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普法演讲稿

2024-07-27

高中普法演讲稿(通用6篇)

高中普法演讲稿 篇1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胜枚举的在不经意间违法的事例吧:让未成年人进网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个人复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诸如此类。再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每次过马路,我们是否都走斑马线?每次开车,我们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抢行?在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规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或许正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违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交通状况非常好,少有交通违法事件发生。即便是在无人值守的交叉路口或没有“电子眼”监控的限速路段,汽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该停停,该走走,这一切完全出于一种自觉守法的习惯。在这些国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我们还相当缺乏这样的守法习惯。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说:“习惯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习惯,必然会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当“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深深烙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发言稿

尊敬各位师生,大家好!

我是六年级的一名普通学生,通过“五五普法”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法律知识,现在,我就此向大家汇报学习体会。

“五五普法”像一盏明灯,拨开了我心中法律的迷雾;老师耐心的讲解似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有了“五五普法”教育,我今后的世界更加充满阳光,用一句流行的话叫做:我的未来不是梦!有了明天的法律保护,我的人生再没有后顾之忧。

过去,我经常想,作为一名学生,只有自己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学习了法律之后,我终于豁然开朗:光有好的文化知识还只是好学生的一部分。在今天全国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园的进程中,我们每位学生都有义务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人际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学生不但要懂法、知法、还要守法,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还要勇于同违法行为、违法分子作斗争。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无视法律法规、我行我素、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公共财产,败坏了社会风气。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他们不懂法、不知法、不学法的结果。有了今天的普法教育,我们今后学习就更有劲头,我们爱国、爱校、爱社会、爱家庭的情感更重,我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勇气更强。我们学校的明天更美好,我们学生的未来更阳光。

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尊敬的各位师生: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的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的运行。也许有些人对此会不以为然,认为人应该拥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一个有规则、有规矩的社会中生活,你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样的自由吗?当然不能!做为一个社会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如果没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也不会拥有自由。法律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想象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么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

然法律是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就应该要遵守法律,遵守规则。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就是告诉我们凡事要讲道理,如果我们人人不讲理,那我们的国家将是怎样一幅场面,这个国家怎能还称其为一个国家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我们的法律素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不但要好好学习它,还要合理的运用,才能更好的遵纪守法,维护自身的利益。

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能从自己做起,首先自己能学法用法,遵守法律,进而再去要求他人,那就会形成大家都来学法用法,大家都遵纪守法的大好局面,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有越来越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秩序,违法犯罪活动就会大大减少,人民群众就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我们的国家就会逐步成为健康、文明、法治的国家,这不正是我们普法的目的所在吗?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自己,请记住“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篇二:普法演讲稿

“法”伴我行 发言稿 尊敬各位师生,大家好!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

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胜枚举的在不经意间违法的事例吧:让未成年人进网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个人复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诸如此类。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说:“习惯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习惯,必然会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当“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深深烙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

“普法”发言稿

尊敬各位师生,大家好!

我是六年级的一名普通学生,通过“五五普法”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法律知识,现在,我就此向大家汇报学习体会。“五五普法”像一盏明灯,拨开了我心中法律的迷雾;老师耐心的讲解似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有了“五五普法”教育,我今后的世界更加充满阳光,用一句流行的话叫做:我的未来不是梦!有了明天的法律保护,我的人生再没有后顾之忧。

过去,我经常想,作为一名学生,只有自己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学习了法律之后,我终于豁然开朗:光有好的文化知识还只是好学生的一部分。在今天全国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园的进程中,我们每位学生都有义务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人际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学生不但要懂法、知法、还要守法,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还要勇于同违法行为、违法分子作斗争。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无视法律法规、我行我素、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公共财产,败坏了社会风气。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他们不懂法、不知法、不学法的结果。有了今天的普法教育,我们今后学习就更有劲头,我们爱国、爱校、爱社会、爱家庭的情感更

重,我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勇气更强。我们学校的明天更美好,我们学生的未来更阳光。

“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师生: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的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的运行。也许有些人对此会不以为然,认为人应该拥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一个有规则、有规矩的社会中生活,你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样的自由吗?当然不能!做为一个社会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如果没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也不会拥有自由。法律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想象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么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就应该要遵守法律,遵守规则。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就是告诉我们凡事要讲道理,如果我们人人不讲理,那我们的国家将是怎样一幅场面,这个国家怎能还称其为一个国家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我们的法律素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不但要好好学习它,还要合理的运用,才能更好的遵纪守法,维护自身的利益。篇三:法制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题目,是因为伟大诗人歌德的一句话,他这样说过:“能够带来安定的无非是两种力量,一种是道德,而另一种就是法治。”当我们谈及“法治”这个严肃的词汇时,大家联想到的可能是厚厚的法典,或许还有冰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我想说,“法治”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存于无形、温暖地守候在我们的身边。它是人类自由翱翔的风筝线,是和谐校园的守护神。《义务教育法》的出台,让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圆了读书梦;《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颁布,使大批被漠视的女童迈进了学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使广大青少年触摸到了法律的温暖。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紧紧握住了法治这双亲切而有力的手,为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系上了一条携手进步的安全带。

古人云:“天下从事者,不可无法仪。”然而近年来,在教育的神圣世界里,阴暗可耻的黑影频频闪现,从北航大学的招生勒索到高考的泄露答案;从厚颜无耻的学术腐败到令人寒心的师德沦丧;从老师体罚学生到学生殴打老师,从虐待儿童到对无辜幼儿的残害,这些嘈杂的声音时时袭扰着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家庭无不从心底呼唤,我们需要用法治的力量,来肃净学风;用法治的力量,来规范教学;用法治的力量,来创造和谐校园。

今天,当“法治”的利器真正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时候,它那劈荆斩棘、荡涤腐朽的力量,让你、让我、让关心教育的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和谐的光芒。

请看一看我们身边的事:我有位同事因为学生问题与家长发生意见分歧,家长蛮横无理,出口大骂,甚至还想动手打人,我们的老师只能忍受满肚子的委屈而无处“伸冤”,全心的付出换来得却是恶语相加,她那红肿的双眼和委屈的泪水,让我永远无法忘记。老师们,那是一种痛啊!那是伤及内心深处的痛啊!而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出台,让这样的往事不再重现。《教师法》第三十五条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我们当然可以依法疾呼:教师的尊严不容侵犯!当然,这一切并不遥远,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亲历着“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带来的累累硕果,亲历着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师们的背影依然那么忙碌,但彰显了更多自信;学生们的笑脸仍然那么清纯,但增添了更多喜悦??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曾经用粉笔塑造过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灵魂,我们同样能用“法治”撑展起一片属于学生、属于你我、属于整个社会的教育蓝天!教育迎盛世,风好正扬帆!让我们继续携起手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发展中的伟大祖国,再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四:六五普法演讲稿 成长路上,与法同行

演 讲 人

崔华锋 成长路上 与法同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交通一所的崔华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成长路上,与法同行》。

有史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赞颂那些匡扶正义、刚正不阿的廉吏清官。无论是包龙图怒铡陈世美,还是寇相爷开棺解悬案,这曲曲赞歌颂扬了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早期的“护法者”,颂扬了他们的明镜高悬、执法如山。可是,我认为无论是铁面无私的包龙图,还是一身正气的寇相爷,他们的故事治标而非治本。要想真正杜绝犯罪的发生,则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法律是导航,引领我们在无边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法律是明灯,照亮内心的邪恶,指向光明,依法自律。是的,法律,似乎总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才使这个社会变的有序。正是由于有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法律其实离我们很近。错与不错只是一念之差,守法与犯罪也只是一步相隔。我们常常看到、听到这样的新闻:刘某,由于没钱上网,而把手伸向别人的口袋;王某,由于一时冲动,把同事砍成重伤;陈某,由于自己的无知,一根火柴烧掉了整片森林„„而他们最终的结局,无疑是从此跨进了高墙电网的深院之中。

中国有句古语:“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要敢于吃苦,做事情要有恒心。教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礼貌待人。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流逝也带走了童

年的稚趣,长大与成熟,我们的心灵是否依然洁净?我们扪心自问,是否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是否用心去学法、懂法、守法、执法呢?或许你会说:“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然而,如果我们因此就不去努力做,我们又怎么能够成为合格的交通人呢?

诸葛有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点滴小事,积累成山。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当你在过马路的时候,你有没有严格按照交通规则呢?“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规定你有没有铭记在心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也能充分体现公民的素质和修养。唯有了解,才会关心; 唯有关心,才会行动; 人生如画,修养点睛,而法律无疑是润泽流畅的墨汁。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用的,正所谓“路不铲不平,事不为不成,人不教不善,钟不打不鸣。”知其行者谨于法,知其法者修其行!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成长路上,与法同行。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做法制宣传教育的有心人,营造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制氛围。为加快柘皋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柘皋、实现文明巢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成长路上,有风有雨,坎坷崎岖,遍布荆棘。

与法同行,阳光满地,周道如砥,前途光明!

谢谢大家,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希望大家开开心心,健健康康每一天。

高中普法演讲稿 篇2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写作”,通俗点讲就是作文;一是“口语交际能力”,如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等等。在这一背景下,说明通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也意识到了应多增加点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片面追求分数,让教育过于功利化。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它最重要的是“讲”;同时,一次成功的演讲,演讲者也不应忽视“演”的辅助作用。

那么如何做到让“讲”动起来?

众所周知,演讲中的“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演讲者自己,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演讲者在抒发自己的心声。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谁都可以直接借用作为自己平时诵读的篇目,来借以抒发类似的情感;而闻一多的《我的最后一次演讲》,同为名篇,却很难让其他人直接选用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就算现今的很多演讲活动,演讲者存在着由别人撰稿,或挪用别人的材料,自己上台的情形,这种“合成”式演讲中的他,也总是努力使听众认为他表达的就是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并且努力避免给听众留下背诵别人讲稿的感觉。但是,二者相比较,在正常情况下,真正的成功仍属于自己撰稿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切身感受来组织并自己演讲的人。这就要求演讲者在注意“抒情性”的同时,不应忘记自己所承担的“宣传道理”的责任,自始至终不能忘掉身边的听众。否则,过分倾注于情感的抒发,甚至完全可以忘掉本人的“我”,忘掉听众,这是犯了演讲的大忌,即说理弱于抒情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演讲不可以抒情,而是说它是说理的辅助手段,是为了强化其感染力量的“情感催化剂”。因此,演讲者即使进入演讲的抒情高潮时也不能忘记,自己是在与听众进行“双方地位平等的思想交流”。那种在演讲中抛开说理的“主脉”而作的抒情,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在朗诵作品的感觉。

也正因为上述情况,让“讲”动起来还应不要忘记演讲的“鼓动性”。因为演讲的说理与抒情,其最终目的都在于鼓动对方,即“鼓动性”,这也是各种类型的演讲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无论是活动演讲、学术演讲,还是比赛演讲,论辩演讲,等等,都不例外。虽然,就其某一种具体演讲形式而言,三大特点各有侧重,但是融三大特点为一体,则是演讲和其他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大区别。

由此,我们就不难对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属于演讲作出判断。比如,课堂教学算不算演讲?答案是:可算,也可不算。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表现”不同: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具有“说理性,抒情性,鼓动性”于一体的特点,从这一角度上说,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是演讲。有些教师上课则基本照本宣科,语言干巴,表情木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即使理论水平很高,也是应当划到演讲以外去的,也算不上一堂成功的课,因为起码它少了些“演”。

那么如何让“演”活起来?

上文中已提到,演讲中的“我”原则上就是现实中的“我”,如果让“演”不是违背了“讲”(讲自己)这一要求吗?其实不然。大家都知道,“演”是演员的基本功,也是一个演员的能力体现,决定了他的成就高低。影帝级演员能在各种角色之间相互转换,拿捏好各种角色的度,让自己的演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若是演讲者也像这样,则有点麻烦,演员你说他会演,他会高兴;但演讲者你说他会演,他可能听出的是另一种味道:好假、好虚,因为这种评价与演讲者的初衷相违背,达不到其“说理性”与“鼓动性”,让“抒情性”凌驾于前二者之上,没有做到“三性合一”。

如果是“纯演”,或“过度演”,它要求在所提供的场所独立于“听众席”之外,无论这块“场地”的范围多小,也与“听众席”相分离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并可以展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千年的时空跨度。所以,“演者”一进入“表演区”,就应当忘记台下(身边)的听众,而全身心地进入角色,进入角色所处的“境界”,其表演的情感处理的依据只能是脚本,基本上漠视听众的反应。正因为如此,若是“纯演”,他如果与观众(听众)作目光交流,历来被视为大忌。与之不同的是,演讲者所置身的“表演区”,哪怕是正规的舞台,与听众席之间却没有这一界限,二者本质上是一体的,演讲者常常直接从听众中走出来,直接登台演讲。即使是正规的舞台,对演讲者来说,也仅仅是为他使自己的位置更突出一些,以强化演讲效果而已罢了。因为,演讲者在演讲时与听众作适当的目光交流,不仅不会受到指责,反而会被视为演讲能力强的标志之一;甚至有经验的演讲者还能根据听众的现场反应,临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以求得最佳演讲效果。

综上所述,要让演讲活起来,要让学生抓住演讲的本质,从而展开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要注意演讲中“说理、抒情、鼓动”的完美结合和让“演”发挥它的最恰当的作用。

摘要:如何让演讲动起来?本文试着从两大方面来阐述。一是怎么样才是好的“讲”,一是如何让“演”的作用发挥得恰如其分。只有做到这二者的统一,才是一次成功的演讲。

普法知识演讲稿 篇3

——《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王功山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胜枚举的在不经意间违法的事例吧!让未成年人进网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个人复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诸如此类,.再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每次过马路,我们是否都走斑马线?每次开车,我们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抢行?在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规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或许正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违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交通状况非常好,少有交通违法事件发生,即便是在无人值守的交叉路口或没有“电子眼”监控的限速路段。汽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该停停、该走走,这一切完全出于一种自觉守法的习惯,在这些国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我们还相当缺乏这样的守法习惯。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说:“习惯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习惯,必然会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当“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深深烙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少年儿童健康消费普法知识讲稿

王功山

同学们好!

今天,我借此机会,给同学们讲一些与你们密切相关的有助于你们健康消费的法律知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下面我给大家讲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勉。

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流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麽是合法,什麽是违法,才能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才能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公民,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二、目前少年儿童消费存在的问题。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少年儿童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们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零花钱。儿童消费产品就成了众多商家纷纷抢占的商机,可是同学们,你们会花你们手中的钱吗?可能同学们一听有些不服气,有钱还有不会花的。那好,下面我就我们统计的青少年儿童消费不良现象给同学们说一说,大家听一听,看看大家平时消费或者家长帮着消费有没有出现过下列情况: 青少年消费九大不良现象:

(一)、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电视上食品广告的泛滥,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广告食品是中小学生难以抵抗的诱惑。不是广告品牌的食品不吃,不是广告流行的饮料不喝,这在中小学生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二)、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校园里西装革履、名贵衣衫已不鲜见,名牌产品更是比比皆是。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精品屋”、“服装城”里,专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麽?说明了孩子们的消费存在盲目性。少年儿童与成熟的消费者相比较,不仅缺乏识别伪劣产品、讲价、货比三家等消费常识,而且由于天真幼稚很容易受到个别不良商家的诱惑和欺骗,商家说什麽好儿童就认为什麽好,看着别人有,自己就想要。在这个消费群体中,高消费、盲目消费、被动消费、“不自觉”消费,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因而,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上来说,少年儿童是最容易受到消费侵害的一个群体。所以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少年儿童学会健康消费就自然很重要了。

三、少年儿童消费者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如果你们买到了假的、过期的、劣质的商品怎麽办呢?比如玩具、小食品、文具等等出问题了,咋办?或者说你们这些小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了怎麽办?对了,拨打12315,到工商部门去投诉,我们会帮助你们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有一部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部法律就是用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这部法律第四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规定: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六条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法》还给你们赋予了九项权利:(1)安全权,消费者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不被侵犯的权利;(2)知情权,消费者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3)选择权,消费者享有选择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权利;(4)公平交易权,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5)求偿权,消费者在受到人身损害时,依法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6)结社权,消费者依法享有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7)受教育权,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9)监督权,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所以呀,你们的合法权益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一方面呢,你们要学习法律,自己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呢,就是到工商部门去投诉,或者电话投诉,或者请爸爸妈妈写好投诉材料到工商局或当地工商所投诉。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我一直提到3.15这个字眼。3.15的全称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62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上首次提出消费者“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被后人称为安全的权利、了解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意见被尊重的权利“四项权利”。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为了使全世界都来重视消费者的权益,把3月15日确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从此,每年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活动,集中宣传消费者的权利。

四、消费常识。

(一)、购买商品、接受服务应注意些什麽。一是索要发票或购货凭证;二是要注意商品和包装上的标志,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和说明的商品,对有的商品还要注意是否有价格、质量、有效期限等标志,不要购买一些劣质、过期的“三无”食品,如桔子水、饼干、方便面、棒冰、辣子条等小食品;三是不要购买用废油炸制的垃圾食品。早餐尽量吃鸡蛋喝牛奶,既健脑益智又有利于身体健康成长。

(二)、不要购买“问题玩具”。现在市面上的“问题玩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乱用填充物。一些低档的长毛绒玩具甚至采用黑心棉,儿童接触这类玩具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二是一些玩具颜色过于鲜艳。有些孩子喜欢用嘴啃玩手中的玩具,其中的颜料容易使儿童患上慢性铅中毒;三是一些玩具棱角过于锋利或具有暴力倾向,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此外,一些商家为了吸引儿童在食品中还加入未经检验合格的玩具,这样盲目诱导消费的做法对孩子的身体极为有害。

(三)购买文具小心被“污染”。易受“污染”的文具主要有:涂改液。有关人员篇二:普法知识演讲稿

普法知识演讲稿

——《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胜枚举的在不经意间违法的事例吧:让未成年人进网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个人复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诸如此类。再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每次过马路,我们是否都走斑马线?每次开车,我们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抢行?在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规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或许正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违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交通状况非常好,少有交通

违法事件发生。即便是在无人值守的交叉路口或没有“电子眼”监控的限速路段,汽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该停停,该走走,这一切完全出于一种自觉守法的习惯。在这些国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我们还相当缺乏这样的守法习惯。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说:“习惯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习惯,必然会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当“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深深烙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篇三:普法教育演讲稿

法律在我心中

(普法教育演讲稿)

作者 五年级 岳小芊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岳小芊,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法律在我心中》。

不瞒大家说,法律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神圣而又模糊的名词。我曾纳闷,我还是一个小孩,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求教我最信任的人--------老师说,法律是明媚的阳光。阳光照耀之处,耕地、河流、森林、草原、湿地、野都生动物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着,法律的保护使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更加和谐。妈妈说,法律是一件安全的外套。人从一生下来开始,法律就对幼儿、小孩受教育、婚姻、生命财产不受侵害、社会医

疗保障、老年抚养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法律的保护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安全地拥有,幸福地生活。爸爸说,法律是行动的指针。像我们开口不能骂人,伸手不能打人一样,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大人们每做一项工作,每签订一个合约,都要涉及到很多法律条款,法律使我的保护们的社会运行有序,和谐相处,健康发展。哦,原来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像空气、水、或面包一样,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须臾不曾离开。正是它,使人类远离丛林法则,创造今天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就像河流离开河床就会泛滥,大雁离开雁阵就会坠落,电脑离开防毒网络就会瘫痪一样,我们人类如果没有“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就不会通畅,如果没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社会就会混乱,甚至走向消亡。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覆盖着我们生活的天空。

由此可见,加强法律的教育和培养守法意识同等重要。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从小学习好法律知识,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将来成为一个文明、诚实、守信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不需要做多少大事,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这都是遵守法律和道德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就会变的更美好。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我们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今天我们是青少年,明天我们就是国家的建设者。现在不仅要学好知识,练好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要树立法律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懂法、知法、守法。法律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保护神,也是做为一个小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学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亲爱的同学们,我想大家已经清楚了,法律是一柄双刃剑,他既惩治坏人,也约束自己,他既赋予你权利,也让你肩负责任,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就在我们心中。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四:普法演讲稿

青少年普法知识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打击侵害校园犯罪,加强自我防卫能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你们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主体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足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学生来说,让犯罪远离校园,应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犯罪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犯罪事件又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犯罪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我们在打击侵害校园犯罪的同时,还应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3、掌握防卫方法。一是要看好自家门,宿舍门要随时关好,钱财要妥善保管;

二是外出要请假,夜行要结伴,让同学老师知道你去哪里,或者遇到问题有个照应,防止犯罪分子袭击;二是同学们应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青少年在哪些方面应受到保护。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险或可能发生危险时,要主动、及时地与老师、家长、公安人员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发生事情后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要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姑息养奸。总之,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这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为推进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篇五:普法教育演讲稿 关爱明天,普法先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xx班的xxx,我演讲的题目是“关爱明天,普法先行”。

作为一个青少年,我有责任遵守国家规定的任何措施。老师,家长从小教育我们要有自己正确的观念,遵纪守法,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爸爸妈妈经常抓住任何机会,通过社会上的下流人物,和发生车祸的悲惨景象,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放学后早点回家,不要乱闯红灯等等。而我,也是

按照他们的教导,努力做到遵纪守法,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最近,我们班有个别学生放学后聚在一起,天黑都不回家,急得家长团团转,就连老师也为他们操心。老师曾多次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也不知道他们听到心里去了没有。虽然他们现在也没有干什么坏事,但我希望他们不要误入歧途。现在,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学业,保持健康的身体,努力学习,比什么都好。

中学生普法演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在这里,就是想和大家聊聊关于法律的问题。

说实话,我今天在这里十分的紧张,其实我们大家都差不多大,我前几个月刚满16周岁。在生日那天,我其实心情是相当复杂的。因为16岁在法律上是一个奇妙的节点。我们就先从年龄说起。

在16周岁以后,我们便就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了,也就是说在16周岁以后我们必须独立完全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也就是我们16周岁后,发了罪,就要判刑啦。我想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18周岁是一个时间节点。但是这个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法律必须对每一个公民负责。所以啊,我在16周岁当时感叹良久,心说,自己是没有“机会”干点惊天动地的事了。但是过了两天我就释然了,因为老师讲了,有8种行为14周岁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分别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品罪8种犯罪行为。

我想这些行为离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但是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有的时候也难免冲动。而这种冲动很容易便导致犯罪。而这个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应该就是关于打架斗殴的问题。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冲冠一怒的时候,有的时候生气了,或者有人惹自己了,就找个人干一架,觉得挺潇洒,发泄发泄,是吧。但是很多恶性案件就是这样发生的。试想一下,如果你一不小心把别人达成重伤,或者致人死亡呢?也许很多人回想,用拳头打人应该也不会造成多大伤害吧,但是这个事可保不准。曾经我我的老家焦作,有两个人打架,为了一个不算太漂亮的女孩子,也是从冠一怒为红颜,一个人一拳打到另一人肚子上,当场死亡。检查结果是死者患有疾病,一拳正好打到生病的地方了。你说这个世界就那么寸?真有那么寸的。这种事情也许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只要一发生,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有时候会冲动,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可以冲动,可千万不要办傻事。我们都已经慢慢长大,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都看过《武林外传》吧,里面郭芙蓉非常喜欢用一记“排山倒海”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发现每次都会把事情弄得更遭。所以吕秀才说,生气的时候默念:生活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电视剧里面这招挺管用吧。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每当自己冲动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暗示,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就会被避免了。

还有就是大家慢慢长大了,娱乐活动增加了,物质需求增加了,所以就慢慢深刻的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了,是吧。没钱了,向爸妈要,也可以自己做些自己可以做的工作。但是有的人就喜欢小偷小摸的,或者依靠自己的暴力收些保护费,这个就不对啦。16周岁以下,是不构成盗窃罪的,但是抢劫就不一样了。很多时候,抢劫和盗窃只有一线之差。比如你玩传奇,没点卡了,想去隔壁邻居家投点钱先,结果不小心被隔壁家的人发现了,怎么办?如果你跑了,或者被抓住了,那就是盗窃,如果你不满16周岁,你也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但要是你怕你爸妈知道,拿起一个棍子闷下去,打伤了人家跑了,那你就是抢劫了,那就是要判刑的。还是那一句,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的寸。而盗窃如果数量过大,即使不判刑,也可以把你去送去劳教。所以古语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我们不可能每个人成为君子,也不要去触动法律的底线,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前面说了下关于刑事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下面就说一下关于民事法律方面的问题。还是从年龄说起吧,10岁前我们是无行为能力人,10岁到18岁时限制行为能力人,18岁后完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16岁在这里也是一个奇怪的节点,在16岁到18岁,如果个人能够自己赚钱养活自己,那么他也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是不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这个从购物方面的表现最明显。我们在10周岁前,原则上是不具有购物能力的,但我们也经常看到小学生弟弟妹妹们拿着几块钱在大街上买些零食,因为数额较小,这个也就无所谓了。但是曾经有一个8岁的小孩子,生爸妈的气了,就拿着爸妈的信用卡去四星酒店吃了一顿满汉全席,花了几千块钱。也不知道饭店经理怎么想的,他就真的给那孩子上菜了。这个孩子的父母不干了,毕竟一个8岁小孩花了几千块,夫妻俩两个人工资啊!那打官司吧,最后法院判定结果是饭店按照成本价收取费用,也就说饭店不赚钱。毕竟法律也要保护饭店的利益。

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法律上规定可以进行与他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什么叫与“年龄、智力相适应”,这个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举一个例子,一个17岁的男生,参加计算机比赛,获得了2000块奖金,但他没有经过父母同意,就将2000块全部花光买了一个打印机。但是父母不干了,打官司状告商家,认为17周岁不具备一次性消费2000元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于这种案件,只能靠法官的经验来判定了,最后法官判定,17周岁男生已经有处理自己奖金的民事能力,判定家长败诉。

民法更多的强调我们作为公民的权利,因此对于民法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而刑法更多的是规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不管是民法,还是刑法,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国家为公民设定的道德底线。

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曾经说过: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我们所做的,就是以实际行动使公平正义的法制理念深入人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沿着法治的轨道进行,使人们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路漫漫其修远兮”,许许多多个日子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也还要继续这样的走下去。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

唯有关心,才会行动;

我希望我今天的说的这些能够起到一点作用,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

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主题演讲稿 篇5

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势在必行。开展关爱明天、法在心中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是一项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使青少年树立法治理念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基础的需要,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虽然你们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理解、尊重和赞扬,以体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但年龄特点决定了同学们的幼稚、不成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甚至因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比如:有的同学在学校上学的时候,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的教育,爱小偷小摸,小到拿别人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大到偷钱、截钱等等,还有的同学爱打架,总之在他们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有了许多劣迹。当他们走出校园,或早或晚,几乎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在一个被抓获的入室盗窃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1岁;在某派出所打掉的抢夺妇女首饰团伙中,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11岁。在其他一些案件中,未成年人低龄化的趋势也很明显,大多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最小的只有八九岁。看了这些,真叫人寒心,他们最后走上这一步,并不是一步走成的,其实他们就是在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年龄开始一步一步不听教育,渐渐变坏的。因此,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

旬邑财政普法工作突出“七着力” 篇6

一是着力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健全普法工作协调机制, 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使普法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

二是着力健全普法制度。制订《旬邑县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将财政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情况与各镇、社区财政所, 局属各单位、各股室的创先评优、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考核等挂钩, 以制度促学习, 确保学有成效。

三是着力加强法律学习。组织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法律法规, 做到带头学法, 带头依法行政。通过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类法律法规培训班、举办普法宣传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 推动干部职工学法用法。

四是着力加强普法宣传。每年组织财政法制宣传月和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 通过乡镇街道设点, 发放财政惠农补贴和税收政策等宣传手册, 悬挂横幅、设立法律咨询台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台、广播宣传车、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财政法律法规, 扩大宣传范围。

五是着力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举办会计人员培训班, 组织全县会计人员学习新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实务》、《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法规》等, 使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是着力规范财政执法行为。规范政务公开工作和规范财政执法行为, 推动依法理财, 强化财政公开工作, 严格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上一篇:饮水安全论文下一篇:光阴拍卖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