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的英雄故事(共10篇)
杨靖宇的英雄故事 篇1
抗日洒热血,双枪铸英魂
——杨靖宇的故事
如果有人问我,党在我的心中是什么?我可以自豪地说,党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如果有人问我,党在我心中有多重?我可以郑重地回答,党在我心中重千金!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大喜日子。我们伟大的、英雄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掌舵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繁荣昌盛的、富强的新中国!1921年的那艘红船,载着无数共产党员的革命理想,迎着历史的波涛,乘着时代的风帆,正在向我们一路走来。从1921年到2011年,穿越历史波涛,有多少共产党员举起党旗上的这把金色的斧头,砸碎了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又有多少共产党员,举起了那把金色镰刀,为祖国聚拢了一切收获。
七月,记载着太多的血泪,树立起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怎能忘却战争岁月屹立于枪林弹雨中的英雄。杨靖宇(1905—194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抗日民族英雄。原名马尚德,又名马顺清,字骥生,河南确山人。杨靖宇早年接受革命影响,在开封读书期间,爆发了“五卅”爱国运动,他曾组织反帝爱国罢课游行。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家乡领导游击战争,不久,在河南、上海、东北等地,做党的地下工作,曾五次被敌人拘捕,受尽折磨,都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经党营救出狱,他不顾病痛缠身,立即投入抗日救国斗争。他先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代理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第一路军总指挥。率领抗日联军战士,在东起长白山,西抵辽河平原,南达黄海岸的广大地区,展开抗日游击战,到处袭击日军的据点、破坏敌人交通设施,仅 1937 年至 1938 年间,就连续战斗数十次,攻克大小城镇 10 余处,歼灭日伪军 2.5 万人。为了鼓舞战士们抗日救亡的斗志,他还写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歌中唱道:“亲爱的同志们团结起,从敌人精锐的枪刀下,夺回来失去的我国土,解放亡国奴的牛马生活!”1938 年 10 月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视杨靖宇为心腹之患,调集大量兵力,对抗日联军进行严密封锁,疯狂围攻。杨靖宇率部转移到原始森林中,在零下 40 度的冰天雪地里,以草根充饥,用泥巴裹伤,顽强战斗,毫不气馁。仅 1939 年一个冬季,就歼敌数千人,冲破敌人 11 个军管区的兵力包围。日寇闻风丧胆,悬赏 10 万大洋捉拿杨靖宇,并调集 30 万重兵“讨伐抗联”。杨靖宇将部队化整为零,开展“麻雀”战。1940 年初,他率部转战至蒙江县,由于叛徒出卖,被
敌人重围困。在四、五架飞机配合下,日伪军实行“梳篦”战术,八面包抄。杨靖宇将分队疏散后,只带两名警卫员在林海雪原中与敌周旋了三天三夜。最后两名警卫员先后牺牲,他孤身一人被封锁在蒙江县保安村(现靖宇村)外的树林中。2 月 23 日下午,杨靖宇与敌遭遇,他双手持枪,同敌人激战,左手腕负了伤,又用右手继续猛射。与围扑之敌殊死搏斗,他一个人同几百日伪军激战 1 个多小时,最后身中数弹,其中一颗打中胸部,才终于倒下,壮烈殉国。时年 35 岁。他牺牲后,敌人残酷地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在他的胃肠里没看到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敌人为之骇然,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顽强的”的人。抗战胜利后,党组织费了很多周折,找到了他的遗首和遗体,长白山区各族人民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在通化市郊修建了杨靖宇陵墓。1949年 5 月 4 日,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对他作了崇高的评价:“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杨靖宇就义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东北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着《杨靖宇是英雄》的歌谣:“洒热血,遍地红,杨靖宇是英雄。万古千秋留英名,永远活在人心中。”
杨靖宇将军牺牲了,但他没有倒下,他和许多革命志士一样矗立成我们心中永久的丰碑。我们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下长大,那样惨痛的记忆或许我们感受并不深刻,或许我们仅仅从教科书上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或许对于历史的了解不及对于一个偶像明星的了解。但是,要知道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啊!
七月,弥漫着太多的芳香和光辉。
回顾历史,我们有太多的痛苦和屈辱,任人宰割的命运让国人长时间难以昂首挺胸走路,是我们的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一次一次突进,一步步跨越,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不断推出新的希望。
有了中国共产党,祖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富强,中国有了七月的激流,才有了灿烂的阳光。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强大,让我们一起为她加油!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杨靖宇的英雄故事 篇2
这次“大讨伐”日伪军纠集了1.5万余人。敌人采取“断其粮道, 绝其补给, 逐步压缩包围”的办法, 对杨靖宇及其所率领的部队进行跟踪追击, 企图一举全歼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敌人在东北抗联经常活动的地区派出以叛徒程斌 (1938年6月末原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等104人向长岛工作班投降) 部队为先锋的各路“讨伐”部队。
此时,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以通化省为中心, 在邻接各省的金川、临江、通化、辑安等地区, 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为了保存实力, 避免重大损失, 杨靖宇决定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部直属部队分批撤退至濛江、金川、抚松、临江一带深山密林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根据杨靖宇的部署, 第一路军警卫旅一团一部先行由辑安出发北上转移。而后, 杨靖宇率警卫旅大部及少年铁血队500余人于9月26日从辑安蚂蚁河上游出发, 拟先行进入通化经临江行进至金川河, 再去桦甸, 与第二军四师部队联络, 贯彻第二次老岭会议精神。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部队刚刚出发, 便与前来“讨伐”的日军中川部队在二道阳岔展开遭遇战。9月28日杨靖宇率领部队行进至白旗腰子, 遇敌军8k和4i部队一部的堵截。东北抗联战士奋力激战, 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 30日抵达水沟子地区, 准备继续北上, 跨越通辑线铁路, 但因敌军8k和中川部队的严密封锁未果。杨靖宇率部向南返回白旗腰子一带, 突然去向不明。10月3日杨靖宇率部在大西沟行进时与敌军7k部队遭遇,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奋勇向前, 杀开一条血路, 冲出敌人的封锁, 继续辗转向北前进。10月6日杨靖宇部队转而向东越过通辑线铁路并分兵袭击了六道沟门和七道沟敌人据点, 之后, 部队继续东进。这时敌人调集7i部队从西面和东南方向向1343高地集结, 与杨靖宇部队交战, 妄图全歼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指挥警卫旅大部及少年铁血队英勇激战, 粉碎了敌人的企图。杨靖宇率部继续东进并在老虎山附近突然踪迹不见了。8日, 敌人出动飞机侦察, 傍晚, 天空降雨, 敌无功而返。11日, 敌军的飞机侦察到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行踪, 日伪当局调集7i部队和苏大的机动部队, 从东北、北、西三个方面, 兵分三路前来围剿。杨靖宇指挥部队在988高地与敌军交战7小时, 战斗中将伪满军指导部长石井少将击伤, 随后迅速北进。12日, 东北抗联部队行至老人沟与敌军7k、8k两部激战, 杨靖宇率部杀开重围, 冲出日伪军的围剿, 经四道阳岔继续向北前进。14日, 在老营沟一带与敌15i部队不期而遇, 经过激烈地交战, 杨靖宇指挥部队甩开敌军, 辗转继续向北挺进。此后,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再次踪迹不见, 敌人失去围剿目标。
此刻敌军在石人沟至老爷岭一线以敌张祥、高连、三井和张荫等所部构成一道防止东北抗联北进的封锁网。10月17日, 杨靖宇率部从石人沟地区敌张祥、高连和红石砬子的敌三井防区之间的缝隙穿越, 突破冰河沟敌张祥的拦截, 突然出现在浑江岸边。时值深秋, 江水冰凉, 沿江数里一无桥梁, 二无渡口。杨靖宇派出侦察人员寻找涉江地址, 决定涉水过江。部队过江后继续向北行进, 到达临江里岔沟地区。由于20多天的连续急行军, 加之刚刚渡过冰凉的浑江, 战士们都很疲劳, 司令部决定在里岔沟宿营。18日凌晨, 部队还在休息, 忽然1架敌机在天空出现。飞机飞临部队所在地上空时, 撒下一些传单。有敌机撒传单, 说明敌人已经发现我军的行踪。杨靖宇与司令部人员立即研究部队行动方案, 命令各连队赶快开饭, 饭后把火熄灭, 马上转移。就在部队刚刚走出不远时, 大批日伪军追踪而至。敌富森、中川、三井、房德、李裕、李希、苏大、牧勇、牛天、宋瑶及叛徒程斌等率领日伪军约1 500人把杨靖宇所率500余人队伍包围。外线还有敌朱广、陈明所部在东北方的三岔子一带布防, 以防止杨靖宇部队向北突围。敌于泽所部在东南方的林子头一带担任逮捕从战场上突围出来的东北抗联战士的任务。敌于明所部在西南方的青沟仔一带担任搜索、扫荡往西南方面突围的东北抗联部队的任务。在西面有敌张荫和杨春的部队担任阻击东北抗联部队突围的任务。此刻, 日伪军已基本上构成了多道重叠的封锁线, 将杨靖宇的部队死死地围困在里岔沟地区。
在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 东北抗联部队已不能转移的情况下, 杨靖宇临危不惧, 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势, 与敌军展开战斗。他一面命令警卫旅三团作掩护, 一面带领大部队占领里岔沟制高点, 指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战士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敌军依仗人多势众, 又有飞机配合, 拼命向山上猛攻, 东北抗联战士虽多次反击, 意欲突破重围, 但是均未成功, 且渐渐被敌军火力压缩到山间数座大石砬子上。战斗从早晨开始一直进行到下午, 激烈异常。
战斗仍在进行, 最激烈时, 双方最近距离仅50米左右。我军虽经与日激战, 使敌富森部队与中川部队断绝联络, 予敌以一定的打击, 但仍未冲出重围。夜幕降临时, 敌人逐步缩小包围圈, 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但杨靖宇却十分镇静。敌人称其“顽强地沉着应战, 不慌不忙地边指挥边策划逃脱之计。”
根据杨靖宇的部署, 警卫旅一团、少年铁血队、司令部机关枪连、特卫排共有20余挺机关枪在所占山头集中火力, 向敌人猛烈开火以阻击敌人进攻。警卫旅三团所占据的阵地在里岔沟顶岗是我军阵地的制高点。敌人对这一阵地展开了疯狂进攻, 妄图控制在他们手中, 因此这里的战斗更为激烈。英勇的东北抗联战士接连击溃敌人多次冲锋, 保住了这块阵地。天渐渐黑了下来, 敌人开始进一步缩小对抗日联军的包围圈, 在“五十米至一百五十米的附近包围监视着”后, 停止了进攻。敌人在山脚各沟口笼起了无数露营火堆, 把东北抗日联军团团围在中间。敌人以为在这严密包围下杨靖宇所部插翅难逃, 次日便可再决雌雄, 全部消灭之。
当晚, 杨靖宇召开各团、连干部紧急会议, 分析斗争形势, 对突围战斗进行周密部署。杨靖宇说:“敌人暂时停火, 为的是等待明天拂晓决战, 我们必须在今晚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否则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他根据白天作战时对周围阵地地形和敌人分布情况的观察分析说:“东南方火堆少而小是敌人主力, 正南方向一点声音也没有, 敌人也有重兵在那里防守。而山势陡峭的西北方山岗有十几个火堆, 敌人又打枪又喊叫这是虚张声势, 这里的敌人兵力肯定薄弱。我们应当使敌人出其不意, 从西北方寻找突破口, 冲出敌围。”经过讨论, 大家一致同意杨靖宇的意见。最后, 杨靖宇决定由警卫旅和少年铁血队抽出20名精干人员组成突击队, 打开突破口。由司令部机关枪连1个排和少年铁血队1个班随后跟上, 对付敌人第二道封锁线, 司令部紧跟突击队, 一、三团部队殿后, 边掩护, 边突围。并要求所有干部、战士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全部扔掉, 轻装行动。
午夜时分, 各部准备工作完毕后, 突击队首先出发, 其他部队按原计划依次而行。突击队神不知鬼不觉摸到守在西北山岗敌牛天部队面前。敌人见有人摸上来便开枪射击。突击队分头向敌人发起攻击, 虽经三次猛冲, 由于敌人在西北方面设有三道封锁线, 始终未能冲出包围圈。这时, 杨靖宇当即立断, 改变作战计划, 指挥突击队向正西方向突围。在正西方面有敌张荫和杨春的部队防守。当突击队向正西方向突进时, 与巡逻的敌尖兵在张、杨两部结合部, 不期而遇, 展开激烈的遭遇战。杨靖宇率部猛打猛冲, 终于杀出一条血路, 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敌人听到枪响后, 因夜色朦胧, 敌我难辨, 互以为对方是东北抗联部队, 便开枪射击, 结果敌人自相残杀, 死伤不少。10月19日拂晓, 敌人再寻觅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联部队时, 他们已早无影无踪了。对此日伪报道说:“19日拂晓, 在大激战中, 杨等乘着夜色而脱走。”杨靖宇率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司令部警卫旅和少年铁血队于临江里岔沟胜利突围后, 迅速向北转移, 进入濛江西南部山林中。
里岔沟突围战是东北抗联斗争史上的一次著名战斗。此战是极其激烈、凶险的, 在杨靖宇指挥下,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500余名战士粉碎了敌人苦心经营20余天围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司令部和直属部队的计划, 使我军转危为安。杨靖宇率部冲破由上千日伪军组成的包围圈, 以少胜多, 获得突围战的胜利, 是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作战史上的辉煌战绩之一。
参考文献
[1] .通化警备情况第387号报告, 1938.10.26
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家风 篇3
1905年2月13日,马尚德(后化名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马尚德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校期间,他受革命思想影响,秘密参加了革命活动。后来,受党组织派遣,马尚德回到家乡从事农民运动。
那时,马尚德的公开身份是李湾村小学教员。邻村姑娘张君利用到李湾村姑妈家串门的机会,不时到马尚德任教的教室窗外偷听这位英姿勃勃、气宇轩昂的教员讲课。天长日久,马尚德也发现了她。1926年,他们喜结连理。次年她为马尚德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取名马从云。1927年5月,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马尚德发动刘店秋收暴动,成功后,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又领导了确山10万农民大暴动。这位贤惠的农家女子惊喜地发现,她敬慕的马尚德,原来是在百姓中威望极高的共产党人。
在女儿马锦云刚出生5天的夜里,马尚德忽然带着满身寒气回来了。他表情沉重地对张君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也许几年也不能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时年22岁的张君知道丈夫这次肯定又去干大事,她点点头,马尚德看了正在熟睡中的儿女一眼便匆匆走了。谁知这一别竞成永诀。
马尚德离家一年后,张君年迈的婆婆因病去世了,从此,张君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为躲避敌伪追捕,东躲西藏,逃荒要饭,吃尽了苦头。
1942年春季的一天,在鞭炮声中,18岁的方绣云嫁到了距确山县城偏远的李湾村,成了村东头马家的儿媳妇,丈夫叫马从云,婆婆叫张君,这个家庭特别贫寒,只有苦命的婆婆一人支撑着这个家。
自从进了马家那天起,方绣云的印象中婆婆真苦呀。公爹马尚德4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婆婆张君嫁到马家后,上侍老下扶幼苦不堪言。在张君的苦苦企盼中,一双儿女慢慢长大了。每到黄昏,张君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院门口,痴痴地凝望着村口那条小路,当年,参加革命的丈夫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出去的。院中夫君亲手栽下的槐树,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却没有丈夫一点音信。
夫妻一别成绝唱
嫁到马家后,方绣云得知公爹十几年前离开李湾村后音信全无,外出具体干什么她不知道,婆婆也不告诉她。后来才知道,公爹离家以前在当地曾闹过革命,多次被敌人追捕。方绣云终于理解了婆婆忧郁的眼神,她是在为公爹担心啊。
1945年日本投降了,可夫君仍无消息。这时积劳成疾的张君患了重病,临死前,将儿子和儿媳叫到床前叮嘱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们的爸爸很快要回来了,可惜我见不到他了,你们见了他要对他说:这些年我们全家都在想他啊。”去世时年仅40岁的张君哪里知道,她日思夜想的丈夫早已先她而去,牺牲在白山黑水间。
马尚德告别妻子后,先秘密从事了一段地下工作。1929年春天,他被党组织派赴东北工作。1934年,他成为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同年,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次大会将马尚德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后来,为了斗争的需要,他化名为“杨靖宇”。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随后又任第一路军总指挥,在东北几十个县开辟了广大游击区。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抗联中最大一支主力军,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日寇为巩固其战略后方,1938年将关东军的兵力扩大了3倍以上,加强对南满的“大讨伐”。杨靖宇率部进入长白山区建立了密营。
日寇在诱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讨伐。部队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带60余人东进。
1940年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月23日,杨靖宇孤身被围,战至最后,英勇就义。日军割下杨靖宇的头颅后,剖开其遗体,发现他胃里除了树皮、草根和棉絮外,没有一粒粮食。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杨靖宇的牺牲地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2月23日,其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合葬在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题写“杨靖宇烈士纪念碑”碑名。1995年1月12日,江泽民题写“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馆名。杨靖宇由此成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受到党中央两代领导核心题词的抗联领导人。
家中珍藏三张照片
195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几位干部来到方绣云家,把正在吃饭的马从云仔细打量了许久激动地说:“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杨司令的后代!”当方绣云和丈夫听到父亲当年抗联时的老战友冯仲云,讲述父亲1940年在长白山密林深处打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的事迹时痛哭起来,她没想到父亲会死得那么惨,死后又被日本人割去了头颅。
原来,将军牺牲后,一直到1950年兴建东北烈士纪念馆时,他的出生地也不清楚。当时能找到的只有一张发黄了的杨靖宇履历表,就在这时,一张刊载了杨易辰撰写的回忆文章《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的文童,让他们眼前一亮。不久,他们在沈阳见到了时任中共辽宁省委负责人的杨易辰,杨易辰确切地告诉他们,杨司令的老家肯定在河南,而且就在确山县农村。
在驻马店李湾村,他们终于找到了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和女儿马锦云,得知马从云的母亲等了18年后已于1945年病故的消息时,他们惟有唏嘘长叹。
1958年2月23日,马从云轻唤着父亲的名字来到吉林,终于见到了父亲杨靖宇,不过那是装进一只玻璃瓶子中的头颅标本。马从云和方绣云夫妇跪倒在地痛哭失声。在白雪皑皑的群山中。她们看到了父亲牺牲时背靠的那棵粗壮挺拔的松树,山上仍然可见日军留下的碉堡,以及被炸倒在地上的红松树,它们默默地见证着那场激烈战斗。走时,马从云从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带回去一块桦树皮,至今仍被方绣云老人珍藏在柜子里,她看一次掉一次泪。
在方绣云老人的家中,仅存一张少年杨靖宇在开封读书时的照片。为了保存这张照片,公婆张君曾把他藏在墙缝里,逃亡时缝在女儿马锦云的衣服里,目前这张照片保存在驻马店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内。
nlc202309022109
方绣云老人还珍藏有两张发黄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张是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放在汽车上进行示威的照片。笔者看到,车上站着荷枪实弹的日本兵,隐约可见白布上写着“杨司令之末路”字样。另一张照片上则是日军正在庆祝所谓的“胜利”,将军的头颅被放在叠在一起的两张桌子上。
河南省博物院近现代史博物馆研究员刘晓辉说,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传记女作家泽地久枝来到通化靖宇陵园拜谒。她在将军塑像前长跪不起。原来,抗战时期,她在吉林读书,经常看到日伪通缉的告示,十分崇敬将军,于是开始搜集有关将军的资料,日本投降后,她把积累了10余年的资料带回日本,撰写杨靖宇传。
子孙是普通的铁路职工
今年已88岁高龄的方绣云老人。住在郑州市铁路局材料厂家属院,如今将军的儿子和女儿早已作吉。她是马家惟一清楚知道将军家事的人。
后来,马从云在信阳铁路学校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材料厂,他妹妹被分到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1964年8月,身患肝癌的马从云出差途中死在江苏镇江,年仅37岁,他的遗骨被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1986年,马锦云也因病去世。
今年61岁的马继先对爷爷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感受,爷爷离家去关外时,爸爸才1岁多,姑姑才出生5天。在她刚懂事时就听爸爸讲爷爷的故事,爷爷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迹在她心里打上了深深烙印。
马继先的5个兄弟姐妹的名字当中都有一个“继”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马继先兄妹都在郑州铁略局工作,姑姑家7个孩子都是工人或农民。
马继先兄妹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从上学到工作,从没对周围的人炫耀过他们是杨靖宇的后代,后来同事们知道后都惊讶地说:“你怎么不早说呀?”马继先说:“爷爷的功绩是我们的骄傲,却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有在岗位上好好工作,多为人民服务,才对得起爷爷。”
今年53岁的马继志,从小在奶奶及父母那里,听到过许多关于爷爷生前英勇抗日的故事,稍大后,又读了描述爷爷英勇事迹的许多书。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英雄爷爷,一直活在他心里。让他难以忘怀的是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更不能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向政府提要求,捞好处。”这番语重心长的嘱托,激励着马继志。
1977年到1981年,马继志曾在河南某部服役,当兵没几个月就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了三等功。在部队时,他从未声张自己的爷爷是杨靖字。
7年见证靖宇县变化
马继民曾在南海舰队服役4年,后在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总段工作。每去吉林,马继民的内心就受到震动。
2004年,马继民在哈尔滨参加靖宇公园杨靖宇铜像落成仪式时,当时来看热闹的人很多,老百姓争先恐后想看看杨靖宇的孙子长什么样。
2005年,马继民到吉林省白山市参加杨靖宇诞辰100周年、殉国65周年纪念大会时,靖宇县组织抗联后代重走抗联路的这次经历,让马继民对这座以爷爷名字命名的县城有了更深的感情。这年7月,马继民到当年爷爷战斗和牺牲的地方,担任县长助理一职。临走时,母亲对他说:“到靖宇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要踏实工作,多作贡献。”
随后的7年里,马继民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他一个人住办公室,每天都在食堂吃饭。现在,马继民半年在郑州市铁路局工作,半年到靖宇县负责红色旅游开发。
在马继民的努力下,杨靖宇殉国地等抗联遗址得到修缮和有效保护,红色旅游成为靖宇县的“名片”,杨靖宇殉国地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有力推动了靖宇县的旅游发展。
7年来,马继民亲眼见证了靖宇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马继民刚来那年,靖宇县财政收入只有八九千万元,而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已突破3亿元。马继民认为,“身为杨靖宇后代,能亲证、亲历靖宇的变化,我很欣慰,很自豪”。
杨靖宇的英雄故事 篇4
他刚到黑龙江濛江县保安屯附近,就被敌人的坐探发现了。不一会儿,一大群敌人扑了过去。杨靖宇选择了一棵大树作掩护,拔出两支短槍,左右手同时向敌人射击,独身一人和几百个敌人打了一个多小时。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他打回去了,一批批的敌人倒在了他的面前。
杨靖宇身负重伤,槍里也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了。他坚强挺起高大身躯,深情注视祖国壮丽河山,用热血和生命,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随后壮烈牺牲。
杨靖宇将军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 篇5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李湾村(今属驿城区),1923年参加由李大钊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大革命前后,杨靖宇积极投身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先后领导了确山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第一个县级工农苏维埃政权,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的序幕。1929年以后,党派他到东北从事革命工作,先后在辽宁抚顺、黑龙江哈尔滨和南满等地领导革命斗争。他曾任东北反日救国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1932年11月,他以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省委巡视员身份,被省委派到南满——吉林磐石、海龙整顿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这时按照党组织安排,他改用“杨靖宇”这个名字。他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中共南满特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由于他功勋卓著,先后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员、中共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成为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的最高领袖。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在吉林省氵蒙江县现为靖宇县抗日斗争的战场上。
2005年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我们要深切缅怀将军的不朽功绩,加强宣传研究将军的崇高思想,大力弘扬将军的伟大精神。
何谓“杨靖宇精神”呢﹖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高度评价杨靖宇将军是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综观将军一生的战斗业绩,全面考察英雄的人生足迹,深刻思考伟人的历史性贡献,深入研究杨靖宇的思想品德和作风,“杨靖宇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坚持真理,忠心报国,艰苦奋战,英勇献身”。
坚持真理——就是他孜孜追求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这是杨靖宇毕生为之奋斗的宏伟理想和远大目标,也是他取之不竭的强大革命动力。
杨靖宇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幼年丧父,深知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黑暗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寻求变革社会的真理,1923年,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校址开封,学习期间就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报刊。在学习、研讨中,杨靖宇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实现变革旧中国的真理,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久,杨靖宇从《北大日报》上看到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招收会员的启事,他立即写信与该会联系,报名加入该会,成为该会的第88名会员。1925年6月,杨靖宇率领本校同学积极参与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斗争。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自此以后,他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把自己融于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之中,自觉服从党组织领导,牢记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孜孜追求,才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力量源泉,才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为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丽事业之中。
在以后的长期革命斗争中,杨靖宇都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著作。据他生前的许多战友回忆,杨靖宇将军是个博学多才的卓越政治军事领导者。他随身带着《共产党宣言》等马列的书籍,不断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中汲取精神力量。还对从中央红军传来的游击战争的小册子和毛泽东《论持久战》等军事战略战术理论,经常研读。杨靖宇将军还充分利用战役战斗的间隙时间、部队休整之时,对广大干部战士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开展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干部战士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杨靖宇将军不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身体力行,自觉去实践马克思主义,百折不挠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他冲锋在前,疾恶如仇;在敌人的监狱里,他不怕酷刑拷打,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血雨腥风的战场上,他百折不挠,顽强战斗;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杨靖宇将军之所以有这样辉煌战斗的一生,都在于他自始至终有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1940年是杨靖宇抗战以来最艰苦的时期,部队伤亡很重。他鼓励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照亮黑夜。正是为了革命的火焰燃烧得更旺,才会有许许多多的同志前仆后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可能牺牲,革命并不等于失败。革命,不管遇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
杨靖宇将军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把远大理想与抗战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把抗击日本侵略、争取全国抗日胜利作为捍卫真理的革命实践,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1939年5月,根据当时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抗联一路军有人建议将部队转移到苏联或长白山躲起来。杨靖宇将军说,我们是抗日的队伍,就是打鬼子,就得坚持战斗。我们在这里坚持打下去,就能牵制敌人一部分力量,鼓舞民众精神,减轻党中央的压力,支援全国抗日战争。针对同志们让他先隐蔽起来的建议,他激昂地说,难道我怕死﹖我在这个队伍,这个队伍就不会散,就能同日本侵略军坚持打下去。杨靖宇就是这样,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一直战斗在祖国的疆土上。
忠心报国——就是他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决捍卫民族利益,顽强抵抗日寇侵略,具有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是杨靖宇精神的核心,也是他报效国家和人民的实际行动。
从1929年2月到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用他生命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坚决捍卫民族利益,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者。从领导抚顺煤矿工人罢工到“福合客栈”被捕遭日警严刑拷打,从磐石游击队到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在东北的莽莽林海、皑皑雪原中与日寇英勇奋战11年,直至血洒祖国疆土。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也不论战斗如何残酷,杨靖宇将军总是忠贞不渝,矢志不移,充满必胜的信心。1933年冬,杨靖宇率部队强渡辉发江,身后有日伪军的咆哮,头顶是呼呼的寒风,他和战友们用赤脚踩碎刺骨的寒冰,跳入齐腰深的江水中强行过江。人在江中走,冰在头上结,抗日杀贼的烈火在胸中烧,将士们的意志愈挫愈坚,战斗情绪愈战愈旺盛。
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杨靖宇将军不为日寇高官利诱,对祖国赤胆忠诚,真正做到了“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1940年2月,杨靖宇率部队与数十倍于我的日寇作战,最后只身一人用草根、树皮、棉絮充饥,在茫茫林海雪原与敌奋战。日寇以“东边道”高官相许,利诱劝降,但他回答敌人的只有愤怒的枪声。将军牺牲了,但英雄的忠魂永远留给了祖国,忠心报国的精神,成了教育后人的宝贵财富。
杨靖宇忠于祖国,更热爱人民。他处处心系人民,事事为人民着想。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驻地整顿,他都坚持不扰民,不给群众添麻烦,从来不占住老百姓的住房,都是住地窖、密营,甚至住野地。
1933年12月的一天早上,住在东山区小屯子里的刘老太太一打开门,吃了一惊:门外地上全都睡满了人,有的盖条破毯子,有的盖件旧长袍,有的卷着野兽皮,乌黑闪亮的枪支放在他们的身边。她激动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看到杨司令这样规矩的兵!”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联战士,还经常帮当地群众拉犁种地、收获庄稼、挑水磨面,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杨靖宇如此关心群众、心系百姓的事例,在当地广为传颂。
艰苦奋战——就是他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具有共产党人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这是“杨靖宇精神”的突出特征,也是他辉煌一生的闪光之点。
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联军是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展抗日斗争的。祖国的东北,冬季长而寒冷,尤其是山林旷野,积雪没腰,奇冷无比。杨靖宇将军和他的抗日部队长年奋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转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气候,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日斗争是在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下进行的。一是缺衣。每逢冬季,部队经常露营在深山老林里、冰天雪地中,杨靖宇和战士们没有棉衣穿,只穿一件夹衣。1935年冬,柳河县副县长听说冬天杨靖宇只穿一件夹衣,就托人捎给扬靖宇一件皮大衣,将军自己舍不得穿,让给部队身体弱的同志。1938年11月,抗联第一路军在蚊子沟召开会议,晚上杨靖宇和大家睡在冰凉的地上,身上只裹件单薄的衣服。将士们虽然衣不御寒,但抗日救国的热血沸腾,战斗情绪十分高涨。二是缺食。日寇为了围困抗日联军,大搞坚壁清野。有时部队一天要在深山雪原里跋涉上百里,一连几天吃不上饭,只能吃点野果就把雪水,甚至只能吃草根、树皮和棉絮。1939年,部队行军到桦甸北岗,连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了,杨靖宇就让大家煮榆树皮吃。他说:“人们从前吃榆树皮,是为了活命;现在咱们吃榆树皮是为了革命!榆树皮、野菜、草根都是革命粮,能锻炼革命战士的士气。多吃点革命粮,将来革命胜利了,享福了,也不会忘记革命的艰苦!”
杨靖宇和战友们不仅要与寒冷和饥饿作斗争,还要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奋战。1938年10月,日军5万重兵将杨靖宇率领的四五百人的队伍层层包围在申家堡一条死山沟里。当时,战士们子弹很少,杨靖宇问大家,我们被敌人包围了怎么办?“坚决拼到底!”吼声震天,似深山虎啸。经过激烈拼杀,部队终于成功突围。
英勇献身——就是他不畏强敌、视死如归,具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是“杨靖宇精神”感天地、泣鬼神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一生最悲壮、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大英雄之举。
在敌人的监狱里,他大义凛然,从容应对,从不屈服严刑拷打。1929年8月,杨靖宇被叛徒出卖,第四次被捕入狱。敌人用老虎凳、辣椒水、压杆子等酷刑,连续折磨他五六个昼夜,最后将他扔进水牢。面对种种惨无人道的折磨,杨靖宇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党的机密。
在抗日的战场上,他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愈战愈勇。在长达11年的抗战岁月中,常常缺衣少食,他带领战友们转战于深山雪林,不管环境如何艰苦,条件如何恶劣,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敌人退缩,总是充满必胜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
在对强敌的斗争中,他视死如归,英勇不屈。1940年2月15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6名战士,而且4人负伤,形势十分严峻。他鼓励说:“同志们,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屈服!”2月18日,天寒地冻,粮断衣烂,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跋涉的杨靖宇将军,刚从袖头上撕下棉絮蘸着白雪吞下去充饥时,又一次被日伪军包围,他沉着迎敌,英勇拼杀,又一次机敏地突出重围。2月23日,杨靖宇被人告密,再次遭到敌人包围。一颗子弹打中将军的左手腕,他用右手继续射击。将军同近300名敌人血战一个多小时,不幸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击中腿部和胸部。他紧紧搂着树干,艰难地站起来,继续反击,又一次被敌人机枪扫射,将军伟岸的身躯倒在雪地中,英勇献身。
壮志未酬身先死,英雄精神贯长虹。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然而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却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教育着亿万中华儿女,继承先烈遗志,报效祖国,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纪念杨靖宇将军百年诞辰的日子里,我们要缅怀将军的光辉业绩,大力弘扬“杨靖宇精神”,深入学习“杨靖宇精神”,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弘扬杨靖宇精神,就要学习和发扬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实践真理的精神,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党性,服从党的领导,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诱,一心一意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弘扬杨靖宇精神,就要学习和发扬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饿死不和人民争粮,冻死不与人民争衣,战死不让人民罹难,视人民如父母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情怀,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弘扬杨靖宇精神,就要学习和发扬他艰苦奋斗、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他为民族谋独立、为国家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作文 篇6
早上他遇见了两个汉奸,他们主动的向杨靖宇找粮食,杨靖宇坚持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给了他们大洋,结果汉奸通知日伪军来剿杀他们,我就觉得他们还是中国人吗这两人为了得到赏赐出卖杨靖宇的位置而获得鬼子的赏赐这简直不是人啊!之后杨靖宇在逃跑的时候被日军击中要害,于是大喊:“小日本鬼子,就算我死了,你们也别想好过。”说着他向鬼子扔出了手榴弹,自己被日军打死了。
日军残忍地把尸体解剖了后发现杨靖宇吃的东西是他大衣的棉花、树皮和雪下的草根,就算是日军也被震惊和折服了,当年杀害杨靖宇的将军逃不过心灵的谴责,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自杀了!
抗日英雄杨靖宇事迹读后感 篇7
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很多篇关于抗日战争及抗日英雄的故事,读着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爱国革命家----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一户贫困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五次被捕,受过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在杨靖宇努力下,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总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在杨靖宇的领导下第一军很快发展到上万人,给日军很大的打击。1937年杨靖宇的队伍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它犹如一股铁流,一次次给日军打击。杨靖宇的威名震动全东北。日军调集重兵,发动更加疯狂的围剿和征讨,悬赏万元捉拿杨靖宇。19402年,由于日寇的“围剿”与屠杀,东北的严寒、极度饥饿和疲劳,使抗联部队陷入极端的困难之中。这一天,杨靖宇的部队已经五天没有一点食物了,他和剩下的十几名战士忍受着饥寒、疲劳,与敌人奋战,后来其他战士都牺牲了,杨靖宇仍然边战边走。最后,杨靖宇被100多名敌人包围时,左右开弓,打死打伤20多名敌人。他被敌人枪弹打中了右手,他就用左手还击敌人,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把最后一颗子弹流给了自己,牺牲时年仅35岁!
将军死后,经日军解剖,发现他胃里竟全是野草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我难以想像杨靖宇将军是如何将它们咽下,是如何支撑着自己高大的身躯,又是如何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我心中的敬意犹然而升。
杨靖宇的英雄故事 篇8
大家好!
英雄,多么深奥的词汇,对我来说多么陌生,自从我看了,《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深深的教育。
这部电影是二十多年前拍摄的。它把我带回到新中国诞生的前夜,在血雨腥风笼罩下的长江以南地区,一批优秀的中国解放军战士,为了获得国民党的军事情报,正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
连长、老班长、小马还有那位开车的战士,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解放军叔叔,第一次出现在我眼前。由于敌人的严密搜查,侦察连的几个战士开着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汽车在前面跑,敌人在后面紧追不舍,追到山林边,眼看快要追上了,为了保卫战友的安全,他等战友们都转移到山林里去了,才调转车头迎面向追来的敌人扑去,与敌人同归于尽。看着这一幕幕动人的事迹,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少革命战士用鲜血才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换来了劳动人民的解放。
这是我从来没有的激动,不止是我,周围的人眼眶也湿润了。我沉默了,英雄门们的精神感染了我。这时,我才真正地懂得:我胸前的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开车的那位战士和为了掩护小马和班长送情报牺牲了的战士,在我心中的行象越来越大。革命先辈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想到这里我感到惭愧。以前我对所讲的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这个道理不一为然。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讲,平时乱花钱。现在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想倒过去那样做的多么不对啊!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的重大。英雄们所处的岁月离我们远去了。然而,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还需要我们去接替。我们的生活需要理想,坚定的信念和为人民幸福生活奋斗的精神,才能使祖国的明天变的更美好!
杨靖宇的故事 篇9
1936年初,日军为了彻底消灭活动在抚顺地区的抗日联军,调集了一个师团的兵力,在汉奸邵本良一群土匪的配合下,开始大举向抚顺地区进攻。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杨靖宇采取牵“牛鼻子”的办法,迂回作战。为粉碎敌人这次“大讨伐”的阴谋,杨靖宇带领军部和一师部分指战员担当了牵“牛鼻子”的任务。他们从清原向新宾方向转移,再从新宾向桓huān仁转移,然后再回到清原。经过几次的长途急行军,拖得敌人筋疲力尽,失去了刚开始时的嚣张气焰。
杨靖宇部队分成几个小分队,分散敌人的兵力,然后采取麻雀战术,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歼灭了许多敌人。一日,杨靖宇率领的小分队走到新宾的大琵琶岭时,被敌人发现,杨靖宇集中火力歼灭了60多名伪军。一天,杨靖宇他们在鸡房子岭吃饭,邵本良得知后,派200名骑兵追来,杨靖宇便让战士们用轻机枪扫射,敌人丢下5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气急败坏的敌人吃了几次败仗之后,便集中兵力,在三木指挥下,想找机会与杨靖宇决战。杨靖宇看透了敌人的阴谋,便将计就计,让战士们一路上丢弃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制造逃跑的迹象,敌人信以为真,派邵本良余部紧追不舍。而我军在杨靖宇的率领下,风雨不误,日夜兼 程,长途跋涉千余里,迂回到凤城县的梨树甸子。杨靖宇布置好埋伏圈,待邵本良残部完全进入伏击圈内后,一声令下,全体指战员一齐开火。经4个多小时的激战,歼灭了几乎所有的残敌。邵本良仅带着7名土匪逃掉。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这次“大讨伐”。
杨靖宇痛击邵本良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抚顺地区人民的抗日决心和战士们的斗志。
黄继光的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邱少云(1926-1952)抗美援朝英雄。四川铜梁关建乡人。23岁那年 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
革命英雄的故事 篇10
1951年3月,邱少云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他来到朝鲜,看到美帝国主义和李承晚匪帮对朝鲜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目睹朝鲜儿童遭受自己童年时代一样的苦难,倍加激起邱少云对帝国主义反动派的仇恨。要为打败美国侵略者贡献自己的一切。当时的社会,一切是那么的令人发指,强欺弱似乎成了当社会的一种规则。
就在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消灭盘踞在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美李匪军,把战线向南推进。然而,我军阵地到三九一高地之间,有着三千米宽的开阔地,这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要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缩短冲击距离,出奇制胜、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我军决定在发起总攻击前一天的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
就在这场金化以西三九一高地的反击战中,出现了一位为胜利、保全整体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战士邱少云。一位为了党为了人民把自己的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
十月十一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等到第二天傍晚发起战斗,以便突然地去消灭敌人。带给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的“惊喜”。
他们潜伏的地方是在敌人盘踞着的三九一高地的山坡上,又没有荫蔽身体的地形和树木。昨天,从这里飞起一只野鸡,还惹得敌人打了半天枪炮呢!现在要他们在这样一个地方荫蔽二十多个钟头,不让敌人发现,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对战士们的体力也是个极大的考验。在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特地对他们讲:“你们这次去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靠沉着,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潜伏纪律。那怕有人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战士们信心十足同声回答说:“请首长放心,为了祖国,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也要潜伏好,完成战斗任务。” 天黑以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他们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伪装得像山坡上的草一 样,凉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显不出一点儿痕迹。他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枪眼里伸出来的敌人机枪筒和了望孔缩头缩脑向外张望的面孔,有时,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清楚地听到。战士们一丝也不敢松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第二天十一点钟的时候,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并且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如果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但是,邱少云深切的懂得,要是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就不能完成。就在我军阵地上的指挥员看到潜伏地冒起了烟火,连忙命令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这时候,邱少云还是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火焰已经延烧到了他的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拚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继续在燃烧着,烧烂了邱少云的皮肤。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然后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李士虎说:“胜利 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说完,他又痛苦地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
烈火烧了二十多分钟,直到邱少云牺牲后,烈火才熄灭了。我们的英雄--邱少云就是这样地以超人的意志力,为祖国、为整体、为胜利而忍受了肉体的苦痛,以至到最后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邱少云的事迹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忍着钻心之痛一动也没动,这是要拥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的事。我们很难想象。但他做到了,他是英雄,人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人们学习的楷模。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王朴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缅怀先烈事迹,树立正确人生观
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当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义无返顾地将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交付给正义、真理,交付给历史发展必然的民主、自由时;当其为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就由此而燃烧并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这就是革命先烈故事,这一切在今天的文明
社会里,似乎以被历史的尘封所覆盖。
《红色之旅》又一次把我们带回到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于整个中国大地,中华民族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时世造英雄,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带着历史的必然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涣然一新!
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似乎已渐渐地淡忘了这种幸福的创始者--伟大的革命志士们。二十四烈士、杨靖宇、黄励、刘胡兰、江姐、叶挺、小萝卜头………
这些名字时常提醒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伟大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得胜利。可是,他们究竟伟大在哪里呢?或许有人会说,他们如何不畏牺牲,宁死不屈,又如何信念坚定、英明勇敢,这话虽然不错,但似乎又缺了些什么,其实,要真正的理解他们的伟大之处,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烈士们对革命的那份挚爱。
在书中我们住足在刘胡兰纪念馆时,刘胡兰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雕像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一次使我们想起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时年不足十五岁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毅然选择死亡,坦然躺在刀坐上,迎接死亡的到来。在临刑前她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一身骇然正气!她牺牲了,然而革命胜利了,刘胡兰永活在我们心中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共产党员刘国志,当亲友知道他被捕后,利用上层社会关系四处营救。其五哥专程由香港赶回买通特务头子营救,只要他在悔过书上签个字,脱离共产党便可摆脱这炼狱的痛苦。而他却断然拒绝了。不是他不渴望自由,不是他不珍惜生命。在亲情与酷刑、生与死的抉择中,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他说“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 “有党在,我等于没有死!”这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为了党和新中国,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曾经囚禁了无数革命者的白公馆、渣滓洞,我仿佛看见国民党人狡猾的目光正不怀好意的注视着眼前那张写满正气的脸,他自作聪明的认为只要他用残忍的手段(灌辣椒水、用鞭子抽)就能使人屈服,但他们看错了对象。也或者说是他们高估了自己得能力。有着崇高信念的人决不会因为一点折磨而放弃追求,他们深信即使自己受迫害而死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所以他们从不畏惧死亡,而只有为革命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信念。像小萝卜头,年龄不足10岁,却成了传递情报的老手;像江姐,一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女子,却成了革命者中的光荣典范。这一切只因为他们对革命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在革命胜利的前后,革命志士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信念,他们才是真正的伟人,是为崇高事业奋斗着的强人!
【杨靖宇的英雄故事】推荐阅读:
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范文12-07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10-06
抗日英雄杨靖宇教科书09-13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600字09-24
杨靖宇故事主持词05-18
杨靖宇事迹心得体会10-07
雷锋的英雄故事08-26
读《革命英雄的故事》有感09-06
读着英雄的故事成长作文07-15
读《读革命英雄的故事》有感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