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列传二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共5篇)
《隋书列传二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1
《隋书列传二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
崔仲方,字不齐,博陵安平人也。仲方少好读书,有文武才干。年十五,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同就学。时高祖亦在其中,由是与高祖少相款密。后以明经为晋公宇文护参军事,迁司玉大夫,与斛斯徵等同修礼律。后以军功,授平东将军,赐爵石城县男,邑三百户。时武帝阴有灭齐之志,仲方献二十策,帝大奇之。后与少内史赵芬删定格式。寻从帝攻晋州,又令仲方说翼城等四城,下之。授仪同,进爵范阳县侯。后以行军长史从郯公王轨擒陈将吴明彻于吕梁,仲方计策居多。宣帝嗣位,为少内史,奉使淮南而还。
会帝崩,高祖为丞相,与仲方相见,握手极欢,仲方亦归心焉。其夜上便宜十八事,高祖并嘉纳之。又见众望有归,阴劝高祖应天受命,高祖从之。及受禅,上召仲方与高颎议正朔服色事。仲方曰:“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又劝上除六官,请依汉、魏之旧。上皆从之。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丁父艰去职。未期,起为虢州刺史。上书论取陈之策。上览而大悦,转基州刺史,征入朝。仲方因面陈经略,上善之,赐以御袍袴,并杂彩五百段,进位开府而遣之。及大举伐陈,以仲方为行军总管,率兵与秦王会。及陈平,坐事免。未几,复位。后数载,转会州总管。时诸羌犹未宾附,诏令仲方击之,与贼三十馀战,诸部悉平。
仁寿初,授代州总管,在职数年,被征入朝。会上崩,汉王谅馀党据吕州不下,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进位大将军,拜民部尚书,寻转礼部尚书。后三载,坐事免。寻为国子祭酒,转太常卿。朝廷以其衰老,出拜上郡太守。未几,以母忧去职。岁馀,起为信都太守,上表乞骸骨,优诏许之。寻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隋书·列传二十九》,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B.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C.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D.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中国古代察举制中的一个科目,后成为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B.崩,避讳说法之一,本义是山倒塌,原专用于帝王之死,后亦可用于太后等。
C.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拜为上卿”中的“拜”。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请求退职。告老、乞身、致仕、乞归、致政等与之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仲方少时就有文才武略,周太祖对此很惊讶,让他和皇子们一起学习,当时隋高祖也在,因此仲方和隋高祖从小就有交情。
B.崔仲方善于言谈,长于谋略,虽然以文入仕,却因军功多次升职,先后被授予司玉大夫、石城县男、范阳县侯等职位爵位。
C.崔仲方有政治远见,对时为丞相的隋高祖衷心相随,连夜给他进献适宜的计策,又劝他代周自立,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D.崔仲方虽然历经四朝,颇受重用,但仕途依然不顺,一生多次起落,担任文官武职,辗转于朝廷地方,时有去职免官之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2)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
参考答案
10、D(晋是五行中的`金,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帝应以火来继承木德,得上天大统,况且圣上诞生时,有红光的吉兆。因此所用的车辆、马匹、旗帜,祭祀用的牲畜,都应采用红色)
11、A(“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错,明经与进士二科同为科举考试的科目)
12、B(司玉大夫一职“因军功所得”原文无据)
13、(1)第二年,皇帝又命令崔仲方征发(征调)十五万丁壮,在朔方郡以东,沿着边境一带的险要地方修筑几十座城来阻止胡人入侵。(发,定语后置,缘各1分,大意2分)
(2)隋炀帝派周罗睺去攻打吕州,他(周罗睺)却被流箭射中身亡。于是皇帝派崔仲方替代统领(总领)这支军队,一个多月后攻下了吕州。(补出第二句主语1分,总、拔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崔仲方,字不齐,博陵安平人。崔仲方小时喜欢读书,有文武才干。十五岁时,周太祖见到他认为不同一般,让他与皇子们一同学习。当时高祖也在其中,渐渐地彼此之间关系密切起来。后来以明经做了晋公宇文护的参军,升迁为司玉大夫,与斛斯徵等人一同修撰礼律。后来因为建立军功,被授予平东将军,赏赐石城县男爵位,世禄封地三百户。当时周武帝暗地里有灭齐的志向,崔仲方献上二十条计策,周武帝大为惊奇。后来与少内史赵芬修改确定规章法度。不久,跟随周武帝攻打晋州。周武帝又令崔仲方劝降翼城等四城,都如愿攻下。被授予仪同,进升爵位范阳县侯。后来担任行军长史,跟随郯公王轨在吕梁活捉陈将吴明彻,崔仲方计策很多。宣帝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少内史,奉命出使淮南后回来。
适逢宣帝去世,高祖做丞相,与崔仲方相见,握手言欢,十分高兴,崔仲方也诚心归顺。他连夜呈上治理国家的十八条方针,高祖都赞许接纳了。崔仲方又见高祖众望所归,私下劝高祖应天受命,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等到高祖接受周武帝禅让后,召崔仲方和高颎一起商议改朝时间及所用的车马祭牲的颜色。崔仲方说:“晋是五行中的金,后魏是水,周是木。皇家用火承托木,能天下一统。且圣上诞生之初,有红光瑞气,所以车马衣服旗帜,都应该用红色。”又劝说皇上依照汉、魏的旧制任命六官。皇上都听从了他的建议。进升职位上开府,不久转任司农少卿,进爵位安固县公。皇上下令他征发三万劳力,在朔方、灵武修筑长城,东至黄河,西到绥州,南到勃出岭,绵延七百里。第二年,皇帝又令仲方征发十五万劳力,在朔方以东沿着边境险要的地方,修筑了几十座城,来阻止胡人入侵。
不久,遭父丧而离职守丧。守丧期未满,起用为虢州刺史。他上书论述攻取陈国的策略,皇上看后非常高兴。他改任崔仲方为基州刺史,征召入朝。崔仲方于是发当面陈述策略,皇上认为很好,赐给他御袍袴和各色彩绸五百缎,进爵位开府并派遣他去伐陈。等到大举出兵攻陈时,崔仲方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率兵和秦王汇合。平陈后,他因犯事被免直。不久,又恢复职位。几年以后,被任命为会州总管。当时,各部羌人还没有归顺朝廷,皇帝传旨命令崔仲方出征,他和敌人打了三十多仗,各个部落都被平定。皇帝赏赐给他一百三十个奴婢,三十斤黄金,各种各种什物用品也一应俱全。
仁寿初年,崔仲方被任命为代州总管,在职几年后,被征召入朝。正值皇上去世,汉王杨谅的余党占据吕州,朝廷屡攻不下。隋炀帝派周罗目侯去攻打吕州,他却被流箭射中身亡。皇帝于是下令让崔仲方代替统领这支军队,一个多月就攻克了吕州。被晋升为大将军,被任命为民部尚书,不就转任礼部尚书。三年后因犯事获罪免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国子祭酒,转任太常卿。朝廷因他已年老力衰,让他出任上郡太守。没多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一年多后又起用为信都太守,但他上表请退休,朝廷予以优待,准许他的请求,不久在家中去世,时年七十六。
《东林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2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①,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②,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果以贤能称 称:著称
B.忠义不可矜 矜: 怜悯
C.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复: 答复
D.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溷: 玷污
4.B.矜: 夸耀.【①矛柄:“锄耰(yōu)棘矜(qín)”《过秦论》②怜悯,同情:“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③骄傲,夸耀.“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B.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C.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D.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5.B,根据人名、地名等断句,并重点把握“适”“驰治”“至是”等词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祁彪佳少年得志,家教甚好。刚成年即中进士,就职兴化府推官,临行前跪问父亲为官之道,父亲却默而不答,当别人问其原因时,才以教人游泳之语开导。
B.祁彪佳为人耿介,敢于直言。当大臣们首先商讨让福王担任兵马元帅,后又建议福王登基做皇帝时,他都能直言相劝,直指此举对朝廷不利,并最终得到史可法的理解与支持。
C.祁彪佳勇毅果敢,精明干练。第二次任职苏州期间,首先对乱民之首予以严惩,后又招募勇士,斩杀乱兵,并以勇气和真诚感动了兴平伯。
D.祁彪佳尽忠不屈,至死不渝。清军南下,用书信和财物聘请他,他说山川人物都是幻化的形态,山川不变,而人生却已过了一辈子,后于浅水中自沉殉国。
6.B.根据原文“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可知史可法虽认为祁彪佳说得对,但因害怕却不愿意支持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无赖打行,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5分)
译文:正赶上(苏州)无赖劫掠市集,(祁彪佳)查办其中作恶多端可判死罪的四个人,(让他们)戴上刑具在大路上示众。
(译出大意给1分,“会”“稔恶可杀者“”械”“衢”各1分。会——恰巧,适逢。廉—考察,查访。稔—庄稼成熟;事物酝酿成熟;熟悉。)
(2)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5分)
译文:于是在苏州市民**(的时候),(朝廷)认为祁彪佳一向有恩于苏州,外放祁彪佳去(担任苏州的长官)安抚苏州。
(译出大意给1分,“苏民”,“素”,“德”,“出”各一分。德—加惠,有恩。安—安定,使安定。抚—安抚,安慰)
参考译文
祁彪佳,浙江山阴人。刚成年,中天启二年的进士,被授予兴化府的推官,临行时,祁彪佳向他的父亲跪下请教为官之道,父亲没有回答他。有人问他父亲(为什么不指点他),他的父亲说:“你没见过那些教人游泳的吗,如果学游泳的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一旦把他拉到清冷的水边,打翻辅助他的壶瓮,推他入水,游泳就学会了。现在他去做官,就是打翻壶瓮的时候了。”祁彪佳离开了。最后果然因为贤明能干而著称。
祁彪佳巡视考察苏州期间,正赶上(苏州)无赖劫掠市集,(祁彪佳)查办其中作恶多端可判死罪的四个人,(让他们)戴上刑具在大路上示众。召集当地三老问他们说:“这些人可以杀吗?”三老说:“可以。”又问围观的人说:“这些人可以杀吗?”观看的人说:“可以。”于是棰杀了他们。
明朝灭亡,有大臣援引宋高宗以兵马元帅继位的旧例,商讨让福王担任兵马元帅。祁彪佳反对说:“(藩王)监国的事是本朝的老制度,为什么要远引宋高宗的旧例?”监国的计议于是确定下来。不多久,有建议福王登基作皇帝的言论。祁彪佳又反对说:“福王政权刚建立就登基做皇帝,怎么行呢?况且大臣们谏劝福王登基的表章也没到呢。”可是这时向福王邀功的人,造谣说史可法对福王有背叛之心。史可法害怕了,他虽然也认为祁彪佳说得对,却不愿意支持。于是在苏州市民**(的时候),(朝廷)认为祁彪佳一向有恩于苏州,外放祁彪佳去(担任苏州的长官)安抚苏州。
祁彪佳到任后,在路边张榜说:“背叛朝廷不能饶恕,忠贞仁义也不能夸耀,不要借助铲除叛贼而报复私人仇怨,不要假托协助朝廷而制造祸端混乱。”他逮捕苏州市民中带头闹事的人,斩杀了他们。招募勇士组成苍头军,亲自教他们打仗。当时正赶上兴平伯的士兵抢劫丹阳集市钱财,祁彪佳率领苍头军快速赶到处理,斩杀了兴平伯的士兵。兴平伯(高)杰平素就害怕彪佳的声名,到了这时候就忌恨祁彪佳,扬言要调动军队到丹阳来对付祁彪佳。祁彪佳反而用文书回应高杰,跟他约定在大观楼会面。当时高杰盘踞大观楼,认为祁彪佳一定不敢前来。到约定的日期刮起了大风,高杰笑着说:“祁抚不来有托辞了。”一会儿,一艘帆船破浪而来,很快就抵达江岸,有人传呼说:“祁都堂到了!”高杰听到,非常惊骇,迎到门口,看见祁彪佳戴着角巾,穿着普通的衣服,身后只是带着文书、衙役各一名,又非常高兴。跟祁彪佳坐在一起谈了好久后,高杰起身指着江水发誓说:“您是了不起的人啊!有您在,我要是敢越规矩一步来玷污您,就让我像这滔滔江水被风浪拍散。”于是盛情招待祁彪佳,祁彪佳稍微动了动筷子表示了一下就离开了。
《隋书列传二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3
A 阴遣人挈水踵其后阴:暗地里 B 姬言之帝,贷其死 贷:推卸
C 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 殆:几乎 D 帝悚听,垂欲止 垂:接近,将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皇后性格仁慈的一组是 (3分) ( )
① 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② 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③ 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 ④ 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
⑤ 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 ⑥ 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⑥D 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册封为皇后。
B 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
C 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儿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逞。
D 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于自己的才识也有关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5分)
(2)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5分)
参考答案
4、选B,贷:饶恕。
5、选B,② 是曹皇后激励侍从护驾的办法,与“仁慈”无关,因此可以排除A、C两项;⑤ 是说她因循守旧,可以排除D项
6、选D,(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B项“阴险与毒辣”不恰当;C项没有依据。)
7、王安石确实有才干学问,但是怨恨他的人很多,皇上要是爱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暂且让他到外地去做官。
现在听说苏轼因为作诗而被关进监狱,难道不是受到仇人的诬陷吗?
参考译文
慈圣光献曹皇后,是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也是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明道二年,郭皇后被废,曹皇后被聘入宫中。景佑元年九月,她正式被册封为皇后。曹皇后性情慈善节俭,重视农耕,常在皇家宫苑中种植谷物,亲自养蚕。
农历八年闰正月,仁宗皇帝准备在闰正月十五晚再一次陈设彩灯过灯节,被曹皇后劝住了。过了三天,几个卫士作乱,乘着夜间穿房越舍,直趋仁宗皇帝的寝室。曹皇后当时正在侍奉皇帝,听说事情有变,慌忙起来。仁宗皇帝打算出逃,曹皇后关闭殿门,抱住皇帝,急忙呼唤都知王守忠,命令他带兵入宫平乱。乱兵在殿前杀伤宫中的嫔妃侍女,叫喊声响彻皇帝的住所,太监们假报是奶妈打年纪小的`宫女,曹皇后申叱道:“乱兵就在附近杀人,你们还敢胡说!”她估计乱兵必定会放火,暗地派人带着水跟在他们后面,果然乱兵点火烧着帘幕,跟着的人随即用水将火泼灭。这一夜,凡是派出去的太监侍从,曹皇后都亲手剪掉他们的头发,对他们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因此,人们都争先出力,乱兵很快被消灭。宫女参与卫卒变乱的,论罪当死,她们向仁宗所宠爱的妃嫔哀求免死,这位宠姬转告仁宗后,仁宗饶恕她的死罪。曹皇后便穿戴上正式的服饰,进见皇帝,请求依法处理作乱的宫女,并说:“不这样,无法肃清宫中(的坏人)。”仁宗让她坐下,曹皇后不坐,站着坚持自己的要求,过了不久,最后还是把宫女杀掉了。
起初,王安石当政的时候,变革了旧的典章制度,曹皇后在适当的机会对神宗皇帝说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不应该轻易改动。熙宁年间祭祀太庙的前几天,神宗皇帝来曹皇后的住所。曹皇后说:“以前我每当听说老百姓有什么苦处,一定要告诉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就推行减租政策,现在也还是应该这样。”神宗皇帝说:“现在没有什么事。”曹皇后说:“我听说老百姓对于青苗法、助役法叫苦不迭,这两种法令应当停止实行。王安石确实有才干学问,但怨恨他的人太多了,皇上要是爱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暂且放他到外省去。”神宗皇帝听了很吃惊,几乎已经准备停止施行这些法令,但还是被王安石操纵了,这件事无果而终。
苏轼因为写诗犯了法,被关在御史台的监狱中,大家都以为他必死无疑。曹皇后听说此事,便对神宗皇帝说:“我想起仁宗皇帝在殿试中取中苏轼兄弟时,高兴地说:‘我为子孙们找到两位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为作诗而被关进监狱,该不会是受了仇人的诬蔑吧?从诗句中搜寻过错,即使有错也是小错。我的病已经很重了,不能再因为冤枉好人、滥加罪名而伤害天地的中正和平之气。对苏轼一案,还要仔细审查才好。”神宗皇帝流下眼泪。苏轼因此而得以免罪。
《隋书列传二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4
原文: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
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
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
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
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
《后汉书·班梁列传》原文及译文 篇5
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请出兵匈奴,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邓太后召勇诣朝堂会议。勇上议曰:昔孝武皇帝患匈奴强盛,兼总百蛮,以逼障塞。于是开通西域,离其党与,及至永平,莫不内属。会间者羌乱,西域复绝,北虏遂遣责诸国,备其逋租,高其价值,严以期会。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夫要功荒外,万无一成,若兵连祸结,悔无及已。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如永元故事。又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窴心胆,北押匈奴,东近敦煌。如此诚便。”于是从勇议。
延光二年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明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绥。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还,屯田柳中。
四年秋,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永建元年,更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
后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
译文:
汉朝大将班超小儿子叫班勇。班勇,字宜僚。年轻时就有父亲(班超〕的(大将〉風度。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反叛(汉朝),朝廷派班勇做军司马。班勇和哥哥班雄一起从敦煌出兵,迎接都护和西域甲兵回来。于是撤销都护。后来西域有十多年完全没有汉朝的官吏。
元初六年(公元119年),敦煌太守曹宗请求朝廷出兵攻击匈奴,替索班报仇雪耻,趁机收复西域。邓太后召班勇到朝堂聚会商议。班勇上奏议道从:“前孝武皇帝担心匈奴强盛,将成为众多蛮族的统帅,来逼进我们边疆。在这种情况下开通西域,分散他们的同党之人。到了永元年间,(西城那地方)没有不归附内地的。后来碰到羌人作乱,西域又断绝与汉的交往,北匈奴于是就派给各国债务,防备他们逃避租税,加高他们租税的价格,严格按照日期召会他们。前段时期之所以有反叛事情发生,都是由于管理失当,还反被它损害的缘故。现在曹宗只是为从前的失敗感到耻辱,想报复匈奴洗雪耻辱,却不查一查历史上出兵的先例,没有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凡想在荒远之外寻求立功,一万个之中没有一个成功的,如果兵火灾祸连续不断,后悔就来不及了。何况现在(汉朝)府库空虚,军队没有后续兵力,这是向远方的夷狄显示自己的弱点,向国内暴露自己的短处,臣认为不能同意。过去的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现在应该恢复它,重新设置护西域的副校尉,居住在敦煌,就如同永元年间旧例一样。又应派西城长史统率五百人驻在楼兰,西边挡住焉耆、龟兹大路,南边可增强鄯善、于寘的胆量,北面抵御匈奴,东边靠近敦煌。像这样就十分便利。”于是朝廷听从班勇的建议。
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夏天,(朝廷)又派班勇做西域长史,率领兵士五百人驻扎在柳中。第二年正月,班勇到了楼兰,因为鄯善归附汉朝,朝廷特加班勇三绶(以示奖励〉。可是龟兹王白英还在犹豫疑惑未下决断,班勇用汉室的恩威、信义开导他,白英就率领姑墨、温宿,自己绑着自己到班勇这里来投降。班勇于是调集他的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到车师前王都城,在伊和谷赶走了匈奴伊蠡王,俘获前部五千多人,于是前部重又开始通畅。回来,在柳中屯田。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秋天,班勇调集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兵和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军队攻打后部王军就,把他们打得大败。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另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做王。班勇又派另一将校斩杀了东且弥王,也另立了他的同种族人为王,从此车师六国都平定了。
【《隋书列传二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推荐阅读:
《东林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12-23
《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0-27
《隋书·列传第六十六》阅读及译文11-21
《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原文及译文解析07-02
《梁书卷九 列传三》原文及译文赏析01-02
旧唐书后妃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06-13
陈德荣书记妙语二十九06-18
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05-24
滑稽列传原文及翻译11-28
社区第二十九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方案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