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读后感

2024-10-13

特洛伊读后感(共10篇)

特洛伊读后感 篇1

《特洛伊》英文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特洛伊》英文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I have never been to Troy, but David Maule made me feel as if I were standing on the high wall of Troy, watching the fierce war.Thanks to this British author, who adapted the famous Homer’s poem into a lively story, I found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this story.Though the story happened over 3000 years ago in a remote place, I was deeply fascinated by it.The mysterious plot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 loved The Story of Troy so much, yet I am more interested in the human heroes of the war.Hector was the eldest son of king of Troy, Priam.He was not only a real hero of Trojan, but was regarded the highest moral hero in Greek classic by later historians.The war started because of the mischief of his brother, Paris, whom he didn’t appreciate.However, since Hector was the commander of the Trojan army, he was obliged to fight with all force.It was really a tragedy that such a valiant man died in the duel with another great warrior, Achilles.It is natural to see death in a war.As a famous Chinese parable says, “A life can be as slight as a piece of feather, or as weighty as Mount Tai.” Sometimes, one’s glory walks hand in hand with one’s doom.Achilles was such a typical person.His personal charm made The Story of Troy more attractive.He was so crucial because his every appearance in a war encouraged his fellow soldiers and terrified the enemies.Actually, Achilles was half-god who was almost invincible in people’s mind.That’s why his name was memorized long after his death.Besides the two great men, the wisdom of Odysseus also proved him to be a great hero.He didn’t want to attend the war because he was happily married and had a lovely son.However, since his country was allied to Mycenae, he had to take the command given by the king of Mycenae.I’m quite sure that the story of the wooden horse is widely known, however, few people know who thought of the brilliant idea, that’s why I admired Odysseus so much because he was the person who got the idea.Thanks to the horse, the ten-year war came to an end at last.If you want to know how the wooden horse worked, just read the book.The ancient Greeks believed that the gods and goddesses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origin, process and ending of the whole story.The story of the golden apple was such an example.When Eris, the goddess of argument and disagreement, threw out the golden apple to a wedding ceremony on Mount Olympus, a dispute happened.Hera, the queen of gods, Athena, the goddess of wisdom, and Aphrodite, the goddess of love and beauty, were all involved in the argument for the apple.None of them was willing to give way, so they turned to Paris for a final judgment.Tempted by Aphrodite’s beauty and promise, Paris handed the apple to her.To keep her word, Aphrodite helped him to get Helen,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as his wife.That was the cause of the war.Paris’s choice obviously annoyed the other two goddesses.So during the war, they helped the Greek alliance army while some other gods, such as Apollo and Aphrodite, guarded Troy.When Paris dueled with Helen’s former husband Menelaus, Aphrodite saved Paris when he was about to be finished off.After the duel between those two people, there was a truce between the Greek alliance and Troy.However, both Hera and Athena were not happy to see it.Hera pursued her husband ZEUS:“ Now, will you send Athena to make the Troyjans break the peace?”(Page 22)Then with Zeus’s permission, Athena went down to start the war again and finally she brought the Greeks to success.From the whole story, we can see that in ancient Greeks’ view, gods sometimes played a much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life.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we have learned that the Greek gods never existed.This is why a recent movie of Troy has not mentioned a single god.Everything happened due to men’s ambition, love, loyalty or jealousy.With those emotion and people’s effort, we human beings can accomplish wonders and be master of the world.God are of less importance than they used to be.Nonetheless, the gods and goddesses made The Story of Troy more mysterious and marvelous.I have learnt from the book more than the wonderful story of history, love and war.I believe that human can determine their destiny by their own.I highly recommend this book to my friends with the same interest.

特洛伊读后感 篇2

一.女性意识觉醒

作为古希腊人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所创造的一份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宝藏, 荷马史诗塑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但史诗中的女性———无论是女神还是凡间女子, 都体现出古希腊社会经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妇女的社会地位一再降低, 男性霸权无情践踏女性人格和尊严的社会现实。“女性意识, 大多指源于女性特有的心理和心理机制, 是女性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方式和角度, 是女性从自我角度出发, 自觉地审视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外部世界, 探究男女关系及其形成原因, 追寻生命意义, 进而形成自己世界观的一种意识。”[2]虽然荷马史诗中的女神和女人的反叛行为表明她们已清醒地意识到树立新的自我以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的必要性, 但史诗中荷马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远没有他对男性众生的抒写来的恢弘而又不失细腻。因此这也为身为女性作家的考琳·麦卡洛在重构特洛伊战争这个故事时提供了为女性重新树立形象的美好契机。以海伦为例。海伦的地位从荷马史诗中的惊鸿一瞥一跃而升至小说中无可替代的女主角, 其性格也被刻画的更加鲜明突出。她美艳绝伦又作风泼辣, 敢笑敢哭敢骂敢爱敢恨, 总结起来就是:她的人生她做主!在海伦身上, 作者充分体现出当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但从她的婚姻经历中, 我们也看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扭曲和异化, 这也恰恰是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真实再现, 同时也体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确立自我的艰难。

二.由神到人的转变

(一) 否定宿命论

在《荷马史诗》中主要反映了以下两个主题:死亡与命运。在古希腊, 命运被描述成一种神秘的巨大力量, 它主宰一切, 高踞于人与神之上, 不可抗拒。无论是人, 还是英雄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操纵。人的生死需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另一方面, 上帝创造了人, 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和命运还要服从神的安排和需要。“希腊悲剧是一种更深刻意义上的悲剧, 它不是把悲剧看做人的自由意志 (恶) 的结果、看做某种人为的插曲或某种超出常规的意外, 而是把它理解为生活或生存的一般规律和某种终极性的宿命、理解为人的自为存在 (自由意志) 与自在存在 (命运) 之间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永恒冲突。”[3]而在《特洛伊之歌》中, 这种神话品格不复存在, 它所表现的完全是战争中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类”悲剧。作者几乎抽掉了所有《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故事, 神话中的命运悲剧大多成了性格悲剧, 宿命论被予以否定。

普罗泰拉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4]这也许可以解释麦卡洛为何“放弃神而专注人”的写作目的, 即: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神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故事呈现出张扬个性, 放纵原欲, 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特征, 更加体现出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

(二) 塑造完美英雄

荷马时代的英雄追求崇高的荣誉, 他们不仅要骁勇善战、才智过人, 为了捍卫英雄的荣誉甚至还需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而《特洛伊之歌》由于屏蔽了众神的出现, 更多地赋予了英雄人物的人性之美。以阿喀琉斯为例。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是傲慢地凌驾于民族之上的英雄, 他的决定、行为往往从个人角度出发。他的个人利益蒙受了损失因而拒绝参战, 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不愿和解, 最终导致了希腊军队的重大伤亡, 这种易怒与任性正显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氏族贵族的个人意识。麦卡洛对这个英雄人物进行了改造, 使他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原则、善思考、解人意、重感情、英武善战的完美英雄。他与阿伽门农为女俘争风吃醋而退出战斗被改成他按照奥德修斯的计谋, 假装与阿伽门农闹翻而退出战斗, 以诱使敌人出城而歼灭之的故事。这样的改写, 无疑更加彰显出阿喀琉斯作为将领及英雄的个人魅力。《特洛伊之歌》充分地汲取了古希腊神话故事的艺术养分,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如史诗般悲壮的古代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群, 折射出英雄主义精神的价值内涵, 让读者为之动容, 引发了受众对人生价值和生命存在的进一步思索。

三.战争起因:殖民扩张

表面上看来, 这场战争是因斯巴达王后海伦与特洛伊城王子帕里斯的爱情私奔引起复仇之战, 然而麦卡洛的现代人意识使她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从现代经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阐释。即, 该战争的整个目的就在于满足部分统治者不断膨胀的权利欲和扩张领土的欲望, 通过战争才能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长期以来, 学者们在对文化殖民主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均将视线集中在近代的殖民地和宗主国文化文本中, 对处于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神话中的可能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少有论及。特洛伊战争作为一部权力话语铸就的移民神话, 实质上揭示的是早期外来民族的文化殖民过程。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来, 这个原因也许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四.结语

从荷马史诗本身的文学和艺术性来看, 它是西方文化界美丽灿烂的瑰宝, 以其美丽优雅的形象和浓郁的诗意长久地流传在人们心中, 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它的独特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神话故事的改编, 可以重新构造出一个更加符合新时期历史要求的艺术价值体系。《特洛伊之歌》便是重塑经典之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特洛伊读后感 篇3

[关键词]《特洛伊的海伦》《特洛伊》审美

影片《特洛伊的海伦elen and Troy与《特洛伊》Troy均改编自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都演绎战争与爱情,前者是1956年由罗伯特·怀斯导演、罗珊娜·波底斯塔主演,后者是2004年由沃尔夫冈·彼德森导演、布拉德·皮特主演,这两部影片(都译《木马屠城》)均由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出品,但前后不同时期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发生了很大转变。

对原著的领悟不同导致对情景的取舍不同:第一个取舍是《特洛伊的海伦》从战争的源头叙述起——希腊斯巴达王后海伦半推半就跟随帕里斯到特洛伊,惹怒了希腊人,于是发动了战争。《特洛伊》则没有从源头叙述,而是部分遵循了史诗的结构,直接从战争拍起,不过它不是从阿基琉斯的愤怒写起,而是从阿基琉斯参加战争演起,这种处理方式的不同充分说明前者以爱情为核心,而后者以战争为重点,前者讲的是爱情浪漫史,后者谱写的是英雄赞歌。第二个取舍史诗只写到两个国家各自安葬自己最亲爱的人——帕特洛克罗斯和赫克托尔,并没有写木马计和特洛伊城的沦陷,许多情节都来源于神话。在塑造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这一形象上,《特洛伊》更富有表现力,它参照了史诗的内容,让白发苍苍的老国王冒着生命危险深夜潜入希腊军营,跪着亲吻阿基琉斯的手,请求归还儿子赫克托尔的尸体,他要给他的儿子——特洛伊的统帅一个体面的葬礼,这一场景是整个影片中最感人的场面,把一个慈父爱子的心理写得细腻动人,我们观众决不会因此而认为他懦弱谦卑,相反对他肃然起敬,他的行为既表现了为父的慈爱,更表现了民族的尊严。古希腊人对葬礼是非常重视的。一般要持续一个礼拜,即使两军;中突再尖锐,在七天内,两军是不会动手的《特洛伊》了相当的长度展现两次葬礼,这是影片的亮点,对葬礼的重视蕴涵了对人的重视,这种古老的风俗是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的具体表征,影片尊重了原著。继承了史诗精神,弘扬了人本思想《特洛伊的海伦》舍弃了这一情节,因而老国王作为父亲、作为国王的人格魅力大大削弱,那种死者已去,活者伤悲的悲剧气氛冲淡了。

结尾不同:《特洛伊的海伦》以帕里斯的死而告终,而《特洛伊》以阿基琉斯的死结束,他们俩都是为情而死,神话史诗中记叙阿基琉斯喜欢漂亮的女俘波吕塞伊斯。至于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克鲁塞伊斯只是被阿伽门农占有,并没说阿基琉斯喜欢她,电影《特洛伊》巴两个女子形象合而为一,虚构了阿基琉斯冲进特洛伊城为寻找波吕塞伊斯,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而死,其实阿基琉斯早在攻进特洛伊城墙之前就被阿波罗的神箭射死了,可是导演为了显示阿基琉斯既有英雄气概。又有侠骨柔肠,于是凭空设置了这样的结局。至于帕里斯,神话说他是死于英雄菲罗克忒忒斯的毒箭之下,而不是像《特洛伊的海伦》描述的那样死于海伦丈夫的复仇刀下,华纳公司的两次改编都渲染了为情而终这一煽情性主题,强调英雄们丰富的感情世界,避免把他们塑造成仅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

侧重点不同:影片《特洛伊》侧重于战争,爱情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方面,是调味剂。导演和编剧站在歌颂英雄主义的立场上塑造了一系列英雄群像,用激烈拼杀的大场面来烘托英雄的勇猛顽强,强调他们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影片中阿基琉斯与母亲的交谈场景可谓匠心独运,他参加战争不是为了服从阿伽门农统帅,也不是为了希腊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流芳百世,这突出了阿基琉斯期望英名永垂青史,把荣誉看得高于生命的人生取向,这一点完全符《荷马史诗》的精神,史诗中的英雄们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英雄们把血腥的战争当作展现其英雄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以大规模地杀伤对方来显示自己超人的武艺、胆魄与智慧,这种抉择显示了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重视荣誉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从这一角度看,《特洛伊》高度遵循了原著。《特洛伊的海伦》侧重于爱情,导演和编剧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肯定和赞美绝世美女海伦和王子帕里斯的爱情,一改长期以来人们对海伦的偏见“女人是祸水”。尽管他们的爱情给两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执着的爱情乃是天地间、人神间最宝贵的、赖以生存的支柱,人活在世上,情最为贵。

对海伦的艺术塑造不同,《特洛伊的海伦》为了突出海伦追求爱情的可贵品质,故意违背原著的情节,神话史诗交代海伦是在丈夫墨涅拉俄斯外出访问时,帕里斯把她甜言蜜语地拐走了。而影片却让帕里斯海难后独自幸存,在海滩上邂逅美丽的海伦,让他们单独相见,一见钟情,永生难忘,帕里斯把她误认为是一个漂亮的女奴,直到在斯巴达王宫里谈判时才知道她原来是高贵的王后。由于有前面海滩相识的铺垫,所以他们的私奔显得顺理成章,真实可信,而且富有浪漫情调。而《特洛伊》中由于缺少铺垫,直接就写帕里斯与海伦在酒席间眉目传情,卧室同居,不能突显他们碰撞的精神之光,有强化肉体之迷恋淡化精神之爱的嫌疑。《特洛伊的海伦》描写海伦到特洛伊后,以她的感受为轴心,写她的不安、愧疚、欲返、与特洛伊人同心,描写了爱情与责任在她内心中的激烈冲突。海伦亲眼目睹由她所带来的战火,导演设计了她主动悄悄地回到希腊阵营的情节,强调海伦不是只为贪图爱欲的自私之人,而突出她是识大局,明事理的王后,她宁愿自己蒙受委屈、牺牲爱情也不愿让两个国家的生灵涂炭.可是希腊联军并不满足夺回海伦,洗刷耻辱,联军统帅阿伽门农野心勃勃。要贪图更多的财富,毁弃协约。进攻特洛伊。海伦被帕里斯救回特洛伊。这一事件让特洛伊看清了希腊人的真面目,夺回海伦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目的是要侵吞特洛伊。因此当海伦再次回到特洛伊怀抱中时,人们不再怨恨她,相反尊敬她、热爱她。影片是站在同情海伦、支持海伦的立场上。这符合原神话的态度。神话中特洛伊国王说过:“你对这场苦难的战争是没有责任的。这场战争是神祗们加在我们身上的。”①这一切都是爱神阿佛罗蒂特所造成的,海伦是无辜的,又是无奈的。至于阿基琉斯的勇敢、奥德塞的智慧,赫克托耳的民族气节以及两军将帅士兵只是作为战争的面。《特洛伊的海伦》中心线索是海伦,中心人物是海伦和帕里斯,导演与编剧传达的主旨是:为了亘古永恒的爱,战争是值得的。这正应了神话和史诗所描写的“为这个女人打了十年的战值得”。因此从某种层面上看,这部影片是一部女人的影片,那么多的男性、那么多的英雄争夺的是“女性的美”。是对女性美的膜拜。

而《特洛伊》是一部男人的电影,它以歌

颂英雄主义为主旨。自然阿基琉斯成了影片的主角,他因为是神的后代,浑身刀枪不入,只除了他的脚踵,那是他母亲把他浸在冥河水里唯一遗漏的一个地方,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这一弱点人们都不知道,只有阿波罗托梦给帕里斯,最终帕里斯用箭射中了它《特洛伊》更多的以《荷马史诗》为蓝本,史诗围绕着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来叙述。电影也是如此。为了隆重渲染这一英雄,影片特意设置了四个片段:一是阿基琉斯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塞瑟里的魁梧的壮士富有挑衅性。一副战无不胜的杀气,可是刚从床上起来的阿基琉斯三下就打败了这个武士,可见阿基琉斯武艺之高超。第二个片段是他与表弟帕特洛克罗斯在岛上比剑,他教授表弟剑法.表弟勤学苦练,他俩情谊深厚。这就为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名师出高徒,帕特洛克罗斯也具有了作战的才能,当他看到希腊人溃不成军时冒充阿基琉斯去作战,但死于赫克托耳的剑下,听到表弟的噩耗,阿基琉斯再也坐不住了,他要为表弟报仇,由此讲义气、重友谊的品德突显了出来。第三个片断影片虚构了阿基琉斯率先攻上特洛伊岛的阿波罗神庙,这一情节史诗和神话中都没有,阿基琉斯砍掉了阿波罗神像的头颅,这是对阿波罗的大不敬,他的傲慢骄横、目空一切使他最后得了报应,被阿波罗射死。四是他蔑视阿伽门农。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国王,显示了他的傲气和鄙视权贵。阿伽门农抢夺了他的女俘虏,他愤怒地坐阵不出战,哪怕希腊人一败涂地,可见他倔强任性的性格和对自身的感情和利益的维护,这是氏族社会末期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写照。《特洛伊》在刀光剑影中显示了英雄的本色,同时也传承了西方人一以贯之的敬神思想。

有意思的是两部影片都放弃了神话和史诗中的神的参与和神的争斗。这就把原本天上和地下的立体式争斗平面化了,只剩了人的战争,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要减少线索,减轻影片的负载,二是出于对神的敬畏,他们担心很难表现神,这是内怯,从另一个角度说恰恰反映了对神的顶礼膜拜——神是威严的,不可见的,他们无处不在,但神秘莫测。

《特洛伊》观后感 篇4

姓名:钟振兴

学号:2010301040046

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电话:1316328590

5邮箱:876493253@qq.com

《特洛伊》观后感

特洛伊之战,异常因为爱情而发起的战争,一场因为女人而发动的浩劫。特洛伊之战似乎验证了那句经典成语——红颜祸水。

古希腊,历史上一对传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达王后海伦之间的爱情激起了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殿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而帕里斯却对麦尼劳斯的年轻美貌的妻子一见钟情并将海伦从她丈夫——国王麦尼劳斯身边诱走,这对一国之王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耻辱。强大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认为,自己兄弟麦尼劳斯所受之辱就等于是自己的耻辱,在家族荣誉感的驱使下,他很快联合起希腊众多部族夺回海伦,保护兄弟的荣誉。

阿伽门侬对荣誉的追求实际上已被他强烈的贪婪所侵蚀——他要通过控制特洛伊城来巩固自己已经拥有的广阔帝国的霸权。在特洛伊国王普利阿摩斯的领导和王子赫克托尔的保卫下,这座围墙高筑的城市坚不可破。但只有一人是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他就是被人们认作是最伟大的勇士的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一个天生的勇士,在希腊享有“不死战士”之称,从未打过败仗,从不屈从于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心而战,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荣誉,这就是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为之而战的理由

“你若不去打这场仗,你会娶到一个好女人,之后儿孙满堂,他们敬重你,喜欢你。但是,当你的儿孙们都死了,就没有人还记得你。如果你去打这场仗,你会死,但是你的名字将会流芳百世” 阿喀琉斯的母亲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说的一番话。阿喀琉斯要的就是这份简单的荣誉感,战胜了,他不会在乎名,在乎利。他只想要自己的名字能流传下去。

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的睿智、勇敢,对勇敢女祭祀坚贞的爱情,对表弟的疼爱与保护,对侍从的体恤。特别是最后他因赫克托尔杀死了表弟而与其决斗,将赫克托尔杀死,并将赫克托尔绑在战车后面拖回军营,后又因特洛伊老国王的请求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同时承诺,在赫克托尔大葬期间,12日不进攻特洛伊。这一切的一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旷世勇士,一个盖世的大英雄形象。

阿塔琉斯,这个被称为冷血杀手的人,在遇到满身是血的圣女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心灵感受,我相信他不是被爱情征服的,心灵的那种平静绝不能不负责任地用爱情两字来搪塞来粗描淡写来一笔带过.虽然他可能因为这种心灵的感受而产生了爱情.但,爱情只是一种副产品,也还是一种私欲.

这种心灵的力量已经促使他作出了令所有希腊士兵都吃惊的转变,他决定撤退回家了.不参战了.然而,惋惜的是特洛伊人的私欲也开始膨胀,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仅仅满足于守住城池了,他们想要消灭敌军,于是悲剧接着上演了.阿塔琉斯的表弟,阿塔琉斯的崇拜者,身披阿塔琉斯的全副盔甲迎战,结果牺牲了.我忘不了阿塔琉斯带着平静的幸福的与世无争的笑容走出营棚,听到表弟死了的那一瞬间,他脸上表情的变化,他的眼睛瞬时充满了腾腾杀气,那种宁静不复存在,他只想为亲爱的表弟复仇,这种私欲障碍了他的宁静.这确实是一种私欲,当他在为他的表弟心痛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他的刀下曾经倒下了多少别人的表弟.战争不可避免地延续了.特洛伊的王子是个善良的人,他和所有普普通通的人一样,他爱他的妻子,忠于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杀了阿塔琉斯的表弟!他善良,他温情.他不适合战争.他不可避免的死了.阿塔琉斯,在决斗前轻蔑地拒绝了王子想要体面安葬的请求,他说"狮子和羊没有约定",于是,他带着一腔仇恨,在特洛伊王族的众目睽睽下,在王子亲人们的心如刀绞的泪眼下,快意地用快马拖着王子的尸体拖回营地.当年迈的特洛伊国王以一个死者父亲的名义深夜悄悄吻着他的双手时,他的脸上又一次现出了复杂的表情.于是这次他和"羊"的父亲约定,安心举行为期十二天的葬礼吧,战鼓在十二天后再鸣.然后他走出营帐,对着特洛伊王子已没有生命的身体哭泣.这不仅仅是一个男人的眼泪.他,曾经被人称为勇士,冷血杀手!在生命面前,他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被触动,也许有些苏醒了。

赫克托尔,普里阿摩斯的儿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哥哥。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作为特洛伊城的主将,他预感到特洛伊注定要毁灭,对妻儿将要面临的悲惨命运感到难过,心情沉重,但他控制住自己的悲哀,毅然负起保卫家园的责任。他因杀死假阿喀琉斯而心怀愧疚,但他决不向强者低头;他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苟延残喘地活着……他的形象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阿喀琉斯是为荣誉而战,帕里斯是为女人而战,阿伽门农是为利益而战,只有赫克托尔是为他的国家、为他的人民而战。但也正是因为处在这样特定角色的背景之下,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英雄的特洛伊的大王子,对着自己的战士们说出这样一句话: 热爱自己的女人,敬奉自己的神明,保卫自己的国家!非常简单的人生信条,但是这个称得上史诗、称得上英雄的男人,用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恪守着这样的诺言,并以其中无限的力量震撼着每一颗热血涌动的心灵。

与天生的战士阿喀琉斯不同,赫克托耳的力量来自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当阿喀琉斯可以因为一己的矛盾而置千万希腊军于不顾,拒不出战时,赫克托耳却不得不舍下娇妻幼子,为惹下祸端的弟弟承担起并不光彩的战争责任。他不能任性,不能逃避,只有迎头而上。任情驰骋的阿喀琉斯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关于力量的浪漫梦想,背负着责任的赫克托耳却是真正拥有力量的肩膀和脊梁。这位本该继承王位的大王子也许稍欠身为王者的野心霸气,但是这个以全部心力热爱着祖国的男人足以成为特洛伊最坚强的守护者。

赫克托尔注定要走出城门面对愤怒的阿喀琉斯。死神就在外边,他的敲门声清晰可闻,你会开门吗?宿命难道是一种力量而不可抗拒?英雄要在最光彩的时候殉难,唯有此才有震撼力。谁愿意看到美人迟暮,谁愿意看到英雄死在床上?也许,战争给了他们最好的舞台,幕尽而亡,死得其所。

特洛伊国王,他能够说出"你现在就是我的敌人,但对于敌人也应该尊重"这样的话,就足以说明他是个值得敬重的人,但不幸的是他缺乏智慧,盲目轻信祭司关于神意的种种解说,两次错误的拒绝了两个儿子的建议.第一次,他失去了大儿子,第二次,他失去了整个国家.并让整个国家陷入灾难.而这一切,都源于欲.欲产生了战争.

这就是战争中的英雄,但是英雄的结局总是悲剧。

傲慢、反叛、所向披靡的阿喀琉斯除了荣誉外,从不效忠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对建立不朽英名的无限渴望促使他加入阿伽门农旗下攻打特洛伊,他的退出与归来左右了这场战争。最终赫克托尔被阿喀琉斯所杀,而阿喀琉斯自己也死在了特洛伊的城墙下。

归根结底,战争其实就是由海伦这一美女引发的.但是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原来海伦只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不同的人为了这场战争有不同的筹备和打算.女人和爱情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特洛伊》着墨最多的,是双方的两个英雄的个性刻划,他们间的牵扯,以及芸芸众生在这场悲剧战争中的所得所失。

但女人和爱情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是在电影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战争因海伦而起,随着阿基里斯(Achilles)为救布里赛伊斯付出生命而结束,屠城时,特洛伊的老幼残病,在安德洛玛刻的带领下通过密道逃离了纷乱中的特洛伊。女人和死亡成了这个故事所有矛盾的出口。有的人为了占有,有的人为了复仇,有的人为了荣誉.不管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这都是一种私欲的膨胀.是人们内心的交战引发的外在的战争.这是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英雄们都死了,无论他们参加这场战争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爱,是为了荣誉,还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幸存下来的,或者生死未卜的,并未因此得到幸福。在这场颠倒众生的战争里,没有得到,只有失去。

我的眼追随着屏幕的变化,我的耳不放过电影中哪怕一声轻轻的喘息,然而我的心却无束缚地四处游弋,一会儿它附在了海伦的眼神里,一会儿,它站到了特洛伊的城尖上叹息,一会儿它随着大海的波浪无为的起伏,一会儿它听见勇士阿塔琉斯在临死前望着特洛伊王子的表妹,对那位卫神的圣女说:"我征战一生,只有你带给我平静".

是的,平静是多少重要,又是多么难得!我相信当他从木马的肚子里轻易攻破城池,杀出重重血围要去找到那个不起眼的女人的时候,他不是为了爱情.连他自己也许都不明白他在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宁静.

特洛伊之战,不论最后胜利的是谁,这注定是一场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让人们变得聪明,战争推进了人类发展.纵观古今,战争一直都没有停息,在滚滚硝烟中,人类的文明被创造,被破坏,再被创造...

特洛伊观后感 篇5

昨日,一位朋友问:“看过特洛伊吗?我想听听你的观后感。”我觉得惭愧,早知道特洛伊是部好电影,可是一直没看过。

《特洛伊》是讲述一个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和热血汹涌的英雄事迹。电影取材于荷马史诗,一个瞎眼的诗人所写的史诗,游鱼虽然孤陋寡闻但也听说过,只是没有阅读过。

在历史长河里,有多少英雄“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在中国也上演过。譬如吴三桂,为陈圆圆引清兵十万入关。只是吴三桂太汉奸,不值得追念。可是特洛伊电影里的男人不一样。

《特洛伊》里的英雄为红颜出生入死,显示出男人的真本色。

为何而战?电影里的每个男人都有给出自己的答案。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阿基琉斯。他本是为留名千古而战,为被历史记住而战,为战士的荣誉而战的。因为战争结束了,英雄死去了,但是英雄的名字被后人记住了,永远不会磨灭。在那个时代,阿基琉斯无疑非常叛逆,藐视皇帝,批判众神。在特洛伊的太阳庙里,也只有阿基琉斯敢于斩首阿波罗的黄金塑像。也只有阿基琉斯,敢无视皇帝命令,不听从任何人的指挥。阿基琉斯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他是个洒脱的男人,天生的战士,天赋的英雄。阿基琉斯是为自己而战的男人,这个观点无疑更适合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品味。但是这个男人在爱上美女,却理解了和平的可贵,放弃自己的战争欲望,甚至萌生为爱人最后一战之后,永远隐退战场的心思。遗憾的是,阿基琉斯无法遂愿,最后死在影片中我最不齿的男人——帕里斯的冷箭之下。

阿基琉斯的爱情是真情性的爱情,是感动天地的爱情。阿基琉斯如此桀骜不顺嗜血好战,却顺着所爱女人的心意,放下了杀人利刃。在攻陷特洛伊之后,阿基琉斯在皇宫里拼命寻找所爱的女人,那焦急的背影担忧的神情,让我分外感动:这个男人真是极品。

再说我另个喜欢的角色——赫克托尔。他是位成熟的男人,深知男人必须肩负责任。他爱妻子,爱兄弟,爱父皇,爱子民,所以他才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特洛伊。赫克托尔在阿基琉斯来到城下挑战时候,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还是无畏迎战,死的非常有尊严。在知道自己去日不远之时,赫克托尔万般吩咐妻子好好活下去,千般柔情万般爱意,让我感动得嘘唏不止。赫克托尔的战争是为了责任,丈夫的责任,兄长的责任,王子的责任。我尤其敬佩。

说说我不喜欢的帕里斯。其实战争因为帕里斯引起,是他诱拐了斯巴达王后海伦,使得斯巴达王怒火横生,视为奇耻大辱。斯巴达王是为男人的尊严而战,无可厚非。而帕里斯在诱拐海伦之后,在船上就乞求长兄保护他,一派自私懦弱的嘴脸。后来在和斯巴达王决斗时候,被击败,却不愿为爱情献出生命,不敢因此就义,跪地抱着兄长的脚乞求保护,真是个可怜的男人。我不认为帕里斯是懂得爱情的男人,他只是着迷于海伦美貌的小男人而已。这个小男人,自私胆小好色,可是偏偏这样的小男人最后苟活下来,而坚持自己本色的真男人,却都死了。

特洛伊的观后感 篇6

海伦,斯巴达国王梅利内劳斯的妻子,古希腊第一美女,也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所谓的红颜祸水吧。她被来访的年轻英俊的特洛斯小王子帕里斯吸引,跟着他跑到了特洛伊,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其实她也是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只是她的身份比较特殊。梅利内劳斯表面上看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实际上他一直就想吞并特洛伊,海伦的出走正好给了他一个借口。

阿客琉斯,希腊第一勇士,没有人可以抵挡他,他参加特洛伊战争不为攻城掠地,不为金钱美女,只为青史留名,正如电影中他自己所说,他一生下来就是斗士。如果没有他,希腊军队早就被特洛伊人打跑了。就是这样一个人人敬畏的勇士,也有十分细腻的感情。他可以为布里塞伊斯(阿波罗神庙的女仆)而与梅利内劳斯翻脸,退出战争;可以为堂弟帕特洛克罗斯去和赫克托耳(特洛伊的大王子,帕里斯的哥哥)决斗,杀死赫克托耳后将其尸体托在战车后拉回营地;可以为普里阿摩斯(特洛伊国王)深夜独访军营的勇气而感动,把赫克托耳的尸体还给了特洛伊人。但他最后还是难逃宿命,在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之后,被帕里斯用箭射中脚踝而亡(希腊神话中,阿客琉斯是海之女神茜蒂斯与凡人的私生子,出生之后她就把阿克琉斯放在冥河中洗澡,成就金刚不坏之身,然而她一只手提着阿克琉斯的脚踝,所以没有洗到脚踝,从而成了阿克琉斯的命门)。

赫克托耳,特洛伊大王子,特洛伊第一勇士,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角色。在知道帕里斯私自带着海伦出逃斯巴达时,他就劝帕里斯把海伦送回去,他知道这会给特洛伊人民带来灾难;当帕里斯与梅利内劳斯在战场上决斗失利仓惶而逃时,他出手救了帕里斯,自己承担了责任;当他把帕特洛克罗斯错当作阿克琉斯杀死后,眼神充满了愧疚,并把尸体还给了希腊人;当阿克琉斯来复仇时,他明知自己不是阿克琉斯的对手,仍然出城迎战,最后被阿克琉斯刺死,充满了悲剧色彩。

特洛伊读后感 篇7

赫克托尔,现世中的理想主义英雄,为国为民为兄弟,重情重义,对战争有抱有慈悲心,主张和平共处,他爱子民爱家国,是一个绝对完美的英雄。为了弟弟犯下的错却不得不战,这是他不可避免的使命。败国弟弟风流成性,不顾大局为一己私欲让城邦陷入绝境,导致特洛伊城岌岌可危,百姓妻离子散,人鬼同哭。帕布斯本来可以用自己的命换取城邦安定,可是他临阵脱逃,使得战局发展到覆水难收的地步。赫克托尔是当之无愧的王,他是特洛伊唯一清醒的人,清晰地认识到靠神灵庇佑是没有用的,只有那些愚昧无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国老才信以为真。他的死,惨烈悲壮,煊赫的英雄,马革裹尸血洒疆场。一把火烧掉所有荣誉,身份地位和痕迹。真实残酷得让人泪目。敬英雄一杯酒,愿天地都以你为荣。

阿基里斯,不得不说他和我国历史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有些相似。他性格太矛盾,冷酷残忍又善良仁慈,一句话不对就可以撂挑子不干,一句话对头也可以以身赴死。他目空一切,视金钱地位为粪土,因为这一切都拥有。功高盖主,骁勇善战形容他不合适,应该是万无一失,百发百中,所向披靡,是士兵引以为傲的大将军,他所求的,是永垂不朽的荣耀,千古留名的功绩。实打实的个人主义英雄者。为了敌邦的女俘虏,不惜“冲冠一怒为红颜”,挑战国王的权威,生气不上战场,结果失去了至亲表弟。终究是为了个人的恩怨身负沙场,杀掉赫克托尔,拖着尸体围着城邦跑,让赫克托尔的妻儿父亲看着亲人落得这个下场,残忍至极。当特洛伊的国王放下尊严恳求要回儿子的尸体时,他善心大发,同意了。他看着赫克托尔面目全非的尸体,嚎啕大哭,我想他应该看到了未来自己的下场。特洛伊沦陷,他只身邦中潜入寻找爱人,被败国贱人帕布斯乘机杀死。号称铜墙铁壁金刚不坏之身的人就这么简单地呜呼了。同样一把火,两枚铜钱,烧掉所有,剩下一捧带血的灰。

电影的最后,“虞姬”站在山腰上回望故土,太阳初升,白云游走,这片土地已经化为灰烬,一切告终,冥魂在国土彼岸呼啸,哭喊,这片硝烟滚滚的大地仍会有繁衍和新生,和永不止息的战争。

特洛伊城邦地势易守难攻,本来不该这么快落败,然而国王相信诸神会替他们打仗,帕布斯不愿意牺牲小家为大家,众多蠢货的危言耸听。

阿基里斯不信神,他就是可以让其他人闻风丧胆的神。赫克托尔不信神,他是为特洛伊子民牺牲自我的伟大的神。他们的姓名和光辉名扬千古,与世长存。

帕布斯这个小贱人虽然和海伦活下来了,但也不知道被世人诅咒死过多少回了。要顺藤摸瓜的话,海伦可能是罪孽最深重的人,俗话说妖妃祸国,小人乱政,不过我倒觉得她并不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起因。“女人和弱者才需要和平”那个斯巴达王还是谁说的,忘了。这句话足以证明,就算贱王子不带走海伦,这场灾难迟早也会到来。因为一个女人就颠覆国家命运太荒.唐了,这都是哪些狗男人说的。尽往女人身上扔黑锅,无耻。

特洛伊的故事:围攻特洛伊的故事 篇8

奥德修斯在战斗中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他命令战士们把盾牌拼在一起,举在头上,形成一个顶盖。在顶盖下,士兵们可以聚成一群,密集前进。就这样,丹内阿人大胆地逼近城门,他们在盾牌下听到无数石块、飞箭和投枪从城墙上撞落的声音,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受伤。于是,他们像团乌云一样向城门推进。大地在他们的脚下呻吟,尘土在他们的头上飞扬。阿特柔斯的儿子们看到这坚固的队形,满心喜悦。他们鼓舞士兵们坚定向前推进,并准备拆毁城门,或用双面斧把城门劈开。眼看奥德修斯的战术就要使他们取得胜利了。

但奥林匹斯圣山上保护特洛伊人的神衹们给埃涅阿斯的双臂增添了神力,他端起一块巨大的石头朝着盾牌构成的顶盖猛地砸下去,使一大批围攻的敌人纷纷倒在盾牌下。埃涅阿斯站在城墙上,他的铠甲闪烁金光。在他的身旁站着强大的战神阿瑞斯,他隐在云雾中,没有人看得见他。每当埃涅阿斯投掷石块时,他就使它准确地击中敌人。希腊人死伤惨重,一片惊慌。埃涅阿斯在城头上一直大声吼叫,激励士气。城下,涅俄普托勒摩斯也在激励士兵们坚持进攻。血腥的战斗整整进行了一整天,没有停息过片刻。

另一路攻城的希腊人比较得手。勇敢的洛克里斯的猛将埃阿斯用矛箭把守城的战士射落下来。他的战友和同乡阿尔喀墨冬看到城墙上有一块地方守城的人已被扫清,便急忙架起云梯爬上去。阿尔喀墨冬把盾牌顶在头顶上,舍身忘死为他的战友们开辟进城的道路。

埃涅阿斯从远处看见了他。当他爬完最后一级刚刚露出城墙时,就被埃涅阿斯掷来的一块石头击中头颅,他仰面倒下,砸断了云梯,还没有着地,就已经死了。

菲罗克忒忒斯看到安喀塞斯的儿子像一头猛兽一样沿着城头奔跑反击,便向他射出一箭,正中目标,然而只在对方的盾牌上擦过,射中了另一个特洛伊人墨蒙。墨蒙从城头上翻身落下。接着埃涅阿斯向菲罗克忒忒斯的朋友托克塞克墨斯投去一块巨石,击碎了他的头颅。

菲罗克忒忒斯愤怒地抬头看着城楼上的仇敌,大声叫道:“埃涅阿斯,你从城楼上往下扔石头,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了。可是,你那样做,完全像个虚弱的女人。如果你是英雄,就走出城门来,跟我比弓箭和长矛。我告诉你,我就是帕阿斯的儿子!”

特洛伊论文 篇9

孙帅04101685影片《特洛伊》是好莱坞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作了大幅度修改后,使之成为一部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这部电影的大致情节如下: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两个王子赫克托尔和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墨涅拉俄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将她带出宫去。恼怒的墨涅拉俄斯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请求他的帮忙,阿伽门农正好也希望征服特洛伊,于是借此机会建立了一支希腊联军以讨伐特洛伊。

在战争中阿喀琉斯和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逐渐成为双方各自的英雄。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年之久,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上“木马计”,让希腊士兵制造出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让信奉神灵的特洛伊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的意志,是神降瘟疫消灭了敌人,并给他们的海神送上了礼物以求平安返程。

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的梦乡时,藏在木马腹内的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一:《特洛伊》中表现的西方英雄主义

影片《特洛伊》以它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古希腊时期的辉煌历史。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和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是《伊利亚特》中塑造的最具有氏族贵族英雄性格品质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在影片中我们仍能看到,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体现了早期西方文化所颂扬的英雄主义思想。但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早期氏族的英雄主义了,影片中的阿喀琉斯形象变得更为复杂,这场战争让他经历了五个变化阶段。一向自负的他为自己的荣誉而战,为追求千古留名而参加战争——遇到女祭司布里赛伊斯后他陷入爱河感受到了对稳定的爱情,平静生活的依恋,看着熟睡的布里赛伊斯他决定放弃名利退出战争——事情由于他表弟帕特洛克罗斯被杀而转折,即“阿喀琉斯的愤怒”,他殴打了心腹将领置布里赛伊斯于不顾,决心要为帕特洛克罗斯报仇——在杀死赫克托尔之后,他接受了特洛伊国王普利阿摩斯的乞求,并在赫克托尔的尸体前流了泪,这时的他已经开始反思冤冤相报,争名夺利的行为,他也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在木马计攻城前,他遣散了部下让他们返乡,这时的他已经完全改变了,由我们刚开始认识的战争英雄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

在阿喀琉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式的英雄形象并不是有着集体主义思想,从一开始,阿喀琉斯就是在为自己而战,他不服从于他的国家。他天生有着好战的个性,他的桀骜正是他自由意志的张显,个性的张扬。他虽然曾想因爱而退出这场战争,但最后阿喀琉斯受到了命运的摆布,他为复仇而战。当他对着赫克托

尔的尸体流泪时,也注定了他的命运悲剧。正如他所说:“我们很快就会见面的,兄弟。”英雄还是没有摆脱命运的审判。

赫克托尔——普利阿莫斯的长子,特洛伊战争中的另外一名英雄,在这部影片中被赋予了新的形象。他追求和平,不盲目信服神灵而是尊敬神灵,热爱臣民,关爱妻儿,可以说他的形象是完美的,他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作为自然人的赫克托尔有着正常人的恐惧,毕竟他面对的对手是所向披靡的半神阿喀琉斯,但恐惧眼神的背后有着他作为一个社会人更大的责任。“我这一生都遵守一个原则,这原则很简单:敬奉神明,爱护妻小和捍卫祖国!特洛伊是我们的母亲,fight for her!”喊出了它独有的气势。在误杀阿基里斯的弟弟后他毅然接受了阿喀琉斯的挑战,即使自己没有胜算但出于道义不惜一死。他的命运是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总喜欢以喜剧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西方文化则喜欢以悲剧的形式给人以沉思。《特洛伊》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人与命运的斗争,有斗争精神的英雄被邪恶的命运所毁灭。

在那个人神共存的时代,人类生活在神如玩弄蝼蚁般的俯视之下,即使再完美的人也显得渺小低贱,常被限制在悲剧的框架中;优越高贵的神族也因为掺和人间的权欲斗争而自降一等,在嫉妒人类的同时反被人类嘲笑。于是再英勇完美的赫克托尔不过是活在阴影中的悲剧英雄,再无敌的阿基里斯也不过是受苦于尘世欲求的棋子。但赫克托尔却以一个完美男人的姿态去诠释了责任的定义,无敌于世间的阿基里斯也经历了一场内心的天人交战,并蜕变,升华,让这个“战神”的称号更富有人情味的魅力。电影筛去了神话因素,讲述了人间真实的特洛伊,而不是复杂的原著《伊里亚特》。二:《特洛伊》中的西方价值观

电影中把战争的原因归结到了红颜祸水的海伦身上。但是,我认为,特洛伊战争的源头是在于古希腊人的观念上。古希腊人追求冒险、荣誉、财富、爱情,作为丈夫的莫涅阿俄斯认为海伦的掳劫对他是种莫大的侮辱,加上对特洛伊财富的向往,才会向兄弟阿伽门农求助。英雄阿喀琉斯等人因信守诺言,才会加入这场战争。

阿喀琉斯是一个充满反抗精神,勇敢又残暴的人。但在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肯求他交换儿子赫克托耳的尸首时,却又天真善良,充满了人情味。黑格尔这样评价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在他身上体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作为一个人,阿喀琉斯充满了一个古希腊英雄的所有特性: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他们的行为动机都与个人的荣誉、爱情、财产、王位等分不开,他们的“冒险”,也往往出于显示自己的勇敢、技艺、智慧和健美,是为了得到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在他们看来,战场是勇士们争得荣誉的地方,是人们充分表现粗蛮和阳刚之气的场所。活要活得扬眉吐气,死要死的轰轰烈烈;畏畏缩缩,胆小如鼠是降低人格的表现。但是,阿喀琉斯也有他的局限性,放任自流,傲慢不羁,对弱小生命的不重视。这些都是极度体现个人价值时不可避免的缺点。

《特洛伊》——影评作业 篇10

《特洛伊》开篇对白:

永恒之博大深远,令人类神往,于是他们问自己:“我们的事迹能够流芳千古?”我们的名字能否为世人传颂?后人是否会感叹我们曾经的存在,我们的英勇的战斗,我们的炙热的爱情„„

诚如开篇这段话一样,《特洛伊》就是为英雄而生,英雄亦是为荣誉而战。英雄一出生就注定了成为英雄,“这不是我能选择的”。而整个《特洛伊》就是阿基里斯最辉煌的记述。

作为好莱坞的史诗性大片,除了高成本预算,豪华的明星阵容,宏大叙事场面的展现之外,独特的剧本视角讲述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特洛伊》的纯文本结构,如果抛却了荷马史诗的神话长诗的基础,仅仅以一种异域文化在本土的架构展示来说,还是十分不错的。至少它向我们展示了美式英雄的浪漫,而这种浪漫在我们的这个国度里是决绝不会发生的,一场战争只为了成就一个王子的私欲满足他的爱情。

在《特洛伊》的纯文本里,帕里斯王子似乎只是个天真的王子,为了他的爱情,放弃了父王的君令,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赫克托王子和他们的父王,家族,原谅了他们王子的“胡作非为”。一段爱情引发的一场战争,就成了这部《特洛伊》对这场战争的交代。爱情的至高神圣是毋庸置疑的。西方人在这里也充分显现了他们的浪漫,这份浪漫天真的近乎可爱。

在之后的故事叙述中,好莱坞编剧充分展现了他们塑造英雄的能力。第一个英雄当然是战无不胜的阿基里斯。作为全剧的中心人物阿基里斯,最初的参战只是为荣誉而战,为了留名千古。在这里剧本处理的还是略显单薄了,以及后来的阿基里斯砍掉阿波罗塑像的脑袋,和阿基里斯为爱情闯进特洛伊,阿基里斯之踵等等环节的处理,都和原著有很大出入。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点就是一种异域文化对本土观众的影响。《特洛伊》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首先对这段故事以及他们所改编的荷马史诗作为一般的观众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对这段历史的讲述编者具有很强的话语权,他们是在一副空白的页面上重新作画。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国语影片在改编名著时困难重重,因为我们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太了解了,讲述本土文化的影片要想在本土观众中引起共鸣,虽然具有很大的观众群和市场,但这也就对编者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了。抛开《特洛伊》与原著中的差异,影片还是比较成功的塑造了阿基里斯这一英雄形象,至少这在一个异域文化的观众眼中。第二个英雄是赫克托王子,很喜欢赫克托的一句台词“作为一个男人,我一生的职责只是敬仰神明,守卫祖国,保护妻小。”赫克托在这里可以说是十分的完美,作为影片的第二英雄,影片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极力避开了与阿基里斯的重复,如果说阿基里斯是英雄的意气风发的年代,那么赫克托就是英雄的中年成熟时代。当帕里斯逃回来抱着赫克托的时候,赫克托一剑刺死了门内劳斯,保护了他“懦弱”的弟弟;当他错杀了阿基里斯的表弟时,他也毅然接受了于此而来的后果;当阿基里斯大叫着他的名字时,他抛下了心爱的女人儿子,走上了战场,不畏死亡。所以在决斗时,即使作为影片正面描述的英雄形象阿基里斯也丝毫不能掩盖赫克托的光芒。

如文章开篇所说的那样,《特洛伊》是为英雄而生的。英雄的浪漫就是整部影片的浪漫。《特洛伊》让我们彻彻底底感受了一把美式英雄的浪漫。

最后也以影片结束时的对白结尾:

上一篇: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30课:Exploring the sea-floor下一篇:免费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