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艾滋病教案第三课时(共10篇)
宣传艾滋病教案第三课时 篇1
宣传艾滋病教案
——心理组 龙晓冰
目标:1.认识并了解艾滋病,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2.理解并且关心身边的艾滋病病人,不歧视.3.学会向身边的朋友,亲人宣传关于艾滋病的知识 课时:四节课 教学过程:
第三个课时
七、重点介绍广西地区及崇左的艾滋病流行现状,让同学们认识到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加强预防的意识。从1996年艾滋病开始流行以来,广西所有市、县均有艾滋病疫情报告。截至2009年底,广西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达到52643例,位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病人数14840人,2009年广西艾滋病病人死亡数位于全国第一,2009年上半年报告的病例中89%已进入发病期。广西艾滋病流行特点
1.传染源分布广泛,呈弥漫性流行、增长快。全区所有市、县均有艾滋病疫情报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柳州、南宁、钦州、贺州、崇左、贵港等市及周边县。全区14个地级市中有12个市的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超过1000例,超过500例的县、区有22个。
2.性传播成为主要途径。2009年新报告的病例中,性传播占67.1%;其中异性传播占66.6%。进一步向公众扩散的危险性明显增加。3.传播模式多样化,并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以省为统计单位,广西在就诊者中HIV检察院出率为全国第一,孕产妇中HIV栓出率逐年上升。
4.疫情增长速度快,发病高峰来临。艾滋病疫情开始从中心城市逐步向周围的农村地区扩散。
5、崇左市艾滋病流行情况
到2006年底为止,艾滋病在崇左市已达1047例,其中:凭祥321例、宁明291例、龙州194例、江州区117例、扶绥67例、大新57例、天等1例。
八、利用视频,重点突出艾滋病的危害,从个人家庭、国家三方面出发。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宣传艾滋病教案第三课时 篇2
1.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简洁传神的语言。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并从中提炼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 黑体字为多媒体展示内容。
教学设想:
《故乡》第一课时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通过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 第三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也为第四单元《小说家谈小说》中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评论埋下伏笔。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反对注入式, 倡导启发自主性学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组织课堂讨论, 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及自己分析文章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过的《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导入本节课内容)
在初二学过的《孔乙己》一文中, 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勾画出孔乙己付钱的情景, 前面写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钱”, 后面写的却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这两个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和状况?
(多媒体出示)
(一) 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二)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学生分别回答、补充、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炫耀的情态, 写出了孔乙己显摆且迂腐的性格;“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 钱放得很严实, 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 突出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 酸气全无, 生计维艰, 精神和肉体的受摧残之深。“排”、“摸”一字之差, 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主人公前后遭际命运之别, 其概括力之强, 令人叹为观止。
二.什么是细节描写
(多媒体出示)
所谓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情节细微之处的着意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 (包括场面) 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 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 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
《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 这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
1.教师出示《现代汉语词典》对“终于”的解释是:副词,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
2.寻找文中四处“终于”。学生很快找到后用多媒体展示出。
(多媒体出示)
(一) 我的母亲很高兴, 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教我坐下, 歇息, 喝茶, 且不谈搬家的事。……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二) 可惜正月过去了, 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急得大哭, 他也躲到厨房里, 哭着不肯出门, 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三) 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
“老爷!……”
(四) 母亲叫闰土坐, 他迟疑了一回, 终于就了坐, 将长烟管靠在桌旁, 递过纸包来, 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 请老爷……”
3.品味四个“终于”在文中的作用。全班分为四大组分别讨论, 自主探究合作,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讨论前, 教师向每组学生提出具体讨论要求, 指导学生围绕论题各抒已见, 虚心听取他人见解, 作出正确评判, 修正自己的观点, 充实自己的论据。讨论时注意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 因势利导, 深化讨论内容。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要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 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
讨论一:为何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为何我们“且不谈搬家的事”?我们要卖掉老屋搬家到外地谋生, 那么像闰土一样的农民生活又如何呢?
讨论二:“我”为何“急得大哭”, 少年闰土为何也“哭着不肯出门”?
讨论三:闰土“欢喜”的是什么, 感到“凄凉”的又是什么?“终于”二字写出中年闰土什么心理?
讨论四:母亲叫闰土坐, 他为何“迟疑了一回”?他为何口口声声称“我”“老爷”?
4.全班交流。每大组推选一位组员总结陈词, 其他同学补充和质疑。
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一) 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破产——第一个“终于”
外出谋生多年的儿子归来, 母子相见, 当然高兴, 但世况日下, 家境衰落, 母亲难免凄凉, 而此种感觉又不能扫了母子相见之兴, 因此藏一藏便在情理之中。“藏”是有意识地隐藏而不露, 是生怕露出凄凉的神情, 引起刚回家的儿子悲凉的联想。“终于”一词写出了我和母亲虽然尽量回避谈及卖老屋搬家这一辛酸话题, 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凉的心理。看似平常的一个词语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破产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令读者也感到辛酸。
(二) 记忆中美丽故乡的影像——第二个“终于”
虽然那时“我”是个少爷, 闰土只是个短工的儿子, 但孩子的心灵还未被污染, 在一起不分尊卑贵贱, “不到半日, 我们便熟识了”。闰土聪明伶俐, 勇敢能干, 知道许多我不了解的稀奇事情, 闰土也在城里见了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过得也很开心, 两个孩子建立了纯洁无暇的友谊, 成了我记忆中故乡那美丽影像的缩影。“终于”一词写出了少年闰土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与我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 与我情投意合, 难舍难分。当分别到来时, 只能用最率真的哭来抗拒, 但最终迫于父亲的压力, 只好含泪与我分别的心理。从这个“终于”一词, 我们窥到了少年闰土对“我”的纯洁真挚的深情, 令人动容。
(三) 现实中可悲的厚障壁——第三和第四个“终于”
闰土见到了有着深厚情谊的儿时好友, 自然欢喜;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和穷困窘迫的生活现实又让他感到尴尬难堪, 所以凄凉。前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欢喜到凄凉, 由颤动到恭敬的颜面变化, 最终封建等级观念战胜了儿时友情的复杂心理过程。后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于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 既要听从“我”母亲的招呼, 又害怕与“老爷”坐在一起有违等级规矩的犹豫不决的心理。两个“终于”体现了中年闰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 这犹如一堵厚障壁横亘在“我”和闰土之间, 这种隔膜令人心颤。
5.小结:台湾女作家琦君在其作品《留予他年说梦痕》的序言中曾对鲁迅的语言作如下评价:“鲁迅以他超越常人的冷漠, 以极度悲悯所压缩成的冷漠, 维系他古典的节制。”的确, 鲁迅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 不加渲染、烘托, 只用了四个简单的“终于”就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 刻画了鲜明的农民闰土形象, 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有如芙蓉出水, 朴实自然。这正是鲁迅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出示)
四个“终于”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 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四.运用所学方法, 在本文中寻找其他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此处只举两个例子, 学生找到其他细节描写皆可)
例1他回过头说:“水生, 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 只是黄瘦些, 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
讨论后明确:怎样写闰土让躲在身后的水生出来, 显然有许多动词可供使用:拉、拽、领、牵、扯等等, 但作者却出人意料地选用一个“拖”字, 试想, 如果用“拉”等动词, 只能使读者想像到一方──闰土的动作, 却看不到水生一方的心理和动作, 而“拖”呢?不仅拖出一个画面──大人焦急地往前用力拽, 孩子双脚用力蹬地, 躬身蹙额的情态, 而且披露了闰土的心理:在“老爷”面前不安和恭敬。这对刻画闰土的麻木自卑的性格起了一定的作用。鲁迅先生运用词语的精湛、奥妙可见一斑。
例2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 一面絮絮地说, 她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
讨论后明确:读到这样的细节, 仿佛看到泼悍、爱占便宜的杨二嫂, 一边为“我”记不住她的“恩德”愤愤不平, 一边眼睛四周窥视, 她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自私、世俗、可怜的性格在细节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拓展迁移。分析其他篇目中的细节描写, 学会举一反三, 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 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节选自《背影》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用一连串的动词, 朴实无华的文字、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写出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 展现了一个永恒的感人背影, 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多媒体出示)
材料二: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
——节选自《最后一课》
讨论后明确: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沦陷的无以言说的巨大悲愤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结束语:
有人说过, “细节决定成败”。浙江绍兴, 美丽故乡, 鲁迅潜心体会, 感慨世事, 才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家事衰微, 车站送别, 朱自清用心感受, 融入真情, 才绘出了心中永远的背影!古往今来, 伟大的作家, 总是处处用心捕捉那些令人心颤的瞬间, 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拥有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细节, 学会利用“细节”这一把金钥匙, 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文章主题。更希望同学们能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你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最后送同学们四句话: (多媒体出示)
带一双慧眼,
多一份留意,
融一腔真情,
宣传艾滋病教案第三课时 篇3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中 学 生 预 防 艾 滋 病 知 识 教 案
单 位:艺 体
时 间:2016年2月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一课时 艾滋病的由来
一、教学目的:
1、进行艾滋病普及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最初的来源是什么。
2、艾滋病在我国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对这些存在隐患的行为提高警觉,避免学生参加这样的非法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艾滋病是怎么被发现的,世界各地政府对艾滋病是如何防护的。
2、艾滋病在我国是因为什么传播开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
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方式以及所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导入:
艾滋病被称为超级绝症,因为患者的死亡率极高,同时现在也没有可以治疗的药物,那么这样的超级绝症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怎样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威胁人类的第四大杀手呢?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这个知识。教学方法:陈述法。新课内容:
1、艾滋病的发现史: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2008年7月29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了《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2、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现史:自1980年代末开始,有人到河南省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收购廉价血浆,用来制药。当时血站的做法是,从血液中提取血浆,然后把剩下的红血球分开,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再输入卖血人体内。因为负责运输氧气和养料的红细胞并不减少,所以卖血者抽掉400毫升(血)不会有明显虚弱和萎靡不振。但灾难就在这不知不觉的回输中降临了。
事后的研究发现,多个环节被认为有致命漏洞:首先是抽完血后剪断输血管和掐血袋口的消毒钳,这两个器械都与抽出来的全血接触;然后是离心机,当时普遍采用的离心机里面被分成12个小锅,每个小锅里放两袋血,很容易出现血袋被拽破的情况,如果血站分离员不严格操作,未将破损的血袋扔掉,沾有别人血液的红细胞会被回输。有的私人血站就是一台小拖拉机上放一个离心机和几个反复使用的胶皮管子和针头。他们抽血进村,服务上门,现钱交易。
这样一来,只要一个卖血者体内带有艾滋病病毒,就会迅速蔓延开来。当时老实巴交愚昧的农民他们认为血跟井水一样,抽几桶还是那么多,经常把老水抽出来换新水,去旧血,换新血,有利于新陈代谢,对身体有益无害。你不去卖血,说明你身体不健康,有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乡村,卖血成了一种生存状态。“公路上站满了搭车去城里卖血的村民,像赶集一样成家成户地去。走在路上还说着,这个胳臂是化肥(尿素),这个胳臂是磷肥。”
在最鼎盛时期,整个河南合法的血站有230多家,非法血站数不清。直到1995年3月,河南省卫生厅和公安厅发布通知,已经泛滥成灾的血站被大规模取缔,最后一批非法血站也在1997年遭到严厉打击而销声匿迹。但至今非法卖血也未能完全消除。仍有些人在暗中卖血输血。艾滋病大蔓延的悲剧上演,就来源于大规模的卖血输血„„
五、课堂小结: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我国之所以会有艾滋病患者,就是因为人们的无知和对健康的不关注,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大家不要再犯类似于这样的错误。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二课时 艾滋病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各个时期以及其特点。
2、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了解艾滋病的一些诊断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患上艾滋病后的几个阶段。
2、在患病的不同阶段人体的状况如何。
三、教学难点:
1、患病后分为几个阶段。
2、患病不同阶段的表现状况。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1、教学内容:艾滋病的感染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表现。
2、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过艾滋病的集几种传播方式,在这几种方式中,性传染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我们也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时间很长,我们要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艾滋病了呢?今天我们就要讲患上艾滋病后的分段和表现情况。
3、教学方法:陈述法
4、课堂内容:
(一)我国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比例可倒置。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 <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二)HIV相关症状:
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HIV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常见症状: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溃疡、各种皮疹、视力下降、失明、痴呆、癫痫、肢体瘫痪、消瘦、贫血、二便失禁、尿储留、肠梗阻等。
(三)常见的机会性感染:
①呼吸系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②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③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
④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⑤皮肤、淋巴结: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 炎、甲癣、淋巴结结核。
⑥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⑦常见肿瘤:子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四)疾病危害:
①对患者自身的危害: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时诊治、病毒耐药或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而死亡或致残。同时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
②对他人的危害:感染者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及经过母婴途径等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③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发症的治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五)诊断鉴别:
1、HIV感染的辅助检查
(1)HIV抗体初筛试验(ELISA):敏感性高,可有假阳性出现。对于初筛阳性的患者,应经确证试验确证。
(2)HIV抗体确证试验(WB):WHO规定,只要出现2个env条带即可判定为阳性。
(3)HIV-RNA:敏感性为100%,但偶尔会出现假阳性,但假阳性结果通常低于2000cp/ml,而急性感染期病毒载量通常很高,平均在106cp/ml。(4)p24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5)快速检测试验:可采集全血或毛细血管的血液,一般15-30分钟可出结果。但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均较高,不作为常规检测。
2、并发症的辅助检查
艾滋病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的疾病,因此总体上可能会涉及到所有种类的血液检查、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查(包括尿液、粪便、痰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胸水、腹水)、骨髓检查及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各部位的超声、X线、CT、MRI、PET-CT),活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支杆菌、真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的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以上检查需要针对每名患者的不同并发症进行选择性检查。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各期的患者,无论病情是否稳定,均需要监测CD4+ T 淋巴细胞计数和HIV-RNA,以便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和抗病毒用药调整。
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
(2)HIV抗体阳性,而CD4+ T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几个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我们也讲了一些可以诊断艾滋病的方法。总之,艾滋病对我们人体、对我们的家庭、对我们的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积极预防艾滋病。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三课时 艾滋病的预防
一、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三、教学难点:
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二)教学内容: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1、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①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②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
卡片内容: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①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②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
③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④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⑤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⑥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⑦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
⑧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①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②情景表演并讨论:
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③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五、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四课时 艾滋病传播的途径
教学目的: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5.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有关艾滋病的基本概念 如:什么是AIDS(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英文缩写)?什么是HIV(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略称)?HIV这种病毒有哪些生物特性?等。
2.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可重点介绍两方面。一是它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二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如:(1)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2)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3)女青少年尤其易感。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3.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可侧重于以下内容:(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和民众。
4.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内容可分两类,具同样的重要性。首先是它有非常明确的传播途径。HIV病毒存在于患者和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液中。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通过混乱的男女间、男性(同性恋)间的性交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3)母婴传播。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其次,应明确告诉学生,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内容尽量具体,如:咳嗽、打喷嚏、握手、礼节性接吻;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共用电话、茶杯、马桶垫、游泳池、毛巾等;蚊子等昆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懂得这些知识后,将使青少年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从而增强预防的信心;同时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转而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5.艾滋病的症状
下列概念和临床表现十分重要:(1)人感染HIV后,一般经历多年后才出现症状。他表面上可是完全健康的,但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存在着大量HIV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2)若某人发生上述危险行为后,出现长期低热、体重急剧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和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注意排除艾滋病。(3)进入发病阶段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全面破坏,所以会出现肺炎、脑炎、结核、乙肝、病毒性疱疹、口腔霉菌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对正常人不会致病的病原体能在他们身上引起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上述病症一旦出现,表明患者已进入艾滋病晚期,生存时间将明显缩短。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五课时 认识红丝带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红丝带的含义、红丝带的由来,世界各地为预防和治疗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
1、红丝带的由来
2、红丝带的发展
3、红丝带的含义
4、中国红丝带组织
三、教学难点:
1、红丝带的由来
2、红丝带的发展
3、红丝带的含义
四、教学内容:
1、课前导入:
我们以前都听过“世界艾滋病日”,也知道每一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那一天,电视里会播放各种各样关于艾滋病的公益广告和宣传。大家还记的在广告中出现的艾滋病的标识吗?那就是红丝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红丝带的有关知识。
2、授课方式:陈述法
3、课堂内容;(1)红丝带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视。
1991年,以纽约画家帕特里克和摄影家艾伦为首的15名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叫作“视觉艾滋病”的组织,希望创造一种视觉象征,以示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组织内所有成员都是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当时的美国社会对艾滋病患者漠不关心,甚至心怀恐惧。然而就是这样一些人大声疾呼,让整个美国社会无法忽视艾滋病。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小镇的居民喜欢悬挂或佩戴丝带以表示对远在海湾地区美国士兵的支持。艺术家们从中获得灵感,选择了代表生机、激情和鲜血的红色作为丝带的颜色。这些艺术家用红丝带 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倡导尊重艾滋病患者人权,推广预防艾滋病的社会公益活动。
那时,该年度世界著名的大型戏剧和音乐剧大奖“托尼奖”颁奖仪式即将在百老汇举行。“视觉艾滋病”的艺术家们制作了3000个红丝带,通过帕特里克在百老汇的朋友,把红丝带散发给明星与观众,呼吁关注艾滋病患者。这一举动引起巨大轰动,百老汇剧院里几乎所有拿到红丝带的人都将其佩戴,红丝带很快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此后几年的奥斯卡和“托尼奖”颁奖典礼上,所有明星几乎都戴着这个标志。(2)红丝带的发展:
在此后的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向会场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红丝带从此成为艾滋病防治的象征,它象征着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视觉艾滋病”组织没有因为红丝带挣一分钱。帕特里克等人从没有把它当成敛财工具,也根本没想过为其注册商标。艾伦则说:“我从来没有想到它会这么流行。我们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
如今的帕特里克因患艾滋病而憔悴不堪,他回忆说,“那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死了,如今,我20来岁时认识的朋友只有一个还活着”。他表示愿意放弃作为红丝带发明人享受的知名度,愿意放弃一切,只要他能抗过体内的艾滋病病毒。
后来,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纷纷以“红丝带”命名。红丝带逐渐成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性标志。
在第一届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等会议、活动现场,都有工作人员发送红丝带。我国为世界艾滋病日举办的大型公益文艺晚会,也命名为《飘动的红丝带》。
(3)红丝带标志的意义:
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
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1991年在美国纽约第一次出现。它代表了:
关心,这一标志被越来越多的人佩带,用来表示他们对HIV和艾滋病的关心,关心那些活着的HIV感染者,关心那些已经死去的病人,关心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人。
希望,红丝带愿意成为一种希望的象征,象征疫苗的研究和治疗感染者的成功,象征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支持,红丝带代表着一种支持,支持HIV感染者,支持对未感染者的继续教育,支持尽全力去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支持那些因艾滋病失去至爱亲朋的人。
“红丝带”是全世界关心艾滋病患者行动的标志,它鼓励我们大家伸出友爱、关怀之手,来帮助那些深受艾滋病毒折磨的人。
“红丝带”象征着希望,希望艾滋病在将来有结束的一天,希望受难的朋友能痊愈,希望整个社会的压力得以缓解。
别上“红丝带”的胸章,代表为一起战胜艾滋病而努力。“红丝带”表露着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照顾者的关怀与接纳,以及对艾滋病卫生教育、治疗方法和疾病研究的支持。(4)中国组织: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简称协会,英文名称为Chinese Association of STD&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英文缩写为CASPC)成立于1993年11月30日,属国家级社会团体,卫生部主管,挂靠在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和动员广大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内,积极参与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协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下设综合部、外联部、培训部和编辑部。协会设有四个分支机构,即关怀与治疗工作委员会、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工作委员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艾滋病工作网络工作委员会。十多年来,协会配合政府各个时期艾滋病防治的中心工作,围绕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技术培训和关爱护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扩大了协会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影响,使之逐步成为国内非政府组织(NGO)从事艾滋病工作的牵头单位。
起源于2002年开始的“艾滋孤儿救助行动”论坛,由各地爱心人士自愿发起,于2004年筹备,2005年初正式成立,作为一个以自愿、平等的方式结合起来的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间公益组织,我们致力于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倡导公民意识,推广社会服务理念,使更多公众认识AIDS及艾滋孤儿救助工作,鼓励并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投入、参与到社会服务和社会发展工作.我们的目的:防治艾滋.救助孤儿!专注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为艾滋孤儿寻求、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自愿前提下的帮助,另一方面为所有愿意为预防艾滋及救助艾滋孤儿事业出力的志愿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实现预防艾滋、救助艾滋孤儿的目的,我们欢迎一切有效的合作方式。(5)有关艾滋病的宣传语:
防治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有了爱的滋润,他们将多一份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他们惧怕病魔,可更怕冷漠。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艾”与被爱,连着红丝带。
五、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的是红丝带的由来、发展、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中国为预防艾滋病所做出的努力。同时,本课也是艾滋病知识学习的最后一节课,是前面几节课的收尾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红丝带的含义。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六课时 珍爱生命 预防艾滋病
教学目标: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5.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方式:学生活动,师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领悟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教学准备:图片、课件、卡片、烧杯、注射器,纯水、氢氧化钠等。教学过程:
一、12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2014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副标题是“权益,责任,落实”,旨在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全面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服务普遍可及的目标,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消除歧视。
艾滋病,我们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数人是谈艾色变。不错,艾滋病确实很恐怖,它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更重要的是,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二、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这个命名表达了三个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病毒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多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候群。
三、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四、艾滋病病毒的特征: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3.艾滋病期: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续慢性腹泻;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夜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反应迟钝乃至痴呆;出现肺炎、结核、肠炎等,甚至肿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五、艾滋病在世界和我国的蔓延情况。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身体一向很健康的青年男性同性恋中发现了一种“怪病”。患病者出现全身免疫功能的缺陷,从而引发致命的感染和肿瘤,各种治疗均不能解决临床症状,患者很快死亡。随后,在吸毒者、血友病患者以及多性伴者中也大量发现了这个怪病。该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造成了人们很大的惊慌和恐惧,许多国家不惜投入巨资,研究病因,探索治疗方法。此“怪病”就是现在的艾滋病。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人(54万~76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人群感染率平均为0.05%。2005年新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约7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约2.5万人。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依然严重,疫情由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六、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七、为什么说艾滋病可以预防?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八、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通过混乱的男女间、男性(同性恋)间的性交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3)母婴传播。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
九、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5)购物、使用钞票;
(6)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7)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
如果身边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用害怕,更不能看不起、排斥他们。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是:同情、关心并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不扩散他们的病情。如果别人对他们感到恐惧,我们可以带头到他们的家里去,跟他们握手,帮助他们收拾房间,从而消除人们的恐惧感。
第三课时 村晚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唱歌《村晚》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村晚》,表现歌曲宁静、美丽的意境。能背唱这首歌曲。
2.认识反复跳跃记号,能在歌曲正确表现反复跳跃记号。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牧童》。2.节奏及视唱训练
(1)老师出示节奏:X X ∣X X X X ∣X-;5 5 | 5 5 5 5 | 5-;3 3 | 3 3 3 3 | 3--。
(3)老师随机出示歌曲《村晚》前面齐唱部分的四个乐句旋律,学生唱谱,并按自己的理解将四乐句旋律排序。3.学唱歌曲
(1)老师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中唱了什么内容?它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它可以分为几个乐段?(2)学唱第一乐段
①学生有感情的跟琴演唱第一乐段歌谱。②学生试着填词演唱第一乐段。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晚》,并说一说它的含义。
④老师提问:如何将朗诵古诗时的语调、情感带人到演唱中? ⑤学生跟琴有感情地演唱第一乐段歌词,注意弱起节奏。(3)学唱第二乐段
①学生画拍视唱高声部旋律,想一想:这四个乐句与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有什么异同? ②学生跟琴演唱高声部旋律。③学生画拍视唱低声部旋律。④学生跟琴演唱低声部旋律。
⑤进行“对对碰”的演唱游戏。即由一位或一组同学学唱高声部的一个乐句旋律,由另一个或另一组同学唱相对应的低声部旋律,形成二部表现。可以不按歌谱顺序、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乐句演唱。
⑥按歌谱顺序,分声部唱谱,进行二部合唱。⑦将全体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填词演唱。(4)完整演唱
①学生跟琴完整演唱两个乐段,注意第二乐段合唱的声音要整齐和谐。②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引导学生排出歌曲的演唱顺序。
③学生分别学唱反复之后的最后一个乐句的高、低声部旋律,注意休止符。④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合唱反复之后的最后一个乐句的旋律。⑤学生填词演唱反复之后的最后一个乐句。
《氮的循环》第三课时教案 篇5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oC,沸点83 oC,密度为1.5g/cm3,通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8%~70%,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1] 1.酸性:(通性)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不稳定性: [思考2]:
(1)无色试剂瓶中的硝酸(浓)久置而发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析:浓硝酸见光或遇热易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呈黄色。说明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2)浓硝酸分解的产物还有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硝酸应如何保存?
析: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放置在阴凉处。(4)要消除浓硝酸溶液的黄色,可行的办法是(C)A.煮沸
B.加入足量水(过量)
C.通入空气
D.加入NaOH溶液 3.强氧化性: [思考3]:
(1)从NO3-中N元素的价态看,硝酸应具有什么性质? 析:+5价。硝酸应具有强氧化性。
(2)硝酸是否可以氧化Cu和C?
[实验2]: 观察现象: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加稀硝酸的试管?(放出无色气体,遇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Cu+ 4HNO3(浓)===Cu(NO3)2+4NO2↑+2H2O
3Cu+8HNO3(浓)===3Cu(NO3)2+2NO↑+4H2O
[思考4]:
(1)硝酸是否与盐酸那样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为什么? 析:不能,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2)常温下能否用铁或铝槽车装浓硝酸?为什么? 析:可以,发生钝化。
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HNO3(浓)+C===2H2O+4NO2↑+CO2↑
[思考5]: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不慎粘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析: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洗涤。
三、硝酸的用途:(1)化工原料;(2)化学试剂。
[思考6]:取2支试管,分别注入浓稀硝酸各1~2mL,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各有什么现象?微热,石蕊试液在浓硝酸或稀硝酸中的颜色是不是相同?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猫》第三课时教案 篇6
第三课时
一、回顾导入
说说猫有哪些古怪性格?
二、感悟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评价
2.品悟重点
(1)刚满月的小猫十分淘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是刚满月,腿脚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了。)
(2)分层:一层:(1);二层:(2-4);三层:(5-末)。
(3)满月的小猫如何玩?说明什么?(贪玩、好动、淘气)
(4)从哪些地方看出胆子越来越大?
(5)花草被折腾得“枝折花落”,作者不生气吗?(作者对小猫的淘气,不但不责打,还赞赏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充分说明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总结
师:可以说,全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它当作朋友,当作家人,当作孩子。正是有了爱,才把猫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全文总结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作者爱猫的感情,为什么?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又是多么尽职”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叙述自己的孩子。又如,“在稿纸是踩印几朵小梅花”,明明是说猫的脚印把稿纸弄脏了,却说成是“踩印几朵小梅花”,更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描述刚满月的小猫淘气的句子,也能说明这一点。)
2.探究写法
(1)修辞:反问、比喻、拟人
(2)作者采用“总分”式的构段方式,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而且作者用词准确,字里行间蕴含着感情色彩。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动;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的孩童。这样饱含情感的语句比比皆是,要注意认真体会。
(3)动静结合。
(4)师: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阅读
1.利用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拓展阅读。
这两段文字中,第一位作者是通过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第二位作者是通过写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对比阅读这两段,体会不同作者同样的爱猫之情,以及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
五、作业布置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性格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猫
胆小——勇猛
喜爱之情
满月:贪玩、好动,不怕摔
热爱生活
淘气可爱
《荷花淀》教案第三课时 篇7
《荷花淀》教案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简要总结、精讲多练。 一、主题思想:小说以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农村青年妇女的群体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艺术特色: (一)追求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既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也不在人物塑造上刻意雕刻。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 善于用简洁朴素的对话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刻画场面。 (三)景物描写如诗如画,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等作用。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随课练习 一、《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答案:A.机智伶俐 B.爽朗直率 C.稳重谨慎 D.性急冒失 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三课时教案 篇8
授课人:
吴艳云
地点:高一(17)
时间:2012/10/17 课题:2.2.1对数与对数运算(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推导对数换底公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推导对数换底公式的过程,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运算法则,对数换底公式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感受对数的广泛应用。
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换底公式,对数恒等式及其应用 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对数的运算性质公式有哪些?
(2)y13(1001)x(人口增长问题),当y18时,x是多少?
二、换底公式
logab= logcblogcaa(a>0且a1,c>0且c1,b>0)证明:设
logb=,则ab,两边取以c为底的对数可得:
logcalogb,即logalogb
ccc
logcblogclog即logbalogaccba
通常取以10为底,或者取e为底
三、换底公式的应用
1解决情景(2)
2求证下列等式(1)logab=3例题讲解
m1m(2)lognb=logb
aanlogba例1 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89log
32(2)
3logablogclogdloga
bcdlg9lg32lg32lg252lg35lg210解:(1)原式= 3lg8lg3lg2lg33lg2lg33
(2)原式=
练习求lgblgclgdlga1 lgalgblgclgdlog225log4log9的值
35实际问题的应用 例2(教材例5)
解:(1)lg20lg0.001lg20lg103lg2034.3
答:这是一次约为4.3级的地震(2)设5级、7.6级地震的最大振幅分别为
、
125lg1lg02.6lg2lg12.6lg2102.6
则7.6lg2lg01
212102.6398
答:7.6级地震的最大振幅约是5级地震最大振幅的398倍。
1例3(教材例6)
解:设生物机体内碳14的含量为1,经过一年后的残留量为x,经t年后残留量为76.7%
57301(1)x 则 2tx0.767(2)由(1)得x1215730代入(2)得
12t57300.767
即
tlog10.767 57302t5730log10.76757302lg0.7672193 1lg2所以王堆古墓是近2200年前的遗址。
四、对数恒等式
(1)xlogax(a>0且a1,xR)任何一个实数x都可以表示成对数形式 a(2)axloga(a>0且a1,>0)任何一个正实数都可以表示成指数形式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1)(2)logx(3)log1x3
2321log113解:(1)xlog12
333x2
(2)(3)两题由学生预习教材70—72页之后完成
五、小节:1学习换底公式及推导公式和对数恒等式 会用换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不置:
宣传艾滋病教案第三课时 篇9
课题:Unit 2My favourite season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四会句子: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winter best.Summer is good, but fall is my favourite season.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句子描绘各个不同季节的特征,将有关季节的对话引向深入。
教具准备:
1.教材配套课件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单词卡片
4.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活动一: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播放Let’s sing部分的歌曲,孩子们演唱
根据歌曲,出示相应的卡片
比赛哪个小组速度最快
活动二:说一说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询问一名学生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学生回答,并询问下一名同学
开火车问答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活动三:看看,说说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出示不同季节人们在做什么的卡片(内容类似练习册P10-3小体中的图)
教师引导孩子们:Which season is it? 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一下每个季节具体的景物: Fall is beautiful.The sky is blue.The leaves are yellow.The weather is comfortable.It’s windy.I can fly kites.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一个学生表达完毕后,教师提问:“Which season does „ like best?”并板书句子
学生尝试回答
活动四:听并回答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教师播放录音,请学生重复听到的句子
教师板书句型,指导学生认读。
学生在小组中读对话
引导学生试着提出问题:“Which season does „ like best?”并回答
活动五:写一写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教师播放Read and write部分的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写出答案
然后让孩子进行阅读,检查答案
抽查学生公布答案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活动六:玩游戏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学生描述,如:I wear my sweater.It’s windy.Which season is it?
另一名同学猜出答案
两人交换游戏
活动七:表演对话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小组表演Read and write部分的对话
要求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呈现出每个季节的情景和可以做的事情。
(四)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活动八:练习1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完成活动手册P11—6
Read and write
学生独立阅读对话
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独立完成Ask and answer 部分的填写
公布答案
活动九:仿例写一段话
教学参考时间:6分钟
参考课文Read and write和练习Read and write写一段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和原
宣传艾滋病教案第三课时 篇10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
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宣传艾滋病教案第三课时】推荐阅读:
《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主题班会教案内容06-05
艾滋病宣传语06-26
艾滋病防治宣传精06-01
艾滋病日宣传口号08-19
预防艾滋病宣传标语10-01
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总结05-25
年预防艾滋病宣传资料06-17
小学艾滋病日宣传活动06-20
年艾滋病日宣传资料07-04
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小结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