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书读后感

2024-09-10

答李翊书读后感(精选3篇)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1

《答李翊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此时正是韩愈考取进士未能经由吏部考核,胸怀用世之志而无从施展的时期,韩愈在当时已三十四岁,而李翊的仕途却才刚刚开始,这正是韩愈为了让李翊未来之路走得更加清明而写的一封书信。

韩愈一生宣传古文理论的重要性,此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对于李翊这个学生,韩愈倾囊相授,先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并给予称赞其文词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感叹世人久已不谈道德,道德之外的文更无人问津,于是他寄希望于李翊,认为李翊是个可造之材,希望他树立志向,不要为一般文章所满足,指出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再又举了从古至今的许多例子,说明好的古文得来不易,需有思想内容,也得表达新鲜有力,再次督促李翊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最后韩愈将气和言的心得具以告之,表明对李翊的劝勉之意。全文行文严谨,虽是古文却齐具自然与人工美,表明了韩愈从事文学的根本态度。

韩愈一生不得志,却还如此重视道德问题,认为道德和好的文笔息息相关,而当今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却极少有人关注,道德问题好似永远都只是那些文人墨客,政治大腕挂在嘴边的词,实际上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是与每一个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根和膏就是人的道德修养,实和光就是人的文学成果,假若没有根和膏,也就得不到实和光,这道理和国家的发展是一样的,假若没有每一个个人的素质提升,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水平提升。道德素质,影响的不仅仅是行文写作和思想水平,还在你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韩愈说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如,治学应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反对形式主义之风,从古便有,至今仍需坚持。

上到国家的核心成员,下到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需坚持这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的作风做派,日行一善,赠人玫瑰,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像韩愈对李翊所说的那样,个人有了根和膏,才能汇聚成实和光,最终用丰富的果实和璀璨的光芒充实照亮国家,使国屹立于世界之巅。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2

《汉语大字典》上对于“蔼”字的解释共6个意思:

1.盛多貌。《爾雅·釋訓》:“藹藹、濟濟, 止也。”郭璞注:“皆賢士盛多之容止。”《古今韻會舉要·賄韻》:“藹, 多克。”《詩·大雅·卷阿》:“藹藹王多吉士, 維君子使, 媚于天子。”毛傳:“藹藹, 猶濟濟也。”晋陆机《文賦》:“雖紛藹於此世, 嗟不盈於予掏。”唐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多士盡儒冠, 墨客藹雲屯。”

2.果实繁盛貌。《爾雅·釋木》:“寶 (一个草一个卉) , 藹。”郭璞注:“樹實繁茂菴藹。”邵晋涵正義:“《説文》以寶 (同上) 為雜香艸, 假借以為木實錯雜之貌。”引申指茂盛貌。《集韻, 易韻》:“藹, 茂盛兒。”《古今韻會舉要·賄韻》:“藹, 草木叢雜。”《楚辭·宋玉〈九辯〉》離芳藹之方壯兮, 余萎約而悲愁。”洪興袓補注:“藹, 繁茂也。”唐裴铏《題文翁石室》:“古柏尚留今日翠, 高岷猶藹舊時青。”

3.云气。也作“靄”。漢張衡《南都賦》杳藹蓊鬱於谷底, 森尊蓴而刺天。”《文選·陸機〈挽歌〉》:“悲風徽行軌, 傾雲結流藹。”李善注:“《文字集略》曰:‘藹, 雲雨狀也。’藹與靄, 古字同。”南朝梁江淹《秋夕納凉奉和刑獄舅》虚堂起青藹, 崦嵫生暮霞。”又云集貌。《管子·侈靡》:“藹然若夏之静雲, 乃及人之體。”

4.美好;和善。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 泰部》:“藹, 言之美也。故曰‘仁義之人, 其言藹如。’藹如, 單辭形況字。”南朝梁江淹《蕭重讓揚州表》:“丹青所以傳其藹, 磬宿所以揚其音也。”明張居正《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言致理安民》:“訓辭雖若嚴整, 而肫肫愛民之意, 藹然于言外。”

5.遮蔽。南朝宋顔延之《直東宫答鄭尚書》广流雲藹青闕, 皓月鑒丹宫。”唐王勃《乾元殿頌》“藹坤禎於明渚。”宋朱淑貞《弔林和靖》:“不識酌泉拈菊意, 一庭寒翠藹空祠。”

6.姓。《通志·氏族略五》:“蔼氏, 齊南海太守藹焕。”

《康熙字典》对“蔼”的解释是, 蔼,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丛于盖切, 音霭, 《玉篇》晻蔼, 树繁茂貌。扬雄《河东赋》郁萧条其幽蔼。又《尔雅释训》蔼蔼。《注》贤士盛多之容止。《诗大雅》蔼蔼王多吉士。《传》蔼蔼, 济济也。又姓, 《通志氏族略》齐南海太守蔼焕。又《韵会》倚亥切, 音靉, 草丛杂貌。又《韵补》叶音翳, 扬雄《羽猎赋》车骑云会登降闇蔼泰华为旗熊耳为缀。

《说文》这样解释, 蔼, 臣尽力之美。从言蔼声。《诗》曰:“蔼蔼王多吉士”。于害切。

根据以上三个字书, “蔼”字有“茂盛, 盛多”之意, 也有“和善, 和顺”之意。但在《汉语大字典》之前只有“盛多, 茂盛”之意。且“和顺”是引申义。

《古今汉语词典》收有“蔼如”一词, 但是以组词的方式呈现, 蔼, 和气, 和善。《例》丹青所以传其~, 磬琯所以扬其音也。 (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 ~如, 和~。

《古汉语大词典》以词的形式收了“蔼如”一词, 并如是解释, 蔼如:和厚貌。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 其言蔼如也。”

根据词典的收纳情况来看, “蔼如”一词当解释为“和善, 和顺”之意。词典上多收有一词“蔼然”, 和顺之意。并且对“蔼然”一词做了一个分解。蔼然:词性, 形容词;结构, 后缀式;蔼, 和气;然, 样子。照这个分解, 是否也可以把“蔼如”做一个相同的分解。蔼如:词性, 形容词;结构, 后缀式;蔼, 和顺, 茂盛;如, 样子。如此分解, 那“蔼如”一词就有两个意思:和顺的样子;茂盛的样子。

再从文献资料的收录情况来看, 在唐以前, 没有“蔼如”一词。“蔼如”一词的使用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使用“蔼如”一词的也不多, 除了“仁义之人, 其言蔼如也”一句, 只有《南史》卷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有“虽女亦足兴家矣, 后寝卧见有羽盖阴其上, 家人试察之, 常见其上掩蔼如有云气”, 这里的“蔼如”是茂盛众多之意。以及《丁卯集笺注》卷三, 五言律《放猿》一诗注释有“若与野宾晤语蔼如其言”, 这里“蔼如”也是茂盛有气势的意思。同时代的“蔼如”一词均解释为“茂盛”之意。

从宋代开始, “蔼如”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 其中有和顺之意的有, 《敝帚稿略》卷六《吴主簿墓志铭》有“其诸父叔在时莫不爱之, 以其循循孝友和气蔼如也”。《石堂先生遗集》卷十四有“夫仁人因其言蔼如而有得焉”。《江湖小集》卷七十一《鹤山文集序》有“虽不多见, 味其言蔼如也”。《击壤集》伊川卷之十二《阁上招友人》有“清风正蔼如, 小阁枕通衢”。《诚斋集》卷六十四《答李天麟秀才书》有“貌必睟如, 辞必蔼如, 其止如光, 其流也滂”。有茂盛之意的有《秋崖集》卷二十六《回袁吏部》有“江臯一别, 鸿宿之春蔼如”。《文苑英华》卷九百八十八《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文公》有“心融气清, 靖若翔隼, 蔼如芳英”。《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二《读蟠桃诗寄子美》有“蔼如得春阳, 忻然便欲和”。《通鉴答问》卷四有“万石君家之孝楚两龚之洁, 三代之遗风蔼如也”。《师伏堂春秋讲义》上卷有“名卿大夫讲问故实, 三代文献蔼如也”。《礼记通释》卷十七有“圣人之意蔼如, 遭诸传割裂附会”。

据上述材料来看, “蔼如”一词既有“和顺”之意, 也有“茂盛”之意。在唐代, 除了“仁义之人, 其言蔼如”中的“蔼如”一词不确定意思外, 其他所见到的“蔼如”一词均解释为“茂盛的样子”。综观《答李翊书》一文, 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的文气说, 韩愈认为文章的形式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文章通篇在讲“立言”, 作者十分重视立言, 认为圣人为后人所知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立言, 并且圣人之言十分有气势。那韩愈的“仁义之人, 其言蔼如也”中的“蔼如”极有可能指“茂盛的样子”的意思。

参考文献

[1]郭锡良, 古代汉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9, 424页.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1010页.

[3]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1067页, 申集上, 艸部, 十六画.

答李翊书读后感800字 篇3

文章主要论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的关系、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作用。

第一段,作者首先询问李翊写文的目的是否功利。作为前辈,韩愈向李翊阐述了为文不为功利的艰难与漫长,也向我们说明了欲“至于古之立言者”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也必须学会抵挡住外界的诱惑其中名句“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系其光”。意为培养树木的根等待它的果实,为等加油而使它发出光芒。这使我对校训的理解更深刻也得以与先贤神交。先生说:“仁慈之人,其言蔼如也”。李翊为其后辈,先生给他回信毫无居高临下之态而是耐心为他提出为人、为学、为文的建议。厚养其根,俟其实这份耐心与毅力也正是我们如今为文所需要的。

第三、四段,韩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李翊回答了写文章所必备的素养,即有独立思想不人云亦云、明辨是非、治学严谨、有恒心有耐心、走仁义之途。韩先生自己在为学时也遇到过迷茫,但是他不改初心,不改自己的主张,也不因为他人对自己的非难与讥笑而动摇初心。古语云:我手写我心。韩先生在此提出若手写心中所想便可文思如泉涌,这也是告诉着我们写文章只有真情实感写自己内心想表达的内容文章才可能写得好。韩先生对于用真情实感写文章凝炼为“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汨然来矣”。

与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神似的是“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都包含着不惧世俗的眼光与非难的哲理也是先贤告诫着我们去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以他人认为的幸福来定义自己,不去做知识霸权的奴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此文、此句中找到共鸣呢?可能书中知己便是此意吧。韩先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可做思想上、学术上的盲从者,“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昭昭然黑白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可体现他倡导明辨古文中的精华与糟粕必须分清黑白,古为今用,当今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相似。

“行仁义之途,游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是让我此文中最有价值的一句话。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程,德是文的内核文是德的载体。这是先生欲告诉后生、后世文人的话。不仅在此文中,在韩语先生《答李秀才书中》: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足以体现先生对德行之重视。有道是道、文促长,先生此文中以养根、心存仁义、行仁义正道、以手写心、抵制诱惑,不为外界所左右来教后生教我们来如何为文。这必当是先生心血所得。

上一篇:贺龙钓鱼说课稿下一篇:小学三年级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