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南开大学

2024-12-01

化学与材料南开大学(精选6篇)

化学与材料南开大学 篇1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王尧宇

成员:常江

刘晓忠

宫永宽

申烨华

张军丽

杨孟林

李楠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张军丽

成员:刘晓忠

杨孟林

杨秉勤

谢钢

李剑利

崔斌

白泉

聂飞 尹兵

李楠

赵继霞

樊莉

申素丽

郭娟

董秦生

李奕霏

陈京京

任光辉

三、职责分工

1.王尧宇院长负责建设和审核:

“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重点实验室”(信息员谢钢),“物理无机省级重点实验室”(信息员崔斌),“现代分离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信息员白泉),“电分析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信息员聂飞),“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员李剑利),“分析测试中心”(信息员郭娟),“陕西省化学会”(信息员杨秉勤)

2.宫永宽副院长负责建设和审核:

“研究生培养”(信息员谢钢、赵继霞),“科学研究”(信息员谢钢、樊莉),“航空安检”、“大型仪器”(信息员郭娟)

3.申烨华副院长负责建设和审核:

“本科生培养”(信息员尹兵、申素丽),“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信息员尹兵、申素丽),“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员李剑利)

4.张军丽副院长负责建设和审核:

“学院概况”、“组织机构”、“师资队伍”、“招聘信息”(信息员李楠)

5.常江书记负责建设和审核: “党群工作”(信息员刘晓忠、杨孟林)6.刘晓忠副书记负责建设和审核:

“学生工作”、“校友会”(信息员李奕霏、陈京京、任光辉)7.李楠负责“通知公告”、“学术动态”的上传,上传内容须经主管领导审批签字。

8.董秦生负责“新闻速递”的上传,上传内容须经主管领导审批签字。

9.学院网站建设由张军丽总体负责,按照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各项建设事宜。董秦生为学院网站的信息员,具体负责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业务联络,提供网站建设的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和安全监控。

四、工作要求

1.图文并茂,版式规范,无错别字,语句通顺。2.信息准确,更新维护及时。3.分工负责,严格审核把关。

4.专人负责上传,做好技术处理,确保网络安全。5.杜绝空白栏目和错误链接。6.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资源建设。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2010年4月26日

化学与材料南开大学 篇2

聚乳酸 (Polylactic acid, PLA) 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完全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它是以L—乳酸为单体, 用化学合成方法聚合而成的热塑性脂肪族树脂。聚乳酸有优良的相容性和可吸收性, 无毒、无刺激性, 它在自然界微生物、水、酸、碱的作用下, 完全可分解成CO2和H2O, 可作为环保材料代替传统的聚合物材料, 已受到广泛关注[7,8]。聚乳酸材料已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用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 如聚乳酸餐盒、聚乳酸餐薄膜等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些废旧聚乳酸材料在使用完以后均以垃圾物而弃掉, 实属浪费。基于聚乳酸经解聚而形成乳酸, 尽而可与钙离子结合可形成乳酸钙这一原理, 我们设计出“由废旧聚乳酸材料制备乳酸钙”的实验 (见图1) 。这一实验的开设, 不仅能实现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 而且能巩固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学生普遍反映效果显著。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步骤

(一) 聚乳酸的解聚

将废旧聚乳酸材料用清水洗净, 用滤纸吸去表面水, 晾干, 用剪刀剪成碎片 (能放进三角瓶为宜) 。

将5.6g Na OH、80m L无水乙醇加入已装有5.0g聚乳酸碎片的250m L磨口锥形瓶中, 加热搅拌回流40分钟。待反应完毕, 取下锥形瓶, 冰水浴冷却3分钟, 向溶液中加入14m L的5∶1盐酸 (浓盐酸:水 (v/v) ) , 并旋摇均匀, 在冰水浴中继续冷却3分钟, 抽滤。用20m L无水乙醇洗涤锥形瓶, 过滤。收集滤液于250m L烧瓶中。用10m L无水乙醇淋洗抽滤瓶, 将洗涤液并入烧瓶中。常压浓缩至20~25m L左右 (注意加沸石) , 然后将烧瓶置于冰水浴中冷却, 向其中加入20m L无水乙醇, 继续冷却3分钟, 抽滤。用10m L无水乙醇淋洗烧瓶, 过滤。如滤液不澄清, 应再过滤至澄清。将抽滤瓶中的滤液转移至200m L烧杯中, 用10m L无水乙醇淋洗抽滤瓶, 将洗涤液并入其中。

(二) 乳酸钙的制备

将称取的1.6g氧化钙粉末加入到上述200m L烧杯中, 然后再加入3m L水。将盛有反应液的烧杯置于恒温磁力搅拌器上, 在搅拌条件下, 加热反应并浓缩至溶液体积为40m L时, 测试其p H (测试p H时, 应先将试纸用去离子水润湿) , 应约为6~7之间。否则, 用5:1盐酸或氧化钙粉末调节。继续加热浓缩至约20~25m L, 取下烧杯在冰水浴中搅拌冷却。在搅拌下, 加入20m L无水乙醇。然后, 再加入40m L丙酮, 继续搅拌3分钟后抽滤, 用40m L丙酮洗涤烧杯, 过滤。收集沉淀物于已称重的表面皿中。置于烘箱中于125℃烘干1小时, 记录乳酸钙的重量。

(三) EDTA溶液浓度的标定

用差减法准确称取基准碳酸钙0.9~1.1g于100m L烧杯, 用少量水润湿, 盖上表面皿, 从烧杯尖嘴处缓慢滴加1:1盐酸至溶解 (约10m L) , 用250m L容量瓶定容。取25.00m L上述溶液于250m L锥形瓶, 由滴定管滴加约10m L待测EDTA溶液, 再加5m L浓度为100g·L-1氢氧化钠溶液 (p H=12~14) 和0.2g钙混合指示剂 (取钙紫红素0.1g, 加无水硫酸钠10g, 研磨均匀, 即得) , 继续用EDTA溶液滴至由紫红色变为蓝色, 即为终点, 记录消耗的EDTA体积。平行滴定三份, 计算EDTA溶液的浓度。

(四) 乳酸钙的质量检测

将于125℃烘干的样品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 称重 (须由老师确认) 。将样品装入样品袋, 写上自己的编号。取出2~3g样品在研钵中研磨, 称取研磨样0.5g (称准至0.01g) 转入10m L比色管中用于待测游离酸碱实验, 其余研磨样转入编号的称量瓶, 将其置于干燥器。

1. 游离酸碱检验:

将上述0.5g样品置于比色管中, 加10m L水, 在加热套中微热溶解, 用广泛p H试纸测p H (须由老师确认) 。

2. 乳酸钙含量测定:

用差减法准确称取0.29~0.31g制备的样品于锥形瓶, 向其中加入2m L 1∶4盐酸溶液和20m L水溶解样品。由滴定管滴加约10m L标定的EDTA溶液于上述锥形瓶中, 然后再加5m L浓度为100g·L-1氢氧化钠溶液 (p H=12-14) 和0.2g钙混合指示剂 (取钙紫红素0.1g, 加无水硫酸钠10g, 研磨均匀, 即得) , 继续用EDTA溶液滴至由紫红色变为蓝色, 即为终点, 记录消耗的EDTA体积 (须由老师确认) 。平行滴定三份, 计算产品中乳酸钙的百分含量。

三、教学方法

(一) 课前准备及评定标准

1. 课前准备。

让学生自己制定详细实验方案。以上述实验步骤为参考资料, 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 制定出详细的实验方案, 其中包括乳酸的性质、乳酸钙的性质、核算各物料的量比关系;反应体系p H的控制;解释在解聚操作中, 当反应液被浓缩到20~25m L后, 为什么再向其中加入20m L无水乙醇的原因;解释在制备乳酸钙中, 为了得到乳酸钙沉淀为什么一定要向体系中加入约等于反应液体积两倍量的丙酮及能否用其他溶剂代替丙酮等问题;解释在用EDTA滴定法测定产品中乳酸钙的百分含量时, 为什么要向盛有样品的锥形瓶先加入约10m L的EDTA溶液, 然后再加入5m L浓度为100g·L-1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

2. 评定标准。

在实验开始前, 老师对学生制定的详细实验方案进行检察, 如果详细实验方案中能完全解决上述所有问题, 满分20分;否则根据解决问题的多少酌情给分。

(二) 实验质量的评定

1. 基本操作的评定。

基本操作包括溶液的转移、蒸馏操作、抽滤操作、固体物质的洗涤操作、滴定分析的规范操作等, 满分20分。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为:溶液的转移, 优 (4分) , 良 (3分) , 差 (2分) ;蒸馏过程操作, 优 (4分) , 良 (3分) , 差 (2分) ;抽滤操作, 优 (4分) , 良 (3分) , 差 (2分) ;固体物质的洗涤, 优 (4分) , 良 (3分) , 差 (2分) ;滴定分析的操作, 优 (4分) , 良 (3分) , 差 (2分) 。

2. 产品质量评定。

包括产品的外观、游离酸碱检验 (p H) 、产品 (乳酸钙) 的重量、乳酸钙含量等, 满分40分。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为:产品外观, 白, 优 (10分) , 微黄, 良 (8分) , 黄, 差 (5分) ;游离酸碱检验, p H≥8, 差 (5分) , p H6~7, 优 (10分) , p H≤6, 差 (5分) ;乳酸钙的质量, 大于平均值, 优 (10分) , 等于平均值, 良 (8分) , 小于平均值, 差 (5分) ;乳酸钙含量, 90~99%, 优 (10分) , 80~90%, 良 (8分) , >100%, 差 (5分) 。

(三) 实验报告的评定

实验报告的评定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及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及对本次实验结果的自我评价等, 满分20分。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和教学过程, 通过由废旧聚乳酸材料经解聚、酸化、成盐制备乳酸钙的实践, 不仅能实现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 而且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实验的成绩评定公开透明 (在实验之前把成绩评定标准发给学生) 。教师严格要求, 对于不规范的操作和错误的操作给予及时纠正。教学方法也和常规教学法不同, 把实验方案提前发给学生, 实验过程不用讲解, 促使学生查阅文献,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详细方案。实验结束后, 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 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实验课堂十分活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新的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从事化学实验的兴趣, 学生普遍反映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申秀民.化学综合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雯.化学综合实验[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3]周成勇.化学综合实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1.

[4]陈静, 石晓波.化学综合设计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5]霍冀川.化学综合设计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6]陈战国, 严向阳, 汤发有, 张国防, 王海, 范晓辉.综合实验“乙酰二茂铁的合成”中乙酰化方法的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 :216-217.

[7]俞耀庭, 张兴栋.生物医用材料[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8]A.M.Gajria, V.Dave, R.A.Gross, S.P.McCarthy.Misc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blends of poly (lactic acid) and poly (vinyl acetate) , Polymer, 1996, 37 (3) :437-444.

化学与材料南开大学 篇3

及主要学术骨干简介

责任教授简介

邓湘云,女,博士,教授,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责任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国际The Isaac Newton奖候选人、北京市首届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获得者。研究领域包括铁电、压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多孔陶瓷、纳米多层膜等。先后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东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单 位开展合作研究,为Applied Physics Letters、Theoretical Chemistry Accounts、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等国际专业期刊的审稿专家。近年来承担或主要参加完成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2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70余篇。

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简介

廖双泉,男,博士,教授,天然橡胶的改性与应用方向学术带头人。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海南省首批“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2年9 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到英国Edinburgh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材料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以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及材料学研究生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英语》,《聚合物结构分析》,《聚合物共混原理》,《天然大分子》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指导在读研究生5名。主编教材两部:《橡胶制品设计》,《天然橡胶改性与应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郝万军,男,博士,教授,环境与生物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方向学术带头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电磁波吸收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持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项新材料科技项目的研究,参与国家计委军工配套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获2003年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已申请专利18项,已获得授权6项。目前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独立子课题和教育部重点项目以及海南省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

李建保,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校长。1988年3月于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并参加863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从事氮化硅高温陶瓷材料的增强增韧技术研究。1993年开始进行无机智能材料的研究。2000年起研究多孔陶瓷材料。1998年至2007年任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至2004年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2001年被科技部聘任为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结构材料技术主题专家,2002年起兼任青海大学校长。2004年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1993年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陶瓷材料凝胶流延成形和层状陶瓷材料的研究,1995年赴英国里兹大学材料学院从事炭化硅-炭化钛陶瓷长纤维的研究,1997年赴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从事陶瓷微米纳米晶须纤维的研究,1999年赴德国斯图加特马普学会粉末冶金材料研究所合作研究超耐高温硼化物/氮化物陶瓷纳米复合材料。2001年起与美国一著名石油公司合作进行煤气化技术系统中的高温陶瓷过滤元件的研究。2004年起与美国GE公司合作进行高温发动机用陶瓷材料的强韧化与评价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和重点项目、863、国际合作等项目三十余项。

曹献英,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及人工合成物的生物活性物质性能评价。现任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曾任湖北省科技专家,武汉理工大学生物中心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2001年武汉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5年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学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被评为生物医学材料专业副研究员。2004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06年在海南大学获得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承担多门本科、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有《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专题讲座》、《分子免疫学》、《细胞工程》、《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课程。已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协助指导博士留学生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名。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国家“863”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重大攻关、基金项目等6项,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公开2项;参编《中国科学技术前沿》(中国工程院版)。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收录13篇,EI收录25篇次,ISTP收录2篇次。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和参与各1项),海南省基金1项。

廖建和,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天然橡胶的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热带植物纤维的改性及应用研究。现任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院长。1989年毕业于华南作物学院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3-1994年在英国MRPRA研究所工作一年,1996-199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Loughborouhg大学工作一年。1991晋升讲师,1994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加工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指导在读研究生5名。主编教材两部:《橡胶制品设计》,《天然橡胶加工学》。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李志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橡胶改性及其共混、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直接指导8名硕士研究生。主持各层次科研项目9项,其中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基金2项等,参加农业部重点项目、农业部重点开发实验室课题及其它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5篇,其中3篇论文被SCI收录,多篇论文被EI和CA等收录。主编并正式出版教材1部,自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1本。主持校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的建设,第三届校级教学名师,海南省高校实验教学先进工作者。

谭海生,男,1962年3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研工作。承担多门本科、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教材1部(《胶乳制品工艺学》),副主编教材1部(《橡胶分析与试验》),参编教材1部(《天然橡胶加工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海南省、校科研课题。1996年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到四川联合大学从事学术研究;2006年作为国外访问学者到美国阿克隆大学从事学术研究。

化学与材料南开大学 篇4

09级化学2班

2010-2011学年

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申请书

化学09-2班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化学09-2班校园精神文明先进集体

事迹材料

化学092班,自入学以来,每一个人都把这几个字深记心底“忠诚博雅,朴实刚毅”。也正是这造就了班级优良的班风和同学们精神焕发的精神面貌。

班级建设篇

勇创先进班风,同创一流学风。国家需要文化,企业需要文化,同样班级也需要一种文化,一种风气,那就是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好的学风是班级精神和成绩都优秀的前提。在班委和团支部的带动下,化学09-2班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这样一种氛围下,同学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共同进步。班内有几位同学的英语成绩稍差,给我班的成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让这一部分同学尽快赶上,英语好一些的同学主要提出“一帮一”计划,使得他们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使我们这个集体共同进步。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在学期末的考试中,我班多科成绩名列全系

化学09-2班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思想篇

90年党情沐神洲,09级学子勇争先

当世博盛会之火刚刚在中华大地燃过,我们又迎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在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的舞台上逐渐走向腾飞的时刻,我们化学二班的学生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一种前所未有的追求先进思想的热潮正在我们化学二班掀起。

我们化学二班从入学的

化学09-2班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积极学习党组织知识的热潮。

我们在积极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的同时,也时刻把东油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大庆铁人精神牢记心中。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东油,了解大庆,了解铁人王进喜,我们组织参观了铁人纪念馆。当我们在雕像前鞠躬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与他见了面,他的品质和精神,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两大要素。

一个班级思想上的进步总是能影响这个班级的整体风气。我们的班级内,正是由于有着追求先进思想、积极加入党组织的热潮,同学们也用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使得我们班级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业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三月份,我们班级举办了主题为“come on!”的四

级动员大会,在会中,同学们互相交流英语心得,其中英语高手王浩同学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和方法,大家从中也学到了很多。最后我们全体起立,共同宣誓,四级必过!最终我班同学以近80%的

化学09-2班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通过率通过四级,为化工院四级通过率最高的几个班级之一。

在历次考试中,我班的成绩都在本专业名列前茅,可谓硕果累累。大量同学获得奖学金,其中余菲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李盈鑫和任庆(先已因成绩优异转专业)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一等奖学金一次,王浩获得一次一等

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于宝亭,余菲,高原各获得过一次二等奖学金,郭金勇连续获得两次优秀团干荣誉称号,王继平获得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张丹获得三好学生称号……。在竞赛中,郭金勇,陈真,汪永超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软件设计大赛中屡屡获奖。

我们班集体更获得2009—2010年学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的提名候选。当然,学海无涯,知识是没有边际的,我们会继续努力,我们会继续保持毛泽东 “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

生活篇 让爱充满人间

我们班始终把特困生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一年一度的“特困补助”,我们总是提前准备,深入宿舍了解困难同学的情况。由于工作做得细致到位,年级上报的申请

化学09-2班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补助的同学都得到了及时的补助。同学们还积极的为特困生寻找勤工助学岗位,为相当一部分有困难的同学解决了实际问题。

对困难同学的资助工作是繁琐而严肃的,因为这项工作牵涉到每一位特困生的切身利益,哪怕有一点做不好就会引起同学们的不满,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本着让真正有困难的同学都能得到困难补助的原则,在班级筛选评困生时,给了贫困生多一点的机会,争取多几个贫困生指标,为贫困生以后的生活带来优惠条件,给他们生活更多希望。贫困生们需要的爱的呵护,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人的帮助,需要的是一个大家的温暖。年级积极地为特困生找寻勤工助学岗位,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同学的实际问题。在学期中间,辅导员和班委同学积极为特困生同学寻找勤工助学岗位,比如:为学生食堂帮忙,发传单,打扫教室,做家教等等,他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这些工作,既不耽误学习,又可以解决经济困难。

关心同学,情深谊浓。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在开学初,我班陈真同学阑尾炎手术,在手术的那些日子里,班级同学轮流值班,整夜整夜的不睡,像亲人一样贴心的照顾。全班24名同学全去探望过他,让他无聊的医院生活变得有意义。团委书记闫磊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特意去医院看望陈真,并嘱咐他好好养病,令大家都非常感动。

化学09-2班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文娱篇

青春少年,怎能不张扬?蓬勃的朝气,积极的精神,正应该在大学运动会上这个舞台上释放。

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培养“高品质”大学生

严于律己,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我们都应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在我校上一届,我们班有5名同学参加了比赛,还有12同学担当了投掷类裁判志愿者,在赛前好多天就进行艰苦的培训,协助本次比赛顺利成功举办。比赛过程中,比赛的同学奋力的拼搏着,未参赛的同学热火朝天的呐喊着,作为裁判的12名同学也在炎炎烈日下站了整整2天,工作进展顺利。在被刺运动会中,我班同学虽然没有取得可喜成绩,但重在参与,裁判员的裁判工作做到了公平公正,得到了体育组的一致好评。这些表现充分展示了良好的作风,仍为我班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彩。

在化学化工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我班同学也都以极高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去参加。在每次活动中,台下有的是化学092班后援团的呐喊声,台上也不乏参赛选手的精彩表演。不论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我们一起走过,我们在每个集体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这种凝聚力,这种永远打不死地热情。

化学09-2班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浓浓情深 佳节共度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本应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我们却不能陪在亲人的身边。但是化学09二班就是我们的家,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在2011年元月一日的晚上,我们齐聚在一起,吃着饭,谈着我们的过去,谈着我们的未来,更唱出了我们青春的梦想,唱出了我们年轻的心。这样我们彼此有了了解,更多了一些关怀。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生珍藏的!端午时,我们班班长给每人一个月饼,每个月饼上都写的班级同学的名字,并且写有不同的祝福语……一棵代表友情的常春藤慢慢长出了嫩绿的枝叶,相信它会慢慢开出美丽的花,让我们为之陶醉。

运动无限 快乐无限

伏尔泰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作为大学生更是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张。我班排球组在化工院2011上半年的排球比赛中取得了

化学09-2班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同学起早贪黑,在学习之余一直挤时间积极训练,毫无怨言,最终有所收获。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我班队伍一直坚持不懈,虽然没有取得优异成绩,但是其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大家,“友谊

化学09-2班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我们一起经历风雨、一起分享快乐、一起争取荣誉,三年来,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如兄弟姐妹。忆往昔,我们承前启后;看今朝,我们继往开来。没有空洞的承诺,却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幸福的班集体。也许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是正像我们班级口号的那样:我们正年轻,我们一往无前!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092班

化学与装饰材料污染 篇5

2012.39郑植 指导老师:谭永强

摘要:化学的装饰材料污染危害日益严重,了解到了化学装饰材料污染原因并介绍预防方法。

关键词:化学、装饰材料、污染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家居装饰也成为一种时尚。各种各样的装饰材料给我们生活代乐乐巨大的乐趣,然而,装饰餐料中的化学污染给人们身体带来了不适甚至死亡。那么,究竟有哪些化学污染呢?又会对人造成多大的危害?人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怎样才能预防减少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污染呢? <二>课题目的1、了解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污染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2、分析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

3、学会预防,降低装饰材料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方法。

4、参加社会实践,学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知识。<三>课题研究过程

1、分工:

分成两组,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

第一组:图书馆、网上查资料

第二组:编写调查问卷

2、调查

目的:手机足够资料,为写报告作准备

(1)问卷调查:

在全市走访,对各行各业的不同身份的人调查100份问卷,得到市民反应的对化学装饰材料污染的认识

(2)采访当地环保局

环保局的有关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并为我们提供了部分资料。

(3)在装饰材料城调查

在这里找到各种材料,并了解他们的用途、所含化学污染及小受情况。发现有些装饰材料贴有绿色环保等字样,引发我们对其是否真正环保的思考

3、返回学校后

进行讨论,交流心得,整理资料,完成研究型学习报告

<四>课题成果

装饰材料污染不容忽视!

继煤烟型化学污染后,专家表示,人类正进入以室内污染为标志的第三代污染时期。大量装饰材料的使用,使装饰材料的化学污染在近几年尤为突出。本文旨在探索装饰材料中有哪些污染物:

(1)甲醛:打量存在于胶、漆、涂料、墙纸、化纤地毯中,是一

中无色易溶于水的刺激性气体。对神经系统、脏腑均有毒害,还有致畸、致癌的作用,可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的癌症。

(2)氨:氨是一种无色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臭味气体。存在于混

泥土外添加剂中,可从墙体中释出,对接触组织,有腐蚀性和刺激作用。使组织蛋白变形,组织脂皂化。浓度过高时还可能导致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3)苯:苯为无色有热数方向为液体。短时间内可导致急性苯中

毒,是一种致癌物质,存在于油漆添加剂,稀释剂及防水材料等有机溶剂中。

产生这类情况的原因:

1、人类对装饰材料污染认识不深

2、大部分装饰材料有害物质超标,绿色材料并不绿

防范办法:

1、国家指导性措施

(1)出台法律进行制止

(2)加大宣传力度

(3)实现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2、市民自我保护及防范

(1)购买质量有保证的装饰材料

(2)新居装修后三个月后入住

(3)种植一些具有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如:万年青、芦荟

等)

(4)开窗通风

(5)及时就医

<五>体会

锻炼了我们分析问题、团结互助的能力。学习了知识。这次活动让我们受益终生。

<六>总结

在这样的一次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我们科学的制定的一系列的计划小安排。用科学的研究过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分工调查等过程贺礼进行,最后得到了不错的调查结果。

二、对环保局及装饰材料城调查过程中的心得

化学与材料南开大学 篇6

一、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

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整体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难点, 也是目前高校教师与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具有这种普遍性、整体性以及引领性。而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着重点在于如何能形成一个团队, 一个有效的、有活力的创新团队。近年来学校与学院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激励机制, 如学生导师制、科研成果转化为学分制、科研成果奖励制等等, 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与教师指导团队的热情与积极性, 大一的部分学生就主动联系导师, 到了大三, 有近60%的学生加入了导师所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 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 从事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活动。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 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 学生参与发表的各级科技论文近100篇, 其中, 学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SCI收录论文10余篇。

二、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从学生一年级开始, 教师在不同场合就向学生介绍和宣传自己的科研课题与项目, 鼓励学生尽早加入科技创新团队, 参与科研训练。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有效结合, 学生提前介入做毕业论文, 学院也制订了可提前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的管理政策, 这些措施都激发了学生早进教师实验室参与科研的兴趣与积极性, 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因此, 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不是最后一个学期完成的, 而贯穿于4年的学习之中, 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 (团队) 7个, 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近10个, 学校重点毕业论文 (团队) 课题20多项。

三、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技项目与学科竞赛成果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是课外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几年来, 由于学生能够提早进入实验室, 加入科技创新团队, 指导老师将科研项目与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 做到了选题层次高、真题真做, 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创新目标, 也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科研能力训练, 保证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技项目与学科竞赛成果, 学生申请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近60项, 其中,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多项。获得各类科技活动奖励近30多项。

四、产生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课内综合实验与实训项目

几年来, 学生通过早期进入实验室, 加入科技创新团队, 在完成科学研究、毕业论文、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科研项目的基础上, 还开展了以教师科研为载体的综合实验项目与实训项目, 科研有效反哺教学。通一些实验项目已编入我们主编出版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材之中, 这些实验项目提升了我们省级精品课程群和省级精品教材的建设水平。

五、提高了学生的考研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 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更好地发挥了教师课堂以外的育人功能, 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服务。围绕教师提出的科学问题, 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查阅有关文献、独立完成实验、独立撰写小论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深入指导下, 团队成员的相互影响下, 热爱科研活动, 努力学习, 积极准备考研。良好科研氛围的长期熏陶和影响, 提高了学生的考研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创建了良好的学风氛围。我院学生考研基数大, 考研录取人数连续多年全校第一。

教学实践表明,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和有效途径, 为大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 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培育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改革, 坚定不移地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创建依托学科优势、体现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导师负责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并通过政策保障、激励机制、科学指导、平台支撑, 形成有组织、有管理、有激励、有效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 促进团队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类专业为例, 介绍以教师科研为载体,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举措与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郑明涛, 刘应亮, 罗颖, 卢其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实践.广东化工, 2014, 24 (41) :153-154.

[2]蒋永荣, 李天煜, 蒋东云, 等.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建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 (4) :376-378.

上一篇:童年趣事,作文600字下一篇:初中美术听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