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秋天学案

2024-10-09

第14课秋天学案(共10篇)

第14课秋天学案 篇1

【课程导入】

同学们,大家能猜一猜这是中国军队的什么现代军事装备吗?

(上图为中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下图为中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歼8战斗机)

你想知道人民解放军有哪些武器装备吗?改革开放后,人民军队有哪些变化?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一定会对人民军队有所了解。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你知道我国的“建军节”是哪一天吗?请介绍一下它的由来。

2.结合教材,列举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3.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打出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民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xx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多少周年?( )

a.61周年 b.71周年 c.81周年 d.91周年

二、连线题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20世纪70年代

我国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 20世纪60年代

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0世纪50年代

【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种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于1949年4月23日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独立地或协同陆军、空军防御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主要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和陆战队等兵种以及各种保障部队组成,编有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和海军航空兵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现已成为一支兵种齐全、常规和尖端武器兼备、具有立体攻防能力、能有效保卫国家领海的战斗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是人民解放军陆地作战的主力,也是各军兵种中历史最久、在历次作战中发挥最出色的一支部队。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人民解放军陆军编有步兵、炮兵、装甲兵、防空兵、电子对抗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专业兵种,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强大火力、突击力和高度机动能力的多兵种合成军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其主要任务是担负国土防空,支援陆、海军作战,对敌后方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已发展成为一支由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空降兵等多兵种合成,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军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简称二炮,组建于1966年7月1日,是以地地战略导弹为主要装备、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其主要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独立地或联合其他军种的战略核部队对敌人实施有限而有效的自卫反击。第二炮兵部队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以及各种保障部队组成,在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维拓展】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宣布中国政府裁军一百万。在扩大会议上,邓小平说:“减少一百万,实际上并没有消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即使国际形势恶化,这个裁减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

请结合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14课秋天学案 篇2

一、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进行设问

使用图片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 其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一目了然。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 (如人物插图、地图等) 进行设问, 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可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效率;能够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提高记忆的牢固性和准确性, 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 可以展示以下两幅人物插图:

人物一

人物二

然后设问:

(1) 这是民主革命中的两位著名人物, 他们是谁?他们的阶级属性是什么?

(2) 他们分别领导了中国的什么运动或革命?其结果怎样?

(3) 从他们的运动或革命中能得出怎样的教训?

(4) 接下来中国的革命将向何处去呢?

通过这样的设问导入新课。在讲到第三目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时, 展示《北伐战争示意图》 (图略) , 然后设问:

(1) 说出北伐的时间、对象、结果。

(2) 指出北伐战争的线路及沿途经过的省份。

(3) 说出国民政府的迁移历程, 并在图中找出其地点和所在省份。

通过这样的设问解决了教材中北伐战争的过程等一系列问题。

二、通过多媒体呈现原始文字材料进行设问

原始文字材料一般是第一手资料, 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 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原始文字材料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呈现原始文字材料进行设问, 能够让学生从原始文字材料中归纳、总结出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线索, 从而达到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提炼中心观点的能力, 也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文字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 当讲到第一目中五四运动的经过时, 可引入一段原始文字材料:

材料一四号下午, 京中学生三四千人聚集天安门, 到东交民巷各使馆……学生即到曹宅, 曹逃避, 章宗祥躲在曹宅, 受了一顿饱打, 京中舆论, 颇袒护学生, 但是说起官话来, 总觉得聚众打人放火难免犯法……)

———《陈独秀书信集》

材料二陈独秀来到上海, 当他看到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轰轰烈烈, 开始共产主义的研究, 并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南方网《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然后设问:

(1) 提炼两则材料的观点。 (不得摘抄原文)

(2) 材料一、二分别讲述了五四运动的两个部分, 其运动的时间、中心、斗争主力、斗争形式各是什么?

(3) 材料说明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设问,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五四运动的过程。在讲到第三目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 可以引入一段原始文字材料:

材料1927年6月30日, 陈独秀操纵中国共产党中央扩大会议, 通过国共合作十一条决议:“ (国民党) 当然……共产党分子, 只是以国民党员的资格参加, 不是以共产党员资格参加……武汉现在之武装纠察队, 为避免政局之纠纷与误会, 可减少或编入军队。”

———《中国共产党党史参考资料》

然后设问:

(1)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 (不得摘抄原文)

(2) 陈独秀思想上犯了什么错误?

(3) 这带来了怎样的直接后果?

(4) 这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什么教训?

通过这样的设问,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斗争经验的不足。

三、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录像进行设问

视频录像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广泛运用, 其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 具有情景性、可见性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录像进行设问,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视频录像,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 当讲到五四风雷的背景时, 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巴黎和会的召开及中国民众的表现的视频录像 (时间大约五分钟) , 然后设问:

(1) 视频中描述的是什么事件?缘由是什么?

(2) 首先进行斗争的是什么人?

(3) 游行中呼喊的口号是什么?

(4) 学生的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和值得, 为什么? (分组讨论)

通过这样的设问解决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先锋力量、口号等问题, 通过分组讨论, 每组派出代表上台来回答,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的胆量。

四、通过多媒体制作表格进行设问

第14课 繁花似锦与画蛇添足 篇3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基础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发展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丰富”,即“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由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这些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作文选材既要精准,又要丰富,突出高考作文选材之“准”。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首先要做到素材和主旨有契合点,这是前提、基础;其次要做到材料丰富,这是丰满、提升;最后要做到排之有序,这是完美、化境。这三个方面是递进关系,依次做好每个方面,则高考作文选材繁花似锦,反之,若是简单堆砌材料,则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样题分析】

(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内容来自2013年3月14日《羊城晚报》梅西编译的《不知道价值,手就不发抖》,命题人加入了一些议论句子,材料主要内容体现为对“经验、技术与勇气,勇气与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命题人对材料的改编,体现了作文命题趋向“淡化审题,注重表达”,回归作文考查本质要求。材料中的“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点明了题意,让考生省去许多麻烦,集中精力于表达,在此不过多赘述,仅就作文选材之“准”方面谈一下看法。

作文立意涉及到三个方面,若把它们结合起来,取材更为容易,但准确突出中心是前提。 “切割钻石”表现出对“勇气”的赞赏与呼唤,就“经验与勇气”行文,关注到以上两方面,取材更为方便;只就“勇气”写作,如果将勇气与正义、道德、爱国等“正能量”结合起来思考,那么文天祥、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可能称得上大勇者,现实生活中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有责任、敢担当、不计私利、勇于献身的奉献者,也可称得上是真勇者。写作素材相当丰富,俯拾皆是。不必说我们改革开放的魄力,当前反腐倡廉的胆气;不必说我们捍卫主权、保卫领土的决心,毅然决然向H7N9决战的豪气,单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积极进取、大胆做事的勇气就足以令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在准确选材的基础上,在选取正面材料的同时,选取反面事例,不仅能使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且能正反对比,更能突出文章主题,一箭双雕。

【高分捷径】

1. 聚焦中心。

高考作文中心明确,须以文章的材料为载体,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大法宝。作文时,我们要牢固树立观点的统帅地位,所有的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展开。选材的标准只有一个:能表现文章主题或中心;选材的优化原则:就是要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如果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再生动的材料也要舍弃。选材要典型深刻。

因为一则素材往往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素材的理解不同,同一則素材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根据考场作文的不同要求,找到素材与主题的契合点,要学“拿来主义”,适当裁剪,使材料更好地为中心服务,做到唯“我”是用,唯中心是用。

2. 避同求异。

一些考生在作文中运用了许多材料,误以为内容充实,却未能出彩,不得其解。殊不知,重复性的素材,只能以十当一,不仅不能为文章增色,反而显得啰嗦,适得其反。素材之间应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拥有二十多个自认为最生动的例子,随后,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如一位考生在表现“宽容”这个主题时运用了以下五则材料:

①开学之初,老师给打架的学生做思想工作;②老师对学生的包容,老师给迟到的学生讲纪律的重要性;③老师为顶撞自己的学生做饭;④我与同学闹矛盾,后来我主动找到那位同学承认错误,我们和好如初;⑤ 因为要一件衣服,我和爸爸闹翻了脸,爸爸一点也不计较。

①②③内容重复,均是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可选择其中之一,否则就如同画蛇添足。

3. 正反对比。

郁达夫在《花坞》说:“但泥墙倾圮,蛛网绕梁,与壁上挂在那里的字画屏条一对比,极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的感想。”众所周知,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就有反面。我们有时需要一个观察事物的多角度,然后,引用哲学原理“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不仅要看到它的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甚至多面”。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强化文章的表现力。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4. 言之有序。

“言之有序”虽属结构问题,在此也要提一下,素材的排列顺序直接影响文章中心的表现力。时间空间顺序大家熟知,重点举例说一下逻辑顺序:或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根据文体结构,或遵从认知规律,等等。如:以家庭教育”为主题作文,想到这些素材:

父母对自己的唠叨,对自己的惩罚,不准看电视,不准上网,不准玩耍,不准与同学交往,上学时嘱咐,放学后叮咛,大量购买学习资料,考试时陪同,考不好责骂,等等。

面对这些材料,该怎样使之有序呢?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就会发现这里都包含了一个“情”字,按这个“情”字聚焦,就会把这些凌乱的材料统一起来:望子成龙子迫切——失去童趣的悱恻——闭塞视听的愤懑——身心受摧残的悲怆——家庭教育的悲哀。层层递进,自然得出结论。

5. 言之一体。

作文所选材料既不能重复、包容,也不能互不相干、各自独立。文章素材之间应该互为补充,以中心为统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素材虽多,也是“繁花似锦”;否则,有堆砌材料、杂乱无章之嫌。

【写作误区】

1.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高考作文材料丰富,好像显得内容充实,中心突出;但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反而会使得过多的材料淹没主题,造成文章繁复杂乱的毛病。材料丰富,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是典型精当、新鲜活泼,能足以表现中心。所以,对于材料首先要充分地占有,但是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利用,更不能随意地堆叠在一起。如果那样仅仅是未成形的毛粗胚,那是不能用于作文当中的。我们在使用材料前必须再三斟酌,分清它们的类属,是“眉毛”还是“鼻子”,然后分门别类进行运用。

2.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不是无轻重长短之别。

没有详略,就没有重点,不同的素材具有不同的度量衡。重情的材料擅长于煽情;重理的材料注重思想;重名人的材料拥有强大的说服力;重平凡小事的材料隐藏巨大的亲和力……如果不分粗细,不分深刻,不分轻重,那么就没有主次之分,毫无高潮可言。

3.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不是随意拓展延伸。

对于选中的材料,我们经常要适当地处理:或深刻化,或细腻化,或人性化,或浓情化,等等。无论怎样处理,我们都必须注重“恰当”二字。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对所选的材料任意拔高,任意延伸,造成材料脱离材料本身的意蕴,而出现材料失真。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随意拔高就是造假。此点要千万注意。

4. 高考作文選材之“准”不是中外名人开会。

很多考生误认为,只有选取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才够典型,才能凸显文章中心,于是乎: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司马迁遭受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也频频出场。这些老掉牙的素材登场,只能让评卷老师反感,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2001年8月到现在,关于新课改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洋思中学开始对此发出挑战;大约10年之后,偏居鲁西北一隅一所叫杜郎口的中学,完成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现在全国各地又在如火如荼的大搞高效课堂。随着一个个教学改革典型的逝去,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有的拍手称赞,有的甚至视之为“妖孽”。

这些课堂改革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按道理这些改革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什么会招来反对呢?有的教师潜意识里,习惯了传统教学,按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讲完了事;感觉这种新课改,难以把控,万一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没有丝毫准备、不会怎么办?有的学生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不相信自己头脑里形成的答案,期待着教师的答案,或资料上的“标准答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14课秋天学案 篇4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雾蔼(ǎi)缄默(jiān)迁徙(xǐ)狩猎(shòu)环颈雉(zhì)顾忌(jì)

半蹼鹬(pú)(yù)窥探(kuī)沼泽(zhǎo)凋零(diāo)

二、解释下列词语:

缄默:闭口不说话。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后也用来比喻人的死伤离散。

狩猎:捕猎、打猎。窥探:暗中察看。

迁徙:泛指某种生物,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还指迁移,搬家。

雾霭:雾气,一种雾与霾同时出现的气象现象。

顾忌:指行事之前对于某些外加的行为规范有所畏惧,或指恐怕对人或事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三、判断本文的体裁:

本文以描述动物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大雁迁徙过程中方方面的科学知识,所以本文本质上属于科学小品文。

四、科学小品文首先体现在它传播科学知识这一点上,那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下问题的答案:

1、大雁迁徙的时间:

每年从3月份前开始起程,4月份在威斯康星州停留,4月末离开威斯康星州。

2、大雁迁徙的距离:自起程地到威斯康星州要飞行200英里。

3、大雁飞行的线路:(B)(单项选择)A、直线B、曲线

4、大雁飞行的方向:(A)(单项选择)A、向南B、向北

5、大雁向南迁徙的季节:(A)(单项选择)A、冬季B、春季

6、大雁飞行的时机:(C)(单项选择)A、白天B、黎明C、黑夜

7、思考:大雁为什么选择在春季到达威斯康兴州?大雁为什么要在黑夜飞行?大雁为何要赌注?为何要写人类的枪声和威斯康性的法规?

大雁之所以选择春季到达威斯康星州,是因为,对大雁来说,春季的威斯康星州气候适宜,食物丰富,而且当地有法规禁止猎杀大雁。大雁所以要在夜间飞行,是为了躲避人类的猎杀。大雁所以要赌注,是它们必须迁徙到南方气候温暖、食物丰富的沼泽过冬和繁殖。之所以写人类的枪声和威斯康性的法规,是反映大雁所受到的.猎杀和保护,控诉猎杀行为,赞扬保护行为。

8、大雁叫唤的方式:(ABC)(多项选择)A、几乎一声不响B、喧嚷欢呼鸣叫C、低语喧闹辩论

9、大雁栖息的地点:(填空)大雁喜欢栖息在沼泽、池塘、玉米地和水洼。

10、大雁觅食的对象、时间和地点:

大雁喜欢吃玉米粒;从早到晚;在玉米地觅食。

11、大雁国际性大迁徙的几条路径:(填空)

①从中国到西伯利亚。②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

③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④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岛。

12、雁队组成的方式:(B)(单项选择)

A、雁队中大雁的数量没有规律B、雁队常有六只或六的倍数只大雁C、雁队由一只大雁组成

五、科学小品文还体现在它的文学性上,那么请回答下列问题来加以体会:

1、它把大雁人格化

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州的法规,懂得在晚间飞行,以躲避枪杀,懂得于春季到达威斯康星州停留月余,从而安全觅食,可以看出大雁非常 聪明机智 。

从大雁笔直向南飞行200英里,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基本的信念做赌注,可以看出大雁勇往无前、

坚定不移的性格。

从大雁喜欢成群结队的迁徙、栖息、觅食,一旦孤单就变得伤心,可以看出大雁团体协作的观念,看到大雁的友善和亲情。

2、作者用什么表达方式来描写大雁迁徙途中着陆、觅食的程序和行为?

用动作、语言描写来写大雁迁徙途中着陆、觅食的程序和行为,具体、生动、传神、情意盎然。

六、欣赏本文优美隽永的语言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请欣赏句中加点的词语。

这句话是说:(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生机、喜悦和希望;(2)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使它们春天,展现了生机:(3)迁徙途中,它的鸣叫是带有自然野趣、田园野趣的悦耳动听的歌声,给大地带来诗一般的美感享受。

第14课秋天学案 篇5

【文本导读】

为挽救危亡,中华民族全力以赴,青壮子弟奔赴战场,妇孺老幼积极支前。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为此,叶圣陶把他与车夫老俞的交往及写的这幅春联,写进了散文《春联儿》一文,借以宣传抗战救国。

【作者卡片】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叶圣陶不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1918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叶圣陶从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所编辑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都体现了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特点。建国后,他先后出版过《叶圣陶文集》《叶圣陶选集》《叶圣陶小说集》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招揽()

②颧骨()

③面颊()...④喘息().⑦晦气().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揽

①缆

榄

⑤琐碎().⑧推毂().

⑥嚼烂().

薄

②

簿



糟

③

槽



喘

④惴

湍

颊

⑤

荚



戈

⑥

曳



3.近义词辨析 ①年纪·年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格外·分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继而·既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题目中的“春联”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联?什么意思?

点拨 对联指的是“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意思是有个儿子在前方打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谋生计,比哪个行业都不差。

2.主人公老俞的身份是什么?

点拨 老俞是个从事人力推车的老车夫。

3.“我”为什么要送老俞这样一副对联?请结合文本简析。

点拨 一是车夫“老俞”自身体现出来的本分、勤劳、善良、崇高而朴素的爱国情感,不屈于生活压迫的韧性精神品质。例如,88页第7段“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

第13段“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

第15段“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

第19段“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第21段“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春联实际上是车夫老俞的精神写照,它既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二是“我”为老俞这种可贵的精神所感动,因此写了这副对联送给他。

4.作者为小说家出身,他的有些散文可以当做小说来读,这篇散文就有小说化的特点,结合课文,具体说说这种小说化的写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小说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展示人物的心理,或通过对话、行动以及环境氛围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课文的重心很明显地放在车夫老俞这一人物上,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这个人物。

其次,这篇散文也重叙事,也大致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车夫老俞从“遭受不幸后的彷徨疑惑”到摆脱心理负担、确认自身价值获得心理平衡)。这些都表现出了小说化的倾向。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一位车夫老俞的交往并送他春联的事情,从中表现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关心社会,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二、结构图解

有子荷戈庶无愧赞美

春联

为人推毂亦复佳鼓舞

三、写作特色

1.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

《春联儿》中老俞的性格就是在相对完整的情节中不断清晰、不断得到彰显的。2.具有提纲挈领的线索。

“春联”是文章的“纲领”,文题为“春联儿”,又收束在“春联”,“春联”就是老俞精神的写照。

3.运用丰富的描写技法。

《春联儿》看似小说的笔法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这点。读过文章,你会发现,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环境烘托一应俱全,在如此丰富的人物描写技法之下,老俞的形象不鲜活都很难。

4.具有关心下层的悲悯情怀。

文章基本按照“同情——关怀——赞美”的思路,为我们塑造一位勤劳、本分、爱国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春联儿》的精髓思想就是叶先生的悲悯情怀。

5.选取最平凡本真的材料。

《春联儿》没有轰轰烈烈的事情,或者写老俞推车糊口,或者写其倾尽所有埋葬小儿,或者写其对“我”絮叨大儿子打国仗的事情。生活的真味儿就在原汁原味的老俞的生活里。

6.让人物自己展示自己。

《春联儿》没有作者直接的评价内容,而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让人物的性格清晰起来,特别是文章后半部分的对话,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又爱国的普通人物。

【文苑天地】

1.欢度国庆,翘首遥望台湾山水;迎来中秋,举杯祝福骨肉同胞。2.民富国强数今朝,欢笑迎国庆;山南海北赞改革,歌舞颂党恩。3.苦尽甘来,经过多少坎坎坷坷;星移月转,跃向无限辉辉煌煌。4.同德同心同忧同乐,金瓯永固;载歌载舞载笑载言,玉局新开。【素材积累】

抬头与低头

警方打掉了一抢劫团伙,有人采访了这个抢劫团伙的头目,问:“你通常都是向哪些人下手呢?”

“那些低着头走路,看见我时似乎有点害怕的人,是最好的下手对象。”那个头目说。“据说,你多次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抢劫,难道你不怕吗?” “怕?再多的人,如果都是看客,你会怕吗?” “如果有人出来制止,你会怕吗?” “这就要看他敢不敢抬起头来同我说话。”

感悟 这次采访,使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好人低下头去,坏人就会抬起头来;当善良低下头去,邪恶就会抬起头来;当勇气低下头去,恐惧就会抬起头来;当正义低下头去,冷漠就会抬起头来„„

适用范围 1.面对邪恶 2.生活的辩证法 3.抬头与低头 4.勇敢 5.正义 【美文珍藏】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

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侯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时,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赏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童年乃至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故乡有自己的亲人、家庭和很多美好的回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本文平和质朴,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在对藕与莼菜的种种谈论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旧之情。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lǎn ②quán ③jiá ④chuǎn ⑤suǒ ⑥jiáo ⑦huì ⑧ɡǔ

2.①招揽、缆绳、橄榄 ②薄利、账簿 ③糟踏、槽钢 ④喘息、惴惴不安、湍急 ⑤脸颊、豆荚 ⑥兵戈、摇曳

3.①年纪一般只用于人。年龄的适用范围比“年纪”大,它常用于人,也可用于动植物。例:根据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②二者都有特别突出的意思,都是副词。其区别是“格外”指程度高、超乎寻常,有“特别”的意思。例:他学习成绩格外好。“分外”指一般范围之外,超出了平常,“分外”多用于书面语。例:瀑布也似乎分外响了。

第14课 营养早餐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什么是有营养的早餐和用餐的最好时间; 2.学会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二)能力目标:

1.学会一些简单营养早餐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品德,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2.指导学生认识到营养用餐的重要性。3.能体谅家长的苦心,能主动的为家长分担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准备); 教师:学生不同的早餐情况的照片制作的幻灯片。学生:学生查找调查的资料,自己制作营养早餐的材料,给家里人制作的营养早餐的反馈(照片或家长的话等)活动过程:

(分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教师指导重点、实施建议等); 1.引出研究课题

2.谈话: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你早饭吃了吗?那你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早餐情况。] 3.教师:老师还想问一下,你的早餐经常和今天一样吗? [有的学生可能经常是类似的,有的可能会一周内经常的变,学生大多因为家长工作忙而忽视了早餐,认为吃饱或吃了就可以了,或者是带点点心充饥。] 4.教师:老师这有一些照片,是我们同学们的一些早餐情况,大家来看看。(照片中有学生各种不同的早餐类型,还有来不及吃的放在课桌里的……)教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引出实践主题——营养早餐。教师: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5、课后任务:向大人们询问了解什么样的早餐才是营养早餐。

6、上网搜索查找信息:什么样的早餐才是营养早餐,吃早餐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方便制作的营养早餐以及制作材料和方法。

7、观察:请家长帮忙,示范制作一回营养早餐,学生观察好制作的过程,记下制作的材料、方法和注意点。(一课时);

8、交流:交流自己观察到的一份营养早餐的制作方法和营养价值。评选出最佳早餐计划。

9、动手:利用双休日,为自己和家人做一份营养早餐,拍好照片或请家长写下食用后的感受,课上交流自己制作营养早餐的心得和感受。(一课时)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篇7

【课标要求】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基础落实】

一、金田起义 1.原因: 2.准备:

3.金田起义:

二、天国兴衰(1851-1864)

1、发展时期

2、全盛时期

3、衰落时期

4、最终失败

思考: 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补充】

1、《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⑴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⑵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 ⑶实施目的:大同社会

评价:⑴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它继承和发展历代农民“均田”斗争思想,第一次鲜明突出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是几千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⑵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资政新篇》(1)内容:《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2)评价:《资政新篇》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其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当堂巩固】

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2.下列不属于洪秀全理论来源的是(A.西方基督教义B.农民平均主义C.佛教思想D.儒家思想 3.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事件①永安建制②创立拜上帝会③金田起义④定都天京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

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政治意义主要在于A.太平天国起义有了稳固的根据地B.使太平天国运动初步具备了立国规模 C.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达到最高峰D.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9.太平天国运动中有这样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反映的出

A.清军向太平军反扑B.天京变乱造成悲剧 C.太平天国北伐失败D.天京陷落 10.天京事变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B.洪秀全本人的腐朽变质 C.统治阶级的内讧不可避免D.太平天国隐伏着失败的危机

11.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点表现在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A.①②B.①③C.②④C.③④

12.关于《资政新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B.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 C.迫于形势没有实行D.目的是振兴太平天国

13.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D.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15.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16.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不能维护民族权益B.农民阶级落后于时代的小农的封闭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手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二.材料题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引自《洪仁玕自述》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妖”是指什么?(2)“洋人助妖”指的是什么事?

七年级下教案(第14-15课) 篇8

第十四课 色彩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体会洋溢在诗歌中的激情。

2、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明:本课是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写于1953年,当时不满20岁的作者更象抒情诗人,由于对生活的爱,这种被生活所强烈地吸引、强烈地触动着的感觉,使他走向了文学。该诗是这部小说情感的高度凝结和升华,是作者对“生活的爱”的情感的喷涌,作者把他的抒情时代谱写成了一首赞美生活的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喷涌的激情,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悟读:

既有“文心”(刘勰《文心雕龙》),也该有诗心,而且诗心更为玲珑剔透,更为纯洁无暇。读罢闻一多《色彩》,似在余韵缭绕中见得诗人赤心的跳动。这不正是诗心么?

1.诗人捧出一颗心。吟诵中,在字符如乐音的跳荡间,眼前似乎浮现出这样的诗人形象:冰心,在波澜起伏的海岸边,放逐一只只手制的白纸船,带着反复吟咏、泪迹斑驳的思念。冯至,在细流潺潺、一路放歌的小河边,默默地出神,他又在想什么?闻一多,挥笔作画,豪放不羁,色彩点染处,难道仅是一片斑斓景色?他们都很年轻,至少他们的心都很年轻。也只有年轻的心,才会如此多情善感!

2.是诗心也是爱心。《色彩》中,是爱――“溺爱于我的生命”。爱生命,这是一个泛命题。这爱的价值何在?因为生命是饱含强烈色彩的。为多彩的生命而歌咏,正如雨后天穹,长虹飞架,不禁让人仰目喝彩。闻一多的生命之歌是多么强劲而冷峻!是否能够这样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诗人的心在恋爱!

3.诗里不能做一个“爱的道白”。我爱你!――若用词语,很实在的把心事和盘托出,这是浪漫的生活,而不是诗,虽然诗比生活更浪漫。诗意是隐曲在一重重意象中的。有许多的意思,一旦直白就乏味了。“荷花淀的女人们”想见自己男人,偏说不想见,这样的隐曲闪烁着鲜活的合情合理的人性美。诗更是求美的。冰心若絮言不止,说:“妈妈我想你、我爱你、我受不了、我非要见你……”这还美吗?冰心这个人还能留给你美感吗?那么,美感是怎么产生的呢? 闻一多的生命里,尽管含有悲哀和死亡,但持平常心,坦然面对,这样一种孤傲俊拔的气质,尤其显得高贵华美!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诗人有敏感的心,有多情的种子孕育着,这心田里开出来的花,不管是什么颜色和风格,都一准儿用芬芳传达“恋爱”的心思。爱人,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一切都是可爱的!

二、亮点探究:

通常我们理解生命的颜色都应该是美丽的,为什么闻一多的《色彩》中有“黑还要加我以死”,还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你怎么理解?探究学习:这首诗是哲理深厚的大气之作,不同于某些年轻人的激情张扬。他们只见得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那样的文章喊出的爱是浅薄的。

本诗不避讳自然中的黑色,直面人生中的死亡,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其实,如果一个人的生命长得没有尽头,可以尽情地挥霍岁月,那样的生命不乏味吗?生命中有终点,人才更为珍惜生命。 另外,同黑色可以被看作美一样,死亡也未必是一件恶事。关键是死得是否有价值。 闻一多先生是不怕死的,因为他知道鲜血可以绽放最美丽的花朵。

于是,他不满暴行,拍案而起,血洒民主大旗。《色彩》之言正和先生的实践是一致的。

三、选题设计:

你了解闻一多吗?请查阅有关资料,分析他的主要思想?研究方法:先要阅读他的作品,大致了解其创作状况,再查阅一些闻一多研究的文献,对他的思想发展脉络有一定的认识后,将两者统一起来,完成一篇分析文章,类似研究性论文。成文后可以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寄给有关学术刊物。

第十五课 青春万岁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体会洋溢在诗歌中的激情。

2、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喷涌的激情,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明:

特定的时代赋予了作者特定的青春心态,因此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借机激发学生对青春、对生活热爱的情感就成了本课的关键,其依托手段就是朗读,朗读是能够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

出示《青春万岁》相关资料。请学生谈感受。 学生观看。交流看后感受。

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从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2、请学生谈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预设

1、朗读诗歌。散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根据每次读后的老师指点、同学评价,自主朗读。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反复阅读此诗后的感受。

三、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中洋溢的激情。思考:

1、诗中列举了哪些青春生活的场景?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学生活动预设

1、反复朗读。

2、自主圈划相关语句,如: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的踏青,初雪的早上行军,热烈的争论……

3、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生活的美好,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深层阅读,通过思考、圈划、讨论、交流,既品味了语言,又感悟了诗人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激情。

四、感情朗读,青春抒怀

1、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感情朗读。

2、引导学生畅谈青春感受。

五、练习:

1、熟读这首诗。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 篇9

〖自主梳理〗:

一、长征的开始

1.反“围剿”失利: ____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___次“围剿”。_____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2.突围长征: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_____、_____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二、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2.会议内容:

⑴会议批评了______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⑵改组了_________,增选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3.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______代替博古负总责。接着成立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_____。

4.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_______和_______上________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艰难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______,巧渡______,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强渡____、飞夺____,翻过_____,走过__________。

2.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与________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4.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点拨解惑〗: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P69)

①根本原因是博古等“左”倾思想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有严重错误。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2、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P72)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②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③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⑤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1936年10月,红军哪三大主力在什么地方胜利会师?请谈三大主力会师的重大意义?(P73)

①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②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5、红军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敌人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有关长征的评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

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

——毛泽东 第14课内容歌谣巧记

33年10月临大敌,五次围剿战火起,博古等人错指挥,被迫放弃根据地,红军不怕远征难,实行战略大转移,瑞金、长汀出发地,突破封锁过湘江,强渡乌江到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过赤水,渡金沙,大渡河上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两军会师在吴起,36年10月在会宁,三军会师喜盈盈,长征二万五千里,世界史上是壮举。

〖达标训练〗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敌强我弱

B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错误指挥 C帝国主义的支持

D蒋介石的全线出击

2、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C、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中依次渡过的河流是()①大渡河②金沙江③赤水河④湘江⑤乌江

A ⑤④③②①

B ④⑤③②①

C ①②⑤④③

D ④③⑤②①

4.红军长征中,战胜了许多恶劣的自然条件,以下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翻越雪山 5.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

B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6.回顾长征路,追寻红色记忆。当年中央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从此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

D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

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教案 篇10

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重点】

司马光《资治通鉴》、宋词、元曲 【教学难点】

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教学方式】

讲述法、讨论法、初次用导学案尝试优效课堂,并让学生提前预习【教学过程】

1、复习13课的内容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导入新课

在屏幕上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诵视屏,然后老师再介绍:这首气势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著名词作。宋词是我们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你还想了解宋元时期的其他文化艺术成就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3、讲授新课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同时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内容)

1、先提问学生回答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

2、介绍司马光的生平:(1019~1083)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编写《资治通鉴》一书。

3、《资治通鉴》:全书为294卷的编年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战 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给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它史料翔实,考证谨严,文笔简洁生动。以叙事论人为主,兼及各代的制度、文化等。

4、请学生根据课本p72上的“思考与讨论”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提问学生:我们从司马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品质?乐于助人、聪明机智、勇敢、有胆识、有创造力。

二、宋词和元曲(同时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内容)

1、各个朝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介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宋朝词人杰出的有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代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就是词的兴盛,在宋代达到高峰。

3、介绍宋朝杰出的词人: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相关的词风和生平。

4、讲授“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5、先请学生讲述关汉卿《窦娥冤》的故事,老师再补充。

6、补充王实甫的《西厢记》。

三、绘画和书法(同时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内容)

1、宋徽宗“瘦金体”《芙蓉锦鸡图》。

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和宋代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

3、“北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4、元代:赵孟頫“赵体”,他的绘画作品被称为“神品”《秋郊饮马图》、《神骏图》。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豪放派气势豪迈、雄健奔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慷慨激昂、气势雄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宋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前期)婉约派李清照后期情调感伤,满含忧国之情(后期)《如梦令》、《声声慢》 课堂小结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书法与绘画北宋“四大家”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孟頫“赵体”《秋郊饮马图》《神骏图》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1.中国历史上被后人尊称为“两司马”的著名史学家分别是指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的代表作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分别属于纪传体和编年体。

上一篇:我家的车作文450字下一篇:技术侦察申报职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