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汉教学设计

2024-06-18

有趣的汉教学设计(共9篇)

有趣的汉教学设计 篇1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也非常奇妙,奇妙到许多字很像,令人眼花缭乱。

记得以前,李老师教过我们一篇课文,叫《钓鱼的启示》。在这篇课文里,有两个极其相似的汉字,分别是“钓鱼”的“钓”和“鱼钩”的`“钩”。由于这对“兄弟”长得太像了,所以我经常搞混。

第二天中午,李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钓鱼的启示》的练习册。在做“看拼音写词语”时,我发现有“diaoyu”这个词。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钓”和“钩”这两个字。到底哪一个字才是正确答案呢?刚好那天我的字典没有带。怎么办?我突然相起一个方法——“点兵点将”。点到最后,我点到了“钩”。于是,我不假思索地写下了“钩”。

过了一天,李老师把练习册发了下来。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翻开前一天的作业。“咦,怎么没有满分?”我惊讶地说。在课题旁边的分数不是一百分,而是九十八分!我用双眼扫描了一下,马上发现原来是“diaoyu”的“diao”写错了。那么,到底要怎么写这个字呢?

这时,李老师开口了:“这次,有很多人把‘钓鱼’写错了。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口诀。”听说有口诀,我马上把目光聚焦在李老师身上。只见老师不慌不忙地把“钓”和“钩”写在黑板上,指着它们说:“你们看,鱼钩是个钩子,所以‘钩’里面也有个小钩;而钓鱼需要蚯蚓,‘钓’里的小点就是蚯蚓。”原来汉字这么奇妙,我们可以联系它的含义。再加以想象,就能形象地记住它。我暗暗想。

后来,我记住了“钓”和“钩”的写法,运用它们的时候再也没有出错。

汉字是奇妙的,让人头晕眼花,但我们只要用心,就能想出许多方法认识它,让我们更熟练地运用它。

有趣的汉教学设计 篇2

一、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对照

日语语音的成分主要包括假名、促音、拗音、拨音、浊音等, 大多数学者都会取其中一个部分和汉语语音进行比较并且对照,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这类文章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 刘介人的《日文汉字音读与我国汉字古读的对应规律》,是从整体找到两种语音之间存在的关联性,通过对比得出比较科学的规律。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曲翰章的《通过日语汉音看假名五段与汉字四等的关系》,刘淑学的《日语拨音音节的读音与汉语音韵的对比研究:兼论研究日语汉字音读的意义》等。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是很大的,不难看出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学习日语语言的技巧

学习日语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因为只有你大声说出来,才能刺激自己的听觉,增强自己的自信,加深自己的记忆,达到终身不忘的效果。一些人读外语的声音,实在是太小了。学日语一定要跟着发音纯正的音频一起读。当下市场上有各种教学资源,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是非常正宗”的日语,这对日语发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发音纯正的音频也很好找到,比如学生学习的课本音频、NHK广播、历年真题听力等等,都可以用于练习材料。

三、语音教学基础最重要

学语言,特别是对国际汉语教育来说,基础扎实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比如跳舞等都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汉语最难学的就是声调,因此,声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仅仅只是使用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很老旧,特别是不够准确,因为每个人发音都会不一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教师可以借用计算机技术让学生的发音更加标准。就像学歌曲一样, 首先要做的就是下载下来,跟着节奏哼唱,学着里面的发音来哼唱。学语音也是一样,由老师发出标准的语音,学生去模仿老师的发音,尽可能接近老师发出的标准音。当学生的声调可以完全和老师重合的时候,基本上这个发音就是合格的。每个人的发音都会不一样,不要将地方特色带到课堂上。在拼音教学中, 要让学生知道每个音节中字母的真正读音,避免学生误会写法一样的字母读音就一样,要多多补充汉语拼音以外的语音知识, 避免让汉语拼音成为语音偏误的起源地。还要让日本学生弄明白每个字母的真正读法,一定要把汉语中字母的读法和日语五十音图区别开来,避免混淆后把日语的读音带到汉语中来。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只在汉语中存在,而日语中没有的音,如汉语中的:zh、ch、sh、r、ü、er。日本人通常很难说准翘舌音,主要是因为日语中没有。所以,当他们说“我是日本人”这句话的时候,就说不清,通常会说成“u、si、li、ben、len”。对于翘舌音的教授方法可以循序渐进,先练习一些翘舌音在后面的词汇,例如“繁荣”“外国人”“老师”“戒指”等,然后再练习包含多个翘舌音的词汇;对于 ü 的发音,可以先让他们学说y或i,然后慢慢地将嘴唇向前并拢,形成圆唇状,这个 ü 音就发出来了。还有一些相近但不同的音也值得注意,例如,汉语中的a、u、w、f和鼻音。对于这些音的学习最好采用汉日语音对比的方法讲授,例如,汉语的鼻音比较多,有an、en、un、in、ang、eng、ing等,而在日语中只有一个鼻音,平假名写为h。日语的鼻音h在与不同的音拼读时会发出不同的鼻音。这一点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讲解。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好是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要有耐心地去指导, 一遍一遍地纠正语音;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更有信心。对日本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系统的训练和针对性的讲解,课后有难题不懂就问。反复练习口语、辨音,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四、结束语

语音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进行语音教学的时候,大学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策略。中国人学日语,日本人学中文,就没有中国人学中文, 日本人学日语来得简单。但只要掌握方法,还是很容易学会的。 日本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长久的历史渊源,为中日语音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相比,中日之间的语音教学肯定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这点找到日本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不同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摘要:汉语和日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虽然日语中借用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汇,但是其发音却与汉语大相径庭。从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对照、学习日语语言的技巧、语音教学基础最重要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汉日语音差异,分析与教授法

参考文献

[1]王丹.日语与汉语授受表现的对照研究——透过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看“要”“讨”与「もらう」的对应关系[J].中国教师,2007(11).

浅谈理想的汉语教学课堂 篇3

[关键词]汉语教学 人文关怀 审美风貌

作为汉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间,都应该充满魅力。语言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美。这种整体的美就体现在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语言、发掘语言魅力等方面。这些因素凝集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和教学本质就蕴涵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并为学生评品体验,使教学课堂充满学习的美,人文的美。

当我们用特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优化汉语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用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时,我们的课堂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种美妙中惬意地徜徉,视野开阔了,人格提高了。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民族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我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一、课堂魅力缺失之现象及分析

现在的汉语教学课堂上,时常感觉到缺少了点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僵化的老一套的词语教学模式,要么是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多样化,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却不见有多少实际可学的内容;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识信息输入的内涵。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寥寥几个汉字,学生也很少动笔;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出现概念偏误,给学生输入错误信息还浑然不知;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问题拿来让学生讨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以上汉语课堂魅力的缺失现象,其共同点就是教学理念缺失和知识结构偏低。多年来,民族学生为了应付HSK等级考试,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达标率,让学生陷入大量的习题训练和频繁的考试中。“度”把握得不好,使学生的恐惧感加重。再加上有些教师上课语言贫乏,缺少趣味性,因此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这样的课学生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教师的语言失去了生动形象丰富性,便很难准确地传达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势必影响师生间真情交流,信息的反馈,难以使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消化所学内容,所以汉语知识的营养就很难被民族学生消化吸收。

由于汉语教师缺失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课堂上缺乏灵动的活力,教法呆板,学生不积极配合,思维被抑制;教师按部就班,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创造性;教师只顾“复制”教材内容,然后“粘贴”给学生,使学生缺乏创新的空间和土壤,这样的课堂必然呈现出“冷清”的思维流动,教材便成了束缚学生自由灵性的锁链,大量的词语、语法、课文、阅读、写作等课程便成了许多民族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学生感觉乏味就在所难免了。

二、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新课标》中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民族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三、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在汉语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笔者认为汉语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诚恳并富有激励性,应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我经常要求自己的行为须在真挚的、没有偏见的情感下面对我的学生。比如汉语基础水平差是汉语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特别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并鼓励他们。但是往往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这个细节,对某些学生的无知和理解上的困难,表现出焦躁不耐烦,语言生硬,甚至鄙视,这对心灵稚嫩而敏感的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俗话说得好:“亲其人,信其道。”此刻学生感情受到了伤害,那么他对老师的尊重、信任、爱戴势必大打折扣,你所传授的“道”他能主动接受多少就可想而知了。相反,老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肯定欣赏的眼神,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打开他自卑闭锁的心灵,激发他学习的热情。老师的爱象一盏灯,给学生迷失的心带来希望和光明,让他们有了勇气和自信。这样做的结果能促使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素养在关爱的沃土里得到全面地涵养和提高。要让每一位民族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爱,享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从而创造汉语课堂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民族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如地运用汉语表情达意。

有趣的汉教学设计 篇4

一、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要概述

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教授与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观念,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教学完全把握住,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控制学习行为方法。即以“去中心”作为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1]平等交流“对话”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被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同样对于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该思想提倡将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引入,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该专业,主动探究其深意。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不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后现代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统一定义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独特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不同的评价尺度对学生的特点予以总结,通过针对性的评价,让其感受平等性的关注。在这样的指导下,最大限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从全方位提高学生了解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明显、强烈。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法多半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此方法虽然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汉语言文学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且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其教学法灵活性存在较大程度的缺乏,且实用性也不高。[2]因为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是老师对课堂节奏、内容等予以掌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下的被动学习,研究发现,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较差。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多,而且内容也比较复杂、艺术性强,学生难以识记,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计划的同时,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辅助应用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较好地增强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中小说、诗词、散文以及曲赋等占多数,这类文学内容的专业性强,就传统的以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对其内容予以深刻的解析。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将开放与互动作为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因问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其说出对该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总结补充,对问题进行深化。这样一问一答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三、结语

后现代教育思想是教改后新形成的教育思想,该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以学生的人性化以及个性化作为中心思想,同时以对话式教育方式与提问式教育方式作为提倡点,主旨是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以便学习质量的提高。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突破传统型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限制性,进而可以更好地把我国优秀的文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汉语言文学是最能体现其意义的,该专业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传播。本文以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为基础,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梁艳艳.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6,12(2):77.

有趣的汉教学设计 篇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推广,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网络覆盖城乡各地,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手段,将自己大量的课程比如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等放在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特别是被称为“MOOC之年”的2012年,各国教育机构纷纷开发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涌现并获得飞速发展,开放教育资源这一领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又取得了突破性创新,弥补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化,碎片化的时间也更容易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依据网络教育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展开研究性学习,也都能摸索出一些有益的学习策略。然而,提升自我认识并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巩固、加深最后完成,特别是汉语言文学这种理论性强,组织实践教学环节有难度的专业教学,只有在实践教学的平台上,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锻炼。因此,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和研究。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正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必须一方面本着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及职业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群)能力为本位,向学生传授具有通用性的、可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结合网络学习的特征、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凸显实践教学环节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实践教学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从而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经验的综合教学活动。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方式,从内容上分可分为两种:一是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胜任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基于课程内容的课堂内实践性教学和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课程作业(阅读、写作、讨论等)、实验、实习(设计),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各类校外基地实习以及毕业作业(论文或设计)等二是社会策略性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在岗位上从事工作直接需要的社会人文素养,包括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实践环节。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需求。在教育“普教化”传统思维下,所有的教育模式趋同化,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相对是薄弱环节。在今天,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后,大学教育模式也开始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是研究和发展学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理应走出‘象牙之塔,建立起一种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树立一种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既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大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1]“教育不能仅仅在教育内部,要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里考虑”[2],汉语言文学作为高等教育核心专业,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已经是时代的共识。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实现从研究向服务社会生活、解决社会人文矛盾的转向,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企业产业转型加速,个人需要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保证个人专业岗位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的教育中,学生的生存状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有着不同于任何一代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磨砺和职业经验,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呈多样化,有不满足于生活现状的,有的在大学甚至中学就开始创业的,有需要提升自己综合职业能力的,有重新与社会化职业对接的;有的本身就从事着繁忙的工作,渴望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总之,社会的要求已经内化为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需要,因此他们渴望学习目标具体化、职业化,注重相应岗位的实用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比前代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测试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后会难以适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得不另谋出路或待业。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合理化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高级适用人才。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它不仅是终身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但是无论是为了满足提升自己能力的求学,还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只能走向一线工作岗位,而不是进行专业研究。如果在教学中倚重理论教学,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养成,同时慵懒、浪漫、拖拉的名士气会带到工作中。因此,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紧贴教育培养对象的基础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把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始终定位于融理论于实践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的坐标系中,它一方面培养了汉语言专业学生严谨、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一方面促使教育目标“实践一理论一实践”最终实现。社会策略性知识的实践教学是基于一定生活场景的精神实践活动,它可以组织学生接触具体社会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这些社会事实进行处理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具体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从而产生激情、意志、超越、合作、团结等心理正能量,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策略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四)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境下,学生已经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实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增加面对面情景交流的机会,老师也有更多的视角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我调整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老师也能根据每个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面临的困境,提供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真正做到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下,完成教育任务。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建构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就能实现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实践教育模式的特征

借助网络共享教育资源的学习运动,经历了一个非常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2002年的开放课程(OCW)运动开始,后来又出现了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2012年,“从Udacity、Coursera到edX、Udemy,它们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卖点,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包括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这类服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人们将这一类新兴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称为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3]。目前,世界各地已经掀起MOOC课程学习的风暴,我国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已经推出本校的MOOC课程,上海高校课程联盟也初步实现了上海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并可获得学校认可学分。因此,MOOC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两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开放性,由于课程教学在线学习,开放式获取知识,只要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学习;二是透明性,以往的精品课程、公开课挂在网上可以供参观学习,但是由于无法检测课程学习者学习效果,因此导致许多课程徒有虚名,实际利用率非常低。MOOC学习环境下,学习过程成为可以随意检测学习者任何一个学习环节的透明过程。

由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变化,因此,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也必须追随它的变化,与时俱进,从而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针对MOOC教学模式开放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学习参与者规模的可伸缩性(scalability)。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多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模式必须通过大量研读作家作品,不同评论家的学术争鸣,以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习者鉴赏、评析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开发他们的无限认知能力,提升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话题的设置尽可能地贴近学位教育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因为教师提供的话题资源是学习者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如果偏离了学位教育的知识结构,太过于个性化,学习者产生的内容在群体学习路径模式下,就无法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这种境况下,参与实践教学的学习者的规模和课程活动的覆盖面,就无法实现规模的超越性。美国高等教育记事(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在对开展MOOC的103名教授的调查中显示,如果话题设计的贴近学位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平均有330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注册,相当于传统课程授课人数的几百倍[4]。

针对MOOC教学模式透明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学习效果的可检测性(testability)。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的实践过程指导教师根本无法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督,学习效果的评价只能靠学生的自述或课堂的考核来完成,但是在MOOC教学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材料发布可以周为单位向前推进,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践内容设置测试内容、讨论版等环节,如果达不到老师设置的分值,学习过程将无法完成纵向推进,指导教师甚至可以随时获悉实践者在线学习的时间,这大大地改变了汉语言文学实践课程考核的随意性和人情化倾向。

三、网络环境下发展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革

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学习者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要,制定以岗位需求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专业课程,编写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材,整合并逐步优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确保它与社会职业岗位能相互衔接和贯通。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以某种符号形式存在的理论知识通常是老师和学生重点讲述、掌握的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熟悉符号系统,并解读符号的意义,都可以由师生通过视频课程、网络互动等方式,轻松完成,因此建立一套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

(二)逐步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考核、监督和反馈机制

在目前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职业能力滞后社会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已经使很多成人教育学校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建立实践教学考核、监督和反馈模块三级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把课程考核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老师、实践单位以及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和反馈机制,既能调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比如,通过网络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控,课程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等都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考核,监督它们进行的全过程;对于课堂外社会策略知识的实践,也可通过视频聊天或QQ群留言、微信和MOOC方式,与学生实践单位、工作单位建立长期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灵活的互动式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反馈回来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当做学生形成性考核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教学偏离社会岗位需求的情况能迅捷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优化实践教学计划。

(三)挖掘地方资源,构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实训平台

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基地要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等,可以在实验室建立模拟实训场景。但各级学校面临着实际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可利用的实训基地不足,且无法提供“全真化”实践场景。为此,应认真分析、挖掘当地社会的资源,开发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校外实训基地,比如各地的报社、电台、杂志社、各单位的宣传部门等均可提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平台。它们可以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汉语言文学实践性教学更接近于从业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亲历岗位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在流程操作过程中,对于岗位所需的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产生切身情绪体验,从而避免了专业技能和社会策略技能训练的形式化。校外实训平台的搭建应建立在紧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校外稳定的实训基地。尽力拓展“课程、实习、就业”加校企联合培“3+1”的养模式,缔结校企联盟,让企业参与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开展协同式培养,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逐步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封闭走向了开发,发展的重点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了质量的提高。”[3]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世界带来的便捷、快速、丰富的服务项目,树立“面向职业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育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基于网络环境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016)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把握时代脉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A].周远清教育文存(四)[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1.

[2]周远清.把握时代脉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A].周远清教育文存(四)[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2.

[3]马龙海,郭丽梅.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一一基于教育社会学课程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

[4]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5]Steve.K(2013).Additional Results from the Chronicles Survey [EB/OL].http://chronicle.com/article/The-Profess ors-Behind-the-MOOC/137905/#id=results,2013-04-17.

我们的汉砖收藏 篇6

我们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中央王朝就在此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此后因为军屯、移民,到汉代,凉州已经成为一个人口稠密的重要军镇。因此,在西昌市周边遗留大量汉代墓葬。汉代崇孝,以厚葬为孝道的重要标准,所以多用模印有图案的画像砖砌拱墓室。在历史的沧桑岁月里墓室大都遭到破坏,而砌墓的砖则散落民间,村民用作铺路、砌墙,或丢在瓦砾里,并不重视,这为我们收集汉代画像砖创造了便利条件。

画像砖,指的是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它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因为,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他时代,所以被俗称为“汉砖”。汉砖比一般的砖头厚重,一般厚7-10厘米,长30-50厘米,宽20-30厘米,重5-15公斤。有长方形、梯形、弧形数种。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旁侧模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或文字。这是一种很古老的烧制工艺,在制作砖坯时将木刻浮雕画模印上去,然后烧制。它也是现代木刻和版画艺术的肇始。今天很多传统的装饰图案和花纹,都可以从汉代画像砖上找到源头。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就开始零星收集了一些汉砖。在退休后的十多年中,我们对凉山西昌、昭觉、喜德、冕宁等县市散落于民间田边地角、街巷道旁的汉砖进行了有意识的收集。我们骑着自行车行程不下上万里,共收集汉晋时期的画像砖一千多块,其中不同纹饰图案不下500种之多。

汉代画像砖被人称作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汉代文化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容有生产生活、楼阙庭院、社会风俗、车骑出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装饰图案及文字等。在我们收藏的很多匹汉砖中,就刻有神话故事。内容最神奇的,当属在西昌郊区发现的一匹西王母画像砖。画像砖上的西王母并不如人们想像得端庄美丽,而是非常狞猛丑恶,蓬发、豹尾、虎齿,坐在龙虎座上,如《山海经》中所说,西王母是“司厉及五残”,即掌管瘟疫刑罚的怪神,原来这才是西王母的原始形象啊。画像砖上还有瑞兽九尾狐和为西王母取食的三足乌。类似这样完整的西王母画像砖,有一匹陈列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它是1911年被英国人陶然士在四川新津县发掘并运走的。还有轻纱仙女、人首蛇身的女娲补天(一说羲和捧日)画像砖。这些图案的画像砖不说是全国绝无仅有,也是弥足珍贵。

画像砖的图案既有波浪纹、云勾纹、云雷纹、百乳纹、钱币纹及各种几何纹样,又有动植物与几何图形结合的纹样,如双龙菱形纹、兽面纹、鹿菱形纹、犬菱形纹、飞鸿菱形纹、柿蒂纹。就说动物花纹——龙,光我们收集的画像砖中,各式各样龙的形象就有十多种之多。汉代龙的形象特征是张口、蛇颈、挺胸、嘴角一直开到颈部,三指爪形的四肢有力地支撑着S形的身躯,背部有翼,整个线条婉转流畅,给人一种力量无穷的感觉,其气势、其神韵非常生动。而汉砖上凤的形像是鸡头、燕颌、龟背、鱼尾,雄健朴拙,博大浑厚。

铭文砖一般能够透露墓主人的身份和墓葬的年代,所以对考古和抢救文物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我们曾发现了几匹西晋时候的铭文砖,其中一块刻有“新都太守”,我们马上告诉凉山州博物馆及西昌市文管所,他们及时赶到现场,并作了抢救性的发掘。

阴线刻的画像砖在凉山非常少见,我们曾在昭觉的乡下发现一匹汉代平面画像砖,上刻有非常生动的四灵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间布满星座的天空。

画像砖的收藏历史开始得比较早,宋代岳珂(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就曾收集过“永宁元年”纪年砖(永宁年号有二,一为汉安帝年号,一是晋惠帝年号)。清代晚期,已有收藏家对其进行著录。清代著名学者阮元、陆增祥等竞相收集汉砖,以有龙凤图案及文字者为贵。鲁迅先生也着力收集汉砖及其拓片,1924年将其十余年搜集的汉砖拓本整理成《俟堂专文杂集》,题记中说:“以十余之勤,所得仅古石砖二十余及拓本少许而已”;又对挚友许寿裳说:“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也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会出于我国的汉画呢”。郭沫若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收集到几块汉砖、手拓题诗赠友。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冯其庸也说:“汉画是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汉画学将来可与敦煌学媲美”。1949年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大量的画像砖出土。

试分析文化差异中的汉藏翻译 篇7

一.汉藏翻译的基本分析

1.汉藏翻译的发展历史。从历史源头来看, 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了汉藏之间的文化和文字交流。唐朝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统治者推进积极、宽容、开放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对当时的吐蕃进行和亲、安抚政策, 加强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即是一件典型的汉藏交流例证。从汉语和藏语古籍都可以看出, 从唐朝开始, 无论是汉藏之间的上层统治者, 还是民间普通百姓, 都留下了友好交往、互通有无的历史记录, 汉藏翻译是双方实现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唐朝以来的1000多年, 产生了无以数计的同时掌握汉、藏两种语言的杰出翻译家, 为推动汉藏翻译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2.汉藏翻译的局限性。汉藏翻译虽然从唐朝到现代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 但从当前的汉藏翻译形势来看, 依然存在这一些局限性。文字语言往往承载着不同文化多样性, 由于中土汉族、西南藏族之间存在的较大的意识形态、风俗人情、宗教心理和文化差异, 致使汉藏民族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会因为表达和理解差异, 从而影响汉藏翻译工作和翻译水平。

二.汉藏文化差异阐述

1.汉藏文化形成上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多元化文化构成的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 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丰富内容和精彩内涵。从文化形成角度来看, 因为气候、地域等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宗教信仰等人文差异, 致使汉族与藏族在发展阶段、经济形态、政治状态、思想观念、文明类型等多方面、各领域都存在着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极大差异。例如:汉族传统上以儒家思想为社会主导思想, 后来产生了道教, 传入了佛教;藏族则长期主要以本土宗教和佛教为主要的社会思想。文化形成上的巨大差异, 从汉、藏文化交流融合的初始之时, 就给汉藏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汉藏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在翻译工作中, 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可能会影响翻译者对原文的认识和理解偏差, 从而造成翻译中的讹误和偏差, 从而偏离原文的本义。长期以来, 虽然汉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未停止过, 但由于受到作者与翻译者在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很大差异, 以及汉语言、藏语言本身书写形式和表达形式上的差异, 使得一些汉藏翻译者只能了解和掌握藏语的表面含义, 而对语言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难以有效地翻译和表达出来, 从而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完善文化差异中汉藏翻译的策略

1.充分考虑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翻译则是沟通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一种语言与其他语言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内容等具有的文化共性, 是翻译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前提。但是, 必须认识到, 无论何种语言, 都具有其独特的特性, 因此任何语言都具有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从可译性来讲, 要求汉藏翻译工作者树立信心, 认真学习和把握汉藏翻译的规律和共性, 从而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和水平;从不可译性来讲, 汉藏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汉、藏双语能力, 还需要能够熟悉汉藏两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宗教习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 深入了解、研究和把握汉语、藏语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独特风韵。

2.考虑汉藏文化间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 采用替换法。汉藏翻译是实现汉语世界与藏语世界相互沟通、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汉藏翻译的工作实践中, 要正确对待和考虑汉族、藏族作者和读者的不同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习俗宗教等特殊性和独特性, 充分找到汉藏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从而使得翻译工作真正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此外, 翻译也是一次在创作的过程, 在翻译一些难以直译但又必须翻译的专有词汇时, 可以采用替换法, 寻找另一种语言相似或近似含义的词汇来替代, 提高汉藏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有趣的汉教学设计 篇8

借词是外来词, 是个与本族词相对的概念。在语言接触过程中, 我们把词汇借贷而来的语言称为借词, 把接受借词的语言称为本族词。对借词的研究, 学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当借词被借入的时候, 它往往按照本族词的结构系统进行各种调整, 以符合本族词的借贷规律和结合特点, 进入本族词词汇系统。另外, 借词带有音系的形式, 而且也是语义和词法的载体。本族词在吸收大量借词后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语言变异, 与词汇系统相关的语音、语义、语法等各方面都有可能发生调整。当吸收大量的借词的时候本族词就会发生方言分化现象。本族词在不同的地区吸收借词的能力不同, 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吸收借词的能力远比落后地区吸收借词的能力强。这种不平衡性逐渐扩大, 可能会使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发生变异, 从而导致本族词自身层次的复杂化, 甚至方言分化。而泰语是否依照这样的规律产生方言分化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我们不作此方面的具体分析, 而是从泰语借用汉语词汇的角度分析泰语受汉语影响的程度。

二、泰语里的汉语借词研究

(一) 借词层次多

泰语里的汉语借词绝大部分都是音译词, 它们基本上是由于汉泰语言之间的接触与碰撞, 泰族人借用了汉语的词汇而音译过去的.例如:

这些词是泰语所没有的, 它们有些是中国特有的, 比如“功夫”, “辛亥革命”的“辛亥”, “孔子”等, 是中国历史传承下来的, 或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而像“觥筹交错”的“觥”这种量酒器也是由中国传到泰国而被泰族人所应用产生的。至于像“公司”这样的词会进入泰语词汇系统是很值得注意的, 因为泰国本来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词叫“บริษัท[brisad]”;像“观音”, “仙人”这些词也能进入泰语词汇系统更能说明中泰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 经济政治生活以及宗教文化信仰更是有着密切联系。

(二) 借词渗透功能强

根据《泰汉词汇》中标出的带有“จ” (指明是汉借词) 符号的借词进行统计, 当中的泰语汉借词对应的汉语借字就有274个。这些借字中很多本身就是词, 并且已经成为泰语的常用词汇。例如:

尤其是其中老借词, 由于借入的时间较长, 很多甚至早就进入了泰语的基本词汇中。老借词大都是基本词而且名词居多, 包括来自汉族地区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动植物名称、宗教风俗:例如节庆、祭祀、天文地理;及亲属称谓等具体事物名称。我们知道, 基本词汇具有能产性, 大量汉语借词进入泰语的基本词系统, 必然会给泰语的词汇系统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 借词与本族词的竞争与替代

汉语方言尤其是潮州话对泰语的词汇系统影响颇深, 长期的经济政治生活接触和交往导致大量的汉语方言进入泰语词汇中与泰语基本词汇相竞争, 到现在依然存在这种竞争与借贷现象甚至某些汉语方言词汇已经渗透到泰语常用词汇当中成为泰语本族词。在语言接触中, 汉语词汇向泰语的词汇系统的扩散也比较复杂, 从《泰汉词汇》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三、汉语对泰语语义系统的影响

学界对借词的讨论往往会涉及借词对本族词的语义系统的影响。一个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是相互联系着的, 借词不仅是有关语音的借贷, 对于语义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汉语对泰语语义系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丰富了泰语语义表达上, 很多借入的词不仅仅给泰语的语音体统造成了影响而且在词汇上也造成了泰语词汇表达的多样性。《泰汉词汇》中泰语汉借词就有百余个, 以后两族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将在更多的领域影响着泰语语义系统的发展。

结语

本文从《泰汉词典》中的汉语借词, 可以看出汉语在泰语词汇系统中不同结构层次都有所反映, 体现了泰语深受汉语方言的影响, 尤其是受潮州话的影响。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不少汉语借词已经成为泰语的口语常用词汇, 甚至进入基本词汇, 而且汉语借词与本族语素展开竞争, 甚至将本族语素排挤掉, 导致了汉语借词促进泰语语义系统的发展。

摘要:语言接触是两个或多个民族的语言相碰撞在语言内部发生的一种词汇借贷现象。汉语和泰语是历史上关系较为密切的语言, 可从语言接触现象分析泰语受汉语影响的程度。

关键词:泰语,汉语借词,语言接触,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2001年.

[2]孙娜.《壮泰语中的借词比较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6年.

[3]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广州外国语学院编.《泰汉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5年.

成长中的汉派喜剧 篇9

幽默不简单

幽默感、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种软实力。有一篇报道说,美国“9·11”事件中,消防员从90多层救出一男子逃生,但楼层太高,两人跑得筋疲力尽,生命危在旦夕。这时,男子边跑边递给消防队员一张名片:“亲爱的,如果我们逃不出去,到了天堂,一定要保持联系。”这种由个性透出的幽默,比唱“伤心的歌”有趣。但是,作为商演的艺术趣味就不止讲几个段子这么简单了,对于从业者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含——地域特色。

武汉方言,“女声要听陈伯华,男声要听何祚欢”,说是这两个人的方音悦耳耐听,无人可望其项背。在此“笑”的角逐中,武汉两支专业文艺团体成为主力军——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原武汉话剧院)、武汉说唱团,前者在运用话剧的台词和表演技术上,无论表现慷慨激昂或脉脉温情的情景,功力亦然。而在呈现意蕴上更是淋漓尽致,虽然说武汉方言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强项。过去人们私下调侃武汉话剧院的名称:1.武汉话的剧院,2.武汉的话剧院。讽刺其方言语法、用字、读音“不是那个事”。可不同的是,当下的话剧演员却能做到方音地道,展现出武汉方言的魅力。后者与话剧演员不同,说唱团讲武汉话是优长,他们在发挥曲艺本身的“贯口”、“包袱”,相声的“说学逗唱”等技巧上,无不挥洒自如,能够将时尚生活尽显于艺术舞台。使人们在笑声中,缓解紧绷的神经,释放快节奏的工作压力。

喜剧作品往往是创作者历经并过滤了人生的诸多不美好,呈现给自己与别人一个由内而外的微笑和一份化腐朽为神奇的幽默,人们亦可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以及认知上的深刻认识。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城镇化趋向,使得各地的方言土语正被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挤压乃至替代、淘汰。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使用有利于交流的顺畅和交往的绩效,但却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建立在方言基础之上的相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基础和历史的“文脉”,将它作为“汉派喜剧”生成和依托、发展及这场时尚文艺PK中的重要标识, 能够显示出从业者的睿智。

“方言小品剧”

当喜剧小品风行正“火”的时候,敏锐的业内人士也发现了它的缺陷,即零散、缺乏扩展与提升的空间,不宜市场推广等。于是,欲将之整合成大剧的愿望遂成,但也并不完全认同隶属“喜剧”类型。于是,武汉的“笑星们”予之取了个新名称:“方言小品剧”。

2003年,武汉话剧院首开“方言小品剧”,演出《搭白算数》。在当时低迷的舞台剧演出市场环境下,仅此一部戏的年场次已逾百场,直至第二年热度不衰。其中,在沌口体育馆演出时,单场观众人次即达9500人。到2005年,武汉说唱团推出由李冰改编的夏雨田遗作《活着就要活快活》,第一次在武汉地区提出“方言贺岁喜剧”概念,从此一发不可收。2006年推出的《杠上开花》,由于作品一反“主题先行”舞台剧常态,以地域民俗的面目关注当代人的现实生活,现场演出效果突出,加上前三年《搭白算数》《活着就要活快活》的“明星效应”、“好口碑”等铺垫和该剧着力于传播推广的宣传攻略,因而出现了不分社会阶层的“一票难求”的火爆现象。该剧还被合肥市曲艺团、贵州电视台及贵州地方工作室、宜昌歌舞剧团等三地文艺团体移植改编演出,以及拍摄成方言电视连续剧播出,虽有不尽人意之处,却在造势上起到了一定作用。武汉说唱团后来又连续生产并上演了《信了你的邪》《一碗都是我的》《一枪拍案惊奇》《海底捞月》《非诚勿扰》等剧,武汉创研中心、武汉楚剧团及何祚欢工作室联合演出《黄鹤楼上看帆船》,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也演出了方言贺岁喜剧《你吓我》《步步惊心》《信不信由你》等剧目。

武汉“方言小品剧”既没有走陈白尘《升官图》的传统路子,也没有走标新立异的讽刺喜剧路子,但它有话剧的人物、情节、动作,有故事的发生到发展到高潮的节奏和韵律,还有曲艺的俏皮语言和方音逗和捧的哏。从快乐的掌声中诞生出了曲艺界的“岔巴子”田克兢、“嘎巴子”陆鸣、“栽麦子”李道南、“味口”许勇、“半吊子”张瑞田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汉皋大名鼎鼎的“方言小品剧”明星。老“话家”何祚欢也参加了《黄鹤楼上看帆船》的演出。还有话剧演员周锦堂、李铁、尹北琛和郑志方等,在话剧和小品舞台上塑造了不少经典的小人物形象,成为汉派喜剧中坚力量。1954年出生、在央视露脸的话剧演员周锦堂,其龅牙之“周摆平”、《都市茶座》之“王发泡”、《招聘》之“臭干子老板”教人印象深刻。他说:“目前江城的笑星也就只20多号人……平时在一起演出、创作非常多,只要在一起就一定要弄出一点火花来。让观众高高兴兴走进剧场,快快乐乐回家……”

“方言小品剧”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居高临下地“教化”,也没有刻意地粉饰太平,它演绎凡人的寻常小事,也就不存在“过时”的迂腐,因而受到“荷包还算暖和”的观众追捧。这一方面说明新的艺术从兴起到繁盛需要城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力量来推动,使艺术获得良好的成长。另一方面说明艺术的繁荣又能够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让城市精神得到相应的升华,艺术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

“笑”过之后

赖声川说:“哈哈大笑倒不一定是剧场要做的事。其实我的戏一直都很严肃,只是面貌轻松……大众飘向娱乐是因为没有好的严肃戏剧。”这话有他的道理,譬如有人评价“为看《一九四二》特意攒过一些眼泪,结果没用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文艺目前两个局面让人特别担忧,一个是最近十年来,文艺的各个领域不出人才……一个有13亿人口的民族,有这么大文化需求的民族,很多领域都看不到好作品。”不出作品、不出人,有人指责是滥奖、滥吹和没办法了就“创新”等问题是文艺界近年来常见的问题,其实哪一部花大钱制作的戏不是出自“著名”大家之手呢?哪一个要命的“决策”又与被安置而来的干部无关呢?赖声川、冯骥才们谈的是艺术,都对,需要时间去调整,但民众生活不会停下来等你。因此,无论催人泪下或亦庄亦谐的正剧也好,“哈哈大笑”的“小品剧”也罢,虽然一味追求市场回报存在负面效应,可空谈思想没有真正的票房的戏未必就是好作品。

nlc202309040424

“小品剧”悄然于近年改称为“汉派喜剧”。那么,究竟能“笑”多久呢?我们可以参照最近一项暑期电影调查来看:

“喜剧片和科幻片是用户最希望在暑期看到的两类电影,它们的比例分别为30.4%和23.1%,占所有影片种类的50%以上。故事情节是促使用户走进影院观影的最主要因素。演员和熟人推荐同样能够让他们走进影院,二者的比例分别为27.2%和26.5%。用户口碑和前期宣传是第三类刺激因素,它们的影响力稍弱于前者。特效场面和媒体评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影片带来观众,但它们的比例均不到20%,分别为15.9%和14.5%。导演、制作成本以及是否获奖对影片的促进作用十分微弱,三者比例仅为5.3%、2.8%和2.2%”(腾讯网)。

可见喜剧还是观众最想看的类型之一,“名角”的吸引力是“著名”编、导的5倍。早在2013年,被评为“三俗”的《泰囧》,无论观影人次还是周票房都打破了纪录,在上映第21天即突破十亿票房大关,超过3D版《泰坦尼克号》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汉派喜剧”张嘴就来的连串俏皮话、歇后语、谐谑语、隐晦语、缩脚语,加上表情语言、体态语言的配合,显性而夸张的滑稽,隐性而独特的幽默,或预料之中,或始料不及,总能吸引观众享受并陶醉其中,从而获得快感,开怀大笑。

笑是表层审美征兆,幽默则是一种文化底蕴。奠定“汉派喜剧”格调的作家,是在笑声中燃烧生命的夏雨田。他是个快活人,病重时也不失幽默本性,戏称自己身上插满的输液管为“网络化”。他说:“别看我歪歪倒倒,却歪而不倒,身歪作品不能歪,人倒笑声不能倒。”正因为这种幽默的人生态度,他才能笔走龙蛇,创作出500多万字的诙谐作品。到“洪湖水浪打浪,一浪把我打到春节晚会的舞台上”的周锦堂,以内心的喜爱和十足的信心,才引得大家“在一起的默契感”。“讲小道理,或没道理”的表现形式,“方言”的确立,“贺岁”的时间定位,“汉派喜剧”类型归属,看上去似乎只是称谓上的变化,其实是将这种喜悦式的文艺服务,从单一的艺术形式提升到了城市文化高度。

对于“汉派喜剧”现象的成因,笔者也赞成赖声川“没有好的严肃戏剧”的判断。严肃戏剧不是该不该奋起直追的问题,而是“果子”摘完了,到了该种地的时候的问题。

(作者单位: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上一篇:小微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下一篇:村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