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0-25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课   题 11、难忘的泼水节

课时顺序 第一课时

课   型 新  授 时间 .3.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学习者分   析 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有兴趣,培养他们能从生活中去感受、了解一些神话故事,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在故事中去对科学产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得新知识。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读会写。

了解泼水节的来源,节日的意义。

重  点

难  点 重点:理解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难点:识字运用

教 具 多媒体

学 具

检测题

1、朗读课文

2、用课文中生字组词

板书设计

凤  凰  傣  恩  敲  撒  襟 褂  咖  啡  踩  端  蘸  寿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泼水节主要有哪些活动?

2、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遇到了哪些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生字和新词。

2、想一想,你觉得泼水节中哪些场面令人难忘?读读想一想这个节日是有何意义。

3、课件出示热烈场面的词语: 赶来  四面八方  敲鼓  地毯  龙船 花炮  撒满  鲜红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矫正自己读错的字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找出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自拼自读;

2、Ppt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反复拼读练习。

3、利用投影引导学生认真区分生字,从字形,结构特征,书写上指导。

4、巩固生字。组词扩句训练。

四、强化练习:

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语调清楚,适当的地方会停顿;

2、从课文中找出多音字组词(常用几个多音字)

3、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4、傣族平常的泼水节是怎么过的?

五、实践活动:

1、生字组词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历史事件的抒情表达和民俗文化的浪漫书写

汉字的表意特点和功能决定了语文具有综合性特点, 具体到某一文章的内容, 则可能涉及众多的学科或领域, 可以叙述历史轶事、摹写风物人情, 可以记述科学现象、阐发哲理奥义, 可以描画山川风景、展现人伦内心。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全赖语言文字作品的表达需要而有所选择。有的洋洋大观, 文史哲融会贯通;有的简短精炼, 着力某一领域加以表现。因而, 不同的文章在内容的涉及面和信息容量上也表现出种种差异。从这个角度看《难忘的泼水节》和《欢乐的泼水节》, 虽然两者均以泼水节为题材, 但在信息容量上是不同的。《欢乐的泼水节》主要集中在民俗方面, 着重反映“泼水节”作为一个节日的情状, 取其一般性, 内容相对单纯集中。而《难忘的泼水节》融合了政治、历史、民俗文化等因素, 重在表现某年的泼水节, 取其“特殊性”。

事实上, 周恩来总理1961年4月到西双版纳景洪, 有着特殊的政治外交背景。在西双版纳景洪, 周总理和缅甸联邦总理吴努通过会晤顺利解决了边界遗留问题, 增进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随后宾主与景洪城区各族群众欢度傣族新年。另外, 周总理是第一位到西双版纳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所以, 1961年的泼水节意义非同寻常, 这也是其令人难忘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 《欢乐的泼水节》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泼水节, 而《难忘的泼水节》是“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泼水节。这也使得两篇文章表现出不同的个性。《欢乐的泼水节》倾向于“中性”叙述, 主要围绕“欢乐”叙事;而《难忘的泼水节》突出了“民族一家亲、领袖与人民同乐”等情感色彩, 即文章第8、9两节揭示出的关键词“幸福”和“难忘”。“幸福”和“难忘”两者的前后顺序暗含了内在的不可颠倒互换的逻辑关系:因为“幸福”, 所以“难忘”。

家国意识的熏陶感染和语文基本素养的着力发展

从两篇课文的编排方式上看, 人教版《难忘的泼水节》所在单元还有课文《日月潭》《吐鲁番》《北京亮起来了》, 构成“歌唱祖国”专题。单元导语这样写道:“台湾的日月潭, 山清水秀, 风景如画。新疆的吐鲁番, 牛羊成群, 瓜果飘香。首都北京, 车如水, 人如潮, 繁华而热闹。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 我们的家乡多么可爱!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家乡, 让我们一起把祖国歌唱!”可见编者着意发挥的是这些文章在学生认识祖国山川风物方面的作用, 在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的基础上激发爱国主义感情, 培养家国意识。而苏教版《欢乐的泼水节》, 前有《台湾的蝴蝶谷》《鸟岛》 (青海湖) 《歌唱二小放牛郎》, 唯有《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主要不在于讴歌山川风物, 而是表现中华英烈, 但单元总体依然是与“祖国”紧紧相连。因此, 两篇文章所在的单元在主题上是相似的。

那么, 两篇课文承担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如何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课文后面的练习, 来考察编者的意图。《难忘的泼水节》在文末下方通过一个孩子的形象, 说出这样的内容:“彝族的火把节也很热闹, 我讲给你们听。”这一设计内容指向性很明确, 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创设了任务情境。随后的作业设计有四项: (1) 我会认 (生字) 。 (2) 我会写 (字词临写) 。 (3)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 我会填 (多音字组词:好、空、乐、盛) 。侧重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在识字、写字、朗读、词语积累等方面落实知识和能力维度的目标。《欢乐的泼水节》课后练习有五项: (1)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按笔顺描红 (互、离) 。 (3) 读读、抄抄、再听写 (幸福、香水、一年一度、吉祥、象征、不肯离去) 。 (4) 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你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吗? (5) 用部首查字法查“互、民、乐”三个字。这五项练习涉及听说读写, 并注意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 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第四项拓展作业, 在内容指向上, 较《难忘的泼水节》文末的口语交际“火把节介绍”更具开放性。同时, 在能力训练点上也有赖于教师的创生和选择, 或者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收集整理及展示, 发展综合性学习能力;或者作为信息的交流与汇报, 着重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无论是《难忘的泼水节》, 还是《欢乐的泼水节》, 其作业设计这种侧重语文工具性的价值取向, 是和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重在夯实基础相适应的。因此, 两篇课文后所附练习发展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课文后关于朗读的作业则落实了这一原则, 有助于学生增加积累、丰富体验、培养语感。

基于文章的表达特色选择并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除了课后作业提示我们通过“这一篇”课文应在哪些方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之外, 我们还要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来进一步落实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文章特点选择并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难忘的泼水节》的表达特色在哪里呢?笔者以为, 那是一种“发乎情、止于礼”的状态, 即把浓烈的情绪和交往的规范统一起来, 表现出一种温和。这种温和不是行文伊始就表现出来的, 而是随着总理的到场才逐渐呈现出来。

文章伊始, 就以“火红火红”的明丽色调渲染出傣族新年的喜气氛围。第2节点出今年泼水节的特殊性———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这一节在句式上颇有值得品味的地方, 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这句话要是这样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他们特别高兴”, 表达的意思虽然没有很大变化, 色彩却不一样。前者强调的是“高兴”, 在效果上有一点悬念的意味, 有些起伏, 因为把特别高兴的原因放在后面说。后者则比较平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辨识和品味。

有了总理和大家一起过泼水节这样一种特殊性, 到了文章的第3节, 情绪更加浓烈起来了。这是傣族人民真实心情的流露, 也缘于作者的表述方式。地面的凤凰花花瓣, 此时在作者看来是“鲜红的地毯”。这不仅是一种修辞, 更是作者一种情感的投射, 暗含了总理身份的尊贵和特殊, 寄寓着傣族人民对总理的敬意。事实上, 1961年随着第一位到西双版纳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到来, 小城沸腾了, 人们奔走相告, 扶老携幼, 怀抱鲜花涌向街道, 涌向码头, 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

再如, 划龙舟、放花炮, 这些泼水节期间的固有节目, 此时在作者的表述下, 成了对傣族人民欢迎总理热烈气氛的渲染: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 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如果调换一下“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 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的位置, 变成———“那天早晨, 人们敲起象脚鼓, 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 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为了欢迎周总理, 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 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效果会怎样呢?人们的欢快情绪依然, 但是“龙船、花炮”的渲染作用就弱了。

在教学第3节“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 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时, 可联系第1节“火红火红”这一叠词的表达效果, 感受“满地凤凰花瓣像鲜红的地毯”这个比喻的形象与生动, 同时感悟其中的情感色彩, 将《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阅读目标要求, 如:“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等落到实处。

第4节, 总理出场了, 和傣族人民一起舞蹈。第5至7节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泼水。入乡随俗的装束增添了亲和力, 与民同乐的舞蹈举动缩短了领袖和平民之间的距离。这次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事情集中在舞蹈、泼水上, 这些是人们引以为幸福和难忘的所在。

时至今日看来, 傣族人民这一年泼水节的幸福感觉是来自于“舞蹈、泼水”本身, 还是因为今年总理来到这里, 感受到无限的荣幸呢?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 人的身份的特殊往往带来规格的差异, 引起的情感反应也不尽一样。所以, 在这里, 泼水节的魅力已经让位于“人”的魅力。因此, 文章虽然在强调“幸福”, 但是泼水节的欢乐却并不那么热烈。因为, 我们从“拿着柏树枝蘸了水, 向人们泼洒”和“傣族人们一边欢呼, 一边向周总理泼水, 祝愿他健康长寿”的表述里, 感受到的是一种很有节制的举动, 这和苏教版《欢乐的泼水节》展现的情态是不一样的, 来看这些内容———“开始泼水了, 大家互相追赶, 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 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 个个身上湿淋淋, 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在这里, 泼水的场景虽然着笔不多, 但却惊心动魄。短短两句话, 就勾勒出人们泼水时的热烈情态。因为这是一次众人合力营造的欢乐盛宴!没有特殊的人物和事件分散注意力, 人们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射在“泼水”上。先前他们自己带着工具, “提着桶, 端着盆”, 早早地就来了!此时, 互相追赶着, 狂野地“灌”“泼”, 用的是“瓢”“盆”, 比起“柏树枝蘸水泼洒”, 无疑要洒脱得多、畅快得多, 这是更加奔放、自由、畅快的挥洒, 是人的游戏本性的自然舒展。

当然, 作为傣族节日的泼水节, 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 两篇课文都注意在字里行间渗透相应的文化意蕴。《难忘的泼水节》结合对总理和人民相互祝愿的叙述, 把“泼水是一种祝福”的意思含蓄地融在其中: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 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 向人们泼洒, 为人们祝福。傣族人们一边欢呼, 一边向周总理泼水, 祝愿他健康长寿。而《欢乐的泼水节》则直接一些:“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谁身上泼的水多, 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种直白和文章洋溢出的自由奔放是一致的, 保证了文章气脉的一贯性。及至最后一节, 仍然延续了这种直抒胸臆的风格: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 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大家唱着歌, 跳着舞, 赛起了龙舟, 放起了烟火, 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这样, 把泼水节期间的其他活动, 如“跳舞、赛龙舟、放烟花”融入进来, 泼水节的内涵就较全面了。《难忘的泼水节》在突出“舞蹈、泼水”这些主要活动时, 自然地将“划龙舟、放花炮”贯穿其间, 在表述上也多有可资借鉴之处, 如“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 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样的句式, 要让学生对其“工整”形式有所认识, 在内容方面对其描绘的场景和情意有所体验。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本组课文以歌颂家乡,歌颂祖国为主题。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诵读感悟的方法,阅读时图文结合,读中感悟,在理解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美好情境,获得情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2个字,其中“凤凰”要求会认、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阅读课文,了解1961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4.观察插图,分清主次,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1961年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1)由于课文所述内容年代较远,学生又对周总理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2)限于生活阅历,学生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须作简要介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扣题设问——直奔主要内容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问题导入:(1)难忘的泼水节指的是哪一年的泼水节?(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难忘的?(两个问题涉及全篇,引导学生直奔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轻重、停顿和速度,进入意境。

4.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5.学生就字、词质疑(如凤凰花、泼水节、象脚鼓、龙船、祝福等。)

6.教学第3自然段——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课文第3自然段运用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欢乐、热烈的场面。教学时用“找一找,议一议,读一读”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和其他词语的表现力。注意带点的字、词。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7.议一议,读一读。

8.以问促读。

(1)“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赶来”说明人们急切地想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四面八方”说明各地、各方面的人都来了。)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2)地上撒满了花瓣,江面是一条条龙船,天空中是一串串花炮,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撒满”说明花瓣很多。“撒满的凤凰花瓣像鲜红的地毯”表达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贵宾的情感。“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很多,是一个十分壮观、特别喜庆的场面。“欢呼”说明人们很兴奋、很激动。)

(3)“周总理来了!”句中的感叹号表现了人们的一种什么心情?试加体会并读一读。

(4)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欢迎周恩来总理的到来!请同学们齐读第3自然段。看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教学从第3自然段切入,并抓表现动作的词语理解整个句段,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烘托气氛,学生很快入境入情,为后面的进一步理解感悟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第4自然段——借助插图感受人物和情景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所有人物栩栩如生,似乎洋溢欢声笑语。借助插图,既便于讲述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感受热烈的气氛,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1.图文对照阅读。

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投影放大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图画。)谁来看图说说“今天”周总理的打扮。(他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

哦,周总理今天穿着傣族服装,和傣族人民打扮得一个样,显得多么亲切呀!谁再看图,说说总理脸上的表情。(笑容满面、和蔼可亲……)

师:周总理为能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呢!课文里用笑容满面来表现总理高兴的心情,请你也笑容满面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你能用“笑容满面”说一句话吗?(学生练说)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第一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本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图画表现的情景,因此应指导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加深感受。)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训练朗读

1.指名学生分别读本自然段中的三句话,并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2.教学多音字“盛”。

教师引读第2、3句,引导学生体会泼水的热烈场面。

3.默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

4.结合第2句进行说话训练,体会周总理的亲民之心、爱民之情。

抓住描写周总理泼水的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1)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2)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3)周总理把水泼到小孩子身上,祝愿他们——

(4)练习句式,用“一边……一边……”“一手……一手……”说话。

5.练读第3句。告诉学生,傣族人民祝愿周总理健康长寿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应读慢一些。(屏幕出示:a.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b.当我知道大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

谁愿意来试一次朗读?(指名读——集体评议——教师随机点拨——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以句式练习的形式说周总理在泼水时对人们的祝福,以及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祝福,然后进行表演。这一训练不但激发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泼水节的热闹场面,体会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早已融为一体,民族团结的美好情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是周总理为什么“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引导思考,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这位伟大的国家领导是多么平易近人,深受人民爱戴啊!又一次再现了周总理能入乡随俗,与傣族人民相互祝福,心连心的动人场景。)

四、教学第6~8自然段——升华感情

1.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那么开心”。他们为什么这样开心呢?(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他们亲如一家人,他们心心相连,所以感到“那么开心”。)

2.正因为这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过得又“那么开心”,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次泼水节是“幸福”的,“令人难忘”的。

3.这最后的3个自然段,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号?(4个。)这几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情感?(紧扣“开心”“幸福”“难忘”体会。)

4.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5.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

(设计意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自觉读”,在读中领会,读中感悟。最后3个自然段有总结全文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尤其是“难忘”以及4个感叹号,加深体会,升华感情。)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个旧市教育局教研室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体会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2.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1.谁知道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傣族。)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介绍一下你查找的资料。(每年凤凰花开的时候,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3.再观察图,图上人们的表情怎么样,穿着什么,手里拿着什么?(人们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头上包着头巾,多数人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人们手里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4.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了傣族人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5.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在生字下面画上横线,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初读情况。(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主要讲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情景。)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领读,齐读。三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开时就是泼水节到来时。)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火红火红的。)看图右下角。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今年”指哪一年。(今年因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人们特别高兴。今年指1961年。)那一年,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与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关怀各族人民。)(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①画出描写人们动作的词语。(敲起 赶来 撒满 欢呼)如果把“赶来”换成“走来”行吗?为什么?(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听说周总理也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总理,大家恐怕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②人们把最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表示人民对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和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由此可看出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③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江面驶过很多龙船,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非常热闹。)“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应该怎样读?(人们渴望见到总理,今天愿望终于实现,人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用欢呼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读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指名读,齐读。2.学习第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自然段介绍了总理的外貌和神态,以及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的情景。)(2)看图上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3)画出这一段中描写总理动作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接过、敲着、踩着、跳舞。说明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和人民是一家人。)(4)小组学习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民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他健康长寿。)(5)齐读第6自然段,这一段写了什么?(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把节日热烈、愉快的气氛推向了高潮。)3.学习第7、8自然段。

(1)这两个句子各用上叹号表达了什么?“幸福哇”“难忘啊”在句中起了什么作用?(两个抒情的句子表达了傣族人民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深切感受。“幸福哇”“难忘啊”提到句子前面,起突出和强调的作用。)(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难忘的?(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难忘”。

四 总结

我们为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让我们齐读课文,来表达我们对总理的热爱吧!1.齐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掌握有关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填空,再读一读。(出示小黑板)

()的地毯()的龙船

()的头巾

()的花炮()的泼水节()的山峰

(鲜红的地毯 漂亮的龙船 水红色的头巾 好看的花炮 难忘的泼水节 高高的山峰)二 自学生字

1.小组互查生字的读音。

2.说说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哪儿容易错,相互提醒。

三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小组学习的情况。2.识记生字,对号入座。

一个同学说字的特点或做相应的动作,其他同学快速在生字卡片中找出生字,比比谁找得准,找得快。

3.指导书写。

4.学生仿写,写在书上的田字格里。5.给生字组词。

四 巩固生字、新词

1.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2.抄写生字、新词。

五 总结

本课生字较多,希望同学们选择最巧妙的方法,准确记忆。

语文教案《难忘泼水节》 篇5

胡跃红老师的一堂《难忘的泼水节》,受益非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第一印象

一堂课听下来,被胡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学生们超强的综合能力所折服,无论是胡老师流利的普通话还是工整、精练的板书,或者从容、淡定的教态,都看得出来胡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高的好老师;而她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有较强的课堂表现能力,能积极的思考,善于表达,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师生长期磨合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氛围真令人羡慕。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整堂课始终围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泼水节的快乐,理解人民对周总理的爱”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而课堂中胡老师既抓住了语文“双基”的教学,从字到词到篇,如剥笋般层层解读课文,同时又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她让学生大胆地说、议、演,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三、教学理念新颖。

胡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了及至。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不是那种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齐度、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课堂的立体设计,瞧,教学过程中即有正襟危坐的听授,又有蠢蠢欲动的讨论,还有热闹精彩的表演,集多元的教学手段与一身,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尤其令我欣赏的是胡老师在课文教授中依然没忘记对学生说话、听话、口语交际的适时指导,比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一同出现的“一边一边”,“一手一手”的句式训练;比如老师范读课文时有意的要学生“听好哦,等一下老师要请你来点评的哦。”而且还真的请学生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这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说话、聆听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课文拓展时老师要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老师能注重这个教学环节的生成是很难得的,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的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真棒!

四、教学流程环环相扣。

胡老师的这堂课还有一个的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整堂课从“复习”到“新授”到“拓展”,没有听见老师单一的用“下面”干什么,“接下来”干什么这样枯燥的辞藻来衔接。比如在听课文范读后,胡老师就接着课文深情地说道:“多么幸福、难忘的泼水节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体会泼水节的幸福和难忘。”如此不留痕迹地就进入了品读课文的环节,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带动了起来,进入了新课文的学习。还有在开始的复习环节时,胡老师有意的让学生比较了“一串花炮”和“一串串花炮”,“一条龙船”和“一条条龙船”两个词组的.不同,这就为课文第三段的分析埋下了伏笔,为学生对课文的深层解读做了铺垫,胡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把教学的流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独立而又不单一。

五、教学细节的几个感受。

整堂课我们胡老师是笑容满面,言语轻柔,如大姐姐般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是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老师,孩子们和胡老师在一起也一定是在快乐的享受着学习。在听课间有几个小细节让我很有感触:

1)在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方法来表扬学生,口头的语言表扬也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恩,不错!”,“你真棒!”等,还有学生的鼓掌、贴星星的形式的鼓励,让孩子们是倍受鼓舞,期间我注意到,当老师奖给孩子们星星的时候,学生都会大声的说上一声“谢谢老师!”说真的,这一声“谢谢”让我很感动,胡老师的学生不是漠然面对表扬的孩子,我们平时也这样奖励自己的学生,学生欣然接受我的奖品很少会道谢,更多的是顶着额头上的星星向其他同学炫耀去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今天看到了胡老

师学生的表现,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真应该这样,他们不懂我们可以教呀,由此也可以看出,胡老师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2)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时,有个学生说“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这个句子单从语法上来看是没有语病的,老师肯定了他的句子说对了,但同时老师又说了“哦,这个习惯可不好,我们不能真的这样做。”看来,胡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了指正学生不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六、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建议把有关傣族的知识在分析课文之前说一说,尤其是傣族的泼水节在傣族节日中的地位,(相当于我们汉民族的春节)这样也许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周总理到傣族地区过泼水节的深远意义。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篇6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教学目标:

⒈ 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⒉ 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 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课前准备:

⒈ 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材料;生字卡、生词卡。⒉ 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教学策略:

本课时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自主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⒈出示傣族泼水节场景的挂图。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⒈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凤 凰 恩 敲 襟 褂 咖 啡 踩 端 蘸 寿

(1)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抽生读,全班读。(2)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抽生认,全班读。

(3)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4)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生做一做,再读。(5)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说一说,再读。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生词卡认读。

词卡呈现:凤凰 周恩来 恩人 敲打 对襟白褂 衣襟 白大褂 咖啡 踩伤 端正 顶端 蘸墨水 蘸水笔 长寿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设计 篇7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博达助教通

板书:心连心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1.字音:

泼:念“p#”,不念“b#”。

令:注意和“今”字区别。读准字音“lìnɡ”。福:应读作“fú”,不能读作“fǔ”。

2.字形:

蘸:“zhàn”可分部件记忆字形。

敬:左宽右略窄。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健:左窄右宽,中间的“廴”,不要写成“辶”。

寿:半包围结构,寸字底,上面是“丰”字竖变成“丿”。3.解词:

花炮: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2、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3、复习本课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博达助教通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1.学习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想:(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

(火红火红的。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2)“今年”是指哪一年?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板书:1961年

(3)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由此可以看出周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5)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出有关句子。(龙船、花炮)

(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

(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个人、集体)

(四)学习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一看共有几句话?(两句)请两个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第二句是讲周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2.看图上周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为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板书: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博达助教通

(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1)这段有几句话。(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有:端着、拿着、泼洒。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3)全班齐背。

7.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图上的内容?(4~5自然段)

周总理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傣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五)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请一个同学读,大家想:这两段表达了什么?(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作业。熟读全文。

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

(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自学:

⑴抓“特务”:

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⑵消灭“特务”:

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⑶互检“战果”:

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特务”,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泼水节因为敬爱周恩来总理花炮对襟白褂

敲鼓银碗祝福健康长寿幸福令人盛满

(教学多音字:盛)

⑶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⑵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四、机动

写字指导: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篇9

课后回顾自己的教学课堂,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过渡语朴实、自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2、拓展练习设计的很好。让学生想象把水泼到了哪些人身上,会祝福些什么?

3、老师对教材和学情把握的准,教学设计合理。先出示图片,再出示句子,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学习课文。课堂上教学机智用的好。采用填空的方式降低难度,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概括。

4、教师理念的转变。通过重点词的理解来理解重点句,然后带着对重点句的理解来读重点句。教学过程中读、悟结合。在中心问题的设计上,问题紧扣课文。不足及建议:

1、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少了,还有教师自身性格着急。纸条上“盛”多音字粗心写错。总结课文,升华主题有所欠缺。

2、当多媒体出现了问题后,建议老师借助书中插图进行补救。

3、课堂上让学生再了解了解周总理,对教学“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做铺垫。因为他是一个伟人,大家为了欢迎他在地上撒了凤凰花瓣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

4、抓住学段教学目标,从而设计课堂。对于低年级学生,外貌描写不能提。语文训练的时候,教师注意问题的引导。生生评价时,引导学生怎么样评价同学,从哪个角度去评价。老师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训练,增加对文本的拓展和补充(课外相对应的课文选一篇再让学生读一读)。教师对文本的提炼还没有抓住重中之重,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篇10

1、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上课之前我一直在想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于周总理的事件,让学生了解周总理的基本情况,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难忘。

2、充分利用本课的插图。课文有一幅占一个一整页的插图,而且画面人物清晰,主次分明,所以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图文结合,用好本课的插图有利于引导阅读。又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在这一过程,学生大多数能背诵4——5自然段。

3、在读文中悟“情”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写“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难忘的泼水节》课文教学反思 篇11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本人从题目入手。因为学生有读熟课文的基础,几乎所有的学生能抓住题眼。以“难忘”为题眼,强调此次“泼水节”的不同寻常直接点明文章主题,同时注重了本课的插图。课文有一幅占一个一整页的插图,而且画面人物清晰,主次分明,所以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图文结合,用好本课的插图有利于引导阅读。又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在这一过程,学生大多数能背诵4——5自然段。

让学生阅读课辅资料,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去感受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的崇敬。然后,从总理的穿着可以看到总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从而感受总理伟大而平易近人。特别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可以说孩子们的感情是水到渠成的,喷薄而出。(因为这个部分是紧扣主题的,表现出了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因为如此,让人难以忘怀)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带着幸福和欢快的情感来朗读。(本人认为这个环节还是一个亮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则让学生自读为主,在此环节中,本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先是课前收集资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提问题。小组合作给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在学习生字的时候,让孩子们大胆想象,用换部首、编顺口溜、编故事,字谜等方式来记忆生字。因为是学生自己想的,所以有趣,记忆也很深刻。

在板书的过程中抓住难忘的几件事重点突出,简明地反映课文主要内容

傣族人民——(心连心)——周总理

热情迎候

敲鼓跳舞

泼水跳舞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

1、会写“泼、凤、凰”。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教学重点

理解“周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总理与人民心连心”这一主题。教学难点

通过读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资料及了解周总理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欣赏 泼水节图片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想欣赏吗?ppt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吗? 2.导入新课

每年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时,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这个节日就是(师板书)

“泼”是今天要学的新字,拿起小手跟着老师写一遍。(左边是水,右边是发,左窄右宽,可以这样记------水泼头发泼泼泼

今天课文中描写的泼水节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记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板书“难忘”)齐读课题

这次泼水节为什么难忘?它到底特殊在哪?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ppt请大家根据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2.刚才大家读得可真投入,下面老师检查一下生字情况,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ppt生字请小老师领读,齐读

.3去掉拼音还会读吗、开火车读/ppt

2、检查读书所得:读了课文,你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板书:周总理)

3、同学们,你对周总理了解多少呢?(生自由汇报)ppt他生活简朴,品德高尚,关心人民,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就是这样的好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大家心情怎样?(特别高兴)请同学们读一二自然段1.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导长句朗读ppt(为什么不用火红?你还能说几个象这样式的短语吗?碧绿碧绿,金黄金黄)这就是凤凰花,它不但花儿美丽,名字也美丽,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鸟为凤,雌鸟为凰。指导书写

2、。思考: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3、你从哪看出傣族人民很高兴的?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

3)、(ppt指导学生感悟第3自然段。

A、体会“四面八方”和“赶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内心的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情,指名读 B、体会红色的意义。这还不够,傣族人民还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 的地毯)。孩子们,你在哪见过红地毯?(喜庆、热情、吉祥……)当时傣族人民还还穷,他们买不起地毯,就在地上铺上了凤凰花瓣,这比什么样的地毯都宝贵,都美丽!请女生美美的读这句话

C、傣族人民还觉得场面不够热闹,他们又把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还有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男生读 D、(这是一个多么热闹,多么壮观,多么喜庆的场面,让我们一起读。E、体会人民深情的欢呼。

过渡:傣族人民一切准备就绪,敬爱的周总理终于来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a、(ppt,句子: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b、。是呀,从山寨赶来的老乡们激动地欢呼着(周总理来了);从坪坝里赶来的傣家儿女深情地欢呼(周总理来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都大声地欢呼着(周总理来了)。C此情此景,令人难忘,让我们听范读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吧ppt

3、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过渡:周总理来到了人群中,你能认出他吗?画出外貌描写的句子

ppt 课文中准确生动的外貌描写,使我们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周总理,他穿着„„笑容满面的来到人群。仔细观察周总理的打扮,你发现了什么?(总理的打扮和傣族人是一样的)周总理今天穿着傣族服装,和傣族人民打扮的一个样,显得多亲切呀。(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图中还有谁笑容满面吗?(3)、你能用表示颜色的词和笑容满面来说说老师吗?

2ppt傣族人民围着总理载歌载舞,周总理也被感染了,他从傣族人民手中接过(一只象皮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过渡: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开始泼水了!1)、周总理是怎样向人们泼水来表达他真诚的祝福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3)、哪些词是表现周总理泼水时的动作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4)、指名汇报。(ppt,并找出动词:端、拿、蘸、泼洒、祝福)。5)、指名表演读.师生共同表演读。来,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咱们一起来做做动作读这句,分享分享泼水的快乐吧。6)、ppt畅想周总理的祝福。这清清的水泼在老人的身上,祝福老人……这清清的水洒在年轻人身上,祝福……这清清的水滴在孩子的身上,祝福孩子

7)。Ppt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呢?傣族人民接受着这珍贵的祝福,一边尽情欢呼,一边泼水,深情祝福周总理,祝福他(健康长寿)8)、在这个泼水节里,总理祝福人民,人民祝福总理,这样的时刻,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呀!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读出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来。(生齐读)

过渡:是呀,清清的水,泼呀,洒呀,总理和傣族人民泼出去的仅仅是水吗?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总理爱人民。傣族人民爱总理,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板书;心连心

四、感悟“难忘”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朗读6.7、8自然段)ppt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五、感情升华

1、敬爱的总理难忘

,傣族的人民难忘

。情难忘,景难忘,人更难忘,带着我们自己独特感受读读课文你吧(朗读全文)

六、再读全文,感悟体验

1.读课题,读全文,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师: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能和傣族人民一起参加泼水节,大家太快乐了太幸福了。

2.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ppt课文我们学完了,文中的词语你还记得吗 ppt

七、作业超市ppt

1、阅读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2、摘抄本课好词佳句。

上一篇:医院营养科工作手册下一篇:在建党90周年表彰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