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王稼祥纪念馆

2024-09-20

参观王稼祥纪念馆(精选13篇)

参观王稼祥纪念馆 篇1

传媒学院第七期党课培训班第四小组

参观王稼祥纪念馆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增强大家对党的进一步认识,2013年11月16日,传媒学院分校第七期入党积极分子第四小组对王稼祥纪念馆进行了参观,首先同学们来到王稼祥铜像前,高举鲜艳的团旗,宣读入团誓词,以示对革命先辈的怀念。接着由纪念馆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进行参馆。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饱满、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时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摩展品。通过参观和讲解,大家深刻的感受到王稼祥同志以其思想和行动展示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党为公、光明正大的崇高革命品德和优良作风。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王稼祥的事迹深深感动,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而振奋!

本次参观活动通过借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王稼祥同志的革命事迹。同时加强了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确立自己的理想,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彰显当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良好的精神风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参观王稼祥纪念馆 篇2

孙文龙纪念馆坐落于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孤山脚下, 是群众自发集资修建的一个文化教育基地, 是一座群众自发竖起的丰碑。纪念馆内有展览厅、缅怀堂、碑林、百廉塔、清官展厅等十余处红色景点, 其内容丰富, 还融入许多现代要素, 生动地展示了孙文龙同志不平凡的一生。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 是指孙文龙同志1957 年响应党的号召从优越的省委机关主动申请回乡支援农村建设, 先后任乡长、公社书记、副县长、县长, 连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期间, 带领人民群众真抓实干, 脱贫致富的一段历史过程的留存印迹。在物质形态资源层面, 主要分为三类:历史发生遗址、留存遗迹和历史文物。在非物质形态资源层面, 主要是指孙文龙同志留给后人的弥足珍贵的一心为民、敢为人先、造福百姓, 勤政廉洁、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的孙文龙精神。

二、参观游览受教育者的接受机制、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

(1) 接受机制。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功效的实现, 在于将这些文化资源教育客体的潜在功能转化为受教育者心灵上的显在, 潜在向显在转化的关键在于搭建教育资源客体通往受教育者的接受机制路径。例如, 学生通过观看展厅里的图片, 感受孙文龙不平凡的一生, 了解他带领百姓潜心致富的故事。在潜在向显在的转化过程中, 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参与互动方式, 创新孙文龙精神教育模式, 让中职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增强参观游览者的体验性感受。

(2) 内化机制。内化机制的构建阶段, 是教育者将教育客体所承载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灌输给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在相应的时空和环境的影响下, 接受文化资源教育客体后, 会激发移情效应, 形成自己内心深处对于教育客体的体验感受, 进而将内心的真实情感映射到教育客体之上, 形成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 选择性地接受这些价值理念, 进一步地转化为自身的意识思维方式。例如, 一位来阳城县的同学说, 每当走进纪念馆会心怀激荡, 觉得自己在一点点接近历史。站在纪念馆里, 想着孙文龙带领群众种植苹果、树旗标帆、栽桑养蚕、开渠截流、筑坝建库, 使阳城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的事迹, 被孙文龙敢为人先、踏实肯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所感动。

(3) 外化机制。外化机制的构建阶段, 是受教育者将接受的教育资源客体涵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转化为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构成。外化是相继内化完成之后, 将这种心理构成转化成现实的心理情感状态和个人行为, 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理念和行为, 是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实现的最后阶段和终极呈现。受教育者主动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 并付诸行动, 形成思想行为的外化, 最终完成整个一系列的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与功效的实现。

三、改善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效果的相应措施

(1) 强化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效果的接受机制。当前, 纪念馆游览中存在对游客主要采取灌输式教育, 无法唤起游客的兴趣, 欠缺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现象。因此, 除对游客进行细致讲解、布置好图片与遗迹的展览外, 还要注重转换角色、创新条件, 让游客转变身份, 由被动参观为主转变为参与式互动体验。可以按照当时的情景, 编演短小的革命情景短剧, 邀请游客扮演短剧中的角色, 亲身体验那一段历史;可以参照当时的民谣、诗歌, 谱成曲子, 让游客参与其中, 重回那些如火如荼的征程岁月;可以编演短小的歌舞节目, 并穿插革命知识竞猜、旅游遗迹遗址方面的知识竞赛等小节目, 促使中职学生参与其中, 在寓教于乐中内化孙文龙精神。

(2) 完善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效果的内化机制。在讲解员讲解方式方面, 园区应该对讲解员定期进行培训教育, 组织编写规范、生动的解说词。讲解员在讲解时, 可以加入快板、口技、歌谣等技巧, 增强解说的趣味性。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讲, 情感是影响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 情感的充沛或欠缺对接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讲解员应该根据孙文龙精神弘扬传承的目标, 将情意融入到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构建的氛围中, 为受教育者营造丰富的情感体验场景, 加深受教育者对孙文龙精神的内化。

(3) 整合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效果的外化机制。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功能, 体现在参观游览过程中, 教育的成效展现在反馈机制中。在以往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传统教育传承方面有时没有得到很好的强化。因此, 应该注重分析中职学生的内心期待, 运用多样化的途径来不断满足学生的参观期待, 满足其孙文龙精神情结, 能够更好地将孙文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 激励受教育者接受并外化孙文龙精神, 在现阶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取得良好的参观游览效果, 促进职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鹤文.孙文龙故居研究[J].工业建筑, 2015 (08) .

[2]班武奇.小议旅游资源赏析和审美移情[J].旅游论坛, 2015 (02) .

参观雨果纪念馆 篇3

我第一次参观雨果纪念馆是在1969年,那时我首次到驻法国使馆工作。虽然上大学时读过雨果小说的只言片语,知道雨果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但毕竟缺乏系统的了解,不免印象朦胧。

第二次参观雨果纪念馆是我再次到驻法国使馆工作的1989年。那时,我已经认真地阅读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和《九三年》等名著。阅读了这些经典著作后,我初步认识了雨果作为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和伟大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今年五月是我第三次参观雨果纪念馆。初夏的巴黎,百花争艳,万物争辉。我们迎着和煦的阳光,从旅馆驱车直奔雨果纪念馆。

雨果纪念馆坐落在巴黎孚日广场6号。雨果与妻子和四个儿女于1832年至1848年在此居住了16年。当时,雨果只租用了这栋楼的二层,面积约280平方米。正是在这里,雨果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写就了名著《悲惨世界》的一大部分。1902年,为纪念雨果百年诞辰,他的老朋友保罗·莫里斯将整座楼房捐赠给巴黎市政府,改建为现在的雨果纪念馆。整座雨果纪念馆从底层到阁楼共三层,挑高设计,华丽考究。

取了票进门,沿阶而上,参观从二楼展厅开始。无论是社交客厅,还是书房、卧室,全部采用繁花盛开的壁纸营造富丽堂皇的氛围。走廊尽头是雨果的卧室,法国路易十三时代样式的木雕四柱床搭配猩红丝绒沙发,床边的多抽屉长橱上摆放着青花瓷与景泰蓝,鲜润质地穿越光阴,传递出雨果的精致心思,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了雨果极其丰富而不平凡的一生。

在一个展厅里,我们看到了跟随雨果50年、以“雨果情人”见诸史书的朱丽叶·德鲁埃年轻时的画像。画像旁边附有雨果在《内心的声音》中隐约描写其情人的诗句:

“你还没有见过她,那个晚上/众星现于天上/她突然来到你眼前,清新而美丽……”

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一间中国风格的客厅。在这里,具有东方肌理和时光润泽的瓷器,如碗、碟、花瓶、茶具等,被精心镶嵌在房间的板壁上,沉默地传达着某些美好回忆。中国厅的橱柜、壁板上都雕着兰、竹、梅、凤等吉祥如意图案,线条纤丽的燕子让人想起“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的词句。厅里的一面墙上挂有竹编画和丝编画,画着中国的神仙,比如三眼杨戬、道童炼丹等。另一面墙上装饰着木刻画,中国的花卉、文官武将栩栩如生。其中一个拿大顶的少年,绘有阴影层次,眉目非常传神。人物都是清代打扮,戴瓜皮小帽。还有一面墙,缀满瓷器,多为青花碗碟。屋顶饰有竹画,中央悬挂着一盏八角宫灯,八个面都绘有仕女。漆木家具、瓷器、书画、宫灯、灯笼、门神、寿星公、观音像……每一件古董记都折射出雨果的才情与独到审美。

据介绍,这是雨果在英国格恩济岛居住时专为其情人朱丽叶·德鲁埃设计的“中国厅”。1863年至1864年,已是耳顺之年的雨果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亲自设计装修了这所房子,朱丽叶随后搬入居住,直至流亡结束。很长时间以来,雨果和朱丽叶都痴迷于东方文化,常常一起到各处淘中国的艺术古玩。天才的雨果同时也是个禀赋非凡的画家,他从欣赏中国艺术到直接模仿,这间客厅里全部木雕作品如花草、肖像、生活场景等,都是雨果亲手创作并彩绘而成的。在大多数作品上,雨果都巧妙地镶嵌入他本人或情人名字的首字母“V·H”和“J·D”。后来,整个中国厅从格恩济岛被搬到这个故居的二层。徜徉于中国厅,从每个角落里都能感受到这位法国文豪对中国文化的情有独钟。

留连于雨果故居的一间间展室时,想起今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反对,依旧拍卖中国民众关注、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的事件呈现在我的脑间,想起了多年前我曾认真阅读过的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莱上尉的信》。信中雨果叙述了圆明园的辉煌价值,怒斥了侵略军毁灭东方文化的罪行。雨果在信中说: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我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如果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大家也会梦见过它。这是一部令人惊骇、从未见过的杰作,从神秘的晨曦中远远望去就像是耸立在欧洲文明地平线上的一个亚洲文明的朦胧轮廓。

然而这个奇迹现在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我们欧洲人,我们是文明人,中国人对我们则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强盗叫英吉利。但是我抗议。我感谢你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申明:统治者所犯的罪行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误;政府有时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做强盗。

法兰西帝国侵吞了这次胜利的一半成果;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片刻的回忆,想想雨果的怒斥和希冀,再看看佳士得拍卖行的行径,思绪万千。我们要庄重地申明,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是在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劫掠走,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贵文物,中国对其拥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权,这些文物理应归还中国。拍卖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文物不仅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而且有悖有关国际公约。

参观王稼祥纪念馆 篇4

**学院第一小组 邵** 作为一名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后,更加激起了我入党的热情,2014年4月30号,我饱含着激情的去参观红色根据地-鲁迅公园。旨在参观鲁迅先生纪念馆,并学习鲁迅精神。

鲁迅,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取自母姓,鲁迅两字蕴含着愚鲁之人应赶快做的严格自勉。鲁迅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位于上海四川北路,这样普通的一条小道里竟然曾经住着一位让亿万中国人民铭记的“脊梁”。纪念馆是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三位一体。一进门就看见了一小片草坪中有一尊鲁迅半身像,用的是白色的大理石,雕的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一个形象:一寸长的头发根根树立着,小撮胡子,和略现疲惫但非常坚定的眼神。走进纪念馆的大堂,相比外面的寒冷,似乎在温暖中更是神圣的,面对着鲁迅先生的铜象,我更是感触至深;同时也十分地迫切走进这充满书香的殿堂。

我迈着缓缓的步伐,从头开始参观,二楼是鲁迅先生的生平陈列厅,那许许多多的著作是鲁迅斗争的见证,笔就是他的武器,他不畏生死用笔同反动派做斗争,正如墙壁上刻写的两列大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一生经历坎坷。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都昌坊口,1892年入“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祖父因为科场作弊案入狱,从此家道中落。1898年,鲁迅赴南京求学,1902年,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同年赴日留学,后入仙台医专学医。后来因为感到同胞的愚蠢和懦弱,决定弃医从文,从此毕生从事改变中国人精神的启蒙运动。1909年结束留日生涯返回祖国,一面从教,一面投身辛亥革命。1918年写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1921年写下不朽之作《阿Q正传》,以后络续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等,与许广平相爱,写下与她的通信集《两地书》,1926年南下,任厦门大学教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务主任,1927年十月赴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鲁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葬于虹桥路万国公墓,1956年迁葬于鲁迅公园。

参观完后,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这么一个身材弱小的躯体这么顽强地战斗的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信仰力!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二的信仰!信仰力就是动力。这是鲁迅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为了革命事业他义无返顾,当我缓慢的离开鲁迅纪念馆是,我内心激动的跳跃着,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回想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是没有死,他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此次红色根据地的参观让我感触颇深,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定当像鲁迅先生学习,为中华的繁盛努力。

作为一名积极分子,2014年4月30号,我饱含着激情的去参观红色根据地-鲁迅公园后,更加激起了我入党的热情,随后,2014年5月5号,我们小组又进一步参观了我们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校史馆。旨在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发展史。

参观之前,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在校史馆面前陈列的学校平面图,我们学校的风貌直观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每一个板块都显得很亲切。然后我怀着的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我们的校史馆,首先映入我眼睛的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厚生、厚德、厚技。在四十周年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激励我校师生员工为高职教育努力工作,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接着学校的发展简介映入眼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原名为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8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0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成为以工科为主,兼有经济、管理、理学、人文、艺术和语言类专业,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隶属市教委直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2001年11月与上海东沪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2年学校整体搬迁浦东金海路。2003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掀开了学校发展新的一幕。接着我们继续参观校史馆的其它地方,在左边我们看到的是学校的三十,四十,五十等周年校庆时,领导,科学家等的题词,对我们学校的办学和这些年取得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接着我们看到了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团结创新等版块。学校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与时俱进,不断壮大。先后经历了“树全国半工半读一面红旗”、“当成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然后,我们看到我们学校这些年在国家以及上海市所获得的各种奖项,这些都说明了社会各界对我们学校办学的肯定和支持,还有我们自己的艰辛努力。接着我们看到了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等版块,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校老师的辛苦耕耘和学校的良好教学成果,科研创新、科技服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从满墙的荣誉证书和各个级别的奖杯可以看出。其中在教学成果方面成绩斐然,国家级精品课程有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有9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有22门等等。

参观纪念馆作文 篇5

刚到大门口,就看见七个苍劲有力的金字“渭华起义纪念馆”,像红军战士的精神般震慑人心,让人肃然起敬。在纪念馆开放式的公园内,有一个太极状的大湖,一条石阶把湖一分为二,显现出中国特有的艺术风格。湖旁的柳树已经黄了,但细看之下,它们却顽强的绿着,像烈士一样眺望远方。一组雕像屹立在柳树旁,那是几位战士手举红旗,指领战士们向前冲的动人场面。看他们的眼睛,饱含愤怒,恨不得一下子冲上去把敌人撕个粉碎,大有一种不打退敌人决不罢休的革命精神,让人感慨万千。

进了展厅,赫然映入眼帘的是红军向前冲的战斗场面,旁边还有一句激志昂扬的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烈士们的鲜血前进啊!”我顿时热血沸腾,好像置身与和敌人拼死的撕斗之中,当时“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人”的血腥话语,把中国搞得血雨腥风。红军当时武器极为简陋,多以大刀、戟为主。就靠这样简陋的武器,打退了强大的敌人,真是让人敬畏。

革命旧址处有见证历史的巨龄古树,它有600多年历史了,目睹了整个革命过程,是历史的见证。还有一口英雄井,敌人把毒打至死的烈士投入井中,使这口井有了英雄的色彩。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 篇6

一、目的与意义

追忆革命历史丰碑,传承高尚革新精神,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以及观看革命英雄人物资料增强志愿者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学习革命英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革命英烈的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革命英烈不求索取、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二、主办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支部

三、负责人:

总负责人:胡优良,支部负责人:杨昇,林嘉伟,张一,王超群,吉洋,刘亮斌。

四、活动时间: 2010年4月9日。

五、活动地点: 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

六、活动对象:

江西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党员

七、计划安排 1:流程

(1)由各个支部负责人通知支部党员,确定参加活动人数,并通知时间及具体事项;

(2)活动定在2010.4.9上午9:30在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门口集合,在大家集合完毕后,清点人数。

(3)在南昌革命烈士纪念馆门口整理队形,去革命纪念碑,向革命烈士默哀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

(5)在纪念馆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纪念馆,了解烈士事迹。(6)参观完毕在纪念堂门口集合,拍照留念。2:活动宣传

内容: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向全院学生宣传革命烈士先进事迹。行式:报纸,组织政治学习。时间:4月9号以后。

总结: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写心得体会,活动负责人应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支部对活动做出效果评估,分析优缺点;支部对活动进行报道。

八、活动经费预算:

1、乘车路费:元

2、租借悼念仪式用品 元

九、所需器材:

党旗一面,学院旗帜一面,相机若干,横幅若干。

十、活动事项

1、及时应对天气变化,做好准备,提前联系场地

2、注意安全问题,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各支部负责人负责好各支部人员;

3、鞠躬、默哀、宣誓、参观纪念馆时,保持安静,切勿喧闹;

4、注意保护周围环境

5、穿戴整洁,行为大方。不得带食物进入纪念馆。

王稼祥长征到陕北两则史实考辨 篇7

王稼祥;长征;瓦窑堡;考辨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5-0014-03

1935年11月2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陕甘支队经志丹县榆树沟、石畔等村庄,到达中共陕甘省委所在地甘泉县下寺湾村。3日,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结束当天,西北军委会发布命令:宣布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彭德怀任一方面军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根据下寺湾会议的决定,会后中共中央暂分两路:一路到前方去,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军团南下和红十五军团会合,准备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另一路在后方进行动员工作,由张闻天、博古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下寺湾直接去后方瓦窑堡(今子长县城)。对下寺湾会议中央分两路行动的情况,《毛泽东传》写道:“根据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共中央领导人暂分两路: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1]《张闻天年谱》也做了这样的记述:“(1935年)11月10日,(张闻天)率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进入瓦窑堡,同时到达的有博古、邓发、刘少奇、王稼祥、李维汉、董必武等。”[2]笔者认为以上两处记载有误,下寺湾会议后王稼祥没有随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而是随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进行直罗镇战役。

(一)陈光远的回忆。中共中央机关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的时间是1935年11月7日[3],曾在王稼祥身边担任勤务和护理工作的陈光远回忆说:王稼祥是1935年10月底到达瓦窑堡的。[4]另据《王稼祥年谱》记载,王稼祥“12月13日,随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到达瓦窑堡”。[5]在这里,陈光远的回忆与《王稼祥年谱》的记载虽然有出入,但都认为王稼祥到瓦窑堡的时间与张闻天、博古率领的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的时间不一致,并且《年谱》还明确指出:王稼祥是“随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到达瓦窑堡的,由此可以确定,当时a王稼祥并没有同张闻天、博古等中央机关人员同行。

(二)王稼祥签发了若干重要文件。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吴起镇会师,给国民党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威胁。“西北剿总”决定:以5个师的兵力,企图乘红一方面军刚到陕北立足未稳之际,消灭红军并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了分化来犯之敌,争取其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九人联名发布《告围攻陕甘苏区的各部队官长与士兵书》,指出:只要不打红军,不进攻苏区,红军便愿意和他们互派代表,订立抗日作战协定,共同组成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还郑重声明:不论哪一派军队,也不论从前有没有打过红军,都一律欢迎同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日。[6]12月10日,王稼祥又同杨尚昆共同签发了《关于粉碎敌人新进攻的政治工作》的训令。[7]如果王稼祥不在战争前线,在后方的瓦窑堡,是不可能和在前线的毛泽东、杨尚昆发布文告或签发训令的。

(三)程子华、郭述申的回忆。时任红十五军团政治委员的程子华回忆说:“十一月初……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后为杨尚昆)。”[8]当时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的郭述申也在回忆中写道: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兼),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后为杨尚昆)。”[9]由以上可以断定,王稼祥没有随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而是随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进行直罗镇战役。

(四)《张闻天年谱》的记载。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从下寺湾进入瓦窑堡后,张闻天于11月13日、18日、20日、29日和12月6日多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或政治局常委会议,作为政治局委员的王稼祥都没有参加。[10]这说明他当时不在瓦窑堡。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是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历史转折时期,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这次会议,《张闻天年谱》做了这样的记述:“出席和列席会议的有:洛甫、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李维汉、王稼祥……等。”[11]郭洪涛的回忆[12]、叶子龙的回忆[13],《毛泽东传》[14]、《博古传》[1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6]的记载都基本如此。《凯丰传》坚持了与《博古传》相同的说法,只是顺序有些差异。[17]按照以上文献的说法,王稼祥参加了瓦窑堡会议。

而《王稼祥年谱》对这次会议的记述却是:“王稼祥因病体不支,未能出席十二月十七至二十五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瓦窑堡会议)。”[18]《张浩传》写道:“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张浩、邓发、李德、周恩来、凯丰、刘少奇、吴亮平、林凯、郭洪涛。”[19]《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刘少奇、邓发、张浩(林育英)等人。”[20]凡此种种,余不一一列举。这里想指出的是,诸多文献提出一种相异的说法:王稼祥没有参加瓦窑堡会议。笔者认同这一种说法,即王稼祥并未参加这次会议。

(一)从王稼祥当时的身体状况看。1933年4月27日,王稼祥在参加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期间,遭遇空袭被敌机炸穿了结肠。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和简陋的医疗条件,医生无法取出全部弹片,伤病未愈就参加了长征。杨尚昆回忆说:当部队在哈达铺休整时,战斗部队和政治部都进行了缩编,“当时名义上有两个政治部,一个是总政治部,一个是陕甘支队政治部,这两个政治部实际上是一个机关,两块牌子。两个政治部的主任都是王稼祥,副主任都是我。实际工作主要是我做,因为王稼祥病得很厉害,难以坚持工作,很多人都认为他可能挺不过去了”。[21]经受住剧痛的折磨,王稼祥带着重伤走完了漫漫长征路,到达陕北后,其伤口更加恶化。郭洪涛在回忆中写道:“长征途中负伤的王稼祥同志,因得不到及时治疗,体内的弹片未能取出,又缺少药物,身体非常虚弱。到了瓦窑堡后,临时住在省委的院子里,李维汉同志要我找来一头奶牛,每天挤些牛奶给稼祥同志喝,增加点营养。”[22]陈光远回忆:“一九三五年十月底到达瓦窑堡,王稼祥同志身体很坏,主要是伤口引起的。经过长征,由于气候和水土不服,加上长途跋涉,身体抵抗力都很差,差不多每个同志到陕北后都患感冒。王稼祥同志的体质比我们更虚弱,他发病很厉害,昏迷了五、六天,只是由于医生们紧急抢救,才转危为安。”[23]王稼祥身体状况不佳,除以上回忆外还有其他史料的旁证。《毛泽东年谱》记载,1936年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彭德怀、林育英到中央政治局工作;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林育英、何凯丰随红军主力行动;周恩来、秦邦宪、邓发组成中央局,周恩来任书记,主持后方工作,王稼祥病愈后可参加会议。[24]由于陕北苏区没有根治条件,党中央决定派人护送王稼祥到上海,转赴苏联治疗。11月13日,张闻天致电王明:“我们正准备送王稼祥赴苏联治病,他的病在苏区内是无法治好的。他来时经哪条路线为妥,请告知。”1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电告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并转共产国际:“王稼祥之伤,只有赴苏医治之一法,现准备经过张学良保护,先到上海,然后设法到海参崴,他参加红军六年之久,情形熟悉,因此同时委任他充任中国红军代表与国际接洽,并加入代表团。”以上资料证实,长征期间特别是到瓦窑堡后,王稼祥身体极度虚弱、几经病危。在这样的情况下,参加瓦窑堡会议是不可能的。

(二)从王稼祥对瓦窑堡会议内容的认识程度看。瓦窑堡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1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党在新形势下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猛烈扩大红军”。为贯彻这一战略方针,红一方面军行动部署的基础应确定地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之上,并把打通抗日路线作为中心任务。为此,红一方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为了贯彻这一决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决定红军渡河东征。12月25日,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主要危险的关门主义,也及时提醒全党记取历史上发生过的实行统一战线政策时的右倾错误倾向。对于中共中央就形势问题、军事战略问题的决策,王稼祥开始时有疑虑。他曾坦言:“我由于不了解中国阶级关系因日本的进攻而发生的变化,以致未能紧紧地跟上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上的变化。但是,过后不久,便了解了自己的错误,紧紧跟上党的路线上的发展了。”“当时我认为红军过黄河东征后,可能回不来,更反对向绥远发展,认为该地是沙漠地带,难于立足。就这样,我便同意和博古等人一同到前方开会讨论东征问题。等我们到达了前方,毛主席就对我们说:根本没有到绥远去的计划,并严厉地批评我们反对红军过黄河东征的错误。”[25]王稼祥的认识与中共中央的决策不完全一致,既不理解党的统一战线策略上的变化,又基于可能面临的困难局面对东征存在顾虑,说明他当时没有参加瓦窑堡会议。

(三)从王稼祥的回忆看。王稼祥《我的履历》中记载:“我当时是在陕北养伤未参加工作,博古等人到我处说:前方同志——这时候毛主席和张闻天在前方——主张红军过黄河东征,并主张由山西北上到绥远,以求与外蒙古打通联系,背靠外蒙古。”[26]话说的很清楚,王稼祥当时在养伤,没有参加瓦窑堡会议。这一说法在陈光远的回忆中得到印证。他回忆说:“瓦窑堡会议,我记得王稼祥同志没有参加。”[27]陈光远的回忆与王稼祥的回忆相吻合,这充分证明王稼祥并没有参加瓦窑堡会议。

参考文献

[1][14]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71.376.

[2][10][11]张培森.张闻天年谱(1900—1976)(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73-274.276.277.278.282.286.288.

[3]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张浩纪念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1.

[4][23][27]《王稼祥选集》编辑组.回忆王稼祥[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2-73.

[5][18]徐则浩.王稼祥年谱(1906-197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7.158.

[6][24]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983-1949)(修订本)(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92.505.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杨尚昆年谱(1907—1998)(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210.

[8]程子华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10-111.

[9]芦振国,姜为民.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110.

[12]本书编委会.光辉的印记:纪念郭洪涛百年诞辰[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221.

[13]叶子龙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1.

[15]吴葆朴,李志英.秦邦宪(博古)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99.

[1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416.

[17]张学龙.凯丰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144.

[19]李海文,熊经浴.张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128.

[2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9.

[21]杨尚昆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1.

[22]郭洪涛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95.

[25][26]徐则浩.王稼祥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252.252.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淮海纪念馆参观心得 篇8

――杨重阳

清明节前夕,为缅怀革命先烈,煤化工研究院党支部和车间工会组织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共12人,在煤化工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张波的带领下,踏上了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之旅,参观学习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淮海战役纪念塔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郊的凤凰山东麓,纪念塔高38.15米,塔的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身正面镶嵌着毛主席当年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镏金大字。塔座正面镌刻着镏金碑文,记述着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以及烈士们前仆后继、广大群众奋勇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

我们一行十几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大家不顾旅途疲劳,下车后直奔那抑幕已久的纪念馆大门奔去。

看着矗立在远方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眼前的它是一座四四方方,简练的石碑高耸在山间,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站在塔前,我们一行人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向那些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三鞠躬。那一刻,我想,用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描述那一段惨烈的历史,都无法表达后人对先辈的感激与怀念。绕着纪念碑,我看到后面是一面环形的墙,墙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让人透不过气来,为了今天这样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的好生活,先辈们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一个人的一生,就浓缩为墙上冷冰冰的字迹,一个人的故事,都隐藏在无语的岩石上,让我们用一生去读懂他们吧。

随后我们准备去军事纪念馆看看,沿途看到粟裕将军的骨灰,静静地安放在纪念塔旁边。将军戎马一生,如今再也不用在硝烟中穿行,再也不用在炮火中沉思,再也不用为失去战友而悲痛。站在粟裕将军身边,站在他的士兵们身边,今天的我们,也是为战争而生的吗?先辈们冲上战场的时候,被刻上墙的时候,也许根本来不及想这个问题,但是,他们赢了。

来到军事纪念馆,进入展览大厅,庄严肃穆的氛围一下把我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眼前的雕塑中,感悟到浓浓的硝烟,嘶鸣的战马,缠着绷带,手握钢枪的勇士,一切离我们是那么的近,也是那么的远。

在这庞大史画卷中,我难去复述,只是那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展品,让人心潮起伏。谁都知道当年解放军的装备非常差,但现场看了之后,才明白军民的智慧,已经将这种差距缩小到了极限。那汽油桶中的炸药包,被国民党军队称为“原子炮”,令人胆寒。而那单薄、破旧的军装,虽然一点也不出人意料,只是当它活生生地摆在面前时,总难以相信。最后一个展厅展出的是牺牲烈士的遗物。淮海战役中,能够核对姓名的烈士约3万2千位。放在那一张张年轻的、模糊的照片下的,往往都是一张张鲜红的立功证书。有些烈士连照片都没有,只有后人凭着记忆,用淡淡的铅笔,勾画出那同样年轻的、威武的脸庞。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感言,不愧有“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之称,特别是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多媒体互动化展览手法,让参观者对淮海战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次徐州之行使我们大家受到了一次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观铁人纪念馆感想 篇9

2009年5月27日,我参加了大队组织的参观铁人纪念馆活动。大家共同重温铁人精神,大庆精神。

参观当日,我们充满着缅怀与敬仰的心情共同来到位于大庆让胡路区铁人广场对面的铁人纪念馆。当同志们随着纪念馆解说人员的讲解和带领下,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铁人王进喜带领上万人开发我们大庆油田时的会战场景。在展厅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响亮口号与“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萦绕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令人感慨万分;那一幅幅铁人王进喜在发生井喷的危急关头,奋不顾身,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壮烈画面,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大庆油田企业员工的责任与使命。铁人王进喜病重时还嘱咐身旁的同志要将大家看望他留下的钱一定要交给党组织,他年仅47岁就与世长辞,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石油开发事业。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场的每一名同志,也深刻地教育了我。

参观后,队里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就参观铁人纪念馆让同志们发言谈观后感。有的同志就引用铁人王进喜说的一句话:“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在实际工作中,我要将铁人精神真正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为创建百年油田、为实现“轻烃上产100万、天然气集输30亿”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准备队:陈丽红

2009年6月3日

《铁人》观后感

电影《铁人》以刘烨扮演的新一代劳模为贯穿影片的一根主线,进行细腻的人物刻画,再以黑白的场景再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人为建设祖国、为祖国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感人事迹。那时候搬运设备不足,他就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一次次的事迹成就了他“铁人”的称号。

影片中有一幕我个人觉得很真实,也很感动,好多人也都留下了眼泪,就是过年的时候王进喜违反纪律用油换了一些肉回来,却发现自己最看重的徒弟刘文瑞不见了,他想刘文瑞可能当了逃兵,就到处去找,最后,在一节车厢里看到了哭的泪流满面刘文瑞,口中还痴痴的念着“我受不了了”,王进喜呆呆地看了他半天,失望,痛苦,震惊种种感情涌上心头,最后狠狠地说:“受不了了,那就滚。”然后走到另一个徒弟身边,抢过他手中的干粮,又把自己的干粮袋,衣物都交给他,怜惜地说:“回去好好活着,不管到了哪里,都活出个人样来。”这个场景的拍摄,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一个疼惜徒弟的师傅,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失望、心痛和即使心痛而又出于父爱般的关心更让人感动。

王进喜在参加“五一”万人誓师大会时,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等的口号,让我深受触动。这是现代年轻人没有经历、没有感受过的时期,是老一辈人艰苦奋斗,为祖国建设可以奉献一切的直接表现。

从中我们学习到东西是我们终身受用的。“铁人”是种精神,是种让你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缩也不想退缩的精神。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不会因此而放弃我们的责任,只会把它做的更好。虽然我们身处在不同时代,但是我们对祖国的爱是不输于老一辈人的,我们会以我们的方式爱着我们的岗位、我们的家、我们的祖国。

江洪

参观铁人纪念馆作文 篇10

星期六,我和妈妈,赵坤和阿姨一起去铁人纪念馆。 铁人纪念馆的风景可真壮观呀!我刚一进门,立刻被眼前的风景吸引住了,一个大大的石像立在我眼前,那是王进喜爷爷的石像。

石像的两边是松树,松树的叶子尖尖的,像针一样。石像的后边是进去的门,门前的是石阶,石阶总共有47级,那是为了纪念王进喜爷爷离开我们时的年龄。进了大厅,又有一个大大的石像,那也是王进喜爷爷的石像。通过讲解员叔叔的讲解,我们知道了王进喜爷爷小时侯的艰苦经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井喷时,王进喜爷爷把水泥扔到井里,水泥沉了底,王进喜爷爷纵身一跳,用身体搅拌泥浆,最后控制了井喷,场面非常感人。

随后我们跟着讲解员阿姨又听了一遍。 听完了讲解员叔叔阿姨的讲解之后我们回到家,我想:我要学习王进喜爷爷吃苦耐劳的精神。

参观烈士纪念馆作文 篇11

下了车,我按照指示牌,一路小跑,沿着盘山公路,来到了纪念馆门前。 我在门前看到了一群人,原来是长青小学的同学、家长和老师来为纪念蔡永祥烈士献花圈的。我问:“爸爸蔡永祥是谁?”爸爸跟我说:“蔡永祥他是守卫钱江大桥的一位战士,在他执勤的时候,列车飞驰而来,他发现在不远处轨道上有半截木头,他不假思索的抱住木头跳出铁轨,在列车的强烈的气流下不幸牺牲。” 当国歌响起,我们也加入到队伍中向烈士默哀、三鞠躬。祭拜仪式结束了,我们朝着馆内走去。 我们进入了馆内,在一面面墙上记录着一位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五四.运动、八二七.惨案、破狱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杭州人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高潮,在这期间共牺牲180多名烈士。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杭州人民保卫家园宁死不屈的与敌人对抗到底,在此期间共牺牲烈士400多人。我看到一张张真实的历史资料画面,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惨案,我心里不禁一颤激起了我心中的敬仰之情。在诸多英烈之中还有一位是我的山东老乡——于子三。于子三是一二.一惨案在解放战斗中牺牲的。我们还参观了杭州见义勇为纪念馆。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 篇12

马永祥馆长介绍说,此次的捐赠人叫朵小龙,是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生朵珍将军的孙子。朵珍将军(1893——— 1970),字席儒,回族,山西太原人,为民国年间太原回族十大杰出人物之一。198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四连,与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等著名将军为同期同学。

记者在保定军校纪念馆展室内看到,朵先生捐献了包括朵珍将军生前用过的八仙桌、木托盘、太师椅、掸瓶、朵珍将军制作的瓷坛、朵珍将军照片等十余件珍贵的文物及资料等。

朵先生说:“爷爷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办事的作风,对我影响最大。爷爷是从咱保定军校走出来的将军,作为他的后代,为军校纪念馆捐赠遗物,也是为了孝敬我爷爷,为爷爷的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参观周邓纪念馆 篇13

今天的天气虽然不佳,但却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前往周邓纪念馆的热情。同学起了个大早,就叽叽喳喳地讨论今天的参观计划。周恩来是我们敬爱的总理,也许他没有多么俊朗的相貌,但是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已经足够振奋人心。

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是我们无比敬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以及新中国的建设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两位伟人青年时代都在天津战斗过,周恩来曾于南开中学就读,并因此成为他们的一大骄傲!周邓两位前辈对天津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甚至留下遗嘱,把骨灰撒到海河之中。

一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伟岸的周恩来肖像。我不禁想到了那个仍然坐在教室里刻苦用功的少年恩来。当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财富,有的说为了父母,有的则议论纷纷....当问到少年恩来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很多成年人都未必可以大胆说出的话。革命期间,周恩来一直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革命是需要流血流汗的,我们敬爱的恩来总理却毫无畏惧。他领导南昌起义,坚持白区斗争,参与指挥长征,推动全民抗战,等等等等。

展厅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我又想起了小学时我们学习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文。周总理和邓奶奶他们一生艰苦朴素,无私无畏。去世以后更是为广大人民所敬仰....全国人民都难掩那份心中的悲哀,寄托着对周总理的深深哀思.....我又想起一篇中

学时期学过的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那诗里反反复复地念着“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哪里?”至今仍然回荡在耳边.....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讲解员作了声情并茂的介绍,那一件件展品,一张张图片,都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周恩来家规,周恩来照相的风格,周恩来用餐的规定,还有他的工资,还有无比感人的周恩来最后的日子....我们还观看了周总理的专机,它静静地停在专门为它建造的棚子里,不言不语。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无数次带着周总理出访,伴着周总理无数次获得国际友人的好评。我又一次想起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精彩外交表现,各国代表一时议论纷纷,意见不合,只有周总理毅然决然地站出来,大声说道“我们是来开会的,不是来吵架的”,并且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为新中国赢得了一次外交胜利!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世人的好评与敬仰!

在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快乐生活。还是那句老话,当我们在享受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时候,也应该心存感激。没有什么东西是应该得到,没有什么东西是无偿的,只有有了那些像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奶奶一样的伟人,还有很多不为人知但仍然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拥有今天的生活。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下一篇:参观银川舰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