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美测试题

2024-12-18

三年级音美测试题(精选14篇)

三年级音美测试题 篇1

峦庄中学体音美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阮班伟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县教研室《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体音美工作实施意见》和阳光体育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抓好体育、音乐、美术老师们的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继续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立足于课堂,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素质、健康素质,提高我校体音美教学整体水平。考虑本组学科特点,特制定以下规划:

二、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2012-2013学年度

体育:

1、继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在我校深入实施;

2、进一步完善早操、课间操活动开展落实工作;积极开展各种课外体育竞赛;

3、组建男女篮球队;

4、加强体育锻炼,力争在县运动会、篮球赛等活动中能拿到名次;

5、召开一次全校运动会。

音乐:

1、加强音乐课常规教学管理,加强音乐教学效果;

2、音乐教学要多样化,适当涉及乐理、视唱、器乐等各方面内容;

3、要有针对性的培养特长生。

美术:

1、加强美术课常规教学管理,努力做好特长生的培养;

2、做好学生作品的收集展览;

(二)2013-2014学年度

体育:

1、男女篮球队的训练要常规化;

2、增加除教材要求的项目外,逐步增加运动会项目内容(如竞走等项目)训练;

3、加强中长跑训练并作为阳光体育的一项内容,使其常规化(秋冬季);

4、能全面参加县运动会所涉及的项目,在县级运动会上要取得较好名次;

5、召开一次全校运动会。

音乐:

1、进一步完善音乐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音乐舞蹈室;

2、把视唱、练耳、器乐、乐理作为音乐课重点内容;

3、开发音乐校本教学内容;

4、建立音乐兴趣活动小组;

5、进行一次文艺汇演活动。

美术:

1、注重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2、建立美术书法室,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3、加强学生美术基本功训练;

4、在美术课中适当增加书法教学。

(三)2014-2015学年度

体育:

1、完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方式,既注重全体学生体制训练,有能结合篮球队、运动会相关训练项目进行特长生训练;

2、召开一次全校运动会,并要将每年一次的运动会常规化;

3、能打造我校体育一到两个优势项目;

4、进一步强化阳光体育活动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特长生方面的作用。

音乐:

1、建立学校乐队;

2、建立学校合唱队;

3、完善每学年一次的文艺汇演制度,并保证汇演有一定的质量;

4、完善音乐校本课程;

美术:

1、保证每学年一次的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并逐步提高(以后)展览水平;

2、建立并完善美术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并能专门安排专业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

3、要培养出一些有一定水平的美术、书法特长生;

4、将毛笔字训练常态化。

三、实施保障:

1、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加强体音美基础设施建设;

2、重视课堂效果,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加强课堂的有效性;

3、有针对性的开展体、音、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

4、加强抓常规管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素质和健康素质;

5、加强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

6、加强体音美教师队伍建设;

6、发挥课外兴趣小组的作用。

丹凤县峦庄中学2013年2月

三年级音美测试题 篇2

《课程标准》指出:计算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强调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注重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了第一学段最为复杂的计算知识, 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其中, 教材在内容编排、例题安排、素材选取都体现了《标准》中关于计算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加大教学步子, 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等。但事实上,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由于部分教师对课标理解不深, 课堂表面热闹了, 算法多样了, 在练习的时间、数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 忽视了学生思维及技能的训练, 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弱化的趋势。因此, 本研究是针对区域小学生第一学段学习后,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保持情况如何?计算的基本技能如何?期望通过采集一些真实可信的数据, 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同时, 通过对部分师生的访谈, 了解新课程下师生对计算教学的理解。

二、测试目的及方式

1. 测试目的。期望通过这次测试与分析的结果,

能对新课程下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同时也希望为第一学段结束后基本计算技能掌握效果方面的测试提供一个数据参照。其次, 通过对测试情况的分析, 收集部分典型计算错例, 尝试对错例进行分类划分, 探讨影响学生掌握计算技能的心理因素, 促使教师改变单纯的、机械重复的训练方式。另外, 通过对师生访谈, 了解计算教与学的现状。

2. 测试方式。

为了减低因多次考试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测试与三年级数学期末区域质量抽测相结合。测试题的编制以《课程标准》及《广州市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标准》为依据, 进行测试量表的设计, 本测试研究从计算的正确性和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完成题目两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反映。

3. 测试样本。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代表性,

以整个区域学校的一个班整群抽样, 抽取了89个班, 3615份测试卷作为基本计算技能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收集教师测试分析表89份, 对60位教师作了访谈记录, 并抽取相应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案访谈。

三、测试结果及分析

1. 口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从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 有76%的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且不出错, 说明这部分学生口算技能相当熟练且注意力集中。而答对10题以上的学生占95%, 说明学生整体口算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仍然有1%的学生正确题数低于5题以下, 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分布在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或民办学校, 其中, 样本班的数据显示约占1到2名学生。通过查阅测试卷发现这部分学生书写潦草, 做题格式不规范等。从数学知识的纵向角度分析, 发现此类学生的估算、笔算题出错率高, 甚至个别学生不能完成。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口算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 因注意因素导致的错误。如100÷5=500, 学生在不善于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下, 受前面几道题乘法的影响, 错将除法做成乘法算。如14×20=180, 13×300=3300,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顾此失彼, 只注意乘个位或十位而忘记乘另一位。如30×50=150, 700×30=2100, 学生没有发挥注意的监督功能, 忘记添0。

(2) 因记忆导致的错误。如3.1-0.8=3.3,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时候漏减1。

结合师生访谈了解到, 教师认为教得最满意的是口算课, 认为口算能力是形成估算能力、笔算能力的基础, 只有口算过关了, 估算和笔算才有可能过关。在课堂上会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如开火车、夺红花、小竞赛等。家庭作业会有一定量的口算练习。对于口算经常出错的学生, 教师都把错误原因归为粗心、不审题, 改进建议也一再强调多练, 较少从心理角度分析原因, 而采取针对性强的策略。

2. 估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见表2)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影响估算题正确的主要因素有:

(1) 题目类型。从表中数据看, 有关“估计积 (商) 大约是多少”“估计积 (商) 在什么范围”。这两种类型的估算题, 学生的正确率都在80%以上。填空第11题, 学生的正确率只有76%, 题目是要求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 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2) 题目数字特征的因素。如:88÷3≈的正确率是87.7%, 而497÷7≈的正确率是80%。这说明数字位数是影响估算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同时, 数字在估算中调整幅度的大小除了影响估算的准确性, 也影响策略的选择, 即采取截取策略 (497÷7≈, 可把497看作490) 比采用取整策略 (88÷3≈, 可把88看作90) 的正确率低。

(3) 题目的运算形式。从表格数据发现, 乘法估算的正确率优于除法估算。

(4) 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如:53×62≈300, 27×83≈240, 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估算的意识, 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 口算的熟练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估算的准确性。

(5) 估算意识的影响。如:497÷7≈71……3, 学生把497看作500, 再把500÷7=进行精算。三年学生估算情感属于初步形成时期, 学生对估算是一种不精确的计算的认同, 对自己估算能力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他们更相信通过精确计算出的答案。

结合师生访谈了解到,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更重视估算方法的训练 (如取整、四舍五入等) , 也注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运用估算, 但忽视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未能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去解释估算思路的训练, 因而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3. 笔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见表3) 从表中数据来看, 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正确率较高, 都在80%以上, 同时也表明基本口算失误造成的笔算错误数量也较多, 尤其是需要进位的乘、加两步计算和退位减法;大数乘小数 (89×32) 的错误率低于小数乘大数 (56×74) ;位数的多少及涉及数字0或7的计算也较容易出错, 学生粗心、书写不当产生的错误等。另外, 选择第4题考查算理方面的正确率只有52%, 这说明算理的理解仍然是教师最忽视的, 片面认为练习数量多少是提升技能的唯一手段。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笔算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 口算错误。需要进位的乘、加两步口计算如56×74= (5×4得20忘记加进位的, 除法退位减法的错误) , 极个别学生是因为乘法口诀错误。

(2) 计算法则方面的错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的错误;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除法试商的错误;商和除数相乘的错误。

(3) 粗心、书写不当的错误。抄错数字、横式漏写、抄错答案等。

(4) 理解算理方面的错误。如选择题要求学生理解5×3实际上是计算什么,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答案 (1) 。

结合学生访谈了解到, 学生认为计算特别难的点有:算理的理解;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笔算乘法中的连续进位。计算能力强的学生知道运算的依据, 算理的理解较为清晰, 能自觉地训练多一点的题目, 能灵活运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计算能力弱的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依靠教师反复讲解和训练, 依靠记忆或凭感觉, 对算理的理解不甚清楚, 完成作业时不注意思考, 有时甚至还会互相抄袭。

结合教师访谈了解到, 大部分教师认为: (1) 学生形成计算技能的最重要环节有:熟记乘法口诀;理解算理;牢记法则;重复训练;书写格式;检查习惯。 (2) 对于计算老是出错的学生, 教师采取的策略有: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如经常提问、在黑板上板演等;帮助学生分析错因, 找出症结, 并针对错因进行个别辅导;反复训练, 课后布置专项练习;同学之间采取一帮一;设立“纠错本”、多复习;编顺口溜记忆计算难点;通过数学游戏, 提高兴趣, 如24点游戏。 (3) 关于笔算教学:要注重概念法则的教学, 对法则要牢固记忆;要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 要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根据, 关注知识的形成;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练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反复训练;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 而且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一套训练学生笔算技能的有效方法, 但从数据反映仍然忽视了算理方面的教学, 这说明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不一致性。

四、初步结论

1. 期望通过学业质量抽测开展测试分析的实践研究, 就如何从整体的面面俱到到某一专题作出尝试, 以期末抽测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以计算能力为切入口, 指导教师进行测试分析方法的研究。从汇总的分析表发现教师从应付的态度向认真的关注, 从过多地关注分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渡, 并对学生的计算错例进行摘录分类, 分析错误原因,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区域数据的比较了解到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水平。实践证明, 错例的整理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梳理, 为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2. 充分利用区域教研特色“三级教研网络”的教研体制, 在区、镇街、校三级层面进行指导和监控, 从量的分析角度, 在区、镇街、校三级层面通过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数据的统计, 得到比较真实数据的参照, 从质性分析的角度,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 初步探讨影响形成技能的心理因素。

3. 专项调查结果表明: (1) 区域三年级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总体达到了教学要求, 口算合格以上的学生占测试总人数的90%, 估算、笔算技能的掌握较好, 正确率都在80%以上, 但需要学生理解算理、表达过程的题目得分率较低。 (2) 偏向农村地域学生的数学基本计算技能水平低于镇街学生, 镇街之间、公、民办学校之间的学生差异较明显, 这反映本区域的数学教育存在差距。 (3) 影响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问题有:乘法口诀熟记程度、算理理解不透、计算法则掌握不好、书写检查习惯、注意力的保持、非智力因素等。 (4) 影响学生基本计算技能形成的因素有: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理解, 对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的理解, 对教材编写的理解及把握, 练习设计及实施的有效性、对学生计算错误的态度及相应的措施;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兴趣, 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理解, 对练习量的认同度等。

五、讨论及思考

本测试抽取样本的数量及样本的分布基本上都能代表区域的实际情况, 有待改进的地方: (1) 测试题以《课标》及人教版 (三下) 教参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制定双向细目表, 测试题可能偏重主观, 欠缺镇街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数据的差异检验、离散度的检验。 (2) 本测试是与数学期末抽测相结合, 评价方式限于正确性这一维度, 速度与合理性未能体现。 (3) 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 本次测试只针对口算、估算、算理、笔算四方面的数据统计, 对于是否加入运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 有待进一步思考。 (4) 学生计算能力的深入研究, 仅从量的角度测试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本研究还结合质的分析, 但访谈的内容还是侧重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教学行为, 对不同层次学生在计算中的思维过程的访谈有所忽视。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双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2]张晓霞, 马垊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测试题 篇3

1.给文中的空处加上标点。(6分)

2.用“~”画出最能表达本段意思的句子。(2分)

3.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4分)

( )( ) ( )( )

作溜

( )( ) ( )( )

4.填一填,写一写。(4分)

我发现“来来往往”既是叠词,而且里面还含有一对反义词,我也能写四个这样的词 、、 、 。

5.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你对“形态各异”的理解,并用它说一句话。(4分)

(1)形态各异

(2)

古人的诗文赞美荷花的的确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

如果没有荷叶,只剩下一支光杆荷花,孤独无依地站着,就显得单调。()没有荷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出这些漂亮的荷花。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久旱初雨,对像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它们一点一滴都不沾唇。它们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儿。风雨袭来,它们紧紧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荫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可以清热去火。荷叶作为特殊的包装材料,不怕水浸,不怕油污。用荷叶煮成粥,碧绿馨香,清爽可口……

当人们欣赏荷花时,荷叶从不计较、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它总是默默地战斗。

荷叶是美的,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心灵美。(),我更爱荷叶。

1.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2.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4分)

(1)粥,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再查画。

(2)污,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3.写近义词。(3分)

确实——()保护——()保存——()

4.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5.用“~”画出文中写荷叶用途的句子。(2分)

6.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写出荷叶的特征。(6分)

颜色 ,形状,质地 ,整个自然段采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生长习性。你能仿照这样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吗?

7.“荷叶是美的”指的是 。“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心灵美”,“心灵美”指的是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赞美荷叶或荷花的诗句 , 。(8分)

在6500万年以前,地球上生活着一种爬行类动物,那就是恐龙。人们常常认为恐龙只是一种身体庞大、行动缓慢的动物,其实是错的。恐龙有的很大,比十几头大象加在一起还要大;有的却很小,和一只鸡差不多。有的恐龙飞,我们称做翼龙;有的恐龙生活在水中,我们称做鱼龙;有的恐龙就像牛呀、马呀,只吃树叶和草类,那是草类恐龙;有的恐龙就像老虎、狮子一样,专门捕食别的动物,我们称做肉食类恐龙。恐龙的种类有好几百种,样子千奇百怪。

1.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写序号)(8分)

称心( ) 称赞( ) 对称( ) 称职( )

称雄( ) 称号( ) 称快( ) 称谢( )

2.照样子组字、组词。(6分)

例:龙:拢(靠拢) 茏(葱茏)胧(朦胧)

是:() ()()

会:() ()()

3.在错字下面画横线,把正确的字写在( )里。(3分)

绶慢()冀龙()哺食()

4.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深: A深度B深奥C(感情)深

(1)这本书很深,我们还看不懂。( )

(2)他们两个人常在一起,感情很深。( )

(3)这口井有8米深。( )

5.写近义词。(3分)

庞大()错误()缓慢()

6.根据短文填空。(6分)

恐龙种类有 种,样子。文中介绍了, ,。

7.用“~”画出描写恐龙大小的句子。(1分)

1.成语妙答。(5分)

(1)成语 是说蛇本来没有脚,但画画的人却给它加上脚。

(2)“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是 从秦王那里要回了和氏璧。

(3)炎帝的女儿游泳时淹死在东海,化为鸟,衔来西山的木石想填平大海。这个故事就是成语 的来源。

(4)一般来说,“昙花一现”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

2.行千里路 读万卷书。(3分)

(1)“匡庐天下秀”赞美的是()

A.嵩山 B.泰山 C、.庐山 D.华山

(2)下列不属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的是()

A.峨眉山 B.普陀山 C.五台山 D.恒山

(3)“五岳归来不看山,()归来不看岳”。

A.泰山B.华山C.黄山 D.天山

3.心系奥运。(8分)

(1)连一连

郭晶晶体操冠军

张怡宁射击冠军

杜丽跳水冠军

杨威乒乓球冠军

(2)填一填

奥运会每 年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是 。

4.吟诵古诗。(4分)

看到春天的美景,你会吟诵古诗:

, 。

看到一泻千里的瀑布,你会吟诵古诗:

三年级音美测试题 篇4

一、填空。

1.量数学课本的厚度,要用作单位,量学校操场的长度要用作单位。

2.把下列计量单位分类,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厘米、克、分米、千克、米、毫米、吨、千米

长度单位:》》

质量单位:》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吨、千克、克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要走520。

(2)一本日记本长24。

(3)一袋水泥重50。

(4)一辆卡车可装货3。

4.人体内含有大量水份,平均每千克体重就含水700克,小玲的体重是28千克,她体内大约含水克。

5.绕学校操场跑二圈是850米,还差米正好是1千米。

二、选择“>、<或=”。

2吨96千克 1000克3千克 45克3千克 2050克2049千克 4千米4200米 100毫米1分米

三、判断题。

1.7米是70厘米的10倍。

2.1吨棉花比700千克铁轻。

3.4个250米是100千米。

4.一块砖重2千克,500块砖重约1吨。

5.把1厘米平均分成10段,其中每一段长1分米。

四、列式计算。

1.2500千克的8倍是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列式:

答:2500千克的8倍是千克,合吨。

2.240分是2小时的多少倍?

列式:

答:240分是2小时的倍。

五、应用题。

1.一头猪重120千克,10头这样的猪的重量恰好是一头牛重量的3倍,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列式:

答:一头牛重千克。

2.刘师傅今天上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加工25个零件,下午工作3小时,每小时加工27个零件,今天一天加工多少个?

列式:

答:今天一天加工个。

3.运动场的环形跑道一圈为400米,小青参加3000米长跑,他需跑几圈再加多少米?

列式:

小学三年级语文测试题 篇5

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jīng xīn yī rán liáng shí chuí tóu sàng qì

( ) ( ) ( ) ( )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磨 扇

三、比一比,再组词。(5分)

异( ) 坊( ) 杨( ) 拼( ) 摇( )

导( ) 仿( ) 扬( ) 并( ) 遥( )

四、下列词语你能归类写一写吗?(5分)

垂头丧气 打量 快活 注视 橙黄

翠绿 观察 难过 桃红

1、表示心情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颜色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看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上恰当的词。(6分)

( )地喊叫 ( )的衣裳

( )地奔跑 ( )的颜料

( )地飞舞 ( )的歌

六、选词填空。(4分)

1、欢乐 快活

(1)落叶在风中( )地舞蹈。

(2)小溪唱着( )的歌流向远方。。。。。。

七、对对子。(4分)

对云横 山花对

雨中山果落, 。 大陆对

三年级语文上册测试题 篇6

1、动动脑筋,说出下面脑筋急转弯的答案。

矛和盾相拼,最后到底是什么结果?()

2、把下面八字成语补充完整,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1)耳听为(),眼见为()。

(2)()在天边,()在眼前。

(3)()事不足,()事有余。

(4)宁为玉(),不为瓦()

我发现每组成语中所填的两个字都是()

二、选词填空。

仍然果然居然

(1)天气预报说今天有暴雨,()在放学的时候下起了大雨。

(2)粮店老板卖“黑心面”,6袋面粉()没有一袋是够称的。

(3)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干扰,今年我国的经济()会高速增长。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1)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2)“住嘴”铁罐恼怒()了。

(3)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音美教学有机融合的探索 篇7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音美等艺术活动涉及到的各种构思、设计、制作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赋予他们发挥艺术想象的空间。音乐通过旋律、节奏、节拍等要素与美术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由于音、美的二度创造性很大,因而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二者的相互融合,可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综合形成新的联想,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如美术《唱大戏》一课,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是画一个脸谱,教学中教师即兴唱起《说唱脸谱》这首歌,气氛立即活跃起来,随着旋律和歌词的启发,学生边跟着唱边做着各自的表情,创造思维得到激发,其中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画两个不同的脸谱”。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同学都能画出不同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脸谱。

二、有利于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

音乐和美术是艺术教育中的姐妹花,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美术课听音乐欣赏,画声音及音乐课中绘旋律、画意境等教学活动,两者的融合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将一幅幅绘画配上一曲曲“画外音”,如美术欣赏《千里江山图》一课,当千里江山图在大屏幕上缓缓移动时,教师及时配上古筝弹奏“高山流水”的乐曲,立即拉近了学生与画面的距离,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让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另一方面,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启发学生为一曲曲音乐描绘出一幅幅“音中画”,如音乐《爱心家园》一课中,在听赏歌曲《爱在天地间》时,巧妙地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和救援的场面,从听觉和视觉上营造了氛围,在使学生更好地欣赏歌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学生立即对抽象的音符产生了形象的体验,教师及时让学生把对音乐的感受借助生花的妙笔为灾区人民设计出新的家园。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艺术趣味

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静谧有余而活泼欠佳的气氛;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能够改变音乐课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的情况,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根据学生好动、爱唱、喜画的特点,我将美术与音乐进行相互补充的教学,使这两门课中都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既赋予课堂形象渲染力,又能制造活泼、愉悦的气氛,让学生既能得到听觉享受,又拥有视觉的感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抓住“视、听、唱、动、画、记、创”七个要素,根据课例设计,如绘画教学、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等内容的不同,在七个要素中进行增删调补,有机结合,灵活使用,互为补充地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

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音乐美术灵活巧妙地融合可以拓展学生艺术空间。如把音乐形象描绘下来,教师就启发每个学生用各自独特的画面去表达同一音乐主题,启发学生为音乐描绘一幅图景时,鼓励其去积极地寻找各式各样的图解。如科幻绘画、室外写生、歌曲创编、打扮歌谱等创作,教师在运用自身素质、教材内容、教学设备等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把同一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教学气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进一步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

让音美融入小学体育课堂 篇8

一、追求音乐艺术的光彩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把音乐舞蹈引入课堂,学生们会因此而兴奋,因此而更加积极主动。而音乐舞蹈的引入也能增强学生们的体质,活跃他们的身心,培养他们的兴趣,调节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美的情操和个性的自主发展,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促进美育的发展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体育课中,如果我们适时地穿插一些舞蹈,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能促使学生们运动中枢的兴奋,从而提高他们的兴奋性,减轻疲劳感,激发他们机体的潜能和学习的兴趣。例如:上课时,在整齐的队列训练之后,我会打破过去那种呆板、单一、公式化的热身运动,而是让学生们跟随着优美的乐曲声,进行各种舞蹈动作的练习,使学生们能在音乐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他们积极地进行热身运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二、美育渗透体育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中美的存在,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有关审美知识教育,让他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学会去感觉、去领悟、去回味美的存在,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充分展示出体育美的丰富内涵。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也不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完美的人:优雅的仪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这也是寓美于教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给学生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和愉悦的感觉,以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反射,从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外,我们在上课时言语要注意从审美的角度,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进行传授,以唤起学生们的审美情感;我们的示范动作也要力求做到舒展、轻巧、优美、大方,给他们以一种观赏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情绪。

例如:在进行《队列队形》教学时,当我们讲了有关的基本动作方法之后,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形式或者竞赛的形式,去进行操练,这样既可以克服单调、古老、枯燥无味的教法,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情境,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又如:在准备操中,我们也可以穿插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在练习时,让学生们回忆电影武打片段,教师用语言提示引导学生们进行练习,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准备活动的效果,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对某些动作从美的角度进行鉴赏和评价活动。像前滚翻,我们可以一边让学生示范,一边请其他同学观察、分析和评价。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能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对动作建立起正确完整的概念。

三、现代化媒体助推音美渗透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为我们的体育课堂增色不少。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地利用图片、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让学生们欣赏到平时很少接触,甚至有些想象不到的动作技巧美,而且还能弥补我们体育教师本身不能做到的动作。而且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体的教学,既可以展示成功体育动作的优美,又能使学生们产生美感,从而对体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教短跑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我在上课时,先给他们观看奥运会男子100米跑步比赛,让学生们感受一下赛场上那紧张而又激烈的气氛。然后,再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运动员们在起点时是如何助跑的,在终点冲刺时又是如何尽力发挥自己潜能的。如果他们看得不够清楚,难以用言语去描述,我会用多媒体课件再按回放,或者在关键部分按暂停,让学生们慢慢地品味。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去模仿,又能调动他们跑步的积极性。在之后的跑步练习中,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让他们跑得更加有挑战性,我还让他们四人一组进行接力赛,看着他们一个个奋起直追,精力旺盛的样子,我都忍不住要为他们鼓掌了。

三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 篇9

第一文库网40×22 = 80×11= 12×50= 800÷4= 0×85= 84÷2 = 2.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带※的要验算。)( ※89×64 60×82 824÷8 ※504

÷5 3.计算。 124-735÷7 39×8÷6 (34+22)×24 376÷(123

-119) 二.填一填。 1.150×60的积的末尾有个( )0,积是( )。 2.50的20

倍是( ),504是( )的4倍。 3.一个数除以4,商是112,余数是2,这个数是( )。

4.□59÷6,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 )。 5.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6.3平方

分米=( )平方厘米 7平方千米=( )公顷 5公顷=( )平方米 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 7.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光的`身高是135

( )。 (2)一间卧室的面积是14( )。 (3)一张单人课桌面的面积约是24

( )。 (4)一个果园的面积是3( )。 8.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350 80×( )<326 ( )×16<130 9、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也可能是( )。 10、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

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 )、( )。 三、火眼金睛辨一辨。 1.边长是100米的

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求出他的周长。( ) 3.49

÷6=7……7。( ) 4.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一定有0。( )

5.13×18的积是两位数。( ) 6.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 ) 7.用

16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图,无论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它的面积都是16平方分米。 ( ) 四、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

是( ) 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正方形 D、三角形 3 2.一

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6米,它的面积是( )。 A、36平方米 B、64平方米 C、

81平方米 D、1296平方米 3.下面的文字和数字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A.8

B.5 C.田 D.明 4.( )÷3=103……2,括号里应该填( )。 A.309

B.311 C.307 D.308 5. 把2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

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A.18厘米 B.24厘米 C.27厘米 D.36厘米 6. 比较

下面两个图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面积相等,周长也相等 B.甲和乙的面

积相等,但甲的周长长 C.甲和乙的周长相等,但乙的面积大 D.甲的面积小,周长也小

7.下面三个算式的积中,( )最接近600。 A.31×19 B.27×20 C.25×303

D.22×32

六、解决问题。. 小明 王华 一共卖了多少钱? 2.720节电池,每8节装一盒,5盒装一箱。这些电池一共可以

装多少箱? 3. 每2人一个房间女生需要20个房间,如果每3人一个房间需要多少

个房间? 4.四年级8个班的同学要去植树,每班有5个组,共植树880棵树,每个

组植树多少棵? 每套12张,售价14元 今天卖出56套明信片。 5 5. 小丽看一

本529页的书,看了4天还剩2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6.(1)要围多长的篱笆? (2)如果平均每平方米种2棵花,这块地一共能种多少棵花?

7.音乐厅每排有40个座位,有25排。 (1)音乐能容

纳多少人? (2)红星小学借用音乐厅举

三年级语文测试试卷试题 篇10

jì rán kùn jìnɡ chuī zòu zhì huì

rán shāo chuānɡ lián qīn lüè zhǔ fù

二、选择确切的答案,并把这个答案涂在相应的位置上。(16分)

1.“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中的“壳”的读音为( )

A ké B qiào C hú

2.“我们每天要好好地反省自已的言行。”中的“省”的读音为( )

A xǐnɡ B shěnɡ C shěn

3.“停车坐爱枫林晚” 中“坐”的意思是( )

A乘,搭 B坐下、坐在。 C 因为

4. 在戏剧舞台,秦桧的脸通常被打扮成( )脸。

A 红 B 黑 C 白

5.这次主题班会上,王明同学( )大家多讨论讨论复习语文的方法。

A 建议 B 意见 C 议论

6.水面( )着蓝天、白云、红花、绿树。

A 倒映 B 倒影 C 映衬

7.下列词语都表示颜色,其中和“金黄”一词不是同一类型的词语是( )。

A 火红 B 银灰 C 浅绿

8.重庆、拉萨、济南分别被称为:( )

A冰城、山城、羊城 B 山城、日光城、泉城 C 山城、冰城、泉城

三、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句子括号中。(8分)

百尺( )头 迫不( )待 ( )阳似火

学海无( ) 沧海一( ) 兴高( )烈

1.夏天到了,( ),田里的泥土晒得裂开了缝,庄稼好像也在冒着烟。

2.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学到的只是( ),更多的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填空。(1-5题每空0.5分,第6题0.5+1分,共14分)

1.《枫桥夜泊》作者是 朝的 。诗人看到了 、

、、……听到了 、,描绘出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中的“ ”字,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诗题中“泊”的意思是 。我还知道一句有关秋天的诗:

,遍绕篱边日渐斜。

2.小露珠像钻石那么 ,像水晶那么 ,像珍珠那么 ,把所有的植物 ,所以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3.《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陋习”的意思是 ,在文中指 ,我还知道的陋习有 、。

4. 书到用时方恨少, 。《古今贤文劝学篇》

5. 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那里有 的沙滩, 的公园和 的街市,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 ”。

6. 春江小区22栋302室的张明发现隔壁家发生了火灾,张明应该打火警电话 求救,如果你是张明,应该这样说: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8分+12分,共20分)

石榴(片段)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裂 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迅)。

1.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使用恰当的汉字。(2分)

2.石榴外皮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 →一半儿红,一半儿黄。(2分)

2.请从文中摘抄一句把石榴当作人来写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 。(4分 )

①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②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ní)喃(nán)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③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大自然里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短文中有许多表示声音的词语,如:滴滴答答、、……(2分)

2.读句子,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2分)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像……

3.联系全文内容,“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中“美妙”的意思是 。(2分)

4.短文是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第4小节向我们介绍了 、、三种动物歌手。(4分)

5.如果在短文前加上一个题目,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2分)

A 大自然的歌曲 B 大自然的声音 C 大自然中的动物歌手

六、习作。(30分)

读一读下列词语,想象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编一个童话故事,题目自定。(注意:这些词语可以全用,也可选用其中几个,充分发挥想象,尽量写别人没写过的故事哟!)

铅笔 橡皮 卷笔刀 文具盒 玩具熊

七、写字(4分)

1.规范书写(行款整齐,文题居中,一字一格,每段开头空两格,标点占格)(2分);

2.端正书写(结构匀称,大小适中)(1分)

三年级音美测试题 篇11

传统认为,音乐素养包括旋律感、节奏感与曲式结构感等,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音乐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体所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文化知识;个体可以顺利完成的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能力;个体对音乐的社会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态度。在初级中学开展音乐美术共同互通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音美协作教学也是实现艺术文化主体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激发兴趣,保证学习的可持续性

教学伊始,学生们对古筝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有一种迫切求成之心,他们都想尽快在琴上弹出小曲来。我先教会学生演奏几首简单优美动听的小曲,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的启蒙阶段,我选用一些把技巧性融于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格调清晰、短小精悍的乐曲之中的教材,激发学生学琴的兴趣。当然我也和美术结合起来,从古筝的材料选择、构造、雕花等方面入手,和学生一起分析,古筝制成这种形状加上各种特色雕花,是与乐器的音色相符合的。我还与学生一起分享酷爱古筝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王银顺老师的故事。每当节假日,在街道的树阴下,或在凉风习习的河堤上,只见几十名七八岁的女孩在一位精神矍铄老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娴熟自如的弹奏着古筝,音色纯正,音质优美,疾如暴风骤雨,缓如行云流水,让游人听得心旷神怡,久久不愿离去。他就是镇原县秦剧团退休职工王银顺,女孩们弹奏的古筝也是他精雕细刻的。学生们都很爱听这样的故事,更能感受古筝的美。

二、营造浓厚氛围进行音乐教学

在我的音乐课室里,我不但挂了音乐名家的挂画,也有一些美术名家梵高、莫奈等的头像。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广州的博物馆或者名画家的书画展览现场观摩。进行《魅力音乐剧》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和美术老师商量好,希望她配合教授在舞台上色彩的搭配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内容,并且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画一幅猫的图片。上课前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画钉在音乐课室里。在欣赏到邋遢猫的音乐片段时,我让几个学生在墙上找出他认为的邋遢猫的形象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学生把灰色、褐色或者黑色的猫的图片交到了我的手上。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认识到,艺术真的是共通的,美术可以通过色彩描绘人物形象,而音乐可以用速度的快慢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音美协作,体验成功,提升自信

我们遵循引导-放手-实践-总结的教学路线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量鼓励、支持学生正常的交往,让学生在交往与集体活动中了解自己,提高自己。比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或实践活动。再如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唱得最棒,表演、创编得最好。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增强自信心。

这学期我和美术老师进行了一节协作尝试课。我们的课题是《走进春天》。经过反复的商议,我们最终确定整节课分四步。第一步,我先教唱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这首曲子比较简单,大概10分钟学生已经唱得很好了。第二步,美术老师教学生如何利用画笔表现春天,大概5分钟。第三步,分组练习,我们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美术组及音乐组,分别进行指导。音乐组分器乐表演组及演唱组。器乐组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几个矿泉水瓶装的沙子、几个碗里面装的黄豆、绿豆等作为表现春雨的乐器进行排练。演唱组的学生对着谱子自己打着节奏轻声的唱着歌曲。美术组人数相对少些,他们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画纸上绘画着。这个环节有15分钟。最后环节是协作展示,音乐组的器乐配着伴奏和着演唱组美妙的歌声,学生们在我的指挥下随着音乐轻轻律动,感受音乐的美。美术组的学生作品很棒,有个学生画的是父母带着孩子放风筝,好一幅和谐美丽的春日幸福家庭画。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没有闲着,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而且都很尽心尽责地完成。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地表现自己。最后的总结环节,我们两位老师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虽然很多时候不切实际,但那正是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知识的开端。美术需要幻想,而音乐能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音乐和美术都追求节奏感,需要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所做的正是在音乐课上渗透美术知识,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有序培养欣赏、演唱技能,进行相关音乐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科间的互相浸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了。

音乐与美术,是农村中学生接收到的学习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在音乐课堂中借助相关美术知识进行教学,也是学生获得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音乐文化的理解,多维审美体验的获得,情知、意的相互协调统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音美测试题 篇12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 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欣赏中国的诗歌一直是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同时把唐诗译成法语和英语的译者,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如何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文,才能使英、法文读者像汉语读者一样爱不忍释、百读不厌呢? 我个人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许渊冲的“三美” 译诗思想中,“音美”建立在“意美”基础上并凌驾于“形美”,毋庸置疑,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意美”是诗歌翻译的最基本的标准,但是许渊冲将“音美”置于“形美”之上,可见其对诗歌翻译中“音美”的重视。本文将以许渊冲的法译唐诗为例,探究其翻译理论中“音美” 的体现。

二、许渊冲诗歌翻译理念之“音美”

从一般的意义说,许渊冲的译诗思想属于格律派,他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就是证明。1979年,许渊冲就在《译诗研究》中提出了 “三美” 原则,并且明确指出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 ‘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 ‘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以上论述了许渊冲“三美”译诗思想的提出。就“音美”而言,其地位在“意美”之下,“形美”之上,也可以说,在传达原诗的形式时,“音美”的传达更为重要,尤其是原诗的韵,在译诗时要尽可能保留。具体来说,“音美” 的传达是以“音似”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说,译诗不但要押韵,而且要尽可能使韵脚的声音接近于原诗的韵脚。当然,这种做法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所以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挑战。因为只达到“意美”只是达到译诗的高标准,只有在做到“意美”的同时,又能保证“音美”和“形美”的结合,才达到了译诗的最高境界。总而言之,在许渊冲看来,原诗的“音美”是一定要尽力传达的,韵是一定要尽量押的,只达到“意美” 并不是忠实于原诗的做法。

三、许渊冲法译唐诗中“意美”与“音美”特征的再现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法译为:

L’ A scension

Le s singe s hurlen t avec le ven t rap ide?;

Le s o iseaux tourno ien t au-de ssus de I’ eau lim p ide.

Feu ille s sur feu illes tom bent jusqu’ la lisi re? ;

Ondes par ondes rou le la g rande r iv i re.

Lo in des m iens en autom ne,je r pand s des p leurs?;

M alade e t v ieux,je m on te seule la hauteur?.

Le s souc is ont m is du g ivre surm es chev eux? ;

Ecras, je renonce au v in peu savo ureux.

从“意似”和“意美”两方面来看,许渊冲对于这首诗的翻译在“意美”上还是做足了功课。首联两句,原诗中“风、 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他舍弃了“天”和“沙”, 译出了风急中猿猴哀鸣,清水上飞鸟盘旋,如原诗一般渲染了悲凉而又浓郁的秋意,虽不尽“意似”,却做足了“意美”。 颔联两句可谓杜甫的千古绝唱,译者用“feu illes sur feuilles叶堆叶”和“onde s par o ndes浪滚浪”把“落叶飘零,无边无际;滚滚长江,奔腾而来”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完美。颈联两句,许渊冲译作:“在秋天里远离家人,我泪如雨下;又病又老,我独自登上高处。“诗人长年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登上高台,面对秋景,不由悲从中来,译作把这情景交融的场面全部呈现,使诗人一生颠簸流离的生活跃然纸上。 尾联第一句译成“烦恼苦闷使得我头发结霜”,法语中并没有白发如霜这一比喻说法,译者这种直译的方式,法国人应该能看明白,还会觉得新奇。最后一句,译者把“潦倒”翻成 “Ecras被压垮”,意思表达得很到位,除了“新”字没有表现出来,整句译文基本表现了作者的意图。但是,“意美”上做得好,是不是意味着“音美”上有所舍弃呢?根据许渊冲的观点,押韵是传达唐诗“音美”的首要问题,因为“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 ”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 篇13

1.ao2.ei3.bd4.pq5.nm

6.li7.tf8.ne9.au10.dq

二、圈出你听到的词语。

1.电话电灯2.学校校园3.蘑菇魔术4.马儿骑马

5.水草草地6.数字数学7.明月明亮8.回家来回

三.找朋友,用线把拼音和字连起来。

dǎdìmābùnǎqí

骑哪打妈地不

四、填表。

字共几笔第()笔字共几笔第()笔

回3:四4:

方4:小1:

不2:五3;

五、我会填。(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写序号)

①抱②采③过④骑⑤踢⑥数

()草地()娃娃()木马

()足球()蘑菇()金鱼

六、我会连。

学园绿瓜

地珠金花

花生黄草

初中三年级物理期末测试题 篇14

一、选择题(共16分)

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1.有四个容量相等的瓶子,分别装满水银、海水、纯水和酒精(已知水银海水纯水酒精),那么所装液体质量最大的是 ( )

A.水银 B.海水 C.纯水 D.酒精

2.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为月球对物体吸引力的6倍 ,宇航员把月球上的石头带到地球上,则石头的 ( )

A.重力变为6倍,质量变为6倍,密度也变为6倍

B.重力变为6倍,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重力不变,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D.重力不变,质量变为6倍,密度变为6倍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电路中有电源,就一定有电流

B.只要导体中有自由电荷,就一定有电流

C.只要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就会形成电流

D.只要电路中有电源,用电器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4.如图1所示,同一个金属球,分别浸在容器a、b、c的液体中,其中a、c为纯水, b为浓盐水,金属球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三种情况下金属球所受的浮力大小关系(已知盐水水) ( )

A.Fa=Fb=Fc B.FbFa C.FbFc D.FcFa

5.在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A和电压表V示数的变化情况为 ( )

A.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 B.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

C.电压表V的示数变小 D.电压表V的示数不变

6.家用A、B两只白炽灯泡,A灯的灯丝比B灯的粗些、短些,则它们正常工作时,( )

A.A灯的电功率较大 B.B灯的电功率较大

C.两灯的电功率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两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圆柱形容器A和B,底面积不同(SA

A.甲球的质量小于乙球的质量

B.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

C.甲球的体积小于乙球的体积

D.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

8.在图4所示的电路中,闭合电键S,发现一只电表的示数明显变小,而另一只电表的示数明显变大,则: ( )

A.可能是灯L断路

B.一定是灯L短路

C.可能是滑动变阻器R断路

D.一定是滑动变阻器R短路

二、填空题(共26分)

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9.将一铁球放在炉火上加热,在此过程中铁球的体积 (1) ,质量 (2) ,密度 (3)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0.一金属块所受的重力为26.5牛,当用弹簧测力计吊着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6.7牛,该金属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为 (4) 牛;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为 (5) 牛;从溢水杯中溢出水的重力为 (6) 牛。

11.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17世纪中期,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公开演示了著名的 (7) 实验,才使人们确信大气压强的存在。1644年,科学家 (8) 首先用实验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通常把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1.01105帕)叫做 (9) 标准大气压。

12.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长方体游泳池,水的深度为5米,池底所受水的压强为 (10) 帕,约为 (11) 个标准大气压,池底所受水的压力为 (12) 牛。

13.某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为3伏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6安,该导体的电阻为 (13) 欧;当导体两端电压减小到一半时,该导体的电阻为 (14) 欧;当电路断开,导体的电阻为 (15) 欧。

14.在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键S1闭合。如果S2从断开到闭合,则电流表A的示数将 (16) ,电压表V的示数将 (17) ,灯泡L1的亮度将 (18) 。(前二格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最后一格选填变亮、不变或变暗)

15.如图6所示,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甲、乙、丙对地面压力最大的是 (19) 。如果在三个正方体上分别放一个质量相等的铜块,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最大的是 (20) 。(均选填甲、乙或丙)

16.小华同学探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得一石块的重力为10牛如图7(a)所示,将这块石头一部分浸在酒精中如图7(b)所示,测力计的示数为8牛;将这块石头浸没在酒精中如图7(c)所示,测力计的示数为6牛;最后将石头浸没在水中如图7(d)所示,测力计的示数为5牛。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结论:

(a) (b) (c) (d)

①分析比较图7中(b)和(c)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1) ;

②分析比较图7中(c)和(d)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2) 。

三、作图题(共6分)

请将图直接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图时必须使用2B铅笔。

17.重为8牛的小木块沿斜面滑下,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如图8所示,请用力的图示法作出木块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对水平面的压力F。

18.在图9中,选择合适的电表符号填入电路空缺处,填入后要求:当电键S闭合时,两个灯泡都能正常发光。

四、计算题(共24分)

请将计算过程和答案写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9.一块大理石样品的质量为140克,用量筒装入100毫升的水,把样品浸没在量筒中,水面升高到150毫升。求:这块大理石样品的密度。

20.在图10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闭合电键S,电流表A1的示数为0.6安,电流表A2的示数为0.3安。求:

① 电源电压。

② 电阻R2消耗的电功率。

21.在图11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 2A字样,电源电压为7.5伏且不变。闭合电键S,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求:

① 电阻R1两端的电压。

② 电阻R2接入电路的`电阻阻值。

③ 当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时,电流表A示数的范围。

22.如图12(a)所示,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分别为20牛和60牛,A的边长为0.2米,B的边长为0.3米。

① 求正方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A。

② 求正方体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B。

③ 若在正方体A、B上分别放置与A、B底面积相等、材料相同的的长方体物块C,和物块D,如图12(b)所示,如果它们的高度h相等,正方体A和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请通过计算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及其对应的h的取值范围。

五、实验题(共18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23.在测定木块的密度实验中:

① 实验原理: (1) 。

② 实验器材: (2) 、量筒、小木块、水、针等。

③ 表一为实验数据,请计算密度的平均值,小木块密度的平均值为 (3) 克/厘米3。新课 标第 一网

④ 实验过程中,影响测量结果(小木块的密度)的原因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个:

实验序号质量(克)体积(厘米3)密度(克/厘米3)

115.030.00.50

215.229.80.51

315.429.60.52

24.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①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和推导定量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得出

(5) 。

② 实验器材: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空饮料瓶、(6) 、盛水容器、塑料片、烧杯。

③ 将一粗一细两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用橡皮膜封住,并用橡皮筋扎牢。将玻璃管封口向下竖直放置。如果从上端开口处分别向两根玻璃管中注入相同质量的水,如图13所示,可以观察到较细的玻璃管下面的橡皮膜向下凸出较多,表明液体内部压强与 (7) 有关。

④ 在水槽中盛有适量的水,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的侧壁带有一个细管口的玻璃管,玻璃管中盛有与水槽中水面相平的红色食盐水,如图14所示,先用手指按住细管口,然后放开手指,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A处有红色盐水流入水槽中,表明液体内部压强与 (8) 有关。

25.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

① 实验目的:测定小灯泡 (9) 的电功率。

② 实验原理: (10) 。

③ 实验前,小华同学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伏,实验电路图如图15所示,在图中标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用+表示正接线柱,用- 表示负接线柱)

(11) 。(用2B铅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的图上标上+和-)

④ 闭合电键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和电压表示数变化的情况。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伏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安,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12) 瓦。新课标 第 一网

⑤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6所示,这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13) 瓦,灯泡比正常发光情况下 (14) (选填亮或暗)。

26.小华同学做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

① 实验目的:探究通过金属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形成电阻概念,从而得到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② 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金属导体(不同组可选择2-3种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和若干导线。

③ 实验中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的方法是 (15) 。

④小华同学设计的表格如表二所示

请指出小华设计表格中的不足之处 (16) 。

⑤ 学过电路一章后,小华同学进一步探究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小华用了四节干电池,增加了一个阻值为20欧的滑动变阻器,连接电路如图17所示,实验过程中,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4伏,并读出了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小华想更换定值电阻再做两次实验,可供选择的电阻有15欧、30欧、45欧和60欧各一个,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小华应选择的电阻是 (17) 欧。

九年级物理学科期末练习卷题号与分值答案要点及评分说明

一、16分1.A。2.B。3.C。4.C。5.B。6.A。7.D。8.A。

二、26分9.(1)变大;(2)不变;(3)变小。 10.(4)9.8;(5) 9.8;(6) 9.8

11.(7)马德堡半球;(8)托里拆利;(9) 1。

12.(10)4.9(11) 0.5;(12)7.3107。 13.(13)5;(14)5;(15)5。

14.(16)变大;(17)不变;(18)不变。 第(1)-(18)每格1分,共18分

15.(19)甲;(20)丙。

16.①(21)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大,受到的浮力也较大;

②(22) 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较大,受到的浮力也较大。

第(19)-(22)每格2分,共8分。

三、6分17.压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均正确3分。说明:作用点在水平地面上。

18.电流表与电压表均正确得3分

四、

(24分)19题

4分V=150毫升-100毫升=50毫升=50厘米3 1分

= m/ V=140克/50厘米3= 2.8克/厘米3= 2.8103千克/米3 3分

说明:公式1分,代入1分,结果1分

20题

6分① U=U2=U1=I1R1=0.6安10欧=6伏 3分

②P2=U2I2=6伏0.3安=1.8瓦 3分

21题

7分①U1=I1R1=0.5安10欧=5伏 3分

② U2=U-U1=7.5伏-5伏=2.5伏

R2=U2/I2=2.5伏/0.5安=5欧 2分

③ 0.75安-0.25安 各1分共2分

22题

7分① FA=GA=20牛 2分

② pB=FB/ SB =60牛/(0.3) 2米2= 666.67帕 2分

③ 根据已知可以求得A:B=9:8Ag (h+0.2米)=Bg (h+0.3米)

当h=0.6米时pA=pB当h﹤0.6米时pA﹤pB当h﹥0.6米时pA﹥pB。

3分

五、

(18分)23题

4分(1) (2)托盘天平;(3)0.51 。

(4) (只要合理的答案都可以) 每格1分,共4分

24题

4分(5)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 (6)橡皮膜; (7)液体深度; (8)液体密度。

每格1分,共4分

25题

6分(9)在不同电压下; (10) P=UI; (11)略

(12)0.75; (13)0.672 (14)暗。

(11)图共1分 其余每格1分,共6分

26题

4分(15) 改变电池节数; (16)表格中缺少电压为零时对应的电流值;

(17)15欧; 30欧;

说明:(17) 共2分,一个答案1分,有错不得分,

上一篇:学生德育培养总结下一篇:包工包料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