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9-20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5篇)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2-53页《蚂蚁做操》 【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点子图练习纸、练习本、课件 【教学过程】

热身活动——做蚂蚁操

小朋友们头带小蚂蚁的头饰,排成4行,每行12个人,做蚂蚁操。

活动

(一)圈一圈,算一算——结合点子图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出示小朋友们做蚂蚁操的队列情境图,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做完蚂蚁操感觉怎么样啊?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蚂蚁做操》(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看,小蚂蚁们排得多整齐啊!请同学们说说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排有12只蚂蚁,有4排。(板书)2.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师:你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只蚂蚁?(板书)

3.全班读题,列出算式,并说说是怎么想的。生:12×4(板书)

4.学生尝试口算,反馈时说说是怎么算的,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5.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结合点子图说说计算过程。交流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圈法做合理的解释。

重点指导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圈的,又是怎样算的,将每一步口算过程与点子图中圈画的点子对应起来,借助点子图直观理解这种口算方法。分成两部分,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

●● ●●●●●●●●●●

●● ●●●●●●●●●●

●● ●●●●●●●●●●

●●

活动

(二)试一试,说一说——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1.试着用竖式计算12×4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2.展示学生的做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乘法竖式;(幻灯展示)(1)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沟通乘法竖式、点子图和列表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3)说说乘法竖式、点子图和列表法三者的不同点和共通之处。方法二:简写后的乘法竖式。(幻灯展示)(1)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对比乘法竖式完整形式的区别和联系,感受简写形式的简便。(3)全班一起学习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3.把应用题的作答补充完成

活动

(三)算一算,说一说——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用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计算213×3(课件出示)1.口算。2.竖式计算。1 3 × 3 = 3.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4.小结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活动

(四)练一练,说一说——巩固对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及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圈一圈,并结合点子图竖式计算。(课本53页练一练第1题)2.想一想,算一算,加强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本53页练一练第4题)活动

(五)想一想,说一说——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 1.回顾总结自已的收获。

2.计算36×3你想用口算还是竖式计算,让学生产生竖式计算的必要性。

【板书设计】

蚂蚁做操

每排有12只蚂蚁,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蚂蚁?

【反思】

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算理,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我把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语言与直观的点子图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相互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数字化。数形结合的过程,使学生看到算式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联想到算式,这样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算理,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把本节课算理的渗透和算法的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来实施。第一个层次是根据点子图和列表法,让学生展示出自已的计算过程,通过这个步骤,沟通竖式计算与点子图和列表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第二个层次就是算法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乘法竖式简写形式的简便,从而掌握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第三个层次,是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一共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结合点子图来理解乘法竖式,强化深入理解。第二个练习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课件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教态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并注重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引导。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是,在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之后,没有进一步总结乘法竖式、点子图和列表法三者的区别和共通之处,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就是少了让学生产生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1.教材分析

(1)学习内容概要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自身前后情况的对比,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一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绝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本课的重点。

(2)教材处理安排

《蚂蚁和蝈蝈》教学课时分为两课时。本文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微课程教学法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任务单上的达成目标,自主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阶段:课堂自主学习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自学检测、协作创作、展示活动,会用“有的……有的……个个……”写话,会正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教师结合创设情境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综合性学习实践的“支架”,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参与活动等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2.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1)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包括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旨在让学生明确达成目标,知道学习方法,知晓第二阶段课堂学习的大致情况。其中,最关键的是提炼达成目标。

本课的达成目标是学习过程目标管理的主旨。达成目标的发掘必须依据课标,从教学实际出发,这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任务单的主体部分,以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与达成目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把教学重难点与微视频和任务融为一体,以任务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究,从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

(3)困惑与建议

这是一个反馈信息的栏目,学生可以把自主学习中的困惑与建议写下来,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3.录制微视频

(1)任务分析

教师设计任务单,是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教师制作微视频,是制作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上任务的学件。

微视频的设计要以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为依据,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支架。学生观看微视频,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也是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体现。

(2)微视频内容

本节课把动词的认知和课文的朗读做成微视频。

由于一年级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较弱,很多环节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所以我在微视频中先设计了一个“招手”的动作,用来激发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学习的兴趣,再进行动词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会主动和家长一起完成任务,然后跟读课文,完全按照自己的认知程度来独立学习。生动的画面、真实的语言,会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设计课堂检测和课堂协作创作任务

(1)设计课堂检测

检测的目的在于:首先,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其次,检测自主学习成果。课堂检测是学生最期待的环节,因为学生在这一环节,能够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就感,为迎接进阶探究的挑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设计课堂协作创作作业

协作创作环节,全面提升了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师由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教练,回答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的问题,参与小组学习,与学生一起解决共性问题。本节课协作创作的作业是让学生找找蚂蚁还会用哪些办法搬粮食,然后小组分工练习读一读、演一演。这不仅能延伸微视频中关于动词的知识点,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过程与反思

第一环节:自学检测

课初,对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的内容进行检测。检测的任务一是给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注音。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但他们很乐于接受课前自学检测的挑战。

检测后,学生们最期待做“小老师”,因为那样可以进行小组批改订正。学生们通过合作批改订正,大大提高了识字写字的正确率。任务完成后,我用笑脸奖励给学生,既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检测的任务二是朗读课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带着任务听,主动模仿微视频读;在课上展示时,很多学生的语音语调和微视频一模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上反复教读的时间。

第二环节:进阶作业

学生已经会读、会认本课生字了,接下来就是会写字。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写一写、找一找,让他们学会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照着写一写,然后找一找写得最漂亮的字,最后“教”老师来写。在师生共同范写时,一些要点被学生很好地掌握了。

教师所教的东西是有限的,只有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才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由写好一个字到写好一类字,逐渐形成不用指导也能把生疏的字写好的能力。

第三环节:协作创作

协作创作是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协作探究在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灵活变通,其目标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协作创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它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小组之间展开合作、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其学习潜能,使其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围绕本课的难点展开教学,先要求学生自己填写蚂蚁们还会想哪些办法搬粮食,然后进行小组分工练习读一读、演一演。当我把学习任务抛给学生时,这仿佛点燃了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的“火把”,照亮了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四环节:展示活动

展示活动是把课内的知识进行拓展,把学到的句式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们丰富了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我根据展示情况进行点拨和评价。

家长问道:“老师,你用了什么魔法,让孩子追着我给他放微视频?练习读课文时,他让我不要打扰他读书。一年级的学生这么主动学习,让我还真有点不适应。”我答道:“孩子的一切转变是翻转课堂的魔法。翻转课堂,翻出了孩子乐于阅读的兴趣,翻出了孩子乐于探究的兴趣,也翻出了孩子乐于合作的兴趣。”

《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这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继蜗牛、蚯蚓后,这是本单元观察的第三种小动物。对学生来说蚂蚁恐怕是观察最多的动物之一了,学生对蚂蚁都有一些观感,但是不一定具体和全面。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需要学生观察、记录,而且要分析、猜测,甚至还要用到绘画,是对学生综合性技能的锻炼。走进大自然是本课的宗旨。

【学情分析】

1.上一单元《植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过一些常见的植物,学会了一些简单观察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又经过《动物》单元的前面4课,寻访了校园里的小动物,观察了蜗牛、蚯蚓,巩固了观察方法。

2.本课的主要任务还是观察,并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描绘所观察到的情景。因为三年级阶段的学生,语文学科中刚刚要求写简单的文章,所以可以和语文学科相结合,以一篇小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3.学生对走进大自然有一种自觉的冲动,观察自然界中生活的动物是他们的本性。但往往是学生兴奋地观察了半天,好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其实什么都没观察仔细。所以明确观察目标,制定观察计划是观察的首要任务。

4.蚂蚁的观察,并不像蜗牛和蚯蚓那么简单,蚂蚁的爬行速度比较快,个体又小,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是学生遇到的新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做好记录的习惯;如实地記录数据和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多思考,这是得到正确结论的前提和基础。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2.会画蚂蚁的身体,并正确把握蚂蚁各部分的位置。

【课前准备】

布置各观察小组要带上可能用到的物品:放大镜、小尺子、记录本、小食物(面包、馒头、糖块等)。可能部分学生会忘记带,所以要求小组长负起责任来,提醒组员带上观察用品。培养团队意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高效完成任务,便于学生交流观察经验。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1分钟)

教师设疑:蚂蚁是我们最常见的小动物了,你们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学生回答:地上、树上、草地里、花坛、家里、墙角。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已有的对蚂蚁的了解,使得学生回顾与蚂蚁相关的记忆,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课的主题上来。

【深入】(1分钟)

教师设疑:什么地方的蚂蚁最多?

学生回答:树上、窝旁边。

设计意图:这为后半节课走出教室,选择到户外实际观察蚂蚁的地点提供了参考。

【激起记忆】(2分钟)

师:你看到的蚂蚁都在干什么呀?

生1:四处乱跑找食物。

生2:搬食物。

生3:从窝里向外搬土颗粒,放在洞周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他们的回答中,蚂蚁的记忆在脑海中会越来越清晰。

【探究方法】(3分钟)

师:我相信每位同学都用各种方法接触和探究过蚂蚁,也通过看书、看电视了解过蚂蚁,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蚂蚁的知识?

生1:我用小木棍阻挡小蚂蚁的路,它能够想办法通过,有的从上面翻过去,有的从旁边绕过去,有的原路返回。

师:说明蚂蚁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这跟我们人一样,遇到问题处理的方法不一样。

生2:书上说蚂蚁通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气味,它可以沿着这些气味找到回家的路,所以我用树枝在它路过的地方划了一下,小蚂蚁真的就不知道怎么走了,四处乱找。

师:所以我们在观察蚂蚁的时候,千万别扰乱它们的生活,给它们增加麻烦。

生3:有的人一看见蚂蚁就乱踩。

师:这种行为肯定是错误的,我们可不能这样做。

【引导指向重点】(1分钟)

师:蚂蚁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是怎样的形状?

生1:有头、身子和大尾巴。

生2:头上有触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再统一命名,不要提前规定,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

【提出外出观察】(1分钟)

师:我们不要只在这里说,我们还要用自己的双眼亲自观察,获得属于自己的心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感官的观察过程,了解用眼睛的观察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是了解事物属性的需要,将贯穿科学课的整个学习过程。

【明确外出观察的目标】(1分钟)

师:我们这次出去观察蚂蚁,要完成几个任务:

(1)画出蚂蚁的形状。

(2)观察蚂蚁搬东西时的行为。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去完成一件任务很感兴趣。而且完成某一项任务这种要求很具体,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活动内容、对象的运动过程,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载体。

【分组】(2分钟)

师:按学习小组分组,组长负责组织好组员,安排任务。

学生的小组早已形成,小组建设已初具规范。

设计意图: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之一,科学课讲究合作,就更应该把它用好。

【检查观察用品】(1分钟)

師:组长检查本组的放大镜、记录本、笔、小食物等用品是不是准备好了,小组内评价一下,各个组员是否完成了组长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评价小组的建设成果,如果组长组织有方,就不会出现缺东少西的情况。

【安全注意事项】(2分钟)

师:观察时要注意:(1)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2)观察时要看清周围的环境,不要出现划伤手、碰到头的情况。(3)远离施工现场和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在指定的完全范围内操作。

设计意图: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对生活周围及大自然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教师应充分珍视并加以巧妙利用的。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科学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分散精力,同时易冲动、好动、好玩耍的个性心理特征常导致学生会做出一些带有危险性的事情。所以作为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每节课都应针对所学内容或多或少地交代或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应注意哪些事项、哪些问题。

【外出观察及任务】(20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定区域内观察。

观察任务:(1)蚂蚁活动的区域;(2)蚂蚁的种类、大小、颜色;(3)试着画出观察到的某一种蚂蚁的结构。

【课堂小结】(3分钟)

指导画蚂蚁时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向教师展示各组的实验报告,教师找出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画蚂蚁时最容易出错的是蚂蚁的身体比例、腿的生长点,其他的比较好把握。

【布置作业】(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1)完成“观察报告”;(2)根据“观察报告”写一篇观察日记。(3)通过看书、向大人咨询、上网搜索,了解蚂蚁的各种信息,下节课交流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扩展对蚂蚁的了解。

分析:学生分组完成,其中不可避免会有个别学生不能积极完成,可以通过组长和组员的帮助、督促,推动他进步。

设计意图:

(1)“观察报告”中蚂蚁的身体结构的绘画,要按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来画,不一定与课本中的相同,以求让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2)三年级阶段,正好是语文学科作文小练笔阶段,观察蚂蚁这个素材不错,值得一写,可与语文老师合作,相互促进,达成学科间的整合。

(3)通过看书、向大人咨询、上网搜索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上网查找信息的技巧。

【课后反思】

1.这是一堂实验课,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蚂蚁,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所观察蚂蚁的情况,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2.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获取的知识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自己动手、思考所得的。

3.在画蚂蚁的过程中,蚂蚁六条腿的位置是最容易画错的地方,这时正确的要及时表扬,错误的也要及时提醒注意。

4.三年级阶段,正好是语文学科作文小练笔阶段,观察蚂蚁这个素材不错,值得一写,可与语文老师合作,相互促进,达成学科间的整合。

5.通过看书、向大人咨询、上网搜索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上网查找信息的技巧。

6.外出户外观察,安全是第一位的。

《蚂蚁做操》教学会诊 篇4

这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蚂蚁做操》------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主要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本节课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说清算理、算法

3.小结,揭示课题。

练习检测,巩固提升

1.找错

2.竖式计算

3.解决问题

收获:

1.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

12×4=48

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12分成10和2,用4分别去乘个位上的2和十位上的1。4乘个位上的`2得8,4乘十位上的1是4个十,4写在十位上。

2.算理的明晰

结合点子图,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3.关注所有学生

选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算法时,不仅仅要关注对《蚂蚁做操》教学会诊上台这位学生的评价,台下学生的做法也不容忽视,要有意识地生生互动。

4.不纠正孩子,用正确的语言去强调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蚂蚁做操

学习目标:

1、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学习重点:

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五步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1、复习旧知,孕伏铺垫。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⑴ 组织学生听算练习。

6×4 9×3 5×3 9×7 8×5 7×5 4×8 6×8 ……

(教师报题,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直接写答案,再集体订正。)⑵ 组织学生口答练习。①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②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二、自学探究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位你们喜欢的朋友,它就是蚂蚁,蚂蚁们在做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板书课题:蚂蚁做操。首先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根据学习目标老师给你们设计了供参考的自学提纲 1)学习第52页,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2)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在电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3)看一看,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4)完成请你试着算一算。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中差生。

三、展示答疑

1)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图上有很多蚂蚁。

2)横着看有12只蚂蚁,竖着看有4只蚂蚁,那么该用什么方法把它求出来呢?这就引出了乘法,12×4。该怎么计算呢?同学们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先算出十位和乘数的积,再算出个位和乘数的积,最后再加起来。3)利用课件一一讲解每一步的含义。4)学生黑板上写,集体订正。

四、拓展延伸 2 3 1 1 2 3 2 1 4 × 4 × 3 ×------------------

指名上台板演。

五、反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不进位)

作业设计

1、做对一题给自己奖励一颗☆,看谁得的☆最多。

30×5= 50×10= 230×3 400×8= 130×5= 3×900= 240×3= 2000×3=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在理解和感知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歌曲。

2、尝试体验用舒缓连贯的方法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习

1、通过呼唤远方的好朋友,练习气息和发声。

师:老师今天带来的好朋友就在远方的森林里,让我来问问他

——“喂!你在哪里啊?”

——“喂!你是谁啊?”

2、要求幼儿嘴巴张圆,声音圆。

(二)学习歌曲

1、出示课件小树叶,激发幼儿兴趣,通过让幼儿唤醒熟睡的小树叶,从而学习和理解歌词。

⑴提问:小树叶在干什么?

我们把他叫醒吧?

⑵请幼儿试着来叫醒小树叶

⑶讨论:你想和小树叶做什么呢?

师:让我们一起把小树叶叫醒,和我们一起来做做操吧!

2、教师清唱歌曲,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

师:小树叶每天都是森林里的小鸟唱歌把他叫醒的,我们来试一试!“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3、教师范唱,幼儿跟唱。(小树叶醒来)

4、出示很多睡觉的小树叶,让幼儿通过唤醒,不断地练习歌曲。

师:小树叶还有很多的伙伴还在睡觉,你们能帮它把他们都叫醒吗?

(三)游戏:快乐的小树叶

师:小树叶都被我们叫醒了,让我们和小树叶一起来跳个舞吧!

随着音乐《小树叶》的歌曲,快乐地舞蹈。

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做操改善直肠脱垂 篇7

第一式:直立踮脚

动作要领:身体直立,两腿并拢,两手从体侧缓缓往上举,两眼目视前方,头往上抬,两手举至头顶时稍停顿。同时,两脚脚跟往上提,使脚尖踮地,保持此姿势5~10秒。早晚各做3~5遍。

第二式:抬腿拍足

动作要领:立正,伸直左手,并使其呈45度角往身体左上方举。抬起左脚,使膝盖朝外,脚掌贴于右膝上,同时用右手拍左侧小腿。恢复立正姿势,再换另一侧进行相同运动。两侧分别做10~15次,早晚各做3~5遍。

第三式:半蹲侧转腰

动作要领:半蹲,两手屈肘握拳,双眼目视前方。保持半蹲姿势,上身向左转,停顿2秒后,上身再向右转。分别向两侧转10~15次,早晚各做3~5遍。

第四式:体前直抬腿

动作要领:双手握拳置于体侧,身体直立,挺胸抬头。先将左膝伸直,并往身体前方踢左腿,同时往后摆臂。恢复直立姿势,再将右膝伸直,并往身体前方踢右腿。两腿分别踢10~15次,早晚各做3~5遍。

第五式:花样深蹲

动作要领:稍屈肘,双手侧举于体旁两侧,十指分开,掌心朝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往外旋。先左

蚂蚁教学反思 篇8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自由读)“他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课后题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在黑板上贴小问号的形式激发学生质疑。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把小问号逐一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跨越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除了引导学生读文品析,还把写作也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

《蚂蚁》教学反思 篇9

一,为说话训练搭建平台

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词语意思,积累好词佳句,运用词语,丰富语言积累。这也是本课教学力求体现的重点。认真而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我采用抓住重点词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例如积累叠词“嘀嘀咕咕”,ABAC式词“逛来逛去”,ABB式词“软绵绵”,及“愁眉苦脸”等好词。积累句式“哪有……呀?”,“难道……吗?”教学中围绕重点语句,训练词语的掌握与理解,重点句式练习说话,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改变学生词语贫乏的现象,为三年级的习作打好基础。

二,为朗读创设环境。

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小蜻蜓和小蚂蚁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习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想象当时的情境,去体会小蜻蜓的心想,理解小蚂蚁的话的寓意,让孩子们在边听边想中品赏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分角色朗读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品味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阅读的乐趣。

三,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儿童创造力想象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蜻蜓又会怎样做呢?引导学生想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使学生懂得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课堂上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自由想象,畅所欲言,这样学生自身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李老师,快来看我做操 篇10

周一:他是谁?

本周轮到我行政值班。一大早,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在家长的护送下来到园门口。

一辆银白色轿车无视园门口马路中间的隔离带,也全然不理会保安的阻拦,直接把车开到园门口,副驾驶室门随即打开,一个小男孩走了下来,随手便把装早点的塑料袋很干脆地扔在地上,然后理也不理老师就走进幼儿园。

他是谁?这就是宸宸。

值班结束后,我来到中一班教室,与班级老师交流了宸宸早上来园时的情况,建议老师加强教育,并与家长及时沟通。

周二:站住

第二天早上值班的时候,我特别关注宸宸小朋友。快八点钟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宸宸爸爸把汽车停在了离园门口20米处。

想必昨天班级老师已和家长沟通过,家长还是能够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正这样想着,宸宸已走到园门口,手里依旧捏着一只白色塑料袋,我满心期待着他把袋子扔进垃圾桶的时候,出乎意料地,他还是把袋子扔在了地上。

“宸宸,快把袋子拾起来!”一个值班老师急忙喊起来。

可是,宸宸好像没有听到,径直走进去,而且开始快跑起来。

“站住!”看到宸宸的坏习惯不仅没改变,而且变本加厉,我不由大声地一边喊一边快步追了上去。

宸宸看到我追上来,跑得更欢了。快到楼梯口的时候,终于被我追上了,我紧紧拉住孩子企图挣脱的手:“你已经是中班小朋友了,还随便乱扔垃圾!许多小班的弟弟妹妹都看着你呢,请你回去把垃圾拾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宸宸很不情愿地跟在我后面,回到大门口,众目睽睽之下,拾起自己扔在地上的袋子,放到了垃圾桶里。

值班结束后,我又与班级老师交流了一下宸宸的情况,希望再加强教育。

上午幼儿做广播操时,我特地来到中一班队伍后,几个眼尖的小朋友发现了我,随即叫了起来:“李老师——”“认真做操啊,我在后面看着呢,比一比谁做的操最优美了。”我故意大声说,因为我发现宸宸就站在第一排。宸宸听我说完,突然小腰板挺直了一些,我不禁哑然失笑。

周三:我来看看你

今天是值班第三天,我依然特别关注宸宸的来园表现。

八点时,宸宸下了车,右手依旧捏着一只放早餐的塑料袋,走到我们面前,有点夸张地抬了一下右手,接着再把袋子慢慢地塞进了靠门边的垃圾桶里。

“真好!有进步!”我摸了摸宸宸的头微笑着说。

值班结束后,我向宸宸的老师表扬宸宸有进步。同时我又提出建议,希望老师能继续与家长沟通,建议孩子在家吃完早餐再来幼儿园,在汽车上吃早餐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卫生。

幼儿做广播操了,我又特地来到中一班,宸宸看了我一眼:“你怎么又来了?”“我来看看你!”

三天了,这是宸宸第一次主动开口和我说话。虽然孩子没有叫我一声老师,但我觉得这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

周四:李老师,快来看我做操

早上八点时,宸宸来了,今天手里空空的,来到我面前时,双手特地一摊,无声的动作告诉我他在家已经吃好早餐了。嗨,这个小家伙还挺幽默的。

做操时间到了,还未走到中一班队伍边,远远地,听到宸宸在喊:“李老师,快来看我做操!”

“好的。”我笑着走了过去,“嗯,真不错!动作越来越优美了。”

周五:李老师,我会胯下拍球啦

下午户外体育活动时,中一班小朋友正在练习单手胯下花样拍球,大多数小朋友都学会了,老师正在重点辅导不会拍的小朋友,宸宸也是其中之一。

宸宸很努力,但小皮球就是不听使唤。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了一会,终于发现宸宸不会拍的原因。

“宸宸,让我来试一试吧,你仔细看看我是怎么拍的。小皮球放右侧,拍一下抬右脚。”我边拍边说,慢慢地演示了好几遍后再请宸宸尝试一下。

一下、两下……慢慢地,宸宸终于成功了。

“李老师,我会胯下拍球啦!”宸宸兴奋地大叫起来。

一周来,宸宸从一开始对我视而不见转变为主动与我打招呼,我觉得这就是我本周最大的收获。我深深感悟到,当一个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倾向时,我们只要多关注他、关心他,帮助他修正,孩子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想孩子这种美好的转变,不仅仅是我们老师所期望的,也是为人父母所期望的,更是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所需要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篇11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发情感。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习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看别人的头饰和自己的一不一样,好不好看等。这不是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而是给他们提供了分心机会。所以在正式上汇报课的时候,我撤掉了辛苦做好的头饰。虽然没有了装饰,可是我们还是草丛中快乐的居民,上课的兴趣完全没有减少,而是少了很多分心的时候。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教学中不一定热闹了才能算是一堂课好的课,兴趣的提高不一定只有外界物质可以做到!外表的花俏容易浮于表面,还是少一些花样,多一些实在!

虽然课已经顺利的结束了,但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是需要我去摸索,探求!这两年一路走来收获了不少,但经验还是太少,不懂的还是太多,需要学习的路还很漫长,我会努力让自己不断进步!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本文篇幅虽短却很有特色。尤其突出的是文中“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描写,使全文十分生动。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使课文成为了学生爱读的好教材。课文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本文特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自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的生活。第二课时的自学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今天这节课是第一课时。课上下来,专家评委给予了点评,我感触颇深,具体总结如下:

一、要踏踏实实抓好学生预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根据平时的预习要求,特地设计了《预习记录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相对完成。虽然形式较好,设计也较新颖,可无形中加重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难以真正落实,其效果也不甚佳。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个人自学”环节上,我自信地认为学生已在家预习过了,无需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预习时间。结果,有不少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对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囫囵吞枣,文章读得也不熟。课后,经过专家的指点,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一年级学生不应留书面的家庭作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当堂完成预习作业,一方面给学生减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另一方面,老师也便于监控,实实在在地抓好预习,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要把课文备透,让学生一课一得,不能流于形式

“引导自学”型的课堂,虽是让学生自学,可实质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抓住自读自学的“精髓”,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有效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教材吃透,从一个很高的层面去把握课文,设计教学思路,针对每一课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提出自学重点,一课一得。

自学重点的出示方式可以多样,如小黑板、幻灯片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另外,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在自学重点中出示,而应该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方法,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之后,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所感悟到的,其感受则因人而异。

此外,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我想通过表演,让学生在评价中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结果,学生草草读完课文后,就开始演了,有的小组为了角色还争了半天,导致表演时间过长,也难以组织,流于了形式。整个过程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并不是真正深入课文去揣摩。

三、要切切实实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准备“痛苦”地转型

说来惭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扎扎实实地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授课。教学《蚂蚁和蝈蝈》时,一堂课下来,深有感触:自学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进行有效自学,往往是停在表现,浅尝辄止。学生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学习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小组合作分工未很好明确,但基本做到轻声细语。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的有效性也未得到较好的体现。由于学生未能真正融入课本,真正进行思考,课堂缺少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和智慧的火花。针对这些问题,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

四、开展比赛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胜,如何使枯燥的检查预习生字、词变得生动有趣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比赛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上课开始检查预习生字词时,我让学生小组之间开小火车读。在这样的比赛中,学生不但不感到乏味,而且能主动地参与,极大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五、采用直观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直观教学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我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强大的交互式功能以及生动有趣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

六、创设生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情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活泼、色彩斑谰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蝈蝈,在第二年的夏天会怎么做?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七、营造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课档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二年级。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采用电脑朗读,老师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进行读的训练,并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八、启发想象,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课文中“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就结束了这篇课文,我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让他们想像一下“明年的夏天蝈蝈们又会怎样做呢?”明白了道理,也揭示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篇12

⑴“教师,放心地放手吧!”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甘于寂寞,学会等待,懂得赏识。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质疑、理解、感悟、探究还给孩子们。

⑵“孩子们,看你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课堂是孩子们的。他们不再是被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自主选择、自读自悟,他们就能自主地获取知识,创造性的发现问题,体悟情感。

⑶“课堂,越发开放了!”课堂的开放除了在师生观念上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开放。社会是大课堂。在识字这一小课堂上,凭借一双“慧眼”。把识字与生活之间 “契合点”挖掘出来,将识字与“链连”起来,使孩子们的学习进入更加开阔的天地。如:当生字宝宝学会了,让孩子们到课外书中,到社会中去寻寻他们的踪影,跟他们聚聚旧情。孩子们在“寻”的过程中获得比教材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做操升举阳气 改善直肠脱垂 篇13

痔疮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运动的减少,无可避免又会迎来新一轮的痔疮高发期。

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主治医师盖娟娟指出,除纤维性食物摄取不足外,久坐不动是引起痔疮的常见原因,老年人又大多中气不足,导致脱垂的“患痔老人”人数有增无减。要缓解脱垂症状,关键还是要让身体动起来,以激发体内阳气,利用阳气将脱垂的直肠“托回”原位。

第一式:直立踮脚

动作要领:身体直立,两腿并拢,两手从体侧缓缓往上举,两眼目视前方,头往上抬,两手举至头顶时稍停顿。同时,两脚脚跟往上提,使脚尖踮地,保持此姿势5 - 10秒。早晚各做3 - 5遍。

第二式:抬腿拍足

动作要领:立正,伸直左手,并使其呈45度角往身体左上方举。抬起左脚,使膝盖朝外,脚掌贴于右膝上,同时用右手拍左侧小腿。恢复立正姿势,再换另一侧进行相同运动。两侧分别做10 - 15次,早晚各做3-5遍。

第三式:半蹲侧转腰

动作要领:半蹲,两手屈肘握拳,双眼目视前方。保持半蹲姿势,上身向左转,停顿2秒后,上身再向右转。分别向两侧转10-15次,早晚各做3-5遍。

第四式:体前直抬腿

动作要领:双手握拳置于体侧,身体直立,挺胸抬头。先将左膝伸直,并往身体前方踢左腿,同时往后摆臂。恢复直立姿势,再将右膝伸直,并往身体前方踢右腿。两腿分别踢10 - 15次,早晚各做3-5遍。

第五式:花样深蹲

动作要领:稍屈肘,双手侧举于体旁两侧,十指分开,掌心朝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往外旋。先左腿屈膝深蹲,右腿微弯;再右腿屈膝深蹲,左腿微弯。分别下蹲10-15次,早晚各做3-5遍。

第六式:交臂走步

动作要领:挺胸收腹,双眼目视前方,配合吸气,先迈出左脚,同时两肘屈曲,使两手前臂交叉于胸前。再配合呼气,迈出右脚,同时伸直两侧肘关节于体旁。左右轮流迈步,走2-3分钟,早晚各做3-5遍。

第七式:叉腰踢腿

动作要领:双手叉腰,先利用左腿保持身体平衡,同时屈曲右膝,将右侧小腿往右方后勾;再伸直右膝,将右脚踢向左前方。然后换右腿保持身体平衡,动作与前相同。两腿分别踢10-15次,早晚各做3-5遍。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篇14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运用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蚂蚁搬粮食还有哪些动作。再让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蚂蚁运粮教学反思 篇15

由于外面下雨,所以我们把体育课放在了多功能厅。又因为多功能厅的地面适合宝宝爬行,所以我就决定不放垫子直接让宝宝在地面上爬,这样能让宝宝们爬的更自由。同时为了不让宝宝到处乱爬,我便利用多功能厅地面上现有的一个大大的圈来要求蚂蚁宝宝们只在圈内爬。虽然仍有几只“小蚂蚁”会不受控制的爬到圈外去,但是绝大部分宝宝都能遵守老师的游戏要求。虽然第一次上体育课仍有一些宝宝不听指令使得课堂显得有些乱,但是我觉得活动的效果还是很好的。现说说本次活动中我觉得比较好的一些方面。陈鹤琴说:“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因此在开展小班体育活动《蚂蚁运粮》时我把“手膝着地爬行”的基本动作练习融入到了游戏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扮演角色中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激起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动作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一、“情境创设”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幼儿活泼好动,形象思维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出现难组织的问题,而教师的纪律强调,往往会让幼儿产生厌烦情绪。在“蚂蚁运粮”的活动中,有趣的游戏情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游戏兴趣,投入到扮演小蚂蚁的角色表演之中。“蚂蚁起床”、“蚂蚁学爬”“蚂蚁运粮”“蚂蚁狂欢”等一系列情节,让孩子们充分练习了“蚂蚁走路”——手膝着地协调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幼儿进入情境,扮演小蚂蚁完成一系列运动锻炼的游戏情节。适宜的游戏情境创设,让幼儿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在游戏中完成各项锻炼要求。

二、“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上一篇:我所期盼的暑假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下一篇:志愿者社会实践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