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信用评级流程

2024-10-07

大公国际信用评级流程(共3篇)

大公国际信用评级流程 篇1

大公信用评级方法及流程

一、大公信用评级流程

大公信用评级流程一般包括评级准备、尽职调查、项目初评、评定等级、评级结果反馈与复评、文件备案与报备、评级结果发布和跟踪评级八个阶段。通常首次评级需要约2个月的时间完成所有流程。

大公信用评级流程八个阶段的工作说明如下:

(一)评级准备

评级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客户申请、调查审核、签订合同并收费、成立评级项目小组、企业提供资料、制定评级工作方案等环节。

1、客户申请

大公依客户的书面请求开展信用评级。

2、调查审核

收到客户申请后,技术支持部对客户是否具备监管部门规定的评级条件进行调查审核,报客户服务管理中心,并经市场总监或主管副总裁批准。

3、签订合同并收费

初步调查完成,项目批准后,与客户签订《委托评级合同》,收取评估费用。某些特定项目,《委托评级合同》须向监管机构报备。

4、任务分配

大公实行评级项目经理负责制。评级任务由评级总监向相关评级部门下达,项目经理和评级人员根据受评对象所属行业、企业规模、债券特征和相关人员从业资格、回避规则等由部门领导选定,报评级总监批准。同时,技术支持部在评级系统和备案中心建立电子与纸质文件夹。

项目组通常由3-5人组成,除项目经理外,还包括行业、管理、财务、数据专员。项目经理可以亲自承担撰写评级报告工作,也可在本组内自由指定评级报告撰写人,但项目经理对评级报告的质量要承担全部责任。

5、调研准备及流程

评 级项目组建立后,与评级对象建立工作联系,要求提供信用评级分析所需资料。根据评级对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相关数据,项目组对评级对象或评级对象待发行证券 进行初评。另外,项目组制作《资料清单》和《访谈提纲》,收集评级对象未提供的资料。项目组需获取所有遗漏资料及相关的其他重要情况的资料,核查数据和资 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根据受评对象特点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和《项目完工时间表》,并获得受评对象的认可。受评对象代表还需以传真或电邮等形式签署关于提 供完整、合法、真实、准确评级资料的《承诺函》。

(二)尽职调查

1、现场调研

项目组根据评级项目的时间安排对评级对象进行现场调研,主要包括与管理层访谈和审查相关文件。现场调研从进场访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1)现场访谈

根据重要性原则确定访谈对象,对评级对象的访谈包括高层管理人员、财务、生产、销售、技术、人事、规划等部门负责人;对相关机构访谈则根据业务性质而定。

访 谈内容包括评级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营业务及主导产品、生产技术及设备、原料和能源供应及保障、市场销售、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组织结构与内部控制、高管人 员及管理素质、财务状况与重要会计明细、发展规划与项目投资、资金使用与偿还计划、股东、政府与银行支持、担保、诉讼及其他重要事项等。(2)实地考察

项目组实地考察评级对象现场,以对受评对象生产经营全貌建立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实地核实其生产经营现状、资产规模、在建项目等。

2、资料整理

项目组在现场访谈和实地考察结束后,对评级对象提供的以及通过公开信息所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尽职调查报告》。

3、调研汇报

项目组将在现场调研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尽职调查报告》。项目组的调研充分性、访谈完备性和翔实性、相关记录准确性等情况接受审核。同时,项目组对撰写报告的主要思路,对评级对象存在的与报告相关的重要问题提出意见,并整理需要进一步提供的资料清单。

(三)项目初评

尽职报告完成后,项目组启动项目初评。初评阶段主要包括接受评级对象提供的补充资料、建立工作底稿、通过操作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撰写初评报告、三级审核。

1、评级对象提供补充资料

项目组与受评对象保持紧密沟通,根据调研汇报的意见以及报告写作需要要求其提供补充资料。

2、建立评级工作底稿

项目组汇总整理所有资料,建立完备的评级《工作底稿》。

3、操作系统比较分析

项目组根据评级方法和评级指标体系,整理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录入操作系统进行比较分析。

4、撰写评级报告

报告撰写人根据项目组成员的专业意见,运用工作底稿和操作系统对评级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依据初评报告撰写评级报告并给出建议的信用等级。

5、三级审核

项目组把撰写的评级报告和完成的工作底稿依次提交处经理一审、部门技术总监二审、技术支持部部门总经理三审,并在每次审核后按审核意见修改报告,在三次审核后形成《评级报告(初稿)》。

(四)评定等级-信用评审委员会

评级流程由信用评审委员会监管的相关专业信用评审委员会管理。大公评审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评 级过程中,项目组将《信用评级报告(初稿)》提交专业信用评审委员会,由其组织评审会议,参会的专业评审委员会成员及内部参议人员共同探讨项目组的相关问 题。并共同对评级报告及工作底稿进行讨论、质疑、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并决定受评对象或受评证券的信用级别,内部参议人员应提供会议的技术之处,并审核会 议的合规性。

1、评审准备

三级审核完成后,项目组向评审秘书提交《评级报告(初稿)》和其他相关资料申请评审。评 审秘书在确定提交资料的完备性后请示专业评审委员会主任,评审主任根据评审资格和回避规则要求确定评审时间和参会评委,参议人员来自行业地区部、数据中 心、专题小组和稽核合规部,如有需要,也可邀请外部专家参会。内部参议人员和外部专家均可在评审会上发表意见,但不享有投票权。

评级秘书将评审资料提交参会评委和参议人员。参会人员在评审会召开前仔细审阅评级报告,评委填写《评审委员工作底稿》提交评级秘书。

2、信用等级评审

大公信用等级实行分专业评审,专业评审主任主持召开评审会。项目经理或报告撰写人介绍受评对象的优势、风险、评级依据和逻辑论证过程,参会人员对评级报告进行讨论质询,评审委员填写《项目评审单》对信用等级进行投票表决,并经2/3以上的与会评委同意为有效。

3、评级报告修改

评审秘书在评审会议结束后的次日前,提交《信用等级评审纪要》、《评审会议修改意见汇总表》,并将信用等级和评级报告修改意见提交给项目组。项目组修改报告后再次提交项目经理和技术支持部经理审核,并形成《评级报告(征求意见稿)》。

(五)评级结果反馈与复评

项目组在评级结果反馈与复评阶段,主要完成就评级结果及报告内容与评级对象的沟通和确认工作。

1、征求受评对象意见

项 目组填写《信用等级征求意见书》,以传真方式通知评级对象,同时将评级报告(征求意见稿)以电子邮件方式送交评审对象。评级对象在收到评级报告和评级结果 之日起四十八个小时内提出反馈意见,并以传真方式向项目小组反馈回执单。若评级对象对评级结果无异议,则评级结果为最终等级;若评级对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 提出反馈意见,则视同无意见或同意评级结果。

2、评级对象提出复评申请

如果评级对象对评级结果有异议,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以传真形式提交盖章后的《复评申请书》,同时提供对评级结果可能有影响的补充资料,则项目组向信用评审委员会提出复评申请。如果评级对象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供充分、有效的补充资料,则信用评审委员会可不受理复评请求。

3、信用等级复评

评级对象提出申请并经超过半数的该项目评审委员同意后可进行复评,评审秘书报请评审主任确定复评时间和参会评审委员。复评参会人员应与原评审会议相同,如达不到,参加复评的评审委员中要求2/3以上为参加该项目初次评审的委员。

评审秘书将补充资料提交参加复评会议的评审委员。复评评审程序与初评相同。评审主任及其指定的评审委会主持复评会议,项目经理出席会议并陈述复评理由,包括解释相关补充资料。项目经理陈述完成,评审委员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后,评审委员重新投票表决,2/3以上的与会评委同意为有效。复评结果为最终等级,且复评仅限一次。

4、修改报告

项目组根据评审会复评结果和意见以及评级对象提供的补充资料,修改评级报告和工作底稿,并依次提交三级审核。项目组将三级审核后的报告发给受评对象,就报告内容进行沟通,征求复评后的意见。如果有修改需经三级审核确认。

5、报告定稿

评级对象确定报告内容无误后,项目组将报告确定为终稿,并准备出正式报告。

(六)文件备案与报备

审 核数据和相关文件以及评级报告准备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相关文件和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工作底稿、补充资料以及评级报告的初稿和终稿。项目组应将这些电子文 件和详细清单提交档案室和数据中心,其中档案室负责所有非系统的电子文件和相关文件的纸质原件,而数据中心负责所有系统文件的存档。

(七)评级结果发布

评级结果发布阶段主要完成评级报告的签发、提交报告和信用等级报告。

1、签发报告

项目组将正式报告份数、送交报告方式、地点、联系人等情况告知技术支持部。技术支持部确认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确认报告终稿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后,受评对象签字确认,付款。经评级总监签字,最后总裁授权人签字批准签发正式报告。信用评级报告须加盖大公公章。

2、提交报告

客户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将评级报告按要求送交评级对象或承销商。

3、信用等级公布

大 公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信用评级监管部门的规定公布评级结果。一般而言,评级结果的内容包括评级对象、评级级别、评级意见及相关数据。除评级合同中的规 定外,大公还需在指定的公共媒体及大公网站披露评级证券的信用评级信息,并及时向有关监管机构报备。对于第三方授权的信用评级,大公根据合约要求公布评级 结果。主动评级项目,以有利于信用信息及时传播的方式发布评级结果。

(八)跟踪评级

根据相关监管机构的要求,大公对在信用等级有效期或发行债券存续期内的评级项目进行的跟踪评级,其中包括定期和不定期跟踪评级。大公在技术支持部、各评级部门、行业地区部和主管项目市场部门设置跟踪评级及相关管理岗位。

定期跟踪评级要求长期金融产品(期限在一年以上)在其存续期内每年至少出具一次定期跟踪评级报告;短期金融产品(期限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在债券发行后第6个月出具定期跟踪评级报告。

不 定期跟踪评级是指大公自评级报告完成之日起即开始对评级对象进行不定期跟踪,跟踪评级人员一旦发现足以影响评级对象信用等级的重大信息,及时填写《启动不 定期跟踪评级申请单》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会以投票表决形式决定对其启动或不启动不定期跟踪评级、列入或撤出信用观察名单、是否撤销信用等级,并由跟踪评 级项目组根据规定程序进行不定期跟踪评级,出具跟踪评级报告、公告。

跟踪评级报告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对外公布。

(九)评级申诉与受理

大公所有评级业务都接受公司内外人员的监督,凡对评级评审过程中产生异议均可提起申诉。

大公国际信用评级流程 篇2

突破建立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

“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 一个是美国, 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 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世界是平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这样形容穆迪这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每次抛下的重磅评级炸弹的威力, 着实让世界目瞪口呆:自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以来, 调低多国主权国家信用评级不断加重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程度;由于其错误的评级分析导致大量民间投资者购买了“有毒”债券而引发的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更导致多方对其缺乏公信力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强大干预能力表示了强烈不满。事实上, 在1997-2002年的十七个国家主权评级失败案例中, 标普和穆迪共同的失败就有十四次。

作为信用理论专家的关建中就说:从1985年起, 美国已经从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 发达债务经济体的高信用等级信息误导国际资本持续流向这些已有极大信用风险的国家, 形成不合理的债权债务世界格局, 集聚起对世界经济具有毁灭性的信用风险, 为高负债国家以低成本融资和通过货币贬值侵占债权国利益打开绿灯。深知三大评级机构对国家信用评级标准制定权的长期垄断对金融市场危害的关建中, 自5年前就开始计划筹备与现存评级体系抗衡的新型评级机构。5年后, 2013年6月25日, 由中美俄三国评级公司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伊根琼斯评级公司以及俄罗斯评级公司) 共同发起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于香港成立。“盈利并不是集团的主要目标, 也不会简单地与现有评级机构争夺市场。”关建中告诉记者, 国际信用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是信用违约风险的连锁性, 它就是一副信用多米诺骨牌, 每一块牌倒下的风险都可以酿成体系性风险, 由此决定了评级体系的世界性, 客观上要求有一个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评级机构揭示全球信用风险, 国家或地区评级机构难以承担起世界评级责任。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要建立一套双评级制度模式, 即在维持现有评级体系的同时, 新增加非主权评级体系, 形成主权与非主权双评级体系并存, 相互制衡评级风险的新型国际评级体系。他相信这种全新的信用评级体系将带来更客观及更高透明度的评级制度, 以发展统一、全球通用的信用评级准则。

关建中进而表示, 长期过度的信用消费使这些国家的负债积累极大地超过其真实财富创造能力。20世纪末期,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信用危机的前夜。本世纪初叶, 在经济危机的故乡爆发了历史空前的信用危机, 这场危机以海啸般的力量席卷整个世界, 这绝不是发生于八十年前令几代人铭记的经济危机的轮回, 而是一次完全不同于经济危机的人类社会从未经历过的消费过剩危机。危机中心国家继续采取信用方式拯救这场影响深远的信用危机, 与20世纪相比, 当下政府已不再具有信用资源优势可以从容不迫了, 因为利率、汇率已无调整空间, 财政赤字居于高位, 货币财政政策形同虚设;提高债务收入和增加印钞数量成为政府最后可动用的信用资源。而向处于危机前沿的金融体系注资, 结果是政府持有金融股份, 金融持有政府债券, 在阻止金融体系崩盘的同时却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政府偿债能力下降势必将金融体系的危机推向新阶段, 为缓解主权债务危机, 政府的紧缩政策又引发社会和政治危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采用货币贬值输出债务之举引发各国竞相货币贬值, 把信用危机推进到了世界货币危机阶段, 用非正常手段增加信用供给的方式未能有效阻止危机深化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 而且恶化了国际宏观经济与信用环境, 进一步破坏了全球范围内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关系, 使世界经济前景更加黯淡。关于生产与信用, 信用与评级相互间的关系, 关建中对此做出详细剖析:从信用关系入手研究全球信用危机形成、发展和结束的内在规律, 就会发现生产与信用、信用与评级是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对矛盾。生产持续扩张的本性要求通过增加信用需求推动消费增长, 这对矛盾的内在要求是信用顺周期发展;信用的主体是债权人与债务人, 债权人要求对债务人以物质财富创造能力支撑的最大债务上限做出评级是两者建立信用关系的前提, 这对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是信用逆周期发展。因此, 在这两对矛盾中, 信用与评级是主要矛盾, 评级则处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存国际评级体系没有遵循这一规律, 违背了信用增长必须以财富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原则, 顺从生产与信用矛盾运动的需要, 向债权人持续提供错误评级信息, 最终导致国际信用关系破裂。

1998年起关建中任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99年, 成功与美国穆迪公司建立技术合作;2000年, 主持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接轨并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公信用评级方法》;2003年创建中国信用评级业的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他曾就职于原航空工业部, 先后创建中航技投资公司, 在美国华尔街创办金融中资机构, 任中航技美国金融公司总经理。近年, 他先后被推选为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会长, 是中国信用评级行业领军人物。作为新型国际评级标准的创建者, 他从研究信用风险形成的特殊性入手, 主持研发出大公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的评级标准等专业成果, 使大公成为全球首家向世界发布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的非西方评级机构, 被誉为登临国际评级舞台的新兴力量。

“生产扩张的无限性要求信用增长满足其需要是世界经济顺周期性的根本动因, 信用评级的任务就是要对每一个债务人可用信用资源的上限做出科学评估, 确立每一对信用关系的信用供求平衡关系, 实现全球信用供给与需求的总体平衡, 信用创造体系与价值创造体系的有效平衡, 防止通过信用危机方式解决世界经济顺周期风险。信用评级是唯一阻止因信用增长满足生产扩张需要顺周期而产生消费过剩危机的积极力量。国际评级体系是通过向债权人揭示全球每一个债务人信用风险建立的信用关系决定国际信用体系的稳定性而对世界经济发挥影响作用的, 因此, 国际评级体系能否体现国际信用体系的本质要求就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提。”关建中强调了评级机构在经济复苏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新思路

大公国际不仅注意到全球对于公正的国际评级机构的需要, 同时也意识到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体制亟待建设完善。关建中说:“就当下的经济状况而言, 在生产与消费矛盾运动的驱动下, 通过不断扩大公共消费能力才能巩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仅仅依靠当期财政收入则难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必须以债务人身份进入市场获得债务收入才能持续进行经济社会管理。”因此, 构建起了地方政府与社会债权人的信用关系, 前者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链条中的一环, 在信用关系全球化背景下, 地方政府还是世界信用链条的重要构成, 在受到信用环境稳定性影响的同时, 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也会影响到社会与国际信用体系的稳固。

同时, 他说:“政府通过扩大公共消费支出管理经济社会顺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需要, 当依靠当期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这一需要时, 通过举债方式解决日益扩大的公共消费支出就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构成的信用关系是社会与国际信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这时信用关系若出现违约断裂必然引发多米诺效应, 其影响深度与广度则取决于政府信用关系的集聚程度。从全局来看, 能否准确揭示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既是一个社会问题, 更是一个国际问题。”关建中强调。

顺周期力量对信用关系的破坏必然直接导致债权人的损失, 客观上债权人在与作为特殊债务人的地方政府建立信用关系前需要评级回答三个问题: (1) 地方政府债务上限的数量边界在哪里? (2) 其存量债务能否按期偿还? (3) 它还有没有新增债务空间?针对地方债务风险的考核, 关建中就认为评级机构需要着重考虑这三大问题。

对于地方债务的评级体系架构, 关建中进行了不少的思考, “但是现在没有地方政府找过我们做评级工作。”关建中无奈地表示, 从侧面说明了在近期地方债问题的凸显, 急需评级机构对债务增发铺设一道风险评估防线的重要意义。

国内评级行业身处窘境

“像地方如果有大型企业要进行发债, 他们大多会组建融资公司, 很多招标都由权力机构包办, 过程并不公开, 这也成为积累‘影子银行’规模的一大动因。如果要评估地方债务资产的风险, 就必须要求地方上交债务数据。可是地方现在并无完整的债务管理体系, 制度僵化, 管理不透明。越是这样就越需要评级公司介入, 纠正其隐性不良债务的发展轨道, 公开债务发行人的信用级别, 产品的风险程度才能被正确评估。现在地方政府急需金融改革, 研究改革其资产负债表的管理体系。”关建中建议。

自2011年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先后获得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的认证之后, 证券市场评级机构已达到6家, 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机构也增加到5家。

“虽然行业前景看似不错, 但是, 现在评级行业更多的是一个‘走过程’的程序。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受到重视。”关建中表示说, 不仅如此, 许多后发评级机构正激烈抢占评级市场份额。新的评级机构一进场, 就是放级别、抢客户。更多的时候, 发债企业更愿意挑选对其债务评级更高的评级机构为其贴上安全标签, 这样不但使得行业内的竞争环境越发地恶劣, 更让市场无法正确鉴别债券的风险高低。“中间商反而成为了最赚钱的一方。”关建中感叹说。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曾说过, 不公正、造假、受利益集团所控制的信用评级机构, 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最大。

在银行间市场, 银行作为最大的投资者群体, 很多时候并不看重外部评级, 基本上每一个大的银行都有一套内部评级体系, 绝大多数银行在购买债券的时候, 还是以内部评级结果作为定价依据。比如银行发债方面的评级, 基本上不进行外部评级, 而是在银行内部进行评级。可以看到对于第三方评级的需求也完全没有市场化。

毋庸置疑的是评级机构力求客观、公正, 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如今世界三大评级机构难以撼动的地位实际上靠的是自己的百年信誉, 话语权的重分量也来自于市场的高度信任。就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普而言, 其2008年营业收入达到26.5亿美元, 该公司对国际数万亿债务工具进行评级, 并且依靠自身信誉设立了标准普尔指数, 对资本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国内的信用评级行业的框架却脆弱不堪, 决策层和市场对评级机构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事实上, 中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到去年底, 中国债券市场余额达到了25.44万亿元, 是10年前的9倍。债券市场交易量和流动性也明显提高, 2012年中国债券市场交易量突破了268万亿元, 同比增长了32.6%。债券的流动性在亚洲国家名列前茅。目前, 能源、交通、金属、电信、制造、农业、汽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均已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并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发行主体, 有效地支持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此外, 为推进城镇化建设, 2012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超过万亿元。作为直接融资办法的债券正步入黄金发展时期, 而息息相关的评级系统更是依赖于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 金融创新产品越发多元, 评级系统则越能发挥其在风险评估上的重要作用。

在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的时期, 如关建中所说, 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却并没有真正地被善用起来, 如果国内评级行业继续无序发展, 不仅会阻碍债券市场的阳光化创新, 助推债券市场的不规范化发展, 使得金融风险非但不能够被正确认识, 反而会形成系统性信用风险, 可以说形成中国式次贷危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事实上, 信用评级机构不仅是给债权人所上的一道保险, 在金融市场风险传导越发地迅速, 影响范围越发广泛的今天, 作为极具意义的风险评估第三方, 信用评级机构不仅要对债权、债务人负责, 更是要对社会负责, 其评级标准和公正程度决定了机构的信誉大小。不论是建立世界级评级机构还是积极探索地方政府的评级体系, 大公都是为了完善第三方风险评估体系, 是在为信用经济社会发展增加透明度, 改善相关联利益体系的矛盾做努力。毕竟, 金融系统的风险是长期性的累积, 爆发却都是在一瞬间, 只有做好了足够的工作, 才能抵御金融市场发展中千变万化的风险演变。

大公国际信用评级流程 篇3

关键词:主权信用评级;三大机构;大公国际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5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5

国际债券市场上一国信用评级高低直接决定借贷成本,加之很强的市场暗示作用,各国对主权信用评级一直十分敏感。长期以来,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对主权信用评级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伴随着这次金融危机后的阵痛,人们又一次掀起对于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科学性的讨论,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又一次被摆到了人们面前。

一、主权信用评级的概念及历史

主权信用评级(Sovereign risk rating ),顾名思义是对政府作为偿债人对所负债务进行偿还的意愿和能力的主权风险的一种信用测评(IMF 2002)。主权风险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Moody’s发布的 “Manual Of Industrial and Miscellaneous Securities”,当中列出一系列主权债券和相关金融数据,但未给出评级。1920—1930年,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穆迪和其他一些评级机构如Poor’s publishing和Standard statistics(S&P的前身)为越来越多的主权债券进行评级。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违约事件集中爆发,不少国家的债券经历了评级下调。1963年美国发布了利息均衡税(Interest Equalization Tax),对除加拿大以外的外国债券投资者征收15%的税,此举大大抑制了跨境金融活动,使得标普不得不暂停了对除加拿大和美国之外的主权评级。直到1974年IET被收回,现代意义上的主权信用评级才真正建立起来。

二、三大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模式简述

(一) Moody’s的评价模式简述

穆迪对政府债券的评级采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评级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对一国经济弹性的考察集中分析两大因素——基于人均GDP指标的一国经济力量的分析和基于政府效率、透明度、私有权利的一国机构的力量。第二步是对政府金融的稳健度考察,包含政府收支平衡和突发事件敏感度的衡量。第三步是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而确定最终的评级等级。具体操作时每步都对各个影响因素设置“非常强”到“非常弱”五档,再把每步得出的区间值进行整合,转化为相应的级别。

(二)S&P评级模式简述

标准普尔的评级体系通过五大块的分值来反映:机构有效性及政治风险反映在政治分上(political score),经济结构和增长前景反映在经济分中(economic score),外部分(external score)包含外部流动性和国际投资的地点,财政政策效果和灵活性构成为财政分(fiscal score),最后货币政策灵活性包含在货币分中(monetary score)①。

第一步是基于一系列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分别对五大核心因素进行1(最强)~6(最弱)的评分,政治分考察主权决策机构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机构大的透明度和问责制以及信息的可靠性,政府支出文化,外部安全风险,潜在影响的外部组织的策略设置等。经济分考察收入水平、增长前景、经济多样性和有效性。外部影响分包括国际贸易中一个主权货币的使用情况、一国外部流动性、对外偿债能力、国际收支等等。财政政策分考察财政政策灵活度和结果、长期的趋势和意愿、负债水平成本及结构、或有负债等。至于货币政策,衡量指标包括使用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有效性和决策制定过程的机制和效率等。

(三)Fitch评价模式简述

惠誉采用互动合作性的评价方法,即对目标评级主体的相关官员发放标准化的问卷,问卷侧重考查对经济政治环境可能造成异常的政府因素,从而在采访过程中逐渐建立对于目标主体的债务结构和偿债能力的框架。接下来对政策的评价,包括财政货币政策适应性和一致性,对政策的冲击因素和政策制定机制等。还有对国际贸易领域的分析,如国际市场的占有额、市场的分布多样化和经济的开放程度等。再来还通过考察一国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来看目标主体对于抵御外来经济冲击的抗击力,对例如政变等政治风险的考察等等②。

这一系列的分析之后最终会形成一个详细的报告提交主权信用评级委员会(Sovereign rating committee),经各金融机构和企业联盟的专家委员讨论修订后公布出来。

三、针对三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

(一) 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以国外居多,且集中于分析影响评级的因素的显著性分析,以实证分析居多, 基本的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ple Regression),代表是Cantor和Packer在1996年发表的“Determinants and Impact of Sovereign Credit Ratings”中取的1995年间49个国家的样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影响三大机构评级结果的8个解释变量,解释力超过90%。

相类似的还有其他一些模型分析(如Logi,Probit,Tobit模型)。Cosset and Roy (1991)研究样本选取了1987年71个国家的数据,采用Logit模型用9个变量进行回归,来分析决定信用评级结果的显著变量[1]。Oral et al.(1992)选了1982—1987年70个国家的数据,挑了9个解释变量,建立了一个数学规划模型来估计相关评级模型的参数,并尽量减少由于高估或低估参数带来的误差[2]。Antonio Afonso(2003)选取了81个国家宏观数据,根据标普和穆迪2001发布的评级的结果,采用线性、非线性和指数变换的方法,检验出了6个对评级结果最为显著的解释变量[3]。通过上述研究文献发现,最为显著的解释变量集中于:

1.人均GDP。三大机构认为这代表了一国政府还债能力的基础——税基越大,还债能力越大,很大程度上能作为衡量一国政策稳定性和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指标。

2.GDP的实际增长率。一个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预示着随着时间推移一国越有能力偿还现有的债务。

3.通胀率。高的通胀率往往预示着一国政府金融存在结构性问题,当一国政府不愿或者不能通过税收或者债务保险偿债时,就会诉诸于通胀性的货币政策。

4.财政收支平衡。庞大的政府赤字吸收了私人的储蓄并且表明一国政府缺少将财政收入用于支付当期费用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

5.国际收支平衡。较大的经常账户赤字预示着公共和私人部门对外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

6.国家发达及开放程度。许多文献研究中将是否发达国家和经济开放度设为虚拟变量或进行赋值,这就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开放度高的往往有较高的评级。

7.违约历史。同理,这里也是采取的虚拟变量的转换,将有违约史的国家默认为1,无违约史的国家默认为0,违约历史相当于一国政府过去的信用状况。

(二)对三大机构评级的争议

争议主要是围绕评级机构结果对前后几次金融危机的失败预测展开的。债务危机通常表现为一国对其主权债务发生违约,理论上分析,反映一国主权债务违约可能性的主权信用等级应当是研究者或市场参与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主权信用等级可视为一组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的集中体现,而这些宏观基本面因素影响着主权债务的违约概率。

但事实情况是三大机构的评级往往不能提前预测债务危机的爆发。Ferri et al.(1999)认为穆迪和标普不能够成功预测亚洲金融危机,甚至大规模的下调评级使得危机进一步扩大[4]。Amadou(2003)考察在1994—2002年这一动荡时期,认为主权债务评级并不能预测货币危机, 只是货币危机的一个事后反应。刘莉亚(2006)以1990—2004年间18个新型市场国家货币危机与债务困境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t概率回归模型、有序probit概率估计等方法得出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并不存在必然联系[5]。Ashok Vir Bhatia(2002)总结了1997—2002年间三大机构评级失误(在12个月内升降超过三级)的次数和原因[6]。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评级机构先后下调对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评级,也引起了相关研究的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被降级”之后,称评级机构测算的现金流有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称三大机构助长了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谴责三大机构是寡头垄断。不少欧债危机受害国均指责正是三大评级机构轮番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引发了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此后,每逢欧盟和欧元区有望出台缓和危机措施时,评级机构几乎都会成为这些措施的阻止者,而在危机前,各家评级机构却是一路高歌,从未唱衰危机国,让人们觉得其扮演危机前的帮凶和危机中的落井下石者。

四、大公国际主权信用评级简述

2010年,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首次公布对50个国家的信用评级,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的信用评级机构向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挑战。

根据大公国际《构建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和《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方法》,可以看出该体系与三大机构的以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以及人均GDP等为主要衡量指标不同,其对影响国家信用评级要素的分析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一国的综合体制实力;二是一国主权政府的财政状况。

由此,大公国际确立了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和外汇实力五个关键性评级要素。国家管理能力分析包括国家发展战略、政府治理水平、安全状况和国际关系;经济实力分析由经济规模和体系、经济稳定性、经济增长潜力构成;对金融实力的分析是从效率和风险两个方面,集中于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稳健性的考察;财政实力包括财政收支平衡状况、政府债务状况及政府收入增长潜力三点;最后外汇实力表现为货币汇兑能力、外汇充裕度和外汇融资能力。

比较大公国际与三大机构同期结果发现,大公国际与三大机构结果差异较大,而三大机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见图1、图2)。

大公国际与其存在差异的有27个国家,集中在对于政治稳定、经济表现优秀及前景良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评级高于三大机构,而对一些经济发展缓慢、债务负担日益沉重的发达国家的评级则明显低于三大机构。这就反映了大公评级和三大机构评级理念的根本差异:不以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体制作为划分标准,注重一国经济前景发展,乐于接受新经济形势的转换。

五、分歧焦点及原因

(一)经济政治动因

1.经济方面。三大机构评级体系中人均GDP占很高比重,认为这样代表整个国家偿债意愿较高。同时把经济的开放度、贸易的自由度看成重要衡量指标。大公国际则把国家信用评级回归原始债务债权人原理,认为一国的还债能力取决于一国新的财富创造能力,认为储蓄总量、经济规模、前景以及财政收入等是重要衡量指标。

2.政策组合方面。三大机构重视央行与政府的独立性,认为央行拥有独立货币发行权和通行的国际货币是财政货币政策有效的保证,以此为政策组合的主要检验标准。而大公国际认为本币币值的稳定是重要衡量指标,防止一国政府通过货币贬值来减轻自身债务,属于违约行为,因此应当区分名义偿债力和实际偿债力。

3.政治方面。三大机构评级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偏向西方三权分立、政治透明度高的政体。大公国际却强调一国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能力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反对那种按照某种政治体制给某个主权经济体贴上标签,认为不同的经济体的发展都可以有适应其自身的政治体制想匹配。

(二)三大机构自身因素制约

除了上述的三大机构与大公国际存在分歧的政治经济动因,其评级方法还受到自身以下因素制约:

1.信息风险。大多数的宏观数据是直接从被评级主权国搜集,还有其他的交叉途径如IMF和BIS,但这些数据由于受制于官方,因而其质量和时效性取决于政府的统计和行政力,因而其客观准确性受到质疑。

2.分析限制。由于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盈利性,必然会考虑成本收益问题,这就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搭便车”的现象,有时评级任务比较重时,评级机构可能会出现直接采用其他机构的一些数据和结果,影响其公正独立性的判别。

3.商业因素干涉。三大评级机构为了获得收入和扩大市场占有额,可能会出于吸引新的客户或利益刺激等情况而对评级过程有失公正。

4.其他动因。在主权信用评级过程中,三大评级机构还可能面临着处理好目标主体客户和投资者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问题,当中可能涉及政治因素,同时机构之间的利益纠葛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六、研究展望

对于三大机构和大公国际的不同模式,不能简单说哪一种更好,但可以确信的是三大机构的评级很大程度是站在发达国家立场,所沿用的评级方法过于陈旧,在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地位应被破除。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Cosset, J, J. Roy. The Determinants of Country Risk

Rating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1(6).

[2]Oral,M, O. Kettani, J.Cosset,M. Daouas. An Estimation

and Model for Country Risk Ra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1992(2).

[3]Antonio Afonso.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Sovereign Debt Ratings: Evidence for the Two Leading Agencie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ance, 2003(2).

[4]Ferri, Giovanni, Li-Gang Liu, Joseph Stiglitz. The

Procyclical Role of Rating Agencies: Evidence from the East Asian Crisis[J]. Economic Notes, 1999(28).

[5]刘莉亚.主权评级、债务困境与货币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6(12).

[6]Ashok Vir Bhatia.Sovereign Credit Rating Methodology:

上一篇:骄阳作文1200字下一篇:市电化教育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