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

2024-09-30

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精选3篇)

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1

麦可思发布大学生就业报告

距离高考只有二十多天了!同学们在努力奋战的同时,也在考虑选择什么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好。近日,专门为中国各高校提供就业能力评估报告的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布了《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最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一定高?哪些专业最有发展前景?大数据来告诉你~

那么,哪些专业就业率最高呢?

让数据来说话:

十大本科专业就业率

数据显示,在本科十大专业中, 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较高,分别为95.3%和94.5%,而法学就业率依旧垫底,仅为87.9%,比去年减少0.5个百分点。据了解,去年,法学专业成为本科最难就业的专业,就业率为88.4%。

高就业率是否意味着最有“钱”途?

那可不一定,请看数据:

十大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十大本科专业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

从20XX届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来看,在本科十大专业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4978元,其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为4123元。而就业率最高的财务管理专业月薪却垫底,仅为3645元。

有意思的是,法学专业虽然就业率低,且薪酬不高,但该专业学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却排第二,月薪为6763元,仅次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什么专业就业满意度最高?

就业满意度是工作幸福感的重要标尺,数据显示, 20XX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就业满意度为7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满意度最低,仅为58%。法学专业虽不好就业,但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满意度为67%,毕业三年后的满意度则位居首位,达69%。

无论是毕业半年后或是三年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满意度均相对较高(毕业半年后:68%,毕业三年后:65%),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满意度一直处于较低态势(毕业半年后:58%,毕业三年后:51%)。

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2

王博士:目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能胜任起点职位的大学毕业生,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起点职位的工作。在我看来,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教育中就业训练不足造成的。以中国9%的经济年增长率, 出现大面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不正常的。麦可思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最需要的五项基本能力: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有效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 都与最起点职位的要求水平有10%到15%的差距, 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只有3%的人能达到服务业的起点职位要求的能力水平 (除农业和制造业以外称为服务业) 。所以大学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一些人不同意这个看法, 说精英大学不要以就业为导向, 就拿清华来说, 过去自豪地称自己是“工程师的摇篮”, 现在不提了。其实精英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高, 最终也需要就业。你精英学校的教育就要培养更高素质的职业人员。如北大数学院培养的统计分析人员, 不仅要掌握SAS统计分析能力, 而且要学习“统计道德”课程, 因为你们是高端职业人才, 而目前基本不懂SAS, 更没开“统计道德”课。MIT最近开始的教学改革就是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课程和实习增加。就算你是培养牧师的哈佛神学院, 也得培养就业能力, 不然上帝的信徒不请你去传道, 你去哪里传道?

大学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是大学教育购买者的需要。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以就业为出路, 每年本科毕业生读研的比例不到10%, 根据麦可思调研:中国每年招收的30多万的硕士研究生中, 61%的读研动机是为了就业, 做学术的只有15%, 不到5万人, 这5万人约为大学毕业生1%, 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生, 是以就业为读书目的;占大学毕业生一半以上的高职、专科是以就业为唯一出路;无论是精英本科院校培养高级职业人员、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初中级职业人员或是高职院校培养技工人员, 都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学教育是一个家庭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就业是实现大学投资的回报, 消费者要比较毕业时的回报率, 即毕业后的年薪与家庭为大学的总花费之比。

大学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中, 一个国家在文化、经济上的发展要取决于其劳动队伍的训练, 大学毕业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产业结构转型, 要突破粗加工的低国民收入瓶颈, 大学必须树立为产业培养各级别、各种类职业人员的办学目标。

大学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缺资本和自然资源, 只有人力资源丰富, 中国的发展只能在提高人力资本上下功夫, 在本世纪竞争中中国胜出的唯一机会是拥有最好就业训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

记者:不同类型的高校, 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各自有怎样的定位和特色?

王博士: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要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把学生的实习当成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文科院校可以不强调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习, 做销售、打短工, 可以学习职场文化和职业道德;与提供教学工具的企业合作, 比如美国的财经类学生学习数据分析, 学校能够优惠拿到SAS、SAP、Oracle的系统和数据;对工程院校来讲, 产学结合、学期中把下厂实习作为课程非常重要, 学校要办实验室、强调动手能力, 建立对口的实习基地。以就业为导向, 要把产业界人士请进大学, 以学院或系为单位成立教育委员会, 邀请产业界人士参加, 让产业需求无缝地导入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 如985、211院校, 应强调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MIT最近开始的教学改革就是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课程和实习的增加。清华大学要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科学家就要产生于一流研究型大学, 精英教育要把职业的基础打好, 包括应用型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 要以培养立刻上岗的职业人员为目的, 课程突出实用性、实践性。不过, 对于“订单培养”的教学方式, 要有限推广。因为它只是针对毕业生入校到毕业这几年时间, 订单比较固定、需求没有什么变化的大企业而言的, 而大学生就业的主体还是中小企业, 因此, 全部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不现实, 不过, 学校还是要努力做到按社会的需求来生产人才产品。

记者:对比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 我们国家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有哪些借鉴?

王博士: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导致职业种类和职能的变化:新的职业产生了;原有职业的专业技能内容变化了。美国年经济增长率4%, 许多大学请咨询公司每年做一次对大学毕业生职能追踪调查, 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署每五年至少做一次对企事业单位职能调查, 从供需两个方面跟踪大学人才的职能变化, 以调整高等教育内容和方式。

中国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使得中国的职业结构和职能变化是世界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有必要跟踪评估对大学人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 为调整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可操作方式有:各大学每年对其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跟踪调查, 了解学生的就业流向、在工作以后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这样做可以帮助大学以就业为导向来管理本科和高职教育, 这样的调研可以帮助大学:各专业招生计划调整;各专业的亟待改进的关键职业能力及其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的配置、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各专业的就业的主要职业、行业、企业类型、企业规模等来培养有针对性的职场文化、价值观;最佳求职渠道;重点求职辅导方式;最佳开始求职时间;最佳实习方案。我曾给任教的西南财经大学做了两年调研报告, 引起学校各级领导重视。譬如财经类毕业生缺乏财经数据分析能力, 学校把培养财经数据分析高端软件SAS作为一个重大课程建设来抓, 保险、金融、社保、统计专业要在近年内推出与本行业数据相结合的SAS应用课程。对没有就业能力培养优势的专业就调整。

在培养环节, 高校可以请企业家在院系一级成立教育委员会, 参与专业培养的课程设置、实习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社会上工作当前使用的技能, 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链接。高校需要将实习设为一门课程, 并且是必修课, 计入学分, 学生的成绩由实习所在企业给出, 国家把高校是否请企业参与课程设置作为考核标准。实习应用性课程的增加, 以及高层次的就业训练, 均有助于学生顺利择业。至于毕业生求职前的职业辅导,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覆盖面有限导致学生就业力不足的问题, 建议求职辅导落实到基层, 通过辅导员来开展工作, 更能有的放矢。另外, 大学生实习难也与实习时间太短有关。美国大学的暑假特别长, 约3个月, 而寒假只有1到2周的时间, 方便大学生在暑期能有集中时间去工作, 我国的高校也可以借鉴。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暑期实习。大一、大二也许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实习, 但职场文化培养是必要的, 现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最缺的是不知道、或不习惯按职场文化和企业要求来做事。大学教育要纳入这个培训。

大学生创业比例-麦可思研究院 篇3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等作出明确规定。一些地方和高校进一步细化规定,有的省规定学生可保留学籍八年休学创业。

对于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舆论曾经有比较激烈的争议。担心很多学生会因此“荒废”学业。很显然,舆论多虑了。政策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但大学生选择创业,是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尤其是本人是否有创新创业能力,如果没有创新创业能力,即便允许休学创业,真正选择创业的会很少。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实情况看,我国大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追求毕业生创业率,而应该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选择创业才会水道渠成。

我国高校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就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近年来,这一工作更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但总体看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尚有诸多不足。一方面,很多学校面向学生推出的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创业的概念、知识和理论层面,与创业实践脱节,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只是获得一些创业的知识,或者激发出创业梦想,但却很难付诸行动。有报道称,我国有不少大学举办创业学院,但创业学院的学生选择创业的很少,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创业学分。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也是评价一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很多学校就把精力用到抓大学毕业生创业数据上。这是本末倒置的,为了弄出好看的创业数据,学校就在创业优惠政策上下工夫,还有的学校弄虚作假,虚报自主创业数据。

这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创业存在“双低”现象,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对此,已有企业家指出,不宜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缺乏经验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马上创业,很容易失败。而鼓励学生创业者则认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即便失败,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高校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以及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本身都没问题。但不能只抓创业率,而不重视能力培养。这和统计初次就业率一样,大学应该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可一些大学却把精力用到抓就业率数据上,包括弄虚作假,“统计”出好看的就业率数据。说到底,这都指向大学是否重视人才培养的问题。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首先,大学必须真正投入重视教学,不能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要开展小班化教学、探究式教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明确要求,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营造鼓励学生质疑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创新源于批评与质疑,如果不允许学生批评、质疑,那么他们也就难以有创新意识与精神。

上一篇:三下7自由作文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