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2024-06-07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篇1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杜牧的《阿房宫赋》堪称古赋名篇。它之所以能千古流传,不仅在于构思巧,而且在于立意高;不仅在于词章瑰丽,而且在于议论精辟。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深刻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设计突破“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中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散文、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设计提要:

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两步:

(一)诵读第1、2段,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二)由比较分析引入第4段,体会作者命意。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学习,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知识目标: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3.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灭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德育目标: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设计实施:

一.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

说明:联系旧知导入,帮助学生接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信息通道,形成正向迁移。同时,利用学生对旧知的兴趣来形成学习新知的动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学习活动的牵引。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

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请看投影:(附在文后)

说明:文字虽艰涩,但文下皆有注解,学生有能力借助这些注解阅读理解,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达到充分的挖掘,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体验成功的欢乐。

三. 研读课文

1. 课文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

内容。

说明:在阅读过程中,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既使学生

熟悉了课文,也训练学生这两种能力的转化。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

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说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运用,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得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提高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传递信息的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调动着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另外,可以结合具体的形象生动的句子来深刻体会赋的语言的特点,印象深刻。

(2)情感迁移

配乐朗读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年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蚕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说明: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过渡:杜牧为文,固然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但却主张“先意气而后辞句”,他把表现形式服从思想内容比喻为“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作者充分利用了赋的特长,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之上,也进行了恰当的议论。

4.《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

“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说明:通过检测,了解真实的反馈信息,而形成反馈信息通道,是系统优化的重要条件,是实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学习者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将更有利于学习;教者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尤其是改变教学策略,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形成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3)跳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点拨:正如《古文观止》中评论的:“前幅极写阿房宫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

说明:跳读旨在让学生抓住中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语段,筛选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4)老师把最后一部分内容改成以下的内容: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感矣!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节和老师的改写内容,请学生来点评此两段文字

(5)通过和同学们的一起学习,老师把本文读得更短,最后只剩三个字,那是什么?

(奢)——(亡)——(鉴)

说明:学生学习讲究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又巧妙总结全文,水到渠成,首位呼应。

四.课堂迁移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说明:句式仿写是近年高考语言表达重点题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仿写训练,符合学生群体需求。

五.课文总结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篇2

《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 骈散互用, 长短结合, 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 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 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 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 历来被人们所景仰和称道。首先, 文章对阿房宫的铺陈描写奇伟壮丽, 气象开阔绵邈, 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其次, 本文观照现实, 立意高远, 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代, 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 怀抱着中兴唐王朝的理想。本文是借古讽今, 以秦警唐, 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的道理, 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旷世济俗的情怀。第三, 多种修辞手法的纵横交错运用, 更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为“文赋”的开山之作, 本文突破了骈文的四言句式, 全文句式长短不一, 骈散结合, 句与句之间有相当的跳跃性, 具有散文的意脉, 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式, 使文章带上了散文、散文诗灵动多变的特点。特别是在修辞上, 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比喻、比较等多种手法, 而且常常是把几种修辞纵横交错糅合在一起, 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简洁、新颖奇特, 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下面, 仅举两例谈谈杜牧在修辞描写方面的过人之处。

1.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

作者在言阿房宫之广、之高后, 又用“盘盘焉, 囷囷焉”来言其多其密。多到、密到什么程度?“蜂房水涡”。用“蜂房水涡”作喻, 取譬其多、其密, 形象生动、具体。就喻体和本体看, 比喻用得熨帖、形象。经作者如此巧喻, 一个广达“三百余里”高至“隔离天日”, 密到“蜂房水涡”的阿房宫, 一个立体的阿房就“矗”立在读者面前。在这里, 形象的整体性正是杜牧刻意追求的, 因为只有立体的阿房宫才能是宏伟的阿房宫, 而“宏伟”的阿房宫又正好是秦皇贪恋声色的见证。如果不从修辞角度来作此分析, 那杜牧的用心不就被疏忽了吗?

2.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明明是“歌台”之“响”, 偏要说是“春光”之暖。这里, “响”是听觉, “暖”是感觉, “光”是视觉。何以将此三者联类相通?对此, 如果不从修辞角度指出“暖为形容词用如动词”, 那么, 则将杜牧笔端的神采全部遗弃了。

《阿房宫赋》教学构想 篇3

根据这三个目标,笔者做了以下教学构想。

课前预习案(“扶”你走)(第一节课可用)

Ⅰ.整体感知

一.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标出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与个人疑难。(此从略)

二.试着梳理文章,反复读文中议论的句子,找出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并翻译。

文章一二段叙述描写,三四段议论分析。

点题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秦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使后代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借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三.概括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答:【段意】(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二)铺叙阿房宫内的豪华奢糜。(三)转发议论,指出秦灭亡的必然。(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勿重蹈覆辙。

【思路】宫—→人、物—→议—→鉴

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背诵。

Ⅱ.阅读方法和能力目标训练:学会质疑、学会命题、学会解题

一.老师用倒读法阅读《孔雀东南飞》并设计问题及作出答案,以作模仿的阅读例子。

(一)例:读《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得到两点结果一个写作目的。(结尾倒读法)

1.结果一:兰芝“举身赴清池”——投水而死。仲卿“自挂东南枝”——上吊而死。

2.结果二:两家合葬,化鸟双飞。

3.写作目的: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二)读懂文章结尾部分后,设计如下问题:(以果溯因法)

1.作者认为刘、焦夫妇死后能“化鸟双飞”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本段找不到,就在前文找)

2.刘、焦夫妇的死因有哪些?联系全文回答。

3.本诗直接地叙述刘、焦夫妇的死因可以吗?为什么要大段地铺陈兰芝的聪明能干、美若天仙,又大段地铺陈太守家办喜事的豪华排场?

4.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几个?

5.结合作者的写作缘起,请你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后世人”“之”各指的是谁?

(三)读全文,寻找信息回答问题,找出答案:(以文解文法)

1.“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海枯石烂,忠贞不渝,永不变心。

2.外因:焦母“遣”拆,刘兄“逼”嫁。——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迫害。内因:兰芝的刚烈,仲卿的软弱等。

3.诗歌文体特点决定不能直接表达死因,而要通过形象性来表达情志。铺陈兰芝主要是用兰芝的美好形象来对照(反衬)焦母的丑恶,铺陈太守家的喜用来对照(反衬)刘、焦夫妇的悲,都强化了悲剧性和揭露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迫害性。

4.是“谢”和“戒”。(谢:劝告。戒:鉴戒。)

5.“后世人”既指刘、焦夫妇死后活在世上的后生男女,更指后代那些像焦母、刘兄一样的封建家长。“之”指刘、焦夫妇的悲剧。

二.根据上面阅读《孔雀东南飞》的例子,预习阅读(倒读法)《阿房宫赋》并设计问题及作出答案。

请做在下面“课堂探究案”空白纸上,或另纸设题及作答。交科代表整理后,给老师审阅,提交下节课探究。

课堂探究案(“引”你走)(第二节课可用)

一.依照课前学生预设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探究。

怎样思考、提问题?(板书引导)

(一)集体诵读《阿房宫赋》的结尾,得到两点结果一个写作目的。(结尾倒读法)

1.结果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结果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写作目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读懂文章结尾部分后,将学生预习设计的主要问题作如下整理:(以果溯因法)

1.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个?

2.结合作者的写作缘起,请你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四个“后人”指的是谁?

3.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段中的话来回答,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段中的话来回答,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5.文章前三段,分别从什么方面来叙写秦灭亡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铺陈夸张语言来写这些原因?

6.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结尾段开头都从六国覆灭下笔?

(三)诵读或听读全文,寻找信息回答问题,集体探究解答所选六道题:(以文解文法)

1.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个?

是“鉴”。(以史为鉴)

2.请你说说段末句四个“后人”指的是谁?

①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唐人);②④指唐人,特指唐朝的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

3.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不爱人。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族秦者秦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不爱人。

分组讨论探究(落实重点)

5.⑴文章前三段,叙写秦亡什么原因?

段1写阿房宫规模之大(耗尽国人财力)、雄伟壮观(豪华)和歌舞之盛(衬托)。——秦始皇宫殿骄奢,六国人民被奴役,是一不爱人。

段2写美人之多、生活之糜(荒淫、奢靡)。——秦始皇荒淫,六国宫女被欺压,是二不爱人。

段3珍宝之丰、靡费之巨(抢掠、挥霍)。——秦始皇珍宝纷奢,六国财物被践踏,是三不爱人。

⑵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铺陈夸张语言来写这些原因?

文体决定:“赋”的特点在于“铺采摛(chī铺叙)文,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渲染情感:第1、第2全段和第3段的前三句,是叙事(铺陈事实),第3段“嗟乎”后文字和第4段,是议论(秦纷奢使民受难,速积民怨,继而“函谷举”,致使秦速亡;秦不鉴六国是为自灭,今唐王又不以秦为鉴,结果自明)。

铺事写志:故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6.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结尾段、开头都从六国覆灭下笔?

⑴首尾照应。“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六王毕”由于不爱民。

⑵类比说理。怎不爱民?“秦之宫女珍宝”,来自六国;六国宫女珍宝取自百姓,为满足奢华,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秦如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不致速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又走六国老路。

⑶逐层铺垫。开头作背景引出建宫,又起统领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

二.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是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有时用“倒读法”“因果法”设疑,再用“以文解文”解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同学们课后掌握本课所学的阅读、命题和解题的方法,反复研读,并加以模仿运用。坚持如此,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课后自测案(“放”你走)(第三节课可用)

一.阅读《阿房宫赋》第1段,回答问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离开)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曲折)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

规律方法总结:

2.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B.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规律方法总结: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是突出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的一项是( )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⑤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规律方法总结:

4.下面对这个段落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毁于“楚人一炬”,其形制,见诸史书记载也很少;作为文学作品的《阿房宫赋》,在这一段,根据有限的资料,描绘出了一幅既完整又细致的雄伟壮丽的“阿房宫建筑群落图”,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B.开头四句话,12个字,既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材量,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C.接着作者描绘了阿房宫的全景和本体建筑,用对比、夸张、比喻、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既写出了这个建筑群落的庞大、雄伟和壮观,又写出了它的精工细作、巧夺天工的设计和气派。

D.段末写宫内歌舞氛围,旨在指斥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以满足自己耳目之娱的奢靡生活。

规律方法总结:

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译:

规律方法总结:

【参考答案及规律方法】

一.1.【答案】B(走:趋向、通向)

【规律方法】文言实词题,内看“语境”、“句法”,外想“语汇”、“音形”——内外推义四法:⑴语境推义法→⑵句法推义法①从对称性推词义②从前后搭配角度推词义→⑶语汇推义法①以合成词推义②以成语推义→⑷音形推义法①以形推义②以音推义。(具体分析从略)

2.【答案】A(“而”都是承接连词。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句末语气词,无实义。C项:助词,用在句中的停顿处,无词汇意义,也不用翻译/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唉。D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代秦人)

【规律方法】文言虚词题,要“一语四辨”——辨词义、辨词性、辨关系、辨语气——“逐一换境”法。⑴辨词义——“一译二代”看语境。⑵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⑶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一删定连词,二换定并列选择,三替定其它关系。⑷辨语气——“前后中间”看位置。如果加点词是助词,其摆在句前、句中、句后不同位置,其语气就不一样。(具体分析从略)

3.【答案】B(①②④三项分别从其占地广、设计巧、想象神奇的角度来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③写宫女们的生活情景。⑤是说宫中歌乐的感受。)

【规律方法】信息筛选题,采用“细究题干、重点突破法”。细看题干有两个关键词:“阿房宫”,“雄伟壮丽”。需做两层筛选,一是选项中属于“阿房宫”的留下,不属者删去。如③的对象是人,且属于下一段内容,故“重点突破”排除③,就可快选答案B;二是在属于阿房宫的选项中,再分出有否“雄伟壮丽”两类,有者留下,否者排除,如⑤“歌台”属于阿房宫所有,但句意是写人的感受,没有“雄伟壮丽”之意,故⑤可排除。

4.【答案】D(写宫内歌舞氛围用意在衬托阿房宫的宏大宽广,又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而写秦始皇,旨在影射唐敬宗李湛的劳民伤财、挥霍无度)

【规律方法】分析概述题,属于理解文意、分析评价,需用“按图索骥、由远及近法”。这是一道理解文意题,可用“按图索骥法”与“由远及近法”进行解答,找出答案。第一步,可用“按图索骥法”对每一选项从“人、地、时、事”四方面进行对读。第二步,用“由远及近法”,对各选项的陈述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从略)

5.译:(阿房宫)从骊山北面建起,折向西,直通向咸阳。水势浩荡的(渭水和樊川)两条河,进入宫墙。

【规律方法】这是一道文言文翻译题,可用“双译六字法(直译“留删换”意译“调补变”)”来解答。骊山、咸阳、折、直、入、宫墙——留;而——删;北、构、西、走、二川、溶溶、流——换;西折(折向西)、二川溶溶(溶溶的二川)——调;主语“阿房宫”、“二川”复指语“渭水和樊川”——补;本句无特殊修辞,无须——变。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篇4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难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课文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三)巩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四)小结作业

尝试背诵这篇文章。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案例 篇5

1、把阿房宫读“大”。

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读出其“大”。

2、把阿房宫读“小”。

有针对性地选取典型场景扩写语句,然后师生进行阅读交流。

3、把阿房宫读“活”。

这阿房宫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各抒己见。

二、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一个字!学生到黑板上完成表格: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

其亡亦可谓 矣!

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三、教师点评总结上表。

四、合作探究,明察文章之志。

1、一座奢华至极的阿房宫,一位暴虐至极的秦皇,结果如何?

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哀”和“鉴”字?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在现实背景中深化文章主旨。

【课后作业】

1、全篇熟读成诵。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篇6

清人王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称杜牧的《阿房宫赋》“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所以家传户诵,至今犹新也”。最近再教此文,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觉得以前教学此篇的时候,有些地方没有讲到位。

最让我佩服的是杜牧的此文的结构。古代作文讲究气脉,一贯到底,见出精神。樊川此赋最为出神的地方是起笔十二个字。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这十二个字传神,究竟好在哪里?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妙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起笔非常简洁,而且直奔主题,紧扣阿房宫;其次,这十二个字写尽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真叫个风卷残云,势不可挡;第三,用一“兀”,一“出”,写尽了阿房宫建筑耗费的财力物力,秦国的豪奢和淫逸由此可见。起势如此给力,直如天雷滚滚,横空出世。难怪他的外甥裴延翰在《樊川文集序》中说“仲舅之文”,“若大吕劲鸣,洪钟横撞”。

而我在想,最为妙绝的是我们读完此文,掩卷遐思,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此强大的秦国,谁可以灭了它呢?既然没有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灭了它,哪是谁灭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这些疑问让人感受到了杜牧的赋文文理绵密,无懈可击。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层层铺叙之后,杜牧同样以十四字作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反差如此强烈,让人唏嘘不已。正所谓盛极而衰,自然之理也。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此文以“阿房宫”为铺叙对象,那么这一段当属可有可无了?去掉这一段可否?大家经过讨论以后,一致认为:不行。理由有三,一是因为从结构上看,写到这里似乎是宕开一笔,而转入抒情或议论,使得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一是因为这里再以对比的手法写尽秦王的骄奢淫逸,仍然是围绕阿房宫从另一角度进行铺叙,并且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三是与开头形成强烈的对比,暗含秦灭亡的原因并非是六国天下之人,而正是秦人自己。

抓住互文句子学好《阿房宫赋》 篇7

《阿房宫赋》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一篇赋体散文, 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的保留篇目, 其语言整齐华美, 多处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 这种手法的使用, 使语言整齐而又富于变化, 华美而又言简意赅。

何为互文呢?就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种要求, 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 使这两三个语句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使用, 可以使语言凝练而又富于变化。这种语言形式在文言文中大致以三种形式出现:

一、铺排互文, 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组句子意思相互补充、彼此渗透共同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一个意思。如:

1.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北朝民歌《木兰诗》)

2.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孔雀东南飞》)

3.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并吞八荒之意。 (《过秦论》)

二、见义互文, 即形式大致相同、用语交叉的两

个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多, 如“东西置松柏, 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同时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又如:

1.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诗》)

2.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苏轼《前赤壁赋》)

3. 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紧缩互文, 即一句内部前后互文见义、彼此补充渗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后省略了“汉”, “汉”后省略了“秦”。“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一起在船。这类互文又如:

1.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

2.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3.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

这三种类型的互文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 但三种形式在同一篇课文中出现则不多见, 千古名篇《阿房宫赋》即是这不多见的多用互文的篇章之一。请看选自该文的三个句子:

1.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 输来其间。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

3.王子皇孙, 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

很显然, 上面的第一句在翻译时, 采用铺排互文的方式来处理比较妥当: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经过几代人从老百姓那里剽窃掠夺来的金玉珠宝, 在秦灭六国之后, 一旦不能再被六国统治者拥有, 便被运到秦国来了。

第二个句子, 编教材者并没有把它当作互文来理解, 但此句子采用了互文已得到许多教育同行的认同, 笔者也赞同这个观点, 在此把个人的理由阐述如下:

我们首先来看教材对此句是怎样翻译的:[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意思是说, 人们在台上唱歌, 歌乐声响起来, 好像充满着暖意, 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 舞袖飘拂, 好像带来冷气, 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歌曲的调子是欢快的, 是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 如《走进新时代》《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也有抒发悲伤情怀的歌曲, 如《孟姜女》《小白菜》《菊花台》等。如若在台上唱周杰伦的《菊花台》, 歌乐声响起来, 好像不会让人热血沸腾, 浑身充满暖意的。舞蹈亦是如此, 更何况还边歌边舞或是歌伴舞等歌舞不分的种种情况。现代如此, 古代亦是如此。所以这个句子倘若用互文这种修辞格来理解就避免了这种疏漏: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是互文见义, 写“歌”时同时包括“舞”, 写“舞”时同时兼指“歌”, 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宫中, 正演奏欢快的歌舞, 在另一宫内正上演凄冷的歌舞。

第三个句子中的“朝歌夜弦”应是一个紧缩互文的句子, 是说那些被掳略来的六国美女们在秦国的宫殿里不分白天黑夜地唱歌跳舞, 以提供给奢靡的秦统治者娱乐方面的服务。

《阿房宫赋》中的“绿云”浅析 篇8

“绿云”中的“云”喻指年轻女子的头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女子头发多而柔美的特征,同时还有不可亵玩的朦胧感和距离感。“云鬓”“云鬟”“云髻”等等都是形容女子头发的词汇,而且“云”作为常见的物象,因其飘忽无定、或卷或舒、或黑或白,早已成为一个最常用的“喻体”物象而存在于各种文字之中。以“绿”形容女子黑发的还有“绿鬓”、“绿发”等,如唐代崔颢《虞姬篇》:“虞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绿”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均无与“黑色”相同的释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绿”的解释是:“①绿色。又:乌黑色。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绿鬓愁中减,红颜啼里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绿”的解释“乌黑色”与头发颜色相同或相近。由此看来,用“绿”来形容乌黑色头发仅限于“绿云”、“绿鬓”几个词语,“乌黑色”并不是“绿”的常用义,故而有的辞典对此无释,甚至连“绿云”都不收。

先看三个表示颜色的字:“黑”、“青”、“绿”。许慎《说文解字》释“黑”,“火所熏之色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青”为:“①蓝色。又:深绿色。又:青色的东西。②黑色。”许慎《说文解字》释“绿”,“帛,青黄色也。”通过对比发现,“黑”与“青”有了表颜色意义的交叉点,“青”与“绿”也有了表颜色意义的交叉点。现代汉语有很多例子,下面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列的几个词条:

黑鲩,青鱼。

青衣,①黑色的衣服。……

青天,①蓝色的天空。……

青玉,淡青色或淡青而微绿的软玉。

与此相关的还有几个常用的词汇:青天——苍天——蓝天、青草——碧草——绿草、墨绿——黑绿

由此可见,“青”与“黑”有时可以互训,“青”与“绿”有时可以互训,“黑”与“绿”从语言的实际运用上来看,是存在着互训的可能的,“绿云”、“绿鬓”就应该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情况不是很常见。“绿云”不但可以指绿叶,还可以指云彩,可以指年轻女子的乌发,甚至可以指年轻的女子,如: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此形容绿叶)——白居易《云居寺孤桐》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此形容云彩)——李白

“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此形容年轻女子的乌发)——陆游(宋)《清商怨·葭萌驿作》

头发在古代有很多称呼,或以形喻,如“螺髻”;或以色指,如“乌云”;或以情言,如“烦恼丝”。这些词语语义均较为明显。中唐时期颜真卿《劝学》一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更是直用“黑发”,与“白首”形成了工稳的对仗,这一联诗也正因言浅意深而流传千古。

但在古典诗词中,很少有人直用“黑发”等意义显豁的描摹头发的词语入诗,像“黑发不知勤学早”的千古名句并不多见,很多人宁可用“绿云”等较难理解的语词来描摹头发且乐此不疲,原因何在呢?

语言中的词汇意义是有确切性与模糊性特征的,而二者也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语言运用场合是不同的,专业性强的场合要用词汇的确切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使用模糊义。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使用词语的模糊义可以大大挖掘文学语言的张力,从而拓展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使读者获得二度创作的享受。

“绿云扰扰”正是作者杜牧运用文学语言张力的作用来形象生动地描摹年轻女子的秀发的例证。“绿”除了与“乌黑色”有关联之外,还很容易让读者联想起柳绿花红的春光,也很容易让读者联想起萋萋芳草、匝地浓荫,而这些物象均象征着青春、朝气,以此来形容年轻美丽的女性,从而赋予描写对象——年轻美丽的女性以无限多的“美”感。可以这么认为,“绿”从内在的角度写出了女子青春靓丽之美,“云”描摹女子纤柔飘逸的秀发,则从外在的角度写出了女子端丽妩媚之美。由此可知,以“绿云”来描摹年轻美丽的女子,则神形兼具、恰切妥帖,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黄玉峰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的:

一、通过精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读书、作文时自觉注意语感。

二、了解文章高度概括与极尽敷陈的写法,体会跳脱、整散、长短、虚字衬垫及富丽夸张等语言特点。

三、了解古诗文的特殊句式。教学设想

一、贯彻本人所主张的多读少讲、让学生自己体会的教学思想,用诵读为主、稍事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二、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内容讲解、疏通、熟悉。第二课时,强化记忆,分析、练习、背诵、默写。预习要求:

查字典、正音、试读。思考题:①读了文章有什么感受?②想一想这种感受如何获得的③文章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多种手法,主要是音乐节奏感和内容本身。核心是最后一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留给后人的思考是深远的,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和热门话题。不知有多少人,写过多少文章。我们刚刚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又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它的核心是“为国者无使为积戚之所劫哉。”今天,我们来欣赏、来品味杜枚的《 阿房宫赋 》,看看同样是讲六国和秦的故事,杜枚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么的表达这个观点的。板书:《 阿房宫赋 》。2.教师范读。

3.提问(即上面的预习思考题)调控,一般不做评价,上完全文再总结。

(二)逐层分析第一自然段 1. 第一组,十二字。

提问1:写了什么?两部历史:一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兴盛史(《过秦论》《六国论》为此用了许多笔墨);一部阿房宫的建筑史。《史记》记载“发徒刑者七十余万人,输蜀荆地材皆至。

提问2:读四句有何感觉?斩钉截铁,短而有力,如铁锤敲钉,一个一个敲下去。提问3:为什么有这个效果?

提问4:四个动词,若改为“六王毕焉,四海乃一,蜀山兀也,阿房始出”行不行?不行,这样就没有力度了,多一个字也不行。

小结:这四句十二字。强大的事件,用强少的笔墨,交待了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是建筑在多少人民的苦难之上的。一开始,就足下了基调,如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呐:—————。2.读第二组。“覆压——骊山——流入宫墙” 释字:压:盖。沉重感,言其多;走:奔、通到。分析:泼墨写意,勾勒出阿房宫的整体形象。

突出:高、广、位置。用长句,与第一组短句对比鲜明。释:溶溶:言其舒缓。二条大河流入宫墙,言其大。现代建筑群,亦未之有。3.第三组。“五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过渡: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奇?下面就具体地写了。接着更具体:五步,十步,言其多。“缦”原是丝绸,言其指飘逸,曲折。“檐牙”如鸟高啄,向上突起,动感,言其奇。“各抱”∶随地形起伏,紧贴,言其设计之合理。“钩心”∶互相交错,如兵刃相加,言其险。“盘盘焉”状住一笔,用比喻说明实在太多!

4、第四组“长桥一气侯不齐”。“长桥”∶比喻加疑问加对偶。“没有云怎么会有蛟龙腾飞?”“不是雨过天晴,怎么会有凌空彩虹?”

有一种惊奇感——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冥迷”写感党。“暖”热闹;“冷”也是热淘。仍在写建筑,顺序:总体——具体。远——近。历史——肌肤(大手笔)。小结:本自然段写建筑之离之广之奇(第一小组背诵)。

(三)逐层分析第二自然段。第一组,请同学读六句二十四字。指出朗读时节奏上的错误。借此分析,虽是整句,但内在的关系不一样。妃:四并列;王:二并列;辞:两承接(并列〉,内部动宾;辇:(并列)动宾;朝:并列,内偏正,名作状;为:动宾,读成,为——秦宫人。

读起来有整有散,有趣有伏,不变中有变,提问1:此六句与上一段那个地方直接呼应?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分析过渡:阿房宫造好了,宫里要有人,人从那里来?来自六国,当年的公主娇娃如今成的阶下囚,可以想象大批大批,成群维队,象货物那样的好,被装到秦国。过渡:来了以后怎么样呢?

读第二组“明星荧荧”至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提问2:各用什么修饰手法?比喻夸张。

提问3:这些句子内在关系如何?答:动作连贯:开妆镜——梳晓—弃脂水——焚椒兰——宫车过——听所之。提问4:最欣赏那一句?雷霹乍惊,宫车过也。写出了内心如雷霹那样震惊着。分析写了宫女们生活,整天做的想的就是这些,她们从早上起来打扮,心惊肉跳,结果怎么样? 读:“一肌一容”-“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提问5:六个“也”。这五个与后一个不同。

通过争宠写侈靡、自然过渡到第三组直接写骄奢淫逸。第三组:燕赵——不甚惜 重点分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作省略介动词(把„„当作)处 理。

小结:本段写宫廷生活的侈靡,(第二小组背涌)

(四)逐层分析第三段:

(重点:对比。比喻非信手拈来。呼应开头。)

1.第一组:三层,一叹(嗟乎)——一比(一个千人)———问(泥沙?)2.第二组:“使”字领起。强烈对比极言不合理,醉生梦死,建立在人民苦难上。排比: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部、言语——层层推进,带着愤怒的激情。3.第三组;紧接“多于市人之言语”,“不敢言而敢怒——可怜焦土”。过渡天衣无缝,妙手天成。闷:“戍卒叫”与前人那句呼应?“六王毕,四海一”。师:“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又可写一部灭亡史。如《过秦论》中所写。但这里只用14字!插:概括与敷陈的交叉,穿插之功。文章有时要水分,水分多才丰满;有时要简练,简练才有力。

本段小结:用描述的语苗,写牵自取灭亡的窜实:故征条效(取之尽锱珠)和荒淫无度(用之如泥沙)。(第三小组背诵)

(五)逐层分析第四自然段。1.这一段中讲什么?历史教训。2.教训是什么?要“爱人”。3.分几组表述?三组。第一组:“呜呼”至“天下也”。说明一切灭亡皆“自灭”。有一成语“自取灭亡”即是。这里不用现成语。肯定、否定判断。

第二组: “嗟夫”至“族灭也”。用假设、反问,说明要“爱人”。即《过秦论》仁义不施的观点(前168-825)一千年。第三组:“秦人不暇自哀”至最后。四个“后人”有何不同?第一、第二、第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这里指唐敬宗;第三,指唐以后人。

小结:以秦为鉴,勿蹈覆辙,否则哀之莫及——借古讽今。

阿房宫赋译文 篇10

塞林格《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麦田里的守望者》

毛姆《刀锋》、《月亮和六便士》 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卡夫卡《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黑塞《悉达多》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奥威尔《动物庄园》、《一九八四》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茨威格的所有中短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所有短篇小说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鲁迅小说全编》(林贤治编)《鲁迅散文全编》(钱理群编)史铁生的全部作品(推荐先从《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入手)钱钟书《围城》

杨绛《洗澡》

灵石岛诗歌资料库(发现你喜欢的诗和诗人)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

帕斯卡尔《思想录》

爱默生《爱默生随笔集》

梭罗《瓦尔登湖》(中英对照,徐迟译本)

泰戈尔《吉檀迦利》(中英对照,冰心译本)

莪默《鲁拜集》(中英对照,郭沫若译本)

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三家散文 余光中、余秋雨、周国平、林清玄四家散文(适合应试求速成的童鞋,你懂的)

王小波、朱大可、龙应台三家散文 宗白华《美学散步》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邓晓芒《灵魂之旅——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存意境》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古希腊星象说》(“经典与解释”书系)

《苏格拉底的申辩》(“经典与解释”书系)

《诗经》(朱熹集传,方玉润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洪兴祖《楚辞补注》

钱穆《论语新解》、《庄子纂笺》 王阳明《传习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梦生所注《人间词话》导读版;吴洋所注《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

叶嘉莹《顾随诗词讲记》

钱钟书《宋诗选注》

周振甫《谈艺录读本》

刘义庆《世说新语》

蒲松龄《聊斋志异》

吴敬梓《儒林外史》

沈复《浮生六记》

柏杨《中国人史纲》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司马迁《史记》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茨威格《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金庸《笑傲江湖》、《鹿鼎记》

学术性、思想性书籍首推商务印书馆、三联(生活、读书、新知)书店

外国文学作品首推人民文学出版社,其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再其次译林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首推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其次浙江古籍出版社。但如果是普及版,考虑到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可以考虑其他出版社,像岳麓书社等。

再创阿房宫 篇1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文化的标志,阿房宫一直是个传说。但最近在西安郊区,一个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从地里往上算最大高度达12米的夯土台子,在2012年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后,终于被保护起来了,当地正打算将阿房宫的昔日景象重现于世。

7月9日,西安的天空阴沉,尘土飞扬。两个正在享受暑假生活的男孩坐在聚驾庄村广场舞动的秋千上,清脆的笑声划破了广场的寂静。

“你们知道阿房宫在哪里吗?”个高的男孩停止了荡秋千的动作,他目光坚定地指着公路对面的废墟说:“那就是阿房宫,不过几个星期前已经拆掉了。”旁边的男孩附和地点头。

显然,两个刚刚念完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并不知道,他们生长的地方,这些垃圾和杂草覆盖之下的土层,才是真正经过考古学家考证的阿房宫遗址。而他们指向的废墟,不过是十九年前聚驾庄村的村支书杨怀军引进的项目——民营企业家雷应魁耗资1.3亿元打造的“锦绣阿房景区”。

孩子们更不知道,再过几个月,聚驾庄以及与之相邻的赵家堡、大古城和小古城三个村庄都将全部搬迁,他们的祖先把家建在了阿房宫的遗址之上,而并没有位于遗址之上的阿房宫村和西围墙村也将部分搬迁,也是因为他们处在“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范围内。

总共7000多村民即将搬离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一切让位于规划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

当然,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仅仅是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为12.5平方公里的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中,除去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还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首创”)合作,计划累计投入380亿元建设的“首创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为此,将有超过2万7千多名当地居民要搬离。

此消息在2013年6月7日一经发布就曾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舆论风波,首创380亿的累计投资“亮瞎”了网友们的眼球,一家门户网站对此制作了网络专题《钱烧阿房宫》。

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在聚驾庄村住了整整十一年。2002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和部分发掘。

六年的时间中,阿房宫考古队前两年专注于划定阿房宫的范围,后四年主要集中寻找附近与阿房宫相关的建筑。他们最终发现,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只建成了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从地里往上算最大高度12米的夯土台子。没有宫殿建筑,也没有被火烧的痕迹。

2008年3月,阿房宫考古队正式对外宣布,阿房宫只建设了尚未竣工的前殿夯土台基,项羽“火烧阿房宫”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持,也没发现与其同时代的秦代建筑。

此举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有人戏言,阿房宫原来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烂尾楼。

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徐卫民在2007年曾经撰文支持阿房宫未被火烧这一观点。他翻阅多部典籍,在司马迁于秦亡将近一个世纪过后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查找到“……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的字样,透露出重要的信息:阿房宫并未建成,建成后打算另起名字,建成前暂将其称为阿房宫。

“我可以肯定地说,阿房宫绝对没有建成。”李毓芳说,阿房宫考古队在阿房宫遗址里不但没有发现一点红烧土,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最常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之一——瓦当,而且也没有发现秦代建筑物倒塌的堆积层,只存在汉代的文化堆积层。这说明这个前殿遗址台基上就没有秦代的建筑。

李毓芳推测说,“阿房宫可能是基础打好了,但宫殿没有完全盖好。当时修阿房宫不到一年多,秦始皇就死了,劳动力被拉去修秦陵墓,陵墓没修完,秦二世就垮台了,阿房宫的活也就没完。更没有什么好烧的。”

对于几个星期前被拆除的“锦绣阿房宫”景区,李毓芳始终认为“这个假景拆得好”,“假景里除了有很多火烧阿房宫的场面,还有很多宫殿,全都误导群众。说是阿房宫遗址公园,但是里面建了很多小产权楼。这正好阻碍了阿房宫遗址公园,必须拆迁。”

锦绣阿房宫景区由当时三桥镇聚驾庄村引进的民营企业投资兴建,并非国有企业投资,属于个体民营投资,可以说只是个“村级项目”。而且实际投资并没有像此前媒体报道的那样达到两亿元。

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军解释了拆除阿房宫景区的原因,2012年底,国家文物局批复了陕西省文物局提出的《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按照这份规划的要求,现有景区部分建筑不符合规划,对文物长期保护不力,再加上景区经营不善、入不敷出以及租金到期等原因,錦绣阿房宫景区不得不面临拆除的命运。

锦绣阿房宫景区的一栋尚未被拆迁的二层小楼,现在成了阿房宫遗址保护办公室两年过渡期的临时办公点,李军说,办公室此举是为了节约成本。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聚驾庄地处西安市西三环的边上,与渭河以北的秦都咸阳城隔水相望。

向村民们询问聚驾庄的历史,谁也说不清这个村庄到底经历了多少年,有多少代人在这里生活,他们只是从先辈的口中得知,村庄之所以得名“聚驾庄”,是因为古时候曾经有几个皇帝在这里相聚,故名聚驾庄。

今年刚刚年满五十岁的张春丽女士还记得,32年前自己嫁到聚驾庄的时候,这个村庄贫困不堪。“过去多可怜,住的小瓦房。”她说,“养鸡养猪和卖凉皮,我们都干过。挣了钱还不舍得给上学的三个孩子买口好饭吃,都存起来,穷怕了,就怕哪天突然又没了。”

张春丽始终认为,她的三个女儿相继外出打工,就是受够了农村的贫穷,即使现在村里的日子好过了,一拨一拨外地人也涌到聚驾庄附近打工,她的三个女儿还是不愿意回来,“她们在城市里累死也买不到一套房子,也还是不回来。”

十年前聚驾庄村其他村民的生活,和张春丽夫妇没有两样,大部分村民以务农为主。据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阿房宫遗址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军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划定了秦阿房宫遗址12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但由于当时国家在大遗址开发保护的工作上投入的财力技术有限,当地政府对这一地区一直采取不主动开发的政策,从而来保护大量的地下文物,大部分农民因此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李军坦言,阿房宫遗址区域的老百姓为遗址牺牲了很多,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没有财力、没有能力去补偿农民的损失,只能让他们暂时忍受低收入的生活,而宅基地的分配在这里是不被允许的,“如果给他们分宅基地,他们就会把遗址占很多,又去盖房子。”

“你可以比较一下西安三环边的其他地方,早就已经城市化了。那里居民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生活条件、每年收入比这个区域都要高得多。”李军说。聚驾庄因占据着阿房宫遗址的核心区,与周围村的发展呈现出明显差距。“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是遗址,这个12平方公里的地方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从未考虑城市化,为了慎重起见,我们把这个区域的经济基本上是停滞了,所以你看到周围所有落后的面貌,尘土飞扬,乱巴巴的东西,没有高大的楼房……”

随着西安市整体经济的发展,聚驾庄所属的三桥镇利用地处西安城区通往咸阳、宝鸡方向出入口的有利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概是在2005年左右,聚驾庄附近建起了不少小厂房,汽车修理厂、挖掘机厂和家具厂,越来越多操着不同口音的年轻人开始涌入这个村庄,除了陕西人之外,河南人和四川人是最大的两个群体,张春丽说:“河南人是过来开店的,四川人是过来打工的。”

村民们从中嗅到了商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纷纷把自家小平房盖成了“小二层”,大部分小楼被打着“宾馆”的旗号租赁给外来务工者,剩下的小楼就被用作餐饮店和杂货铺。张春丽在2008年花了30多万修建的三层小楼,有40个房间,她把小楼整栋租了出去,这个小宾馆一年能带来超过六万元的收入。

张春丽的做法在当地已是常规,草草一数,你就会发现,这个面积不大的村庄竟然容纳了超过三十家“小宾馆”,除此之外,网吧、足浴店、计生用品店和打着各省招牌的饭馆也将这个村庄点缀得花花绿绿,热热闹闹。

在不善经营的聚驾庄人看来,每年几万元的固定收益已经足够吃喝。而张春丽本人也越来越满足于现今的生活,她眼中的聚驾庄“就像城市一样,越来越繁华了”。

目前的聚驾庄村,1800名村民已经不能算作主体,流动人口的数量已经数倍于当地人数。他们之间的相处倒也融洽,炎夏的午后,男人们会停下手中的活计,聚集起来打扑克,女人们也会挤进卖毛线的小铺子,一边说笑一边织毛衣,本地人与外地人,看不出差别。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当聚驾庄人刚刚过上他们期待的“城市生活”时,阿房宫遗址之上几个村庄即将面临拆迁的消息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2012年5月,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下称《规划》),并经陕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报陕西省政府审批。《规划》指出,阿房宫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将禁止建设任何新建筑物、构筑物;禁止进行生产、生活建设行为;禁止有损遗址保护的爆破、钻探、采砂、取土、挖坑、烧砖等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

同时,西安将按规划要求逐步整治遗址保护范围内的环境,分期实施展示工程,建立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的建设,在即将面临“被拆迁”的村民们看来,是老百姓与秦始皇斗争中的再一次失败。

“都死了2000年了,还跟活人抢地方!”当地一家毛衣店的老板娘说。

至于“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则是由西安沣东阿房宫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担,该公司2012年9月6日注册成立,是由国资背景的西安沣东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全资子公司,李军的另一重身份,是该公司的总经理。

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初,李军先是为记者播放了一段视频短片。在激昂的乐曲声中,饱含深情的男中音道出了沣东新城的建设背景和未来蓝图。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一环,西咸新区2010年成立,位于西安和咸阳过渡地带的沣东新城,于同年5月宣告成立,是西安和咸阳同城化的纽带。在规划定位中,沣东新城将成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西部地区能源中心和体育会馆中心。

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只是其规划中七大板块产业的其中之一。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成立之初,便规划了以阿房宫遗址公园为核心,打造12.5平方公里的“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确定了要将阿房宫遗址公园建设成国家级遗址公园的目标。

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成立之后不久,阿房宫遗址保护办公室就成立了。李军坦言,作为遗址保护办公室的第一位员工,他在筹备建设阿房宫遗址公园的三年里,不仅做了很多案头工作,还做了很多地头工作。

“毫不夸張地说我应该是对阿房宫非常了解的,即使是国内的考古专家也没我了解。因为我不仅仅了解历史,不仅仅了解考古,还要了解现状和未来。”他的嗓音铿锵有力,言语中透出极度的自信。

沣东新城花了三百万让国家文物局来对阿房宫进行近两年的建设前期综合研究,由国家文物局旗下专门的研究机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来牵头实施,这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的高度认可。据李军介绍,国家文物局还准备把这个措施写到法规里边去。将来做任何遗址公园都要做前提研究,而且都是由国家遗产研究院来牵头。

在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里面,遗址公园的占地面积大概是3平方公里,880亩的阿房宫遗址将被保护在内。沣东新城并不会像外界所猜测那样建设一个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的阿房宫,他们希望把遗址公园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收门票的城市中央森林公园,并完全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遗址公园的建设要求来对遗址进行保护,把公共设施减到最少。

李军始终认为,阿房宫遗址公园的建设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给遗址保护留足空间的问题。“如果说沣东新城159平方公里按照国家的要求不进行城市化的发展建设,不配套城市化的发展和建设,也就不存在阿房宫的保护这么突出的问题,就是因为国家已经定了,这个区域已经进行城市化了,那么在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如何处理好这个遗址保护的问题,我们依据这个考古规划就编制了保护规划和遗址公园的建设规划。依据遗址公园的建设,周边没有配套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而是配套了一些文化旅游业,可以说和遗址公园本体相得益彰。”

据李军介绍,在12.5平方公里的阿房宫旅游板块的建设过程中,将涉及到2万7千多人的拆迁补偿问题,但在他看来,这个数字和西安市某个国家级遗址公园的单位面积内拆迁补偿的人数相比,“不会存在亏的问题”。

遗址公园上6个村庄的7000多位村民征地拆迁的费用来自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公司30亿的信用融资,李军解释,沣东新城目前的拆迁政策叫“60+20”,即政府无偿提供人均60平米的住宅和20平米的商业门面房,这些规划建设在西安市西三环附近的昆明路上的房屋预计两年内建成,小区名字暂定为“六合家园”。

至于遗址公园以外的征地拆迁补偿问题,李军也只能留下含糊的回答,“那可能要通过别的渠道解决了”。

但即便是这样,在今年年底将要“被搬迁”的村民们仍然不愿意离去,“我失去一栋楼,他们能赔这么大一栋楼吗?”张春丽愤愤地说,“搬到楼房里,我不但不能收租子,还要交物业管理费!”

是的,聚駕庄人的祖屋就要没了,他们除了全部的移民补偿外一无所有。更让他们焦虑的是,很难找到维持生计的“小二层”和“小三层”了,他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而投入巨资的首创集团,则规划在阿房宫文化旅游板块区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家工作室、特色商业、园林式酒店,并建设博物馆,艺术中心、会议中心、演艺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旅游类公益项目。

尽管蒙上了“文化”开发的面纱,但对于一家房地产企业来说,其隐含的商业开发逻辑显而易见。瞄上沣东新区的,不只是首创,华润、保利等地产巨头已先后落脚于此,连国际家居巨头宜家都准备在这里落子。

保护文物,开发土地,一箭双雕的城市开发正是城市主政者所要达成的目标。

上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案例下一篇:佳苑幼儿园财务管理制度