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江南春》赏析

2024-09-01

杜牧《江南春》赏析(共9篇)

杜牧《江南春》赏析 篇1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

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江南春赋》赏析 篇2

注释:[1]时节名。旧俗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2]指天下。[3]覆盖弥漫。[4]即吴国。“句”,发语词,无义。也作“勾吴”。[5]裂开。[6]代指春风。[7]怎奈。[8]朱雀桥,在南京秦淮河上。[9]吴地的美女。[10]渡口名,位于南京秦淮河畔。[11]兰木做的船桨,这里代船。[12]南朝帝萧宝卷,在位时荒淫无道,为梁武帝萧衍所杀,后追贬为东昏侯。[13]陈代宣帝子,名叔宝。即位后,不理政事,日与妃嫔佞臣宴饮行乐,后被隋将贺若弼等擒至长安,陈遂灭亡。

译文:

丽日和暖,江南已是春天,春又回来了。中分中元的节令气候,带来天下的芳草繁花。轻烟迷漫令人伤悲,这里是六朝故地;景色青翠正当艳媚,二月里充满晴晖。谁说建业之气偏邪,吴国之地僻远。新年一过和煦之风先吹遍,寒气消失草木开始萌芽出土。确实,春风吹遍南北没什么差别,怎奈大江横亘东西将它隔断。当然就使兰泽首先变暖,苹洲及早得晴。淡淡薄雾轻轻笼罩着钟山,和煦的春风微微吹荡在台城。所有的地方都美好,没有枝头不茂盛的。远来的客人可能迷恋朱雀桥头的柳色,离别的人们不要听乌衣巷里的莺声。此时衡阳的回雁经过,吴宫的窠燕已来。高低错落,梅岭上还残留着白雪;迤逦不断,枫林中却排列着翠色。几多嫩绿的叶子,还开在玉树之庭;无数的落花,竞相掉落在金莲之地。另外还有鸥鸟飞落的小洲上斜阳残照,打渔人家屋宇上升起晚炊之烟,涨潮时浪头拍击的渡口,长满繁密芦笋的沙边。四野纷披鲜丽如锦绣相合,山峦明艳秀媚似屏风相连。蝴蝶争相飞舞在昔日吴地美女走过的小径,杨花柳絮迷蒙乱扑当年桃叶渡口的航船,万物繁盛于一隅之地,芳草连接千里之遥。花草争鲜丽于秦淮两岸,恨风霜于积水之潭。烟云迷漫低垂于茂盛的林苑,使谢客一流吟唱偏多,春草繁茂夹持秦淮,使王孙情思油然而起。有的人珍惜嘉美的时节,纵情进行游乐。船只缆绳盈积水面,舞袖歌声充满酒楼。有谁看到那晨光中的田野,处处农人的悲苦;夕阳中的南岸边,家家蚕妇的哀愁。可悲啊!美艳逸乐无止无休,欢愉享乐却有尽头。齐朝东昏侯沉醉于此而失去皇位,陈朝后主迷恋于此而丧失了国家。今日天下为一合并为春,不分江南江北了。

赏析:王棨,唐代晚期律赋家。《江南春赋》是一篇见景感怀之作,行文舒徐畅达,华美自然。开篇破题,交代时节并点明文章所写的是“六朝故地”的春景,由此表明文章以点带面的构思安排。接着描写南京一带的春天美景,妙笔生辉。写法特点有四:①远近结合。如从钟阜、台城的薄雾和风,写到葳蕤之野、明媚之山,视角由近及远,景象由迷蒙而开阔。②视觉听觉结合。如朱雀柳色、渔家晚烟与乌衣莺声、潮浪渡口,前者为眼见之景后者为耳闻之声。③动态静态结合。“梅岭残白”“枫林列翠”是静景,“蝶影争飞”“扬花乱扑”为动景,动静之中,尽现出景物的生机活力。④色彩映衬搭配。“梅岭残白”与“枫林列翠”,“几多嫩绿”与“无限飘红”,这里的“白”“翠”“绿”“红”搭配自然,绚丽缤纷。总之,在作者笔下,故城南京一带的春天葱笼明媚,艳丽多彩。在这绚丽景色之中有人乐也有人愁,文章于此开始由实及虚,由对景物的描写转向对社会、人事的关注与思索。“惜嘉节”,“纵良游”,“舞袖歌声而满楼”,士大夫们正尽情享乐着这春天美景,可此时却还有无数的农夫蚕妇们为生计而怀愁苦啊。这里,作者将士大夫们的享乐与农夫蚕妇之愁对比,揭示了当时所存在的社会矛盾,最后以历史上齐东昏、陈后主耽于享乐而失国的事实收篇。此赋篇幅不长,但寄寓深远,面对春天美景而生忧国忧民之慨。语言华丽而流利畅达,用典虽多而自然贴切,既遵循了律赋对句式音律的要求,又体现了作者灵活运用语言的高超技能。

杜牧《江南春》阅读答案 篇3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阅读答案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答: 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

(1)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理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理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十万八千里。

(2)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5.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6.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7.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字,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8.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5. 选取了莺歌,红花,绿柳,水乡,洒店,小旗,寺庙,春雨。

6. 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或局部景致与概括描写结合)等多种方法。

7. ①错在不懂得“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或误解了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方法。

②既然是写江南春色,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8.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阅读训练及答案】

(1)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____”。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千里)

(2)首句写出了江南怎样的特征?(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3)“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写出了江南怎样的地形和风貌?

(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地招展。)

(4)一、二句写出的是“晴景”,三、四两句写的是“_____”?(雨景)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给人以怎样的意境?

杜牧诗山行赏析 篇4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赏析:

杜牧遣怀赏析 篇5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

注释:

遣怀:抒发感触甚深的情怀。

落魄:漂泊,作游乐解。

楚腰:《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后称细腰女子为腰。

掌中轻:《飞燕外传》:“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此处均指苗条轻盈的扬州歌女。

一二句意谓:游乐江湖,携酒来往;苗条歌女,浅斟低唱。

一觉:一旦醒悟。

扬州梦:《杜牧别传》载:“牧在扬州,每夕为狭斜游,所至成欢,无不会意,如是者数年。”赢得:落得。

十年:一作三年。

薄倖:《辞海》注:“犹言薄倖情,负心。”

三四句意谓:扬州多年醉生梦死的生活,如今已经觉醒;尽管落得一负心郎之名。也任凭歌女去埋怨我的薄情。

译文

失意潦倒,携酒漂泊江湖,沉湎于楚灵王喜好的细腰女子和赵飞燕的轻盈舞姿。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醒悟回头,却在青楼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

赏析:

此追忆扬州岁月之作。杜牧于公元833-835年(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当时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从此诗看,他与扬州青楼女子多有来往,诗酒风流,放浪形骸。故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成之叹。这是作者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轻佻颓废,庸俗放荡之什。《唐人绝句精华》云:“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发为此诗,读来但见其兀傲不平之态。世称杜牧诗情豪迈,又谓其不为龊龊小谨,即此等诗可见其概。”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作者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作者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作者所“遣”之“怀”。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作者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作者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作者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诗人简介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篇6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 篇7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杜牧《江南春》赏析 篇8

《鹭鸶》  作品介绍

《鹭鸶》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2卷。

《鹭鸶》  原文

鹭鸶

作者: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注释

①觜:通“嘴”,指鸟喙。

②远:全诗校:“一作低。”

《鹭鸶》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鹭鸶》  繁体对照

卷522_58  鷺鷥 杜牧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壹樹梨花落晚風。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赏析 篇9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赏析

开成二年(837),35岁的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31岁的弟弟杜顗(yǐ)【字胜之】患眼病(可能是白内障)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又名竹西寺,始建于汉明帝(刘庄)时(公元58年前后)】。就找了一位叫石生的眼医,请了一百天的假,和石生一起从洛阳赶去扬州给弟弟治病,病没治好,但假期已满。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也就是说,官员最多只能请一百天的事假,否则就算自动离职。也许生病的弟弟确实需要他全力照顾,也许是禅智寺幽静的环境触动了他早已厌倦监察御史职务的情怀,他毅然放弃官位留了下来,并写了这首融情于景、景幽情遥的五律——

“秋雨过后,禅寺清寂,只有凄咽的蝉声在空气里流荡;松桂稀疏,随风摇曳,发出瑟瑟声响。青苔满阶;一只白色的小鸟停在上面,迟迟不肯离去。暮霭沉沉,从茂密的林间缓缓涌起;一抹斜晖,斑驳地映着孤单的小楼。晚风轻拂,传来竹西路上歌吹的喧嚣;有谁知道?我正独坐凄凉……”

诗人首联以声写静,反衬禅智寺的冷寂:“蝉噪”,蝉鸣;“飘萧”,风声萧瑟;“秋”,点明时间,突出秋意。雨住风清,秋蝉嘶鸣;松桂飘摇,秋意横生。偌大的禅智寺,单调的秋蝉声如噪,微弱的秋风声可闻,足见环境寂静。以声衬静,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秋风秋雨给人凄冷之感,松桂瑟瑟,给人枯寂之感。禅智寺氛围的冷寂令人“闻声”而凉意暗生。

颔联以形显静,渲染禅智寺的孤清:“阶砌”,台阶、石路;“迟留”,久留不去。路阶青苔密布,说明人迹罕至;小鸟徘徊不去,暗示周围寂寥无人。诗人信手拈来的两个形象,给人满目荒凉、空寂孤单之感。宛如一幅清雅的水墨小品,意境清幽而苍凉。“独立寒秋”的寂寥之意,含蕴其中。

颈联以色写幽,突出禅智寺的凄迷:“暮霭”,黄昏时的雾气;“深树”,茂盛的树木。暮霭渐浓,丛林深郁,幽暗的色调使人感觉压抑;夕阳西下,斜晖一抹,明亮的光彩又给人带来一丝暖意。又好似一幅明暗交织的油画,意境静穆而岑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感,随景而出。

尾联以乐衬哀,表现诗人的孤凄落寞:“竹西路”,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一段路,这里代指扬州;“歌吹”,歌声和乐声。夜幕降临,晚风送来喧闹的歌乐声,身外不远处,就是“十里春风”、市井繁华的扬州啊!想当年,自己曾在这里放浪形骸、意气诗酒、“赢得青楼薄幸名”。可如今,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独坐凄凉。个中滋味,谁能体会呢?以歌乐之乐反衬孤凄之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落寞伤感油然而生。华年渐逝的感慨、仕途失意的郁愤、国势江河日下的忧戚……齐上心头矣!

全诗题写禅智寺的“幽静空寂”,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动静相衬、明暗交织;以声反衬开篇,又以声对比作结,结构精严,手法高妙;融情于景,处处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精心而无迹地营造出的百年古寺特有的幽凄静寂的氛围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老态龙钟”的“小杜”。大唐王朝无可奈何地进入了晚年,她的子民——即使是才华横溢、风流不羁、豪爽清丽的杜牧——也无可避免地“与时俱进”,堕入了人生枯寂的冬……

遗憾的是,手足情深的杜牧做出的这次牺牲,并没能挽回弟弟的视力,此后他虽又多次陪其辗转求医,但杜顗最终还是不治,卒于大中五年(851)。大约一年之后(852),杜牧也病逝于长安家中,享年50岁。他的好友、写过“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纵游淮南》)的张祜(字承吉)也于同年去世。杜牧当时题诗禅智寺,是否也有终老扬州的想法呢?嗟呼!扬州之于杜牧,岂“十年一梦”能尽道乎?

余试以诗解之曰:

雨过桂松泠,飘萧孤蝉鸣。

深树暮霭起,青苔白鸟停。

小楼斜晖映,歌吹晚风听。

上一篇:全民读书活动工作计划下一篇:我的故乡黑龙江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