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母亲的诗歌

2024-11-07

描写母亲的诗歌(精选10篇)

描写母亲的诗歌 篇1

描写母亲的诗歌

从古到今,描写母亲、歌颂母爱这类的诗歌数不胜数,今天 本站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母亲的诗歌,欢迎欣赏: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易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是众所公认的中国歌颂母亲第一号作品,千古流传不衰。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4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唐朝诗僧舆恭的《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舆恭的这首思念亡母的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诗人回忆: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倚门翘首,盼儿归来,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当时的境况虽然清苦,但毕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

读这首诗,令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诗中写梅雨季节,白头倚门,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等景象,朴素真实,直抒胸臆。句句在叙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写景,句句蕴至诚。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这是感人肺腑的奥秘。这是作诗的真谛,这是做人的真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清人倪瑞璿《忆母》中的这两句诗,总算懂得了母亲的心肠,这是对母亲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儿女的,领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强烈,报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

舆恭的《思母》之所以格外动人,更因为诗是出家人写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尘缘和难舍的亲情。其实,母爱的崇尚和感戴,与出家宗旨并不相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也就是说,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一切众生,好像母亲忆念亲生儿子一样。在佛经中,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舆恭的感情之所以美好,正因为在他的诗中,充满了世俗的人情。

先秦的《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翻译下来就是:“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基本上是来自普通劳动人民的心声。这首诗赞美了母亲的辛勤、劳苦,母亲的明理、美德;而对自己不成器难回报、兄弟纵然有七个也不能宽慰慈母之心表示惭愧不安。它采用了传统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文辞虽然朴实、思想虽然简易,可是生动形象,画面优美,感情真挚,非常动人。

描写母亲的诗歌 篇2

在《弃儿》《王阿嫂之死》《生死场》《呼兰河传》中,萧红都血淋淋地揭示了令人颤栗的、女性在劫难逃的自然刑罚———生育苦难。在《生死场》第六章“刑罚的日子”中,萧红以悲惨的笔触展示了这一“刑罚”。

麻面婆在生孩子时痛楚难忍,“肚子疼死了,拿刀快把我肚子给割开吧!”五姑姑的姐姐难产,“闹着夜半过去,外面鸡叫的时候,女人忽然苦痛得脸色灰白,脸色转黄,全家人不能安定。为她开始预备葬衣,在恐怖的烛光里四下翻寻衣裳……赤身的女人, 她一点不能爬动,她不能为生死再挣扎最后的一刻。天渐亮了。恐怖仿佛是僵尸,直伸在家里。”产妇“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又遭到丈夫的打骂,并将冷水泼在她身上。大肚子的女人“几乎一动不敢动,她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

看到这里,我们就要质疑,萧红为什么运用大量笔墨,展示女性的生育苦难呢?下面,我们就结合萧红的主要文学作品,对这一现象进行浅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萧红其人其作。

一、痛苦的个人生育体验

萧红在她的多部作品中都血淋淋地展示了生育之苦,究其原因,跟她的个人生育体验有关。萧红的两次生育都处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孩子的亲生父亲都不在跟前。肉体折磨加上心灵孤寂,使她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芹肚子痛得不知人事,在土炕上滚得不知人样了,脸和白纸一个样……把肚子压在炕上,要把小物件从肚皮挤出来,这种痛法简直是绞着肠子,她的肠子像被抽断一样。她流着汗,也流着泪。”第一个孩子因无力抚养而送人,从《弃儿》中可以看出萧红当时悲痛又无可奈何的心境。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死去了。生育之痛和失子之悲让萧红领略了人世间太多的苍凉,对生育苦难的真切体验就毫无保留地凸现在作品中。

二、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

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因素往往决定一个作家的创作倾向和作品风格。

萧红走上文坛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式的新思想浪潮业已消退,现代文明开始深入人心。“五四”新思想对萧红的影响主要是促成了她像其他“五四”新青年一样逃离封建家庭,走上独立谋生的漂泊之路,使她树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婚姻观。萧红在婚姻中有着明显的性别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她反抗一切精神上的压迫。但萧红生存的时代,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无处不在。在新、旧价值观念的相互冲突中,一直沉睡于男权统治王国中的女性们有了思想上的觉醒。

然而,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无路可走”便会对现实境遇产生一种迷惘感。萧红比其他女性作家更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痛苦与焦虑。她深感中国女性在几千年的封建男权社会中所处的卑下地位和她们所背负的道德、伦理责任。因此,她渴望自由、人格的独立,渴望理想爱情和幸福婚姻。

另一方面,在冷酷的现实中进行抗争却又处处碰壁的她,并未彻底摆脱传统女性对男性的依赖。这种依赖心理在她与萧军、端木蕻良的婚姻生活中都有明显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矛盾心理并不只是她个人的,而是打上了这个时代女性共同的软弱、哀伤的印记。第一、二代的许多女性作家,都没能摆脱女性自身的冲突与爱的焦灼。萧军过分保护的倾向伤害了萧红的自尊心,但萧红又克服不了受萧军保护的惰性。这种“惰性”应是中国传统女性,包括觉醒了的女性知识分子无法真正摆脱男权意志影响的一个有力桎梏。

萧红则更多地直面现实中的残酷和沉痛。她的叙述客观、冷峻,书写女性苦难,剖析国民自身的奴役性格,揭示封建社会对劳苦大众的剥削和压迫。在众多悲剧女性身上,寄托着自己无奈的人生感慨,情感屡被挫伤的难言之痛。萧红曾说,她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因为是个女人,这体现了萧红在爱情婚姻上的悲剧观念。对人生命运的悲剧意识,深刻影响了萧红在婚姻、爱情中的认知和思索。

三、生活的挚友,精神的导师

萧红的一生主要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1934年6月,萧红完成了著名小说《生死场》的创作,并与上海的鲁迅取得了书信联系。在上海生活期间,鲁迅对萧红和萧军给予很多帮助。萧红的《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鲁迅为此书写了序言,并对萧红的文学创作予以肯定和鼓励。当二萧陷入感情危机时,萧红精神非常苦恼,每天大部分时间呆在鲁迅家里。为了弥补与萧军的感情裂痕,萧红于1936年7月16日只身离开上海去东京,鲁迅及许广平、叶紫等好友前来送行。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 消息传到东京,萧红悲痛不已,写了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并嘱托萧军多探望许广平,帮助她度过这段哀恸的岁月。在萧红心目中, 鲁迅先生既是生活上的挚友,又是精神上的导师。她接受了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悲剧观念,“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塑造了众多善良、忠顺、愚昧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生存悲剧的描写,揭示出女性被奴役、被压迫的灵魂,“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国民的觉醒。“祥林嫂”型的人物在萧红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呼兰河传》中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儿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王寡妇从此便发了疯。即使疯了,也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地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

萧红评价鲁迅的小说创作时曾说:“鲁迅小说调子是深沉的, 那些人物多是自在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动物性的,没有人的自觉。”萧红继承了鲁迅开启的“国民性”的主题,对国民自身的奴役性格和“看客”心理作了深入的揭露和剖析。萧红和鲁迅的“批判倾向、锋芒直指反动统治阶级,集中审视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和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精神的戕害,达到了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高度。萧红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内涵有鲁迅因子,传达出与鲁迅塑造的女性一样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

描写母亲的诗歌 篇3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北美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在生前就将诗集《美洲最近出现的第十位缪斯》付梓问世的女诗人。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安妮对母亲形象情有独钟。文章着重探讨其作品中渗透着的三类母亲形象:第一类是实际意义上的、充满母爱的母亲;第二类是比喻意义上的、文艺作品的作者;第三类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充当女儿角色的母亲。在此基础上文章试图进一步分析和挖掘母亲形象塑造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母亲形象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5017704

一、安妮其人其诗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 1612-1672年)是北美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生前发表诗集的女诗人。她的第一部诗集《美洲最近出现的第十位缪斯》(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开启了美国诗歌创作尤其是女性诗歌创作的传统,受到广泛关注。安妮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受过良好的英国古典教育[1]。她出生于英格兰中部北安普敦的清教徒家庭,父亲托马斯·杜德利(Thomas Dudley)及作为父亲助手的丈夫西蒙·布拉兹特里特(Simon Bradstreet)都曾任殖民地总督。她自幼生活在林肯伯爵庄园,得以饱读诗书,接受良好的教育。据称,“家庭图书馆藏书逾800册”[2]3。所有这些都成为她日后诗歌创作的源泉。婚后两年,年仅18岁的安妮便离开英国乡村舒适的贵族庄园,随父亲和丈夫千里迢迢来到当时北美的英国殖民地马萨诸塞。

根深蒂固的清教主义文化、强大的教会势力、男性占主导的传统观念和新大陆恶劣的生存环境皆未能阻挡她创作的步伐。在新英格兰定居一年后,安妮便开始写作,她笔下绵延近40年的创作成果至今犹存。其作品以诗歌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散文。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她的诗歌分为公众诗歌和个人诗歌。其公众诗歌在形式上较正式,被认为是文艺复兴作品的模仿;主题涉及历史、社会、科学等严肃话题,如《序诗》(The Prologue)、《四元素》(The Four Elements)、《人体质中的四体液》(Of the Four Humours)、《人生四季》(Of the Four Ages)《一年四季》、(The Four Seasons)和《世上四帝国》(The Four Monarchies)、《新旧英格兰对话》(A Dialogue between Old England and New)、《作者致其书》(The Author to Her Book)等。其个人诗歌主要为自己和家庭而写,谈论孩子的出生与成长、对丈夫的爱与思念、疾病与离世、世俗欲望及日常琐事,包括《致孩子们》(In Reference to Her Children)、《献给我亲爱的丈夫》(To My Dear and Loving Husband)、《纪念我亲爱的孙女伊丽莎白·布拉兹特里特(殁于1665年8月)》(In Memory of Elizabeth Bradstreet)、《灵与肉》(The Flesh and the Spirit)、《疲倦的朝圣者》(As Weary Pilgrim)、《屋舍焚毁后》(Upon the Burning of Our House)等。

身为人母,安妮一直在生活中尽职尽责地照料自己的八个孩子。自然,她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渗透着各种母亲的形象。我们大致将其归为三种:第一种是实际意义上的、充满母爱的母亲;第二种是比喻意义上的、文艺作品的作者;第三种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充当女儿角色的母亲。

二、实际意义的母亲

安妮大量的个人诗歌和若干散文都满溢舐犊之情,真实记录了一个母亲心心念念地牵挂着下一代的出生、成长、教育、离家、归来以及痛彻心扉的夭折,如《咏儿子塞缪尔赴英》、《致女儿汉娜·维京》、《作于儿子从英国归来》、《致我亲爱的儿子西蒙》(散文)、《致我亲爱的孩子们》(散文)、《纪念我亲爱的孙女伊丽莎白·布拉兹特里特(殁于1665年8月)》、《致孩子们》等。在众多作品中尤以《致孩子们》最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0卷第5期

周霄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的母亲形象

《致孩子们》作于1659年7月23日。整首诗由一组隐喻贯穿而成:鸟妈妈、鸟巢、小鸟等。通过大量的比喻性语言,如“孵化”(hatch)、“公鸡”(cocks)、“母鸡”(hens)、“翅膀”(wing)、“一窝”(brood)、“飞翔”(fly)、“啄食”(peck)、“歌唱”(sing)等,安妮把孩子成长和离去的叙述转化为一个鸟妈妈和一窝小鸟儿的寓言故事,真切描述了母亲在孩子长大成人即将远行时的那种苦乐参半、纠结复杂的心情。这首诗歌充溢着如山的母爱,那份深切的舐犊之情因朴实真切而震撼人心。

全诗的情感层层递进,形成四阶梯。在前40行中,我们从比喻中得知作为鸟妈妈的安妮共“孵出八只小鸟”,“四只为雄四只为雌”[3]253。“老大展翅高飞了/飞向远方飞离我”“老二也飞走了/随其伴侣飞去无踪影”“老三羽毛雪白/对此我难掩喜悦/她跟随真心爱侣/与娘话别”“老四远行求学/与饱学之士畅谈”“老五绒毛未脱/扑腾于灌木间”“余下三个尚待家中/待其长大,必如兄姐/天南地北任其高飞”[3]253-254。从诗中我们得知,诗人最大的孩子去了远方,她用啾啾鸟鸣抒发相思,盼其归来;老二、老三跟随爱侣远走他乡;老四外出求知、遨游学海;余下四个羽翼未丰、尚待闺中,但假以时日,仍将展翅高飞、追随梦想。八个孩子的成长在安妮笔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再现了母亲对孩子成长历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关心、细心和爱心。

在41~68行中,安妮对于孩子们的离去表达了她作为母亲的深切忧虑。她担心圈套(fowlers snare)、粗鲁的小孩(untoward boy)、捕鸟者,甚至粘胶的枝桠(lime-twigs)和贪婪的老鹰(greedy hawks)会伤害儿女。因而,安妮再三叮嘱儿女危险无处不在,务必时刻留意身边,保全安康。endprint

随后的12行中,安妮回忆起曾经的青春岁月并幻想着不远处的一片圣土,那里没有寒冷,远离风暴,四季如春,青春永驻。不难想象,安妮笔下的那片风和日丽歌声袅袅的国度(a country beyond sight)正是人生的终点——死亡。母亲曾经年少,曾经美丽,而如今为了儿女和家庭操碎了心,熬白了头,青春不再,美丽不再,尽管如此,她不悲伤不哀叹,她要纵情歌唱,即便与世长辞,牵挂也绝不终止。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她幡然醒悟,只有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她才得享寒泉之思,才真正青春永驻,得到永生。于是她切切叮咛:当你们长大成家,抚育孩子,便能切身体会母爱——疼爱你们百般、养育你们长大、看着你们高飞、给予你们生活、教导你们生存。这番离愁别绪很快被热烈奔放的告别代替:“去吧,我始终伴你左右,/即便与世长辞,我仍告诫不休/再见吧,我的小鸟们,再见了/你们一切安好,我便快乐无忧。”[3]256

身为母亲,她是如此含辛茹苦,却又乐在其中。爱是祝福不是羁绊。她的母爱不会随着孩子的远行而减少,也不会随着她的离世而消失;相反,这份母爱与牵挂将会永无止境、永不停息。

通过这一系列贯穿始终的比喻,呕心沥血的鸟妈妈形象呼之欲出。在圣经中,鸟类比喻上帝或基督这一至高无上的保护者和家长。因而这一比喻与其说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博爱、养育和保护孩子的好母亲,倒不如说是塑造了一个神圣的上帝般的角色[4]。而这正是恪守清教教义、勤勉持家的安妮的最好写照。

三、比喻意义的母亲——文学作品之母

据学者推测,《作者致其书》一诗大致完成于1647年[2]10,但直到1678年才收录于第二版《美洲新近出现的第十缪斯》。在该诗中,安妮把《第十缪斯》比作活生生的孩子,而自己,则是书的亲生母亲,以此真切地表达了诗人乐见作品发表的心情。

作为“母亲”,本该愉悦自信地看到“孩子”长大示人,而安妮却充满不安和惶恐。从一开始,她就用母亲那种怜爱又无奈的口吻对孩子说:“你是我贫乏大脑的畸形产物/自从出生便一直伴我左右。”[5]157这一切源自孩子的不完美:畸形的(ill-formed)、衣衫褴褛的(in rags)、步履蹒跚的(halting)、错误未减的(errors were not lessened)、不宜抛头露面(unfit for light)。自然,当这个淘气小儿(a rambling brat)曝光在公众目光下缺点尽现时,母亲羞红了脸颊(blushing),倍觉厌烦(irksome)。但这一切并非母亲之失,而是诗作被朋友夺走,呈现在世人面前。安妮的第一版诗集《第十缪斯》面世于1650年,由其姐夫约翰·伍德(John Woodbridge)带到伦敦出版。伍德在《致读者信》中写到:“这本诗集是一位女人的作品,她受人尊敬、令人爱戴、举止优雅、学识出众、虔诚尽责、谦恭有礼。她勤奋持家、任劳任怨。不仅如此,这些诗作是她挤占了睡眠和休息时间的业余成果……然而作者本人对出版一事毫无所知,并不愿诗篇付诸公开。”[3]2可见,该诗集是在安妮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版,仿佛一个孩子来不及修饰打扮,还未学会走路,便暴露于大庭广众,母亲自然觉得惭愧难堪。

“但是”一词令笔锋顿转。作者的母亲意象得以强化:“但是你终究是我所出,如果我能/亲情终将会修正你的毛病。” [5]158安妮是一个典型的好妈妈,用实际行动弥补无心之失:替孩子洗脸(wash thy face)、活动关节(stretch thy joints)、穿体面衣服(better dress to trim thee)。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她看到更多的瑕疵(defects)、更踉跄的步伐(hobbling)和家织土布衣裳(homespun cloth)。因而安妮谦虚地认为该书尽管几经修改编辑,仍错漏多多,远未达到批评家的严苛标准,故而只适合在平民中流传:“这样穿着你尽可在平民中游荡/只是当心别撞到批评家手上/走路应选沿途人多没交道。”[5]158

该诗中,“父亲”的出现,使全诗达到了高潮。她承认这孩子出身卑微,是个没有父亲的私生子。因此安妮作为书的“单亲母亲”,尽管贫穷困苦,她独自承担起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孩子唯一的监护人:“若问起你的父亲,就说未曾有过/问起你的母亲,只说她潦倒穷困/别无他法、只得把你赶出家门。”[5]158照理说,未婚生子是道德败坏的行为,但是安妮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她很快使读者可怜起单亲母亲来:生活窘困、无夫可依,被迫把孩子赶出家门,赢得读者的同情和认可。由此安妮对此书获得了独立的、全部的作者身份。显然,安妮认为自己摆脱了“父亲角色”的影响和保护,已然成长为成熟独立的诗人。这“父亲”概念不仅包括生活中的父亲托马斯·杜德利,还包含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父亲”,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作家菲利浦·锡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以及法国作家纪尧姆·杜·巴特斯(Guillaume Du Bartas)。对于父亲、锡德尼和巴特斯,安妮都曾作诗纪念和赞扬。这种自我授予作者权威的方法是安妮对自己创作技艺的辩护和对批评家们对女性作者偏见的大胆挑战。

四、颠覆意义的母亲

在安妮的作品中,有一种母亲形象是特立独行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具有颠覆意义的母亲。母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独立、勇敢、大气、强势的形象,反倒像是个需要母亲保护和协助的女儿形象。创作于1642年英国内战时期的《新旧英格兰对话》,完好地呈现了这一特殊的母亲角色。安妮以对话方式创作,分别将旧英格兰和新英格兰比喻成母亲和女儿,描写了英国内战时的政治动荡和武装冲突,表达了女儿对故土的眷念之心与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诗歌一开篇女儿英格兰就盛赞母亲英格兰:“啊亲爱的母亲,最美最出色的女王/名利、安宁、幸福和天佑齐聚您身上。”[5]75女儿的言语间充满了对母亲的美貌和声誉无限崇敬赞美之情。随后话锋一转:“为何会有这忧伤的曲调、悲恸的表情/噢,告诉您的女儿,她会深表同情。”[5]75endprint

在女儿的关切下,母亲一味大而无当地哀叹,吞吐间却不肯道出为何忧愁寡欢,反而责怪女儿:“你只管高兴,一任我独自忧伤。”[5]76见此,女儿不再追问,而是采用推测方法揣度亲母心意。连用15个问号猜测了15种可能!摆出一副“知母莫若女”的姿态[5]77-79:某个亨吉斯特,强壮如撒克逊人,以诡计或暴力篡夺您华丽的王冠,使您的疆域遭受狂暴战争的践踏?或是克努特,果然无畏的丹麦人,抢走了您那和平的王权节杖……是盟友可爱的法国,打您残局的主意?是荷兰以怨报德,弃您于危难?是干旱,饥馑,抑或是虫灾?

在女儿的哀求和引导下,母亲终于敞开心扉道出哀愁[5]80-85:我必须承认你提到的一些伤痛,我美丽的身体正备受它们折磨……到处是贪污行贿、通奸和谎言,这怎像个国家,我为此感到羞愧。放高利贷、欺凌弱小、敲诈勒索,这些都源于我惹下的弥天罪过。并开口向女儿求助[5]92:如果你还有丝毫恻隐悲悯,或者还有任何孩子般的爱心,为了帮我解脱,请尽你力所能及,回报我吧,既然我曾施惠于你。

一个母亲竟向经验和学识都不如自己的女儿开口求助,这是何般无助和柔弱?女儿显然比母亲成熟与镇定,她以为与母亲心手相连、共担惩处本就是义务,因为这是受惠于母亲的回报。若漠不关心,自当痛苦难当、烦恼缠身。她鼓励母亲振作,一如生活中母亲安抚小孩:“亲爱的母亲别再埋怨,擦干眼泪,抖落身上的尘土,振作精神坐起身。”[5]92 并连用排比“天佑上议院……保佑下议院……保佑您的诸郡……保佑您的牧师们……”[5]93企图恢复母亲失落已久的勇气,祈祷后来的日子一路坦途。随后女儿仔细分析形势,大胆果敢地献计献策,洋洋洒洒,信心百倍,让母亲相信“过一会,您的故事就会是另一种模样”[5]99。至此,母女对话在女儿的美好设想中戛然而止。

在诗中,传统的母女形象得以颠覆。母亲絮絮叨叨、长篇累牍、一筹莫展,而女儿关怀切切、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虽然女儿以近乎愚执的爱相信母亲终将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上帝荣耀,不负上帝之期许,但以女儿面目出现的新英格兰一反娇弱、事必依赖的形象,反倒像是充当了“母亲”的角色,为母亲英格兰这一“女儿”答疑解惑[5]9。

整首诗歌母亲发言3次,计153行,女儿4次,计136行。从对话数量看,母亲的话语多于女儿,似乎主导了话语权;但从对话内容看,有效信息更多地出现在女儿话语中。对话由女儿开始并由女儿结束:从赞美母亲到关怀询问到推测引导再到最后的安抚建议,整个对话在女儿的引导下有序展开,女儿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和真正的话语权。

母亲的这种柔弱无助实则源自安妮内心对男权社会的深深无力感。软弱的旧英格兰母亲是以安妮为代表的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形象,而强势的新英格兰女儿则是安妮内心的渴望和自己真正的化身。安妮借对话人物之口发出自己的声音,怀着颠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的“野心”,盼望在家庭和社会上充当真正的母亲角色!

该颠覆性的“拟女性主义”思想在安妮其他诗作中也能窥见一斑。如《序诗》中,诗人宣称[5]21:就让希腊人和女人如其所是男人占了先机且遥遥领先,不合理地宣战又有何用;男人最佳,女人心照不宣你们的优势遍布每个角落;但对我们的些许优势也得认可。啊你这天上高高飞舞的彩笔,永远以战利品伴随着礼赞,若屈尊惠顾简陋如许的诗句赏我百里香、欧芹做的花篮,我这低微、未经提炼的矿藏会使你耀眼的金块更加闪亮。

安妮承认男性占得先机高高在上;她也赞赏男性精于文学成果斐然。与其冒然宣战,胜算不大,不妨放下身段,温和战斗。她放低姿态,请求获得些许认可,要的仅仅是“百里香、欧芹做的花篮”。但安妮最终却悖论式地宣称:女性低微粗俗作品会给男性耀眼夺目的诗作锦上添花。这看似悖论,事实上却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出汹涌澎湃的女性主义“谋反”暗流。

这一母女关系颠倒的创作主题在后人笔下也得以继承和发扬。如华兹华斯在《我的心跳了起来》中宣称“儿童乃成人之父”;《致朵拉》中,12岁的女儿朵拉成为老眼昏花的老年华兹华斯的引路人。这种颠倒时空、翻转伦理的父子或母女角色或许就是从美国第一位女诗人手中得以滋生。

五、结语

我们发现,同样的母亲形象在安妮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个人诗歌如《致孩子们》中,孩子们的母亲安妮是自信热情的。而公众诗歌如《作者至其书》中,诗集的“母亲”安妮是谦虚谨慎的;而《新旧英格兰的对话》中,旧英格兰母亲是不安和无助的。或许置于当时的社会和宗教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在清教教义中,一个称职的母亲和妻子要以家庭本职为重:对家庭忠诚,对宾客谦逊,对丈夫依从,对子女爱护。从家庭逾越,进入社会领域,发表言论甚至出版诗作,极易遭人诟病,更别提宣称女性权利。安妮熟稔男性主导的游戏规则,深知拷问当时当世的秩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旁敲侧击,采取“温和战斗法”,如树立贤妻良母形象,谦逊地自我否定才华和通过对话人物发声等,来含蓄温婉地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她把自己写进了作品中,从而把自己写入了本为“禁地”的社会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显然,当她弃置针线,拿起纸笔,书写或个人情感或宗教自觉时,她给新英格兰女性带来了全新的形象。参考文献:

[1]蒋怡.家庭政治:论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的诗歌创作策略[J].外国文学,2013(5):15-24.

[2]ENGBERG, KATHRYNN S. The right to write: The literary politics of Anne Bradsreet and Phillis Wheatley[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2009.

[3]HENSLEY, JEANNINE. The works of Anne Bradstreet [M]. Bost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4]REQUA, KENNETH A. Anne Bradstreets Poetic Voices [J].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1974, 9(1): 3-18.

母亲节赞美母亲的诗歌 歌颂母亲 篇4

——此文献给天下的所有母亲,不管贫贱或是富有。

母亲呵,你能否用枯树皮的手

拂去自己早已两鬓斑白的沉霜?我知道

红丝带的蝴蝶结漂白记忆中的黑发

已经久远了。母亲呵,你若无其事

还是轻轻蠕动一嘴松动的齿牙

不紧不慢。和着泪帘里的笑

吟唱童年犹新的曲曲歌谣

回忆是思念的蛇。划出一个字

蜿蜒行进在,我今生余痛的残墨

母亲呵,你仍不惜用这干裂的舌芯

舔尽我高傲的毒。我在你的面前

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所以,隐约一种叫做母爱的话题

无疑是游子们,最愚蠢的伤

母亲呵,曾经芳名如菊的人儿,你老了

白色瓷瓶的边缘有你剩余的药香

素绢深旧年华。操持中

拭透慈爱的心扉,至今却依然

掩映不住你关怀的疯长

秋风已起。即使孤影里,母亲呵

你也别着凉。无论何时何地

夕阳要紧依一种叫做儿女的拐杖

而你,所孕育的沃土上

植被覆盖的种子都在发芽,茁装成长

而我,此刻。只想听你呼唤一声

我的乳名。恍惚中,母亲呵

我好象回到院落,那幼时汲水的井旁

母亲呀 母亲

——献给《母亲节》天下所有的母亲

你银白的头发、佝偻身子、孤单的身影

你已老了。

你与乡邻村野为伍

你80岁的高龄、仍自己打水、自己做饭

你仍撕守着我儿时家园

梦的故乡

你一生养育我们四个儿女

四个儿女是你一生的骄傲

你放飞的鸽子是你一生的牵挂

生存的希望

每与人提起

慈祥的脸上总挂满了笑容

母亲

我历尽风霜

久经苦难的母亲

钝拙的笔怎能写尽万千话语

我缕缕情愫

赞美母亲

母亲是一艘大船

载着我驶向大海

去追寻生命的奥秘

去探索世界的神奇

母亲是一座高山

蕴藏着万物

哺育我成长

强壮我的身心

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

带着我云游四方

用她那优美的曲调

颂吟着祖国的历史

母亲是一缕春风

吹生着世界万物

盈盈的步履间

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母亲是丝丝春雨

滋润着大地万物

啊!母亲

描写父亲和母亲的外貌描写 篇5

1、她,长得美丽动人;她,长得面似桃花;她,就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她还有一对柳叶眉,玩玩的眉毛下面镶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远远望去,好像两颗大大的黑珍珠,非常美丽。

2、她中等个子,弯弯的眉毛,她虽没有白白的的皮肤,没有苗条的深材,我却认为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了,她就是我的妈妈。

4、妈妈的眼睛是圆形的,有眼里有个小豆豆。妈妈的眼睛像葡萄,有像球、桂圆。妈妈笑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真好看。妈妈的鼻梁不高,鼻孔很大。鼻梁上背着一幅漂亮的小眼镜。妈妈的嘴巴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妈妈的手很胖,身子也很胖,脚也很胖。

嘛。

6、妈妈是一名人民警察,浓眉大眼,皮肤白净,长得十分清秀。而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如瀑布般的一头黑发。但这黑发可远观不能近看,若走近仔细一瞧,你便会发现密密麻麻的黑发中已夹杂着点点银丝了。

7、我爱看妈妈的脸,乌黑发亮的秀发下一张端庄秀丽的脸,脸色泛着红润。笑起来,就像丁香花开放,让人从心底里觉得很舒服。

8、我的妈妈,她长着一头棕色大黄的卷发,扎着一个辫子的时候,像一匹马的尾巴。两条弯弯的细细的眉毛,像一条小船。一双会微笑、有神的眼睛里有两颗圆溜溜的眼珠像两颗葡萄。妈妈长着一张红润的嘴巴,她一笑,露出了一排排洁白的牙齿。妈妈还有一双大大的耳朵。当妈妈生气的时候,眉毛有点往上斜,眼睛瞪得像铜铃那么大,射出愤怒的眼光。鼻孔喘着粗气,嘴角往下斜。当妈妈高兴的时候,眉毛弯弯的,眼睛眯着,嘴角往上翘。

9、我有一个漂亮的妈妈,她有洁白无瑕的皮肤,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有个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由个挺拔的鼻梁,可惜的是鼻梁上还架着一幅眼镜,还有那飘逸的秀发,在大街上,回头率100%。行人们都说“这个女人真漂亮。”

10、我有一个长得漂亮的妈妈——一头乌黑的头发,两道弯弯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12、我的妈妈在卫生学校当老师。她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端正的鼻子下面有一张爱唠叨的嘴,胸中却有一颗关心人的心。

13、我的妈妈是一个中等个子,皮肤又白又细的,头发黑黑的,像黑色墨水汁一样,妈妈的嗓子是沙哑的,说起话来声音很高,还有着非常流利的普通话,因为她是一名教师。梳着一个高高的小辫子,妈妈眼睛水灵灵的,看起来炯炯有神的样子,她还有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14、我的妈妈身高大约一百六十公分,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黝黑健康的肤色,水汪汪的眼睛,高挺的鼻子,以及跟天上的眉月一样弯弯长长的眉毛。妈妈是一个爽朗、直率、活泼、每天笑脸迎人的人,而且在出门前都一定要化妆,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才肯出门。

15、我的妈妈将近四十岁了,每天还是充满青春活力,两条秀眉下嵌着两颗水晶葡萄,小巧玲珑的鼻子下面有一张樱桃小嘴。这几天,我老是惹妈妈生气,所以,我觉得“皱纹恶魔”已经悄悄爬上了妈妈的眼旁、脸颊、额头,细想起来,我的脸红得像虾一样。因为我深深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

描写爸爸外貌的段落

1、小时候,我笔下的爸爸理着乌黑的小平头,黝黑的脸庞上威然一幅年轻有为的神情。一身西服嵌在他的身上,也有一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2、爸爸个儿中等,瘦瘦的,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是一只能言善辩的嘴,看起来十分精神。

3、爸爸平时总戴着一副眼镜,个子不高,皮肤白皙,穿着一身白色的工作服的时候特别象一名古代的书生,一脸文雅的样子。

5、爸爸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浓浓的眉毛,分不清真假;脸上还镶嵌这一双尤其幽深的眼睛,时常盯着我,让我干任何事,也不敢有半点马虎;你别看那一双不起眼的嘴巴,会将出任生的大道理,还会教育我和哥哥如何去做好一个完美的人。

7、我的爸爸长得可帅啦!他有一双大大的黑眼睛,两道浓浓的柳叶眉,就是特最大的象征。大家都称他为——美男子。

8、我的爸爸身材不高,看上去年轻有力量,身体偏胖,一双眯眯的小眼睛,说话的时候一口洁白无暇的牙齿露出来。

9、我的爸爸是个老师,他中等个,有点胖,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他在学校教地理,这副眼镜帮着他看见了中国,看到了全世界;他也教历史,这副眼镜又帮着他看到了书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了解到变化万千的事实。

10、我的爸爸是一个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他中等身材,一张“国”字形的脸,一双充满豪气的大眼睛嵌在浓浓的眉毛下面,爽朗的神情之中透出热情。

11、我的爸爸是一家之主,他长得不高不胖,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头发短短的,鼻子和耳朵上架着一个大眼镜

12、我的爸爸是一位体育老师。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长得十分强壮。就是因为天天要上体育课,被太阳公公晒得有点黑。同事们经常约爸爸出去玩,但爸爸的工作多如牛毛,连一点点的时间都没有。

14、我有一个严格无比的爸爸,他的脸凶得像一个“国”字形,脸上还嵌着一对不大的但炯炯有神的眼睛,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显出了一个像军人的气派。

描写母亲的初中生作文:解读母亲 篇6

印象中的母亲,头发乌黑乌黑的,手白嫩白嫩的。多想您一直是这般,但岁月的年轮留下了记号,青丝不复当年模样;手里也留下了时间沧桑的印记。母亲的职责如天使一般,当上天并没有赐给她天使的容颜,随着光阴的流逝,青春已悄悄从母亲身上溜走。虽然不再年轻,当她仍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充满激情的保护病人的健康,谁让她是一名护士呢?

妈妈大学毕业后就成了一名护士,在十几年间,她帮助过无数的病人,甚至挽救过病人的生命。对于病人而言,她是名副其实的天使。我曾经跟着妈妈在医院住过几天,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工作状态,我明白了母亲的工作有多么重要!

那时我读五年级,爸爸出差去了外地,妈妈要上夜班,我无人照顾,所以只好把我也带去了医院。在妈妈心中,病人永远比我重要,所以我只能呆在房间里看电视。妈妈去照顾病人了,电视里放的都是一些无聊的节目。看了半天,我终于耐不住性子,悄悄从房里溜了出来。

“哇,病人真多,医院真大!”我边走边想。走到一间病房外,里面有个小孩,样子十分虚弱,旁边睡着一位女士,应该是小孩的妈妈。看那妈妈的样子,好像十分劳累。“一定是照顾小孩才那么累的。”我心想,看看自己,甚至有点羡慕那个病了的孩子,他起码有妈妈陪着,而我的妈妈却在陪别人的孩子。“唉,真读不懂妈妈。”

突然,我看见了妈妈,她正在为病人打针。眼神专注,只见她用橡皮管扎住病人的胳膊,用手轻轻的拍打着病人的手臂,细心的找到血管,然后缓慢的将针头插进血管里,检查没有漏水之后,妈妈这才松了一口气,解开橡胶管,又开始为下一位病人打针。我站在病房外面,空调吹得我有点冷,却发现此时妈妈的脸上却挂着汗珠,头发被汗珠粘垂在了一起,有些汗珠顺着妈妈的发丝,掉到了地上,也摔在了我的心里。看着妈妈劳累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妈妈继续为病人打着针,并没有发现我。我强忍着眼泪,也没有叫妈妈。

《写给母亲的诗歌》 篇7

在儿女的眼里我是娘,在娘心里我永远是她的儿郎。

在家千般好、出门泪思乡,最想念血脉相连、生我养我的娘。

女儿的女儿吻着妈妈的脸庞,幸福在彼此的生命中流淌,心中不禁荡起阵阵彷徨,小时候我也是这样离不开娘

那时的娘年轻美丽漂亮,捧起老娘慈祥的脸庞仔细端详

如今的娘已是满鬓风霜?

童年的时候趴在母亲的肩膀,看母亲奋力地扬起棍棒,砸开冰冻 鼻子一把泪两行,前后摇晃费劲的洗衣裳,我稚嫩冰冷的小手已经冻僵

伸进娘胳肢窝里暖洋洋

夜里把儿女的凉脚丫搂在胸膛

大爱的温暖伴我入梦乡

上学路上千叮咛万重复的话语,“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孩子争口气别人是人你也是人,别人能做的事咱也应该给娘装光”。

我的进步成长就在娘那严厉的目光,感谢娘那恨铁不成钢的耳光!

文革造反父亲高帽子游街三米长,根根铁丝扎进头皮门牙磕掉血流衣裳,黑五类家属子女被赶下乡,生活的重负全部落在娘的身上,我们姊妹最小的只有四岁啊,纺棉织布推磨打场,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借两间没有门的茅草房,娘带着我们深坑拉土南山拉石头,和着眼泪整整三年建起自家的土坯房,就是这房造就了一代人的思想。

难忘的豆秸铺啊那就是床,姊妹三唯一挤在一起取暖睡觉的地方,这一切

唯独那歧视的白眼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姊妹户口都多长了五岁,为的是干大人活分成人口粮。

娘白天干活,夜晚哭泣委屈作难哭笑神经失常!

她有多少次想到死啊,但是支撑这个家不能没有娘!

艰难曲折历经磨难让娘心胸宽广,父亲迫害病逝娘挺过一关更加坚强,我考上大学姊妹三扎到娘怀里抱头大哭一场。

娘说“有盼头了,哭的高兴 心里敞亮”。

娘的苦水眼泪足有一大缸。

姊妹七个成人成才都是娘的恩德无量!

娘是半裹的小脚,但走路总是匆忙,我生病娘拉着板车送我医院一路小跑,我生孩子娘焦急的从夜晚陪到天亮,我取得了成绩娘高兴的眼泪流淌,大家族的子孙满堂忙得还是老娘,棉衣棉裤里里外外拆洗缝补都离不开她啊,九十岁的娘啊身体依然健康,都喜欢吃娘做的饭菜,骑着脚蹬三轮给这家送杂面窝窝,给那家烙馍蒸菜送到楼上。

现如今娘的手指类风湿已经变样。

依然一个人住在那间老房,身子不在挺拔,一嘴假牙,老式柜子、板箱,案板、凳子、电视、一张床,平静的生活啊,乐呵呵的享受这岁月的时光。

怎么才能报答娘的恩情?

恨不得一步跨到娘的身旁,依偎在怀里说短道长。

母亲的诗歌 篇8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亲的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诗歌1

小时候,母爱是深沉的怀抱,我依偎在里头,不愿出来。

长大后,母爱是一双带笑的眼睛,我沉浸在里头,不愿出来。

你用沙哑的歌喉,唱着爱的歌谣,那歌声,传响在我心中。

你用粗糙的双手,编织着爱的毛衣,那温暖,环绕在我心中。

你用带笑的眼睛,凝望着我,看我从稚嫩走向成熟。

你举着亮光微弱的灯盏,在黑暗中照亮我前行。

你带着慈爱的笑容,在孤独中伴我走过春夏秋冬。

你,用如大海般深沉的爱,灌满我的内心。

你,我的母亲

你那伟大的爱,包裹了我的一生,也消耗了你的一生。

母亲,谢谢。

谢谢你,哺育我成人。

谢谢你,包容我的任性。

谢谢你,陪我度过每一个悲伤日夜。

谢谢你,爱我。

母亲,我愿做大树,为你遮阴。

母亲,我愿做鸟儿,为你歌唱。

母亲,我愿用我的爱,回报你的恩情。

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我爱你。

母亲的诗歌2

小时候

我的心跟随着母親

一眼見不到母親的身影

我便会伤心的哭泣

长大后

母親的心跟随着孩儿

无论我走到哪里

母親的心都不畏艰难险阻

总在孩儿的身边

兄弟姊妹成家立业各奔东西

我们的心都离开了母親

多久都不会想起那熟悉的身影

母親的心却分了家

跟随着子女海角天涯

深夜里

母親仰望着遥远的星辰

母親的心湿润了

模糊了双眼辨不清

儿女的方向

母親的心累了

为了跟随儿女的脚步

依然跳动着……

母亲的诗歌3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险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却永远不会忘记。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母亲的诗歌4

春天

母亲那双皴裂的手

在泥土里播撒希望

掌心里埋藏对儿女的期望

夏天

母亲那双顾不上擦汗的手

拖着疲惫的身影忙碌在田间地头

滴下的汗水是对幼苗的殷切守候

秋天

母亲那双采摘丰收果实的手

抚遍每株果树的枝头

收藏一枚枚属于自己的奖牌

冬天

母亲那双裁制冬衣的手

厚实的棉絮细密的针脚

穿在身上像母亲的手抚上胸口

母亲的诗歌5

脑袋探出母体的一刻

我知道

再也无法回头

我喜忧不明地啼哭

是你欢欣的痛楚

在人生的版面

你用简单的锄头

为我们的成长

翻找贫瘠的阳光

未来与命运早已

注定

在田间地头

约会幸福

镰刀划过的瞬间

似空中弧线陨落的流星

极不情愿地踉跄地

缩短

日头与西山的距离

老牛的哞叫是你

悲怆的叹息

直刺我渐行渐远的心思

偶然间

暮然回首发现

我对母亲爱得

深沉

母亲的诗歌6

我们那疙瘩母亲都住惯了

不愿离开那里半步

屋前房后的柳在母亲的眼里

就象孩子般的蹭蹭地长

母亲天天看着可高兴了

院子里的鸡鸭鹅都是象她伺候的孩子

整天追着在院子里跑

不是他掉队了,就是赶不上

母亲就在一个一个的扶

知道撵上为止

屋里屋外的忙活,母亲从不觉得累

伺候大的又伺候小的,不是给他做鞋子

就是给她缝补衣裳

锅台前,园子里都忙个不停

手上的`老茧一层又一层,裂出血口子也不喊疼

脸上的皱纹比她的实际年龄还多

多少次回乡探望母亲,想把她接到城市里去住

母亲摆着手说:“不了,我在这里住惯了”。

这里的乡里乡亲的都熟悉

还有我忘不了的这个屯子

和我住的土坯房

你们要在外面给妈争口气

就行了

每次在临走的时候

我都望着村口那棵老杨树不愿走

她就象我可怜的老母亲

站在村口象我张望

母亲的诗歌7

有一种爱,总想把我叼起,躲过寒冬,躲过寒冬。

有一种爱,总想把我包融,快乐无忧,快乐无忧!

她伴我成长的历程,永远相守,永远相守。

她送我千里的渡口,还是牵忧,还是牵忧!

我总走不出,她深情的目光。

我总涉不过,她爱抚的海洋。

我的泪花晶莹里,总是飘动她的身影。

我的生命寒冬里,因她而暖意盈盈!

母亲的诗歌8

灰暗的灯光,温暖的炕头,腿上的线团慢慢变小,那是我的母亲,喜欢亲吻我的脸蛋,我爱她。

熟睡的我也一样淘气,被子常常被踩光,但是我不会冷,因为总有人为我盖上被子,那是我的母亲,喜欢摸我的头,我爱她。

坚硬的老茧,斑白的头发,渐渐佝偻的背影,那是我的母亲,喜欢唤我的乳名,我爱她。

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真的好美,其实在每个人心中,自己的母亲都美,时间的年轮悄悄溜过,曾经洁白的脸颊爬满皱纹,青丝也变成一头白发,母亲老了,真的老了,曾经喜欢依偎在母亲的怀抱,现在喜欢,将来也喜欢,因为那里最温馨。

母亲的诗歌9

我爱您,母亲。

一烛灯火燃尽了您,清新秀丽的面庞;

一担生活压弯了您,挺直的腰板;

一袭岁月漂白了您,乌黑浓密的发梢。

成长的沙滩上,一个又一个,夹着五彩贝壳的脚印,越跨越大,在那旁边。

总会有另一个痕迹。

是母亲越追越慢的足迹。

时间执笔,何时为您刻下,一道道深深皱印。

也何时勾勒出,雄赳赳气昂昂的身躯。

在每一个儿女心中,饱含深情的镌刻:

“母亲”

也流露出心的墨汁,凝结成,飞扬成,拼凑成:

“感恩”

我们心中的粉嫩花苞,总需温柔春风的吹拂;

我们身体的柔嫩绿芽,总需细密春雨的滋润。

您就是春天,催长了我们,却渐行渐远。

“母亲,我爱您”

母亲的诗歌10

你鬓上的第一缕白发

曾让我在岁月中震憾

你额前深浅不一的皱纹

是岁月坎坷的缩影

母亲是山村里坚强的女人

曾用瘦小的双肩

挑起生活沉重的担子

在那个填不饱肚子的年代

生活曾逼迫母亲放弃女儿

在凹凸的苦难岁月里

母亲的泪水挽留了至爱

母亲的汗水浇灌了希望

泛黄的灯光下

母亲依然在穿针引线

为新生婴儿做衣裳

贫瘠的黄土地上

母亲以弓腰的姿势

种植希望挥洒血汗

披星戴月以生命作耕耘

那双满是裂缝与硬茧的手

是对泥土全新的注释

丰收的季节里

母亲把粒粒饱满的谷穗

蜕变成洁白晶莹的大米

喂养大了每一个孩子

母亲是希望的灯塔

照亮了我们的前程

母亲是温暖的春风

伴我们走遍天涯海角

孩子长大各自成家

母亲也老了

时光荏苒

带走了母亲青春的容颜

带不走她无私的爱和浓情

母亲年过六旬疾病缠身

仍在繁忙的家务活中

为子孙后代作贡献

母亲用患白内障的眼睛

看着眼前日渐模糊的世界

最希望每个子女前途光明

母亲是个好人

岁月

你别伤害她

母亲的诗歌11

静静地在一枝花朵上坐着,已经和书本融为

一体。

书本因为她的专注而张大无数只忘情的、黑

色的眼睛一一一

多么美丽而沉静!那些年头

我以品尝这样的情景健康生长。她轻轻的诵

读在空气中荡起浪花

热爱浪花

嗅怀乡的大海!

如此弯腰的姿势,使阳光碰弯在地上;

如此雪白的头发,使每个冬天都变得纯洁而

美好。

苍老的母亲!长过我一生的阅读!静传地坐

在初春料峭的寒意上

浪花层层装缀我的岁月

在走向大海的学生时代,我一首壮美的诗篇

已等待着你的诵读!

无题

一条青春的河突然间哗地流走

妈妈!我在一片蓝天旁边停下来,我的自行

车斜靠在阳光上

水下的蓝天深广的水:无边的云朵

遍地流浪的云朵这时

我生活中的花朵猛然盛开

这是遍地凌乱的美!我痛饮浪花,在自行车

上踏浪远去车轮滚滚

我远了,远了――彻底地消失!

剩下我的身体在一大片无尽涌动的蓝色旁边

剩下我的诗篇记载着生命,盛开着命中的花

朵――

剩下我青山绿水,生活、劳动

剩下我以母亲的献诗而活着

活着,忧郁、歌唱、满怀希望

等着自己归来!

雷雨

这是无数个春天晨曦中的一个,一阵阵轰鸣的雷声

妈妈!洗菜的竹篮如此空灵,在红红的晨光

中仿佛雷雨不将到来!

而雷雨因为我们美好的家园与轻唱

提前来到我们内心。妈妈,巨大的微笑滚在天空

久已期待的快慰!在城市广场中心

我翻山越岭倾听你轻轻飞回家的声音

但妈妈,你的翅膀只长在我的身上!我飞翔

中的血液钟情于祖国的江河

应和着你的血液的涛声!

仿佛凝聚了无数个世纪的乡村生活的火焰

永恒地燃烧。妈妈,水稻的日子。

血液深处的光芒使太阳明亮,我至为明亮的劳动!

在我轻轻降落在院子里的时刻,雷雨!

开始在天空滚动,把大地、劳动、飞翔、光

怀念母亲的诗歌 篇9

您走了

没有一句遗言

风雪大声抱怨

为什么

你不在床前

瞬间的震撼

仿佛到了临界点

理智撞击着悲伤

立刻提醒自己

家里还需要有一片天

您走了

没有一句遗言

有一个故事

至今没有告诉你

儿时从睡梦中哭醒

梦的内容就是今天

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那个梦境依然保留在今天

您走了

没有一句遗言

九十多岁的外婆

面对空荡的老屋

只说了一句

她走了

我无言

让我相信

母女连心的.格言

您走了

没有一句遗言

从无训斥过

更没谩骂过

你的洁净与勤俭、

言行和尊贵

犹如四季的牧歌

不必解释

我就能心领神会

您走了

没有一句遗言

是没来得及

还是不想让子女有更多的留恋

其实您留下了

您留下的应是无形的大爱

您的言行已融进我的血液

颜容已装裱在我的记忆里

母亲--想您

今天是母亲节

您的儿女会衣钵你的血脉

在大地之上生生不息

您的灵魂会永远萦绕在儿的心头

想您就是绿叶对于根的情素

愿天国里的您能感知到

儿对你的思念

母亲的优美诗歌 篇10

平凡的几乎让我无从写起,

看到一篇篇母亲赞,

我不知道该对母亲如何赞许。

只记得体弱多病,是我孩童时的标记。

因病痛常常趴伏在母亲背上,久久不愿离去,

那是母亲的体温与我的体温的传递,

病痛的我要求母亲背着我摇来晃去。

我的病痛在母亲 的摇来晃去中渐渐好起,

那时母亲脸上露出了微笑,眼却含着泪滴。

渐渐的长大,我又与顽皮对话。

年少的我,无知而轻狂,

假装大侠,到处流浪,到处打架。

无奈的母亲四处寻觅,赔不是——成了惯例。

渐渐的真的长大,

记得那年离开家乡时,

母亲微笑着,却眼含泪花,

用尽心思为我整理好行囊,

目送我从门前的槐树下走向远方。

门前的槐树现已根深叶茂,

却总也遮不住母亲的牵挂,

我知道您在那棵树下遥望,

我也想像儿时那样,趴伏 在您背上,

而手中的活总也放不下。

一首常回家看看,

常使我泪流成行,

槐树下盼儿归的母亲,

上一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下一篇:约客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