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的诗歌(精选10篇)
母亲河的诗歌 篇1
赞美母亲河的诗歌
母亲河,又名黄河。有人把河流称为大地的动脉,河流世世代代地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所以很多河流也就被称为“母亲河”。下面我们来赞美一下自己的母亲河吧。
1、《母亲河》
曾记得少年时光
我们是多么地快乐
漂流在你的怀中
亲吻着水的花朵
是你那美妙的歌声
陪伴着我的成长
啊,母亲河,母亲河
是你的乳汁养育了我
当离开你的时候
我们是多么地惆怅
不知几回在梦中
才感到了你的忧伤
为何你的乳汁已经减少
是谁改变了你的`模样
啊,母亲河,母亲河
是你的命运牵动着我
我就要回到你的身旁
永远不会再离你而去
让我用双手轻轻地抹掉
你那往日的泪痕
让我用全部的爱情和生命
报答你曾给予过我的一切
啊,母亲河,母亲河
是你的希望召唤着我
2、《黄河》
黄河――
我苍老而又年轻的母亲,
你背负着历史的沧桑
从远古走来。
你满载着民族的耻辱和愤懑,
在千万年不化的雪山下流淌。
你裹挟着雷与电――
冰与火的冲击 ,
经受着凤凰涅盘般的磨难。
从涓涓细流的源头到百里滩涂的入海口,
驾驭着万马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奔流向大海。
3、《黄河》
黄河――
我强大的母亲啊!
你将为你勤奋智慧的儿女――
感到骄傲和自豪!
黄河――
我伟大而壮丽的母亲河啊!
不论走到哪里,
你黑发黑眼黄皮肤的子女――
永远是他久唱不衰的――
那首歌!
4、《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5、《晚渡黄河》
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
一苇乱平源。
通波连马颊,
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
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
樵讴入听喧。
岸迥秋霞落,
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
日暮不归魂。
6、《黄河颂》
黄河,
壮美的黄河;
从天而来向天而去。
黄河,
英雄的黄河;
缔造人间无数奇迹。
黄河,
中华的黄河;
流淌着那中华文明。
黄河,
如诗的黄河;
成就无数精美篇章。
黄河,
古老的黄河;
闪着那中华的魂魄。
黄河,
春天的黄河;
想着那迎春花盛开。
黄河,
夏天的黄河;
宛如那苍天的绿树。
黄河,
秋天的黄河;
描绘了多彩的世界。
黄河,
冬天的黄河;
孕育了那新的生命。
黄河,
美丽的黄河;
你的明天更加夺目。
7、《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v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G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8、《黄河颂》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母亲河的诗歌 篇2
这样的母亲节很快不再。
母亲是在清明前一天去的。去的匆忙。从进医院到去世,仅仅5天。当我为她拔去身上不再需要的一根根管子时,19岁的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伤痛。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我无法接受。看到许多人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及那些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眼泪常常忍不住掉下来。我知道母亲从此只在我的记忆中,但是好长的日子里,我在朝霞中,在天边漂浮的云彩里,在有月和无月的夜晚,我总是看见她———我的慈爱的母亲。
几年后,我参加考试时经过那所医院,所有的场景骤然扑于眼前,我用手捂住嘴,咽下所有的苦涩。母亲在的时候,如同生活中还有棵遮风蔽日的树可依靠,而今,“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没有了母亲,才感觉到母亲节多伟大、多重要。每年母亲节到来时,恰好是鲜花盛开的季节。母亲酷爱花,不管是香气浓郁的玫瑰、花期很长的指甲花,还是与人面相映红的桃花、隆冬傲霜的菊花都曾栽满了我家的院前屋后。在母亲节里,看到手捧一束束康乃馨、满脸喜悦的少女和已过而立之年的男子在花店给母亲订花时,曾有几次我忍不住走进了花店,仔细端详,寻找母亲最喜爱的花。然而,蓦然之间,我又满腹惆怅走出了门。纵使我买上一大捧鲜花,又该寄往何处?
印象中母亲最爱的是菊花。每年在隆冬初至、霜降之后,母亲都会细心的采摘开在墙角的那一排香气浓郁的杭州白菊花,将它们洗净后蒸上一会儿,然后在阴凉处晾干。等到来年立夏后,每每我们放学或玩耍回家后,总有一杯杯清香四溢的菊花茶等着我们。母亲说,菊花茶清热解毒消暑,还可以醒脑提神,是学生最好的饮品。贪婪地喝上一大口,清凉馨香遍至全身,精神也随之一振,倦意全消。学生时代的夏季里,整日都充溢着菊花的芬芳。它的清香亦不分季节缠绕在我的梦乡,飘在我的思海,如母亲温暖的笑容,让我永远眷恋。
母亲河的诗歌 篇3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北美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在生前就将诗集《美洲最近出现的第十位缪斯》付梓问世的女诗人。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安妮对母亲形象情有独钟。文章着重探讨其作品中渗透着的三类母亲形象:第一类是实际意义上的、充满母爱的母亲;第二类是比喻意义上的、文艺作品的作者;第三类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充当女儿角色的母亲。在此基础上文章试图进一步分析和挖掘母亲形象塑造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母亲形象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5017704
一、安妮其人其诗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 1612-1672年)是北美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生前发表诗集的女诗人。她的第一部诗集《美洲最近出现的第十位缪斯》(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开启了美国诗歌创作尤其是女性诗歌创作的传统,受到广泛关注。安妮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受过良好的英国古典教育[1]。她出生于英格兰中部北安普敦的清教徒家庭,父亲托马斯·杜德利(Thomas Dudley)及作为父亲助手的丈夫西蒙·布拉兹特里特(Simon Bradstreet)都曾任殖民地总督。她自幼生活在林肯伯爵庄园,得以饱读诗书,接受良好的教育。据称,“家庭图书馆藏书逾800册”[2]3。所有这些都成为她日后诗歌创作的源泉。婚后两年,年仅18岁的安妮便离开英国乡村舒适的贵族庄园,随父亲和丈夫千里迢迢来到当时北美的英国殖民地马萨诸塞。
根深蒂固的清教主义文化、强大的教会势力、男性占主导的传统观念和新大陆恶劣的生存环境皆未能阻挡她创作的步伐。在新英格兰定居一年后,安妮便开始写作,她笔下绵延近40年的创作成果至今犹存。其作品以诗歌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散文。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她的诗歌分为公众诗歌和个人诗歌。其公众诗歌在形式上较正式,被认为是文艺复兴作品的模仿;主题涉及历史、社会、科学等严肃话题,如《序诗》(The Prologue)、《四元素》(The Four Elements)、《人体质中的四体液》(Of the Four Humours)、《人生四季》(Of the Four Ages)《一年四季》、(The Four Seasons)和《世上四帝国》(The Four Monarchies)、《新旧英格兰对话》(A Dialogue between Old England and New)、《作者致其书》(The Author to Her Book)等。其个人诗歌主要为自己和家庭而写,谈论孩子的出生与成长、对丈夫的爱与思念、疾病与离世、世俗欲望及日常琐事,包括《致孩子们》(In Reference to Her Children)、《献给我亲爱的丈夫》(To My Dear and Loving Husband)、《纪念我亲爱的孙女伊丽莎白·布拉兹特里特(殁于1665年8月)》(In Memory of Elizabeth Bradstreet)、《灵与肉》(The Flesh and the Spirit)、《疲倦的朝圣者》(As Weary Pilgrim)、《屋舍焚毁后》(Upon the Burning of Our House)等。
身为人母,安妮一直在生活中尽职尽责地照料自己的八个孩子。自然,她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渗透着各种母亲的形象。我们大致将其归为三种:第一种是实际意义上的、充满母爱的母亲;第二种是比喻意义上的、文艺作品的作者;第三种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充当女儿角色的母亲。
二、实际意义的母亲
安妮大量的个人诗歌和若干散文都满溢舐犊之情,真实记录了一个母亲心心念念地牵挂着下一代的出生、成长、教育、离家、归来以及痛彻心扉的夭折,如《咏儿子塞缪尔赴英》、《致女儿汉娜·维京》、《作于儿子从英国归来》、《致我亲爱的儿子西蒙》(散文)、《致我亲爱的孩子们》(散文)、《纪念我亲爱的孙女伊丽莎白·布拉兹特里特(殁于1665年8月)》、《致孩子们》等。在众多作品中尤以《致孩子们》最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0卷第5期
周霄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的母亲形象
《致孩子们》作于1659年7月23日。整首诗由一组隐喻贯穿而成:鸟妈妈、鸟巢、小鸟等。通过大量的比喻性语言,如“孵化”(hatch)、“公鸡”(cocks)、“母鸡”(hens)、“翅膀”(wing)、“一窝”(brood)、“飞翔”(fly)、“啄食”(peck)、“歌唱”(sing)等,安妮把孩子成长和离去的叙述转化为一个鸟妈妈和一窝小鸟儿的寓言故事,真切描述了母亲在孩子长大成人即将远行时的那种苦乐参半、纠结复杂的心情。这首诗歌充溢着如山的母爱,那份深切的舐犊之情因朴实真切而震撼人心。
全诗的情感层层递进,形成四阶梯。在前40行中,我们从比喻中得知作为鸟妈妈的安妮共“孵出八只小鸟”,“四只为雄四只为雌”[3]253。“老大展翅高飞了/飞向远方飞离我”“老二也飞走了/随其伴侣飞去无踪影”“老三羽毛雪白/对此我难掩喜悦/她跟随真心爱侣/与娘话别”“老四远行求学/与饱学之士畅谈”“老五绒毛未脱/扑腾于灌木间”“余下三个尚待家中/待其长大,必如兄姐/天南地北任其高飞”[3]253-254。从诗中我们得知,诗人最大的孩子去了远方,她用啾啾鸟鸣抒发相思,盼其归来;老二、老三跟随爱侣远走他乡;老四外出求知、遨游学海;余下四个羽翼未丰、尚待闺中,但假以时日,仍将展翅高飞、追随梦想。八个孩子的成长在安妮笔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再现了母亲对孩子成长历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关心、细心和爱心。
在41~68行中,安妮对于孩子们的离去表达了她作为母亲的深切忧虑。她担心圈套(fowlers snare)、粗鲁的小孩(untoward boy)、捕鸟者,甚至粘胶的枝桠(lime-twigs)和贪婪的老鹰(greedy hawks)会伤害儿女。因而,安妮再三叮嘱儿女危险无处不在,务必时刻留意身边,保全安康。endprint
随后的12行中,安妮回忆起曾经的青春岁月并幻想着不远处的一片圣土,那里没有寒冷,远离风暴,四季如春,青春永驻。不难想象,安妮笔下的那片风和日丽歌声袅袅的国度(a country beyond sight)正是人生的终点——死亡。母亲曾经年少,曾经美丽,而如今为了儿女和家庭操碎了心,熬白了头,青春不再,美丽不再,尽管如此,她不悲伤不哀叹,她要纵情歌唱,即便与世长辞,牵挂也绝不终止。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她幡然醒悟,只有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她才得享寒泉之思,才真正青春永驻,得到永生。于是她切切叮咛:当你们长大成家,抚育孩子,便能切身体会母爱——疼爱你们百般、养育你们长大、看着你们高飞、给予你们生活、教导你们生存。这番离愁别绪很快被热烈奔放的告别代替:“去吧,我始终伴你左右,/即便与世长辞,我仍告诫不休/再见吧,我的小鸟们,再见了/你们一切安好,我便快乐无忧。”[3]256
身为母亲,她是如此含辛茹苦,却又乐在其中。爱是祝福不是羁绊。她的母爱不会随着孩子的远行而减少,也不会随着她的离世而消失;相反,这份母爱与牵挂将会永无止境、永不停息。
通过这一系列贯穿始终的比喻,呕心沥血的鸟妈妈形象呼之欲出。在圣经中,鸟类比喻上帝或基督这一至高无上的保护者和家长。因而这一比喻与其说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博爱、养育和保护孩子的好母亲,倒不如说是塑造了一个神圣的上帝般的角色[4]。而这正是恪守清教教义、勤勉持家的安妮的最好写照。
三、比喻意义的母亲——文学作品之母
据学者推测,《作者致其书》一诗大致完成于1647年[2]10,但直到1678年才收录于第二版《美洲新近出现的第十缪斯》。在该诗中,安妮把《第十缪斯》比作活生生的孩子,而自己,则是书的亲生母亲,以此真切地表达了诗人乐见作品发表的心情。
作为“母亲”,本该愉悦自信地看到“孩子”长大示人,而安妮却充满不安和惶恐。从一开始,她就用母亲那种怜爱又无奈的口吻对孩子说:“你是我贫乏大脑的畸形产物/自从出生便一直伴我左右。”[5]157这一切源自孩子的不完美:畸形的(ill-formed)、衣衫褴褛的(in rags)、步履蹒跚的(halting)、错误未减的(errors were not lessened)、不宜抛头露面(unfit for light)。自然,当这个淘气小儿(a rambling brat)曝光在公众目光下缺点尽现时,母亲羞红了脸颊(blushing),倍觉厌烦(irksome)。但这一切并非母亲之失,而是诗作被朋友夺走,呈现在世人面前。安妮的第一版诗集《第十缪斯》面世于1650年,由其姐夫约翰·伍德(John Woodbridge)带到伦敦出版。伍德在《致读者信》中写到:“这本诗集是一位女人的作品,她受人尊敬、令人爱戴、举止优雅、学识出众、虔诚尽责、谦恭有礼。她勤奋持家、任劳任怨。不仅如此,这些诗作是她挤占了睡眠和休息时间的业余成果……然而作者本人对出版一事毫无所知,并不愿诗篇付诸公开。”[3]2可见,该诗集是在安妮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版,仿佛一个孩子来不及修饰打扮,还未学会走路,便暴露于大庭广众,母亲自然觉得惭愧难堪。
“但是”一词令笔锋顿转。作者的母亲意象得以强化:“但是你终究是我所出,如果我能/亲情终将会修正你的毛病。” [5]158安妮是一个典型的好妈妈,用实际行动弥补无心之失:替孩子洗脸(wash thy face)、活动关节(stretch thy joints)、穿体面衣服(better dress to trim thee)。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她看到更多的瑕疵(defects)、更踉跄的步伐(hobbling)和家织土布衣裳(homespun cloth)。因而安妮谦虚地认为该书尽管几经修改编辑,仍错漏多多,远未达到批评家的严苛标准,故而只适合在平民中流传:“这样穿着你尽可在平民中游荡/只是当心别撞到批评家手上/走路应选沿途人多没交道。”[5]158
该诗中,“父亲”的出现,使全诗达到了高潮。她承认这孩子出身卑微,是个没有父亲的私生子。因此安妮作为书的“单亲母亲”,尽管贫穷困苦,她独自承担起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孩子唯一的监护人:“若问起你的父亲,就说未曾有过/问起你的母亲,只说她潦倒穷困/别无他法、只得把你赶出家门。”[5]158照理说,未婚生子是道德败坏的行为,但是安妮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她很快使读者可怜起单亲母亲来:生活窘困、无夫可依,被迫把孩子赶出家门,赢得读者的同情和认可。由此安妮对此书获得了独立的、全部的作者身份。显然,安妮认为自己摆脱了“父亲角色”的影响和保护,已然成长为成熟独立的诗人。这“父亲”概念不仅包括生活中的父亲托马斯·杜德利,还包含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父亲”,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作家菲利浦·锡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以及法国作家纪尧姆·杜·巴特斯(Guillaume Du Bartas)。对于父亲、锡德尼和巴特斯,安妮都曾作诗纪念和赞扬。这种自我授予作者权威的方法是安妮对自己创作技艺的辩护和对批评家们对女性作者偏见的大胆挑战。
四、颠覆意义的母亲
在安妮的作品中,有一种母亲形象是特立独行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具有颠覆意义的母亲。母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独立、勇敢、大气、强势的形象,反倒像是个需要母亲保护和协助的女儿形象。创作于1642年英国内战时期的《新旧英格兰对话》,完好地呈现了这一特殊的母亲角色。安妮以对话方式创作,分别将旧英格兰和新英格兰比喻成母亲和女儿,描写了英国内战时的政治动荡和武装冲突,表达了女儿对故土的眷念之心与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诗歌一开篇女儿英格兰就盛赞母亲英格兰:“啊亲爱的母亲,最美最出色的女王/名利、安宁、幸福和天佑齐聚您身上。”[5]75女儿的言语间充满了对母亲的美貌和声誉无限崇敬赞美之情。随后话锋一转:“为何会有这忧伤的曲调、悲恸的表情/噢,告诉您的女儿,她会深表同情。”[5]75endprint
在女儿的关切下,母亲一味大而无当地哀叹,吞吐间却不肯道出为何忧愁寡欢,反而责怪女儿:“你只管高兴,一任我独自忧伤。”[5]76见此,女儿不再追问,而是采用推测方法揣度亲母心意。连用15个问号猜测了15种可能!摆出一副“知母莫若女”的姿态[5]77-79:某个亨吉斯特,强壮如撒克逊人,以诡计或暴力篡夺您华丽的王冠,使您的疆域遭受狂暴战争的践踏?或是克努特,果然无畏的丹麦人,抢走了您那和平的王权节杖……是盟友可爱的法国,打您残局的主意?是荷兰以怨报德,弃您于危难?是干旱,饥馑,抑或是虫灾?
在女儿的哀求和引导下,母亲终于敞开心扉道出哀愁[5]80-85:我必须承认你提到的一些伤痛,我美丽的身体正备受它们折磨……到处是贪污行贿、通奸和谎言,这怎像个国家,我为此感到羞愧。放高利贷、欺凌弱小、敲诈勒索,这些都源于我惹下的弥天罪过。并开口向女儿求助[5]92:如果你还有丝毫恻隐悲悯,或者还有任何孩子般的爱心,为了帮我解脱,请尽你力所能及,回报我吧,既然我曾施惠于你。
一个母亲竟向经验和学识都不如自己的女儿开口求助,这是何般无助和柔弱?女儿显然比母亲成熟与镇定,她以为与母亲心手相连、共担惩处本就是义务,因为这是受惠于母亲的回报。若漠不关心,自当痛苦难当、烦恼缠身。她鼓励母亲振作,一如生活中母亲安抚小孩:“亲爱的母亲别再埋怨,擦干眼泪,抖落身上的尘土,振作精神坐起身。”[5]92 并连用排比“天佑上议院……保佑下议院……保佑您的诸郡……保佑您的牧师们……”[5]93企图恢复母亲失落已久的勇气,祈祷后来的日子一路坦途。随后女儿仔细分析形势,大胆果敢地献计献策,洋洋洒洒,信心百倍,让母亲相信“过一会,您的故事就会是另一种模样”[5]99。至此,母女对话在女儿的美好设想中戛然而止。
在诗中,传统的母女形象得以颠覆。母亲絮絮叨叨、长篇累牍、一筹莫展,而女儿关怀切切、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虽然女儿以近乎愚执的爱相信母亲终将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上帝荣耀,不负上帝之期许,但以女儿面目出现的新英格兰一反娇弱、事必依赖的形象,反倒像是充当了“母亲”的角色,为母亲英格兰这一“女儿”答疑解惑[5]9。
整首诗歌母亲发言3次,计153行,女儿4次,计136行。从对话数量看,母亲的话语多于女儿,似乎主导了话语权;但从对话内容看,有效信息更多地出现在女儿话语中。对话由女儿开始并由女儿结束:从赞美母亲到关怀询问到推测引导再到最后的安抚建议,整个对话在女儿的引导下有序展开,女儿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和真正的话语权。
母亲的这种柔弱无助实则源自安妮内心对男权社会的深深无力感。软弱的旧英格兰母亲是以安妮为代表的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形象,而强势的新英格兰女儿则是安妮内心的渴望和自己真正的化身。安妮借对话人物之口发出自己的声音,怀着颠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的“野心”,盼望在家庭和社会上充当真正的母亲角色!
该颠覆性的“拟女性主义”思想在安妮其他诗作中也能窥见一斑。如《序诗》中,诗人宣称[5]21:就让希腊人和女人如其所是男人占了先机且遥遥领先,不合理地宣战又有何用;男人最佳,女人心照不宣你们的优势遍布每个角落;但对我们的些许优势也得认可。啊你这天上高高飞舞的彩笔,永远以战利品伴随着礼赞,若屈尊惠顾简陋如许的诗句赏我百里香、欧芹做的花篮,我这低微、未经提炼的矿藏会使你耀眼的金块更加闪亮。
安妮承认男性占得先机高高在上;她也赞赏男性精于文学成果斐然。与其冒然宣战,胜算不大,不妨放下身段,温和战斗。她放低姿态,请求获得些许认可,要的仅仅是“百里香、欧芹做的花篮”。但安妮最终却悖论式地宣称:女性低微粗俗作品会给男性耀眼夺目的诗作锦上添花。这看似悖论,事实上却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出汹涌澎湃的女性主义“谋反”暗流。
这一母女关系颠倒的创作主题在后人笔下也得以继承和发扬。如华兹华斯在《我的心跳了起来》中宣称“儿童乃成人之父”;《致朵拉》中,12岁的女儿朵拉成为老眼昏花的老年华兹华斯的引路人。这种颠倒时空、翻转伦理的父子或母女角色或许就是从美国第一位女诗人手中得以滋生。
五、结语
我们发现,同样的母亲形象在安妮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个人诗歌如《致孩子们》中,孩子们的母亲安妮是自信热情的。而公众诗歌如《作者至其书》中,诗集的“母亲”安妮是谦虚谨慎的;而《新旧英格兰的对话》中,旧英格兰母亲是不安和无助的。或许置于当时的社会和宗教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在清教教义中,一个称职的母亲和妻子要以家庭本职为重:对家庭忠诚,对宾客谦逊,对丈夫依从,对子女爱护。从家庭逾越,进入社会领域,发表言论甚至出版诗作,极易遭人诟病,更别提宣称女性权利。安妮熟稔男性主导的游戏规则,深知拷问当时当世的秩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旁敲侧击,采取“温和战斗法”,如树立贤妻良母形象,谦逊地自我否定才华和通过对话人物发声等,来含蓄温婉地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她把自己写进了作品中,从而把自己写入了本为“禁地”的社会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显然,当她弃置针线,拿起纸笔,书写或个人情感或宗教自觉时,她给新英格兰女性带来了全新的形象。参考文献:
[1]蒋怡.家庭政治:论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的诗歌创作策略[J].外国文学,2013(5):15-24.
[2]ENGBERG, KATHRYNN S. The right to write: The literary politics of Anne Bradsreet and Phillis Wheatley[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2009.
[3]HENSLEY, JEANNINE. The works of Anne Bradstreet [M]. Bost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4]REQUA, KENNETH A. Anne Bradstreets Poetic Voices [J].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1974, 9(1): 3-18.
母亲节母亲的诗歌 篇4
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挑在肩膀上
微笑着赶路的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夜深了,油灯一闪一亮
哼着古老的小调,把破旧的日子
能不断翻新过来的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蹒跚着走在乡间小道上,把苦涩
咽下去,把满山遍野的花儿采回来
让农家小院时时充满温馨的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风里来雨里去,教儿女们
跪着给庄稼锄草,站着
给人间做人的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 祝福·母亲-母亲节抒情诗歌
★ 母亲节感恩母亲主题诗歌202
★ 母亲节祝贺母亲快乐唯美诗歌
★ 母亲节赞美母亲的诗歌十首
★ 母亲节诗歌
★ 母亲节诗歌——《四首歌颂母亲的古诗》
★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
★ 母亲节诗歌——《母亲节快乐》
★ 有关母亲节的诗歌
母亲河的诗歌 篇5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l, 1876—194),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小说描写了一位母亲内心的失败感。母亲早年当演员的理想终成泡影,婚姻又变成了一种生活负担。她希望儿子有所作为,但又不愿他按照丈夫的指点发展。她深爱着儿子,却又无法和他交流,想杀了丈夫,却又下不了手,最后只能在病态中等待生命的终点。本文从“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出发,对“母亲”的病态心理进行了分析。
二、“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
1. 对儿子的“恋子情结”
借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 我们可以称小说中母亲对儿子畸形的爱称为“恋子情结”。她对儿子关爱有加, 但这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出自于深沉、自然的母爱。她祈祷:“Even though I die, I will in some way keep defeat from you, if I am dead and see him becoming a meaningless drab figure like myself, I will come back, I ask God now to give me that privilege, I demand it.I will pay for it.”这已经不是祈祷, 而是声嘶力竭的哭喊。尤其是她最后补充的那句“也不要是他变得漂亮, 不要让他成功”, 明显与祈祷内容矛盾。随着小说的发展, 母亲对儿子这种病态的爱随处可见。在七月的黄昏, 当她病了好几天儿子没有来探望她时, 她焦虑、惊慌。“She was alarmed.she crept out of bed and hurried along the hallway toward her son’s room.”她连呼吸都困难却硬撑着“潜行”到儿子房门前, 这又是为什么呢?“Perhaps he has now begun to walk about in the evening with girls.”她害怕儿子和女孩子出去约会。当她听见儿子在房间里一面走一面用低沉的调子讲话时, 她笑了。而且萦绕心头的恐惧全消散了, 这小小的担忧“little fears”又是什么呢?她又为什么会担忧呢?显然, 她的担忧就是害怕别的女孩夺走儿子的爱, 既然儿子还在房里自言自语, 她就可以回去安心睡觉了。
2. 对丈夫的仇恨
“母亲”和“父亲”虽然名为夫妻,但形同陌路,甚至相互仇视。和“母亲”的丑陋相比,“父亲”却是风度翩翩,一副绅士模样。外在的强烈反差和这种不协调感暗示了他们互相仇恨的夫妻关系。“父亲”觉得妻子就像个鬼魂,他视妻子为耻辱。而“母亲”对“父亲”更是厌恶至极。因此随着日月的累积,这种情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互相的仇恨。因此,“母亲”在听到“父亲”劝导“儿子”去报社工作时,所有的仇恨终于爆发了。这是“父亲”和“母亲”对儿子的一场争夺战。“母亲”自言自语地说:“Now I will act.There is something threatening my boy and Iwill ward it off.”她的仇恨迅速扩大膨胀,她取出一把剪刀拿在手里,大声说着:“I will stab him.”他们互相仇视,整个故事中他们连一句对话都没有。他们的夫妻关系的畸形清晰可见,尤其是“母亲”对丈夫近乎畸形的仇恨更为明显。
3.“自我”的分裂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人的行为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受现实和“超我”的制约,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而“母亲”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现实的压迫下已失去了其调节能力,从而产生了分裂。一方面,她是“父亲”的妻子,“儿子”的母亲,一个孤独无助、丑陋的中年妇女,另一方面,她又内心充满幻想、欲望,渴望跟着剧团到处演出。可是为了正常的生活,她只能压抑着后一个“自我”。但当她听到儿子和父亲的谈话时,感觉到“自我”受到了威胁,便不再压抑后一个“自我”,终于爆发了,决定杀死丈夫。她的这一举动正是“自我”不能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引发精神分裂的表现。
二、“母亲”病态心理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
故事的背景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当时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给美国中西部带来巨大的变化,小镇开始没落,其守旧、闭塞、甚至有点愚昧的文化氛围与蓬勃发展的商业社会的习气交织在一起。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她的小旅馆生意低落,生意上的压力使“母亲”内心充满失落感。她后来的病态是在残酷的现实中随着梦想的破灭、欲望的压抑而逐渐形成的。
2.“母亲”性格的缺陷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母亲”性格中的缺陷正是她病态心理形成的主导因素。她自我封闭,缺乏沟通能力。整篇小说母亲没有和丈夫有过一次对话,与她深爱的儿子也只有两次简短的对话。第一次是目前生病,儿子来看望。
母亲:“我想你最好出去和小青年们玩玩。你在市内呆得太久了。”
儿子:“我想我去散散步吧。”
第二次母子间的对话是儿子来到母亲房间,告诉母亲他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离开家乡。这正是母亲所期望的,她欢喜得要哭出来,但她说出的话却让人无比的压抑,仍是那句“我想你最好出去和小青年们玩玩。你在市内呆得太久了。”,儿子也还是那句“我想我去散散步吧。”。这种缺乏沟通能力、自我封闭的性格注定了“母亲”逃脱不了孤独、压抑,最终导致其产生了病态心理。
三、结语
舍伍德·安德森作为美国从农业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没落小镇的小人物的命运。她深爱儿子却又疏于交流,自我封闭,她想杀了丈夫却又下不了手,她渴望生活有大的改变却又迫于现实不得不压抑自己,最后只能在病态中等待生命的终结。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他最杰出短篇的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 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本文从“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出发, 对“母亲”病态心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母亲》,“母亲”,病态心理
参考文献
[1]张冲.美国文学选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0.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
[3]刁俊春.欲望下的“畸人”[J].嘉兴学院学报, 2007.9.
在那母亲河的源头 篇6
我出生在山东聊城地区的范县,那里是典型的夹河套地形。生活的环境偏僻、封闭、落后。17岁离开故乡之前,我从不知道要刷牙,不知道人穿鞋的时候里面还要穿袜子。
我对故乡有深切的感情,所以一有机会拿起相机,就不假思索地对准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也是因为这个,当1985年我参加《中国摄影》杂志组织的“大漠拾美”摄影展览时,有机会到了西部,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拍摄黄河源头——青海玛多县。
黄河源头的面很大,真正的源头并没有形成河流,叫星宿海。那里没有人居住,就像沼泽地一般,一条条都是水。我到了玛多县,正好赶上玛多成立35周年,是集中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一个机会。后来我又两次去青海、甘肃、宁夏、山西。这样就串起来了。
最初的时候,选择拍摄黄河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呼唤,并没有想到自己要成系列或者出书。我只是想拍我生活过的地方,追溯我童年的生活痕迹。黄河两岸百姓的朴实、善良、勤劳,他们默默地在那种生活条件下,不屈不挠地为生活和生命挣扎,我觉得应该用我的照相机记录下來,让更多的人热爱他们,关注他们。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读到台湾阮义忠先生《当代摄影新锐》中的一段话:“时下不少新锐,极不愿意拍摄正常视觉下所感受到的世界,不愿意让人由活生生的人、事、物当中得到共鸣……正所谓虚的东西多了,而实实在在真正深沉博大的东西却缺乏得很,从而得不到广泛的接受。其繁复的值得惊叹的技巧也只能孤芳自赏,最终成为过眼烟云。”这话和我当时的想法不谋而合,搞不明白的东西我从来不拍。
相对中原地区,黄河上游人们的生活与风俗我并不熟悉,无法一下子捕捉到心灵层面的东西。但我还是带着敬意去拍,去体验普通人的生活在令人敬畏的大自然和沧桑的历史面前是什么情形。帐篷里的酥油茶,塔尔寺的转经筒,西夏王陵前牧羊的身影,内蒙古黄河边奔驰的马群,都有种与下游地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震撼。
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我几乎都去过几次,每次去之前还要查些资料,或者专门向专家请教,看哪些不能漏掉,哪些拍了也不好发。虽然去上游不及去中原的次数多,但每次有机会还是会多拍些东西。记得头一次去黄河源头时,我待了50多天,拍了200多个胶卷,这在80年代中期,还是很令人吃惊的一个数量。
那时兰州军区为我们同去的四五个摄影师提供了一辆越野吉普,带我们从西宁到玛多,再沿着黄河源头一路下行。我特意提出不能只拍节日,比如赛马会、晒佛,人人穿着盛装出席,那不够。一定要去藏族人的帐篷里多看看,感受普通人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
头一次到黄河源头时,我最大的感觉是闭塞。那里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没有电视,没有广播,甚至没有报纸,与外面的生活几乎是两个世界。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少数民族的生活还相对封闭,全国摄影也比较禁锢,很少有摄影师到西部去拍照,因而我们一去,当地人都很好奇,对我们也友好、热情。
母亲河的诗歌 篇7
【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步虚》
【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十报父母恩》
一报
累却因缘重,今来托母胎。
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却风灾。
罗衣都不挂,妆镜惹尘埃。
二报
临产受苦恩。今日
怀胎十个月,难产将欲临。
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
含悲告亲族,惟具死来侵。
三报
三报生忘忧恩。今日
慈母生儿日,五脏总来张。
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 儿键,欢喜倍加常。
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四报
咽苦吐甘恩。颂日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
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
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五报
日干就湿恩。颂日
母原身抽湿,将儿移就干。
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思怜恒废忱,宠弄 能欢。
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六报
哺乳养育恩。颂日
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
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增无怒目,不嫌手足挛。
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七报
洗濯不净思。颂日
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康。
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思深摧玉貌,洗濯损盘尤。
只为怜男女,慈母改容颜。
八报
远行忆念思。颂日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
子出山关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
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九报
深加体恤恩。颂日
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
子若原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
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十报
究竟怜惜恩。颂日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
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
赞美母亲的诗歌 篇8
2、《别老母》 【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 【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 【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 【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 【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 【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
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步虚》 【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大沽河——青岛母亲河的诉说 篇9
大沽河,古称沽水、沽尤。沽尤名称最早见于《春秋左氏传》记载。沽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大沽河发源于烟台招远市,小沽河发源于烟台莱州市。大沽小沽发源地均接近青岛地区,大沽河自招远发源后迅速南下流入青岛地区,途径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在胶州湾入海。小沽河情况类似,在短暂的发源地流程后,南下进入青岛的莱西、平度,并在莱西、平度交界,靠近即墨时汇入大沽河。
大沽河流域位于胶东半岛西部,流域总面积4631.3平方公里,其走向大致与干流去向相同。流域北部为山区和浅山丘陵区,南部为山麓平原和平原洼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坡度由北向南逐渐变缓。
大沽河流域沉积地貌和大山地貌分别占流域的4/5和1/5。在山区、丘陵及平原三个地貌单元中,山区相对高程200米以上,多为震旦系变质岩,节理发育,峰顶多尖锐,山坡陡,表层化颇烈,植被较差;丘陵相对高程50~200米,顶部平圆,覆盖层较差,冲沟发育,基岩风化剧烈;平原相对高程在50米以下,分布在中下游一带,地势平坦,由第四系地层组成,土层颇厚,有少数侵蚀台地。
流域内属华北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温差不大,全年无霜期约20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707.4毫米,径流量22.51亿立方米。流域全长179.9公里,属常年性河流。流域内有2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及大量小型水库、塘坝工程,其蓄水量占全市地表蓄水量的60.33%,是青岛最大、最稳定的水源地,也是历年的防汛焦点,被称为青岛“母亲河”。
大沽河在青岛发展史上的前世今生
大沽河历史上是一条经常泛滥的河道。有史以来,青岛市就非常重视治理大沽河。据《青岛市志·水利志》记载,大沽河治理最早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后又经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数十次治理,其治理主要是筑堤防洪;因受历史和自然条件限制,虽几经整治,但大沽河及其流域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如河道防洪能力较差、地表水拦蓄不足、个别河段水质受到污染、两岸城镇化水平不高、河道交通体系不够完善等。这些客观现状对大沽河流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形成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大沽河被列为省辖重点河道,逐年进行较为全面治理。20世纪50年代,对大堤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岁修,以后相继进行险工护砌、堤防灌浆、河道清障及建滞洪区等工程,有效地约束了洪水,减轻了灾害。
产芝水库,又名莱西湖,位于大沽河干流中上游,兴建于1958年,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养鱼、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大型水库。水库大坝长2.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879平方公里,最大水面面积56平方公里,总库容4.02亿立方米,是胶东半岛第一大水库。当年没有专门的建设队伍,全县上下、男女老少都上阵,干活儿的人像蚂蚁一样多,工具就是铁锹、小车、竹筐,最高级的就是驴车、马车了。但是,人们干劲很足。为了建设产芝水库,43个村庄集体搬迁。莱西市望城镇的东风村、红旗村就是当年为安置库区搬迁村民而建的。
1977~1987年,青岛历史上连续10年干旱。1977年,大沽河断流,崂山水库濒临枯竭,市委、市政府当年成立青岛市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1981~1983年,又进行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将取水区向外扩展60平方公里,打井取水。在大沽河下游的胶州李哥庄镇新建李哥庄水源管理处,同時铺设77公里管道和暗渠,通往产芝水库和尹府水库,引两水库水入大沽河暗渠,解全市水荒。大沽河沿岸约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地带打井255眼,利用民井303眼。在即墨移风地区的大沽河沿岸打井80眼。同时,将原大沽河输水明渠改为自流输水暗渠并延伸至三湾庄、袁家庄。现在的移风镇地区田野中伫立的一座座红房子,就是供水“地下工作者”(指管道和暗渠)的标志风景。
至1987年,大沽河治理工程(含支流治理)总投工1531.95万个,完成工程量1750.81万立方米,总投资1290.12万元。1992年,大沽河西岸再一次加固堤坝,一直修到即墨五沽河附近。时至今日,水荒仍是大沽河挥之不去的伤痛。
20世纪50年代,胶州的老辈人对在盐碱地中种出的大米还记忆犹新。30年前,生活在大沽河沿岸的人都曾有过在河里摸鱼捉虾、在岸边丛林采摘野果的经历。那种和谐优美、舒适愉悦的田园生活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田被工厂取代。工业化的过度开发和工业污染,使大沽河部分河段干涸,水质也大不如以前,水资源污染日益加剧。“沿河污染大的工厂应该少建点儿了。还有挖沙不能再挖得那么凶了,河床都挖空了。另外,大沽河里的湿地上不能再盖房子了,岸边的树也不能再砍了!”这是沿河人民的殷切希望!
护住大沽河,留住青山绿水,农田边照样能搞第三产业,农民的日子也能过出城市品位。大沽河作为青岛的母亲河,是在用母亲的伟大滋养着这座城市。她付出了所有,我们却把她的健康和美貌全部夺走。居住在大沽河畔的老百姓期待着治理带来实惠,期待着收获母亲河带来的稻谷满仓和果蔬飘香,期待着大沽河越来越清新、健康。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1996~2010年年底,青岛市已投入8.11亿元治理大沽河。其中,建11座梯级拦河坝,并在下游入海口处建成长达4.3公里的地下截渗墙。这些设施有效地防止了海水倒灌,使大沽河流域形成一个总库容3.42亿立方米的庞大地下水库。
今天治理大沽河,防洪、清障、蓄水已不再是主要目的,而是利用治理大沽河的契机,改善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村庄的建设。
2012壬辰年大沽河治理
根据《青岛市大沽河流域保护与空间利用总体规划》显示,大沽河流域将成为保障青岛市绿色生态建设的重要屏障,大沽河流域绿色中枢是城乡统筹的“核心中轴”,是未来青岛大都市的“绿色脊梁”。
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建设治理青岛的母亲河。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大沽河自产芝水库至入海口段和小沽河自北墅水库入大沽河段(长55公里)两侧及相关区域重点实施并完成“七大工程”:
nlc202309020432
防洪工程。到2012年年底,完成堤坝加固、护岸建设、河道清淤拓宽工程,将全线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水资源开发工程。实施梯级拦蓄工程,形成连续水面;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拦河坝(闸),增加河道蓄水、供水和水源涵养能力;规划建设调蓄水工程,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统一分配、科学调度,综合利用大沽河水资源。
道路交通工程。到2013年年底,完成堤顶路和桥梁工程建设,形成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新交通网络,实现坝路一体化,做到一桥一景。
生态建设工程。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在滨海、沿河湿地,跨河构筑物及河道上游生態修复区,建设防护林、蓄滞洪湿地,形成生态旅游带。
环境保护工程。抓好流域保护,加强环保基础性工程建设,采取污染源预防、治理等措施,河道全线水质确保不低于三类水标准,改善河道水环境。
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因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聚集地。积极优化“北果南菜”的农业总体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山东省乃至全国水平的现代农业基地,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带。
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加大沿河村庄合并和旧村改造力度,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宜居建筑、田园乡村、河畔旅游景观等,扩大城镇化发展规模,推动流域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力。
本次治理大沽河是青岛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五区市联手治理大沽河,预计140公里河道全线投资额超过20亿元。
城阳区编制《大沽河流域城阳段湿地休闲产业带概念规划》,拟将沿大沽河流域与桃源河流域治理相结合,沿河25个社区整合为7个居住区呈组团式发展,将该区域建成胶州湾生态绿洲。一期工程填筑堤防912米,河道输流及护岸912米,构建双孔涵闸1座,设置平台172米。
胶州年内建万亩生态林,2~3年内沿河82个村庄合并成16个社区,率先建成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沿河打造四大产业带,在生态、景观、旅游、人居等方面融入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推出“记录大沽河”、“写意大沽河”、“记忆大沽河”、“放歌大沽河”四大行动。
即墨市突出实施“七大工程”,重点做好改造取水口、确保河道不断流工程。
平度市推出大小沽河控制性规划,将大沽河沿岸治理成为生态景观廊道,贯穿城乡健身路径,连山通路度假轴带。
莱西市部分堤防将按双向四车道进行建设,堤顶最大宽度达22米。
为保护沿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将采用多种生态护岸材料。其中,一种能长草的生态混凝土首次在治理中使用。治理完工后,将实现大沽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
2012年2月9日,青岛市大沽河治理工程开工典礼在大沽河莱西段河畔举行。
大沽河治理工程的开工建设,不仅为青岛市水利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更标志着青岛市“南北统筹,全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青岛格局运作拉开了序幕。
历史沧桑,人事更迭。青岛市人民会一代代继续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治理大沽河的工作也将继续下去,青岛母亲河的恩泽必将惠及子孙后代。人们也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水的品质:内敛外放,包容兼蓄,调五色合五味,利益万物而不居功,随方就圆……这正是青岛人民追求的品质。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社会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也会更加科学地治理水源、利用水源,趋吉避凶,让其造福社会大众。
送给母亲的温暖 篇10
车窗紧闭, 窗外, 刮着寒风下着小雨。公路上, 不见一个行人。这样寒冷的雨天, 人们都不愿意出门。
司机有些埋怨, 从车站出发, 一路上就没上几个人。平日里, 车上总是塞得满满当当, 多上一个人都挤不下。
突然, 前面出现了两个人, 一个男孩, 一个女人, 司机赶紧按响喇叭, 希望他们是要坐车的人。
男孩和女人听见喇叭, 都停下脚步, 回了头。男孩冲司机招了招手。司机笑了, 汽车缓缓开过去, 在男孩和女人面前停下。
男孩和女人急急地收起雨伞, 急急地跨上汽车。司机立即关了车门, 缓缓向前行驶。
男孩和女人一上车就眼观四方寻找座位。最后排, 还有一个座位。男孩看一眼女人, 快步向后面走去, 然后一屁股就坐了下去。
女人没往后面走, 她就在前面, 一只手拿着雨伞, 一只手紧紧地抓着一把椅子的扶手。随着汽车的摇晃, 女人的身子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地摇晃。
车上的人, 都看得出来女人是男孩的母亲。大家都向男孩投去埋怨的目光。大家的意思很明显, 希望男孩把座位让给他的母亲。
可是, 男孩却死死地坐在座位上, 他对人们的埋怨视而不见, 他好像一点也不明白人们的意思。
女人似乎看懂了人们的眼光, 尽管男孩不肯把座位让给她, 但她一点也不生气, 她回过头, 冲男孩笑笑。那笑里, 是安慰, 又好像是她不需要座位。
人们不再多管闲事, 搓着双手, 望向前方。
突然, 男孩的声音响起:“妈, 你过来, 过来!”
女人回过头去, 她说:“你叫我, 有事吗?”
男孩再次说:“妈, 你过来, 过来!”
女人说:“好, 我过来!”女人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 她想男孩肯定有需要她的地方。
女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走一步, 她摇晃两下, 再走一步, 她再摇晃两下。终于, 女人摇摇晃晃地走到了男孩面前, 她盯着男孩:“孩子, 有什么事?”
“妈, 您坐!”男孩突然站起身, 一把将女人按在了座位上。
车上的人替女人松了一口气, 男孩终于肯让座位了。
女人说:“还是你坐吧!我站站!我站站!”女人说着就要起身让座位。
男孩死死地按着女人, 他说:“妈, 您就坐着吧!妈, 现在的椅子暖不暖?”男孩看着女人, 面露微笑。
女人笑着说:“暖, 很暖, 真的很暖!”女人的笑里透着满足和幸福, 她的声音, 也显得特别激动。男孩得意地笑起来。
椅子的确是暖的。本来, 一直没有人坐的椅子是很冷的, 因为刚才男孩坐过两三分钟, 椅子就有了男孩的体温, 可能是三十度, 也可能是二十度, 还有可能是十度, 但终归是比没人坐的椅子暖了许多。
此时, 车上所有的人恍然大悟, 原来男孩跟女人争抢座位, 迟迟让座, 只因为他想给他的母亲一点温暖。车厢里突然温暖了许多, 似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男孩所给予的温暖。
【母亲河的诗歌】推荐阅读:
母亲节赞美母亲的诗歌 歌颂母亲05-15
描写母亲的诗歌11-07
母亲节优秀诗歌,关于母亲节的写作素材05-17
描写母亲的古诗诗歌06-08
母亲节致母亲诗歌08-21
诗歌:灯影下的母亲12-03
母亲节诗歌:母亲我爱您08-29
这几年写给母亲的诗歌10-06
母亲感恩有您的诗歌10-20
致母亲诗歌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