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故乡

2024-05-10

高一作文:故乡(共16篇)

高一作文:故乡 篇1

飘飘送下遥天雪,飒飒吹干旅命烟。

置身郊外,风中飘来淡淡的泥土芳味,思绪渐渐拉进了故乡的回忆。

细雨沥沥,微风轻轻,故乡在朦胧的雨中透露出几分浅绿,又在茫茫之外显出淡淡的水红。记忆中,老家门前的杨梅树总在一年四季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春天,它披上绿色的新装,等待着夏天的到来;夏天,它结出鲜红的果实,让我们吃了一颗忍不住再吃一颗,直到嘴酸的发白了还恋恋不舍地望着那一颗颗又大又多汁的杨梅,就这样它在付出的同时等待着秋天;秋天,它褪去了一身绿装,没有了一树令人垂涎欲滴的鲜红果实,仅有零零飘落的黄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悙恨”它的有无人得知;它的寂寞,让人感伤。“砧杵敲惨苍日,梧桐摇落故园秋”

古有梧桐,我有杨梅树,它在悲秋中等待冬天;冬天,该是它休息的时候了。它没有了绿装,没有了飘落的黄叶,有的只是光秃秃裸露在外的棕色。它在忍受来至风的肆意,忍受路人只光观赏红梅的孤独。也许,只有在满天雪花的时候,它棕色的外表才是最显眼的。“飘飘送下遥天雪,飒飒吹干旅命烟”它在春天的付出,回报它的只有白皑皑天地的肃静。

曾问过大山,乡愁是什么呢?它一声不响,但依然坚定的屹立在远方的高地;曾问过涓涓的细流,乡愁是什么?它没有回答,但是始终流向远方的大海;曾问过大海,乡愁是什么?它没有回应,却一直在拍打浪花。有人说,乡愁是懦弱,是浪子遭受挫折后的唯一的解脱方式;也有人说,无聊的时候来打发时间的。但我认为,乡愁是坚定,是坚持,是心中的澎湃,是无悔的信念。杨梅树在无私的付出,尽管回报的不多,但它心甘情愿。故乡是心灵的港湾,是心灵的寄托是每个浪子的慰藉。也许,你不必回报故乡什么,但它却会为你付出很多。

思绪飘回,宛如从家乡中刚回来。再看眼前,屹立的山峰,没有家乡的陡峭巍然;满山的绿树,没有家乡的郁青;满天的生灵,没有家乡的活泼;一条条细流,没有家乡的清澈;满地的花草,没有家乡的芬芳……任外景色如此好,不及家乡景美好。

厌弃了城市的喧嚣,厌弃了城市的雾霾,厌弃了城市的紧促,终想回到家乡,感受来自自然的宁静。但是,我们显得有点多余,这样的宁静不属于我们,只属于那些贫穷的山村。现代科技改变了我们,如果也改变落后的山村,想必,那一方宁静只能成为过去。

高一作文:故乡 篇2

一、学生作文难的原因

1. 作文教学无计划,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有人慨叹, 最难教的是作文, 最好教的也是作文。最难教是因为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 没有系统的作文方法和技巧, 没有固定的作文课时, 即没有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写作的权威依据。每个语文老师的作文课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语文素养密切相连, 如爱好写作的老师多讲一些, 写作一般的老师讲得比较少。自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最难教还因为教育对象虽然是一群十六七岁的鲜活的生命, 他们意气风发, 情感丰沛, 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渴望理解和交流, 个性张扬, 对未来充满向往。但是高中各科沉重的学习任务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家———学校, 两点一线, 读书———吃饭———睡, 三位一体的生活抑制了他们原始的创作冲动, 以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理科上, 在书山题海中寻求一时的满足和快感, 于是开始漠视语文, 尤其是写作。最好教是因为作文教学在很多人看来不需要备课, 写一个作文题目在黑板上就可以混一节课, 主管部门也无话可说, 加上批改作文时给学生一个好分数, 评讲作文时把写得好的念给大家听。这样课前无计划, 无目标, 课后无反思, 无总结, 长此以往, 写作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2. 中学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强。

近年来, 全国高考作文的大趋势是变话题为材料作文, 因此从高一就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 做各种各样的材料作文, 即使学生对材料茫然不知也要亦步亦趋。老师一边从引———议———联———结四个环节给学生讲材料作文的技法, 一边让学生读相关的材料范文, 把他们训练成考试的机器。这样能提高作文分数, 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提高学校、社会对老师的满意度和美誉度。殊不知, 训练的结果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他们的作文不是“我手写我心”, 心有戚戚焉, 并一吐为快, 而是挤牙膏皮, 凑字数, 应付交差。

二、有效增强高一作文教学效果的建议

怎样改变作文教学现状,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

1. 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激活学生的记忆, 唤醒学生沉睡的激情, 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

这个工作必须从高一抓起, 把每周的晚自习上成作文课在课时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抛开一切作文之外的附加条件, 潜心于本真的作文教学。

面对高一新生, 为了走近他们, 了解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让他们自由作文, 结果多半以亲情和友情为主题。概括起来表现亲情的经典题材是下雪天送棉衣, 下雨天送伞, 半夜生病送医院, 深夜灯下缝补衣服等, 千人一面, 大同小异。表现友谊的是同学帮我打饭, 灌开水, 早上像爸妈那样提醒起床生病时自掏腰包给我买药等。可见学生的作文不但素材陈旧, 枯燥, 脱离生活实际, 而且思想浅薄, 缺乏境界。我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 死记硬背, 生拉活扯, 移花接木不是作文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是我以亲情为话题进行的实战指导。

我开始讲故事, 现身说法, 第一个故事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那是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因为做错事被妈妈打了 (在灶里烤木材, 没把火埋好, 材烧毁了, 还殃及了一些家什固发现及时, 没有酿成火灾) , 一气之下没吃早饭就去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也等于是负气离家出走, 心里很委屈地想, 饿死算了。一到学校见了自己的伙伴, 早就把这些倒霉事给忘了, 只是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 有点头昏脑涨的感觉。那个时候, 我没有零花钱, 即使有, 学校也没吃的东西卖, 有点后悔, 不该任性, 但还是强打着精神上课。大概是第三节课, 杨老师的几何, 我听得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一心只想吃东西。这时我听到同学们小声的说话声, 有的还不停地朝教室后面看, 我转过头去一眼就瞥见了我的妈妈, 她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惊恐、拘束地站在教室后面, 面对讲得很投入的老师她不知该怎么办。我赶紧给老师告了假, 拉着妈妈走出了教室。我流泪了说不清是惊喜, 还是羞涩, 总之, 满腹的委屈烟消云散。从此我不再与妈妈赌气, 做事更谨慎小心。但今天想起这事仍然倍觉温馨。”听了我的叙述,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有几个女同学甚至热泪盈眶。

第二个故事是“拐弯处的爱”:“一个小男孩对父亲的严厉、父亲的呵斥耿耿于怀, 认为父亲不爱他, 很郁闷!一天, 小男孩与同学上学, 父亲跟他们同行了一段路, 在岔路口分手了, 小男孩不停地数落父亲的不是, 他的同学跟他打赌说:‘你信不信, 你的爸爸会在路口的拐弯处回过头来看我们。’小男孩说:‘除非太阳从西边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还是把头将信将疑地扭了过去, 正在那一瞬间他爸爸也正回头朝他们望, 无言的对视融化了小男孩心中的坚冰, 小男孩释然地笑了, 很轻松地奔向了学校!”

第三个故事:“一个边远山村的女孩, 高考前几天回家调整, 相依为命的妈妈很疼爱女儿, 为了慰劳女儿高考复习的辛苦, 为了减轻女儿暑天的酷热, 妈妈跑几十里赶集买了个西瓜回来切成块状叫女儿吃, 每次女儿也叫妈妈吃一块, 妈妈都找各种理由推辞说不喜欢这玩意儿, 女儿信以为真, 把所有的西瓜都吃了, 可不经意间她发现妈妈收拾桌子时, 在啃她没啃干净的西瓜皮, 而且津津有味。她一下子恍然大悟, 内心除了甜蜜, 更多的是酸楚, 眼泪涌出来了, 但她不能让妈妈发现, 就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在高考的考场上正是以这则真实的故事, 用一颗赤子之心作文, 打动了改卷老师, 获得了作文满分!”

孩子们, 亲情是无处不在的, 虽然表现方式各不相同, 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 没有高低之别, 关键是我们是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洞察这一切, 是否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

教室里开始不平静了, 孩子们若有所思, 若有所悟, 凝重的表情舒展开来了, 一个个跃跃欲试, 都好像有话要说。

我趁热打铁, 发下作文纸叫学生二度作文, 重写亲情话题。这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内容丰富, 风景各异, 一篇篇都是父爱母爱的颂歌, 一段段都是孩子内心真情的倾诉, 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改第一次作文华而不实的作风。

其中一个孩子写她寄住在姨妈家, 尽管衣食无忧, 但看到姨妈与表妹的黏糊劲, 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酸溜溜的, 很想妈妈。

另一个孩子写在万家团圆之时, 她和奶奶、妹妹在家过年, 十分冷清, 没有年味, 此时她没有怨恨妈妈不陪伴自己, 而是担心妈妈, 含辛茹苦, 只身在外, 有家不能回, 妈妈你的年是怎么过的?瞬间我觉得他们长大了, 从依赖变得自立自强, 有一种强烈的责任自觉。

二度作文让我明白, 孩子们是多情的, 老师要创设写作的情境, 激活他们的记忆, 激起他们沉睡的热情, 从而形成创作的冲动, 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他们就会一吐为快, 不愁写不出好作文。

有了丰富生动的内容, 再谈作文思想的锤炼, 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2. 及时批改作文、评讲作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批改要快, 而且必须写评语, 这是与学生心灵的对话, 不但可以就写作谈写作, 还可以进行心灵的交流, 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情谊, 亲其师, 信其道。

评讲作文, 朗读, 贴墙, 交流, 多种方式并举, 对于有特点的在班级朗读, 比较优秀的贴墙, 并拿到其他班级交流, 语言和立意俱佳的推荐报刊发表。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都有成就感, 从而形成比、学、赶、帮争先恐后的写作局面。

作文成绩提高一法 篇3

办文学小报,能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进步。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追求写作成功,从而多思考、多写作、勤投稿,作文水平在无形中得到提升。由于是自办小报,编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写作实际,在所属年级范围内,比较优秀的文章均可投稿,题材范围不作过多的严格要求。这样,就能使大部分学生感到写作一篇成功的作文对自己而言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多加努力便能成功。一次成功,可以使这些学生产生对作文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他们多写多练多投,让他们更多次地体会作文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成功,并希望这种成功能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欢乐和荣耀。而在文学小报上得以发表则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对他们荣耀的小范围的宣传,所以更能强化小作者的成就感。

办文学小报,可以选树典型,从而带动一片。每个班级总有几个文学爱好者,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教者善加引导,少数几个文学爱好者就有可能熏陶和带动周围的一大片。比如一名特别厌学、经常逃学的同学,真正在外度过漫长的一个月零七天后,又回到温暖幸福的家庭。小作者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一时间轰动校园的纪实作品——《打工日记》,通过现身说法,向学生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家最好,父母最亲,学校最温暖的主题,并表示一定要先学好本领,然后再走上社会。这篇作品主题深刻,真实感人,教育意义深远。这位同学后来成为我们文学社团的骨干成员。同时,还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一批作文功底较好、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大家纷纷仿效,以日记为体裁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章。

办文学小报,可汇聚写家和吸引读者,构建校园文学阵营。出于社团发展、小报品位提升的需要,组织经常性的写作研讨会,谈写作经验,论素材收集、作文速成之法等,并开展文学大奖赛,扩大文学小报和小作家群体的影响,为学校大语文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每当成功的作文见诸报端,关注他们的每一个人其欣喜程度绝不亚于本人,同时也有许多求全责备向他们袭来,促使他们不断地向文学领域更高境界攀登。不少同学在谈到自己成功经验时说,是文学小报提供了自己展示文学才华的天地,培养了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

办文学小报,能引导学生进步成功,并迈向更高境界。“春雷文学社”经常与地方报刊联系,鼓励学生积极撰稿,参加各类全国性作文大赛,文学社成员高中三年时间里,参加各类文学大赛千余次,先后有十多篇文章参加各类文学大赛获奖。有五篇文章发表于地方性报刊上。其中“春雷文学社”成员任立锋的文章《农家女人——灵台特写》和曹燕子同学《当“官”七日》分别参加中国语文协会、中国语文报社、语文教育研究会等八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并分别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和三等奖。

办文学小报,学生彼此借鉴砥砺,从而激发创新出奇的智慧。文学社的成员在努力探索写作技巧的同时,转益多师,相互借鉴,使得其知识面日渐拓宽,素材积累日益丰富,创新意识日益强烈,许多见解新颖大胆,许多构思前无古人,如杨甲英同学给《项链》作了续文《半杯咖啡》,通过变相地夸张,夸张的白描,塑造了玛蒂尔德急于表明自己清白无辜而又想凭借佛来思节夫人赔偿的三万六千法郎跻身上流社会的心态,讽刺辛辣,立意深刻。最后以玛蒂尔德忘记喝半杯咖啡而捶胸顿足懊悔不已作结,活画出其庸俗、势利、粗鄙。

办文学小报,能构筑校园率真为文、鲜活生动的纯朴文风。文学社“增强学生语文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促进校园文化交流” 的宗旨,立足于校园这块天地,反映现实,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诗歌、散文、小说、小品等等,只要有可读性,均可入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写。如果说撰稿者是苍鹰,文学社就是它的天空,让他们在这儿尽情翱翔。有许多同学多次涉足“春雷文学社”这方心灵的驿站,并带着他们特有的音容笑貌,或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或含蓄温婉、独抒性灵,或嘻笑怒骂、发人深省……这些小小作者在努力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也形成了文学社质朴率真、亲切生动的群体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对于小小作者本人乃至今后的文学创作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当一个班级学生写作蔚然成风之时,当一个学生觉着不写就犹如骨鲠在喉而不吐不快时,当每一个学生把写作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时,谁还会为语文成绩难以提高而仰天长嗟?当大多数学生作文成功的同时,语文教学也必获得了成功。

但是,组织文学社,出版文学小报,偶尔为之容易,持之以恒并终有所成,绝非易事。

首先,倡导者和组织者以及践行者要有长期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现时的明艳,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渗透了成长的艰辛——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小报确实是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路。

其次,要充分尊重和高度重视每一名投稿的同学。一名学生投来的文章,可能从选材到立意并不是太好,而作者往往是花了大功夫、费了大气力的,因此,即使不采用,也应该对其文章从选材到立意以及今后的奋斗方向都提出诚恳的鼓励性的建议。这样,让作者感觉自己离成功只差那么一点点,于是会树立起写作的信心,为他日后作文水平的提高埋下伏笔。

作文故乡高一 篇4

我在老家的路上走着,周围刺骨的寒风都向我扑来,无情而寒冷。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风是温暖的,可以给人无限的力量。几年过去了,老家还是原来的老家,只是变得有点陌生。尽管如此,我还是向前走着,挺拔的树木遮住了耀眼的阳光。只有那几缕光线侥幸逃脱,静静地照在地上,仿佛织成了一张蜘蛛网,给冰冷的小路增添了一些生机,至少给了我一些安慰。到老家的路只有200米,但我好像走了很久,每一步都很难上天。突然,周围的寒意笼罩了我,我几乎无法呼吸,窒息的感觉笼罩了整个人。

不,我要死了。我快窒息了。我挣扎着挣脱它,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逃走了。很快,我终于逃出了它的魔掌,看着身后的小路,心中有一丝悲伤。为什么?为什么家乡的小路会变成这样?但我不知道,也没人能回答我的问题。

故乡高一作文600字 篇5

尚湖,是常熟不可不看的风景名胜,而尚湖的垂柳则是我最喜欢的。冬去春来,垂柳成为春天最忠实的使者,她率先吐绿,报着春的信息。当人们拥抱着春天,欢呼着春天,赞美着春天的时候,垂柳绿得却是那么的谦虚和浑厚,她默默无声地忙于为春天的生命奉献。那情景仿佛是一首深沉的歌,一首表现生命的歌,一首圆舞曲。如果当时你看到这种迷人的绿景,你肯定会沉浸在这自然界的美景之中。

说到常熟,让我想起了一个地方——沙家浜。沙家浜坐落在江苏常熟市阳澄湖畔。看那江南田野,树木葱茂,绿水依旧,座座小桥,片片农舍,掩映在麦海绿浪之中,一派盎然生机。沙家浜的芦苇也是扬名中外。微风中的芦苇姿态优美,柔曼妩媚,向全世界展示生命的万种风情。微风啊,你是生命的化妆品,你用轻柔透明的羽纱制作出不重复的美妙时装,在每一株芦苇身边舞蹈,你把梦和幻想抛洒在空中,青翠的芦叶和雪白的芦花在你的舞蹈中羽化成蝴蝶和鸟,展翅飞上清澈的天空。

再看看春天的石梅校园。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嫩绿。杨树的新叶圆圆的,前端突出一个小小的尖角,远远地望去,真像一个个绿色的小桃子。悬铃木树杈上那鼓圆了的芽苞,也慢慢的伸展开来,像一个个淡紫色的小喇叭。花坛里那毛茸茸的嫩叶摇摆着,仿佛无数只热情的小手在向你招手致意。各种树儿都穿着绿装,披着融融的春光,迎着悠悠的春风,翩翩地舞出那婆娑的倩影。

华灯初上,我站在虞山上,放眼望去,啊,常熟变得更美了。霓虹灯在闪烁,汽车在奔跑,人在行走,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变……

高一故乡的800字作文 篇6

小时候故乡就是我的乐园,现在的污染严重,在城市很难看见山清水秀的场景了。我记得爷爷家后面有一大片果林,每当到了丰收的季节,爷爷奶奶下田地了,小孩子也不闲着,常常三五成群地去摘果子吃,会爬树的爬上树去摘,小一点的孩子就在地上接着,摘完就在旁边的水坑里洗洗就吃不用担心有农药,味道个个都甜极了。村口有一个水塘,水十分清澈,夏天玩热了就跳进水里洗个澡。冬天我们常在结冰的水面上砸个洞,有时会有鱼跳出来,因此饭桌上常常有真正的野生风味。

在我们家乡,中秋节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到了中秋,我们小孩子更是非常开心,炊烟从各家的烟囱里徐徐升起,晚上,村子里一片热闹的场面,到处是寒暄声,骰子声。吃完饭,我们提着灯笼、带着月饼来到老桥旁,这里看到的月亮更大更美。天空中皎洁的皓月高挂在天空,天空中没有大气污染,繁星点缀着星空,一闪一闪的,仿佛触手可及。我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总爱往高处站,想看清月亮里的嫦娥,月亮好似一面银色的镜子,没有遮掩,繁星也好像闪动的眼睛,把天空点缀得更动人,更美丽,又有什么比家乡的中秋之夜更迷人呢?

在后山,不必说遍地盛开的野花,也不必说那高耸险峻的山峰,光是那片碧绿的草地就有无尽的乐趣。蟋蟀在这里弹琴、百铃鸟在这里歌唱,知了在树上长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后面还有一片湖,未曾污染的湖水十分清澈,鸭子们在水里洗澡,夏天我们也爱去水里游泳,真可是山清水秀。直到山下的炊烟飘起,这是呼唤我们回家的信号,该回家吃饭啦,我们才停下游戏陆陆续续下山去了。

高一作文:故乡 篇7

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两个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是美丽的,但这美丽是虚幻的;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的,但这萧索是真实的。记忆中故乡的人物是少年闰土和青年杨二嫂。少年闰土是个健康活泼、富有活力、勇敢机敏的小英雄,杨二嫂是个年轻美貌的“豆腐西施”。现实中故乡的人物是中年闰土和老年杨二嫂。中年闰土神情悲苦又愚昧、麻木,是个“木偶人”;老年杨二嫂则变成了自私、贪婪、势利、泼悍庸俗的小市民。记忆中的故乡是美丽的,因为儿童用直觉的感性的眼光看世界,看到的是世界美好的一面;成人用理性的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看到的世界既是美好的,也是有缺憾的。这样,呈现在儿童眼中的世界是理想的完美的世界,而成人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有缺憾的世界。

《故乡》中故乡的美丽和萧索正是中国百姓在“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真实生活的写照。

记忆中故乡的人们生活在“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那个时代,故乡是那么“美好”。景物美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人物美好: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杨二嫂终日坐着,很文静,被称为“豆腐西施”。小说中描绘的平静美好的生活,有鲁迅先生自己早年生活的影子。鲁迅早年的生活相对稳定,家庭经济条件尚可,13岁前,鲁迅生活无忧无虑,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和一些店面房子,是个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如《故乡》中描绘的那样:“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鲁迅自己也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些内容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和小说《故乡》《社戏》等作品中反复出现,可见鲁迅对童年的美好生活的留恋。小说中“我”回故乡是为了搬家,也是为了寻找遗失的童年的梦,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故乡的美丽只存在于记忆中。无论是“我”还是闰土的童年生活,并不像回忆中的那么美好。“我”家也只需要雇佣一个“忙月”,而闰土的父亲却需要做“我”家的“忙月”,以维持自己家的生计。“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就是对童年纯真友谊的记忆;再者,“我”处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所以故乡的美丽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现实中故乡的人们生活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社会的黑暗腐败,打破了人们“暂时做稳奴隶”时代的平静生活的美梦。小说中闰土的遭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天下千千万万穷苦百姓和城市小市民、小资产阶级的共同遭遇。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不得不卖掉老屋,搬到“我”谋食的异地去;农民闰土则麻木、呆滞,抱怨“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小市民杨二嫂势利、泼辣,说话尖刻,为了一点小便宜,不惜造谣说“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社会的黑暗腐败,腐蚀了心灵,麻木了精神,摧毁了道德的底线。对这一点,鲁迅本人深有体会。在13岁这年,鲁迅平静温馨的生活被打破了。由于一场变故,周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骤然败落下来,鲁迅在别人的白眼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所以在他记忆深处,既保留了童年生活的温馨,也保存了少年时代的伤心往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强烈的生活反差,给他的心灵烙上深深的阴影。弗洛伊德说,作家的创作就是对过去的、特别是儿童期受压抑的经验的回忆。作家与作品中的人物是同一的,每部作品都是一场幻想,其中的主角归根到底是“自我”。作家创作的动机必然与作家的童年愿望有关。这些愿望没有得到实现,变成无意识隐藏起来,以后便创作一个幻想的世界(艺术作品)来补偿这一愿望。梦只在记忆中,现实粉碎了美梦。童年的故乡是“我”理想的精神家园,现实的故乡却令人失望至极。但鲁迅并未停止探索,正如小说《故乡》结尾所写的那样:“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这篇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中国百姓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真实生活,但作者希望“我们的后辈……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希望“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参考文献

[1].甘竞存主编《鲁迅研究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例谈高一作文导学案的编写 篇8

所谓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这是近年来中小学以及科研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导学案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提供探究的问题。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在语文作文的导学案里,写作的题目本身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

(二)参与阅读与思考。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这点在文科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三)对知识进行整理。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文题目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刚学过的额课本知识。

(四)及时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为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遵循课时化、问题化、方法化与层次化“四个原则”。

以上是导学案的一般特点与原则。我以为,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作文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牢牢树立以下一些基本思想。

首先,要树立生本思想观念,即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在写作的话题设计、体裁的选择、题材的选取、写作手法的具体要求、内容篇幅的长短等方面,都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与欲望,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才能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前面提到的笔者在教学《祝福》时布置的片断作文训练 “我的同桌”,学生之所以在课堂写作时挥笔自如,课后出现积极热烈的讨论场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话题、题材就在自己身边,并非遥不可及。

其次,要紧密结合高中的写作教学实际,每次写作训练不仅是学生个体的精神高度集中的一次脑力劳动,而且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一次重要渠道与方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固然重要,且不容忽视,但是不能仅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为此,每次写作训练内容的编排还必须考虑要达到的写作教学目的与任务,高一写作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在训练记叙文写作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叙事件和如何描写人物,这两个方面既可以分别进行专题训练,又可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笔者在教学《祝福》一文后,布置学生进行的“我的同桌”作文训练,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进行训练作文的开头,同时要求学生仿照《祝福》课文里描写祥林嫂所运用的肖像、语言、动作、细节等方法,运用其中的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是一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写作训练安排,要求学生完成的写作教学任务既符合高一学生的写作训练要求,同时让学生拥有一个直观具体的写作参照对象——课文。

高一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 篇9

前几天,我在我的事务所的“隐形”信箱里发现了一封委托信,是天琴座的一位外星警官委托我查一件谋杀案。我就驾着超音速飞船飞向天琴座,经过我几分钟的侦察终于在几百个嫌疑犯中找到了真凶……

“破案的感觉真好,我又赚了一些‘天琴币’了,可以买点外星东西了。”我坐在自动按摩椅里说,突然传来“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这首歌,使我想起了家乡,它是那么的温馨。于是,我又驾着超音速飞船以超光的速度每秒飞行1860000亿千米奔向太阳系地球大浪村。

二十年不见了,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一条条泥泞路变成了用水晶做的路,路两旁种着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花朵,空气中飘着浓浓的香味,令人神心舒畅。以前的一间间用土砖盖的屋子变成了水晶屋、珍珠屋、金子屋等等各种各样的屋,很难辨认出这是谁家的屋子。

这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迎接我,我二十年没见过爸爸妈妈了,便激情地拥抱起来,我问:“爷爷奶奶二十年了,你们还这么年轻!”奶奶回答:“是因为我们吃了‘长生不老药’呢!”在屋里,我喝了美味可口的“乌龙茶”茶后继续和爸爸妈妈坐着飞船参观家乡,一路上爸爸妈妈告诉我这是谁家,那是谁家。

当走到大会场的时候,我发现大会场也发生了变化,大会场除了以前的兵兵球场和篮球场以外,还有大型的溜冰场、足球场、游泳馆、羽毛球场、排球场等运动场所。这些运动设施都有机器人看管着。

我继续开着飞船到大桥头看一看,没想到桥不见了,怎么回事呢?就在我想飞过河的时候,忽然,传来“轰、轰”的响声,发地震了?接下来从河里飞出来了一块长方形的水晶,水晶两边不断伸长变成了一座水晶桥。原来,是村长请来了外星人设计师来设计桥。桥两旁种着树木,桥下面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使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小河中游泳的事。河水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河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支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有几只鸟在河面上飞来飞去,美极了。

参观完大桥头后,我还要去学校看一看。真奇怪!学校的教学楼高高耸立在半空中,下面飘着许多白云。学生坐着白云飘来飘去,很开心。我就询问妈妈:“学校怎么变成这样?”妈妈回答:“是你的好朋友东著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发明了一种能使物体漂浮在空中的特殊装置〔像白云一样的东西〕所以才会这样。”“哦真厉害啊!”我惊奇的说。

高一作文:故乡 篇10

第2天天亮,我早早的起了床,跑到院子里和表姐嬉闹起来,跑呀跑呀,还闹呀,梨花树如大家长一般守候在我们身边,就在这时我突然摔了个大跟头,把小凳子上的小花瓶打碎了,我猛地跳起来,心想,完了完了这下谁也救不了我了,这可是奶奶的宝贝呀,表姐见我闯了祸吓得也跑出了院子,一阵风吹来,梨花树传来飒飒声响,我回头看着梨花树云集一动,我把花瓶碎片倒在袋子里,扎好跑刀,梨花树跟前用力挖开梨花树脚下的图,我一边挖一边想梨花树呀,梨花树只有你能救我了,我回头一定会好好感谢你的,可是我挖了半天,也只挖出了一个小坑,我疲倦地看了看梨花树,茂密的枝芽,二话不说拿起来一个凳子,顺着凳子爬了上去,这时我有点担心了,这么细的一根枝条万一断了怎么办?

想到这里我立刻将袋子放到质押最多的地方,然后用两张褐色的纸张将袋子隐蔽起来,然后迅速从树上跳下来,真是有惊无险啊,我输了一口长长的气,这时候奶奶出来了,朝四周望着我的心砰砰乱跳,生怕被发现了,但是奶奶没过多久就回到了屋里做饭去了,那一代碎片直到我们离开也没人发现。

那一年的夏天来到奶奶家,梨花树开花了,那朵朵纯白色的无瑕的花儿让人深深怜爱,我跑到树下摇动着树枝,梨花纷纷落下宛如下雪,一般就在这时一声翠下雨,花树枝压掉了一截下来,我走过去仔细一看,这不是我打碎的花瓶吗?我立刻慌了神,梨花树如暴雪般的落下,奶奶走了出来看着袋子在看起我提起袋子走到垃圾桶前忍痛割爱了啊,扔了进去一句话也没说,我坐在树下梨花树纷纷落下,像泪水一般连绵不断尾巴数,他哭了哭了很久,下雨了是倾盆大雨,梨花树静静的站在外面,那傲然挺立的身姿令人敬佩,花朵被雨水打落在地上冲走了。

那一年的冬天有了树干枯了,只剩下一幅身躯。 又是春天,梨花树,不知道你是否记得我,无论怎么样你都是我心中的唯一的梨花树,都是我童年的挚友。

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思念 篇11

记忆中,外婆家有一个大大的灶台,灶台上放着一只大大的铁锅,幼时的我特别喜欢它,因为外婆总会用它变出不同的美食。以下,我便要介绍几样吃食,都是外婆的味道,也是故乡的味道。

桂花汤圆

桂花汤圆不知是不是温州的特产,我只知道外婆每逢秋天就会做给我们吃。

外婆家的小院子里种了几株桂花树,金秋十月,金黄色的桂花绽放,像是穿着黄色裙子的小姑娘在欢笑,它们的香味如小手缠绕着我,芳香扑鼻。这时,外婆便开始收集起桂花来。若天气晴好,就拿出来多晒晒。待到桂花落尽,外婆就开始做桂花汤圆了。

那汤圆可不像元宵那么大个,它很小,就如珍珠般大小。

午后,外婆端着几碗汤圆,招呼我们几个小孩搬着小椅子去院子里晒太阳。坐定后,外婆把碗轻轻搁在小桌上,一人一碗。小小的汤圆沉躺在碗底,桂花漂浮在汤中,似有若无地散发着清香。舀一勺汤圆,汤圆们呆头呆脑地挤在勺中,金黄的花瓣轻轻地贴在上面,煞是可爱。汤圆入口,香香糯糯,甜甜爽爽,再配上暖暖的午后阳光,一切都浸满了甜蜜与温暖。

炒米线

“米线”,温州人叫“面”,小时候我也只吃过这一种“面”。所以后来到了外地,实在不明白那种又粗又宽的面有什么好吃,也不懂我所知道的面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叫“米线”?后来才渐渐明白,这是文化的差异,我也慢慢地改口称它为“米线”,省得浪费口舌去解释“此面非彼面”,可心里却有种莫名的怅然。

温州的炒米线做得最好的地方,似乎是芙蓉市。而我认为炒得最好吃的,则出自我外婆之手。

大年夜,厨房里最是热闹。母亲、小姨、舅妈都在厨房里帮外婆忙,她们主要负责炒各色小菜,而主食炒米线自然是外婆亲自掌勺。

说实话,炒米线的做法步骤我不太记得,虽身为女孩子,却对厨房的事一点儿也不了解也不太感兴趣,唯一有兴趣的只是已做成的食物。偶尔几次进厨房时,碰见外婆或母亲在炒米线,也不甚在意,现在提笔却写不出做法,实在是有些赧然。只大概记得应是先在锅底倒些许油,然后将泡了一个下午的米线放入锅中,再之后便是加各种配料和调料,翻来覆去地炒,最后成了一锅韧劲十足而美味的米线。

炒米线里放的配料很多,温州人爱吃海鲜,所以常常能在米线中找到虾或是蛤蜊,然后也会有蛋、卷心菜的身影。吃一口,真的是韧劲十足,与外面卖的那种像是被水焯烂的米线真是大不相同。

其实炒米线不只是过年时吃,在任何一个节日里,温州人都会炒一锅来庆祝,甚至是日常,只要开心,也都会做来吃。

后来在外地想念家乡的味道时,我就会去类似“芙蓉炒米线”的饭店点一碗米线,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个人慢慢地吃、静静地吃。说实话,那米线真的比不上外婆做的,却最接近那种味道。熟悉又陌生,大概就是游子怀念故乡的味道时的感觉吧。

麦太荷

麦太荷,我根本不知道用普通话怎么讲这个吃食!这“麦太荷”三个字只是我根据温州方言的发音勉强凑出来的。这种美食,有点类似于春卷,但又不相同。

麦太荷看似并不难做,只要有一叠薄而韧的面皮,再炒些小菜——豆腐干、炒蛋、炒洋葱、炒大葱等就成,当然这些菜要切成条儿,哦,还不能少炒米线。然后取一张面皮摊在桌上,每样小菜夹一些放在面皮中央,再类似春卷那样一卷,便可以吃到可口的麦太荷了。

但是,问题就是那面皮不好做。母亲尝试做过,可面皮不是太厚,就是长满了疙瘩,母亲望着被“糟蹋”的面糊,无奈地笑笑,叹了句:“这种事只有你外婆做得好啊。”最后只能把面糊扔了,去外面买面皮,只是面皮很贵,五张就要好几块钱。母亲便似有若无地叹了口气。我知道她又在想外婆了。

外婆做的面糊黏稠得当,摊的面皮厚薄适度均匀,再配上还热乎的小菜,真是一绝,而这美味是我这拙笔所不能写出一二的。

在外地多年,自然是吃过外地的春卷的。那味道跟家乡的完全不能比,面皮不筋道不说,里面的馅儿也没那么多新花样儿。果然家乡的味道是哪里都比不上的。

故乡的吃食,给我三天三夜也未必能讲完。而此时写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为了讲述一种味道,不如说是叙说一份思念。

(指导教师:钟咏亮)

故乡的雨 篇12

这样的喜欢由来已久。记得小时候, 遇上下雨的日子, 父母就不用外出做工。父亲戴上眼镜, 翻看一本《隋唐演义》, 母亲则坐在靠窗的桌子旁织针线。我喜欢缠着父亲讲书上的故事, 也喜欢倚在桌子上, 看针线在母亲手里穿梭。顺手翻翻簸箕, 还能找到一些花布头, 用针线缝一个蹩脚的沙包, 给布娃娃拼一个小肚兜。或者什么也不做, 只是看着窗外细密的雨, 等着帮父亲拿火柴点烟, 帮母亲找个什么物件。雨在窗外轻轻柔柔地飘, 家里有暖暖的温情在流淌, 宁静温馨。

住在江边的小城, 雨多而稠密, 绵绵的雨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有雨的早晨, 水汽在江面弥漫, 小城便笼罩在一层薄烟似的雨中。迷蒙的江面上, 有水鸟低低掠过, 消失在云烟深处, 乌篷船停泊在杨柳树下, 柳丝低垂。徜徉在霏霏细雨中, 头发上便挂了水晶般的颗粒, 顺着发稍串成满头的珠帘。

长大后, 我离开故乡, 去外地求学。那个陌生城市的雨, 总是那样的清凉。下雨的夜晚, 蜷缩在冰冷的被子里, 怀念着家的温暖, 故乡的梦总也做不到尽头。有时, 夜里独自凭栏听雨, 雨便成了寄托乡思的线, 一头连着故乡, 一头系在心上。

高一作文:故乡 篇13

&nbs p;故乡的榕树

(3课时)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难点: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重点:本文的结构与思路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这是一个过渡段。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略写,一棵详写。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第三层次(第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对故乡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第8段,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第9段,作者缘物生情,直接抒怀,通过拟人的手法,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对榕树的赞美,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第四层次(第10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这一段描写富有生活情趣。那简陋的卧具、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梦乡那美妙的感觉……都着意铺陈,创造出一个轻盈、静谧的意境。儿时的夏夜如此美丽、迷人,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第11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作者身在异乡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第12段,呼应开头。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寓含了不尽的情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袅袅:①形容烟气缭绕上升。②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③形容声音延长不绝。文中用来形容微风。清澈:(水)清而透明。澈:水清澄。汲水:从下往上打水。兀立:直立。兀,高耸突出的样子。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苍虬:像龙一样盘曲的青色枝条。苍,青色。虬,盘曲如虬龙。虔诚:恭敬而有诚意。虔,恭敬。祈求:恳求地希望或请求。战战兢兢:形容害怕而小心的样子。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黝黑:黑黑的。黝,淡黑色。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粗犷: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本文是第二个意思。苦涩:①又苦又涩的味道。②形容内心痛苦。本文是第二个意思。庇护:袒护,保护。恬静:安静。温馨:温暖馨香。馨,芳香,特指散布很远的香气。安然无恙: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恙,疾病;伤害;忧患。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庇,遮蔽,掩护。文中的“荫庇”用的是本义。(二)讨论以下问题,深入理解文章。 1.从文章前后所写事情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析: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本文作者黄河浪,福建省长乐县人,1975年9月赴香港定居。三个部分从时间看,分别写眼前、过去、眼前;从空间看,分别写香港、福建、香港。第二课时过程:继续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2.回忆故乡的部分,内容较散,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杂乱。这一部分的材料是按怎样的顺序,用了哪些过渡性语句组织起来的? 分析:文章回忆故乡的部分是按以下顺序写的:作者用“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一句过渡到对故乡的怀念。用“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一句作为过渡句,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如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这些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用“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句过渡到对榕树具体细腻的刻画,特别是详细描绘了与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及有关的传说。接着,文章又写了有关榕树的人和事,如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农人在树下纳凉,自己儿时在树下过夜。在叙事的基础上,作者感物抒怀,抒发了对故乡榕树和故乡亲人的眷念之情。全部以榕树为线索“物一事一情”的次序组织起来,状物、记事、抒情都紧紧围绕着故乡的榕树,不枝不蔓。(三)精读重点段落,思考下列语句的深刻含意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1.“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分析:这一段是由眼前景象到回忆的过渡。“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浓得化不开”,给人以“凝碧”之感。如果说这个分句主要写榕树的形的话,“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则是绘色绘声地展现了榕树的美。这一段文字虽短,却渗透着浓烈的乡情,奠定了全文基调。 2.“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搁浅在乱石滩上……” 分析:这一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夏夜,描写富于生活情趣。从卧具来说极为简单:一床被单,席地而卧;几块床板,搁在长凳和桥栏杆上。人与自然紧紧融为一体。仰望黝黝树影,“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身心愉快。月色朦胧之中,睡意朦胧之时,嫦娥悄然飞过,桂香轻轻飘洒,流水静静唱曲,催人沉入梦乡,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绘,意境优美,想象丰富,刻画细腻,美丽迷人,正是一首对故乡风情永难忘怀的乡恋之歌。“早上醒来”,才发现枕头不见了,“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这些文字里不见任何懊恼,相反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特有的故乡风情尽在其中。四、教学总结:意境深邃,是这篇散文的特色。散文贵有意境,有无意境,意境高下,是衡量散文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故乡的榕树》开头描绘了一幅“我”的小儿子吹笛逗狗的富有动感的画面,接着写“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奇思泉涌,妙绪纷披,向我们展示了故乡的风物土地。作品氤氲着幽婉清丽的艺术境界,与所要抒发的思恋之情极其和谐地照应,也把读者引入那不绝如缕的思绪之中。作品描写“我”在榕树下度夏夜的那一段,从儿童的眼中显现出那个神秘而恬静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环境蒙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作品这里用的笔墨越多,越见得作者思乡情之浓,意之切。深邃的意境,使得这篇散文洋溢着一种诗美,一种含蓄的美。五、作业:完成《一课一练》第三课时解决课后练习并复习备小测。六、教后记:本课的设计在朗诵方面有所欠缺,下次应该加强。

以故乡为话题作文:别故乡 篇14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乘坐宇宙飞船回到了我阔别已久的故乡。 故乡的变化真大啊!看:以前的旧垃圾堆,便成了高效节能的垃圾吸尘器,只要一见垃圾立马就吸进“肚子”里,马路和四周干干净净的。昔日的几层楼房,如今成了豪华的空中别墅。现在在外工作的`只有机器人了,人们只需操控就行,这些机器人啊,全部都是高端智能化,读、写、听、说、唱他们都会,十分厉害呢!

这里的绿化更好了,到处都是红花绿草,美丽极了。道路两旁有白杨、大叶杨、钻天杨、杨柳等,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新品种。 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的改善。早晨起来,桌子上已经摆上了刚出锅的美食,饭后上班,轻轻一点,机器人立刻帮你配出一套适合今天的衣服来。 交通工具也有了重大改进,原来的小轿车,变成了太阳能全自动代步车,客机变成了海陆空三项全能飞船,快捷、高效又方便。 如今的祖国紧随世界的步伐,变成高科技时代。

山乡是故乡 篇15

故乡的山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清。故乡的山美,春花秋实、冬景夏荫,故乡的祖祖辈辈都不愿离开山门。

大山的无穷魅力究竟在哪里?

小时候,我常常张着一双幼稚的眼睛,好奇地打量大山,怎么也读不懂。真正认识山,却是在离开山乡时。

身居他乡,仰望明月,捧读记忆中山的容貌,慢慢地,使我认识到了山的朴实,山的憨厚,山的善良,山的勤奋;认识到了山的深邃,山的内涵,山的性格,山的精神。

山的博大,那是母亲的慈祥;山的沧桑,那时父亲的刚强;山的秀丽,那是姐妹的风姿;山的伟岸,那是兄弟的风光。

站起来顶天立地,举蓝天于高远;躺下去横贯经纬,让大地更博深。这就是山。

立也汉子,卧也汉子,坐也汉子,行也汉子。上有天,下有地,山在天地间。

呵,大山,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因为我是您的儿子。

蛰伏在您的胸前,我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力量,感到了您喷涌勃发的血浆,膨胀了我的血管,撞击着我的心房,拨击着我的骨骼,发育着我的思想。我看到了您的旗帜正在我的阵地上烈烈飘扬。

攀上山的肩头,那是一片平坦的高地。万重山峦尽览眼底,阅尽四面八方人间风光。在这里,我的眼睛更明更亮;在这里,我的胸怀更阔更广;在这里,我的思想更加成熟、奔放,目标更加坚定、明朗。

高一作文:故乡 篇16

有一位专门做琴的琴师,他一年只制作一把琴,而能够获得订单的人必是知音。另一位铜匠,用半年的时间打造了一把红铜的茶壶。“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他们有的是时间,他们的时间不在钟表上,而在自己的生命中,一如大地的四季。

先是大地,然后是村庄和原野。劳动与收获。稻子、土豆、蔬菜、羊群和马匹。婚姻与生殖。村庄之间的集市、节日、桥梁、道路,然后形成了城市。从大地上结出的种子,与大地血肉相连。城邦之根,是大地而不是历史。没有历史,开始就是结束。城邦的任何一条道路最终都通往大地,每一家庭都直接与大地相连。大地并不遥远,环绕着城邦。这城无法离开大地而存在。

时间在建筑中停下来,住了进去。永恒的居民不是人,而是时间。沉思带领我们进入记忆,并不是只关于居民,而是关于过去的整个民族生活。大研镇保存了一个世界。

云南得天独厚,它依然可以向那些古代的民族和大地学习生活。云南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素有美丽神奇之称,但许多写作往往对美丽神奇仅仅停留在“美丽神奇式”的泛泛捕猎上,而组成云南文化的最基本的日常方面,则注意得很少。我们不能总是把云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例外或对象来观察,作为云南土地上出生的写作者,云南是我们的存在的现实,是生产我们生命和文化的基本元素的大地。因此,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和写作,实际上往往导致的只是对云南文化的遮蔽,甚至毁灭。诚如海德格尔所说:“今天许多城里人(比如那些滑雪者)在村子里,在农民家里,行事往往就跟他们在城市娱乐区‘找乐子’一样。这种行为一夜之间所破坏的东西比几百年来关于民俗民风的博学炫耀所能破坏的还要多。”

云南文化在某些论者的单向度文化比较中,往往被视为封闭、懒散、落后,或者有待“解放”、“改造”、“升华”。这种流行的云南文化视角对云南那些原在的文化的毁灭性打击,我们还见得少吗?那种流行于云南的民族风情写作,导致的不是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信,而是对自身文化的异质性的盲目自卑和毁灭性扬弃。

我关注的是云南作为一种生活样式的日常性,试图从在者或居民的立场写作,而不是以通常强调的某种特殊性的那种“解放者”、“救星”的心态来写作。我一直尝试通过个人的写作扭转这种风气,但这种写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云南生活它的异质性、它的时间观、信仰、审美风尚、它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它相对于全球一体化的生活方式和时间观的所谓“落后”、“懒散”)的认同甚至崇拜(在我看来,在某种角度上,云南决不是什么“落后”地区,对于已经可以预见的那个将要“克隆”的世界,它恰恰是一个可以使我们保持住对大地和人类童年时代的丰富生活之记忆和想象力的拯救之地)。

这种写作需要的是对某个特定的地区的日子和生活状态的日常性观察,而不是猎奇式地追逐各种民俗节日或风光。我试图把生活的“日常性”、把这种日常性所蕴含的所谓“懒散”作为一种写作方式来实践。我的写作强调的是方法,这方法就是要深入云南生活的日常性中,并认同这种日常性。我是云南人,而不是它的解放者。

我把云南那些幸存的土著,看成神的后裔。

文明有一日會意识到,拯救最终来自大地,而不是文明。至少,我知道是它拯救了我。(全文完)

于坚

上一篇:造价咨询工作难点要点下一篇: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