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矛盾性

2024-09-26

论《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矛盾性(共4篇)

论《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矛盾性 篇1

论《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矛盾性

论题理由:小说《红与黑》刻画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小阶级—于连的形象,他出生低贱却向往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透过他一生的各种遭遇与经历展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基本面貌。于连矛盾的性格也一直是人们研究讨论的话题,我认为分析他性格的矛盾性也更利于人们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同时对我们掌握全面分析人物的技巧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摘要:于连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企图进入上流社会的平民青年。他的性格呈现出多种特性,既自尊又自卑,既是伪善又是真诚,复杂而矛盾。因此人们对他的评价历来也是褒贬不一,本文主要论述于连性格中的多种矛盾性。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性格、矛盾。

于连出生于维利埃小城的一个木匠家庭,由于身体瘦弱从小就一直被父兄嘲弄、打骂。本来就出身低贱,作为一个木匠的儿子连起码的家庭温暖都体会不到。出身的低微与长期的歧视使得他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这种自卑贯穿于他整个的一生,以致后来在雷纳尔市长家和在巴黎与各种各样的贵族打交道时都时不时产生深深的自卑。同时他也痛恨他家那冷漠残酷的家庭生活,希望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他热爱看书,通过老外军医的帮助还学会了拉丁语。他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自己可以像在那个时代一样靠战功扬名立世,但拿破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只好通过其他渠道去实现自己的雄心。他根本不相信神教,却因为急切地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讨得谢朗老神甫的欢心,硬是背下了自己并不信奉的《新约》和《论教皇》。于连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跻身于上流社会,尽管他身体纤弱却毅力坚强,为了摆脱家庭的控制,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在德·雷纳尔家任家庭教师的职业。他的奋斗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他终于离开了家庭的钳制,在德·雷纳尔家他还可以自由地不受打扰地阅读拿破仑的著作,可以大胆地幻想自己的人生而且不被任何人打断。他甚至以拿破仑的准则要求自己,把各种挑战遭遇当作一种战斗。

他第一天到雷纳尔府邸时充满恐惧,他为这种恐惧充满羞耻,提醒自己拿起武器。到了门口却胆怯得连门铃都不敢按,而他后来却产生征服市长夫人的心理。当他不小心碰到德·雷纳尔夫人的手,夫人急忙缩回去时,他认为这是夫人对他的蔑视,于连觉得他必须捉住这一只手,这是他的责任。如果达不到目的只会让自己自卑。最后德·雷纳尔夫人爱上了他,当她主动握住于连的手时于连却抽回自己的手,他觉得他必须把所有的蔑视还给她。他当初只是为了征服一个贵妇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认为这样才能显现自己的尊严。他主动接近德·雷纳尔夫人是出自私心,为了满足自己征服的欲望。出于责任而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并不是因为爱情。直到后来要离开维利埃才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她,不时地怀念起在德·雷纳尔家的那段愉快时光。特别是经常拿马蒂尔德与雷纳尔夫人做比较,相对与马蒂尔德的高傲他更喜欢雷纳尔夫人的柔情,他确定自己是深爱雷纳尔夫人的。在他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里,他在监狱里朝思暮想的一直是德·雷纳尔夫人,只有在她面前他才会暴露自己的软弱,展现真实的自己。尽管马蒂尔德为了于连冒着荣誉尽失的危险在维利埃到处活动,积极地营救他,但于连对她只是感激,有时候还讨厌她的自以为是。他忠于自己的灵魂承认自己爱的是德·雷纳尔夫人,对爱情他从来没有这么真诚过。而当初他却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狠心地利用她,又为了一己之私离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才发现在德·雷纳尔家那段日子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在监狱里他不用再去伪装自己,尽管身在囹圄却心情愉快,唯一让他痛苦的是见不到德`雷纳尔夫人。在监狱里的各种反省,让他看清了自己的内心,看清了这个黑暗的社会,他不再为了各种荣誉、职位伪装自己,对他而言死也是一种解脱。他坦然地面对死亡,彻底地克服了自卑的心理。他要让那些等着看他丢脸的人失望,因为他是那么从容不迫、大义凛然。

于连的一生都是矛盾的,无论是他的性格还是他的两次爱情。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由不爱到深爱,而他对马蒂尔德的爱却是反反复复的,到最后他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爱她。于连一直被矛盾的心理左右着,他不顾及与德·雷纳尔夫人往日的深厚情义,因为一封告发信而去杀害她。而最后他又责备自己竟然去伤害一个最值得尊敬与爱戴的女人,他为自己的行为而忏悔,坚持认为自己应该接受最残酷的处罚。他坦诚自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坚持承认自己的杀人犯,至少是一个蓄谋杀人的罪犯,他不管多方劝告坚决不提出上诉。他虚伪了那么久,终于在临死之前还自己真实的本性。他直面自己灵魂,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表现出英雄般的果敢,终于代表了他那个阶级痛斥了贵族的恶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当他昂首挺胸地走向断头台时,表现出的是一种英勇、一种洒脱、一种解放。于连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再为了荣誉名利出卖自己的灵魂。到生命的最后,他呈现出了自己一个本性的自我。

回顾于连的一生,其实就是各种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奋斗与雄心的各种矛盾结合的过程。他自卑的背后是不可隐藏的高傲的自尊,有时候他也用傲慢隐藏自己的自卑。在王朝复辟的时代,只有贵族们才能跻身上流社会。即使于连很有才智也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聪明而出人头地。而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一生不甘于平凡,梦寐以求的就是像拿破仑那样建立一番丰功伟绩。他从一个备受歧视的木匠儿子成为一个指挥军人的中尉。这中间他运用了各种手段不断向上爬,最后因为马蒂尔德对他的爱而迅速地当上了军官。

他在拉莫尔家表现了自己卓越的才能,深得侯爵的信任与喜欢。于连本身一直痛恨贵族与宗教对法国社会的控制,看不惯他们的横行霸道。他崇拜的是拿破仑,一直站在自由党人的立场上在心里痛斥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但是他却违背了自己的心,去参加保守党为永远维护他们的统治的秘密会议,并且充当他们的秘密信使。这时候于连为了荣誉而违抗自己的意愿,甘心为自己的敌人服务,他把自己的真实性情给伪装掉了。他同样痛恨教会的伪善,当他知道不能像在拿破仑那个时代那样因为战功而受人景仰,而且他也看到当神甫能有很高的收入。所以他刻苦钻研神学,即使自己完全是个人主义者,也要伪装成虔诚的教士。他不仅在维利埃取得老神甫的器重,而且在贝藏松的神学院他也因为非凡的记忆力和善辩的能力赢得皮拉尔神甫的优待。刚到贝藏松,于连连向一位先生要一杯咖啡都没有勇气,咖啡馆里那些傲慢的眼神增添了他的自卑。初入神学院,他也怕那些贵族子弟歧视他,找他麻烦。直到他因为自己的能力而得到提拔和主教接见才放宽心。于连为实现自己的抱负,除了不断地刻苦奋斗外,也不放过任何可以向上攀爬的机会。

在各种宴会、舞会上于连表现出非凡的气质以及傲慢的神情,吸引了马蒂尔德,使得马蒂尔德不但主动接近他,还因为他而怀孕不惜与父亲反目。于连出身低贱,身份低微,他内心的自卑根深蒂固,而在那么多的贵族面前他的表现却是那么不可一世,极度傲慢。自尊心的驱使让他以这种态度去隐藏自己的自卑。对于连来说,他并没有多爱马蒂尔德,说他因为收获了爱情而快乐倒不如说他因为俘虏了一个贵夫人的爱情而自豪,为战胜了一个地位高贵的情敌而产生荣誉感。于连有时候也因为马蒂尔德的傲慢与不理睬而痛苦,于连的自尊心很强无法忍受他人的蔑视,所以而他也常常故意让马蒂尔德备受冷落的折磨,甚至通过假情信牢牢抓住马蒂尔德的心。于连耍尽心机终于让马蒂尔德对他死心塌地,最终马蒂尔德成为他向上爬的阶梯。于连对马蒂尔德的爱情掺杂着虚伪与功利,尽管偶尔有动真情的时候,但总的来说这不是单纯的爱情,其中的利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于连想成为上层人物不得不利用一些虚伪与假装,马蒂尔德的确能够让他飞黄腾达,实现他高远的志向。

于连自卑而高傲的一生,匆匆地结束了。虽然可以说是奋斗了一生,努力了一生,也只当了短暂的军官。可以说他是失败的也可以说他是成功的,他的下场是悲惨的但他毕竟拥有过辉煌,哪怕只是一瞬也是闪亮的。他实现了从一介平民成为一个上层人物的理想。他的一生为迎合各种各样的人,虚伪过,为自己的出身自卑过,也为了自己的尊严跟人决斗过,到最后他做回了最真实的自己。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性,他整个的一生就是一个矛盾体。参考文献:1法斯丹达尔·《红与黑》,胡小跃译,漓江出版社,1997。2 孙健、李成军·《复杂矛盾中的心理描写 —— 浅析<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2002年第一期

3吴静·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 ——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

论《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矛盾性 篇2

关键词:形象,事物,根源

一、关于形象的概念

简言之,形象是事物内在和外在的特质。外在的特质表现为事物的形态、状态和情况,内在的特质表现为事物的形式、方式和格式。形态与形式表征事物的存在性,状态与方式表征事物的运动性,情况与格式表征事物的关联性。那么, 相应地,具有存在性的事物的质称为本质,具有运动性的事物的质称为品质,具有关联性的事物的质称为性质。而事物的特质就具体地包括有:形态、形式与本质的统一,状态、 方式与品质的统一,情况、格式与性质的统一,共三种情形。 但是,只着重于形态与本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形式与本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状态与品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方式与品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情况与性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格式与性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上述各种特质都称为事物的属性。此一事物不同而区别于彼一事物的属性称为事物的特性。特性又叫特质。

二、于连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象既然是从人物形态、状态、情况、形式、方式、 格式、本质、品质、性质上概括而来,那么首先就要在上述内容上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此刻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现实事件的矛盾冲突性进行。由于人物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情节的发展依据一定的规律性,发展过程中参与有一定的条件性,那么,在矛盾冲突中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人物的属性,就各有其独立自主的矛盾作用性,但同时各作用间又在一定矛盾制约下趋于集中,统一为只具有一个主要矛盾突出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就是情节发展中人物所体现的属性,——这就是人物刻画需要的东西。全部的人物形象都为此而聚焦,——这就是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辩证地说,把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物形象的特点汇集起来的中心思想,就可以比较完整地达到了对人物形象整体性刻画的目的。

在《红与黑》中,体现在于连身上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主要地表现为两点:一是于连人格的虚伪性,二是于连人生经历的悲剧性。

三、于连人物形象特点的根源分析

(一)虚伪性的根源分析

矛盾是对立统一。从科学自身的角度区分,矛盾分自然性矛盾和社会性矛盾。自然性矛盾是事物能量的矛盾。能量分质量能量、速度能量和动量能量。动量能量是质量能量与速度能量相作用的乘积。相作用的能量间的对立则指的是二者质量能量间的不相等或二者速度能量间的不相等;而相作用的能量间的统一指的则是二者动量能量间的相等。这种事物整体上所具有的能量间的不相等的差别与相等的均衡的性质,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就是事物的矛盾性。简言之, 作用在整体上的差别是矛盾的对立,作用在整体上的均衡是矛盾的统一。而社会性矛盾则是自然性矛盾的社会化的运动作用。

孟德斯鸠指出:“如果人们能够在自己所处的世界之外再臆想出另一个世界的话,那个世界要么具有恒定的规律可循,要么便是毁灭。……这些规律建立在恒定不变的关系之中。在两个运动的物体之间,遵循其重量和速度间的关系, 从而承受所有运动形式给予它们的作用力,增加、减力以及消失;每一次差别,都有其均衡性;而每一次变化,都有其永恒性。”(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 第一章 · 第一节》)这种“恒定不变的关系”,就是上述列宁所说的这种阶级所固有的矛盾的等级制度。而于连,则正是在一种王朝复辟的等级制度上怀抱着对“另一个世界”美好憧憬的幻想而生存与毁灭着。——因生存而妥协,因毁灭而斗争。妥协与斗争贯彻于于连短暂的一生。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由统治阶级各层次结成的强大的等级制度对于连所处微弱的被统治地位的制约。相对而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就具有了一种制约与被制约关系,而这种制约与被制约、具有与被具有的关系,是一种放置与被放置关系,因此,它就是一种坐标性关系。——因其制约者无时无刻不在控制此等级制度的运动、 变化与发展。

(二)悲剧性的根源分析

事物的静止是一种相对,事物的运动是一种绝对。一定的运动方式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不同的运动方式具有不同的条件性。所以,事物的条件性是一种绝对性。但是,当我们要说相同的运动方式具有相同的条件的时候,那么这种条件性就不是单一的一条件,而是由多种不同的条件共同围成的平均状态。由多种不同条件共同围成平均状态的条件性称为环境条件性。所以,我们就说:事物的环境性是一种相对, 事物的条件性是一种绝对。条件性是改变事物运动方向的因素,环境性是保证事物存在状态的因素。而事物当由一种环境条件性转向另一种环境条件性的时候事物的矛盾性斗争方式往往将产生改变。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中说:“而且人还有一个优点,即:奔跑起来人和其他动物同样敏捷,并且可以在树上找到一个相当安全的避难所,当他和野兽相遭遇的时候,可以到处利用或随时离开这种避难所,因而可以自由选择逃避或搏斗。”那么,在社会存在中, 被统治阶级的事物矛盾的条件性意义,就是其所处于的环境条件性,使其所具有的矛盾的根据性,为其自身一定的生存需求,在其所处的社会坐标性势力上选取适宜自身的方式, 向社会坐标性势力即统治阶级展开其妥协或斗争。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3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性格;人物形象

前言

红与黑是鲜明的颜色对比,也暗示了主人公于连的鲜明的性格特点。自卑的膨胀演化成为强烈的自尊,为追求金钱物欲社会地位,虚伪的虔诚,掩饰真实的自我,敢于向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困难发起挑战,但是又不得不向强大的社会以及政治妥协的无奈,这些都是于连丰富多彩的性格中浓重的一笔。

一、自卑的心理,扭曲的爱情

于连年幼时期长期被父亲和哥哥羞辱,唾骂,在于连的内心深深的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在19世纪的法国阶级明显,贫穷的于连经常拿自己和贵族比较,悬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是自卑在于连内心无限膨胀。于连每一次和女人在一起时,内心的自卑就会让他感到紧张甚至惶恐,因此也导致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产生:“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的扭曲心。当于连收到德?拉莫尔小姐的情书时一度的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被一个富家小姐看中。在胆怯中约会,在自卑中挣扎。但似乎也正是因为富家小姐的喜欢,大大的激发了于连想跻身上流贵族社会的决心和斗志。在仕途中,于连无数次靠女人上位,但是到生命的最后于连发现自己深爱的还是德?雷纳尔夫人,这种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于连想尽一切办法跻身上位,他投靠了教会依靠这个自己都觉得耻辱的组织上位,靠一些贵族女人上位。内心的自卑让于连开始不择手段。强烈的自尊正式自卑的表现,侯爵极力的平等对待他,但于连依然感觉到被贬低,被凌辱。他恨欺负他的人,恨看不起他的人,就连艾连自己的市长夫人也刺伤了。在扭曲的自卑驱使之下,于连在侯爵家里用沉默和高傲维持自己所谓的尊严。在当时于连的內心中,自尊心受挫远远高于身体上的伤害,所以在陌生人的辱骂之后,他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和陌生人决斗。

二、虚伪的虔诚,真实的自我

在教会中于连不得不藏起自己心中的英雄“拿破仑”,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封闭。在教会中四处充斥着阴险邪恶,他不得不这么做,将自己伪装成虔诚的教徒最终成为比拉尔身边的红人。为了极力的讨好侯爵在大庭广众之下唾骂自己内心深处的偶像,于连在各种上流社会的宴会中卖弄自己的文学,这使得于连出尽了风头。带着虚伪的面具让于连尝到了所谓胜利的甜头。但是在瓦尔诺先生表达对穷苦人名的鄙视和唾弃时,却引起了于连强烈的不满,情绪出现很大的波动。这就是于连的真实的自我。在于连上位中他用强烈的自尊心,包裹着虚伪的自己,不让任何人在奢华的上流社会中发现自己是一个自卑贫穷的人。为什么说于连最爱的是徳?雷纳尔夫人?文章中于连在德?雷纳尔夫人怀中的心里感受就说明了一切。不仅如此,在于连生命的最后说:只有德?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虽然于连开始是为了报复才假装对德?雷纳尔夫人产生感情,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于连才幡然醒悟,知道内心的真爱就是这个为了复仇而深爱的德?雷纳尔夫人。正所谓将死之人其言也,在生命的最后于连向这个社会坦露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很让人感动。

三、勇敢的反抗,无奈的妥协

正是由于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让于连更加坚信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走出家门。从小就有自己伟大的梦想:跻身上流社会,成为自己心中那个样子。但是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于连来说他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不敢信自己永远都是一个小商贩,并且因此浪费自己的年华。所以他决定追逐自己的梦想。他幻想着自己又一天可以站到这些贵族人的头上,那样就可以恶狠狠的欺负伯爵,就可以破口大骂瓦尔诺先生。于连看透了上流社会的肮脏黑暗,在内心积攒着对上流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但是于连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唾弃上流社会时也在不惜一切代价的称谓上流社会。在这个人人为人人的自私自利的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人会唾弃自己。在他入狱之后拒绝向上流社会低头祈求原谅,在于连看来这是一种侮辱,是一种蔑视,他甘愿以死来抨击社会,也不愿低头,这也体现了于连的不屈不挠,从这一点来看于连是勇敢的反抗者,但是胳膊终究是拗不过大腿,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无法撼动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现实的,他只好无奈的带着遗憾死去,这不仅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无助。作者通过于连这个角色也反映了当时自己内心的矛盾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借于连来反映现实,抨击社会。

结语

于连像一个哲学家经常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这样的思考也让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分裂者。小说的名字“红与黑”中。“红”代表了于连内心的正义与执着,也代表了19世纪拿破仑的,“黑”则代表了于连内心的阴暗与不满,和当时的僧侣黑衣。这是一部通过于连性格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小说。总而言之,于连的一生是爱恨交错的,这也造就了于连分裂的性和极端的思想,于连就是当时法国或者说当时欧洲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参考文献:

[1]蒋小红.对《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的辨证认识[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06)

[2]刘怀新;尚玉峰.谈于连的悲剧成因——重读《红与黑》[J].青年文学家.2009(03)

[3]夏金兰.论“红”与“黑”的真正内涵——《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和野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张白杨.矛盾和无助中的于连——再析《红与黑》[J].科技信息.2014(06)

浅谈《红与黑》于连 篇4

财务102覃金婷201000706068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那时的法国依然处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的重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同封建暴力的矛盾,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封建的反动势力,重新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能够在法国顺利发展。这一历史时期,一切反对复辟势力的思想言行,客观上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都应该得到肯定。于连就是这一历史时期复辟势力的一个反抗者,他的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言行理应给予肯定。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他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于连这一人物形象的局限性在于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上一篇:居民健康档案考核方案下一篇:写坚持不懈的名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