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画眉》说课稿

2024-06-08

《小画眉》说课稿(精选7篇)

《小画眉》说课稿 篇1

《小画眉》这一课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画眉因为只看到猴子、大象、老鹰的长处,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悲伤;在妈妈的帮助下,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变得很高兴的故事。在教学本课时,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完成教学目标的。

一、紧扣要点,突破重点:

本课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是本册书第一次出现这个要求,因此,这也被我们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弄清角色。首先,我要学生自由朗读第4至6自然段,找出妈妈说的话划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先分清本文的`2个角色分别是小画眉和画眉妈妈。

2、重点指导。课文第4至6自然段是本课分角色朗读训练的主要部分,在教学中,我力求以这一部分为突破口,逐步引导学生读好不同角色说的话,体会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3、练习朗读。分别读好小画眉和妈妈说的话,我设计了同桌练习分角色读、指名表演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完整地练习这一部分的分角色朗读。

4、全文巩固朗读。学习完课文,我设计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再次巩固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力求突破重点,有实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循序渐进,提升语感: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朗读是重点,每一课老师都会思索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本课教学,在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尝试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语感。

大家可以看到,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我花了大量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其实在开始试教时,我是一次次地指名读,想借助老师评价指导学生朗读,可效果不好,学生朗读没有层次。后来经操老师一次次点拨,我的教学思路豁然开朗,也就是今天的展示效果:

1、先指名读句子,通过老师评价“读得温柔、亲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蔼”。

2、明白“和蔼”后,再指名读这句话,此时,教师的目光关注到句子的内容,“孩子,别哭。”读到这,我们体会到妈妈是在给小画眉信心,鼓励自己的孩子啊!因此,我通过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慢慢体会句意。

3、当我再次指名读,这次读的要求就上升为关注学生的语气、语感,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

由理解词到体会句再读出情,这样循序渐进地指导,有效提高了学生朗读水平。

当然,今天的课堂上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多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画眉》说课稿 篇2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小螺号》说课稿 篇3

【关键词】音乐;小学;小螺号;说课

一、说教材

《小螺号》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八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专题是“东海渔歌”,共有四首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边生活的情趣。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小螺号》是本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一首活泼欢快的二段体儿童歌曲,歌词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第一乐段曲调规整,描绘了大海上面的景色,第二段旋律舒展,优美,抒发了儿童热爱自然、生活的美好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海边儿童生活的歌曲。学习并掌握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小螺号》,使歌声显得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体验节奏和力度的变化。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小螺号》。通过模仿、创编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根据歌曲旋律进行大胆、自信的表演。

3.情感目标:在歌曲演唱、处理与创新中,自然渗透“爱”的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亲人等“爱”的美好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学设想

首先我来说说教学设想,本课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主线设计了“找海螺、听海螺、唱海螺、演海螺”四个环节,构建了富有童真、童趣的音乐课堂。在这堂动听的音乐课中,我采取了手势引导法、视听法、体验感受法,通过这些方法营造让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将知识融于音乐,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轻松。也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说学法

接着来说说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本课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小组合作法、自主创编法,让学生在宽松又富有音乐味的环境中享受音乐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掌握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②能够运用装饰音完整地唱好歌曲。

③激发学生编词创作的灵感。

④渗透“爱”的情感教育。

2.教学难点

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装饰音完整地唱好歌曲;以及能够自主编创歌词。

三、说教学过程

1.找海螺

①在课堂开始,教师播放音乐《小螺号》,学生律动。通过课前音乐创设音乐氛围,为音乐学习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同学们,大海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浪花、柔和的海风、勇敢的海鸥,当然还有漂亮的贝壳和海螺。你见过海螺吗?学生:有,没有

②师:下面让我们随着动听的歌曲一起到海边看看美丽的海螺。

(播放《小海螺》音乐,出示海螺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音乐的结合让学生认识漂亮的海螺,为歌曲情绪做好铺垫。

③师:这些海螺,有蓝色的、白色的、彩色的,各种各样,可好看了。你听,他吹起来了

师范唱:“茫茫的海滩……

宽阔的大海边传来了海螺的回声,请你们来扮演海螺的回声吧。

师范唱,生扮演回声。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回声,提前解决难点“波音记号。“

④认识波音记号

师出示旋律,请学生生说说你认识旋律上的音乐记号吗?生:认识,不认识。

师比较演唱有波音记号和无波音记号的乐句,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波音记号,

请学生尝试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比较法,让学生分辨旋律中的波音记号,加深印象,接着通过音乐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波音记号,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⑤师:大海上那么多的海螺在大海妈妈的呼唤下都唱起了歌,你们听,有几只海螺在唱歌呢?

聆听全曲,找找相同的海螺音乐出现了几次

设计:通过找海螺,让学生熟悉两句旋律的音准,为进一步唱准歌曲做好准备。

生:两次

第一次,第二次

2.听海螺

①师:你们的耳朵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试试,师指导学生演唱第一乐句,注意歌声要轻快、活泼,认识滑音计划 师指导学生演唱第二乐句,说说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相比较有什么相同、不同的地方?

旋律不同,节奏相同

②第二次聆听,请在第一个海螺演唱的地方做举手的动作,第二个海螺演唱的地方抱肩的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比较,让学生分析乐句。

3.唱海螺

师:第一次整体演唱

第二次分段指导

①说说小海螺吹起来的时候,都看到了哪些景色?(4个)

请你试试:

第一乐句,海鸥听了展翅飞,怎么飞?(动作解决一字多音)

第二乐句,笑微微,动作解决一字多音,注意声音力度小 (微微笑,所以声音要轻一点)

第三乐句,唤船归,心情怎么样?怎么呼唤才能让船听见?(声音要传的远,注意声音位置、状态)

第四乐句,阿爸的心情,指导演唱急切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情绪引导、歌曲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歌唱,唱好歌。

接着师唱,茫茫的海滩,

②吹螺号的小朋友,住在大海边,你能用歌曲中的歌词形容大海吗?

(茫茫海滩,蓝蓝海水)指导演唱,声音要抒情、优美,体现茫茫

第三次聆听,说说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二部分,根据情绪、节奏分,

师:这样的歌曲格式成为二段体,第一部分情绪,活泼,第二部分情绪抒情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给歌曲分分段,从音乐要素上理解,体验要深。

③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4.演海螺

请学生表演唱

第一方案:男女生分别演唱第一、二段

第二方案:分乐句对唱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表演,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整堂课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结束了,最后,老师要给与学生充满激励的评价,并继续延伸“爱”的教育。可问学生,你们平日在家里怎么向爸爸妈妈表达爱心的?最后老师可以有感情地教育学生说:愿同学们个个都是爱心小天使,在学校、家庭、社会上处处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千万只手去帮助别人,同时你也会得到千万只手对你的帮助。希望同学们的爱心象阳光一样播撒到每一个角落,祝愿同学们人人都成为有爱心的公德小模范!同学们,再见!

参考文献

[1]祝菲.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1(1).

[2]邱媛. 初探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范唱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12).

[3]刘云秀.小学音乐《小螺号》课例分析[J].天津教育,2010(9).

教育学知识

个性心理

《小宴会》说课稿 篇4

说背景

有一次课间活动时,小朋友在一起吃零食,有的说自己的舌头是酸的;有的说自己的舌头是甜的;有的说……针对这一现象特设计本次教学活动。

说目标

1、品尝酸、甜、苦、辣四种味道,感受舌头品尝味道的作用。

2、知道舌头靠味蕾来分辨味道,而且不同部位品尝各种味道的灵敏度不同。

3、发展幼儿的味觉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说重点、难点

让幼儿感知各种不同的味道,知道舌头品尝味道的作用,并了解到舌头的不同部位品尝各种味道的灵敏度不同。

说准备

醋、糖水、盐、各种水果蔬菜等各1份,筷子1人1双。

说活动过程

过程一:谈话导入

1.教师组织幼儿谈话,导入活动。

提问:

(1)小朋友们,你知道都有哪些味道的食物?

(2)你最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

2.幼儿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回答,教师引导幼儿知道有酸、甜、苦、辣等多种味道。

过程二:根据表情动作、猜味道

1、教师语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味道的食物,我来尝一尝,你们仔细观察我的表情和动作,然后猜出我吃到的是什么味道好不好?

2、教师背向幼儿吃一口辣椒,然后做动作:张大嘴,伸出舌头,用手在一边扇动。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味道的?

3、幼儿猜出后,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是怎么猜到的,过渡到下一环节。

过程三:幼儿品尝味道

教师和幼儿一起品尝各种味道,并引导幼儿感觉每种味道在舌头的哪个部位最明显。

1、苦。

请幼儿尝一口苦瓜,慢慢嚼一嚼,感受一下舌头的哪里最苦。通过实践,教师引导幼儿知道舌根感觉最苦。

2、酸

请幼儿用筷子蘸一点醋,放在最里,感觉一下舌头的哪里最酸。通过实践,教师引导幼儿知道舌的两侧感觉最酸。

3、甜。

请幼儿喝一点糖水,感觉一下舌头的哪里感觉最甜。通过实践,教师引导幼儿知道舌尖感觉最甜。

4、咸。

请幼儿用舌头蘸一点盐,感觉一下舌头的哪里感觉最咸。通过实践,教师引导幼儿知道舌尖两侧感觉最咸。

过程四:教师总结

《小露珠》说课稿 篇5

《小露珠》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美丽,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中,应注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思,去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的品格。

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动植物们对她的喜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主要采取多媒体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把学生带入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

学法: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把很多植物和动物当作人来表现,描写贴切而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以切身的体验来感悟小露珠的美。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初读感知。

首先揭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小露珠是什么样的,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又在什么时候消失,你喜不喜欢小露珠,为什么。然后设疑激趣:同学们喜欢小露珠,动物和植物也很喜欢小露珠,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时,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比较长的句子。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创设情境,模仿说话。

教学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

(导入语: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让学生读懂这一小节的内容后,放出多媒体动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紧抓契机,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用“越来越”说话,并在画面下出示句式:“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___________”。学生刚刚目睹小露珠的动态演变过程,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清楚。”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开心。”还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入迷。”跟着学生的回答我会紧接着评价:“小朋友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的第4题要求学生用“越来越”说话,以上教学紧扣这一要求,利用多媒体形象再现“越来越”的动态情境,而后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模仿说话,从而使学生造句注意前因后果,反映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具有时空氛围,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词,会使用词语,而且对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也大有益处。】

(我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影象以及优美的音乐熏染,帮助学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使他们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的品格。)

三,形象演示,感悟品味

教学内容: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过渡语:可爱的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真讨人喜欢,都有哪些小动物喜欢她呢?)

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找出这一部分的中心句(第五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似,主要写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通过表演“蹦到大荷叶上”,“爬到草秆上”,“落在花朵上”等动作,让学生体会小动物们的可爱。接着提问:“小露珠像什么呢?”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语句:“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图片(钻石,水晶,珍珠),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感悟小露珠的美。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做了适当的延伸:“小露珠这么美丽,真是人见人爱呀!其他动物看见了,都忍不住要称赞了,你能帮他们赞美小露珠吗?”这个设计,主要引导学生用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式练习说话。最后在“一边有感情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的活动中结束这一部分的学习。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本身的体验,理解,对于语文本身的感悟,思考。怎样培养?我以为其核心是借助语言文字构建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平台,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意作者所意。这样,语文的思维就在老师的有机引导与无机浸润中渐渐定格于学生的心中。]

四,图文互补,内化积累

教学内容: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语:小动物都喜爱小露珠,喜欢她的闪亮,喜欢她的透明,喜欢她的圆润,不光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也很喜欢,为什么呢?)

让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这段教学,我抓住重点词语“光彩熠熠”,“生机勃勃”和重点语句“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作为感悟的突破口。我在让学生通过两次自由读充分感知这一小节的内容后,出示与这一小节的文字描写相对应的迷人画面,露珠还在植物的叶片上闪闪发光呢!提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小露珠使所有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呢?”指导学生读文中的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等词语。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小露珠把美丽带给大家的画面,感悟小露珠的心灵美。“阳光下的小露珠给植物们带来了精神和生机,植物们当然感到高兴啊!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喜悦的感情。

五,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教学内容: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语:美丽的小露珠尽情地爬着,滚着,笑着。她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放出多媒体动画:看着向空中飘去的小露珠,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出示句式:我是________,我对小露珠说:“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有的讲道:我是向日葵,我会对小露珠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讲道:我是白杨树,我对小露珠说:“是你用身体滋润了我们,把美丽献给了我们,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讲:我是喇叭花,我对小露珠说:“你不光外表美,而且心灵美,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

最后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全文,并做总结。总结时,我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你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说出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更美。

②你喜欢这美丽的大自然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大自然动物,植物和小露珠的和谐,融洽和美丽。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是语言积累的好材料,所以我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朗朗的背书声中结束这一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也使课堂教学掀起空前的高潮,激越起情意浓浓,余味无穷的美丽浪花。总之,四次运用多媒体动画,涵盖了词,句教学,想象说话和诵读训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六,作业设计

小泥人说课稿 篇6

第四课:《生动的小泥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塑作品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了解有关泥塑的知识。(2)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3)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发现→创造的过程,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动、形象、有趣。

四、教学活动准备

由于条件的限制,粘土泥用橡皮泥或黄泥代替。牙签、火柴棒。

五、媒体运用

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泥塑(看一看)课件展示泥塑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ppt欣赏古代泥塑作品以及近代泥人张作品,使学生了解泥塑历史由来已久,对动手做泥塑产生兴趣。

(二)初步练习、总结方法(试一试)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要完成一件泥塑作品,制作前需了解那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到:

(怎样做一个泥塑作品,做什么,都用到那些工具,每一步用到那些手法。)并据此总结出分主题

(1)制作所用到的工具、材料。

(2)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制作过程。

学生大都提不到构思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强调补充。

2、解决问题

同学们通过初步的练习,总结出了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一般过程。基本书法:捏、卷、贴、刻、接、压

制作过程:设计构思——练泥——制作各部分轮廓——修改调整——塑造细部

(三)创新制作,让作品体现美感。(动一动)

为了节省时间,同时体现团结互助精神,同学们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创作一幅作品。我们在制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注意细部刻画,这样才能使作品栩栩如生。另外,还可以进行夸张性塑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张,这样的作品更具有艺术美感。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评一评)

同学们的作品已经完成了,看得出大家都很高兴,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快乐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五)活动反思与延伸

1、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2、活动延伸

课前要让学生准备旧挂历纸垫在桌上,防止弄脏桌面,还有最好提前分好组,在课堂上会节约些时间,前期课堂秩序还是要维持好,这是后面学生出结果的前提保证。

今天同学们用了这么短的时间,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时间虽短,但收获却不小,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活动作为一个起点,以后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们结成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创造主题作品来提高技能、总结一些经验,如果有同学想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还可以通过学习、深造来继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的去探索、创新,将它发扬光大,一代代传下去。

篇二:人美版7年纪上学期 《生动的小泥人》说课稿

《生动的小泥人》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第十三册第四课《生动的小泥人》。它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适用于七年级学生。

一、教材分析

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击鼓说唱俑》为代表的汉代陶俑到近代的泥人张、惠山泥人等,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纯朴、稚拙的独特魅力。由于条件所限,本节课我改用橡皮泥为材质进行教学。

二、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提到“泥”他们并不陌生,儿时经常玩泥巴,小学时接触过橡皮泥,所欠缺的就是捏泥的方法与技巧。因此,我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和同龄人的作品,从中体验制作方法,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并熟悉泥人的基本制作方法和三维空间的塑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2、熟练掌握手捏泥人的基本技法:团、压、揉、搓、卷、接等。用写实或夸张的艺术手法制作小泥人。

3、了解我国泥塑文化及其悠久历史,欣赏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弘扬民族艺术的愿望。

教学重点:欣赏各具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手捏泥人的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运用写实或夸张的手法制作一个生动的小泥人。

教学方法:

在导入部分,用讲故事的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学习环节,我没有采用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是用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己摸索捏泥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学生的作品就避免了“千人一面”,而变得“千姿百态”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学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总结: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想看我收集的资料吗?

教学意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分他们有学下去的欲望。

3、课件展示《阿福》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中的形象是谁?他有怎样的故事?利用问题“阿福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导入本课。

二、探究学习活动

1、看一看:

⑴、古代泥塑作品。师生共同探讨泥塑的起源及发展。

⑵、现代泥塑作品。

教学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泥塑文化及悠久历史,它不仅是中国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

⑶、教师提问:这些形象可爱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夸张、饱满的体态,还要有丰富有趣的表情。这样,就使学生对泥塑造型的夸张、变形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2、想一想、试一试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寻找答案。例如:“用什么方法使橡皮泥变成我们需要的形状?”、“有的形象要用几块橡皮泥才能完成,怎么连接它们?”学生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得到了答案。掌握了捏泥的基本方法。当然,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适时的予以指导。

三、学生实践、制作环节

1、展示同龄人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分两组以竞赛的方式,比一比哪组同学的作品样式新颖、数量多。

教学意图:利用竞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感,教师不固定创作主题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教学评价

进行泥人作品展,采用学生自评与师生互评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评定哪个小组获胜,教师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有一个全面而规范的评价,培养学生发现他人优点,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能力

篇三:泥人张说课稿

《泥人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冯骥才的《泥人张》编排在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篇小说。《课程标准》指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来说的。要求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另外,本篇文章用了大量的天津方言,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本课特点、课标要求、单元教学要点及学生的学情,拟定如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概说课文,把握文本内容。

2、通过多角度赏析,体会技法之奇,感受人物之奇。

四、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都没有固定的一套方法,我们要根据课文选择适合自己及学生的方法去教学。本课打算采用朗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视屏播放:《中国达人秀》,学生推荐达人。(可以是班内的同学)

今有《中国达人秀》,冯骥才有《俗世奇人》秀

二、作品介绍:《俗世奇人》

三、出示学习活动及目标

1、欣赏泥人张作品并发表评价。

2、过渡:大家的回答无一例外都对泥人张的技艺表示很敬佩,其实还有更另人拍案叫绝的事情,接下来,让我们“概说课文”,去了解一段奇人异事。

四、阅读活动一

1、出示要求(屏显)

2、学生听读课文,做批注。

3、师分配任务:三个角度分三组进行。

4、过渡:哪个角度有需要提示的同学吗?或者说你在某个角度有想法,想给其他同学一个提示的。(如果无需提示,此处将作为点评标准)

学生独学后展示。

展示环节,教师做好思路引导、答案分析(紧扣提示进行)

如:从情节的角度进行概说:

一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结构是怎样的,都属于这类概括,其实这类概括大家并不陌生,属阅读类考题的“情节链”的考题。(屏显)学生齐读。

如果我们把时间、地点加进去,概括成一段完整的文字,就应当算“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题了。(屏显)学生齐读。

[小结]我们阅读文章,首先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认识它,以上这个环节,我们就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了这篇小说《泥人张》,咱们一块儿小结一下。俗世奇人的泥人张(板书)

过渡:那么,这样一位俗世奇人,冯老先生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呢?一块儿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去探究一下。

五、阅读活动二(屏显)

1、生阅读要求 师:这是四个微型话题,我们将用他来欣赏《泥人张》的表达艺术。小小说是很重视细节描绘的,所以我们首先共同欣赏它,请看大屏幕(范例出示)

学生自主赏析。

2、出示合作建议。

3、全班交流。(幻灯片总结出示)

4、其他话题交流。

【小结】品读小说的笔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冯骥才先生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手法凸显了泥人张的个性。咱们这儿也做一个回头看。

板书:手艺奇

俗世奇人泥人张行事奇

人品奇

(学生完成)

六、拓展,探立传之本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写出这样奇故事的天津作家冯老,也是一个奇人。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名人伟人立传,冯骥才先生却为这么多的民间艺人立传,用意何在呢?(学生发表意见)

出示:作家介绍

结束语:让我们给予民间艺术更多的关注与热爱吧,最后想送大家一段话: 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如何对待民俗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请不要让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在我们手中遗失。

学生:集体喊出宣言

七、作业布置:

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写我们班的达人轶事。篇四:生动的小泥人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

长葛市后河镇淑君中学 连勇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熟悉泥人的基本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熟悉并掌握捏泥的基本技法:团、压、揉和搓,并能运用夸张、简练的基本造型方法捏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生动的小泥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欣赏以惠山泥人为代表的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同时让学生体验泥工制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捏泥人技法的掌握与技巧的灵活运用。

2、难点:启发学生想象,捏出形态各异的泥人。

教学准备

1、教具: 泥土、泥工范例、录象、音乐:图片资料

2、学具: 泥土、彩色垫板、铅笔、直尺等小工具

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竞赛、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进行“奥运冠军知多少”知识竞赛。

2、模仿奥运冠军,学生尝试表演各种人物的动态造型:跑、跳、仰、蹲、走及人物的各种神态。

3、学生探究: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一刻?

4、引出课题出示课题:《生动的小泥人》

(二)感知体验、教授新课

1、教师出示一块泥团,请几位学生上讲台摸一摸泥团,说一说感受,让学生直观感受泥块。

2、教师出示一个泥人,提出问题:一块泥团怎样才能变成一个有趣生动的泥人?

3、小组探究:泥工制作的基本方法。

(1)分组讨论:泥团如何变成一个小泥人?

(2)学生小组探究得出结论:用团、揉、搓、捏、压、挖等方法可以做成一个小泥人。

(3)出示多种简单立体造型的泥团,如圆柱体、球体、圆锥体及组合形体,请学生学着用多种方法尝试做一做,看谁做的立体造型多。

(4)学生交流并展示。

4、欣赏民间泥人作品。(课件简介惠山泥人大阿福和手捏戏文引导学生讨论民间艺人制作泥人的方法)

(1)小组探究:怎么样的小泥人才是传神可爱的?

(2)师生交流:动态夸张,体形饱满,表情有趣等等。

(3)教师归纳小结:一个传神可爱的小泥人不但要有夸张、饱满的体态,还要有丰富有趣的表情。工艺过程分为打泥、搓坯、成形、打底、画花五个步骤。打泥的目的是使泥土均匀、柔软。泥打好之后,就该捏制成形了。捏好的小泥人经过两、三天的晾晒就可以上底色了。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

1、组织同学将自己或同学当成模特,进行创作。

2、作业要求:动态夸张、体形饱满、表情有趣。

3、学生进行创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示、评价交流

1、组织学生进行“泥人作品”展。

2、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泥人作品。

3、教师表扬有创意的作品,总结特点。

(五)欣赏、彩绘

1、欣赏课件

2、演示 a、刷白底 b、勾墨 c、上色

(六)学生彩绘,完成作品

(七)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在《生动的小泥人》这一课中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效果比老师规定的要好得多。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可以有效的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是学习的

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美术教师做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的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质的绝好机会。特别是美术具有非语意性,不同的评价更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篇五:高中美术说课稿:《彩塑》说课稿范文

高中美术说课稿:美术欣赏《彩塑》优秀说课稿范文

高一美术欣赏《彩塑》

《彩塑》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美术欣赏中的第七讲《彩塑》。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彩塑发展的历史顺序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又是对敦煌艺术中的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敦煌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彩塑艺术的知识。本课将以彩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敦煌彩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3.了解敦煌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设计了一些有关敦煌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各时期彩塑,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敦煌彩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录相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敦煌艺术宝库及其彩塑的形象特点。

2.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3.欣赏时最好利用幻灯片/录像片,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三大石窟,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敦煌莫高窟中的艺术愧宝-----彩塑。(出示课题)2.背景介绍

向学生介绍敦煌地,及敦煌艺术-----莫高窟的产生和发展。

故事讲解,开头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看录相带)(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3.回到主题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4.内容讲解:(1).讲解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及各时代的彩塑特点其中唐代前,及盛唐时的佛像特点采取先提问,带着问题讲同学观看并找出答案。

1.敦煌莫高窟艺术是集哪些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窟,其有拥有彩塑多少身? 2.早期彩塑具有什么特点?隋代及其唐代彩塑形象各有什么特点?(在录相中带领学生形象生动的欣赏每个彩塑的形象)、,〈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再列举其它时代时代彩塑形像图片,进行比较得出其特点。(以讲解为主)(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祥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

“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渔樵问答》这组彩塑,是一组典型的带有民俗、民风气息的作品,描绘劳动者的平凡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内心感情。劳动者的淳朴、乐观、善良、诚恳表现得惟妙惟肖。

说课稿小兔子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校本教材《多彩的折纸艺术》,下面我将从课程纲要和录制的这节课来分别介绍。

背景:折纸是我国一种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民族民俗的关系密切。我们学校所在地安居位于古运河畔,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附近乡村中,有许多折纸的能工巧匠,学校有几位老师家承了折纸工艺,经常用折纸作品装点和美化教室。学生生活在这浓郁的折纸艺术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很多学生对折纸艺术感兴趣,这就为开发折纸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折纸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们的认同。为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因地因校制宜,发挥地方优势,开发了校本课程《多彩的折纸艺术》。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几幅折纸作品。(看到这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作品,你是否也被折纸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呢?)

目标: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我把课程的目标确立为:1.引导学生走进折纸世界,享受折纸的乐趣。2.让学生了解折纸作品制作的全过程、掌握折纸的制作技巧,人均完 成 8-10 份作品。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感受智慧劳作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内容:欢迎大家走进折纸世界。本门课程共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学习折纸的基础知识。第二单元折动物造型,学习菱形折法。第三单元通过折植物,学习双三角折法。第四单元涉及到了装饰及日常用品,主要学习双正方形折法。

实施:

1、折纸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这就要求教师多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教学游刃有余。

2、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模仿、探究、实践让学生掌握折纸的方法与技巧。

3、要建立平等、友好、协作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4、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参观、欣赏优秀艺术作品展览,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定以及定期展览等方式。2.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下面我重点来说一下《可爱的小兔》这一课。

一、说教材分析

1.选自校本课程《多彩的折纸艺术》中的第11课时。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在三角折纸的技法基础上,对菱形折法的继续练习,让学生对折纸造型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针对三年级学生,在掌握基本符号与基本折法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看图折纸和进行自我创造。

三、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折小兔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共同研究,感受折纸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细心、耐心、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本课,可以概括起来四个字“趣、探、动、放”,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体现这个设计理念的。

五、说教学重、难点 掌握折小兔子的基本方法及运用学过的折纸方法,小组合作创新实践。

六、教学准备:

在本节课中需要用到:各色彩纸、卡纸、彩笔、双面胶。

七、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启发、探究、体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分析、讨论,在操作中质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八、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是以一只小兔的故事为主线,逐步展开各环节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师生共唱《小白兔乖乖》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同时也为下面的故事做好了铺垫,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兔,总喜欢到处乱跑。有一天,兔妈妈找不到它了。不好!它被大灰狼给盯上了,它跑呀,跑,最后跑到了我们这里(出示样品)引出课题。我以歌曲、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走进课堂中来的欲望。这一环节突出一个“趣”字。

二、回顾折纸符号

我们都知道,音乐家有乐谱,建筑师有图纸,要想成为折纸大师怎么可以不熟悉折纸符号呢?凹折线,凸折线,为了方便大家的记忆,我还编了一首儿歌。

总结折纸规则:边对边 角对角 折痕压平整。

三、共同探究折小兔

(师出示小兔样品)每个小组都有一只小兔样品,同学们拆一拆、叠一叠,大家共同探究小兔是怎样叠出来的?然后交流制作方法。

这一环节体现一个“探”字,学生一自主、谈论、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做中学,学中探,学生边拆边折,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交流环节中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由学生充当小老师给大家分享他们的制作方法,生生互教,效果不错,也更好地利用了学生资源。

四、独立制作,展示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教师演示,总结出折小兔的方法,明确要求,动手折小兔。

这一环节充分落实了一个“动”字。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为学生创作搭建了平台,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学们个个心灵手巧,小兔很快折好了,我们快把它送回家吧!兔妈妈都等着急了,学生把折好的小兔贴在展板上。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功后的愉悦体验。

五、大胆想象,创新实践。

小兔回到了家,一连几天兔妈妈都没让它出门,它很想念它的好朋友。请同学们把它的朋友都请出来吧。结合之前学过的动物折法,小组协作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这一环节提倡一个“放”字。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创新,在活动中我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小组内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小动物,我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这种分层教学中,每个孩子在本节课中都有所收获。在评价作品时,既有好的值得学习的,也有提出建议的,评价体现出了多元化,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学会了与人分享。

六、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就能让一张普通的纸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欣赏更多精美的作品,再一次调动学生下节课继续学习的兴趣。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激发学生的折纸兴趣和探究欲望,目的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制作多少数量的作品,而是让学生去主动探索折纸的过程,享受折纸的乐趣。篇二:幼儿小兔说课稿

活动名称:聪明的小兔

活动班级:大班

活动类型:音乐欣赏

活动目标:1)感受活泼的音乐

2)使幼儿能在音乐游戏中大胆表现体验其中的快乐 3)感受音乐的上行与下行 4)引导幼儿感受鲜明的音乐

活动准备:胸饰、小白兔、大灰狼音乐、森林场景、小白兔、大灰狼图片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跟教师一起听“小兔音乐”,模仿兔子跳的动作进入活动室(第一遍“小兔音乐”,此时教师用动作带儿模仿,有效利用教师示范的作用,并在入场的过程中提示幼儿跟音乐的节奏做动作,同时根据音乐的变化适当改变动作的节奏,引导幼儿体验音乐的变化。2欣赏音乐,引导幼儿体验两种不同的音乐变化

(1)请幼儿听第一段音乐

师:“今天大森林里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在森林里玩的可开心了,我想和他们做朋友,但是他们一看到我就躲起来了,我连他们长什么样我都

没看到,也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想想猜猜看,它是什么

动物”。播放音乐“小兔音乐”,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并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小朋友说的都不错,也都猜对了,就是小白兔”。

师:(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小白兔长什么样子呢?

(长耳朵、三瓣嘴、红眼睛、短尾巴)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兔子的主

要特征。

那小兔子是怎么样跳的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做出动作,随着音乐有

节奏的蹦跳。

最后,教师与幼儿跟随音乐有节奏的蹦跳。

(2)请幼儿听第二段音乐

师:大森林里除了小白兔还有什么动物呢?他趁我们不注意时已经来

了,我们来听听它是什么谁?

播放“大灰狼音乐”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又猜对了,是“大灰狼”。

师:(提问)大灰狼长什么样子呢?

(尖尖的爪子、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齿)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大

灰狼的特征。

那小朋友们想一想大灰狼是怎样走路的?是不是特别的凶猛、凶

恶的样子,现在我们一起来模仿大灰狼走路吧。

教师鼓励幼儿跟随音乐做出大灰狼的动作。

(3)为游戏活动做准备(规则说明)

小兔子在森林里玩的开开心心的,大灰狼干什么来了?他不是来抓

小兔子来的吧?小兔子要是被大灰狼抓走怎么呢?小兔子看到大灰狼

应该怎么做?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聪明的小兔”游戏吧,小朋友扮演 小兔子,另一个教师扮演大灰狼,小兔子看到大灰狼一定要躲起来哦。3玩游戏

(1)再次强调游戏规则

引导幼儿看到大灰狼时一定要躲起来,等大灰狼走了妈妈会叫我们出来。

(2)播放音乐做游戏

指导幼儿学小兔子跳的动作,让幼儿有节奏的蹦跳,并注意音乐的变化,大灰狼由另一位教师扮演,大灰狼出现时教师用动作暗示幼儿躲起来,对于没有发现的幼儿不做提醒,让大灰狼抓走几只小兔。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那几只小兔被抓走了?(因为他们只顾着玩了,没

有发现大灰狼)并讨论营救方案,告诉他们营救时脚步轻轻,不可以大

声说话,就出小兔时跟妈妈悄悄离开。

再次玩游戏并营救被困的小兔子,这次注意大灰狼并及时的躲起来和营

救小兔子,在游戏结束后大家一起庆祝顺利营救小兔并及时的躲起来没

有被发现。

活动延伸: 教师以妈妈的口吻说:“孩子们这里的食物都没有了,我们去别的地方找食物

吧”,带领幼儿用兔子的动作离开活动场地。”

活动评价:通过模仿小兔子的动作,提高了孩子的双腿跳跃,同时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

不同的节奏感,培养了孩子的乐感,让他们更喜欢音乐。篇三:小白兔和小灰兔说课稿

《小白兔和小灰兔》说课稿

全日空蓝天希望小学 田玉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白兔和小灰兔》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课件)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内容简析: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6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助老山羊收白菜,面对老山羊的答谢,小灰兔接受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吃完了又去要;小白兔不要白菜要菜子,自己种白菜,收了很多白菜,还送给老山羊送去一担白菜的故事。原来,小白兔懂得劳动的意义──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巧妙地寓热爱劳动的教育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

(二)编排特点、编者思路: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引导他们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二、说学情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作为重点,所以学生对识字和朗读掌握的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一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也非常喜欢小动物的,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根据编者的意图、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目标。

三、说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翻、浇”等8个生字。会“拉、把”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收获。3.体会“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

(二)教学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

为了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分为2课时。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翻、浇”等8个生字。会“拉、把”等6个字。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猜谜引入

1、小谜语。”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让你们猜。”出示幻灯片: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三瓣嘴,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老师读出谜面,全体学生说出答案)

2、揭示课题。播放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图片,板书课题:小白兔和小灰兔。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课的开始,我特意找出一则关于兔子的谜语,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同时,出示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图,激发了孩子了解这两只小兔子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设计意图:我认为了,教师的范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既可以培养学生倾听习惯,还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想象。因此,我在学习课文前先声情并茂地朗文,带领学生进入童话的世界,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学习油然而生。2.学生自读。

初读,要求学生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相检查认生字的情况和朗读课文是否通顺情况。4.指名试读课文。大家进行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2.小老师领读生字。

3.重点指导易读错的生字。

“翻”是前鼻音,“施”是翘舌音。“浇、挑”是三拼音。4.开火车认读生字。5.找朋友,给生字组词。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析这八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8.小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订正。

四、写字指导

1.读“我会写”里的字。说说这几个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每个字均为左窄右宽。)

2.练习给这几个字组词。

3.出示写字课件学生练写。(设计意图:写字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关键,不仅指导学生把字写好,还要指导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拿笔的姿势等等。而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让他们自主发现字的结构,并且找出在田字格中靠近横中线和竖中线的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把握汉字间架结构的书写。另外,我还十分注重学生写字姿势,做到“眼离本一尺,胸离桌一拳,手离笔一寸”,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试读课文。大家进行评议。2.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为什么?(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把课文读准确、流畅。其中,我加入师生评价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仔细去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找出它人的优点并发扬。另外,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一下子就让他们说出课文的大意。因此,利用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大意,锻炼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

3.小结小白兔通过劳动,收获了许多白菜;而我们通过努力学习,读懂了课文,也认识了8个生字宝宝,我们的收获可多呢!

六、达标测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愿意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一、课件演示

用简练的语言回答小白兔,小灰兔。

(设计意图:利用填空的形式回顾课文,尊重学生的自读感受。)

二、新课学习 1.回归问题。

随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提问:白菜最开始是从哪来的?老山羊为什么要送他们白菜? 2.学习第一自然段。

理解“收”的意思就是“拔”。3.学习第2、3自然段。

老山羊干的很辛苦,小白兔和小灰兔看到了是怎么做的? 从这里可看出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 老山羊是怎样感谢他们的?小白兔和小灰兔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板书:要菜籽收下了)4.学习第4、5自然段。

小白兔要了菜籽干什么呢?小白兔怎么种的?它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学生默读4、5自然段。

口述小白兔种白菜的过程。(板书:种白菜)自由说——指名上台说——同桌互说

【《小画眉》说课稿】推荐阅读:

描写画眉鸟作文07-15

画眉在等作文07-10

写画眉鸟的主题作文06-13

上一篇:写作例句下一篇:大班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