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积木游戏

2024-10-09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通用11篇)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 篇1

【活动目标】

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而呈现的奇妙变化。

【活动准备】

积木若干、毛毛虫图片、绒布毛毛虫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搭建。

1、回忆与交流:你用积木搭过什么?

2、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自由搭建。

3、欣赏作品。

教师分析

从自由搭建和作品展示引入,引导幼儿关注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此感受积木的多变性。

二、搭毛毛虫

(一)游戏一:搭一条毛毛虫

1、(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并提出搭建要求)也用7块积木搭一条毛毛虫。

2、(幼儿交流)你是怎样搭毛毛虫的?怎样把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

(二)游戏二:毛毛虫变长了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比较,看看谁的毛毛虫最长)

2、(教师提出搭建要求)让你的毛毛虫变得更长。

3、(幼儿“修改作品”后,再次比较并交流)你的毛毛虫是怎样变长的?

小结:积木连接的孔越少,毛毛虫就越长。

(三)游戏三:会扭动的毛毛虫

1、(教师出示绒布毛毛虫玩具)请大家观察一下,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和绒布毛毛虫在形状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是直的,绒布毛毛虫是可以扭动的。

2、(教师引导并提出搭建要求)让你搭建的毛毛虫扭动起来。

3、(幼儿再次“修改作品”后交流搭建体会)你是怎样让毛毛虫扭动起来的?

小结:两块积木只要各连接一个孔,毛毛虫就可以扭动了。

教师分析

先让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搭建一条能连接在一起的毛毛虫,目的在于引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然后再用幼儿自己搭建的作品,通过比较来发现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可以使毛毛虫变得更长的秘密;最后用柔软的绒布毛毛虫来启发幼儿思考硬硬的积木能否搭出一条也能扭动的毛毛虫。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始终在引发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励幼儿大胆探索,在体会积木的多变性的同时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师幼交流分享游戏感受。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 篇2

目前在幼儿园结构材料投放中,以小型材料为主,中型材料为辅;多为积塑材料为主,积木材料较少;彩色材料充裕,素色材料欠缺;所添设的辅助结构材料以低结构材料居多。且当下幼儿园结构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需要是需要我们深虑的。

本文以研究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为切入口,探讨适宜中班幼儿结构游戏有效实施的材料投放策略,以实现结构游戏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

二、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

(一)建构认知处于经验层面。中班幼儿的建构以建构物的经验认知为基础,较易拼插出具有显著特征的建构物,同时又欠缺对细致部分的关注和表现,对建构物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感较弱,导致物体各组成部分不能正确组合,如动物的脖子从身体正中间连出等。

(二)材料自主选择和小型建构受限。受制于建构材料的经验不足,势必造成自主选择结构材料能力的薄弱,再而由于中班幼儿还未能真正达到手眼协调及其手的精细动作和大肌肉活动相互协调的程度,因而受精细动作发展限制,使用小型的建构拼插有困难。

(三)想象力、创造力欠缺。中班幼儿的结构游戏多更关注结果,处于个体模仿建构,出现缺乏主体思考和大胆的想象与创造的情形,一方面是由于此年龄段的幼儿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被形象思维所代替,另一方面是基于平日教师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追求“相同结果”,最终所建构出作品的速度较快,作品件数较多。

(四)停留于简单技能水平。受制于语言水平的局限,中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多表现为具有相对娴熟的延伸、设高等简单技能,但拼组较大的物体仍有问题,表现为时常出现一面拼插一面散架的现象,组合缺乏合理性和计划性。

(五)单色建构作品居多。幼儿本应是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的主人,然而通过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却得出这样的结果,即中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运用色彩表现能力较弱,作品多呈现单色建构水平。

三、基于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特点探讨材料的投放策略

(一)多形式、多视角提供材料。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应从中班幼儿现有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建构内容的需要,投放多形式、多角度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深入进行观察,加深幼儿对建构物全面、清晰的认知,以拓宽经验、想象空间以及获取复杂技能。

1.多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①,因此结构游戏材料的充足供给是保障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比如在拼插河马的游戏中,可先收集河马的相关图片及影像资料,借助集体活动启发幼儿认识关于河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而后在通过绘画、泥工、美工等形式,让幼儿在表征中进一步加深对河马特征的认识与感受。

2.多视角。多角度地投放游戏材料可有助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注重主体部分,还特别注重细节和空间组合特点的观察;提高手眼协调及其手的精细动作和大肌肉活动相互协调的能力;同时配置具有多角度性质的游戏材料可使幼儿不拘泥于一两种单一的建构模型,而是充分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于各种材料;最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幼儿运用多角度材料组合和搭建出更加大型、复杂的建筑物,获取复杂技能。

(二)合理补充、分类摆放材料

1.合理跟进与延续材料类型。不同的建构物由于造型不一,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材料的功能,合理选择,并分次投放。考虑中班幼儿的可接纳性,对材料进行分次投放,第一次投放新的橡皮泥材料,第二次增加大乐高拼插材料。结果是幼儿可在两次的游戏中认识不同种类的新型材料,并获取了不同的建构方法。

2.分类摆放所投放的材料。即便是同一种类型的材料,也会因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功造成多种视觉上的干扰,使得中班幼儿无从选择,难以较快判断和选择。对此,我们可以先行引导幼儿在游戏前,按照颜色、形状、功能将材料进行分类,减少视觉干扰,以利于幼儿熟悉、挑选和使用材料。

(三)单色材料投放。关于结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影响的一项研究中表明使用单色材料更有助于大中小各年龄段幼儿造型整体感的获得,因此单色材料对中班儿童建构行为的发展有间接作用。鉴于这样的问题背景此项研究还证实,由于中班儿童色彩运用能力相对滞后,时常出现无意识、无目的地选择所制定颜色材料,因而材料的色彩对其具体的建构行为和建构作品的复杂程度影响不大,但是对物体结构的整体感知有助于结构造型能力的发展。如果儿童不能在建构中形成造型的整体感,其造型能力发展将是迟缓的,而且建构游戏的教育作用也将大打折扣。另外,儿童造型作品整体感的欠缺也会降低其建构成就感。

因而在此我们强调,教师在投放结构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单色材料对儿童游戏质量的提升作用而不是盲目追随儿童对彩色材料的偏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Martha.ronson[美]著,张民杰,陈玫玲译.婴幼儿游戏器材—促进出生到八岁发展的选择[M].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3]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董素芳.结构性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结构游戏行为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 篇3

摘 要:为了提高教师及家长对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指导水平,充分发挥积木游戏在中班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就中班幼儿积木游戏做了研究。

关键词:积木游戏;中班幼儿;发展特点;指导策略

一、积木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积木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中的一种,指儿童用积木拼搭成建构物的一种游戏,也叫结构游戏或建筑游戏。摆弄和操作游戏的过程中对儿童眼手的协调能力、视觉感知能力以及大小肌肉的发展均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积木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Pickett和Sreoud的研究表明,幼儿搭建积木的过程,正是他们在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已有经验,为幼儿运用象征性手法提供了经验与机会;另外,积木游戏也为幼儿的口头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为后续的读写活动积累经验;再者,幼儿从简单的共同操作积木逐步发展到共同设计和实施积木作品的过程中蕴含着学习社会生活规则和社会性交往技能的巨大可能性,为幼儿学习分享、协商、谦让、轮流等社会性交往技能提供契机。

(二)中班4~5岁幼儿发展积木游戏的迫切需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搭积木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人际智慧”“机体动觉智慧”。在4~5岁阶段,当获得搭积木的一定能力之后,装饰的各种样式就出现了,在建筑物上有了对称。建筑物虽然没有名字,但已经变得较精致了。

二、积木游戏对中班幼儿的发展作用

(一)建构物内容、形式、色彩增加

中班幼儿正值4~5岁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常常会把看到的物体融入自己的想象,积木玩直观多变,易于操作,能够提升此阶段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当得到一个类似“金箍棒”的玩具时,他会拿着上下挥舞并说“我是孙悟空。”其次,对于颜色的需求有所增加。在游戏“色彩积木”中,成人发出指令,“拿一块红色的三角形积木”,“给我一个绿色的长方形积木”等,幼儿根据指令在一堆积木中找出该积木。通过这一过程,有效地训练了幼儿对色彩与形状的辨识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

4~5岁的幼儿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他们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在积木游戏过程中,他们会根据情境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妈妈说:“这是我和兔宝宝的家。”

(三)动作质量提高,精细动作增加

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动作质量有所提高,可以完成一些精细动作,花较长的时间在积木游戏上,不会感觉到疲惫。基本动作更为灵活,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拼插积木完成精细动作。

(四)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强

4~5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小树应该种在小房子的前面;小孩子应该靠马路的右侧走等。所以,搭积木是表征他们的认识与情感的一种手段。此阶段的幼儿由于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反过来也会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

三、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指导策略

(一)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教师指导策略

1.对游戏时长把握得当

中班幼儿的建构意识明显加强,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小肌肉动作进一步发展,积木游戏能为幼儿带来较大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幼儿在考虑建筑物内部的关系,在不断的比较和模仿中无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中班幼儿一般在20分钟内完成其初步确定的搭建目的,但随着时间进一步的延长,由于其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仍然有限,中班幼儿无法再从单一的搭建行为中获得游戏的乐趣,他们需要再重新思考自己要搭什么,怎么搭的问题,所以随着时间增加到30分钟,中班幼儿的游戏行为便大幅有所提高。

2.尊重和满足幼儿的自主性

幼儿对积木游戏的探索兴趣是无穷尽的,当他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学会“等待”,要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当幼儿的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有效的。过早的介入幼儿的活动,就有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3.建构区与其他活动区相配合

建构区与其他活动区相配合,教师应注意积木游戏的发展与幼儿语言、审美、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相结合进行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求发展,有计划地进行结构活动。例如,中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开始教师可以设“过家家”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游戏,当幼儿理解各角色的关系,开始交往时,教师便可和幼儿一起搭建关于医院、商店、住宅区之类的积木玩具,让幼儿能够结合积木的具体形象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进行游戏,这样两种游戏形式的结合,更加能够帮助幼儿对积木游戏的把握。

4.注意同伴交往关系的培养

在小组搭积木中,幼儿有的负责设计,有的提供积木材料,有的在旁实地观察和学习,同伴间的交往和友谊加强,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使胆怯的儿童有机会与方式不同的同伴交往,使有侵略方向的儿童学习发泄精力,尊重同伴合作。因此,积木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家长指导策略

1.尽量让孩子自己搭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探索与创造精神,此时,家长不应急于向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使孩子懒于探索,窒息了孩子的主动性。家长应积极做到对孩子的构建行为“不闻不问”,让孩子自己搭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将房间的一个角落单独划出,铺上垫子,将积木放置在其中,让孩子自由地玩耍。

2.不要提供颜色过于花哨的积木

在积木游戏中过多的颜色会有碍儿童形成建构整体感,而建构整体感的缺失会阻碍幼儿建构行为的发展。所以,家长在为幼儿选择适合其发展的积木的同时,应注意对积木颜色的把握,不为幼儿提供过于花哨的积木玩具。

3.加入辅助性材料

积木游戏多是建构性游戏,加入其他材料后,儿童的游戏方式将出现社会性倾向,由单独搭建变成多人搭建的合作方式。由于辅助材料的牵引,会引发儿童的其他经验,儿童的搭建主题得到了延伸,由简单的拆、搭动作逐渐向有目的的搭建行为靠拢,搭建物型呈现多样,也出现了更多的社会性交往行为。所以,在积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应积极地加入辅助性材料,培养幼儿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4.依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指导

对游戏主题的确定,家长不仅要从幼儿的发展现状与经验出发,还要适时确定丰富多彩的建构主题让幼儿自由想象、创作,以此提高幼儿的认知与建构水平。比如,家长可以先帮助宝宝回忆动物园的动物,再回忆动物的居所,然后让宝宝动手搭建“房子”,家长可以在旁启发:如“熊猫的身体胖乎乎的,我们要搭个大大的房子”。

5.多花时间进行观察,给孩子支持与鼓励

在幼儿自主游戏或者合作游戏时,家长应对其行为、语言、精细动作、表情等注意观察,必要时拿纸、笔及时记录。在幼儿感觉茫然的时候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幼儿完成搭建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家长应及时称赞他们搭得好,因为父母对积木游戏的态度及鼓励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幼儿,认真的观察儿童搭积木,请他人来观摩幼儿的构建物等都能激发儿童搭积木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就。

综上所述,中班幼儿进行积木游戏时,教师、家长应从:对游戏时长的把握;发挥游戏中的指导地位;注意同伴关系的培养;给予支持与鼓励等方面对幼儿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兴民.儿童游戏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7(03):49-51.

[2]张莹,华爱华.游戏时长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与作品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9(02):41.

[3]黄仁颂.积木游戏的系列研究[Z].黄仁颂文选,2007:162.

[4]陈健.积木到底该怎么搭[J].父母必读,2007(02):10.

[5]王树巧.积木游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9):46.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班幼儿游戏 篇4

游戏名称:小马跑 游戏准备:宽敞场地

游戏目标:练习幼儿两脚交替跑的能力。游戏玩法:

参加游戏的幼儿一部分当小马,一部分当赶马人。游戏开始齐说:“小马,小马,准备好。小马,小马,快快跑,得儿——驾!”说完当马的幼儿沿场地周围跑步前进,“赶马人”边跑边扬起一臂,模仿赶马的动作。当听到教师说:“吁——”时幼儿要逐渐停下来,然后互换角色,游戏可重新开始。规则:

1、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小马”与“赶马人”都必须沿场地周围跑。

2、当听到教师说:“吁——”时幼儿要逐渐停下来。

中三班游戏 游戏名称:吃毛桃

活动目标:练习幼儿追逐跑的能力。活动准备:一块宽敞场地 游戏玩法:

游戏开始,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蹲下,选一位幼儿绕圈外边走边与圈上的幼儿说儿歌:“吃呀,吃呀,吃毛桃呀,吃到了心里真难受呀,蹲一蹲呀,坐一坐呀,不管哪位先坐下。”圈外幼儿任找圈内一位幼儿假装坐下,此幼儿便问:“你是干什么的?”吃毛桃者回答:“吃毛桃的。”“毛桃”就赶紧跑,“吃毛桃”者便追,追上者为胜利者,“毛桃”被追上,圈上幼儿表演一个节目,游戏继续进行。反之,互换角色。游戏规则:

1、当幼儿说到:“不管哪位先坐下。”时圈外“吃毛桃”者才可以“坐”下。

2、“毛桃”沿圈外跑必须跑回自己原来的位置。

中班幼儿游戏观察反馈 篇5

幼儿表现:

在今天的区域活动中,我在益智区中投放了几块大型的拼板,一大清早就有几个幼儿早早的来到了幼儿园开始玩起了拼板,当其他幼儿来时,这里的人数已经满了,可蒋思涵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于是我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哪个区还有空,这个区下次再来玩。”蒋思涵还是不肯走,我就半推半拉地将他拖到旁边的建筑区,边走边许诺下次区域活动时一定让他到拼板的地方来玩。当时,我觉得我这样做很正常,我们平时也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但当我看到蒋思涵坐在建筑区中,一脸地索然无味,手中拿着积木,眼睛不时地往玩拼板那里瞟。这时,我觉得我这样做错了。

分析:

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愉快地自我表现的地方。

在今天的活动中,原本幼儿应该在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快乐,但是很明显,这名幼儿并没有得到快乐,因为孩子缺少了真正的自主。区域活动,本意是让幼儿自主选择的,今天这位幼儿的自主选择落空了。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选择能够实现。

构想: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 篇6

2.在翻动、覆盖、叠加卡片的过程中提高判断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准备:

1.自制16宫格游戏底板一块。

2.用KT板自制的并用透明胶包起来的“石头、剪子、布”单面图案卡片各5张,另外增加1张“石头”卡片,一共16张游戏卡片,所有游戏卡片的背面为白底。

3.每张游戏卡片的大小与游戏底板16宫格的格子大小一致。

玩法:

1.两名幼儿游戏。游戏前,幼儿共同把“石头、剪子、布”游戏卡片打乱,然后将其图案朝下,任意覆盖在16宫格游戏底板上。

2.游戏时,一名幼儿先选择翻开任意一张游戏卡片,另一名幼儿也选择翻开一张游戏卡片,随后,幼儿要快速判断自己所翻的游戏卡片能否克制对方翻开的游戏卡片。如果能够克制,则可以把自己的卡片叠放在对方的卡片上,覆盖住它的图案,比如“石头”可以覆盖“剪子”,“剪子”可以覆盖“布”,“布”可以覆盖“石头”。如果两张卡片不能形成互相克制的关系,则保持原有的翻开状态。

3.两名幼儿依次轮流游戏,幼儿每翻开一张卡片,都要观察和判断自己的卡片能否将游戏底板上翻开的任意一张卡片克制住。如果能克制住,则马上进行叠加,即覆盖在那张或那叠卡片上;如果没有能克制住的对象,就让卡片继续保持翻开状态。

4.当游戏底板上的卡片被全部翻完时,游戏双方就用猜拳方法来决定每次谁先行动。每次猜拳获胜者可以选择将游戏底板上任意一组形成相互克制关系的卡片叠加在一起。

5.当游戏底板上没有相互克制的卡片时,游戏结束。

6.最后,两名幼儿数数游戏底板上的卡片数,每叠卡片分别由几张卡片组成,比较每叠卡片的数量,多者为胜。

规则:

1.翻游戏卡片时,每次只能翻一张。一次猜拳游戏,胜出者也只能选择叠加一次。

2.叠加后的卡片应在被克制的一方格子内整齐放置,如果卡片倒下或超出格子,则需要重新叠放。

3.叠加的游戏卡片没有数量限制,只要最上面的两张卡片图案能够形成相互克制关系,就可进行勘口。

评析:

“石头、剪子、布”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游戏。教师将16张游戏卡片和16宫格游戏底板结合在一起,通过翻卡片决定输赢的方法,赋予了这一民间游戏新的价值。幼儿只要实际玩过这一游戏,就能理解“石头、剪子、布”三者之间的相克关系,就可以自主游戏。

该游戏的玩法设计颇有特色。针对中班上学期幼儿对输赢结果敏感度不高的特点,本游戏通过让幼儿翻游戏卡片的动作,产生观察、思考和判断。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判断是与“石头、剪子、布”这一既靠运气也需智力参与来完成的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每次的游戏结果都不一样,这让幼儿乐此不疲。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全面观察游戏底板上的卡片,快速寻找两张卡片之间的相克关系。为了把卡片叠加得更高,幼儿会尽量往厚的那叠卡片上叠加。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 篇7

首先,游戏环境必须开放、随意,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它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

1.游戏区域不受限制

我们尝试允许幼儿不受游戏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如“千变舞台”里做模特的演员上舞台以前,可以根据角色的需要,到“理发店”自由选取头饰、化妆品等道具来包装自己,让自己形象更吸引观众。当早上“美工区”的孩子用彩色卡纸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的鞋子后,他们觉得这么多好看的东西不给同伴分享太可惜了,于是“美工区”又成了“漂亮鞋店”;当面包店由于开的时间长顾客不吸引,快倒闭时,孩子们自己动手将面包店改成了休闲小站,模仿方塔东街上的“权金城烧烤店”,各类烧烤,广告大肆宣传,生意一下子红火了起来……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乐此不彼,创意大增。

2.联系生活生成游戏

自主性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生活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如在接触中班下学期“商店”主题后,我带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附近衡山路两旁的各种商店,我发现幼儿对各种面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路上总在津津有味的谈论着“红钻石“”圣百合“”凯思令”。针对这种发现,我决定请家长星期天带幼儿去各种面包店进行实地观察并品尝,从中幼儿不仅知道了许多面包的的名称形状,还了解到这些面包都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怎么做的?并学习与服务员阿姨交往。等到了制作面包活动时,大家有的用面包片、果酱、葡萄干、黄瓜片、小饼干设计出了“太阳三明治”,“娃娃三明治”,有的用废旧海绵、泡沫等制作成了奇形怪状的法式面包,生日蛋糕,孩子们真是越做越起劲。游戏中无须老师多引导,玩得乐此不疲。

二、科学投放材料,支持探索与互动

材料是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根据幼儿游戏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物代物,充分发挥材料的可操作性

我们在每个游戏中提供了一些废旧物品供幼儿随意使用。一次,一名司机到加油站加油,结果等了好长时间还没轮上,就发火要走,旁边的另一个工作人员用老师投放的用完的即时贴卷筒,粘上长长的手揉纸就成了一个漂亮逼真的加油管子,很快解决了加油管紧缺的困难,他还应客户的要求,用废旧纸盒做了一辆汽车玩具作为加油赠品送给客户,让这位司机满意而归。幼儿能利用不同物品自制简单游戏材料,从而使游戏更为逼真。更好调动了幼儿游戏积极性。

2.一物多玩,体现材料的可创造性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能暗示多种解答、避免局限于一个正确答案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由操作、试验、探索、即兴扮演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用一个椰子汁空瓶当话筒很形象,在游戏后我启发幼儿:“这个罐头还能玩什么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当饮料,放在休闲小站卖”,有的说:“可以当哑铃在健身房锻炼用”,有的说:“可以当打击乐器放在小舞台里表演”还有的说:“几个接起来可以当理发店的广告箱”。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样一来,一个看似平常的易拉罐,在幼儿的游戏中却发挥了一物多用的作用打破了思维定势,不但充分发挥了玩具的利用率,而且大大发展了幼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就应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

三、尊重游戏主体,共同开展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催化剂”或共同学习者的角色,是幼儿发展的观察者、促进者、支持者、引导者。如:在玩小舞台游戏时,有的演员不管轮得到轮不到自己上场,在舞台上独自表演,这时,我不是直接告诉“主持人”或“演员”应该怎么做?而是自己当作观众到下面看节目把这个现象用摄像机拍下来,说:“你们这样表演真少见呀,我们都不想看节目了,回去了”这样就向孩子们暗示出在游戏中的疏忽,教师以“观众”角色的身份,提醒幼儿进行纠正。因此说教师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最大益处在于它能较充分体现教育者对幼儿作为游戏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了玩中教的做法。游戏中师幼关系丝平等互助,自然和谐。

四、优化游戏评价,提高游戏水平

自主性游戏的评价,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间接指导,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游戏水平。

1.抓住创意之举,进行过程评议

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美地设计角色游戏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一定的角色身份同幼儿一起玩,在玩中指导。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游戏中有价值的小情节,启发幼儿积极思维,丰富游戏情节,使幼儿在一种直观、积极、愉快的情绪下参与评议。

2.针对游戏问题,进行自主评议

幼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也逐渐明确和增强,可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寻找答案,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又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 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桌面游戏 合作行为

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的要求,而“合作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桌面游戏中,幼儿自由交流交往的机会多,从而促进了合作行为的产生。

一、现状描述

(一)幼儿合作行为正常出现。

案例一:某天早晨,幼儿陶陶来到了幼儿园并选择了插塑玩具坐下来玩。过了一会,小雪也来到幼儿园,并走到她旁边,这个时候陶陶就开始跟小雪聊了起来。陶陶:“我在玩这个,你要来吗?”小雪:“好啊。”于是小雪也拿起玩具开始玩。玩了一会以后,陶陶问小雪:“你在搭什么呀?”“我在搭一个很厉害的吹泡泡的东西。那你在搭什么?”“我在做蝴蝶结。”“好漂亮,那我们一起做蝴蝶结吧!”“好呀!”于是小雪就开始跟陶陶一起做蝴蝶结。

以上案例中,幼儿在进行桌面操作的时候,主动与同伴进行愉快的交流,并且在交流后选择一起实现同一个目标,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也能“商量”、“讨论”,达成一致后再一起完成操作,说明幼儿的合作行为已经出现。

(二)幼儿合作行为出现晚。

案例二:某天早晨,幼儿悦悦来园来得有些晚了,进班时大部分幼儿都已经坐下来玩玩具了,于是她挑选了放着积木的桌子旁边坐下开始玩游戏,这个时候她发现边上的熙熙正在搭一个什么,于是悦悦就说:“你在搭什么?”“我在搭城堡啊!”“那我能和你一起搭吗?”“不行,我要自己搭。”

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在同伴提出合作的建议时并不接受,坚持要自己完成,相对于其他幼儿主动接受他人的合作建议来说,合作行为出现得要晚一些。

(三)幼儿合作行为发展良好。

案例三:某天下午,班级中开展区域活动,幼儿衡衡先来到面具店,准备动手开始装饰,这个时候幼儿彬彬也来到面具店的附近,但还没有决定玩哪个,衡衡就对彬彬说道:“来和我一起玩这个吧,我们要做出最漂亮的面具!”彬彬被这个提议吸引住了,便走过去和衡衡一起做了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两个人还会商量哪个装饰品更好看、做完了面具要送给谁等话题。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发现,部分幼儿已经能够主动去邀请别人来跟自己一起完成操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幼儿不仅已经产生合作的行为,而且能够主动邀请别人,可见合作品质的发展已有跨越性的突破,合作行为发展良好。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缺乏自信心。

案例四:幼儿成成在幼儿园里的时候常常坐在位子上一个人发呆,很少与同伴进行交流,上课的时候被老师请到也不回答,但每到放学看到妈妈都会立刻开心地跑过去。由此,研究者得出还没有产生合作意向的幼儿并不是很善于与人交往,或者说不是很善于与自己不亲密的外界的人或社会交往,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只与自己非常亲密的人交往而拒绝与其他人交往,因此,他们产生合作意向的可能性很小,也就很难产生合作的行为。

(二)未脱离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五:幼儿阳阳在与研究者交流的时候明确透露出自己不想与人合作的意愿,当研究者问及原因的时候,她则回答:不喜欢。据了解阳阳是个性格很活泼的小女孩,在刚入学的时候还是一个独生子,家里的父母长辈对这个孩子是百依百顺,研究者认为这可能让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从而就阻断这种合作的意识的产生。也就是说,幼儿在还没有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时,他们很难产生合作的意愿。

(三)与同伴相处时间少。

案例六:幼儿欣欣在开学第一天来了以后就请了长达一个月的病假,研究者并没有机会与她接触,而在一个月以后欣欣来园了,她是个很安静的女孩,不透露自己的想法也不常与其他幼儿交流,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幼儿由于长时间请假,与其他幼儿、老师的相处时间不多,对他们不够了解、信任,因此在班级中很不自在,也就很难尝试与别人合作,他们产生合作的意向的时间会比一般幼儿往后推。

三、思考与建议

影响幼儿合作行为的原因很多,根据这些原因,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点仅供参考的建议。

(一)多夸奖、鼓励缺乏自信心的幼儿

研究者认为帮助缺乏自信心的幼儿的第一步就是为他们建立自信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鼓励幼儿做他们以前不敢尝试的事情,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往,虽然一开始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但尝试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慢慢熟练了,而教师和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在旁边鼓励幼儿做,帮助他们与他人构建联系,跨出第一步。

(二)引导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换位思考。

对于还没有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研究者认为教师和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比如有的幼儿在吃点心时觉得点心很好吃想多吃一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还有别的小朋友还没吃到,要是你吃了的话,别的小朋友就没有了,如果你是那个还没吃的小朋友那你的一份被别人吃了你会开心吗?你再等一等,等老师全部发完了,如果有多的再发给你好吗?”这样的引导既不会让幼儿感到不舒服,又让他明白必须考虑班级里其他的幼儿,并且让他知道老师是关心他的,会把多的留给他,让他学会等待。

(三)陪伴幼儿、丰富幼儿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对于缺乏与同龄人相处机会的幼儿,研究者给出的建议是:第一家长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分享一些读物,多听孩子的心声;第二在孩子的病情有好转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到社区、公园里走走,亲近自然,与同龄的幼儿多交往。

参考文献:

[1]张婕.角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新乡学院学报,2012(8).

[2]牟燕茹.自选游戏中幼儿合作现象的考察与反思[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周燕,闫红静.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J].俪人:教师,2014,0(24):4-4.

幼儿园中班数学游戏 篇9

幼儿上中班了,可是对数字、数学一点都不感兴趣,这让很多幼师为此而万分苦恼。别着急,幼儿天生都爱玩,在玩中学数学能让幼儿觉得十分有趣,自然就喜欢学数学了。为此,学前谷小编为您整理了“中班数学游戏大全”,供您参考。

1、盖印章

玩法:将幼儿分成3排,每排幼儿的前面都写着一个数字,请幼儿看每排前面的数字,在原有印章数量的基础上再盖上一定数量的印章,使印章数与数字一致。

2、找朋友

玩法:每位幼儿手拿一张数字卡,教室后面贴有与数字卡对应的水果图。请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到后面去找一找与自己卡片上数字相等的水果图,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3、快乐宝贝车

玩法:老师手握方向盘开火车,幼儿人手一张数字车票,按照自己手上的车票去找相应的座位。快到站时,老师发出“轰隆隆„ 轰隆隆„ 呜 „”,激发孩子游戏欲望,然后说:“火车到站了,请座号为1、2、3的乘客下车。”老师和孩子一起检查,看看有没有下错或者没下的,然后重复到所有乘客下车。

4、铺石头

玩法:准备各种形状的“石头”,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把有“坑”的路铺好。还可引导幼儿观察“石头”路都有什么颜色,是用形状的“石头”铺好的。

5、踩石头

玩法:路铺平了,音乐一响,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还可以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

6、等量接龙:两名幼儿玩一组图片。幼儿观察接龙卡上的实物数量,将一样多的实物接在一起。

7、给动物送食物:观察卡片上的动物和食物,请幼儿先给动物排排队,再帮他们找出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8、我的朋友在哪里

玩法: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9、猜一猜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队,把16张卡片按照横4张,竖4张放好,图片朝下,然后依次翻卡片找朋友。如:我翻第一张是个苹果,记住这个位置上是个苹果,然后我把它关掉继续翻,如果你看到有张卡片是你前面看到过的,可以站起来告诉我“它有朋友了”并把它的朋友找出来,找对了,就给这队奖励,最后比比两队谁的奖励多就赢了。

10、数客人 玩法:“智慧林的小熊今天过生日,邀请了它的好朋友来做客。看看,都有谁来了呢?”(有小老虎、、小熊猫、小猴„„)一共来了几个小伙伴?请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2、3 „„)“总共来了几个客人?”(一共来了9个客人。)

11、帮小熊按数取物

玩法:小熊来坐客,请幼儿按照小熊的数量摆椅子、小碗、勺子、杯子等图片,如一只小熊坐一把椅子,9个客人就要9把椅子。

12、“超市”游戏

玩法:小熊要陪客人,没时间去购物,请每个幼儿手里拿着一张数量不等的购物券,各拿一个小筐,根据购物券上的数字卡到“小超市”购买相应数量的物品,购买后回到座位。

13、找妈妈

玩法:幼儿听音乐自由地跑动,音乐停后,分别蹲在地上的瓢虫身上,要求7个幼儿合作变成七星瓢虫身上的7个点。瓢虫妈妈(教师)找自己的宝宝,成人引导本组幼儿进行点数、检查游戏结果:是否是7个幼儿变成7个黑点,鼓励孩子进行及时的调整。

14、看数字捶捶背

玩法:两人一组,一人从1-9的数字卡中任意抽取一张数字,看一看是数字几,然后就在另一位幼儿的背上捶几下,被捶的幼儿说出捶的次数,若与数字卡的数量相同,游戏成功,交换角色。

15、看数字捶捶背

玩法:7-8为幼儿一组,把小椅子摆成小火车的样子,幼儿骑在小椅子上排成几列。每列最后面一位幼儿由一套1-9的数字卡,该幼儿任意抽取一张数字卡,数字卡是几,就给前面的小朋友捶几下背,前面的小朋友认真计数被捶的次数,然后再给前面的小朋友捶一样多的次数,一次传到最前面的一位幼儿,最前面一位幼儿大声地说出是数字几,看哪一组传得快。(要求数字卡不能让前面的小朋友看到,捶的时候力量要适当,前面的小朋友不能往后看。)

16、撒数块

玩法:请幼儿将各色小数块撒在画有大圆圈的纸上,然后数一数,各色数块在圈里、圈外各有多少?并进行插卡记录。

17、小青蛙爱玩耍

玩法:师幼共同扮演“青蛙”,教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游戏,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跳到池塘里或池塘外。教师引出里、外标志卡,再次玩游戏,当教师随机抽取里、外标志卡时,幼儿看标志快速地跳到池塘里或池塘外,巩固辨识里、外方位及标志卡。

18、过河寻宝

玩法:场地布置成一条小河,起点放三个圈,终点放一个百宝箱,孩子连续跳三个圈,家长手里拿着钥匙跟在其后面跳到第二个圈里,拿起后面的圈递给孩子,孩子把圈放在前面跳进去家长跟在孩子后面,直至河对岸,家长打开锁,孩子取出“宝物”,举起来,快者胜。

19、看谁投得快又准

玩法:起点放置海洋球,终点和距离终点两米的距离拦两道皮筋,孩子站在起点,家长站在终点的皮筋后面。孩子每次拿两个球,跑到第一条皮筋处向家长手持的小筐中掷球,时间为一分钟,筐内球多者胜。家长可以向左、右、后走动,不可向前移动。20、炸碉堡

玩法:起点放置一块草坪,草坪上一尺拦几条皮筋,终点放一个圈,里面有一个手榴弹。家长在终点两手拿碉堡,藏在碉堡后面。孩子从皮筋下面匍匐前进过草坪后,拿起手榴弹投向碉堡,投中后,家长把碉堡放在地上,孩子跑到家长处,家长抱起孩子,快者胜。孩子要站在圈处投掷,投不中家长不得放下碉堡。

21、戴花环

玩法:起点放置一块草坪起,隔3米拦一条皮筋,家长站在皮筋后两米处的圈内,终点放一面小旗。孩子戴花环,手脚着地爬过草坪、钻过皮筋,给家长戴上花环,家长领着孩子跑到终点,举起小旗,快者胜。22、8的分合法

玩法:每组5名幼儿,一幅棋盘,每位幼儿一套1――7的扑克牌,每名幼儿持一粒不同颜色的棋子,将各自的棋子放在起点,按照自己的标志次序轮流掷旋转六面体,掷出数字几,就向前走几步,如果走到没有图案的格内,就让下一位幼儿掷旋转六面体;如果走到有图案的格子内,就大声说出图案的数量,并向其他幼儿提问该数字和哪一个数字合起来是8,然后与同伴一起从自己的数字卡中拿出相应的数字卡,拿对的幼儿向前走一步,拿错的幼儿原地不动,看谁先走到终点,谁就在城堡的最底层插一面与自己棋子颜色相同的彩旗。游戏反复进行,谁的彩旗第一个到达城堡的顶端,谁就取得胜利。

23、捉迷藏

玩法: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子,当兔妈妈发出口令,例如,请小兔子藏到比5多1的数字下面藏好,幼儿便迅速躲藏到有数字6的大树下面,反复提问进行游戏。

24、贴‘蝴蝶’

玩法:请幼儿站成人数相等的4路纵队。游戏开始,教师发出信号,排头幼儿迅速跑出,跳过3个胶圈,钻过拱门,跑到墙壁前,在盘子中找出得数为8的一块彩色拼图贴在墙壁上,再从两侧直接跑回拍第二个幼儿的手,然后站到队尾。如此依次进行,以最快把“蝴蝶”完整拼出的队为胜。

25、找朋友

玩法:每个幼儿一张卡片,卡片中一半是7以内数组成的其中一个形式,另一半是7以内数;音乐响起,幼儿自己找到朋友后,大声说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如:2和5组成7,7可以分成2和5;最快找到朋友的幼儿获得小红花先离场。

26、‘蝴蝶’找‘花’

玩法:卡片上大花一朵,分别有2~7的数字;蝴蝶卡数十张,每只“蝴蝶”上有试题或分解符号及一对数字。把卡片—字排列,帮“蝴蝶”逐一找到与它身上的式题数量相对应“花”,每人必须帮5只以上的“蝴蝶”找到“花”。

27、母鸡’”下‘蛋’

玩法:卡片上母鸡各一只,分别标有3~7的数字;“鸡蛋”数十个,每个上面标有分解符号及一对数字;把几只“母鸡”按顺序排列,按总数与两个部分数的关系逐一把“鸡蛋”送回“母鸡”身边。

28、撒树叶

玩法:双面树叶若干;卡片上方的中间有数字和分合符号、卡下面有一组一组的插入袋;1~6数字卡若干。按分解组合卡提供的数字取相应量的实物。把实物(树叶或果壳)撒在胶板上,然后将其分成两份,点数每份是多少,分别用数字表示(插在袋上),且每组数字分法不能相同。

29、瓶子宝宝排队

玩法:以每条跑道为例:高矮不同的塑料瓶子4个,分别用色纸装饰瓶身,如眼睛,嘴巴等。放在对面的一桌子上。幼儿从起点处跑至对面,把桌子上的瓶子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按高矮顺序排列好,再返回起点处冲线,以排队排得对又快的幼儿为胜。30、小小统计员

玩法:先让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自由拼搭物体,并将其粘贴在统计表左边的空白处,然后再从数、量、色、形等角度统计拼贴物体所用的几何图形片。引导幼儿按开头统计所用图形片的数量,并在统计表中填写;也可增加难度,在统计表左方涂上红、黄、蓝等颜色,然后统计出相应的图形片数量,如红色三角形有几个,黄色圆形有几个,蓝色长方形有几个等,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统计结果。

31、开火车

玩法:提供情景道具,玩开火车的游戏,让幼儿巩固练习6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第几”表示物体 顺序。如:在火车票上写上数字,幼儿要根据数字上的第几号车厢找座位。

32、送信

玩法:全体幼儿带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坐“火车”去动物园,幼儿根据要求送信(小朋友送的信要和动物身上的数一样多),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查信送得是否正确。

33、小剧院

玩法:不同颜色的票代表不同的排,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号,幼儿购票入场,坐相应的排和号,老师查票,请幼儿说出自己是几排几号。

34、找小动物

玩法:要求幼儿能正确迅速地说出“xx动物住在第x层楼”(请几名小朋友蒙上眼睛,到前面来摸一个小动物,睁开眼睛后说出什么小动物的家住在第几层楼)。

35、蝴蝶找花

玩法:10名幼儿扮花儿,3名幼儿扮蝴蝶。音乐开始时3只蝴蝶在10朵花之间飞舞,音乐停止时,蝴蝶停在任意一朵花后。要求幼儿根据蝴蝶停的位置,说一说哪种颜色的蝴蝶停在第几朵花后。

36、坐火车

玩法:送小动物上火车的小朋友先数数火车有几节车厢,再送小动物上火车,每种小动物坐一节车厢,然后说说“xx小动物坐在第x节车厢”或“第x节车厢坐的是xx动物”。做好后帮它们更换位置再说。

37、排队

玩法:音乐响起,全体幼儿自由活动,音乐停,5个小朋友迅速手拉手站在一起,数数全组有几个小朋友,然后以一个幼儿为首,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说“我排第x”。

38、小鸭吃鱼

玩法:在纸上画上要求的各类型鱼,然后剪下。把这些纸鱼散扔在地上。跟孩子说:“你是个小鸭鸭,饿肚子了,想吃这些小鱼,小鸭想,我一样一样地吃,比如先吃长鱼短尾巴的,再吃长鱼长尾巴的,就这样,一样一样地吃,并且边吃边数”(把纸鱼拣到一纸盒内就算吃了)。

39、玩纸卡

玩法:先做好三套写有1-10数字的卡片。游戏开始,三人围坐,明确游戏规定,第一个拿出卡片的让后面拿出卡片的少几多几,必须执行。比如第一拿出卡片的说:“比我卡片上的数必须多3,”那么后拿的必须照办,如先拿的是5,后拿的必须是8,游戏开始后,轮流先拿三次(当然可灵活一些,目的是让孩子达到上述目的)。孩子先拿时,大人故意拿错,问孩子对不对、再向下进行。40、堆豆顶一堆饼干

玩法:在桌子上堆三堆糖菜豆,堆与堆之间距离稍大一点。如三堆菜分别是6、7、9颗,让孩子在每堆菜下面堆上两堆或三堆饼干,其数目之和等于上面那堆菜豆数。如第一堆菜豆是6,让孩子下面堆三堆饼干,应该是1、2、3,或是2、2、2。把三堆菜豆下面摆完,如都对就把菜豆拿开,再用饼干堆成不同数目的三堆,在这三堆下面再堆菜豆。还可反过来,堆六堆菜豆,下面变成两堆菜豆一堆饼干,达到数的分解与组合。还可加上书写,6=1+2+3„„

41、钓鱼

准备:磁性钓鱼竿若干,写有数字或式题的纸小鱼(上别有回形针)若干,鱼塘背景图一幅。

玩法:

1.把钓到的鱼放到写有相应数字的鱼池中。如:钓到写有数字4的鱼,就把鱼放到4号鱼池。

2.把钓到的鱼放到比它大1或小1的鱼池中。如:钓到写有数字3的鱼,就把鱼放到4号或者2号鱼池中。

3.根据钓到的鱼的身上加减式题,把鱼放入相应得数的鱼池中去。如:钓到的鱼上写有式题“1+2”,就把鱼放入3号鱼池;钓到的鱼上写有式题“2-1”,就把鱼放入1号鱼池。

42、大色子棋

玩法:幼儿利用泡沫地塑,按1-20的顺序先拼搭好棋盘,在用色子玩游戏,既可以进行序数排列,还可以进行倒数、奇数、偶数的玩法。

43、替换

玩法:老师出示一张数卡,上面是几,该数号的幼儿等会儿报数时就不能报出该数,要以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代替,其余数序不变,答对组优先入座。如:老师出示数卡“3”,该组幼儿就一个一个从1往下报,第3个幼儿就不能报“3”,而要用“面包”(或蛋糕、糖果、米饭等)代替,接下去幼儿则继续往下报出“4”、“5”。

44、快乐电报

玩法:将幼儿分成红绿两队,将中间两名幼儿作为第一讯息员。教师作为发报员分别在他们的手心点几下(发电报),请他们默数并按此数量分别传给左边或右边的幼儿,如此一个接着一个往下传,两个头上的幼儿向“发报员”反馈收到的电报讯息,比比红绿两队哪队传得又对又快。

45、走飞行棋

玩法:分组比赛,按猜拳的结果决定两位幼儿掷骰子,另两位幼儿分别按同组伙伴掷出的骰子上的点子数往前走几步。如果刚好走到绿色数字几的路牌,则继续往前走几步;走到红色数字几的路牌,则往后退几步,看看哪队先到达终点。

46、占“棋盘” 玩法:两人一组,每人拿一盘“棋子”(可用扣子、盖子、小塑料物品等替代)和一张画有若干正方形格子的大正方形棋盘。幼儿轮流掷骰子,并按每次的点子数量在相应的空格子上摆上相应数量的“棋子”。先把棋盘占满者为胜。

幼儿园游戏教案中班 篇10

1.训练肢体协调能力,提高拍球能力。

2.能及时对应口令作出相应的反应,提升听力以及反应能力。

3.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快乐的同时增强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有进行过简单的喊数抱团游戏经验。

2.空旷的场地,较大的圆圈,皮球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拍皮球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爱玩球吗?你们说说老师手中的这个球你们平时是怎么玩的呀?

幼:拍球,踢球,滚球,还有投篮……

师:哦!小朋友们真厉害啊,会这么多种玩法。今天啊,陈老师想看看你们拍球厉不厉害,好吗?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拍,结束的时候就停下,自己数一数自己拍了几下球,好吗?

我们再来试一次。

二、游戏:喊数抱团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好吗?名字叫做喊数抱团。

2.小朋友们站在圆圈上,老师首先出示点卡,小朋友按照点卡上点数随机抱在一起,而未能成功抱团的小朋友则稍作惩罚,原地转两圈,接着继续进行游戏紧接着出示数卡,请幼儿按照数卡上的数字进行抱团,最后老师喊数字请幼儿抱团。

3.听数抱团时,不得因人数不符而互相推撞人,并且在喊数后,教师要倒计时,以限制幼儿反应的时间。而幼儿抱好以后不能再乱跑。

三、拍球抱团

1.小朋友们人手一个皮球站在圆圈上,等待老师出示点卡。

2.老师出示点卡后,幼儿听到“开始”就开始进行拍球,并且拍球的数量要和点卡的数字相一致。

3.拍完球后,要去寻找同伴进行抱团,并且同伴必须已完成拍球的任务,方可一起抱团。

4.没有完成任务的小朋友将被惩罚原地转两圈。

5.接着老师出示数卡,接着游戏。最后升级到老师喊数字,幼儿根据听到的数字拍球抱团。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 篇11

一、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通过角色的扮演,去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神态、动作去体验感悟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感受,践行社会所要求所期望的行为规则,并逐渐将社会所要求所期望的行为规则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去。在游戏活动中中班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与记忆会更深刻更准确。但中班幼儿的是非观念较模糊,规则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善意的提醒、善意的帮助、善意的引领、教师应在游戏活动中对中班幼儿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以帮助中班幼儿理解生活,接受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规则,以增强中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游戏都具有自身的游戏规则,离开了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是很难展开的。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必须具备规则意识并且积极主动地去遵守规则,游戏才能顺利地开展。游戏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中班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并能有效地提升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二、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规则是游戏本质特征所在。”游戏的规则性极强,游戏规则是中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与保障,教师应着力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1.在游戏中引导中班幼儿建立规则意识。中班幼儿身心发展有其特殊性,中班幼儿的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明显,意志力明显加强,中班幼儿的行为具备了初步的目的性、组织性,能够在游戏中较好地遵守规则。中班幼儿开展的竞赛性游戏逐步增加,而中班幼儿在这类竞赛性游戏前期,常常会对游戏规则的建立产生疏忽,而在这类游戏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困惑,产生矛盾,甚至幼儿间会产生争吵。教师发现中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意见分歧时就不能袖手旁观,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横加干涉、阻挠游戏的开展,而应引导中班幼儿分析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并引导、点拨、指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讨论游戏规则、修正游戏规则、完善游戏规则,并鼓励、引导中班幼儿学会遵守游戏规则,以培养中班幼儿的自律行为与强烈的责任感,以保证游戏的顺利展开,让中班幼儿体验到团结、合作的愉悦。

2.让中班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新纲要特别倡导培养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中班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既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认识、对规则的理解、对规则的掌握,又有利于中班幼儿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中班幼儿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中班幼儿遵守规则、执行规则。事实上,由于中班幼儿本身就参与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所以中班幼儿自然更乐意地维护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

3.对中班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畅享遵守规则的愉悦。幼儿一日生活的诸环节无不渗透着规则,规则与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游戏活动的进程以及游戏活动的成效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师应引导中班幼儿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让中班幼儿在认识社会、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相关的规则,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中班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赞赏,给予肯定,给予表扬,让中班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中班幼儿在“文明交通伴我行”的游戏活动中,大多数幼儿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能做到红灯停、绿灯行,穿越马路走斑马线,并做到礼让三分。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在“文明交通们我行”的游戏活动中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大加赞赏、肯定、表扬,让中班幼儿畅享遵守规则的愉悦。

三、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应注意的方面

1.教师应针对中班幼儿游戏活动本身的特征作适当的合理的指导,引导中班幼儿去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提醒的方式去点拨去提示中班幼儿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比如,在“ATM机取款”的游戏时,中班幼儿应养成自觉排队,同时在取款时自觉遵守取款额度规定的规则。

2.教师应注重对中班幼儿游戏之后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中班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通过教师的科学评价、幼儿的耳濡目染让中班幼儿将规则真正内化到心里。

上一篇:陆营中医竞赛总结下一篇:苏东坡画扇判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