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活动左右

2024-12-08

有趣的活动左右(共15篇)

有趣的活动左右 篇1

俗话说的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千万里的堤坝,只因一个小细节败在了蚂蚁的啃食下。今天语文老师就用一节活动课,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

叮铃铃叮铃铃老师踏着铃声满面春风的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副扑克牌,这可把大家的心给勾了起来,教室里就像被捅开的马蜂窝一样闹哄哄,大家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接着老师说明活动规则:三人一组,在规定时间内垒的最高的一组获胜。老师的声音刚落下,大家就像奔涌的黄河,纷纷开始行动。有的组没商量好,马马虎虎糊了过去;而有的组女生多,细心耐心的堆了很高。

终于轮到我们组了,我们已经跃跃欲,一下子冲到台上,三人心照不宣,相视一笑:一定要赢得胜利!你折纸牌,小高来架,我帮忙扶。分工完毕后,我们快速垒塔。小张,你快点,这要来不及了。小范催促道。急性子小高不耐烦:别管了,往上垒就是。我只好加快速度,刚看到有个没折齐,想回炉重造,却被小高一把抓回去差不多就行。众人在下面还加油,老师也叹了叹身子,想说什么却止住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可垒到第五层时,纸牌却像个喝醉酒的汉子一样在桌子上摇来摇去,似乎轻轻一碰就会倒下,我们六只眼睛死死的盯着,几双手的手指翘得跟兰花指一样,生怕不小心就碰到它。唉,这下可是举步维艰,想垒的再高也没用了。还不是因为底下基础没打好弄的嘛!最终我们组以失败告终,一个个沮丧的回到座位上。

这节课虽然失败了,但我却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做事要小心,注意细节不能急躁,古代人说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更是告诫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要好高骛远,学习也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把基础打牢才能走得更远。

有趣的活动左右 篇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 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美术教学中,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激发兴趣是增强美术课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积极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优化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笔者借鉴美国教师激发儿童对美术感兴趣的一些活动, 和我国实际相结合,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儿童对美术感兴趣的活动

第一, 用“马良神笔”轻点学生, 使学生变成“神笔马良”。也可把这支笔当成指示器来使用, 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到某条斜线、某个图形或远景中的某个物体。其他的指示器, 如在讨论鸟类时用长羽毛, 讨论树木时用一根嫩枝等。

第二, 一副美术家眼镜 (空的装饰镜架) 能给予怕羞的学生自信来描述他们看见的色彩、形或主题物。学生可以轮流带上眼镜进行评论。

第三, 用手指操作木偶来与学生开展一段关于绘画的对话。

第四, 轮流让学生通过一个道具麦克风 (例如一支钢笔) 来回答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介绍美国飞行博物馆里有一个中国的蝴蝶风筝, 旁边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时, 随手拿起一支钢笔假设采访到此参观的学生, 问他们有何感想, 学生兴趣盎然地接过笔回答。

第五, 给学生看图片中所展示物体的实物 (水果、珠子、羽毛等) 。在讨论美术作品中材质时使用实物样本 (绸缎、缎带、粗麻布、木头等) 做比较, 告诉学生要仔细研究材质的特性。

第六, 鼓励学生穿上特别的衣服并使用合适的道具。也可以来装扮, 如《形形色色的人》可对应马戏团小丑服饰。歪带礼帽, 帽下三角形的眼睛半睁半闭, 面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红红的大鼻子。学生们望着小丑的表演, 禁不住笑出声来, 有的学着小丑的样子, 互相做着鬼脸。通过声情并茂的演示,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滑稽小丑时常带给人们欢乐和笑声。

第七, 让学生静静地看着一张画一分钟左右后让他们想出一个好标题。要求他们进行描述和解释为什么想用这个标题。或告诉绘画的标题, 然后要他们解释为什么美术家会定那个标题。展示出多张图片, 列出所有标题让学生去配对。

第八, 要求学生模仿一个绘画中的姿势、动作或面部表情。让多个学生模仿一组姿势。然后让其他学生猜他们各自模仿的造型来自哪幅绘画。

第九, 让学生写下或讨论他们认为画中的某个人会写下怎样的日志。或让一个学生假装采访画中人, 另一个学生站在画后回答问题。

第十, 让学生来扮演画家。可以带一件画家工作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心中设想绘画的准备。问他们作为美术家在绘画前会做哪件事。将会在画面中表达什么?他们在作画时想要取得哪些成功?他们会创造、增加或除去什么?或他们如实地反映了什么事物?这项活动涉及了扮演的技巧, 并帮助学生像画家那样思考。

第十一, 让学生假设那个画家如果现在活着, 同学们最想聊的话题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中画家会发现哪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如果过去的两个画家相遇, 他们会交谈什么?他们会争论吗?或者他们会持同样的意见吗?他们会对一些事物感到惊讶吗?在当今世界他们会画什么主题画?

第十二, 儿童好胜心强, 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黑板上玩画“正”字游戏。把班级分成4或8队。在描述一幅作品后提一些问题, 让双方回答一次就画上“正”字的一笔来记录对错。最后在画“正”字游戏中分出胜负, 这样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第十三, 使用一组美术卡片 (涉及美术元素和法则的描述性的短句子, 可以是涉及技术特性的, 也可以是以情感诠释美术风格的) 。选择合适的能应用于课堂的描述或解释的美术复制品图片。在讨论接近尾声时给每个学生发1~2张卡片让他们选择哪张图片最符合卡片上的描述语句。

第十四, 让学生写关于他们所讨论作品的短诗。首先在黑板上写一首短诗作为提示来规范这项活动。诗文中应该表现出学生对于绘画的所见、所感和所知。例如:五行诗《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女士

绅士、儿童,

坐着、站着、牵着狗,

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悠闲的时光。

第十五, 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 把枯燥的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例如, 教学《三原色三间色》时可以将英、美国家的关于不同颜色象征不同意义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对于调色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调, 也可以让学生制作圆形色板, 然后让学生快速旋转色板, 从而观察不同颜色调色的结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 引导他们用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 让孩子们的眼光和思想“流动”起来, 才会激发出智慧和灵光。

参考文献

有趣的数学活动课 篇3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准备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

二、教学过程

(课上每4~6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

活动一: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二等分,然后沿二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如图1)

(通过操作,进行方法引领)

问题1:观察其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1:8个。

问题2:其中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2:0个。

问题3: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3:0个。

问题4:其中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4:0个。

活动二: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三等分,然后沿三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如图2)

(通过操作,继续让学生回答)

问题5:观察其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5:8个

问题6:其中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6:12个。

问题7: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7:6个。

问题8:其中各个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8:1 个。

三、得出规律

同样地,如果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分别进行四等分、五等分、……n等分呢?所得小正方体表面的涂色情况如何?

(小组合作操作,交流探索)

学生9:因为一个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所以将正方体的棱进行等分后切开,所切得的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只能是8个顶点处的小正方体,所以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8个,而将正方体的棱n等分后,每条棱上就有(n-2)个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共12条棱就有12(n-2)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每个面上有(n-2)2个,共6个面,共有6(n-2)2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n-2)3个。各种情况的小正方体个数可列表为:

教师:很好!结合正方体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得出各面涂色不同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正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的归纳法。

四、问题拓展

如图,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按一定规律在地面上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若将露出的表面都涂上颜色(底面不涂色),则第n个正方体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通过学习小组操作、合作交流,可用类比的方法去研究分析)

学生10:第一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将一个大的正方体的棱长二等分;第二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将一个大的正方体的棱长三等分。类推,第n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将一个正方体的棱长(n+1)等分。因为底面不涂色,所以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只剩下4个,而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每条棱上的(n+1-2)个共8条棱,再加上底面上四个顶点处的4个小正方体共[8(n+1-2)+4=8n-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是每个面上有(n+1-2)2个,共5个面,有5(n-1)2个,再加上底面四条棱上的4(n+1-2)个,共5(n-1)2+4(n-1)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每层有(n+1-22个。共有(n+1-2)层,再加上底面上有(n+1-2)2个,所以共有(n-1)3+(n-1)2个。

可列表为:

教师:太捧了!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了解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有趣的活动左右 篇4

一次体育课,体育老师因为有事,让语文老师替他上。语文老师把我们领到操场上,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四人三足走’。”同学们听了,一个个都高兴得手舞足蹈。

游戏规则是:一个小组有四人,每相邻的两人用红领巾把相邻的两只脚绑在一起,在规定的区域内来回走一遍,用时最少的那一组获胜。

我们组是第一组,最先开始走。我们用红领巾把腿绑好,随着体育委员的一声哨响,就开始走了。可是没走几步,我们就被小明给绊得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们也笑了,一边笑,一边爬了起来,继续走着,可算是走了一会儿。但是走了不久,又被急性子的小刚和小华给带倒了,他俩没等小明站起来,就走了起来。小明被他俩给带得只能爬着 “走”,像个活生生的蛤蟆,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就这样,走着,爬着,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

轮到第二组了,他们飞快地把红领巾系好,开始走了。他们走得很好,才摔了一跤。到回来的时候,他们喊起了口号:“一二一,一二一……”这样一来,步子整齐多了,也不再摔跤了,很快就到达了终点。

经过每个小组的激烈比拼,第二组获得了冠军,我们是倒数第五名。我的心情很失落,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什么事都能做好。

★ 有趣的活动

★ 篮球赛范文450

★ 感谢信范文450

★ 读后感450

★ 教师节有趣活动方案

写有趣的实验左右 篇5

我们先要准备的材料有一个空瓶子200ml的白醋、一瓶天蓝色的色素、一张小小的纸片做成的漏斗、白色的小苏打粉和一个气球。

开始实验了。只见顾老师手紧紧的握住白醋瓶小心翼翼地把白醋倒进瓶子里。然后,顾老师又拿起了天蓝色的色素滴进瓶中,色素像一阵轻烟一样散开来,又像大画家把水墨滴在了纸上,天蓝色的白醋非常好看。

接着,顾老师把纸片卷成了一个漏斗的形状,又把漏斗插进了这个很扁很扁、像勺子一样的小气球里,把小苏打粉顺着漏斗滑进了气球里。这时顾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地对我们说:这时,小苏打粉千万不要洒进瓶子里!顾老师小心翼翼地把气球套在了瓶子口。

见证奇迹的时候,顾老师又要干什么呢?瓶子真的能把气球吹起来吗?顾老师笑了笑,把气球拉直,小苏打粉们像跳水运动员一样奋勇地跳进了天蓝色的白醋里。瓶子里顿时冒出了许多许多的小泡泡,好像一些孩子们发现了好东西,都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这些泡泡们快速地上升,气球也变得越来越大,许多同学们都捂住耳朵大叫:气球要爆了。可是,好景不长,球子里的泡泡不一会儿就消失了,气球也不长大了。

我们疑惑不解地说:为什么瓶子也能吹气球呢?原来是这样的: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就把气球吹了起来。

三年级写有趣的实验左右 篇6

上节课学科,老师说下节课让我们带两块磁铁,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蓝色的。我想:为什么要一个蓝色一个红色呢?我十分好奇。

到了星期四,我带着两块磁铁和我的疑问进入了课堂。老师开始讲:“一块磁铁,红色代表N极,蓝色代表S极。所以一块磁铁由两面组成。今天就请同学们做一个关于磁铁原理的实验。”

首先,老师让我把N极和S极吸在一起。于是,我用手拿起两块磁铁慢慢地将它们挨在一起,神奇的事发生了,两个磁铁抱在了一起,像亲兄弟一样,永远不分开。

然后,老师又让我们把两个一样颜色的磁铁进行接触。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两个磁铁像冤家一样相互推挤,永远不肯握手和好。

最好,老师告诉我们两块磁铁遇到后的两种情况,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同极相斥、异计相吸。

爸爸告诉我:“磁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比如:指南针、磁悬浮列车、电磁炉……

有趣的活动左右 篇7

“有趣” (fun) 是与乏味、枯燥相对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主要是指“有兴趣, 有趣味”。有趣的问题就是指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所谓疑能引思, 思则生趣。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而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就是产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问题更是促进数学前进的阶梯。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更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从无趣到有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明确指出,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1]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普遍将“创设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2]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课前导入与问题选择的不当容易适得其反。

在一堂讲授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课堂上。课前导入的时候, 教师问:“你们平常喜欢画画么?”学生回答:“喜欢。”于是教师用PPT展示了一幅素描画, 画的是长方体、圆柱等。教师再问:“这上面的线可以是怎么样的?”引出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以素描图为新课导入, 并不恰当。首先素描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 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其次素描强调的是结构和形式, 教师却问画上的线如何, 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自然而然想到线。最后不管是直线、射线, 还是线段, 重点都是“直”, 素描画上的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直线。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无论是有歧义的导入或是不准确的语言都将有碍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3]并且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将数学知识生搬硬套在与之关系不大的事物或现象上无法引起学习兴趣, 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如上面讲的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课“线段、直线和射线”。课前导入就可以出示《西游记》里面的视频片段:孙悟空的金箍棒两端变长, 孙悟空的金箍棒长度不变以及金箍棒立在地上只有一端变长, 这些片段对应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线段长度不变以及射线只有一端可以延长。《西游记》是每个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也是他们喜欢的故事, 所以用《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课前导入, 一定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认真思考。并且以后每次看《西游记》时都会想起直线、线段和射线。

学生的学习, 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4]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5]所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 而善于将抽象的、严谨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问题中是每个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郜舒竹教授提出的学生螺旋上升五部曲, 它们分别是问题与动机、过程与方法、多样与错误、联想与应用以及结论与表述。其中第一步就是问题与动机。教师利用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第一步。

二、将问题与生活相联系

将学生不了解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联系学生自己是很难发现或者从未想过。因为在学生意识到已有的观念似乎是矛盾的或不完整的不足以解释教师所提供的问题时, 这就驱使学生想要寻求更多的知识, 以填补我们思维上的沟壑或缝隙。[6]这时就需要教师机械地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变为引发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联系。

教师在教学生怎样测量时, 出示了一张图片, 上面有三个帽子分别标有S号头围40cm以下, M号头围40~50cm, L号头围50cm以上。教师说:“小明的妈妈要在淘宝上买一顶帽子, 不知道要买什么号码, 你们可以帮帮她么?在买帽子之前应该干什么啊?”学生回答:“先量头围。”……然后学生就开始兴致勃勃地测量自己的头围。

衣服、帽子的大小号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学生所熟知的事情, 但是号码背后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是学生所不知道的, 学生对于不了解的事情总会充满好奇, 尤其这件事还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关, 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愿意主动去思考并亲自动手验证结果。并且从此以后学生每次戴帽子逛商场的时候都会想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

像小红、小明之类的代称出现在很多教师的问题情境里。在上“重叠问题”一课时, 教师出示精美的课件“亮亮排队” (亮亮在排队买东西, 从前往后数他是第5 个人, 从后往前数他是第6 个人, 问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时, 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在与小学生的交流中发现, 精美的课件演示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更喜欢研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执教此课时可以不用PPT, 而是从同学中选了一位取代“亮亮”。选择班里的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问从前往后数他是第5 个人, 从后往前数他是第6 个人, 一队一共有多少人。这样学生反而兴趣盎然, 迅速投入其中。[7]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研究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因此, 上述问题导入可以相应改变。教师可以现场戴一顶帽子, 将问题改为“老师在网上买了一顶帽子, 是S号, 老师发现帽子小了戴不上, 所以想把它送给班上的同学, 但是老师不知道哪个同学适合, 你们说怎么办啊?”首先买帽子这件事是学生都熟悉的教师的事情, 就会比陌生人的事更吸引注意, 其次因为帽子要送给谁不知道, 同学都需要知道自己的头围是否合适, 这件事就变得与自身相关, 学生就会更有兴趣。

问题一:你的脚有多长?你可以不用尺子量就知道自己的脚有多长么?

鞋子的号码既与二年级下册学的长度单位有关, 又可以结合除法以及小括号的使用。每个学生鞋子的号码不一样, 教师先让学生看自己的鞋子是几号的, 再问学生知道自己的脚有多长。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手或用尺子测量,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就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脚有多长 (小学生的鞋码一般在30 码到38码之间)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自己的鞋码计算, 再用尺子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包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小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因为计算结果有可能是小数, 所以这个例子比较适合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学中引用, 脚的长度= (鞋码+10) ÷2, 单位是cm。例如鞋码是30, 那么脚长就等于“_____”。让每个学生算自己的脚长 (30+10) ÷2=20cm, 而且计算结果可以动手测量验证, 学生都喜欢做与自己相关的事情, 并且是自己平时没有注意的细节却和数学知识有联系,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二:你有几件上衣和下装, 你可以每天穿不一样的一套衣服, 穿几天呢?你有几双鞋子, 搭配上鞋子你又可以配出几套不重样的衣服和鞋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讲衣服的搭配时, 教师通常的引入就是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三件不同的下装, 让学生上台展示用什么方法以及可以搭配几套衣服。在上这一节课时, 教师用两种方式将问题与学生自身联系起来。第一种方法, 在上课前让学生在家自己画最喜欢的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上课时, 让学生搭配自己的衣服, 问:一天穿一套一个星期每天都可以穿不一样的一套衣服么?2×3=6 种, 6<7, 一个星期不能每天穿不一样的衣服。最后教师可以出示两双鞋, 问:用你们喜欢的衣服搭配这两双鞋, 又有几种搭配方法?2×3×2=12 种。因为学生搭配的衣服是自己现实生活中就有的衣服, 搭配衣服后, 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穿自己搭配的衣服。第二种方法, 在PPT上展示五件上衣、五件下装,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和两件下装进行搭配, 搭配的方法可以是依次按顺序连线, 也可以用乘法2×2=4 种搭配方法, 然后让学生计算如果从中选出三件上衣和两件下装、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三件上衣和三件下装分别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法, 让学生自己找找规律, 并且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如字母、数字等来表示不同的上衣和下装,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同时为以后学习字母表示数一课打下基础。首先每个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衣服, 并且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 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自己发现看起来不同的选择但是搭配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所谓探索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寻找不变的因素, [8]学会通过现象发现本质。

三、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有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讲课, 即使相对复杂的概念, 也会让他们觉得熟悉和具体, 从而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使他们主动地想去了解。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好的教学一定要有好的问题, 有了好的问题, 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要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教师要教会学生问为什么的同时, 教师也要学会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同学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 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 学生自然也就学会多问为什么。就像苹果落地是随处可见的事情, 但是牛顿问了为什么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 弗莱明问了为什么就发明了青霉素;鸟可以飞翔, 那人为什么不可以?莱特兄弟问了为什么就发明了飞机;等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伟大的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也要从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像一年为什么有365 天, 这就与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有关;一小时为什么规定为60 分钟, 就是因为100 以内60 是因数个数最多的数中最小的一个, 规定一小时等于60 分钟的优势就是将一小时平分后, 所得到的分钟数是整数的情况在100 以内是最多的;[9]一圆周设为360 度和一年为360 天有关;等等。这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知识最让人心旷神怡、欲罢不能, 越是明显的现象就越需要科学的知识和规律作支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不能深究的现象来提出问题, 不仅能引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还便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产生更好的理解, 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用数学的思维多角度地去思考常见的现象并从中找到联系。

问题三:扑克牌为什么是54 张?

在日常生活中, 扑克牌是常见的娱乐游戏。但是关于扑克牌背后的文化却鲜为人知。扑克牌一共有54 张。其中大王、小王代表太阳和月亮, 其余52 张牌代表一年中的52 个星期;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种花色有13 张牌, 表示每个季节有13 个星期。每个季节有91 天, 每种花色的13 张牌相加即从1 加到13 也就是91 点。如果把J、Q、K当作11、12、13 点, 大王、小王为半点, 一副扑克牌的总点数恰好是365 点。而闰年把大、小王各算为1点, 共366 点。专家普遍认为, 以上解释并非巧合, 因为扑克牌的设计和发明与星相、占卜以及天文、历法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扑克牌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 也可以成为新时代的小百科全书。如今的牌已经成为无所不包的图文并茂的扑克式图书。三四岁的少年儿童可以通过《三字经》扑克牌走进国学经典, 通过《成语接龙》扑克牌熟记520条成语。扑克牌体积很小, 且不太容易损坏, 因此方便携带, 方便阅读, 方便交流。[10]

扑克牌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包括小学加法、乘法、除法以及数字的比较等, 是数学知识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使用。教师通过提问扑克牌为什么是54张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告诉学生扑克牌蕴含的知识和一年的天数、星期和四季有关。让学生自己探究并验证所得结果。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 让学生通过比较每个问题的答案自己找到规律。

1.一年有多少天? (365 天, 闰年366 天)

2.一年有几个星期?365÷7≈52 (个)

3.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几个星期?52÷4=13 (个)

4.每个季节包含几天?13×7=91 (天)

5.一副牌除去大王和小王还剩下几张?

6.一副牌有几个花色?每个花色有几张牌?

7.每个花色的点数之和是多少?

1+2+3+4+5+6+7+8+9+10+11+12+13=91

或者用高斯求和的方法。 (1+13) ×6+7=91

教师在上完课后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副扑克牌, 扑克牌上让学生自己出数学题, 在玩牌的同时答对数学题才可以出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四:在学校操场进行跑步比赛时, 不同的跑道每个人的起始位置差多少米, 跑一圈、两圈有区别吗?

参加过运动会的学生都知道, 在进行跑步比赛时, 每个学生的起点并不在同一个位置。根据不同长度的比赛计算出每个学生位置相差的距离。这与同心圆以及圆的周长相关。教师可以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提出这个问题。小学操场的跑道一般为200 米一圈的跑道:弯道半径16.7 米, 直道段长46.8 米, 共4 道, 分道宽最小为1.22 米, 最大为1.25 米, 分道线宽5 厘米, 所有分道宽应相同。跑道由两个半圆与两个直道组成。在出题时有两种方法:方法一, 假设弯道半径为16米, 直道段长为50 米, 分道宽为1 米, 让学生分别求三名学生200 米比赛与400 米比赛时的起点位置分别相距多少米。方法二, 让学生课前分小组去测量学校跑道的长度与跑道半径, 各个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与比较, 最后确定跑道半径与分道宽的长度。然后根据自己测量的长度进行计算。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 跑步比赛时, 每个学生的起点位置一样么?如果不一样, 为什么?

2.跑道中从里往外依次为跑道1、跑道2、跑道3, 这三个跑道的长度关系是怎么样的?

3.每个跑道都有两个半圆, 跑道1 的半圆半径为16 米, 每个跑道宽为1 米, 请问跑道2 和跑道3的半圆半径为多少?

16+1=17 (米) 17+1=18 (米)

4. 三个学生分别在跑道1、2、3 上进行200 米比赛。请问三位选手的起点位置分别相差几米?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一圈跑道有两个半圆, 就等于求圆的周长。而每个跑道宽为1 米。

跑道1:l圆=2πr=2×3.14×16≈100 (米)

跑道2:l圆=2πr=2×3.14×17≈107 (米)

跑道3:l圆=2πr=2×3.14×18≈113 (米)

107-100=7 (米) 113-107=6 (米)

6×2=12 (米) 7×2=14 (米)

5.如果跑400 米, 那每个人的起点位置又相差多少呢?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就会从生活中发现很多与数学相关的现象。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欲望。[11]但是教师需要注意数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其抽象性、严谨性和形式化。[12]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理论都是靠逻辑推理演绎而来, 当下还无法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只靠一张纸和一支笔就能推导出“整个世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也要引导学生从生活数学过渡到数学科学, 从对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兴趣到对数学本身美的感受, 使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兴趣与热情经久不退。

摘要: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某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突出实践性与探究性。这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强调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有趣”的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并实践学习内容。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 篇8

1.能够按规则游戏,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会综合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3.初步尝试推理游戏,发展思维结构。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掌握“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字形,单双数、相邻数,“6”以内的加减。

2.材料准备:课件,幼儿用数卡,幼儿、教师用车牌照插袋。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营造数字游戏氛围

Flash动画“舞动的数字”,伴随歌曲《铃儿响叮当》,律动入场,做数字手指操,营造数字游戏氛围。

二、数字游戏,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情境一:“请上来”,根据数字的部分字形猜数字。

1.根据已有数字字形经验,比对相像部分,快速判断,猜数字。

2.通过交流,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到处都用到数字”。

情境二:“设计车牌号”,运用单双数、数序等经验设计车牌号码。

1.认识车牌号的含义。

出示当地车牌(皖C21753),集体读一读,认识车牌号结构。

2.第一轮设计车牌号。

用5个数(2、1、7、5、3)自由设计车牌号(120种),感受数字的神奇。

3.第二轮设计车牌号。

用4个双数设计车牌号,要求从数字8开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然后,插入一个单数(7、5、3、1),确定其位置(从大到小),感受数的相邻关系,发展思维结构。

4.第三轮设计车牌号。

自选数字设计车牌号(可以选单数或双数;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感受数的序列和相邻关系。

情境三:“我说你猜”,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获得礼物。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看商品,猜价格。如:

(1)是个单数,比8小、比6大。(7元)(单双数、比大小)

(2)“5”和“7”的相邻数。(6元)(相邻数)

(3)2+3的和。(5元)(加减法)

三、总结提升,感受数字的有趣和有用

师:数字游戏真是太好玩了!刚才我们猜中的这些东西,它们的价格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其实,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字,它们能千变万化、各显神通,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和快乐。小朋友们,让我们开车去外面找找它们吧!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

1.数学角——投放数卡,玩猜数、比大小、翻数牌、排列组合等。

2.科学区——提供电话、遥控器、日历等带有数字的物品,供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3.设置小超市、小银行等角色表演区域,模拟购物和存款,练习加减计算。

生活活动:

1.寻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数字,了解其作用。

2.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附:设计思路

在数学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思维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独立性。

1.扩展思维方向,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按不同的条件,不断调整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一般的原则和原理。要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锻炼幼儿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大班幼儿原本只有等量递增的正排序经验, 情境二“设计车牌号”,幼儿先做5个数字的正、逆排序,再将双数“2、4、6、8”进行逆排序,最后在数差为2的数列中任意插入一个单数(不同数差逆排序)。这些操作过程都需要幼儿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幼儿及时灵活改变策略,变通思维,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扩展了思维方向,提高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归纳推理,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对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培养,主要是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幼儿通过推理、归纳、判断解决问题。情境一“请出来”中,幼儿通过观察部分字形,猜想数字,并通过推理进一步寻求证据,准确猜出数字;在三轮“设计车牌号”的数序排列活动中,从认识车牌号→用5个数自由设计→从数字8开始,用4个双数设计,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幼儿发现、归纳车牌号的排列方法;在“我说你猜”的环节中,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不断运用单双数、比大小等数学经验,判断出商品的价格,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创造思考空间,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多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数字是8呢?你为什么要把6排在这儿呢?”都是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多思善问。

“设计车牌号”需要从“1、3、5、7”里选一个单数插入到“8、6、4、2”的数字序列中,还要保持数字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幼儿要独立思考:“选几?”“它该放在哪儿?”“比几大、比几小?”幼儿只有在真正理解数的概念,而不是记住这个概念后才能独立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年级写有趣的游戏左右 篇9

首先,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纸,纸上有一个逃犯的照片,照片下边还有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克劳里斯·迪克。我认真地观察着,发现他的头发是中分,长脸,他还有一颗显眼的痣,在左脸颊那里。他没有胡须,上排牙有缺,他的眼睛是对眼,圆鼻子,眉毛中间粗尾端细,他的耳朵都在。我认真观察着,不知不觉2分钟过去了,当老师让我们把照片交上去的时候,我发现我脑中的人物模糊极了。

接着,老师发给我们每人10道题,都是关于逃犯模样的,我凭着记忆开始答题。做完了,老师让我们检查,我检查的时候觉得我写的全对,可是,老师念过答案,我才傻了眼,我错了三道题,得了七十分。老师问我什么感受,我说:我本以为自己写得很对,可我知道自己的分数之后我后悔了,为什么刚才不认真看一看呢?

五年级写有趣的汉字左右 篇10

因为我们对汉字充满了好奇与热爱,老师为我们留了一项特殊的任务:4至5个人为一小组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展开综合性活动。可以查资料,可以做ppt,也可以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后做补充。大家得知这个任务后都活蹦乱跳的,可兴奋了,每个人都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家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

转眼到了第二天了,一走进教室就看到每个小组都拿着一份资料、u盘互相讨论着,我竟然还听到有人说:昨天我一晚上都没睡,一直都在收集资料做ppt。是呀,如果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算忙上一天一夜也不会觉得累。

我们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语文课。只见乔老师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了教室,同学们一下全部都安静下来,用期盼的眼神看着老师,期待着活动快点开始。

活动终于开始了,同学们首先介绍了一下分组,一共分为五组,每组都有一个组长。组长分别是刘鑫,周佳怡,李紫涵,张缘,赵霁新。紧接着第一组上台了,这个组是由刘鑫带领的,他们主要负责猜字谜部分,他们准备了不少字谜个个都很有趣,例如十八口,打一个字。同学们猜了半天都没猜出来,最后公布答案是杏我们看后恍然大悟。是把十,八,口连起来。这就是最简单的结合法。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和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生怎能出蹄这两个字谜,是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参加同僚的宴会,有一大臣,权倾当朝,对解缙的才华十分妒忌,处心积虑地想奚落他一番,就提出让解缙对句,阴阳怪气地出了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借用锯与句的谐音,讽刺、挖苦解缙,解缙一听,并不示弱,于是对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生怎能出蹄。同样是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借用蹄与题的谐音,用老生回敬小猴子,以牙还牙,对的工整,骂得在理,将老权臣辛辣得讥讽了一顿。中国字还真是有趣。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宝宝 篇11

大班幼儿对数字非常感兴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字组合,如电话号码、车牌号。教师紧密联系生活,通过给教师选车牌,要求幼儿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给数字宝宝排序;单数、双数分类;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感知数字的有趣。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数字的不同用途。

2.学会按大小排序,按单双数分类。

3.通过数字的组合,从游戏中体验快乐,爱上数字。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1~8”的数字卡片。

2.制作车牌号及活动可插式车牌。

3.PPT展示各种汽车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数字”引出课题

1.导入:“老师请了数字宝宝,有几个数字宝宝藏起来了。请你们来猜猜它们是数字几?(有的数字藏上半部分,有的藏下半部分)。现在,请她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站好队。”

2.提问:你们在哪见过数字?(幼儿:电话号码、鞋码、商品的价格等)

教师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她们的用处可大啦。

(评析:遮挡数字的部分特征,让孩子猜,和孩子说一说在哪见过数字,很有趣味性,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二、出示车牌号,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两个车牌:让孩子观察,解释:皖是安徽省;D代表淮南市;再观察车牌有几个数字,比较两个车牌有什么不一样。

2.出示第三个车牌号,和孩子一起按照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队,变成了两个新的车牌号。

(评析:汽车进入大部分家庭,孩子对车牌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环节让孩子观察两个车牌号码的不同,孩子知道,数字换一个位置就可以变成另一个车牌;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数字排队,又变成了两个车牌号;领会数字的有趣变化。)

三、用8个数字排车牌

1.幼儿用8个数字宝宝中的任意5个数字排车牌。

(评析:本环节孩子自己操作,先从8个数字中选5个数字随意排。再让孩子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然后加深难度。)

2.按老师的要求组合车牌号码。

(1)单双数分类。

师:你们听,车管所的阿姨说,现在的车牌号第一个数字只能是“8”,“8”是双数,排一个车牌号,以“8”开头。

(2)再用四个双数和一个单数按照要求排车牌,教师巡视检查。

(3)展示孩子排的车牌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把自己喜欢的一个单数排到四个双数中的合适位置。(幼儿操作,教师拿着车牌卡片袋,把幼儿排好的数字插进去,选4个车牌号码进行展示。)

(4)教师带幼儿验证车牌号是否符合规则:皖D87642、皖D86542、皖D86432、皖D86421,及时表扬动脑筋的小朋友。

(5)教师操作课件选车牌号。

(评析:本环节先让孩子把单数、双数分开,逐步按要求,组合车牌号,首先第一个数字要是“8”,其他数字要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出现问题了,1~8数字中,只有四个双数,可车牌号有五个数字,选择权交给了孩子,让他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单数,还要按照从大到小放在相应的位置。给老师设计车牌,通过电脑选车牌都让孩子激动不已,希望能选中自己排的车牌。孩子认真操作,积极性很高。)

四、延伸部分

猜价格,送礼物(孩子们喜欢的学习用具及零食)比如:水彩笔的价格是比5大,比7小,猜猜是几元?

有趣的活动左右 篇12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对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 学习意志力较低, 注意力难集中, 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 才能激发学习欲望,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 我们看到的小学英语课堂, 往往是很热闹的, 游戏环环相扣, 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教学效果好吗?学生是真的掌握了吗?实践告诉我们不一定, 那我们还缺少什么呢?莫老师提出“有趣的活动不一定就有效, 有趣的活动还必须是有思维冲击, 才会有效”, 因为兴趣带给孩子们的只是短暂的记忆和关注, 没有思维活动的撞击, 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语言的复读机, 因此, 我们还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设置障碍, 同时灌输学习的策略, 激发学生的思维, 做到“有趣+有挑战性+思维活动”, 这样才能使课堂既有趣又有效。下面我就以“开火车”游戏为例, 谈谈如何激发思维, 创设有趣的高效课堂。

“开火车”游戏在小学阶段喜闻乐见, 形式简单, 易操作, 操练面积广, 适用于中国大班教学环境。但这一游戏看似高效, 其实低效, 因为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单词发音, 还停留在简单的“以讹传讹”阶段;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还没有经过大脑的加工, 甚至有学生在开小差时也能很快地接应, 完成开火车活动。那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提高开火车的效率呢?

一、让火车提速

1. 提高开火车的速度。

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各种兴趣作先决条件。”而新奇、刺激的事物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和兴趣, 正如孩子们最喜欢去游乐场, 因为那里有旋转木马、碰碰车, 还有最刺激的过山车, 其中速度则是吸引他们的关键。那我们能否变换开火车的形式, 让火车提速, 或给予一个特定时间, 让多列火车同时出发, 这样既减少了等待时间, 扩大了参与度, 也给开火车增加不少趣味和难度, 更具有挑战性, 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2. 提高开火车的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 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地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其结果反映所要考察内容的程度。《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掌握600~700个单词, 并了解单词的字母结构, 这正是学生的难点和“学困生”的困难之处。下面我就以单词操练中的“开火车”活动为例, 谈谈如何提高效度。

(1) 音形结合。在单词新授时, 我们往往是利用PHONICS教学法, 那么在开火车操练单词时, 能不能也融入PHONICS呢?实际操作证明是可以的———在开火车读出单词的同时, 按PHONICS拼读出单词, 对单词结构、发音规则也是一种反复操练, 做到了音形结合。这对学生上课注意力要求也更高, 因为学生需要大脑思考, 拆开单词, 读出拼音, 又整合单词读出, 这本身就是一个分析综合过程, 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

(2) 音义结合。“音、形、义是学习英语单词的三角架, 教学中任何一角的设计缺失都会使学生的单词学习失去平衡。”在学生掌握单词发音, 了解单词字母结构的基础上, 大量输入不同的图片或者事物, 给予辨认操练, 使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观察、分析, 快速辨认出图片。如莫老师在教授“left”、“right”两个单词时, 不是简单地开火车读单词, 而是收集了20张不同方位的图片给学生辨认, 意在通过观察和判断, 激发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即使是答错了, 事实上也已经掌握了两个单词的区别, 只是观察出现了错误。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将两个单词分别操练了十次, 比起简单的看词读词和看图读词, 要高效有趣得多。

单词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关注音、形、义, 将其分步骤融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二、多种感官刺激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 模仿性强, 生性好动,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教学中多种感官刺激易激起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有利于促进儿童长时记忆, 有利于儿童兴趣的培养, 促进儿童多元智力发展。

1. 以动作带思维。

“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自信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当记忆内容成为智力活动对象时, 记忆便能形成。如果我们将开火车操练与肢体语言 (TPR) 结合起来, 通过我们的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部位表达出单词的含义, 便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单词意义的深刻理解。如深港版教材中教授play basketball、play football、play volleyball等运动类词组时, 教师可让孩子边做出打篮球的动作, 边开火车操练单词, 这样更形象生动, 且在游戏中玩乐, 学生更快更容易掌握。

2. 以视听带思维。

生活中, 对语言的输入最多的是来自“耳濡目染”, 英语学习也不例外, 但一味的简单机械带读, 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感, 让英语学科索然无味,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视听设置一些障碍, 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在教授动物单词时, 我们可以创设“开火车辨音”活动。再如莫老师设计的两面图, 传给下一个同学的不一定是同样的一面, 这样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辨读出单词, 而不是机械地重复。

三、给火车创设交际情境

“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使用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方法”, 所以在交际活动中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是小学阶段值得提倡的方法之一。如在教授“I like, you like, he/she likes”时, 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 第一个学生以“I like”讲述, 第二个学生则要先认真倾听, 重复第一个同学答案, 再回答自己的答案, 用到“you like, I like”。以此类推, 第三个学生回答“he/she likes, you like, I like”, 以小组PK的形式比一比, 哪列火车最快、最正确。学生思维高度集中, 不仅要关注火车的速度, 要认真倾听前面同学传来的内容, 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回答问题, 让语音、语句、语法点同时得到操练, 事半功倍。

有趣的实验满分作文300字左右 篇13

同学们疑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班大多数同学都举手表示会溢出来,只有三位同学认为不会溢出来。

于是,单老师为了让同学们知道这是一杯已经倒满水的杯子,问:“你们谁要上来看一看?”同学们都高高举起了手。最后,单老师让倪雨晴上去看。她慢慢地走了过去,生怕水溢出来,她左看看,右看看,不敢相信地说:“水已经满了,还……还没有溢出来。”单老师要放回形针了,第一个竟然没有沉下去,第二个、第三个……都沉了下去,第二十个的时候,水还是没有溢出来。同学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有的说二十一个的时候会溢出来,有的说放一百个也不会溢出水来。当一百个的时候,水渐渐高过了杯沿,水面鼓了起来像个小山包。终于,在一百六十八个的时候,水溢出来了。这真是太神奇了!

有趣的活动左右 篇14

记得我四岁时,那时的我正在读幼儿园。一开始,我对“幼儿园”这三个字挺感兴趣的,可天长日久,我便对幼儿园枯燥的生活产生了厌倦。每当星期一时,我总是板着脸,向妈妈撒娇,可妈妈却说,现在读好书,长大了才会有出息。好汉不吃眼前亏,为了躲避妈妈的骂,只好硬着头皮去幼儿园了。

咱们家的墙上挂着一本精致的日历,每当黑色的字出现,我就得去上幼儿园,红色的字出现时,我就能休息了。可我数了又数,每次都是黑多红少。我绞尽脑汁,费了三天三夜的时间,“足智多谋”的我终于想到了一个锦囊妙计。说做就做,我搬来一把椅子,站到上面,将黑色的字撕得一张不剩,心想:嘿嘿,这下,我就能天天休息喽!

这时,妈妈买菜回来了,她见我乐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便惊讶不以地问:“张拓,什么事这么开心呀!”我听了,自豪地将刚才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妈妈听了先是一愣,随后哭笑不得。幼稚的我看了,心想:哼!不服也得服了吧!

现在,我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早早地起床,有时还为妈妈买来早餐,从来不耽误学习,妈妈还夸我以前是一棵小苗,现在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将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了。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单双数 篇15

1.通过活动能较熟练地分辨出10以内的单双数。

2.在区分单双数的基础上,能初步归纳出单双数的排列规律,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卡片、一套1-10数字卡片(红黄两种颜色)、大灰狼胸卡、音乐《捉小鱼》。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做一做,复习10以内的单双数

1.听数做动作,复习10以内的单双数。

教师:小朋友们,瞧,我是谁呀?(老狼)我们来玩个“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好吗?当老狼说到“天黑啦”的时候,小朋友们要赶快找座位坐下来,会吗?好,开始。

教师:这个游戏好玩吗?还想玩吗?这次注意了,当老狼说单数时,它会回头寻找猎物,你们一定要赶快站好变成“木头人”一动都不能动,注意危险;说到双数时,老狼不回头,你们可以自由走动。“天黑啦”,小朋友们回座位。来,起立,开始。

2.看数做动作,表现10以内的单双数。

教师:小朋友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个也没有抓到,老狼有点不服气,它想增加难度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好,听好了,这次,老狼不说话,只出示数字让大家判断,看到单数,就站好不动,看到双数,就赶快找一个同伴拥抱,“天黑啦”就回位。准备好了吗?

评析:活动一开始,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导入,既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又巧妙地复习了单双数,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

二、排一排、找一找,归纳单双数的排序规律

教师:小朋友们真是太厉害了,老狼还是不服气,这次,它拿出了它的“秘密武器”,你们怕不怕?好样的!

1.通过操作,归纳单双数的排列规律。

教师:瞧!这是1-10的数字宝宝,谁能把这10个数字宝宝按顺序排排队呢?我把1排在这儿,谁能接着往下排呢?(请2个幼儿上来合作排)

教师:在他们排队的时候,大家要看仔细,也许你会发现一个“秘密”。

教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举手告诉大家。

(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按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的顺序排列的)

教师:红的都是什么数?10以内有几个单数?(5个)哪5个?最大的单数是几?最小的呢?

教师:黄的都是什么数?10以内有几个双数?(5个)哪5个?最大的双数是几?最小的呢?

教师小结:你们的眼睛真灵,原来它们是按一个单数一个双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这样的间隔顺序排列的。

2.复习相邻数,归纳出单数的相邻数是双数,双数的相邻数是单数。

教师:任意指一张数字卡,问幼儿:“它的相邻数是几和几?它们是单数还是双数?连续说几个让幼儿判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单数的相邻数是双数,双数的相邻数是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3.寻找、迁移生活中的单双数,归纳出单数加上1就变成了双数。

教师:其实,单双数和我们也是好朋友,它就在我们身边,找找看,你身上什么东西是单数?什么东西是双数?

教师:你们还可以在朋友身上找一找,并告诉他找到了什么数。

(幼儿互相找找、说说。)

教师:其实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单双数,我也找到了几个。现在请所有女小朋友起立,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共来了多少个女孩子?1、2、3……8个女孩,是单数还是双数呢?

教师:那今天来了多少个男孩子呢?9个男孩,是单数还是双数?

教师:那今天一共来了多少个小朋友呢?17是单数还是双数?

(幼儿说单数、双数的都有。)

教师:怎样验证?(两个两个数,刚好是双数,多一个是单数。)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两个、两个……还有一个没朋友,17是什么数?

教师(站到队伍最后):老师和她做朋友,加上一个老师,现在有几个人了?(18个)

教师:现在大家都有朋友了,变成什么数了?(双数)

教师小结:原来单数加上一个就变成了双数。

评析:通过排一排、找一找、数一数,运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几个小游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很巧妙地突破了难点,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

三、想一想、辨一辨,巩固10以内的单双数

教师:单双数真神奇,里面藏着这么多的奥秘呢,小朋友们真棒!老狼彻底认输了,为感谢大家,它还带来了一个游戏《捉小鱼》,请小朋友们拿出椅子底下的数卡来,看一看,是数字几?是单数还是双数?请最大的单数和最小的单数宝宝上来搭桥,其它的单数宝宝上来排好队,(听音乐做游戏)不好!这位数字宝宝被捉住了,请它的相邻数朋友快来救救他。

教师:好,请单数宝宝们回位,下面呢,我要请所有的双数宝宝上来做游戏,请最大的双数和最小的双数宝宝上来搭桥,其他的双数宝宝快速排好队,(听音乐做游戏),这位数字宝宝被捉住了,请它的大相邻数朋友快来救救他……

评析:在游戏中结尾,既自然地将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又做到了前后呼应、动静交替,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四、结束语

教师:老狼还想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去玩呢,来,我们一起坐火车去吧。

上一篇:师爱成就辉煌下一篇:大悲寺与少林寺不得不说的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