字教学资源的突破
我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教学资源是教材本身。从识字量上看,上册识字334个,数量不多,也就是说学完上册内容,孩子根本无法展开即使是简单的自由阅读。从内容安排上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一到八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相对较少,以入学常识和简单的语文知识为主,从第九单元才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而声母和单韵母的学习内容又相对太少,加上许多孩子在幼儿园中已经学过,不但造成高耗低效的情况,而且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会大打折扣。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1.充分利用教材本身
首先从孩子的记忆特点入手二次利用教材。孩子记忆和成人有所不同,以形象记忆为主,以整体记忆为主。在记忆生字的时候,往往是记住这个句子到记住这个词语,最后记住这个字。根据这个特点,我把教材里出现的常用词语打印出来,贴在课文旁边,便于孩子朗读时识记词语,进一步识字。这样既增加了识字量,又巩固了记忆、积累了词汇。
其次在教学实际中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比如八到十一单元的拼音学习,我先领着孩子单纯学拼音,教材中穿插的阅读部分只要求孩子会读会背会认字,不让孩子写,同时加快单韵母和声母的教学速度,等到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全部学习完,集中安排认字和写字。这样既二次复习和巩固了认字和拼读,又使原先的拼音教学、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多种任务交叉的模式简单化和条理化,有利于孩子的记忆。
2.合理开发课外资源
一年级开学伊始,按照惯例学校要求教师给孩子讲述各项纪律要求,就是所谓的“立规矩”。但对于六七岁的孩子这些内容毫无意义,因为大人嘴里的应该和不应该根本提不起他们兴趣,没有兴趣自然不会认真听,反而制造了课堂上的捣蛋鬼。怎么平衡?我认为,教师应抛弃“正确的废话”,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入手渗透德育。引入学前的儿歌,如《小白兔》;朗读行为规范方面的韵文,如《爱护小眼睛》、《坐得正》;哼唱儿童歌曲,如《小星星》、《小兔子乖乖》、《小燕子》。在这些活动中渗透识字教学,兴趣、德育、识字一举三得。
拼音教学中,抽象的字母难记是教学的难点。我根据书中的插图编写韵文,配上孩子会唱的歌曲,记忆、识字两者兼得。如“广播一响bbb,冬冬泼水ppp,两扇小门mmm,一尊大佛fff”,下面方框出示字词“广播 泼水 两扇 大佛 播 泼”,让孩子整体认读单个记忆,是教学资源的另一补充。
二、识字教学方法的突破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教材提供了看图识字、随文识字、对比识字、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等识字方法,在教学实际中,根据孩子特点我进行了新识字方法的探究,如韵语识字、猜谜识字、字理识字、辐射识字等。“刮风有它,每天扫它,说它没用,种花要它”是“土”,“识字路口停一停,四面八方都不通”是“田”, “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方方的游泳池中玩水”是“游”,“十”加一横变成“千、干、土、十”等等,这些方法有的是孩子自己编的,有的是读课外书看的,孩子课堂上记住了汉字,回家说给家长猜,有的孩子专门买来相关书籍,家长、老师、孩子乐在其中,岂不是一大快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拼音教学中枯燥的拼读环节总让孩子提不起兴趣,我把全班孩子姓名打印成上面音节下面汉字的小卡片,贴在孩子课桌一角,课堂上做拼名字找字母的游戏,课下比谁交到的朋友多,练习拼读的同时又记住了近150个汉字,其中不乏一些生僻字。
三、识字教学评价的突破
传统的识字教学评价多以试卷的形式为主,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抹杀学生识字的信心和兴趣。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究立体的评价方式。
平时的认字、读书等活动达到基础要求(读背)盖面小红旗,超越标准(认词认字)盖个小明星,攒够一定数量换个“小奖品”,10个小奖品盖朵小红花,每周每月给领先的小朋友发奖,累积不同数量的红花兑换不同的奖品。这样,中下等的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也能得到奖励,“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不能飞也不能跑的就慢慢走”,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进步,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树立他们大量识字、大量阅读的信心。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的教学亦不再是封闭的。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校信通和家长联系,博客也不失为教学评价的另一种渠道。开学初,我在新浪上开通了“一七班的小豆豆和小朵朵们”的班级博客,教学上需要交给家长的办法、对家长的疑惑进行答疑等等以“书信”的形式发到博客里,同时开辟了“光荣榜”栏目,班级的评选一一公布在网上,吸引家长参与到教学中,分享孩子的成功和喜悦,从另一方面促进孩子的学习,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这种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对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