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现的抒情散文

2024-10-22

昨日重现的抒情散文(通用13篇)

昨日重现的抒情散文 篇1

昨日重现的散文

花毛峰的香气还在杯子里蔓延,日子又过了一天。此刻我把自己的思想放掉,让它在空中做短暂的飞行。我的灵魂越来越轻,没有重量。可我看见了平时无法看见的事物,它们都在飞行,静止的飞行。恍如时光出没般悄然无声。

人生恍如一场梦。生与死,竟是一瞬间的事。在三兆送走了一位亲人,他是好朋友的父亲,活着的时候很疼爱我,时常惦记着我的婚事,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曲江宾馆,王叔带来一个姑娘介绍给我,中午还热情的宴请了我们。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远。

当你来到某个人的人生终点,进到那个你以后也会进去的大门。你会发现,隔在生死之间的,不是时间,亦不是空间,只是你头脑中形成的一种概念。那就是:他死了,他离开了。你看见我们熟悉的人躺在那里,看见家属悲痛的表情。体会着那个每个人都会用到的词——永别。然后你会发现,这里真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年轻的,年老的,貌美如花的,全都没有任何区别。上帝收留我们的时候,不问年龄,不问来处,不问福贵,也不问贫穷。他关心的是,现在,将要与他在天堂相见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是你。

我感觉天地之大阔,仰望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悲伤鸣叫着穿行,云朵继续美丽,轻风继续轻叩风铃。一个人的死,真的不能改变什么吗?哪怕一点点也好。我多么期待。可是,没有。除了他睡过的那张床,亲吻过的人。他生活过的家,他留在人世最后的记忆。在那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离开让整个世界全变了,可是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绿过又发黄了的树,走了就不再来的青春。还有,我们心底残留的那一丝人世间的暗香,在我们的眼睛上面,轻轻滑落——那是温暖而清澈的一汪湖泊。

近期我会回到山中,去寻找一棵开花的柿子树,寻找童年睡过的草席,看过的星星,还有当时单纯得透明的.心情。我会把哪里当做自己的世外桃源,与世无争的地静观着世界的变化。别人要的我不去争,别人不要的我去欣赏,这样就不会和别人有冲突,也就不会患得患失。当别人获得利益时我获得了内心的安宁。

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回到老家的山里,买下那片曾经,并且和一位能够懂我的好姑娘,经营我们未知的旅程。我喜欢那片呼吸过的空气和山林,天上飘着的云像一团团白白的棉花。很庆幸,那座土坯房的瓦片还完好无损。远就远一些吧,我会弹掉靴子上的泥巴,准备两三只山歌与你应和。兔子和蟋蟀会不会偷听呢?还有萤火虫儿,会不会点着灯笼带我们找儿时的梦?静逸的山林中,月亮照在我们清白的脸上,拉着的手上,对视的目光上。所有的幸福,都来成全!

我对自己一直喜欢的朋友说,这辈子,请替我照顾好你自己,如果愿意,怎么都可以。我的潜台词是,一起牵着手走过,总不至于那么孤单吧?即使暮色里,我们还可以浅浅地笑,耳背了,眼花了,但是,我们还可以彼此相依。世间所有的繁华和繁重,会在我们的笑容里一点点温柔敦厚,一点点绚丽多彩。

想起以前曾经爱过的一个女人,她喜欢喝红牛,每次见面的时候,我总买一罐给她。打开的时候,第一口她总是让我先喝。小小的举动,回忆了很多年,温暖了很多年。如果再遇到这样的女人,我要娶回家。

如果相爱,就在一起吧。彼此给对方理解,宽容和博大的爱,别让生活的小事绊了你们的幸福。

昨日重现的抒情散文 篇2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重现的昨日 篇3

随着低沉的旋律,哼着熟悉的歌词:W hen Iwas young,I'd listen to the radio,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when they played.I'd sing along,itmade me sm ile,thosewere such happy times...

独自一个人走在初冬冰冷的夜,在昏暗的校园一角漫步,听着《昨日重现》,在冰凉的夜风中,沉思!往事的一幕幕历历在目:儿时的欢乐,自由,无忧无虑;初中时的懵懂无知,纯真无邪,单纯幼稚;高中时的我行我素,激情备考…都那么的美好!

小时候,整天和伙伴们东躲西藏,玩一些如今已被很多玩具淹没的游戏,整天都是那么的高兴,就连偶尔的一次打架也是那么的快乐……

上学后每天拿一毛钱高高兴兴上学去,买两颗糖吃,就那么的满足,学会了1+1=2就那么的自豪……

到了初中,见到了很多同学,离家两里远就觉得永远也回去不了了,十岁的就开始住校,头一次有了想家的感觉!后来,整天快乐的度过,同学们的友谊单纯而又真挚,元旦节的一张张只值一毛钱的卡片,就那么的珍贵,收到一张就高兴半天,歪歪扭扭的字体,却是那么的可爱!和老师们快乐地相处,就这样度过了三年,那是多么快乐的一段时光…

到了高中,遇见了更多的朋友,又一次感觉离家很远的感觉,也头一次知道了人多的概念,三年的班干部,每次都却是老师最头痛的学生,和朋友们整天出去喝酒,和门卫一点头就出去了,看到大门旁边一个个焦急着恨不得想飞出去的只有在监狱才能看到的表情和看着我那种费解的眼神,心里挺满足的,打架时的狂野,习惯迟到早退上课说话打闹吃东西睡觉,整天想干吗就干吗,没事就喝酒,整天都疯狂,和班主任由“仇人”变“兄弟”随便走在校园里抬头都是兄弟们,见了就点头,走到哪点到哪,坐在角落里,曾经也疯狂,曾经也迷茫…

忘不了我形我素的疯狂,忘不了每次犯错的心中的激情,忘不了那种试卷铺天盖地的情形,忘不了面对高考无奈的叹息,忘不了多少次下定决心要努力的学习,忘不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欢声笑语,忘不了备战高考同学们紧张而有激烈的学习,忘不了……

而今来到了梦寐以球的大学校园,又一次有了强烈的想家感,又一次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离家远,又一次真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多,头一次有了强烈的怀旧感,头一次深深的想念曾经的老师和同学……

时间多的使人无聊,空虚遏杀着自己的激情与斗志,更加深刻的是头一次真正的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它让我想起这样的几句话,如果可以的话,我倒是想已诗的形式慢慢的伴随着着熟悉的旋律读出来...

W hen Iwasyoung……

昨日重现作文 篇4

所谓的好朋友、难道就是要为你付出一切的么?也要付出生命?你觉得现实中可能吗?你也能保证你也能为别人付出一切?就算现实中有、但你找到了吗?你没有找到。别人不可能为你而活的、如果他们为你而活的话、他要自己的爸妈干嘛?他要自己的兄弟姐妹干嘛?他还有自己其他朋友呢、一个人不会完完全全为你而活懂么?孩子。是的、好朋友当然要为你做到一切他能办得到的事、但是别人做不到你也要别人勉强去做么、也要别人为了你去付出他的所有他的一切中的一切么?现实中很少人好么?不要去想这些没必要的东西、这些虚构的东西只会让你思想更会迷惑好吗?去珍惜你身边的人吧、去珍惜身边对你好的人、如果身边对你好的人、你都不去重视、你会得到什么?你会失去的越多、对你好的人你却忽冷忽热、你更会失去。对朋友最好不要忽冷忽热、这样你得不到什么。别人对你这么好、掏心掏肺的、如果换来你的忽冷忽热这样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

伤害了别人、难道你很好过么?你不觉得愧疚么?别人的心没有你想的这么坚强、别人的心不是铁石做的。很脆弱的好吗??为别人去想想。我承认我傻、我也承认我很幼稚。但是我很现实。不去想这些没必要的东西。,因为我知道做不到的。至少这些、我能想的很明白。也许你比我更幼稚。珍惜自己身边对你好的人,珍惜眼前人、失去了对你好的人、你也会后悔的。就算你不在乎。、去为别人想想吧。

我可以对你说,我没有你想的这么内个。至少现实中的、我会去面对、会去珍惜、不会去想以后的事、以后的事你能料的到么?你能料到以后未来是怎样的。我当你是神。我现在不是那种真的长不大的好么?

昨日重现作文 篇5

我脚踩着大地,头顶着蓝天,背着书包,走着千篇 一律的放学路,然后自然而又不自然的遇到了那个熟悉的陌生人,伴了我小学六年的知己,密友,小学无数写人作文的描写对象。

我左手紧握着空气,右手一挥,双腿一迈,顶着无比灿烂又自然的笑。“好巧呀”,他抬起头也露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粲然的笑脸,仿佛两年前的不欢而散从来没有过,我们避开了彼此心中的刺头,聊着如今无所谓的话题无比矜持又敷衍,虽然是一个学校,却不是一个班,虽然是原班人马,却不是那个心。然后彼此就匆匆告别,结束了找熬人的时光。

望着天边被落日晕红了的天和云彩。思绪万千,追忆似水年华。

迎着夕阳为了陪着你一起回家,我舍近求远,绕着远路,哼着小曲儿。一起光明正大的逃课跑去画室,把画室当作的山头,占山为王。值日的时候陪彼此一起打扫,总是最后走的。我生气时安慰我的,是你,我被人欺负时帮我出头的,也是你,我哭泣是讲各种笑话的,还是你。我的各种奇葩的外号,也是你的点子。你近视看不清黑板,我总把笔记抄得又快又工整方便同桌的你看。你总是忘记带篮球和乐器,先一步帮你借的还是我。各种八卦,有趣的游戏,我都会如数家珍一样的同学讲。

总是很巧很巧的,都是副班长,都是正队长,都是语文课代表,都是美术社团的小霸王。

忆起小学的欢喜是你,悲伤也是你。我不愿相信,亲密无间到行同路人就如此简单,不愿相信,最纯真的友谊被我亲手碾碎,也许我欠你一个迟了两年的道歉,你也欠我一个玩了两年的大度,彼此都欠对方一个完整的告别。

高考话题作文:昨日重现 篇6

在这个时尚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仍然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落伍”。好像一只在绿树丛下慢慢爬行的蜗牛,无视于周围每天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视于一波又一波的时尚之流,慢慢地走,慢慢地看,身后只有一条若隐若现但绝对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比喻精当,有新意)

是的,在繁忙与时尚中,有许多人已经很难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式,似乎一场大雨淋湿了原来的轨迹,这场大雨叫时尚。(这纯粹是个性化的语言,生活的体验所致)

最喜欢《昨日重现》,像一杯清透的啤酒,在倾泄中,泡沫升腾而后破裂,结束自己短暂又美丽的一生。就像唱这首歌的那个女子,才华横溢,却过早离逝,她留给我们一首无限绵长的歌和一个隽永的名字卡朋特。(《昨日重现》此题绝妙,语带双关,重现昨日的经典。此处为点题,仍旧是比喻用得绝妙)

在商店中,听到震耳欲聋的流行歌曲常常有种想逃的感觉。那天,在街角的一家小店,听到了久违的《昨日重现》,放慢脚步。忽然发现,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停下车子,也在静静地听。一刹那间,心中充满感动。(时尚的喧嚣中,也能找到喜欢经典的知音)

经典就是如此,经典就是在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中始终给人以感动和激情的珍宝。在与时尚的磨合中,经典依然是经典,而时尚则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最终不能掩饰其华丽外表下空虚的内心而被淘汰,一部分也许经过时间的验证和空间的传播,也有一天会成为经典,就像曾经的经典。(很具思辨性阐述,将时尚辩证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淘汰,而另一部分成为经典)

有同学问我最爱哪部电影,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桥》。那同学接着问我:哪国的?好看吗?我只好苦涩地笑笑,该如何回答呢?那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经典战争老片。而这样经典的片子已经湮没在浮躁喧闹的武侠、言情片的时尚中,这是一种时间对经典的不公正待遇。(此段显得有些唐突,且文笔不如前文精彩。原文略嫌拖沓,已作了改动)

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7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全球反恐格局:昨日重现? 篇8

法国反恐的困局: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国际社会开展反恐斗争十余年之后,作为欧洲心脏地带的法国巴黎却遭受了如此严重的恐怖袭击,这似乎让人匪夷所思。但如果考虑到近年来的国际恐怖活动形势及法国的反恐政策,我们对于巴黎恐怖袭击案的背景就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9.11事件后,尽管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纷纷加强了反恐力度,采取了一系列防范举措,但法国依旧是欧洲地区的一块反恐“洼地”。根据欧洲刑警组织发布的《欧盟恐怖主义现状与趋势报告》,在2007~2013年欧盟成员国发生的2087起恐怖袭击案中,有852起发生在法国境内。由于和中东心脏地带隔海相望,中东地区的极端分子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法国,而法国国内庞大的穆斯林社区也往往是很多伊斯兰极端分子理想的藏身之所。另一方面,法国近年来在全球反恐问题上紧跟美国,并且参与了美国领导的空中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不管此类反恐政策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都会不可避免地招致国际恐怖组织的报复性攻击。事实上,这次恐怖袭击也充分表明,奥巴马政府一年多前提出的摧毁“伊斯兰国”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该组织如今已经具备了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之外的欧洲心脏地带发动大规模袭击的能力。

巴黎遇袭后不久,奥朗德总统立即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将这一攻击视为“战争行径”。为此,法国在军事上加大了对“伊斯兰国”的打击力度,唯一一艘现役航空母舰“戴高乐”号随即受命开往地中海东部海域执行空中打击任务。奥朗德甚至登上“戴高乐”号航母,为执行空中打击任务的法国士兵打气。在外交方面,法国更是不遗余力地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先是在土耳其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推动通过了“关于反恐问题的声明”,继而与美、英、德等盟友及俄罗斯进行协调,以寻求建立一个广泛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

然而,法国当局能否克服其在国际反恐领域面临的困境,最终实现其反恐目标,目前还存在很大疑问。首先,单靠法国自身根本无法在军事上彻底击败“伊斯兰国”组织。法国虽然是一个世界军事强国,但并不具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进行地面作战的条件,而这对于击败“伊斯兰国”来说至关重要。即便是依靠航母进行空中打击的举动也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本身也需要进行休整。其次,法国在政治和外交上推动解决“伊斯兰国”问题的努力成效有限。虽然法国的主要盟国目前都已表示了支持,英国、德国等也派出了军事力量以配合法国的空中打击行动,但这种举措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和外交姿态,实际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俄罗斯虽然在军事层面加强了与法国的交流与合作,但俄罗斯对于叙利亚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欧美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国际社会加大空中打击力度固然可以暂时遏制“伊斯兰国”的势头,令其承受更大压力,但问题的最终出路仍有赖于一个合理的政治解决方案,这样的解决方案不仅要包括“伊斯兰国”问题,还应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叙利亚和伊拉克问题。显然,各方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并未达成共识。

简言之,单靠法国自身的力量无法在军事和外交上推动形成类似9.11之后的全球反恐格局,而对国际反恐影响深远的奥巴马政府迄今并未在此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表态。就此而言,一些国内外媒体预言巴黎遇袭将会促使国际社会重现9.11后的反恐格局的判断未免言之尚早。

奥巴马反恐的困难:三大“包袱”压身

“伊斯兰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快速崛起,并对国际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原因非常复杂。美国调整全球反恐战略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无论是2011年底从伊拉克全部撤军,还是2014年8月宣布通过空中打击摧毁“伊斯兰国”的政策都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奥巴马政府调整中东反恐战略的失败又与其近年来所背负的三大“包袱”密切相关。

首先是全球反恐战争的“包袱”。众所周知,奥巴马上台后逐渐调整了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将反恐重心从海外转移到国内,甚至不再使用“反恐战争”这一称谓。与此同时,美国还积极谋求从全球反恐的两个主战场——伊拉克和阿富汗抽身,这也是奥巴马执政的最大外交遗产之一。然而,美军从伊拉克抽身不到两年,“伊斯兰国”组织便乘势崛起,一度兵临巴格达城下,着实令奥巴马政府猝不及防。为了应对国内外批评,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宣布派兵进行有限的空中打击。这与其说是为了消灭“伊斯兰国”,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姿态。因为白宫官员和五角大楼的将军们都清楚地知道,“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并不是徒有其表的“稻草人”,光靠空中打击是不可能被“摧毁”的。然而在当前局势下,要想重新向伊拉克派遣地面部队谈何容易。至少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内,要跨越这个政治上的坎儿还存在一些难度。

其次是“阿拉伯之春”带来的政治包袱。2011年春叙利亚发生街头抗议后,美国政府很快就否定了阿萨德政权的合法性,并将其贴上了“独裁者”的标签。但是,奥巴马政府明显低估了阿萨德政权的生存能力以及叙利亚形势的复杂性。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叙利亚反对派的支持不仅没有推翻阿萨德政权,反而让叙利亚陷入了长期内战,逊尼派“圣战”组织“伊斯兰国”则借机迅速坐大,令西方国家进退无措。如果不承认阿萨德政权的合法性,自然不可能得到其对于反恐战争的支持,更遑论结束内战、共同打击“伊斯兰国”了。如果持续加大对反对派的支持,又可能会冒让一些与反对派有关联的极端组织借机坐大的风险,而这同样不是西方国家想要看到的结局。

第三个“包袱”主要来自于伊拉克战争后中东教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失衡的后果。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从一个逊尼派掌权的阿拉伯国家变成了一个什叶派掌权的国家,打破了中东两大伊斯兰教派之间原有的战略平衡。为了阻止出现一个所谓的伊朗—叙利亚—伊拉克“什叶派轴心”,一些周边逊尼派国家千方百计地试图推翻叙利亚什叶派政权,对于美国要求建立反恐联盟的呼吁或阳奉阴违,或置若罔闻。这种教缘政治和地缘政治竞争让国际社会共同打击“伊斯兰国”的努力大打折扣。面对这些中东盟友的“小九九”,正在进行战略收缩的奥巴马政府虽心知肚明,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正是因为背负了这些沉重的“包袱”,奥巴马政府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反恐问题上一直畏手畏脚甚至无所作为。奥巴马政府虽然在巴黎遇袭后表达了对于盟友的支持,但迄今仍未表现出要停止战略调整的迹象。换言之,虽然美国在中东进行战略收缩的步伐可能会略有放缓,但并未做出放弃战略调整的决策。目前,叙利亚内战和“伊斯兰国”问题正在成为下一届美国总统大选的辩论焦点,但无论何人入主白宫,美国要想甩掉这些“包袱”都并非易事。

未来反恐前景:治标不易,治本更难

巴黎恐怖袭击案所显露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伊斯兰国”带来的更多挑战或许还在路上(在巴黎遇袭后不久,11月24日突尼斯总统卫队车辆遭遇炸弹袭击,“伊斯兰国”宣布为此事负责;12月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近三年来死伤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伊斯兰国”称是该组织的两名“追随者”制造了这一事件)。就目前而言,叙利亚问题将是未来解决“伊斯兰国”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该组织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都来自土叙边界地区。这条边界不仅是成千上万国际“圣战”分子进入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最主要通道,也是“伊斯兰国”通过黑市石油交易、每月获利上千万美元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解决叙利亚内战的关键又在于阿萨德政权的去留。只有得到了阿萨德政权的合作,平息叙利亚内战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然而,平息叙利亚内战只是国际社会打败“伊斯兰国”的第一步。即使叙利亚问题得到合理解决,“伊斯兰国”也不会自动销声匿迹。其一,“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北部逊尼派穆斯林地区有着大量拥趸,要想说服他们放弃对于“伊斯兰国”的支持,转而归顺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中央政府并非易事。其二,即便国际社会合力击溃了活跃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地区的“伊斯兰国”势力,也远远谈不上根除了“伊斯兰国”组织。因为这些被击溃的“伊斯兰国”势力完全有可能化整为零,转移到利比亚、也门等其他动荡地区活动。事实上,无论是在利比亚、也门、突尼斯,还是在埃及、约旦等地近年来也都发现了“伊斯兰国”势力活动的踪迹。其三,伊拉克和叙利亚战事平息以后,国际社会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圣战”分子回流问题。据统计,2012年时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外国“圣战”分子只有约3500名,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5000名。这些武装分子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来自叙利亚和伊拉克周边地区的突尼斯、沙特、约旦、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的极端分子,还有为数众多来自法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极端分子。他们不仅认同“伊斯兰国”所宣扬的极端意识形态,而且在叙伊战场上接受了各种军事技能训练。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先后发现了从叙利亚和伊拉克战场返回的“圣战”分子,未来的反恐形势恐怕更不容乐观。

如果说以军事手段从肉体上消灭“伊斯兰国”仅仅是治标的话,那么恢复中东地区的国际秩序、从意识形态上清除“伊斯兰国”所宣扬的“圣战”思想或许才是治本之道。从某种程度上说,“伊斯兰国”只是错综复杂的中东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而非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所在。2003年美国在伊拉克推行的政权更迭及此后奥巴马政府从中东抽身的战略举措,在这一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区域内各国围绕这些权力真空开始了激烈争夺,以求在新的地区格局中获得有利地位。一些中东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打着教派或种族的旗号介入地区争端,使原来的矛盾和冲突更趋复杂化,也使地区秩序的恢复与重建变得更为艰难。从世界近代史来看,“伊斯兰国”或许是中东阿拉伯世界对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一种极端回应,其根源则在于大多数中东阿拉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严重受挫。如果从19世纪初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算起,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然而无论是阿拉伯复兴党人的种种努力,还是纳赛尔等人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实践,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除去在二战后因石油资源丰富而迅速崛起的海湾各国外,其他各国大多在全球化过程中被逐渐边缘化。现代化进程的受挫使不少人选择了回归宗教传统,乃至走上了从事国际恐怖主义的不归路。由于中东各国普遍的社会发展转型与中东地区国际体系的转型同步发生,这就使当前中东地区面临的许多挑战具有前所未有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也使得任何试图解决中东热点问题的努力更为艰难。

应对“伊斯兰国”带来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在反恐领域开展真正的合作。不仅需要西方国家转变“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放弃以敌友划界的“双重标准”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给予更多宽容、理解和支持,还需要中东阿拉伯世界围绕自身的现代化问题开展一场理性的反思和辩论,最终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现代化之路。

昨日的信写景散文 篇9

看门缝漏的光拉长屋子里重重的书影,对人事的失望左右着我的心怀。在如此适合倾述的黄昏里,我决定以温情润笔写一封昨日的信,给那个骑着风追梦的男孩。

醒在微熹的晨,一手撑开的眼界一片崭新的空白。空调机嘶嘶地响,冷气如丝地拍在手上,顺着细绳卷起千叶帘,青色玻璃外的世界宁在老镇的一个不起眼的岁月中。一穹清远的淡蓝苍幕,也许几丝涤云也许只是几缕缈烟,偷恋着清宁而醉在陌上。在负一万米的高空中看客机缓慢如蜗虫般滑过,引擎声嗡嗡空灵地碎在老镇瓦巷之尽,微细得柔软旖旎。

眼前景中的教堂金橙色望塔,晨曦射堂而过的宗教气息氤氲弥漫,有种说不出的平静伴着日息越发浓郁。飞鸟旋塔而掠,群群离默向远,寻找有关自然的地平线。

倚窗默默,下巴磕在墙上。这动作似乎与生俱来又近乎陌生,同一个动作的背后藏着不同心思的脸。十岁的我十七岁的我中间隔着多远的光年,还是只是隔着一窗的距离?在这生命里几乎恒定的跨越十载的夏晨里我已找不到彼时纯粹的我。十岁的景放在十七岁的眸里,随景而变的眼神里充满了岁月的扑朔迷离和独有的随岁月推移沉淀的过去。那些沉淀倒映在眸里的故事,渐渐地埋没眼神直至深深难觅。

有一个安澜的下午,我坐在房门后,看着一本与苦难有染的书。午后的阳光伴我延伸到黑暗的尽头,回光返照的旭日撑不了多久闪耀,而后徐徐褪入雁界。

静坐,与黑暗相对无言的对话。清夜吝啬给一丝月光,风唐突地卷着窗帘飘忽,溽热的胸膛躺着翻滚的血液。路街的红灯绿酒车水马龙只属于意兴阑珊堕落自糟的人,那些纷扰的噪嘻弄潮般地冲刷安澜的世界。

很久很久,夜到月凝华成一种安澜的沉默的幽眸时,就着冷风涌上心头的`不甘失望与意料之中的淡然练定,隔壁楼的破旧的楼廊和照不亮温暖的暗淡白炽灯此刻照亮了属于我的沉默青春的岁月。

彼时我十六岁,趴在宿舍外的走廊栏杆上,望着冷夜幽幽的背幕上悬着隔江别墅的虚荣景饰灯依次在十一时熄灭,湘子桥的轮廓步灯的后尘消饵在夜畔,由远至近没有韩江浅吼的涛声,沙船的引擎在夜里嘶吼萦萦,整个眸里的世界只有三处不能依靠没有温暖的灯亮,长坝的冷淡霓虹灯,近在眼前的教科楼大白炽路灯,三个室外的的残盏,那么仓促而意味沉重的照亮我的世界。这样的景让我发呆了那么多的夜,经常莫名其妙地担忧路归何方,或者为前季飘絮的潇雨的灿然离去而怀念……还有那些伤情内疚的事咽在心头,说与不说都显得那么矫情不堪,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有很多事都不能只是一厢情愿。

这样的发呆思考似乎没什么意义,因为从没有谁能在沉在过去开出希望的花儿。于是沉睡便成了解救我久久沉默的脚步。现在回想,那真是维系我当时意念的微妙姿态。

坐车驱往数十公里外的学校,终点是一张薄薄的毕业证书和一场深眸的告别。去时的路堆满整整一季的阳光,纯美地满盈。路野的屋舍旧了旧三年,建了三年新三年的一味两三层单色小楼藏不住大片嫩然孜享的稻田,淡蓝的天穹,眉目上粉饰着太平的云华。这样的景看了三年,物是人非了几轮又几轮。人事至此,早已看不透当时开始上路的美好心情到底是为了什么。任何无力的想象在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沿山梯拾步而上,寻过一间又一间斑斓过记忆的课室,那么多的梦即将落在山腰的课室里,曾经飞满廉价试卷的课室如今只剩下一个空壳。与一张张熟悉的青春扬动的面孔打着或许最后的招呼,浅侃半句而离。偶尔几位挚友,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说出口,只能淡淡地说再见。一位又一位同窗,就这样即将翻过去。很奇怪这样异样的别离感觉――茫然局促。我沉在这种感觉中,在离家只有寥寥几里的梅林湖才发现,往事已与我相离别却,我再也回不去07、08、09的岁月。而梅林湖依然潋滟粼粼,我的青春尾巴永远已落在金山。

才发现,如果当初的我没有珍惜你,那这次会是往事的我和你永远的别离。我们已在这条生命的河错过了十七年,错过了你我的少年,而我的青年中年老年时代,你又会在哪里河湾?

谨以此信留掂我的青葱异岁,期待在记忆里与你再相遇。

昨日以去散文 篇10

云随风动,是时间的过错,还是记忆的疏忽,你又何必知道那么多呢!心中有初衷,望山跑死的是马,你,会有那个灿烂的`瞬间。

擦拭飞尘,苦笑,遗忘太久了。总有那么一闪,你会游走过往,环顾后方,是笑、是哭、亦是五味嘈杂。你如何是好,是无端放笑还是闷声灌酒。时间,亘古不变。忙碌与之空闲,只在于你。

昨日已去,不管你忘记与否,那些许日头。不论黑白,不论苦乐,你是难忘也好,笑里落泪也罢,一切都以过去。它将变成岁月的痕迹,心头皱纹。为何总去拨动,不安心,就如此,叫此化作一场无关风月的局。

冷风拂面,灯卷胡乱翻。凭栏相偎,浊茶顺悲曲。杂乱失序,心尘飞扬似舞。快意风流,却被困。人意不和天心,其差为行。怎知对乎错,合乎心意,笔落定果。

你可知!

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 篇11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昨日已远明日可待散文 篇12

就在弹指一挥间,慢慢远离我们的生活;在春日渐暖中,缓缓走进我们的生命。

在这回首的一刻间,发现我们能记取的美好,似乎都在一夕之间,成为了记忆里的点滴。

过去的一年,一直安静地度过,让心平宁,让梦安歇,让生命舒展成一幅山水相依的画卷。

这一年,与文字邂逅的流年里,我一直曾经割舍了一丝联系,却也因为某个偶然,重拾那份平淡。我喜欢在这样一份浅浅的书写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腐朽变为神奇,看繁杂化为简单。我喜欢这样让思想流泻出声音,给喜欢看的人欣赏,带给那些不论是陌生还是熟悉的朋友以喜悦。

这一年,我自在淡然。不争不抢,不怒不怨。喜欢在一方角落,看人来人往,看离合悲欢,我知道所有的想往都会有所归依,那些曾奔忙的日子成为今日可以偶尔闲适的铺垫。我庆幸,我曾经有过失败,有过苦痛,也有过眼泪,有过伤感。如今,我将那些过往都一一珍藏,在我品茗听歌,或闲淡平和的时刻,温暖自己的心灵。

这一年,挚爱亲人都如意安康,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常常与家人团聚,一起聊天,一起说笑。体会亲情的真切温暖,如和煦阳光一直照耀在自己的身旁。我喜欢,那样看着亲人的笑脸,看着孩童喜悦的玩闹。我喜欢,那样浓厚的亲情,说着不找边际的闲话,听着重复不停的.嘱咐。我听着,笑着,也回应着,连那些从前厌烦的唠叨,如今也成了悦耳音乐,而我喜欢那样被爱包围,不怨不弃。

这一年,朋友都有了新的故事或相逢,有着不同的收获,有的可能收获美好的情感,有的可能离开珍贵的浓情,有的也可能经历痛苦,还有的已经放下悲哀。但无论怎样,走过的路,体会的路程,总会给心一个答案,让那些不迷失的时光,给自己一份善意的收藏。因了一份感触,还重逢了久违的友情,想起多年前的感动,曾温暖那些青春年少的岁月,所以,真心送出祝福,也真心给予祈祷。希望曾经的老朋友,一直在自我成就的路上,心随安然。

这一年,去过几个不同的地方,看过不同的风景。一直就想着,人生需要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不论多近或多,都希望可以暂时隔离俗世的纠缠。所以,我正试着让那份想走就走的心情走入我平凡的生命。风景无论多美,不去欣赏,只会是痴人说梦;故事再动听,不去经历,只会是观赏的听众。虽然,我喜欢在某一角落里,做个看客。但对于自然的风光,还是心中向往。我想要吹吹那清新的风,想看看那妖娆的花,想听听那陌生的语言,这一切都可以是我记忆里的图片,我希望那图片生动,带着一丝异域的风采,走入我的心中,我的视野,一直停留在我的记忆。哪怕,转身就会忘记;哪怕,明日便已变换。终究我曾来过,我曾去过,就是一场与风景的相遇。许多的风景可能一生见一次,所以,需要我更加用心去品味,去记录。于是,我终于看见夏日的荷在水中亭亭玉立,我看见碧波荡漾的湖水远不见底,我看见高山上流云自由飘荡,我看见远古的岩石留下的残缺痕迹,我看见冬日冰雪里的璀璨闪烁,我也看见妩媚女子的风姿卓约。一切的一切都是更广阔的世界,在这一年里,在我心里,留下不灭的足迹。

这一年,自己就这样走来,虽然平淡的没有波澜,可是守候一室的平静,家的平凡,做我自己。可以不用虚伪面对虚无,可以不用谎言掩饰借口,就那样在一粥一饭里,过我自己的烟火人生。每天固定的路线,起落悲喜都是一副真实的面孔。许多年来,都希望生活可以从容,不必恐惧失去的苦,不必在意得到的笑,一切就自然而来,也自然接受。就如阳光总会在暖暖地照耀,即使你躲藏,它也无处不在,时刻安暖。

这一年,就这样无怨无艾度过,度自己的心情,享自己的时光,品自己的岁月,想自己的清欢。在这清淡之间,心却一直自在安暖。我愿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我也愿至爱亲朋都安康美满。

小学语文抒情性散文教学初探 篇13

一、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为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一)从题眼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展示全文脉络

如在《可爱的草塘》一文的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题眼“可爱”设问:草塘的“可爱”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草塘的“可爱”表现在:景色之美丽,物产之丰富,风光之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分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二)以过渡句或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

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白杨》一文虽然只有900多字,但状物、写人、抒情、论理的内容很大,因此教此文时可直奔过渡句:“爸爸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贯穿了全篇。紧紧抓住这一线索,就将“形”穿起来了。因此,本文的阅读思路十分清晰:第一步懂得怎样介绍白杨,第二步懂得怎样表白爸爸的心。同时让学生懂得,全文先由外到内揭示白杨的品质,再由物及人展示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

这样,从整体着眼组织阅读,学生既理清了文章脉络,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初步学会了此类课文分段的基本方法。

二、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抒情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咬”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抓重点词语的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表达。要很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就得从理解词语入手。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关怀,教师应抓住“雪中送炭”这个词设问:什么叫“雪中送炭”?战士们把什么称作“雪中送炭”?引导学生讨论清楚:大娘在战士们饿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时,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在猛烈的炮火中送打糕到阵地上,这种“雪中送炭”就是慈母般的关怀。

同时,还可以抓住“唯一”一词,设置问题:当敌机轰炸时,大娘为什么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呢?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在大娘心中,志愿军和小孙孙谁重要?让学生品析词义,分析课文,了解小孙孙是大娘仅有的亲人。但在面临敌机轰炸的危险时,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和志愿军伤员之间,她毫不犹豫地先救下了志愿军伤员,为此,她心爱的小孙孙被敌机炸死了。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安危比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还重要。通过分析重点词,学生深深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如山高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品味中心句的含义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具有言外之意,含而不露,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如《白杨》一文中“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句话,表面上看是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意愿、志向,实际上这里爸爸的“心”应指自己像白杨一样,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像白杨一样,在边疆安居乐业,也就是希望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对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一步步品析、体会。

三、读出感情,品出情理,加深体会,融入文中

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是作者的语言,同时包含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抒发对作品中人物、景物等,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者是悲伤的,同情的或者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而所有这些,必须依靠教师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

(一)要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读出“神韵”

我国诵读课文,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读悟其神”,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结定的。教师要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使他们已激起的情感深化。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后,可指导学生用明快有力的语调朗读描写大泉的句段,读出大泉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感受语言的阳刚之美;指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小泉的内容,体会小泉的优美、动人姿态,感受语言的优柔之美。

(二)注意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抒发自己的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感情由内到外的变化、显现的过程。因为只有动了真情,才能读出真情。如《再见了,亲人》,魏巍笔下那一个个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那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往事,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无不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由于课文是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的语气写的,故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志愿军战士。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的朗读就会更加投入。

四、读写结合,加深体会,体现抒情散文的示范功能

上一篇:感恩励志小学生演讲稿下一篇:怎么折爱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