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共5篇)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篇1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吴兆灵韩其文
一、课文悟读
鲁迅先生是世界上最具有叛逆精神的斗士之一。他的叛逆行为也许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偏颇,例如中学生所熟悉的他对中医的态度和对进化论的理解,但他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剖析是许多人无可相较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历史、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上。在本文中,他用精辟的语言,把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为两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正是他独到的发现,虽然有它偏激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揭露的彻底性。
鲁迅先生对历史的理解来源于他骨髓深处的反传统思想,而这种思想正是受到以反传统为主的五四运动根深蒂固地影响而产生的。这一思想的核心正是“改造国民性”。初中所学的《藤野先生》对这一思想的形成作了艺术的介绍,他所写的小说又具体体现了这种思想。表现在杂文上,就是对历史对现实作深入地剖析和无情地鞭挞,这种批判也就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可能性。而鲁迅先生思维过程中改造人与改造社会的密切关联,正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民族与社会改造的内在的乐观――虽然他也时时表露着失望和愤激。在本文的最后,他这样写到:“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也许在他的头脑中这“第三样时代”还是模糊的,但却像是在黑暗的深夜给读者带来了些许的光亮,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
鲁迅先生反传统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是站在传统之中“反传统”。因为他是在传统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他对历史敏锐的洞察力正来自于他所熟悉的环境和对历史的透彻理解,这样从历史的内部去挖掘历史的致命点,这就是他对历史和现实揭露的深刻、批判的彻底的原因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还提出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历史“循环”论,这种理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上的唯心主义,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我们应该把“现实”当作一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历史”来体悟。“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他是在变迁的历史中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延续与重复,正是因为不满于现实这种简单的延续和重复,作者才振臂高呼要“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二、亮点探究
1.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和“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探究学习:“钞票贬值”是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大家都曾遇到过的小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似乎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钞票的贬值使人们“忽而变了一个穷人”为“几乎要绝食”而“恐慌”时,又能打“六折”“七折”于是“非常高兴”,“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2.“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是不是暂时的现象呢?请根据课文语句回答。
探究学习:不是。有史以来便是这样。作者说“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这一个小玩艺”指的是将人不当人,甚至不及牛马,当“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3.鲁迅先生在文中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第三样时代分别是怎样的时代?现在是21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
探究学习:(1)第一样时代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第二样时代指“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第三样时代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2)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本质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因此,教师把握原则:什么时候真正争取到“人”的价格了,也就迎来了“第三样时代”。
4.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探究学习: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当钞票“蒸蒸日上”时,银元装在怀中,却只觉得“沉重累坠”;当钞票大打折扣,六折、七折后换成了银元,可这时“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这里,作者关于人对外在事件内心感受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
5.这篇杂文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可以说是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试结合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探究学习:鲁迅的杂文,包含
灯下漫笔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课型
:
讲读课
教学方法
:
讲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这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
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三、关于作者(由学生自己归纳)
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本文写作于1925年。中国人心理存有愚昧无知,形成了阻碍社会前进最大的阻力,由当时的一件小事,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3.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生字
嗜好shì 勒令lè
给与jǐyǔ 编纂zuǎn 数见不鲜 xiān
灾殃yāng 磕头 kē 词语解释: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数见不鲜:shuò jiàn bù xiān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厘定:整理制定。
万胜胪欢:P81书下注释 4.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四、整体感知
⑴阅读小字部分,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 朗读课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⑵明确思路(课后练习题二——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 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5—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和 “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这部分中,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时代,实际上是“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12—14段)
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朝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
现实(1~4)-→历史(5~11)-→现实(12~14)
一、分析“引子”(1~4)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日常什么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民国二三年,主要使用银元,但有弊端,不便于携带,→钞票。时局不稳,政治决定经济,战争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便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这时的货币便出现了“贬值”,《灯下漫笔》中的“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就是指的害怕货币贬值,只要货币一贬值,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个穷光蛋。通货膨胀就像洪水猛兽,西方世界有很多富翁都因此而被逼而跳楼。有一幅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一袋钱,第一天可以买一头牛,第二天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课文中的打折即指的害怕货币贬值而出现的行
为。
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最平凡、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明确:
开始兑换--乐意
(民国初年的时候,由国家银行发行了钞票,开始实行,银
元兑换钞票,接受状态)
↓
停止兑现--不甘心
(风云突变,由于政治上,在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国
库亏空,银行突然停止兑换)
↓
(纸——银)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渐渐有了地下黑市,原本是一大损失,人们却沾沾自喜)
例如原来10元变成了6块半
这里面写的全是作者自己及普通百姓,也算是幽默的自嘲,这也是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性。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结合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出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时代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作为货币,无论是黄金白银还是铜钱银元,都十分的累赘不便携带。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文章从生活中的一桩小事写起,谈兑换钞票之事以引起读者兴趣,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
引出沉重的话题,提出对历史的思考。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1.为了论证“奴隶”和“人”之间得联系,作者作出了一个怎样的比喻?
理解:“暴力”指的是一种政权,解释“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先极力的压制,再稍微放松一下,先不及牛马,再给予“略等于牛马”——心悦诚服
2.第六段“只要一翻。。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意”这个“小玩意”指的是什么?.哪种政策?
前段的那句话:“将人不当人……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了”(先压迫,再给一点点甜头,其实这都是自己原本应得的,受到了迫害却还万分欢喜)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沿袭了几千年的惯用伎俩,承接第五段,继续揭露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残忍与狡猾。
3.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否正到过做人的价格?
4.第7段中“….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数见不鲜”什么意思?
“下于”
也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5.将中国历史大致分成了几种时代?
6.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明确:
课文中:五胡乱华、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
7.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时,百姓心里面希望什么?第几段有表明?
8.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明确:
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第5段)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段)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段)
这是一种更可怕的思想(希望给别人当奴隶)希望避免更大的伤害,所以有人制定规则 怎样当奴隶,却万胜胪欢。
9.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通过老百姓的祈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老百姓的状况是怎样的? 封建暴君的残酷 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的国民的愚昧无知麻木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
第八段结尾和第九段,而且制定了(什么是奴隶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即使这样百姓们的心情还是怎样的?“万胜胪欢”所谓的“天下太平”
这就是国民的奴性问题,受到压迫反而欣喜
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 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
㈡析“国民性”
前面是先儒所谓的“一治一乱”,鲁迅给了一种新的解释: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主子(少数统治者)对臣民(大多数百姓)的奴役,但无非是“奴隶”,其强调的实际意义是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走出过“奴隶时代”,区别仅仅在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而“始终是奴隶”并没有改变
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
三、析“现实”
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
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⒊小结本篇文章写于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末期,老百姓受到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帝国主义的蹂躏——孟子“乱世”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五、全文总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篇3
李士建
一.导入
谛听鲁迅
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
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读着这样的文字,不仅耳边会响起先生那语重心长的声音,手指还会感觉到书页如脉搏般在律动,如心窝般在发热,这分明是先生在面对面地跟你交谈啊。
夜愈来愈静,周围楼房窗户里的灯光都渐次熄灭了,远处,会稽山在深蓝的天幕下蜿蜒着黛色的剪影,隐隐听得见由鉴湖而来的环城河上夜航船的低鸣声。我知道先生对夜是有一种特殊的感受的,在他的全部杂文、散文和小说中,写到夜的有上百处之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已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我不知道那将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还为承袭了外国传教士观点的浅薄之辈,和认为先生没有写出一部大部头小说因而就不够伟大的无聊之徒这会儿在干什么,是不是正“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在打造新的贬损先生的冷箭,但在这先生故乡的静静的夜晚,我感觉到的的确是一种可以使生命升华的诗意的“温暖,安心”,这是因为,在这里能亲耳谛听到先生的声音,触摸到先生脉搏的跳动。
只要精神在,声音就不会消失。
当然,只要夜晚在。赵家的狗,或者还有什么张家王家冯家李家的狗,也就还会咬起来。
二.文体简介
灯下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鲁迅先生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区别出)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
本文.写作于1925年。20世纪代的中国社会,变乱纷呈,异常黑暗。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本质看得十分清楚的鲁迅先生,思考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25年春末夏初的某一天,面对窗外沉沉黑夜,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写了这篇文章。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鲁迅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三.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在当时的现实意义,识记有关字词,识记有关文学、文史知识。
2.理清文章总体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依据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品味作者以情人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四.初读课文
1.辨清字音:
累坠li嗜好sh兑现du钞票cho折价zh钦定qn编纂zBn数shu见不鲜xin
2.弄清词义:
执迷:对某人或某事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日上: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3.辨明近义
①执迷执著
同:它们的都有坚持的意思,都既可以做不及物动词,又可做形容词。
异:“执迷”指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例如:犯了错误如果还执迷不悟,那是很危险的。“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属褒义词。例如: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②嗜好爱好
同:它们都有喜好之意。
异;“嗜好”强调因特殊原因而喜欢的情绪,多用于指不良习惯。例如:他这人对抽烟有特别的嗜好。“爱护”强调对事物的爱意。例如:有人爱花,有人爱草,各自的爱好不同是允许的。
③羡慕艳慕
同:它们都是动词。都有见到别人的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自己也想具有的意思。
异:“羡慕”强调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含有喜爱的意味。口语。书面语中都用。例如: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艳慕”强调羡慕并比之更甚,含有希望自己也有的东西很美好的意味。是文言词语,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例如: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④价格价钱
同:它们都是名词,指出售商品时,卖方向买方所索要的钱数。
异:“价格”含有一定的高低水平或尺度的意味。适用于正式场合。是经济学的术语而又另有专门的意义。例如:厂方有权决定产品的出厂价格。“价钱”强调某种数量的货币。多用于口语,可直接受形容词“好”、“大”等修饰。例如:这批货物可一定要卖个好价钱。
五.整体把握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在主要内容(课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5节)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发现我们民族“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
第二部分(6-11节)回溯历史,分析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节)分析目前的社会状况,对青年提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的希望和要求。
理由:由对现实的抨击,转到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再回到现实,提出使命。(不拘于此,自圆其说即可。)
2.概括作者的观点(主题思想)
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青年人应该看透历史和现实,不应再学什么“固有文明”,而应改变民众做奴隶的历史和现状,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
六.研讨学习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的重大问题?
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老百性)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心情起了哪些变化,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第三册灯下漫笔 篇4
◆设计意图
课堂上读散文,多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读,从文章内容到表现手法,从“形散”到“神不散”。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能否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去读,去认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更多地发挥文章在人文方面的影响力,正是本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学生对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为基础,发挥教师激疑、助学、点拨的作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也是本教学设计意图之一。
◆设计提要
本设计分三步走: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从兑银换钞这一生活事件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鲁迅的历史观。(鲁迅对人类历史的看法与历代史料编纂者有何重大分歧?)3、鲁迅所关心的是什么?(联系有关材料对比阅读,悟出主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安排。主要方式是讨论式和笔记式相结合。
◆设计实施
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
讨论:《灯下漫笔》一文是从一件什么事起笔的?用二三百字简要概括。
明确:文中开篇所写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老百姓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点拨:本文以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作为思考的起点,并以此作导火索,引爆一番激烈的议论说理。
讨论:为什么这件事能成为导火索?怎么会从这件事“忽然想到”中国的老百姓“极易变成奴隶”?
点拨:可以从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去找答案。从这一生活现象中鲁迅观察到国民性的弱点,(细读第3段)文中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遭到的折腾作了速写。
明确:老百姓在时局的变化中,在得失的更迭中寻求一份自我安慰,这种心态与阿Q如出一辙。鲁迅入木三分的目光扫视过生活的层面,透视民众的病态心理,进而触及产生这种病态人生的社会背景──“极易变成奴隶”的时代。正是因为鲁迅对民众、对社会极其热切的关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现象,却能触动鲁迅的敏感神经,引起他的切肤之痛与振臂疾呼。
板书:鲁迅的眼力――生活事件――人性 社会 时代
(注:这一步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内容结构,又有助于了解鲁迅。)
2、鲁迅的历史观
讨论:鲁迅对历史的看法持什么态度?与历代史料编纂者和封建知识分子有哪些重大分歧?讨论时注意抓信以下词语:第6段:恭读、审察......高超、所谓......一流、咱们向来就很好。
第10段:发祥、发达、中兴、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
明确:鲁迅主张把人类历史定位于两种定义:(板书)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激疑:(1)这两种时代中老百姓的命运如何?
想做奴隶而不得 等于牛马的价格
暂时做稳了奴隶 奴隶(是人而非人)
(2)这两种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
老百姓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和自由。
3、比较阅读
(材料一)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材料三)为了有更多的抨击黑暗的阵地,鲁迅于1925年4月创办了《莽原》周刊,作为《京报》的副刊发行。鲁迅深深感到文坛上“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想由此引起新的一种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两地书•一七》)鲁迅自己起了带头作用,他发表在《莽原》上的杂文,就都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可以说是“社会批评”的杰作。
鲁迅还控诉和鞭挞了“中国的精神文明”。“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就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繁琐的条款,因此它“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在鲁迅这愤怒的呼号中,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思想得到了更为猛烈的发挥。他在写《灯下漫笔》之前的1925年4月,曾写过一篇《〈苏俄文艺论战〉前记》,显示出他已经开始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了,正是吸收了这种新的思想,他的战斗精神才变得更高昂起来。
(摘自林非、刘再复著《鲁迅传》)
思考与讨论:鲁迅的小说、散文我们已学过不少,综观他的作品,尤其注意将这篇《灯下漫笔》和上述材料作综合分析,看鲁迅始终关注的热点话题是什么。同时可将鲁迅对国民悲苦命运的同情与古代志士仁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作比较,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刻画他们饱受贫困折磨的形象,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深刨造成这种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唤起人们关注。与历代志士仁人的同情心相比,鲁迅的同情心更显得深刻、彻底,他不是停留在一般同情的层面上,而是寄希望于青年人的奋斗“扫荡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彻底改变奴隶的命运。鲁迅的同情心出自对人民和整个民族命运的关心,同时蕴藏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精神。这正是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深沉、独到、彻底之处。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灯培优教案 篇5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继续鉴赏散文,着重鉴赏散文的情和理,散文的含蓄美。2.《灯下漫笔》鉴赏重点是,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以情推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灯》鉴赏重点是领悟“灯光”的象征意义,领悟个中深刻的哲理,体味作品的含蓄美。
(二)学习指导: 1.作者介绍:
巴金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优秀作家。原名李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解放前重要的长篇小说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憩园》、《寒夜》等。散文也出版了近三十本。比较重要的散文集有《海行杂记》、《龙、虎、狗》、《废园外》等。《灯》就是选自《废园外》散文集。解放后,巴金的散文集有《华沙城的节日》、《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新声集》、《赞歌集》等。
2.生字:
兑现(duì)编纂(zuǎn)万姓胪欢(lú)窒闷(zhì).... 噩梦(â)筵宴(yán)回溯(sù)... 3.《灯下漫笔》重点:
(1)本文的情和理:
读这篇随笔,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对封建专制统治、暴君强盗、愤怒痛恨之极,对老百姓,既有深切的同情,又有尖锐的讽刺,对青年,则寄予热切的期望。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期望融为一体。
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变乱纷乘,百姓遭殃。然而,时代毕竟是20世纪20年代了,民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封建社会,指出封建暴君的残暴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循环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鲁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无法逃遁。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依据,言之凿凿。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乱世之中,强盗到,百姓被掠杀,官兵到,照样被掠杀,而所谓“太平盛世”,百姓也只是奴隶,服役纳粮,忍受压迫剥削。
专制和暴虐,使中国的百姓以做稳奴隶为满足,至于民主,想都不敢想,奴性十足。中国国民的人生历史就是一部奴隶史。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国民总是逆来顺受,甘当奴隶,反过来使统治者的高压手段变本加厉,形成恶性循环。对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思考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主题。
总之,这篇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
我们又在黑暗如墨染的河面上划了很久。两岸的峡谷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远方。而那火光却仍然在前面闪耀着,若明若暗,似近又远,召你前行。„„
直到现在我还常常回想起那条黑沉沉的河流,那壁立[ ]两岸的层峦[ ]叠嶂[ ]....和那点生气勃勃的火光。在这以前和以后都有许多闪耀的火光就像近在眼前似地召唤着夜行者奋勇前进。
但是生活却仍然在阴霾[ ]的两岸之间奔流,光明依旧那么遥远。所以只好俯身继续.挥桨。
但是,毕竟„„毕竟前方——光明在召唤!
(1)给文中加点的字词注音:
扁舟[ ]、磐[ ]、壁立[ ]、峦[ ]、嶂[ ]、霾[ ]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3)文中开始时,“我”看见灯光就高兴地说:“快要到宿地了”,而船夫却“无动于衷”,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
(4)船夫“俯身划桨”的“俯身”在文中反复运用的作用是:(5)本文使用的表现方法是。2.[分析及解]:
(1)扁舟[piān zhōu]一般人容易把扁...piān读成biǎn、磐[pán]不要误读 成bān、壁立[bì lì]、峦[luán]、嶂[zhàng]、霾[mái]这字不要误读成lí。..(2)本文的主题是:生活的河流是无止境的,要在这一河流中搏击前进,才能达到光明的境地。
因为这篇短文使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不在形象本身,而在形象所暗示的意义。因此,本文虽然写了在河里航行,实际上暗示了生活的河流。
(3)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说明“我”的单纯、幼稚,不知生活的艰巨,尚未体会出成功的取得要经过奋勇搏击,而船夫是久经风霜的,他明白只有奋勇拼搏,才能达到光明境地。
(4)“俯身”在文中反复运用的作用是:暗示我开始领悟到这个道理,也像船夫那样奋力拼搏了。
(5)本文使用的表现方法是:象征。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基础性训练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兑(tuì)现、编纂(zuǎn)、筵(yán)宴、诅(zǔ)咒 B.数(shuî)见不鲜、噩(â)梦、窒(zhì)闷、回溯(sù)C.泅(nì)水、殉(xùn)情、卓(zhuō)著、睿(ruì)智 D.游说(shuō)、阻抑(yì)、洒(sǎ)脱、拘挛(luán)
2.巴金,原名,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3.巴金的《灯》一文,引用了一位朋友的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句中的“米”指的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4.“自然,也不满于现实的,但是,义无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代的青年使命。”句中的“第三样时代”具体指代: ...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推荐阅读: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10-17
漫笔10-04
撒旦漫笔作文05-12
《往事(节选)》高中读书笔记06-12
漫笔幸福-抒情散文07-06
矛盾论节选读书笔记05-22
冬日雨天漫笔的散文10-28
离骚节选06-20
秋水—庄子 [节选]07-14
军训心得节选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