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念高一作文(通用4篇)
春念高一作文 篇1
春念悠远作文750字
冬去春至,万物复苏,花园中那两棵安睡了一冬的玉兰树的枝头上,悄悄地钻出了一个个毛茸茸的花苞,紧裹着的“皮衣”难以掩住丰满的身姿,宛若碎玉般的花蕾若隐若现。淡淡的清香缓缓渗出,在和风的携卷下,悄悄地将我萦绕,再徐徐地飘向远方,勾起我对姥爷的.思念之情。
那年春如斯,树木早早地吐出嫩绿的新芽,为自己光秃秃的枝干妆点上轻薄的翠衣。绿叶间,争奇斗艳的花朵如繁星般点缀着绿色的“夜空”,花香四溢,春色宜人。年幼的我穿着碎花裙,戴着宽檐帽,粉嫩的胳膊上挎着一个小竹篮,拽着姥爷来园中玩耍。
虽相隔甚远,但只消一眼,我便被那纤尘不染的玉兰花所深深感染。眼前,是一群缟衣霜袂的仙子,肌肤凝雪,婀娜多姿,神采奕奕。随风轻舞,暗香浮动,引路人流连忘返,令观者如痴如醉。
我愣愣地在玉兰树下站了好久,姥爷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发,说:“这是玉兰,好看吧!”我微微点了点头,从此,玉兰花开便成了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我喜欢玉兰花,她似银如雪,纯净淡雅,不与群芳争艳,不惹蜂蝶争风。我喜欢玉兰花,她似玉如云,圆润婀娜,不畏料峭春寒,不惧闲言碎语。
每一个午后,我总要拉着姥爷到园中看花,坐在玉兰树下,与玉兰的优雅芬芳相伴,听姥爷给我讲故事。
我刚出生的时候,姥爷和姥姥就从遥远的哈尔滨赶过来照顾我。他虽是军人出身,却从不急躁,他酷爱读书,总能给我讲很多有趣的故事,他很疼爱我,却绝不是溺爱。有一次,过马路的时候,我突然挣脱了姥姥的手,一个人跑到对面,差点儿被车撞到。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只是用目光严厉地注视着我。回到家里,他拉我到近前,疾言厉色地批评了我,见我眼角涌出了泪水,他语气马上缓和下来,耐心地给我讲道理,直到我乖乖地认错才肯罢休。
如今,玉兰树下,我又想起了姥爷,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和我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春念悠远,永难忘。
春念高一作文 篇2
一、学生作文难的原因
1. 作文教学无计划,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有人慨叹, 最难教的是作文, 最好教的也是作文。最难教是因为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 没有系统的作文方法和技巧, 没有固定的作文课时, 即没有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写作的权威依据。每个语文老师的作文课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语文素养密切相连, 如爱好写作的老师多讲一些, 写作一般的老师讲得比较少。自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最难教还因为教育对象虽然是一群十六七岁的鲜活的生命, 他们意气风发, 情感丰沛, 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渴望理解和交流, 个性张扬, 对未来充满向往。但是高中各科沉重的学习任务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家———学校, 两点一线, 读书———吃饭———睡, 三位一体的生活抑制了他们原始的创作冲动, 以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理科上, 在书山题海中寻求一时的满足和快感, 于是开始漠视语文, 尤其是写作。最好教是因为作文教学在很多人看来不需要备课, 写一个作文题目在黑板上就可以混一节课, 主管部门也无话可说, 加上批改作文时给学生一个好分数, 评讲作文时把写得好的念给大家听。这样课前无计划, 无目标, 课后无反思, 无总结, 长此以往, 写作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2. 中学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强。
近年来, 全国高考作文的大趋势是变话题为材料作文, 因此从高一就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 做各种各样的材料作文, 即使学生对材料茫然不知也要亦步亦趋。老师一边从引———议———联———结四个环节给学生讲材料作文的技法, 一边让学生读相关的材料范文, 把他们训练成考试的机器。这样能提高作文分数, 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提高学校、社会对老师的满意度和美誉度。殊不知, 训练的结果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他们的作文不是“我手写我心”, 心有戚戚焉, 并一吐为快, 而是挤牙膏皮, 凑字数, 应付交差。
二、有效增强高一作文教学效果的建议
怎样改变作文教学现状,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
1. 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激活学生的记忆, 唤醒学生沉睡的激情, 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
这个工作必须从高一抓起, 把每周的晚自习上成作文课在课时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抛开一切作文之外的附加条件, 潜心于本真的作文教学。
面对高一新生, 为了走近他们, 了解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让他们自由作文, 结果多半以亲情和友情为主题。概括起来表现亲情的经典题材是下雪天送棉衣, 下雨天送伞, 半夜生病送医院, 深夜灯下缝补衣服等, 千人一面, 大同小异。表现友谊的是同学帮我打饭, 灌开水, 早上像爸妈那样提醒起床生病时自掏腰包给我买药等。可见学生的作文不但素材陈旧, 枯燥, 脱离生活实际, 而且思想浅薄, 缺乏境界。我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 死记硬背, 生拉活扯, 移花接木不是作文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是我以亲情为话题进行的实战指导。
我开始讲故事, 现身说法, 第一个故事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那是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因为做错事被妈妈打了 (在灶里烤木材, 没把火埋好, 材烧毁了, 还殃及了一些家什固发现及时, 没有酿成火灾) , 一气之下没吃早饭就去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也等于是负气离家出走, 心里很委屈地想, 饿死算了。一到学校见了自己的伙伴, 早就把这些倒霉事给忘了, 只是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 有点头昏脑涨的感觉。那个时候, 我没有零花钱, 即使有, 学校也没吃的东西卖, 有点后悔, 不该任性, 但还是强打着精神上课。大概是第三节课, 杨老师的几何, 我听得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一心只想吃东西。这时我听到同学们小声的说话声, 有的还不停地朝教室后面看, 我转过头去一眼就瞥见了我的妈妈, 她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惊恐、拘束地站在教室后面, 面对讲得很投入的老师她不知该怎么办。我赶紧给老师告了假, 拉着妈妈走出了教室。我流泪了说不清是惊喜, 还是羞涩, 总之, 满腹的委屈烟消云散。从此我不再与妈妈赌气, 做事更谨慎小心。但今天想起这事仍然倍觉温馨。”听了我的叙述,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有几个女同学甚至热泪盈眶。
第二个故事是“拐弯处的爱”:“一个小男孩对父亲的严厉、父亲的呵斥耿耿于怀, 认为父亲不爱他, 很郁闷!一天, 小男孩与同学上学, 父亲跟他们同行了一段路, 在岔路口分手了, 小男孩不停地数落父亲的不是, 他的同学跟他打赌说:‘你信不信, 你的爸爸会在路口的拐弯处回过头来看我们。’小男孩说:‘除非太阳从西边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还是把头将信将疑地扭了过去, 正在那一瞬间他爸爸也正回头朝他们望, 无言的对视融化了小男孩心中的坚冰, 小男孩释然地笑了, 很轻松地奔向了学校!”
第三个故事:“一个边远山村的女孩, 高考前几天回家调整, 相依为命的妈妈很疼爱女儿, 为了慰劳女儿高考复习的辛苦, 为了减轻女儿暑天的酷热, 妈妈跑几十里赶集买了个西瓜回来切成块状叫女儿吃, 每次女儿也叫妈妈吃一块, 妈妈都找各种理由推辞说不喜欢这玩意儿, 女儿信以为真, 把所有的西瓜都吃了, 可不经意间她发现妈妈收拾桌子时, 在啃她没啃干净的西瓜皮, 而且津津有味。她一下子恍然大悟, 内心除了甜蜜, 更多的是酸楚, 眼泪涌出来了, 但她不能让妈妈发现, 就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在高考的考场上正是以这则真实的故事, 用一颗赤子之心作文, 打动了改卷老师, 获得了作文满分!”
孩子们, 亲情是无处不在的, 虽然表现方式各不相同, 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 没有高低之别, 关键是我们是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洞察这一切, 是否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
教室里开始不平静了, 孩子们若有所思, 若有所悟, 凝重的表情舒展开来了, 一个个跃跃欲试, 都好像有话要说。
我趁热打铁, 发下作文纸叫学生二度作文, 重写亲情话题。这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内容丰富, 风景各异, 一篇篇都是父爱母爱的颂歌, 一段段都是孩子内心真情的倾诉, 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改第一次作文华而不实的作风。
其中一个孩子写她寄住在姨妈家, 尽管衣食无忧, 但看到姨妈与表妹的黏糊劲, 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酸溜溜的, 很想妈妈。
另一个孩子写在万家团圆之时, 她和奶奶、妹妹在家过年, 十分冷清, 没有年味, 此时她没有怨恨妈妈不陪伴自己, 而是担心妈妈, 含辛茹苦, 只身在外, 有家不能回, 妈妈你的年是怎么过的?瞬间我觉得他们长大了, 从依赖变得自立自强, 有一种强烈的责任自觉。
二度作文让我明白, 孩子们是多情的, 老师要创设写作的情境, 激活他们的记忆, 激起他们沉睡的热情, 从而形成创作的冲动, 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他们就会一吐为快, 不愁写不出好作文。
有了丰富生动的内容, 再谈作文思想的锤炼, 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2. 及时批改作文、评讲作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批改要快, 而且必须写评语, 这是与学生心灵的对话, 不但可以就写作谈写作, 还可以进行心灵的交流, 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情谊, 亲其师, 信其道。
评讲作文, 朗读, 贴墙, 交流, 多种方式并举, 对于有特点的在班级朗读, 比较优秀的贴墙, 并拿到其他班级交流, 语言和立意俱佳的推荐报刊发表。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都有成就感, 从而形成比、学、赶、帮争先恐后的写作局面。
作文成绩提高一法 篇3
办文学小报,能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进步。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追求写作成功,从而多思考、多写作、勤投稿,作文水平在无形中得到提升。由于是自办小报,编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写作实际,在所属年级范围内,比较优秀的文章均可投稿,题材范围不作过多的严格要求。这样,就能使大部分学生感到写作一篇成功的作文对自己而言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多加努力便能成功。一次成功,可以使这些学生产生对作文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他们多写多练多投,让他们更多次地体会作文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成功,并希望这种成功能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欢乐和荣耀。而在文学小报上得以发表则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对他们荣耀的小范围的宣传,所以更能强化小作者的成就感。
办文学小报,可以选树典型,从而带动一片。每个班级总有几个文学爱好者,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教者善加引导,少数几个文学爱好者就有可能熏陶和带动周围的一大片。比如一名特别厌学、经常逃学的同学,真正在外度过漫长的一个月零七天后,又回到温暖幸福的家庭。小作者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一时间轰动校园的纪实作品——《打工日记》,通过现身说法,向学生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家最好,父母最亲,学校最温暖的主题,并表示一定要先学好本领,然后再走上社会。这篇作品主题深刻,真实感人,教育意义深远。这位同学后来成为我们文学社团的骨干成员。同时,还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一批作文功底较好、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大家纷纷仿效,以日记为体裁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章。
办文学小报,可汇聚写家和吸引读者,构建校园文学阵营。出于社团发展、小报品位提升的需要,组织经常性的写作研讨会,谈写作经验,论素材收集、作文速成之法等,并开展文学大奖赛,扩大文学小报和小作家群体的影响,为学校大语文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每当成功的作文见诸报端,关注他们的每一个人其欣喜程度绝不亚于本人,同时也有许多求全责备向他们袭来,促使他们不断地向文学领域更高境界攀登。不少同学在谈到自己成功经验时说,是文学小报提供了自己展示文学才华的天地,培养了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
办文学小报,能引导学生进步成功,并迈向更高境界。“春雷文学社”经常与地方报刊联系,鼓励学生积极撰稿,参加各类全国性作文大赛,文学社成员高中三年时间里,参加各类文学大赛千余次,先后有十多篇文章参加各类文学大赛获奖。有五篇文章发表于地方性报刊上。其中“春雷文学社”成员任立锋的文章《农家女人——灵台特写》和曹燕子同学《当“官”七日》分别参加中国语文协会、中国语文报社、语文教育研究会等八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并分别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和三等奖。
办文学小报,学生彼此借鉴砥砺,从而激发创新出奇的智慧。文学社的成员在努力探索写作技巧的同时,转益多师,相互借鉴,使得其知识面日渐拓宽,素材积累日益丰富,创新意识日益强烈,许多见解新颖大胆,许多构思前无古人,如杨甲英同学给《项链》作了续文《半杯咖啡》,通过变相地夸张,夸张的白描,塑造了玛蒂尔德急于表明自己清白无辜而又想凭借佛来思节夫人赔偿的三万六千法郎跻身上流社会的心态,讽刺辛辣,立意深刻。最后以玛蒂尔德忘记喝半杯咖啡而捶胸顿足懊悔不已作结,活画出其庸俗、势利、粗鄙。
办文学小报,能构筑校园率真为文、鲜活生动的纯朴文风。文学社“增强学生语文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促进校园文化交流” 的宗旨,立足于校园这块天地,反映现实,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诗歌、散文、小说、小品等等,只要有可读性,均可入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写。如果说撰稿者是苍鹰,文学社就是它的天空,让他们在这儿尽情翱翔。有许多同学多次涉足“春雷文学社”这方心灵的驿站,并带着他们特有的音容笑貌,或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或含蓄温婉、独抒性灵,或嘻笑怒骂、发人深省……这些小小作者在努力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也形成了文学社质朴率真、亲切生动的群体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对于小小作者本人乃至今后的文学创作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当一个班级学生写作蔚然成风之时,当一个学生觉着不写就犹如骨鲠在喉而不吐不快时,当每一个学生把写作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时,谁还会为语文成绩难以提高而仰天长嗟?当大多数学生作文成功的同时,语文教学也必获得了成功。
但是,组织文学社,出版文学小报,偶尔为之容易,持之以恒并终有所成,绝非易事。
首先,倡导者和组织者以及践行者要有长期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现时的明艳,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渗透了成长的艰辛——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小报确实是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路。
其次,要充分尊重和高度重视每一名投稿的同学。一名学生投来的文章,可能从选材到立意并不是太好,而作者往往是花了大功夫、费了大气力的,因此,即使不采用,也应该对其文章从选材到立意以及今后的奋斗方向都提出诚恳的鼓励性的建议。这样,让作者感觉自己离成功只差那么一点点,于是会树立起写作的信心,为他日后作文水平的提高埋下伏笔。
例谈高一作文导学案的编写 篇4
所谓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这是近年来中小学以及科研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导学案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提供探究的问题。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在语文作文的导学案里,写作的题目本身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
(二)参与阅读与思考。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这点在文科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三)对知识进行整理。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文题目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刚学过的额课本知识。
(四)及时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为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遵循课时化、问题化、方法化与层次化“四个原则”。
以上是导学案的一般特点与原则。我以为,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作文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牢牢树立以下一些基本思想。
首先,要树立生本思想观念,即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在写作的话题设计、体裁的选择、题材的选取、写作手法的具体要求、内容篇幅的长短等方面,都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与欲望,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才能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前面提到的笔者在教学《祝福》时布置的片断作文训练 “我的同桌”,学生之所以在课堂写作时挥笔自如,课后出现积极热烈的讨论场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话题、题材就在自己身边,并非遥不可及。
其次,要紧密结合高中的写作教学实际,每次写作训练不仅是学生个体的精神高度集中的一次脑力劳动,而且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一次重要渠道与方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固然重要,且不容忽视,但是不能仅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为此,每次写作训练内容的编排还必须考虑要达到的写作教学目的与任务,高一写作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在训练记叙文写作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叙事件和如何描写人物,这两个方面既可以分别进行专题训练,又可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笔者在教学《祝福》一文后,布置学生进行的“我的同桌”作文训练,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进行训练作文的开头,同时要求学生仿照《祝福》课文里描写祥林嫂所运用的肖像、语言、动作、细节等方法,运用其中的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是一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写作训练安排,要求学生完成的写作教学任务既符合高一学生的写作训练要求,同时让学生拥有一个直观具体的写作参照对象——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