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洛夫斯基(共12篇)
奥斯特洛夫斯基 篇1
委托方:奥斯陆国际学校
项目地点:挪威奥斯陆
完成时间:2009年
项目面积:新建3900平方米,改造3300平方米
建筑公司:Jarmund/Vigsnæs AS Architects MNAL
建筑师:Einar Jarmund,Håkon Vigsnæs,Alessandra Kosberg
辅助建筑师:Siv Hofsøy(project leader),Anders Granli,Halvor Kloster,Katrine Skavlan,Nikolaj Zamecznik,Kazuhiko Yamada,Trine Johanne Jamtli
园林建筑师:Grindaker AS
咨询顾问:AS Frederiksen(structure)Ingénia AS/Ing.Per Rasmussen AS/Heiberg&Tveter AS(Mechanical)NEAS Brannconsult AS(Fire)Norconsult AS(Acoustics)
承包商:Oslo Byggentreprenør AS
摄影:Ivan Brodey
精选理由
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同时,建筑师为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分别改造出了三个不同的空间,供他们供学习和休息,建筑师有力地提升了奥斯陆国际学校的现有环境。With reference to the qualities of the old structure,the new buildings are organized around three new atria suited for play and recreation for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children.The architects were trying to upgrade the existing areas of Oslo International School.
奥斯陆国际学校是一所私人学校,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约500个孩子在这里学习。学校在教室原有的功能基础之上,增加了很多先进的设备,以适应现代教学。
项目的首要目标是要提升学校的现有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建筑结构,并开拓新的教育空间以作他用。该项目被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以确保施工过程不会打断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
现有的建筑结构始于上世纪60年代,虽已经发生磨损,但它却运用了很好的建筑学理论。原有结构某种程度上对建筑用途进行了很好的定位,拥有很好的采光,并使室内外的联系非常密切。
原建筑模块化的结构使其拥有较强的可塑性,对其进行功能改造也便容易很多。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我们仅对原建筑进行了轻微的改造,保留了其原有的性质,并在屋顶上装置了新的机械系统。
工程的第一阶段,是在现有中庭里搭建科学实验室,图书室和一个室内广场。因为这个原因,入口大厅被移到了大楼的西面。于是,建筑像是被改造成了一个柔软的有机组织,原有的旧空间和新开拓的空间进行着良好的互动。在建筑原有的直线结构的围绕下,新开拓的空间里拥有更多独特的功能。从采光天窗涌进来的光线充盈着整个室内空间。
第二阶段是一个为最小的孩子准备的独立空间,它包括10间教室和几间办公室。其中的公共空间部分从天井得到采光,教室的大小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数量灵活变化。第三阶段,按计划将建设新的空间,以进行戏剧、音乐和体育课程,其中的部分空间会在晚间开放。
Jarmund/Vigsnæs AS Architects MNAL
1995年,由Einar Jarmund和Håkon Vigsnæs在奥斯陆设立
2004年,Alessandra Kosberg加入该公司
三位建筑师均毕业于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
Oslo International School is a private school with about 500 children from more than 50 different nations,divided into kindergarten,reception,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he school is based on a traditional use of classrooms combined with special facilities for advanced studies.
The primary goal of the building project is to upgrade existing areas,replace temporary structures and establish new educational areas for specific needs.The project is divided into 3 phases to make possible continuous use of the school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existing structure from the 1960s wa s wo r n d o w n,b u t ha d o bv i o us architectonic qualities.The organization on one level gives easy orientation,good natural lighting and a close contact to the outdoors.
The modular structure is flexible to programmatic changes.
The new structure gently transforms the easy organization within a limited budget,and tries to keep the inherent qualities.The new mechanical systems are placed on the roof.
Phase 1 is established as pavilions within existing atrium.They include science laboratories,library and a main"square".The main entrance,as a result of the addition,is moved to the west side of the building.
The architecture is developed as a new vocabulary of soft and organic forms,softening dens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w and old areas.At the same time these new areas contain specia programs framed by the rectilinear structure of the old.Daylight fills the rooms from narrow slits from floor to ceiling combined with circular roof lights.Phase 2 is a separate pavilion for the smallest children.It houses 10classrooms in addition to offices.The common areas get daylight fro the atrium.Sizes of rooms are flexible,and can be changed according to number of children on each level.
Phase 3,under planning,will house new areas for drama,music and physica education.Parts of the areas will be open at night.
奥斯特洛夫斯基 篇2
1、不久,寒冬来了。人们仍然在冰天雪地里奋力劳动,刨开冻硬的土地。只要我们这口气不断,一定要建成这条铁路。
2、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3、哦,梦想终于成真了!铁环已经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回战斗队伍,开始新的生活。
4、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像光滑的大理石一般的海。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现出一片片的火焰。远处连绵的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
5、任何一个傻瓜在任何时候都能结束自己!这是最怯弱也是最容易的出路。
6、我们的国家正在复兴,正在强大起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大有可为的。
7、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
8、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
9、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
10、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我从来都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11、懒洋洋的波浪亲切地朝着脚边爬过来,舐着海岸的.金色的沙滩。
12、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毫无价值。
13、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14、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
15、无论家庭或是爱情,都不能使人觉得生活真正美满。家庭,只是几个人;爱情,仅是一个人;而党,这是一百六十万人。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16、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17、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18、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19、领袖的逝世没有引起党的队伍涣散。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强有力的将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即使削掉树梢,也绝不会因此而凋零。
20、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2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22、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
23、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24、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征服奥斯卡征服奥斯卡 篇3
又一周,我把一个棍子和石子吸进除草机里,结果它坏了,无法修复。我被调回厨房。我的“阴谋”得逞了。
接下来我被扔给了主厨。他会使用丰富多彩的词骂人,这个家伙凭这个为自己赢得了“盛名”,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六英尺高、120磅重的烹饪天才。所有人都怕他。
我让自己尽可能热情洋溢地去接近主厨。当然我也怕他,但我知道他是这个行业的大师,会教会我想知道的一切。在经过几个星期的基本配菜准备后,有一天他让我留下来准备第二天的一份大餐:蓝酪鸡排。直到此时,他和我的沟通全是粗暴的命令式的。我们在一起给许多鸡胸肉去皮剔骨。我无法想象地紧张,我的手颤抖得无法掩饰。他发现我的窘境,突然开怀大笑起来,一改他平时凶暴的样子。我也忍不住跟着笑起来。由于我的笑声的加入,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主厨开始和我交谈。在那之前,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告诉我他叫奥斯卡,来自意大利,在佛罗里达长大。他为五角大楼做了12年的菜。奥斯卡还告诉我他为军队的许多高官做过菜,包括国防部长切尼和鲍威尔。他看出来我有很多问题,但我也注意到他看我的时候眼神不一样了。
当我们把平底锅从炉子里拉出来的时候,美妙的味道溢满了厨房,我脱口而出:“美味极了。”奥斯卡像个圣诞老人哄孩子一样努努嘴,毫无疑问他喜欢我了。
接下来的晚上,奥斯卡让我帮他准备大餐,而其他人都在准备普通餐点。当第一道菜下单时,我的心像小兔子一样跳动不安,但在奥斯卡的指导下,我深吸两口气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大约9点的时候,我们忙得不可开交,都在疯狂地干活,我没有多想,顺口大声对主厨报了一个菜单。“奥斯卡,”我喊道,“这道菜客人不要蘑菇!”
整个厨房都静下来,其他人想:我怎么敢叫他的名字,而不是主厨!一个家伙受了惊吓,把一个装着蓝酪鸡排的盘子摔了。奥斯卡停下脚步,发怒了,时间好像停止了。奥斯卡狐疑地瞪眼看我,但还是平静下来低声对我的问题作了回答。然后,没有转身,他大声喊道:“白痴!”我头皮发麻。但幸运的是,他不是生我的气,是冲那个把大餐盘子摔在地上的家伙。“从我厨房滚出去,不要再回来!”奥斯卡对他吼道。此事之后,厨房换了一批员工:五分之四是女人。
现在,奥斯卡不再发怒、粗鲁,他整天都在微笑,甚至把他过去的糗事拿来让我们开心。至于我,做了两年西餐主厨,开始按奥斯卡说的那样树立自己的声望。我一直和别人讲我的故事:逃避问题,问题仍是问题,如果面对它,才有可能得到答案。我开着除草机来到厨房,就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
译自《读者文摘》(澳大利亚版)
奥斯卡·尼迈耶 篇4
奥斯卡·尼迈耶作为现代主义的探索者没有盲目运用勒·柯布西耶的方法与原则, 而是将其转变为带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开创了巴西的建筑文化。他说:“并不是正确的角度吸引, 也不是直线, 也不是人类造出的坚硬的, 没有弹性的线条, 所吸引我的, 是自由的, 感性的弧线, 在我的乡村中, 我在河流中找到这种线条, 在天空的云朵里, 在我喜爱的女人身上。”体现了他对于美的追求。
在三权广场雄伟的广场中轴的端点矗立的国会大厦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整个国会大厦外形简单明了, 整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 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 丰富建筑轮廓, 构图新颖醒目。三权广场将分散的建筑结合起来, 每一个建筑都像似雕像一般有和谐的相统一。他所设计的建筑, 如巴西利亚大教堂, 大胆创新的结构与建筑特点形成独具韵味的一件艺术品, 巴西司法部大楼特有的变换的拱形柱及建筑立面涌出的水柱使得建筑既有雄伟之感又有轻巧流动之意。他的每一个建筑都是独特的, 不可复制的。
2 对于尼迈耶的体会
有人说他做出一个建筑, 像云朵一样轻盈, 自由, 感性, 看起来像里约热内卢的山中景象。这也是我对于他的建筑的第一印象。我喜欢他创造出的简单的几何形, 纯粹的轮廓带来的美的感受。美很重要, 它能使人忘记为什么而建, 只会不知所措的惊叹。而尼迈耶对于美的追求并不只是因为个人喜爱, 他认为大部分的建筑是使富人受益, 乱遭的穷人没有权利, 而他的目的是使他所设计的建筑即使是被富人使用, 但却可以以美的形态使穷人驻足。这是他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感。都说现代主义是理性的, 而他却是感性的现代主义, 他所表达的情感都融入到建筑中, 在我看来, 他所创造的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机器式的建筑, 而是感性的, 具有情感的建筑。
3 个人启示
建筑就是创新, 求异, 令人惊奇。尼迈耶的思想一直存在于他的建筑中, 他追求的是建筑与艺术相融合, 创造独一无二的建筑。他是真正的创造者, 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典范。一直以来, 对于设计而言, 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 总认为社会是创新的终结点, 我们最终只会在工作岗位上做无关轻重的活儿, 而尼迈耶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即使身边都是一样的事物, 我们也应保持一颗创新的心, 保持自己一直所追求的。
4 对于中国发展的认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 篇5
苏振方
随着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播放,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更为世人所熟知。对于原著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现在知之者已似乎不多。本文对他作一简要介绍。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生于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家庭。他有一个姐姐和哥哥。父亲在一家酿酒厂做工,只有到了酿酒季节才能得到比较固定的薪水,剩下的日子只得流落到邻近的村镇找活干。操持家务和教育子女的重担几乎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为了养家活口,母亲还不得不缝纫、洗涮、给“东家”当厨娘。他的哥哥11岁的时候便被打发到一家五金作坊当学徒。
尽管家境贫困,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家却是个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他和他的姐姐、哥哥三个孩子都上完了初级小学。
奥斯特洛夫斯基很小的时候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专心致志地倾听父亲及1877——1878年俄罗斯——土耳其战争参加者讲述故事,四、五岁起就聚精会神地观察哥哥与姐姐做功课。他酷爱读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父亲带着他作为难民迁移到了舍彼托夫卡。那里没有图书馆,为了找书读,他不得不跑很远的路找熟人和同学借,只要是能找到的书他都毫无选择地读完了。他读了舍甫琴柯的《柯布扎歌手》、意大利革命民主主义者加里波第的传记、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的诗、果戈理的小说、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伏尼契的《牛虻》等。从1915年9月起,11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舍彼托夫卡车站旁边一家小吃店当锅炉工,从此开始独立的劳动生活。他每天干12——14小时的活,一个孩子,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中拖着个12.3升的大水壶,沿着陡峭光滑的楼梯上上下下送水。同时,还受着食堂一些服务员和时常喝得醉醺醺的商人常客的欺侮。在这艰难的一年半里,书成了他唯一的乐趣。他成为作家以后回忆道:“我作为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午饭让给街头卖报的人吃,以便他允许我在夜晚短暂的休息时间读读杂志和书籍。”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少年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兴奋不已。可是社会主义的诞生却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乌克兰变成了残酷搏斗的战场,1918年春,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舍彼托夫卡被德国的军队占领了,还不到14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人民的解放加入了勇敢战士的行列。当时,他为处于地下状态的党搜集情报,充当地下工作者的联络员,机智勇敢地到处贴揭露德国占领军的传单。1919年6月26日乌克兰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7月20日15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参加了红军奔赴前线。1919——1920年冬,他在浴血战斗中第一次负了伤。1920年6月底,他在舍彼托夫卡革命委员会的警卫连当电话通讯员,并受革命委员会的委托开始着手筹建舍彼托夫卡图书馆。8月初,敌人又一次兵临舍彼托夫卡,8月19日他在战斗中腹部与头部受了重伤,生命垂危,左眼几乎失明。1920年10月,他由于身体健康状况被安排从红军复员。
苏联人民迎来了和平建设。1921年夏,奥斯特洛夫斯基受共青团基辅省委派遣到西南铁路的一些重要的作业区,他当过电气维修工助手,并被推选为团组织的书记。在那里,他组织青年们加强组织纪律性,与涣散状态作斗争,努力争取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11月,为了把木材运送到已经结冰的基辅,他以顽强的创业精神鼓舞共青团员们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铺设铁路。建设临近结束的时候,他患了伤寒,风湿病也严重起来,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被
送到舍彼托夫卡治疗。
三个月后,他又返回了建设岗位。1922年晚秋,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共青团突击队队员被派遣去流送木材。木材必须从第聂伯河水中打捞,需要在冰冻的水中一连几个小时地干活。任务完成了,共青团组织勇敢的领导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却又患了重病。医疗小组诊断他已丧失劳动能力。他要到斗争中去,到火热的建设中去,他隐瞒了医疗小组的诊断。
1923年1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被派遣去别烈兹朵夫,担任普遍军训第二营政委,同时受托在该区创建共青团组织。当时全区只有一名团员。
这个区环境异常复杂,在辽阔的森林周围,反革命匪帮的残余依靠大批本地小富农疯狂地持械抢掠。奸细、特务匪徒和走私者经常潜入边境。那里工业落后,工人很少。敌人用种种手段竭尽全力阻挠苏维埃政权措施的实施,迫害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家庭。奥斯特洛夫斯基以日夜不息的警惕性和坚毅精神,无所畏惧地冲锋在前与敌人斗争。他经常奔波于村镇田舍,同劳动人民建立巩固的联系。无论是在别烈兹朵夫,还是在边远的村镇,一个又一个新的团支部接连不断地产生了,巩固起来了。这时候,他精心安排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他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斯大林的一些著作。
1923年10月27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光荣地被接受为预备党员。次年1月被调往伊兹雅斯拉夫尔市担任共青团区委书记。他在那里工作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卓有成效。8月,他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正在履行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舍彼托夫卡州委书记职务的时候,病情恶化了,12月底被送到哈尔科夫一家医院进行治疗,由此开始了与病魔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病痛的折磨奔波于各家医疗机构。然而,病情发展得难以控制,健康状况继续恶化,活动能力不断丧失,每一次挪动都十分艰难痛苦。自1927年年初起,22岁的青年不能起床了,身体残废了,几乎没有停止过的剧烈疼痛折磨着他。
病榻只能困住弱者,它永远征服不了共产主义者。岗位永远是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们准备的。病榻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气息与呼唤,沸腾的生活使他激动不已。他忍受着肉体痛苦的折磨,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基础。他在自己的家里组织了一个青年工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小组,青年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在那里集合。
1927年中期,他打算写一篇纪实体中篇小说,反映他战斗过的科托夫斯基师的战斗业绩。他不知疲倦地阅读国内战争方面的材料以充实个人的回忆,一边写作一边又参加了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的函授学习。在致力于写作过程中,他阅读了大量文学著作,对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柯罗连科等作家的大部分作品都能清楚地记得其中的细节,多次津津有味地仔细阅读过高尔基的著作,对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和法捷耶夫的《毁灭》给予了高度评价,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和《**》成了他的手头必备书。
奥斯特洛夫斯基并不满足于向优秀文学大师学习,借鉴他们的创作经验,他清楚地知道,要创作出当之无愧的艺术作品,必须多方面深入生活,研究生活。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在建设的年代里,亦或是在卧病在床的日子里,他从不脱离紧张的生活,即使在病残的身体
每况愈下的时候,他也总感到自己是一名应征入伍者。在辗转治疗中,他认识了许多老共产党员和老一辈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与他们交朋友,向他们学习,向他们了解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详细情况,搜集、充实和积累创作素材。
1928年初,他写成了那部纪实体中篇小说,将手稿寄给他的战友们征求意见,不久就收到了他们热情赞扬小说的回信,可是,小说在回寄途中被遗失了。他当时既没有留草稿,也没有抄副本,几个月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说,这部被丢失的手稿就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最早的版本”。
1928年秋,奥斯特洛夫斯基眼睛发炎,年底,双眼几乎完全失明。这比身体一动不能动更令他苦恼,读书也不得不中断。写作对于一个瘫痪患者来说本来就是一件很艰难困苦的事,而这时已经写成的很多手稿又无法再读了,双目失明进行写作又谈何容易。山高挡不住行路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用硬纸挖成一行一行空格做成的格子板套在白纸上用手摸着写作。1930年3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经受了难以忍受的第九次手术,然而手术极不顺利。改善身体状况的希望彻底破灭了。面对无情的残酷打击,他没有绝望。他在4月30日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更加多苦多难了,更加衰老了。不管多么怪,我也更加刚毅了。”9月他又写道:“我有使生活充实的计划,决不能辜负生活本身。这个计划很困难复杂。一般说来,我没有什么无计划的东西。在自己的道路上,我不‘绕道走’,不走曲折路。我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用不着忽冷忽热。我本能地非常憎恶那种人,他们在生活的无情打击下开始悲号,在角落里歇斯底里地贪求。”
1930年11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已经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开始,他不得不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写作。他的妻子一大早去上班,晚上很晚才回来,他只有很少的 写作时间才能向她口授。小说的开头他主要是自己写,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用不大听使唤的手指摸着格子板在纸上一个挨一个地画出字母,写满一页抽出来再换一张纸。写作中既要以极大的毅力克制病痛的袭击,又要保持不大听使唤的手指不能离开格子板和纸,格子板下的纸稍有移动或滑落,就会写串行。
1931年初,他的姐姐、母亲以及妻子的哥哥来到了莫斯科,有可能口授了,后来又有他的一位邻居帮助作记录,这为小说的创作带来了便利,但其中的困苦也是常人往往想象不到的。身体的痛苦自不待言,创作中的困难也是常人很难想象得到的。写作是艺术,不仅要注重谴词造句,而且要多次改写润饰,替换某些词句,口授就不能不遇到极大的困难。他不仅必须牢牢记住小说创作的整个计划,其中一个一个情节的进展,而且要在内心始终想象到每一个细节,记住要用的所有句子和词汇。恰当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往往产生于深夜,可是,那时大家已入了梦乡,没办法口授,他就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默默复述,等待早晨的来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我写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谈到他创作时说:“我口授的时候,在叙述某个角色以前,首先凭自己的想象心里扮演这个人物。记忆很好地帮助了我,我牢固地记住那些人物,过十年我还能回忆起他们。所以当我凭自己的想象描绘我口授的一切情节的时候,始终都没有丢掉想象所创造的画面,画面中断了,那么记录也就中断了。”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奥斯特洛夫斯基都毫不退却,他总是顽强地与死神抗争,忘我地工作,为实现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而持续地奋斗。终于,历时三载创作出了不朽的杰作《钢铁
寻找特洛伊 篇6
在欧洲文学史上最古老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即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两部史诗都与特洛伊战争相关,史诗中的神话色彩迤逦迷离,英雄故事激荡人心。它为亚历山大大帝喜爱,也为普通公民喜爱。
相传《荷马史诗》是一位名叫荷马的盲诗人编订的。为什么是一位盲诗人做了这件事?这像一个谜。更大的谜还是: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那场特洛伊战争?甚至,到底有没有特洛伊古城呢?
史诗讲述的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古希腊人在公元前10世纪还没有文字,相传发生在此前200年的战争,更没有文字做出任何记录。那么,史诗讲述的发生战争的地点——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境内),有没有特洛伊古城呢?土耳其境内毫无这座城市的踪影。
史诗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根据历史上真有过的历史事实所写成的宏伟诗篇才叫史诗。虽然《荷马史诗》两千多年来不断为欧洲文学家、哲学家所推崇,但没有任何足信的证据可以证明特洛伊战争是一场历史上真有过的战争,欧洲史学家就很难承认《荷马史诗》是史诗,只能说它是神话。
它到底是史诗,还是神话?长期以来,欧洲人还是期望能找到这座无影无踪的特洛伊古城。旷日持久的寻找特洛伊古城的活动吸引了很多人的关心。我不清楚最早的寻找始于何时,但知道直到19世纪中叶,考古学家亨利希?谢里曼凭着对《荷马史诗》的兴趣,仔细研究了史诗中提供的一切细节。他深入土耳其海岸,想像着当年的希腊联军该从哪儿登陆,而特洛伊城该建在什么地方才最有利于打击来自海上的力量?最后,他把寻找的范围确定在土耳其达达尼海峡主要港口查纳卡累附近。尽管两千多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已经使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亨利希·谢里曼自我感觉那消失了的特洛伊城在一天天向他靠近。终于,亨利希·谢里曼确认,特洛伊城就埋在位于查纳卡累港口以南约40公里处的地下。
发掘开始了,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揭开了特洛伊城神秘的面纱。对特洛伊遗址的发掘从19世纪中后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在30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分属于九个时期的特洛伊古城。
最早的城堡是公元前3000年建的,那么它几乎与古埃及的第一座都城孟菲斯建于同一时间(虽然规模不能相比)。公元前13世纪到前12世纪的特洛伊,是一座相当富有的城堡了,它的城池相当坚固,难怪希腊联军一连攻打了9年也无法把它攻破。这座著名的古城遗址,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各国公民瞩目的旅游胜地。
欧洲文学之母
古希腊人认为战争起于争端。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希腊神话的创作者便聪明地先创造了一个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她手里拿着一个刻有“属于最美者”的金苹果,决定去制造一场争端。
故事说珀琉斯与女神忒提斯举行婚礼,把所有的女神都邀请了,偏偏漏掉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厄里斯便在婚礼开始时偷偷地溜了进去。“金苹果”是个利益的象征,厄里斯悄悄地在盛宴中仍下了那个“金苹果”。果然,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三位女神争起来了。
于是,色彩斑斓的婚礼,女神厄里斯的“阴谋”,三个女神为一个“金苹果”而争得不可开交……绚丽的画面,精彩的构思,接踵而至,一场将发生的特洛伊大战便由三位女神争“金苹果”拉开了序幕。
三位女神争执不下,只好请从小亚细亚来参加婚礼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公断。说是公断,三位女神都对帕里斯王子使了类似贿赂的伎俩,许诺事成后会给帕里斯最大的报酬。赫拉许诺助他成为国王,雅典娜许诺助他成为伟大的英雄,阿佛洛狄忒许诺助他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的丈夫。帕里斯受到利益诱惑,也卷进了这场利益争端的漩涡。帕里斯在三种诱惑中选择了美女,便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
阿佛洛狄忒于是帮助帕里斯把美丽绝伦的斯巴达王后海伦拐走了。这件事使全体希腊人感到屈辱,希腊各部落公推阿枷门农为统帅,组成联军,决定攻打特洛伊。
公元前12世纪,希腊联军渡爱琴海,逼近特洛伊。特洛伊国王的长子赫克托耳率领特洛伊人出城迎敌,于是有了希腊联军与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战争。
《伊利亚特》并没有描写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只是描写了战争第十年最后二十多天的事情。这个通过集中描写精彩局部来表现整个战争壮阔景象的方法,一直在世界上很多大学的课堂里被反复称赞。故事首先突出了联军主将阿喀琉斯是一位无敌英雄,他在战斗中俘获了一位美丽的特洛伊女子。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却抢走了主将阿喀琉斯的女俘,阿喀琉斯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便愤怒地退出战争,于是联军节节败退。
阿伽门农不得不向阿喀琉斯赔礼道歉,但也无济于事。阿喀琉斯不肯出战。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眼见希腊人将要全军覆没,感到十分痛心,在劝告阿喀琉斯出战未果的情况下,借了阿喀琉斯的甲胄出战。
联军以为是阿喀琉斯出战了,士气大振,帕特洛克罗斯率军攻到了特洛伊城下,但他在激战中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了。好友的死,使阿喀琉斯非常悲痛和懊悔。他重上战场,杀死了赫克托耳,替好友报了仇。
9天过去了,特洛伊年老的国王普里阿摩斯突然独自来到阿喀琉斯营中,哀求阿喀琉斯把赫克托耳的尸体归还他,因为那是他的儿子。阿喀琉斯被这位父亲感动,将尸体交还了他,并答应休战11天。10天后,特洛伊人悲痛地埋葬了赫克托耳。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希腊人用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城。但记得想出木马计的那个人是谁吗?他就是《奥德赛》史诗的主人公奥德修斯,他在《伊里亚特》史诗将要结束时,就有了最智慧的出场。这时,希腊人洗劫了特洛伊城,并放火焚毁。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了,另一位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则在回国途中开始了新的传奇经历。
《奥德赛》叙述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将士们都纷纷回到故乡,只有奥德修斯回航不顺。他的漂流历险竟然长达10年,但《奥德赛》同样没有从奥德修斯回航说起,一开始就讲他第10年飘流到斯克里亚岛,受到当地国王的款待,他向国王讲述了自己离开特洛伊以后的9年间,在海上漂流的遇险经历。这个结构再次使奥德修斯的历险过程集中而精粹。
他到了巨人岛,几个同伴便被巨人吃了,他被独眼巨人关在山洞里。他设法刺瞎了巨人的眼睛,逃出山洞。又到过风神岛、喀尔刻女巫岛,游历过地府,到过海妖盘踞的礁山等等,不管经历了什么,他就是想返回故乡。终于只身逃到斯克里亚岛国的国王这里。国王听了大为感动,派了一只船和许多水手送奥德修斯回国。
这期间,希腊百余名贵族以为奥德修斯已经死了,纷纷来向他美丽的妻子珀涅罗珀求婚。他们霸占了奥德修斯的宫殿,终日宴饮作乐,并都企图夺取他的家产和王位。奥德修斯回国后,乔装乞丐,与儿子一起,设计杀死了图谋夺取他妻子和财产的一百多个求婚者,与妻子团聚。
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再次看到,人类的史诗多起源于战争传奇。《荷马史诗》更将希腊古代神话与特洛伊战后几百间流传在民间的英雄故事融为一体。约在公元前8世纪由荷马整理加工成演唱本史诗形式。
《荷马史诗》塑造人物的功力是非凡的,掩卷之余,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骄横傲慢的阿伽门农,轻薄无能的帕里斯,美丽得让人无法评价其心灵的海伦,爱子至深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当然,最难以让人忘却的还是三位英雄人物:阿喀琉斯血气方刚而单纯,是力量的化身;赫克托耳是一个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为保卫家园,战死沙场;奥德修斯则是个大智大勇,百折不挠的英雄。
除了英雄人物以外,史诗加入的大量希腊民间传说中的神灵也个性纷呈,是拟人化的。古希腊的宗教属于多神教,在宗教发展过程中,古希腊人把许多自然现象理解为神力的作用,凭借丰富的想像赋予人的形象,产生了各种自然神(如日、月、海等等)和关于神的故事,所以具有神与人同性同形的特点,诸神与人一样,有感情,有需求,有人类的正直、勇敢、残忍、妒忌等品性。
但希腊神话中的神,看起来比人更聪明、更有力量,能主宰人类命运,而且长生不老,这是神与人的不同之处。有时神也和神对抗、打仗。这便透露出希腊普通人的聪明机智和对神的反抗意识——既然神的力量很大,普通人没有力量对抗神,那就让神与神去互相厮杀——体现出希腊神话的进步性。
没有国界的人类精神
《荷马史诗》以宏伟的规模和高度的艺术造诣,广阔地反映了古希腊时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生动地勾画出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民族发展的壮丽画卷,为希腊民族谱写了一页光荣的开国历史。
不仅如此,它的内容超出了描写希腊的范围。小亚细亚拥有比希腊更早发展起来的农业文明,史诗通过远征特洛伊的战争,把笔触伸展到了西亚,融会了当时欧亚两洲发达地区的璀璨景象。
有人认为,《荷马史诗》把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双方都加以歌颂,称赞双方都是好样的,反映了古希腊没有道义是非的战争观念,把战争当作既光荣又有利的事业。因此认为这是《荷马史诗》的一个缺憾。我不敢赞同。
我认为,发生特洛伊战争的那个年代正是希腊民族部落发生大迁移的时代,由于相互诸邦之间的争斗,参战双方都产生了对各自英雄的歌颂,对勇敢精神的崇拜,乃至对敌方英雄人物的敬佩!这其实反映了希腊的民族精神:不管是哪路英雄,只要体魄强健、武艺高超、作战勇敢、并在战斗中为集体立下了功勋,都要加以歌颂。虽然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伊的战争,已超越国界,但作者去理解和敬佩各国、各部落的英雄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对民族荣誉的捍卫,以及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这不对吗?这不仅不是《荷马史诗》的缺憾,而且,《荷马史诗》以大胸怀讴歌的爱国精神是超越国界的,是一种人类精神。这种爱国精神,与对个人性格、感情的理解与尊重,共同激荡在一部史诗中,均突破了狭隘性,在人类精神境界的开拓发展中,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荷马史诗》就某方面说,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确实,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仅就两部史诗融会了绝大部分的希腊神话而言,这些神话一再成为后世文学家们创作的题材。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就说自己的作品只是“荷马盛宴的残渣”。维吉尔、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这些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们都从《荷马史诗》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还深深影响了亚历山大大帝。
到了20世纪,人们痛感现代文明的堕落,把目光转向了悠远纯真的神话时代,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就直接借用了《奥德赛》的故事。
筑梦百年奥斯卡 篇7
现如今, MDV设计大赛已经淡化了美的中央空调起初强加给大赛时候的初衷。当然, 这对中国暖通行业的发展的确是一种进步, 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但是体现出更多的是美的中央空调在此期间发展中对企业本身应当承担社会价值的一种思索。
从2002 年举办第一届MDV设计大赛以来, 起初谁也没能预想到大赛发展至今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可否认, 经过十二年的发展, MDV设计大赛已经成为暖通行业影响力最大、规格最高、专业性最强的比赛。
值得肯定的是, 大赛的硕果累累, 并有如此之高的行业地位, 除了主办方的鼎力支持外, 与美的中央空调这十二年的精心耕耘与辛勤灌溉是离不开的。从2002 年到2015 年, 美的中央空调凭借自身的实力为大赛付出诸多努力, 将MDV设计大赛打造为暖通行业最具盛名的“奥斯卡”。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 中国暖通行业有了明显的进展, 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此期间, 美的中央空调也在积极推动中国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此外, 美的中央空调也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奋力向前, 一跃成为中国暖通空调行业的领导者。
因此, 美的中央空调是成功的。作为国内暖通行业的领导者, 美的中央空调拥有直流变频驱动技术、智能远程控制技术、强劲低温制热技术、E+ 蓝钻内胆技术等多项世界领先、国内首创的技术, 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用户的认可, 树立了众多国际性的样板工程。这些成功的取得是美的中央空调作为行业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硬实力, 也是企业魅力的一种体现。
不仅如此, 美的中央空调的企业魅力更多的体现在一种社会价值和企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伴随着赛事的不断发展, 所呈现出的一家行业领导企业应该具备的风范。起初美的希望通过大赛推广其多联机产品在行业中扩大影响力, 从而创造出实际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大赛的推进, 美的中央空调充分地认识到起初大赛所体现出的狭隘视界。因此, 美的中央空调不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行业中与其不同的身影。从起初大赛的参赛作品仅能选择美的多联机产品到现在的参赛作品中不仅能够涉及到氟系统, 而且将水系统在内的所有产品和品牌都纳入到了参赛的范围内。当然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思想风格是一家现代化行业领导企业应当具备的素质。除此之外, 在大赛举办多次后, 美的中央空调也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应当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将更多地以推进暖通行业发展进步为己任。在大赛中, 美的中央空调不仅更加重视了对高校学生的培养, 还把创新思想观念注入到大赛中, 至始至终。
一直以来, “突破科技, 成就梦想”是美的中央空调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也与MDV大赛的“设计生命建筑”的绿色主题相辅相成。美的中央空调认为, 只有突破性的科技才能构造出最适合人居的建筑, 只有将建筑与生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科技和环保可以说是未来行业的关键词, 也是美的中央空调最为看重的因素。放眼未来, MDV中央空调设计大赛会将“节能”、“低碳”定义为生命建筑的重要特征, 着眼绿色建筑, 顺应当今全球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趋势, 同时让专家与设计师们深度思考暖通行业的历史使命, 并继续推动MDV自身的发展。当然, 在大赛越来越走向规模化、正规化、科技化的今天, 虽然美的中央空调已经渐渐淡出甚至完全放宽了将其自身产品烙印对大赛参赛者的约束和限制。然而, 在行业看来, 美的中央空调与大赛一直同在。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自2002 年创立以来, 累计有近4.5 万人次参与了大赛投稿。第十三届MDV大赛从4 月份启动以来, 美的中央空调继续担任宣传大使, 向全国各大设计院、工程公司、家装设计公司以及相应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推广, 并组织了41 场校园宣讲会, 与全国65 所高校的老师、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让更多暖通空调界人士了解大赛“节能、低碳、创新”的精神。十多年来, MDV大赛见证了中国中央空调行业的突飞猛进。作为大赛的协办单位, 美的中央空调也从最初的引进、学习、到如今的自主创新, 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蜕变。
以雄厚的专业技术为基础, 美的中央空调不断推出国际领先、行业认可的产品。在大型冷水机方面, 于2013 年推出COP高达7.11 的超高效离心机之后, 美的中央空调今年再度推出“MC系列高端冷水机组”。该系列拥有全球最高的能效、通过了美国HARI认证, 应用了比普通冷水机组减少40% 冷媒充注量的全降膜技术、温湿度双参数控制专利技术等前沿科技。在多联机方面, 继MDVX系列之后, 推出MDVS系列全直流变频智能多联中央空调系统, 以高达7.7 的IPLV、-30 ℃低温环境制热、96 HP行业最高的单系统组合容量以及精美的外观设计等优势, 成为多联机产品的领航者。此外, 美的TR系列家庭中央空调、E+ 蓝钻空气能热水器等创新产品, 依托优异的品质和精细化的制造工艺, 率先在全行业全面推出6 年包修承诺。
在尖端技术与高新产品的驱动下, 美的中央空调今年在海内外市场再创佳绩, 打造了巴西世界杯12 座场馆中的9 座、阿联酋的高档别墅社区、中国博览会国际展览中心、深圳地铁、广州市质量监督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集采、上影集团集采等重大项目, 与美的签订大盘合作协议的全国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超过40 家。
美的中央空调以“突破科技, 成就梦想”, 作为新阶段的发展理念, 这与MDV大赛的主题“设计生命建筑”相辅相成。只有突破性的科技才能构造出最适合人居的建筑, 才能成就我们绿色家园的梦想。
高层声音
专家谈
Q:徐院长, 您觉得本届大赛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
A:MDV设计大赛第一次召开对于行业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和震撼力的。尤其是大赛起初举办起点很高, 形式、会场风格、颁奖仪式也都很独特, 并且融合了现代很多的文化元素、科技元素以及人文方面。现在大赛变化主要表现在LED屏代替打灯、启幕仪式上原来是几句话而现在是通过一些活动来启动, 以及时间上变得更加紧凑。因此可以说, 伴随着中央空调行业的发展, MDV设计大赛也在不断变化和成长。
今年的参赛作品明显比往届更多、质量和设计水平更高。MDV设计大赛也在不断鼓励设计师向新的高度去挑战, 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专业化更高。
Q:您认为, 大赛对整个空调行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A:从历史上看, MDV设计大赛是在专业领域最早的设计大赛, 也是最早通过从多联机比赛再到现在全方位的空调设计大赛, 对整个行业甚至对社会来说, 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从行业层面来讲, 大赛的举办有利于从产品到设计上的共同提高。从社会层面来讲, 大赛有利于空调对社会的普及, 让全社会去关注这个行业。由此, MDV设计大赛也从单纯的比赛成长为对整个社会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赛, 对很多领域比如建筑行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Q:您对未来将要从事暖通空调行业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A:从学科设置角度来讲,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属于土木工程下的二级学科, 所以此学科是工程类同时也是应用类的学科。学生在学习阶段, 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之外, 工程概念也应该逐步的去培养和锻炼。MDV设计大赛对于工程类院校培养学生工程概念和一定的实战经验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参赛的学生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能在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的状态, 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法。
Q:就参赛的作品而言, 您认为设计师需要往哪些方面努力?
A:首先, MDV设计大赛的评委都是有高水平的要求, 所以保证作品质量是第一位, 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 设计作品也应更加注重节能创新。现在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 这也呼唤设计师们不断创新, 不断往前走, 在节能创新方面有新的想法要大胆的去实践。
Q:您认为MDV设计大赛与其他大赛有何不同之处?
A:现在, 整个行业发展得很快, 出现越来越多的大赛是很正常的。首先, 每一个大赛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 设计原则、设计理念都不同。MDV设计大赛强调的是整体, 不光是空调, 还包括通风等领域。另外在参赛人员方面, 经销商、学生以及专业的设计师都可以参与。各种大赛应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避免同质化。
Q:您认为, 未来的建筑节能应当如何发展?
A:节能标准越来越高, 欧美国家已经相继制订了建筑节能目标, 逐步实现新建建筑节能化。作为发展中国家, 建筑节能化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建筑节能这个大的目标下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坚决执行现在的节能标准规范, 这是一个强制性的标准。另一个是领引发展,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提前实现。现在处于结构转型期, 这对于暖通行业也是一个挑战, 产品和设备转型、升级是不可避免的。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建筑差异都很大, 要想实现节能标准, 能源方式和能效水平都有待革新。这对现在的企业带来挑战, 同时也带来机遇, 后发的企业也拥有机会。
Q:在市场的大环境下, 您对于企业有什么建议?
A: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 整个建筑行业的需求都受到了影响。对于中央空调行业, 比如设备制造厂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暖通空调企业不降反升, 分析其原因则是由于常规的、通用的产品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是影响比较大的。但是差异化、小众的或者说是专业更细分的产品在今年仍然处于上升趋势。产品也在强调个性化和差异化。不光是暖通行业, 中国的各个行业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 企业要做出改变, 不能等着市场去提供庞大的需求, 低端的、技术含量低的都可能会被淘汰掉。
Q:怎样看待多联机市场?
A:多联机在中国增长速度很快, 市场份额在不断的在扩大, 这和中国的国情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 中国的建筑形式包括住宅、办公场所大多为高密度建筑。这种情况下, 多联机的灵活、所占空间小就比较适合。另一方面, 这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比较吻合, 生活上需要调节, 时间上的调节、空间上的调节, 这又是多联机的一个优势。此外, 中国所处地域环境决定了中国很大一部分区域是即需要供冷又需要供热的, 而多联机能够提供冷量和热量, 显然更受欢迎。再加上市场因素, 美的、大金等企业的推动, 多联机产业化的规模很大, 这些特点决定了多联机在中国市场发展很快。但是在一些高大空间或者是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地方, 由于多联机温差比较大, 如果注重舒适感的话, 多联机是不适合的。
Q:您对当前的供暖以及空气源热泵应用有何看法?
A:有供暖需求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 对环境改善是必然要求, 是刚需的。改变传统燃煤的供暖方式, 空气源热泵在华北地区采暖中使用的越来越多, 但是冬季低温下能效的下降、舒适感不高两个因素叠加起来, 促使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Q:多年来, 您一直担任MDV大赛的评委, 您认为今年的设计大赛与以往有何区别?
A:经过13年的发展, 参赛者从最初只能选用美的多联机产品来进行比赛, 扩展到可以使用其他品牌的多联机产品, 再到现在不仅仅可以使用多联机产品, 而且能够选择水系统产品来参加比赛, 这充分展示了美的中央空调的包容和大气, 以及对暖通行业的全力支持。这也对推动整个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尤其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搭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平台上, 美的中央空调做了很多的贡献。
Q:您认为今年MDV设计大赛有何特别之处?
A:每年的大赛都有几千件作品参赛, 但是今年的作品质量都非常高, 都是设计院很正规的作品, 另外很多大的设计院也都参与到比赛中来。今年对参赛作品的评选除了标准要求之外, 还有的作品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分析、比较、应用的情况都呈现了出来。这些可以看得出设计师的认真, 为业主负责的态度, 同时也是对暖通行业的贡献。
Q:您在审阅参赛作品时, 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创新性的技术?
A:参赛的很多作品中都包含了新技术。但是从设计院的角度来看, 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好设计, 精细化设计才是现在的方向。所有的设计结果都应经过精细的计算、选用设备、精细的布置等这一系列问题设计者都应注意到。另外, 设计者服务的精细化也要考虑在内, 这样的设计才是优秀的。
Q:本次设计大赛的作品中, 给您印象最深的地方在哪?
A: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挑选出的作品中, 其中有一个作品是经过了四个方案进行比较, 最终选用最好、最合适的一个方案。
Q:MDV设计大赛对美的中央空调有何促进作用?
A:从大赛开始举办以来, 美的单纯的从做分体机到做多联机再到离心机、大型机等等, 这对美的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因为整个市场并不一定全是做多联机或者是分体机的品牌, 大型机组在空调市场里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 美的在大机里做了很多研究, 应用了很多新技术, 使离心机的能源效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这也是促进美的发展的很重要的部分。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 美的中央空调自身也在不断提高。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不仅是一个竞赛的平台, 同时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
Q:您对多联机市场发展形势有何看法?
A:多联机有相当一块市场, 但大型机组仍然有它的优势, 受经济形势影响, 虽然现在形势不一定会好, 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应持乐观态度的。
作品展示
家装组
经销商组
专业组
奥斯汀的哲学智慧 篇8
其中, 日常语言学派打破了以往语言哲学忽略日常语言, 而旨在建立完美的理想语言的传统, 开辟了语言分析的新视野。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奥斯汀十分注重研究语言的实际用法, 反对概括性的结论, 倡导用日常语言的分析来发现解决哲学问题的新视角, 主张用日常语言分析来避免哲学中的pseudo-problems。奥斯汀对语言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所提出的言语行事论 (Speech Act Theory) 。所谓言语行事论, 概括说来, 指的是一种把言语看作行为, 强调说话时的话境与说话者的意向等语用学因素的理论。言语行事论由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 60、70年代又由塞尔、格赖斯等人加以修改和发展, 目前已成为语用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3]而我认为, 在对言语行事论的论述中, 奥斯汀对于真假二分法的突破, 以及对于行事性语句和陈述式语句的解答方式, 处处闪耀着他的哲学智慧。
奥斯汀首先反驳道这种模糊把语句统统归纳为陈述式语句, 并且区分真假的二分法显然有失偏颇。因此, 他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奥斯汀认为传统的陈述式语句用descriptive来表示并不恰当, 因为descriptive这个词用法比较特殊, 因此他用constative来代替, 用以指代陈述式语句。接着, 他指出以往的语法学家、哲学家没有洞察到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陈述语句的语句其实只是一个disguise, 没有看到这些语句的实质。“humdrum verbs in the first person singular present indicative active”[4]这样的语句 (如“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 既没有陈述我将要做的或是正在做的某一事情, 所以谈不上真或是假, 也并不是所谓的pseudo-problem, 而语句本身却恰恰是行事或是行事的一部分。但是, 传统上却认为这些是在陈述事情, 没有看到其实质, 因而也就不可能把这类语句与陈述式语句区分开来。所以, 在此基础上, 奥斯汀就提出把这类语句划分为performatives, 以表示言语即行事。至此, 奥斯汀提出了自己关于陈述式语句和行事性语句的理论。到20世纪50年代, 奥斯汀放弃了这种区分, 认为陈述式语句也是完成一种行为, 即记述或描述的行为, 从而对语言的记述或描述功能作了进一步的限制。[5]奥斯汀的智慧就在于能够看到传统理论所未包含的, 并创造自己的新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陈述式语句应用非真即假的二分法来判定, 真和假是陈述式语句的标记。奥斯汀认为, 虽然陈述式语句有真假之别, 但这种真假也是相对而言的。比如“牛津距伦敦60英里”这个陈述句也是一个不精确的陈述, 一般说来可以说它是真的, 严格说来则不是如此。[6]因此真假二分法就过于绝对了。那么行事性语句是否也有真假的二分法?这是传统理论没有探讨过的问题。奥斯汀认为行事性语句不必和世界对照, 不必向世界/真实求证, 于是就摆脱了真假的二元划分 (bivalent dichotomy) 。那么又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看待行事性语句呢?奥斯汀提出行事性语句要依据语句所处的环境以及说话人的意图来判定其是合适还是不合适, 是真诚还是不真诚。奥斯汀进而提出了判定行事性语句合适与否的五个标准, 并用这五个标准来阐释行事性语句, 完善了整个理论结构。奥斯汀的智慧也就在于他突破了二分法, 不谈真和假, 开辟了一条新的哲学之路。在他提出的行事性语句和陈述式语句的新理论框架下, 用新的标准来解释, 进一步丰富了整个理论。这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奥斯汀的哲学解答方式是其独有的, 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他的解答方式中也正闪耀着他的哲学智慧。他的理论也许终有其未完善之处, 但他的这种哲学智慧永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将一直照耀后来学者的研究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志伟, 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0.
[2][3][5][6]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奥斯丁的叛逆精神 篇9
简奥斯丁(1775-1817)出生在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也是一个好学的图书馆学者。她和她妹妹在家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父亲的图书馆书籍众多,简获得了第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奖,包括约翰逊的道德哲学,W.Cowper的诗歌,以及由理查德森和菲尔丁小说。她生长在一个安静的、平静的生活之中。奥斯丁开始写小说时还是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很好。她的作品后来被匿名发表由于一些报刊上。她最终死于温切斯特。
在奥斯丁的作品中,她描述了各种女性形象。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生动和不同。但他们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社会地位低,财产少。奥斯丁描述了她自己班上的女人的命运,表达了他们的妥协和反抗。从奥斯丁时代的女性视角,她表达了女性的反抗和女性的道德标准。在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理想目的地体现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中。除去理性的伪装,奥斯丁主张爱与婚姻中对方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奥斯丁谈到女性问题。这是真的,受过教育的小财富女人没有的生活方式而结婚,除了作为一个老师,所以婚姻决定了Bennet太太的女儿的生命。这种婚姻的本质是金钱的需要,也是女性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些写照。很显然,婚姻靠钱寄生。奥斯丁的作品也是着力讨论妇女们在这一阶段的状况。
2 情感与理性的界限
奥斯丁讨论了情感与理性的边界,通过对Elinor的态度描述之后,她失恋,多少情感可以屈服于理性。奥斯丁高度赞扬了埃莉诺外圆内方的性格。埃莉诺标志着美的道德标准和奥斯丁的真理。
2.1 反抗精神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通过和达西的爱情故事,通过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女性对自尊的反抗,并表达了对平等爱情的渴望和对人格价值的肯定。从她心中的道德标准和理想婚姻的讨论,奥斯丁实现了她的反抗精神的时代。
当奥斯丁质疑女性的传统性格,用自己的方式评价女性的价值时,她不认为女性应该是软弱的、无知的和病态的,而女性的美德更应该被关注和赞扬。在她的作品中,她高度赞扬了伊丽莎白为她的一些作为,并去看望她生病的妹妹。无私,牺牲奉献是女性的传统美德,是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天职的完美体现。奥斯丁实现了完美的女主人公的制作由她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旁观者的热情。所以她打破了传统。
2.2 奥斯丁作品的发展
奥斯丁作品中的女性都有缺陷,但这些缺陷不能掩盖的美德。她的作品的发展是他们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与传统美德相比,他们体现了一些更为珍贵的人物。达西克服了高贵的偏见,并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原因是他在她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些更重要的角色。简是宽容的,温柔,安静和听话。宾利小姐是多才多艺的优雅。但由于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他们都不如伊丽莎白。达西认为,一个女人不仅要“对音乐、唱歌、画画、跳舞等有深入的认识”,而且还要“在广泛阅读中增加一些更充实的东西”。他的关于女性美德的观点包括智力。当时,妇女被建议隐藏任何智力。如果他们有一定的机会,他们必须保密,尤其是对男人,因为男人总是羡慕知识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更重要的原因是,女性被认为是比男人更聪明。符合当时的精神,是奥斯丁时代的女性的地位。
3 女性的视角
奥斯丁则不同,她反抗社会,她自己从一个女性的特点出发。首先,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对现实中的过度理性和情感的否定中。过度理性暴露了自私和对金钱的狂热崇拜,而过度的情绪忽略了别人的感受。那是另一种自私。奥斯丁想找到一种使理性与情感达到完美和谐的程度。在社会中,女性必须服从理性的道德标准,扭曲和压抑他们的特点和才华。她讨论了一系列的道德标准,在这种道德标准的条件下,女性可以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不侵犯男人的尊严和理性的范围内。
3.1 爱的伟大
她的反抗反映在完善婚姻的讨论中。在那个时候,妇女们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教育奉献给社会,并不像现代女性那样可以很轻松的获得幸福。即使他们接受了教育,如绘画和弹钢琴,这是一种娱乐和工具,以吸引男性为目的。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奥斯丁坚持这种在理性的伪装下的婚姻,但具有强烈的情感。这种婚姻是不同的,因为它更加重视爱情的因素。这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克服社会地位带来的社会偏见和压力,并遵循爱的召唤。
3.2 实现快乐的结局
奥斯丁的小说在困惑和复杂的过程中总是能达到一种幸福的结局。除了艾玛的主人公都是在没有性能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但他们都有幸福的婚姻最后。因此,他们被其他小说家命名为“灰姑娘”。显然,这个名字意味着他们的命运有传奇色彩。与当时的社会和环境相比,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是一个完美地表达奥斯丁的婚姻梦想。两位主人公都克服了理性和社会偏见的束缚,实现了一个幸福的结局。
4 结语
作为一个整体,她的小说的基本关系在于主人公通过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道德判断和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哲学思考,追求自我实现,并对社会有着清醒的头脑。奥斯丁表达了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化的个体,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想的伦理关系。如果我们用一个词的奥斯丁的小说的主题,那是反叛的。从她心中的道德标准和理想婚姻的讨论,奥斯丁实现了她的反抗精神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柴可夫斯基《杜姆卡》音乐分析 篇10
全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属于单三部曲式, 这是俄罗斯古典曲式的基本结构。
二、旋律分析
例1.
这是全曲的1到4小节, 它奠定了第一部分的整个基调, 整体外形特点为大山型, 使得这一段的气息宽广而崇高, 局部外形特点前两小节为环绕型后两小节为瀑布型, 旋律的起伏逐渐静下来, 好像是在叹息, 让音乐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例2.
第一部分连接部的旋律, 旋律密集短促细碎均匀能感到它的激动, 但是旋律仍在快速下行, 体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和纠结的矛盾。
例3.
这是第一段中补充的主要旋律材料, 经过不断的小跳最终回到静态, 虽然小跳到达很高的音区, 但是表情上却是相当弱的, 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凄凉。
例4.
此旋律为第二部分的开端前两小节为向心环绕, 后两小节为离心环绕+射线, 前两小节是从沉思到欢乐的一个小过度, 虽然是向心环绕, 略带一些平稳, 但是从速度和上方的跳音记号, 能感觉到与第一段的不同, 且所有的旋律都处于高音区, 透出了明亮的色彩。后两小节就更加热烈了, 小跳的上行, 给人一种刚劲有力, 积极向上的感觉。
例5.
这个乐句是对以上乐句的重复, 一小节里就重复了前面两小节的内容, 体现着更加急切, 激动的情绪。后一小节从直线到一个八度的跳进, 也是如此。
例6.
此乐句为第二段中到达高潮的乐句, 四度五度的跳进是力量的象征, 同时内声部中, 小二度音程快速的起落, 使音乐具有一种特别明显的民间舞曲特点, 展现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例7.
这是第二段c部分的最后一乐句, 从几个特强, 和音符的级进快速的上行, 依然能体会到舞蹈的刚劲有力。作者运用疑问型的旋律, 来表现其感情上的增长。
例8.
这是第二段D部分的主要乐句, 第一小节的前半部分的旋律从同音反复到五度跳进, 能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是后面的旋律却是向心环绕的, 而后越来越静, 暗示着作者的沉思和内心的叹息。
例9.
此乐句为第二段E部分推向高潮的乐句, 主旋律在低声部, 失望的下行八度, 和高声部持续的上行, 形成一种对比和反抗。充分表达着作者内心的美好愿望和现实世界的残酷之间的矛盾。
全曲的第三部分, 为再现段落, 高声部的旋律并没有很多变化, 可是低声部在时值上却缩小很多。音响上的单薄, 更加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彷徨与孤独。
例10.
三、音程分析
具统计在全曲的第一部分中二度音程一共用了178次, 特别是下行二度音程用了152次。且第一段总共45个小节, 其中有30个小节的结尾音程都是下行二度音程.
例1.
二度本身就带有悲伤的色彩, 特别是下行二度更是代表叹息。充分的展现了第一部分的悲剧色彩。
在全曲的第二部分里, 有很多段旋律大量并且重复的使用八度音程,
八度音程不断的上行进行, 也造就了一种热闹的场面。
例2.
在八度的音程上面, 用sf加以强调, 可见作者的坚定信念。
和铉不停的高八度重复, 表情上用了fff, 并且最高音到达了小子三组的7, 音响上如此的透亮, 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迫切的渴望。
例3.
以下是全曲的结束句, 前面的pp, 能看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可是消沉之后出现了八度的旋律, 用ff演奏, 与之前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希望和理想的八度。
例4.
四、结语
本文通过旋律分析的方法, 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特点, 他擅长使用音阶下行和二度下行, 来表现悲剧性的色彩;作者还利用八度的大跨度音程和音阶快速上行来表现内心的希望, 用锯齿型的旋律来制造活跃的气氛。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杜姆卡》这首作品所表现的对现实黑暗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美好世界渴望之间的矛盾。
摘要:钢琴作品《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创作高峰期的作品, 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之一。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 表达了对人民的热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全曲由缓慢和轻快地节奏不断交替和改变, 同时在音乐的旋律中也充满了多愁善感的忧郁与内心炽热的情怀, 本文选择旋律的分析方法, 经过分析而得出此作品表现了作者心灵上痛苦的情感和对理想世界的美好追求之间不可协调不可统一的矛盾。
寻找特洛伊 篇11
读过《伊利亚特》的人多数并不在意特洛伊是不是真的存在,而亨利·谢里曼却当真了。他坚信特洛伊是一个真实而美丽的城池,而且是一个永恒的存在。7岁那年,他从哥哥那里读到《伊利亚特》,脑海里就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寻找特洛伊!
为了实现这个夙愿,亨利·谢里曼做了很多常人难以置信的准备。一方面,他认真地解读荷马的《伊利亚特》,他将荷马不仅当作了精神的向导,也当作了寻找特洛伊的向导。另一方面,他做了绝对不可缺少的金钱准备。他清楚地意识到,寻找特洛伊需要大量的金钱做保障,否则,那仅仅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于是,他在14岁的时候就放弃了学业去当童工,开始了“梦想发财”的人生之旅。19岁仍然在开往南美洲的轮船上当勤杂工,没有一点发达的迹象。但他并没有气馁,没有放弃。20岁以后,他作出了人生的重大调整,到阿姆斯特丹从事商务。从公司职员做起,凭借他非凡的语言天才和工作实力,他很快被提升为公司经理。随后,他又被公司派往俄国。俄国之行,让他开了眼界,开始从事个人生意。1850年,他到了加利福尼亚做金砂买卖,赚了近50万美金。有了这个本钱以后,他又开始涉足房地产,甚至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中做起了军火生意,并获得巨大利润,从此腰缠万贯,财大气粗。但他并没有忘记童年的梦想:寻找特洛伊!
他开始行动了!他放弃了经商,来到土耳其那片神奇的土地。通过多番考察,他最终认定土耳其希沙尔克小山就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城。
1870年,亨利·谢里曼带着新婚的妻子索菲亚开始挖掘希沙尔克这座小山。他雇用了120名民工,夜以继日地进行疯狂地挖掘,甚至完全不符合考古发掘的要求。足以想见亨利·谢里曼当时的迫切心情。发掘的过程并不顺利,他也曾经想过放弃,但他最终还是坚定了信心。
奥斯卡影史上七大佳丽影后 篇12
费雯·丽, 以惊人的美貌和精湛的演技闻名于世。1938年, 成功饰演《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问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来, 凭借《欲望号街车》第二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一生致力于舞台剧表演, 被奉为“戏剧女王”。
伊丽莎白·泰勒, 以一双漂亮的紫罗兰色眼睛闻名于世, 曾被誉为“世界头号美人”。纵横好莱坞60年, 并且凭借《青楼艳妓》和《灵欲春宵》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1999年, 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七名。
贝蒂·戴维斯的表演充满激情, 她直率的个性、清脆的嗓音和叼着香烟的形象经常被效仿, 诉说她非凡眼神演技“Bette Davis eyes”是1980年代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冠军歌, 成为二十世纪流行文化著名代表之一。她曾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英格丽·褒曼, 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褒曼曾获得过三次奥斯卡金像奖, 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四名。她拍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影片, 包括《卡萨布兰卡》、《美人计》、《煤气灯下》、《圣女贞德》等。
凯瑟琳·赫本, 被公认为是美国电影与戏剧界的标志性人物、好莱坞的传奇, 保持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获奖数的最高纪录 (四次) ;1 2次奥斯卡女主角奖提名。美国电影学会将凯瑟琳·赫本评为美国电影史百年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一名。
瓜子脸、生动的大眼睛和高雅迷人的举止使得克劳黛·考尔白能够在不同的角色中大展拳脚, 她的百变风格又使她能够在众多一流影片中出演主要角色。1934年, 由于在《一夜风流》中的出色表演, 她获得第七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
【奥斯特洛夫斯基】推荐阅读:
简·奥斯07-09
奥斯卡奖09-13
奥斯特洛夫斯基名人名言12-18
奥斯卡颁奖10-04
数字奥斯卡论文12-13
奥斯威辛集中营07-14
奥斯卡的美国使命09-06
奥斯卡·王尔德12-25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教案07-20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