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原文及解释

2024-10-18

《阿房宫赋》原文及解释(精选6篇)

《阿房宫赋》原文及解释 篇1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礼记祭统原文及翻译解释 篇2

礼记·祭统原文及翻译

祭统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茍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茍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君执圭瓒裸尸,大宗执璋瓒亚裸。及迎牲,君执纼,卿大夫从士执刍。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水。君执鸾刀羞哜,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祭有十伦〕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尸酢夫人执柄,夫人受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夫祭有畀辉胞翟阍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辉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故卫孔悝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文言文翻译:

在管理百姓的种种办法之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礼。祭礼,并不是外界有什么东西强迫你这么办,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不由地就会想起死去的亲人,这种感情的表达就是祭之以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礼的意义。

贤者的祭祀,一定会得到鬼神所赐的福,但这个福,不是世俗所说的福。贤者的福,是备的意思。而备字咋讲呢?是一切事情都顺着理办的意思。无所不顺,这就叫备。其意思是说,对自己,按着良知行事;对外界,按着道理行事。忠臣的事奉国君,孝子的事奉双亲,其忠其孝都来源于一个顺字。对上则顺着鬼神,对外则顺着君长,对内则顺着双亲,这样做了才叫做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做到必然得到鬼神赐福的祭。所以贤者的祭祀,不过是竭尽自己的诚信与忠敬,奉献祭品,行其”典礼,和之以音乐,稽之以季节,洁净地荐献而已,并不存心要神保佑赐福。这才是孝子举行祭祀时的心情。孝子的祭祀,是用来完成对父母生前应尽而未尽的供养和孝道。所谓孝,就是这种供养和孝道的积蓄。一个顺字贯穿于父母的生前和身后,这才叫做孝的积蓄。所以孝子的事奉父母不外乎三件事:头一件是生前好好供养,第二件是身后依礼服丧,第三件是服丧期满要按时祭祀。在供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儿子的是否孝顺,在服丧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伤,在祭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时。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称作孝子的行为。

祭祀不但要求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求求助于外,这就关系到婚礼了。所以国君在娶夫人之前的求婚辞是这样说的:“听说您有位贤淑的女儿,希望能嫁给我,和我一道治理国家,祭祀宗庙社樱。”这就是求助的目的。祭祀这件事,必须由夫妇亲自共同参加,以便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有人负责。事情都有人负责,就必然祭品齐备。水中产的、陆地产的酶菜、肉酱有了,这算是祭祀用的小吃类齐备了。牛羊猪三牲齐全,黍樱稻粱分装八碗,这算是美味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还有各种不同的瓜果,这算是世上之物都有了。总而言之,只要是天下生的,地上长的,只要是可以用来进献的,没有一样没有,这表示祭品的极其丰盛。从客观上来说是要求祭品极其丰盛,从主观上来说则要求极其虔诚,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因此之故,天子才在南郊亲耕籍田,以提供祭品;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以提供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耕籍田,也是用以提供祭品;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也是用以提供祭服。天子和诸侯并不是穷到了自己不亲耕就没有祭品,王后和夫人也不是穷到了自己不养蚕就没有祭服,之所以要那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有了诚信才算尽心,尽了心才算是虔敬。虔敬了,尽心了,然后才可以事奉神明。这便是祭祀的原则。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要斋戒。斋戒也可以说是整齐的意思,就是把身上和心里不整齐的东西整齐一下以求达到整齐。所以君子不是从事于祭祀,在不需要恭敬的场合,就不斋戒。不斋戒就做事没有禁忌,嗜欲也没有限制。但到了要斋戒的时候,禁忌之事就不能做,嗜欲也要加以限制,耳不听音乐。所以古书上说:“斋戒的人不举乐。”就是说斋戒的时候不敢分散心思。心无杂念,所思所想必然合乎正道;手足不乱动,抬手动脚必然合乎规矩。所以君子的斋戒,其目的就在于达到身心的纯洁。为此目的,所以先散斋七天收敛一下心志,然后再致斋三天加以整齐。把心志收敛住了就叫做斋戒。斋戒是高度的身心纯洁,然后才可以和神明打交道。所以,在祭祀前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地告诫夫人,于是夫人开始斋戒,先散斋七天,接着再致斋三天。国君在国君的正寝致齐,夫人在夫人的正寝致齐,到祭祀那天才会合于太庙。国君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站在昨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字L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攒在尸前行裸礼,大宗伯手执璋攒在尸前行再裸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亲自牵着牛鼻绳,大夫紧跟在牲后,士抱着禾秆。宗妇捧着盎齐随在夫人身后,献上说水、国君亲执莺刀切取牲肺献给尸品尝,夫人则献上馈食之豆。这就叫做夫妇一道亲自主持祭祀。

祭祀进行到乐舞这一项目时,国君手执干戚站到舞位上,国君站在靠东边的上位,头戴礼貌,手执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尸的欢心。因此,天子的祭祀,是与天下臣民同乐;诸侯的祭祀,是与境内臣民同乐。诸侯头戴礼帽,手执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尸的欢心,这便是与境内臣民同乐的的表现。

在祭祀过程中有三个最重要的节目:在奉献祭品活动中,没有比裸礼更重要的了;在歌唱演奏活动中,没有比登堂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在舞蹈活动中,没有比《武宿夜》之舞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规矩。这三个最重要的节目,都是用来借助于外部的动作以增强君子虔诚的内心。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内心轻忽则外部动作也不带劲,内心端重则外部动作也随之端重。内心轻忽而希望达到外部动作的端重,即令是圣人也做不到。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尽诚心,这样才能使外部动作也端重起来。遵循礼的要求,把三个最重要的节、目做好而博得皇尸的欢心,这才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祭礼中有俊这码子事。虽然俊是祭祀末尾的事,但也不可不了解其意义。所以古人这样说过:“好的结束要像好的开始一样,饺这件事大概是最能说明这一点了。”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虽然尊贵,但他也吃鬼神吃剩的东西。饺也是一种施惠之道,从中可以观察出政治意义来。”所以尸食毕起身离席,就由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国君吃罢起身,就由大夫六人吃国君吃剩的祭品,这叫做臣吃君之剩余;大夫吃罢起身,就由士八人吃剩下的,这叫做贱者吃贵者剩下的;士吃罢起身,各人端着盛有剩余祭品的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由各种当差的吃剩下的,吃毕撤掉,这叫做底下人吃在上位者之剩余。综观饺的全过程,是每变一次而俊的人数也就随之增多,这是要区别人有贵贱之分,而施惠的对象却越来越多。所以用四盘祭品就可以表现出恩惠遍施于庙中。而庙中,乃是整个国境内的缩影。祭礼中的俊,是一种大的恩泽。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就一定要惠及下面,只不过上面的先得到而下面的后得到而已,并不是把上面的都撑死而把下面的都饿死。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民众就会个个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泽也必定会落到他们头上。这一切都是从饺这件事上反映出来的,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政治意义来。”

祭祀作为一件事情可以说是够大的了,祭祀时荐献的供品够完备了。孝顺的心再加上完备的祭品,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在社会上就教育人们尊敬君长,在家庭里就教育他们孝顺双亲。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上,则大小臣工服从;尊敬地祭祀宗庙社樱,则子孙孝顺。竭尽祭祀之礼,端正祭祀之义,这就需要教化了。所以君子事奉君王,一定要身体力行。自己感到上面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就不要再让下面这样去做;自己厌恶下面的某些做法,就不要再这样地应付上面。不让人家去做,而自己却明知故犯,这不是教育的办法。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一定要从根本抓起,提纲絮领,这样的方法大慨非祭祀莫属吧!这就无怪乎人们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有十种意义:第一是体现事奉鬼神之道,第二是体现君臣之义,第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第四是体现贵贱有别,第五是体现亲疏有别,第六是体现爵赏的施行,第七是体现夫妇之别,第八是体现政事公平,第九是体现长幼有序,第十是体现上下关系。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下面分开来说。铺席设几,让死者夫妇同席同几,供神凭依;因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里,所以不仅头一天在室内行祭,而且第二天又在门外行祭。这是和神明打交道的应有做法。祭祀时,国君走出庙外迎牲,但不走出庙门外迎尸,这是为了避开嫌疑。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是臣子的身份,而进到庙内就变成君父的身份了。而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的身份,一进入庙门就变成臣子的身份了。所以不出门迎接尸,是为了不搞乱君臣的名分。祭祀中规定,由孙子辈的人充当祖父的尸。,那个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来讲是儿子辈,而作为父辈的祭者倒要面朝北去事奉尸,这就是为了让人明白儿子应当如何侍奉父亲。这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上公之祭九献,五献之后,国君便洗净玉爵向卿献酒;七献之后,国君才用瑶爵向大夫献酒;九献之后,国君才用散爵向士和各种当差的献酒。这体现了尊卑有别。祭祀时,全部参加祭祀的子孙都是按照父昭子穆的辈分排列。昭穆的效果,就是用来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顺序而不使混乱。所以在太庙中举行祭祀时,尽管全体族人中的昭辈穆辈都在,也仍然是各就各位,有条不紊。这就叫做亲疏有别。古时候明君对有德的人进爵对有功的人加禄,进爵加禄的典礼一定要在太庙中举行,这表示国君自已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醋尸之后,国君就从堂上下来,立于昨阶之南,面朝南,受册封者面朝北,负责册命的史官从国君右边捧着册封文书宣读,被册封者行过再拜稽首的大礼后接过册命,然后回家,在自己的家庙中设奠察告祖宗。这就体现了爵赏的施行。祭祀时,国君身穿礼服头戴礼帽立于昨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礼服立于东房。夫人进献豆时,手握豆柄;而执醛者把豆交给夫人时,则是手握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执酒爵的柄;夫人在接受时,手执酒爵的足。夫妇之间授受祭器,不能拿着同一部位。夫妇互相回敬酒,一定要更换杯子。这些都体现了夫妇有别。凡分配姐肉,以带骨的肉为主、。牲体的骨,也分贵贱。殷人以后腿上部的骸为贵,周人则以前腿上部的肩为贵。对于周人来说,牲体前面的骨贵于后面的骨。分配姐肉,就是要体现举行祭祀肯定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在分配时,高贵的人取得贵骨,卑贱的人取得贱骨,高贵的人不拿双份,卑贱的人也不会空手,这就体现了公平。每个人都能得到恩惠,政令就容易推行;政令得到推行,事情就容易办成;事情办成,就能建功立业。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其原由不可不知。分配沮肉,就是要体现恩惠必定人人有份。善于治理国家者也就像分配沮肉那样,所以说:“可以体现政事的公平。”旅酬时向助祭的众多兄弟众多子孙敬酒,这些人按昭穆排为二列: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同是昭辈者再按年龄大小排列,同是穆辈者再按年龄大小排列。其他的来宾以及各种当差的,也都按年龄大小排列。这就叫做长幼有序。祭祀末尾有赐俊之礼,这时要把神吃剩下的祭品分给皮匠、厨子、舞师和阁人,这是向下人施惠的办法。只有有道之君才能做到这一点,其聪明足以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其仁慈足以使他采取实际的行动。所谓界,也就是赐与,也就是能把他多余的东西赐与他的下人。皮匠,这是制造恺甲这类小官中的贱者;厨子,这是职掌屠宰这类小官中的贱者;舞师,这是教习乐舞这类小官中的贱者;阎人,这是掌管守门这类小官中的贱者,在古代不让受过刑罚的人守门。干这四种差使的人,是小官当中最低贱的,而尸在庙中是最尊贵的,以最尊贵的身份在祭祀的末尾能够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且把神吃剩下的东西赐与他们。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由明君来领导,全国的老百姓就不会有受冻挨饿的。这就叫做体现了上下关系。

祭祀也有四季的不同:春祭叫构,夏祭叫谛,秋祭叫尝,冬祭叫悉。构和谛,举行在阳气由起到盛之时,体现了阳的意义;尝和羔,举行在阴气由起到盛之时,体现了阴的意义。谛是阳气最盛的祭,尝是阴气最盛的祭,所以说:没有比筛、尝更重要的。古时候,在举行谛祭时要颁发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着阳气行事;在举行尝祭时要教民田猎,开始动用刑罚,这就是顺着阴气行事。所以古书上说:“在举行尝祭之时,要拿出公家的东西,表示将要行赏。”到了可以割草打柴的时候,就可以动用轻刑了。尚未开始动用刑罚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打柴。所以说:谛、尝二祭的意义很重大,涉及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明白谛尝之义是君主的事,办好谛尝之事是臣子的事。不明白筛尝之义,作为国君就有所不足;办不好谛尝之祭,作为臣子就有所不足。这里所说的“义气是用来实现自己的志尚,是各种德行的表现。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思亲意念就强烈,思亲意念强烈的人他对祭祀意义的理解就透彻,对意义理解透彻的人他在祭祀时必然恭敬。国君对祭祀恭敬,一那么国内的黎民百姓谁敢不恭敬呢。所以君子的对待祭祀,一定要亲身参加。有特殊情况时让别人代替也是可以的。虽然是让人代替,但作用却和国君亲临没有什么不同,原由就在于国君深明祭祀之义。道德浅薄的人他对祭祀的事就心不在焉,对祭祀的意义也半信半疑,在这种情况下让他去向神求祭,要求他做到毕恭毕敬是办不到的。祭祀祖先而做不到恭敬,还有什么资格为民父母呢!

作为祭器的鼎,其上频繁铸有铭文。所谓铭文,就是首先称一扬先祖之功德而后再附己名于其下,自己附名于下以称扬先祖的美德,并使之明显地传于后世。那些作为先祖的人,没有一个没有优点,也没有一个没有缺点。而铭文的要求,是只赞美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这种孝子孝孙的用心,只有贤者才能办到。制作铭文,就是要论述自己先祖的美德、功业、勋劳、受到褒奖和荣誉,公布于天下,而斟酌其要点而刻之于祭器,同时附上自己的名字,用来祭祀其先祖。赞扬先祖,表示自己的孝敬;自己附名其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明白地晓喻后世,表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由此看来,制作铭文真是一举三得的事。所以君子在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中称道的祖先美德,又赞美铭文制作这件事本身。制作铭文的人,其明察足以看到祖宗的美德,其仁爱足以使他能果断地决定此事,其智慧足以使他和他的子孙从这件事上得到好处,真可以说是聪明透顶了。聪明透顶而又不自夸,真可以算是谦恭了。

所以卫国大夫孔惺的鼎上刻有下述铭文:“六月丁亥,卫庄公来到太庙行祭。庄公说:‘叔舅!你的远祖庄叔辅佐我的远祖成公。成公曾命令庄叔随他逃难到楚国,又曾随成公一道被囚禁在京师,庄叔东西南北地奔走,毫不懈怠。庄叔之功流于后世,又保佑我祖献公返回国内。献公于是命令成叔继承其祖庄叔的事业,忠君之事。你的父亲文叔,又继承祖先的遗志,作为百官的表率,时刻想着如何把卫国搞好。他操劳国家事务,昼夜不敢懈怠,老百姓都夸他是好样的。’庄公又说:‘叔舅,我现在给你这篇铭文,你要继承你父亲的精神,像他那样尽忠报国。’孔懊于是下拜叩头说:‘我将称扬君命以赞项我先祖之美德,努力实现您的厚望。全部这些,我都要把它刻在羔祭的彝鼎上。”,这就是卫国孔哩的彝鼎上铭文。它也反映了古代的君子论述其先祖之美德并使之昭著于后世的这种情况。通过铭文,自己可以附名于下,可以把祖先所建功业在国家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意义颂扬一番。孔J哩的铭文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负有守卫宗庙社樱责任的子孙,其先祖如果没有优点而乱吹一通,那是欺骗;如果有优点而不知道,那是愚蠢;如果知道而不使流芳后世,那是麻木不仁。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都是让君子感到耻辱的。

初中文言文的原文解释及翻译 篇3

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长,身高)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窥镜(照镜子),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第二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第二天),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不如)。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认为我美)者,私(偏爱)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于(比)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受蒙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当面指责)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于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不时,有时候)而间(间或、偶然)进(进谏);期年(满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朝见)于(到)齐。此所谓战胜于(在)朝廷。

2、出师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时)也。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优待,厚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发扬扩大)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称引、譬喻)失义(适宜、恰当),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奖惩)臧否(善恶),不宜异同。若有作奸(做奸邪事情)犯科(犯科条法令)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主管的官)论(判定)其刑(罚)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志虑(志向和心思)忠纯(忠诚无二),是以先帝简拔(选拔)以遗(给予)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都)以(拿来)咨(询问)之(他们),然后施行,必能裨补(弥补)阙(缺点)漏(疏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性情品德)淑(善良)均(平正),晓暢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好的差的)得所(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痛心,遗憾)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坚贞可靠)死节(以死报国)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辱,降低身份)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后值倾覆(兵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托付)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早晚)忧叹(忧愁叹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长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希望)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除去)益(兴办、增加),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以彰(表明,显扬)其咎(过失);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好道理),察纳雅(正确的)言。深追先帝遗诏(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落下),不知所言。

3、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此处省略了“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若(好像)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通人(容一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突然广阔明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如外人。黄发垂髫(老人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全)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详细地)言(说出)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延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对、向)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就)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标志)之。及(到)郡下(郡城,指武陵郡城),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以前)所志(做的标记),遂(终于)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者。

4、三峡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自三峡七百里(约合今天的二百公里)中,两岸连山(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略无(毫无)阙(通“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日光)月。

至于夏水襄(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快)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白色的急流)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绝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急流冲荡)其间,清荣(水清,树茂盛)峻茂(山高,草茂盛),良(很)多趣味。每至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停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参考译文

1(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2(译文)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部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介意我出身低下身份低微,亲自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激动,于是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3(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很悠闲和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必说三国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待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去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而死。此后就再也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关山月-原文+解释+赏析 篇4

唐 李白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胡:这里指吐蕃。)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赏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阿房宫赋》课后练习及答案 篇5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骊山(lì)不霁何虹(jì)渭流涨腻(zhǎnɡ)...B.妃嫔(bīn)囷囷焉(qūn)辇来于秦(niǎn)...C.锱铢(zī)剽掠其人(piáo)弃掷逦迤(yǐ)...D.直栏横槛(jiàn)在庾之粟粒(yǔ)管弦呕哑(ōu)...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六王毕,四海一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遏止

揭露

偈子

残碑断碣

竭泽而渔 .....B.处方

矗立

憷场

怵目惊心

相形见绌 .....C.逮捕

歹毒

呆滞

百战不殆

消极怠工 .....D.辑录

作揖

修葺

缉拿归案

人参鹿茸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凄凉

佼佼者

层峦叠障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雾凇

金刚岵

门廷若市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C.奥秘

起搏器

力能扛鼎

城门失火,泱及池鱼 D.幅员

荧光屏

寓庄于谐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7.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1)唐诗中写洞庭湖的诗句,很多都有着眼于它那波澜壮阔、雄伟浑浩的特点,如“_________”就是这样的诗句。

(2)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将语文课视为技术性语言训练工具的观念_________,自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道格·恩格尔巴特在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增益研究中心”的主持人,他希望能创造出新的技术,使人们用起电脑来更_______________,后来,他研制出了鼠标。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桎梏

随心所欲 B.遥望洞庭出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桎梏

得心应手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束缚

得心应手 D.遥望洞庭出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束缚

随心所欲 8.下列词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有人预测,达到奥运会男女运动员人数持平均的目标最迟也会在十年后实现,甚至很有可能在北京奥运会时就会实现。B.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C.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科学家最近参照“火星快车”探测器发回的高清晰度照片,绘制完成火星三维地图。在这幅地图中,火星上的峡谷和丘陵地带以三维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D.当新世纪人类的第三产业技术革命大潮已经来临的时候,如果中国能够抓住机遇,掌握未来科学技术的导向与核心,必定能使世界科技中心回归东方。

二、课堂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选自《古文观止》)9.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惩秦之孤立

惩:警戒,借鉴 B.而王莽卒移汉祚 祚:皇位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几:通“机”,机会 D.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的一组是()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②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 ③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④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⑤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

⑥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以“虑”字开启全文,与“祸患常积于忽微”有异曲同工之妙。

B.作者按时间先后列举了秦、汉、魏、晋、唐等的史实,这些皆是考虑不周导致的,“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C.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D.作者认为为国者惟有其德行上达于天,用至诚之心治理国家,上天就会像慈母保护幼子一般关照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这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

(3)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②。(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14.背诵默写。(1)廊腰缦回,;各抱地势。(2),开妆镜也;,梳晓鬟也。(3),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4)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5),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课后练习答案

1.答案 D

解析 A.“骊”读lí;B.“嫔”读pín;C.“剽”读piāo。2.答案 C 解析 A.“一”:统一;数词。B.“爱”:喜欢;吝啬,吝惜。C.“取”:动词,拿。D.“族”: 动词,灭族;名词,家族。3.答案 D 解析 A.“焉”:形容词词尾;语气词。B.“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于”都为“比”。4.答案 C 解析 A.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并管理、计划或组织”的意思。D.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5.D(辑录ji 作揖 yi 修葺qi 缉拿归案ji 人参鹿葺 rong)6.D(A障——嶂 B廷——庭 C.泱——殃)7.C(第一句“遥望洞庭湖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写出了洞庭湖的明静。第二句“桎梏”为名词,应用动词“束缚”。第三句两词都表示“做事十分顺当”,但前者仅表示“顺心”,后者则还有“顺手”之意。)

8.C(A项“最迟也会在10年后实现”表意不明确。B项“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把意思说反了。D语序不当,“中国”应该放在“如果”前面。)9.答案 C 解析 几:诱因,先兆。10.答案 D 解析 ①只是说了“以为”,还没提到祸患;③只提到他们考虑周到,同样还没提到祸患;⑤是假设有些人的错误想法。11.答案 B 解析 “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观点错误。12.答案(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2)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3)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在这种情况下,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吸取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吸取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吸取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13.(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原文及解释 篇6

编稿老师:连中国

审稿老师:李家声

编: 徐冬杰

一、学习要点 1.写作背景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杜牧感于此,作了这篇赋,假借秦始皇奢侈虐民自取灭亡的史实规讽唐敬宗。这年作者才23岁。

2.结构内容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阿房宫的工程浩大,雄伟壮丽。

第二自然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生活的奢侈、腐朽,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第三自然段:写秦朝统治者虐用民力,以致自取灭亡。

第四自然段: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应该励精图治,爱惜民力的警告。

3.以宾衬主、层层逼进的写法

文章首先从建筑规模和宫中生活两个方面描写阿房宫,突出其建筑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为了突现写作意图,作者在构思上采用了以宾衬主、层层逼进的写法,秦为主,六国为宾;有六国之灭,才有秦阿房之兴;而秦阿房之兴,已隐含秦亡之因。六国与秦之亡,皆因不“爱其人”;结论自然是:不“爱其人”者必亡,当朝的敬宗也不例外,更无出路,这正是全篇用意所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语警策、明快,言有尽而意无穷。

4.分析提高

(一)重点词语

1.一

①数词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史记》)

②相同,一样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

③全,一概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④统一

六王毕,四海一

⑤专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⑥一旦

一出门,袭马过世家焉(《促织》)

⑦才,一下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⑧竟,乃

靖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靖郭君对于寡人,竟这样吗)

⑨语助词,加强语气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回

①旋转,回旋

②掉转,运行

③曲折,迂回

④回来,回去

⑤回首,回头看

⑥量词

3.尽

①完,空

②全部使出来

③全部取到、占有

④全部,都

⑤死

⑥尽,极

4.哀

①悲哀,悲痛

②怜悯,同情

③哀叹

5.取

①捕取,俘获

②拿

③取得

④提取

⑤采取,采用

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诗)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词)一日走千回(辛弃疾诗)奈何取之尽锱铢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贞》)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珍宝尽有之(《鸿门宴》)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促织》)林尽水源(《桃花源记》)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入蔡州取吴元济(去蔡州捉拿吴元济)今入关,财物无所取(《鸿门宴》)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

⑥夺取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通“娶”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二)特殊语言现象

1.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古:宫室建筑精巧

今: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气候,古:景象

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经营: 古:文中指珍宝

今:筹划、计划、组织

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古:可惜

今:值得怜悯

2.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3.名次作动词

①未云何龙

龙,出现龙

②不霁何虹

虹,出现虹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把鼎视为铛,把玉视为石;把金视为土块,把珠视为石砾

4.使动用法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使秦灭族

5.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之为鉴

(三)写法上的借鉴

1.铺陈夸张

气势夺人

这篇文章通篇使用了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力极强。如第一段中写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建筑一段,和写桥梁复道的一段,不仅突出的描绘出楼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绮丽、壮观而且颇有气势。还有第三段写秦统治者不恤名利,横征暴敛,也用了铺陈夸张的写法。铺陈夸张是“赋”的主要特点,加上杜牧丰富大胆的想象,纯熟灵活的笔法,使这一篇中的这一写法的作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2.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感情充沛,铿锵有力

文章除夸张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方法。如:

比喻:繁密的楼阁如“蜂房”“水涡”,尤其是把比喻与反问、对偶结合使用: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形象生动而又发人深思。

排比:如写宫女梳妆、秦爱纷奢两段全用排比,铺张达意,气势非凡。

这些地方都充分体现出作者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下列加红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功名俱著于春秋(历史)

B.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泛指民间)

C.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学习的人)

D.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灾难、困境)

2.下列句中加红的字所指代的内容与“不爱其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①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②然其言必信

③而弟子志之不倦

④而不矜其能

A.②

B.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句中的“志”与“而弟子志之不倦”的“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其志不在小

B.吾使有五而志于学

C.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

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红的字的意思()

固无可言者

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

然其言必信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A.两个“言”字相同,两个“德”字不同

B.两个“言”字相同,两个“德”字也相同

C.两个“言”字不同,两个“德”字相同

D.两个“言”字不同,两个“德”字也不同

5.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A.儒者以舞文弄墨而败乱法度,侠士逞个人的勇力,不顾法制的约束。

B.读书人用写文章来破坏法纪,而侠士用武功来使禁令失效。

C.儒家的文章是法律混乱的根本原因,而侠士的武功是使国家禁令失效的根本原因。

D.读书人用文墨治理法律,而侠士却用武功破坏国家的禁令。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缗王时,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缗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既杀缗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注:

①市掾:管理市场的属吏

②轊:车轴头

6.下列加红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保莒城(维修)

B.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装)

C.城坏,齐人走,争涂(同“途”,抢道)

D.齐诸田疏属也(属于)

7.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不见知

②为燕所虏

A.①不让人知道

②做了燕国的俘虏

B.①大家都不认识他

②是燕国的俘虏

C.①并没有受到重用

②被燕国所俘虏

D.①大家并不了解他

②做了燕国的俘虏

8.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操虽托名为汉相,其实汉贼也

④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⑤城坏,齐人走

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A.②⑥

B.③⑤

C.①④

D.②④

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田单在逃难中,令族人将车轴换为铁笼,使族人得以脱险。

B.田单的族人因铁笼的关系得以保全了身家性命,足见田单智能过人

C.田单深谋远虑,在当临淄市掾时,就已经看出时事,因而深藏不露。

D.田单族人在逃亡中,因有铁笼,所以车轴转动速度快,因而得以迅速逃离。

10.下列关于田单的性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①机智过人

②具有政治远见

③精通兵法

④身先士卒

⑤有勇有谋

⑥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附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A

6.C

7.C

8.D

9.B

10.A

作文推荐

园日涉自以成趣

高二(11)楼悦晨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的确,陶渊明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只在自然之园中找到真正的乐趣。日日在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他的傲岸啊!

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从为州祭酒,到作彭泽令,十三年中,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抱负,但黑暗的政治社会,腐败的官场,对自由的束缚,对他不羁性情的压抑,何其沉重。

既然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探求什么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辞官归里,躬耕自资,田园才是他真正的家。他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期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而是悠然于园中,由自然山水探寻到了最为纯真质朴的快乐。

只有在他的园中,在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才能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低头见青草绵绵,一处花团锦簇,竞相争艳,一处孤芳静绽,傲岸独立;抬头见柳枝依依,薄云勾卷,青山峻拔,群鸟徘徊,盎然生机,不使他欢欣鼓舞?晨曦中重露湿襟,草香四溢;黄昏里斜晖暧暧,炊烟袅袅,融融暖意,不使他心神安详?三九寒天,雪覆万物,天地一白,百草萎靡,众花枯残;而青松屹立,擎起白雪,傲梅怒放,凝着冰晶,坚忍昂扬,卓然独立。不使他久久凝望,心潮宕动?待到冰消雪逝,春意轻拂,草芽破土,柳树抽枝,生气重现,始知万物造化,周而复始,何其悠然,不使他快慰?大自然的生机、韵律,鼓荡着陶渊明的心脉,溶于自然,他如高山苍苍,流水潺潺,乐夫天命,别无所求。这等沉静清新,洒脱悠然,古来又有几回闻!

绝世俗,诗意地栖息,纵情山水田园。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这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就是陶渊明日涉园的乐趣。

[评语]

对诗句品评得如此细微准确,不仅是心灵的工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所以本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作者深入的体会与正确的感悟。细品深思,这就是成功的法宝之一。

此外,作者的语言也很精彩,四字短语的使用,恰切、精当、优美,错落有致,音节铿锵,富于美感,读后让人口颊生香。如:

上一篇:我的同学的小学优秀作文下一篇:最新文员聘用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