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的美国使命

2024-09-06

奥斯卡的美国使命(共3篇)

奥斯卡的美国使命 篇1

在百余年的世界电影发展史中, 有关体育题材的影片多达数千部。而其中美国好莱坞推出的就超过500部, 并且先后有13部体育电影获得了34个奥斯卡奖项。近年势头更猛, 继2010年美国橄榄球电影《弱点》帮助桑德拉·布洛克揽得奥斯卡影后, 好莱坞的另一部拳击电影《斗士》又在2011年奥斯卡评选中锋芒毕露:获得了包括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男女配角在内的7项提名, 最终克里斯蒂安·贝尔和梅丽莎·里奥分别荣膺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奖;《体育画报》该杂志将这部电影选为“十年来的最佳体育电影”。这部投资只有2500万美元的影片全球票房破亿, 在荣誉、票房与意识形态传播上再次在全球创造了“一石三鸟”的轰动效应。如果说, 《弱点》中桑德拉·布洛克勇夺影后桂冠, 是美国人把“拥抱”贡献给了基督教引领下橄榄球背后美国自诩的超越种族、阶层的普适的“爱”的话, 那么美国《斗士》的获奖, 则是美国人再一次把“热吻”贡献给浸润在拳击故事背后的“家庭亲情之爱”。美国好莱坞体育电影的屡获殊荣固然有它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但这个所谓“集体无意识”的国家, 如何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审美趋向的嬗变和演绎有机地结合起来, 却是研究当代发展电影发展路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确定作品的美学上的优劣程度, 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 也就不值得对它做历史的批评了。”[1]通过分析解读奥斯卡获奖电影《斗士》, 我们可以从中一睹美国当代体育电影审美演绎“华丽转身”的敏捷身影。

一、架起超越社会地位的“亲情天堑”

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力的显示, 这是人与其他生物生命价值的根本区别所在。其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就根源于人的生命价值的超越升华的张力之中。体育电影审美的人文性就是通过电影人物在体育运动中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对表现人的生命价值和关爱、引导人的全面发展而言的。这也是体育审美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终极意义所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体育电影审美的人文性也在不断发生嬗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美国体育电影表现出资本政体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目标和向柔性化趋势的转型, 在新的人文审美观指导下, 他们实施了向全球视野的审美观念的“华丽转身”, 大力渲染人类特有的感情、爱情, 尤其是家庭的亲情变成了他们争夺电影国际市的“时尚”产品。《斗士》主要讲述了颇具天赋的拳击手米奇·沃德 (马克·沃尔伯格饰)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成为世界轻中量级拳王的故事。从纯剧情的角度看, 《斗士》是一部很具有美国传记色彩的励志片, 但编导并没有将镜头聚焦在拳击本身去渲染它的惨烈, 而是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了沃德一家的几个成员, 构筑出拳击场背后更让人痴迷的故事。影片主人公命运多舛, 戏剧化情节此起彼伏, 主人公背后家庭责任、个人志向和血缘亲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影片故事的主体, 价值观的矛盾所引发的冲突、堕落、颓废、丧气、失望、愤怒最终在亲情的呼唤、鞭策和溶解中发生嬗变。其中的关键因素, 是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 是慈祥忠厚的父亲的舐犊之爱、是幡然醒悟的兄弟手足之情, 尤其是《斗士》中母亲的扮演者梅丽莎?里奥成功地饰演的那个刚愎自用、飞扬跋扈的“坚强母亲”, 把她对米奇的真诚率直而粗邝执着的母子之情, 表达得极富特色而又淋漓尽致, 唤醒了人类潜在的情感世界, 使每一个人最终超越了自己, 深刻领悟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对主题和题材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挖掘, 成功地在亲情故事与观众心理间架起一座情感天堑。成功地表达了超越地位和文化的亲情之美。正如拉塞尔说的:“影片大起大落的情感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也是极具有戏剧性和张力的。老实说, 我喜欢在影片中拍摄这样的内容, 因为它具有非同凡响的情绪感染力。”[2]在观影后, 观众的情感体验继续在发酵、扩大和深化。观众评论说:“这是2011年最给力的一部电影, 关于信仰, 关于爱情, 更关于亲情。这绝对值得一看的励志电影。”《洛杉矶时报》写道:“这是沃尔伯格与拉塞尔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沃尔伯格完成了他长久以来想扮演沃德的心愿, 而拉塞尔则终于走出了上一部作品 (2004年《我爱哈克比》) 失利的阴霾。”

二、渲染“亲情感召”的“家庭励志”

电影艺术中的道德审美观念, 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人类主观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从道德审美的高度去“励志”, 是体育电影永恒的重要主题。经典好莱坞传统的类型电影所演绎的道德励志模式几乎如出一辙:主人翁凭着天资与刻苦脱颖而出———成名后在金钱享受的诱惑下沉沦———在追悔莫急中自我救赎———超越自我获得新生。由于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都是具有邪恶的一面——“人本性恶”, 所以美国的大量体育电影一再告诉观众, 许多最终出类拔萃的运动员的都经历过“原罪”的状态, 要获得新生就必须相信上帝的宽容与万能, 勇于真诚地忏悔并进行“自我救赎”, 这是道德回归的唯一途径。著名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就认为电影可以重建人与现实的关系, 而带有一种宗教意味上的救赎性质。“救赎”是美国体育电影道德审美的灵魂, 也几乎是体育电影道德“励志”的“必由之路”。它向人们宣示:只要通过在艰难的行动中受苦来进行自我救赎, 你就能像弥尔顿《失乐园》的诗句说的那样:“路途漫长而遥远, 地狱一出即光明”。在为数众多的拳击类电影中, 自我忏悔和灵魂救赎几乎成了共同的主题。最为出名的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愤怒的公牛》。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主人公———英俊潇洒的杰克·拉莫塔在拳击台血腥的拼搏中勇夺世界冠军后, 经受不住黑手党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 自甘堕落, 伤风败俗, 寻花问柳而最终被捕入狱。影片最后写老年的拉莫塔回到了纽约, 他在黑暗的夜总会里对着镜子回首往事, 自惭形秽, 百感交集。看着镜子中的臃肿的自己, 他有气无力地背诵着自己在《海滨》中的台词:“我本来可以做一个斗士的。”这暗示着拉莫塔在痛苦中深刻的反省自己, 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用一句摘自《圣经》的字幕来结束全片:“我曾经是盲人, 而现在我可以看到了。”这既是拉莫塔自我救赎的人生体验, 也是影片救赎与励志的深刻主题。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丰富了美国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选择路径。在面向未来的主旋律精神之下, 为了控制全世界的影视世界, 好莱坞电影把商业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三维”结合推向极至, 它不仅在电影人才和题材上面向全球, 海纳百川, 而且电影道德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集中表现就是从以往的自我救赎励志转变为以家庭亲情感召为动力的“家庭励志”。在电影《斗士》中, 主人翁米奇成长在一个爱情与家庭成员之间矛盾不断地绞合的家庭。作为男主人公的米奇, 他追寻世界冠军的梦想, 但专横母亲的阴影控笼罩着他;误入歧途的哥哥迪奇不可能正确引导他;米奇新认识的女朋友夏琳得不到家人的认同, 反而引发了母子矛盾、兄弟矛盾与婆婆与未来媳妇的矛盾不断升级。这一切不断撕扯着米奇本就疲惫不堪的心灵, 家庭危机也随着事业危机裹挟而至。但是, 影片向观众展示了迪奇和他的弟弟米奇从沉沦到救赎, 再到醒悟的心路历程:迪奇难以复制之前造就的辉煌, 只能通过吸食毒品获得追忆过去的飘渺的幻觉;米奇在一场实力悬殊的比赛中被痛殴一顿, 自信全无, 几乎要放弃拳击事业。但是与以往“励志”的体育电影不一样, 《斗士》虽然也描写了迪奇和米奇在失败后的消沉、苦闷以及言行的失控, 但他们的“救赎”不是关门闭目的“面壁式”忏悔, 而是始终以家庭成员逐渐走向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变为背景, 演绎了一场家庭内部的集体“救赎”:母亲为自己的过错向儿子道歉, 父亲开始千方百计为小儿子谋出路;在“要与弟弟团聚, 要让弟弟成功”的动机鼓舞下, 狱中的迪奇反思了自己从一个拳坛英雄沦落为囚徒的教训, 终于成功地戒毒并恢复训练。当他刑满释放时, 大家都热烈地拥抱他, 凸显了在家庭“集体救赎”下一个浪子回头的美感形象;接着迪奇非常渴望能投入对米奇的训练指导。虽然在米奇的训练问题上家庭成员众说纷纭, 各持己见, 但最后促成米奇振作的还是大家对他的真诚的爱与无限的期待。记得影片中当米奇处在家庭矛盾的漩涡却又难以获得大家的理解时, 他非常无奈的一句话道出了内心的委屈:“我需要迪克回来!我需要你———夏琳, 还有奥基夫。我想要我的家人!有什么错吗?”迪奇分别主动与米奇和夏琳推心置腹和真诚道歉, 是最终解开了彼此心结的关键。他对夏琳说“你听到了, 他需要我, 我也知道他需要你……如果你让我退出, 我就退出。不过我希望你考虑一下, 米奇有机会在职业生涯里做到我没有做到的事”这些话语贯穿了对家人永不离弃和为了米奇的成功愿意舍弃自己的深切情感, 它让被感动的夏琳回来了, 奥斯夫也被劝回来了, 大家都在为米奇的拳赛出力。正是家庭集体中每个成员对米奇的深爱与期待和米奇对大家的需要和大家对米奇的热切期待成为了米奇走向成功的最大推动力。影片把亲情放到了跨越了家庭、种族、阶级、地位的大爱之家的高度, 故事也就演变成“整一家人战斗”的励志故事。

三、宣示“美国精神”的阳刚之美

联想以往体育电影的奥斯卡之路不难发现, 奥斯卡对拳击题材的电影似乎情有独钟。美国体育影片中拳击电影就有150多部。20平方英尺左右的拳击场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 台下是如痴如醉的观众, 台上是两个赤裸上身、肌肉强健的拳手如猛虎下山般的血腥搏击, 它以拳击的速度和力量, 快捷和灵敏表现出来运动人体和体育竞技的阳刚之美。无论是拳击经典《愤怒的公牛》, 还是脍炙人口的《百万美元宝贝》, 或者是一拍再拍的《洛奇》, 这些奥斯卡盛宴上的佼佼者都是反映拳手人生酸甜苦辣的影片, 是体育题材中的“大哥大”, 无论是数量还是获奖次数上均高居榜首。《斗士》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奥斯卡对拳击题材的格外“钟情”。但在美国拳击运动阳刚之美还有更深刻社会内涵, 这就是当今美国年青人18岁以后就开始追逐的“美国梦”背后的“美国精神”。在美国文化中, “美国精神”的开放、包容、拼搏、进取和创新特征一直引领其思想, 使它以短暂的建国历史完成了其飞速的发展, “美国精神”是美国历史上最能体现美国人对自由、平等、宽容、进取和成功进行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信念。好莱坞体育电影始终是将“美国精神”无限放大, 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工具。作为“勇敢者的运动”, 拳击有着其它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戏剧性、刺激性与暴力色彩, 都让观众在这种野蛮、暴烈的血腥氛围中体味到一种荷尔蒙飙升的快感, 它适应了太多观众所喜爱的悬念、动作、传奇、反客为主、情感宣泄……影评人史蒂芬·法勃说:“拳击比其他大型体育赛事更具戏剧性。因为只有当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身上, 才会有更剧烈、更引人入胜的戏剧火花产生。”拳击故事中主人翁的勇气、拼搏、智慧与凶猛等精神, 最能体现“美国精神”, 体现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世界警察”至高无上的霸气。在影片《斗士》中, 不仅迪奇和米奇热爱拳击, 其他家人也一样, 从惯于盛气凌人、趾高气扬的母亲, 到话语不多, 却理解儿子, 暗暗为儿子出力的父亲;从喜欢七嘴八舌的家庭其他成员, 到米奇的十分有主见的女友夏琳,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 这就是对拳击运动的热爱。他们虽多次因目睹家人被对手打得皮开肉绽而焦虑和痛苦, 但每次都是全家光临捧场。甚至连还在监狱中的迪奇也通过电话力竭声嘶地询问和指导着弟弟的拳击赛, 提醒他运用自己的“头—身—头”战术……《斗士》通过发生在拳击场内外家庭励志的故事, 同样升华了另外一重更深沉的审美意义。影片通过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和结局, 体现了当代美国电影为了实现资本政体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目标, 已经开始向柔性化趋势的转型。它告诉观众:圆满的结局来源于大家心中关于“美国精神”的共同信念。家庭重归和睦和米奇夺得拳击冠军的这一结局, 相得益彰地共同表达了影片的重要主题思想:美国的成功根植于存在于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身上的这种不畏艰险, 勇于拼搏去争取出人头地的“美国精神”。

我们深入解读像《斗士》这样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的审美演绎, 决非对好莱坞电影模式的东施效颦和“小金人”、“高票房”的翘首以待, 而是要从中深刻认识:只有体现人文关怀和生命意义的电影才存在更大的受众市场和成长空间。而意识形态不应成为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义, 而必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要义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一次历史性对接, 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为今用、东西融汇、推陈出新的文化取向而获得国内外更大的文化认同和发展空间。我们的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一种“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和支撑艺术作品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 为我国电影发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文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8:261.

奥斯卡的美国使命 篇2

毕业后奥斯本在《华盛顿邮报》的网站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到了,奥斯本跳槽来到纽约并成为了《Slam》杂志的实习记者。在19-20这期间,奥斯本一直担任编辑工作,并参与了许许多多的策划案。此外他还曾给《纽约时报》,《纽约每日新闻》以及《华盛顿邮报》等许许多多的媒体供稿,同时还出版了《今日之梦,明日之传奇》与《布鲁克林飓风》这两本体育书籍。前者出版于,主要是描述NBA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球员;后者出版于,讲述一支位于布鲁克林地区的棒球小联盟球队的`故事。

年,奥斯本终于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职位:《Slam》杂志总编辑的职位。

浅析美国社区学院的使命 篇3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概况社区学院 (Community College)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种独特的结构和办学形式, 是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目前止, 美国大概有1130余所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 两年制的学院分部, 宗族学院以及独立的初级学院及其分校, 总数达到1600余所, 其中有970所是公立院校。公立学院每年为大约一千万学生提供教育, 其中一半学生就读学分课程, 其余学生就读学分课程、学习班等。

二、美国社区学院概况

美国的社区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集合体, 是颁发副学士学位作为最高学位的被认可的地区性高等教育院校, 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验, 其中乔利埃特初级学院 (Joliet Junio College) 是美国的首家, 同时也是最成功的初级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是仿效了公立高中、私立初级学院以及四年制学院与大学, 结合了所有这些院校的特性, 但却独具特色。受到了诸如1890年以后公立高中发展迅速, 20世纪初期大学领袖与学者们要求改革美国的教育, GI法案, 生育高峰期, 工商界对受过培训的员工的需求, 联邦学生补助计划以及各州立法者的倡议与法律等等因素的影响。今天的美国社区学院秉承了托玛斯杰弗逊的信念, 即教育应该是实际和自由的, 并且应该兼顾到服务大众以及个人需要。

三、社区学院使命 (办学宗旨)

1、以大众公平就学为前提, 给人人平等学习机会

美国社区学院所有活动都来源于自其本身的使命, 即为大众提供大专教育课程和服务, 使社会区变得更健全和更富生命力。

首先, 入学公平。凡年满18周岁, 达到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 只要愿意, 都可以报读任何社区学院的任何专业, 而且由于所有的区域范围内都有社区学院, 大部分美国居民可以在自己通勤范围内的学院上学。笔者在伊利诺斯州埃尔金社区学院考察时, 该院院长戴维·山姆博士在谈到学生公平入学时, 引用孔子“有教无类”这句话,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次, 就学平等。一旦学生注册入学, 学院提供包括辅导、学业指导、经济援助在内的支持服务, 从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同时, 社区学院给每位学生提供综合性大学课程, 除了能提供学士学位的首两年课程, 满足了传统的大学平行功能外, 社区学院还可提供其他课程。

2、以服务社区为办学根本, 为各阶层提供各类教育

以社区为本, 社区学院承诺满足某一指定地区的需要, 指定地区通常称为此社区学院的服务地区或学区。也就是说社区学院把向当地社区提供教育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

社区学院所服务的社区及民众, 其需要是多样化的而且会随着时间改变, 而且他们期望社区学院能满足这些需要。很多社区都希望社区学院能提供职业与技术培训课程, 来满足当地行业的需要;提供通往取得证书、学位以及文凭的学分与非学分课程;提供补救课程或启发性课程, 以帮助学生的学业达至大学水平;能提供满足康乐、社会以及文化方面需要的课程和活动。社区学院也尽其所能去满足社区的需要并保持优异的水平。

虽然文化活动与社会活动不一定是社区学院正式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这类活动却使教育内容和社区生活变得更多姿多彩。赞助艺术展览、体育活动、音乐会、话剧制作、健康展览会、社区论坛以及其他活动, 使得社区学院所服务的人群的生活变得更丰盛, 这样才能增强社区学院的教育使命。

3、以献身教育教学为首任, 关注每一学生学习需求

一所教育机构的核心是教职员, 社区学院的教职员都以献身于教育教学为首任。教学是他们尽公民责任的一个途径, 讲台是他们与别人分享知识的论坛, 从而体现了人生的一个目标追求。在美国社区学院, 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是一个忠诚的学者, 掌握其范畴内的资讯, 并与同事和学生们分享最新的发展动态。对社区学院的老师来说, 最大的挑战就是发展自我, 因根据学生的不同形式以调整本身的教育形式, 从而使社区学院的教职员与管理人员对他们在教学与学习方面的献身感到自豪。

4、以鼓励终身学习为指引, 对全社会倡导终身教育

社区学院对终身学习的承诺包括了提供几乎是无限的学分和非学分课程、活动、以及计划等, 通过这一切来丰富社区学院所服务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学习需求。很多学生都是成年人, 他们重回课堂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改善现有技术。新近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 在完成了硕士课程或其他高等学位课程后返回社区学院继续进修。

社区学院的一个优点是, 就学生所注册选修的课程与学科而言, 终身学习者与一般全时间学生没有多大分别, 他们的课程设置是相同的。年龄大的成年人返回社区学院进修, 无论是为了提高技能还是学新技术, 他们与全日制学生的差别就会缩小。

四、美国社区学院的新世纪思考

社区学院是美国的独创发明, 其要旨是将公立高校设在靠近居民的地方。从其成立至今100多年以来, 社区学院就一直是不分高下贫富、财产状况及学历程度, 敞开大门, 欢迎一切有志向学者的唯一教育机构。此行引发我们对美国社区学院新世纪的思考主要如下:

1、定位准确

社区学院的定位非常恰当, 就是教育全国的大部分劳动力, 尤其在一些不需要学士学位但需要高中文凭以上学历的工作上。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更高工作技能的劳工, 才能在全球的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社区学院必须在劳动力的发展上继续发挥其卓越表现。

2、途径极佳

踏进21世纪, 很多人都在关注美国社区学院, 而且对社区学院的期望也很高。每一家社区学院仍保持其独有的承诺, 不断寻求革新的途径以增强其教育服务, 并与社区保持紧密关系。进入社区学院就读, 将继续成为一些市民获取大学教育的最佳途径。

3、高度灵活

社区学院强调为社会上各阶层提供服务, 让几乎每一个追求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求而得之。社区学院的成功将继续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除了灵活应对之外, 社区学院必须维持公开入学招生政策以及提供综合性课程来服务不同人群, 例如提供学士学位课程, 增加网络课程等。

参考文献

[1]徐琦.美国社区学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2]Elgin Community College 2010-2011 Catalog, Chicago:Elgin Community College, 2010.

[3]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

上一篇:高校教师职业修养下一篇:安全U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