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故乡作文

2024-09-13

回忆故乡作文(共12篇)

回忆故乡作文 篇1

【推荐】回忆故乡作文合集9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忆故乡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忆故乡作文 篇1

记忆里的故乡,总是萦绕着一扇木门,吱呀,吱呀……

约是两岁时,我被爷爷奶奶接回了故乡。懵懵懂懂的我,什么也不知道。但是,我最喜欢玩家里的那扇木门。木门上了年纪,一开一关,就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在那个小村落,我听不到任何音乐,于是,木门发出的“吱呀”,便成了我耳朵里最美妙的声音。4岁时,爸爸妈妈把我接回了大都市。习惯了故乡的宁静,来到这里,我总想逃离喧嚣,可是,哪儿都有噪音……

6岁,我进了小学。两年来,我早已习惯无处不在的噪音,学会了怪怪的普通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学会了隐藏自己。在别人眼里,我是个没心没肺的假小子。可谁又知道,我多么想重新回到故乡,那儿,我依旧是乖巧的小羊羔。暑假,我重新回到故乡。绿得很依旧的小村落,老得不成样子的爷爷奶奶,一如继往地欢迎我回来。我知道,他们等了我7年……7年里,我不曾回来看望过一次,就连电话也不曾打几个。

那扇木门,依然在“吱呀,吱呀”的叫着……

回忆故乡作文 篇2

至今回忆起我的故乡,心坎儿就暖暖的。

——题记

我的故乡,一个散发着自然气息的小山村。长大后,我不曾回去过,只记得家边的竹林:郁郁葱葱,风一吹,荡着微微竹香的绿浪。至今,竹林是否还是那样茂盛?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踏上了回老家的车。望着远远的山包,近了,近了!……我高兴地看着那一幢幢古楼,我激动不已。望着那熟悉的古楼,望着那熟悉的田地,望着那熟悉的农家人。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啊!我,我回来了!

我连忙下车,三步并作两步地踩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张开双臂,像一个游子重回母亲的怀抱。碧空飘着白云,咦!哪来的风筝?一只只风筝从白云里窜出来,在空中轻轻地飘着。看那只“蝴蝶”“粘”在白云上,仿佛这一朵朵“棉花糖”甜得诱人,就连“蝴蝶”也被吸引过来了!瞧,一只蜻蜓浮在了水面上。哎哟,小蜻蜓啊,这儿可没有荷花呀!快快飞起来吧,要不然,等一下翅膀湿了可就飞不起来啦!瞅,就连蜈蚣也“飞”上天啦!它得意地晃着长长的身子,好不快乐!,天空下方,就是一群放风筝的孩子。微风漾起了他们的笑,是他们,把天空装饰成了一个花园;是他们,把微笑用风筝传递,每个人都莞尔一笑。

我向前走去。呵,好大一片田!金色的稻谷,好似撒了一地的碎金子。站在土垛上,眺望远方。这儿,群山连绵起伏,似乎在演奏一曲优美的旋律,时高时低;那儿,是一片金色的海洋,仔细一看,才发现——农民们在麦浪中弯着腰忙着收割呢!脸上那欣慰的笑,就像麦浪中的一朵朵菊花,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灿烂!

远处,一幢平房,淹没在竹林中。久违了,老平房!我推开沾满灰尘的木门,“吱吱呀呀”的声响回荡在耳边。望着那熟悉的房间,我笑了——这是我曾经住过的地方啊!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那块蒙上了厚厚灰尘的椅子,使我想起了小时候总是那么贪吃,还没到开饭时间,我总是抢先坐在那椅子上,贪婪地嗅着那从厨房飘来的香味,看着奶奶端出来的一碟碟香喷喷的饭菜,我早就垂涎三尺,趁她不注意,“先下手为强”,奶奶也不责备,只是用她那粗糙的食指刮了一下我的鼻子,笑着说“好吃吗?小馋猫!”她浑浊的眼中充满了爱怜,充满着幸福!连她的笑都那样的甜!

“唦唦——”几片枯黄的竹叶飘入房中,我笑了,望着窗外如血的夕阳,沉醉在往事的回忆中!不好,我如梦清醒——该回去了!我急忙走出屋子,可是谁扯住了我的衣服?是你,我美丽的故乡!

故乡哟,故乡,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哟!

回忆故乡作文 篇3

仲夏的艳阳,遍洒在山庄上,暖暖的南风倦了疲惫的双眼。突然,一声长鸣震醒了我。我摇晃着从车上走到这思念已久的故乡。

一看到这美丽的故乡,我一路上的疲劳消失得无影无踪。

来到爸爸儿时的小屋,屋里已破烂不堪。看到门口这无边无际的原野,感觉心旷神怡。步入田野,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咦?是什么?原来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发出的清香。再看,到处都是小白菜、番茄、玉米、土豆、花生……还有许多农民在摆弄那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田地。

走到那乡间的小路上,有一种漫步在宁静的天堂里的感觉,在这里走路,可以随意地走,随意地跳,随意地跑。这里的田野里什么都是自由自在的,都是无拘无束的,一切似乎都有生命力。随意地问一声,好像旁边的油菜花也会回答。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萎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这里的湖水清得能看见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用手轻轻一点,便从我的手指处轻轻漾开一圈一圈的波纹。用手轻轻一划,后面的波纹追着我的手在嬉戏。

这美丽的故乡,纯朴的故乡,可爱的故乡,你永远在我的脑海里!

回忆故乡作文 篇4

站在房屋前,面朝南。右边太阳还没有落下,左边月牙已高高挂起。鸟儿“叽叽啾啾”,在树枝来回跳跃。微风徐徐抚过脸颊,很是享受贪婪呼吸故乡独有的泥土芬芳。

随着时间推移,与开学日期的距离逐渐拉短。我将又要在故乡港湾抛锚起航,开始我人生旅程。月光下默默收拾即将远行行囊,行囊装有家中期望,行囊装有不舍,行囊装有故乡星光和温暖,行囊装有前进曲…。抬头仰望星空,家乡的星星真亮、真美。这是外面世界不所具有的亮美,想要一次看个够,那么多不知该看哪一颗。下次想要看到家乡的星空,又要等上一年。

临行前,我从清晨的薄雾中出发用双脚走过了家乡的每一寸土地、记下了每一处风景。家乡的小河是最能让我不舍,记忆中点点滴滴离开了小河很难想像出别的回忆。小河不仅仅是我的回忆,更是儿时那些伙伴们的共同记忆。站在小河岸边抚摸着干裂的梨树皮,那群喜欢爬树摘梨的小皮蛋,如今也已各为前程很难再聚。春节只有那么一次简单碰面,很多人依然在外奋斗拼搏,河中梨树这些年来也所剩无几。

田野中的小麦还是那样绿油油的.;小路旁那口老井没有了几年前挑扁担打水吃的身影;老井周围杨树的树梢上又有了一个鸟巢,比以前我们摘掉的那个还要大;那颗刻着我名字的大柳树不知所踪;小桥边杨树林现在成了细树林;小破桥被一座大新桥取代;小河又被挖深了,河里现在还没有水藻;B家屋檐下的蚂蜂窝还在那里挂着 …。在我眼中,家乡的一树一草、一花一鸟都是不可替代无与伦比的美景。

阳光驱散薄雾,一群十二三岁的花季少年手拿弹弓,在房后十字路口匆匆而过。这是多么熟悉的一幕,他们一定是去偷偷地打H家养的白鸽。不过他们没有我们那时幸运喽!我们那时H家是矮土墙砖瓦房,鸽子窝搭的很低。现在H家是水泥墙楼房,即使打中鸽子,鸽子不往墙外飞也没办法得到它的。几个妙龄少女在一起踢羽毽,可惜的是没有人给她们捣乱。很怀念像她们一样正值花季的年龄,一个沙包可以玩一天,为了一个玻璃球大打出手,隔三差五去捣乱喜欢踢毽子、拍手玩的那些女孩。

岁月匆匆,回忆也匆匆。时光荏苒,我们已然慢慢老去。越大越孤单,孤单背后的故事里有一群喜欢下河捕鱼捉虾的少年。不论现在或未来我们都将有一样的青春,一样的回忆,一样的花季少年。我即将又要在新的一年起航扬帆。

回忆故乡作文 篇5

离开故乡已三十年了,尽管时光流逝,印在心底的故乡的那些人和事,特别是故乡的美丽风光,几十年来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时时浮现,挥之不去,就象游子儿时的梦……

在诗人的眼里,故乡是一首动情的诗歌;在画家的笔下,故乡是一幅美丽的风景;在音乐家的琴音中,故乡是婉转流淌的优美旋律;在游子的内心,故乡是凝结的乡愁,结束漂泊,回归停靠的港湾。

我幼年时代的故乡,是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大宅院,大宅院的廊檐下悠闲着的叼着长烟杆,坐在竹椅上享受阳光的慈祥可亲的老人,与孩子们讲述着那些不是故事的故事;大宅园边上的清澈的河流,河上的石拱小桥如彩虹横卧,河边的杨柳在清风中摇弋,垂至水面的柳枝,在平稳轻流的河面上,划出一道道瞬间即失的弧形波痕,还有那极具江南特色的柔婉的乡音。

我的故乡是一个安宁的,清澈得如潺媛水似的故乡;平凡的故乡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朴朴素素,与世无争。我的故乡不是一个天国、一个天堂,它既没有富丽堂皇的景色,那样颇具柔腻之感,悦人心怀,也没有丰功伟绩,孕育着一代代的才子佳人。但,故乡的每一次日升,每一次月落,每一次落雪,每一次丰收……,在我清纯的心里却仿佛如同置身与梦幻一样,红花绿树,碧水蓝天,微风细雨;这就是我的故乡,一个温柔秀丽的梦境。

春暖花开,雨醉江南,情落故土。石板路,青瓦片,绵绵不绝的檐廊滴水,叮叮咚咚,随意的弹奏着自然的韵律;那丝丝细雨,轻轻拨动的正是故乡多情的琴弦。千年的传承,千年的繁衍,浸在无言的细雨中,年复一年,岁岁更迭、绵延着。

记得大宅院边上的小河,是孩子们玩乐的天堂;炎夏之际,孩子们会搂一把长长柔绿的水草,编织成草帽遮阳;女孩们在小河边,玩起孩童时的家家游戏;调皮的孩子会捡些瓦片,比赛打水漂,大力的扔出去,看瓦片在河面上一次一次的快速的跳过,最后慢慢的落进深处,等到来年天气变暖的时候变成划伤脚掌的利器。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被水底的瓦片割到过,反正只要感觉脚底一阵疼痛那肯定是又一次的被自己曾经扔掉的瓦片伤害到了。而关于过往岁月的种种也都像这瓦片一般,在岁月的河流中打了几个水漂,安静、永远的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它会在某个不知道的时候重新出现,带给你一阵新的伤痛,流出新的鲜血。

八月,桂花树和着收获的喜悦,飘香在大宅院的内外,伴随香甜的月饼,祝福着年年岁岁的团圆和美满。我并没有忘却故乡,也没有舍弃其亘古留下的标志,每当我站在小桥上,赏一回故乡月,听一曲《思乡曲》,忽地发现,故乡的人,故乡的小河,故乡的小巷,故乡的风,故乡的柳——都已经深深的烙在我童年的记忆深处。

离开故土已经很多年了,漂泊或者说是流浪在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寻找着自己的故事,渐渐的忘记了那个遥远的牵挂,即使偶尔回去也是行色匆匆,遇见很多不在熟悉的故乡人,寒暄着递上一根烟,恍惚之间才知道原来的我已经长大,以前那个躲在墙角偷偷抽烟的少年现在终于可以堂尔皇之的在别人面前点上一支烟了,只是,这烟却再也没有那年少岁月时的味道,有了许些的苦涩。

是不是故乡把我给遗弃了?如今的故乡,竟然变得非常陌生;原先的老屋,大都已杳无踪迹;当年疼爱我的老人也都已挂在墙上,留下的仅是那些故乡的陌生;石板路也变成了灰色水泥路,水泥钢筋的楼房取代了昔日的大宅院。当年的小河虽然还在歌唱,可水底清晰可辨的柔绿水草和色泽斑斓的小鱼,现都不知去向何方?

陌生的面孔,陌生的故土,连气息也是陌生的,所见的已面目全非。想从角角落落之中苦苦寻回当年失落的童年,失落的童年梦想,失落的古老温情……可绝望透顶,尤如这三月的春风,纠缠般地怀绕着我的全身。

……

当年的故乡,远去的故乡,无奈地成为今天的一段美丽回忆、一段动听的传说。

回忆故乡作文 篇6

我的故乡在苏北农村——一个鱼米之乡。每年爸爸都会带上我和表哥回老家小住几日,这便成了我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了。

不必说一望无际的田野,清澈的小河,袅袅炊烟和夜晚璀璨的星空;也不必说鸭子成群结队的在河面上畅游,布谷鸟在田间欢快地歌唱,秋蝉在树叶里长鸣,夜晚户外纳凉时看流星划破夜空。就屋子四周的菜地和小池塘里就有无限的趣味。

菜地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每次爷爷奶奶一出门,菜地里就成了我和表哥“战争”的地方,我们模仿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相互厮杀,结果把菜地里的很多蔬菜都毁了,事情的后果就是我们被罚将所有的青椒全都吃光。

屋后的小池塘也是我们玩乐了的好去处,我们可以在池塘边用小网兜捞螺蛳、抓小鱼,最有趣的就是钓龙虾了。用一根竹竿,竿头绑上线,线的另一端系上从菜地里挖来的蚯蚓,把蚯蚓抛进小池塘里,抓住竹竿的另一头在池塘边静静的等待,不一会儿,就会有几只龙虾上钩,这时,将竹竿轻轻往上提,待龙虾快浮出水面时,赶紧用一个小网兜将龙虾捞上岸。

假期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又要回到喧闹的都市,再见了,我的田野;再见了,我的小河;再见了,我的小昆虫们!我会将你们好好珍藏在我的心里,成为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回忆故乡作文 篇7

故乡是个古老的词汇,每踏上一步,就会寻回一份遥远的记忆。

——题记

“快点下车,马上要去你奶奶家了!”妈妈的声音又一次响起,而我却注视着不远处的村庄,仍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

小时候,我和奶奶一起住在一个小村庄里,这里十分落后,却有着本质的美丽。

奶奶住在一个不大的屋子里,东西不多但是十分整洁,那是个欢乐的地方。床在屋子一边,被子都叠在一起,整整齐齐。小时候,我喜欢钻在被子里玩捉迷藏或假扮成大怪兽,总能自娱自乐一天,有时还能把小狗吓得落荒而逃。

屋子正中央有个火炉,夏天时,它黑黑的,凉凉的,连小狗小猫都不把这块铁板放在眼里。但是在冬天,煤炭在里面热情的燃烧,木头劈啪作响,火苗一直舔着炉口,火炉壁也变得通红而不在冰冷,似乎要联合所有热的事物,一起燃烧整个冬天。每到冬天,我都会靠在火炉旁边,驱赶走身边的严寒,那么暖和,那么舒服,就像被阳光烤过一样。

屋外的泥土地里嵌着铁青着脸的石头,还有一口养藕的水缸开满了荷花,看看缸里乌黑的泥,便可以体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气节。

古老的庭院外,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我最爱飞快地跑过一望无际的田埂,张开双臂,呼啦啦的风声就会更显欢乐。柳树已梳妆打扮好,不想却被风吹散了编好的麻花辫,白绒绒的柳絮漫天飞舞,风越大,它便飘得越高。欢乐着,沸腾着,全部将它们的活力迸溅出来,在短暂的春天里,释放出它们储存了一冬天的能量。就连麦苗也斜斜地跳着舞,活像小男孩斜斜的头发。

田地不远处是清澈见底的小河,光滑的鹅卵石很稳重,静静地沉在河底,如同安详的老人,淡灰色的群山围绕着小小的村庄,像猫耳,像侧脸,也像奶奶家的屋顶,那么亲切而熟悉,抬头,只看见湛蓝无比的天,最广阔最无边,向着远方伸展而去……

我猛地抬头,还是那片蓝色的天,我要寻回儿时的回忆,寻回那些古老而又温暖的时光。

回忆故乡作文 篇8

我们村里有道沟,村子因她而壮美,因她而秀丽!

这个沟是我成长时很深的回忆:二年级时,同样的地点,我和哥哥们来到这里,当时只是出于好奇,什么也没想,就奔到那里!那里很热,路很难走,那里的芦苇比我都高…最后我居然喝到了马莲河水,捉到了河蟹!吾亦以此自矜!

而如今,在到这里来,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令人期盼!因为已到黄昏,我们只在沟边上转了转!夕阳西下,在这沟的印衬下显得格外美丽,五彩缤纷,让人眷恋不舍!不花哨,也不平凡,一切都是那么的刚刚好!就像是天的眼睛注视着我们,那么栩栩如生!养羊人带着草帽赶着羊!“咩~咩”的叫声回想耳畔!一切都是那么的富有乡味,富有沟味!让我惊喜的是以往的土路都铺平了!两旁还分布着野草!“咔嚓”一拍,一幅乡间风景画就呈现在我眼前!

然而,这么好的风景,妈妈也不会错过。妈妈让我给她拍照,开始只是想了了她的心愿罢了,但后来我也沉醉在其中,这样有魔力的母亲也只有我有了!

妈妈在这里度过了她的苦与乐…

村庄就坐落在这沟上,她养育着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承载着每一个儿女的梦想与未来!她与明日的太阳同在!

回忆故乡作文 篇9

我的故乡在农村,在姥姥家,那是我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

姥姥家有个大果园,里面有好多的水果,三岁,我已经在姥姥家了,每当深秋的时候,大部分的果实都已经成熟了,姥姥、姥爷拉着我的手,坐上拖拉机直奔果园去了。

还没到果园,我就已经闻到果子的香味了,我拉着姥姥的手大喊:“姥姥,我要吃李子。”姥姥高兴地说“好,好,好,别着急,一会就到了,看把你给馋的。”到了果园里,姥姥说:“你不是要吃李子吗?我领你到李子园去。”转身,就对姥爷说:“她姥爷,摘几筐瓜呀果的带回去!”姥爷笑咪咪的说:“好嘞!”于是我和姥姥直奔李子园去了。

哇,李子好多呀,红彤彤的,还有绿油油的叶子给它点缀,我大吸一口气,真香。这时姥姥已经帮我摘了好几个李子,我大口大口的吃着,姥姥在一旁说:“小心点,别噎着,还有啊,你少吃点,吃多了对胃不好,还倒牙。”之后我们又到果园的各个角落摘了几筐果子。

四岁时,姥姥去集市上买了一头母羊,这下可好啦,我每天早上都有新鲜的羊奶喝了,现在一想,现在卖的羊奶贵死了。次年正月母羊下崽了,咩咩的叫声,我跑出去一看,我大叫姥姥:“姥姥,你快点来看,老羊当妈妈了”。姥姥听到我的话出来了,说:“太好了”!

小羊身上有一层膜儿,老羊不停地去舔它,舔完之后,小羊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雪白的毛,就是缺了两个小羊角,四只小细腿,好像没睡醒,眼睛都没睁开,好可爱,从那以后,我对老羊的关注减少了,注意力全部都放在小羊身上了,每天都去摸摸它,它每天也都跟着我转,我去哪,它就去哪,像现在的宠物小狗,只是我没给它穿上衣服罢了。

五岁半,老妈以去上幼儿园为由,把我接到威海。我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姥姥家了,小羊现在已经不在了。

故乡,我忘不了你给我的回忆,忘不掉果园里的回忆,忘不了小羊陪我度过的那些时光。

回忆故乡作文 篇2

回忆里, 故乡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的一轮圆月, 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瓜地;

现实里, 故乡是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几个萧索的荒村, 是瓦楞上几根枯草的断茎。

回忆里, 故乡是十一二岁的少年闰土, 项带银圈, 手捏钢叉, 在夏夜皎洁的月光下捕猹;

现实里, 故乡是中年闰土爬满皱纹的灰黄的脸, 肿得通红的眼睛, 粗笨开裂如松树皮的手。

回忆里, 故乡是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和“我”畅谈夏天到海边捡贝壳、冬天在雪地里捕鸟的种种趣事;

现实里, 故乡是才三十几岁就已老态毕露、穷困潦倒的中年闰土, 是他那让“我”不寒而栗的一声“老爷”, 是他面对苦难生活时发出的无奈的苦叹。

回忆里, 故乡是“豆腐西施”杨二嫂整日里坐在门店里笑脸迎客;

现实里, 故乡是伊顺手拿走母亲手套的自私狡猾, 是那无中生有、搬弄是非的尖酸刻薄, 是让“我”无言以对、令人生厌的“两脚圆规”。

……

是什么造成了回忆与现实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已离乡二十几年了吗?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 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 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 挑去卖, 总要捐几回钱, 折了本;不去卖, 又只能烂掉……”

母亲和“我”都叹息闰土的景况:“多子,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从闰土和母亲的口中, 我们找到了答案:一切的悲剧都是那个特殊的战乱年代造成的。军阀混战、苛捐杂税成了压在农民头上的两座大山, 硬生生将一个聪明活泼的“小英雄”折磨成了一个寡言少语、只知摇头叹息的如石像般的“木偶人”。

昔日无话不谈、相处甚欢的两个好伙伴, 也被“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给隔开了。那是封建等级观念在闰土心中刻下的烙印, 使他身不由己、自然而然地在他与“我”之间划开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闰土穷困衰老的处境, 对“我”恭敬而生分的态度, 给“我”回忆中美好的故乡影像涂抹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使“我”不再留恋, 只觉得“气闷”与“悲哀”, 带着对现实的思考踏上了离乡之路。

可那不仅仅只是一条“离乡之路”, 也是“我”在宏儿与水生的身上看到的一条希望之路, 是“我”希望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之路, 是一条志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那层隔膜与高墙的改革之路, 是一条“地上本没有”而“我”希望“走”出来的新生活之路。

“我在朦胧中,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深蓝天空中的那轮金黄的圆月, 不正象征着美好的希望么?

关于作文的回忆 篇3

我们都喜欢上语文课,却又害怕作文。语文是老师讲给我们听,就像听故事;作文却是我们写、老师看。要想把肚子里的话变成文章,真是太难了。尤其是老夫子那严厉的面容,想让他给你个良好的评语极不容易。首先,他要求你的字迹和词句工整规范。字写得七扭八歪,他决不批阅。错别字连篇就要请你吃戒尺——当时体罚不曾废除。他说,一篇文章的好坏,文字起很大作用。什么人才歪戴帽子斜瞪眼?流氓地痞!他的话,我真正懂得则在若干年后。那时,我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了。一次,我匆匆赶写出一篇小说,编辑将稿子处理完约我面谈。我们是老朋友了,他用玩笑的口吻说:“你老兄买本小学生字典读读吧!”听着,我的脸热辣辣烧了起来。后来我读一篇别人的小说原稿。那故事很迷人,只是错字连篇,读着就像美餐当中吃到了苍蝇。从此我写文章格外小心,深深懊悔当年写作文时不曾打好基础。

不当作家似乎就不必在作文上下功夫了吗?我有位做干部工作的朋友,他抱怨说每年接受国家分配大学毕业生是最头疼的事。翻阅档案,他连自己的履历都写不通顺。这样的干部有谁愿要?我还认识一个青年朋友,小学毕业便作了个体户,而今是腰缠万贯了。该交女朋友了,谈恋爱不会写情书,为此深感苦恼;还有一位工人朋友,犯了错误不会写检讨书。我问他们作文课是怎么上的?他们苦笑道:每次作文都由爸妈代劳。

父母帮儿女作文,我们当年也有过。不过,他们的手心都让老夫子用戒尺打成刚出锅的热豆腐。今天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该是猛敲警钟的时候了。

作家简介:

回忆故乡作文 篇4

约是两岁时,我被爷爷奶奶接回了故乡。懵懵懂懂的我,什么也不知道。但是,我最喜欢玩家里的那扇木门。木门上了年纪,一开一关,就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在那个小村落,我听不到任何音乐,于是,木门发出的“吱呀”,便成了我耳朵里最美妙的声音。4岁时,爸爸妈妈把我接回了大都市。习惯了故乡的宁静,来到这里,我总想逃离喧嚣,可是,哪儿都有噪音……

6岁,我进了小学。两年来,我早已习惯无处不在的噪音,学会了怪怪的普通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学会了隐藏自己。在别人眼里,我是个没心没肺的假小子。可谁又知道,我多么想重新回到故乡,那儿,我依旧是乖巧的小羊羔。暑假,我重新回到故乡。绿得很依旧的小村落,老得不成样子的爷爷奶奶,一如继往地欢迎我回来。我知道,他们等了我7年……7年里,我不曾回来看望过一次,就连电话也不曾打几个。

那扇木门,依然在“吱呀,吱呀”的叫着……

回忆故乡作文 篇5

第二天,村长带着一伙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工人来了,爸爸告诉我,那是城里派来来的修路工人。一会儿,“轰!轰!轰!”的机器声响起来了,我和伙伴们睁大了一双双好奇眼睛盯着一个个“庞然大物”,只见司机操纵着庞大的“巨手”,一会儿工夫,把路旁的一个个小土堆移走了,工人们铲沙的铲沙,挑石子的挑石子,运水泥的运水泥,终于从搅拌机的“大嘴里”吐出了混凝土,铺在小路上……天渐渐地黑了,大机器的“大眼睛”亮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乡亲们的手电筒也亮起来了,照得村子如同白昼一样。看!老村长带着工人和乡亲们一起铲沙、挑石子、运水泥、灌小路、轧路面。听!人们的欢笑声,机器的轰隆声,劳动的号子声,在村子上空回响,整个小村庄比过年还要热闹。

路终于铺好了,轧平了,村子恢复了宁静。在新修的水泥路旁,随时可看到老村长忙碌的身影。夜晚,村长拿着“大眼睛”手电筒,这儿照照,那儿照照,偶尔给水泥路洒洒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村长满脸笑容,他拿着喷壶哼着歌儿,小心翼翼地给水泥路洒水……从那以后,我们经常在水泥路上跳皮筋、踢毽子、跳方格、欢乐的歌声回荡在水泥路上空。每当这时,老村长总蹲在路边抽着烟斗,脸上的皱纹舒展了,笑眯眯地说:“建设幸福中国的政策好,孩子们也迎来了春天……”

回忆故乡作文 篇6

12月11日白天的气温还在零上3度,下过的二场雪,都已融化,这与老家黑龙江齐齐哈尔相比,虽同是东北,却是二个季节,一个是和风习习的春天,一个是冰天雪地的严冬。

这个背靠辽河,西临渤海湾的城市我已生活了8年,但总有一种没有扎下跟、不是家,就像蒲公英,仍然随风儿飘零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似乎越来越强烈。

说起来,又有3年多没回过老家了,老家的概念在每个人的心里可能会有不同,而不变的是,离家越远越久思念的感受就会越深。也许,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老家的一切都变了,但在你的记忆里留存的,深深刻印在心里的,也许仍只是一个黄昏中几缕炊烟的小村庄,稀稀落落的几十间低矮的土屋,村后面似乎望不到边际的一片翠绿的草原,草原上一条弯曲的静静流淌的小河,还有小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湖泊象一面面镜子镶嵌在草原上,还有环绕那些湖泊的大片的芦苇和蒲棒草,这些是不会变的,有时,闭上眼睛,这些儿时熟谙了的情景就会在眼前浮现,长舒一口气,内心挥之不去的感动便潮湿了双眼,是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那是一种思乡的情节,那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期许,更是一种深深烙印在心里的、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无根的浮萍,

随风儿飘零,

无奈的远行,

在晶莹的泪珠中,

留下一个憔悴的背影。

故乡的一抹夕阳,

染红了丰收的麦场,

天际的晚霞中,

正走来一群,

牧归的牛羊。

故乡的一洼池塘,

便是少年的梦想,

瘦小的手臂划开波浪,

浑黄的希冀中,

是一片兰色的海洋。

故乡的一把泥土,

铺就一条弯曲的小路

小溪在路的尽头,

人已走远,

心却仍在故乡处。

故乡的一缕炊烟,

在他乡的梦中辗转,

如午夜飘在空中的思念,

萦绕不断,

那是——母亲的呼唤。

故乡的一弯明月,

挂在幽蓝的窗前,

问嫦娥、玉兔,

遍插茱萸几度重阳,

何处是故乡。

横亘在家乡草原上的那条小河,叫二沟河,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它不是一条天然形成的河,是省内第二大江-----嫩江的一条泄洪沟,人工挖掘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已看不到人工挖掘的痕迹。雨水丰沛的年头河水会漫过河堤,因此,在河的两岸形成了好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环绕这些湖泊的是大片的芦苇,还有蒲棒草,夏季,芦苇和蒲棒草能长到二米多高,儿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拿着自行车内胎到二沟河游泳、嬉闹,河里的鱼以鲫鱼最多,再就是白漂子、嘎牙子、鲤鱼,河水炖河鱼是当时的美味。有了这些鱼,也就有了无数野鸭子在此栖息,初夏是捡野鸭蛋最好的时节,在那个只能吃饱的年代,野鸭蛋无疑是美食了。当我们迎着夕阳从草原归来时,常常在芦苇和蒲棒草丛中迷路,站在河堤上看好村子的方向走过去,走着走着,又回到了河堤上,总是在原地转圈,有时,不知道要这样试多少次,直到看到无边的绿草和团团簇簇五颜六色的野花时,才算是走出来了,只是,这时的草原已经笼罩在黄昏的晚霞中。

追逐野花上飞来飞去的蝴蝶,捉几只沉下翅膀在野韭菜花上小憩的蜻蜓,逮几个颜色不同的蝈蝈回去装到自己扎的笼子里,看着金色的夕阳下微风吹过,一浪一浪起伏着的绿草、野花,听着蛙鸣虫叫那草原里特有的美妙乐章,鼻息间弥漫着蒲棒叶独特的清香,还有各种花草交织在一起的馨香,让人迷醉而不知返,夏季草原上的月亮特别的清澈明亮,开始是橘红色的,升到中天时,越来越白,象一个白亮的大圆盘子静静的挂在天上,行走在夏季夜的草原上,手里拿着土黄色的蒲棒(长成的蒲棒摔打时会飞出很多毛毛,像是漫天的黄色羽毛,很好玩),身后背着的袋子里装满了野鸭蛋,领略着月光下的草原,夜风轻抚面的美好,那感觉,怎一个“惬意”了得呢。

冬天,白雪覆盖的草原,一望无际,白茫茫一片。那些草原上的湖泊,还有二沟河都已冰封,其实,久居城市的人无法知道,草原的冬季别有一番情趣。我和小伙伴会带着家里的狗去抓野兔,野兔冬天的食物就是埋在雪里的草和草根,野兔为觅食会离窝很远,这时候狗就会扑上去,在雪地上兔子就跑不过狗了,不等野兔跑到窝边就会被狗逮到,训练好的狗不会吃野兔,而是叼着送到主人身边,这种冬季草原上的猎捕游戏很有趣,只是要多带些狗,以对付不期而遇的野狼,那时,草原上时常有野狼出没,那些放牧的人经常会遇到,其实,狼的智商不低,也很谨慎,轻易不会攻击人类,但在大雪封盖草原的时候,狼得不到食物会到离村子很近的草原边上活动,伺机觅食,狗与狼的遭遇也就无法避免了,狗为了保护主人都会不惜生命,也不会惧怕野狼,嗅觉也灵敏,发现野狼就会不顾一切的冲上去,野狼很忌惮家狗的勇猛和对主人的忠诚,不是成群的`野狼,一般不敢应战,我和小伙伴也遇到过野狼,野狼会在很远处观察,发现狗群冲过来就知趣的逃开,很少发生战斗。那时,草原上野兔也很多,有时,在雪原上觅不到食物的野兔经常会跑到村子里,这时候,村里的狗就像炸了窝,村子里一片人喊狗叫,好不热闹,而结局总是一成不变的,野兔总是会被逮到,不同的只是被谁家的狗逮到而已。

二沟河不宽,也就50多米,冬季,在二沟河冰面上滑冰车是我们这些野惯了的孩子又一个玩乐项目。所谓冰车,就是在二个短木方上钉几块薄木板,形成一个40厘米见方的平面,木方下各钉上一个窄钢条接触冰面,人或坐或跪在木板面上二只手各用一支铁手杖扎在冰面上推动滑行,有点像滑雪的样子,长长的二沟河给滑冰车提供了无边的场地,比的就是谁的冰车做的好,谁滑的快、稳,大家在一条线上相互追逐,有时,一玩就是一整天,不是饿到肚子咕咕叫,也就没谁嚷着回去。

在雪原上打雪仗那更是极其有趣,场地无边无际,任你跑任你挑,其实跑也跑不动,跳也跳不高,雪厚的根本跑不快,趣味就在这里,无论你在陆地上跑的快慢,个子高矮,身体好坏,在这种几乎没膝的雪地里,谁都占不了多大便宜,被雪球打中的几率都差不多,想一想把雪球塞在别人衣领里的惬意,想一想无忧无虑相互追逐嬉闹的忘我,真想回到过去的时光。

有时觉得故乡已经远了,远的只在记忆力浮现,有时,又觉得故乡很近,近的就在眼前。虽在外漂泊已十多年,两鬓已染霜花,但这些儿时的情景都不需要到记忆深处搜寻,总是历历如在眼前。 我常常沉浸在这些回忆里,忘了现在的我,忘了我已居住多年的这个靠近大海的城市,忘了现在的工作,忘了城市里的灯红酒绿,忘了眼前的这种浮华中掺杂着尔虞我诈、相互利用或倾轧也许可以算作是富足的生活,而每当想起家乡,就总会在内心里把现在的生活当做是无尽的漂泊。

回忆故乡作文 篇7

奶婶婶是1941年到我家给我喂奶的。当时我出生才三四个月,因妈妈体弱无奶,我一直骨瘦如柴,却又找不到“达标”的奶妈。某天,“荐头店”(专门介绍佣工的店铺)的老板娘兴冲冲来告知,说是昨晚来了个苏州东山年轻女人,收拾干净,面孔漂亮,更难得的是竟然读过几年书,认得一筐字,刚生下来头女不久,因家境“贫困”、生活艰难来上海“找”人家。我妈急忙跟去,一眼相中,就此我有了奶婶婶。她待我如亲生,用她丰腴的奶水喂养我。大约半年后,奶婶婶突然匆匆回乡,我也被迫断奶。从此与她失联。

1966年“文革”开始了,我家及男友家都是“资本家”,家被“革了命”,破了“四旧”,吓得亲友们无一敢与我们来往。又过一年的某天,我妈带了个乡下女人到我家,说:“这是你的奶婶婶。”我送上了一杯茶,开始犹豫是否留她便饭,她却二话不说卷起衣袖把我们浸泡的衣服、床单统统洗净晾晒,然后急匆匆吃了碗饭就回乡下去了。那天拿不出礼品送她,心里感到有点过意不去。

一天,我向姆妈(母亲)旧事重提,奇怪奶婶婶的突然来访,她却吞吞吐吐地说:“奶婶婶一直牵挂着你,以前就来过两次了,没有碰到你。”在我再三追问下,她终于道出了奶婶婶悲惨的身世。此时我才理解奶婶婶在亲朋好友避嫌不及,而她却不顾一切,跋涉关爱的根源——她是视我为亲生呀!她在奶我时自己生养的女儿却亡故了,从此又未生养,若论“血缘”,我是与她最为亲近的人了。回家忙向丈夫转述,商量何日去洞庭东山看望这位可怜的亲人,给她一份迟到的亲情。

此后,洞庭东山我们每年会去数次,东山应时鲜果、河鲜、水产也会陆续送来。我们有好的东西给妈一份也一定有她一份,我妈连声叹息:“给我的孝心要分掉一块了。”1995年姆妈病故,我将她墓地买在洞庭“东山公墓”,以便于扫墓之时再去探亲。每次看望,她都会送我吃食不下二三十千克。从她家走到长途车站将近半个小时,奶婶婶不舍得我们拎了重物走路,总是拿起小扁担,两头挂拎袋,为我们挑送到汽车站。

洞庭东山四季瓜果不断

我姆妈一直讲洞庭东山如同花果山,一年四季瓜果不绝,土特产丰富。一年开头有过冬的橘子“洞庭红”。橘子一般在10月份成熟,以前没有保鲜技术,一般过不了冬,唯有东山红橘可以安稳过冬到春节。节日里要讨个好口彩,鲜艳红亮的小橘子就讨巧了。不过随着蔬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洞庭红”因橘瓣小、果核多(通常一片会有6~10粒)被逐渐淘汰,约10年前已全部改良成无核的黄皮橘了。

春天起有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早春清明有青梅(梅子),春末有枇杷。枇杷果肉分白色与橙红色两种,白肉者较佳。明嘉靖年间,东山白沙村的白肉枇杷产量盛、品质优,故将白肉称为“白沙枇杷”,橙红色的称作“红沙枇杷”。初夏枇杷应市之时正值水果稀少,枇杷以其皮薄肉嫩、甜美汁多、风味独特而成佳品,尤以洞庭东山白沙枇杷品质优异。

初夏出产杨梅,杨梅最好吃的时节仅12天,故江南有农谚:“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总听人说宁波杨梅有名、仙居杨梅个大,我却首推洞庭东山杨湾产的杨梅!它红得发乌、粒粒硕大、肉质柔软、清甜润口,吃得再多也不会感到牙酸。

今年我有幸在夏至前一天到东山,奶婶婶养子的女婿沈利海带我夫妇到杨湾一家专种专卖杨梅的朋友家中自摘现采。据说,东山杨梅盛名,杨湾杨梅为佳,他家杨梅尤甚。我们借朋友情面,得以爬上山坡边摘边尝,摘下来的杨梅我不肯尝,东山人笑我是“洋盘”(不懂行)并说“我俚(洞庭东山俚语,即“我们”)吃杨梅从来不汰(洗),杨梅汰勿甜哉(洗了不甜的)”。事后我才明白,摘杨梅前两天不能下雨,否则杨梅会有“淡水气”;一过小暑杨梅会生出虫来,所以东山人都是“抢”在小暑前摘收,摘后即啖,味甘甜,品质优。今年在洞庭东山听说,两天内预计来买杨梅的私家车有近2万辆。难怪《姑苏志》中记载:“杨梅为吴中佳品,味不减闽之荔枝。”

接下来出产的有桃子、西瓜、莲蓬、新鲜鸡头米(干品称“芡实”),秋季有白果、栗子等,到10月份,有橘子和金橘。一近冬天有不食其肉、只用其皮的橙子,可制成陈皮。生长于淤泥中由水面覆盖的土特产系“水八仙”,乃是上好的时令食材,它们是:菱、藕、荸荠、慈菇、茭白、芡实、水芹、莼菜。东山产的菱大多是双角弯钩似老公羊角的“腰菱”,肉质粉糯,一煮飘香;藕的品种多样,有一种其貌不扬却超级好吃的黑藕。

美味野藕难觅踪影

1980年,奶婶婶养子兴男哥携妻女来看我,带来四根三节藕。一看,细瘦如孩儿小臂,色泽棕黑还缀满“锈斑”。我家姜先生爱吃嫩藕作水果,就不由发问:“介老!哪能吃法?(这么老!怎么吃!)”兴男哥笑眯眯答:“这是野藕,做 酥藕吃,好吃煞格(东山话即十分好吃)”。

苏州人的“ 酥藕”通常人们叫“糯米藕”或“糖藕”。制法简便:冷水入锅,大火烧沸,小火焖酥,只烹不调。行!就做 酥藕。待到糯米灌入藕孔,要用牙签“别”住藕身,堵孔防漏时出状况了,原来野藕藕段细,肉层薄,无法用牙签戳住,孔不堵塞米要漏出,怎么办?见我为难,兴男嫂拿起菜刀,将刀柄轻敲藕切口处四周肉层,使之成藕泥糊住孔口,我心不解,口不语,但对效果将信将疑。谁知,煮后粒米未漏,原来藕泥富含淀粉,受热会牢牢黏住孔洞,米粒休想钻出,嫂嫂说这叫“舂”。从此之后我制作时再也不用牙签“别”而改用刀柄“舂”了。

大概煮1小时后,香味飘上楼来,煮至3小时已酥透。姜先生端锅上楼,掀开锅盖,哎哟,立时香满全楼,那藕香中似杂有老麦香又夹莲子味,软糯质感加上甘香粉酥,香味、齿感都好得不得了,我们一家四口吃得根本停不下来,不舍得给来客吃,还煞有介事讲:“不客气了,反正东山有。”不料兴男哥回答我:“不会有哉,东山人大多将池塘填土造屋,将小河浜改成蟹塘了。”此后,我到各地出差或旅游,拼命打听“野藕”,均告“不详”。如今的东山既看不到莲花池也少见小河道。野藕呀野藕,您究竟是何方神仙?隐居在哪里呀?!

回忆故乡作文400字 篇8

常忆起小鸟在枝头唱歌,蟋蟀们在草丛里弹琴,野花遍布田野,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撒在草丛里,顾盼神飞,争妍斗艳。微风拂过,飘来阵阵茶干的香气。这就是我的家乡:戚桥。

当炙热的太阳叫醒了还在睡梦中的东方,家家户户的烟囱上就冒起阵阵的炊烟,故乡就渐渐热闹起来了,人们都忙着去耕作。他们常叼着难以戒掉的香烟,带着一个大塑料杯,再拿上农具就出发,他们在田野上洒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来年的丰收。

傍晚时分,人们支起小桌子,搬出小椅子,坐在家门口,一边喝着香甜的粥,一边和邻居有说有笑,那是一幅多么温馨而祥和的画面啊!

夜晚,漫天的星辰将柔和的光辉洒向这片寂静的土地,田边的花草似乎也有了几分睡意,身上披着“露珠大衣”悄然入睡,草丛间的蟋蟀、蛐蛐、青蛙们却没有半分睡意,它们正在草丛间兴致正浓地低鸣各种悦耳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歌曲。瞧!天上的群星此刻正在侧耳谛听他们歌唱呢!

夜已深沉,我站在窗前静静地回忆着儿时的故乡,追忆着故乡的往事。

故乡冬天之回忆350字作文 篇9

紧张的考试过去了,美丽的冬日寒假来临了这是许多小朋友期待的假日。

我做了一个小计划就是想幸幸福福的过大年。今天,我怀着好心情回到离别长久的故乡。看看那曾经的故土,一股兴奋涌上心头眼泪不由自主的流淌在脸颊这不是悲伤而是开心。

回忆故乡作文 篇10

有。

死亡是什么?

死亡就是躺着没有气息了。

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

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

中国人对“死亡”这个字眼是忌讳的。孔子《论语》中有“未知生,焉知死”一说,意为我们先管好怎么“生”,暂且无视“死”好了,此大约代表了中国人对“死亡”的普世态度。

年近不惑的作家、电影导演柴春芽,对“死亡”则有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和见解,他认为,洞悉死亡的本质,我们才会珍惜活着的意义,因为活着是为死亡做准备,而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人们才会毫不恐惧地,甚至是欣喜地走过这一生命的门槛,进入另一个生命空间。

不仅如此,两年前,柴春芽还借由自主编剧和导演的电影《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探讨死亡的现象和本质。作为中国诗电影的代表作,影片获得第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首作奖,并入围多个国际级影展和电影节。

隔年,以电影改编的同名小说出版。这部小说打破了电影和小说的界限,将这两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和映照,以“电影小说”这种实验性文体的探索展示了电影的深沉内涵。书稿混杂着虚构、纪实、传说、寓言、梦境和自传性的回忆,现实与幻象交织,深化了对死亡现象和本质的讨论。

虽然不能简单地把柴春芽概括成“异于常人”,但单从这点来说,的确很不一样。在对死亡新认知形成之前,柴春芽的观点与一般人无异,为何会有这样近乎逆向的转变?

藏文化触发的彻悟

2005年夏天,摄影记者柴春芽辞去工作,为了“要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只身进入卫藏地区的边境——康巴藏区。在那里,他给藏族孩子当了一年的老师。“支教”太官方,他更愿意称此为“一个完全个人的和纯粹的意愿”。也是在这期间,他彻底地融入了藏民的生活。

学校只有两个老师,另一位藏族老师是草原上少数几个有文化的人之一,经常被牧民们请去帮忙,因此学校常常只剩下柴春芽一个老师。他教小学设置的所有科目,课后就是和孩子一起劳动,去牧场建石头房子;到了9月底,下了第一场雪之后,他跟着牧场上的人和牲口转移到冬营地;次年4月,牧草慢慢长出来,他们再把牛羊赶到牧场上。除了往来牧场和冬营地之间(中间路程5个多小时),还要给牦牛看病,在宿营地种青稞等。

一年中有很多藏族的宗教节日,其中一个仪式在冬天所有牛羊都回到宿营地之后举行,牧民请附近的喇嘛来到冬营地,大家一同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不说话,只祈祷。柴春芽已成了牧民的一分子,也参与仪式。这是他第一次经历这么漫长的祈祷,在这个更像是内省的过程中,他想起所有认识的人,甚至认为在世界上最远的角落里,可能有一个人,需要祈祷他幸福,祈祷他平安。令他感到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天,类似于杂念被清除,或者内省之后的顿悟,他的心灵变得特别敏锐,在城市里感受到的惰性化、麻木感也渐渐遁形。祈祷接近尾声,数次意识到变得柔软、敏感的心,为了那种真正的心灵洗礼,他竟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草原上,柴春芽是一个异乡人,没有亲人、朋友,谁也不认识,也没人认识他,可草原上的喇嘛、祖母都把他当自家孩子。有时候没有吃的,他跟着学生回家,老阿妈一定会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留给他。他每月回一次县城,有时去一位朋友家,这位朋友的阿爸立刻买来牛肉——对这家人来说,牛肉几乎还是一种奢侈。直到某天朋友开玩笑似的抱怨起来,柴春芽才知道这位阿爸对自己比对亲儿子还好……

人性中最原始的善意,在藏民们身上自然流露,毫不矫作,令柴春芽触动很深。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自己的故乡,他的祖父母的道德状况和生活方式与藏区草原上的人极其相似,“原来大地上生活的人都是一样的,与语言、民族、宗教信仰没有关系,就是一种古老的道德观念,是人性中最质朴的关怀。”

此时,柴春芽刚好三十岁。三十岁是一个重要的坎,见多了或丑陋罪恶或美好高尚的事情,从小被灌输的美好图景逐渐开始幻灭。“三十而立”又意味着需要真正开始承担责任,心理上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一段适应期,经历思维的成长,慢慢开始了对抽象而根本的问题的思考。藏族文明的启示,对柴春芽来说就像是一个触发点,让他的思考有了承载和突破;对死亡的重新认知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对于生命、幸福的认识有了改变,洗去世俗,洗去绝望,超脱成淡泊一切的人。

他说:“一个种子必须满足很多条件,阳光雨露聚足了,这个种子才能长出来。我用十年的时间不断进入藏区,不断去寻找、印证,这中间还有批判。也不断地反省、确认思想上的很多问题。十年来慢慢的,阳光雨露俱全了,那个趋向纯净的芽就慢慢冒出来了。”

写作,还存在哪些可能?

从藏区回来,柴春芽把自己关在家里,关掉手机,拔掉电话线,几乎和所有人失去联系,只读书、写作、禅修,每过几个月做一次24小时禁食禁语的苦行。这样持续了三年,像是对三十岁前的青春进行总结一样,柴春芽陆续出版了《寂静玛尼歌》、《西藏红羊皮书》、《祖母阿依玛第七伏藏书》三部小说。不同于以往汉人进藏后带出的“站在门外注视”式的藏系作品,柴春芽在这些作品中竭力规避萨义德式地带着汉族的观念去看待藏族和藏文化,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藏族的一员,以反观汉族文明里的缺陷,借此用藏族文化里的智慧来弥补汉族文化里所缺失的部分。作品对精神王国的追寻和重构,“更多地体现人道主义者的悲悯、禁欲主义者的清洁和宗教徒般的救赎。”(《联合文学》杂志)

然而,守护和坚持一种优良的文明,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1年柴春芽重返藏区,老一代的藏民相继过世,他们的质朴关怀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已不多见。穿过中国西部,在从尼泊尔到印度途中的一个喜马拉雅山的社区,他意外遇到一群老阿妈,她们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彼时,他担心这些老阿妈一旦去世,就会给农耕文明里最核心的部分画上一个句号。

柴春芽的故乡甘肃陇西,大学之后他很少回去。每次回去,他都能看见故乡“死亡”的迹象,首先是人变得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往外走,甚至于往年热闹的节庆都渐渐失去。他的祖父母辈会收留无助的流浪者,带到家里一起吃住一阵子。随着这辈人的去世,再也不会有人收留流浪者,就像城里人不会收留异乡流浪者一样。

nlc202309041452

藏族文明的游牧文化与汉文明共有(或曾共有的)的朴素关怀,以及人与人之间古老的、纯粹的、质朴的、毫无防备的爱,是共通的。而这些朴素的关怀和爱,在近十年来的城镇化运动中几乎全部被颠覆了,同时消失的还有中国乡村的家庭观念、伦理道德,甚至宗教信仰。“当我有一天发现,自己在城市里其实是个异乡人的时候,我想返回故乡,结果却是,故乡已死。”

这样的切肤之痛,让柴春芽对“故乡死亡”的主题给予关注。

起初他想拍纪录片,但认为纪录片和现实扣得太紧,无法把他的思考注入进去。一直到《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拍摄完成,这部哀歌(或称挽歌)性质的作品,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极力延展思维空间的愿景。电影以地、水、火、风四个元素为结构,他说:“当物理层面上能够安身立命的居所不复存在之后,我更愿意去寻找一个超物理世界的栖息之地。”这样,在佛教中延续下来的关于世界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哲学观,为他形而上的求索给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

电影之后,他又把电影叙事的方式和小说叙事的方式,以及像学者一样思考的方式结合起来,于是有了小说《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也即他一直想写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小说。他希望用这样带着显著实验性的文本进一步开拓想象力,“以打破小说和电影剧本在文体学上的差异,进而打破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以及现实与超现实的铁幕”。

“抽象”,是多数人对他作品的评价。对柴春芽而言,用抽象思维认识世界,就能认识到世界的复杂以及因果之网。忆起年少,他轻易就能找到关于自己对“抽象”产生浓厚兴趣的蛛丝马迹,“我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由于读过一本关于哲学的普及书,我就一直在思考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两个逻辑命题:A.飞矢不动;B.阿基里斯(奥林匹克长跑冠军)永远追不上乌龟。上大学时,刚好有一门专业课:西方哲学史,我学得非常好,因为西方哲学家的思考对人的智力太有考验了。相反,我们的另一门专业课:中国哲学史,我则提不起一点兴趣,因为中国的哲学家基本上都处于伦理学的水平上,对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精神世界几乎没有探索,因而对我的智力构不成多大的挑战。”具体到文学和电影,他则发现,中国很多小说讲的都是世俗的人际关系,连那些出现在小说里的神仙们都是世俗主义的;中国的多数电影更是世俗主义的。“这种世俗主义的艺术,因为不对智力构成挑战,读着读着就索然无味了。”

对抽象概念的着迷,加上自大学时期以来对西方哲学的大量研读,以及从藏区回来后思维方式的极大转变,他越来越不满足于章回体话本小说,不满足于用哪个第三人称和过去时态沿着线性逻辑来讲一个世俗的故事。他熟知欧洲小说自骑士文学到博尔赫斯式的“宇宙主义”的发展脉络,更为《百年孤独》式的与智力、想象力和道德判断力同时相关的结构性叙述所倾倒,甚至称之为“时间与空间艺术”。

在所有影响柴春芽的作家中,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最令他敬仰的。对于电影小说“打破小说和电影剧本在文体上的差异”,格里耶在四十年前就有了实验。在写就和之后审视自己作品的时候,柴春芽总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影响的焦虑”的折磨,因为在他和格里耶之间,“间隔着两个遥远大陆的两个文明体系那至今不可跨越的智力鸿沟(而且这个智力的鸿沟日益扩大)”,而他既要从对方的作品里汲取养分,又怕某些方面在重复已有的思想果实,甚至担心在大师面前,自己历经千辛万苦结出的果实因太拙劣而成为一个笑柄。

在小说《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中,柴春芽则在格里耶定义的电影小说的基础上增加了叙事的成分,在展现现有文化传统如何被飞速现代化的步伐所践踏的现象的同时,也让这种现象不单单可见,还让其在人们的想象之内可重造,甚至像植入潜意识一样,试图成为一种必须。

借由小说,柴春芽探讨的人的“死亡”更倾向于“回归”。由此反观,在世俗中,那些未曾死的,一旦背上麻木的灵魂,也形似已死;而故乡,哪怕是麻木的灵魂,大概也只剩少许稀朗地飘荡着了。

回忆性散文随笔:故乡三月印象 篇11

草长莺飞的三月,温暖祥和但不倦怠。农民的生活是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最好诠释。男人们开始忙碌着整田泥地,浸泡稻谷种子,看躺在篮子里慢慢生芽的谷种,如襁褓中的婴儿般承载着他们对一年收成的所有希望;女人们则细心的取出珍藏的各种瓜果菜蔬的种子,用绒布裹着,浇上温水放在灶头温暖的地方,静待它们长出细芽后移栽到菜园里,待到夏天的时候,满园子的瓜瓜果果已经让你忘记了它们最初的出处。贪玩的孩子们都不肯闲着了,牵出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老牛,尽情的在山洼田野里啃食那些刚刚出土的嫩草。

早开的各种耀眼的花儿都谢了,嘤嘤嗡嗡的蜜蜂也躲了起来。三月,不冷不热,不温不躁,是一年最好的季节。昼长夜短,大人们可以做事情的时间更多,孩子们却最难熬,尤其是长个子发育的时候,三餐饭望不到头的总觉得肚子在“咕噜咕噜”的唱空城计。野地里能解决嘴馋的纯生态植物:长长苔,三月枣,鸡腿(一种植物的根),豌豆角等都利用上,还是等不到下一餐开饭的时间。艰难的日子,母亲的智慧总是令人钦佩的,为了应对难熬的饥饿,一种叫“粉子”的食物出世了。

其实制作“粉子”还是很费功夫的。一般是用糯米(发头大,耐饿)淘洗干净,沥干水分后,小火慢炒至焦黄色,然后像磨豆腐一样,一个人喂料,一个人推磨把炒米磨成粉状。那香味啊,挡不住的直钻鼻孔,禁不住伸手去磨下舀一调羹干吃起来,不经意被谁逗笑了,那粉末就扑散出来,呛到鼻涕眼泪一起流。但粉子一般是加白糖或者油盐用开水冲泡,一点点就可以涨一大碗,褐色的糊状,吃起来舒服实惠,香味依然不减。孩子们饿了泡一碗,营养饱腹感远胜今天花样繁多的奶粉米粉等等;大人们干活累了泡一碗,立马精神倍增的舒畅痛快,口齿留香。

我十多岁去了镇上读书,正逢长身体的时候,面对学校每天缺盐少油的大锅菜,饿得特别快,尤其是晚自习后,肚子总是不争气的抗议着,兜里有限的一点菜钱又不能随便去买零食充饥。妈妈给我准备的炒粉子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适时的帮我度过那些成长岁月里的饥饿,补充了我身体发育的营养需要。

成年后离开家乡,生活在异地,几乎忘了粉子的味道,有次逛超市,竟然被扑鼻而来的熟悉香味吸引,原来是一个**斋的杂粮柜台在现场研磨所谓的营养粉,看售货员按顾客的要求掺杂了黑芝麻,核桃,花生等各种炒货打磨成粉状,那香味似乎跟小时候闻到的差不多,满心欢喜的以为找到儿时感觉,买了一包回去,价格不菲,但回家泡出来吃时才感觉,完全不一样,甚至怀疑鼻子欺骗了舌头似的,再也没有记忆里那股难以言状的味道了。

冬去春来更替,岁月易人无声。随着年岁渐长,离开家乡的日子越久,记忆深处那些儿时的印象越深刻。一景一物,总能唤起感慨万千,流年岁月,情愫依然。父母之爱,在那片生长我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又是一个蓬勃的三月了,祈祷所有的生命都充满生机的奔向美好明天!

作者:章克慧

关于故乡的作文:忆故乡 篇12

据说那条山涧是高山上的雪被初阳蒸化后流淌下来的,就算是遇上旱灾,也依然会有几股小溪流,灌溉着两边的花草,所以两边的花草四季如春,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山涧像一位优雅大方的公主缓缓地向山下走去,众位“大臣”们在两边呵护着公主。小涧水不深,淹不过膝盖,清清凉凉的很舒服,坐在涧边看小鱼从脚指尖划过,小虾在脚心下走过,痒痒的,一抹恬静的微笑便挂在嘴边。远处的鸟儿飞离树枝,奔向朝阳,发出“叽叽喳喳”愉快的叫声,融入到春涧中。

“咯咯,呵,咯咯......”孩童的笑声从远处传来,她笑得很开心,穿一身蓝色的连体衣,头前留着一撮毛,后面还编着一根短短的小辫子,坐在羊背上,她抱着羊儿的头,为它扎小辫子,高兴的不亦乐乎。羊儿温顺的走向小涧旁,任由小孩为他扎羊角辫,靠近溪涧,小孩有些口齿不清地问“和开吗?(好看吗)”小羊走到涧旁,低下头看了看涧中的自己,像在照镜子,一会,便抬起头“咩咩”。他表示赞同。小孩儿又咯咯的笑了,她的心灵向羊儿背上洁白的羊毛一般纯洁,阳光透射下来孩童的心灵像水晶一般晶莹剔透;又如同涧边花草一般,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小孩儿和羊渐渐从记忆中隐去了。我也回过神来,河畔一群环卫工人在努力地清理着......

上一篇:企业报道范文下一篇:物业案例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