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任仪式的新闻稿(精选10篇)
聘任仪式的新闻稿 篇1
2015年9月15日,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界的泰斗、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柳冠中教授应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特聘兼任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9月15日上午柳冠中教授来我院与郭志强院长在工业设计教学、科研和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之后参观了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情况,并与工业设计全体教师进行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交流,就当前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并解答了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一些困惑,使工业设计系全体教师受益匪浅。
9月15日下午,柳冠中教授特聘客座教授受聘仪式暨《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学术报告会在我校音乐厅隆重举行,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慧平教授,人事处于海平处长应邀出席仪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慧平教授发表致辞并为柳冠中教授颁发聘书,艺术与设计学院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学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和受聘仪式。
柳冠中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对中国设计界急功近利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事理学。设计事理学以中国哲学为根基,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认为设计的重心应该由“物”转向“事”,作为设计结果的物化产品,只有在人情与事理的逻辑关系中实现其价值。柳冠中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把高深的设计方法论知识用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讲座在学院师生中产生了热烈的影响。
柳冠中教授的加盟,为我院设计类专业开拓了视野,提供前沿的设计信息和优质的设计资源,必将推进我校设计艺术学学科上层次,上水平。
仪式观下的新闻观 篇2
【关键词】詹姆斯·凯瑞 传播仪式观 传播技术
一直以来我们对“传播”一词的理解、我们对传播意义的阐释都侧重于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传授、发送、传送或把信息传给别人。基于这样一种对传播的理解,我们在对传播现象进行研究时,往往只关注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和发布。然而这样一种研究的视角和理念是不是科学并有意义的呢?笔者还无法给出答案,但《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给出了对“传播”理解的另一个维度,将传播放置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视角独特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更加全面的理解传播提供了可能。
本书开篇中,作者詹姆斯·W·凯瑞便提出了两种传播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①
根据凯瑞的描述,传递观将传播理解为传授、发送、传送或把信息传给别人,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传播的仪式观源自更为古老的观点,传播一词与分享(sharing)参与(participation)联合(association)团体(fellowship)及拥有共同信仰(the possession of a common faith)这一类词有关。这一定义反映了共性(commonness)共有(communion)共享(community)与沟通(communication)。传播的仪式观并非只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如果说传递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那么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一、仪式观视角下的新闻观
“在任何一个社会,权力都是一件被膜拜的东西,在民主政体中,权力是唯一被膜拜的东西。”②凯瑞将纳图勒·法朗士所说的“财富”替换为“权力”,来表达权力在民主社会中对大众传播的统治。
在第三章对“大众”和“媒介”的思考中,凯瑞说到“现实是一种难得的资源,像其他稀有资源一样,人们为此你争我夺;它被分配给各种目标和计划、被赋予特定的意义与潜力;它被消耗、被保存、被合理化、被分配。权力的基本形式就是对这种资源进行界定、分配与展示的权力。因此,艺术家所描绘的以及作家所写、言者所言、电影摄制者所拍摄、广播电视所广播的,同时也就是社会对现实的必争之地。它不是脱离现实力量的观念冲突,也不是技术的冲突,或社会关系的冲突,它是同时发生的、连动作用的观念、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斗争。因此,首要的不是传播效果的冲突,而是本身就是效果的行为与实践的冲突。”③
“在我们这个时代,现实之稀缺在于我们缺乏接近现实的途径。有说的就有听的,有写的就有读的,有拍电影的就有看电影的,因此,你可以说我们是主动创造这个世界的族类;但与此同时,你也可以说我们是无法接近实现这一奇迹机制的此等族类。”④
根据凯瑞的描述,现实是一种需要权力才可以支配和建构的稀缺资源,普通大众无法切实有效的接近事实。而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所谓的事实是各种现实生产机制——包括教室、期刊、书籍,甚至报纸、电影和广播电视——根据阶级冲突和地位冲突中掌握权力一方的意志所构建的。
根据传播的仪式观,可以将新闻理解为社会意识的产物。作为社会意识的新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新闻事实,另一部分是新闻报道者的价值观、价值判断。事实是作为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是这种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并不是纯客观、不掺杂任何个人意识的产物。在记者采访、写作的过程中,在编辑选取稿件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的掺入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而这种观念和判断是形成于统治阶级所建构的意识形态之中的。
正因为现实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掌握这种资源的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而现代大众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回馈机制的模式。人们无法参与到对现实的决策过程,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发言权。
这种担忧在现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的多样和便捷,是否一定会促进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建构意见的自由市场并使不同的意见彼此“交锋”以达到一致,最终形成民主。特别是网络的出现,很多人将其视为公共领域回归的一剂良药,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理想。网络在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运用传播的仪式观,对新技术进行分析来更好的理解传播,并发挥其效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二、“技术不是一个人工产物,而是一个行动者”
“现代传播手段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体验与意识,改变了人们兴趣和感觉的构成,改变了通常人们对活着与对所处的社会关系的认识。”⑤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的最后一章,凯瑞系统的论述了电报作为一种革新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凯瑞首先提出了研究电报影响力的必要性:第一,第一个通讯王国和许多工业王国的雏形出现在电报发明运用之后;其次,电子工业第一个真正的奠基产品是电报,第一个以科学和工程为基础的工业也是电报;再次,语言性质也因电报而发生了转变,意识结构与日常只是也随着有所改变;最后,传播因电报而产生分水岭。
在考察电报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时,凯瑞认为其间存在三种关系:一,电报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关系;二,公众的想象;三,电报对日常观念——思想、自然态度、实践意常识——的影响。而他关注的焦点是尚未被研究的第三种关系上。
凯瑞提出电报对日常观念的的研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电报对语言和新闻业的影响。其次是帝国。他集中描述电报如何改变日常事务中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方式,尤其考察进入实践意识的时间的变化形态。
凯瑞通过商品市场和标准时间来审视电报对意识形态和日常观念的影响。首先是商品市场,在电报发明之前,商品交易是以空间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各个地区之间的商品价格互不相同,而且不同区域间的价格影响很小。而贸易则是通过地方之间的差价来赚取利润。而电报出现之后,各个不同的地域可以在第一时间相互沟通商品的价格信息,这样差价就变得越来越小,通过不同地域间的商品差价来赚取利润的贸易形式逐渐消失。而随之产生了一种新的、以时间为维度的商品交易形式——期货。通过购买商品存积,待之涨价后出货来赚取利润。这些变化有赖于市场和商品体系的一些特殊变化。它要求信息的运动独立于产品并快于产品,要求价格在空间上得以统一,还要求商品与代表商品的单据相分离。
电报对时间的影响表现为它促进了标准时间的产生。电报不仅将信息的传播脱离出实体的传播,而且可以反过来控制实体,在当时具体表现为控制火车的运行。在电报出现之前,美国各地都采用各自不同的时间,有时距离不远的几个城市间的时间却大相径庭。这就产生了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便是火车时刻表。因为各地时间的差异,各地的旅客常常不能准确的得知到站时间并因此错过班次,更为不幸的是相向而行的火车因此而对撞。基于这种原因,标准时间应运而生,而标准时间产生的前提,正是时间可以通过电报而相互沟通。
凯瑞并没有评判电报对于日常观念影响到底是好是坏,在前言中他也提到“论文并不旨在消除传播与技术的矛盾或美国文化中的不确定性,而是把这些矛盾与不确定性当作一种源泉,探索他们”⑥“对那些是我们困惑的问题有更准确的了解”⑦并使人们“走出对传播与技术进步田园牧歌式的陶醉、对其威力和统治的可怕的描述”⑧。
一直以来,无论是研究学者还是宗教都将技术看作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一剂良药,好像新技术的出现就能够完全、彻底的消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凯瑞看来不是这样的。
印刷品代替口语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这样在空间上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凯瑞在书中援引杜威的观点认为“舆论只能在讨论中、当讨论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活跃时才得以实现……我们所欠缺的是开展这种交流所必需的方法:即公众得以形成并能够产生意见的公共生活机制”⑨。由于新技术在空间上阻断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所以很难形成客观、民主的舆论。
印刷品和电报如此,那么更先进的技术呢?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最后一章中说到“如果你还不能意识到技术必然会带来社会变迁,还在坚持技术是中性的,仍然认为技术始终是文化的朋友,那么你实在是太愚蠢了”⑩。
“技术不是一个人工产物(artifact),而且是一个行动者(actor)。”⑾凯瑞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对凯瑞和其他批判看待传播技术的研究者来说,技术本身是有所指的。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带来某些变化——包括思想、政治、感知、社会、内容——而不取决于使用者。
现如今,新技术层出不穷。便携式电脑、多媒体移动终端……在3G网络的支持下,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当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时,是否还要保持似乎一贯为之的热情,并简单的认为技术的进步会必然的带来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不必急着给媒介和技术定性,我们抱有的态度应该和凯瑞相似,那就是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研究,以求更准确的理解传播与技术。□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⑾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4、66、65、65、1、7、7、8、60、6
⑩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2009年5月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134
(作者: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
王文同志在校长聘任仪式上的讲话 篇3
根据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县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坚持“抓住重点,为民负责,公道为上”的原则,通过笔试、面试、演讲、考察等程序的公开竞聘,19名校长从88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同时对放弃竞聘的7名校长岗位进行了任命。新任的26名校长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其中9名属原任校长,保持了校长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总的来说,不论是县委、政府,还是其它几大班子;不论是教育界,还是家长学生界;不论是科局,还是乡镇,对这次选用的26名校长反映还是好的,对这次校长改革还是满意的,对市县两级关于这次校长队伍建设改革是拥护的。刚才,新任校长在这里接受了聘任并签订了试用期聘任合同,新任校长代表作了热情洋溢的表态发言。在此,我代表县委、政府向受聘的校长表示衷心的祝贺!下面,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要把校长队伍建设当做全县教育工作的“纲”,常抓不懈 改变我县教育现状关键在校长。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教育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软实力、硬形象。哪个地区教育发达,哪个地区必然文化氛围浓,人民素质高,社会活力足,对外形象好,创新能力强,经济社会发展快。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取决于科技实力、文化实力,也就是取决于人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目前我县教育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一是外出借读,家长陪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宁愿舍近求远,多花钱租房陪读也要将孩子送到教学条件好一点的外地,而不愿在当地接受教育,据统计,全县上半年在外地借读学生约有700人,许多孩子从小学就送到了外地就读,陪读的学生100人。二是教师外流,后继乏人。三是成绩下降。2011年中考,我县平均成绩位居全市第九,其中地理、历史、生物三科成绩居末位,高考成绩较去年降低一个名次。当然,也有区位交通优势带来的不利因素,还有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教育下滑了,吸引不住人。扭转这一现状,靠的是县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重视,靠的是教师队伍的改革与壮大,靠的是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但我想,最关键的是依靠校长队伍的建设。大家应该很清楚的认识这一点。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论述和评论校长的:“做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万人的事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她的校长。”
这两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校长的地位和作用。换言之,我们可以说,校长队伍建设是教育工作的“纲”。校长的办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形象,校长的风格决定了整个学校的管理风格,校长的素质、敬业精神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校长队伍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县委、政府怎样去抓全县的教育工作呢?我看应该重点去抓校长队伍建设,特别是一把手,校长的竞聘、考核、管理、成长等,县委、政府都要关注、关心。
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名好校长。马克思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和共同劳动,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他还比喻说:“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一个学校的指挥,就是校长。大家都知道,选好一个校长,就等于办好一所学校。一个名校长,必然能吸引一批名教师,带出一所明学校。从古代岳麓书院的朱熹,到现代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古今中外的事例证明,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名好校长。
二、对新任校长的几点要求
县委、政府对大家的期望很高,为此,向大家提出四点要求。德为先。孔夫子教导我们,先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最后才是游于艺,古代的先贤们用他们的经历和对历史的总结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有用,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技能,而在于他的道德修养。一所学校风气如何,师德如何,学生的行为习惯如何,关键在于校长,关键在于校长的品质和行为。因此,名校长都非常注重自身的品质修养,注重自身的人格魅力。校长的德可以集中概况为一点,那就是,你上来为了啥?为了中饱私囊、贪图享乐、呼风唤雨、显赫一时?还是为了孩子们?为了卓资人民的孩子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想,选择了后者,你这个校长就能当好,你的德就树起来了,你就是一名最高境界的校长了。当然,还要依靠校长的德影响老师的德、学生的德,还要依靠校长的管理去抓老师的德、学生的德。
公为大。“人以正为高,事以公为大”,只有在工作的各方面,校长做到了公正无私,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要做到公平,“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位教师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校长要尊重差异,扬长避短,因事择人,为每位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对工作能力强,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的教师要加以培养,委以重任。对教学工作有特长的教师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人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用人要注意顾全大局,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来衡量,要适才适所,大胆地使用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爱护地使用人才,把人才安排到最适合发挥其才能的位置,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增长才干,真正做到“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做到公正,学校教职工都有各自的岗位职责,如果校长不能出于公心,公正客观及时地评价他们的工作,就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心灰意冷,直接影响到一个班或更多学生的教育状况。因此,校长对于事关荣誉、奖励、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奖金分配、人事任免等涉及教职工个人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公正对待。要做到公开,推行校务公开是近年来对学校管理提出的一项新内容,也是增强民主管理的重要手段,让教职工明白学校的事情,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发展其主人翁责任感。因此,学校应定期向教职工公开重大决策情况,教学管理情况,教学研究情况,奖惩兑现情况,考勤情况,评优树模情况等情况,以增强教职工民主管理意识,增强管理的透明度。
勤为根。勤,指的是工作尽力尽责,勤奋不怠,甘于奉献。古语说“勤能补拙”,从某种意义上是说,勤奋的工作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勤是工作态度的基本体现。也是一个人有没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体现。勤则快,勤则省,对一名校长来说,勤快可能诱发灵感,积累经验,带来智慧。以推进教育改革工作为勤,改革是当期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工作的主题和中心,要结合实际,全力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每所学校都要制定和出台本校的教育改革工作方案,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搞好学校管理为勤,校长在学校的核心地位要求其必须具有科学的管理能力,要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职工队伍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落实管理措施,实现学校管理的精细化,确保学校和谐稳定,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以抓好安全管理工作为勤,校长一定要增强安全意识,切实担负起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从机构、人员、设施设备和安全工作制度、师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等各个方面,把学校各项安全工作的有效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年内无一例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
绩为本。绩,广义的指一名教师道德标准的评价、业务素质的高低、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模式的先进性等等,针对我们每一位校长而言,我们将严格执行校长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以此作为每位校长任期实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其中,升学率、安全管理、信访工作为目标责任制中的三项硬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责任制以合同的形式,坚持一年一签的原则,对达标的校长,来年将继续签订合同;对未达标的校长,将予以解聘。
三、要形成全社会尊重校长的氛围
人们常说一名人民教师是世界上最光辉的职业,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我认为,作为一名校长更是圣神的职业,更应该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赋予权力。教育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问和工作。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定方向、管宏观、搞服务,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交给校长全权负责。要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减少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确保校长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等方面享有充分的决策权。下一步,学校副校长、教职工的聘任工作全部交由校长组织实施,校长可以通过民主方式确定学校内设机构及其负责人人选,聘任、考核、奖惩教职工。
提高待遇。实行校长职级制,按照办学实绩决定职级升降,以职级确定待遇,提高职级津贴标准,激发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县财政将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校长津贴、教师奖励和培训。实行奖励。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的原则。金钱不万能,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适当的物质奖励,能提高校长的生活水平,能够引起关注的目光,更能满足获奖者实现其赢得尊重的需要。其次,奖优惩劣相结合。奖优以励先进,惩劣以儆效尤。二者结合,效果自会倍增。今年,我们将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对优秀校长予以奖励,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者多奖。精神激励包括信任、表彰、崇敬和荣誉,比如各个级别的荣誉证书或授予的荣誉称号。通过给予精神激励,培养集体意识,从而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
在少先队辅导员聘任仪式上的讲话 篇4
在少先队辅导员聘任仪式上的讲话
团区委书记 ××× 各位辅导员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团教少三家联合在这里举行×××少先队辅导员聘任仪式,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的《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必将对加强我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我区少先队工作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座的各位都是×××少先队工作的骨干,是你们一直以来以专业的精神和辛勤的工作,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持了我区少先队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此,我代表团区委、区少工委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借今天这个机会,我想跟大家就一些少先队工作的基本问题进行一下探讨。第一方面是我们如何看待新形势下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关于这个问题,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两个层面上下功夫,在基本层面,要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培养审美意识;在思想层面,要注重党、团、队组织意识的衔接,非常重要的是要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我认为这是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必须要知道的一个基本判断。我想讲的第二个方面是如何提升少先队工作水平。
聘任仪式的新闻稿 篇5
××*同志在市法院“执法执纪特邀监督员”聘任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执法执纪特邀监督员”聘任仪式,聘请35位德高望重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我院“执法执纪特邀监督员”,这是我院继“法官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之后,为进一步增强法院审判及其他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法院干警执法活动的监督,促进法院执法水平的提高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推出的又一项新举措。在此,我代表市法院全体干警向各位“特邀监督员”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向关心、支持法院工作的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省政法委的领导和新闻单位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院机关共下设庭、室、科、队、局14处,派出人民法庭5处;院领导班子共有七名成员,其中院长、副院长6名;全院共有正式干警152人:男性干警127名,女性干警25名,分别占干警总数的83.6和16.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警76名,占干警总数的50。审判业务包括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四大审判和执行工作,年平均结案八千五百余件,其中诉讼案件六千余件,执行案件两千五百余件。
我们聘请“特邀执法执纪监督员”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法院审判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使广大干警做到廉洁自律,严格执法,秉公办案,公正裁判,克服和防止司法腐败,端正法院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提高审判质量,强化服务功能,改进工作作风,为促进改革、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提供更加充分、有效的司法保障。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请登陆政法秘书网)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对法院工作和法院工作人员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作出具体规定。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上述规定,是我们聘请“执法执纪特邀监督员”的法律依据。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实施,特别是在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范围日趋扩大,目前法院共有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告诉申诉五大审判和执行工作。调整的法律关系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承担的审判任务也日益繁重,审理的诉讼案件大量增加,2000,我院共审理、执结各类诉讼案件8962件,且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结合审判工作开展,法院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人民法院打击制裁、调节疏导、宣传教育的作用。实践使我们深切地体验到,法院的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做好法院工作,解决好执法中遇到一些困难,如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干扰,案件“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必须取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强有力的监督。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近几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干警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法院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但是我们也不否认,在个别干警中也确实存在着司法不公的问题。有的干警素质较低,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群众特别是对当事人“冷、横、硬、烦、拖”,甚至吃拿卡要;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有的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执法不严,裁判不公,办案超审限。虽然这些问题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造成的影响极坏,人民群众深恶痛绝。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极少数法官素质低下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不接受监督的人往往要栽跟头。所以,要解决和防止司法腐败,必须加大监督的力度。我们相信,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通过在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积极努力,司法腐败这一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
近几年来,我院在强化监督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我们坚持对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重大案件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认真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法院工作,执行人大的决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法院工作,积极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提案、议案和建议;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对群众的举报,及时查处,作出严肃处理,等等。这些监督形式,对保证严肃执法,公正裁判,克服和遏制腐败现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从今年三月开始,我们积极开展了法官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其中就强化监督做了许多工作。如成立了“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公布了举报电话(7228420),设置了举报箱;坚持院长接访日制度;派出人员到各部门登门征求对法院工作的意见、批评和建议等,拓宽了监督的渠道。个别干警违法违纪的线索就是通过举报后查证才发现的。实践证明,加强监督是做好法院工作的重要保证。
为保证“特邀监督员”开展工作,发挥好应有的作用,我院根据上级法院的统一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执法执纪特邀监督员的权利与义务。“特邀监督员”的权利:一是当面制止或者以口头、电话、书面等形式向本院领导或上级法院检举干警在办案过程中吃请、收礼、受贿等不廉洁行为及打骂当事人、滥施强制措施等违反审判纪律的行为;二是制止或检举干警耍特权、欺压群众及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三是向法院领导检举干警以权谋私,违法办案或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为;四是对法院工作提出批评、意见或建议。
衷心希望各位“特邀监督员”在百忙中抽出一定时间和精力,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人民法院和干警队伍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从各方面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对干警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实施有力的监督;接受并转递群众举报,及时向法院转达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宣传法院工作情况,特别是宣传法院严肃执法、秉公办案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加强调查研究,为法院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我院全体干警,一定自觉主动地接受“特邀监督员”的监督,对“特邀监督员”提出的批评、意见、建议,要虚心接受,认真改正;对“特邀监督员”提出的质询,有关庭室必须认真负责地给予答复,不得推诿扯皮、置之不理。对于不尊重“特邀监督员”,态度蛮横,干扰、阻挠其监督工作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责任。
我们相信,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上级法院的领导、监督和支持,有各位执法执纪特邀监督员的大力配合,××法院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实现新突破,让市委放心,让人民满意。
最后,让我们共同携手,共创法院美好未来!
聘任仪式的新闻稿 篇6
2月12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浙江省浦江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系列作品展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这是近年来,中国美协第一次与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签订长达五年的主题性全国中国画系列作品展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李伟、副主任杜松儒,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马锋辉,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骆献跃,中共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中共浦江县委常委、副县长郑文红,浦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方镇、副局长许元仙出席签约仪式。
浦江县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北部,县域面积92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万。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浦江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之邦”之称,拥有“万年上山、千年郑义门、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誉,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儒家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地之一,也是书画文化的集中地之一。
浦江高度重视书画文化发展,近年来,该县以文化名县建设为目标,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书画文化蓬勃发展。书画设施日趋完备:有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成员单位之一的吴追茀之纪念馆、浙江省唯一的县级公办美术馆,以及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院、张书旃、张世简书画作品陈列馆等系列名人场馆,还有书画一条街;目前,规划建设面积约65公顷、总投资10余亿元的仙华文景园已完成书画会展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期项目,今后三年将陆续完成新书画街、书画艺术中心、书画艺术主题公园、书画名人馆和书画家工作室等建设,努力把仙华文景园打造成一个集书画展览、拍卖、展销、创作、交流的“书画会客厅”和“文化综合体”。书画交流日益繁荣:从1995年举办第一届中国书画节起,每三年一届不间断,成功举办了7届;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书画展销周,成功举办了9届:书画氛围日益浓厚;书画名家名品展览展销不断,2014年,举办各类展览活动89场,观展人数逾30万人次。书画队伍充满活力;目前,浦江全县共有书画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有国家、省、市、县级各类书画特色专业学校7所,其中浦江县实验小学(又名书画小学)为中国书画教育特色学校,浦江县中山中学、县职技校均开设了美工专业班;县职技校专门开设美术校区并在2011年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联合开办五年一贯制“艺术设计”专业大专班,其中工艺美术专业被列为省级示范性专业。
2014年11月28日—12月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浦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4“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成功举办。
聘任仪式的新闻稿 篇7
单霁翔先生郑州大学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 本报讯:12月29日上午,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郑州大学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我校综合管理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我校党委书记郑永扣出席聘任仪式,来自我校历史学院的师生代表共计6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郑永扣书记首先致欢迎词,他代表学校对单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他又介绍了河南的文化底蕴和我校的概况,他希望历史学院师生共同努力,在单教授的帮助下,为河南的文化研究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随后郑书记为单教授颁发了聘书,并亲自为单教授佩戴校徽。
单教授为现场的师生作了题为《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报告,他主要谈了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介绍城市文化建设时,他概括了八个问题,即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他还将中国的部分城市盲目建设与世界文化名城罗马、维也纳、威尼斯、北京、澳门等进行对比,提出城市建设问题的病根在于决策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管理者应该用城市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用城市文化构建和谐城市的观点。此外,单教授还讲到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以及相关问题,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历史负责,而且是对后代负责,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成为全民的事业,报告结束后,他还与现场的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介绍了北京故宫的一些情况,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单霁翔,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从事关于历史性城市保护规划研究,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等多部专著,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学生记者田朝元)
这样的“教师聘任”有意义吗? 篇8
待校长亲自向老师们宣读了聘任方案后,就按照方案的流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教师的竞聘活动,整个竞聘活动历时两天,几个轮回走下来,上学期的几个生病教师和年龄较大的老教师成为了落聘者……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亲身经历过数次的岗位选聘,但如此形式、如此场面、如此结果的聘任我还真的有些不太适应,同其他老师一样,虽然过去了很长时间,每每想起本次聘任的经过,内心始终感觉很沉重,少了以往那种对新学期工作的热切期望,似乎也没有了对学生久别后的欣喜,看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凳、曾经上课的班级,内心充满了漠然……竞聘时老师们无助的目光和领导们严肃的表情时常很强烈地冲击着自己,此刻有一些感受和看法真是不吐不快。
首先是很多的学科不满岗,为什么还要进行竞聘呢?学科教师本身就不够,还要硬走流程,这不仅是“掩耳盗铃”的行为,更是缺少了对学校教职工的尊重,老师们也会很清楚这一点。也许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会认为让老师们体验一下这种“残酷的过程”,有利于老师们珍惜目前的岗位,会更加真心工作,更加服从学校领导的管理,以后的执行力会更强……试想,当老师们都成为领导手下的“一群绵羊”时,肯定会按部就班、“指哪到哪”,让领导放心。但这样的学校还能发展吗?这样的学校能培养出有个性、能创新的学生吗?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最需要的依然是领导的信任和尊重,这样才能激发起老师们内心的潜能,调动起他们自身的内驱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学生。对很多老师们来说,能静心工作、奉献讲坛,便是一种很直接的教育幸福。对于教师管理,领导们更应该记住:和煦的春风比凛冽的寒风更有力量!
其次就是这样大张旗鼓的竞聘彰显了单位内的优胜劣汰,不知这是管理的进步还是退步?竞争的前提应该是合作,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对他们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既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也迎合了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讲求的是合作、共赢,合作的力量远远大于竞争的力量,即使竞争也要合情合理合法,杜绝盲目的为竞争而竞争。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打造的是教师的团队精神,最需要的是教育的“合力”,要让老师们携手共进,力争大面积地提升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了集体的力量,仅靠单兵作战、缺失团结,不会产生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最终只能被兄弟学校超越。
再者,如此聘任是否会导致学校人文关怀的缺失?教育倡导的是 “以人为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应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折射出的是教育人的素质和智慧。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健康地成长;同样,学校领导在管理中也要体现“以人为本”,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认同感,让“爱岗敬业”成为老师们的一种自觉。人文关怀不是停留在领导的汇报材料中,而是展现在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如上竞聘,最终落聘的教师都是身体有病的教师和年龄大的教师,他们本应是最需要学校关怀照顾的一个“弱势群体”,但学校却给他们二次的伤害。在我看来,整个选聘根本没有成功者,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教师都是“屈辱的失败者”。我不知道其它行业、单位是否都有类似的“岗位竞聘”,不敢想象,如此竞聘,长此以往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是教师更加爱岗敬业,拼命工作?还是缺失了工作的动力,灰心失望?
也许,学校此次岗位聘任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但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行。作为学校领导,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了解校情,一切的决策都要建立在校情之上,实施有意义的具体措施,很多情况下,方法一变,就会有更好的结果出现!如针对学校某些学科存在教师超编的情况,我们不妨把教师“竞聘”变成“协助老师们申请调动”或“选派教师外出支教”,如此既解决了人员过剩的问题,还帮助部分老师解决了实际困难,给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彰显了领导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可谓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作为一个集体,全校的师生相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缘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珍惜。只有高度的团结、信任才能产生超强的战斗力,学校领导要让学校制度变得合情、合理、合法,要追求“士为知己者死”的管理境界。当老师们能体会到学校领导对自己的关心、爱护、照顾时,这个集体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个集体才会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才会有欢声笑语,才会有家的感觉和滋味……
近日,偶尔从报刊上看到有些学校在开学的第一天,学校领导手持鲜花在校门口迎接老师们新学期的到来,试想,当老师接到领导送上的鲜花,听到领导们的祝福,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一种心情?
真的,新的学期,希望我们的学校都能给老师们送点祝福和感动,让老师们能带着温暖开始崭新的工作!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召口中学)
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的法律问题分析 篇9
关键词:聘任合同;法律制度;法律依据;救济机制
一、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存在的问题
在缺乏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调整的前提下,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合同发生纠纷的比例较高。高校与教师发生纠纷不仅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高校与教师关系的恶化。第二,不完善的合同内容是引发纠纷的重要因素。合同内容约定的越全面,合同履行时就会避免纠纷的发生。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纠纷,不能很好履行合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合同条款中对于诸如工资待遇、岗位工作条件等内容没有事先予以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第三,程序不规范是发生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法律救济程序不够规范,法律救济制度还不够健全,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对于权利的救济程序不知情,教师首先想到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并不是寻求法律的救济,而是向领导反映问题。
二、高校教师聘任合同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法律观念的滞后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人们的思想中还保存着许多不利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旧观念,缺乏先进的法律观念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制度在实施中缺乏了思想上的保障,导致聘任合同在订立、履行和解除的过程中频繁地发生纠纷。
2.法律依据的缺位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用人制度,现行的法律法规总体上不能适应聘任合同制度发展的需要。目前可供借鉴的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位,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虽然为高校教师聘任合同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理论界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并且各地针对实践中复杂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使得劳动合同法缺乏可操作性。
3.缺乏完善的法律救济机制
聘任合同条款中一般规定,高等学校与教师在合同发生纠纷时应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再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还可以在协商后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这些救济机制的实施都是基于国务院出台的文件规定,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时则多以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纠纷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为由驳回教师的诉讼请求,最终教师不得不放弃司法救济的方式解决聘任合同纠纷。这就使得实践中大量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纠纷最终无法通过司法途径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聘任合同之所以存在较多纠纷,主要是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和配套的权利救济机制导致合同内容不规范和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三、完善的高校教师聘任合同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1.转变法律观念
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校教师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家干部到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高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义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学校作为聘任合同中占优势地位的一方当事人,有义务在与教师建立合同法律关系的同时将新型的法律观念传达给教师,并做好宣传工作。一旦发生了合同纠纷,教师能够有意识采取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盲目地寻求领导的帮助。
2.制定统一的法律依据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并交由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监督地方的实施情况。法律依据应规定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程序,并制定并适用相对统一的聘任合同范本对高校教师聘任制度进行规范,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高校和教师双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以提高法律依据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建立健全合同纠纷的救济机制
聘任仪式的新闻稿 篇10
笔者学校教师考核聘任制始于2009年,已经历一个周期——三年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其间积极践行由评聘制向岗位考核聘任制转轨,力图建立“突出岗位、严格考核、按绩聘任”的教师聘任机制;但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对一线教师问卷与访谈,了解其对于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问卷统计显示,一线教师对于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满意率为58.4%,不满意率为36.2%,其他为5.4%。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笔者对学校一线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进行对策研究。希望对于今后学校教师考核聘任制的改革与完善有所裨益。
一、学校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
1.聘任缺乏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
在本次考核中,教师聘用和岗位考核聘任制实施的现状与初衷不一致。从2009至2011年考核期的613名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考核预测评看,不合格率达到34%,特别是基础部和思政部,不合格率均为100%。可见,学校制定教师岗位职责及任职条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所欠缺。
2.在岗位聘任上,宽严不一,重职称,轻实绩
在高校聘任打破终身制的宏观背景下,学校本次考核在教师续聘与级别晋升上显失公平。如上聘期为副高6级岗位教师,续聘条件相对宽松,在其没有完成岗位职责情况下,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降低评聘标准,对考核科研指标予以放宽,科研成果可进行折合。3篇一般期刊论文可折合成1篇核心期刊论文等,在折合后满足条件即视为合格。反之,由副高7级升至6级,增添许多同级续聘该岗位所没有的条件,不允许用一般期刊论文折合为核心期刊论文等。此外,重职称,轻实绩表现明显,如高级讲师职称不能参加岗位晋升。故此,只有3.4%的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得到晋升,而95.8%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保持第一次岗位考核聘任的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考核预测中34%不合格人员中,只有0.8%因考核不合格被低聘。致使考核标准的科学性、严肃性大打折扣,未能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竞争激励机制,这将影响学校一线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3.“双肩挑”人员挤占了宝贵的岗位资源
“双肩挑”人员是指同时在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上任职的人员。“双肩挑”现象的确在教育、科研领域比较普遍,但其比重不宜过大。学校本次岗位聘任中,“双肩挑”人员比重在教师高级技术岗位上所占比重过大,因而挤占了宝贵的岗位资源。如正高级岗位“双肩挑”人员比例高达71.4%,这势必影响一线教师岗位晋升,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4.一线教师薪酬待遇亟待提高
继聘任后,学校实行了绩效工资调整,其向一线教师倾斜力度明显不足,这将加剧一线教师转聘行政管理岗位,对加强和稳定一线教师队伍不利。
据此,本课题在对学校教师考核聘任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学校教师考核聘任制改革的设想和政策建议,以利于学校建立以“竞争和流动”为特征的教师考核聘任制度和与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实际贡献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二、学校一线教师聘任制的对策研究
1.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在实现教师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中,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淡化了职称概念,强化了岗位聘任,突出了教师履职考核和聘任管理,为教师群体创造了一个宽松、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励教师自我奋进、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于2007年由一所高职学院与四所中职学校合并而成,目前五年制高职生、中职生占学生总数60%左右,中职教育占很大比重,作为副高职称的高级讲师占有一定比例,对此,应遵循“尊重历史,依据现实,展望未来,以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学校中该类教师的岗位设置分级,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基础上,准许该类一线教师参与教师副高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各级的聘任,公平竞争。
此外,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可以分两步走,初期可以采取逐渐过渡的办法,即采取岗位聘任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岗位聘任。具体做法是,同一专业技术职务级别内的岗位分级和聘任,可采用单纯的岗位聘任办法进行聘任;低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高级岗位时,先采取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为主的方式进行聘任,待各方面条件成熟以后,再实施完全的岗位聘任制。且目前宜取消在同一专业技术职务级别内不允许越级高聘的政策,以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以及一线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2.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一线教师的岗位聘任,要实行统一、稳定的、质与量结合的聘任标准,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能上能下。否则,教师岗位聘任带来的只是暂时的稳定与表面的“和谐”,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弱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学校在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中,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适当降低“双肩挑”人员比例
由学校教师专业岗位聘任结果可见,“双肩挑”人员在教师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所占比例较高。依据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的要求,“双肩挑”人员数量应加以严格限制。该类人员应是具有专业技术水平条件要求,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并可同时承担部分教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管理岗位聘任教师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原则上应以五级以上职员为主。以避免其挤占宝贵的岗位资源,损害一线教师的权益。
4.区别学科,分类管理,多元考核
学校作为职业院校,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专业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因而在教师聘任上将实践教学能力、“双师”特征等作为重要指标,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学校在岗位聘任上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值得商榷,其多数条款不适合基础部和思政部教师评聘考核,必然导致对该类教师事实上不平等,且将他们边缘化的情况出现。而思想政治教育与基础课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在制定教师评聘条件时区别学科,分类管理,多元考核。
5.设置合理的聘期,增强考核的科学性
确定教师岗位聘期既要考虑教师队伍的发展又要保证其稳定性。
目前学校实行的教师岗位聘任,主要采用各个级别相同的三年制聘期制。从实践看,三年聘期略短,尤其是对于教师科研和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研究与实施,应适当予以延长。同时学校可研究教师长期聘任和短期聘任相结合的聘用机制,学校可与中低岗位的教师签订相对短期聘任合同,实行契约管理,对于对学校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教师实行长期聘用制。
总之,建立与完善学校岗位聘任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原则,加强沟通,形成上下齐心的改革力量。建立完善的教师岗位聘任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期望,更是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聘任仪式的新闻稿】推荐阅读:
导师聘任仪式致辞稿07-29
开学典礼暨法治副校长聘任仪式主持词08-27
系学生会换届改选暨聘任仪式主持词09-11
聘任教授的合同09-26
签约仪式新闻稿08-16
毕业仪式新闻稿08-25
仪式新闻稿件10-04
在聘任大会上的讲话06-13
签约仪式新闻稿图文07-18
高三成人仪式新闻稿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