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报告(精选12篇)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报告 篇1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1.观察部位:植物体的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的细胞。
2.分裂过程: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分为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不同时期细胞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有各自的特点.。
3.观察过程:先用低倍镜找到根尖生长点的细胞(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再用高倍镜辨别各时期的染色体(染色质)变化,并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4.染色过程: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着色。
二、实验器材
大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刀片、镊子、烧杯等 15%的盐酸、95%的酒精、龙胆紫溶液等
三、实验步骤
1.前期培养:取大蒜若干放在装满清水的 100ML 烧杯上,让它的底部接触瓶内水面,把烧杯放在温 暖地方培养。
2.解离:实验前一天,取大蒜根尖,使用卡诺氏固定液(乙醇:冰醋酸=3:1)进行 24H 固定,之后用蒸馏水冲洗,放入 70%酒精中,在 4℃冰箱中保存。待到实验时即可进行解离处理。取经过和未经过固定液处理的根尖各 1-3 个,剪根尖 2CM,放入盛有 15%盐酸和95%酒精 1:1 混合液的培养皿中并盖好(以防盐酸挥发),解离3~5min,此时根尖变得酥软透明。
3.漂洗:用镊子夹住伸长区一端,从培养皿中取出根尖,放到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2~3min,可用镊子或玻棒轻轻搅动。
4.染色:用镊子夹住伸长区一端,从培养皿中取出根尖,放到干净的载玻片中央,用刀片切去根尖大概 0.5mm,紧贴刚刚切的位置切下针尖大小的根尖,此处即为根尖分生区。利用准备好的染液进行染色,时间为 3~5min。
5.压片:将被染上色的根尖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层吸水纸,水平放在实验台上,用拇指稍用力对其按压,使根尖细胞呈云雾状散开,此时再把盖玻片周围染液吸拭干净即可。
6.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整齐、近似正方形,有的细胞正在分裂)。找到视野后用高倍镜观察。
四、实验结果 及讨论
从所做实验观察结果看来,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处于分裂时期的细胞较少。原因是细胞间期在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占的比重大。此次实验观察到了有丝分裂各时期形态。比较成功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报告 篇2
1.1 实验原理
1.1.1 质壁分离
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 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 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 当细胞不断失水时, 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 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1.1.2 质壁分离复原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 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成原来的状态, 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1.2 实验材料
该实验中所用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0.3g/m L的蔗糖溶液、清水、显微镜等。
1.3 实验步骤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滴蔗糖:在载物台上,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 L的蔗糖溶液, 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3~4次, 洋葱表皮细胞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吸水纸吸引: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 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这样重复3~4次, 洋葱表皮细胞就浸润在清水中。
2. 实验成功的关键
2.1 实验材料的选择
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 因其具有紫色大液泡, 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并且撕取表皮细胞时较为方便, 易得单层细胞, 较少重叠。
2.2 试剂种类的选择
能够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试剂有很多种, 只要对细胞没有毒害作用, 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即可。常用的试剂是0.3g/m L的蔗糖溶液, 用0.3g/m L的蔗糖溶液做分离试剂时,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速度比较缓慢, 便于观察变化过程。用适当浓度的乙醇、乙二醇、甘油溶液、硝酸钾溶液也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但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 导致细胞液浓度变大, 细胞又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从而发生自动复原。
2.3 试剂浓度的选择
试剂的浓度影响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 试剂浓度越高, 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越快, 但试剂浓度过高, 细胞会过度失水而死亡, 无法继续后面的质壁分离复原。所用试剂浓度过低, 导致质壁分离过慢, 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观察。
2.4 取材
撕取的鳞片叶颜色越深越容易观察, 撕下的表皮能看到紫色, 又不带有叶肉细胞时效果最好。
2.5 引流
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进行引流换液操作, 不要一次滴液太多, 以免污染物镜镜头。建议分离和复原时滴液分别在载玻片两头操作, 更容易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
3. 拓展应用
3.1 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的时间的比较判断细胞液浓度大小 (即时间越短, 细胞液浓度越小)
3.2 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待测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的浓度之间
3.3 鉴定植物细胞的死活
3.4 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
摘要:“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是高中生物必修Ⅰ中非常重要的实验, 本文从实验原理、材料、步骤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该实验的具体内容。由于实验操作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经过思考和大量的实践, 作者对这个实验的部分步骤加以创新, 总结了成功的几个关键,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效率, 增强了实验效果。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报告 篇3
关键词 有丝分裂 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44-02
一、背景与意义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是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一个实验。教材里以洋葱为实验材料,实验的成功率不是很高。究其原因,除操作技术掌握不当外,用于实验的材料——洋葱存在的不足可能是关键之处。目前出现最多的是采用大蒜作为实验材料,因为大蒜取材方便,经济实惠,而且发根率高,实验效果好。但由于大蒜在水培时会分泌抑制根生长的物质使水体发臭继而烂根,在培养时需要每天更换清水,这无疑加大了实验准备的工作量。此外,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与根长有关,而且蒜瓣发根并不同步,因此在取材时会有大量的须根因长度不适合而被浪费丢弃。
大多数根尖作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虽均可以找到有丝分裂期的细胞,但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太多(如小麦等),染色体堆积在一起,不易看清;相比之下,蚕豆侧根作实验材料具有根尖数目多、细胞内染色体数目较少而体积较大等优点,故用蚕豆侧根根尖作为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可以取得较理想的实验效果,尤其适合学生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蚕豆取自于农家自备的蚕豆种。
(二)实验方法
1.根尖的培养
选择饱满、大小均匀、无损伤的蚕豆种子,自来水洗净后用0.5%的NaClO消毒30min。蒸馏水冲洗数次,用蒸馏水浸种。一段时间后,播种在湿润的锯末基质中。在培养箱中无光培养(24€?.5℃),每天早晚各洒水一次(温水效果更佳)。待主根根尖长出3~4cm时,取出种子用快刀迅速切去根尖分生区,然后重新埋好。一段时间后,主根成熟区四周会生出许多侧根。这样,每粒种子在播种5~7天后可获得20多个侧根。期间需注意经常洒水保持培养基湿润。冬季注意保暖,温度控制在20~25℃左右。
2.制作临时装片
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参考林亮老师的做法,对操作步骤进行了略微的变动,步骤如下“取整条侧根—解离—漂洗—染色—洗去浮色—获取根尖—制作装片”。
(1)取材
取根尖这环节,教材将根尖剪取2~3mm,在随后的几个步骤中都用镊子取放,由于根尖太短、太脆,给操作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我直接拔取蚕豆的整条侧根,由于整条侧根(含根尖)较长,便于操作。用刀片将根尖端纵剖2~3次,使根尖内部组织在解离时能与解离液充分接触。此操作要快速进行,以防材料变干燥。
(2)解离
将整条侧根立即投入盛有1:1浓盐酸与95%酒精的固定离析液中,迅速杀死细胞并使细胞保持于分裂状态,同时溶解了细胞间的胞间层,在压片时细胞易于分散。5~7分钟后,根尖完全酥软时取出。气温高时,解离时间要稍短些。此操作注意严格控制时间,如果解离过久,材料完全离散就无法进行清洗等操作;若解离不够充分,则压片时材料细胞堆积在一起,不易分散,无法观察。此时,仔细观察可发现解离完全的根尖分生区会呈现出与伸长区不一样的乳白色。这时候的根尖分生区十分脆弱,可用镊子捏住根的伸长区,取出侧根进行下一步。
(3)漂洗
可用镊子捏住根的伸长区,将整条侧根取出,立即投入清水漂洗2~3次,每次1-2分钟。此操作直接影响下一步染色的效果。
(4)染色
将侧根的根尖用蒸馏水冲洗后,然后将根尖置于染色板上,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染色2-3分钟。
改良的苯酚品红液配方如下:
母液A:称取3g碱性品红,溶解于100ml的70%酒精中(此液可长期保存);母液B:取母液A10ml,加入90ml的5%苯酚水溶液(2周内使用);
苯酚品红染色液:取母液B45ml,加入6ml冰醋酸和6ml37%的甲醛;
改良的苯酚品红染色液:取苯酚品红染色液2~10ml,加入90~98ml45%的醋酸和1.8g山梨醇。放置两周后,效果更佳。
(5)洗去浮色
教材在叙述临时装片制作时,并未详细介绍洗去浮色这一步骤。其实这一步十分关键,只有洗去了浮色,才能在显微镜下看的清晰。所以我的做法是:一只手拿镊子夹着侧根的伸长区,另一只手用清水对着根尖分生区轻轻冲洗1-2次。
(6)制片并镜检
最后切取整条侧根上已经染色过的根尖2~3mm于载玻片,滴加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用镊子轻轻敲打盖玻片,让根尖细胞均匀分散而又不破裂。
三、结果与讨论
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不同分裂阶段的形态学特点可以把有丝分裂过程分成4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有丝分裂的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在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部位有纺锤丝相连,这个区域一般染不上颜色或是缢缩变细,叫做主缢痕。蚕豆根尖处于分裂相的细胞多,细胞较大,染色体清晰,用高倍镜观察还可以计数(2n=12),实验效果很好。
我认为实验的成功几个关键之处。在于:第一,选择蚕豆的侧根而非主根。我们用染色液处理主根,结果显示主根分生细胞的细胞质着色颗粒多,导致背景着色深,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形态,实验效果较差。而其侧根染色后,背景着色均较浅,染色体形态清晰。主根观察效果差的原因可能是取材部位或染色液浓度不当,或是细胞质成分差异所致。其真实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改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经比较研究发现,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较传统教科书上介绍的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染色理想。醋酸洋红染色体着色效率不高,且背景着色较深;而龙胆紫着色力太强,操作时极易染色过度,使整个细胞均染成深紫色,无法观察,而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效果很好,细胞核和染色体均被染成鲜艳的红紫色,而细胞质无色或只有淡粉红色,故背景清晰。
参考文献:
[1]张云,林凡.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好材料——红葱[J].生物学通报,2013,(2).
[2]林亮,上官兴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方法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12,(07).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兴趣强烈的几个学生提前跟随老师学做临时装片。
教师: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植物细胞挂图,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若条件许可),提前制备上述几种材料的装片,摆放多台示范镜,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人的血液涂片、单层扁平上皮装片各10片。
课前培训几个学生。课时分配:2课时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中的课前准备 注意事项:本课学生动手操作多,需要良好的纪律保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使用的方法,实际操作一遍,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生:动手使用显微镜,复习、巩固,互相检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纠错、评价)
师:显微镜是生物实验的常用仪器,在它的视野中,我们会看到奇妙的生命世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走进来一睹为快了。巡视全班,对学生所备材料有所了解。边调查边交流,询问学生“大家想看看什么?”
生:(急不可耐地)我们想知道洋葱、番茄、黄瓜„„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师:可是,我们能不能将一个洋葱或一根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就观察呢?这样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生:恐怕是看不到的。因为上节课我们是把字写在载玻片上或透明的纸上才看到的,而写在不透明纸上的字是看不清楚的。
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要使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才能看清楚物像,也就是说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生:那就把洋葱或番茄也放到载玻片上观察吧。师:基本的思路对,我们称之为“制作玻片标本”。
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玻片标本?怎样制成的?有哪些种类呢?认识常见的玻片标本。
师:同学们已经看到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种常见的玻片标本,请每小组的四名同学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和老师所备玻片标本的名称、内容加以认识、区别。师:巡视、指导、答疑。
师:同学们刚才所见切片、涂片、装片都是永久玻片,今天我们要来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争取将大家带来的生物材料都看个究竟,怎么样? 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师:明确本节课的目的要求: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尝试进行小改革,用略有变动的方法制作不同材料的临时装片,体会由于这种创新和改变带来的新奇和成功。3.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胆大心细的素质。面对这么多的材料用具,让我们一一认识一下吧。生:一学生介绍(注意顺序),众生聆听、评价。师:有没有不太了解的材料用具? 生:高锰酸钾和碘酒是做什么用的?
师:这两种溶液都是染色剂,同学们不妨来试试它们染色的不同结果。下面来使用这些材料用具制作临时装片。先请几位同学示范,大家注意看他们的操作,听他们的讲解,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6~8位“小先生”示范,小先生在每个小组讲解,其他学生听、看、想。师:调控、组织、引导。随着操作的进行,配合学生的讲解,将每个主要方法步骤归结为一个字。板书显示:擦→滴→取→展→盖→染→吸。
生:针对操作和讲解,提出问题。如——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取材的方法?盖盖玻片的方法?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怎样吸引染液?等等(详见“教学设计”)。
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问(教师参与、引导、启发)。
师:这是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但并非每一步都是一成不变的。想想看,哪些步骤可以改进?选用不同的材料制片是否会有一些变化?引导学生尝试改革实验的方法步骤,拓宽思路,举一反三。生:得到启示,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取材不同,方法是否不同?(洋葱的内表皮是撕取的,若是黄瓜果肉应刮取,用番茄果肉制片则应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2.必须染色吗?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染色便于观察无色的结构,而番茄果肉是橙红色的,黄瓜果肉是浅绿色的,无须染色即可观察;染色剂有时会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之死亡。)
3.我想把染液直接滴在洋葱内表皮上,再盖盖玻片。(讨论后认为可行)师:以上的想法都可以变成现实,让我们动起手来,制作临时装片,看看不同材料、不完全相同的方法制出的装片有什么不同的效果?怎样改进为好? 生:选择一种最想观察的材料,配以相应的方法、染色剂进行制片。有问题、有困难及时示意。完成后,同桌互检互评、取长补短。佳片展示。师:引导、答疑、帮助、交流。
生:完成制片,观察。注意观察的效果,感知细胞的形态。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气泡(与细胞有什么区别)、有污点、细胞集中重叠、染色不均匀(分析原因,考虑如何处理)。小组同学交流。
师:有的同学制片不理想,你想再做一次吗?而且你一定想看看其他植物的细胞,那就让我们把握住第二次机会吧!余下时间留给大家用其他的材料制作、观察,相信你们都能顺利完成。
生:再次制片、观察,变化材料、染液、方法,进一步熟练操作,避免不规范操作,体会实验成功的关键,胆大心细制好片。在观察多种植物细胞过程中,借鉴观察老师的示范镜,初步感知细胞的形态结构。师生多向交流、互评;小结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略)
第二课时
师:度过了一个“十一”长假,重新回到课堂,你是否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
生:温习上节课所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互补互评)。应指出:学习了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根据材料的不同,分别制作了多种临时装片,观察到了几种植物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黄瓜果肉细胞、番茄果肉细胞„„)师:好,请任选一种材料,回忆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默想一会,然后动手制作,看看哪位同学、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最好是同组同学取材不同)。生:选材、默想、操作、展开竞赛。师:巡视、评价、指导。生:展示作品。
师:有好的制片,还要有好的效果,比比看,谁能尽快找到清晰的物像? 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细胞,组内交流,讨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师:通过挂图、模型引导,或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生:归纳、总结植物细胞共同的结构。(略)
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细胞液我们平时是有所感受的,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水果的果汁、蔬菜的菜汁是细胞液?„„ 生与生、师与生多向交流、作答。(略)师:怎样将我们看到的细胞记录下来呢?
生:拍照,像书中一样(师:那是显微摄影);绘图,人人都可以画下来。师:边讲解边示范。交待绘图要领——真实性、专业性、完整性(详见教学设计)
生:明确生物绘图的方法,根据自己观察的物像,随老师的示范绘图。在绘图中巩固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注意细胞各部分结构的画法和标注。评价。生:展示较好的作品,互相评价。
《观察植物细胞》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5
一. 教材分析
1.《观察植物细胞》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教材这步分内容写得比较清楚,但有一个明显错误。书第43页有一个手拿滴管滴碘液的图,图中所示的使用滴管的方法明显不规范。
3.初一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比较多。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观察草履虫、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人血涂片。可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实验统一安排。如:有时可将观察人血涂片合并到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这个实验中。二.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2.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
3.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一上来就完全让学生自己做,有一定的困难。初中生模仿能力较强。
4.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违反纪律,尤其是实验课。三. 教学策略
1.针对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的情况,注意告诉学生一些使用显微镜的技巧和方法。如:调焦找物像的技巧。
2.针对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的情况,可拓展观察其它植物细胞的内容。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
材料。教师事先对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要有所了解。这样,一方面便于课上辅导。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中的问题。如有的实验材料不透明,有的具有腐蚀性。教师也要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西红柿、青萝卜、黄瓜的实验效果不错.3.针对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模仿能力较强的情况,可采取教师先演示,学生然后再做的方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更要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多辅导。有时当面辅导学生一分钟,比教师在讲台上讲十分钟还管用。从这个角度上讲,课下辅导学生有时教学效果会更好。4.针对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违反纪律的情况,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地准备。自己要知道学生一旦自己做上实验,很有可能有意无意地说话声音会很大。实验过程中,老师有什么话想跟全班同学说,有时都挺困难。即使反复跟学生讲道理,也不见得管用。若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注意不要生气着急,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也不应想:现在很多的学生欺软怕硬,就得来厉害的;若用爱心,学生可能会认为你软弱可欺。其实,这种情况并不说明爱心不管用,而是说明自己的爱心不够纯。此时,要注意反思自己.自己应该清楚,事实上,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如查阅资料备好课、费心费力管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怕乱课后会遭到学校领导的批评,怕丢面子,往大了说,怕转岗,怕下岗。并不是象经常对学生说的那样“管你们是为了你们好,与老师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自己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出于爱心,而是搀杂了不少私心。由于这些私心的存在,减弱了自己言语的力量。所以,尽管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言语本身没有错,有的话甚至还非常有道理,但还是不能说服学生;尽管教育学生很辛苦,但还是不能感化学生。这也许才是导致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爱心越纯,说出话的力量才会越大。同样一句“别说话了”出口后,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有时,自己有意无意地还将爱当作了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为人处事的做人原则。自己要明白,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许爱心就是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用爱心。从根本上讲,这是人生观决定的。即使对方恩将仇报,也应用爱心。自己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应该通过工作中的矛盾(如乱课),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和错误,使自己的私心越来越少,越来越完善。当自己越来越充满爱心的时候,工作会干得越来越好。四.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五. 教学重点、难点 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六.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
七. 材料用具
生物显微装置、显微镜、挂图等。八.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自己演示所要用的植物细胞材料。2.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九. 课时安排 1—2课时 十.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在复习旧课时注意向学生讲这么两个问题:
①. 有的学生光对得不好,不知道光圈到底应亮到什么程度。自己要借助墙壁、开着的灯管这一类东西来形容,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
②. 有的学生总找不着物像。要告诉学生物镜距载物台1厘米左右的时候,镜头的高度就差不多了。这时,很可能在视野中看到杂质。看到杂质后,就先不要升镜头了,应移动玻片标本找到物像。如果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
2.在引入新课时,要简明扼要地说明使用光学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必须透光以及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二)进行新课
1.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做。在演示的过程中,顺便讲一下正确使用滴管的方法。在给学生演示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告诉学生一个染色技巧。这个技巧不仅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管用,对于下一个实验(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同样有用。这个技巧就是将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将装片倾斜,把吸水纸放在装片较低的一端,将碘酒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过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辅导。2.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在这一步,教师要举一两例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并用生物显微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制作的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有必要的话,还可让学生通过生物显微演示装置观察一下现成的其它植物细胞的永久装片。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如果需要的话,可给学生准备一些现成的其它植物细胞的永久装片来观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步,教师更要注意多辅导。
在做的过程中,可提醒学生没必要观察一张新装片就降1次镜头,升一次镜头。一般情况下,直接换上新玻片标本即可。如果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3.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
要求学生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典型,而且容易观察,容易绘制。如果将这一步放在第二课时,要注意在第二课时实验桌仍要摆放洋葱。十一.板书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
1.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2.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3.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 十二.备注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报告 篇6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①蚕豆、小麦、玉米、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种子购自种子公司或农家,洋葱、大蒜购自农贸市场或农家。②试剂。染色剂:改良石炭酸—品红,醋酸洋红,2%、0.5%的结晶紫。解离液:1mol/L、2.74mol/L、5mol/L盐酸溶液。
(2)方法。
①根尖培养。玉米、小麦、绿豆、大豆、红豆、棉花、油菜种子在水中浸泡12小时,转入培养皿,在25℃温箱中培养,以根长至1厘米~2厘米为宜。洋葱、大蒜根部浸入水中,每天换一次水,若是自来水则静置一天后使用,待根长至1厘米~3厘米为佳。
选择大小均匀的蚕豆种子,在室温下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转置湿沙中(河沙或黄沙),在25℃温箱中培养。主根有1.5厘米~2.0厘米时切去主根根尖(生长点),并继续培养。从浸种起约10天后可长出侧根,保留沙湿润,放在窗口处,继续培养,侧根生长仍旺盛,一般可持续四周左右。
②根尖截取。取长度为1厘米~2厘米根尖在清水中洗净,用滤纸吸干水,并用刀片纵切成数片,这样便于根尖解离成单层细胞。
③解离。根尖放入1mol/L(蚕豆、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2.74mol/L(洋葱、大蒜)、5mol/L(小麦、玉米)浓度的盐酸溶液中解离。蚕豆根解离20分钟,玉米和小麦根解离30分钟左右,洋葱解离10分钟左右,所有材料解离程度以根尖变白,变软为宜。
④染色。解离后材料经蒸馏水洗数次,移至载玻片上,切去根冠和伸长区,留长约2毫米~3毫米的分生区所在部分。滤纸吸干水,加染液1滴,染色3分钟~25分钟,必要时可用酒精灯稍微加热,达手背皮肤刚好能承受的温度为宜,这样可使染色体进一步分离和展开。
⑤压片。染色好的根尖加盖片,在盖片上盖上两层滤纸,再加一片载玻片,用力下压。必须注意不可使盖片有丝毫移动,否则会使细胞内含物变形而影响实验效果。
⑥显微观察。先用低倍(10X)物镜在视野中找到分生区,然后换成高倍(40X)物镜观察染色体。如小染色体材料(玉米根),要用(100X)油镜观察。
二、结果与讨论
(1)根尖生长状况影响观察。根尖粗壮,生长旺盛,细胞分裂速度快,故分裂相多。实验观察到:蚕豆水培根瘦弱分裂相少,而沙培根粗壮分裂相多,所以沙培蚕豆侧根是一种理想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2)取材时间。待根尖细胞处在分裂高峰期取材,观察效果最好。学生实验一般在8∶00~11∶00和13∶00~17∶00两个时间段,根据资料洋葱分裂高峰期在12∶00~24∶00左右,蚕豆在10∶30和15∶30左右,与学生上课时间吻合。从取材的时间角度考虑,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3)关于主、侧根的观察效果。玉米、蚕豆的主根在我们的实验中一般很难观察到分裂相,而侧根分裂相多,特别是沙培根相很多,其原因尚不清楚。
(4)解离剂浓度和解离时间。解离剂的浓度和解离时间,直接影响组织块细胞的分离程度,解离合适,细胞分散度高,压片时易获得单层细胞,便于观察。
(5)染色剂选择。蚕豆侧根根尖用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效果最好,醋酸洋红次之。而结晶紫染色较深,浓度不当时,细胞分离差,皱缩在一起,且细胞质一些颗粒易被着色,使视野清晰度受到很大影响,染色体观察不清。小麦、玉米、洋葱、大蒜的根尖用醋酸洋红染色效果,比其他两种染色效果好。
(6)休眠期。实验中发现洋葱有一定的后熟过程,存在休眠期;蚕豆休眠期很短或没有,新蚕豆种子只要暴晒干后即可浸种生根发芽。从休眠期的角度上看,蚕豆是有丝分裂相观察实验较好的材料。
(7)几种植物根尖未见分裂相分析。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的根尖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不到分裂相,有的不易观察。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材料的染色体小;②细胞质浓,某些异染颗粒着色,掩盖了核染色体;③取根尖时间不当,错过了分裂高峰期或有丝分裂相持续时间短。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报告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取材
G633.91
作为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的认识植物染色体的构成情况以及对细胞的分裂过程有直观的了解,并具有自主制备洋葱根尖制作的能力,进而完成绘制和处理植物有丝分裂图。可以这样讲,该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最基础的实验之一,也是细胞学、遗传学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使学生深刻、巩固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培养学生生物学基本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而在高中学生实际实验中,植物有丝分裂实验有不少中学未做, 有的即使做了, 效果不好。因此笔者针对实验中的难点进行摸索探讨。
一、方法及结果
1.材料的选取和培养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材料选取的范围非常广, 如洋葱、大蒜、蚕豆、向日葵、小麦、大豆等等都可以。但哪种材料效果较好, 课本没涉及,资料也难以明确。我在实验过程中选用了洋葱、大蒜、蚕豆三种材料, 对它们进行实验观察。
(1)洋葱的培养
简单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一块纱布, 将其中间纱线抽稀疏这里为了使根尖长出不受阻碍固定于装满水的广口瓶上, 让纱布略接触水面。然后将洋葱置于纱布上, 放于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注意每天换水一次, 一般培养三天, 当根尖长到1到2厘米时,即可用于实验。
(2)大蒜的培养
在实验课之前一天取健壮的大蒜瓣, 剥去外皮, 将数个蒜瓣用铁丝穿起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以水浸没大蒜根部为宜,把它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每天换水一到两次, 保持蒜瓣根部浸没于水中。待根长到1到1.5厘米时,即可剪取根尖。
(3)蚕豆的培养
切取蚕豆侧根根尖一, 用刀片将根尖端纵剖一次, 使根尖内部组织在解离时能与解离液充分接触。此操作要快速进行, 以防材料变干燥。
2.取材时间
我们知道,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仅有一定的周期性, 而且还有一定的分裂高峰。如果我们取材时间处在细胞分裂高峰时, 就能够观察到各个分裂相的细胞, 达到实验的目的。所以, 取材的时间是本实验的关键之一。而据相关资料的记载, 一般是:
3.固定分离
将剪下的根尖立即投人盛有浓盐酸与酒精的固定离析液中, 迅速杀死细胞并使细胞保持于分裂状态, 同时溶解了细胞间的胞间层, 在压片时细胞易于分散。一分钟后, 根尖完全酥软时取出。气温高时, 解离时间要稍短些。此操作注意严格控制时间, 如果解离过久, 材料完全离散就无法进行清洗等操作。我们实验的结果是大蒜和洋葱固定离析时间为二十到三十分钟, 蚕豆为二十分钟。若解离不够充分, 则压片时材料细胞堆积在一起, 不易分散, 无法观察。而实验方法可在分裂高峰取材以后迅速固定, 就能使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各期分裂的细胞, 达到实验的目的。
4.染色
把经固定分离的根尖, 用清水漂洗以后, 进行染色。染色液采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龙胆紫在使用时溶液浓度与染色时间的关系难以掌握, 而往往影響实验效果。一般认为醋酸洋红染色的效果也不好, 经过实验, 确实如此实验证明, 按此操作染色太深, 不易观察。改进的办法有二, 一是降低龙胆紫溶液的浓度, 以万分之五为宜;另外是缩短染色时间, 以一分钟为宜, 决不能超过两分钟分钟。
5.压片观察
教材在指导压片时采用的方法是盖上盖玻片以后, 在盖玻片上加一载玻片。学生因初次操作容易造成盖玻片滑动, 造成细胞重叠,影响观察效果。而在实际实验压片过程中, 盖上盖玻片以后, 在盖片上盖两层吸水纸, 用手指轻轻按压盖片,然后再用铅笔头轻轻均匀地敲打注意敲打时不要使盖片滑动。这样能使生长点细胞分散开, 呈云雾状。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所学的植物细胞分裂各期染色体的特点, 找出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和前、中、后、末期的细胞。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 找到典型的又换高倍镜观察。
二、分析总结
1.选取材料
要使实验有比较好的效果, 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很重要的。在此文所选的洋葱、蚕豆、大蒜三种材料的观察中, 从总的实验效果看, 用蚕豆、大蒜、洋葱作材料所压的片有一共同的优点染色体比较清晰, 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特点容易辨认。但是最好的实验体是蚕豆。
2.取材时间
从实验可以看出, 不同材料的根尖细胞分裂高峰不同, 而且也不是一天中只有一个。任何材料和时间无绝对不分裂期。一定要根据材料选时间。
3.固定离析
首先,在离析前应固定以保证观察到分裂高峰期各分裂相的细胞。其次,为节省时间,固定、离析可同时进行, 即把固定液与分离液等量混合即可。
4.染色
由于所述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缺点, 学生观察了自己制作的装片以后, 再对照看一下教师所做的演示片, 这样可以更好的巩固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5.压片
为避免盖玻片沿功造成细胞重叠, 盖上盖片, 不宜用载玻片一而应用两层吸水纸, 用手指按压, 用铅笔头敲打, 效果最好。
三、结束语
我们所观察的植物根尖细胞是被固定的死细胞。分析起来, 主要是抓好选材、取材、固定、分离、染色及压片几个步骤, 特别是要掌握好取材和染色两步骤, 方能取得良好实验效果。因此,不可能见到四个时期连续变化的过程,通过不同时期细胞特点, 应该让学生建立起植物细胞在活细胞中有丝分裂是动态、连续的过程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周仪.植物形态解剖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信曾.植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滕崇德.植物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汉民.细胞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植物细观察实验心得 篇8
1、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 使学生初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细胞的内部结构,学习绘制细胞的结构草图, 初步学习临时装片;学习运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结构, 熟悉植物细胞的内部结构以及细胞内部各结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增强科学的探究意识,学会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的细胞结构, 训练学生规范的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组成, 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导入新课
上课先进入提问环节, 通过提问反馈, 及时发现上节课学习中的问题, 并针对相关问题及时为学生解惑、纠错。接着便导入新课, 例如,新课导入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大家不妨试试。”顺势简要介绍切片、涂片、装片及永久 (临时) 装片的知识。
3、通过演示让学生掌握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教师通过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并让学生思考制作的每一步该如何操作, 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汉字来表述每一步骤的操作。例如: (1)擦:擦载玻片和盖玻片, 要干净, 洁净。 (2) 滴:拿滴管在载玻片的中间位置滴一滴生理盐水。 (3)撕:使用镊子夹住实验材料撕下后放入载玻片中间位置的生理盐水中。 (4) 盖:把盖玻片盖到实验材料上。 (5)染:在盖玻片侧面用滴管吸染液把实验材料染上易于观察的颜色。 (6) 吸:在盖玻片侧面用滴管吸染液把实验材料染上易于观察的颜色。
学生在掌握基本步骤后, 再亲自动手来练习标本的简单制作。对个别基础差的学生, 要耐心引导, 指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来完成装片制作标本的练习。期间, 教师要有针对的进行指导和纠正,对动手操作中的创新方法及时予以表扬。对不规范的操作要立即引导学生通过看课本和小组讨论来纠正, 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 并作全面评价。
4、剖析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理解其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 授课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应用显微镜来观察标本的细胞结构, 感知体验细胞的结构, 了解植物细胞的组成,掌握细胞每一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特别注意的是,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要领和操作步骤,并激发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学的意识, 提高探究的能力。
5、实验教学反思
5.1、转变教育观念, 以生为主,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使我们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理念融入了各科教学,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从实验操作中感受探究的快乐, 激发探究的欲望, 感受实验带来的新体验, 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在实验中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5.2、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恰到好处。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 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要重点关注, 特别是对显微镜操作还不熟悉的, 需要个别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对实验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临时装片操作明显不规范的, 要及时鼓励, 及时纠正。总之, 授课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耐心指导, 多观察, 多巡视, 多鼓励, 对发现的共性问题, 统一纠正。对个别学生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个别对待, 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进步和收获。
5.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9
1、掌握显示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反应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3、掌握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少。中间产物蓝色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
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
3、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根据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进行显微观察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
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
1、在载片上滴一滴PBS缓冲液;
2、取骨髓细胞:用断颈法处死小鼠,立即剪取后肢,去除肌肉,剥出后肢股骨,剪开股骨一端,用牙签尖的一端插入剪开的小孔中,抠取少许骨髓细胞置滴有PBS的载片上;
3、涂片:用另一玻片将骨髓细胞沿一个方向涂布推开,室温晾干;
4、媒染:在涂片上滴0.5%硫酸铜液,以盖满涂片为宜,处理30秒-1分钟。5、倾去硫酸铜液,直接滴入联苯胺混合液反应6分钟(以盖满涂片为宜)6、清水冲洗,番红复染2min。
7、镜检:清水冲洗,室温晾干,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高倍镜下观察(油镜100×)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与观察吉姆萨染色:
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95%乙醇固定5min
4、PBS缓冲液洗2次
5、吉姆萨染色液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7、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吖啶橙染色:
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
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每次1min
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环境下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6、选用蓝光激发滤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四、结果与分析:
1、根据随机选择的几个视野的统计,该样品的细胞凋亡率=227/506×100=44.9
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核染色质的形态变化(吖啶橙染色)
五、思考题:
1、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细胞凋亡是一个受基因调控、众多细胞膜受体和胞浆蛋白参与的细胞主动自杀过程,其触发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细胞内诱导因子和抑制因子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2、细胞凋亡的特征
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
3、研究细胞凋亡的方法
定性的研究方法: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脉冲场倒转琼脂糖凝胶电泳、形态学观察(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篇10
一、说教材
该实验出现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并根据假设来设计实验。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该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教学难点: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说教法
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总结反思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具体过程包括以下6个环节:
1.创设情境,直入主题
上课开始时,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白菜,在白菜表面撒些盐,过一段时间就会在白菜表面看到有水分渗出,针对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
同学们提问题很积极,提出的问题也很多,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白菜表面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
3.分析现象,做出假设
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做出的假设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水来自于細胞间隙,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是来自于细胞液。
4.具体实验,探究发现
(1)材料用具的选择。
紫色洋葱、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吸水纸、0.3 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2)设计并操作实验步骤。
①洋葱外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②洋葱外表皮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操作与观察。
(3)分析并解决部分同学未作出理想装片的问题。
对于初学者来说极难取到只有单层细胞的外表皮,后来发现内表皮容易撕取,但是却无色,不利于观察;接着就想到了给内表皮染色,但发现实验室没有中性红染色剂,然后又想到用加入红墨水的蔗糖溶液代替中性红染色剂,最后制作装片,观察装片。
5.整理实验台
6.实验评价
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同学们都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实验成功和未成功的原因,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报告 篇11
——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1.通过亲自设计试验,完成试验等流程,了解相关种植作物的工作、操作原理;
2.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应用于农业生产,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3.通过盆栽试验,完成毕业论文,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实习意义
在本科专业四年教育中,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试验研究流程和种植作物技术的应用方法,增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实习方式
通过亲自设计试验,自行管理和指导老师协助解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在熟悉试验研究流程的同时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是一次新颖有趣还深刻的学习过程。实习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
实习时间
2012年9月——2013年4月
实习内容
毕业论文开题、检索文献、整理分析文献、拟定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案、学习实验方法、准备实验、进行实验、统计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讨论结果、毕业论文写作。
实习过程
我带着期盼与兴奋的心情,踏进了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展开了我学生生涯中第一次的实验室实习之旅,在此期间完成我的毕业论文试验及毕业论文。我最初确定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钾悬浮肥与杀菌剂混施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09级张志超 1
影响》,从去年的9月选题后,把在《文献检索》这门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检索出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文献,根据马铃薯的生长期,选好杀菌剂种类,拟定初步实验方案,在张承林副教授及邓兰生老师的指导下多番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在陈理益、李志斌等师兄的帮助下,完成采土、育苗和准备各种试验需要的物料。在移苗前,进行供试土壤拌基质、拌基肥、浇底水等一系列试验准备。这些活不是一般的累,大学四年都没有这么累过,同时才意识到准备做试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性,移苗时要讲究齐苗率、栽种的深浅和土壤水分含量,移苗后要及时浇施定根水。在这部分,如何确定栽种深度、判断土壤水分含量,都是需要基本知识和经验的,在邓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顺利完成移苗工作。
定植后的生长期管理更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总结,对实际生产的应用能力。我不仅要了解马铃薯的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选购恰当的农药,更要掌握病虫害的特征,能够判断出马铃薯病虫害类型,对症下药。马铃薯的晚疫病是其致命病害,也是本次试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所以我要不定期进行喷施预防晚疫病的农药。这些常规的管理还包括水分管理、不定期追施肥料等。试验设计是高钾悬浮肥与杀菌剂混合喷施的,免不了要当起“农民”,根据试验设置,勾兑农药、肥料,用微型喷雾器对马铃薯喷施。同时还要至少每2天到试验基地去观察马铃薯生长情况,这不仅仅是看其生长如何,也是在考验对事情的责任心和恒心。在采收前,我力求自己每天或早或晚到试验基地观察马铃薯,有特殊情况就委托其他同学帮忙。在管理期间,我们几位一起做毕业论文试验的同学相互帮助,相互谅解,这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在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内,我有大师兄变成师弟,辈分最低,刚开始只能帮忙做些洗试管等杂事。尽管之前学习接触过相关实验测定内容,但由于学习不认真,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最主要的是靠自学,不懂就问下其他师兄师姐,弥补自己的劣势。例如测定土壤本底值(pH、EC、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等)、相对叶绿素含量、植株烘干等,需要学习操作方法,使用相关仪器。因为实验的不确定性太多,所以我全身心投入,确保实验操作方法的正确,提前计划安排好时间,有条不紊地完成实验。我相信只有用心去做,才有好的收获。
论文写作过程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整理数据和用SAS等软件处理数据,然后作图、分析数据,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献,使用专业术语,写出自认不错的文章。每一个环节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方深刻领悟书到用时方恨少。处理数据,学习了不少关于excel的使用方法;文章排版,第一次懂得如何自动生成目录,插入不同的页码等。但感触最深的是注
意细节的重要性,写论文时,会遇到很多细小问题,如:文章格式、字体、字间距、符号等,这些细节问题导致我的论文修改几次。撰写毕业论文,全面综合考查和培养了自己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心得体会
实习就是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的非理论学习,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运用,这是实习的最终目的。经过多番折腾,毕业论文终于敲定,通过这次研究室试验实习,检验了我平时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学习很多日后工作所需的数据处理及编辑文档基本技能,对植物营养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深深感受到学习是无穷无尽的,尤其是自学能力,要不耻下问,灵活运用知识。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这过程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在试验过程中,虽然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工作的自信心,相信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有着很深的影响。总之,这次非凡的实习经历带给了很多东西。我相信,这次实习让我获得的经验会促进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寻找到更合理的方法和正确的方向。
观察心脏实验报告 篇12
学生姓名:谭晓东
学号:2501024
专 业:生物科学
年级、班级:10科四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项目:心脏生理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5月7日 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
1 实验目的
1.1分析蛙心起搏点,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2 实验原理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传感器或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3 实验工具
常用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秒表、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纱布、棉线、任氏液
4 实验步骤
4.1 暴露动物心脏
取蟾蜍(或蛙)一只,双毁髓(毁髓要彻底)后背位置于蛙板上(或蜡盘内)。一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另一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人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顿角方向剪开皮肤。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金冠剪紧贴体壁向前伸人(勿伤及心脏和血管),并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体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倒三角形。一手持眼科镊,提起心包膜,另一手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4.2 观察心脏的结构
从心脏的腹面可看到一个心室,其上方有两个左右主动脉心房,房室之间有房室沟。心室右上方有一动脉圆锥,是动脉根部的膨大,动脉干向上分成左右两分支。用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肌肉,轻轻提起蛙心夹,将心脏倒吊,可以看到心脏背面有节律搏动的静脉窦。在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色半月形界线,称为窦房沟。前、后腔静脉与左右肝静脉的血液流人静脉窦。
4.3 观察心搏过程
仔细观察静脉窦、心房及心室收缩的顺序和频率。在主动脉干下方穿一条线,将心脏翻向头端,看准窦房沟,沿窦房沟作一结扎,称为斯氏第一结扎。观察心耻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用秒表计数每分钟的搏动次数。待心房和心室恢复搏动后,计数其搏动频率。然后在房室交界处穿线,准确地结扎房室沟,此称为斯氏第二结扎。待心室恢复搏动后,计数每分钟心脏各部分搏动次数。
4.4 仪器的准备
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接通张力传感器输入通道。
4.5 记录心搏曲线
按步骤1暴露另一只蟾蜍的心脏,用系线的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肌肉。蛙心夹的系线与张力传感器的应变粱孔连接,调节系线的拉力,使心脏的收缩活动在显示屏上出现。调整扫描速度,使心搏曲线的幅度与宽度适中。记录心搏曲线。仔细观察曲线各波与心脏各部位活动的关系。
5 实验结果
5.1 蛙心起搏点分析
表1.斯氏结扎记录表
对照组(正常时)静脉窦、心房、心室的频率均为70次·min-1,实行斯丹尼氏第一结扎后,静脉窦收缩的频率为64次·min-1,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频率相同均为44次·min-1;实行斯丹尼氏第二结扎后,静脉窦收缩的频率为56次·min-1,心房的收缩频率为42次·min-1,心室的收缩频率为22次·min-1。静脉窦、心房收缩的频率有所下降。
实验项目 对照 第一结扎 第二结扎 频率/次·min 静脉窦 70 64 56 -1心房 70 44 42 心室 70 44 22
量程:10Mv,低通:1.0Hz,高通:10Hz
蛙心搏曲线显示,蛙心搏曲线分为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高低峰相间,高而宽的波为心室波,矮而小的波为心房波。
通道1 (V)
通道2 (mV)
刺激1 刺激2 刺激3
刺激:1V 脉冲持续时间:1.0ms 频率:1.0Hz
刺激1不引起刺激;刺激2和刺激3第一个波峰还没有结束就出现了第二个波峰,呈现了期外收缩;刺激后,后一个波得出现时间延长,呈现出代偿间隙的现象。
6 分析与讨论
6.1 蛙心起搏点分析
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的特定部位,即起搏点。两栖动物的起搏点位于静脉窦。正常情况下,自动节律性高低依次为静脉窦、心房、心室,心房和心室不表现出各自的节律,所以静脉窦为正常起搏点,其它部分为潜在起搏点。
因为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高于其它潜在起搏点,在正常情况下,静脉窦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抑制控制潜在起搏
点,心房、心室等潜在起搏点自身的节律性不能表现出来,所以蛙的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跳动速率是一样的。
斯氏第一结扎结扎了窦房沟,切断了静脉窦和房室结之间的兴奋传导,解除了超速抑制,心房和心室恢复过来,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节律性,由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通路未被切断,且心房节律高于心室,所以心房与心室的频率一样。心房和心室的跳动频率比静脉窦慢,因为静脉窦是正常起搏点,仍能进行正常搏动,在自律性很高的静脉窦的兴奋驱动下,潜在起搏点“被动”兴奋的频率远远超过他们自身的“自动”兴奋频率,所以结扎窦房沟后,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降低。
斯氏第二结扎后静脉窦的搏动频率最快,心房次之,心室最慢。因为当结扎房室交界后,切断了心房与心室之间的通路,心室潜在起搏点解除抑制恢复过来,显示出自身的自动节律性,从而使心房与心室表现出各自固有的自动节律性,所以结扎窦房沟后,心房和心室还能够跳动。 但由于心室的自律性比心房差,所以心室的跳动频率会稍微比心房慢。
综合以上得出正常起搏点的自律性最高,能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6.2 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
在心室收缩期给以任何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而在心室舒张的早、中、晚期,此时进入相对不应期,给予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称为期外收缩。 当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不再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能发生收缩反应。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 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记录到的正常心搏曲线通常是心室波和心房波,一般记录不到静脉窦的搏动曲线。如图1所示,在没有电刺激下,蛙心搏曲线分为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高低峰相间,心房收缩为低峰,心室收缩为高峰,没有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报告】推荐阅读:
植物细胞骨架的显示及光镜观察09-09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教学设计10-21
科学植物观察日记08-28
连续观察日记植物09-08
植物黄豆观察日记09-26
植物学性状观察06-11
一年级科学观察植物08-01
动植物观察作文10-22
小学植物观察日记的11-09
有关观察植物二年级作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