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鸟阅读心得

2024-10-02

荆棘鸟阅读心得(精选13篇)

荆棘鸟阅读心得 篇1

如果说高中两年学到最多的是什么,大概就是理性以及历史的看待事物。

《荆棘鸟》不只是一本关于爱情的言情小说,更多的守于那遥远而又广袤的生活的展现,守于那段历史的记叙。遥远异国的别样风情始终比那爱情更吸引人。每一页都陌生又异彩纷呈,仿佛自己亲身流连于澳大利雁阔的地界。而更有趣的守于人们,关于那个地方那个年代的男人和女人的`想法,关于那时的人们如何看待女人或者是男人,看待他们的爱情的。

生活,一种截然不同却与千万种生活出奇一致的生活。生活总是相似的痛苦又令人乏味,它出其不意而又引人致胜,面对这样的生活,每一个人物都从容不迫的向着某种神秘自然的方向前行着。

而我无法接受的是书中人物面对生活时那种毫无抵抗力,一昧忍受,不断忍受其痛苦却难以用力挣扎的态度,就像荆棘鸟,莫名的陷入命运可悲的轮回无法挣脱改变。无法接受的是人物们对女性的态度和女人们自己一手造就的命运。一个关于女性的悲剧,在文章的开篇就已显现,作者怜悯同时敬佩的着力描绘着她们,栩栩如生。

可是这么多令人冷颤的无奈,它们显得是那么的真实,正是那样的时期那样的环境,历史才有机会造就出那样一批人来,才让这个绝望的悲剧触地生根,叫人怜悯,警醒人们切勿回头。

历史确实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最美好的莫过于当悲剧通过血液一代代相传时,那些异乎寻常的倔强奇迹也在悄然开放,哪怕衷心屈服顺从于命运,哪怕生活局限的令人困于自己的精神牢笼,也还是有美丽的自由之花孱弱但倔强的成长。从弗兰克失败的尝试到朱丝幸福的结局,以及可以预见未来更为现代更为自由的人的诞生,简直让人在玫瑰灰烬中感到温暖。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比起那些更著名更具有启蒙意识,女主角纷纷不同凡世的小说,《荆棘鸟》只是描述了真实广大的女性,以悲剧警醒人们,又在绝望中开出一朵花来,告诉我们,一个全新的自由的,不同以往的伟大时代终于来临了。

荆棘鸟阅读心得 篇2

关键词:永恒,爱情观,剖析

1976年到1977年,当时还是一位神经生理学家的考琳 · 麦卡洛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经典巨著《荆棘鸟》。在宏达的历史背景之下,上演了一曲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悲歌,被世人誉为澳大利亚的《飘》。该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成为80年代最畅销小说之一。时至今日, 《荆棘鸟》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当初出版的时候一样,极富感染力,让人爱不释手难以忘怀。

三十多年的畅销,这无疑证明了《荆棘鸟》的确是一部非常有魅力的经典小说。其原因就在于这部小说传承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爱情和命运。不论是在哪朝哪代,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人们都从未放弃对爱情和命运的追求。 这是一部家族史小说,克利里家族传奇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半个多世纪以后才结束。整个克利里家族三代人,从帊迪 · 克利里听从他的姐姐,一位无儿无女的贵妇人的召唤, 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从遥远的新西兰来到澳大利亚的一个牧场,到帊迪唯一幸存下来的,他的孙女朱丝婷,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员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条人生的道路,自己爱情的归宿,开始了新的生活。当然,林林总总的爱情中,恐怕最主要的还是梅吉与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了。考琳似乎将人生的方方面面都融进了这样一部杰出的小说,通过克利里家族所经历的故事,作者向读者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用人一生中最难以想象的代价,才能换取真正的爱,真正美好的东西。

人物描写是小说魅力凸显的另一个方面。这是一部家族历史小说,所描写的人物主要都是大家庭里的人物,人数不多,但都有自己的特色。作者用起自信的笔调,完全地把握住了故事里各式的人物,作品里各式各样的人物通过作者的描述,都活灵活现地站在了读者们的面前 :忠厚老实的帊迪, 自始至终都用他自己的方式来爱着这个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他的妻子菲奥娜 ;菲奥娜外表冷漠,内心从未摆脱年轻时被爱情背叛的阴霾 ;性格暴躁而内心备受煎熬的弗兰克, 把自己青春的梦想都葬送在了监狱里面 ;而克利里家里其他的儿子们,勤劳一生,把他们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那片土地,德罗海达土地 ;温柔善良,性格内向而又倔强坚强的梅吉,梅吉爱上了拉尔夫神父,她带着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爱情去探索者未知世界 ;想爱不敢爱,想放弃却又不愿放弃爱的拉尔夫神父,他在对梅吉的爱情和教会之间进行着痛苦而艰难的抉择 ;尖酸刻薄,自私而又张狂的玛丽 · 卡森夫人,温和善良的戴恩,精灵古怪的朱丝婷…… 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今天的读者们看来,作者使用了很多传统的写作技巧来描写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但作者的笔法流畅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势。

《荆棘鸟》富有特色的叙事结构也是其魅力凸显的因素之一。该小说一共分为七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中心人物,围绕这个中心人物展开描写。而主人公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却成为了一条主线,将这七个部分完整地结合起来。一个凄婉的爱情悲歌便是整部小说的基调。如此美丽的爱情故事从那荆棘鸟凄婉的歌声开始,又在那凄婉的歌声中结束,与小说的标题相呼应。这种复线的叙事结构完全避免了单线叙事的单调和枯燥。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以及故事的基调让小说整齐划一,七个部分相辅相成,首尾呼应,避免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松散和凌乱。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场景,几代人的爱情纠葛,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作者一气呵成,让整个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亲切自然。

《荆棘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景色描写是作者的长处之一,这一部分的描写对于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很多支撑的作用,无形之中增强了小说阅读的美感和吸引力,让读者不由地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这只是一部小说,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融入了很多的人文和地理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也可以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荆棘鸟读书心得 篇3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同时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而这部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荆棘鸟读书心得体会600字 篇4

许多人都说《荆棘鸟》是一曲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堪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比肩,我觉得它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婉转凄美。

读完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最大的感觉就是震撼,我从来没想过会有那样的事,即使是在书中。《荆棘鸟》是一部有魅力的`作品,它的魅力首先来自主题:爱和命运。它讲述的是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史。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迪·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夫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的演员朱丝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梅吉与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考琳·麦卡洛将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面都浓缩进了一本杰出的书里。她通过克利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荆棘鸟》的魅力还在于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作为一部家世小说,《荆棘鸟》里的人物并不算多,但都极具个性。作品为我们展示的是各式各样的奇妙人物:忠厚温雅的帕迪,始终以含蓄的方式爱着“从天上掉下来”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奥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爱的背叛的阴影;暴烈而备受苦恼折磨的弗兰克,在监狱里埋葬了出人头地的梦想;克利里家其他勤劳的儿子们,将别的男人留给女人的精力和热忱献给了广阔无垠的德罗海达土地;温柔内向而又倔强坚强的梅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拉尔夫神父,骄横张狂﹑满腹尖酸的玛丽·卡森夫人,还有温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丝婷……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荆棘鸟》读书笔记 篇5

《荆棘鸟》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我非常喜欢。可是中文译本非常不好读,越到后来越有吃鱼被小刺困扰的感觉。我打算买一本英文版放在床头,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好好读。我甚至觉得,即使像读《红楼梦》那样来读这本书也不为过。因为这样想了,心里就能感到宽慰,不为自己匆匆结束这本书而感到自责和失望。

说它是一本厚重的书,因为可探讨的主题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澳大利亚移民家族的历史,是否也是一部《百年孤独》?比如,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是世俗感情与上帝的争抢还是上帝自己布的局?比如宿命。比如“荆棘鸟”。

可我们都在通过读书读自己。所以当我读到最后的时候,让我感动到想哭的是梅吉写给朱思婷的那封信,是母女之间的和解。

这本书里母女之间的感情和实际关系让我很不舒服。梅吉四岁的时候收到妈妈给买的布娃娃礼物,可她的妈妈对她有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她去看睡着的孩子们,“只顺便瞟了她一眼。梅吉没什么神秘之处,她是一个女性,菲知道她的命运将会如何,她既不羡慕她,也不怜悯她。男孩子可就不一样,他们是奇迹……”

实际上菲才不是什么重男轻女的老迷信,她是把自己的命运投射到女儿的身上,所以把对自我的漠然感情也投射到女儿身上。这是一种诅咒,因为宿命般的,她“偷”来一个生命但最终失去这个生命的命运最终落到了梅吉身上。去读读她告诉梅吉她早就看出戴恩是拉尔夫的孩子时的那几页吧,我读得心惊胆战。开始我觉得菲怎么能那么残忍,怎么可以对女儿说出“你等着吧!你会失去戴恩的”那样的话。后来我明白,她是同情、自知,是自己撕扯自己的伤口,同时昭示给梅吉她也将有的伤口。

再说梅吉和朱思婷之间。是梅吉的渴望和“阴谋”带来了朱思婷的降生,可是从那一刻起她就不爱这个女儿。女儿时刻提醒她那段屈辱的经历,并且还抢夺了她跟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戴恩死前,无论是直觉还是理性,她都没认真喜爱过这个女儿。

我开始也不喜欢朱思婷,不喜欢这个过于异样的生命。她长得不好看,性格也不好,关键是我们真的可以把戴恩的死归咎于她。我很奇怪,她何德何能,能获得雷恩的爱情。

——直到我读了那封信。

好吧,亲爱的朱思婷,那时候我才懂了你,通过你的母亲懂了你。你就是你,你决定不了任何人的命运,尤其是戴恩的,他属于上帝。你天生就不属于德罗海达,尽管它美得让所有人沉醉,所以不要觉得对母亲和德罗海达的所有人负有责任,觉得应该回到那个地方,其实,大家对你的爱从来不是要牵绊你。你那些让人讨厌的与众不同,是你能够逃脱外祖母和母亲命运的预示。对,谁也不知道你的命运将会如何,你就是神秘的,你就是奇迹!所以你那令人羡慕的爱情,是命运给你独特的赏赐。

张艾嘉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你到了某一个年纪,当你自己成长到成为要负责任的家长的时候,或者你有自己家庭的时候,你就开始回溯自己的成长,你会发现很多教育和影响都来自你的上一代。如果你发现你跟你的上一代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和解,你会发现其实那是一种痛苦。那种东西沉淀久了会变酸、会变苦,会变得不健康。”

不得不说,我感触这么深,是因为我和我的母亲并没有取得这样的和解。她想让我“回家”但又不想成为我的羁绊,我不想回去却又深怀内疚。我们之间的那种东西,伴随着刻薄的言语和债务般的感情纠葛,真的变酸变苦了。

“我们各自的心中都有某些不愿意摈弃的东西,即使这东西使我们痛苦的要死。我们就是我们,就是这样。就像古老的凯尔特传说中那胸前带着荆棘的鸟,泣血而啼,呕出了血淋淋的心儿死去。因为它不得不如此,它是被迫的。有些事明知道行不通,可是咱们还是要做。但是,有自知之明并不能影响或改变事情的结局,对吗?每个人都在唱着自己那只小小的曲子,相信这是世界从未聆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难道你不明白吗?咱们制造了自己的荆棘丛,而且从不停下来计算其代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诉自己,这是非常值得的。”

对家一边眷念一边抵触,对自己的命运一边乐观一边绝望,这就是我的荆棘丛。如果我也能收到那样一封信,也许我能得到朱思婷那样的幸福。

我亲爱的孩子,将来我会给你那样一封信的。因为你虽然是女儿,可我从一开始就相信你是神秘的奇迹。而且,我希望,我们都能够善良地去过这一生。

读到这封信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本书的作者——考琳·麦卡洛——是个心思细腻但是过于狠毒的人,看看她对那些死亡结局的安排:帕迪和斯图没有任何征兆的忽然死亡让我们来不及承受,戴恩未出生就有了必死的预言让我们心如死灰,战争中的双生子在生死线上的徘徊让我们的心被无情撕扯。可是当我读完这封信,我明白这是个善良的作者。她让梅吉和朱思婷和解了,就是让所有人和他们的命运和解了,也是让读者和作者和解了。

荆棘鸟:伪女性主义 篇6

波伏娃说过这样一句话:”On ne nait pas femme, on le devient.”意思大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性的而是变成女性的”, 即强调了后天外部环境、社会等种种因素对于两性观念的影响。在这个父权的社会中, 我们一出生就被灌输了各种各样的两性观念:男孩子就是应该有所作为有所担当的, 没事业就是窝囊废;女孩子就是应该上得厅堂, 下得厨房, 注重自己的形象名誉…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上一辈告诉我们的一切, 并用这些“男性优越论”束缚着我们的思维还浑然不知。《荆棘鸟》中的三代女性乃至于文章作者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对于她们来说, 所提倡的女性主义是不完整的。

一、菲奥娜:一生下来就错了

评论家徳玛曾经说过:“所有这些细节都强调了社会的父权本质, 显示出人物的假定:比起男性, 女性的存在微不足道。她们生来就是要承受痛苦, 要支持男性的奋斗。”在那个年代,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如此普遍, 她们是低下的, 受到压迫的。而这种压迫仅仅来源于她们是女性, 所以如果一定要怪什么, 只能说菲奥娜从一生下来就错了, 她生在了一个父权制的世界, 这个世界让她变成了低下的女性。

菲因为未婚生子, 被视作家族的耻辱, 不得不嫁给一个比自己阶级低, 自己完全不爱的男人。在整个过程中, 菲没有选择权, 只能任凭族中男人摆布。人们不会去责怪那个不负责任的新西兰毛利人政治家, 因为女人是不洁之物。至少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这么认为的。真是讽刺, 本着圣洁无私的爱为宗旨的宗教竟然对人类的一半这样的蔑视。事实上, 我们从《圣经﹒创世纪》也可以看出, 宗教很多时候不过是让父权制的很多现象合理化而已。因为女人偷吃了智慧之果, 犯了原罪, 上帝说道:“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 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的丈夫, 你丈夫必管辖你。” (3:16) 李银河对此在《女性主义》中写道“让一个性别‘管辖’另一个性别, 这样的不公平, 既没有像样的理由, 也没有什么事实依据, 显得如此蛮横霸道。”

对, 的确非常蛮横, 但菲却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一切, 没有反抗, 没说抱怨。“她总是毫无非议, 毫无怨言地照着他说的去做”, 这个“他”指的是菲的丈夫, 帕德。“在帕德的统辖天地里, 适当分工是一条最严厉的法规。家务活是女人的事, 这是没二话说的。女人的活不许家里的男人插手。”似乎女性生来就应该是在家庭中做家务的, 而这种家务是卑微的低贱的, 男人不应该插手这样的事。但人从来都没有角色分配, 这些“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安排都是周围的环境, 那些鼓吹父权制的人告诉我们的。劳动也从来没有贵贱之分, 不管是做家务, 还是在外面工作挣钱同样是值得尊敬的。笔者认为, “家庭煮父”和在职场上指点江上的人一样成功, 只是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已。我们怎么能要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一样呢?

晚年的非似乎找回了一点女性的尊严以及话语权。因为帕德对她静默的爱, 她开始管理牧场的账目。但这就像是一种赏赐, 如果没有他的爱, 她也只能继续逆来顺受下去, 没有尊严。帕德死后, 菲才认识到自己对他的爱, 可是已经晚了, 她的大半辈子都沉溺了在了那个使她未婚生子又抛弃她的男人和他的儿子--弗兰克身上, 就像一只苍蝇在糖浆里打滚一样。菲变得口齿锋利, 在面对记者时, 说了一番表面上赞扬拉尔夫实际上一语双关的话, 让读者拍手叫好。能够发出声音, 才能使人感受到生存的意义。

二、梅吉:女人是男人的财产

与母亲菲完全没有女性主义意识相比, 梅吉在幼年和中年的时候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前者大致是因为孩童时还没有完全受到父权思想的影响, 后者则是因为帮佣期间看了大量的书籍。在岛上独居的日子对梅吉来说也无疑是一种自我发现 (selfdiscovery) 的过程。在大自然中, 她全身赤裸, 思考着她是谁, 要到哪里去, 思考着她与拉尔夫之间的爱。最终她离开了丈夫卢克, 回到家乡。在儿子死后, 终于释放对女儿的爱, 并成为她坚守的后盾。这些全是梅吉身上闪闪发光的地方, 对于爱的执著, 纯真而炽烈。但对于婚姻中女性的地位却让读者很失望。

《圣经﹒创世纪》里这样写男人和女人:“上帝用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了女人, 把她领到男人面前。亚当说, 你是我的骨中骨, 肉中肉;要把她叫做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仿佛从一开始, 女人便是男人的一部分, 是男人的财产。在梅吉离开家乡之前, 她对于性, 对于爱, 对于女性自我意识完全是无知的。她的梦想就是有个小孩, 所以她从卢克那里“偷”来了女儿朱丝婷, 因为卢克根本不想要孩子, 从拉尔夫那里“偷”来了儿子戴恩, 并隐瞒了拉尔夫26年。她以为她可以赢上帝, 可是她到底还是输了。儿子的早逝像是一张无情的宣判书, 告诉世人, 女性在父权世界中的挣扎, 只有暂时的曙光。

在卢克让梅吉把财产改到自己名下时, 作者这样写道“梅吉压根就没有想过她将守着这笔钱。她只是简简单单地设想, 一旦她结了婚, 这笔钱就是卢克的, 而不是她的了。除了受过高深的教育, 极有地位的女人外, 所有的澳大利亚女人都受过这样的熏陶, 认为她们多多少少是她们男人的一项财产。”这样的思想便是承认了两性之间, 女性处于一个被压制, 更低的地位。在父权社会中, 这也是所有没有受过教育, 没有权势的女人心中认定的真理。她们所希望的不过是一个丈夫, 自己的孩子, 一个家, 还有来自某个人的爱罢了。多么卑微的想法, 在未来的蓝图里却没有自己。梅吉曾说过, 卢克是她的丈夫, 也是她命运的主人。

年迈的梅吉在回忆起她与拉尔夫的感情时, 引用了荆棘鸟的意象:“鸟儿胸前带着棘刺, 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 被驱赶着, 唱着歌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间, 她没有意识到死之降临。她只是唱着, 唱着, 直到生命耗尽, 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 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 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 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荆棘扎进胸膛。”梅吉的一生也像是荆棘鸟一样, 她明明知道拉尔夫不可能给予她她要的生活, 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了, 卑微地爱了。她是一颗种子, 被狠狠地踩进了泥土里, 却还是骄傲地开出了花。

三、朱丝婷:困惑的身体探索

朱丝婷从一出生就是一个不被需要的角色, 她的出生是母亲梅吉的一厢情愿, 可后来这个想要她的人在生她的时候也想放弃她了。朱丝婷似乎知道自己从出生就被父母亲先后抛弃了, 带着强烈的反叛性。很多读者也因此认为女性主义在朱丝婷身体体现得很好:15岁便说自己是无神论者, 面对拉尔夫时的轻视和讨厌, 嘲笑弟弟的虔诚。在那个教会占统治地位的年代, 一个女性这样的言论是超前的, “没规矩”的。和不同的男人发生性关系而觉得无所谓, 这样的大胆和放肆打破了群众对传统女性的看法。但是过分强调男女差别, 显得更加激进, 有一种“女尊男卑”的思想在里面。这无疑又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女性主义绝不是“女尊男卑”, 而是一种男女平等。

朱丝婷在自我意识上其实是一种困惑的身体探索, 因为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什么。在混乱的私生活中, 她是不是真的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在做什么?还是她只是用这种幼稚的做法让自己显得成熟?她还是不敢勇敢说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告诉梅吉她想当演员的时候, 她说道:“哦, 除了舞台我还能在什么地方放声大笑、喊叫和大哭呢?在这里, 在学校, 或者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允许我这样的!我喜欢大笑、大叫、大哭, 妈的。”朱丝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进步的, 可是她还是不得不考虑现实, 她个性的张扬只能在虚幻的舞台上实现。这是一种自我实现但同时也是一种逃避, 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举动。

在后来朱丝婷扮演的角色中, 比如埃及艳后可里奥帕特拉,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似乎有意在宣扬一种女性主义。但是最后, 朱丝婷还是回归到了家庭和两性生活中, 她和雷纳结婚了。或许这是一种自我思考后的智慧, 但比起拉尔夫, 戴恩一直以来的成功, 受到所有人赞赏, 以及雷纳的成熟, 精神高度, 这种智慧充其量也就是小智慧。女性还是处于劣势。这样承认男性权威的女性主义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女性主义呢?

整本书的最后是以朱丝婷和雷纳的结合以及荆棘鸟的意象结束的, 再次升华了全书的主题: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要付出难以相信的代价才可以得到的, 而这种为爱献身的精神是无性别之分的。不管是菲还是帕德, 梅吉还是拉尔夫, 朱丝婷还是雷纳, 他们都付出了代价。可是读者没有注意到, 男女主人公对于爱的理解以及付出都是不对等的。说到底, 还是不完整的女性主义。

结语:

站在女性的角度写女性, 可以说她心中已有了一个理想的两性关系, 然后在文章中通过每个人物体现了出来。但毕竟作者是一位生活在60, 70年代的美国的女性, 在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的推动下, 她必定会受到这带来的影响。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 不随波逐流。作者认为每个人身上既有男性特征也有女性特征, 只是每个人的比例不一样而已。忽略掉性别本身带给我们的东西:男性代表着阳刚, 力量, 理性, 主动, 而女性代表着阴柔, 感性, 被动还常常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忽略掉这些社会赋予性别的定义, 其实男性与女性除了身体构造不同没有什么不同。但笔者要强调的是, 如果只是关注这种雌雄同体的观念固然可以避免陷入性别理论的思维定式, 但是也可能因此走向承认男性权威的伪女性主义僵局。

摘要:很多人认为科林﹒麦卡洛的《荆棘鸟》体现了父权世界中女性的生存意识, 小说中女主人公敢爱敢恨, 彰显个人性格, 被亲情牵挂着, 为爱执著着, 像一只荆棘鸟, 所以《荆棘鸟》是一部女性主义著作。但是从整体来看, 文章充分展示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化氛围。而从文章结局来看, 分明是在赞扬一种雌雄同体, 无性别的意识状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父权世界里的女性主义, 因而称之为伪女性主义。

关键词:伪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父权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科林﹒麦卡洛《荆棘鸟》 (曾胡译) [M]译林出版社, 2010

[3]王文明.圣经名言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9.

荆棘鸟读书笔记 篇7

拉尔夫,他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将成为红衣主教作为自己人生追求,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包括爱情。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确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一切都悄然改变。随着梅吉的长大,这份禁忌之爱带来的痛苦和矛盾与日俱增。最终,他选择了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有谁能想到,梅吉选择丈夫,居然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小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太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是骄横尖酸的卡森夫人,还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直至现在,我依旧是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家族的命运。脑海里深深记住的,只有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曾经有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精彩都演绎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暂却是绚烂万分;枯叶蝶,在单调宁静中渡过它的一生,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而我,愿做一只荆棘鸟,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当一切浮华逝去,剩下的只有泪水,而那些泪水终会随着时间而蒸发,化作一缕无声的水汽,我们所能握住的也不过坚强二字而已吧。

荆棘鸟作文 篇8

我们不过是旁观者,主宰不了他们的命运,甚至也无法预测。除了让这个世界一次又一次在自己面前展开,演绎,什么都无能为力。帕迪过早地死了,弗雷德也变得无足轻重,菲是彻底老了,梅吉竟然也是母亲了,拉尔夫变得那么可爱,而卢克是彻底令人厌恶,新西兰不再是故乡,德罗海达终于成了一个家族的传记。

这是从前不可想象的。

菲的爱情发现的太晚,直至她彻底失去;梅吉的爱终于变得热烈而深沉,可偷来的终于也重新被夺走;唯一幸福的可能是自命不凡的朱丝婷,她没有帕里利家女人顺从的特征,于是只有她她在长久的犹豫后找到了她想要的。三代荆棘鸟各自不同地奔向自己的荆棘,结果是明明白白的,可她们仍愿意把荆棘扎进胸膛,歌唱到最后的时刻。

据说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于是我愿意时光永远停留在还没开始时。尘土飞扬的车站,拉尔夫神父蹲下来,搂住了那个金红色头发的小女孩。没有忏悔,也用不着宽恕。

荆棘鸟阅读心得 篇9

关键词:爱,荆棘,追寻

一、关于《荆棘鸟》

科林·麦卡洛创作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将人性、母爱、宗教、爱情、道德与时代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描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虽以梅吉和拉尔夫刻骨铭心的爱情为主线,但是文中祖孙三代四位女性的感情生活却各具内涵和特点。作者通过对四位女性人生经历和感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在特定时代中人们对爱情的追寻、对命运的抗争像传说中的荆棘鸟一样付出一生的努力。

二、《荆棘鸟》中四位女性对爱的追寻

爱情是人的本能,追求自由是人性的本质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和对自由的向往,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爱情与自由的追寻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荆棘鸟》中四位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对自由的追寻,在宗教、伦理、家庭、社会等枷锁下变得异常艰难和坎坷,因其各自的态度和目标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结局,使得各自的爱情追寻之路的性质呈现不同特征。

1、玛丽·卡森的痛苦之爱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的冲动:一为生存本能的冲动,即建设性的婚恋,一为死亡本能的冲动,即追求迷恋死亡,破坏毁灭他人以及破坏毁灭自己。梅吉的姑妈玛丽·卡森的爱情是痛苦的,她既毁灭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

玛丽·卡森当年独自闯荡澳大利亚,凭借着自己的“一张脸, 一个身子和一个比人们认为女人应该有的更聪明的头脑”嫁给了年长数岁的新南威尔士最大庄园德罗海达的拥有者迈克·卡森。玛丽·卡森是不幸的,她在33岁就守了寡。她凭借着超强的努力和精明的头脑管理着牧场和迈克尔公司从而富甲一方。在65岁时,玛丽·卡森爱上了帅气、睿智的神父拉尔夫。但他深知拉尔夫接近她只是为了履行教会的职责,她因不能得到拉尔夫的爱而陷入了痛苦之中。玛丽·卡森凭借着女人的直觉察觉出拉尔夫和梅吉的亲密关系,嫉妒之火充斥着她的心,她要报复拉尔夫和梅吉。她修改了遗嘱,把财产全部捐给教会并指定由拉尔夫支配。她透彻了解拉尔夫的理想追求,面对1300万英镑带给的莫大机遇,她知道拉尔夫会选择教会而放弃梅吉。她得不到拉尔夫也不会让别人得到他,她得不到拉尔夫的爱也不会让拉尔夫去爱别人,在爱情上她是痛苦的但她也让别人痛苦。玛丽·卡森的圈套无疑是成功的,她成功的毁灭了别人。玛丽·卡森设计完圈套后选择了平静的离开人世,因为她知道她已没有了亲情和爱情,只有自私、嫉妒、孤独和痛苦。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对命运的抗争,她想冲破年龄的界限、宗教的枷锁、世俗的观念,她对男权社会提出了挑战。她没有得到自己的爱情最后自私而痛苦的选择了毁掉自己所爱的人,正如她在遗书中所说“拉尔夫,我爱你,因为你不想得到我,我多么想杀掉你啊;但除那样做以外,用这种办法进行报复要好得多。我不是那种高尚的人。我爱你,但是却希望你在痛苦中尖声呼喊。你知道,因为我清楚你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了解这一点,就像我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一样地有把握。你会痛苦叫喊的,拉尔夫,你会明白极度痛苦是怎么一回事的”。

2、菲奥娜的缄默之爱

菲奥娜出身于名门望族,性情温和而孤傲,端庄而倔强坚韧。年轻时,菲奥娜爱上了一位当时很有名望的政治家帕吉汉,虽然帕吉汉是有妇之夫,但菲奥娜仍深爱着他并为之生下了私生子弗兰克,为了家庭的荣誉和名声他被迫嫁给了羊毛工帕迪并远走他乡。菲奥娜用一生深爱着帕吉汉,帕吉汉就是她命运中最长最尖锐的荆棘,菲奥娜的爱情是痛苦、短暂的,然而她却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菲奥娜对孩子们的态度是不同的,她对弗兰克充满了慈祥和温柔,她将对帕吉汉的爱默默的转移在弗兰克身上,对弗兰克的爱就是对帕吉汉的爱的延续,对待其他几个孩子则更多的是沉默。尽管帕迪非常爱菲奥娜,他维护了菲奥娜的名誉并给与了她婚姻和家庭,尽量的给菲奥娜提供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始终没有得到菲奥娜的爱。虽然当奥菲娜得知帕迪葬身大火时显得非常着急和伤心,并说“他是最亲切最温柔最值得爱的人,可是直到失去他时我才明白这一点;我爱他,可是我却再也没有机会对他说了!我太不幸了……”,但这只是这个缄默的女人对帕迪深深的感激与歉意,这种爱应该是区别于对帕吉汉的爱,是一种亲情的爱。奥菲娜只爱帕吉汉一个人,她说:“我爱他爱得几乎发疯了,我知道我从此以后再也不会爱上别人了……”虽然这是一段没有婚姻的爱情但是她仍然沉醉其中,用自己的缄默表达着对爱情的态度。

3、梅吉的觉醒之爱

梅吉渴望得到神父拉尔夫的爱,但和她母亲一样是不幸的。拉尔夫为了大主教的地位和自己的职业理想抛弃了她。卢克只是因为相貌与拉尔夫相似就娶得了梅吉,而他并不爱梅吉,他爱的是梅吉的财富,他为了追求财富不仅骗取了梅吉的钱款而且逼着梅吉去做保姆,哪怕是梅吉生孩子时也不在她的身旁。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梅吉的婚姻不如她的母亲,虽然都是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但至少梅吉的母亲还有一个挚爱着她并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的帕迪,而梅吉则没有。梅吉对拉尔夫的爱从来没有减少,她用一生去追寻一份纯真的爱情,拉尔夫是她的那根最长最尖锐的荆棘。与拉尔夫在马特洛克小岛上的日夜是梅吉一生之中最幸福的几天,虽然,拉尔夫又一次的背叛自己,但梅吉已经逐渐的觉醒。她已经意识到和卢克的婚姻并不是她要寻找的爱情归宿,她毅然结束了这段婚姻。梅吉意识到她的爱人已经被上帝夺走,她和拉尔夫的爱情受到了宗教枷锁的禁锢,她不仅消除了对上帝的恐惧而且开始质问上帝,正如她经常所说:“亲爱的上帝,为何你要把拉尔夫夺走。上帝和我,谁也不喜欢谁”。在与上帝的抗争中一定程度上梅吉获得了胜利,拉尔夫虽然成为了红衣大主教,表面上终身献给了宗教但是拉尔夫的爱情是属于梅吉的。

4、朱丝婷独立之爱

朱丝婷有着强烈的叛逆心理和反抗精神,她不屈服于世俗的观念,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她不会为了婚姻而压抑自己并屈服于男权势力,正如她回答梅吉时所说,“根本不可能!哭天抹泪,像叫花子似地度过我的一生吗?向某个连我一半都不如,却自以为是的男人低眉俯首吗?哈,哈,我才不能呢!”朱丝婷个性特征明显,清高、孤傲,自我意识强烈,她深爱着弟弟戴恩,戴恩的意外去世给了她沉重的打击,但也使她清醒的认识到爱的另一层含义,真正的爱是带有普遍性的爱,是学会博爱,撕去爱的神圣的外衣,依然可以看到其既平凡又伟大的一面。朱丝婷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天赋成为了一名很有名气的演员,在这里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走出了一条与外祖母和母亲不同的幸福道路。

三、结语

荆棘鸟简介 篇10

因为“爱和命运”这个主题,《荆棘鸟》成为一部富有魅力的经典小说。作者考琳通过克利里家族沧桑的历史和纠结的感情历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就像将身子扎进荆棘的那只鸟,以疼痛和生命为代价,才换来那短暂却永恒的天籁之声。

内容梗概

《荆棘鸟》读书笔记 篇11

最不喜欢的是年轻时的菲,一心祭奠她失去的爱情,旁观着自己的生活。总觉得她的儿子们一辈子未婚,与她有很大关系,他们不曾体验家的温暖,所以宁愿把一切奉献给大地。比较喜欢梅吉,可能因为她的故事最圆满,行事也合乎情理,当然中途有一段她嫁给卢克的时候,我挺怒其不争,也连带反感菲。对朱丝婷无感,可能现实中最不会和这种人有交集,她目的明确,看似无情,只是用疏离掩饰了她的情感需要。

在这片土地上,很多人死去了。深爱菲的帕迪,梅吉的哈尔,菲的斯图。后来也有人死在别处,葬回故里的,比如主的戴恩。似乎人死前对周遭环境的感受更灵敏,外界越美,他的死就越动人。

这家的男人们,很沉默。女性虽少,却似是灵魂。帕迪是大地,帕迪的儿子们也是。拉尔夫和卢克,外表相似,追求不同但本质相同,只是对梅吉的在意不同。戴恩肖似其父,对主确是真心爱戴。雷纳目标明确,手段高明。

德罗海达的时代要过去了。

《荆棘鸟》读后感 篇12

其实,这个世上有很多只孤独的.荆棘鸟,不知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寻寻觅觅,无数次寻找,无数次等待,却一直没有等来属于自己的幸福,终以伤心度日。

至于其中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也无法言表。只是觉得这样很美,很美。

可旭旭不太喜欢这本书,她总是爱看一些杂志。所以,当她兴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脸地还给我,还抱怨到:“全是写景的,再说,实在太厚了!”我一点也不惊讶,旭旭就是这样,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但这也正是她的可爱之处,我喜欢她的天真与活泼,不像我,总是看起来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这也是我和她成为朋友的原因。其实我只是无法融入班级,把自己与同学们用一层薄膜隔离开了,这是旭旭对我的评价。

或许我是该考虑考虑自身存在的这种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毕竟,有时,我也会感到孤独、无助。

旭旭的其他朋友,还悄悄跟她说:“你没事别跟颜荀伊在一起了,看她有点阴暗。”可旭旭总是摇摇头说道:“你不懂她。”

荆棘鸟读后感 篇13

人在完善自我之时,也即上帝对人格,生命底蕴的内在转化。古人云:“真知即因此为行,不行不是谓之知。”这样说来,应尽天道无余常与善人,然而当一种追求与神冥冥相对时,人的生命但是是自然界的一根芦苇,任何来自自然界的渺小力量都能使其归于毁灭。麦吉,拉尔夫就是如此,拉尔夫很象《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个牧师,不一样的只是形式,其情之专感人肺腑,美丽的东西但是是瞬间的灿烂,抓住一个足以乐终身。相比而言,拉尔夫是幸运的,神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扼住其情感的咽喉,痛苦的理性最终让位于纯真的本能,从而也就抓住了永恒的瞬间,他死了――在爱人的怀中,留下了凄楚的麦吉。幸福总是伴随着多倍的痛苦,美总是短暂到让人来不及为之驻足,痛并快乐着,亦或乐并痛苦着。福兮,祸兮?

一切束缚人的本能的宗教或法则总会在人的持久的沉默后的爆发中被突破,牧师和和尚相似。无独有偶,《巴黎圣母院》中也着力刻画牧师受着相思煎熬后的种种痛苦乃至扭曲的心灵,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生理的欲望只能顺势引导,因地制宜,才能使肉体的凡俗升华到精神的神圣。

上一篇:离去的鹦鹉作文下一篇:学习习近平副主席讲话精神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