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 (论坛帖)(共7篇)
高三诗歌鉴赏 (论坛帖) 篇1
关键词: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一、回归课本,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注重写套卷,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做题,然而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好像没什么用,教师要在这时去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呢?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回归课本是重要的,只要辅助适量的练习就可以了。比如,在复习《游山西村》的时候,教师就要带学生回到课本中去,课后习题就有: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就可以以课后习题为基础,帮助学生去复习,让学生把复习的重点放在课本上。诗歌鉴赏是考试中容易得分的题目,学生将这个知识点复习好了之后,复习效率就会很快提高,所以对于诗歌鉴赏的复习,回归课本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结合诗歌自身的情境和诗人的情感,进行生动的描绘
在古代有很多的文人骚客,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都会寄托于事物身上,借助具体的物象,更加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在复习《破山寺后禅院》的时候,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清楚明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复习的时候重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让学生快速地回忆起来,提高复习效率。如,在对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的复习时,教师可以描绘出优美的风景,构建一个恬适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就是身在其中,就会领悟到是人的情感,也更容易做出賞析。这样答题就会特别容易,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语文的诗歌鉴赏其实是比较容易复习的一部分,教师只要让学生抓住关键,以课本为主,练习为辅,再加一些比较简单的技巧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诗歌赏析的内涵,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对于诗歌,情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使诗歌鉴赏的复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王春.把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欣赏水平[J].语文学刊,2013(08).
[2]陈新国.诗歌鉴赏题强化训练[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3(Z2).
[3]周忠跃.诗词鉴赏快速答题之四部曲[J].中学语文,2014(12).
高三诗歌鉴赏 (论坛帖) 篇2
【考点阐释】
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分值为6分左右,主要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
1.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以及景物(或环境)。
2.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了解其品质、性格、节操、思想情感等。
3.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事物的特征及景物的特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
1.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
3.分析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沉郁顿挫、豪放俊逸、通俗、直白、清新、自然、朴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峻伟奔腾、雄浑豪迈等)。
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分析作品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描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4.常常考查的技巧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反衬、对比、烘托;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
1.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作品的主旨。
2.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常见考查要点:
(1)准确合理地理解诗词中(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2)识记并理解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和历史典故;
(3)理解辨析诗词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分析把握诗词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意境、感情基调(主旨)以及艺术风格。
【命题思路】
近年的高考古诗鉴赏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和设计技巧呈现以下类型:
1.“诗眼”角度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情感的精妙词句,“牵一发而动全身”。命题者从“诗眼”的角度切入命题,可以检测对诗歌语言的解析、意境的感悟和主旨(情感)的体味等方面,颇具中国古诗讲究“炼字炼意”的风韵。
2.“技巧”角度
命题者由“技巧”的角度命题,其用意并非技巧本身,而是要求学生“披文而入情”,因辞会意,理解诗歌的主旨情感。
3.“比较异文”角度
古典诗词意韵丰富,命题者常常从某一角度出发,要求考生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迁移能力。同时,古典诗词常常出现某诗某字因版本不同而异的现象,这种“异文”现象往往体现了古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诗学追求。高考的古诗鉴赏从“异文”角度命题,通过对比赏析,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如高考重庆卷,就是比较鉴赏张维屏《新雷》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4.“诗论”角度
古人很多精辟睿智的“诗论”,有点石成金的妙处。命题者由诗论角度命题,要求考生“诗”“论”结合,融会贯通,这样既增强了命题的旨意厚度,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
【经典题例】
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清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想像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如“送春归”,“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福建卷)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西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N,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方法指津】
一、解答诗歌鉴赏答题的总原则。
1.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诗文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诗文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诗文,也不能脱离整体去鉴赏局部。
2.文道统一,鉴赏技巧。
任何诗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鉴赏诗文,不能割裂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感情。刘勰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
3.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诗文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会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4.鉴赏诗文,抓住特点。
鉴赏诗歌要把握诗歌的特征。诗歌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
(2)运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
(3)诗歌可以表现瞬间,也可表现大跨度的时空。
(4)诗歌抒发的感情丰富多彩。
二、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
1.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
为了读懂古诗,我们还要“知人论诗”,应该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了解掌握诗人的经历和风格;要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还原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把握诗的主要特色,以便抓住诗的主旨;推敲诗歌题目,以便明白诗的意旨;利用古诗的体裁,求得鉴赏的中肯;对古典诗歌的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手法和细密的结构模式(起承转合),也要特别关注,等等。
2.鉴赏古诗的几个阶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①诵读(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新的形象。
三、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具体方法.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和客观物象。
(1)人物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2)自然形象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3)客观物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鉴赏客观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1.掌握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激愤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边塞报国或反对征伐的形象。
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点特点: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2)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2.掌握常见意象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考查意象类答题步骤
(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2)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考查意境类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3.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4.典型例题分析: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 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1)本词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2)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3)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示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20琼宁高考)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一)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二)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示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掌握几种常见语言风格: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
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
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2.了解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3.掌握三种考查类型及答题技巧:
第一种:“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二种:“分析诗眼”题的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种:分析语言风格类型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再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典型例题分析: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20北京卷)
示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示例二: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年天津卷))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问: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示例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景德镇模拟)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问: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本诗是怀友诗,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明辨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方式: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悟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侧面烘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以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2、规范答题思路:
“是什么”(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为什么”(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这种手法)--“怎么样”(此手法有效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典型例题分析:
示例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年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借代、反问。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期盼的思念之情。用的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诗句看,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示例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广东卷)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的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从而抒发不忍离去的忧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能概括诗歌的主旨,能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
1.明确常见考查点
(1)概括内容主旨: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概括内容主旨型”常见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④.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
(2)分析思想情感: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常见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送别感怀:依依不舍的留念,深意长的勉励,陈心志的告白
“分析思想情感型”常见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试比较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③.××句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评价观点态度: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评价观点态度型”常见设问方式
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
(1)借助诗歌中的形象(意象)。
诗歌中,诗人会描写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化。因此,通过诗中的形象,我们就能把拿住诗人跳动的脉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豪家里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路上却有饿殍倒地。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在鲜明对比的形象描写中流露了出来。
(2)借助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般来说,意境包括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有所侧重,可将意境分为三类:
①物境:景重,情浓,意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②情境:情重,景散,意明,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③意境:意重,情浓,景淡,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借助比喻象征物来推测。
比如唐代和尚诗人寒山写的《城中蛾眉女》:“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此诗借“城中蛾眉女”的冶容才技,比喻人间高贵荣华,以“芙蓉不耐寒”的“花无百日红”比喻“人无千日好”的好景有限,言近旨远,形象生动,阐扬了佛家哲理,也起着讽时警世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思想观点。
(4).借助不同的风格流派来揣摩。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现出一种清新飘逸的风格,通过这种风格,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某种特别的东西呢?再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明快,李商隐的朦胧晦涩,李贺的雄奇悲壮,苏轼的豪放旷达,与他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借他们诗歌风格,去探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诗歌鉴赏中,常常提到的创作风格(注意与语言风格的区别)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回答风格试题,可以用得上。
(5).借助创作方法来理解。
常见的基本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像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屈原、李白的诗歌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采取那种创作方法,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6).借助不同的诗歌类别来分析。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古吟今。
(3)边塞征战诗或思乡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的较多。
(4)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这种类型的诗特别是借景抒情诗,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咏物言志,一是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一是借物表达自己的胸襟。
(5)闺怨诗、羁旅行役诗。这些诗大多都与妇女有关,多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6)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7)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顿悟融入诗句中,常常营造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的境界。
(8)述志诗。诗人常常用借酒浇愁或借事言志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现实的感受和体会,借以传达自己内心的各种复杂的感情。
(9)叙事写人诗。诗人运用叙事写人的方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
以上的解说,只是就某类诗的大概情况作的解说。其实,它们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7).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人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8).注意题目、注释和序文。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像,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5.典例分析: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1福建卷)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郑州模拟)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 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问: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示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2011安徽卷)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示例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2011辽宁卷)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问: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不恰当。从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领略到诗的这种佳趣。。
【答题的基本策略】
回答诗歌鉴赏试题要特别重视答题策略。主要包括:
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
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
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具体说来,就是: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
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反馈练习】
1.(2011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
2.(2010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答: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3.(2009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4分)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析。(4分)
答:
4.(20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
6.(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7.(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答: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答:
8.(2011语文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
9.(2011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
1.2011年重庆卷: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2010年重庆卷: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3.2009年重庆卷:
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2011浙江卷: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 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5.2011四川卷:
(1)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2)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
6.2011湖南卷: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7.2011湖北卷:
(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8.2011语文新课标卷: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9.2011全国卷: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1分,能简要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侯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3
古诗鉴赏意境题怎么答
当遇到要求回答这首诗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营造了何种意境时,最常用的回答方式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也是套话,然后再背一些诗歌鉴赏术语,并结合古诗的意思,展开想象,去具体分析一下。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好是在读懂全诗的前提下,否在可能会离题万里。
某两句诗好在哪里如何答
面对这类问题,一般是要求对这首古诗比较了解,最起码是能翻译的通古诗的意思,知道主要讲的是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旨,然后再去具体了解某句话的意思以及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在读诗时,可以先看作者、诗下注释,这样能帮助我们了解大概的背景,同时读诗还要学会抓住诗眼,快速了解主题。读懂大意后,就要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有什么作用,再去根据写景或者抒情去区分好在哪里。
高考诗歌语言特色及技巧
最好高三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篇4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舟下建溪(宋·方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⑴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⑵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耐寒。拟人。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
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过分水岭 温庭筠 再宿武关 李涉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辽宁卷)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唐 王维
宋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虚堂人静不闻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解析:这两道题有求同有求异。内容相同,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不同;运用得表现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异。
第一首:(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这要求找出共同之处,分析细节的不同。)
第二首:⑴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⑵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第三首: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第四首: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第五首: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第七首:(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点拨】(1)“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做题方法小结
(一)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 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4.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5 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6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要注意的几点 1 明确题干要求 2 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3 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4 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
(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5)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
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读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江西)
金陵晚望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高蟾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要透过异找出同)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及社会的感慨。
3.语言赏析比较
高三诗歌鉴赏 (论坛帖) 篇5
成功
系统归纳,储备知识
纵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表达方式。因此,完成第一步后,我们还要将零散获得的鉴赏知识进行归纳,使它们在学生的头脑中相对系统起来。一般说来,需要系统梳理以下知识内容:
1.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想像、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较衬托、正侧面结合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议论、抒情。因为“诗言志”,抒情要作重点掌握,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区别,明确间接抒情的不同形式,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修辞手法:准确判断并赏析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4.风格:体会诗风的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淡、典雅庄重、雄浑、悲壮;体会词风的豪放、婉约。
5.流派:诗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6.语言:体会清新、平淡、典雅、绚丽、委婉、奔放等语言特点。
7.形象:体味诗歌所塑造出的不同的精神形象。
8.用典:积累诸如八公山上、巫山神女、女娲补天、毛遂自荐等等一些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和历代文学作品中较常见的语句和事实。
9.诗的体裁分类:明了抒情诗和叙事诗的不同。逐一了解借景抒情诗(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即事抒情诗(如李白《送友人》)、咏物抒情诗(如于谦《石灰吟》)的抒情特点;掌握叙事诗不同于抒情诗的地方。
10.词句理解:综合运用古诗文知识去解读。
11.意境:常见的意境有安谧美好、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等。
以上知识须结合具体诗歌逐一理解吃透。
1.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读标题。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
②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诗的基调、诗的社会意义等。
③品意境。引导学生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
④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⑤联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2.解答的准确和表达的规范。读懂所给的诗歌,固然至关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也不容忽视。一般说来答题时大约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①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要求什么就答什么。要具体作答、紧扣题目要求,不可泛泛答题。
②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③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语文术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年级新生管理(论坛帖) 篇6
深圳市 程丹
一、 以爱动其心,重视心理教育。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沟通师生思想感情的桥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特别是一年级的新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学校有“断层”现象,作为班主任更应加倍关心爱护他们,必须尽快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其基本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尊敬父母、老师,友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促进其人际交往适应校园学习生活。课堂上,我满腔热情地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下课后,我们一起谈笑嬉戏。记得一次课间活动,我正与学生们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时,王妍玫同学竞脱口喊了一声“妈妈”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幸福。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我,把我当作了朋友,当作了亲人。只有这样,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形成班级--家庭合力。
1、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上,我以座谈的形式与家长们进行沟通。我介绍了本班的工作计划、学生基本情况,宣传现代教育思想并了解家长的要求,同时邀请家长代表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以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2、加强通讯联系
通讯联系包括信件往来、电话联系、学生素质报告手册等等。通过多种通讯手段,或向对方提出要求和建议,或询问及回答疑问。这些联系快捷而方便,可以使班主任和家长经常交流信息。
三、 科学的班级管理
1、有目标、有计划
一年级的班级是松散的群体,班主任的工作繁琐复杂、千头万绪,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常规管理预先作好安排。首先必须明确目标,只有目标清楚了,才有明确的方向。不同的班级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个性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特色的形成需要依据班级的特点,开学初始我将“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作为全班奋斗的目标。一个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就好比一个一个堡垒的攻克。这样日积月累,积小成为大成,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
班主任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胸中要有全局。要了解国家的宏观要求和学校的整体规划以及班级个方面的情况,然后根据班级素质教育目标逐项拟定工作任务。
对班级中的突发事件先要深入了解倾听学生的反映再冷静客观分析,拟定与学生谈话的提纲,想好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面向全体、个性发展
教育就是创设一种有利的环境,使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日益成熟,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我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安排他们加入“管理小组”。如:卫生小组、行规小组、宣传小组、体育小组、文艺小组等,通过各自管理小组的正常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会做事”。
3、身教重于言教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是最易养成行为的时期。孩童时期,他们模仿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及亲近的人,进入小学之后,模仿的对象转移到教师身上,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事事处处进行模仿。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孩子说:“老师说的!”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当我在教室发现地上有垃圾时我会弯腰捡起。当我知道误解了某个学生后,我会蹲下身抚摸着他的头轻轻说声:“对不起!”
“班主任”这以名词,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实践与深刻的内涵,作为21世纪的班主任要树立新观念,开启新思维,探索新方法,树立新形象,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724
高三诗歌鉴赏 (论坛帖) 篇7
(一)参考答案
1.宁静闲适的暮春晚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4分)
2.(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2)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3)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6分)
春日秦国怀古,是由唐代诗人周朴所做的一首怀古诗。诗人看到唐朝的国势日衰,不由触景生情,表达了低沉、落寞的思想感情。
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yū傍远村⑵。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⑶。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⑷。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1]
【注释】
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⑶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⑷残阳:夕阳。[2]
【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3]
《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的语文试题中。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
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表现手法上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景情关系的处理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周朴
(?—878)唐代诗人。字见素,一作太仆,吴兴(今属浙江)人。初隐嵩山,后避地福州,寄食鸟石山寺。淡于名利,隐居山林,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方干、李频为诗友。观察使扬发、李诲招聘,皆拒而不往。后因拒绝参加黄巢义军而被杀。卒后,友人僧楼浩辑其遗文,得诗100首。周朴写诗,字斟句酌,盈月方得一联一句,时人称为‚月锻年炼‛,往往未及成篇,佳句已广为传诵。其《董岭水》有‚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之句。一士人路遇周朴,故意念成‚河声流向东‛,吟罢即跨驴迅跑。周朴急行数里方追及,对士人说:‚朴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闽中传为笑谈。另有‚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古陵寒雨集,高鸟夕阳明‛、‚高情千里外,长啸一声初‛,皆其名句。《新唐书〃艺文志》录有诗集2卷,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5首,编为一卷。[4]、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赏析表现手法】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通读全诗圈定景物---分析景物归纳特点--依景品情据情赏景---判断情与景的关
系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这 村晚(宋)雷震
草满⑧池塘水满①陂,山②衔落日③浸④寒漪。牧童归去⑤横牛背,短笛无⑥腔⑦信口吹。
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赏析编辑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臵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名句]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析赏”日西落,村牛归,牧童横坐在牛背,拿着无腔无调的短笛,一路信口乱吹。这两句最常被引用来歌咏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1]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
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3注释编辑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③浸:淹没。④漪(yī):水波。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⑥腔:曲调。⑦信口:随口。
4作者编辑雷震,宋朝,籍贯,生平事迹不详。有的人认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也有人认为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
5译文编辑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淹没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5分)9.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两处)。(6分)参考答案:
8、(5分)宁静的晚村暮色图景,(描绘画面略),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答出乡村晚归或乡村)①用‚满‛字写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 ②‚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③ ‚浸‛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答出两点就给6分。)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1分).(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2)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3)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3)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高三诗歌鉴赏 (论坛帖)】推荐阅读: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教案06-19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08-16
高三语文知识点之诗歌鉴赏08-27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教案05-14
高三散文诗歌:扁豆10-05
转身回忆你高三诗歌10-12
乌江水霸王情高三散文诗歌09-16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10-20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