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征文:人生如驾车

2024-06-25

情感征文:人生如驾车(精选4篇)

情感征文:人生如驾车 篇1

情感征文:人生如驾车

天气开始转凉了。今早醒来的时候,窗外淅淅沥沥,寒冷的晨风无情的卷入被窝,把我唤醒。睁开眼,没有见到那渴望已久的曙光,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阴暗的天空,布满了愁云。这种天气最是让人感到懒洋洋,最是让人感到提不起劲。

开着车往公司驶去的时候,眼前一片迷蒙。车里的冷气虽然已调得最小,仍是感到阵阵的寒意侵入心扉。雨刷不停的左右摆动,收音机里的音乐,断断续续的夹在车顶上的雨点声中,交错成成一首令人萧索的韵律。

压抑多日的情感蠢蠢欲动,胸间填满了几许的无奈与伤痛,呼之欲出。模糊了我的视线的是,那咸涩无情的泪珠,聚在眼眶,仿佛晨露,晶莹剔透。我忍住悲痛,不让它滑下那经已粗燥的脸颊。自从决定要做回自己,我就必须坚定不移的让自己不再哭泣,尽量展开笑容去面对更艰难的未来。我知道只要拭干双眸中的泪水,就能象雨刷一般,让自己可以更清楚的看清前方的路途,并不是想像中无法跨过。路虽然湿滑,只要小心翼翼,必能安全到达终点。这不禁地让我想到人生如驾车一般,只要能掌控自己的车,虽不能说一定一帆风顺,却必定能顺利抵达终点。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

偶尔,当身边的车辆疾驶而过,划过路上的积水,溅起无情的浪花,泼在自己的挡风镜时,顿然间,就像跌入深坑,看不清四周的景象,让人措手不及。沉稳的`人,明白那只不过是瞬间的朦胧,捉紧方向盘,放松油门,等一切刷清之后,认清方向,继续前行。胆小懦弱的人,却会惊出一身冷汗,一时不知所措。有些人,在惊悸之余,乱转方向盘,甚或是紧急煞车,结果导致撞车,酿成巨祸。

其实,人生就像驾车一般,越是老到,越是稳实,越是安全。经验丰富的司机,有如年经半百的长者,懂得如何去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留意四周的情景,随时预备好突如其来的变化。当事件发生时,就会从容的应付。刚拿到驾驶执照的人,就像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不知天高地厚,不懂人情世故,往往轻视马路如虎口的真谛,醺酒开车,急速往前,不顾其他使用者的安危,横冲直撞。当碰上不是预料中的事时,由于缺乏经验,搞不清方向,只好凭一己的惊慌的意念,作出选择。是对还是错,那就要看命运的安排。

但是,经验老到,却又自视过高,或是自以为是的人,偶尔仍然会做错判断,而将自己陷入困境。原本以为已经照顾周到,稳操胜算,却忽略了世事没有绝对的道理,结过为身边不小心的司机而拖累,发生意外。因此,我们才会看见有些不如中年的人,因为一时的错误导致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

而有些人,并不如俗语所说的经一事,长一智,屡犯同样的错误,继续超速,继续危险驾驶,终于到达不归路。

今天,我说得出这样的道理,是不是代表我就能看清四周的环境而懂得如何处理每一件事情?未必。所以,俗语也有一句话说知易行难,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情感征文:人生如驾车 篇2

其实这篇文章我已经教过很多遍了,十年前的学生和今天的学生反应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堕泪”的。以前我总是把原因或归结于自己的教书水平不够,或归结于当今学生的人情淡薄。可仔细分析一下,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

情感共鸣是需要基础的。清代评论家叶燮论诗,曾用四个字来概括作家“做诗之本”,即才、胆、识、力。这四个字,说到底就是作家的素养和能力。任何一篇作品,不管作家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文学修养都会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如此,阅读这样的作品,自然也就需要与之相应的文学修养,才有可能真正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但是,我们的学生只是一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不论是文学修养还是文化底蕴,都和韩愈这样的文坛巨擘相差太远。以如此的文学基础来阅读韩愈的千古祭文,他们只能读懂作品最表层的意思,知道韩愈在表达对侄子的思念之情。

再者,情感的共鸣还需要彼此之间有相似的生活体验。林纾在评价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这里林纾特别强调“自少失母之儿”,是因为这样的孩子和归有光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更能从归有光描写其母听到大姐“呱呱而泣”、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这样极普通的动作描写中,很自然地生发出悲戚之情。而我们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悲欢离合,自然也就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了。正如大学时候听何永康教授上课,他说:“文章读不懂没关系,放个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你自然就读懂了。”这里说的正是生活体验的重要性。二十年前还是初中生的我,读朱自清的《背影》,也是什么都没读出来。而现在再看《背影》,已是感慨良多。我相信再过二十年,再读《背影》,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里。

如此看来,学生读完《祭十二郎文》不“堕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看到当前情感教育的缺失?情感教育是需要加强的。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下文着重分析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强化情感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平时在改作文、随笔的时候,常常听到教师这样批评学生的作品:“无病呻吟。”我相信,在学生中的确存在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章,但是更多的作文记录了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是过来人,总是以一副历经沧海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总是批评学生的幼稚。但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时光再倒退十年、二十年,你是否会记得当时的自己,也像现在的学生一样,被那么多所谓的“闲愁”占据了全部生活?我想,一个能拥有“闲愁”的学生,一定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的学生。而当学生很认真、很真诚地把这些珍贵的情感付诸笔端的时候,教师却对其嗤之以鼻,甚至冷漠地写上“无病呻吟”四个字,有比这更残忍的伤害吗?我们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更扼杀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我们责怪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却不知道他们最真切的情感已经被我们的无情扼杀了。学生在“无病呻吟”之后开始了真正的无病呻吟,故作深沉,如此下去,真情没了,矫情来了。戕害了孩子的真情却责怪孩子的冷漠,这是不合逻辑的。因此,情感教育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在孩子的真实情感体验中引导他们对真、善、美进行感知,培养他们的悲悯情怀。

二、重视课堂的情感引导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尽管受到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但在高考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形势下,知识的讲授成了课堂的主体,甚至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目的。所以,在责怪学生情感缺失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反省一下,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讲一篇古文,教给学生的只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我们讲一首古诗,教给学生的只有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我们讲一篇散文,教给学生的也只有篇章结构、形散神聚。我们又如何能强求学生们在字里行间里读出欣赏和感动、甚至灵魂的共鸣与震撼?这样说,绝对不是否认语文的知识性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教授学习绝对是必要的,并且这是更深入学习语文的基础。但如果语文课只剩下这些,请问,当我们的学生毕业了,走上工作岗位了,当他的所谓技巧、结构渐渐遗忘的时候,语文教育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什么?知识可能遗忘,但情感是陪伴人一生的,甚至是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读子美读稼轩读放翁,就要读出他们的忧国忧民;读庄子读青莲读东坡,就要读出他们的豁达超脱。即使他们不能完全读懂,也得让他们知道,这些作品的伟大不仅仅在于艺术的形式,更在于诗人那颗伟大的心,他们崇高的情怀。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追随着伟人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丰富情感教育的方法

我们常说,教育无处不在。情感教育尤其如此。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文本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固然是重要的。但情感教育的方法决不仅囿于此。举个例子,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瞬间。一个男生谈到自己曾经养过的一条狗,他和狗的感情特别好。他回忆了那条狗临死前的场景:“狗粗粗地喘着气,紧紧地挨着我,我能感受到它的身体在我怀里抖动,它呼出的热气,它依恋的眼神,它渐渐冷了的身体。”那么大的一个孩子,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班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被他的叙述感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的机会,随即提问:“大家感动的是什么?”有学生说是狗死了,有学生说是狗和人之间的感情,有学生说感受到生命逝去的无奈,有学生说感到生命彼此之间的依恋是多美的事……借助这个材料,学生懂得了生命之间彼此的尊重、信赖。我觉得,一次成功的情感教育,它需要一个契机,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教师本身的敏锐。情感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个情感细腻丰富的人,是个有着敏锐的感受力的人,同时又是拥有教学智慧、能够因势利导的人。如此,身边的一切渗透着教师情感体验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情感教育的素材,都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情感如光:照亮学生的人生 篇3

其实这篇文章我已经教过很多遍了,十年前的学生和今天的学生反应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堕泪”的。以前我总是把原因或归结于自己的教书水平不够,或归结于当今学生的人情淡薄。可仔细分析一下,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

情感共鸣是需要基础的。清代评论家叶燮论诗,曾用四个字来概括作家“做诗之本”,即才、胆、识、力。这四个字,说到底就是作家的素养和能力。任何一篇作品,不管作家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文学修养都会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如此,阅读这样的作品,自然也就需要与之相应的文学修养,才有可能真正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但是,我们的学生只是一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不论是从文学修养还是从文化底蕴上,都和韩愈这样的文坛巨擘相差太远。以如此的文学基础来阅读韩愈的千古祭文,他们只能读懂作品最表层的意思,知道韩愈在表达对侄子的思念之情。

再者,情感的共鸣还需要彼此之间有相似的生活体验。林纾在评价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这里林纾特别强调“自少失母之儿”,是因为这样的孩子和归有光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更能从归有光描写其母听到大姐“呱呱而泣”、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这样极普通的动作描写中,很自然地生发出悲戚之情。而我们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悲欢离合,自然也就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了。正如大学时候听何永康教授上课,他说:“文章读不懂没关系,放个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你自然就读懂了。”这里说的正是生活体验的重要性。二十年前还是初中生的我,读朱自清的《背影》,也是什么都没读出来。而现在再看《背影》,已是感慨良多。我相信再过二十年,再读《背影》,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里。

如此看来,学生读完《祭十二郎文》不“堕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看到目前情感教育的缺失?情感教育是需要加强的。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下面笔者想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强化情感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平时在改作文、随笔的时候,常常听到教师这样批评学生的作品:“无病呻吟。”我相信,在学生中的确存在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章,但是更多的作文记录了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是过来人,总是以一副历经沧海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总是批评学生的幼稚。但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时光再倒退十年、二十年,你是否会记得当时的自己,也像现在的学生一样,被那么多所谓的“闲愁”占据了全部生活?我想,一个能拥有“闲愁”的学生,一定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的学生。而当学生很认真、很真诚地把这些珍贵的情感付诸笔端的时候,教师却对其嗤之以鼻,甚至冷漠地写上“无病呻吟”四个字,有比这更残忍的伤害吗?我们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更扼杀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我们责怪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却不知道他们最真切的情感已经被我们的无情扼杀了。学生在“无病呻吟”之后开始了真正的无病呻吟,故作深沉,如此下去,真情没了,矫情来了。戕害了孩子的真情却责怪孩子的冷漠,这是不合逻辑的。因此,情感教育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在孩子的真实情感体验中引导他们对真、善、美进行感知,培养他们的悲悯情怀。

二、重视课堂的情感引导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尽管受到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但在高考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形势下,知识的讲授成了课堂的主体,甚至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目的。所以,在责怪学生情感缺失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反省一下,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讲一篇古文,教给学生的只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我们讲一首古诗,教给学生的只有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我们讲一篇散文,教给学生的也只有篇章结构、形散神聚。我们又如何能强求学生们在字里行间里读出欣赏和感动、甚至灵魂的共鸣与震撼?这样说,绝对不是否认语文的知识性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教授学习绝对是必要的,并且这是更深入学习语文的基础。但如果语文课只剩下这些,请问,当我们的学生毕业了,走上工作岗位了,当他的所谓技巧、结构渐渐遗忘的时候,语文教育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什么?知识可能遗忘,但情感是陪伴人一生的,甚至是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读子美读稼轩读放翁,就要读出他们的忧国忧民;读庄子读青莲读东坡,就要读出他们的豁达超脱。即使他们不能完全读懂,也得让他们知道,这些作品的伟大不仅仅在于艺术的形式,更在于诗人那颗伟大的心,他们崇高的情怀。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引导学生追随着伟人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丰富情感教育的方法

我们常说,教育无处不在。情感教育尤其如此。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文本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固然是重要的。但情感教育的方法决不仅囿于此。举个例子,有次作文课,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瞬间。有个男生谈到自己曾经养过的一条狗,他和狗的感情特别好。他回忆了那条狗临死前的场景:狗粗粗地喘着气,紧紧地挨着自己,他能感受到狗的身体在他怀里抖动,它呼出的热气,它依恋的眼神,它渐渐冷了的身体。那么大的一个孩子,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班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被他的叙述感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的机会,随即提问:大家感动的是什么?有学生说是狗死了,有学生说是狗和人之间的感情,有学生说感受到生命逝去的无奈,有学生说感到生命彼此之间的依恋是多美的事……借助这个材料,学生懂得了生命之间彼此的尊重、信赖。我觉得,一次成功的情感教育,它需要一个契机,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教师本身的敏锐。情感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个情感细腻丰富的人,是个有着敏锐的感受力的人,同时又是拥有教学智慧、能够因势利导的人。如此,身边的一切渗透着教师情感体验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情感教育的素材,都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情感征文-舞动人生 篇4

情感征文-舞动人生

我在台下,静静地,看完一场舞蹈。台上华丽的舞姿,清秀的素影;都映像于我眼里,形成视觉上的留恋与刺激,但也仅此而已。我在想台上的风光,又有多久,仅有几分钟罢。可是却用了台下多少年的时间与汗水?这时,想起一句话莫轻舞,待君临。瞬间触动了我的心。作为一名舞者,很少会在台下为别人而舞。所以我们大多数人,见到她们的.时候,都是在演出时的惊鸿一撇,便匆匆忙忙地隐于幕后。谁想过,谁晓得,她们真的是为掌声和尖叫而舞吗?我不知道,但我想了很多,很多......人生就是一场舞蹈。

你或许没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的舞者是学生,有的舞者是士兵,有的舞者是平民,还有的舞者是一团火焰。每个舞者都有节拍,一步一笑,或一步一回。但只有少数的舞者,用舞姿打动了观众。因为那少数的舞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而不是盲目的跟风。比如我眼前出现了一团火焰,它因自己生命的节奏起舞,我看到了它的热烈奔放,也看到了它的洒脱自然。火焰明白自己为何而舞,所以烈焰舞者找了到自己的节拍。当她翩翩起舞,舞过凄凉处,舞过欢笑处,舞过寂寞处......人生也如此,当你找到让自己起舞的原因,只要你想,你便能舞动九天。

上一篇:8月新世纪学校会议、请假制度下一篇:拉煤岁月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