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2024-10-06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精选9篇)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篇1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人才,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了解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前沿,具备从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技术、食用菌栽培、农产品加工等生物技术有关的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适应社会需求且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技术、食用菌栽培、酶应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生物农药与肥料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技术开发领域、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生物化工等领域;有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实验工作、食用菌工厂、花卉苗木公司及在应用生物技术、食品发酵、植物与细胞组织培养等领域。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篇2

1 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还需加强建设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校企共建共管共营基地及协同科技创新等方面还缺乏良性运行的激励机制。

1.2 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培养还需提升

本专业是适应战略性新型产业而开办的新专业,缺乏既能掌握光伏行业先进技术动态及产业发展方向,又能掌握光伏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并且能够带领专业建设发展的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聘请的兼职教师只能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践指导,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1.3 专业教学资源尚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

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库需要进一步扩充,职业标准库和技能鉴定题库有待进一步完善;资源库的管理缺乏先进技术支持;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功能不明显。

1.4 教学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实施的教学内容调整机制还需健全;学生在合作企业学习专业课程的校企互认学分制还在探索中;校企共同实施的顶岗实习管理和监控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2 项目建设面临的挑战

(1)在新时期湖南省“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下,对如何明确光伏专业发展定位、构建与光伏产业职业技术岗位要求相适应专业课程体系,打造有湖南省特色的光伏终身职教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2)新时期湖南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以及光伏产业转型升级,对如何在行业指导下,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高质量培养光伏类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3)当前湖南职业教育“从劳务输出外向型发展向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转变”,“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基本要求,对湖南光伏职业教育如何对接行业、服务行业、提升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 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3.1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整合校企、校际资源,由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湖南太阳能职业教育集团,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湖南太阳能技术推广与产业信息中心、太阳能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完善太阳能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太阳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部门职责;建全校企“经费共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以此打造湖南光伏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多方参与的对话协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过程共管的社会服务机制。为湖南光伏产业升级提供保障,发挥光伏专业引领示范作用。

3.2 实施工学交替,分段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湖南省知名光伏企业、行业协会等调研;在服务区域经济、对接光伏产业的前提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开展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促进学生毕业就业零距离对接。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工学交替,分段实施’的325”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校内外GW级光伏电池生产及光伏电站建设基地,实现顶岗实习达到半年以上,生产性实训比例占实践教学总学时60%以上;按照光伏电池及光伏电站相关技术员岗位标准,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毕业生中级职业资格证获证率100%,高级获证率50%以上;建立以太阳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负责实施的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提升办学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3 构建“课证融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依托职教集团,分析光伏产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剖析实际生产过程和工作流程,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和专业学习领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主要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及网络平台,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育人水平。校企共建基于光伏电池生产及光伏电站建设的“课证融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光伏产品生产与设计,光伏电站设计、施工、维护、管理人才为目标;建成以光伏电池生产及电站建设的模块化知识点,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为载体,对专业技术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移动数字化图书馆、风筝数字平台、食指课堂数字平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资源共享。

3.4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聘请知名院士、区域知名企业、专家,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提升教师水平;以课程负责人制实现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通过“传帮带”双导师制度,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师傅作为双导师进行青年教师的培养;聘请湖南省太阳能职业教育集团中的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由院士专家工作站推荐,聘用光伏类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以及有企业经验的工程师扩充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差异化教师管理制度实现名师工程,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3.5 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合作企业的主营业务及优势,建设以校内参观、实训、生产,校外参观、实习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按实践教学区、生产区、示范区进行硬件建设,使校内基地具备光伏技术实训、光伏组件生产、光伏发电、太阳能应用技术推广与研发、两型校园示范等功能;校企之间建设3G实景教室,通过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进行联接,实现将企业生产、科研、施工现场在学院课堂直播,学校的实践教学由企业专家远程指导;校外依据合作企业的主营优势业务建设对应项目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完善校外基地的硬件条件。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中,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

3.6 课程资源建设

依托湖南太阳能职业教育集团及湖南省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所,在院士工作站院士、教授及企业工程师的全程指导下,对接光伏行业岗位群,以光伏电池生产与光伏电站建设为主线,按专业资源、课程资源、行业资源、培训资源四类建成集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并以职教新干线为媒介,通过建设学院数字化教学平台“食指”课堂,实现数字化教学,实施各类教学资源共享。

3.7 柔性化教学管理模式

以基于光伏电池生产及电站建设的分段式、多学期的双导师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为主线,以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师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为主体,以教学研究与管理改革为核心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依托执教新干线等网络平台,建成以学生、行业及企业为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专业技术课程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结合光伏光伏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并对考证课程实施学分互认;完善全程管理的考核制度体系;形成就业单位、行业、学生及其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3.8 专业社会服务

联合湖南省光伏产业联盟、湖南太阳能职业教育集团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所,依托湖南省光伏产业技术研发与信息中心、湖南省光伏技能鉴定中心,提升光伏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与技术服务水平,通过完善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所的管理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激励各事业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服务“三区”,为湖南省提供光伏技术服务、光伏特种行业职业培训与鉴定、光伏电站建设、光伏产品开发与生产、两型校园示范、光伏产业信息服务等多项社会服务。

4 总结

我校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整合校企、校际资源,依托区域光伏产业,主动对接光伏发电企业,在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课程资源建设、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实践,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提升了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竞争力。

摘要:围绕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校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对接湖南省光伏发电产业,依托湖南省太阳能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所平台,在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课程资源建设、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关键词:光伏发电技术,内涵建设,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张彬.专业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2]牛耀宏.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3]池哲萍.推进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6).

[4]朱有明.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9).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篇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培养模式有待优化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虽然是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开展教学的,但企业这“一元”做得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合作企业数量有限,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能力需求没有真正融合,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规范意识、企业管理、沟通表达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达到企业的实际需要的标准。

2.课程体系需进一步整合

本专业虽然参考了德国机电技术工人的培养目标,但在分解课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的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存在偏差,教材内容存在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不明确现象,大部分课程教学过程单一枯燥,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只有将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以适当的产品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掌握职业技能,才能实现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3.部分教师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本专业有多名“双师型”教师,近几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多数教师仍然存在综合业务能力不够强的问题,尤其是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到位。多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过于单一,与实际生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机电技术综合技能的掌握还不够全面,这些都需要教师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4.学习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学得怎么样,技能掌握得怎么样,职业能力是否有提高,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等,这些都要通过合理的评价才能给出答案。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大多是依据考试成绩,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准确、客观的评价,更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这种欠科学的评价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依据学校目前的实训实习条件和教师队伍构成,结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灵活的工学交替教学过程,深入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制订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具体实施时可让教师走进企业开展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工艺,研究生产岗位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可把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员请进学校,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具体内容提出建议和指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新的课程标准,改进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在教学实施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组织实境教学,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制造,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学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同时整合教学内容,建立核心专业课精品课程,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同时做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①课程体系改革。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注重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具体可借鉴德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人的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规程及指导方向,以本专业面向的装备制造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把企业岗位能力模块化,建立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并且对典型工作岗位的作业流程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解,引入现场实际工作任务,选择适当的项目或任务,构建工作任务导向课程。

②精品课程建设。要以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为依据,构建精品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以职业岗位能力和“双证书”为基础,构建精品课程内容;采用“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制订课程标准,然后选定其中重要技能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并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一套精品课程及教材,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应重点对以下三门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以打造精品课程。一是“液压与气动技术”。要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以若干课题、任务为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气动液压元件、正确安装和调试维护液压气动装置。课程结束后,以任务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二是“电气安装与维修技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做、学、教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教学以实训为主,突出电气设备的维修能力培养。设计任务时以项目为单元,所设任务应从简单到复杂,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课程的考核注重工作过程,以任务书方式逐个学生逐个项目进行。三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从机电技术应用所需的控制电路出发,把机电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集中于设备装配和调试之中,使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实训,掌握机械装配技术、气动技术、变频技术、电气安装技术、人机对话触摸屏应用技术、信息检测及传感技术等,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③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做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开发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课件,研发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设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气安装技术、变频技术、液压气动技术、机械基础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为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和职业能力考核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①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一名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重点培养,使其具有把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能提出本专业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中能够起到科学引领作用。同时,选拔多名有一定实践经验、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外出学习、担任技能大赛指导教师、教学研究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使他们能够胜任本专业骨干教师岗位工作职责,在教学中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

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之余,要进一步扩大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训,如分批选派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掌握企业技术规范和技术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强化专业规范意识;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等,以提高业务水平。通过以上种种举措,使本专业教师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具备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教学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③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素质的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更深入地参与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师与企业专家交流与合作;同时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各类实训指导任务,以弥补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的不足,促进专业实践课教学。

4.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在同“德中机电”合作期间,我校尝试和探索了“过程性评价”的学习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模式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大多课程都非常适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这种评价体系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还要不断完善和加强,最终形成本专业“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其中包括:

①模块课程的学习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②学生校外实习考核标准。该考核标准要借鉴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奖惩、晋升的制度,引入生产经营的管理理念,让企业参与评价。

③专业课程的终结性考核试题库。利用该试题库对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标准化考核。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篇4

课程名称:数控技术应用综合作业(2007年4月版)课程代码:4229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数控技术应用综合作业课程代码:4229(实践)

综合作业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考生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后,最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用以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与毕业设计有所不同的是,综合作业在选题上应尽量考虑考生在理论课学习中所学到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通过各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考生也可根据自身特长与工作经历,有针对性的选择那些与自己工作更为紧密的课题,不必强求在内容上的千篇一律。

一、综合作业的设置目的(一)综合作业是培养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由于是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因此,在知识层面上应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数控编程、数控系统、数控维修是本专业考生学习的核心内容,考生通过综合作业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能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或在某一至两个方面有明显进步。

(三)另外,通过综合作业的训练,也应使考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设计计算能力、文字表达和撰写一般论文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二、综合作业的内容与要求

数控技术是一种用数字化信号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控制的技术,而数控机床与数控加工又是数控技术应用最为核心的领域,进一步扩展还应包括工业机器人等。数控技术的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无论如何,微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及其有机结合,都成为数控技术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从数控技术自身的角度讲,数控技术主要涵盖的基本技术大致包括:精密机械技术、电子元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检测和传感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开放技术也迅速溶入到数控技术之中。从数控设备的应用与维护方面讲,软件技术与自动编程、数控标准、CAD/CAM技术都会对数控技术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合上述,就可以给《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考生的综合作业规定一个大致的框架,但必须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数控系统的复杂性,对于目前本专业大专层次的考生,指导教师在进行综合作业指导时,也不应提出过高的要求。一般以能够掌握数控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能够在数控机床的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一般改造,数控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数控加工与编程方面达到基本要求即可,对于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考生,可以适当增大综合作业的难度。为此,将综合作业的内容分为3个层面,并给出较为具体的实施要求,参加综合作业的考生和指导教师均可以以此为参照,保证每位考生的综合作业达到规定的工作量和质量标准。

(一)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

1、零件工艺分析及确定工艺路线

具体应包括:零件图样及数控加工的工艺性分析;零件毛坯的制定;加工方法的选择与加工方案的制定;工序与工步的划分;确定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

2、选择数控机床设备

具体应包括:根据零件的材质和类型、尺寸大小、生产批量和复杂程度、加工表面类型

和加工精度、热处理要求等多种因素,选择适合加工工艺要求的数控机床并确定数控机床的技术规格和机床型号。

3、确定装夹方法及对刀点

具体应包括:熟悉零件加工时定位安装的基本原则及选择夹具的基本原则,依据零件加工的不同工序,合理选择夹具,绘制各工序加工的工序图,标明定位与夹紧的位置。必要时,可通过工件安装和零点设定卡片提供零件安装时,工件、夹具和机床之间的相互连接的布局图。标明工件零点及对刀点的位置等。

4、选择刀具及切削用量的确定

此项工作是数控编程的重要内容,具体应包括:车刀、铣刀或孔加工刀具的选择,这其中还应包括刀具的类型、刀具或刀片的材质、刀片的形状及刀片刀尖半径的选择、镗铣类刀具安装时刀柄的选择等等。

切削用量的确定不仅与零件的材质与刀具的材质有关,还与零件加工的批量、工序安排中的粗精加工等多种因素有关,应掌握以查表法为主并结合经验的方法来确定零件加工每一工步的切削用量。根据编程的要求对切削用量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或换算。

5、各工序或工步的进给路线与数值计算

绘制出零件加工每一工序或工步加工的进给路线,它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数控加工时刀具刀位点相对于工件的运动轨迹,判断刀具运动轨迹安排的合理性,同时也为数值计算和编写程序做好准备。

数值计算尽管仅限定在几何、三角等简单的几何图形关系上,但对提高考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及对于简单零件的手工编程而言仍是十分重要的训练环节。

6、编制零件加工程序

此项工作要求考生熟悉所用数控机床数控系统指令代码的格式要求,常用编程指令的代码含义,熟练运用特定数控系统的编程指令编写出符合加工要求的数控加工程序。

以上课题是针对数控编程中的手工编程而言,考生也可利用目前广泛流行的自动编程软件完成以上课题,此时上述步骤的第5、6步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因此在综合作业的书写上,应对编程所使用的软件进行必要的介绍,自动编程中加工类型的选择,每一加工工步中加工参数的设置;刀具路径模拟及刀具切削验证的结果在综合作业中要给予体现。由于自动编程产生的程序一般都比较长,因此在综合作业中只需表达出数控程序中各程序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重要的段落,而不能以很长的程序充数来减少综合训练的其他环节。另外,自动编程一般针对数控镗铣加工中的比较复杂的零件,因此,指导教师在选题上应与手工编程有较大的不同。

(二)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技术改造

机床的数控化改造一般是指对现有普通机床或已落后的数控机床,经过一定的机床改装过程并配上经济型数控装置或标准型数控系统,使改造后的数控机床大大提升其数控加工能力,这种综合作业题目不仅可加深考生对数控系统机电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际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技术改造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

1、数控改装总体方案的制定

首先要熟悉数控改装的目的要求和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搜集现场资料和与数控改造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出数控改装的总体方案。

2、数控系统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经济型和标准型数控系统供应,总的来说,经济型数控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技术容易掌握及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在中小型机床数控化改装中应用较多;标准型数控系统具有更为完善的性能,与机械、强电结合更为方便,可靠性较高,一般用于大型、中型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在选择时,还应考虑机床的控制轴数与联动控制轴数,控制

方式、脉冲当量等。

3、伺服驱动元件的选择

目前在机床数控化改装中常用的驱动元件有步进电动机、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这些驱动元件配以适当的功放装置,即组成伺服驱动系统。

4、机械部分的改装设计,画出改装部分的机械设计图

这部分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主运动变速和进给变速两个部分。主运动变速一般保留原有的主传动系统和变速操纵机构,但可能需要选择和安装主轴脉冲发生器;进给变速是机械部分改装设计的主要部分,必须重新进行设计,它包括元件的选择及所有相关的设计计算,并要绘制出改装部分的机械设计图。

(三)XY工作台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设计用单片机作为控制器来控制XY工作台,就可以将一台台式钻床改装成简易微机数控钻床,用于批量加工印刷电路板上的许多孔可以大大提高孔加工的重复定位精度,提高生产率。此类课题也可以使考生在机电结合应用方面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1、提出综合作业的题目与要求

这部分内容应由指导教师提出,如台式钻床的规格及工作台连接尺寸、主轴转速范围和转速级数。加工印刷电路板的最大尺寸及加工最大孔径,孔的定位精度和控制方面的要求,典型加工图样等。

2、总体方案的确定

即根据综合作业的题目要求及被加工零件提出设计方案。

3、系统的设计框图

将设计方案以系统设计框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4、XY工作台设计计算并画出设计装配图

包括传动方式的确定;XY工作台的设计计算;滚珠丝杠传动的设计计算;滚动导轨的设计计算;步进电动机的选用;系统的精度分析等。最后要绘制出XY工作台结构装配图

5、Z轴方向上步进电动机的选用

钻床在进行钻孔加工时,要求主轴在Z轴方向上作进给运动,用步进电动机的旋转代替手柄转动使主轴沿Z轴方向移动。

6、驱动电路图

包括三相六拍环形分配器的选用;光电隔离电路的设计;功放电路的设计等,最后要画出驱动电路图。

7、加工工件的程序设计

包括加工过程中的速度控制;程序设计;数据输入及地址分配等。以框图形式表达加工程序,用语言编程实现该过程。

以上从3个层面上提供综合作业的选题内容及要求,除此而外,指导教师也可以结合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或数控机床的维修展开来提出综合作业的题目与要求。但此类题目的实践性较强,在实施中必须与实际的现场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综合作业的工作量

以XY工作台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为例,其工作量可参考以下要求:

(一)图纸部分

1、XY工作台的结构装配图(A0或A1图纸一张)。

2、单片微机应用系统电路原理图一张(A1图纸一张)。

(二)说明书部分

说明书是综合作业整个设计计算过程的叙述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1、加工程序的编制及说明。

2、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分析及控制框图。

3、机械部分设计计算、结构设计说明。

4、硬件电路部分设计说明。

说明书应不少于8000字。其他类型综合作业同样包括图纸部分和说明书部分,可根据设计内容有所增减。另外,由于目前的绘图工作主要是采用计算机绘图实现,只要图纸表达清楚,不一定强调图纸幅面的大小。说明书也应采用A4纸Word文档形式,打印后装订成册,说明书的页数可控制在25~30页之间。

四、综合作业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内容

考生接到综合作业题目以后,首先应对所设计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搜集与设计要求相关的技术资料。然后依照设计要求按步骤进行,在设计过程中,务求对技术资料内容的深入理解,避免生搬硬抄,更不应抄袭其他考生的作业内容。

(二)考核方法

考生在完成作业的每一项之后,必须由指导教师审核并签字盖章。

(三)考核评定

考生完成全部作业后,统一由主考院校组织考核小组,对考生完成综合作业的情况,以及对所考核内容的掌握情况评定成绩。

(四)综合作业的评分标准

综合作业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制。以XY工作台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为例,各级评分标准如下:

优秀

综合作业内容完整。按期完成任务。加工程序编制正确,进给伺服系统设计方案可行,论证充分,选用数据正确合理,计算准确,图面整洁,质量高,控制系统硬件线路设计合理。设计计算说明书整齐通顺、有条理。考核时对各部分考核点理解深刻,能正确全面的回答问题。

良好

综合作业内容完整,按期完成任务。加工程序编制正确,进给伺服系统设计方案可行,论证较好,选用数据较合理、计算较准确,图面整洁、质量较高,硬件电路设计合理。说明书较通顺、整齐。考核时对各部分考核点理解较好,回答问题比较正确全面。

中等

综合作业内容完整,按期完成任务。加工程序编制基本正确,进给伺服系统设计方案基本正确,论证一般。选用数据基本正确,图面质量较整洁、质量尚好。考核时,对各部分考核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经提示后能正确回答问题。

及格

基本完成综合作业规定的内容。方案选择无原则性错误,说明书和图面比较粗糙,质量一般,存在一些错误,但主要部分基本符合要求,对考核点列出的问题理解不够,经提示后只能回答部分主要问题。

不及格

没有按期完成综合作业规定的内容,方案选择有原则性错误,计算和图纸有重大错误,对考核点所列出的主要问题不能回答,经提示后回答仍不正确。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篇5

试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

发文单位:福建省人事厅

号:闽人发[2002]164号 发布日期:2002-11-5 执行日期:2002-11-5 各设区市人事局,省直有关单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并已成为许多专业技术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为适应我省改革开放和“数字福建”建设的需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现将《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人发[2002]124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结合我省实际,就我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试点考试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试点单位、人员及试点考试时间

根据我省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拟选择在省直单位、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50周岁以下的教师、科研、工程、农业、卫生等五个职务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试点,其他地区、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就近参加试点考试。全省四考区原则上每个考区先设一至两个考点,各考区考点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应按规定的要求配置(详见附表),考点的设定须报经省人事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同意。首场试点考试先在省人事考试中心考点进行,时间初定在2003年1月中旬,届时请省直其他考点及各地市考点派员前来观摩并进行现场培训演示。

二、考试方式

考试采取科目模块化进行,每一科目为一模块单独组题考试,全部采用上机操作的方式作答。

三、考试内容

主要考查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水平。考试试点采用人事部制定的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科目、统一试题题库、统一合格标准、统一考试信息系统。目前人事部已开考13个考试科目(模块):中文Windows 98操作系统、Word97中文处理、Excel97中文电子表格、PowerPoint97中文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5.0数据库管理系统、CAD制图软件、PhotoShop6.0图像处理、WPS Office办公组合中文字处理、Access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Project2000项目管理、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用友财务软件。

四、考试要求

考试试点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工作岗位需要自愿选择两个科目(模块)报考,取得两个科目(模块)的合格证书者作为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条件之一。科目(模块)考试合格证书由人事部统一印制,全国有效。在今年试点考试的基础上,我省将根据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实际情况,逐步将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合格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必备条件之一(具体办法另文下达),争取在2005年前全面到位。试点期间取得的合格证书暂不分级别,有效期按全省全面开考后首批合格人员的有效期使用。

五、组织管理

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考试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人事职改部门要加强对考试试点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考试中心要认真做好考务工作。

具体考务工作另文下达。

福建省人事厅 二OO二年十一月五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介绍 篇6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

机电专业是技术含量高,就业门路广的专业,本专业为制造企业培养电气安装与维修、机械制造与维修方面的技术人员,从事维修电工、车工、铣工、钳工、机械修理工及其相关管理的工作。

二、专业课程开设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机械制图、AutoCAD、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电工电子技术、实用电器维修、机械加工技术、电机维修、车工技能、钳工技能、数控加工技术、金属工艺学。

三、专业师资情况

本专业开办有23年历史,是我校的老牌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21人,他们都是从事专业教学10年以上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过硬,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其中有省级专业带头人有2人,参加德国进修深造的有2人,高级讲师8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18人,外聘有经验的工厂技师2名,他们能传授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经验。

四、专业实习实训条件

实验实训设备齐全、数量多、配置高。本专业有实训场地16个:电气控制安装实训室2个,电工电子实训室1个,电子实训室2个,钳工实训室1个,焊工实训室1个,绘图室2个,机械陈列室1个,机加工车间2个,PC机房1个,机床故障排除实训室1个,PLC实训室1个,共有设备总价值268万余元,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工位,也为他们学得一技之长提供了保障。

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取依托本市湖南宜化、金鹰服饰、博长钢铁、金富源碱业、天宝紧固件等企业,形成以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方向的格局,把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工厂和车间,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和企业的真实环境,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

要求“零距离”对接。

六、专业教学方法

本专业教学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演示,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理解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直观、形象地描述知识和原理,让学生易于接受有关的理论知识;带领学生进入生产现场,采用现场观摩教学法,丰富学生感官,了解实际情况,利于理解知识;用项目教学法,以产品或课题为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锻炼技能;用实践操作教学法,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七、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篇7

一、教学目标和特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环节和实验环节的进行, 学生能够掌握机械电子专业必要的光电检测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了解并掌握典型的光电器件原理和特点, 能够正确选用光电器件, 根据器件特点选择和设计光电检测电路及参数, 通过实验环节能够设计光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为学生从事光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从通信类、电子类专业等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点来看, 这些专业有很多的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的光与电方面的基础课程, 比如《光学原理》、《激光技术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基础》等课程, 因此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光与电方面的基础课程相对较少, 缺少基础课程支持, 而且课时数较少, 这就决定了开展这门课程应该减少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突出重点内容, 确定重点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并且实验环节也应该重点突出, 设计与机械电子专业联系紧密的光电检测实验环节。

二、教学内容设定

教材以郭培源的《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为基础, 结合雷玉堂的《光电检测技术》, 以机电领域实际应用为核心,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简化了光电原理的理论叙述和推导, 并删除了机械电子专业应用较少或基本不使用的原理和光电器件, 删除了部分应用较少的光电器件, 收集补充了部分现在机电领域广泛应用的新型光电检测器件、光电信号检测方法, 以及关联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根据专业特点,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 设计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概述, 主要介绍光电检测技术的由来和发展、组成、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结合及应用。二是光电检测器件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主要讲述光电检测器件的物理基础及特性参数;光敏器件、热敏器件、光电耦合器件等主要光电检测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应用。重点讲授机械电子工程领域关联光电检测器件。三是光电检测系统及电路。讲述光电直接检测系统和光外差检测系统原理、特性和实例讲解分析以及光电检测电路的计算和设计。重点讲授机电领域光电检测系统实例分析与设计。四是光纤传感检测技术、mems器件及应用, 讲述光纤检测技术、mems器件的原理、特点和实例分析及设计方法。五是光电检测技术在机电领域中的应用, 讲述光电检测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比如条形码技术、光电开关与光电转速计、光电遥控技术等等。其中光电检测器件选用、光电检测试系统分析设计及实验环节, 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模式设定

通信类、电子类专业的《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广泛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教学的方法, 我们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关联课程基础较弱、课时少、需要跟机电专业领域紧密结合的基本特点, 提出了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是以应用实例导出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除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外, 课程的教学都以工程实例为中心导出教学知识点,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知识点学生可拓展自学。二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教学方式, 部分教学内容以教师提问, 同学提供答案, 最后以老师为主、师生共同总结导出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进行。三是增加分组案例分析环节。课堂布置典型项目题目, 课下由同学分组分任务通过查资料、查手册的方式共同完成, 分析问题树立解决方案, 做成方案报告的方式来拓宽课程内容。可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树立解决方案的能力。四是实验环节设定。布置与机电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作为实验题目, 由同学实验课前提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课上进行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四、考核模式设定

本课程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机电专业关联的光电检测技术知识, 将其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所以在考核时应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知识题目不应过多。所以本课程采用了分组, 实际案例解决报告占比20%, 实验环节占比20%, 试卷成绩占比60%的形式。而笔试试卷中基础概念、理论和方法等题目占比30%, 光电器件选型、检测系统设计等实际问题分析解决题目占比70%。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学科交叉越来越多, 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调整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针对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增设了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课程, 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岳建锋.《机电传动控制基础》课程实践体系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 .刘欣.机电系统动态仿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 .刘国华, 谢望.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4] .谢志江, 蒋和生, 陶桂宝, 孙红岩, 张济生.《机电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建设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创新;电子产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用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电子信息产业的渗透性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对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等众多行业,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成为振兴电子行业的重要举措。研究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呈现新的特点,电子行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优势仍不明显

在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产业阶梯型转移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特色化的优势仍不明显。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生产要素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以低成本实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产业赢利空间日益缩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弱化。另外,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也制约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2.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在电子产业发展中,科研投入不足,政府依赖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对政府的依赖过强,电子信息核心技术相对缺失,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科技人员方面,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的人数逐年不断增加,而对科员人员的投入反而有所减少,高端技术的专家以及复合型人才非常欠缺,使得中国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还存有很大空白。

3.改造升级力量不够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行业,虽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规模上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没有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电子信息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力,国内关键元器件发展相对滞后,几乎没有生产出能与世界上顶级电子信息产品相提并论的产品。加之信息产业的主流技术日趋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加剧了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升级的进程,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已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差,也严重制约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日趋规模化,产品日趋个性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开发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企业普遍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创新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转化成产业竞争力的机制有待完善。

二、创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应用的策略

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克服当前产业面临的困难,促进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上述电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创新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领导重视是创新电子产业的前提

科技创新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统筹规划,建立特定的组织进行布局调整、协调规划。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扶持两种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应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政府引导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同时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提高中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型技术创新体系。只有不断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加大投入是创新电子产业的基础

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科研投入和资本运作,不断加大资金、人才要素的投入,以解决研发的资金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信息产业科研资金的投入,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加强对信息产业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对本土企业研发的支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政府要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支持,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在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方面,改革研究开发体制和用人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吸纳和培养各类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切实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能力。

3.产业融合是创新电子产业的方向

科技创新更多的发生于交叉学科和科技集成,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也体现在产业间的融合。从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创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中心,以应用带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科技创新更应加强本行业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培养电子信息行业的交叉和科技集成能力,使电子信息技术由信息载体发展为业务的集成平台,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强化信息技术各领域的运用,有利于拓宽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4.自主创新是创新电子产业的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自主创新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只有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还要鼓励在电子信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高国内研发水平。同时,还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总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面对电子信息产业出现的问题,要敢于迎接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挑战,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把握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电子信息行业的转型,促进电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顺.浅谈机械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J].技术与市场,2011(08).

[2]胡树华,汤俊.中部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04).

[3]单祥茹.新技术成电子行业发展主要推动力-第76届电子展回顾[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1(01).

[4]郑英隆.技术创新:化危机与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暨“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综述[J].产经评论,2010(01).

[5]朱娅琼.电子信息:推动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专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技术业务部副主任徐红[J].中国投资,2010(02).

[6]万江心.创新中国电子,奉献信息未来-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熊群力[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09(08).

作者简介:张超(1982—),男,河北秦皇岛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光电技术与通信。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9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应用电子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企事业和相关企业会越来越多。应用电子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预计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从人类社会电子产品的演化过程可以清楚地体会应用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性。现代电子技术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已经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应用电子技术在改变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代电子技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电子元件的发展趋势将实现小型化、片式化、复合化、集成化、高频化、高能化和高精度化。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跨入全新的纳米时代,集成度不断提高;同时应用电子技术在软件发展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这样的发展速度将实现全智能化。

现代电子技术向着高效能方向发展,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应用电子将更广泛地把高新科技应用到计算机、汽车、电视机、移动通信设备、电力、交通、军事、医疗、航天航空等领域中。可使计算机建立在更微观集成、更高速的基础上,计算机的运算效率将更高、体积更小、功能更奇。众所周知,现在已有国家利用电子技术产品(微电脑)制造出具有初级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在绝对危险或人类所不能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的机器人。未来电子技术将有可能把装有各种相关程序的纳米电子芯片植入人体内,通过人体细胞接受信息,不用培训你在各个领域的相关技能,就懂得相关的操作、应用。预计本世纪功能更强大的应用电子生物芯片的电子产品将要问世。

电视机的发展现在也逐渐走向高端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新型平板显示市场得到高速发展。电视机从原来的黑白到彩电,大型到小型,薄膜式液晶显示和等离子显示,这些已成为目前平板显示主流产品。应用电子技术不断地在提高这些领域的技术含量,使音视频技术的发展向数字化、高清化和融合化发展,将不断普遍应用到各种娱乐电子产品中,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

可预见,应用电子技术产品将向着高集成度、高速度、低功率、低成本方向发展。

应用电子技术不断快速发展实现小型化时,有可能将电子产品压缩到药片大小,甚至可以将应用电子检查设备通过药片置入病人体内,以直接观察病人的病情。这时候在医疗方面的一般的治疗手段无法解决的难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有可能实现远程医疗,这将会给医疗救助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

同时,应用电子技术不断发展时,更高的电子科技应用到移动通信设备,将会如同PC中的中心处理器(CPU)和操作系统(OS)一样,使移动电话的系统级芯片具有集成度高、系统性能优异、价格低及功耗小等优点,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电话即将成为移动应用平台,有望成为与PC、互联网同等效应的里程碑应用。就不会在一些高山、偏僻山区的通信信号出现中断,甚至是无法接收信号。造成一些问题本可以解决的,而无法解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今,电力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就是得益于电力设备的提高,但还是没有

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随着应用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将会使电力设备得到更加完善和提高。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级半导体电子器件有效地吸收太阳光辐射能,并使之转变成电能的直接发电方式。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太阳能发电成为主流的发电方式。此时,就不会使电力造成不必要的损耗,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军事方面,以前打仗靠的是大刀加长矛、小米加步枪,打一次仗人多,时间长、范围小;国家的领土、领空、边防得不到更好的防卫。而当今,电子元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是电子装备、电子信息系统以及武器装备控制系统的重要基础。早就出现了电子对抗战争,这就是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应用到军事领域中,使国家的安全得到了更强的防卫。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会为国家武器装备更加地精良、强悍。

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人造卫星的发射〃〃〃〃〃〃,这些都少不了电子设备的应用。正是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才有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比如,发射人造卫星时的变轨,就是依靠电子技术来实现的。

实现智能化时,可设想你的冰箱电脑里事先存储了你的饮食习惯,等东西差不多吃完时,它会自动连接互联网,帮你向超市订购;微波炉可以自动下载食谱,只要你事先把你买回的食物放进去,它便会在你预定的时间自动进行解冻,并做成香喷喷的美味佳肴。实现为人们“一条龙”服务,展现应用电子技术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设备的不断优化,向着高级化方向发展。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代汽车已经逐步实现电脑控制,汽车将由单一的机械产品向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方向发展,成为“电子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在汽车进入了优化人-汽车-环境的整体关系的阶段,它向着超微型磁体、超高效电机以及集成电路的微型化方向发展,并为汽车上的集中控制提供了基础。应用电子技术成就汽车工业的未来,未来应用电子技术将在汽车上进行突破,使电影科幻动作片(游侠)中的自动-手动一体化,且还能够识别手纹、感应周围热源物体的高科技智能汽车成为现实的可能。其中主要技术 “自动驾驶仪”,“智能交通系统”的构想必将依赖于应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以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等多个交叉学科相结合,这都必须依赖电子应用技术来实现。

总之,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是在各个领域里得到很广泛应用。

当然要制造这些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产品,还是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学好《应用电子技术》这门主干学科,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怎样才能学好应用电子技术这门新兴学科呢?我个人认为:

一、学好应用电子技术的前提是要有兴趣、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教育的源泉,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不竭动力。在学习中,当学生感到学习有趣、知识有趣时,就很容易激发其求知欲,引发学习动机,促进思维发展,集中注意力,让我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我们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我们的热情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只要对应用电子技术这个专业有了热情,学习进步得就会很快;我们就会更加渴望探索应用电子技术更深层次的知识,就会有征服它的愿望。

二、学好应用电子技术就是要练-勤能补拙,找《应用电子技术》的学习规律,还要不断思考,勤奋、扎实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而要学好理论知识就要看

书,弄清概念、定义,看重点、画重点;做题,熟记、活用公式;把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多练、多思、多疑、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懂得找规律;你就会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就会更有效率地学习。

三、重视老师的引导作用。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很强、应用范围很广的学科;

毕竟有些理论性知识学习起来会感到很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这时候老师就会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当然就算是你会的也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因为老师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要掌握,也有一些知识是你没有注意到的,所以上课时要注意听讲。

四、以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总结、做作业、再复习的模式去学习,培养

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大学的学习,老师不会像高中那样很详细地去讲每一个细节。

上一篇: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总结素材模板下一篇:企业安全教育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